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贵不能淫》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广东省中考题)
- 格式:docx
- 大小:13.89 KB
- 文档页数:3
三、古诗文阅读(共14分)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17题。
(共10分)(一)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孟子》)(二)何易于为益昌令。
盐铁官榷取茶利①,诏下,所在②毋敢隐。
易于视诏书曰:“益昌人不征茶且不可活,矧③厚赋毒之乎?”命吏阁诏④,吏曰:“天子诏何敢拒?吏坐死,公得免窜⑤邪?”对曰:“吾敢爱一身,移暴于民乎?亦不使罪尔曹。
”即自焚之。
观察使素贤之,不劾也。
(节选自《新唐书·何易于传》)注:①榷取茶利:通过对茶实行专管专卖而谋利。
榷(què),专卖。
②所在:这里指盛产茶叶的地方。
③矧(shěn):况且,何况。
④阁诏:搁置诏书。
⑤窜:这里指被流放。
14.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2分)(1)丈夫之冠也冠:________(2)得志,与民由之由:________15.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16.善用修辞增强雄辩力量是孟子散文的突出特点,请结合语段(一)第二段的内容简要分析。
(4分)17.根据你对语段(一)中“大丈夫”的理解,你认为语段(二)中的何易于能否称得上“大丈夫”?请结合他的所作所为简要分析。
(2分)答案:三、古诗文阅读(共14分)14.(1)行冠礼(2)遵从(意思对即可。
一小题1分,共2分)15.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平安无事。
(意思对即可。
2分)16.①使用反问,以不可辩驳的语气否定景春的观点。
②使用排比(反复),阐明大丈夫的精神实质及特点,义正词严,气势磅礴。
8.中考语⽂⽂⾔⽂复习富贵不能淫◎第8 篇富贵不能淫:情操与志趣( 以睿智雄辩论述⼈⽣理想与担当) (⼀)阅读下⾯的⽂⾔⽂,完成1~4题。
(12 分)上使谕天祥⽈:“ 汝以事宋者事我,即.以汝为中书宰相。
”天祥⽈:“ 天祥为宋状元宰相,宋亡,惟可死,不可⽣,愿⼀死⾜矣。
” ⼜使谕之⽈:“汝不为宰相,则为枢密。
” 天祥对⽈:“⼀死之外.,⽆可为者。
”遂命.之退。
明⽇有奏:“天祥不愿归附,当赐之死。
”麦术丁⼒赞其决,遂可其奏。
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赞①,系之⾐带间。
其词⽈:“ 孔⽈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今⽽后,庶⼏②⽆愧!” 过市,意⽓扬扬⾃若,观者如堵③。
临.刑,从容谓吏⽈:“ 吾事毕矣。
”问市⼈孰为南北,南⾯再拜就死。
俄有使使⽌之,⾄则死矣。
见闻者⽆不流涕。
【注释】①⾃赞:⾃我总结。
的⼈多得像⼀道墙。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即.以汝为中书宰相(2)⼀死之外.(3)遂命.之退(4)临.刑②庶⼏:差不多。
③观者如堵:围观(4 分)()()()()(节选⾃《⽂⼭先⽣全集》,有删改)2. 下⾯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法全都相同的⼀组是( )(2 分)A. 汝以.事宋者事我何以.战B. ⼜使谕之.⽈⼩⼤之.狱C. 遂可其.奏其.间千⼆百⾥D. ⾄则.死矣有龙则灵3. 请将⽂中画横线的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4 分)天祥为宋状元宰相,宋亡,惟可死,不可⽣,愿⼀死⾜矣。
4. 孟⼦关于“⼤丈夫”的著名论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迁移强化练实词迁移(1)即①即.更刮⽬相待________________②太守即.遣⼈随其往____________③余幼时即.嗜学________________(2)外①故外.户⽽不闭________________②才美不外.见_________________③中通外.直___________________④尝趋百⾥外. _________________(3)命①五⼗⽽知天命. _______________②⽗命.之_____________________(4)临①临.溪⽽渔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临.表涕零____________________③故临.崩寄⾂以⼤事也__________④执策⽽临.之_________________虚词迁移(1)以①不以.疾也____________________②⽆从致书以.观 _______________③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____④以.光先帝遗德________________(2)之①舜发于畎亩之.中 _____________②吾妻之.美我者________________③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__________(3)其①下视其.辙___________________②其.真⽆马邪__________________③其.正⾊邪____________________(4)则(⼆)阅读下⾯的⽂⾔⽂,完成1~4题。
第二部分阅读专题二课标文言文21篇阅读第3篇《孟子》三则富贵不能淫◎语文版:九年级(上)第26课教材原文参考译文(严格依据课下注释及教参) 教参段层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战争平息。
”第一段:用景春的话提出“什么是大丈夫”的论题。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孟子说:“这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教导他;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教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去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把顺从作为原则,是妾妇之道。
(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大的住所里,站在天下最正中之位,行走在天下的正道上。
实现其志愿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去实行;未能实现其志愿的时候,便坚持自己的原则。
第二段:用“妾妇之道”深刻而尖锐地讽刺了公孙衍和张仪不是真正的大丈夫,进而提出大丈夫的行为准则。
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使其心智昏乱,贫贱不能使其操守改变,武力不能使其意志屈服,这样才叫作大丈夫。
”[全文中心]文章以景春的话开篇,论述了大丈夫应具有的优秀品质。
“大丈夫”在古代是对品德高尚,节操高尚的人的尊称,而真正的大丈夫应该行得正、站得直,为一个理想的正义目标去奋斗。
[写作特色](1)语言含蓄幽默,讽刺深刻尖锐。
孟子通过言“礼”来说明女子出嫁时母亲的嘱咐,由此得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的结论并讽刺公孙衍、张仪之流不以正义为标准,而是以顺从为原则,是在行“妾妇之道”。
(2)运用排比的修辞,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
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专题《富贵不能淫》知识点检测题一、理解背默题1.孟子指出大丈夫的做法是: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2.孟子指出大丈夫的处世态度是: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3.孟子指出大丈夫的操守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富贵不能淫》中,“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意思相近。
5.《富贵不能淫》中,点明了景春心中的大丈夫形象是: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6.孟子指出公孙衍、张仪所奉行的所谓“妾妇之道”是:以顺为正者。
7.孟子对景春的观点连用两个问句,直接进行否定的句子是: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8.孟子通过“礼”来说明女子出嫁时母亲的嘱咐,由此得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的结论。
9,儒家经典让我们受益匪浅,孟子在《富贵不能淫》抒发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壮志豪情,提醒人们要坚守节操。
10.《富贵不能淫》中,孟子指出女子出嫁时,母亲总叮嘱的句子是: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11.《富贵不能淫》中,景春阐述自己观点的语句是: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12.《富贵不能淫》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塑造中华民族的精神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中国历代知识分子品质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词语解释题1、居天下之广居居:原意为居住。
文中意思为居所、住宅。
2、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冠:文中作动词,意思为行冠礼。
3、富贵不能淫淫:使……迷惑。
4、贫贱不能移移:使……改变(动摇)。
5、威武不能屈屈:使……屈服。
6、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是:判断动词。
7、子未学礼乎子:儿子。
8、丈夫之冠也丈夫: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9、戒之曰戒:告诫10、必敬必戒戒:形容词,谨慎1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得:助动词,能够12、得志得:动词,实现三、翻译句子题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八年级语文《富贵不能淫》对比阅读练习题一、对比阅读文言文阅读(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乙)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蹴cù):踩踏。
(万钟):优厚的俸禄。
钟,古代的一种量器。
(得):同“德”,感恩、感激。
(与):同“欤”,语气词。
(乡):同“向”,先前、从前。
(本心):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B.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C.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D.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丈夫之冠.也。
冠:行冠礼。
B.万钟于我何加.焉!加:益处。
C.富贵不能淫.。
淫:使……迷惑。
D.是亦不可以已.乎?已:太。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4.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一项是()A.(甲)文借景春之口提出作者自己的观点,同时这个反问句式也流露出景春对张仪、公孙衍的崇拜。
B.(乙)文中“乞人不屑”的事例生动地表现了在“生”和“义”不可同时得到时,乞人把“义”看得比“生”更为珍贵。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富贵不能淫》经典练习基础知识积累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畎.亩()傅说.() 丈夫之冠.()胶鬲.() 拂.士() 拂.乱()【答案】畎.亩(quǎn)傅说.(yuè)丈夫之冠.(guàn)胶鬲.(gé)拂.士(bì) 拂.乱(fú)【解析】考查字的读音,平时积累就可以。
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1)父命.之() (2)与民由.之()(3)威武不能屈.()(4)妾妇之道. ( ) (5)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 ) (6)居.天下之广居 ( ) (7)无违.夫子( )(8)往之女.家()【答案】(1)教导、训诲(2)遵循(3)使屈服(4)三从四德(5)这样(6)居住..(7)违背(8)往之女家(“女”,同“汝”,你)【解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比如本题中的通假字“女”,同“汝”,你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女子之嫁也A. 丈夫之.冠也(《富贵不能淫》)B.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答谢中书书》)C. 往之.女家 (《富贵不能淫》)D. 与民由之.(《富贵不能淫》)【答案】 A【解析】例句中的“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A.与例句同;B.助词,的;C.音节助词,不译;D.代词,文中指正道。
)4. 翻译下面句子。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答案】(1)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2)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解析】此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
《富贵不能淫》知识点归纳与练习检测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而天下熄.。
”....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孟子曰:“是焉得..;女子...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一、文学常识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注: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著)。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宋朝朱熹把《孟子》《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二、社会背景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期。
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面对这样一种社会现实,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主张。
孟子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思想,指出‚民贵君轻‛,劝导统治者重视人民。
同时他反对诸侯互相攻伐,以武力相兼并,提出‚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的观点。
他极力主张‚仁政‛,恢复井田制,省刑薄赋,确保‚黎民不饥不寒‛。
三、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静居住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
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
2020年广东省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2020年广东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参考答案一、1.(1)草色入帘青(2)峰峦如聚波涛如怒(3)无可奈何花落去(4)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5)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2.(1)嘹亮(2)褶皱(3)鸠占鹊巢(4)藏污纳垢3.C4.B5.(1)盛唐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全盛时期,山水诗派、边塞诗派构成别样风貌。
(2)示例①:《竹里馆》描绘悠闲表现隐逸者淡泊心境示例②:《春晓》抒写落花,表达爱花者怜惜之意二、6.A(A.真正,确实;B.志向/记号;C.叫作/认为;D.屈服/屈尊)7.(1) 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太平无事。
(2) 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8.大丈夫的标准:大丈夫应有的做法“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大丈夫应有的处事态度“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大丈夫应有的操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以仁义道德为本,行事合乎规范,做人不容有缺,且不管身处何种境遇,都不会改变自己的节操,这是一种铮铮铁骨,这是一种浩然之气。
)(二)9. D10. 大王不奉行国命/恐今之荣位/非大王所保/独不见淮南之事乎11. 孔祯是一个秉公执法的人,从他杖杀李明身边欺凌百姓的人可以看出;不畏强权,敢于进谏的人,从他多次劝谏高宗的弟弟李明可以看出。
译文:孔祯,唐高宗时为苏州长史。
曹王李明任州刺史,不遵守法令制度,孔祯常常进行规谏,李明说:“我是皇上的弟弟,哪里就会有失于为王呢!”孔祯说:“恩宠是不能依赖的,大王不奉行国法,恐怕今日的荣誉地位,不是大王所能保住的,难道没看到淮南王刘长的事吗?”。
李明听后不高兴,李明身边有人欺凌虐待老百姓,孔祯就把这些人抓起来杖打而死,李明后来果然获罪判刑,被贬谪到黔中(今湖南沅陵西),曾对人说:“我愧悔没有听我长史的话,以至于有这样的下场!”(三)北斗,国之重器12.定位精度、搜救服务、通信功能13.A14.①拥有自主建设和独立运行的卫星导航系统,可以长期、稳定、可靠地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维护国家安全;②高精度的“太空灯塔”,实现高精度定位;③更有效的搜救服务,为水上、陆地以及空中遇险目标提供定位和救援服务;④独门绝技的“短报文”,具备在没有网络信号条件下的通信功能。
8.《富贵不能淫》1. [统编教材课后习题] 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答案]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既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在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当然算不上大丈夫。
在孟子看来,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
2.请比较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答案]“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力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君王的意;“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仁义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3.孟子心目中大丈夫的标准是什么?[答案]第一,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第二,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第三,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施加的因素都不能使之迷乱、动摇、屈服。
这三条做到了,才有资格叫大丈夫。
文中孟子连用两个问句质问景春的用意是什么?[答案]对景春观点的否定,也包含了对公孙衍、张仪之流的不屑和鄙视。
“子未学礼乎”,则点明景春的错误在于考虑问题不合乎礼义之道。
1. [统编教材课后习题] 《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移”“屈”均为使动用.....迷用排比句,气势非凡。
请举例具体分析。
[答案]示例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三句,采用排比的形式,气势磅礴、义正词严地指出了大丈夫精神的实质,三个“天下之”的反复,也将大丈夫精神的崇高性推到极致。
示例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列举了大丈夫面对三种境遇时的表现,三个“不能”语气坚定,铿锵有力,形成一股刚毅之气。
2.孟子提出的可以称作“大丈夫”的三个条件,位置能否颠倒?为什么?[答案]不能。
“居天下之广居”三句是大丈夫应该坚持的根本原则,是核心,是基础,所以必须放在最前面;接下来“得志”“不得志”是分两种情况讨论,是对根本原则的一种补充;“富贵”“贫贱”“威武”是三种特定情况,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又是进一步的补充,因此应置于最后。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俱,安居而天下熄。
”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往之女家,毕敬毕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 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
” 孟子说:“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正理,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
(公孙衍、张仪在诸侯面前竟也像妇人一样!)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
” 《富贵不能淫》 一、文学常识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邹国人。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二、解词 ①妾妇之道 (方法) ②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这,这样的人 ) ③居天下之广居(居住 ) ④无违夫子(④违背) 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2分) 三、得 (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能够 (2)得志,与民由之得到实现 戒 (3)往送之门,戒之曰训导 (4)必敬必戒,无违夫子谨慎 四、理解与思考 1、景公心目中的大丈夫是什么样的? 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第8篇富贵不能淫一、重点字词1.通假字往之女家____同____,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2.古今异义丈夫..之冠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女子的配偶3.词类活用(1)使动用法①富贵不能淫.原意为惑乱,迷惑,句中意为________________②贫贱不能移.原意为改变,动摇,句中意为________________③威武不能屈.原意为屈服,句中意为________________1(2)动词用作名词居天下之广居.原意为居住,句中意为________________(3)名词用作动词丈夫之冠.也原意为帽子,句中意为________________4.一词多义(1)戒①戒.之曰 ________________②必敬必戒. ________________(2)居①居.天下之广居 _________________②居天下之广居. _________________(3)得①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_________________②得.志 ________________5.重点实词(1)岂不诚.大丈夫哉诚: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安居而天下熄.熄:______________________(3)父命.之命:______________________2(4)以顺.为正.者顺: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与民由.之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6)独行其道.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子翻译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六、富贵不能淫❶《孟子》
【近14年未考查】
景春 ❷曰:“公孙衍 ❸、张仪 ❹岂不诚 ❺大丈夫 ❻哉?一怒而诸侯惧,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
安居而天下熄 ❼。”安定下来,就会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岂:难道。]
孟子曰:“是焉 ❽得为大丈夫乎?孟子说:“这怎么能够称作大丈夫呢? [是:这。] 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 ❾也,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冠礼的时候,
父 命之 ❿;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 ⓫之曰:‘往之女家 ⓬,
父亲给以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以训导,送( 她 )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
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⓭!’以顺为正 ⓮者,妾妇之道也。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准则的,就是妾妇之道。( 大丈夫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 位,行天下 之大应该 )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
道 ⓯。路——义。 [居:第一个“居”指居住,第二个“居”指住所。] 得志,与民由之 ⓰;不得志,
实现志向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志向时, 独行其道 ⓱。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得:实现。] 富贵不能淫 ⓲,贫贱不能移 ⓳,
富贵不能使( 我的心志 )惑乱,贫贱不能使( 我的节操 )改变,
威武不能屈 ⓴。此之谓大丈夫。”威武不能使( 我的意志 )屈服。这样才叫作大丈夫。”
赏析评点 第1段:景春提出大丈夫的标准。 第2段:孟子反驳景春的观点并提出自己关于大丈夫的标准。 先直接言明自己的观点,从“礼”的角度予以驳斥。 再以女子出嫁遵母嘱为喻,说明公孙衍、张仪之流只是在行“妾妇之道”,算不上大丈夫。 指出大丈夫的做法。 指出大丈夫的理想( 处世态度 )。 指出大丈夫的操守。
❶选自《孟子·滕文公下》。题目是编者加的。 ❷〔景春〕与孟子同时代的人,纵横家。 ❸〔公孙衍( yǎn )〕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曾在秦国为相,又曾佩五国相印。 ❹〔张仪〕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秦惠王时为相,游说六国连横以服从秦国。 ❺〔诚〕真正,确实。 ❻〔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❼〔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❽〔焉〕怎么,哪里。 ❾〔丈夫之冠( guàn )〕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冠,行冠礼。 〔父命之〕父亲给以训导。命,教导、训诲。 〔戒〕告诫。下文的“戒”是谨慎的意思。 〔女家〕这里指夫家。女,同“汝”,你。 〔夫子〕这里指丈夫。 〔正〕准则,标准。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大丈夫应该 )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这里的“广居”“正位”“大道”分别喻指“仁”“礼”“义”。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文言文,21 富贵不能淫练习题景春①曰:“公孙衍②、张仪②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④。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⑤;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⑥;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 (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2分)(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4分)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①妾妇之道 ( ) ②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 )③居天下之广居( ) ④无违夫子(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例句:女子之嫁也A. 悍吏之来吾乡(《捕蛇者说》)B. 至之市而忘操之。
(《郑人买履》)C.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D.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鱼我所欲也》)5.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2分)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6. 翻译下列句子。
(4分)(1)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_________7. 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举例说明你对大丈夫的理解(2分)8.得(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2)得志,与民由之戒(3)往送之门,戒之曰(4)必敬必戒,无违夫子9.“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和“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指代什么?(2分)10.翻译下面句子。
(4分)(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1.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文中哪句话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2分)12.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试用自己的话作答。
《富贵不能淫》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2020年广东省中考题)
二、阅读(46分)
(一)(10分)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候惧,安居而天
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
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妻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成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岂不诚大丈夫哉/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B.不得志/寻向所志
C.此之谓大丈夫/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D.威武不能屈/猥自枉屈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一怒而诸候惧,安居而天下熄。
(2)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8.结合选文,概括孟子心目中“大丈夫”的标准。(3分)
答案:
(一) 10
6 3 A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辨析。A选项中“诚”都是“的确”、“真的”
意思。故选A。B选项中“不得志”中的“志”意为“志向,抱负”,
名词;“寻向所志”中的“志”意为“做标志”,名词作动词用。C
选项中第一个“谓”意为“叫做”;第二个“谓”意为“认为”。D
选项中第一个“屈”意为“使屈服”;第二个“屈”意为“委屈”。
7 4 (1)(他们)一旦发怒,诸侯就都害怕;
(他们)安安静静地待着,天下就平安无事,
(2)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走天下(最)光明的道路,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结合语境,两句都是对句,注意对句的
翻译,句子结构相同。翻译时要采用“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
将关键词语,翻译准确,句意流畅。所考句子来自课本,难度不大。
8 3 ①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
②无论得志与否,都不放弃做人的原则;③富贵不迷乱,贫贱不动摇,
威逼不屈服。(每1点1分)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大丈夫”是全文论说的重点。“居天
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是讲仁德、守礼法、做事
合乎道义;“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是无论得志与否,
都不放弃做人的原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富
贵不迷乱,贫贱不动摇,威逼不屈服。三个标准,考生要将三个标准
与文中具体内容相对应,才会理解得透彻。
【参考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一旦发起怒来,
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
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
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
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至于大丈夫,
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
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
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
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