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通用版)2021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4部分写作第7讲考场作文的凤头、豹尾教学案

(通用版)2021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4部分写作第7讲考场作文的凤头、豹尾教学案

第7讲考场作文的凤头、豹尾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考生在考场这个特殊而紧张的氛围下要想写成一篇让评卷老师“眼睛为之一亮”的急就之作,就必须重视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开头如“爆竹”,结尾如“撞钟”,扮好“凤头”,饰好“豹尾”,首尾圆合,是考场作文取得高分的亮点。

一、雕饰凤头常见“8技法”

高考作文中,精彩的开头(凤头)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锤定音的,它常常对作文的基调、氛围、情境起着引导的作用,好的开头可以吸引评卷人的目光,激发阅卷老师的兴趣。

优秀作文的开头虽方式各异,或开门见山,一览无余,或开门向壁,曲径通幽,但都是殊途同归。对此,考生需要注意两点:一是语言简洁,切勿烦琐冗长,拖泥带水;二是快速入题,观点清晰,切勿含糊不清,故弄玄虚。

(一)开门见山,直接入题

破题式开头是议论文最简捷、最鲜明,同时也是操作性最强的开头方式。或者以哲理性的语言旗帜鲜明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给人以雄辩的力量和思想的震撼;或者对标题和相关概念的意义加以解释和阐述,表明自己的观点。而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开头可以直接交代人物或通过对人物肖像、语言、动作等的描写点题;以叙事为主的记叙文,一开头就可以点明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等,直接进入主题。如:

(示例一)生活是一部“作品”,我们每个人都是创造生活的“作家”,而那些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人则是我们的“读者”。那么,应当怎样对待这些读者的呼声呢?我认为,应当善则听之,恶则弃之。

(选自《善则听之,恶则弃之》) [点评] 开篇扣住“怎样对待这些读者的呼声”,引出“应当善则听之,恶则弃之”的观点,开门见山,入题简洁,切中肯綮,干净利索。

(示例二)江山如画,美人垂泪;英雄末路,霸王别姬。

大伯的眼泪顺着眼角落下,他浑厚、沙哑的声音,随着眼泪的落下被咽入胸腔。我们总爱问大伯:“每次都哭,怎么还唱?”他总回答:“京剧的语言太美妙,我舍不得不唱。”

(选自《京剧》) [点评] 开篇利用四个四字句举例生活中的语言之一——京剧。然后通过神态、语言等细节描写刻画了大伯倾情演唱京剧的情景,一问一答的对话,点出了文章的主题“京剧的语言太美妙”,生动而富有感染力。

(二)名句开篇,彰显底蕴

将名言警句、经典诗文、俗语等,不是作为题记而是作为文章开头的一部分内容,直接引用或化用,将其作为全文的中心论点或者以此引出论点。这样做既可以增加文章的文化内涵,彰显作者的文学底蕴,还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色彩,从而起到先声夺人、文采飞扬的艺

术效果。如:

苏轼在《琴诗》里写道:“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诗人是智慧的,他通过对琴声的追问,向我们形象地提出了一个哲学命题:美美与共,成就辉煌。

(选自《美美与共,成就辉煌》) [点评] 开篇引用苏轼的名句,由诗人对琴声的追问,归纳出一个哲学命题,“美美与共,成就辉煌”这一命题恰恰是本文的中心论点。这样的开头既有文采,又能水到渠成地展示观点。

(三)起兴类比,引人入胜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这里所说的“他物”并非与此物无关,相反,二者之间应该有着密切的逻辑关系。这类文章的开头,作者常常从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写起,花鸟鱼虫、飞禽走兽,无所不包,化理为形,化虚为实,用形象包蕴思想,同时又大于思想,读来使人口舌生香,回味无穷。如:

水加水还是水,淡而无味;盐加盐还是盐,咸极遭弃;若将盐加入水中,则是一杯有味的盐水。物如是,普通话与方言之间的关系亦如是。

(选自《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点评] 由水和盐的关系,进而联想到“普通话与方言之间的关系”,作者巧妙地由生活现象入手,引出话题,为下文展开论述分析张本。

(四)反弹琵琶,柳暗花明

考生要论证的观点与传统的、一般人的观点相对或相反,而那些观点从某个角度来说又没有错。为了不引起读者的误解,作文开头先肯定那些观点,然后再从“反向”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是一种“反弹琵琶”的开头方法,开场圆满,滴水不漏。如:

孔子曰:“君子不器。”意思是君子不应该像器具那样,让自己的作用仅仅限于某一方面。而我却说,君子当为器。君子当接受教育使自己进步、完善,从璞玉浑金成长为有用之器;君子当海纳百川成为有容之器;君子当砥砺前行成为国之重器,怀抱为国为民,舍我其谁之志。

(选自《君子当为器》) [点评] 先引用孔子名言“君子不器”,继而简洁而凝练地提出相反的观点“君子当为器”,开门见山,明快有力,同时照应题目。之后的三个“君子当……”,以排比句式从三个方面阐释观点,为下文展开论述张本。

(五)整句入题,先声夺人

开头以对偶句、排比句等形式来议论点题、抒发情感,既能凸显文章的文采,同时又能增强文章凌厉的气势,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这已成为近几年高考高分作文中的常见手法。如:

(示例一)相揖于春风,我懂得鲜花盛开的美好;相恤于诗书,我珍视风乎舞雩的安乐;相敬于先贤,我一遍遍吟咏——“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观看完“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后,我澎湃的心情久久难以平复。

(选自《飒爽青春生浩气,不畏任重求弘毅》) [点评] 此开头围绕“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展开,一连三句,形成强大的气势,而后点出“我澎湃的心情久久难以平复”,为下文展开张本。

(示例二)半丁画心,雁冰书情。良铮焚身膏振臂高呼,良镛执纸笔笑傲江湖。前有越王卧薪尝胆,后有鲁迅弃医从文。浙江宝地,人才济济;钱江潮涌,浩浩汤汤。浙江精神正是“水”的精神,务实肯干,润万物于无形。作为浙江学子,身处新时代的广袤天地,唯有常怀“浙江精神”,方能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

(选自《心怀江潮,务本精耕》) [点评] 开头前三句分别是四字句、九字句、八字句,句式整齐又富有变化,以42个字写了6个人(陈半丁、茅盾、穆旦、金庸、勾践、鲁迅)及他们各自的特质,几句话写尽论据之内涵,可谓高度凝练。

(六)巧设问句,发人深思

文章一开篇便提出疑问或设置悬念,点燃读者的阅读热情,造成一种新奇感,一步步引导读者更深入地思考,给人一种欲罢不能之感。如:

“国之重器”是什么?

支撑一个国家存在或变强的人或物,就是“国之重器”。前两天在报纸上读到题为“国之重器,人才为要”的评论,不由沉思:看我泱泱中华,可称“国之重器”者谁?想到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选自《“国之重器”赞》) [点评] 面对作文材料中的“器”字,作者开篇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国之重器’是什么”。然后自问自答,阐释其内涵。但作者没有停留在空泛论述的层次,而是进一步明确自己要讨论的问题,那就是泱泱中华,哪些人可以称为“国之重器”,进而展开对自己心中伟人的论述。

(七)比喻生辉,妙语成金

比喻,可以将抽象化为形象,将深奥化为浅显,将复杂化为简明……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富有感染力。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开头,先要明确文章需要表现本体的何种特点,然后根据这一特点展开联想和想象,寻找一个和本体相似而又完全不同类的事物作为喻体,喻体最好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事物。如:

祖国是阳光,我是树苗。经过18个春秋,曾经的幼苗,如今已枝繁叶茂,成为新时代的栋梁。在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教育我们:“广大青年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我们新时代的青年,不仅在祖国的庇护下成长,更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中国梦的实现添砖加瓦。在新时代的今天,新青年在祖国的高速发展中得到成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