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搭配中的学问》案例分析

《搭配中的学问》案例分析

《搭配中的学问》案例分析
《搭配中的学问》案例分析

《搭配中的学问》案例分析

背景:

《搭配中的学问》是三年级上册的一节综合实践课。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获得有序思考的能力.并了解搭配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这种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以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简单的搭配好多学生都会,但是他们的认识水平还停留在感性层面,无法做到有序搭配。因此,我在设计时,首先从学生最熟悉的吃、住、行入手,在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帮助他们掌握有序搭配的知识。

案例片段:

一、课前游戏:石头、剪刀、布

(同桌的两个同学做游戏,看谁赢得次数多)

师:你能告诉老师,是怎么赢了同桌的吗?

生1:如果他出剪刀,我出石头,我就赢了。

生2:如果他出石头,我出布,我就赢了。

……

师:剪刀、石头、布,只有三种出拳的方法,但是,却有好多种不同的搭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搭配中的学问。(板书课题)

二、集体探究

1、穿衣服的搭配

师:星期天,小敏要到外婆家去玩,她该怎么穿衣服呢?

出示图片:T恤牛仔衣裙子牛仔裤长裙

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不同的穿法,那么,到底有几种不同的搭配呢?

生1:5种。

生2:6种。

生3:4种。

师:你能利用手中的物体假设成这些衣服自己搭配一下吗?

学生动手操作。汇报搭配结果,上讲台演示。

生1:(操作)上衣不动,依次用下装去搭配上衣,一共六种(摆放次序乱)生2:(操作)上衣不动,先用三件下装分别与一件上衣搭配。(有序的放)师:你觉得她摆得怎么样?

生:有顺序

师:这样摆有什么好处?

生:不会漏掉

师:她按一定的顺序摆,不遗漏。

板书:有序不遗漏

师:谁还有不同的摆法?

生3:用一件下装分别与两件上衣相搭配,一共六种

师:这种方法好吗?好在哪儿?

生:有顺序,不重复

比较两种搭配,一种是固定上衣,用下装搭配,一种是固定下装,用上衣去搭配。(用卡片演示衣服和裤子的搭配方式)

师:想想刚才怎么摆的,有什么简便的方法把它表示出来?

(四人小组合作完成。)

汇报组1:衣服衣服

裙子裤子裙子

师:你认为这种方法怎么样?

生:好,不漏

师:这种方法中同样两种裤子,是哪条裤子呢?

生1:写了裤子,是哪条颜色裤子呢?

生2:第一条裤子边上画上三角形

生3:把第一件衣服改成上衣。

汇报组

师:用哪几种图形表示两件上衣的?

师:用汉字表示的有哪些组?

(生举手)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汇报组3:我们用1和2代表上衣,A、B、C代表下装,还可以这样表示:

1 2 1 2 1 2 1 2

A B C A B C

师:这样表示出来也是一目了然的。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

师: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师板书图形和数字字母表示的那两种。(板书:简单,明确)

2、午餐的搭配(略)

3、行走中的搭配(略)

自评:

1、动手操作,让学生“跟”进来

动手操作是指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手、口、脑等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亲身感知、体验丰富的数学知识和可持续学习的发展性学习。“搭配中的学问”提供了学生动手体验的情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不再只是一个被添加的容器,而是一个可点燃的火把。从搭配上衣和下装开始,是本节课的第一次操作。学生由课堂上的旁观者真正变成了一个参与者,尤其是那些本身对数学缺乏兴趣,被形容为“学困生”的同学,在经历了自身的动手操作后,将无形的知识转化为有形的操作,将“无趣”变为“有趣”,将“落后”变为“跟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挖掘让学生实践的素材,使学生对知识的发生形成感到亲切、自然,进而把学习变为自己的需要,产生学习的内驱力。

(二)动手操作,让学生“乐”起来。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当代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应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教师教学中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搭配中的学问”中设计了许多有趣的“做一做、摆一摆、画一画”等操作实验,经验告诉我们,这些有趣的操作实验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而好奇心能使人们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努力钻研。

(三)动手操作,让学生“活”起来

皮亚杰认为“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指尖的”。现代教学论也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的确,思维往往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动手实践则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让学生如同“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发展思维能力。没有做,学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理解。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内容的重要形式,因此,我们必须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事物,在头脑中产生表象,以动促思,真正做到学生动手,教师参谋,使学生能在课堂上“活”起来。如“走路中的搭配”,“午餐的搭配”等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