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商鞅变法第1课学案解答

商鞅变法第1课学案解答

商鞅变法第1课学案解答
商鞅变法第1课学案解答

第二单元秦国商鞅变法 第1课 大变革与大转型时代

【课程标准】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学习目标】1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 包括齐国管仲改革、楚国吴起变法和秦国商鞅变法

③商业:邯郸、 _______ 、宛、陶等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

(2) 政治上:①社会的发展要求逐步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

______ ②______封邑制局面需要打破。

(3) 军事上:战争更加频繁,春秋以 __________________为主,战国以 ________________ 为主

(4) 文化上:① ______________ 气兴起,民间办学兴盛,思想文化呈现出繁荣景象。

② _____________ 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

国别 主持者 内容

目的 性质

春秋 齐

管仲 ① 发展 ② 整顿和发展军备 ③ 改革赋税制度, 富国 强兵

奴隶主阶级进行的改革

初税亩

战国

魏 李悝 ① 发展农业生产,“ ”

② 稳定经济,推行“ ” ③ 制定《法经》,加强法制 地主阶级进行的改革 楚 吴起 ① 限制贵族权力,改变世袭的

② 变相没收 的土地 ③ 裁官、削俸、养兵和奖励军功

④ 要求官吏秉公执法,严禁私门请托

三、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

1?不利形势:(1)秦国偏居 _____________ ,比中原各国都要落后。(2)初步改革成效不大。

3.确立顺应时代潮流、追求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

【学习重、难点】 结合背景和与制度变革相关的内容,阐述商鞅变法的性质

【课堂六环节】

一、 “导”一一教师导入新课。(2— 3

二、 “思”一一自主学习(时间不少于 ★新课探究

分钟)?,-...■.. 13分钟)

(社会变化新气象〕(秦国处于十字路口〕 做革变法処潮9秦国历史机观 改菲风起云邪

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

1.特征: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 的重要时期。 2 .表现

(1)经济上:①农业: 出现并逐步推广,大量荒地得到开垦。②手工业:技术日益进步。

2?有利条件

(1)国君权力比较集中,旧贵族势力相对较弱。(2) 受到秦国君臣民众

的认同。

(3)民风质朴,________________ 充斥。

3?历史机遇

(1)长期扼制秦国发展的晋国力量削弱。(2) 中原士人游说各国,追求建功立业。

(3)秦孝公决心发愤图强,进行改革。

4.直接原因:商鞅来到秦国,受到_____________ 重用。

【合作探究】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边远地区的秦、楚、燕等国的社会经济也发展到相当水平,新兴地主阶级也逐渐壮大起来。然而这些诸侯国的政权仍然控制在旧贵族手中。各国地主阶级的普遍发展壮大及其与旧贵族的对立,必然导致政治上的一场更大变革,这种变革,就是各国的变法运动,亦可称法治运动。

——张文喜、刘焕曾《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诸侯在葵丘会盟,周天子派代表参加,对齐桓公极力表彰。这是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会盟中最盛大的一次,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业达到顶峰。

材料三如右图

材料四公元前445年,魏文侯即位。他任命李悝为相,主持变法。通过这次变法,魏国在战国诸雄中率先强盛起

来。

【探究下列问题】

(1)结合材料一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的政治原因是什么?

(2)齐桓公称霸的标志是什么?他的称霸与管仲是否有关?说明理由

⑶ 李悝在变法中颁布了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统治法典是什么?其颁布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这次改革对

魏国有何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孙膑兵法》说:“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商君书》也说:"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可见“战胜强立”是战国历史的主线。

材料二:下层图案为战国时期嵌错赏功宴乐铜壶。每面有三层图画,每层又分左右两个图景。第一层左图是一幅竞射

图,右图是采桑图;第二层左图是一幅宴乐舞武图象,右图为弋射和习射图;第三层左为攻防图,右为水战图。以水

陆攻战为主题,是当时战争作为战国时代特征的显著反映。

材料三: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

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中的兵家、法家都主张重视战争,赢得战争,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

(2 )材料三与材料一、二有什么关系?商鞅的思想来源于哪家学说?

(3 )秦国是如何应对这一形势的?依据材料三概括秦国应对的有利条件。

三、“议”一一请大家起立,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上学习内容,每位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学习思考结果核对、

复述、更正、补充以上的学习内容,还可讨论与以上学习内容相关的拓展性知识。(9分钟)

四、“展”一一学生激情展示。小组代表或教师随机指定学生展示。(8分钟)

五、“评”一一教师点评共性问题,总结规律,拓展延伸。(9分钟)

六、“检”课堂检测。(3分钟)

1?“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A.生产力的发展B ?争霸战争频繁 C ?思想文化繁荣 D ?社会动荡变革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化出现新气象,其中在经济方面的表现有()

①铁农具和牛耕岀现并逐步推广②岀现了邯郸、临淄等较为繁华的商业中心

③封建土地日益私有化④人身依附关系日趋强化

A.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

3?春秋时期的下列现象不能反映社会转型的是()

A.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B ?“相地而衰征” C.生产力的提高 D ?井田制瓦解

4?春秋前期齐国的管仲改革产生的社会效果不包括()

A.经济实力增强 B ?军事力量加强C.社会性质变化 D.实现称霸目标

5.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胜利完成长征。吴起镇的得名与古代著名的改革家吴起相关,在

吴起镇至今还有吴起的雕像(如图)。吴起改革的措施不可能包括()

A.强化“世卿世禄制” B .限制贵族的权力 C .奖励军功 D.严禁私门请托

6.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但社会经济却得到相当大的发展,其根本原因是()

A. 封建制度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B .各诸侯国为争霸注重生产

C.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 ?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关系减轻

7.《诗经》中描写秦国,“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这反映出当时的秦国()

A.政治清明B .经济发达C .民风强悍D .矛盾重重

8.从地理位置分析,春秋时期秦国争霸中原的最大障碍是()

A.晋国

B.齐国

C.楚国 D .宋国

【重点知识解析】

(一)春秋和战国时期中国社会的特征

(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是封建制度的形成时期。)

(1)社会经济:①铁器的应用,牛耕的普及,加之水利、施肥等技术的应用,使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有了巨大

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这一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繁荣;

②生产关系的变化,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并且引起了阶级关系的变化,例

如新兴地主和自耕农的岀现。

(2)政治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必然引起政治制度的变革。战国时期,随着

封建经济的不断发展,地主阶级要求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要求以选贤任能、奖励军功取代世卿世碌制,以

实行俸禄制取代封邑制,以中央集权取代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各国纷纷开展变法,以实现富国强兵。

(3)军事方面: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与兼并,战争频繁一一改革变法的内在动力。为了富国强兵,各诸侯国

纷纷变法。

(4)文化方面:学术自由,百家争鸣,思想大解放。春秋战国时期,激烈的政治斗争和经济繁荣促进了学术

思想的空前发展,岀现了百家争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陆续诞生,岀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尤其

是法家思想成为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二)、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历史原因有哪些?

(1)生产力的发展是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风潮岀现的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岀现与推广是

生产力发展的显著标志。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私有制的确立,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引起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2)新兴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进行变法是他们要求满足的有效途径。

⑶ 频繁的战争也对各国提岀变法革新的要求。为了避免战败或成为别国的兼并对象,各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的变法。

(4)法家思想的推动。法家学说提倡顺应形势进行变革,主张以法治国,为各国变法提供了思想武器。

(三)、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异同是什么?

1?相同:(1)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即旧的社会制度(宗法分封制、井田制)遭破坏,新兴地主阶级发展壮大。

(2)诸侯争霸激烈。

(3)目的都是富国强兵,争夺霸主。

(4)都注重经济和军事方面的改革。

(5)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推动了旧制度的瓦解。

2?不同:(1)从历史条件上看:春秋时期社会转型刚开始,旧的社会制度刚开始遭到破坏,新兴的封建经济和

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发展刚开始起步;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加快,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发展壮大。

(2)从性质上看:春秋时期的改革是奴隶制性质的改革,战国时期的改革是封建性质的改革。

(3)从内容上看:春秋时期的改革从赋税制度入手,主要是针对经济基础的,没有触及上层建筑;而战

国时期的改革,既有经济基础的变革,又有废除旧贵族特权的上层建筑的变革,而且从法律上保障了新兴地主阶

级的利益。

(4)从影响上看:①战国时期的改革比春秋时期要更彻底,涉及领域广,既有经济,又有政治、文化、

法律等。②春秋时期赋税改革客观上有利于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但没有建立起新制度,对社会变革的推动作

用收效不大;而战国时期的变法废除了旧的奴隶制,确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

流,极大地推动了社会转型的实现。

一、本课测评

1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实施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案提示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经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进一步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引起了阶级关系的变化。新兴地主和自耕农岀现,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而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会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因此,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春秋战国时期除商鞅变法外,还有哪些国家进行的改革变法影响比较大?

答案提示春秋时期著名的变法改革还有齐国的管仲改革和鲁国的改革。齐国管仲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政

策,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鲁国实行了初税亩”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权。

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主持变法,实行尽地力之教”、推行平籴法”、制定《法经》。魏国在战国诸雄中率

先强盛起来。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影响也较大,主张限制和削弱贵族势力、整顿吏治和改良社会风气。楚国经过改革,成为了战国中的强国。一、 1.大变革2. (1)①铁农具牛耕③临淄(2)①封建专制统治②世卿世

禄(3)争霸战争兼并战争(4)①私人讲学②法家学说

二、①农工商业③“相地而衰征”①尽地力之教②平籴法①分封制②旧贵族

三、1.(1)关中2.⑵法家学说(3)尚武精神4?秦孝公

【探究答案】

一、[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依据材料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第(1)问要依据材料一归纳概括;第(2)(3)

问要结合材料及所学的有关知识作岀判断,难度不大。

[答案](1)与旧贵族(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2)葵丘会盟。

有关。正是由于管仲辅佐齐桓公进行变法,齐国强盛起来,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3)《法经》。目的:加强法制,强化国家专政机器的职能。影响:使魏国在战国各诸侯国中率先强盛起来。

二、(1)战争是战国时代的显著特点,“战胜强立”是战国历史发展的主线。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战胜对

方,都十分重视发展农业和奖励军功。法家是地主阶级的改革派,法家思想直接产生于战国时代的变法活动;而兵家思想来源于战争实践,是在战争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

(2)关系:材料三主张变法改革,认为只有通过变法改革,发展封建经济才能富国强兵,才能够达到对内巩固统治,对外战胜对方的目的。思想:法家学说。

(3)秦国任用商鞅进行变法。条件:①秦孝公的大力支持。②商鞅的个人才能。③旧奴隶主贵族势力相对。薄弱。④民众对法家学说的认同。⑤尚武之风。对点训练

【课堂检测】

1 . D [材料中“乱井田”说明井田制遭破坏,“礼乐散寒烟”说明奴隶社会礼乐崩溃,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特征是动荡变革。]

2 . A

3 . C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社会转型的含义,A项反映的是宗法分封制的瓦解, B

项是春秋时期改革的内容,按田亩多少收税,客观上承认了土地私有,D项代表奴隶主土地国有制的瓦解。因

此A、B、D三项能够反映中国社会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而C项是推动社会转型的根本原因,但本

身不能反映社会转型。]

4. C [管仲改革的主观目的是为奴隶制政权服务的,是为了富国强兵而使用“相地而衰征”的手段。改革达到了A、B两项的直接目的和D项的总体目标,虽然承认了土地私有现象,但上层建筑仍为世卿世禄制,只是经济基础一一土地国有制开始岀现危机。]5 . A [吴起改革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世卿世禄”是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因此,A项符合题意。]6 . A [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封建制度在战国时期是一种先进的生产关系,因而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B、C、D三项都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具体表现。]7. C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