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影视片的剪辑特点和要领

影视片的剪辑特点和要领

影视片的剪辑特点和要领
影视片的剪辑特点和要领

各类影视片的剪辑特点和要领

第一节影视片的种类及不同的剪辑手法

由于题材、内容、体裁、样式不同,表现主体和服务对象不同,影视片的形态、类型也是各种各样的。一般而言,电影艺术分为故事片、电视电影片、歌舞片、戏曲片、美术片、科教片、纪录片、译制片八大类片种,外加预告片的制作。

电视艺术则分为电视剧片、歌舞片、戏曲片、美术片、专题片、科教片、纪录片、栏目片、译制片,广告片等十大类片种,外加电视剧片花的制作。可以看出,歌舞片、戏曲片、美术片、纪录片、科教片、译制片.电影和电视都有此类片种,制作、剪辑手段自然是如出一辙;而故事片和电视剧片、电影纪录片和电视专题片、电影预告片和电视剧片花在制作、剪辑方面也极为相近;此外,电影和电视都有译制片,其制作、剪辑的要求基本相同。因此,在论述各类片种的剪辑特点和要领时,谈到科教片、歌舞片、美术片、戏曲片、译制片.影视并称;谈到电影故事片和电视剧片、电影纪录片和电视专题片、电影预告片和电视剧片花,则影视分别讲谈。

各类片种还可细分,如电影故事片还可分为正剧片、喜剧片、惊险片、打斗片等,电影纪录片还可分为新闻纪录片、文献纪录片、艺术纪录片等,电影美术片还可分为动画片、木偶片、剪纸片、折纸片等,电视剧片还可分为短篇、中篇、长篇电视剧片等,电视专题片还可分为新闻、历史、科学、少儿、文化、旅游专题片等,电视栏目片还可分为专门、综合、特别栏目片等。这种分类,使各片种的特点更加鲜明地凸显出来,各片种在性质、内容上的差异也就更为明显。对于各片种在剪辑上的要求必须予以注意,加以探讨,求得各不相同而又各对其路的剪辑方案。

由于片种不同,内容相异,各具特色,自然要求影视剪辑、编辑对多片种的编剪,必须分门别类地进行,切忌用一个模式处理。影视片的编剪者,应该事先认真研究各个片种的基本性质和基本任务,根据性质决定影视片的结构方式,根据任务选择影视片的表现形式。也就是说,要根据不同种类的影视片,有针对性地运用不同的剪辑手法。这里强调的是针对性,就是要灵活运用独特的、适合的蒙太奇技巧,促使影视片从内容到形式的和谐统一,使不同片种的影视片达到其应有的、独具的艺术效果。

充分运用蒙太奇剪辑技巧,在这里,不仅是指“剪”,而且也包含着“编”。电视创作中,除电视剧设有责任编辑外,其他片种的剪辑亦多称为编辑,本身负有“编”的任务。尤其是在电影纪录片、科教片和电视专题片、栏目片、广告片等片种的创作过程中,剪辑在“编”的方面任务更重。

作为影视剪辑人员.在掌握剪辑艺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应该掌握各类影视片的剪辑特点和要领,熟练地、有针对性地运用剪辑手法,去完成不同种类的影视片的剪辑任务。

第二节电影故事片

一、电影故事片剪辑的基本程序

电影故事片剪辑的基本程序.为以下十个步骤:

(一)样片素材的选择

1.样片素材选择时,首先要做好笔记,同时记住画面形象特点。

2.按照记录将戏用镜头与备用镜头区别保管,在盒票上写明片名及内容。

3.将镜头按场记单的逻辑顺序连接起来。

(二)画面的初步剪辑(初剪)

1.初剪前需在声画编辑机上多看画面,掌握剪接点。

2.画面在剪辑过程中,随时刻上镜头号,并将剪下的画面头尾按顺序放入分格抽屉。

(三)画面的细致剪辑(细剪)

1.影片的结构调整及画面技巧的运用。

2.镜头的分剪与剪接点的调整。

3.修剪镜头的长短。

4.影片分本必须按规定标准(其英尺数最长不超过973英尺,最短不少于560英尺,中间本数长度最好在850英尺以上)。

(四)配对白的剪辑

1.按导演配音单进行画面分类。

2.按拍板,声画合成时剪去杂音,准确拼板。

3.声画口型不吻合时,首先找出不准确的原因,在校正口型时,要注意不损伤尾音。

(五)声画送审后的精确剪辑(精剪)

1.调整局部场景的结构。

2.合理安排画面技巧。

3.剪接点的改动及声画有机结合的处理。

(六)配音响、音乐与合成

1.现场注意动作声响与形象是否吻合;如不吻合,应及时纠正。

2.注意群杂声与画面位置是否准确;如不准确应随时提醒纠正。

3.声画合成时,一定要剪去所有杂音,注意保留动作声、群杂声的尾音。

(七)资料效果的剪辑

1.按照录音部门提供的声音构成单,查对资料素材是否齐全。

2.按照音响效果的总体构思进行资料效果的有机组接。

3.与导演、录音师共同研究解决资料效果组接中出现的问题。

(八)声画的综合剪辑(综合剪)

1.根据戏的情节需要,调整音乐的起止位置。

2.凡遇音乐、音响与画面内容不吻合的地方,要进行重新组接。

3.音乐、音响与戏剧动作产生矛盾,要重新设计,再行剪辑。

(九)混合录音中的工作

1.混录前清洁胶片,进行检查,换胶带,修补片孔及损坏画格。

2.混录中现场应注意板声是否准确,对话口型是否吻合,音乐、音响起止位置是否对位,发现问题.及时修改。

3.认真写好镜头表,及时交底片剪接。

4.混合双片审查后必须将全部样片清洁干净,送底片组套底。

(十)结束扫尾工作

1.做好预告片的剪辑。

2.通过放映检验第一校正拷贝.遇有技术性问题,查出原因,及时修改;若无技术、艺术问题,全面通过,剪辑工作结束。

以上电影故事片剪辑的程序和要点,其实也是所有影片剪辑的程序和要点。这个程序和要点,即原传统手工操作“非线性”剪辑胶片的工艺流程。当今用电脑多媒体“非线性”剪辑,是以磁带为样片,它的剪辑程序是先将所拍胶片(镜头)素材,全部转录成磁带片,剪辑按“非线性”程序对磁带片进行初剪、细剪、精剪。待整部磁带样片剪完定稿后,将所有原始胶片(镜头)素材,按剪定的磁带样片套剪,同时写出已套剪的镜头表。

从故事片剪辑的程序和要点可以看出,故事片的剪辑之所以有如此多的工序,下如此大的工夫,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剪出戏来,这里所说的“戏”,不仅仅指的是运用剪辑手段表现戏剧性情节.更是指通过剪辑手段进行电影化处理所获得的良好艺术效果。这其中核心的内容是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剧情的表现。

二、电影故事片剪辑的四个重点

为了“剪出戏来”,剪辑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做出努力,狠下工夫:

(一)选择好素材

这里主要指的是剪辑对戏用镜头的选择。在选择镜头(画面素材)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演员表演是否到位?是否合乎规定情境的要求?

2.摄影造型艺术是否完善?是否符合剧情的需求?

3.美工置景是否营造出剧情要求的环境氛围?化妆、服装、道具是否有穿帮现象?

4.导演对演员表演的掌握是否得当?对场面调度的处理是否有失误?

简言之,要选择那些表演到位,造型优美、真实、准确,有丰富内涵,有艺术张力的镜头(画面素材),通过这些高质量的镜头的运动和组合,去刻画人物形象,推动剧情发展。

(二)安排好结构

要处理好故事片的整体结构和局部结构,就必须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镜头组接的逻辑性。

2.场景转换的连贯性。

3.时空关系的合理性。

4.选剪接点的准确性。

5.技巧运用的适应性。

简言之,通过各种蒙太奇剪辑技巧,安排出一种严谨周密、条理清晰、合理适当的结构,去体现主题,表现剧情,形成一部完美的电影作品。

(三)运用好语言

这里讲的语言,是指电影语言,它包括镜头语言和视听语言。在运用电影语言的时候,要充分注意以下几点:

1.各类动作特别是主体动作的处理。

2.各种声音特别是人物对白的处理。

3.镜头运动和场面调度的精细处理。

简言之,要通过动作变换、声音变化、镜头运动、场面调度等,构成流畅、生动、精练的电影语言,去塑造人物,表达剧情。

(四)掌握好节奏

节奏包括故事片的内部节奏和外部节奏。掌握节奏,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人物的情绪、感情、动作、言语(通过演员的表演)对节奏的影响。

2.镜头的运动方式(速度、长度、景别等)与连接转换形式(蒙太奇表现形式、技巧、跳切)对节奏的影响。

3.画面造型(构图、方位、角度、色彩、光影)的变化对节奏的影响。

4.声音(对白、独白、旁白、音响、音乐)构成对节奏的影响。

简言之,要运用各种剪辑手段,营造出流畅、鲜明、准确的节奏,以塑造人物形象,推动剧情发展。

掌握和处理结构、语言、节奏,是故事片剪辑也是影视片剪辑的三大任务。

第三节纪录片

一般来说,纪录片可分为以下几个片种:新闻纪录片、历史纪录片、传记纪录片、政论纪录片、人文地理纪录片、舞台纪录片、系列纪录片、杂志片等。纪录片的创作在电影业中占有突出的地位,是除故事片之外最重要的一大类影片,对后来的电视专题片的创作也有着直接的影响。

电影的发明,即肇始于纪录片。1895年,法国路易·卢米埃尔拍摄的《工厂大门》、《火车进站》等电影,都属于纪录片的性质。中国纪录电影的拍摄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外国摄影师拍摄了清朝末年的社会风貌,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片段和李鸿章等历史人物。1911年,日本摄影师梅屋拍摄了《辛亥鳞爪录》,中国的朱连奎等拍摄了《辛亥战争》(反映武昌起义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电影制片厂、中央电影摄影场、西北电影公司等摄制了《抗战特辑》(1937~1939年)、《中国新闻》(1939~1940年)、《华北是我们的》(1939年)等新闻纪录片。1938年,在陕甘宁边区成立了延安电影团,拍摄了《延安和八路军》(1939年)、《南泥湾》等纪录片。解放战争期间,解放区的纪录电影迅速发展壮大.拍摄了大批人民解放军作战、人民群众支前的纪录影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新闻纪录片的电影工作者们拍摄了举世瞩目的《开国大典》,成为具有特殊意义的历史资料。1953年,中国第一个专业性的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成立.由钱筱璋任厂长。

此外,八一电影制片厂及各省、市、自治区电影制片厂,也拍摄了不少纪录影片。以下,就电影纪录片各片种的性质、特点及剪辑要领,分别简要地予以论述。

一、新闻纪录片

新闻纪录片主要以报道最近发生的新闻事件为主,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但它又不是不加选择、原封不动地记录下来进行报道。相反,新闻纪录片也要通过艺术手段,加强影片的逼真性和感染力。新闻纪录片的基本特性决定它不能虚构情节,不能用演员扮演.不能任意改换地点环境、变更生活进程,等等,但新闻纪录片可以运用对比、联想、象征、比拟等各种艺术手法,通过摄影、美术、音乐、音响、解说等视听表现手段来再现生活,最大限度地保持生活的真实、生活的气息、生活的节奏,发挥新闻纪录片电影所特有的艺

术功能。新闻纪录片特别强调真实性、准确性和时效性。真实性,即如实反映社会生活,不虚构,不作伪;准确性,即通过社会现象揭示生活本质,不颠倒正误是非,不予以掩饰虚夸;时效性,即尽快产生社会效应,要拍摄得快,编辑得快,播出得快。由于在时效性方面电影的新闻纪录片不如电视的电视新闻和电视报道栏目,大有被后者取代之势。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归并人中央电视台,就是这一趋势的明显例证。

如:官渡桃花源纪录片寻源上竹山新闻

二、历史纪录片

历史纪录片指再现过去时期的历史事件的纪录影片。它的特点是所表现的人物和事件要求保持历史的本来面目,不能违背史实,不需要演员扮演,只可运用历史影片资料、历史照片、文物、遗迹或美术作品摄制,影片应具有文献价值。

例如影片《辛亥风云》(1981年),是一部表现伟大先驱者——孙中山先生领导推翻清王朝、推翻帝制的革命的历史文献纪录片。剪辑这样的影片,一是要真实,二是在镜头的运用上要与声音(解说词)相吻合,以造成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该片“垂帘听政”这一段落,表现的是19世纪后半叶专横保守的慈禧垂帘听政这一历史事实。剪辑师看了拍得的素材.一个画面的内容是从光绪的宝座移过一道纱幔停在慈禧的宝座上,另一个画面是从光绪的宝座推向座后的垂帘。如果将这两个镜头连接在一起,虽然有解说词,但仍缺乏感染力,原因是缺乏可见的人物形象,只能让观众去想象。于是,在两镜头后叠化一个慈禧画像的镜头,这样既使人物突出,同时又使视觉形象清晰明朗,观众从视觉上受到冲击,构成了在皇帝宝座旁边掌握实权的是坐在纱幔后的慈禧的历史真实影像。在另一段落中,运用对比蒙太奇进行结构处理。一面是慈禧的绫罗绸缎服装、珠光宝气首饰,一面是光背赤足、悲苦劳累的“纤夫拉纤”,将这两组镜头用对比的手法连接起来,加上音乐、音响、解说词等综合处理,产生了强烈的表现力和震撼力。

三、传记纪录片

传记纪录片是以记录历史或当代人物生平或某一方面事迹的影片。它要求绝对尊重历史,不能虚构,也不允许由演员来扮演,如《诗人杜甫》、《毛泽东》、《周恩来外交风云》等均属此类影片。还有一些人物肖像片、速写片,如《仙人掌精神》、《怀念廖公》,等等。《周恩来外交风云》是1998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制作的一部传记纪录片。该片的编辑有着高超独到的历史眼光和现代意识,从大量的原始素材中精选出最能体现周恩来人格魅力和外交风采的镜头,全方位地但又有所侧重地展现出周恩来驾驭外交风云的才干、智慧、气度和神韵。编辑抓住“戏眼”,画龙点睛地刻画周恩来这一人物形象。比如:在斯里兰卡群众集会上,周恩来雨中拒绝打伞赢得群众欢呼;在埃及为登金字塔的运动员把脉并赠送钢笔;访问柬埔寨逢国丧着素服;不避政变风险如期访问加纳以及尼克松总统访华与周恩来的机场握手;国宾馆门口尼克松总统为周恩来脱大衣,等等。这些精彩之笔,使周恩来这一人物形象光彩照人,感人至深。编辑充分运用蒙太奇手法,使全片结构严谨.主题鲜明,人物突出,节奏明快,加上解说词用得贴切精彩,使全片显得既有东方文明的亲和情调,又有雄视世界风云的豪迈气概,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无尽的回味。该片突破了传统人物传记片的模式.以现代人的观念去处理素材,增强了纪录片的可看性,成为一部文献性和感染力都很强的传记纪录片,因此获得“金鸡奖”、“华表奖”的优秀纪录片奖。

《孙中山纪念馆传记片》

四、政论纪录片

政论纪录片是运用真实形象进行论证、解说、宣传的纪录片,是“有叙述,有议论,形象化的政论”(列宁语)。优秀的政论纪录片,通过生动的、真切的、不可辩驳的事实来说明问题,使人感悟.使人信服.因此具有强大的社会宣传效应。政论纪录片根据能确切体现主题思想的各种影像、实物材料,确定基本论点。它的论点要正确、鲜明,准确反映客观事物和历史事件。它的论据要真实、准确、可靠,不能有虚假,运用的素材不受时间、空间和事件本身序列的限制,注重材料的科学性和内在的联系性。它的政论方法,一般是夹叙夹议,讲究结构严谨,逻辑严密,条理清晰,形象生动,宜多用画面说明问题.不能用大量字幕去作解释。在国产纪录片中,如《两种命运的决战》、《反对细菌战》、《中印边界问题真相》、《零的突破》等均属此类影片。政论纪录片《两种命运的决战》

五、人文地理纪录片

人文地理纪录片主要表现特定的地理范围的自然景观、风土民情、文化兴衰、沿草变迁,等等,特别注重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的有机结合。像《漫游柴达木》、《黄山观奇》、《土族风情》、《南极,我们来了》都属于此类影片。如《美丽中国》

六、艺术纪录片

艺术纪录片或称艺术性纪录片,一般是指那些艺术意昧特别浓厚甚至带有诗意韵律的纪录片。比如荷兰著名纪录电影艺术大师尤里斯·伊文思的代表作之一《雨》、《早春》,意大利著名导演米克尔吉洛·安东尼奥尼拍摄的《中国》,国产纪录片《在激流中》、《九寨沟交响曲》,等等。还有一种影片,它以简单的故事情节将风土民情、物产宝藏、名胜美景串联起来,介绍一方地域的文化和资源,以真实记录为主,情节开展为辅,既宣传了一方的人文、自然环境,又使观众得到艺术上的享受。这类纪录片国内也拍摄得不少,比如《天涯海角情》(介绍海南岛的丰富资源)、《真山真水亦真情》(介绍贵州省黔西南自治州的风土民情和物产资源)之类。还有一种艺术纪录片.专称之为纪录性艺术片,是特指我国1958~1959年“大跃进”期间为及时反映当时迅速变化的现实生活而出现的一类影片.其创作特征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略作情节化的艺术加工拍摄而成。这种纪录片因以真人真事为素材,既有纪录片的特征,又带有故事片的特点。这类纪录片的角色有的是由演员来扮演,有的是由生活中的原型人物自己演出,如纪录性艺术片《黄宝妹》就是由黄宝妹本人出演的。艺术的实践已证明,这些所谓的纪录性艺术片并没有多少艺术性,基本上全都拍摄失败了,给中国的纪录片创作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七、系列纪录片

系列纪录片是在统一的标题下分别出片或连续出片的纪录影片,其中每部影片均可独立成章,但又有统一的主题,相互之间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一定的联系,如《近代春秋》、《紫禁城》等均属这类影片。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影视合流”的推进,这类系列纪录片已逐渐让位于电视系列专题片。

一部纪录片,一般由画面、解说、音乐、音响四者有机组合而成。剪辑纪录片时,对于解说词的处理,方法各有不同。有的是将解说词先写好、录好.再配上画面;有的是先将画面组接好,再根据镜头画面的长短配解说。用这两种方法都可以进行纪录片的剪辑,第一种方法画面受到制约,第二种方法声音服从画面。从影片的构成来看,电影艺术应以画面为主.视觉形象是首要的,声音(解说)只是加强画面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因此,先录音再插接画面的方法.从视觉形象来看不完善,而先剪出画面再配音则较为灵活。一部纪录片的解说词剪辑处理得是否妥当,要依据影片的内容、片种的具体情况而定。不论是什么性质的纪录片.它的解说词都应以暗示性为主,描写性为辅。此外,在一部纪录片中,

解说词不必过多,要给观众感悟、联想、喘息的余地.否则会使观众厌烦,而失去听觉艺术的魅力。

纪录片的音响处理,应该是写意与写实并举。音响在纪录片中是重要的,往往在纪录片组接中要运用音响与形象的对列、内容与节奏的统一来达到一种预期的艺术效果。在这里,音响多是写意的.写实的音响不容易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是因为,纪录片的视觉性不是连贯的,它是把一些没有外部联系的画面,通过剪辑手段组成一个个段落.所以写实音响的运用会妨碍情绪和节奏的顺畅,不利于或不适应镜头的突然转换。比如游行,可以有写实的游行的音响,而写意的就可再多加进些其他声音,意在渲染。纪录片常用写意的音响,但写实音响也并不是完全不用,在特定情况下.写实的音响更能突出纪录片的特性,达到真实的效果。究竟是侧重运用写意还是写实音响,还是应取决于纪录片的内容和性质(片种)。

纪录片影片的长度,按照我国文化部1980年的规定.一类1~3本(每本10分钟),二类4~6本,三类7~8本。

从创作实践看来,剪辑、编辑在电影纪录片创作中起着主要的作用。在这里,编辑不但要“剪”,更要“编”,甚至还要起到编剧和导演的作用,因此不少纪录片的职员表将编辑称之为编导。大多数纪录片不专设剪辑,而是由编剪合一的编辑主持全片的创作。编辑的主要任务是:(1)根据拍摄对象、拍摄任务确定拍摄大纲;(2)现场指导拍摄;(3)选择画面素材;(4)进行镜头组接;)(5)处理画面与声音(解说、音响、音乐)的合成;(6)掌握全片节奏;

(7)指导字幕制作;(8)检查、调整,完成整部影片。可见,编辑在纪录片的创作中所起的作用远比在故事片创作中为大。纪录片的编辑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重要地位,尽力去完成繁重的创作任务。

电视纪录片的编剪与电影纪录片基本一样,因此,电影纪录片的编剪手法与技巧都可以运用到电视纪录片的编剪上。

第四节电影科教片

一、科教片的定义、分类及结构特点

(一)科教片的定义

科学教育片又可称之为形象化的科学知识通俗讲演。科教片的特点是既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每一部科教片,创作者都力图使似乎枯燥无味的科学原理、科学知识通过电影语言变成通俗易懂、鲜明生动、引人入胜的艺术作品。

(二)科教片与故事片的区别、分类及结构特点

科教片与故事片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所表现的对象,大都是物,而不是人。科教片的题材相当广泛,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从有生命到无生命,都可作为科教片所涉猎的题材范围。科教片是普及科学知识,揭示科学奥秘,弘扬科学精神的电影艺术作品。因此,一部成功的科教片,必然是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科教片一般分为下列几种:1.科学普及片;2.技术推广片;3.科技教学片;4.情报资料片;5.科学研究片;6.科学纪录片。

科教片与故事片在表现形式和结构方法上有所不同。故事片主要以故事情节来安排表现形式和结构方法;科教片则是通过形象与声音的有机结合,运用电影艺术手段,准确

而生动地解释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普及科学知识和生产知识,推广先进技术,提供形象教学等,因而也就形成科教片所独具的特点。剪辑科教片不仅要具有剪辑的基本功,而且要积累一定的科学知识,熬悉所剪辑影片的科学内容,才能圆满地完成剪辑任务。这是剪辑科教片必备的条件和基本的要求。

科教片的剪辑多数不受对白、场景、情节的限制.而是按照影片的科学内容的展示顺序、思维逻辑进行剪辑。展现科学内容的准确性.是剪辑科教片的首要之点。

二、科教片的剪辑技巧

科教片的剪辑主要是叙述的蒙太奇和表现的蒙太奇两种技巧,分别论述之。

(一)叙述的蒙太奇(连续蒙太奇)主要用于以情节构成的科教片

因为带有故事情节的科教片构成方法是连续的.因此,剪辑这类科教片,从内部到外部都要强调“连续性”,多采用连续性组接,语言、动作、技巧都要以内容的连续来处理。

剪辑这类科教片,要注意处理好情节的连续性,力求使影片通俗易懂而又带有感情色彩。在表现动物的敏捷、机灵、凶残、可爱、活泼等方面,应多以快节奏来处理;而在剪辑科学内容的紧要关节之处时.节奏则不能太快,应以适度放慢为宜。总之,应根据影片的内容和情节进行合理地、准确地剪辑。

(二)表现的蒙太奇(对列的蒙太奇)多用问答式结构和无发展主题结构的科教片

这类影片没有首尾贯穿的故事情节,段落之间不是连续的。剪辑时,一般采用对列的组接,以内容的内在联系为主,外部则要恰当地依据动作、造型、声音三者进行有机地连接。

如《蓝色的血液》这部科普片,从片名的出现,就紧紧地抓住了观众。人们都知道,血是红的,还从没听说过有蓝色的血。因此,好奇心促使观众将影片看下去,以便了解这一奥秘。编导、剪辑就是利用这一特点,将“鲎”(读h6u,后音)这个观众十分陌生的古老生物介绍给人们,对“鲎”的外形、生理构造、生活习性逐一进行讲解,突出表现鲎血的作用。医院抢救病人时,鲎血可以作为快速验血试剂使用,这就使那外形又丑又怪的鲎变得可爱了。人们了解了鲎,明确了鲎血将给人类带来幸福,而这是其他生物所无法取代的,就会加倍珍惜、保护这一宝贵的生物资源。

如青蛙吃虫的动作,壁虎吃虫的动作,变色龙吃虫的动作,这几个动作拍摄下来只有几格,如不反复使用或放慢使用,观众是难以看清楚的。因此,剪辑时,一是将这些镜头通过不同的角度反复使用,让观众看清;二是利用技巧的处理放慢动作使用,观众也能看清。让观众将影片阐述的科学内容看清楚、看明白,是科教片创作和剪辑的首要任务。即便是有些镜头拍摄得不够好,但从内容上讲又不能舍弃,就应当经过修饰处理予以保留.而不能一剪丢去。

三、科教片的其他表现手法

科教片不仅仅局限在镜头的分切和实景的拍摄上来说明一定的科学道理,它还可以通过特技模型、定格、动画,借助显微镜、透镜等现代科技手段来提高科教片的可视性。经常使用的手法有实景与动画,实景与特技,实景与显微镜、透镜,定格等。

(一)动画与实景的衔接运用

这种方法在科教片中较为常见,可以取得上佳的银幕效果。比如.科教片《送瘟神》就是多次采用这一手法进行镜头组接的。这部影片是向人们介绍血吸虫病的危害及我国“血防”战线的巨大成果。影片以推广彻底灭螺的科学方法为主,运用了大量的动画对如何深检埋螺、对鱼池挖多深的关键性镜头进行详尽讲解,最后展现了大片滋生血吸虫的土地变成

了养鱼池,丁螺被彻底消灭。从动画的养鱼池到实景的养鱼池,既有知识性,又有说服力,同时省略了实景的挖池这一烦琐过程,简明扼要,起到了普及科学知识的作用。

(二)实景与动画的衔接运用

实景与动画的衔接在科教片中也较为常见。这是一种利用实景与形体相似的动画相衔接,使动画与内容相吻合的手法。比如科教片《排球场上的奥妙》,剪接时,除了利用高速摄影、停格的素材外,还运用了动画的方法,对发球、接球、传球、扣球、拦网五大基本技术逐一进行揭示,讲解科学道理,使广大观众对排球的基本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影片通过实景与动画交叉剪辑,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三)实景与显微镜衔接的运用

人的肉眼只能局限于所视的范围,而对视界以外的事物就难以观察了。显微镜可以帮助人们走向微观世界,了解原始生命和物质运动。实景与显微镜头衔接,科教片就可步入微观领域,获得了探求科学奥秘、普及科学知识的新手段。比如,科教片《蓝藻》大多是通过显微镜来拍摄的。蓝藻这一植物关系着自然界生命的起源,地球上最初的氧气就是它们制造出来的。而这种对生命万物尤其是人类生命起着重要作用的植物,却是人们肉眼看不到的小东西。一滴水中,不知有多少万个蓝藻,而人们却只能看到一滴晶莹透亮的水珠。所以,介绍蓝藻不通过显微镜是无法办到的。影片中的蓝藻在显微镜下,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使人们难以看到的情景得以呈现。

(四)实景与特技模型、透镜、停格衔接的运用

特技模型的使用是为了更加逼真地展现一些实景所不能达到、难以涉及的科学领域。比如人体解剖,不可能用一个真人来拍摄,而必须运用模型来演示。医学院讲解人体解剖学都用模型,科教片也是如此,不过更为直观,更加生动。透镜、停格的运用,目的是强调某一镜头、某一段落的重要性,就如同写文章时对某一词语、某一段话加上着重号一样,以引起观众特别注意,这也是科教片中较为常见的手法。

此外,要着重强调的一点是,科教片中,声音(主要指解说词)与画面的统一尤为重要。科教片中的专业术语较多,有时一个画面内容就是一个专业术语。如果声画不统一,不吻合,就会张冠李戴,造成混乱,从而影响影片的质量,这要引起剪辑人员足够的重视。

如《科教片黄瓜大棚栽培技术高效益生产》

第五节电影预告片

预告片是电影宣传品中最富有吸引力的一种宣传工具。它的任务是把即将上映的影片的大致轮廓介绍给观众,使观众对影片获得一个初步的印象,引起观众观看这部影片的兴趣和欲望。预告片的内容不能脱离开原片的范围,但它既不应当仅仅是影片的缩写.也不应当是影片的扼要的提纲。正如同电影宣传画一样,它是在影片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独特的宣传品。这种宣传品要求在很短的篇幅之内,把影片的题材、风格和部分情节,以及出品厂家、主要演员,等等,都生动地、引人人胜地介绍出来。为了较完满地达到这一要求,预告片应当根据片种、题材、样式和风格的不同,力图具有不同的艺术特色和一定的技巧水平。同时,预告片的制作者还应该尽可能地使影片的主题思想在短短的篇幅里得到必要的反映和提示。要达到这个要求,并非轻而易举,需要制作者精心建构,精心处置。

预告片虽然是用影片中一系列内容片段,通过剪辑手段,做一番新的组织、安排、裁剪而成,但是预告片的成败关键,却在于制作者在动手剪辑之前,是否有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艺术构思和结构设计。这种构思越是成熟、具体,未来的工作就越会得心应手而且会体现得比较准确,从而产生预期的艺术效果,深深地吸引观众,更好地完成影片的宣传任务。

一、选材和结构

剪辑预告片的第一步工作是选择画面素材,其来源有三个方面:

1.影片拍摄前已将预告片设计好,在拍摄过程中附带着拍摄的预告片素材。

2.影片拍摄完成后,再设计预告片,这就需要在完成片中或在备用镜头中来选择素材(从完成片中选出的素材只能经过翻底后使用)。

3.拍摄前没有设计好而影片尚未完成就需要编剪预告片,在这种情况下,只好从备用镜头中选择素材。

预告片画面素材,首先要选用能够显示出影片题材、风格的画面,其次要选用能反映时代背景,能代表原片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和动作性强的画面。例如,电影《青春之歌》的预告片,第一个镜头是群众的游行队伍在前进,接着第二个镜头是警察在马路旁如临大敌地监视游行队伍,借此反映影片所表现的尖锐的斗争,造成汹涌澎湃的气势,突出原片的时代背景。选择画面素材时要注意:

1.不宜用较长的运动镜头。

2.不宜用与主题无关的景物镜头。

3.不宜用画面不够完美的镜头。

4.不宜用作用不大的过场戏镜头,而尽可能地从有关影片戏剧主线的画面来选择素材。

同时,还要特别注意,预告片的镜头宜多但不宜长。

预告片在结构上一定要采取虚实结合的方式。因为它不可能把原片内容全盘托出,让观众一览无余.但也不能使观众一无所得。这里的所谓虚,主要是指省略那些次要的情节和人物,给观众以想象和预示,引起观众的期待和错觉,从而加强影片的悬念。所谓实,主要是指把原片中的主要情节、主要人物以及关键性细节具体地表现出来。因此可以说预告片的最大特点是提出问题,而不解答问题,制造悬念,吸引观众。

预告片画面的内在联系与外在联系,连续组接与对列组接,在剪辑过程中,也是结构方法上的两个重要方面。内在联系一般指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情节、事件发展的必然性等,在剪辑方法上,宜于采取对列的组接技法。外在联系一般指主体的动作、方向、速度、光影、色彩、景别大小、镜头的有机转换等在剪辑方法上必然要采取连续的组接技巧。内在联系与外在联系,连续组接与对列组接,是不可分割的。只有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预告片的意图完整地表现出来。当然,预告片在画面的组接上和故事片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由于预告片的特殊要求,为了更集中、更洗练地介绍内容,造成吸引观众的效果.因此.在预告片当中.往往更多的是采取对列组接的形式。

在电影故事片的预告片中常常要介绍演员,这是其必不可少的内容。一般采取两种方法介绍:一种是戏中介绍,即从剧中人物的活动中.选择演员单独表演的近景进行介绍。这种介绍方式由于是结合扮演的人物,往往能使观众对剧中人物有所了解。比如《海魂》的预告片就是如此。另一种方式是单独介绍,画面是有动作、有表情的演员的近景或特写,这种介绍方式能更好地突出演员。

预告片的长度取决于原片的片种和内容。一般说来.戏曲片的预告片较长些,歌舞、杂技的预告片较短些。原片内容比较复杂的,或者由于原片是上、下两集而又须合编一个预告片时,尺寸就会长一些。一般影片的预告片长度为:270英尺(3分钟)、315英尺(3又1/2分

钟)、360英尺(4分钟)。特殊长的,也不能超过450英尺(《杨门女将》预告片长为450英尺)。特殊短的,也不能少予180英尺。极个别的,如杂技片《欢天喜地》的预告片,只有100

英尺。

预告片画面内容选择的好坏,结构是否紧凑、严密、精巧,对预告片的节奏和质量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因此,预告片的内容、结构和表现方式,决不能平铺直叙。影视创作者对此需要精心安排.反复推敲,巧妙处理,以保证预告片生动、精彩,引人人胜。

二、字幕和画面技巧

在预告片中,字幕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担负着点明主题,宣传、介绍、解释影片以及吸引观众的作用。此外,它还可以转换、协调预告片的节奏。

预告片的字幕内容一般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主题字幕,它是介绍原片主题的。

第二类是解释字幕,它是解释画面内容的。如《暴风骤雨》的预告片中,赵光腚一家

衣着破烂。忍受着寒风的吹袭,叠出“农民饥寒交迫”的解释性字幕。

第三类是宣传字幕,利用“广告式”的词句,如“故事曲折”,“情节紧张”.“场

面巨大,人物众多”之类,以便引起观众的注意。至于编剧、导演、演员等创作人员的姓名,也都属于宣传性字幕。介绍演员的字幕,一般是将角色名字和演员的名字都写出来。

编写字幕,一般要选择有强烈的鼓动性和感染力的词句,并且要使其与影片的主题思想、画面内容和人物表演紧密结合。词句要简单、明了,不宜过长,占的篇幅不宜过多.从头到尾词句上应力求精练、生动,具有强烈的艺术冲击力。并且应该前后呼应,成为篇章。

字幕的字体可以是多种形式,既可以是楷书,也可以是草书、行书、隶书,还可以是美术字,这应该根据原片的风格、样式来决定。如原片为惊险片或喜剧片,则字体可以粗壮一点,变化多一些:若原片为悲剧或正剧片,字体就要庄重一些,不宜变化过多。当然,并不是所有字体都要这样来,但是字幕的字体必须和原片的题材、样式相吻合。此外.预告片中的厂名、片名字幕与原片厂名、片名字幕最好一致,并且厂名、片名在预告片中最好出现三次,至少两次。

字幕的排列和结构形式.应当根据句子长短以及与画面的构图关系来决定。字幕的

构图形式不一,有的是正方形或长方形,有的是圆形或菱形,等等。而字幕的出现,则是随着画面中主体动作、方向以及镜头运动而出入画面的。总之,要根据画面构图、主体动作、镜头运动的形式与速度以及镜头运动的方向等,来决定字幕的构图形式和拍摄方法。

字幕的拍摄方法及技巧的运用(如淡出、淡入、跳出、跳入、划、甩出、甩入、推、拉等),主要是根据内容来确定,同时也要结合画面的运动、方向以及主体动作来处理。

预告片字幕的出现与音乐的节奏也有关系。例如《百凤朝阳》的预告片中,字幕“是”字是在音乐换节拍时恰好出现一个强音的时候急推而出的,给观众从视角到听觉统一的感受,从而起到了字幕应有的作用。

字幕技巧的长度,根据字幕技巧的性质不同而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淡出、淡人为12~16格;划(圈出、圈入、划出、划入、翻出、翻人、闪出、闪入等)为8~12格;甩出、甩人为4~6格;推、拉一般为8~12格,长者16~24格。特殊情况则根据具体条件决定。

预告片画面技巧的运用,一方面可以起到增强悬念的作用.另一方面,它又是吸引观众兴趣的手段。因此,预告片的画面技巧一定要多种多样,丰富多彩。

预告片在画面技巧方面,一般以使用“划”的时候较多,特殊情况下,也可以用叠化。淡出、淡人则只宜用于开头、结尾,甚至可以不用。“划”的技巧样式是多种多样的,使用时应用“真划”,不宜用“假划”,而且首先要结合画面内容、构图、方向、主体动作及镜头的运动形式与速度。

在预告片中,运动镜头是比较少见的,但有时由于镜头的内容需要而选用,这就必须使技巧与镜头的运动相结合。运动镜头通常是比较长的,由于预告片要求镜头短,所以有时在镜头的运动过程中.寻找适当的位置剪断,然后,借用技巧和其他镜头连接起来。这样可将不用的部分舍去.缩短篇幅。总之,运用技巧与运动镜头相结合时,要根据具体的画面内容和要求,来确定镜头的长短和技巧的形式。

预告片画面技巧的长度,一般以8~12格最为合适,特殊长的,可用16格.特殊短的,可用6格,长的节奏缓慢,短的节奏紧凑。预告片的节奏与画面技巧的长度有密切的关系。画面技巧还是以1/3秒或1/2秒最为适合(8~12格)。预告片头、尾如用淡出、淡人,长度最多不超过48格,一般使用以32格为佳。

预告片中字幕技巧与画面技巧的有机结合,也很重要。字幕和技巧这两者一般都是根据镜头的运动,以画面内部的主体动作来进、出画面的。然而,这两者之间也还需要很好地结合,也就是说,字幕技巧进、出画面的速度要与画面技巧进、出画面的速度相一致.而且在形式上要尽可能地协调。例如《海魂》的预告片中,在窦二鹏伏在地上挨打的一个特写镜头后,用了一个从画面中间分开,分别向上、下划的技巧,随着划的技巧出现了下一个画面——水兵起义。同时,随着技巧的变化推出字幕“为了自由解放”,起了点明主题的作角。可见,字幕技巧与画面技巧紧密地结合,不但在形式上能使预告片更加完美、顺畅,而且还可简练地、精彩地展示原片的主题与内容。

三、声音的构成

预告片的声音有三种表现形式:(1)以音乐、音响为主;(2)以音乐、解说为主;(3)对自、音乐、音响相结合。

三种方式可根据不同的片种和内容分别采用。一般地讲,采用对白、音乐、音响相结合的方式,能够更好地渲染人物的情绪,表达影片的主题、内容、气氛,增强影片的节奏。

预告片中的声音有两种来源:拍摄前有设计的,在拍摄预告片的画面素材时进行同期录音;在拍摄前没有设计的,则在完成样片中选择需要用的声音(对白、音乐、音响)。有时,也根据预告片的设计要求.后配一些音响或解说。而预告片的音乐,有时是从原片中选择出来的,有时则请作曲家根据预告片的要求,专门为预告片谱曲。一般来说,喜剧片、惊险片的预告片,专门谱曲是比较常见的。

预告片声音的选择是剪辑过程中较为重要的一环。首先,对白应当选择能够反映主题思想的和能够反映人们思想感情的关键性语言。

音响在预告片的声音中主要是渲染影片气氛的,同时它也可以表达人物的情感,增强影片的节奏。

音乐在预告片的声音中占有主要的地位。因为音乐不但是连接和贯穿影片最主要的方式,而且,它还能起到渲染人物心情.表达环境气氛,增强影片节奏的作用。此外,在体现影片风格、样式上.音乐也是最有力的手段。

在语言的运用上,由于预告片受篇幅的限制.它不可能容纳较长的对话。预告片主要是通过丰富的视觉形象来达到它的宣传目的,因此,人物的语言运用时一定要简练、生动,具有深刻的含义,避免用大量的对话以及那些并非直接一语道破主题思想和人物精神情感的语言。

对白、音乐、音响三者在预告片中的运用.应该如同原片的声音处理一样.构成一个有机完整的听觉形象。要通过声音的运用,显示出原片的内容、风格和特色。

预告片和原片一样,也需要生动的内容和完美的形式相统一。而预告片中的画面、声音、字幕、画面技巧四者之间的紧密、有机的结合,正是内容与形式统一的保证。四者的结合如果是紧凑的、有机的,那么,预告片就会使观众感到既完整又生动,既引人人胜又

耐人寻味,就能达到宣传的目的。但如果四者的结合是松散的、勉强拼凑的,就会显得零散、平淡和混乱,吸引不了观众的兴趣,不能起到应有的宣传作用。四者结合得紧密与否,关键在于剪辑工作者事先是否有周密严谨的设计。

如《速度与激情4》预告片

第六节影视译制片

电影和电视的故事片、电视剧片、纪录片、专题片、科教片、美术片、歌舞片都有翻译制作之事。译制片.包括将外国语言的影视片翻译成中国汉语或少数民族语言的影视片,将中国汉语或少数民族语言的影视片翻译成外国语言的影视片,将汉语影视片翻译成少数民族语言的影视片.将少数民族语言影视片翻译成汉语影视片。这种译制,有的是用文字通过字幕的方式进行;有的是以语言通过声音来表达。用文字字幕的方式比较简单,根据原片的语言(包括对白、独自、旁白、道白、解说)内容对准相应的画面映出字幕即可。

正常情况下,将外国语言的电影故事片、电视剧片译制为中国语言的影视片,原影视片的外国厂家会向中方译制厂家提供一个该片的完成拷贝;此外,还有若干素材:一部文学剧本.一部分镜头剧本.还有一条国际声带(即抽掉了语言只有音乐、音响的声带,又叫声音素材).一个翻底片(又叫画面素材)。译制工作,正是参照翻译过来的文学剧本和分镜头剧本,利用翻底片的画面配以声音(中国语言)来进行。如欲将中国语言的影视片译制成外国语言的影视片,也是同样,要提供一个完成拷贝和上列素材,有时还要备上一份特别的说明书,对影视片中的某些语言和内容予以锯释。

具体来讲,译制片的工作首先是翻译人员将原片的外国语言翻译成中文语言。要一句对一句的翻译,如果外语长,汉语短,或者相反,或者口型难吻合,就要对汉语的句子、句型、句式进行增补删减。经过言语口型的校正,语言内容的认同,句子长短的一致等协调处理,写成中文台词剧本,打印成册,交给译制导演和配音演员使用。这是译制工作的第一步。

第二步,即正式译配阶段。先是全体译制人员反复观看原片,熟悉原片的内容情节、演员表演及情绪节奏,明确译配的方式、方法和重点、难点。经过多次排演,然后面对银(屏)幕进行配音。配音演员必须根据原片演员的口型、语气,韵味、节奏,准确地、有创造性地进行配音,既要充分地表达出原情原意,又使中国听众听起来生动流畅。同时,还要对外国厂家提供的音乐、音响素材进行声画校对.如有不够、不足、缺欠、短少之处,可以增补加配.甚至可以将原拷贝的声音截取下来加入进去。这些工作,一般由导演、录音师提出,通过剪辑人员予以实施、处理。

有时,按照有关规定,还要将不符合我国国情的某些镜头剪掉。这一剪,自然会产生画面“跳”和声音“断”的问题,这就需要剪辑人员运用剪辑手段予以弥补。当然,也可以用相应的汉语语句将那些不合适的外国语句更换。不过,这仍需要剪辑人员对其做出必要的技术处理。

译制配音的最重要之点是所配言语必须对准原片的人物相关口型。剪辑人员要时刻注意影视片的声音与域面上的人物口型是否相吻合。如果口型对不准,必须进行修剪。如果声音过快,可加空声带。如果镜头画面运动速度过慢,可以剪出数格(帧),还可借用其他音响效

果作为补充或过渡。这些,大都可以运用“挖剪”的方法予以处理。译制配音剪辑的原理、手段和技巧,与后期录音的配对白完全一样.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

第三步,在译制片最后的混录合成时,剪辑人员要在场,用剪辑手段对画面与声音(语言、音乐、音响)的关系再做调整、修补,使声画有机地融为一体,力争在不损伤原片艺术质量的基础上为原片增色添彩。

影视译制片的剪辑实际上是声音剪辑的再创作。它不是简单地原片声音的搬用和模仿,而是通过重配语言和音响效果.对声音和相关画面作出新的艺术加工和处理.使其符合中国语言的表达方式,适应中国人的欣赏要求和习惯。译制片看似简单,其实在艺术上尤其在技术上要求很高。剪辑人员必须充分掌握译制片剪辑的这些特点和要领,精心译配,精心制作,才能圆满地完成一部影视片的译制任务。

第七节电视剧片

电视剧片在剪辑中应特别注意处理好以下几点:

1.电视剧片的故事内容主要以戏剧性的情节为主.基本上运用的是叙述(连续)式蒙太奇的结构方法,而表现(对列)蒙太奇的结构方法不是不可用.而应慎用、少用。电视剧片的故事表述一般是世俗化、平民化的,而诗意化、散文化的表现形式对于电视剧片不大适合。这一点.直接关系到电视剧片剪辑手法的运用。

2.电视剧片的情节安排一般是按时间顺序“平铺直叙”(这并不排除情节发展的起伏跌宕、变化有致).因此,在电视剧片中要慎用、少用回忆、倒叙、闪回镜头;尤其是那种回忆中套回忆的结构方式,最好不用,以免观众看不明白,如坠五里雾中。

3.电视片的“特技”(技巧)制作简便,质量高,但电视制片还是应少用“特技”,多以“跳切”组接为好。“特技”用多了,容易“拖泥带水”,影响节奏的顺畅,也不大适应当代观众的欣赏习惯和要求。

4.电视剧片多用近景、特写,少用大场面、大全景。在剪辑时,要将特写、近景用足、用准;要注意处理好大场面、大全景,使其显得不要太虚、太乱。

5.电视剧片的言语尤其是对白很多,剪辑人员要充分利用素材,尽量配以人物的多角度、多方位、多侧面的画面,同时注意处理对白的语气、情调和节奏,使其生动流畅,富于变化,而不至于冗长单调,令人厌烦。

6.如果是电视连续剧,每集的结尾都处都要落在情节发展的关节点上,留下戏剧悬念,使观众欲罢不能,连续收看下一集直到剧终。

7.制作片头、片尾字幕要特别讲究。不同题材、样式的电视剧片应有不同的艺术处理方式。电视剧片的片头、片尾多有画面衬底,或用人物形象,或用情节片段,力求收到精彩简练、画龙点睛的效果。

8.电视剧片的剪辑是诉诸感官感觉的线性(或非线性)剪辑.“入点”、“出点”必须选择准确,这既要靠剪辑的功力,也要靠剪辑经验的积累。

这就是电视剧片剪辑工作的要点、要领。剪辑人员只要掌握了这些特点和要领,就能够又快又好地完成电视剧片的剪辑任务,并且有可能为电视剧片增色添彩。

第八节电视专题片

电视专题片的剪辑,与电影纪录片、电影科教片的剪辑基本相同。电视专题片的摄制手段和剪辑方法,均来自或移用于电影纪录片和电影科教片。但由于电视专题片涵盖面广、内容庞杂,在电视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有必要对其剪辑的特点和要领,略作论述。

电视专题片可以说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人物专题、风光专题、新闻专题、体育专题、科教专题、军事专题、教育专题、文化专题、农业专题、文物专题、旅游专题、诗词专题、语言专题、政论专题、经济专题,等等。

电视专题片形式又可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有情节叙述式结构。有情节叙述式的结构在专题片中就是将情节、内容、人物关系直接用叙述的方式进行结构处理。这种方式,情节突出,主题鲜明,观众易于理解和接受。这种表现形式在专题片创作中颇为多见。

第二类,无情节板块式结构。这种结构是客观的,以解说的方式来反映专题片的内容,画面是根据解说词的内涵展示出来,没有人物,没有情节。这种结构方式多适用于政论性专题片、体育专题片、科教专题片,等等。

总之,不论是运用哪种结构的表现形式,都要遵守一个基本原则,即内容决定形式,努力求得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这一点,对于庞杂多样的电视专题片的创作和剪辑,尤为重要。

就形态和制作而言,电视专题片有“一短四多”:一短——时间短(片长一般为15~25分钟,最长不超过30分钟);四多——镜头多、语言多、特技多、字幕多。因此,电视专题片在表述上要求简洁精练,条理清晰,新颖别致。专题片的开场要开门见山,直点主题,又要与众不同,独具特色,富有吸引力。专题片的内容不可过于繁杂,以免头绪混乱,脉络不清。镜头组接要简练快捷,以便用较短的篇幅反映较多的精彩的内容。专题片的结尾要有力量,要有冲击力和感染力,给观众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回味无穷。力求精练,有所创新,是专题片创作和剪辑的准则。

概括地讲,电视专题片的创作和剪辑的要领,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主题立意新颖,艺术构思完整。

(1)大量收集有关素材。

(2)研究素材,形成主题。

(3)确定人物、事件及其相互关系。

(4)确定主要动作线索,写出拍摄提纲。

2.视听语言简洁、优美,蒙太奇运用准确、通顺。

(1)画面造型语言完美。

(2)镜头组接语言顺畅。

(3)声音组合层次清晰。

(4)声画合成和谐统一。

3.合理使用特技,巧妙运用动作。

(1)特技,包括化、划、叠、推、拉、翻、滚、移、甩、定格、多屏幕等,使用时要与人物动作、镜头动作、画面造型特征以及专题片内容紧密结合。

(2)主体动作,包括人物动作、景物动物和镜头动作,三者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巧妙运用,以构成鲜明、生动的蒙太奇形象。

4.字幕规范,制作严谨。

(1)字幕的文字要规范化,表现形式要简明扼要,生动活泼。

(2)制作要考究而不能迁就,力求做到技术精良,艺术精彩。

以上这四个方面是专题片创作过程中必须掌握的要领。但是,有的创作人员却对此不大在意,态度上不严肃,制作时不严谨。有时,凭着几行字的简单脚本,连一个最起码的拍摄提纲都不具备,就可以投入专题片的拍摄,随意性太大。因此,拍出来的素材不伦不类,无头绪,无章法,更无法连接,给剪辑(编辑)带来诸多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剪辑,首先要在专题片的结构上下工夫,确定主题,明确主线,形成整体结构。然后在此基础上,反复审视所拍的素材,根据素材所提供的启示,尽量收集资料素材。要明白,资料镜头在专题片中十分重要,它能弥补拍摄时的不足,可以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完成结构的调整后,在组接时,首先要确定以什么形式来表现内容最为适宜。要根据专题片的风格样式,结合专题片的内容,确定符合该专题片的剪辑手法。

在专题片的制作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各种字幕的使用。诸如片头、片尾字幕,时间、地点字幕,介绍人物字幕,说明事物字幕,歌词字幕,诗文字幕等,其字体规格、书写方法、编排方式、拍摄技巧和表现形式,都需要编、导、摄、剪各部门创作人员有一个总体构思,具体设计,然后缜密处理.精心制作,绝不可掉以轻心。

总之,电视专题片的创作应以影视艺术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方式去构思、设计、分镜头、实施拍摄和剪辑画面。要根据专题片所独有的特性、特点和特色,在有限的时间里,以最简练、最集中、最完整、最感人的手法展示所要表述的内容,使其达到视听语言的准确流畅,主线脉络的清晰分明,画面造型的优美和谐,节奏韵律的鲜活生动,从而在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发挥独特的重要作用。

如《华美企业专题片》、《康佳电视专题片梦想篇》、《中国茶文化首部全面系统讲述中国茶文》、

第十节电视栏目片

所谓电视栏目片,即为供栏目使用而制作的节目短片。这些节目短片,除个别情况是微型电视剧之外,基本上都属于电视专题片。因此,电视栏目片的剪辑特点和要领,与电视专题片基本相同,并无太大差异。不过,由于它与电视栏目的设置、定位、内涵、使用有直接关系,所以在编剪时也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有必要做一些简要的论述。栏目是电视频道的主要构成元素。无论是综合性频道.还是专业化频道,都是由众多的栏目组合而成。栏目有其连续性和固定性的特点,在相当长的播出时间内相对稳定。频道内栏目的设置和设计要多样化、个性化,突出其差异性、独特性,以表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适应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文化层次的受众的观赏需求。

例如,中央电视台“经济·生活·服务频道”,即由二十多个栏目所组成。它既有家庭主妇喜欢的《生活》、《为您服务》,又有老年节目《夕阳红》、《健康之路》;既为经济界人士准备了《经济半小时》、《中国财经报道》、《商桥》,又有年轻人喜欢的《开心辞典》、《互联时代》.贴近生活,服务不同人群,信息量大,令人赏心悦目。

又如2002年5月12日开播的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是以新闻、资讯为主的综合频道,设有《西部新闻》、《新闻早报》、《新闻夜话》、《12/12》、《财经前线》、《每日资讯》、《西部论坛》、《天·地·人》、《魅力12》、《天天快乐》等二十余个栏目,资讯丰富快捷,内容包罗万象,画面五彩缤纷,极具西部特色,一播出就受到关心西部大开发的观众热烈欢迎。

电视栏目多种多样,概括地说,可分为新闻、生活、谈话、综艺四大类。不论是哪类栏目,都要求其高度的个性化,强调其独特性。只有那些立意独到、定位准确、特色鲜疆、不断创新的栏目才有可能成为名牌栏目,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才能赢得尽可能高的收视率,成为频道乃至电视台的支柱和依托。树立栏目的个性意识、创新意识和品牌意识至为重要。

例如,改版后的《东方时空》(45分钟)是一个集专题、新闻和资讯于一体的大型电视拼盘式栏目。它日常由“浓缩人生精华”的《东方之子》、“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百姓故事》、“连接新闻内外”的《时空连线》等节目构成;周末版则由《纪事》和《世界》两大板块节目所组成。《东方时空》是中央电视台当之无愧的名牌栏目,曾被大学生电视节评为“中国最有生命力的电视栏目”。

又如,《为您服务》是中央电视台多年常播不衰、影响深远的强档栏目,它由《家事新主张》、《生活培训站》、《法律帮助热线》、《旅游风向标》等节目组成,涉及人们的衣、食、住、行、玩乐、购物以至谈恋爱、打官司,十分平民化,极具亲和力,受到男女老少的欢迎,收视率一直居于排行榜前列。

要推出名牌栏目,要搞好栏目建设,一般而言,要在以下四个方面狠下工夫:

一、准确的定位

所谓栏目的定位,就是要明确以什么样式(包括内容和形式)去对应、满足特定受众群体的文化消费需求。定位是否准确,针对性把握是否适当,是办好栏目的关键所在。要深人研究受众层面的构成、动向和欲望,了解收视群体的个性特征、文化类别及消费水准。从受众的文化消费需求出发,去设计、营造栏目的外观和内涵。栏目定位不但包括栏目专用标识、色彩、字幕、音乐、广告语的定位,更重要的是节目编排、节目选题范围及主持人风格的定位。《生活空间》定位于“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焦点访谈》的定位语是“用事实说话”,都精练准确地表明了栏目的目标位置和价值取向。以人为本、真诚为受众服务的传播理念,是栏目定位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独特的格调

现代受众不但要求通过收视栏目获取大量信息,而且希望获得丰富而独特的真情实感、真材实料和真知灼见。这就要求栏目高度个性化,内容独具特色,形式万变不离其宗,有深度,有特色,以其独特的格调吸引广大观众,满足其固有受众的特殊的观赏需求。

三、精巧的组合

栏目的节目既要互有差异,各具特色,又要有内在的紧密联系。在编排栏目的节目时,要强调有机性和协调性,使各个节目之间互为补充,互为推动,互相贯通,形成一个和谐一致的整体。只有这样,栏目才具有艺术上的完整性和冲击力。

四、鲜明的节奏

通过对节奏的巧妙设计和处理.可以使受众的感知、想象对栏目定向集中和持续注意.形成栏目与观众在情绪上的交流互动,从而使观众形成一种强烈的收视期待,大大增强了栏目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栏目具有一贯的、特殊的、鲜明的节奏,是栏目艺术创作成熟的标志.

作为栏目的构成元素的节目.即节目短片(栏目片),自然也要在上述四个方面做出努力.精心创作,精心录制。因为每部栏目片(节目)都要充分满足栏目的需求,同时各栏目片(节目)本身也有个各个段落的组合问题。比如《为您服务》中的节目《旅游风向标》即由“今日推荐”、“热点景观”、“主持人点评”等段落加上片花、广告、图表、字幕所组成,也需要“准确的定位”和“精巧的组合”。所以,节目即栏目片的创作,也需要尊崇受众原则,准确定位;需要开掘资源要素,追求文化品位和艺术特色;需要树立品牌意识,加大节目的人文内涵,追求唯我独有的表现形式,制作出简短美妙的电视精品。只要坚持栏

目片创作的高水准、高品位,坚持走民族化、大众化、多样化之路,贴近生活,服务百姓·就能使栏目片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强大的竞争力.从而获得广泛的收视率。

栏目片的创作,大量地是编辑“编”方面的工作。但这并不是说编辑的“剪”的方面

无足轻重。事实上,栏目片的制作要求剪辑手法的运用更为简练,更为巧妙,更为纯熟。一般而言,不同类型的栏目、不同种类的节目(栏目片),其剪辑手法各自不同,各有特色,各具要领。在剪辑式样繁多的栏目片的时候,对这一点要充分注意。

以专题节目为主的栏目,一般是将两个以上的节目通过主持人串场,使节目之间有机

地结合起来,构成一档栏目。节目与节目之间,可以插播片花、预告、广告,等等。节目的串接,一般采用叠、划等技巧(特技)。不过,对于那些快节奏的栏目,例如体育节目,一般直接采用跳切的手法,以加强节奏感。有时也可以音乐节奏为依据进行画面剪辑.用快速切换或急促使用颜色反差大的画面来丰富节目的内容,增强跳动感,体现运动竞赛的活力。

而以访谈节目为主的栏目.则采用现场切换、后期剪辑的方式处理。在现场切换时,

运用不同机位的远、中、近景进行切换;有些带有抒情色彩的题材或现场演唱等场面,可采用叠化的手法予以处理。在后期剪辑中,因谈话内容的取舍而经常出现“跳点”(即同一个

人的谈话中间去掉一部分).在剪辑时,在跳点上要恰当地补上合适的镜头,如观众的反应

镜头,中景、远景画面,等等。在语言剪辑上,要力求气口恰当,天衣无缝,自然顺畅。

一般栏目最长不超过50分钟。在50分钟里一般有3个左右节目,栏目片的长度有限。因此,剪辑要力求画面表现准确,节奏相对较快,一般不用长镜头.要在较短的时间里说清楚一两件事情,让观众在极为有限的时间内得到较多的信息(某些叙事的栏目不在此范围内)。所以,在栏目片的剪辑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影视语言的简练、精悍,注重镜头组接的逻辑性,力求让观众在较短的时间里将内容看懂、看明白,并且能饶有兴趣,受到感染,得到知识上的满足和艺术上的享受。

总之,栏目片的创作必须简洁明了.重点突出,形象生动,画面精彩。只有这样,栏

目片才能在电视行业的“频道专业化、栏目个性化、节目精品化”的建设中,发挥其举足轻重的决定性的作用。

如:电视栏目《周末》——电视散文《水镇》

第十一节电视广告片

电视广告片是影视艺术中一个迅速兴起、正蓬勃发展的独特片种。拍摄电视广告片,

成为众多影视创作人员从事的一种行业。电视广告,在我国广告业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2001年,电视台广告经营额为179.4亿元人民币,占全国广告经营额的22.57%。因此,有必要对广告片的创作特点和剪辑要领给予深切关注,作出较为详细、具体的论述。

一、广告片概说

广告的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有街头广告、幻灯广告、车辆广告、报刊广告、图书广告、牌匾广告、船舶广告、电台广告、商品陈列广告、影视剧情广告、电视广告,等等。这些广告,又可分为文字、语言、图片、形象四大类。其中,电视广告、报纸广告、广播广告、杂志广告又称为四大媒体广告,占据了全国广告业的绝大部分份额。而不论影响力还是经营额而言,电视广告均为四大媒体广告之首,其勃兴之势如日中天,前程无量。

广告是利用某种传播手段,进行信息的传递。电视广告在表现形式上,吸收了装潢、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电影、文学等艺术的特点,运用影视艺术形象思维的方法,使商品形象更富于感染力、感召力,从而求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电视广告片的功能和价值不可低估。

自1979年1月28日上海电视台将国内第一则广告《参桂补酒》播出至今.中国电视广告已经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三十多年来,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国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加上电视的大幅度快速普及,为电视广告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广阔的市场。同时,电视广告的蓬勃兴起,也对社会的经济、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电视广告业力求为消费者提供信息及优质服务,以惊人的速度占领了消费市场,影响巨大,成效显著;同时,它又成为各电视台最重要的丰厚的经济来源为影视业的发展积累、提供了大量资金,推动了影视业的发展。由于我国的电视台(包括卫星电视台)都是由政府、宣传机关及企业兴办的.所以在客观上增加了电视广告的可信度,这就不仅增加了电视广告的收视率,同时也吸引了大量的广告客户。这可以说是中国电视广告业的一个特色。

电视广告业不仅制作了数万条商业广告,同时还推出了大批公益广告(公共广告)。公益广告不以推销商品为目的,而是进行形象化的宣传教育。它以浓缩精练的笔墨,赞颂体现真善美的好风尚,抨击违背社会公德的坏习惯,是一种微型的电视艺术片。同时,公益广告的出现,也大大完善了电视广告自身的形象。

电视广告片通过电视这一信息的传播媒介,将最新的商品以最快捷、最简练、最吸引人的方式表现出来,为广大的消费者服务,从而推进了社会的发展。电视广告片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影视工作者要高度关注电视广告业的发展和变化,制作出更多、更好的电视广告片。

二、广告片的创作要点

广告片的创作,要具有高度的想象力和概括力,使其内容的表现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做广告决不能用荒诞的手法耍噱头,故弄玄虚,哗众取宠;而应以策划为主体,创意为重心,精心设计,精心制作。首先要研究商品,研究观众心理,研究受众对象(即哪些人收看.文化层次如何,市场情况怎样等)。要抓准广告的主题,创意新奇,表现手段要精致、精彩。广告要开门见山,要有独特的思路,选择最佳的结构方法。同时,要善于把握商品的特性和特色,在商品的内涵、质地中挖“情节”,找“卖点”,以营造商品的美好形象,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达到宣传商品、推销商品的目的。

概括而言,电视广告片的创作,要注意突出“三性”:

1.思想性。广告要突出爱国主义思想,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提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科学性。商品介绍要讲究科学性,制作要讲究完美性.宣传更要讲究真实性。

3.艺术性。广告要力求达到造型视像美,声像听觉美,视听语言美。

要达到这三方面的要求,电视广告片在创作编剪的过程中,要努力掌握五项要领:1.创意独特,主题鲜明,构思完美,新颖别致。定位要准确.定向要清楚,定点要适中。

2.信息传达准确可信,易认易记,演出动作活泼、生动,有美感。

3.画面语言简洁流畅,声像组合和谐统一。

4.字幕规范,技巧适宜,编排合理。

5.技术制作严谨合理.声画综合处理得体,视听形象清晰准确。

这五项其实也是电视广告片的剪辑要点。要真正做到,实属不易。目前,一些广告片的制作者远离这些要求.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值得影视工作者充分注意。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讲科学,不讲诚信.任意夸大商品性能,误导消费者。

2.格调低下,媚俗趋邪,表演轻佻,竭尽诱惑之能事,耸人听闻。

3.违反有关法律和规定,违背道德准则,悖逆人情常理,导致不良后果。

4.粗制滥造.广告词逻辑混乱,画面缺乏美感,技术低下,音像拙劣。

以上四点,虽然是电视广告业迅猛发展中出现的难以避免的问题,但是仍然应该引起影视工作者高度的重视.并且经过努力尽快地予以克服和排除。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电视广告业健康、正常地推进和发展。

三、广告片的结构形式

电视广告有多种类型,用不同的结构形式,以不同的表现方式传递着商品信息,推销商品。这里,列举五种主要的结构形式,结合广告片实例,分别予以说明。

(一)以商品形象为主。与解说、音乐相结合的结构形式

例如广告片《宁夏枸杞浓汁》,首先把极小的枸杞子放在一个无背景的画面白框中来表现,以慢动作强调枸杞子,使它很集中,突出了表现主题“枸杞子”;同时,又运用反义的旁白来解说内涵:“朋友,尽管您早已知道名扬四海的宁夏枸杞,但我仍不敢向您推荐由本品精炼而成的枸杞原汁饮料,否则,我们将供不应求。”并且用音乐、音响来模拟枸杞子浓汁“滴、滴、滴”滴落的声音,以强调汁的功能和作用。这样,画面与声音有机结合,突出宣传了枸杞浓汁这一商品。

(二)以模特演示为主.与商品特点及解说、音乐相结合的结构形式

例如《强力荔枝》这则广告,是以历史上杨贵妃吃荔枝这个典故贯穿起来的,算得上构思新颖,立意鲜明。模特选得好,演示动作适中。全片采用“化”的技巧衔接镜头,转换时空,贯穿情节;又以人物动作和镜头动作表现内容,从而使整个广告显得柔和、抒情、流畅而富有韵味。在字幕的编排上也有新意,从内容到形式都很得体。如“强力”二字,在鲜荔枝上出现,然后由新鲜荔枝上的“强力”两字“化”变为听筒上的“强力”两字,使新鲜荔枝上的“强力”二字与听筒上的“强力”二字构图对位.既突出主题,又说明荔枝永远是新鲜、清香、味美的。不过.这条广告在画面语言的组接上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比如,驿骑送荔枝进京城的镜头就多了一些。其实,只用两个马的镜头就够了。第一个镜头用马从荔枝树丛中跑出(留长些),中间接贵妃眺望(中近景),再接送荔枝的马入牌坊、入宫,最后接荔枝。这样剪接,既简洁,又流畅。

(三)以人物、情节为主.与商品特点、语言、音乐相结合的结构形式

例如.广告片《威力洗衣机》是以旁白带出人物,以旁白内容贯穿整个情节,表现一个在城市生活的女儿,惦念在农村的妈妈长年累月在小溪旁洗衣的艰辛,于是给妈妈送去了一台先进的洗衣机。广告中多次采用“化”的技巧转换时空,引出人物,最后一个镜头以淡出的技巧切入“献给母亲的爱”字幕结束

“化”的技巧柔和地转换镜头,符合全片温馨的情调,如运送洗衣机的汽车在公路上奔驰,“化”到村庄山坡,再“化”到山村的土路上,这都是符合视听语言、影视时空的处理。但也有两处“化”的运用不太恰当,即妈妈看到洗衣机后,“化”出两个小孩在洗衣机旁,然后接妈妈(中近景)看到洗衣机,又“化”出洗衣机。其实这两处不必用技巧即可转换,因为时空没有变化,同在一个空间,用“化”的技巧就会导致视听语言的不准确。不过,总的来说,这则广告剑意独特,构思新颖,有人物,有情节,表现了晚辈的孝敬,体现了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