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神经网络与智能控制系统

神经网络与智能控制系统

神经网络与智能控制系统
神经网络与智能控制系统

神经网络与智能控制系统

姓名:

学号:

日期:

【摘要】本文介绍了神经网络的基本概念,论述了人工神经网络的产生与发展,以及人工神经网络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现状,分析了人工神经网络的特点和监视控制系统的原理,并阐述了几种基于神经网络的控制系统,简要介绍了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应用及研究现状,通过实例来分析人工神经网络原理的设计和实现过程。

【关键词】人工神经网络;控制系统;智能控制;发展;应用

一、引言

神经网络控制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发展起来的自动控制领域的前沿学科之一。它是智能控制的一个新的分支,为解决复杂的非线性、不确定、不确知系统的控制问题开辟了新途径。

神经网络控制是(人工)神经网络理论与控制理论相结合的产物,是发展中的学科。它汇集了包括数学、生物学、神经生理学、脑科学、遗传学、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自动控制等学科的理论、技术、方法及研究成果。在控制领域,将具有学习能力的控制系统称为学习控制系统,属于智能控制系统。神经控制是有学习能力的,属于学习控制,是智能控制的一个分支。神经控制发展至今,虽仅有十余年的历史,已有了多种控制结构。如神经预测控制、神经逆系统控制等。

神经网络控制是一种基本上不依赖于模型的控制方法,它适合于具有不确定性或高度非线性的控制对象,并具有较强的自适应和自学习功能,因此是智能控制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人工神经网络利用物理器件来模拟生物神经网络的某些结构和功能,具有并行和分布式的信息处理网络结构,该结构一般由几个神经元组成,每一个神经元有一个单一的输出,但可通过连接的很多其它神经元,获得有多个连接通道的输入,每个连接通道对应一个连接权系数。

二、人工神经网络的产生与发展

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是从19世纪末期开始的,其发展历史经历了以下四个时期。

1.启蒙时期

启蒙时期开始于1980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W.James关于人脑结构与功能的研究,结束于1969年Minsky和Papert发表的《感知器》(Perceptron)一书。早在1943年,美国神经生物学家W.S.McCul-loch和数学家W.Pitts合作,采用数理模型的方法研究脑细胞的动作和结构,以及生物神经元的一些基本生理特征,提出了第一个神经计算模型,即神经元的阈值元件模型(M-P模型),并指出:即使是最简单的神经网络,从原则上讲也可以进行任意算术或逻辑函数的计算。该模型把神经细胞的动作描述为:神经元的活动表现为兴奋或抑制的二值变化;任何兴奋性突触有输入激励后,使神经元兴奋与神经元先前的动作状态无关;任何抑制性突触有输入激励后,使神经元抑制;突触的值不随时间改变;突触从感知输入到传送出一个输出脉冲的延迟时间是0.5ms。可见,M-P模型是用逻辑的

数学工具研究客观世界的事件在形式神经网络中的表述。现在来看M-P模型尽管过于简单,而且其观点也并非完全正确,但是其理论有一定的贡献。因此,M-P 模型被认为开创了神经科学理论研究的新时代。

1949年,心理学家D.O.Hebb提出了神经元之间突触联系连接强度可变的假设,并据此提出神经元的学习规则——Hebb规则,其正确性30年后才得到证实,至今仍在各种神经网络模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神经网络的学习算法奠定了基础。1957年,计算机学家Frank Rosenblatt提出了一种具有三层网络特性的神经网络结构,称为“感知器”(Perceptron),从而掀起第一次研究神经网络的热潮。它是由阈值性神经元组成,试图模拟动物和人脑的感知学习能力,Rosenblatt认为信息被包含在相互连接或联合之中,而不是反映在拓扑结构的表示法中;另外,对于如何存储影响认知和行为的信息问题,他认为,存储的信息在神经网络系统内开始形成新的连接或传递链路后,新的刺激将会通过这些新建立的链路自动地激活适当的响应部分,而不是要求任何识别或坚定他们的过程。1960年B.Windrow和M.E.Hoff提出自适应线性单元(Adaline)网络,它是连续取值的线性网络,主要用于自适应信号处理和自适应控制。这与当时占主导地位的以顺序离散符号推理为基本特征的AI途径完全不同,因而引起人们的兴趣,同时也引起符号主义与连接主义的争论。

2.低潮期

人工智能的创始人之一M.Minsky和S.Papert经过数年研究,对以感知器为代表的网络系统的功能及其局限性从数学上做了深入的研究,于1969年出版了很有影响的《Perceptron》一书,该书在肯定感知器的研究价值的同时,指出感知器的局限性,在数学上证明了感知器不能解决XOR等线性不可分问题,提出了感知器不可能实现复杂的逻辑函数,这对当时的人工神经网络研究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从而使神经网络研究处于低潮时期。引起低潮的更重要的原因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集成电路和微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传统的冯·诺伊曼型计算机进入发展的全盛时期,因此暂时掩盖了发展新型计算机和寻求新的神经网络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但是在此时期,波士顿大学的S.Grossberg教授和赫尔辛基大学的Kohonen教授,仍致力于神经网络的研究,分别提出了自适应共振理论(Adaptive Resonance Theory)和自组织特征映射模型(SOM)。以上开创性的研究成果和工作虽然未能引起当时人们的普遍重视,但其科学价值却不可磨灭,它们为神经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3.复兴时期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工神经网络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Prigogine 因提出非平衡系统的自组织理论(耗散结构理论)而获得诺贝尔奖;近年来广泛研究的浑沌动力学和奇异吸引子理论,则揭示了系统的复杂行为。由于以逻辑推理为基础的人工智能理论和冯·诺伊曼型计算机在处理诸如视觉、听觉、联想记忆等智能信息处理问题上受到挫折,促使人们怀疑当前的冯·诺伊曼型计算机是否能解决智能问题,同时也促使人们探索更接近人脑的计算模型,于是又形成了对

神经网络研究的热潮。1982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物理学家John J.Hopfield 博士发表了一篇对神经网络研究的复苏起了重要作用的文章,他总结与吸取前人对神经网络研究的成果与经验,把网络的各种结构和各种算法概括起来,塑造出一种新颖的强有力的网络模型,称为Hopfield网络,有力地推动了神经网络的研究。Hopfield通过引入“计算能量函数”的概念,给出网络稳定性判据。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神经网络的研究与发展。1984年Hopfield提出网络模型实现的电子电路,为神经网络的工程实现指明了方向。1985年Hinton和Sejnowski将模拟退火算法引入到神经网络中,提出Boltzmann机模型,为神经网络优化计算提供了一个有效方法。D.E.Rumelhart和J.L.McClelland等人提出的PDP(并行分布处理理论),致力于认知微观结构的探索;1986年,Rumelhart及LeCun等学者提出了多层感知器的反向传播学习算法(BP算法),把学习结果反馈到中间层次的隐单元,改变它们的联系矩阵,从而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克服了当初阻碍感知器模型继续发展的重要障碍,迄今为止仍是应用最广泛的神经网络。这一时期,大量而深入的开拓性工作大大发展了神经网络的模型和学习算法,增强了对神经网络特性的进一步认识,使人们对模仿脑信息处理的智能计算机的研究重新充满了希望。

4.新时期

1987年6月,首届国际神经网络学术会议在美国加州圣地亚哥召开,这标志着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神经网络开发研究的热潮。在这次会上成立了国际神经网络学会(INNS),并于1988年在美国波士顿召开了年会,会议讨论的议题涉及到生物、电子、计算机、物理、控制、信号处理及人工智能等各个领域。自1988年起,国际神经网络学会和国际电气工程师与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联合召开了每年一次的国际学术会议。这次会议后不久,美国波士顿大学的StephenGrossberg教授、芬兰赫尔辛基技术大学的Teuvo Kohonen教授及日本东京大学的甘利俊一教授,主持创办了世界第一份神经网络杂志《Neural Network》。随后,IEEE也成立了神经网络协会并于1990年3月开始出版神经网络会刊,各种学术期刊的神经网络特刊也层出不穷。

从1987年以来,神经网络的理论、应用、实现及开发工具均以令人振奋的速度快速发展。神经网络理论已成为涉及神经生理科学、认知科学、数理科学、心理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微电子学、光学、生物电子学等多学科交叉、综合的前沿学科。神经网络的应用已渗透到模式识别、图像处理、非线性优化、语音处理、自然语言理解、自动目标识别、机器人专家系统等各个领域,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神经网络的研究已进入相对平稳的发展时期,许多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补充与发展。同时神经网络的应用研究得以广泛开展,应用的领域也不断扩大。神经网络理论的应用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并在智能控制、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自适应滤波和信号处理、非线性优化、自动目标识别、连续语音识别、声纳信号的处理、知识处理、传感技术与机器人、生物

医学工程等方面,都取得很大的进展。

三、人工神经网络的特点

人工神经网络是生物神经网络的一种模拟和近似,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模拟:一个是结构和实现机理方面,它涉及到生物学、生理学、心理学、物理及化学等许多基础学科。由于生物神经网络的结构和机理非常复杂,现在从这方面模拟还仅在尝试;另一个是功能方面,即尽量使人工神经网络具有生物神经网络的某些功能特性,如学习、识别、控制等。目前应用的神经网络均是对功能方面的模拟。神经网络有以下一些特点:

1.具有自适应功能

主要是根据所提供的数据,通过学习和训练,找出和输出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求得问题的解答,而不是依靠对问题的经验知识和规则,因而具有良好的自适应性。

2.具有泛化功能

能够处理那些不经训练过的数据,而获得相应于这些数据的合适的解答;也能处理那些有噪声或不完全的数据,从而显示了很好的容错能力。

3.非线性映射功能

现实的问题非常复杂,各因素间互相影响,呈现出复杂的非线性关系,神经元网络为处理这些问题提供了有用的工具。

4.高度并行处理信息

此特点使用硬件实现的神经网络的处理速度远远高于普通计算机。

5.高度的并行性

人工神经网络是由许多相同的简单处理单元并联组合而成,大量简单处理单元的并行活动,使其处理信息的能力大大提高。

6.高度的非线性全局作用

人工神经网络的每个神经元接受大量其他神经元的输入,并通过并行网络产生输出,影响其他神经元。网络之间的这种相互制约和影响,实现了从输入状态到输出状态空间的非线性映射。从全局的观点来看,网络整体性能不是网络局部性能的简单叠加,而是表现出某种集体性行为。

7.良好的容错性和联想记忆功能

人工神经网络通过自身的网络结构能够实现对信息的记忆,所记忆的信息以分布式存储在神经元之间的权值中,使得网络具有良好的容错性,并能进行聚类分析、特征提取、模式复原等模式信息处理工作,又宜于做模式分类、模式联想等模式识别工作。人工神经网络可以通过训练和学习来获得网络的权值和结构,呈现出很强的自学能力和对环境的自适应能力,便于现有计算机技术虚拟实现。

四、人工神经网络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神经网络控制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1960年,Widrow和Hoff首先将神经网络运用于控制系统。Kilmer和McCulloch提出了KMB神经网络模型,并在“阿波罗”登月计划中的应用取得良好的效果。1964年,widrow等用神经网络对小车倒立摆系统控制取得成功。

神经网络控制可以分为监视控制、逆控制、神经适应控制、实用反向传播控制和适应评价控制等。在智能控制系统中,最重要的是和知识基有关的推理机型,以及随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一般而言,推理是以符号为元素执行的,而客观世界中的信号是数值,为了理解过程的状态,需要实施数值数据到符号数据的映射,这就要把数值数据进行分类。另外,对过程的控制需要自适应控制器。神经网络的分类功能和学习能力可以使其有效地用于智能控制系统,神经网络用于控制系统是“物尽其用”的必然结果。

IEEE神经网络协会出版刊物主席ToshioFukuda教授和《神经计算应用手册》的作者P.J.Werbos把神经网络控制系统分为5大类:一是监视控制;二是逆控制;三是神经适应控制;四是实用反问传播控制;五是适应评价控制。根据划分情况,神经网络控制系统有5类不同的结构,而且神经网络在控制系统中的位置和功能有所不同,学习方法也不尽相同。

人工神经网络的智能化特征与能力使其应用领域日益扩大,潜力日趋明显。目前,神经网络的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领域。

1.信息领域

神经网络作为一种新型智能信息处理系统,其应用贯穿信息的获取、传输、接收与加工利用等各个环节。

1)信号处理:神经网络广泛应用于自适应信号处理和非线性信号处理。前者如信号的自适应滤波、时间序列预测、谱估计、噪声消除等;后者如非线性滤波、非线性预测、非线性编码、调制解调等。

2)模式识别:模式识别涉及模式的预处理变换和将一种模式映射为其他类型的操作。神经网络不仅可以处理静态模式如固定图像、固定能谱等,还可以处理动态模式如视频图像、连续语音等。

3)数据压缩:在数据传送存储时,数据压缩至关重要。神经网络可对待传送的数据提取模式特征,只将该特征传出,接收后再将其恢复成原始模式。

2.自动化领域

神经网络和控制理论与控制技术相结合,发展为神经网络控制。为解决复杂的非线性不确定、不确知系统的控制问题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1)系统辨识:在自动控制问题中,系统辨识的目的是为了建立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多年来控制领域对于复杂的非线性对象的辨识,一直未能很好的解决。神经网络所具有的非线性特性和学习能力,使其在系统辨识方面有很大的潜力,为解决具有复杂的非线性、不确定性和不确知对象的辨识问题开辟了一条有效途径。

2)神经控制器:控制器在实时控制系统中起着“大脑”的作用,神经网络具有自学习和自适应等智能特点,因而非常适合于做控制器。对于复杂非线性系统神经控制器所达到的控制效果往往明显好于常规控制器。3)智能检测所谓智能检测一般包括干扰量的处理,传感器输入特性的非线性补偿,零点和量程的自动校正以及自动诊断等。这些智能检测功能可以通过传感元件和信号处理元件的功能集成来实现。在综合指标的检测(例如对环境舒适度这类综合指标的检测)中,以神经网络作为智能检测中的信息处理元件便于对多个传感器的相关信息(如温度、湿度、风向和风速等)进行复合、集成、融合、联想等数据融合处理,从而实现单一传感器所不具备的功能。

3.工程领域

1)汽车工程:汽车在不同状态参数下运行时,能获得最佳动力性与经济性的档位称为最佳档位。利用神经网络的非线性映射能力,通过学习优秀驾驶员的换档经验数据,可自动提取蕴含在其中的最佳换档规律。另外,神经网络在汽车刹车自动控制系统中也有成功的应用,该系统能在给定刹车距离、车速和最大减速度的情况下一人体感受到最小冲击实现平稳刹车而不受路面坡度和车重的影响。神经网络在载重车柴油机燃烧系统方案优化中也得到了应用,有效的降低了油耗和排烟度,获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2)军事工程:神经网络同红外搜索与跟踪系统配合后,可发现和跟踪飞行器。例如借助于神经网络可以检测空间卫星的动作状态是稳定、倾斜、旋转还是摇摆,一般正确率可达95%。

3)化学工程:神经网络在制药、生物化学、化学工程等领域的研究与应用蓬勃开展,取得了不少成果。例如在谱分析方面,应用神经网络在红外谱、紫外谱、折射光谱和质谱与化合物的化学结构间建立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方面的成功应用。

五、基于神经网络的几种控制系统

有关神经网络控制方法与结构的文献很多,分类方法也很多,但典型的控制结构应包括:神经网络监督控制(或称神经网络学习控制);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自校正、模型参考控制,含直接与间接自适应控制);神经网络内模控制;神经网络自适应评判控制(或称神经网络再励控制)等。神经网络控制结构方案的研究,构成了神经网络控制方法的设计基础。具有代表性的神经网络控制系统有:全局逼近、局部逼近和模糊神经网络控制系统。

1.基于全局逼近神经网络的控制

全局逼近网络是在整个权空间上对误差超曲面的逼近,故对输入空间中的任意一点,任意一个或多个连接权的变化都会影响到整个网络的输出,其泛化能力遍及全空间,如BP网络等。由于在全局逼近网络中,每一个训练样本都会使所有连接权发生变化,这就使响应的收敛速度极其缓慢。当网络规模较大时,这一特点使其实际上难以在线应用。基于全局逼近式神经网络异步自学习控制系统如

下图所示。

由于神经网络控制器实际上是一个非线性控制器,因此一般难以对其进行稳定性分析。全局逼近网络在控制系统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提供一个类似于传统控制器的神经网络控制器;为神经网络控制器进行在线学习,提供性能指标关于控制误差梯度的反向传播通道,如建立被控对象的正向网络模型等。此外,结合稳定性分析,对神经网络的控制结构方案进行特别设计,还可以为分析复杂问题提供一个有效的解决途径。

2.基于局部逼近神经网络的控制

局部逼近网络只是对输入空间一个局部邻域中的点,才有少数相关连接权发生变化,如CMAC、RBF和FLN网络等。由于在每次训练中只是修正少量连接权,而且可修正的连接权是线性的,因此其学习速度极快,并且可保证全空间上误差全平面的全局收敛特性可以实时应用。其不足之处是采用间断超平面对非线性超曲面的逼近,可能精度不够,同时也得不到相应的导数估计;采用高阶B样条的BMAC控制,则部分弥补了CMAC的不足,但计算量略有增加;基于高斯径向函数(RBF)的直接自适应控制,是有关非线性动态系统的神经网络控制方法中,较为系统且逼近精度最高的一种方法,但它需要的固定或可调连接权太多,且RBF 的计算也太多,利用目前的串行计算机仿真实现时,计算量与内存过大,很难实时实现。

3.模糊神经网络控制

模糊神经网络控制系统的基本思路是:利用模糊box分割问题空间,使每个模糊box不仅具有CEN给出的评分,含有作为控制作用的输出语言变量,而且整个模糊box还隐含定义了模糊规则库。模糊神经网络主要有三种结构:输入信号为普通变量,连接权为模糊变量;输入信号为模糊变量,连接权为普通变量;输入信号与连接权均为模糊变量。它们还可根据网型及学习算法中的点积运算是使用模糊逻辑运算,还是使用模糊算术运算,分成常规和混合型模糊神经网络。

六、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

早在20世纪初,人们从模仿人脑智能的角度出发,研究出了人工神经网络,又称连接主义模式。其借鉴了人脑的结构和特点,并通过大量简单处理单元,互

连组成了大规模并行分布式、信息处理和非线性动力学系统。该系统具有巨量并行性、结构可靠性、高度非线性、自学习性和自组织性等特点,它能够解决常规信息处理方法难以解决或无法解决的问题。人工神经网络的产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进步,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神经网络结构的整体能力与其限制性已被逐渐体现出来。目前,对神经网络研究的趋势主要从以下三点进行分析:

1.增强对智能和机器关系问题的认识

研究人类智能一直是科学发展中最有意义,也是空前困难的挑战性问题。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了“连接主义”的革命或并行分布处理(POP),又被称为神经网络,它具有自学习、自适应和自组织的特点,而这些正是神经网络研究需要进一步增强的主要功能。构建多层感知器与自组织特行图级联想的复合网络是增强网络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2.探索更有效的学习新算法

在当前人工神经网络学习算法中,都有一个无法避免的缺陷,就是在学习新的模式样本时,会造成已有的知识破坏。于是在给定的学习误差条件下,人工神经网络必须对这些样本周而复始的反复学习,这样不仅造成反复迭代次数多,学习时间长,而且易陷入局部极小值。因而有必要进一步去构思更有效的学习新算法,以便能类似于生物神经网络那样实现知识的积累和继承。Amari运用微分流形理论创建的信息几何,首次将非欧式空间的研究带入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研究,Amari在信息几何中的开拓性工作,是在非线性空间研究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工作,研究了神经网络模型结构在整个信息处理模型空间中的各种表示,所具有的变化能力和限制,为解释人脑神经功能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使得从整体结构上对神经网络进行分析成为可能,为进一步构思更有效的网络结构和学习算法提供了强有力的分析工具。

3.解决多功能多方法的转换问题

这种转换问题就是多网络的协同工作问题,单独的人工神经网络不能完成像人脑那样的高级智能活动,将这些不同的智能信息处理方法综合在一起,构成整体神经网络智能系统,必然需要在多网络之间进行工作协调。Hinton和他的研究小组,提出通过神经网络抽取模式结构为目标,形成外界环境在神经网络中的内在表示机理,并把其作为发展人工神经网络的基础,探索通过结构组合来达到完成具有更高水平的混合模拟人工神经网络机构和非监督学习人工神经网络。另一方面,人们正在考虑基于生命模型信息处理技术的目的和意义,包括进化计算,人工生命等。研究者已经开始从分子水平上来揭示人类思维之谜,用一些生物学上的发现来研究生物计算机。

总之,目前人工神经网络依赖的是一种典型的非线性、非欧式空间模型。如何把基于知识表、非结构化推理、连接主义的非线性函数逼近和基于生命模型系统联系起来是科学界面临的一个挑战。人工神经网络控制的研究,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应用上目前都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离模拟真实的生物神经系统还相距甚远,所使用的形式神经网络模型无论从结构还是网络规模上,都是真实神经网

络的极简单模拟,因此神经网络控制的研究还非常原始,结果也大都停留在仿真或实验室研究阶段,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大量艰难而富有挑战性的理论问题尚未解决。

今后的研究应致力于以下几方面:基础理论研究,包括神经网络的统一模型与通用学习算法,网络的层数、单元数、激发函数的类型、逼近精度与拟逼近非线性映射之间的关系,持续激励与收敛,神经网络控制系统的稳定性、能控性、能观性及鲁棒性等;研究专门适合于控制问题的动态神经网络模型,解决相应产生的对动态网络的逼近能力与学习算法问题;神经网络控制算法的研究,特别是适合于神经网络分布式并行计算特点的快速学习算法;对成熟的网络模型与学习算法,研究相应的神经网络控制专用芯片。

七、结语

本人的研究方向是控制科学与工程,我认为神经网络在自动控制上应用的吸引力主要在于,能以任意精度逼近任意连续非线性函数,对复杂不确定问题具有自适应和自学习能力,而且信息处理的并行机制可以解决控制系统中大规模实时计算问题,而且并行机制中的冗余性可以使控制系统具有很强的容错能力,此外,其具有很强的信息综合能力,能同时处理定量和定系统辨识是控制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控制系统设计的基础。在利用控制理论去解决实际问题时,首先必须建立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这是控制理论能否成功地用于实际的关键之一。神经网络系统辨识实质上是选择一个适当的神经网络模型来逼近实际系统。由于神经网络对非线性函数具有任意逼近和自学习能力,所以神经网络系统辨识对非线性系统的辩识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一般性方法,神经网络对系统进行辨识是通过直接学习系统的输入/输出数据,学习的目的是使所要求的误差函数达到最小,从而归纳出隐含在系统输入/输出数据中的关系,只要神经网络的输出能够逼近同样输入信号激励的输出,则认为神经网络已充分体现实际系统特性,完成对原系统的辨识。

八、参考文献

[1]韩力群.人工神经网络理论、设计及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2]田景文,高美娟.人工神经网络算法研究及应用[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3]罗四维.大规模人工神经网络理论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4]沈世镒.神经网络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5]金忠,胡钟山,杨静宇.基于BP神经网络的人脸识别方法[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1999.

神经网络控制

人工神经网络控制 摘要: 神经网络控制,即基于神经网络控制或简称神经控制,是指在控制系统中采用神经网络这一工具对难以精确描述的复杂的非线性对象进行建模,或充当控制器,或优化计算,或进行推理,或故障诊断等,亦即同时兼有上述某些功能的适应组合,将这样的系统统称为神经网络的控制系统。本文从人工神经网络,以及控制理论如何与神经网络相结合,详细的论述了神经网络控制的应用以及发展。 关键词: 神经网络控制;控制系统;人工神经网络 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过程 神经网络控制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发展起来的自动控制领域的前沿学科之一。它是智能控制的一个新的分支,为解决复杂的非线性、不确定、不确知系统的控制问题开辟了新途径。是(人工)神经网络理论与控制理论相结合的产物,是发展中的学科。它汇集了包括数学、生物学、神经生理学、脑科学、遗传学、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自动控制等学科的理论、技术、方法及研究成果。 在控制领域,将具有学习能力的控制系统称为学习控制系统,属于智能控制系统。神经控制是有学习能力的,属于学习控制,是智能控制的一个分支。神经控制发展至今,虽仅有十余年的历史,已有了多种控制结构。如神经预测控制、神经逆系统控制等。 生物神经元模型 神经元是大脑处理信息的基本单元,人脑大约含1012个神经元,分成约1000种类型,每个神经元大约与102~104个其他神经元相连接,形成极为错综复杂而又灵活多变的神经网络。每个神经元虽然都十分简单,但是如此大量的神经元之间、如此复杂的连接却可以演化出丰富多彩的行为方式,同时,如此大量的神经元与外部感受器之间的多种多样的连接方式也蕴含了变化莫测的反应方式。 图1 生物神经元传递信息的过程为多输入、单输出,神经元各组成部分的功能来看,信息的处理与传递主要发生在突触附近,当神经元细胞体通过轴突传到突触前膜的脉冲幅度达到一定强度,即超过其阈值电位后,突触前膜将向突触间隙释放神经传递的化学物质,突触有两

智能控制技术第四章作业

4-1、神经元的种类有哪些?它们的函数关系如何? 4-2、为什么由简单的神经元连接而成的神经网络具有非常强大的功能? 4-3、神经网络按连接方式分有哪几类? 四、计算题 1、如图4-24所示的多层前向传播神经网络结构。假设对于期望的输入 12[,][13]x x =,12[,][0.90.3]d d y y =。网络权系数的初始值见图。试用BP 算法训练此网络。并详细写出第一次迭代学习的计算结果。这里,取神经元激励函数 1()1x f x e -=+。学习步长为1η=。最大迭代次数为iterafe max 。误差为e 。(四舍五入,精确到小数后1位) x 1 x 2 112 -20 3-1 -110-21-23o 1o 2y 1y 2 神经网络结构图w 11w 12w 21w 22 w 20 w 112w 122w 10w 102w 212w 222w 202 答案: 4-1、答案:神经元模型是生物神经元的抽象和模拟。它是模拟生物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并从数学角度抽象出来的一个基本单元。它是神经网络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神经元一般是多输入-单输出的非线性器件。 模型可以描述为 i ij j i i j Net w x s θ=+-∑ ()i i u f Net = ()()i i i y g u h Net == 假设()i i g u u =,即()i i y f Net = i u 为神经元的内部状态;i θ为阀值;i x 为输入信号,1,...,j n =;ij w 为表示从j u 单元到i u 单元的连接权系数;i s 为外部输入信号。

常用的神经元非线性特性有以下四种 阀值型 10()00 i i i Net f Net Net ?>?=?≤?? 0 1 Neti 阀值函数f 分段线性型 00max 0()i i i i i i il i il Net Net f Net kNet Net Net Net f Net Net ?≤?=≤≤??≥? 0 f max Neti 线性函数f Net i1Net i0 Sigmoid 函数型 1()1i i Net T f Net e -= + Neti Sigmoid 函数f 10.5 Tan 函数型 ()i i i i Net Net T T i Net Net T T e e f Net e e -- -=+

智能控制(神经网络)-作业

智能控制作业 学生: 学 号: 专业班级: 7-2 采用BP 网路、RBF 网路、DRNN 网路逼近线性对象 2) 1(1)1(9.0)1()(-+-?--=k y k y k u k y ,分别进行matlab 仿真。 (一)采用BP 网络仿真 网络结构为2-6-1。采样时间1ms ,输入信号)6sin(5.0)(t k u ?=π,权值21,W W 的初值随机取值,05.0,05.0==αη。 仿真m 文件程序为: %BP simulation clear all; clear all; xite=0.5; alfa=0.5; w1=rands(2,6); % value of w1,initially by random w1_1=w1;w1_2=w1; w2=rands(6,1); % value of w2,initially by random w2_1=w2;w2_2=w2_1; dw1=0*w1; x=[0,0]'; u_1=0; y_1=0; I=[0,0,0,0,0,0]'; % input of yinhanceng cell Iout=[0,0,0,0,0,0]'; % output of yinhanceng cell FI=[0,0,0,0,0,0]'; ts=0.001; for k=1:1:1000 time(k)=k*ts;

u(k)=0.5*sin(3*2*pi*k*ts); y(k)=(u_1-0.9*y_1)/(1+y_1^2); for j=1:1:6 I(j)=x'*w1(:,j); Iout(j)=1/(1+exp(-I(j))); end yn(k)=w2'*Iout; %output of network e(k)=y(k)-yn(k); % error calculation w2=w2_1+(xite*e(k))*Iout+alfa*(w2_1-w2_2); % rectify of w2 for j=1:1:6 FI(j)=exp(-I(j))/(1+exp(-I(j))^2); end for i=1:1:2 for j=1:1:6 dw1(i,j)=e(k)*xite*FI(j)*w2(j)*x(i); % dw1 calculation end end w1=w1_1+dw1+alfa*(w1_1-w1_2); % rectify of w1 % jacobian information yu=0; for j=1:1:6 yu=yu+w2(j)*w1(1,j)*FI(j); end dyu(k)=yu; x(1)=u(k); x(2)=y(k); w1_2=w1_1;w1_1=w1; w2_2=w2_1;w2_1=w2; u_1=u(k); y_1=y(k); end figure(1); plot(time,y,'r',time,yn,'b'); xlabel('times');ylabel('y and yn');

人工智能与神经网络课程论文

1. 引言 (2) 2. 在农业生产管理与决策中的应用 (2) 2.1. 在农业机械化中的应用 (2) 2.2. 在智能农业专家系统中的应用 (3) 3. 在预测和估产中的应用 (3) 3.1. 在农作物虫情预测中的应用 (3) 3.2. 在作物水分和营养胁迫诊断及产量估测中的应用 (4) 4. 在分类鉴别与图像处理中的应用 (5) 5. 结束语 (5)

BP 神经网络的研究与应用 摘要: 本文概述了BP 神经网络在农机总动力预测、农业专家系统信息决策、虫情测报、农作物水分和养分胁迫、土壤墒情、变量施肥、分类鉴别和图像处理等领域的应用情况,总结了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优点,指出其在精准农业和智能农业中的重要理论技术支撑作用。 关键词: BP神经网络; 农业工程; 农业专家系统; 变量施肥; 土壤墒情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BP Neural Network Abstract: Application of BP neural network in prediction of total power in agriculture machinery,information decision-making by agricultural experts system,pest forecast,crops to water stress and nutrient stress,soil moisture condition,variable rate fertilization,identification and image processing were overviewed.Characteristics of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model were summed.Supporting role for important theory and technology in precision agriculture and intelligent agriculture were pointed. Key words: BP neural network,Agricultural engineering,Agricultural experts system,Variable rate fertilization,Soil moisture condition

神经网络控制大作业_南航_智能控制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神经网络控制器设计 姓名: 学号: 专业: 201 年月日

一、题目要求 考虑如下某水下航行器的水下直航运动非线性模型: ()||a m m v k v v u y v ++== 其中v R ∈为水下航行器的前进速度, u R ∈为水下航行器的推进器推力,y R ∈为水下航行器的输出,航行器本体质量、附加质量以及非线性运动阻尼系数分别为 100,15,10a m m k ===。 作业具体要求: 1、设计神经网络控制器,对期望角度进行跟踪。 2、分析神经网络层数和神经元个数对控制性能的影响。 3、分析系统在神经网络控制和PID 控制作用下的抗干扰能力(加噪声干扰、加参数不确定)、抗非线性能力(加死区和饱和特性)、抗时滞的能力(对时滞大小加以改变)。 二、神经网络控制器的设计 1.构建系统的PID 控制模型 在Simulink 环境下搭建水下航行器的PID 仿真模型,如下图1所示: 图1 水下航行器的PID 控制系统 其中,PID 控制器的参数设置为:K p =800,K i =100,K d =10。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经过signal to workspace 模块提取出的数据的Save format 为Array 格式。

2.BP神经网络控制器的训练 首先将提取出的训练数据变为标准的训练数据形式,标准的训练数据分为输入和目标输出两部分。经过signal to workspace模块提取出的数据为一个训练数据个数乘以输入(或输出)个数的矩阵,因此分别将x、u转置后就得到标准训练数据x’,u’。 然后,新建m文件,编写神经网络控制器设计程序: %---------------------------------------------------------------- p=x'; %input t=u'; %input net=newff(p,t,3,{'tansig','purelin'},'trainlm'); net.trainparam.epochs=2500; net.trainparam.goal=0.00001; net=train(net,x',u'); %train network gensim(net,-1); %generate simulink block %---------------------------------------------------------------- 上述m文件建立了如下图所示的神经网络,包含输入层、1个隐含层和输出层,各层神经元节点分别为1、 3 和1。 图2 神经网络控制器结构及训练方法

神经网络模型预测控制器

神经网络模型预测控制器 摘要:本文将神经网络控制器应用于受限非线性系统的优化模型预测控制中,控制规则用一个神经网络函数逼近器来表示,该网络是通过最小化一个与控制相关的代价函数来训练的。本文提出的方法可以用于构造任意结构的控制器,如减速优化控制器和分散控制器。 关键字:模型预测控制、神经网络、非线性控制 1.介绍 由于非线性控制问题的复杂性,通常用逼近方法来获得近似解。在本文中,提出了一种广泛应用的方法即模型预测控制(MPC),这可用于解决在线优化问题,另一种方法是函数逼近器,如人工神经网络,这可用于离线的优化控制规则。 在模型预测控制中,控制信号取决于在每个采样时刻时的想要在线最小化的代价函数,它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受限的多变量系统和非线性过程等工业控制中[3,11,22]。MPC方法一个潜在的弱点是优化问题必须能严格地按要求推算,尤其是在非线性系统中。模型预测控制已经广泛地应用于线性MPC问题中[5],但为了减小在线计算时的计算量,该部分的计算为离线。一个非常强大的函数逼近器为神经网络,它能很好地用于表示非线性模型或控制器,如文献[4,13,14]。基于模型跟踪控制的方法已经普遍地应用在神经网络控制,这种方法的一个局限性是它不适合于不稳定地逆系统,基此本文研究了基于优化控制技术的方法。 许多基于神经网络的方法已经提出了应用在优化控制问题方面,该优化控制的目标是最小化一个与控制相关的代价函数。一个方法是用一个神经网络来逼近与优化控制问题相关联的动态程式方程的解[6]。一个更直接地方法是模仿MPC方法,用通过最小化预测代价函数来训练神经网络控制器。为了达到精确的MPC技术,用神经网络来逼近模型预测控制策略,且通过离线计算[1,7.9,19]。用一个交替且更直接的方法即直接最小化代价函数训练网络控制器代替通过训练一个神经网络来逼近一个优化模型预测控制策略。这种方法目前已有许多版本,Parisini[20]和Zoppoli[24]等人研究了随机优化控制问题,其中控制器作为神经网络逼近器的输入输出的一个函数。Seong和Widrow[23]研究了一个初始状态为随机分配的优化控制问题,控制器为反馈状态,用一个神经网络来表示。在以上的研究中,应用了一个随机逼近器算法来训练网络。Al-dajani[2]和Nayeri等人[15]提出了一种相似的方法,即用最速下降法来训练神经网络控制器。 在许多应用中,设计一个控制器都涉及到一个特殊的结构。对于复杂的系统如减速控制器或分散控制系统,都需要许多输入与输出。在模型预测控制中,模型是用于预测系统未来的运动轨迹,优化控制信号是系统模型的系统的函数。因此,模型预测控制不能用于定结构控制问题。不同的是,基于神经网络函数逼近器的控制器可以应用于优化定结构控制问题。 在本文中,主要研究的是应用于非线性优化控制问题的结构受限的MPC类型[20,2,24,23,15]。控制规则用神经网络逼近器表示,最小化一个与控制相关的代价函数来离线训练神经网络。通过将神经网络控制的输入适当特殊化来完成优化低阶控制器的设计,分散和其它定结构神经网络控制器是通过对网络结构加入合适的限制构成的。通过一个数据例子来评价神经网络控制器的性能并与优化模型预测控制器进行比较。 2.问题表述 考虑一个离散非线性控制系统: 其中为控制器的输出,为输入,为状态矢量。控制

智能控制大作业-神经网络

智能控制与应用实验报告神经网络控制器设计

一、 实验内容 考虑一个单连杆机器人控制系统,其可以描述为: 0.5sin()Mq mgl q y q τ+== 其中20.5M kgm =为杆的转动惯量,1m kg =为杆的质量,1l m =为杆长, 29.8/g m s =,q 为杆的角位置,q 为杆的角速度,q 为杆的角加速度, τ为系统的控制输入。具体要求: 1、设计神经网络控制器,对期望角度进行跟踪。 2、分析神经网络层数和神经元个数对控制性能的影响。 3、分析系统在神经网络控制和PID 控制作用下的抗干扰能力(加噪声干扰、加参数不确定)、抗非线性能力(加死区和饱和特性)、抗时滞的能力(对时滞大小加以改变)。 4、为系统设计神经网络PID 控制器(选作)。 二、 对象模型建立 根据公式(1),令状态量121=,x q x x = 得到系统状态方程为: 12121 0.5**sin() x x mgl x x M y x τ=-= = (1) 由此建立单连杆机器人的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单连杆机器人模型 三、系统结构搭建及神经网络训练 1.系统PID结构如图2所示: 图2 系统PID结构图 PID参数设置为Kp=16,Ki=10,Kd=8得到响应曲线如图3所示:

01234 5678910 0.2 0.4 0.6 0.8 1 1.2 1.4 t/s a n g l e /r a d 图3 PID 控制响应曲线 采样PID 控制器的输入和输出进行神经网络训练 p=[a1';a2';a3']; t=b'; net=newff([-1 1;-1 1;-1 1],[3 8 16 8 1],{'tansig' 'tansig' 'tansig' 'logsig' 'purelin'}); net.trainparam.epochs=2500; net.trainparam.goal=0.00001; net=train(net,p,t); gensim(net,-1) 产生的神经网络控制器如图4所示:

智能控制(神经网络)作业

智能控制作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专业班级: 7-2 采用BP 网路、RBF 网路、DRNN 网路逼近线性对象 2 )1(1)1(9.0)1()(-+-?--=k y k y k u k y ,分别进行matlab 仿真。 (一)采用BP 网络仿真 网络结构为2-6-1。采样时间1ms ,输入信号)6sin(5.0)(t k u ?=π,权值21,W W 的初值随机取值,05.0,05.0==αη。 仿真m 文件程序为: %BP simulation clear all; clear all; xite=0.5; alfa=0.5; w1=rands(2,6); % value of w1,initially by random w1_1=w1;w1_2=w1; w2=rands(6,1); % value of w2,initially by random w2_1=w2;w2_2=w2_1; dw1=0*w1; x=[0,0]'; u_1=0; y_1=0; I=[0,0,0,0,0,0]'; % input of yinhanceng cell Iout=[0,0,0,0,0,0]'; % output of yinhanceng cell FI=[0,0,0,0,0,0]'; ts=0.001; for k=1:1:1000 time(k)=k*ts; u(k)=0.5*sin(3*2*pi*k*ts); y(k)=(u_1-0.9*y_1)/(1+y_1^2); for j=1:1:6 I(j)=x'*w1(:,j); Iout(j)=1/(1+exp(-I(j))); end yn(k)=w2'*Iout; %output of network e(k)=y(k)-yn(k); % error calculation w2=w2_1+(xite*e(k))*Iout+alfa*(w2_1-w2_2); % rectify of w2 for j=1:1:6

神经网络在人工智能中的应用

神经网络在人工智能中的应用 摘要:人工智能的定义可以分为两部分,即“人工”和“智能”。“人工”比较好理解,争议性也不大。有时我们会要考虑什么是人力所能及制造的,或者人自身的智能程度有没有高到可以创造人工智能的地步,等等。但总的来说,“人工系统”就是通常意义下的人工系统。关键词:人工智能,神经网络 一、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一词最初是在1956 年Dartmouth学会上提出的。从那以后,研究者们发展了众多理论和原理,人工智能的概念也随之扩展。人工智能是一门极富挑战性的科学,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必须懂得计算机知识,心理学和哲学。人工智能是包括十分广泛的科学,它由不同的领域组成,如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等等,总的说来,人工智能研究的一个主要目标是使机器能够胜任一些通常需要人类智能才能完成的复杂工作。但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对这种“复杂工作”的理解是不同的。例如繁重的科学和工程计算本来是要人脑来承担的,现在计算机不但能完成这种计算, 而且能够比人脑做得更快、更准确,因之当代人已不再把这种计算看作是“需要人类智能才能完成的复杂任务”, 可见复杂工作的定义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而变化的, 人工智能这门科学的具体目标也自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它一方面不断获得新的进展,一方面又转向更有意义、更加困难的目标。 二、神经网络

神经网络是:思维学普遍认为,人类大脑的思维分为抽象(逻辑)思维、形象(直观)思维和灵感(顿悟)思维三种基本方式。 逻辑性的思维是指根据逻辑规则进行推理的过程;它先将信息化成概念,并用符号表示,然后,根据符号运算按串行模式进行逻辑推理;这一过程可以写成串行的指令,让计算机执行。然而,直观性的思维是将分布式存储的信息综合起来,结果是忽然间产生想法或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思维方式的根本之点在于以下两点:1.信息是通过神经元上的兴奋模式分布储在网络上;2.信息处理是通过神经元之间同时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来完成的。 人工神经网络就是模拟人思维的第二种方式。这是一个非线性动力学系统,其特色在于信息的分布式存储和并行协同处理。虽然单个神经元的结构极其简单,功能有限,但大量神经元构成的网络系统所能实现的行为却是极其丰富多彩的。 人工神经网络是由大量的简单基本元件——神经元相互联接而成的自适应非线性动态系统。每个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比较简单,但大量神经元组合产生的系统行为却非常复杂。 人工神经网络反映了人脑功能的若干基本特性,但并非生物系统的逼真描述,只是某种模仿、简化和抽象。 与数字计算机比较,人工神经网络在构成原理和功能特点等方面更加接近人脑,它不是按给定的程序一步一步地执行运算,而是能够自身适应环境、总结规律、完成某种运算、识别或过程控制。三.神经网络在人工智能中的应用专家系统

神经网络控制完整版

神经网络控制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人工神经网络控制 摘要: 神经网络控制,即基于神经网络控制或简称神经控制,是指在控制系统中采用神经网络这一工具对难以精确描述的复杂的非线性对象进行建模,或充当控制器,或优化计算,或进行推理,或故障诊断等,亦即同时兼有上述某些功能的适应组合,将这样的系统统称为神经网络的控制系统。本文从人工神经网络,以及控制理论如何与神经网络相结合,详细的论述了神经网络控制的应用以及发展。 关键词: 神经网络控制;控制系统;人工神经网络 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过程 神经网络控制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发展起来的自动控制领域的前沿学科之一。它是智能控制的一个新的分支,为解决复杂的非线性、不确定、不确知系统的控制问题开辟了新途径。是(人工)神经网络理论与控制理论相结合的产物,是发展中的学科。它汇集了包括数学、生物学、神经生理学、脑科学、遗传学、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自动控制等学科的理论、技术、方法及研究成果。 在控制领域,将具有学习能力的控制系统称为学习控制系统,属于智能控制系统。神经控制是有学习能力的,属于学习控制,是智能控制的一个分支。神经控制发展至今,虽仅有十余年的历史,已有了多种控制结构。如神经预测控制、神经逆系统控制等。 生物神经元模型 神经元是大脑处理信息的基本单元,人脑大约含1012个神经元,分成约1000种类型,每个神经元大约与 102~104个其他神经元相连接,形成极为错综复杂而又灵活多变的神经网络。每个神经元虽然都十分简单,但是如此大量的神经元之间、如此复杂的连接却可以演化出丰富多彩的行为方式,同时,如此大量的神经元与外部感受器之间的多种多样的连接方式也蕴含了变化莫测的反应方式。 图1 生物神经元传递信息的过程为多输入、单输出,神经元各组成部分的功能来看,信息的处理与传递主要发生在突触附近,当神经元细胞体通过轴突传到突触前膜的脉

人工智能之人工神经网络(PDF 23页)

1 第八章人工神经网络吉林大学地面机械仿生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张锐

2 8.1 神经网络的基本概念及组成特性 8.1.1 生物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特性 从广义上讲,神经网络通常包括生物神经网络与人工神经网络两个方面。生物神经网络是指由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及周围神经系统所构成的错综复杂的神经网络,它负责对动物肌体各种活动的管理,其中最重要的是脑神经系统。 人工神经网络是指模拟人脑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运用大量的软、硬件处理单元,经广泛并行互连,由人工方式建立起来的网络系统。 生物神经元就通常说的神经细胞,是构成生 物神经系统的最基本单元,简称神经元。 神经元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包括细胞体、 轴突和树突,其基本结构如图所示。 1. 生物神经元的结构 生物神经元结构 吉林大学地面机械仿生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张锐

3 从生物控制论的观点来看,作为控制和信息处理基本单元的神经元,具有下列一些功能与特性。 2. 神经元的功能特性 (1)时空整合功能 神经元对于不同时间通过同一突触传入的信息,具有时间整合功能;对于同一时间通过不同突触传入的信息,具有空间整合功能。两种功能相互结合,使生物神经元具有时空整合的输入信息处理功能。 (2)神经元的动态极化性 尽管不同的神经元在形状及功能上都有明显的不同,但大多数神经元都是以预知的确定方向进行信息流动的。 (3)兴奋与抑制状态 神经元具有两种常规工作状态,即兴奋状态与抑制状态。 (4)结构的可塑性 突触传递信息的特性是可变的,随着神经冲动传递方式的变化,其传递作用可强可弱,所以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是柔性的,这称为结构的可塑性。 吉林大学地面机械仿生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张锐

2019人工智能与健康试题及答案

2019人工智能与健康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是集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传感器、人工智能等多学科先进技术于一体的现代制造业重要的自动化装备。 D.工业机器人 2.()是利用计算机将一种自然语言(源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自然语言(目标语言)的过程。 B.机器翻译 3.()是人工智能的核心,是使计算机具有智能的主要方法,其应用遍及人工智能的各个领域。 B.机器学习 4.()是人以自然语言同计算机进行交互的综合性技术,结合了语言学、心理学、工程、计算机技术等领域的知识。 A.语音交互 5.()是通过建立人工神经网络,用层次化机制来表示客观世界,并解释所获取的知识,例如图像、声音和文本。 A.深度学习 6.()是研究用计算机系统解释图,像实现类似人类视觉系统理解外部世界的一种技术,所讨论的问题是为了完成某一任务需要从图像中获取哪些信息,以及如何利用这些信息获得必要的解释。 B.图像理解 7.()是一个具有大量的专门知识与经验的程序系统,它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根据某领域一个或多个专家提供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判断,模拟人类专家的决策过程,以便解决那些需要人类专家处理的复杂问题。 A.专家系统 8.()是一种处理时序数据的神经网络,常用于语音识别、机器翻译等领域。 C.循环神经网络 9.()是一种基于树结构进行决策的算法。 B.决策树 10.()是用电脑对文本集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自动分类标记。

C.文本分类 11.()是指能够按照人的要求,在某一个领域完成一项工作或者一类工作的人工智能。 C.弱人工智能 12.()是指能够自己找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人工智能。 B.强人工智能 13.()是指在各个领域都比人类要强的人工智能。 A.超人工智能 14.()是指直接通过肢体动作与周边数字设备和环境进行交互。 A.体感交互 15.()是自然语言处理的重要应用,也可以说是最基础的应用。 C.文本分类 16.()宣布启动了“先进制造伙伴计划”“人类连接组计划”“创新神经技术脑研究计划”。 C.美国 17.()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人工智能发展现状和趋势举行第九次集体学习。 B.2018年10月31日 18.《“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到,健康是经济社会发展的() B.基础条件 19.《“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到,全民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 D.根本目的 20.1997年,Hochreiter&Schmidhuber提出()。 D.长短期记忆模型 21.2005年,美国一份癌症统计报告表明:在所有死亡原因中,癌症占() A.1/4 22.2012年,Hinton教授小组在ImageNet竞赛中夺冠,降低了几乎()的错误率。 B.50% 23.2017年,卡内基梅隆大学开发的一个人工智能程序在()大赛上战胜了四位人类玩家,这在人工智能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C.德州扑克 24.50年前,人工智能之父们说服了每一个人:“()是智能的钥匙。” B.逻辑 25.癌症的治疗分为手术、放疗、化疗。据WTO统计,有()的肿瘤患者需要接受放疗。

人工智能-BP神经网络算法的简单实现

人工神经网络是一种模仿人脑结构及其功能的信息处理系统,能提高人们对信息处理的智能化水平。它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和交叉学科,它在理论、模型、算法等方面比起以前有了较大的发展,但至今无根本性的突破,还有很多空白点需要努力探索和研究。 1 人工神经网络研究背景 神经网络的研究包括神经网络基本理论、网络学习算法、网络模型以及网络应用等方面。其中比较热门的一个课题就是神经网络学习算法的研究。 近年来己研究出许多与神经网络模型相对应的神经网络学习算法,这些算法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有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和增强学习。在理论上和实际应用中都比较成熟的算法有以下三种: (1) 误差反向传播算法(Back Propagation,简称BP 算法); (2) 模拟退火算法; (3) 竞争学习算法。 目前为止,在训练多层前向神经网络的算法中,BP 算法是最有影响的算法之一。但这种算法存在不少缺点,诸如收敛速度比较慢,或者只求得了局部极小点等等。因此,近年来,国外许多专家对网络算法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许多改进的方法。 主要有: (1) 增加动量法:在网络权值的调整公式中增加一动量项,该动量项对某一时刻的调整起阻尼作用。它可以在误差曲面出现骤然起伏时,减小振荡的趋势,提高网络训练速度; (2) 自适应调节学习率:在训练中自适应地改变学习率,使其该大时增大,该小时减小。使用动态学习率,从而加快算法的收敛速度; (3) 引入陡度因子:为了提高BP 算法的收敛速度,在权值调整进入误差曲面的平坦区时,引入陡度因子,设法压缩神经元的净输入,使权值调整脱离平坦区。 此外,很多国内的学者也做了不少有关网络算法改进方面的研究,并把改进的算法运用到实际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 王晓敏等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的差分进化算法,利用差分进化算法的全局寻优能力,能够快速地得到BP 神经网络的权值,提高算法的速度; (2) 董国君等提出了一种基于随机退火机制的竞争层神经网络学习算法,该算法将竞争层神经网络的串行迭代模式改为随机优化模式,通过采用退火技术避免网络收敛到能量函数的局部极小点,从而得到全局最优值; (3) 赵青提出一种分层遗传算法与BP 算法相结合的前馈神经网络学习算法。将分层遗传算法引入到前馈神经网络权值和阈值的早期训练中,再用BP 算法对前期训练所得性能较优的网络权值、阈值进行二次训练得到最终结果,该混合学习算法能够较快地收敛到全局最优解;

智能控制之神经网络系统辨识的设计

四、神经网络系统辨识分析(25分) 用BP 神经网络进行系统在线逼近的原理框图如图3所示 ) (k y n (k u (k y 图3 图4 假设某控制对象的模型为2 3 )1(1) 1()()(-+-+ =k y k y k u k y ,采样时间取t=1ms ,输入信号 t)sin(650.)u(π=k 。采用的BP 神经网络结构如图4所示,权值ij w 和2j w 的初值取 [-1,+1] 之间的随机值,权值采用δ学习算法,学习速率η取0.50,动量因子α取0.05。试分析神经网络在线逼近的运行过程,并作Matlab 仿真。 题目四、需要阐述清楚BP 网络逼近控制对象的工作原理和学习过程 BP 算法的基本思想是:对于一个输入样本,经过权值、阈值和激励函数运算后,得到一个输出y n (k),然后让它与期望的样本y(k)进行比较,若有偏差,则从输出开始反向传播该偏差,进行权值、阈值调整,使网络输出逐渐与希望输出一致。 BP 算法由四个过程组成:输入模式由输入层经过中间层向输出层的“模式顺传播”过程,网络的希望输出与网络的实际输出之间的误差信号由输出层经过中间层向输入层逐层修正连接权的“误差逆传播”过程,由“模式顺传播”与“误差逆传播”的反复交替进行的网络“记忆训练”过程,网络趋向于收敛即网络的全局误差趋向极小值的 “学习收敛”过程。 BP 网络(Back Propagation ),该网络是一种单向传播的多层前向网络。误差 反向传播的BP 算法简称BP 算法,其基本思想是梯度下降法。它采用梯度搜索技术,以期使网络的实际输出值与期望输出值的误差均方值为最小。 BP 网络特点: (1)是一种多层网络,包括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 (2)层与层之间采用全互连方式,同一层神经元之间不连接; (3)权值通过δ学习算法进行调节;

人工智能神经网络

基于神经网络的人机对抗人工智能系统(理论) -------------------------------------------------------------------------------- 基于神经网络的人机对抗人工智能系统 Harreke 摘要: 人工智能是一门科学名称。自电子计算机发明后不久,人工智能学科即宣布创立,其目的就是要模拟人类的智力活动机制来改进计算机的软件硬件构成,使他们掌握一种或多种人的智能,以便在各种领域内有效替代人的脑力劳动,特别是解决用传统软硬件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如模式识别,复杂的控制行为或对海量的数据进行实时评估等。 所谓人工智能,就是由人工建立的硬件或软件系统的智能,是无生命系统的智能。智能是人类智力活动的能力,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一个软件或硬件系统是否有智能,只能根据它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是否和人类某些行为相类似来做判断。 人工智能在计算机上的实现,有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采用传统的编程技术,使系统呈现智能的效果,而不考虑所用方法是否与人或生物机体所用的方法相同。这种方法称为工程学方法,它的编程方式虽然简单,智能效果显著,可是算法和程序一旦固定下来,智能就很难再进一步提高。另一种是模拟法,它不仅要看智能效果,还要求实现方法和人类或生物机体所用的方法相同或类似。人工神经网络是模拟人类或生物大脑中神经元的活动方式,属于模拟法。 人工神经网络入门难度大,编程者需要为每一个对象设置一个智能系统来进行控制,新设置好的智能系统,虽然一开始什么都不懂,但它拥有学习的能力,可以通过学习,不断提升智能,不断适应环境、应付各种情况。通常来讲,使用人工神经网络虽然编程复杂,但编写完成后的维护工作,将比使用其他方式编程后的维护更加省力。 本文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构建一个完整的人工智能系统,并将该人工神经网络理论应用于电脑领域的项目DOTA。 关键词:人机对抗,神经网络,人工智能,DOTA 目录 第一章神经网络系统概述 1.1生物学神经网络 1.2人工神经网络

一种递归模糊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方法

一种递归模糊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方法 毛六平,王耀南,孙 炜,戴瑜兴 (湖南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82) 摘 要: 构造了一种递归模糊神经网络(RFNN ),该RFNN 利用递归神经网络实现模糊推理,并通过在网络的第 一层添加了反馈连接,使网络具有了动态信息处理能力.基于所设计的RFNN ,提出了一种自适应控制方案,在该控制方案中,采用了两个RFNN 分别用于对被控对象进行辨识和控制.将所提出的自适应控制方案应用于交流伺服系统,并给出了仿真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关键词: 递归模糊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交流伺服中图分类号: TP1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37222112(2006)1222285203 An Adaptive Control Using Recurrent Fuzzy Neural Network M AO Liu 2ping ,W ANG Y ao 2nan ,S UN Wei ,DAI Y u 2xin (College o f Electrical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2,China ) Abstract : A kind of recurrent fuzzy neural network (RFNN )is constructed ,in which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 is used to re 2alize fuzzy inference temporal relations are embedded in the network by adding feedback connections on the first layer of the network.On the basis of the proposed RFNN ,an adaptive control scheme is proposed ,in which ,two proposed RFNNs are used to i 2dentify and control plant respectively.Simulation experiments are made by applying proposed adaptive control scheme on AC servo control problem to confirm its effectiveness. K ey words : recurrent fuzzy neural network ;adaptive control ;AC servo 1 引言 近年来,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将神经网络用于辨识和控 制动态系统[1~3].神经网络在信号的传播方向上,可以分为前馈神经网络和递归神经网络.前馈神经网络能够以任意精度逼近任意的连续函数,但是前馈神经网络是一个静态的映射,它不能反映动态的映射.尽管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增加延时环节来解决,但是那样会使前馈神经网络增加大量的神经元来代表时域的动态响应.而且,由于前馈神经网络的权值修正与网络的内部信息无关,使得网络对函数的逼近效果过分依赖于训练数据的好坏.而另一方面,递归神经网络[4~7]能够很好地反映动态映射关系,并且能够存储网络的内部信息用于训练网络的权值.递归神经网络有一个内部的反馈环,它能够捕获系统的动态响应而不必在外部添加延时反馈环节.由于递归神经网络能够反映动态映射关系,它在处理参数漂移、强干扰、非线性、不确定性等问题时表现出了优异的性能.然而递归神经网络也有它的缺陷,和前馈神经网络一样,它的知识表达能力也很差,并且缺乏有效的构造方法来选择网络结构和确定神经元的参数. 递归模糊神经网络(RFNN )[8,9]是一种改进的递归神经网络,它利用递归网络来实现模糊推理,从而同时具有递归神经网络和模糊逻辑的优点.它不仅可以很好地反映动态映射关系,还具有定性知识表达的能力,可以用人类专家的语言控制规则来训练网络,并且使网络的内部知识具有明确的物理意 义,从而可以很容易地确定网络的结构和神经元的参数. 本文构造了一种RFNN ,在所设计的网络中,通过在网络的第一层加入反馈连接来存储暂态信息.基于该RFNN ,本文还提出了一种自适应控制方法,在该控制方法中,两个RFNN 被分别用于对被控对象进行辨识和控制.为了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本文将所提控制方法用于交流伺服系统的控制,并给出了仿真实验结果. 2 RFNN 的结构 所提RFNN 的结构如图1所示,网络包含n 个输入节点,对每个输入定义了m 个语言词集节点,另外有l 条控制规则 节点和p 个输出节点.用u (k )i 、O (k ) i 分别代表第k 层的第i 个节点的输入和输出,则网络内部的信号传递过程和各层之间的输入输出关系可以描述如下: 第一层:这一层的节点将输入变量引入网络.与以往国内外的研究不同,本文将反馈连接加入这一层中.第一层的输入输出关系可以描述为:O (1)i (k )=u (1)i (k )=x (1)i (k )+w (1)i (k )?O (1)i (k -1), i =1,…,n (1) 之所以将反馈连接加入这一层,是因为在以往的模糊神经网络控制器中,控制器往往是根据系统的误差及其对时间的导数来决定控制的行为,在第一层中加入暂态反馈环,则只需要以系统的误差作为网络的输入就可以反映这种关系,这样做不仅可以简化网络的结构,而且具有明显的物理意义,使 收稿日期:2005207201;修回日期:200620621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 o.60075008);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N o.06JJ50121)   第12期2006年12月 电 子 学 报 ACT A E LECTRONICA SINICA V ol.34 N o.12 Dec. 2006

人工智能神经网络例题

神经网络学习 假设w1(0)=0.2, w2(0)=0.4, θ(0)=0.3, η=0.4,请用单层感知器完成逻辑或运算的学习过程。 解:根据“或”运算的逻辑关系,可将问题转换为: 输入向量:X1=[0, 0, 1, 1] X2=[0, 1, 0, 1] 输出向量:Y=[0, 1, 1, 1] 由题意可知,初始连接权值、阈值,以及增益因子的取值分别为: w1(0)=0.2, w2(0)=0.4, θ(0)=0.3,η=0.4 即其输入向量X(0)和连接权值向量W(0)可分别表示为: X(0)=(-1, x1 (0), x2 (0)) W(0)=(θ(0), w1(0), w2 (0)) 根据单层感知起学习算法,其学习过程如下: 设感知器的两个输入为x1(0)=0和x2(0)=0,其期望输出为d(0)=0,实际输出为:y(0)=f(w1(0) x1(0)+ w2(0) x2(0)-θ(0)) =f(0.2*0+0.4*0-0.3)=f(-0.3)=0 实际输出与期望输出相同,不需要调节权值。 再取下一组输入:x1(0)=0和x2(0)=1,其期望输出为d(0)=1,实际输出为: y(0)=f(w1(0) x1(0)+ w2(0) x2(0)-θ(0)) =f(0.2*0+0.4*1-0.3)=f(0.1)=1 实际输出与期望输出相同,不需要调节权值。 再取下一组输入:x1(0)=1和x2(0)=0,其期望输出为d(0)=1,实际输出为: y(0)=f(w1(0) x1(0)+ w2(0) x2(0)-θ(0)) =f(0.2*1+0.4*0-0.3) =f(-0.1)=0 实际输出与期望输出不同,需要调节权值,其调整如下: θ(1)=θ(0)+η(d(0)- y(0))*(-1)=0.3+0.4*(1-0)*(-1)= -0.1 w1(1)=w1(0)+η(d(0)- y(0))x1(0)=0.2+0.4*(1-0)*1=0.6 w2(1)=w2(0)+η(d(0)- y(0))x2(0)=0.4+0.4*(1-0)*0=0.4 再取下一组输入:x1(1)=1和x2(1)=1,其期望输出为d(1)=1,实际输出为: y(1)=f(w1(1) x1(1)+ w2(1) x2(1)-θ(1)) =f(0.6*1+0.4*1+0.1) =f(1.1)=1 实际输出与期望输出相同,不需要调节权值。 再取下一组输入:x1(1)=0和x2(1)=0,其期望输出为d(0)=0,实际输出为: y(1)=f(w1(1) x1(1)+ w2(1) x2(1)-θ(1)) =f(0.6*0+0.4*0 + 0.1)=f(0.1)=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