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慢性胆囊炎中药方剂

慢性胆囊炎中药方剂

慢性胆囊炎中药方剂
慢性胆囊炎中药方剂

慢性胆囊炎中药方剂

中药处方(一)

【辨证】肝郁气滞,中焦湿热。

【治法】疏肝清胃活血。

【方名】肝胃百合汤。

【组成】柴胡15克,黄芩10克,百合15克,丹参15克,乌药13克,川楝子10克,

郁金15克,金钱草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夏度衡方。

中药处方(二)

【辨证】肝经湿热内郁。

【治法】疏泄肝热,清解脏腑。

【方名】加味柴胡汤。

【组成】柴胡9克,黄芩9克,姜半复9克,白芍15克,生姜3片,枳实6克,大黄6克,

郁金30克,金钱草30克,大枣5枚。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姜春华方。中药处方(三)

【辨证】肝经热甚,胆热犯胃。

【治法】疏肝泻热,行气利胆。

【方名】柴金汤。

【组成】柴胡12克,滑石12克,鸡内金12克,白芍9克,黄芩9克,半复9克,

枳实6克,川军6克,生姜15克,大枣4枚,金钱草24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岳美中方。

中药处方(四)

【辨证】肝胆气滞血瘀。

【治法】疏肝利胆,活血化瘀,清热解毒。

【方名】利胆化瘀汤。

【组成】柴胡10克,川楝子10克,郁金10克,香附12克,泽兰12克,山栀12克,

枳实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叶仲琨方。中药处方(五)

【辨证】肝胆郁热。

【治法】疏肝达郁,清降胆火。

【方名】柴胡牡蛎汤。

【组成】柴胡

【用法】水煎服,每日

【出处】余国俊方10克,龙胆草6克,生牡蛎15克。

1剂,日服2次。

中药学与方剂学基础知识

中药学与方剂学基础知识 1、简介中药的性能,又称药性,,包换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有毒无毒等。药物之所以能够治病,是因其特性和效用,又称偏性。以药物的偏性,调理脏腑功能,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 或偏衰,以达扶正袪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2、四气理论

3、五味理论 (一)定义:五味,包括酸、苦、甘、辛、咸等味。 (二)确定依据药味可以与滋味相同,也可以与滋味相异。药味既是药物的滋味,又 超越了药物的滋味,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 (四)阴阳归属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五)气味配合 1. 气与味配合的原则包括:a.任何气与任何味均可组配。b.一药中气只能有一,而味可以有一个,也可 以有两个或多个。C.味越多,说明作用越广泛。 2. 规律气味配合规律包括:a.气味均一。b.一气二味。C.一气多味。 升降浮沉理论 (一)定义:特指药物在人体的作用趋向 1. 这种趋向与所治疾患的病势趋向相反 2. 这种趋向与所治疾患的病位相同 3. 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发散向外,沉表示收敛固藏和泻利等 4. 升浮类药能上行向外,分别具有升阳发表,袪风散寒、涌吐、开窍等作用。 5. 沉降类药能下行向内,分别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积导滞,降逆止 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作用。

(二)确定依据 1.质地质轻主升浮,如花类、叶类质量主沉降,如种子、果实、矿物、贝壳类 2.气薄(寒、凉)者降气厚(热、温)者浮味薄(辛、甘、微苦)者升味厚(酸、苦、咸)者沉 3. 性味四气:温升、凉降热浮、寒沉五味:辛、甘、淡主升,酸、苦、咸主降 4. 临床疗效 病势:向上、向下、向内、向外。病位:在上,在下,在里,在外。药物:向上,向下,向里,向外的作用趋向。 (三)阴阳归属升浮属阳,沉降属阴。 归经理论 (一)含义归:药物作用的归属;经:人体的脏腑经络。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 (二)理论基础 1. 脉象学说:论述人体脏腑经络。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 2. 经络学说: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 毒性理论 (一)含义 “毒”,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1. 狭义之毒:物之能害人即为毒 2. 广义之毒:a.药物的总称,也就是说药是“毒” ,“毒”即是药。b.药物的偏性,也就是说药物之所以能治病,就在于其有某种偏性,这种偏性就是“毒” ,其对人体具有两面性,即既能治疗疾病,又能毒害人体,关键在如何应用。(二)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 1. 品种混乱。 2.误服毒药。 3.用量过大。 4.炮制失度。 5.剂型失宜。 6.疗程过长。 7.配伍不当。 8.管 理不善。9.辨证不准。10.个体差异。11. 离经悖法。 (三)使用有毒药的注意事项 1. 用量要适当,采用小量渐增法投药,切忌初用即给足量,以免中毒。 2.采制要严格,在保证药效 的前提下,严格把住采制药各个环节,杜绝伪劣品。3.用药要合理,杜绝乱滥投,孕妇、老幼 及体弱者忌用或慎用毒烈之品。4.识别过敏者,及早予以防治。 第三节中药功效与主治 功效的概念与分类功效是指中药防治、诊断疾病及强身键体的作用。又称功能、功能、效能、效用。 分类1.按中医辨证学分类(1)针对八纲辩证的功效对应表里辩证:解表、发表、

胆囊炎中医诊疗方案

胆囊炎(结石) 胆结石、胆囊炎是因情志不畅,过食肥甘油腻等导致肝气不舒,脾失健运,湿热内生,热煎胆汁,凝结成石;石阻胆道,遂生诸证。不同类型的胆结石、胆囊炎因表现的证候不同而有不同的治法。是当今的多发病、常见病,两种病变常伴随发生,祖国医学认为,胆结石、胆囊炎属“胁痛”、“黄疸”等范畴。 一.诊断 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胆石症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二.中医治疗 (一)辨证论治:使用中医药疗法治疗胆囊炎亦收到很好的效果,结合我科临床实际,我们总结常见的几种证型: 1.肝胆湿热型:右胁下或上腹绞痛,或持续或阵发,痛引胸胁肩背。口苦,咽干,恶心呕吐,口渴喜冷饮,厌油腻,脘胀腹满,痛处拒按或能触及肿大的胆囊,伴发热或黄疸,尿深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治以清热除湿,理气和营,止痛散结。方药清肝Ⅰ号加减,常用药柴胡,黄芩,海金砂,金钱草,鸡内金,川郁金,金铃子,白芍,炒枳实,赤茯苓,车前子。2.肝郁气滞型:右胁下或上腹部痛,轻重不一或阵发性绞痛难忍,痛引肩背或仅有右胁胀痛不舒,胸脘发闷。常有嗳气,口苦,咽干,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舌红苔白,脉弦。治宜舒肝利胆,理气通腑。方用本院协定方疏肝Ⅰ号加减,常用药柴胡、郁金、枳实、木香、金钱草、广陈皮、虎杖、玄明粉、矾石、板蓝根、制大黄等。疼痛重者可加元胡、川楝子;食欲差者可加陈皮、竹茹。 2.其他疗法 1.中医药溶石碎石促排石(适于结石细沙样而且少胆囊功能完好的患者),这里重点推荐我院制剂胆石宁袋泡剂,它是根据舒肝止痛,清热利胆,通腑排石的中医理论研制的方剂,经过多年的临床运用,具有疗效好,服用方便,奏效快等优点,曾多次获市县科技进步奖,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2.溶石疗法(口服胆酸等药物溶石) 3.外科手术法,对内科治疗效果不佳的情况,可考虑外科手术治疗。三.疗效评估: 中西医结合治疗胆囊炎、胆结石是临床发展的方向,尤其是在慢性胆囊炎、溶石、排石方面,中药有明显的优势,同时对患者症状缓解亦有一定作用,我院制剂胆石宁袋泡剂,它是根据舒肝止痛,清热利胆,通腑排石的中医理论研制的方剂,对胆结石合并胆囊炎患者尤其适合,经过多年的临床运用,

最强中药配方-常用处方

最强中药配方,常用处方 药对是介于中药学和方剂学之间的一门学科。可分为要对配伍、药对成方和药对组拆三方面的内容。药对是中医临床常用的相对固定的2药味的配伍组合,是中药配伍应用中的基本形式。常用药对【威灵仙葛根】各10g 通络祛风、解痉止痛,适用于颈椎病之颈项强痛并证。【海桐皮豨签草】10~15g 祛风湿,适用于风湿痹病。【附子肉桂】 5~10g(先煎);1.5~3g(煎服)、1~1.5g(吞服) 温阳祛寒,适用于命门火衰证。主治命门火衰。【附子干姜】3~10g(先煎);2~8g 温阳祛寒、温补脾肾,适用于阳气衰微、阴寒内盛之里虚寒证。脾肾阳虚适用。【桂枝附子】5~10g;10g(先煎) 温阳固表、温阳化气,适用于风湿表虚证、肾阳不足之腰痛。【枣仁柏子仁】养心安神,适用于血虚失眠证。【龙骨牡蛎】20~30g 镇惊、收敛,适用于肝阳上亢之惊、痫病,滑泄不止诸证。重镇心肝生用;固摄收涩锻用。【磁石珍珠母】各30g,先煎。定惊安神,适用于心悸、少寐病。【旋覆花代赭石】10g(包煎);20~30g(先煎) 降逆涤饮,适用于痰饮呕吐、咳嗽气喘病证。【全蝎蜈蚣】6只;3只熄风止痉,适用于各种痉病。研磨吞服,1.5g/bid,病重者加倍。【地龙僵蚕】各10g 抗癫痫、止痛,适用于肝阳挟痰之癫痫、头痛。小儿按年龄适当减

少。【川芎露蜂房】10~15g;10g 散风止痛,适用于剧烈的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仅可治标,中病即止,不宜久服。【全蝎露蜂房】1.5~3g(煎服)、0.5~1g(吞服);3~10g 适用于邪躆脉络、久治不愈之病证。有毒,只宜暂用,不能久服。【僵蚕蝉衣】3~8g;3~6g 祛风除疹,适用于风热瘾疹之病证。【代赭石牛膝】30g(先煎);10~15g 滋补肝肾、降逆下行,适用于肝阳上亢之眩晕、耳鸣。【陈皮青皮】10g;5~10g 理气健脾,适用于肝胃气郁之脘痞病证。效果较小。【枳实厚朴】除胀消痞,适用于气滞湿阻之痞满证。效果较大。【香附川楝子】各10g 理气止痛,适用于肝郁气滞之脘协痛、痛经病。治气分郁滞。【延胡索川楝子】各10g 理气、活血、止痛,适用于气滞血瘀之脘腹痛。治气滞血瘀。长于止痛。【柴胡郁金】3~10g;10~15g 行气活血,适用于气血瘀滞之协痛、闭经病。长于疏泄。【川楝子路路通】各10g 疏肝通络,适用于肝郁之疝气。【槟榔沈香】10g;1~3g(煎服后下)、0.5~1g(研磨冲服) 理气降逆,适用于气滞气逆证。药力峻猛。【小茴香沈香】1~3g;后下、3~5g(煎服)、2~3g(吞服研磨) 理气止痛,适用于肝郁气滞之腹痛。药力和缓。【莪朮三棱】各10g 行气散血,适用于血瘀气滞症瘕病。【鸡内金三棱】3~8g;3~10g 消症瘕、通月经,适用于血瘀型闭茎、症瘕。要节房欲、忌冷物、勿劳乏,坚持数月才能奏效。【桃

结肠炎偏方有效

结肠炎偏方有效(转载) 一、玉米棒的芯子,粉碎,炒成微焦,温开水送服,早晚各一勺,两天见效; 二、生姜片,用滚油炸成微焦,每次嚼食两片,每日两三次,当天治愈。不过,不管用哪种方法,治好后都要连用两次以巩固疗效。 三鲜马齿苋30-60克煎水1饭碗,冲入捣烂的大蒜泥lO-15克,过滤得汁,酌加糖,1日2次。 四白木耳5-20克,浸泡数小时,以文火煮烂,酌加冰糖,每日2次。 五每晚将250g山药煮而食之。 结肠炎偏方发表时间:2010-05-09 发表者:赵东奇 (访问人次:3344) 民间中医授我治疗结肠炎偏方,拿出与同道分享,组方为;栗壳10g,金银花10g,放于新瓦上小火倍干,共同研面,温水一次冲服.一般两次即可,效果神速.- 清晨起床后,取一块拇指大小的生姜,洗净后用小刀将皮削掉,切成薄片,嚼碎后用温开水送服。 午、食疗用姜片当菜用。我爱人患肠炎半年多,用上述方法治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隔姜灸神厥穴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从去年秋天开始,我每天早晨喝绿豆汤泡黄芪,下午吃五颗大红枣,晚上用热水泡脚绿豆汤是清肝火的,可以改善上热,黄芪是养脾的,之所以泡而不是煮,主要是怕上火。具体做法是:绿豆一大把,加水煮十分钟,倒入容器中加五大片黄芪浸泡,十五分钟后喝光。早饭尽量喝粥,粥本身也有滋润肠道的功能。大红枣尽量买好一点的,可当零食。红枣能健脾开胃,而且是维生素C之王,铁含量也高,补气血。而泡脚的用意在于改善下寒,促进血液循环。如果条件允许,最好每周做一次足疗,多按摩一下脚底穴位和下肢,耐受力强的还可以试试藏式蒸足,让人大汗淋漓,颇能改善血液循环。 三个月之后,我的结肠炎好了一半,除了偶尔喝酒时发作外,基本上康复了。 在实践过程中,我发现此法又与睡眠有相关性,睡眠不好则容易出现血压波动,对于老年人来说,每天睡觉前泡泡脚多半睡得好。下面就讲讲我是如何治好结肠炎的吧。 我自己研究了一下,知道这个病是一个模糊型疾病,没有对症药,病因也不能精确描述,但与饮食不周和长期精神紧张有关,流行于白领阶层,多见于工作压力大、心情郁闷、常吃夜宵之人群。开始我从养的角度下手,喝了半年多的益力多,意在培养肠道内有益菌的数量,效果明显,但一停用则立即反弹。从去年开始,我从中医的角度猜测可能是体内湿气重,所以经常吃薏米和红豆排湿,但效果时好时坏,似乎也不完全对症,直到去年夏天求教我的中医师傅,他诊断的结果是上热下寒症,典型的肝克脾,根在脾虚。 在五脏之中,脾为后天之本,主五脏之调和,畏寒,忌思虑过度。在现实生活中,脾不好的人,除了消化排泄不正常之外,体型上则过胖或者过瘦。对中医来说,无论是腹泄还是便秘,都得从调理脾脏入手。 慢性结肠炎,临床又叫激惹性肠炎。下腹痛,便稀,常伴粘液便,重时带血,时好时坏,延绵多年甚至几十年。药物治疗效不明显,与精神因素密切相关,故称“激惹——精神剌激惹的祸”。 1、双手叠合,以脐为轴心、以下腹为重点,旋转式按摩,顺(时针)30,逆30圏,触到痛处稍为加

止痛活血化瘀中药药方大全

葛根 功效:升阳解肌,透疹止泻,除烦止渴。治伤寒、温热头痛项强,烦热消渴,泄泻,痢疾,癍疹不透,高血压,心绞痛,耳聋。 作用: 1 对平滑肌的作用 葛根中的大豆甙元具有抗乙酰胆碱作用,能够明显收缩平滑肌,被认为是葛根解痉作用的主要成分。 2 对冠状循环的作用 葛根水煎剂、醇浸膏、总黄酮和葛根素均有明显的扩张冠状血管的作用,能使冠血流量增加,血管阻力降低。 3 对心肌梗塞和心律失常的作用 葛根醇浸膏、大豆甙元和葛根素均有明显的对抗乌头碱和氯化钡诱发的心律失常作用,葛根素还能明显缩短氯彷、肾上腺素诱发的家兔心律失常时间,葛根素能明显缩小心肌梗塞范围,被认为是一种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 4 对心脏功能和心肌代谢的影响 葛根总黄酮和葛根素能减慢心率,降低心脏总外周阻力,减少心肌耗氧量;提高心肌工作效率.葛根素还能明显减少缺血引起的心肌乳酸的产生,改善梗塞心肌的代谢。

5 对血压和外周血管的作用 葛根总葛酮和葛根素能使血浆肾素活性和血管紧张素显着降低,血压下降.葛根素对微循环障碍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主要表现为增加微血管运动的振幅和提高局部微血流量;葛根总黄酮具有明显扩张脑血管的作用,改善脑微循环和外周循环.据报道,葛根素还能改善视网膜血管末稍单位的阻滞状态,从而提高视功能。 6 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 葛根素能抑制二磷酸腺苷(ADP)诱导和5-HT(5-羟色胺)与ADP联合诱导的人和动物的血小板聚集;另外,葛根素还能明显抑制由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中5-HT的释放,具有抗血栓形成作用。 7 降血糖的作用 葛根素能对抗肾上腺素的升血糖作用,具有一定的降血糖能力。 8 对体温的影响 葛根总黄酮对内毒素致体温升高具有转持久而明显的降温作用,临床上常用于外感发热诸症。 9 对记忆的影响 葛根总黄酮和醇提物能提高大鼠大脑皮层和海马乙酰胆碱含量,并降低海马乙酰胆碱转移酶活性,对抗东莨碱所效的大鼠记忆获得性障碍,这说明,葛根具有一定的改善学习记忆的能力。

中药学与方剂学基础知识

中药学与方剂学基础知识 第二节中药性能的理论知识 1、简介中药的性能,又称药性,,包换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有毒无毒等。药物之所以能够治病,是因其特性和效用,又称偏性。以药物的偏性,调理脏腑功能,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以达扶正袪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2、四气理论

3、五味理论 (一)定义:五味,包括酸、苦、甘、辛、咸等味。 (二)确定依据药味可以与滋味相同,也可以与滋味相异。药味既是药物的滋味,又超越了药物的滋味,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 (四)阴阳归属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五)气味配合 1.气与味配合的原则包括:a.任何气与任何味均可组配。b.一药中气只能有一,而味可以有一个,也可以有两个或多个。C.味越多,说明作用越广泛。 2.规律气味配合规律包括:a.气味均一。b.一气二味。C.一气多味。 升降浮沉理论 (一)定义:特指药物在人体的作用趋向 1.这种趋向与所治疾患的病势趋向相反 2.这种趋向与所治疾患的病位相同 3.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发散向外,沉表示收敛固藏和泻利等 4.升浮类药能上行向外,分别具有升阳发表,袪风散寒、涌吐、开窍等作用。 5.沉降类药能下行向内,分别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 积导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作用。

(二)确定依据 1.质地质轻主升浮,如花类、叶类 质量主沉降,如种子、果实、矿物、贝壳类 2.气薄(寒、凉)者降 气厚(热、温)者浮 味薄(辛、甘、微苦)者升 味厚(酸、苦、咸)者沉 3.性味 四气:温升、凉降热浮、寒沉 五味:辛、甘、淡主升,酸、苦、咸主降 4.临床疗效 病势:向上、向下、向内、向外。 病位:在上,在下,在里,在外。 药物:向上,向下,向里,向外的作用趋向。 (三)阴阳归属 升浮属阳,沉降属阴。 归经理论 (一)含义归:药物作用的归属;经:人体的脏腑经络。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 (二)理论基础 1.脉象学说:论述人体脏腑经络。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 2.经络学说: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 说。 毒性理论 (一)含义 “毒”,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1.狭义之毒:物之能害人即为毒 2.广义之毒:a.药物的总称,也就是说药是“毒”,“毒”即是药。b.药物的偏性, 也就是说药物之所以能治病,就在于其有某种偏性,这种偏性就是“毒”,其对 人体具有两面性,即既能治疗疾病,又能毒害人体,关键在如何应用。 (二)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 1.品种混乱。 2.误服毒药。 3.用量过大。 4.炮制失度。 5.剂型失宜。 6.疗程过长。 7.配伍 不当。8.管理不善。9.辨证不准。10.个体差异。11.离经悖法。 (三)使用有毒药的注意事项 1.用量要适当,采用小量渐增法投药,切忌初用即给足量,以免中毒。 2.采制要严 格,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严格把住采制药各个环节,杜绝伪劣品。3.用药要合 理,杜绝乱滥投,孕妇、老幼及体弱者忌用或慎用毒烈之品。4.识别过敏者,及 早予以防治。 第三节中药功效与主治 功效的概念与分类功效是指中药防治、诊断疾病及强身键体的作用。又称功能、 功能、效能、效用。 分类 1.按中医辨证学分类(1)针对八纲辩证的功效对应表里辩证:解表、发表、

方剂的基础知识及分类

一、解表剂 辛温解表 辛温解表剂,主治外感风寒表证。外感风寒之邪侵袭人体,肌肤毛窍闭塞,肺气不宣,卫气不得外达,营气为寒邪束缚涩而不畅。症见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肢体痠痛,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等。临床常用辛温解表药如麻黄、桂枝、荆芥、防风、苏叶等为主组成方剂。 代表方剂: 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 小青龙汤止嗽散香薷散 麻黄汤 〖方源〗《伤寒论》“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疼,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组成〗麻黄去节,三两[9g]桂枝二两[6g]甘草炙,一两[3g]杏仁七十个,去皮尖[6g] 〖用法〗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方歌〗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桂枝汤 〖方源〗《伤寒论》“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9g]芍药三两[9g] 甘草炙,二两[6g]生姜切,三两[9g]大枣十二枚,擘[3枚] 〖用法〗上五味,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如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方歌〗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 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九味羌活汤 〖方源〗《此事难知》作者:元·王好古“易老解利法:经云:有汗不得服麻黄,无汗不得服桂枝,若差服,则其变不可胜数,故立此法,使不犯三阳禁忌,解利神方”。 〖组成〗羌活防风苍术[各6g]细辛[2g]川芎白芷生地黄黄芩甘草各[3g] 〖用法〗上九味,咀,水煎服,若急汗热服,以羹粥投之;若缓汗温服,而不用汤投之也。脉浮而不解者,先急而后缓;脉沉而不解者,先缓而后急。九味羌活汤不独解利伤寒,治杂病有神。 〖方歌〗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 黄芩生地同甘草,分经论治宜变通。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痠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 〖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治疗胆囊炎偏方几则

治疗胆囊炎偏方几则 一、玉米须茵陈饮: 玉米须、茵陈各30g。水煎代茶饮。 二、鸡胆汁黄瓜饮: 1、配方:黄瓜100g,洗净煎水100mI,新鲜鸡胆1个,取汁冲服。 2、功效:黄瓜味苦性寒,能消炎菌;鸡胆汁苦寒有清热利胆、杀菌消炎之功效。此方对胆囊炎、胆石症有很好疗效。 3、宜忌:此方大寒,对素有虚寒证患者不宜。 三、冬瓜皮汤: 冬瓜皮60~90g。加水煎煮至烂熟成汤。日分2~3次服。 四、黄瓜饮; 黄瓜100g,鸡蛋清适量。先用水煮黄瓜,临熟时去留汁,再入鸡蛋清服之。 五、鲤鱼赤小豆陈皮粥: 鲤鱼一条,赤小豆120g,陈皮6g。将鱼去及内脏后洗净,放入锅内,加水适量,入豆、陈皮同煮,至烂熟成粥,去鱼骨。不拘时食之。 六、金钱败酱茵陈茶: 1、配方:金钱草、败酱草、茵陈各30g,煎汁1000mI,加白糖适量温服代茶。 2、功效:金钱草甘咸微寒,入肝、胆、肾、膀胱经,功能利胆

排石,清热解毒;败酱草辛苦微寒,能清热解毒化消炎,配茵陈消炎利胆。此茶有排石利胆消炎作用,经临床多次验证,效果良好。 3、宜忌:须多服方见疗效,慢性胆囊炎患者,可经常用之。 七、消炎利胆茶: 1、配方:玉米须、蒲公英、茵陈各30g,加水100mI,煎去渣,加白糖适量,温服。每日3次,每次250mI。 2、功效:玉米须甘平,能利尿利胆,清热消炎;蒲公英甘苦性平,能健胃利胆,抗菌消炎;菌陈甘苦微寒,有张胆管利胆清热及进肝细胞再生作用。此茶对胆囊炎、胆结石发热疼痛期,有显着;疗效。但必须大量饮用。 3、宜忌:此方对急性黄型肝炎亦宜。 八、消石散: 1、配方:金粉20g,白矾粉15g,火粉30g,滑石粉60g,甘草粉10g,研细,混合,每服10g,大麦粥汁送下,每日3次。 2、功效:金味辛苦性寒,入肝、胆、心、肺经,幸开苦降,芳香透达,能行气去,清心解,用治胆结石取其利胆之功;白矾酸寒入胆,能清胆经之热,有消化之功,对阻塞性黄有效;滑石甘寒,能利水清热消炎;石幸苦咸,大温,入三焦、胃与大肠,能破坚积,荡宿,逐通,虽其性大温,但能治疗火之疾,即〈内经〉“火以发之”的用意,故与大队寒药为伍,可减其大温;甘草、麦粥以调和其药性,所以绝对安全。 3、宜忌:此对方因胆囊炎、胆石症而发热者甚有效。

治胆囊炎秘方

变通大柴胡汤 【来源】刘渡舟,《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柴胡18克,大黄、白芍、枳实、黄芩、半夏、郁金各9克,生姜12克。 【用法】每日1~2剂,水煎服,日服2~4次。 【功用】疏肝利胆。 【方解】方中柴胡味苦微辛,气平微寒,具轻清上升、宣透疏达之性,长于疏泄肝胆之邪热,与黄芩相伍能和解表里、清热利湿;与白芍同用,能柔肝舒肝止痛;半夏、生姜化湿和中、降逆止呕;大黄、枳实泻腑清热、利胆消炎;郁金辛开苦降、性寒泄热,入气分行气解郁,入血分凉血化瘀,为血中气药,并有利胆之功。诸药合用,共奏疏肝理气,清热利湿,通腑利胆之效。本方既能治“本”(抗菌、消炎),又能治“标”(止痛、退热),诚为一首治疗急性胆囊炎的有效方剂。 【主治】急性胆囊炎(证属肝胆湿热者)。临床以胁痛、发热、厌油、恶心、便干,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为特征。 【疗效】屡用屡验,效果颇佳。 【附记】本方多为苦寒之品,故对脾胃虚弱、正气不足之急性胆囊炎不相宜,忌用。临证当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不可套用照搬,方能取得好的疗效。 变通一贯煎 【来源】顾伯华,《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生地12克,首乌、枸杞各9克,茵陈、虎杖各12克,生大黄6~9克(后入),生山楂12克,鸡内金3克(研粉分吞),麦芽12克,玫瑰花3克,佛手6克,绿萼梅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养肝柔肝,疏肝利胆。 【方解】胆囊炎、胆石症多为肝胆湿热之标实证,又有肝阴不足之本虚证,本虚标实,治当兼顾。故方中以生地、首乌、枸杞甘寒补肾、滋水涵木、养肝柔肝;茵陈、虎杖、大黄清热利胆、消炎化石;山楂、麦

芽、内金消食化滞以健胃,内金尚有化石之能;玫瑰花舒肝和血;佛手、绿萼梅舒肝理气。诸药合用,共奏滋水涵木,疏肝利胆之效。本方标本兼顾,一方面滋阴扶正,使水生木旺而不恋邪,一方面清泻祛邪,使炎消石溶而不伤正,相反相成,正复邪除,故收效颇著。 【主治】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证属肝阴不足者)。临床胁痛隐隐,体倦乏力,口干咽澡,头晕目涩,舌质红,体瘦小,苔薄黄或少苔,脉弦细为特征。 【疗效】临床屡用,收效颇著。 金钱利胆汤 【来源】张羹梅,《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金钱草60克,平地木、板蓝根各30克,枳壳9克,柴胡3克,赤芍、白芍各9克,生军3克(生大黄,后下),生甘草3克,硝矾丸克(分吞)。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疏肝清热,利胆排石。 【方解】方中金钱草功擅清热利湿、利胆、溶石、排石为君;硝矾丸、生军利胆排石、溶石为臣;板蓝根、柴胡、枳壳疏肝清热解毒;赤白芍、平地木养血、凉血、活血为佐;生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为使。诸药相伍为用,共奏清热、利胆、排石之功。 【主治】胆囊炎、胆石症(证属肝胆湿热者)。临床以胁痛、寒热、厌油、口苦、便干、尿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为特征。 【疗效】多年应用,每收良效。一般服10剂即可见效。 加味五金汤 【来源】俞慎初,《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金钱草30克,海金砂15克,鸡内金、金铃子、川郁金各10克,玉米须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中医基础理论 中药 方剂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 1.帝曰: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2.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食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技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 3.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急、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死。 4.五脏者身之强也。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得强则生,失强则死。

5.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3-5)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1-3),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 6.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7.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形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慓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 8.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精神乃央。 9.血有余则怒,血不足则恐。 中药学 1.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2.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 3. 砒石:0.002-0.004g,雄黄:0.05-0.1g,巴豆:0.1-0.3g甘遂:0.5-1g,鸦胆子:0.5-2g,川乌:1.5-3g,雷公藤:10-25g,雷丸:6-15g,牛黄入丸散0.2—0.5g,麝香入丸散0.06—0.1g不宜入煎剂,朱砂入丸散或研末冲服0.3—1g忌火煅,羚

慢性胆囊炎合并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

慢性胆囊炎合并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 发表时间:2016-04-11T10:13:17.187Z 来源:《医师在线》2015年12月作者:程福增 [导读]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西营镇卫生院对慢性胆囊炎合并胃炎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西营镇卫生院 250111 摘要:目的:对慢性胆囊炎合并胃炎的中西医治疗方法及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将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86例慢性胆囊炎合并胃炎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西医组与中西结合组,西医组(43例)行单纯西医治疗,中西医结合组(43例)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5.35%,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6.74%,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慢性胆囊炎合并胃炎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胆囊炎;胃炎;中西医 慢性胆囊炎合并但结合为临床多发病与常见,临床多表现为发热、畏寒、呕吐、恶心、黄疸等[1]。临床上治疗该病多采用消炎利胆、溶石药物及手术等方法,可取得一定效果[2]。为了进一步对慢性胆囊炎合并胃炎的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探讨,笔者对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86例慢性胆囊炎合并胃炎患者进行随机对照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9年1月~2010年1月期间,我院共收治86例慢性胆囊炎合并胃炎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43例患者,其中男25例,女18例;年龄为21~77岁,平均年龄为(48.4±3.6)岁。观察组43例患者,其中男23例,女20例;年龄为25~75岁,平均年龄为(49.1±4.2)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不具备显著性差异(P>0.05)。 1.2治疗方法 西医组:适当进行禁食,以免刺激性食物促进胆囊收缩而加重疼痛。对剧烈疼痛者可遵医嘱采用止痛、解痉药物治疗。注意补充维生素,进行营养支持,以保持酸碱及电解质平衡。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适当的抗生素,在用药过程中,应密切注意患者的不良反应。 中西结合组:在西医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柴平汤治疗,方剂构成为:黄芩10g、柴胡12g、半夏10g、党参10g、苍术12g、甘草6g、香附10g、生姜6g、陈皮10g、大枣3颗、厚朴10g。其中胁痛者加延胡索10g,热盛者加金银花20g、板蓝根10g、蒲公英10g,湿热症状者加用栀子10g、龙胆草10g,结石者加海金沙10g、鸡内金10g、金钱草10g,明显黄疸者加茵陈10g、金钱草10g。上述药物均以水煎服,取汁200mL,一天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持续1周。 1.3疗效评价 以参考文献标准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3]:显效:胆汁瘀积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B超检查显示胆囊壁光滑,体积正常;有效:胆汁瘀积等临床症状明显缓解,B超检查显示胆囊壁光滑,体积明显减小;无效:临床症状及B超检查指标没有改善,甚至加重。治疗有效率=(显效+有效)/小组人数。 1.4统计学处理 将结果数据录入SPSS22.0软件包处理,对计数资料以X2检验,以例数百分比的形式表示,对计量资料以t检验,以X±S的形式表示,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5.35%,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6.74%,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如表1所示。 3讨论 慢性胆囊炎、慢性胃炎为临床多发病与常见病,且常合并存在,该病的临床症状主要有纳呆、脉弦、苔腻、口苦、恶心、胁胀脘痞等[4-6]。中医认为[7],该病的发病部位主要为脾胃、肝胆,病因主要为外邪侵袭、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损伤脾胃等。临床研究指出[8-10],在慢性胆囊炎合并胃炎的发病过程中,湿邪、饮食及情志为重要发病因素。 柴平汤中小柴胡汤可调畅情志、疏利肝胆、和胃消食、平胃散湿润,方中炙甘草、人参、大枣可健脾胃,诸药联合可更好的祛除病因、兼顾病机、祛邪扶正等,治疗慢性胆囊炎合并胃炎的效果更为确切。本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柴胡汤治疗的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

中医治疗胆囊炎的偏方

中医治疗胆囊炎的偏方 1、白术白芍治慢性胆囊炎 【功能主治】敛阴止痛,理气健脾。主治慢性胆囊炎。 【偏方组成】土炒白术12克,酒白芍、陈皮各10克,防风6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服。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48例,痊愈38例,好转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1.7%。 2、党参合欢皮治慢性胆囊炎 【功能主治】补脾运中,疏泄肝胆。主治慢性胆囊炎。证见右胁 疼痛,痛连右肩胛及右背,食荤及脂肪过多则疼痛加剧,经年累月不愈,体质偏虚,属脾虚肝郁症。 【偏方组成】潞党参、合欢皮各15克,炒白术、白茯苓、陈香橼、金铃子各12克,广除皮6克,甘草、广木香山5克,广郁金10克,参 三七末2克(分冲)。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服。亦可以此方数倍量,共研细末, 过100目筛,水泛为丸如莱菔子大。每服10克,每日3次,开水送下。1个月为1疗程。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患者36例,其者痊愈21例,好转1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1.7%。 3、中医治疗胆囊炎的其他偏方 3.1、每天早上一个煮的烂烂的猪手,一瓶啤酒温热,一起吃掉。 3.2、三两江米炒黄擀成面,加上一个猪苦胆汁,再炒炒,捏成丸, 早晚各吃一粒。

3.3、鲜嫩小麦秆100克(采取春天已灌浆,尚未成熟的小麦),白 糖少许。麦秆加水煮半小时左右,加白糖使之微甜代茶饮,每天半小碗,一日3次。 3.4、红瓤西瓜14克,冻粉1.5克,白糖60克,香蕉油1滴,清水 90克。西瓜瓤去掉种子,切碎,挤出瓜汁,冻粉切成寸段,在瓜汁中加 白糖15克,放入冻粉煮化,搅均匀,凉透,凝结成冻,即成西瓜酪。清 水加入剩余白糖烧开,凉透,加上香蕉油,把西瓜酪割成小块,在盘子 四周浇上糖水即成。——适用于胆囊炎,胆石症。 1、饮食护理 胆囊炎患者在发作的时候,在消除炎症的同时,应当采取禁食的措施。当症状有所缓解以后,可以吃点流食,比如豆浆、果子汁、素菜汤、浓米汤等。慢性胆囊炎患者可以吃点瘦肉、鸡肉、鱼肉及蔬菜、水果泥等低脂肪、低胆固醇半流质食物。同时平时应当多喝白开水, 促进胆汁的排出。 2、工作活动 急性胆囊炎患者在发病期间卧床休息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病情 才会平稳,慢性胆囊炎患者在运动的时候也应当慢一点,不可以过度 运动。因为大量活动是会造成疲劳的,这是临床上面诱发胆囊炎的主 要病因,而且活动量比较大,消耗的热量比较多,需要补充的能量就越多,这样会大大降低胆囊的负担。 3、一般护理 术后第1天:肠蠕动恢复后,可饮水,饮水后无腹胀不适,可进流食。忌牛奶、豆浆。 术后第2天:进流食后如无不适,可进清淡半流食两天。 术后第4天:进清淡半流食后如无不适主诉,可进普食。 1、辣椒

最强中药配方 常用处方

最强中药配方,常用处方药对是介于中药学和方剂学之间的一门学科。可分为要对配伍、药对成方和药对组拆三方面的内容。药对是中医临床常用的相对固定的2药味的配伍组合,是中药配伍应用中的基本形式。常用药对【威灵仙葛根】各10g 通络祛风、解痉止痛,适用于颈椎病之颈项强痛并证。【海桐皮豨签草】10~15g 祛风湿,适用于风湿痹病。【附子肉桂】 5~10g(先煎);1.5~3g(煎服)、1~1.5g(吞服) 温阳祛寒,适用于命门火衰证。主治命门火衰。【附子干姜】3~10g(先煎);2~8g 温阳祛寒、温补脾肾,适用于阳气衰微、阴寒内盛之里虚寒证。脾肾阳虚适用。【桂枝附子】5~10g;10g(先煎) 温阳固表、温阳化气,适用于风湿表虚证、肾阳不足之腰痛。【枣仁柏子仁】养心安神,适用于血虚失眠证。【龙骨牡蛎】 20~30g 镇惊、收敛,适用于肝阳上亢之惊、痫病,滑泄不止诸证。重镇心肝生用;固摄收涩锻用。【磁石珍珠母】各30g,先煎。定惊安神,适用于心悸、少寐病。【旋覆花代赭石】10g(包煎);20~30g(先煎) 降逆涤饮,适用于痰饮呕吐、咳嗽气喘病证。【全蝎蜈蚣】 6只;3只熄风止痉,适用于各种痉病。研磨吞服,1.5g/bid,病重者加倍。【地龙僵蚕】各10g 抗癫痫、止痛,适用于肝阳挟痰之癫痫、头痛。小儿按年龄适当减少。【川芎露蜂房】10~15g;10g 散风止痛,适用于剧烈的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仅可治标,中病即止,不宜久服。【全蝎露蜂房】 1.5~3g(煎服)、0.5~1g(吞服);3~10g 适用于邪躆脉络、久治不愈之病证。有毒,只宜暂用,不能久服。【僵蚕蝉衣】 3~8g;3~6g 祛风除疹,适用于风热瘾疹之病证。【代赭石牛膝】 30g(先煎);10~15g 滋补肝肾、降逆下行,适用于肝阳上亢之眩晕、耳鸣。【陈皮青皮】 10g;5~10g 理气健脾,适用于肝胃气郁之脘痞病证。效果较小。【枳

《中药与方剂学》题库

精心整理 1.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学专着是() A、《神农本草经》 B、《新修本草》 C、《证类本草》 D《本草纲目》 E、《本草纲目拾遗》 2.下列不属于水火共制法的是() A蒸 八、 B、煮 C、水飞 D、炖 E、淬 3.将药材与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渗入药材内部的方法,称为() A、蒸 B、煨 C、润 D 炙 E、淬 4.中药性能的主要容包括() A升降浮沉和有毒无毒 B、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 C、功效与不良反应 \ \ . I \ w二—二丿 D药物的偏性 E、气味、归经 5.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其药性一般多属于() A、热性 B、温性 C、平性 D寒、凉之性 E、温、热之性 6.中药四气是如何确定的() A、是从人体的感官感觉出来的

B、是从机体的反应总结出来的 C、是从疾病的性质总结出来的 精心整理 D 是由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获得的不同疗效总结出来的 E、是从药物的质地轻重、药用部位、炮制方法等推导出来的 7.五味中属于阳的是哪一组() A、辛、甘、酸 B、辛、甘、淡 C、甘、淡、苦 D辛、苦、酸 E、酸、苦、咸 8.辛味药物的主要作用是() A、行气、活血 B、收敛、固涩 C、补益、缓急 D软坚、散结 E、燥湿、通泄 9.下列哪项作用是苦味药的作用() A、行气、活血 B、软坚、泻下 C、和中、缓急 D收敛、固涩 E、通泄、降泄 10.升降浮沉是指药物的() A、药物有无毒副作用 * \ I B、作用部位的选择性 C、作用趋向性 D药物有无补泻作用 .I * . ■, I ; I ' E、药物作用的峻猛与否 11.中药归经指的是() A、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 B、药物寒热温凉四性 C、药物的五种滋味 D 药物具有的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向

治疗胆囊息肉的几种偏方

治疗胆囊息肉的几种偏方 :1、双花连胆汤一、方剂: 自拟双花连胆汤处方: 金银花、野菊花各20g,柴胡、白芍、厚朴、青皮、制香附、元胡、茯苓、茵陈各15g,黄连、龙胆草、甘草各10g。每天1剂,分3次服(早八点左右,下午两点左右,晚十点左右,没时间的话,就一天分2次服吧),疗程为30天。服药期间停用其他药物,禁食肥猪肉及蛋类食品等。二、适应症状: 胆囊息肉,它是长在胆囊壁上的肿物,绝大多数是良性,仅极少数为恶性,又称胆囊隆起样病变或胆囊肿瘤,主要表现为右上腹轻度不适,伴有结石时可出现胆绞痛,但也有相当数量的患者并无症状,只是在做健康体检时才被发现。三、治疗原理: 中医认为,胆囊息肉的形成原因有二: 一是由于肝郁气滞,疏泄失常,气血运行不畅,久郁成瘀而致;二是因肠胃积滞,运化失常,水湿内停,蕴而化热,上蒸肝胆,使肝失疏泄,久郁成瘀而致。肝胆经络循行两胁,肝失疏泄,气滞不行故两胁胀痛;木郁克土使脾胃气滞故脘腹胀满或疼痛;湿热内蕴,肝胆气逆故见口苦咽干、烧心。 舌苔黄腻乃肝脾湿热上蒸所致。本病的治疗原则应以疏肝利胆、清热泻火、健脾祛湿为主。 双花连胆汤方中金银花、野菊花、黄连、龙胆草清热泻火;柴胡、制香附、青皮疏肝利胆;厚朴、前胡、白芍、甘草理气行滞、解痉止痛;茯苓、茵陈清热利湿。诸药合用,共奏清热泻火、疏肝利胆、健脾祛湿之功效。息肉 1、双花连胆汤金银花、野菊花各20g,柴胡、白芍、厚朴、青皮、制香附、元胡、茯苓、茵陈各15g,黄连、龙胆草、甘草各10g。每天1剂,分3次服,疗程为30天。 服药期间停用其他药物,禁食肥猪肉及蛋类食品等。

2、逐瘀消症汤当归15g,赤芍10g,桃仁15g,五灵脂10g(包煎),白花蛇舌草30g,煅蛤壳30g,炙鳖甲20g,醋浸炒香附15g,莪术10g,金钱草30g,凌霄花10g。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10天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B超复查观察疗效。6个疗程无效者停服。 胁痛伴有寒热错杂者加柴胡、黄芩;脂肪肝者加生山楂、莱菔子;慢性乙型肝炎谷丙转氨酶增高者加茵陈、垂盆草、虎杖;气虚加黄芪30g,阴虚加生地黄15g,牡丹皮10g。 3、乌僵薏四汤柴胡、法夏、三棱各9克,枳壳、乌梅、僵蚕、白芥子各10克,薏苡仁30克,白芍、连翘各15克,甘草6克组成。水煎服,每日1剂,煎服3次。或制成水丸,每次9克,每日服3次。一般2-3个月为一个疗程,重者需2-3个疗程。肝郁重者加青皮、香附,腹胀重者加厚朴,便秘者加生大黄,以瘀为主者加丹参、桃仁。功效: 该方中柴胡疏肝解郁,疏通肝络;白芍、甘草柔肝缓急止痛,枳壳行气化滞;薏苡仁具有化痰软坚作用,可治疗多发性息肉。僵蚕化痰散结,白芥子、连翘、法夏善于化痰散结。三棱为血中气药,有活血化瘀之功效。用上方加鳖甲、夏枯草、生牡蛎、丹参等,治疗肝内血管瘤也有一定的疗效。 4、四君子汤处方如下: 党参15白术15茯苓15甘草6黄芪15鹿角霜9黄芩12蒲公英15柴胡12枳壳12白芍15山药15茵陈蒿20乳香6没药6丹参15以上药方服6剂后诸症明显缓解,虽然一再嘱咐患者尽量不要饮酒,但是因为工作的特殊性,所以饮酒并没有减少,由此可见此方收效良好,复诊患者自行要求以原方服用,后再开六剂。药方功能: 四君子汤治疗胆囊息肉、胆囊炎等胆囊疾病。药方分析: 在这里用黄芪在于补气升阳,脱毒生肌治疗胃溃疡,尤其鹿角霜对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辩证为脾胃虚寒的久不愈合患者有奇效。 黄芩、蒲公英、茵陈蒿清热利湿除黄疸,解酒毒,乳香、没药消肿生肌、活血止痛,“丹参一味代四物”,活血祛瘀。四逆散调和肝脾、缓急止痛。诸方

(十三)中药与方剂基本知识

1.以下哪一种是中药的四气: A 寒、热、平、淡 B 酸、辛、苦、咸 C 升降浮沉 D 温凉沉降 E 寒热温凉 2.淡味药的作用是: A 行气活血解表 B tiao和补益 C 燥湿清热 D 软坚通便 E 通利小便3.酸味药的作用是: A、收敛、固涩B、收敛、止泻C、收敛、止汗D、燥湿、通泄E、以上都不是 4.五味中具有渗湿利尿作用的药物是: A、甘味B、咸味C、辛味D、苦味E、淡味

5.性味苦寒的药物大都具有: A、祛风除湿B、芳香化湿C、清热燥湿作用D、利水渗湿作用E、祛除寒湿作用 6.有收涩作用的中药,一般为( )味。 A.甘 B.辛 C.酸 D.苦 7.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这种配伍关系称为: A 相须 B 相使 C 相杀 D 相恶 E 相反 8.性能功效相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其原有疗效,这种配伍关系:A、相须B、相使C、相畏D、相杀E、相恶 9.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

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这种配伍关系称为: A、相须B、相使C、相畏D、相杀E、相恶 10.中药煎药用水,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A、选取的水质若不好,可先煮沸放冷后可用来煎药 B、药材倒入容器内,第一煎加水应man过药物3-5厘米处 C、煎药过程中,若水不够可随时加水 D、煎药之前宜先用冷水泡药 E、一般复方药泡药需要30分钟到1小时

11.下列药物不需要先煎特殊煎煮的药物() A、贝壳类B矿石类C泥沙多的药物D质轻量多的植物药E对咽喉有不良刺激的药物 12. 归经是指药物对()的选择性的治疗作用。 A、病邪 B、脏腑 C、疾病 D、证候 13. 在方剂组成中,起引经或调和作用的药物称为() A、君药 B、臣药 C、佐药 D、使药 14. 用阴阳属性概括以下属阳的药味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