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7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3.7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3.7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3.7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3.7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1. (2018?江西) 关于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构成:都是由分子构成,且都含有氧分子,

B. 性质:常温下均为气体,且都易溶于水,

C. 用途:氧气可用作燃料,二氧化碳可用作化工原料,

D. 转化:在自然界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可以相互转化

2. 从物质循环的观点看,人体中的碳元素,究其根源是来自( )

A. 非生物界中循环的碳

B. 大气中二氧化碳中的碳,

C. 食物中有机物里的碳

D. 燃料中的碳

3. 所谓地球的“温室效应”是指( )

A. 频频发生的森林大火,使地球温度升高

B. 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等含量增大,阻碍了热辐射,使地表温度升高

C. 用塑料大棚提高棚内温度,使之适宜农作物生长

D. 地球上空臭氧层遭到破坏,使阳光中的紫外线易穿透大气层照射到地球上

4. 农业生产中,为了达到提高农作物产量的目的,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

①增加二氧化硫浓度②增加二氧化碳浓度,③合理密植④延长光照时间

A. ①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5. 科学家指出,气候变暖主要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增温效应造成的。为了减少温室效应的影响,下列措施不合理的是( )

A. 植树造林,增加绿化面积

B. 开发氢气等新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C. 大量使用煤做燃料

D. 将二氧化碳气体转变为其他有用物质

6. 下列关于自然界中碳循环和氧循环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植物的光合作用使空气中的氧气含量逐年提升

B. 动植物的呼吸作用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大

C. 积极倡导“低碳”行动的目的是消除大气温室效应

D. 大气中的氧气含量在各种因素作用下能保持相对稳定

7. 如图是有关自然界中碳循环示意图,对此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碳循环与呼吸作用密切相关

B. 碳循环与光合作用无关

C. 碳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二氧化碳

D. 碳从植物体流入动物体主要是通过摄取食物中的有机物来实现

8. 如图是“生物圈碳-氧平衡”示意图,分析回答:

(1) 推测图中A 、B 所代表的生理活动:A 是________B 是________

(2) A 、B 两个过程中,能够降低大气二氧化碳含量的是________(填字母),此过程进行

的主要场所是________

9. (2018?潍坊) 如图是自然界中碳、氧循环简图(X 为H 2CO 3,Y 为C 6H 12O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图一中的转化1是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

B. 图二中可实现有机物与无机物的相互转化

C.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

D. 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10. 自然界中存在着氧循环和碳循环。请回答下列问题。

(1) 氟里昂在高空中受紫外线辐射产生氯原子,氯原子对臭氧层有破坏作用,其过程可表示为:①Cl +O 3→ClO +O 2;②ClO +O →Cl +O 2。则Cl 原子在臭氧反应消耗的过程中是____________(填“反应物”、“生成物”或“催化剂”)。

(2) 大气中CO 2的含量的增加会加剧温室效应。下列反应中,对维持大气中CO 2气体总量平衡至关重要的是________(填序号)。

①2NaOH +CO 2===Na 2CO 3+H 2O

②6CO 2+6H 2O =====光照叶绿体C 6H 12O 6+6O 2

③CO 2+H 2O===H 2CO 3

(3) 科学家将CO 2和H 2以一定比例混合,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和水,化学方程式:2CO 2+6H 2===X +4H 2O ,则X 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

11. 右图是自然界碳的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后回答:

(1) 自然界CO2的来源途径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写一点);

(2) 任何物质都有两面性,CO2对人类的正面影响是促进植物光合作用等,不利影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写一点);

(3) 人类降低空气中CO2含量的研究有两个方向:一是减少CO2排放,二是增加CO2消耗,请写出一条你能做到的消耗CO2的方式或途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下面是自然界碳循环示意图。

(1) 请在图中①~④线上补加“箭头”(其他箭头已画出),以正确表示碳循环各种变化关系。

(2) 海洋能够吸收二氧化碳,其原因之一是二氧化碳可以跟水反应,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请验证人和动物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请根据上图简述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各写出一条即可):

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上图显示:大气中CO2消耗途径有____________和被海洋吸收。

13. 温室效应是指由于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导致地球平均气温不断上升的现象。下面是某兴趣小组设计的模拟生物圈“温室效应”的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 A和B是一组对照实验,其中起对照作用的是__________。

(2) 图中生态瓶内有河水、水草、小鱼、泥沙等成分。作为模拟“温室效应”的一组对照实验,两个生态瓶中各种成分的量、大小等应尽量保持________。

(3) 实验一段时间后,如果B内的温度比A内的 ______,则可证明“温室效应”会导致气温上升。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七节-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一课时练习( 含答案)

第7节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1.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消耗氧气的主要途径是等; 产生氧气的途径是。大气中的氧气的含 量会随着生物的呼吸、微生物的氧化分解和物质的燃烧 等运动而减少,但又会随植物的光合作用而增加,周而 复始地进行循环,这就是自然界的氧循环。自然界中的氧是在不断循环变化的。 2.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自然界中的碳可以以单质和化合物的形态出现,碳在自然界中也是可以循环的。碳的循环主要通过CO2来进行的。它可以分为三种形式。 (1)是植物经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化合生成有机物,在一作用中又以二氧化碳返回大气中被植物再度利用; (2)是植物被动物采食后,有机物被动物吸收,在体内氧化成二氧化硪,并通过释放回大气中又可植物利用。 (3)是动植物残体被分解,以及等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它返回大气中后重新进人生态系统和碳循环。 3.温室效应 大气中等温室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从而产生。在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占55%,其他还包括水蒸气、臭氧、氧化亚氮、甲烷、氯氟烃等。适度的“温室效应”能保证地球上的气温恒定,适于动植物生存,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 “温室效应”加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全球性气候变暖,产生一系列的危害。 ①;②;③;④。 (1)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 ①矿物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使用;②乱砍滥伐造成森林面积减少。 (2)减缓温室效应的措施。 ①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②开发新能源;③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 题型一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1.氧气在自然界中存在非常广泛,并不断循环转化。请回答以下问题:(1)铁生锈、动植物的呼吸(填“是”或“不是”)缓慢氧化。 (2)下图是自然界中氧的部分循环示意图。从①~ ⑥中选择序号填空,消耗氧气的有,产生氧气 的有。 (3)将沸点不同的气体分离开来,常采用液化分离 法。如,控制温度在-183℃时,可将空气中氮气(N2) 与氧气(O2)分离。工业上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该 过程属于(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自然界中氧气的主要来源是,消耗氧气的途 径有(任写一点)。从氧循环的角度分析,早晨 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比傍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要, 你的理由是 。 题型二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2.6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第二课时目标分层教学案

浙江省开化二中初中八年级下学期科学学科 《2.6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2课时)目标分层教学案一、目标分层双向表 二、教学案导学促教 情景问题 1、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中,你认为含有碳元素的是。 2、呼吸作用表达式为, 光合作用的表达式为。 3、分析上述两个表达式,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回答后,教师转入新课 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与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之间有什么关系? 新知探究 一、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碳是构成生物的基本元素之一,自然界中的碳可以是单质或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在大气中二氧化碳占空气总体积的0.03%,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是通过来完成的。 [读图]P82:自然界中碳的循环,讨论分析:自然界中碳的循环主要有哪些途径? 1、二氧化碳的产生途径 1、CO2→作用→物→作用→CO2 2、CO2→作用→物→吸收→体内氧化→CO2 3、CO2→作用→物→动植物残体→微生物分解作用→CO2 4、CO2→作用→物→动植物残体→地下漫长反应→煤、石油、天然气→燃烧→` CO2 2、二氧化碳的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被消耗 3、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被消耗,又随动植物的、有机物的燃烧以及等过程,源源不断地重新释放出来,结果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数 量。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稳定含量对地球上生物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二氧化碳在中

层大气的热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小组讨论:现代工业迅速发展,人类大量燃烧煤和石油等燃料,这对碳循环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学生根据查阅到的资料回答后小结:增加了大气中的量,从而破坏了碳在自然界的平衡,从而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并引起一系列的后果。 二、温室效应 1、温室效应的含义:大气中具有与温室玻璃相似的作用,对地球起着 作用,这种作用称为温室效应。 学生分小组讨论:根据查阅的资料和课本内容,分析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及其利弊,可以采取哪些措施防治温室效应的加剧? 学生回答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原因和利弊 2、温室效应的成因:二氧化碳像温室玻璃一样,来自能很好地穿过到达大地使地面温度,而却很少能穿透这层二氧化碳,使得它具有 作用。 3、温室效应的利弊 利:适度的温室效应能保证地球上的气温,适于动植物生存。 弊:近百年来,由于大量使用,加上森林面积因而急剧减少,使大气中的量增加较快,致使温室效应加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并引起一系列恶果。 措施: 学习小结 一、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是通过来完成的。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 被消耗,又随动植物的、有机物的燃烧以及等过程,源源不断地重新释放出来,结果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数量。 二、温室效应 近百年来,由于大量使用,加上森林面积因而急剧减少,使大气中的量增加较快,致使温室效应加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并引起一系列恶果。 三、分层效果检测题 课堂检测题 1.下列事例不属于碳循环过程中的某个环节的是: A.可燃物燃烧B.植物光合作用 C.植物呼吸作用D.微生物分解残体 E.植物的蒸腾作用 2.下列情况会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多() A.利用石灰水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B.汽车数量增加 C.发展太阳能、水能以代替煤、石油等燃料 D.植树造林 3. 二氧化碳虽然只约占空气总体积的0.03%,但对动植物的生命 活动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如右图所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七节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一课时练习 含答案

第7节自然界中的氧循环与碳循环 1.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消耗氧气的主要途径就是等; 产生氧气的途径就是。大气中的氧气的 含量会随着生物的呼吸、微生物的氧化分解与物质的燃 烧等运动而减少,但又会随植物的光合作用而增加,周而 复始地进行循环,这就就是自然界的氧循环。自然界中的氧就是在不断循环变化的。 2.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自然界中的碳可以以单质与化合物的形态出现,碳在自然界中也就是可以循环的。碳的循环主要通过CO2来进行的。它可以分为三种形式。 (1)就是植物经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与水化合生成有机物,在一作用中又以二氧化碳返回大气中被植物再度利用; (2)就是植物被动物采食后,有机物被动物吸收,在体内氧化成二氧化硪,并通过释放回大气中又可植物利用。 (3)就是动植物残体被分解,以及等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它返回大气中后重新进人生态系统与碳循环。 3.温室效应 大气中等温室气体具有吸热与隔热的功能,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就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从而产生。在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占55%,其她还包括水蒸气、臭氧、氧化亚氮、甲烷、氯氟烃等。适度的“温室效应”能保证地球上的气温恒定,适于动植物生存,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 “温室效应”加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全球性气候变暖,产生一系列的危害。 ①;②;③;④。 (1)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 ①矿物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使用;②乱砍滥伐造成森林面积减少。 (2)减缓温室效应的措施。 ①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②开发新能源;③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 题型一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1.氧气在自然界中存在非常广泛,并不断循环转化。请回答以下问题: (1)铁生锈、动植物的呼吸(填“就是”或“不就是”)缓慢氧化。 (2)下图就是自然界中氧的部分循环示意图。从①~ ⑥中选择序号填空,消耗氧气的有,产生氧气的 有。 (3)将沸点不同的气体分离开来,常采用液化分离法。 如,控制温度在-183℃时,可将空气中氮气(N2)与氧气(O2) 分离。工业上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该过程属于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自然界中氧气的主要来源就是,消耗氧气的途 径有(任写一点)。从氧循环的角度分析,早晨空气 中的氧气含量比傍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要,您的 理由就是 。 题型二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自然界的碳循环

自然界的碳循环 碳是一切生物体中最基本的成分,有机体干重的45%以上是碳。据估计,全球碳贮存量约为×1015t,但绝大部分以碳酸盐的形式禁锢在岩石圈中,其次是贮存在化石燃料中。生物可直接利用的碳是水圈和大气圈中以二氧化碳形式存在的碳,二氧化碳或存在于大气中或溶解于水中,所有生命的碳源均是二氧化碳。 碳是组成生命的最重要的物质成分之一,在生命物质中占到%。碳循环是维持地球表层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循环。地球表层系统中的碳,绝大部分以沉积物的形式储存在岩石圈中的储存库里,只有%的碳可以被生物吸收和利用。储存库中的碳,以碳水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于有机物质中(如岩石中的石油、天然气、煤),或以无机物的形式存在于矿物碳酸盐中(如碳酸钙)。储存库里的碳,一般情况下是不参加碳循环的,除非岩石被风化,化石燃料被利用,或火山活动将其以CO2和CO的形式带到大气中。大气活性库中的碳,不到全部碳的2%。它主要是通过生物的呼吸作用来补充的,火山喷发、人类燃烧化石燃料也是重要的来源。如图所示,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CO2,生产有机化合物,然后通过食物链传递。海洋中的浮游植物还可以直接生成碳酸盐骨骼。生物死亡后,生物体沉降到海底形成沉积层。海洋浮游植物生成的有机质,同样也沉降到海底,最终转变成石油和天然气。在适宜的地质条件下,陆地上的植物积累形成泥炭,这种泥炭可以转变成煤、石油、天然气和煤被称为化石燃料,是碳的巨大储藏库。当这些化石燃料被发掘、利用,燃烧生成的CO2和CO又会释放到大气中,参与碳循环。 碳循环

碳循环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满足植物光合作用的需要,维持了地球表层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另一方面,调节地球表面气候。由于碳循环的存在,使得大气CO2保持在某一恒定的水平,从而保证了地球表面温度不至于过高或者过低,为生物的生长发育和人类的生存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如果这一循环被破坏,将会导致地球表层系统失去平衡,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人类燃烧化石燃料导致大气CO2含量的急剧增加,可能会引起全球气候的变暖,就是一个例子。 碳循环的过程与特点 (1)碳循环的过程 碳的主要循环形式是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中开始,经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把碳固定,生成糖类,然后经过消费者和分解者,在呼吸和残体腐败分解后,再回到大气蓄库中,碳被固定后始终与能量流动密切结合在一起,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的高低也是以单位面积中碳的含量来衡量。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在有机物中,包括合成多糖、脂肪和蛋白质,而贮存在植物体内。食草动物吃了以后经消化全盛通过一个一个营养级,再消化再合成。在这个过程中,部分碳又通过呼吸作用回到大气中;另一部分成为动物体的组分,动物排泄物和支植物残体中的碳,则由微生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再回到大气中 (2)碳循环的特点 碳循环在生态系统中基本上是伴随着光合作用和能量流动的过程而进行的,其主要特点有: ①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CO2和水转化成有机物,构成全球的基础生产。 ②含碳分子中,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碳是最重要的温室气体。而二氧化碳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最重要的核心之一。

最新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优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诗歌创作朗诵----“我是一滴水”,了解自然界里水循环的基本过程。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认识水的重要性。 2.通过设计云、雨、雾形成的模拟试验,认识蒸发、液化对自然界水循环的作用,培养学生对知识综合分析运用的能力。 3.通过比较水在蒸发液化的前后成分变化,认知水循环对自然界的意义。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自然界里的水循环。 【难点】帮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 三、教学准备 【器材】 活动一:学生撰写的散文诗歌“我是一滴水”,自然界水循环的音像资料 活动二:热水瓶、热水、玻璃片、冰块、大小烧杯各1个、表面皿 活动三:玻片2个、胶头滴管2个、酒精灯、烧杯2个、池塘水、试管夹、显微镜 【资源】工作纸 四、教学内容 【教学流程】 情景1 录像展示 活动 探究云雨雾形成实验 水循环的意义 活动 诗歌 朗诵 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问题 观察思考后提出 活动 水质循环 前后变化

【活动设计】 活动一:我是一滴水 活动目标: 1.学生通过诗歌创作朗诵----“我是一滴水”,了解自然界里水循环的基本过程。2.在诗歌朗诵创作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增进学生认知水平,认识到水的重要性。 活动二:探究“云、雨、雾”形成试验 活动目标:通过设计云、雨、雾形成的模拟试验,认识到蒸发、液化对自然界水循环的作用。

活动三:探究水循环在自然界的意义 活动目标:通过比较水在蒸发液化的前后成分变化,认知水循环对自然界的意义。 五、训练与评价 【举例】“活动工作纸”(见下表) 自然界里的水循环(一) ------------探究“云、雨、雾”形成试验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 3.7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温室效应(第2课时)同步练习(II )卷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 3.7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温室效应(第2课时)同步练习 (II )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基础题 (共7题;共15分) 1. (2分)与氧循环无关的是() A . 生物呼吸 B . 物质燃烧 C . 光合作用 D . 氟利昂破坏臭氧层 2. (2分)我国大力发展水力发电站建设,如葛洲坝,年发电量相当于每年燃烧3 000万吨煤的火力发电站发出的电量,水力发电和火力发电相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减少CO2的排放有利于减轻温室效应;②减少SO2的排放有利于减少降酸雨;③减少废渣排放有利减少对土壤、水体污染;④减轻白色污染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② D . ① 3. (2分)下列有关自然界中碳循环和氧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 . 碳循环的主要形式是含碳有机物 B . 分解者在生物圈的依循环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C . 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保持了大气中氧含量的稳定 D . 碳循环和氧循环的过程中伴随着能量流动 4. (2分)如图所示是自然界中一个简单的碳循环过程,对于该过程理解正确的是()

A . 动植物的呼吸作用为地球大气提供了所有的二氧化碳 B . 植物只能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碳元素转移到体内 C . 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只能通过自身的呼吸作用转化为二氧化碳 D . 我国北方的冬天,许多树叶掉落,会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明显增加 5. (2分)科学家发现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平均浓度(单位为ppm)从20世纪50年代的315 ppm升至21世纪初的370 ppm,下列哪项可能是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A . 人口过快增长 B . 植被遭受破坏 C . 全球气温升高 D . 野生生物灭绝 6. (2分)科学家在分析被密封在琥珀中的远古时代的空气成分时发现,当时大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35%,而现在仅为21%,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 . 大量岩石风化消耗氧气 B . 海水中溶解氧增加 C . 生物呼吸作用消耗氧气 D . 气候变迁引起森林大量减少 7. (3分)图甲A、B、C分别表示某植物叶片所进行的某些生理活动,图乙为该植物在晴朗的夏季一天24小时内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3.7自然界中得氧循环和碳循环(II)卷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 3.7 自然界中得氧循环和碳循环(II )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9题;共18分) 1. (2分)空气成分中会造成温室效应的是() A . 氧气 B . 二氧化碳 C . 氮气 D . 稀有气体 2. (2分)生态系统的碳﹣氧循环中,能使二氧化碳进入生物体内,又能将其释放到大气中的生物是() A . 人类 B . 细菌、真菌 C . 哺乳动物 D . 绿色植物 3. (2分)下列有关地理、环境等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仍然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 B . 由于目前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很高,导致温室效应加剧 C . 地球上发生的地震大多数是有感的,但对人类造成严重破坏的极少 D . 地壳运动规律非常简单,板块构造学说可以解释目前绝大多数板块移动现象 4. (2分)如图所示为一个封闭透明的生态瓶,该瓶放在有光的地方,3天后小鱼仍能正常生活,最关键的原因是()

A . 水草能制造氧气 B . 水草能制造有机物 C . 水草能吸收二氧化碳 D . 水草能提供充足的二氧化碳 5. (2分)在碳循环中,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态系统主要通过() A . 蒸腾作用 B . 呼吸作用 C . 分解作用 D . 光合作用 6. (2分)(2014·湖州)今年6月8日至14日是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主题是“携手节能低碳,共建碧水蓝天”。根据如图碳循环的部分过程进行的有关分析中, 错误的是() A . ②是指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 B . 在生物群落的食物链中,碳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传递的 C . 在城市交通中少开汽车多骑自行车能减少①过程的发生 D . 绿化环境、爱护草木有利于③过程的进行 7. (2分)在温室大棚里把种植和养殖结合,可实现优势互补。下列对这种生态模式的错误叙述是() A . 养殖为种植提供有机肥料 B . 种植为养殖提供丰富的氧气

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教学设计

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 授课对象:八年级 授课时间:1课时 教材分析: 《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是浙教版科学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空气与生命》中第六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程分为氧循环与碳循环两大部分并拓展了臭氧与温室效应的一些知识,氧循环与碳循环均分别通过其循环途径作出其循环图示,其中碳循环是在氧循环的基础上进行讲解,通过生活中的经验入手讲解氧循环,再由氧循环扩展到臭氧层的知识,而碳循环在氧循环基础上加以解释,据此讲解由于二氧化碳而造成的温室效应,故而将本节课的内容完整联系在一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对碳氧循环都将有一个完整的了解。 学情分析: 从教材整体来分析,《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一课是学生学习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基础上的后续,学生对氧和碳循环的部分过程也有所了解,知道一些物质的相互转化后也就可以明白氧和碳进入循环的部分路径,初二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归纳总结能力,能对相关知识进行整合和运用。但还不能了解土壤中的一些微生物分解作用,对于碳循环的部分途径了解的不够全面,对于臭氧与温室效应也不是很了解,通过这节课的内容让学生们了解全面培养他们系统的总结知识的能力,并且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定的兴趣,能够积极配合教师,对现象进行解释。因此可以主动学习,最终让学生养成保护环境的好习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了解自然界中的碳循环,从而认识自然界中物质间的循环与转化。 2)了解大气层中臭氧层的作用及其保护。 3)了解温室效应的成因和温室效应的利弊。 过程与方法: 1. 学会分析生态系统中碳和氧循环的方法。 2. 通过学习“温室效应”的形成及对人类的危害,发展自身推理、联想和思维迁移能力。 3. 提高分析总结的能力,体验成就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2. 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养成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 3. 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2.6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导学案

2.6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导学案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与碳循环,从而认识自然界中物质间的循环 与转化。 2、了解大气层中臭氧层的作用及其保护。 3、了解温室效应的成因和温室效应的利弊。 4、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养成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 度。 【预习导学】 1、想一想:自然界中,生物不断进行进行呼吸,消耗氧气,生成二氧化碳,那么地球上会不会因此而耗尽氧气,充满了二氧化碳呢? 2、课前实验一:通过实验探究产生和消耗氧气的途径(可参照书本64页活动) 记录:蜡烛熄灭的时间。 【思考】这个模型中消耗氧气的途径是什么?产生氧气的途径又是什么? 【画一画】你能设计图表模型来表示玻璃罩内氧循环过程吗? 课前实验二:书本P68的活动,得出实验结论并加以分析。 实验结论:盖有玻璃片的杯内水温较____(填“高”或“低”)。

2、找一找:你听说或知道臭氧吗?请搜索有关臭氧的知识。并记录: (1)位置:________层 (2)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O2和O3的相同点和区别? 相同点:都由____元素组成。 臭氧物理性质:臭氧是一种具有________色和________味的气体,它____溶于水。臭氧化学性质:有很强的氧化性,不稳定。 (4)臭氧层对人和生物有什么影响? (5)臭氧层为什么会有空洞?会给地球带来什么后果? 【课中任务】 任务一:自然界中氧循环的途径有哪些? 1、交流预习导学1、2。 2、小组讨论:在自然界中,消耗氧气的途径主要有哪些?产生氧气的途径主要是什么? 思考:(1)根据氧循环的原理,在屋内可以用什么方法来使空气保持清新? (2)假如有一天叫你在大棚内种植大量的蔬菜,你打算如何使棚内的蔬菜增产? 任务二:认识大气中臭氧层的作用及其保护 交流预习导学3

第7节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第7节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要点详解 知识点1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1.氧循环的含义 氧循环是指大自然中氧气的含量会随着生物的和物质的燃烧等减少,但又会随植物的而增加,这样周而复始地进行循环,使大气中氧气的含量保持相对恒定的过程。 2.氧气的产生途径 植物的光合作用把水和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 3.氧气的消耗途径 (1)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吸入氧气,产生二氧化碳。 (2)动、植物死亡后的残体被分解,最后被氧气氧化成水和二氧化碳。(3)矿物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等的,消耗氧气,放出二氧化碳。(4)另外还有钢铁生锈、食物腐败等都要消耗氧气。 4.自然界中的氧循环模型图 例1 提高植被覆盖率对保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也有重大意义。这是因为绿色植物能通过() A.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B.光合作用吸收氧气和二氧化碳 C.呼吸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D.呼吸作用吸收氧气和二氧化碳 知识点2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1.碳循环的含义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被消耗,又随动植物的、有机物的燃烧以及生物腐烂分解等过程,源源不断地重新释放出来,结果使大气中被消耗的二氧化碳的数量与重新释放出来的数量大致相等。

2.自然界中碳的形式 碳是构成生物的基本元素之一,自然界中的碳以单质(如金刚石、石墨等)或(在空气中以二氧化碳,在生物体内以有机物)形式存在。 3.自然界中碳循环的主要途径 4.影响碳循环的因素 现代工业迅速发展,人类大量燃烧煤和石油等燃料,排放过多的二氧化碳,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从而破坏碳在自然界的平衡。 例2 下图是“生物圈碳—氧平衡”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A、B两个过程中,能够降低大气二氧化碳含量的是A过程 B.碳—氧平衡是指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各占50% C.人类生活和工业生产加剧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的排放 D.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有利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知识点3 温室效应 1.大气温室效应的含义 地球上的有些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化学式为CH4)等能像玻璃、塑料薄膜一样,让太阳光辐射的能量穿过大气层被地面吸收,同时防止地面辐射的能量逸散到宇宙空间去,使地面的气温升高,产生类似温室的。 2.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 (1)矿物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使用。 (2)乱砍滥伐而造成森林面积的不断减少。 3.温室气体:、H2O、O3、N2O、CH4、氯氟烃、全氟碳化物及六氟化硫等,

如图是大自然中水循环示意图

1. 夏天打开冰箱冷冻室的门,看到门里冒出白气,这是()A.冰箱内的冰升华为水蒸气B.冰箱内的冰熔化成水后,迅速汽化成水蒸气C.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D.冰箱内的水蒸发成的水蒸气 冬天,人说话时,可以看到口里呼出“白气”;夏天,打开冰箱时,也可以看到从冰箱里冲出“白气”.下列对这两次“白气”产生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A.冰箱里冲出的“白气”是冰箱里的气体液化产生的B.冰箱里冲出的“白气”是冰箱里的气体汽化产生的C.口里呼出的“白气”是口里的气体液化产生的D.口里呼出的“白气”是口里的气体汽化产生的 夏天,刚从冰箱里取出的冰棒,其周围会出现“白气”,这是由于()A.冰棒周围的空气被液化B.冰棒周围的水蒸气被液化C.冰棒发生了汽化D.冰棒周围的水蒸气升华 用水壶烧开水,当水沸腾的时候,在壶嘴外面较大范围内都有“白气”出现,但最靠近壶嘴附近一段距离却没有“白气”,主要原因是()A.靠近壶嘴的地方没有水蒸气B.靠近壶嘴的地方温度较低C.靠近壶嘴的地方水蒸气运动得太快D.靠近壶嘴的地方温度较高 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经常看到烧开水时从壶嘴冒出“白气”,刚从冰箱中取出的雪糕周围也有“白气”,如图所 示.下面对这两种“白气”的解释正确的有()A.两种白气都属 液化现象B.两种白气都是原来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C.壶 嘴冒出的白气是壶里冒出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D.雪糕周围的白气 是雪糕升华形成的 小明同学认真观察了烧开水的过程.他发现当水沸腾时,不断有“白气”出现.但通过更进一步的观察,小明同学又注意到:“白气”的位置总是与壶嘴口有一小段距离,而在水壶嘴口位置却什么也看不见.这是为什么? 答:在离壶嘴一小段距离的位置不断有“白气”出现,是水蒸气遇到冷的空气液化成小水珠,但在水壶口处什么也看不见,这是因为水壶口处的温度比较高,喷出的水蒸气不能放热液化. 小明同学认真观察烧开水,通过初步观察,发现当水沸腾时;不断有“白气“出现;但通过进一步的仔细观察却发现;出白气的位置总是与壶嘴口有一小段距离;而在水壶嘴口位置却什么也看不见,请你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上面的两个现象 寒冷的冬天,房间的玻璃窗上常常会,玻璃上冰花图案各异,有的像兰花,有的像马尾松,还有的像一朵朵的梅花.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回答下列问题:(1)冰花在玻璃的室内(填“室内”或“室外”)表面与冰花的形成有着相同物态变化的是霜(a.霜 b.雾 c.露)(3)结冰花的物态变化名称是此过程要放热(选填“吸”或“放”). 指出物态变化名称1.冰冻衣服变干2放入衣箱中的樟脑球固体粮虫剂 变小的过程3日光灯变黑4人工降雨5

3.7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3.7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1. (2018?江西) 关于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构成:都是由分子构成,且都含有氧分子, B. 性质:常温下均为气体,且都易溶于水, C. 用途:氧气可用作燃料,二氧化碳可用作化工原料, D. 转化:在自然界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可以相互转化 2. 从物质循环的观点看,人体中的碳元素,究其根源是来自( ) A. 非生物界中循环的碳 B. 大气中二氧化碳中的碳, C. 食物中有机物里的碳 D. 燃料中的碳 3. 所谓地球的“温室效应”是指( ) A. 频频发生的森林大火,使地球温度升高 B. 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等含量增大,阻碍了热辐射,使地表温度升高 C. 用塑料大棚提高棚内温度,使之适宜农作物生长 D. 地球上空臭氧层遭到破坏,使阳光中的紫外线易穿透大气层照射到地球上 4. 农业生产中,为了达到提高农作物产量的目的,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 ①增加二氧化硫浓度②增加二氧化碳浓度,③合理密植④延长光照时间 A. ①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5. 科学家指出,气候变暖主要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增温效应造成的。为了减少温室效应的影响,下列措施不合理的是( ) A. 植树造林,增加绿化面积 B. 开发氢气等新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C. 大量使用煤做燃料 D. 将二氧化碳气体转变为其他有用物质 6. 下列关于自然界中碳循环和氧循环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植物的光合作用使空气中的氧气含量逐年提升 B. 动植物的呼吸作用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大 C. 积极倡导“低碳”行动的目的是消除大气温室效应 D. 大气中的氧气含量在各种因素作用下能保持相对稳定 7. 如图是有关自然界中碳循环示意图,对此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碳循环与呼吸作用密切相关 B. 碳循环与光合作用无关 C. 碳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二氧化碳

第7节《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重点归纳与精析提升(第2课时)含解析

第7节《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重点归纳与精析提升(第2课时) 【知识梳理】 1.碳元素的演变、转化与循环 (1)CO2→作用→有机物→植物→CO2 (2)CO2→作用→有机物→吸收→体内氧化→CO2 (3)CO2→光合作用→→动植物残体→分解作用→CO2 (4)CO2→光合作用→→动植物残体→地下漫长反应→→燃烧→CO2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被消耗,又随动植物的作用、有机物的以及微生物的作用等过程,源源不断地重新释放出来,结果使大气中被吸收的二氧化碳的量与重新释放出的量。 2.温室效应 (1)地球大气中有些气体,如、等能像玻璃、塑料薄膜一样,让太阳光辐射的能量穿过大 气层被地面吸收,同时防止地面辐射的能量散逸到宇宙空间去,使地面的气温,产生类似温室的效应,称为大气的温室效应。 (2)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由于现代工业的,人类大量等化石燃料,地层中 经过千百万年积存的、已经脱离碳循环的碳元素,在很短的时间内释放了出来。这就打破了生物圈中的平衡,使大气中含量迅速增加,进而导致气温上升。 (3)温室气体除CO2外,还有、O3、、CH4等气体,CO2对全球升温贡献占55%左右。【知识广场】 石油可以种出来吗 能不能有一种安全的、不破坏环境的石油生产方式呢?比如,把石油像种庄稼那样种出来?回答是肯定的,因为已经有成功的例子了。1961年,美国化学家梅尔温·卡尔文博士因一本关于光合作用的著作而获得诺贝尔奖。20世纪70年代,他从橡胶中产生的胶汁得到启示,决心研究、寻找石油植物。后来发现大戟科的许多植物产生的一种乳状汁液中,竟含有30%~40%的类似石油的碳氢化合物,稍加处理就可成为石油替代品。人工栽种石油植物只要一年至多年即可收获。 【精选例析】 【例1】如图3.7-3表示自然界中碳循环的过程,请据图回答。 (1)图中A、D分别代表哪类生物?A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 (2)图中可以代表呼吸作用这一生理过程的标号是_________。 (3)在维持自然界中碳—氧平衡方面,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从图示可知,A既能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也能向空气中 释放二氧化碳,所以A应该是植物;D能分解动植物遗体和动物 粪便产生二氧化碳,所以D应为腐生性的真菌和细菌等微生物。 (2)呼吸作用是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从图中可知①②③都是呼吸作用。 (3)植物能够维持自然界中的碳—氧平衡,主要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所以我们保持植被、植树造林、 节约用纸、少用一次性筷子等都能为维持自然界中碳—氧平衡做出贡献。 【例2】2017年5月,我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试采成功。可燃冰储量丰富,热值高,燃烧后不产生任何残渣,被称作“未来的能源”。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一、课程标准: 新课标中对《自然界的水循环》这节课的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二、教学内容: 分析教材:本节课出自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由“相互联系的水体”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部分内容组成。“相互联系的水体”部分内容主要是对水圈的构成、自然界的各种水体之间的关系作了简要的介绍,为学习水循环的学习作基础知识方面的铺垫。“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紧紧围绕“水循环示意图”以海陆间循环为主介绍了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分析了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其数量是有限的。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及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学习水的若干运动转化、更新规律,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学生在学习后,应能绘制简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重点:水循环的过程及主要环节。 难点:把握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维持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促进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对气候、生态、地貌产生深刻影响。 教学过程:“水是生命之源,同时和不断运动变化的自然界一样,大自然的水也是处于运动更新的状态之中。这堂课我们来学习自然界的水循环” [导入新课] 通过一张多媒体展示图片:宇宙中蓝色的星球,思考它是“水球还是地球”来进行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思考。可见水为生命之源,对人类是非常重要的。由此进入授课阶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自然界的水循环”。 多媒体展示课题名称:“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三、教学方法 图示法、小组讨论、多媒体演示、案例分析等,尽可能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交流合作能力与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四、学情学法 高一学生能运用抽象的、逻辑的推理方式去思考解决问题,可进行独立探究活动和研究性学习。 高一学生对一些地理表面现象的认知较多,对原理性认知较少。学生已有知识是知道自然界水体存在形态、基本掌握了物质三态变化;已有的技能是有一定的读图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掌握的是水循环过程及其意义、河流的补给等内容。 五、教学过程 领悟形成阶段1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小组活动】

信达外国语学校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word教案

课题第6节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日期 1、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了解自然界中的碳循环,从而认识自然界中物质间教的循环与转化。 学 2. 了解大气压中臭气层的作用及其保护。 U 3. 了解温室效应的成因和温室效应的利弊。 重点:自然界的氧.碳循环 网上资料 教学预设 调控对策 一、自然界中氧元素的循环: 【知识小结】氧是构成生命的物质(蛋白质和核酸)的元素之一。氧也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元素之一,占地壳总质量近一半。在江河湖泊中, 氧元素占水体总质量的90%。据化学家估计,在每平方米地球上空约有2吨氧气。 【讨论】有什么办法能使鱼缸内水中溶解的氧气含量增加?一一换水、使用增氧气泵.养水茸等。 【问题】为什么在鱼缸里养一些水草,可以增加溶解氧呢? 【实验】证明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实验 实验现象:钟罩内蜡烛熄灭的时间是放有绿色植物的时间长。实验结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氧的产生: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和水,制成糖类等有机物供人类和动物需要,并向大气释放氧气。 氧的消耗: ⑴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吸入氧气,放出二氧化碳重返大气 ⑵动植物死后的尸体被微生物分解破坏,最后被氧气氧化变成水和二氧化碳; ⑶矿物燃料如煤、石油和天然气燃烧时业需要氧气,放出二氧化碳和水汽。 氧气不断地被消耗,又不断地产生,使大气中氧元素的含量保持恒定。科学家自1910年开始测定大气中氧的含量以来,至今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一一这个事实告诉我们:自然界存在一个重要的物质循环一一氧循环:自然界中氧气的含量会随着生物的呼吸和物质的燃烧等而减少.但又会随植物的光合作用而增加,周而复始地进行循环。(使物质转化.循环和平衡)【思考】根据氧循环的原理,在屋内可以用什么方法来使空气保持清

26自然界中的氧和碳的循环

八年级科学(下)导说稿编号0830主备人:徐旭伟审核人:莫志昂使用人: 使用时间:2012/12/20第六节自然界中的氧和碳的循环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氧循环的途径,从而认识自然界中物质间的循环与转化 2、了解大气层中臭氧层的作用及其保护,知道自然界中碳的循环途径及温室效 应的利与弊,能列举一些防治温室效应加剧的措施。 (一)自然界的氧循环 书本64页,活动,图2-59 现象:蜡烛熄灭时间A钟罩较,B钟罩较(长或短) 实验结论 如果把该装置放置在黑暗的环境中,结果如何?原因是什么? 用图标模型来模拟玻璃钟罩内氧气循环的过程: 氧气二氧化碳 在整个大自然中,消耗氧气的途径有哪些?产生氧气的途径是什么? 消耗氧气的途径:1、2、 产生氧气的途径: 思考:1、教室是我们学习的场所,有什么办法使教室的空气保持清新? 2、王某在大棚内种植了大量的蔬菜,请你给他想想办法,如何使大棚内的蔬 菜增产? (二)保护臭氧层 1.位置:________层。25-35公里含有地球上90%的臭氧,这一区域被称为“臭氧层”。 2.形成:(用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臭氧也是氧循环的一部分。 3.O2和O3的相同点和区别? 相同点:都由____元素组成,臭氧是氧元素的另一种单质。 臭氧物理性质:臭氧是一种具有________色和________味的气体。 臭氧化学性质:有很强的氧化性,不稳定。 4、臭氧层对人和生物有什么影响? 5、但是:臭氧层正遭受破坏,变薄,并出现臭氧空洞!!! 这种现象是怎么产生的,会给地球带来什么后果? a.电冰箱、空调器的致冷剂________等物质的排放; b.过量的二氧化碳渗入; c.太空火箭喷出的氢、氧化氮以及高空飞行的飞机喷出的尾气; d.大量使用化肥等。 后果:①危害人体健康;②破坏生态及经济 6、高能紫外线的危害: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班级:10地科一姓名:赵梦婵 【课标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主要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分析这条标准,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1、水循环按其发生的空间范围分为海陆间循环(又称大循环)、陆上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三种。“课标”并不要求对水循环作这样的划分或出现三种循环的概念,而是要求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 2、教学重点应引导学生通过绘图方式加深理解认识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与环节。 3、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对水循环意义的学习应注意形成一些基本的认识。 【教材分析】 本节是《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是开篇内容,主要讲述了“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第一个知识点浅显易懂,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是为第二个知识点学习作铺垫;第二个知识点是本节课重点内容,通过图文和活动设置介绍了水循环发生的领域、发生的环节、水循环的类型和意义。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学习本课只是之前,已经具有水的三态变化原理的物理学基础,因此,本节课将以10分钟的时间讲解“相互联系的水体”的相关内容。针对南宁十九中的学生已经学习了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以及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相关内容,应该形成了一种整体把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教材上“黄河”断流的活动题以及水循环的地理意义题学生应该很好理解, 因此,活动题不单独作为一个内容来详细讲解,而是穿插到“人类可以影响水循环的哪些环节”的探究中去简单讲解;而水循环的意义则是出示一些简单的材料启发学生得出水循环的意义。

高中地理教案自然界的水循环范文

高中地理教案自然界的水循环范文 开场白:大家好,我今天要说的《自然界的水循环》这节内容位于人教版高中新课标地理必修Ⅰ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设计和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1.课标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必修Ⅰ"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内容要求中提出:"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同时给出了活动建议:用计算机设计水循环动画.该"标准"旨在引导学生能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根据"标准"要求,学生对于"水循环示意图"不但要能"读",而且还要会"说",会"画",会"用".通过示意图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地理技能和学会用示意图分析地理原理.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是开篇内容,本节内容首先介绍水圈的构成及其特点,主要讲述了"相互联系的水体","水

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第一个知识点浅显易懂,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是为第二个知识点的学习作铺垫;第二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图文和活动设置介绍了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和意义.图3.2直观地说明各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本节活动题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学以致用,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3,三维目标定向 ⑴.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水圈水体的构成和各水体相互转化的关系 ②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③学会从地理图表,地理现象中获取有用信息,分析地理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⑵

2019年精选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下册第三章 物质的转化和元素的循环2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和氧循环复习特训

2019年精选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下册第三章物质的转化和元素的循环2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和氧循环复习特训第二十三篇 第1题【单选题】 今年6月8日至14日是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主题是“携手节能低碳,共建碧水蓝天”。根据如图碳循环的部分过程进行的有关分析中, 错误的是( ) A、②是指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 B、在生物群落的食物链中,碳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传递的 C、在城市交通中少开汽车多骑自行车能减少①过程的发生 D、绿化环境、爱护草木有利于③过程的进行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如图表示一天之内(早7:00~第二天早7:00)温室大棚中CO2含量的变化,在a点打开通风口的目的是( ) A、补充大棚内的CO2 B、补充大棚内的O2 C、降低大棚温度 D、降低大棚湿度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列做法或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回收废旧电池,既可节约金属资源又可减少环境污染 B、用灼烧的方法区别棉花和羊毛 C、“低碳生活”倡导大量使用化石燃料,鼓励人们多开汽车出行 D、使用可降解塑料代替传统塑料,有利于减轻“白色污染”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下列有关碳循环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吸收CO2释放O2 B、动、植物呼吸作用吸收O2释放CO2 C、用石灰水吸收空气中过量的CO2 ,以解决温室效应 D、提倡“低碳生活”,大力推广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的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描述。如图所示,对这个模型的描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