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保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社会保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社会保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社会保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社会保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没有社会保障,构建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社会保障制度对于和谐社会建设来说至关重要,具有基础性意义。

第一,社会保障可以有效地防范和应对社会风险。由于社会资源分配结构的不完善、市场经济的风险、家庭“遗传”优劣势的不同以及个人能力的差异等诸多因素的存在,社会成员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生存与发展方面的风险。所以,社会有必要通过社会救助、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社会福利以及社会优抚等多个方面的社会保障,确保每一个社会成员有一个合理的基本生活水平,以有效地应对社会风险。

第二,社会保障可以有效地增强社会的团结与合作。作为个体的人是无法生存和发展的。人们只有在社会合作中,方能得到生存和发展。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当对社会负有一定的责任。同样,社会对于每一位社会成员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特别是对于处在困难状态的社会成员有责任和义务予以必要的帮助,使之共享由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益处。如是做法,有助于减少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隔阂,最大限度地消除社会的离心因素,增强人们对社会的普遍认同,形成社会群体之间、社会成员之间相互信任的风气,进而提升社会的相互合作与相互依赖的程度,增强社会的整合性。

第三,社会保障可以有效地激发社会活力。对于一个社会来说,社会成员潜能开发得如何,将直接影响着这个社会的持续性发展的动力,同时也事关这个社会发展的整体质量。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社会发展最为重要的目标,是要使每一位社会成员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社会成员通过必要的义务教育和职业训练,可以获得最为基本的发展能力;通过社会保障,可以消除社会成员的种种后顾之忧。这样,便可使这部分社会成员具备正常的发展能力,至少使其发展能力有所提升,使其发展潜能得到普遍的开发。

第四,社会保障可以有效地保证社会成员未来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水准。社会保障不仅具有当前的意义,而且具有长时效的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保障是一种预先的制度准备与安排。它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处境不利的社会成员当前的困难,而且可以有效地增强社会成员解决未来困难的能力。所以,社会保障对于保持与促进长远的社会和谐,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把社保和就业放在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位置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一个主要矛盾是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长与公共产品供应严重不足的矛盾。“十一五”时期,就业继续处于高压状态,社会保障不完善,城乡发展和地区发展不平衡,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社会事业基础设施薄弱,教育普及和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偏低,公共卫生体系不健全,特别是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基础薄弱,精神文化生活不够丰富,文化体育设施十分匮乏。另外,我国公共服务产品分配严重不均衡。换句话说,在公共服务总量不足的情况下,公共服务的分配也存在失衡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不同群体享有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的基本需要,不利于平衡不同群体的利益关系,影响社会公平公正的实现。

促进就业、健全社会保障是政府应该提供的公共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十一五”

时期,反映在就业方面的突出矛盾,是劳动者充分就业需求与就业岗位供给不足、劳动者素质与经济结构调整不相适应,表现为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同时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速度加快同时出现、新增长劳动力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相互交织。以公共卫生为例,由于农村卫生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相对较低,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医药费用负担超越了一般农村居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影响了农村居民对卫生服务的利用,一些农村居民陷入了“因病致困”、“因病返贫”的恶性循环。“十五”后期,开展了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但由于试点刚刚起步,覆盖率不高,保障水平有限,因此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基本医疗保障问题。城镇居民卫生服务需求也迅速增

长,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享有医疗卫生保障的人只占总人口的15%,且享受的待遇标准不一,差异巨大。

解决公共服务发展滞后、总量供应不足、公共投入短缺、分配不平衡的问题,关键是解决政府在社会公共领域的缺位问题。政府管理理念创新和完善公共资源管理体制是完善政府公共服务功能,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关键,也是“十一五”时期促进就业、健全社会保障的中心环节。

完善住房保障制度是缓解住房矛盾的关键

住房保障制度是一个包含范围很广的概念。广义地说,“宅基地”、“福利分房”都是住房保障制度的一种具体形式。它们是低生产力水平下保障“人人有房住”的制度。依靠市场配置住房资源,并不等于说人人都只能依靠自己的收入买房子住,也不等于说人人都只能靠市场化竞争、自主分散决策来获取住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保障每个人都有房子住,政府要实施一些特殊的政策措施,帮助单纯依靠市场解决住房有困难的群体。这个政策体系的总称,就叫做住房保障制度。住房保障制度和失业保障、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等都是社会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从我国实际情况看,住房保障制度包括四个基本方面。

第一,住房公积金制度。这个制度包括雇主与雇员共同缴付、对公积金部分免征个人所得税、在购房时除个人账户累积部分外还可利用公积金贷款购房、以及公积金贷款实行优惠利率等几个组成部分。

第二,针对低收入群体的半市场化方式的保障制度。政府通过减免土地出让金或提供土地补贴、减免税费等方式建设的经济适用房就是这种制度的体现。经济适用房是一种“政策房”,应当在档次、面积以及购房者收入水平上有一定限制。在完善的经济适用房制度中,政府应当对每年住房开工面积中必须包括多大比例的经济适用房作出强制性规定。

第三,针对困难群体的非市场化保障方式。经济适用房毕竟还是让购房者去“买”。对连经济适用房也买不起的有些困难群体,可以建立政府贴息的制度。例如人均收入低于某一个水平的家庭购买经济适用房时,由政府补贴贷款利息。对于贴息也买不起的群众,可以由政府提供廉租房。

第四,针对特困群体的救济方式。最后还有少量特困群体,他们连廉租房的租金也付不起。这就需要有制度来保障他们的基本住房需求。具体办法就是对特困家庭采取政府提供贴租的方式。

上述这四个方面只是就一般性住房保障而言的。我国是一个发展不平衡的大国,从具体国情出发,住房保障制度还需要有针对特殊性问题的特殊政策。例如,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过程中,如何解决他们的住房问题;城市化进程中,拆迁造成一部分低收入群体居住地远离核心市区,“有了房却坐不起车”的问题;城乡结合部出现的“城中村”问题;老工业基地等社会失业率较高、住房改善速度明显滞后地区的住房保障问题等。这些问题都是迫切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并尽快完善的方面。有必要强调的是,作为一个人多地少、资源有限的国家,在一个相当长时间内,我国住房保障制度还只能以“低水平、广覆盖”为目标。

此外,即便我们的社会富裕程度提高了,政策也不能鼓励奢侈性的住房消费。节约资源是公共利益。这个公共利益包括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利益,包括社会全体成员的利益,包括我们子孙后代的利益

社会保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社会保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将主要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解、社会保障的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以及如何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

系作一简要论述。

2004年9月19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提出“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并具体地阐述了“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健全工作机制,维护社会稳定;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五个方面。2006年10月11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全面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

笔者个人理解,简单的说,构建和谐社会应当着重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大力促进经济发展,二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三是加强司法体系建设。可以说,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活力所在即“根本”,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司法体系建设则是经济发展顺利进行的保障即“固本”。如果打一个比方,经济发展是“水”,司法体系建设是“渠”,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则是需要灌溉的一部分“农田”(社会公共服务的一部分)。不过换个比喻,假如把司法体系建设比喻为“大棒”,那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就可以比喻为“胡萝卜”。关于经济发展和司法建设,我党从建国之初到改革开放再到今天十分重视。因此,在此不作赘述。我重点要论述的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发挥的积极作用。

国际上,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以1890年代德国总理卑斯麦在德国建立雇主和雇员缴费的社会保险制度为标志,欧美不少国家(比如,德国、瑞典、挪威、比利时、丹麦、法国、英国、意大利、美国、等)纷纷建立卑斯麦式的社会保障制度,简称卑斯麦主义阶段。二是以1942年英国贝弗里奇报告发端的福利国家为标志,各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及北欧国家)逐步建立起贝弗里奇式全民福利的社会保障制度,简称贝弗里奇主义阶段。三是以1979年英国撒切尔首相提出的新自由主义为标志,许多国家(英国、美国、德国、法国、荷兰等)既注重社会保障的功能又消减福利以利于社会保障制度可持续发展的阶段,简称新自由主义阶段。实际上,在1890年之前,就早已出现了以英国济贫法为代表的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应当指出的是,关于社会保障发展阶段的划分仅仅是一个粗线条的勾勒,社会保障发展史上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例外即有可能几种情况同时存在。不管社会保障发展的哪一个阶段,她都被形象地称为“社会安全阀”,即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稳定强有力的保障措施之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其中的社会救助体系)是调节社会财富合理分配的重要手段,是保障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的重要工具。如果经济发展没有社会保障作为调节贫富差距的手段,那么社会的两极分化必然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比如,我国近几年出现的下岗失业人员增多、失地农民增多等等,处理不好就容易产生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反过来,如果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就可以化解社会矛盾、增强社会稳定。比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使生活困难的城市居民能够从政府得到经济上的帮助,不至于因生活无着落铤而走险。换句话说,如果国家不关注弱势群体,那么弱势群体就可能自己采取不合法的手段满足他们的生活需要、维持他们的利益即保障他们的生存权。这就是英国的社会政策里所讲的罗宾汉原理(罗宾汉是英国历史上的一个绿林好汉),即调节社会财富分配的主体要么是国家要么是个人,如果国家处理就会形成社会稳定的局面,如果个人解决就会出现社会混乱和社会不安定的局面。而社会保障正是国家通过社会生产的再分配来处理这一问题的重要手段。因此,为了构建和谐社会,我们必须努力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那么,应当如何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呢?

对此,我想从社会保障立法、收管支和度三个方面作简要论述。

首先,要抓紧制定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规。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是先制定法律或者单项法规以构建社会保障体系,然后再具体落实法律法规。而我们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往往是先试点,再推广,然后才考虑立法问题。这样做的坏处是社会保障制度不规范,不稳定,处于不断地变化当中,从而不利于稳定享受社会保障人员的待遇,有可能会成为社会不稳定的诱发因素。相反,先立法,则可以保持制度的相对稳定性即“居危思安”。因此,应当尽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保证社会保障制度的规范和稳定。

其次,既要重视社会保障费用的征缴和管理,又要重视社会保障费用的支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简单的说,就是一个字“钱”的问题。说开了则是如何收钱、管钱和用钱的问题。作为起再分配功能的社会保障就是指通过对征缴的社会保障费或者税进行管理和使用。在交费或纳税建设社会保障体系中(特别是其中的社会救助体系),应当遵循“富人多贡献(纳税),穷人少贡献;富人少享受(救助),穷人多享受”的原则。既要重视钱的收取,更要重视钱的管理和使用。一是,钱要取之有道即要依法收取。二是,钱要管的滴水不漏即不得挤占和挪用;同时,积累的钱要做到生财有道即做好钱的投资和增值。三是,钱要用得恰倒好处即要用得适度,重点保障没有劳动能力、没有生活来源的弱势群体,而对于有劳动能力的则要尽可能的通过就业使其生活得到保障。

因此,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应当注意防止两种倾向。一是,保障无限度。不能因为要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就只注重投入,而忽视社会保障过度带来的弊端即应当防止重倒北欧福利国家的覆辙。换言之,不能因为福利开支过大而影响经济发展,这主要是消弱了人们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助长了人们享受社会保障的惰性,以至于养了懒人。二是,保障水平过低。如果保障水平过低,就不能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比如,英国的社会救助水平不高,造成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贫困率太高。

简言之,要注意把握好社会保障的度。只有度把握好了,社会保障才能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发挥积极有益的作用。

论大学生在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性

论大学生在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性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针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这是在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从而使我们党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奋斗目标,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样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内的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谐社会的提出,是对人类追求和谐美德美好传统的扬弃与超越,是对现实中国与世界经验教训的批判与反思,是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再认识与再总结。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当今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一个重要目标和任务是建设和谐社会。和谐是人的和谐,是个人与所处环境的和谐,个人精神与身体的和谐。只有人格和谐,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最终实现党的号召,完成建设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知识分子,他们对社会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此种社会的建设,就是对大学生和谐美德的呼唤。“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主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后继力量。因此,作为社会知识群体的大学生,承担着祖国未来建设与发展的历史使命。 胡锦涛提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构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和谐个体、和谐家庭、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体现,个体和谐、家庭和谐和校园和谐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如何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水平。增强大学生责任意识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是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根本体现。因此,探讨和谐社会视域下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社会转型背景下,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传统教育模式的缺失以及互联网广泛传播西方文化所造成的无序挤压,对新生代大学生价值认同危机的形成与发展产生很大影响。大学时期是人的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研究探讨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的价值认同问题,有助于增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重塑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认同也成为重要课题。 大学生的优势在和谐社会中能得到最佳的展示机会,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成员和主力军。他们能够优化中国人的教育结构和就业结构,促使大学生群体自身社会层次的提升,形成对主流文化思想和主体价值体系的认同力量,成为和谐社会建构的重要基础。要建构大学生的社会角色首要的任务是教育和引导他们进行角色学习,解决他们面临的角色转换与角色定位等问题。大学生社会角色建构的最终实现要依靠大学生对自我的认同和建构,依赖于其积极作用和潜在功能的有效发挥。 和谐社会的构建要注重人的心理状况,培育并保持人的和谐心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从和谐社会视角重新审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正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冲突;同时既要坚持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又要积

社会保障基础知识-习题(含答案要点)[1]

社会保障基础知识 第一章社会保障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是哪一个?A A.国家 B.企业 C.个人 D.其他社会组织 2.社会保障制度旨在满足人们什么水平的生活需要? A.小康生活需要 B.基本生活需要 C.富裕生活需要 D.现代化生活需要 3.实行特殊性保障原则的国家,其社会保障的对象面向哪一层面? A.全体社会成员B.部分社会成员 C.全体劳动者 D.部分劳动者4.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的依据是什么? A.社会立法 B.企业和个人的自觉性 C.思想教育 5.现阶段我国城镇职工按规定需要缴纳保险费用的社会保险有几种? A.一种 B.二种C.三种 D.四种 6.世界上第一个以立法形式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是哪一个? A.美国 B.英国C.德国 D.日本 7.下述哪一个不是社会保险基金的来源? A. 单位缴费 B.个人缴费 C.财政补贴 D.社会捐赠 8.社会保障体系中最核心的保障是什么项目? A.社会救助 B.社会福利C.社会保险 D.社会优抚 9. 现阶段我国法定的社会保险有几种? A.二种 B.三种 C.四种D.五种 10. 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险主要保障劳动者在什么情况下的基本生活不受影 响? A.年老、失业、下岗、工伤、生育 B.年老、失业、患病、工伤、 生育 C.年老、失业、下岗、疾病、工伤 11.我国建国早期所实施的社会保障制度属于哪种社会保障模式? A.储蓄保障型 B.福利国家型 C.传统保障型 D.国家保障型 12.以下哪个国家是储蓄保障型社会保障模式的主要代表? A.美国 B.英国 C.德国D.新加坡 13.最高颁布《社会保障法》的是哪一个国家? A.美国 B.英国 C.德国 D.新加坡

社会保障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

社会保障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社会保障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作用,范文,网,重要,谐社会,构,建和,社会保障,,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调研报告中查看更多范文。 我国目前已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既是关键发展期,同时又是矛盾凸显期。一方面经济在保持高速稳定地增长;另一方面,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仍在扩大,分配不公的矛盾依然突出。而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和谐有序的社会运行机制来进行调节,它需要具备有效的资源配置机制、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安全的社会保障机制、健全的矛盾疏导机制。其中安全的社会保障机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无疑处在基础和核心地位,它运行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其它三个机制的运行。一个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的“稳定器”、经济运行的“减震器”、实现社会

公平的“调节器”。具体来讲,若想更好地完善社会保障系统,需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调和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现阶段的人民内部矛盾主要指各阶层、各方面的利益矛盾。这类矛盾在社会经济转型期盘根错节,较为复杂。 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社会保险制度可以调节劳资关系,缓和劳资矛盾;社会救助制度可以缩小贫富差距,进而缓解贫富冲突与阶级对抗;各种社会福利事业则可以普遍性地增进国民福利,实现共享发展成果;而慈善公共事业则可以在自愿的基础上实现富人和穷人之间的利益调节和情感沟通。因此,社会保障及相关机制作为建立在社会公平基础之上并以追求社会和谐为目标的特别制度,对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二、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只有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才能协调,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依

社会保障基础知识例题集

社会保障基础知识例题集 第一章社会保障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是哪一个? A.国家B.企业C.个人 D.其他社会组织 2.社会保障制度旨在满足人们什么水平的生活需要? A.小康生活需要 B.基本生活需要 C.富裕生活需要 D.现代化生活需要3.实行特殊性保障原则的国家,其社会保障的对象面向哪一层面? A.全体社会成员 B.部分社会成员C.全体劳动者 D.部分劳动者4.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的依据是什么? A.社会立法 B.企业和个人的自觉性C.思想教育 5.现阶段我国城镇职工按规定需要缴纳保险费用的社会保险有几种?A.一种B.二种C.三种 D.四种 6.世界上第一个以立法形式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是哪一个? A.美国B.英国C.德国D.日本 7.下述哪一个不是社会保险基金的来源? A. 单位缴费 B.个人缴费 C.财政补贴 D.社会捐赠 8.社会保障体系中最核心的保障是什么项目? A.社会救助B.社会福利C.社会保险 D.社会优抚 9. 现阶段我国法定的社会保险有几种? A.二种B.三种C.四种D.五种10. 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险主要保障劳动者在什么情况下的基本生活不 受影响?A.年老、失业、下岗、工伤、生育 B.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 C.年老、失业、下岗、疾病、工伤 11.我国建国早期所实施的社会保障制度属于哪种社会保障模式? A.储蓄保障型 B.福利国家型 C.传统保障型 D.国家保障型 12.以下哪个国家是储蓄保障型社会保障模式的主要代表? A.美国B.英国C.德国D.新加坡 13.最高颁布《社会保障法》的是哪一个国家? A.美国B.英国C.德国D.新加坡 14. 按照我国现行社会保险制度的规定,职工个人的缴费工资基数如何确定? A.本人当月工资 B.本单位职工当月平均工资 C.本人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 D.本单位职工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 参考答案:1A,2B,3B,4A,5C,6C,7D,8C,9D,10B,11D,12D,13A,14C 二、多项选择题 1.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具有以下哪些基本功能? A. 实现共同富裕 B.维护稳定社会 C.保持社会公平 D. 促进经济发展2.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具有以下哪些特点?

社会福利与保障考点总结

名词解释 1 社会福利:是指国家依法为所有公民普遍提供旨在保证一定生活水平和尽可能提高生活重 量的的资金和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 2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实施的,以国民收入再分配为手段,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提供安全保障的社会行为及其机制、制度、和事业的总称。 3 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多渠道筹集资金,在劳动者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 其他原因中断工作没有经济收入或劳动收入减少时,给与经济补助,使他们能够享有基本生活条件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 4 社会救济:是指国家和社会对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低收入者或者遭受灾害的生活困难者提 供无偿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5 社会福利: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国家为改善和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 平所提供的福利津贴、福利设施和社会服务的总称。狭义的社会福利指国家向老人、儿童、 残疾人等社会中需要给予特殊关心的人群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 6 优抚安置:是指国家对从事特殊工作者及其家属,如军人及其亲属予以优抚、抚恤、安置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 7 社会保障水平:是指一定时期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经济待遇的高低程 度,包括待遇水平、制度成熟水平、基金运作水平、管理水平等,常用社会保障支出或人均 社会保障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值来反映。 8 社会保障水平指标:指为了衡量、表现社会保障水平而选取的变量,西方国家一般把社会保障总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作为衡量社会保障水平的主要指标。 9 社会保障基金:是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为实施社会保障制度而建立起来、用于特定目的的货币资金。 10 现收现付制: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社会保险制度所采取的基金筹资模式,按照在一个较 短的时期内收支平衡的原则确定费率,筹集社会保险基金,即本预算期内社会保险费收入仅 仅满足预算期内的社会保险金给付需要。 11基金制:又称基金积累制、完全积累制,是指在任何时点上积累的社会保险费用总和以 及其投资收益,能够以现值清偿未来的社会保险金给付需要。 12 基金制的实质:是个体一生中收入的再分配,一般要求劳动力参加工作后由雇主、雇员 或一方定期缴纳保险费计入个人账户,长期储备作为增值的基金,所有收益归个人,达到领取条件时一次性领取或按月领取。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是: 一要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社会关系; 二要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 三要和谐兴国、和谐创业、和谐安邦。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它既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最近目的和利益”,也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未来”利益。它完全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进入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党要保持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就必须努力实现人民群众期盼社会稳定、和谐的愿望。这样,我们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社会主义才能充满活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巩固党执政的基础、实现党执政的任务,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 由于资源能源紧缺压力加大,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由于发展不平衡,城乡矛盾、区域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更加突出;由于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提高并更趋多样化;由于劳动者就业结构和方式不断变化,人员流动性大大加强,社会组织和管理面临新问题,人与社会的矛盾更加突出,等

等。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是我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前提,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 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格局处于向多极化过渡的重要时期,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入发展,科技进步突飞猛进,国际产业升级和转移速度加快,各国注重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从总体上看,这些因素给我国的改革发展带来了难得机遇和有利条件。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把国内的事情办好,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 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党实现执政的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社会建设。强调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强调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强调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强调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等,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取得了新的重要的进展。也只有把社会建设搞好了,我们党才能不断增强执政的社会基础,才能更好地实现

社会保障基础判断题

《社会保险基础》判断题---扬州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考试A 1.按照《社会保险法》规定,医疗机构应当为参保人员提供合理、必要的医疗服务。 A.(是) B.(否) 答案:A 2.按照《社会保险法》规定,医疗机构应当为参保人员提供合理、必要的医疗服务。 A.(是) B.(否) 答案:A 3.奥托?冯?俾斯麦是美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通过立法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工人养老金、健康和医疗保险制度。 A.(是) B.(否) 答案:B B 1.保险型保障模式的国家类型是以发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保险制度为基础,实行以个人为主的企业(雇主)及国家三方筹资原则。 A.(是) B.(否) 答案:A C 1.参保个人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可以由单位负担 A.(是) B.(否) 答案:B 2.参保个人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但无权了解本单位为其缴费情况。 A.(是) B.(否) 答案B 3.储蓄型社会保障制度的缺陷是:部分社会保障基金来自于向纳税人收取的各种保险税,因此保险税率问题常是这些国家最敏感的问题。 A.(是) B.(否)

答案:B 4.从各国情况看,社会保险费的征收机构不同,有的直接通过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征收,有的通过税务部门征收 A.(是) B.(否) 答案:A D 1.党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都长期重视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A.(是) B.(否) 答案:A 2.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迎来了黄金时期。 A.(是) B.(否) 答案:B E 年1月国务院转发《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目前参加人数不到3亿。 A.( 是) B.(否) 答案:B 世纪50~60年代是“福利国家”发展的鼎盛时期。 A.(是) B.(否) 答案A 世纪80年代开始建立失业保险制度。 A.(是) B.(否) 答案A F 1.凡参加工伤社会保险的企业,其职工患职业病后均能够享受工伤社会保险待遇。 A.(是) B.(否) 答案:B

社会保障的功能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四个: (1)社会稳定功能 社会保障对于社会稳定有极大的作用。它通过调节社会成员的收入差别,保证公民基本生活需要,从而缓解社会矛盾。世界各国都把社会保障看成一种有效的"社会减震器"。 (2)市场运行的保障功能 如果没有社会保障,市场竞争中的消极后果会使社会问题增多,不利于市场机制有效发挥作用。特别是对企业来说,社会如若承担了对员工的社会福利、生活保障,使企业能够按市场要求进行生产经营,包括进行员工的调整,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 (3)劳动力再生产功能 社会保障通过多方面作用为劳动力再生产提供物质保障;通过对劳动者收入的保障和医疗保险,使劳动者的劳动能力获得恢复和再生产;通过对失业和生活困难者提供生活保障,保护这部分劳动者,为其再就业创造条件;通过对劳动者家属后代的保障,为新一代劳动力提供物质保证等等。 (4 )经济调节功能 社会保障作为政府和社会支出的一部分,能起到一定的经济调节作用。当经济增长时,劳动者收入增加,失业减少,社会保障支出减少,有利于减轻需求压力,抑制经济过热;反之,当经济不景气时,社会保障支出增加,会刺激社会有效需求相应增加,推动经济增长。 社会保障是国家通过社会再分配方式对社会成员面临的生、老、病、死、贫困等各种风险给予安全保障,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矫正和弥补市场经济的各种缺陷、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机制和手段。 一、构建和谐社会基础工程需要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制度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关系,要求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并通过健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来化解现实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在充分肯定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中国近二十多年来总体上是一个从计划经济时代的阶级斗争年代逐步向和谐社会迈进的进程的同时,还必须承认现阶段确实存在着差距、矛盾、冲突,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格局日益显现,部分社会矛盾甚至在日益尖锐化。中国进入21世纪后所面临的既是一个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是一个社会分化加剧并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才能得以化解的敏感、复杂时期。因此农村发展是我国当前的基础工程。 二、社会保障体系的价值目标与功能决定了它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一)社会保障体系的价值目标,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其中,公平正义作为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目标,是建设和谐社会最基本的原则,坚持并实现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之一。柏拉图说过,公正的社会必定是和谐的。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

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和意义

党的六中全会准确把握我国社会所处的历史方位,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全会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主题所作出的理论阐述和决策部署具有科学的理论根据、深厚的历史背景和充分的现实依据。学习领会六中全会精神,首先应全面理解、深刻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把思想行动统一到党的六中全会精神上来。 顺应时代潮流,符合人民愿望 构建和谐社会属于社会建设范畴。对社会建设的重要性及对其范畴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社会建设相对薄弱,满足不了人们多方面的社会需求,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出现了不协调的现象,社会建设的紧迫性日益显现。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社会建设,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不断深化和拓展。党的十六大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时,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一个重要目标鲜明地提到全党全社会面前,还强调要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这在党的历次代表大会中还是第一次。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确定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去年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同志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原来的三位一体发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构建和谐社会明确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抓好的一项重要任务,明确了要求。这次全会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地位,提出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重大论断。这一论断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新发展。六中全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全面部署,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符合人民愿望,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境界。 立足世情国情,适应新的趋势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立足世情国情,准确判断发展方位和趋势,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现实要求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从世情看,当今世界发展趋势既给我国的改革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和有利条件,又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从国情看,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社会政治长期保持稳定。同时,也应看到,我国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社会转型加速推进,出现了“四个深刻变化”: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经过20多年的经济改革,我国的经济体制已经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单一的公有制体制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单纯的按劳分配体制发展为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经济基础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结构深刻变动。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中国传统的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转向现代社会经济结构。新世纪的头5年,城市化率提高6.8 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每年有1700多万从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这种社会结构转变的速度和深刻度,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和社会结构的变动,引起了社会成员的分化和利益格局的调整,产生了新的社会阶层和不同的利益群体,形成了复杂的阶层关系和利益关系。随着政治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民主法制的不断健全,人民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日益增强,政治参与的积极性日益提高,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多变性、越来越强。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带来这样那样的问题和矛盾。要适应新的形势要求,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实现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就必须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维护群众利益,实现社会公平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党的六中全会的主题进行研究部署,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基于当

全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法治知识试题多选题

全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法治知识试题多选题 (社会保障) 1.基本养老金根据()、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等因素确定。 A.个人缴费年限 B.缴费工资 C.当地职工平均工资 D.个人账户金额 2.财政部门、审计机关按照各自职责,对社会保险基金的()情况实施监督。 A.收支 B.管理 C.合规 D.投资运营 3.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地记录参加社会保险的个人缴费和用人单位为其缴费,以及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等个人权益记录,定期将个人权益记录单免费寄送本人。 A.真实 B.及时 C.完整 D.准确 4.《企业年金办法》中规定,企业年金基金由下列各项组成()。 A.企业缴费 B.职工个人缴费 C.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运营收益 D.国家规定的其他收入 5.根据《企业年金办法》,关于领取企业年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职工在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或者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时,可以从

本人企业年金个人账户中按月、分次或者一次性领取企业年金,也可以将本人企业年金个人账户资金全部或者部分购买商业养老保险产品,依据保险合同领取待遇并享受相应的继承权 B.出国(境)定居人员的企业年金个人账户资金,可以根据本人要求一次性支付给本人 C.职工本人因辞职、辞退离开原单位的,可以根据本人要求一次性支付给本人 D.职工或者退休人员死亡后,其企业年金个人账户余额可以继承 6.企业申请稳岗补贴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A.生产经营活动符合国家及所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和环保政策 B.依法参加失业保险并足额缴纳失业保险费 C.上年度未裁员或裁员率低于统筹地区城镇登记失业率 D.企业财务制度健全、管理运行规范 7.稳岗补贴主要用于以下支出()。 A.职工生活补助 B.缴纳社会保险费 C.转岗培训 D.技能提升培训 8.《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实施失业保险援企稳岗“护航行动”的通知》中规定,()企业不宜享受稳岗补贴。 A.严重违法失信企业等失信责任主体 B.不符合产业发展方向、技术落后、没有市场前景、生产经营恢复无望的“僵尸企业” C.发展前景好但生产经营遇到暂时性困难,未能按时足额缴纳失业保

社会保障与和谐社会建设关系研究

社会保障与和谐社会建设关系研究 赵俊康 (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太原 030006) 摘 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核心是妥善处理好平等与效率的关系。社会保障制度是协调平等与效率关系的重要制度,也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制度保证。要从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出发,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包括整合社会保障制度,扩大社会保障范围;筹措社会保险基金,消化制度转轨成本;主动创造均等机会,强化社会保障功能;创新社会保障方法,促进公平效率协调。 关键词: 和谐社会;社会保障;平等与效率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72X(2005)09-0068-03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如何建设和谐社会?通过什么途径建设和谐社会?这些重大的理论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笔者从社会保障与建设和谐社会的关系出发,就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促进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率的协调,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等问题作一些探讨。 一、社会保障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制度保证 胡锦涛同志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归纳为六个方面: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六个特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与人的和谐;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其核心是社会各个方面经济利益的协调。民主法治和公平正义,最终要体现在社会各方面经济利益关系的正确处理上。而社会各方面经济利益关系的协调,既是实现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前提条件,也是实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社会保障制度是协调社会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经济利益关系的重要制度。它通过社会救助、失业保险等方式,将社会财富的一部分转移给缺乏收入获取能力的社会贫困人口,可以缩小社会不同阶层的收入差距,避免社会矛盾的激化;它通过养老保险等方式,从制度上实现收入的代际转移,弱化代际之间的经济利益矛盾和代际冲突;它通过医疗、生育、工伤保险等制度,以互助共济的方式,满足劳动者的医疗需求,保证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它通过社会福利的方式,在保障特殊社会群体(包括残疾、孤儿、孤老等)基本生活需要的同时,不断改善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条件,使社会成员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所有这些,都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所必须的。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2003年,我国人均GD P跨过1000美元的门槛,我国社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目前,在社会生活中也存在许多不和谐因素,包括城乡、地区之间发展失衡,贫富差距持续扩大、劳动关系紧张等。在这些矛盾中,贫困问题、下岗失业问题、养老医疗问题等尤为突出。这些问题不解决,将对和谐社会建设构成严重威胁。加大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力度,无疑对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二、协调平等与效率的关系是利用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核心是妥善处理好平等与效率的关系。平等与效率是任何社会都追求的两大目标。但是,平等与效率之间又存在矛盾。因此,如何协调二者的关系,是任何一个社会都面临着的重要问题。平等与效率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效率的持续提高需要一个平等的社会环境。市场经济效率的提高是建立在具有稳定的社会环境、均衡的供给与需求、和谐的人际关系、高素质的劳动资源等前提条件下的。这些条件不满足,经济效率是无 收稿日期:2005-05-27 作者简介:赵俊康(1955—),男,山西定襄人,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现从事社会保障专业与劳动经济学专业的教学与研究。 86 《经济问题》2005年第9期 Sep t1,2005 N o19

读《“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再认识》的感想

《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再认识》的读后感在当前这种浮躁的生活和学习的状态下,能耐心看完这样长的一篇论文,实在不容易,上大学两年以来,真正认真看过的期刊文章少之又少,每天忙忙碌碌,却不知道时间都浪费在了那里。 关于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脑海里能联想到的只是高中历史书里讲的二战后西方国家对福利国家的建设,以及欧洲一些福利国家的公民很多年不找工作,就凭着国家的福利救济,生活的竟然比大多数人还富有。福利国家一定程度上缩小了贫富差距,保障了弱势群体的利益,但是福利国家不仅诞生了一批好吃懒做的人,而且也导致了国家财政承受巨大压力。 在潜意识里,总觉得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应该没有比较大的区别,看完《“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再认识》,才知道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是不同的概念, 社会保障有特定的含义和制度目标, 与社会福利相比, 它的内容确定得多, 制度目标也有限得多。 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还是比较落后。如文中所说,在许多国家中仅仅意味着社会保险和现金救济的“社会保障” ( social security)一词在中国反而成为包含一切的总称, 相反,社会保险、社会福利服务、社会救助和优抚安置等重要的项目则变成了这一“社会保障”制度的组成部分, 从制度上被降低到福利制度的较为次要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当主要负责社会保险的劳动部被改组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之后, 代表普遍性原则的、与工作历史相联系的社会保险得到加强, 而主要为弱势群体提供帮助的其他福利和救助工作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这样的变化方向与国际福利国家的改革方向背道而驰。 对于我国社会福利的发展,如作者在文中的结论所说,中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的当务之急,乃是对社会福利制度的几大方面——社会 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服务——进行结构性调整。但愿我们的政府能够尽快改进社会福利政策,缓解我国的两极分化,促进中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社会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简析

社会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简析 发表时间:2012-11-01T09:31:20.217Z 来源:《赤子》2012年第15期供稿作者:陈涛[导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党的领导下,集中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来共同建设,社会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陈涛(河南职工医学院,河南郑州 451191) 摘要:社会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作用,大力开展社会工作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推动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关键词:和谐社会;社会工作;重要作用;简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党的领导下,集中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来共同建设,社会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现代社会工作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手段,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社会工作(Social Work)在世界各国广泛存在,服务宗旨是“助人自助”;服务领域是社会管理、社会服务;服务手段是依靠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方法;服务对象是需要帮助的个人、家庭、群体以及社会组织;目的是预防社会问题的发生、解决已发生的社会问题,发展社会功能,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工作师执业资格考试的举行,标志着社会工作在我国成为一项新的职业,从业者成为国家专业技术人员。从事社会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简称“社工”。社工在现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社工服务的领域十分广泛,主要有教育辅导、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慈善、司法矫治、医疗卫生、残障康复、青少年服务等社会领域。在国外,社会工作者又被称为“社会医师”、“社会工程师”。 1 开展社会工作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 我国社会建设的目标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全面发展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要实现这个目标,社会稳定是头等大事。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一切都无从谈起。邓小平曾经讲过,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稳定。社会稳定是社会各项事业顺利发展的基础,是整个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础性条件。伴随着我国改革攻坚的继续深化,社会转型的进一步加剧,有些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现实利益问题还没能很好有效的解决,如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城市管理创新问题、社会安全问题、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安全问题、质量安全问题等。这些矛盾如果不能妥善处理,有可能引发对抗性的群体事件,对社会的和谐稳定造成极大的破坏。社会工作的介入,可以在民众和社会群体与相关政府部门之间建立起一个交流和沟通的平台,及时有效地软化事件双方的对立心理,缓和调节社会情绪,协调和化解各种矛盾,促进社会稳定。 2 开展社会工作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是社会资源、社会财富、社会公共服务产品、向上层社会流动机会等公平公正公开分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果实现全体人民共享。社会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之一,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也是社会工作的基本使命。社会工作本身的力量有限,不能直接政策制定、社会资源分配等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而是通过维护社会弱势群体利益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社会工作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一是通过促进政策公平来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政策的不公平是社会不公平的最大基础性因素。社工通过为弱势群体提供服务、公义宣传、呼吁政府等形式,最大限度地组织动员社会资源来影响和推动社会政策的制定、实施和修正,来实现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和社会利益的合理协调,从而实现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与保护。 二是通过专业技术和方法来使有困难、有需要帮助的社会成员获得救助。社工根据弱势群体的艰难困境,从已有的丰富经验出发,不仅考察服务对象的性格特征、社会期望等个体因素,还考察服务对象的家庭状况、社区性质和工作单位性质等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因素,有的放矢地制定帮扶计划才能效果显著。 三是开发受助社会成员潜能,帮助其提高面对现实、接受困难的能力和积极克服困难的能力。社会工作的解困、助人、救难、发展的功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专业性,对于弱势群体的权益维护具有重要作用,从而推动社会公平正义。 3 开展社会工作有助于推动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社会主体的个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工作对弱势群体的帮助,不仅是要解决人们所遇到的各种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的各种困难,更注重促进受助人的潜能的发挥。并且这种救助不是强加的,他们有选择权;这种救助不是施舍的,尊重受助人的个人意愿。社会工作的结果是帮助受助人实现心态调整、行为调整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实现自我不断发展进步,特别是潜能的发挥,最终达到自我实现。 缺乏有效沟通和相互理解是造成很多社会问题的重要因素,社工运用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如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以及社区社会工作等方法,在解决受助者的困难的同时与其有效沟通,建立互动关系,取得信任和依赖,感知社会的道德温度,从而减少爆发社会冲突的可能性。社会工作提供的人性化的服务内容、个性化的服务方式,在化解矛盾、缓和冲突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正是通过社会工作者提供的专业性的社会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的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讨论稿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讨论稿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1、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是由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性质决定的。“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这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成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表明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达到了新境界。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解决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迫切需要。 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然而,正如倡导什么就必然要反对什么一样,既然党中央已经把构建和谐社会提到全局高度上来,就说明当今中国社会出现不和谐——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

浅谈社会保障制度与社会和谐(一)

浅谈社会保障制度与社会和谐(一) 论文关键词:和谐社会社会运行机制社会保障功能 论文摘要: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在经济结构变化导致社会结构变化中形成的一种具有复合功能的社会稳定系统。只有充分认识社会保障在整个社会运行机制中所处的地位和功能,把握社会保障与社会和谐的正相关关系,才能把健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构建和谐社会有机统一起来。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以及效率与公平关系的失衡,都与社会保障体系残缺不全直接相关。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滞后及不成熟,既是效率优先走向效率至上的结果,又进一步导致了对效率追求的异化。我们在充分肯定中国近二十多年取得的巨大发展成就的同时,还必须注意到中国快速发展进程中存在的贫富差距偏大、劳资关系失衡、流动人口与固定户籍人口利益冲突、城乡差距与地区差距持续拉大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发展又在很大程度上与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公平、不健全、不完备及其功能弱化直接相关。要缓和乃至化解这些问题,必须充分认识社会保障在整个社会运行机制中所处的地位,以发挥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也应当是社会保障制度走向健全、完备的过程,健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一、社会运行机制与社会保障 当代社会发展历程表明社会经济运行不仅需要以效率为目的的动力系统,还需要以社会安全为目的的稳定系统,以缓和各种社会经济矛盾,校正各种偏离社会目标的行为,提高社会的整合程度。而连接这两个系统的是以政府为核心的社会控制系统。由此,可以看到,社会经济运行体系中有三种既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和相互制约的系统,既动力系统、稳定系统和控制系统。这三个系统各有其载体、内在机制和功能。 社会动力系统的载体是市场,内在机制是市场的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价格机制、平均利润率机制、风险机制等,其功能是激励。即通过上述机制的作用使社会成员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充分发挥其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实现效率最大化,使社会有机体充满活力。一个没有动力的社会,它的运行基础是脆弱的,运行秩序是僵硬的,经不起较大的社会冲击,一但出现天灾人祸,社会就会面临解体与崩溃。 社会控制系统的载体是政府,其内在机制是国家的宏观调控、计划预测等,其功能是整合。政府行为具有一元化特征的社会中心,不仅对其他的社会个体、社会群众产生较强的吸附力量,使之凝聚、融合为一体,并且这种整合也是以“国家利益”的名义,通过法律的形式强制实现的。上述机制综合发挥作用使国家政令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平等、民主化程度和文化道德水平提高,社会成员严格遵守社会规范,保持社会行为的一致性等。 社会稳定系统的载体主要是社会保障,其内在机制是社会公平机制、收入调节机制等,它通过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使其生理上和心理上均处于安全状态,这一张社会安全网的构筑增强了社会成员的生活保障感、心理平衡感、人际亲密感、社会公平感和政治上的向心力、民族精神上的凝聚力,从而达到经济稳定和社会安定的双重目标。 这三个系统是互动的。它们并不是天然的高度协调和吻合,不仅任何一方的不足都会使社会经济运行失衡或失控,而且任何一方的过度发展也都会使自身功能异化,并且给另外两方的功能发挥造成障碍。如果社会控制系统缺乏弹性,或者在控制的范围、力度、时序上出现失误,或者滥用控制权力,均会扼杀、窒息社会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由行为主体变成行为工具,其结果是动力衰减、腐败盛行。如果社会经济资源过分向动力系统倾斜,那么就会造成两极分化,矛盾冲突和摩擦增多,直至社会动乱,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状况就是如此。反之,如果社会经济资源过多地流向社会保障的安全体系方面,就会奖懒罚勤,削弱激励。20世纪中后期“从摇篮到坟墓”的“英国病”,就是举世皆知的教训。社会运行状况是社会内在矛盾演变的结果。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里,社会矛盾都是普遍存在的,危害社

社会保障基础知识答案解析

2011年甘肃省社会保障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的第一部重要的社会保障法规是. A、《劳动保险条例》 B、《社会保障法》 C、《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处理暂行办法》 D、《社会保险暂行条例》 2、英国政府于1834年颁布了,规定保障公民的生存是政府的义务。 A、旧《济贫法》 B、新《济贫法》 C、《公共健康法》 D、《退休金法》 3、1948年正式宣布第一个建成福利国家的是:. A 、法国 B、德国 C、英国 D、瑞典 4、颁布的失业社会保险立法,标志着世界上强制性失业社会保险制度的诞生。 A、法国 B、德国 C、瑞典 D、英国 5、1883年,政府颁布《疾病保险法》,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强制性医疗保险制度的诞生。 A、美国 B、德国 C、智利 D、瑞典 6、社会保险按实施的不同方法划分可分为:。 A、强制性社会保险 B、企业补充社会保险 C、普遍社会保险 D、任意性社会保险 7、社会保险按实施的范围来划分可分为:。 A、职工社会保险 B、最低生活保险 C、民营社会保险 D、普遍社会保险 8、以下类型社会保险是按经营主体来划分的是:。 A、国家社会保险 B、联合社会保险 C、地方社会保险 D、职工社会保险 9、以下项目属于社会保险的是:。 A、死亡社会保险 B、工伤社会保险 C、残障社会保险 D、失业保险 10、现收现付制情况下,储蓄率是。 A、上升 B、下降 C、不变 D、不一定

11、预提积累情况下,储蓄。 A、下降 B、上升 C、结构变化 D、不变 12、在现收现付制情况下,劳动者容易选择。 A、提前退休 B、推迟退休 C、按时退休 D、不愿退休 13、国民经济的内在“稳定器”不包括。 A、社会保障基金积累 B、所得税 C、农产品经济资助 D、关税 14、认为一个人的福利不仅取决于自己的收入水平,而且取决于自己在社会中的相对地位的学者是。 A、庇古 B、施穆勒 C、米香 D、贝弗里奇 15、供给学派的理论主要成为时期的政策制定的依据。 A、里根 B、克林顿 C、布什 D、罗斯福 16、在英国实行“第三条道路”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首相 是。 A、撒切尔夫人 B、邱吉尔 C、布莱尔 D、皮特 17、东欧和包括我国在内的亚洲社会主义国家,仿效前苏联的 型社会保障模式。 A、“投保资助” B、“国家保险” C、“福利国家” D、“储蓄保险” 18、为全体英国公民设计了“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措施的是。 A、庇古 B、凯恩斯 C、贝弗里奇 D、罗宾逊夫人 19、社会保障管理的核心部分是。 A、社会保障管理机构 B、社会保障执行机构 C、社会保障监督机构 D、社会保障基金运营机构 20、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发展的趋势是。[多项选择] A、法制化趋势 B、民主化趋势 C、社会化趋势 D、科学化趋势 21、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内容包括。[多项选择] A、社会保障管理机构 B、社会保障管理内容 C、社会保障管理方式 D、社会保障管理对象 22、预提积累制的最大缺点是。 A、效率较低 B、长期风险较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