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知识专题突破专题三古代诗歌阅读1含解析

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知识专题突破专题三古代诗歌阅读1含解析

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知识专题突破专题三古代诗歌阅读1含解析
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知识专题突破专题三古代诗歌阅读1含解析

专题三古代诗歌鉴赏(一)

一、(2016·辽宁省沈阳市高三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桂枝香·观木樨①有感,寄吕郎中

陈亮②

天高气肃。正月色分明,秋容新沐。桂子初收,三十六宫③都足。不辞散落人间去,怕群花、自嫌凡俗。向他秋晚,唤回春意,几曾幽独。

是天上、余香剩馥。怪一树香风,十里相续。坐对花旁,但见色浮金粟。芙蓉④只解添愁思,况东篱、凄凉黄菊。入时太浅,背时太远,爱寻高躅。

【注】①木樨:桂花的一种,逢秋开放,花小香浓。②陈亮(1143—1194):一生力主抗金,忧心国事。此词或作于孝宗淳熙六年(1179)秋。陈去看望曾任礼部郎官的吕祖谦,两人纵论天下大事到夜半。吕说:不要以为当世不能用您。并对陈亮表示支持。陈很快慰。③三十六宫:这里借指人间。④芙蓉:暗指杜甫“芙蓉小苑入边愁”之句。

1.下阕“芙蓉只解添愁思,况东篱、凄凉黄菊”一句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用“芙蓉”语典表达边愁:秋芙蓉盛开,未尝不美,但一想起含有边关烽火之忧的“芙蓉小苑入边愁”,作者只能倍添愁思了。②用“东篱黄菊”典故反衬作者积极用世的热忱:黄菊只能助人凄凉,暗指陶渊明遗世高蹈的做法不足取;而桂子可“唤回春意”,表达了作者积极用世的热忱。

2.此词处处摹花之魂,又处处见作者风骨,你从词中读出了哪些崇高之美?请结合写桂花之处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积极用世的热忱:桂花来自月宫,但“不辞”散落人间,而且愿“三十六宫都足”,可见作者积极用世的热忱。②清高自尊,但不矜不伐:词人担心因自视之高,惹得“群花自嫌凡俗”,表达了自尊且敬人的高尚品格。③感国事艰危,欲力挽狂澜的悲壮:时已晚秋,但作者不愿自甘幽独,仍想唤回已去的春意,把温暖重新撒向人间。④决不随波逐流,只能高躅独步的幽愤:“入时太浅”,开在深秋;“背时太远”,难以入俗流,只能重踵先贤之高迹。

二、(2016·河北省沧州市高三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3~4题。

水调歌头·闻采石战胜

张孝祥①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剩喜②燃犀处③,骇浪与天浮。

忆当年,周与谢④,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注】①张孝祥(1132—1170):南宋著名词人。此年遭弹劾回芜湖(古属楚地)赋闲,喜闻好友虞允文在采石矶水战,大败金兵,即赋此词。②剩喜:甚喜,非常喜。③燃犀处:指采石矶。④谢:谢玄,东晋淝水之战打败苻坚的大将之一,年少时喜爱佩戴紫色香囊。

3.“剪烛看吴钩”一句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上阕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词人在晚上反复剪去灯花查看自己锋利的钢刀,表达了作者不愿再在后方(楚地)赋闲,愿意亲自参与军事,恢复国土,报效国家的愿望。前方传来喜

讯,宋军大败金人,无奈“风约楚云留”,风和云却把作者阻留在了此地。放眼山河,心中豪迈的抗金志气无法施展,他手握钢刀,想象采石矶掀起惊涛骇浪,壮阔的战斗场面让词人情不自已。

4.用典是古诗词常用的手法,请谈一谈本词的下阕是怎样借典抒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先是借周瑜和谢玄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建功立业的向往。②然后借周瑜的赤壁矶头落日残照、谢玄肥水桥边荒芜不堪,来暗写长江、淮河以北的广大失地尚待恢复;而真正能振臂一呼、收复失地的将领却不多见,令作者忧伤。

③最后借宗悫和祖逖的典故抒发了作者豪情满怀、志在恢复河山的决心。(宗悫和祖逖说出一人即可)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5~6题。

出塞作①

王维

居延城外猎天骄②,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③,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④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

【注】①唐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海战败吐蕃,王维奉使出塞宣慰。这首诗就写于此时。②天骄:原为匈奴自称,这里借指吐蕃。

③乘障:登城守卫。④玉靶:镶玉的剑柄,借指宝剑。⑤霍嫖姚:本指西汉霍去病,这里代指崔希逸。

5.这首诗的前两联描写了怎样的场景?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首诗的前两联描写了吐蕃健儿趁着秋天草枯之际在一马平川的草原上驰骋射猎的场景,突出了吐蕃骑兵的强悍和打猎声势之大,渲染边关剑拔弩张的紧张局势,为下文写唐军的应敌作铺垫,衬托了唐军的从容镇定、英勇善战。

解析:第一问要求描绘前两联的场景,只要抓住诗句中的人、景、事进行具体描绘即可。首联,写居延关外长满白草的广阔原野上燃起了熊熊的野火,吐蕃骑兵正在这里进行打猎活动;颔联,进一步描写吐蕃骑兵在暮云低垂、空旷无边的沙漠上驱马驰骋,在秋天草枯、一马平川的草原上射猎。这两联共同描绘了吐蕃骑兵在平原上驰骋射猎的场景。第二问,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往往要从渲染气氛、烘托情感等角度作答。本诗前两联表现吐蕃骑兵的强悍,写打猎声势之盛,正是渲染边关剑拔弩张之势。这里渲染的浩大声势突出了吐蕃骑兵的强悍,为下文描写唐军的镇定从容张本。

6.这首诗的第三联与唐代诗人李贺《雁门太守行》的第二联对战争的描写有哪些不同?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写作手法不同:《出塞作》第三联冷静客观地记叙(白描)唐军防守和进攻的情景;《雁门太守行》第二联则用饱含感情的描写,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了悲壮惨烈的战地气氛。②侧重点不同:《出塞作》第三联没有对交战的场景作具体描写,只描述了唐军将士白天登城守卫和夜间渡河出击两个应敌行动,突出了唐军将士的从容镇定,应对自如;而《雁门太守行》第二联描写战斗时号角震天的气势和激战之后血流满地的场面,突出了战争的残酷惨烈和伤亡惨重。

解析:解答比较题的关键是确定角度,先理解诗歌,然后从内容、情感、手法、语言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出异同,再分条作答。这两联诗都是关于战争的描写,但描写的内容有所不同,一写战争的场景,一写战前的角声和战后的场面;手法上也有所不同,一是白描直叙,一是饱含情感的渲染。

四、(2016·河南省商丘市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

春尽

韩偓①

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

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②含雨入孤村。

人闲易有芳时恨,地迥难招自古魂。

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

【注】①韩偓:晚唐时曾任翰林学士,后被贬出朝,唐亡后流寓各地,此诗即作于其寓居南安时。②断云:片片云朵。

7.诗中的哪些景物描写能体现出“春尽”?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景物描写“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能体现“春尽”。流水中漂浮着落花,说明已到暮春,这个时节再有一场风雨,春天的残花差不多也就落尽了,春天也就远去了。

8.颈联中有一个字是理解全诗情感的关键,请找出这个字,并结合诗的内容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恨”是理解全诗情感的关键。“恨”字统摄全诗。前两联写的是春尽的惜春之恨,第三联第一句点出“闲”的无所作为、空度年华之恨,第二句又写出地处偏远、无人理解的孤独寂寞之恨。第四联则是借流莺的厚意含蓄表达出内心无法排遣之恨。

五、(2016·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第三次统一考试)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9~10题。

朝耕

袁中道

荷锄出茅屋,月色白如素。过林滴水声,一天好雾露。

东方犹未光,灿灿动霞路。不觉叱牛声,惊起双白鹭。

9.诗歌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歌描写了一幅清新、美丽、自然的乡村晨景图,表现了作者对纯朴自然的乡村自然景色与田园生活的热爱、赞美之情,同时表现出农家生活的快乐、闲适之情。

10.从整首诗来看,诗人主要采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写景?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人采用动静结合(以动写静)的手法来写景。农村的早晨极为清静,路过小树林,能听到树叶上水珠滴落的声音;早起耕耘的农人吆喝耕牛的声音,惊起一双白鹭。突出表现了乡村的自然宁静。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练习(一)(含答案与解析)

高考语文专题练习(一) 古代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遣悲怀① 元稹 谢公②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③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注】①元稹的原配夫人韦氏病逝后,元稹写了不少悼亡诗,此为其中一首。 ②谢公:指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他的侄女谢道韫。 ③黔娄:战国时齐国的一位贫士。 (1)首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颔联和颈联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妻子形象?请结合诗句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摊破浣溪沙·咏桂花 李清照 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①,大②鲜明。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注】①彦辅:西晋时期著名清谈家,他以个性鲜明和超凡脱俗、高风亮节闻名。 ②大:一作“太”。 (1)这首词刻画了怎样的桂花形象?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现桂花?请简要分析。 点绛唇 [元]张弘范 独上高楼,恨随春草连天去。乱山无数,隔断巫阳路。 信断梅花,惆怅人何处?愁无语。野鸦烟树,一点斜阳暮。 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是怎样表现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鹊踏枝 王鹏运 望远愁多休纵目,步绕珍丛,看笋将成竹。晓露暗垂珠簏簌,芳林一带如新浴。 檐外春山森碧玉,梦里骖鸾,记过清湘曲。自定新弦移雁足,弦声未抵归心促。(1)作者在词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2)词的下片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做简要分析。

菩萨蛮 周邦彦 银河①宛转三千曲,浴凫飞鹭②澄波绿。何处是归舟,夕阳江上楼。 天憎梅浪发③,故下封枝雪。深院卷帘看,应怜江上寒。 【注】①银河:天河。借指人间的江河。 ②浴凫飞鹭:凫,野鸭。鹭:白鹭。 ③浪发:滥开。 (1)这首羁旅词中的“天憎梅浪发,故下封枝雪”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水调歌头·定王台① [南宋]袁去华 雄跨洞庭野,楚望②古湘州。何王台殿?危基百尺自西刘。尚想霓旌千骑,依约入云歌吹,屈指几经秋。叹息繁华地,兴废两悠悠。 登临处,乔木老,大江流。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一夜寒生关塞,万里云埋陵阙,耿耿恨难休。徙倚霜风里,落日伴人愁。 【注】①定王台:在今湖南长沙市东,相传是汉景帝之子定王刘发为瞻望其母唐姬墓而建。 ②楚望:唐宋时按各地的位置规模、发展状况,把全国划分为若干等级。楚望就是指湘州为楚地的望郡。(1)结合全词,分析“雄跨洞庭野,楚望古湘州”两句的作用。 (2)这首词的下阕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阐述。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历年真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历年真题及答案 【2019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2019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瑰。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思。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15.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 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知识点汇总

高中语文的诗词鉴赏知识点汇总 诗歌创作的目的是抒情,而诗人的思想感情往往是借助诗中的形象委婉含蓄地表现出来的。因此,鉴赏古诗词,首先必须把握古诗词的形象。所谓形象就是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融合的结晶,是浸润着作者浓郁主观情感的意象。它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三种。 一、掌握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和审答规范 1.鉴赏方法:因形悟神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既指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如《寻诗两绝句》中的陈居士),也指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诗人自己)。每首诗必有抒情主人公形象,但不一定有诗中人物形象。诗中的人物形象只是抒情主人公表达情意的途径之一。 古诗的人物形象往往以片段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理解分析人物形象时要特别抓住诗中描写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肖像及所处的环境等片段文字,因形悟神(人物形象特点)。另外,要关注诗人所处的背景及诗人对其的情感态度等。 古诗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①不慕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③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④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⑤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2.审题答题规范:两审两答

“两审”指审题时要审清两点:①分清是诗中人物形象还是诗人自己的形象,②是要求分析还是概括。 “两答”指答题两步骤:①什么形象(中心词应是“形象”);②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和形象的意义(联系情感、主旨分析)。 二、掌握鉴赏景物形象(含意境)的方法和审答规范 1.鉴赏方法:融情造境 (1)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可以是情中之景,有单个景物形象,有由多个景物形象(意象)组合成的意境。 诗歌传统意象比较固定,如杨柳代表惜别,月亮代表思乡怀人等。但在具体诗歌中有变数。 鉴赏景物形象,一要注意景物描写的方式,如动静、色彩,来把握景物特点和诗人的感情;二要抓住意象来分析意境,探知诗人的感情。 (2)意境 意境:意,作者的情感;境,诗中所描绘的图景。意境指诗歌通过意象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意境和意象的关系,简单地说,是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象是诗歌艺术的基本单位,而意境则是指全篇作品所营造的整体艺术境界;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而意境则是意象叠加、组合之后的升华。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 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晚春 (唐)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英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柳 (唐)郑谷 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 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 (1)杨花即________,两首诗都运用了这一意象,运用________(修辞手法)写出杨花随风飞舞的景象。 (2)清代国学大师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对“有我之境”有这样的解释:“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根据王国维的论述分别找出两首诗体现“有我之境”的诗句,并作简要批注。 【答案】(1)柳絮;拟人 (2)“杨花榆英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英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随风飘动,加入了留春的队伍。诗人融情于自然,我惜春则我眼中的杨榆也惜春,表达了自己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也借此启示珍惜春光,不失时机。 “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无语的柳树都深受感动,居然体悟出离人之情,柳絮飘荡,风情万种,惹动着彼此缭乱的高绪。诗人的主观情感融入景物中,把索绕心头、挥之不去的离愁别绪借“千丝万絮”表现出来,使景物也具有人的情感。 【解析】【分析】(1)本题中杨花就是柳絮,是晚春时节特有的景物,诗人常用杨花入诗,表现春景,表达愁绪,惜春之情。这两首诗都用了杨花这一意象,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杨花随风飞舞的景象,把杨花赋予了人的情感来写,写杨花“无才思”“惹春风”。(2)本题要求根据王国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来鉴赏情景关系。《晚春》中“杨花榆英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理解为“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漫天飞舞,好似片片雪花”,杨花榆英都加入了留春的队伍。诗人融情于景,我惜春则我眼中的杨榆也惜春。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面对晚春景象,诗人一反常见的惜春伤感之情,变被动感受为主观参与,情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避短用长,争鸣争放,为“晚春”添色。《柳》中“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解释为“又好像懂得离人思乡的无限情感,千万条柳丝飘下无数柳絮去招引迷人的春天”,无语的柳树深受感动,居然体悟出离人的愁情,可见这愁非常具有感染力和穿透力,此句正是把诗人的主观情感融入到景物中,把索绕心头、挥之不去的离愁别绪借“千丝万絮”表现出来,使景物也具有人的情感。这两首诗中的景物描写都体现出了王国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的关于情景之间关系的解说。

高考语文古诗表达技巧例析(古代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

古代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 修辞手法 【知识卡片】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 反复对比引用双关反语顶真通感用典互文叠字 呼告讳饰(婉曲)仿词飞白回文列锦 判断下面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1、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比喻 2、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韩愈《晚春》)拟人 3、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对比比喻 4、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浣溪纱》)比喻对偶 5、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用典 6、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比喻对偶 7、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夸张 8、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互文 9、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互文 10、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比喻 11、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拟人 1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喻 13、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顶针 14、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拟人比喻通感

1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互文 16、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设问 17、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拟人 18、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比喻 19、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夸张 20、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借代 21、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反问 22、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设问 23、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比喻对偶夸张 24、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借代 26、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夸张借代 27、举酒欲饮无管弦。借代 28、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比喻 29、淡月梨花曲槛傍,清露苍苔罗袜凉。恨他愁断肠,为他烧夜香。——《凭栏人·春思》 反语 30、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毛泽东《蜂恋花?答李淑一》双关 3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比喻 32、硕鼠!硕鼠!无食我黍。呼告 33、他说话的时候带着地方口音:“武兄(松)把老五(虎)打喜(死)了。”飞白 34、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用典对比 36、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年不闻丝竹声借代 37、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陆游《钗头凤》叠字 38、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用典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烂柯】晋人王质进山打柴,见二童下棋,终局斧柄已烂,下山才知过了一百年。

完整版高三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

. 第二部分古典诗歌鉴赏基本知识 一、诗歌鉴赏需具备的知识积累: 1、常用的表述方式:这首诗写了(意象或者事情),通过什么方法(某种表达方式、修辞方式、表现方法),写出了(意象或者事情)的什么特征,对于表现(突出)什么思想(感情)起到了什么作用。 2、常见的意象和意境 (1)意象指的是诗歌中寄予着作者情感的物象。意象可以是人物形象,包括客观形象(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如《邶风静女》中的小伙子)和主观形象(作品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如《声声慢》中的“我”),也包含了物象(如“一行白鹭上青天”中的“白鹭”“青天”) 在古典诗歌中,一些意象由于名家使用来表现某种情绪,后又被其他诗人反复使用于这种情绪,从而有了特定的内涵。同一民族,同一文化背景下的人,往往一想表达某种情感,就想使用某种意象。反过来,一提到某一个意象,就让人想到某种情感。因此,了解这类意象通常寄予了作者哪种思想情志,常常成为诗歌鉴赏的突破口。 常见意象20例见附表3 (2)意境是指有许多寄托作者思想情志的意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所形成的诗歌的整体情境。常见的诗歌的意境有:孤独凄凉、淡泊闲适、清新自然、优雅飘逸、沉郁顿挫、幽深僻远、安谧美好、华丽壮美、雄浑刚健…… 3、常用的表达技巧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虚实关系、动静关系、远近上下关系 托物言志/象征、抑扬、白描、对比 表现手法烘托、反衬、借古讽今、联想与想象表达技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 乐景、哀情、哀景、乐情之间的关系艺术手法 或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夸张、排比、双关、反复、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托、用典、设问、反问、反语等 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篇章结构总分得当 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浑然天成、画龙点睛等 -. . 注意: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目标不在于辨识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而主要在于分析、评述使用这种技巧的作用和效果。 表达技巧常用关键词及其效果见附表4: 4、常见的情感、主旨 (1)在古典诗歌中常常表达这样的情感:忧愁、惆怅、孤独、寂寞、伤感、烦闷、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持节操等等。

2018高考语文真题汇编:诗歌鉴赏-(精心整理))

(精心整理) 2018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诗歌鉴赏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 ——董卿《中国诗词大会》 你在学习上花的任何努力,都会在高考时刻给你回报。 ----寄同学们 一、诗歌鉴赏(共7题;共59分) 1.(2018?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野歌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弯弓射鸿,麻衣冲锋、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 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 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 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2)诗中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2.(2018?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副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 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 诗人把书法创作过程中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 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2)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2018?卷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精卫词 王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2018年高考语文真题古诗阅读汇编

5-2018年高考语文真题诗歌鉴赏阅读汇编 一全国一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野歌 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 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不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 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 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15. 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14. B 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主要集中对诗意、思想主旨、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查,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将各个选项带入原诗句中进行分析即可。B 项“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错误,诗中“穷”意为“身受压抑遭遇理想困窘,处境艰难”,而不是生活的贫困。属于诗意理解错误。 15. 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评价。对诗歌语句含义的理解,首先要借助重要意象把握诗歌描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作者人生经历,考虑诗句表达的思想情感。本题中需注意“寒风变春柳”、“烟濛濛”两个关键词,展现了柳条的朦胧多姿。这个意象的深层含义就是希望,所以可知作者在困境中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①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②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二全国二卷 5-2018年高考语文真题诗歌鉴赏阅读汇编王珍彩第1 页共6 页

(完整版)高考语文专题古代诗歌阅读试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专题古代诗歌阅读试题(含答案) 专题十一古代诗歌阅读 [学法――知人论世,缘景明情] [考题位置――第8~9题] 1.(2015?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参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 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x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x疆乌鲁木齐。 (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答:解析:比较分析两诗题目,可见写作角度的差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在征戍地送友,写眼前之景;本诗是“将赴”而“留别”,通过想象写边塞风光,内容相同而手法不同。参考答案: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用“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间接地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②《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实写,而《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所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想象之景,是虚写。这可从标题中看出,标题显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答出第①点给2分;答出第②点给3分)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 答: 解析:尾联“勤王敢道远”的意思是为王事敢于到遥远的地方去,表现了诗人愿意为君为国去戍边的雄心豪气;“私向梦中归”的意思是在戍边之地私下里在梦中回到故乡,表现思乡的隐隐私情。但从全诗的内容看,雄心豪气为主,私情为辅。参考答案:①表现了诗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答出“羁旅思乡之愁”给1分;答出“爱国思想”,给1分;两种感情答全,给3分) ②使得诗中的思乡之情不至流于感伤,也提升了全诗的格调。(答出内容方面的作用,给1分;答出形式方面的作用给1分;两方面答全,给3分) 2.(2015?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全国高考语文古诗鉴赏试题专题汇编

2015年全国高考语文古诗鉴赏试题专题汇编(含解析) 一、(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下列这首唐诗,完成1-2题(7分) 发临洮将赴北亭留别①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3分)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 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4分) 2.尾联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抒发有点染和升华的作用。报效祖国当然不能因为距离遥 远、环境恶劣而有所报怨,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却难以控制。 二、(全国新课标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11分) 残春旅舍韩偓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 [注]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②咸 京:这里侑指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1.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嗶里,并简要赏析。(4分) 1. 颔联承接“忆咸京”三字,首先抒写对皇都美好春光的回忆:“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颔联巧妙之处在于用了“抱“”吹“两个动词。仰望绿暗红稀的树梢,蜜蜂抱着花须随花飞落;俯观柳 絮飘坠的池水,鱼儿吞吐水沫,像是吹着柳絮游玩。飞花、落絮本是残春景物,而蜜蜂一“抱”鱼儿一 “吹“,就平添了无穷兴趣与几分生机,故没有半点伤春伤别的落寞,一扫晚唐衰飒的诗风。所以古人 认为其为”晚唐巧句“。 2.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3分) 2.六句“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具体写诗人客居馆舍中的寂寞。诗人心中烦闷,流落他 乡客居无聊,只好用诗来抒写自己的心境,表达悲愤的情怀。然而,却“禅伏诗魔归净域”,诗未成。 诗未写成,悲忧郁愤更深。只好用酒来作为奇兵,冲荡这重重愁阵。然而,“借酒浇愁愁更愁”。这更 大的悲伤便使诗人找到自己从前的官服:“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餐待眼明”。诗人这时清醒地认识 到:他要好好的保存这顶珍贵的朝帽,千万不能让它被尘埃污染。作者深知唐王朝避免不了灭亡的命运,而自己又无所作为,故所作之诗多缅怀往事,情调悲凉,最后表达了诗人兢兢业业,力求尽职,无负朝 冠的心情。 三、(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 题。 醉翁操【1】苏轼 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曰有 心也哉此贤【2】。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巅【3】,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4】。 注释:【1】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后沈 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2】蒉:草筐。《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 “诗歌技巧题”配套检测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9分) 玉楼春① 欧阳修 雪云乍变春云簇,渐觉年华堪送目。北枝梅蕊犯寒开,南浦波纹如酒绿。芳菲次第还相续,不奈情多无处足。尊②前百计得春归,莫为伤春歌黛蹙。 [注] ①一说这首词作于词人被贬离京,任职颍州(今安徽阜阳)期间。②尊:通“樽”。 (1)下列对这首词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句写冬去春来的物候变化,天空中漠漠的冬云不觉间已变成了簇簇的春云,对云彩形态的细致描写,体现了词人对春的信息的关切和感知的细腻敏锐。 B.第二句紧承首句所见之景,转而写心中所感:看到冬春景象的变化,词人渐觉年华似水,无声无息地流逝,不禁生发出人生虚度、不堪回首的感慨。 C.“南浦”句化用南朝文学家江淹《别赋》中的“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句,借以表达“春水绿波”的美好意境。 D.第五、六句以高度概括之笔写春天的万千花朵相继开落,面对这仿佛永不谢幕的美景,词人的心也被永不满足、永不尽兴的激情陶醉着,激荡着。 解析:选B B项,“不禁生发出人生虚度、不堪回首的感慨”错误,应该是一年中芳华美好的春景在眼前呈现,最值得人放眼欣赏。 ★(2)词的三、四句是怎样写景和抒情的?请具体分析。(6分) 答: 参考答案:①三、四两句运用对举(对偶)的手法写景,“北枝梅蕊”和“南浦波纹”,南与北、高与低、红与绿的对举,不仅是语言形式的对偶,更暗示了整个天地间都是蓬勃绚烂的春景。(若答拟人、比喻,酌情给分)②这两句融情于景,充满生机的春景,正是作者虽遭贬谪依然坚韧豪放的个性和赏玩美景时的畅快心情的体现。(6分。每点3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

2020年高考专题 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解析版)

专题古代诗歌阅读(解析版) 【考点解读】 古代诗歌阅读主要考查学生的鉴赏评价能力: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对形象、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的考查是诗歌鉴赏命题的重点,尤其是思想情感的考查每年都会涉及,因此在依据考纲考点备考的过程中,要侧重对这几个考点的备考。 【命题角度】 古代诗歌鉴赏由两个小题构成,一个单选题一个主观题,单选题侧重于考查综合鉴赏诗歌内容,而主观题主要考查形象、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等内容。 近期的高考模拟试题中,诗歌取材范围主要以唐宋作品为主,宋代诗歌备受青睐。因此在备考中全面涉猎各朝代的各题材诗歌作品的同时,仍要加大对唐宋诗歌备考的力度。分题材对诗歌鉴赏进行备考,明确各题材的主题内容和情感方向,规范各考点答题思路和答题模式。 【方法点睛】 (一)解读形象、情感。解读形象情感,先要总结概括出诗中描绘歌咏的主要形象,再结合诗句分析所咏形象的基本特征,再指出所塑造形象的意义、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解读诗歌的形象、情感,通常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切入:从题目序言切入,有的题目序言中点明事件的时间、地点、写作缘起等;从关键的标志性、暗示性词句入手;从背景、作者切入,比如宋代的很多诗词都与破碎山河相联系等;从具体的环境描写及人物动作等方面切入,具体细节具体分析能发现抒情主体的情感变化等。具体解答时一般的答题模式:用了什么手法,刻画了什么形象(或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二)分析意境。分析意境就是先描述一番诗中所描绘的景象,再用概括的语言总结出其整体上的特色(如氛围特点“孤寂清冷”“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给人的感受,当然意境的分析离不开对诗人情感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以下几点:1.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3.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4.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三)鉴赏语言。如果是“炼字炼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应首先把该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描述景象,然后指出运用了某种表达技巧并分析其效果,必要时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如果是“语言风格”,需用一两个词准确地点明语言特色,举诗中例证具体分析这种特色,表明在表情达意、描绘形象等方面的作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解答这类题时,要先简要给语言分一下类别,再根据不同类别分析鉴赏:典故性词语,挖掘典故之本义,探寻作者之用意,诗歌之内蕴,答题时注意采用“委婉”“含

2018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真题汇总[含参考答案解析]

2018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真题汇总(含参考答案)全国卷Ⅰ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野歌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15.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全国卷Ⅱ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 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 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 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橫飞溅。

15. 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全国卷Ⅲ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精卫词王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幕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感,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15.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6分) 北京卷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6题。(共12分)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3】。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江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4】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注释:【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2】绣衣:官服。【3】相如檄:指司法相如所《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4】铜鞮陌:代指襄阳。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汇编(含答案)

2017高考语文试卷真题汇编之诗歌鉴赏专题 一、【新课标I卷】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阅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参考答案 14.BE 15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解析】 14.试题分析:B项说法错误。E项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试题分析:先点出其修辞手法,再表述其作用、效果。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二、【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

【浙江省】2017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题练习(五)及答案

浙江省2017年高考语文专题练习古代诗歌阅读(五)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忆旧游·别黄淡翁① 吴文英 送人犹未苦,苦送春、随人去天涯。 片红都飞尽,正阴阴润绿,暗里啼鸦。 赋情顿雪双鬓,飞梦逐尘沙②。 叹病渴③凄凉,分香瘦减,两地看花。 西湖断桥路,想系马垂杨。依旧欹斜。 葵麦迷烟处④,问离巢孤燕,飞过谁家。 故人为写深怨,空壁扫秋蛇⑤。 但醉上吴台,残阳草色归思赊。 【注】①这首诗是作者在苏州留别友人所作。②尘沙:指旅途上的灰尘、风沙。③病渴:指消渴之疾。④葵麦:刘禹锡《再游玄都观绝句》“重游兹观,当然无复一树,唯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⑤秋蛇:指文字。 1.“片红都飞尽,正阴阴润绿”两句与李清照《如梦令》中一句所描绘的景致相似。 2.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作者如何渲染离情的。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论诗(五首选二) 【清】赵翼 (三) 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菀漫雌黄。 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 (四) 少时学语苦难圆,只道工夫半未全。 到老始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 3.这两首诗讨论了诗歌的评论与创作问题,作者分别得出了怎样的观点? 4.比较这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三、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各题。 渔家傲 李清照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沈绿蚁①,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②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①绿蚁:指浮在新酿的没有过滤的米酒上的绿色泡沫。②挼(ruó):揉搓。 5.这两首李清照的词都以为题材,《渔家傲》也可以看作是对《清平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的注释。 6.阅读《清平乐》,说说这首词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表现词人的人生感受,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杂诗 西晋左思 秋风何冽冽,白露为朝霜。 柔条旦夕劲,绿叶日夜黄。 明月出山崖,皦皦流素光。 披轩临前庭,嗷嗷晨雁翔。 高志局四海,块然守空堂。 壮齿不恒居,岁暮常慨慷。 7.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 8.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试作简要分析。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桂州腊夜 戎昱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①。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 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 【注】①赊:长、远。 9.请简要分析颈联中“分”和“孤”的内涵。 10.鉴赏颔联的艺术手法?请列举两点并加以解说。

最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知识梳理

诗歌鉴赏知识梳理(一)——意象 诗歌中的形象,我们又称之为“意象”。是指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意象是诗歌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客观的自然景物即“物象”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了诗人的情感色彩,赋予它灵性,便成了浸透着主观意愿的“意象”。 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多采用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刚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的“情”,咏物所言的“志”,即为主观的“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即作者的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融为一体的艺术形象。由此可将诗歌中的形象分为四类:(一)人物形象,既指诗歌中作者创造的人物形象,又指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即作者的形象;(二)事象,事象即动作形象;(三)物象,物象即事物形象; (四)景象,景象即景物形象。在古典诗歌中最为普遍与常见的就是后两种。 因此,鉴赏具体作品的时候,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 意象色彩的冷暖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一般暖色预示着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奋发;冷色代表着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准确理解修饰词。客观物象是没有情感倾向的,诗人让客观事物“皆着我之色”后便蕴涵了丰富情感。诗人着我之色往往更鲜明体现在某些描写景物的修饰语上,使景物带有倾向色彩。 如: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020-2021备战高考语文知识点过关培优易错试卷训练∶诗歌鉴赏附答案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 1.阅读下面这首南朝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昧旦出新亭渚 梁·徐勉 驱车凌早术,山华映初日。 揽辔且徘徊,复值清江谧。 杳霭枫树林,参差黄鸟匹。 气物宛如斯,重以心期逸。 春堤一游衍,终朝意殊悉。 【注释】昧旦:天将明未明之时;破晓。本诗为诗人和友人谢相期同游新亭渚时所作。术:道路。游衍:恣意游逛。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点题,着一“凌”字,表现出车马奔行之速,与诗人出游的勃勃兴致相应,表现出晨风拂面的畅快之情。 B. 三、四句写诗人驻足览赏美景,“复值”二字表现出诗人无意中见到静谧江流的欣喜。 C. 五、六两句,景物虚实结合,色彩对比鲜明,晨色中的新亭渚显得寂静而又富有生气。 D. 结尾两句总结全诗,通过对此次出游的回味,为读者呈现出一个兴致勃勃的诗人形象。(2)诗人主要运用哪些手法表达出游意兴的?试举两例,并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1)C (2)①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花映日、清江静谧、枫林杳霭、黄鸟参差等如画美景表达了出游的舒快怡爽之感;②动作描写,通过驱车凌驰、揽辔徘徊等举止表达了随遇而适的恣意游逛所带来的悠闲自在之感;③正面衬托,“重以心期逸”,写出了与相期相许的友人携手共游更甚于览观美景的雅致情怀;④直抒胸臆,结尾两句直接表达了此次出游给自己带来的畅快淋漓的欢悦之情。 【解析】【分析】(1)C项,“景物虚实结合”错误,“杳霭枫树林,参差黄鸟匹”二句,一静一动,展示了诗人遥观仰视的画面转换;在晨光初露的枫树林那清幽的背景上,点染黄鸟翅翼参差的鲜明羽色,便造出了富于对比的色彩反差和无声处传有声的音响效果。将晨色中的新亭渚,表现得既静默,且又富有生气。故选C。 (2)本题手法,借景抒情,山道边蓬蓬勃勃,正有开不尽的各色野花,被“初日”的霰光一照,便全都灿灿生辉。因为这是在车马行驶的视觉意象,故“山华映初日”句,不仅带有霰彩、山花上下辉映的效果,还有一种络绎不绝、目不暇接的动感。动作描写,如此良辰美景,岂可在匆匆奔驰中览赏?诗人因此赶紧“揽辔”,任车马在此缓节徐行。意外间又发现,此刻已身在江岸,可以俯视清丽的江水,在晨色这安谧地畅流。正面衬托,置身在这样的如画美境,诗人能不逸兴遄飞?倘若这美境只是诗人孤身独游,自然显得几分冷清。但读者须知,与徐勉同游的,还有心意相印的诗人谢朓。他可是位“灵心秀口”、“风华映人”的一世之杰呢。两人年岁相若,携手共游,当着意兴之发,又可歌诗相和,该有何等乐趣?“气物宛如斯”两句,所抒写的正是诗人的此种心境。“心期”而又加之以“重”,说明诗人之畅快,不仅在“气物”的览观之美,更在于与友人的相期相许之乐。直抒胸臆,“游行”即

2020高考语文复习:现代诗歌阅读方法

高考语文复习:现代诗歌阅读方法 一、思想感情 诗的第一要素是感情,无情即无诗。鉴赏诗歌必须首先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把握诗人的抒情基调和情感旨趣。 1.知人论世,找准情感突破口。 欣赏任何一首诗歌,总要对它的作者和它所诞生的时代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否则,我们的欣赏就是盲目的。以香草、美人比喻理想中的事物,古已有之,郭沫若借鉴这种传统技法,把祖国比作“年青的女郎”,把自己比作“炉中煤”,借以吐露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和眷恋之 情,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形象呢?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经历,我们便会一目了然。艾青正是因为一次被捕、一场大雪,想到了身世凄凉的大堰河,从而引发了对她的怀念、追忆乃 至歌颂,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鉴赏诗歌,找准了情感突破口,对诗歌主旨的把 握就会更便捷,对情感美的领会就会更深刻。 2.避实就虚,咀嚼诗歌真味。 以实写虚,化抽象为形象,这是诗人创作的高超本领;避实就虚,反复咀嚼又是我们领会情感美的巧妙途径。阅读鉴赏时,我们要用诗意的眼光避实就虚,慢慢咀嚼出诗歌的真味。 3.由表及里,品读形象寓意。 阅读和鉴赏诗歌时,我们要学会品读诗歌形象的寓意,由表及里,探寻诗人物化的情绪,领会诗歌的旨趣。 [例1]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7分)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注] 徐志摩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轻波里依洄。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她的温存,我的迷醉。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甜美是梦里的光辉。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她的负心,我的伤悲。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悲哀里心碎!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黯淡是梦里的光辉。 【注】这首诗写于1928年,初载于同年3月10日《新月》月刊第一卷第1号,署名志摩。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全诗共6节,每节的前3句相同,辗转反复,余音袅袅。这种刻意经营的旋律组合, 渲染了诗中“梦”的氛围,也给吟唱者更添上几分“梦”态。 B.诗人铺排了6个小节,告诉我们:不管风往哪个方向吹,唯有忍耐与勇敢,我们方 能在黑暗中不害怕,在失败中不颓丧,在痛苦中不绝望。 C.诗人的梦是一个大梦,一种大的理想,他要摆脱物的羁绊,心游物外,去追寻人生 与宇宙的真理。 D.这首诗反映的是徐志摩的爱情悲剧,它是“她的温存,我的迷醉”“她的负心,我 的伤悲”之类的恋爱苦情。 解析:选D。联系注释来看,这首诗表达了新月诗派的态度,也是徐志摩最高的诗歌理 想,那就是:回到生命本体中去!他为压在生命本体之上的各种忧虑、恐惧、猜忌、计算、 懊恨所苦闷,蓄精励志,为要保持这一份生命的真与纯!绝不仅是“恋爱苦情”。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 答案:徐志摩的诗是他把对自由、爱、美三者凝结在自己生命里的体现,本诗包含了对 自由、美的追求和企盼以至于理想幻灭所生的失望、痛苦,以及他要摆脱物的羁绊、追寻宇 宙与人生的真理等复杂情感。 二、诗歌的形象 高尔基说得好:“在诗歌作品中,即使在一首短诗中,第一位重要的是形象。”诗歌中 的形象分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人物形象、事物形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