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学专业课程设置一览表
- 格式:doc
- 大小:487.51 KB
- 文档页数:11
涉外警务专业开设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学什
么
涉外警务专业开设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学什么
涉外警务专业是指公安机关和警察人员依法行使警察职权,对具有涉外因素的事务实施行政和刑事管辖活动的总称,或者说是公安涉外管理的总和。
涉外因素包括外国人、外国政府、外国组织、外国机构,也包括在中国领域外发生的涉及中国国家或中国公民利益的事务,同外交学、国际关系学、国际法学、涉外行政法学、犯罪学、治安管理学、侦查学等学科有着很强的交叉性和渗透性。
如今我国公安机关与世界各国警察机构的交流和合作在进一步加强,涉外治安管理和涉外刑事管辖进一步国际化,迫切需要国际型的高级执法人才。
主干课程
涉外警务法律基础、涉外警务概论、出入境管理、涉外案件处置、国际警务合作概论、跨国犯罪对策、国际移民概论、国际关系概论、外交学、警务英语口译、警务英语笔译。
涉外警务专业发展前景
涉外警务专业具有很强的涉外性,它具有国际执法和国内执法的双重性质。
较强的外语能力与熟练掌握的公安学、治安学理
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将成为该专业毕业生的两把利剑。
无论是在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武警边防检查机构,还是在其他涉外警务工作部门从事出入境管理、国际警务合作、联合国维和警务、边防检查、涉外案件处置、跨国犯罪调查、跨国罪犯追捕与遣返、国际执法联络、国际警务合作、司法协助、中国驻外使领馆警务联络工作,他们都能如鱼得水。
国际政治专业本科课程设置1. 课程简介国际政治是一门研究国与国之间关系以及国际组织的学科,国际政治专业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国际政治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为他们在国际事务领域就业或继续深造提供良好的基础。
本文将介绍国际政治专业本科课程设置。
2. 课程设置2.1 国际政治基础课程•国际政治原理: 本课程介绍国际政治的历史和基本理论,包括国际关系理论、国际法、国际组织等内容。
•国际关系概论: 本课程介绍国际关系的基本概念、理论和主要国际体系,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国际关系的实际运作。
•国际安全与冲突: 本课程探讨国际安全与冲突的原因、类型和解决方法,以及国际恐怖主义和非传统安全问题。
•国际经济与全球化: 本课程介绍国际经济关系和全球化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发展趋势,以及国际贸易、金融体系和经济全球治理问题。
2.2 国际政治专业核心课程•国际政治理论: 本课程深入研究国际关系理论的各个流派,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理论对于分析国际政治的影响和局限。
•国际政治经济学: 本课程结合国际政治与经济学的交叉领域,探讨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国际经济组织和全球经济治理问题。
•国际法与国际关系: 本课程介绍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和机制,以及国际法在国际关系中的应用和作用。
•区域安全与合作: 本课程研究各个地区的安全挑战和合作机制,重点关注亚太地区和欧洲地区的情况。
2.3 选修课程•国际组织与外交: 本课程研究国际组织的结构、功能和作用,以及外交策略和谈判技巧。
•国际政治分析: 本课程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国际政治问题的能力,并掌握相关研究方法和工具。
•国际政治与环境问题: 本课程探讨国际政治对环境问题的影响以及国际合作的必要性和挑战。
•外交史与国际关系: 本课程介绍重大历史事件对国际政治的影响,以及外交史对国际关系研究的重要性。
3. 学业发展建议国际政治专业的学生在选择课程时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进行合理安排。
建议学生在修完必修课程后,选择与自己研究方向密切相关的选修课程,加强对特定领域的深入学习。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国际组织与国际公共政策专业方向)(2017级教学计划)一、专业简介:国际政治(国际组织与国际公共政策专业方向)成立于2017, 2018年开始招收本科生。
该专业方向采用二次招生的方式从全校各院系一年级学生中招生。
作为未来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来自其他院系的学生原则上应修满12学分的原专业核心课程。
二、专业培养要求和目标2018年增设国际政治(国际组织与国际公共政策专业方向),这是全国第一个国际组织与国际公共政策专业方向,旨在培养具有全球视野与中国情怀、了解中外文化、具备一定理论素养和丰富的实践技能、除中文之外通晓两门联合国工作语言的高素质国际组织专门人才。
三、授予学位法学学位四、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总学分:140学分总学分:140学分,其中:公共与基础课程:共42学分含全校公共必修课16-22学分,学科基础课程20-26学分;◎留学生:36学分含全校公共必修课10学分,学科基础课26学分(其中7学分为“与中国有关课程”)。
◎港澳台42学分,含全校公共必修课9—15分,学科基础课27—33学分(其中10学分为“与中国有关课程”)。
核心课程:45学分(留学生51学分)限选课程:41学分(A+B+C+D)A、本专业认可的各学部内部分选修课程:14学分B、专业选修课程及学分:15学分C、毕业论文6学分(必修)D、毕业实践6学分(必修)通识与自主选修课程: 12学分1、公共与基础课程:共42学分(留学生36学分)1)全校公共必修课:16-22学分(留学生10学分港澳台学生9--15学分)注:1、带*号者为留学生上,总计10学分,免修的思政和军理课7学分,所缺7学分用学科基础课中“与中国有关的课程”补齐;2、港澳台学生总计9-15学分(由英语课程决定),免修政治类课程10学分由学科基础课中“与中国有关的课程”补齐。
(2)学科基础课(20-26学分)(留学生26学分,港澳台学生27—33学分)①20—26学分(留学生19学分,港澳台17—23学分)②与中国相关课程(仅限留学生和港澳台:留学生需选课7学分,港澳台选课10学分。
外交学与国际关系学的区别与联系作为社会科学领域的学科,外交学和国际关系学都关注国家间的互动和国际事务。
尽管它们在研究的对象和方法上存在一些不同,但二者之间也有许多联系和相互作用。
本文将探讨外交学与国际关系学的区别与联系。
一、外交学的定义与特点外交学是研究国家之间外交手段和外交行为的学科。
它关注如何通过外交手段来解决国际间的争端和矛盾,以及如何实现国家的利益和政策目标。
外交学通常包括课程内容如国际法、国际组织、国际协议和合约、外交礼仪等,并与实际外交活动密切相关。
二、国际关系学的定义与特点国际关系学是研究国际系统中国家和非国家行为者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关注国家间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各方面的互动,以及它们对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的影响。
国际关系学常涉及的研究领域包括国家利益、国际制度、战争与和平、全球化等。
三、外交学与国际关系学的区别1. 研究对象的不同:外交学侧重于研究国家间的外交手段和外交行为,注重分析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角色和利益追求;而国际关系学更加宏观,关注整个国际系统中各种行为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对国际秩序的影响。
2. 研究方法的不同:外交学通常以实证和历史研究为主,通过对历史档案和外交文件的分析,以及实地考察和采访等方式进行研究;而国际关系学则更加倾向于使用理论模型和定量研究方法,以便更好地解释和预测国际关系中的现象和趋势。
3. 学科发展的不同:外交学作为一门传统的学科,其研究很大程度上受到国家外交政策和实践的影响,有较长的学科积累和研究传统;而国际关系学相对较新,其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的建立更多地依赖于现代社会科学的发展和国际政治的变化。
四、外交学与国际关系学的联系1. 彼此互补:外交学和国际关系学在研究对象和方法上有所不同,但二者可以相互借鉴和补充。
外交学为国际关系学提供了实证和历史研究的经验和方法,为国际关系学的理论建设提供了基础;而国际关系学的理论和分析工具则为外交学提供了更广阔的研究视野和深入思考的框架。
公务员培训班课程表公务员培训班课程表是公务员考试培训班为学生设置的一系列课程安排,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与公务员考试相关的知识和能力。
以下是一个典型的公务员培训班课程表,仅供参考。
第一阶段:基础知识课程1. 政治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知识2. 宪法与行政法- 宪法基本原理- 行政法基本概念与原则- 行政许可与行政执法3. 行政管理学- 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 行政组织与行政人员管理- 政府改革与公共管理4. 综合能力- 写作与表达- 逻辑思维与判断- 数据分析与统计第二阶段:专业知识课程1. 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原理- 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 中国经济形势及政策2. 管理学- 组织行为学- 人力资源管理- 项目管理与决策3. 法律学-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 知识产权法与合同法4. 政治学- 中国革命与建设史- 国际政治与外交学- 公共政策与政治制度第三阶段:模拟考试与答疑1. 模拟考试- 模拟公务员笔试- 模拟公务员面试- 模拟心理测验与体检2. 答疑与辅导- 对学员模拟考试成绩进行细致分析- 针对学员答疑解惑,帮助补充知识盲点- 针对面试能力进行训练和辅导此外,公务员培训班还可根据学员的实际情况设置一些特别课程,如个性化辅导、励志讲座等,以提高学员的学习动力和综合素质。
需要注意的是,培训班的课程表会根据不同的机构、地区和培训班的设置略有不同,但总体框架相似。
学员在参加培训班时,还需自己合理安排学习和复习时间,做好课后作业和模拟考试,从而全面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考试成绩。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为了规范全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特制订本教学大纲。
本大纲所作的各项规定,对全国各类高等学校的英语专业均有指导作用,也是组织教学、编写教材和检查与评估教学质量的依据。
一、培育目标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育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学问并能娴熟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化、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探讨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
21世纪是一个国际化的学问经济时代。
我们所面临的挑战确定了21世纪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育目标和规格:这些人才应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学问面、肯定的相关专业学问、较强的实力和较高的素养。
也就是要在打好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坚固驾驭英语专业学问的前提下,拓宽人文学科学问和科技学问,驾驭与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有关的专业基础学问,留意培育获得学问的实力、独立思索的实力的创新的实力,提高思想道德素养、文化素养和心理素养。
二、课程设置英语本科专业学制为4年。
依据英语专业教学规律,一般将4年的教学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基础阶段(一年级和二年级)和高年级阶段(三年级和四年级)。
基础阶段的主要教学任务是传授英语基础学问,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严格的基本技能训练,培育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实力、良好的学风和正确的学习方法,为进入高年级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
高年级阶段的主要教学任务是接着打好语言基本功,学习英语专业学问和相关切业学问,进一步扩大学问面,增加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综合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实力。
在两个教学阶段中课程的支配可以有所侧重,但应将4年的教学过程视为一个整体,自始至终留意打好英语语言基本功。
英语专业课程分为英语专业技能、英语专业学问和相关专业学问三种类型,一般均应以英语为教学语言。
三种类型的课程如下:(1)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指综合训练课程和各种英语技能的单项训练课程,如:基础英语、听力、口语、阅读、写作、口译、笔译等课程。
(2)英语专业学问课程:指英语语言、文学、文化方面的课程,如:英语语言学、英语词汇学、英语语法学、英语文体学、英美文学、英美社会与文化、西方文化等课程。
类别01哲学0101 哲学010101 马克思主义哲学010102 中国哲学010103 外国哲学010104 逻辑学010105 伦理学010106 美学010107 宗教学010108 科学技术哲学02 经济学0201 理论经济学020101 政治经济学020102 经济思想史020103 经济史020104 西方经济学020105 世界经济020106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0202 应用经济学020201 国民经济学020202 区域经济学020203 财政学(含:税收学)020204 金融学(含:保险学)020205 产业经济学020206 国际贸易学020207 劳动经济学020208 统计学020209 数量经济学020210 国防经济03 法学0301 法学030101 法学理论030102 法律史030103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030104 刑法学030105 民商法学(含:劳动法学、社会保障法学) 030106 诉讼法学030107 经济法学030108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030109 国际法学(含: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030110 军事法学0302 政治学030201 政治学理论030202 中外政治制度030203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030204 中共党史(含: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 030206 国际政治030207 国际关系030208 外交学0303 社会学030301 社会学030302 人口学030303 人类学030304 民俗学(含:中国民间文学)0304 民族学030401 民族学030402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030403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030404 中国少数民族史030405 中国少数民族艺术0305 马克思主义理论03050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030502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03050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030504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030505 思想政治教育04 教育学0401 教育学040101 教育学原理040102 课程与教学论040103 教育史040104 比较教育学040105 学前教育学040106 高等教育学040107 成人教育学040108 职业技术教育学040109 特殊教育学040110 教育技术学(可授教育学、理学学位)0402 心理学(可授教育学、理学学位)040201 基础心理学040202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040203 应用心理学0403 体育学040301 体育人文社会学040302 运动人体科学(可授教育学、理学、医学学位)040303 体育教育训练学040304 民族传统体育学05 文学0501 中国语言文学050101 文艺学050102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050103 汉语言文字学050104 中国古典文献学050105 中国古代文学050106 中国现当代文学050107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分语族)050108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0502 外国语言文学050201 英语语言文学050202 俄语语言文学050203 法语语言文学050204 德语语言文学050205 日语语言文学050206 印度语言文学050207 西班牙语语言文学050208 阿拉伯语语言文学050209 欧洲语言文学050210 亚非语言文学050211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0503 新闻传播学050301 新闻学050302 传播学0504 艺术学050401 艺术学050402 音乐学050403 美术学050404 设计艺术学050405 戏剧戏曲学050406 电影学050407 广播电视艺术学050408 舞蹈学06 历史学0601 历史学060101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060102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060103 历史地理学060104 历史文献学(含:敦煌学、古文字学) 060105 专门史060106 中国古代史060107 中国近现代史060108 世界史12 管理学1201 管理科学与工程(可授管理学、工学学位)注:本一级学科不分设二级学科(学科、专业)1202 工商管理120201 会计学120202 企业管理(含: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120203 旅游管理120204 技术经济及管理1203 农林经济管理120301 农业经济管理120302 林业经济管理1204 公共管理120401 行政管理120402 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可授管理学、医学学位)120403 教育经济与管理(可授管理学、教育学学位)120404 社会保障120405 土地资源管理1205 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120501 图书馆学120502 情报学120503 档案学07 理学0701 数学070101 基础数学070102 计算数学07010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070104 应用数学070105 运筹学与控制论0702 物理学070201 理论物理070202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070203 原子与分子物理070204 等离子体物理070205 凝聚态物理070206 声学070207 光学070208 无线电物理0703 化学070301 无机化学070302 分析化学070303 有机化学070304 物理化学(含:化学物理) 070305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0704 天文学070401 天体物理070402 天体测量与天体力学0705 地理学070501 自然地理学070502 人文地理学070503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0706 大气科学070601 气象学070602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0707 海洋科学070701 物理海洋学070702 海洋化学070703 海洋生物学070704 海洋地质0708 地球物理学070801 固体地球物理学070802 空间物理学0709 地质学070901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070902 地球化学070903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含:古人类学) 070904 构造地质学070905 第四纪地质学0710 生物学071001 植物学071002 动物学071003 生理学071004 水生生物学071005 微生物学071006 神经生物学071007 遗传学071008 发育生物学071009 细胞生物学071010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071011 生物物理学071012 生态学0711 系统科学071101 系统理论071102 系统分析与集成0712 科学技术史(分学科,可授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学位)注:本一级学科不分设二级学科(学科、专业)08 工学0801 力学(可授工学、理学学位)080101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080102 固体力学080103 流体力学080104 工程力学0802 机械工程080201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080202 机械电子工程080203 机械设计及理论080204 车辆工程0803 光学工程注: 本一级学科不分设二级学科(学科、专业)0804 仪器科学与技术080401 精密仪器及机械080402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0805 材料科学与工程080501 材料物理与化学080502 材料学080503 材料加工工程0806 冶金工程80601 冶金物理化学080602 钢铁冶金080603 有色金属冶金0807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080701 工程热物理080702 热能工程080703 动力机械及工程080704 流体机械及工程080705 制冷及低温工程080706 化工过程机械0808 电气工程080801 电机与电器080802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080803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080804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080805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0809 电子科学与技术(可授工学、理学学位)080901 物理电子学080902 电路与系统080903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080904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0810 信息与通信工程081001 通信与信息系统081002 信号与信息处理0811 控制科学与工程081101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081102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081103 系统工程081104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081105 导航、制导与控制081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可授工学、理学学位)081201 计算机系统结构081202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081203 计算机应用技术0813 建筑学081301 建筑历史与理论081302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081303 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081304 建筑技术科学0814 土木工程081401 岩土工程081402 结构工程081403 市政工程081404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081405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081406 桥梁与隧道工程0815 水利工程081501 水文学及水资源081502 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081503 水工结构工程081504 水利水电工程081505 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0816 测绘科学与技术081601 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081602 摄影测量与遥感081603 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0817 化学工程与技术081701 化学工程081702 化学工艺081703 生物化工081704 应用化学081705 工业催化0818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081801 矿产普查与勘探081802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081803 地质工程0819 矿业工程081901 采矿工程081902 矿物加工工程081903 安全技术及工程0820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082001 油气井工程082002 油气田开发工程082003 油气储运工程0821 纺织科学与工程082101 纺织工程082102 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082103 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082104 服装设计与工程0822 轻工技术与工程082201 制浆造纸工程082202 制糖工程082203 发酵工程082204 皮革化学与工程0823 交通运输工程082301 道路与铁道工程082302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082303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082304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0824 船舶与海洋工程082401 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082402 轮机工程082403 水声工程0825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082501 飞行器设计082502 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082503 航空宇航制造工程082504 人机与环境工程0826 兵器科学与技术082601 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082602 兵器发射理论与技术082603 火炮、自动武器与弹药工程082604 军事化学与烟火技术0827 核科学与技术082701 核能科学与工程082702 核燃料循环与材料082703 核技术及应用082704 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0828 农业工程082801 农业机械化工程082802 农业水土工程082803 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082804 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0829 林业工程082901 森林工程082902 木材科学与技术082903 林产化学加工工程0830 环境科学与工程(可授工学、理学、农学学位)083001 环境科学083002 环境工程0831 生物医学工程(可授工学、理学、医学学位)注:本一级学科不分设二级学科(学科、专业) 0832 食品科学与工程(可授工学、农学学位)083201 食品科学083202 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083203 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083204 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09 农学0901 作物学090101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090102 作物遗传育种0902 园艺学090201 果树学090202 蔬菜学090203 茶学0903 农业资源利用090301 土壤学090302 植物营养学0904 植物保护090401 植物病理学090402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090403 农药学(可授农学、理学学位)0905 畜牧学090501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090502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090503 草业科学090504 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含:蚕、蜂等)0906 兽医学090601 基础兽医学090602 预防兽医学090603 临床兽医学0907 林学090701 林木遗传育种090702 森林培育090703 森林保护学090704 森林经理学090705 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090706 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090707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0908 水产090801 水产养殖090802 捕捞学090803 渔业资源10 医学1001 基础医学(可授医学、理学学位)100101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100102 免疫学100103 病原生物学100104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100105 法医学100106 放射医学100107 航空、航天与航海医学1002 临床医学100201 内科学(含:心血管病、血液病、呼吸系病、消化系病、内分泌与代谢病、肾病、风湿病、传染病)100202 儿科学100203 老年医学100204 神经病学100205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100206 皮肤病与性病学100207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100208 临床检验诊断学100209 护理学100210 外科学(含:普外、骨外、泌尿外、胸心外、神外、整形、烧伤、野战外)100211 妇产科学100212 眼科学100213 耳鼻咽喉科学100214 肿瘤学100215 康复医学与理疗学100216 运动医学100217 麻醉学100218 急诊医学1003 口腔医学100301 口腔基础医学100302 口腔临床医学1004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可授医学、理学学位) 100401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100402 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100403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100404 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100405 卫生毒理学100406 军事预防医学1005 中医学100501 中医基础理论100502 中医临床基础100503 中医医史文献100504 方剂学100505 中医诊断学100506 中医内科学100507 中医外科学100508 中医骨伤科学100509 中医妇科学100510 中医儿科学100511 中医五官科学100512 针灸推拿学100513 民族医学(含:藏医学、蒙医学等)注:本二级学科1998年增设1006 中西医结合100601 中西医结合基础100602 中西医结合临床1007 药学(可授医学、理学学位)100701 药物化学100702 药剂学100703 生药学100704 药物分析学100705 微生物与生化药学100706 药理学1008 中药学注:本一级学科不分设二级学科(学科、专业)11 军事学1101 军事思想及军事历史110101 军事思想110102 军事历史1102 战略学110201 军事战略学110202 战争动员学1103 战役学110301 联合战役学110302 军种战役学(含:第二炮兵战役学)1104 战术学110401 合同战术学110402 兵种战术学1105 军队指挥学110501 作战指挥学110502 军事运筹学110503 军事通信学110504 军事情报学110505 密码学110506 军事教育训练学(含:军事体育学)1106 军制学110601 军事组织编制学110602 军队管理学1107 军队政治工作学注:本一级学科不分设二级学科(学科、专业)1108 军事后勤学与军事装备学110801 军事后勤学110802 后方专业勤务110803 军事装备学文科类专业课程设置哲学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科学技术哲学、伦理学、宗教学、美学、逻辑学、心理学、中外哲学原著导读等。
上海外国语大学外交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30206)所属学科门类:法学所属一级学科:政治学所属院系部所: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一、培养目标(一)本专业硕士学位获得者应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学习和践行科学发展观,拥护党的领导和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品质及为人民服务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献身的精神。
(二)本专业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具有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较为扎实的政治学和外交学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学科发展的方向与前沿问题,能熟练运用一门主要外语,并具备独立从事专业研究的能力。
(三)本专业硕士学位获得者毕业后应能胜任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外交学专业教学与研究,以及外交、外事、外宣、外贸、国际文化交流等涉外机构的专业岗位工作。
二、学制与修业年限硕士研究生学制为三年,原则上应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完成学习任务,一般不得延长。
如有特殊原因未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应由本人提出申请,经批准后学习年限可酌情适当延长。
延长期一般为半年,最多不能超过一年(含休学)。
成绩优秀,并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一定数量论文的硕士研究生,在提前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习、其他必修环节和论文撰写工作,达到申请学位要求的情况下,可由本人提出提前毕业申请,经导师及主管部门同意后,由学科点提前半年或一年组织学位论文答辩,并按规定程序提前毕业和申请学位。
除学习成绩优秀(所有课程成绩均在90分以上或位列班级前三名),并且科研成果特别突出(已在国际问题研究类CSSCI刊物上发表至少一篇论文)者以外,不接受硕士研究生申请提前毕业。
三、学位与学分要求外交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33学分课程学习和其他必修环节,成绩合格,完成毕业(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达到学位要求者授予法学硕士学位。
各类课程基本修读要求如下:学位公共课程7学分,其中政治课3学分,外国语4学分;学位基础课程4学分;学位专业课程10学分;专业方向课程8学分;公共选修课程2学分;其他必修环节2学分。
爱考机构考研-保研-考博高端辅导第一品牌请您牢记爱考机构网址:“爱考”两个字全拼英语系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英语)招生目录系所代码及名称专业代码及名称招生人数研究方向代码及名称考试科目代码及名称005英语系050201英语语言文学1219美国研究①101政治②245二外日语或246二外法语或247二外德语或249二外西班牙语③713基础英语④804翻译050211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英语)12 20翻译理论与实践①101政治②245二外日语或246二外法语或247二外德语或249二外西班牙语③713基础英语④804翻译055102英语口译(专业学位)25①101政治②211翻译硕士英语③357英语翻译基础④448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英语系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英语)专业介绍外交学院英语系(Department of English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负责全院的英语教学与相关的科研工作。
英语系本科项目包括英语专业和翻译专业,研究生项目拥有英语语言文学(美国研究)、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翻译理论与实践)以及翻译专业(英语口译MTI)硕士学位授予权,英语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北京市级特色专业及北京市重点学科,外交外事翻译教学团队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和北京市级优秀教学团队,“外交外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为北京市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
近年来,英语系培养的多名毕业生直接考入外交部翻译室,既有已经担任了国家领导人的高级翻译,也有刚刚毕业的本科生,他们的优秀表现受到了外交部的高度评价。
英语系还有很多毕业生活跃在其他部委的外事部门,有很多是翻译骨干,深受单位好评。
根据教育部有关高等教育的要求和外交部的指示,英语系主要为国家外交、外事、经贸、金融、法律、教育等部门培养本科与研究生层次既有从事实际工作能力又有进行调研和科研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专门英语人才;也配合学院培养外国留学生、研修生。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专业外交学专业国际政治(国际政治经济学专业方向)专业教学计划一、专业简介国际政治专业成立于1964年,是根据中央关于加强国际问题研究的指示精神,在全国第一批设立的国际政治专业之一。
外交学专业成立于1996年,是我国高校中为数不多的外交学专业之一。
国际政治经济学专业方向成立于2002年,并于2003年开始招收本科生。
本院三个专业/专业方向的区分将通过学生对相关课程的自主选择加以体现。
二、专业培养目标及要求国际关系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按照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造就具有坚实的政治学理论基础、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深厚的人文素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交流与沟通能力、兼具国际视野与中国情怀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学院尤其注重养成学生的独立思想能力与批判精神、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获得较为丰富的校园和社会实践经验,以适应未来社会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
为此,国际关系学院坚持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从2012年起,学院的本科课程已经全面打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原有的知识基础和未来的职业取向,在老师指导下,通过自由选择自己的课程组合,形成自己的专业方向,实现国际政治、外交学与国际政治经济学三个专业(方向)的分流。
三、授予学位:法学学士学位四、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总学分:140学分,其中:●公共与基础课程:共42学分含全校公共必修课16-22学分,学科基础课程20-26学分;(留学生:36学分含全校公共必修课10学分,学科基础课程26学分)(港澳台:42学分含全校公共必修课9-15学分,学科基础课程27—33学分)●核心课程:38学分;(留学生44学分)●限选课程:42学分●通识与自主选修课程:12学分;●社会实践(必修):一周,不计学分●毕业论文(必修):6学分;1、公共与基础课程:共42学分(留学生36学分)注:带*号者为留学生上,总计10学分;港澳台学生需修总计9-15学分(由英语课程决定)。
国际关系专业(030207)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通过系统的学位课程学习、严格的专业训练和学位课程的研撰,本专业研究生能够较好地掌握国际关系史专业理论与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达到国家规定的研究生毕业水平和学位要求;胜任国际关系史的教学和科研或其他相关领域的工作,适应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对较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求。
1、硕士学位掌握国际关系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良好的学识基础和研究能力,了解本专业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基本上能独立开展与本专业有关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学位论文应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或现实性,并有一定的创见以及深度和广度。
2.博士学位博士学位获得者应系统掌握研究国际关系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广博和坚实的学识基础、扎实的史学功底,了解本专业的研究动态,能独立承担专业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学位论文要求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和一定的社会意义,有较强的创新性。
论文在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均应达到相应的要求。
二.研究方向(一)硕士(1)国际关系理论(2)国际政治经济学(3)国际安全与战略研究(4)大国关系研究(5)全球治理研究(二)博士(1)国际关系理论(2)欧洲国际关系(3)大国外交与战略(4)当代美国外交(5)国际安全与战略研究三.招生对象1.硕士学位应届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合格,并经复试合格者。
2.硕-博连读硕士研究生入学两年内完成基础课及学位课程,政治素质优良,外语成绩良好,专业课程优秀,中期考核成绩优秀,并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者,经校研究生院审核批准,可直接转为博士生,享受博士生待遇。
3.博士学位已获硕士学位或具有高级职称的在职人员,应届硕士研究生,经博士生入学考试与复试均合格者。
四.学习年限硕士研究生:三年硕-博连读研究生:五年博士研究生:基本学制三年五.课程设置1.硕士学位课程名称性质学分A类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必修 22、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必修 23、英语必修 4B类1、政治学原理必修 2 C类1、国际关系的理论与实践必修 32、国际法概论必修 33、现代国际关系的演变必修 3D类1、大国外交与战略研究选修 32、国际经济关系选修 33、外交学概论选修 34、国际组织学概论选修 35、当代中国外交选修 36、亚太研究选修 37、欧洲研究选修 38、全球化理论概述选修 39、近代欧洲国际关系研究选修 310、中美关系研究选修 311、国际政治经济学选修 312、20世纪美国外交研究选修 313、国际安全研究选修 314、中外关系史研究选修 315、中国外交传统选修 316、冲突与危机管理选修 317、中国对外战略研究选修 32、博士学位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公共课)外语(公共课)国际关系理论(必修)现当代国际关系研究(必修)国际关系史编纂学述评(选修)当代美国外交研究(选修)中外关系研究(选修)欧洲国际关系研究(选修)美国对外政策研究国际安全与战略研究六.培养方式1.硕士研究生入学三个月内进行师生双向互选,学科组协调平衡,确定导师,制定培养计划,导师负责全部培养工作。
河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外交学专业培养方案
一、专业代码及专业名称、修业年限、授予学位、最低学分要求
专业代码:030403专业名称:外交学修业年限: 3—7年
授予学位:法学学士最低学分要求:160学分二、专业介绍和特点
外交学是为涉外部门培养外交外事、国际问题研究和涉外经济、法律复合型人才的专业。
该专业主要讲述国际事务、国际政治和外交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教授学生有关对外交往中的交际与谈判能力,培养学生对外交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经济交往中的矛盾与问题的认识。
本专业的重要特点是为外事部门培养复合型人才,学生需要掌握相关的理论和实践技能。
三、培养目标及要求
该专业培养具有一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强烈爱国心,对国际事务和外交有系统全面的了解,有交际和谈判能力,能在外交和其他部门从事实际工作、国际问题研究和教学工作、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专门人才。
1.德育方面: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认识当今的国际事务和外交;具有热爱和献身祖国外交事业的坚强信念和宏大志向;具有改革创新意识和国际竞争意识。
2.智育方面:系统掌握外交学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初步掌握进行国际政治、当代外交基本思想和方法,熟悉其基本过程和步骤;了解外交学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
具有从事外交学实际工作的知识、素质和能力。
3.掌握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技能,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
掌握一项专项技能,具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习惯。
具有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具备一定的艺术审美修养。
四、专业主干课程
政治学原理、国际政治经济学、国际政治导论、外交学、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关系史、中国政治制度、世界经济概论、中国外交史、专业英语等课程。
五、专业特色课程
大国关系研究、全球化研究、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当代中国外交、欧美国家概况等课程。
六、课程结构及总学分和总学时构成表
社会发展学院外交学专业课程结构及学分比例构成表
河南师范大学外交学专业课程计划总表(非师范类)
河南师范大学外交学专业分学年课程设置一览表(非师范类)
外交学专业(第二专业)教学计划表
外交学专业(第二学士学位)教学计划表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