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七单元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检测练习

2019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七单元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检测练习

2019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 燃烧与灭火检测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分析或做法正确的是()

A.吹灭蜡烛:降低着火点B.“釜底抽薪”:利用了清除可燃物的灭火原理

C.电器起火:用水浇灭D.煽风点火: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2.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将块煤粉碎后再燃烧,其目的是延迟煤燃烧的时间

B.如图a,火柴头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

C.由图b中的现象可知,金属镁引起的火灾不能用氮气灭火

D.蜡烛用扇子一扇即灭,是因为扇走了蜡烛周围的空气

3.当燃着的小木条燃烧端朝上时,木条没烧完就会熄灭,原因是()

A.缺乏氧气

B.缺乏可燃物

C.小木条的着火点升高了

D.燃烧端下面的小木条温度不易达到其着火点

4.下列措施——理由之间,其因果关系不正确的是()

A.白磷要保存在水中——防止自燃B.加油站严禁烟火——防止爆炸

C.真空包装食品——防止缓慢氧化D.用扇子扇煤炉火——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5.燃烧是一类重要的化学变化,下列关于燃烧的叙述正确的是()

A.燃烧一定有火焰

B.物质在有限的空间内燃烧,一定会发生爆炸

C.物质跟氧气的反应就是燃烧

D.使可燃物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可以灭火

6.在化学实验或日常生活中都应强化安全意识,下列做法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A.家中油锅着火,用水浇灭

B.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采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实验完毕,先熄灭酒精灯后撤离导气管

C.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实验中,先点燃酒精灯,再通入一氧化碳

D.家中天然气泄漏时,立即关闭阀门并打开门窗通风

7.下列灭火方法中,与“釜底抽薪”的灭火原理相同的是( )

A.用高压水枪灭火

B.用锅盖盖灭着火的油锅

C.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D.森林着火时砍掉旁边的树木形成隔离带

8.某物质的着火点为t C ,如图中该物质不能燃烧的点是( )

A.Q点和P点B.N点和M点C.P点和以点M D.N点和Q点

9.将一根火柴折成火柴头和火柴梗两部分,如图所示放在铜片上,用酒精灯加热铜片,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火柴头先燃烧起来。下列对此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火柴梗不是可燃物

B.火柴头着火点比火柴梗低

C.火柴梗燃烧需要更多的氧气

D.加热提高了火柴头的着火点

10.如图为为研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实验装置。实验时将两支试管同时浸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A.磷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4P+5O2点燃

2P2O5,

B.对比试管1、2中的现象可得出结论: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C.气球的作用是:防止燃烧产生的气体逸散到空气中

D.能得出“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这一结论的实验是:试管1中的白磷燃烧,烧杯中的白磷不燃烧

二、选择填充题

11.对下列词语的有关化学原理解释合理的是()

A.火上浇油——隔绝空气

B.风助火威——为燃料燃烧提供充足的氧气

C.釜底抽薪-燃烧需要氧气

D.钻木取火——

12.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图书失火的原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A、清除可燃物

B、隔绝空气

C、降低图书的着火点

D、

13.下列气体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A.氧气B.二氧化碳C.一氧化碳D.

三、填空题

14.请用燃烧的知识解释下列现象:

(1)“蜂窝煤”比“煤球”与空气的接面积__________,所以更容易燃烧。

(2)在蜡烛的火焰上放一只平底碟子,碟子上出现一层黑色物质,这是因为放碟后就使得空气的流通变慢,也就是说燃烧的条件中的_________不足,使得蜡烛不能完全燃烧。

(3)用扇子扇炉火越扇越旺,这是因为炉火温度高,远远超过了煤炭的_________,用扇子给它扇风

虽然温度有点降低,但这对炉火来说是微不足道的,而用扇子扇来的______,却大大地帮助了炉火的燃烧,用扇子扇烛焰,一扇就灭,这是因为烛焰较小,扇子一扇,使周围的温度迅速下降到蜡烛的

________以下,蜡烛立即就灭了。

15.2019年3月30日四川凉山发生森林火灾,造成三十多位消防员牺牲。“火”对人类是把双刃剑,用好造福分类;失控祸害人类。通过此事件谈谈“火”的问题:

(1)调查发现引起火灾的原因是雷击引燃树木,雷击引燃火灾的原因______。

(2)火灾现场风势增大转向,致使火势迅速扩大,其原因是_______。

(3)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喷水将大火扑灭,水灭火的原理是________。

(4)专家分析,造成消防员牺牲的元凶不是大火本身,而是“爆燃”瞬间消耗大量的氧气,产生有毒物质使消防员中毒昏迷死亡,写出其中可能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

(5)为避免火灾发生,在林场等场所要贴警示标志。下列图标中,表示“禁止放易燃物”的是__。

A B C D

(6)国务院颁布了“防火防灾”的倡议,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有防火的意识,请你提出一条具体的防火建议_______。

四、实验题

16.如图所示的一组实验可用于研究燃烧的条件。查阅资料可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C?,红磷的着火点?。

是240C

(1)此组实验烧杯中的热水除提高温度外,主要还起到______的作用。

(2)若将如图2所示中的白磷换成红磷,不能观察到燃烧现象,从而再次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

(3)白磷在空气中发生缓慢氧化,从而易发生自燃。下列关于缓慢氧化和燃烧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填序号)。

A 都发光

B 都放热

C 都要与氧气反应

17.如图1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实验过程:

.通入N2,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a、b中均无明显现象;

.熄灭酒精灯,立即改通O2,a中无明显现象,b中红磷燃烧。

(1)实验过程.中,红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_____。

(2)实验过程.中,对比a、b中的实验现象,可知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

(3)该实验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证据是_____。

(4)有高低不同的燃着的蜡烛罩上玻璃杯后(如图2),看到的现象是:高蜡烛先熄灭,由此我们可以得到的启发:从发生火灾的楼房中逃离,正确的方法是_____。

A 用毛巾捂住鼻子

B 成站立姿势跑出

C 沿墙角迅速爬向门外

D 打开窗户跳出

18.用如图所示装置,在常温下,分别进行研究燃烧条件和研究氧气性质的实验.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

(1)H2O2稀溶液与MnO2接触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实验1中,推入H2O2溶液前,燃烧匙和水中的白磷均没燃烧,燃烧匙中白磷没燃烧是因为

______,水中的白磷没燃烧是因为______;推入H2O2溶液后,观察到烧杯中的现象是______;(3)实验2中,推入H2O2溶液后,观察到木炭燃烧得更剧烈,由此得出氧气的性质是______;木炭熄灭后冷却一段时间,烧杯中的部分溶液流入集气瓶.在实验2的整个过程中,集气瓶内压强的变化过程是______.

19.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探究燃烧的条件,进行过如图实验:

①用棉花分别蘸酒精和水,放在酒精灯上加热片刻,观察现象。

②取一小块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分别用坩埚钳夹住,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到两种物质都能燃烧。

③从乒乓球和滤纸上各剪下一小片(同样大小),如图1所示分开放在一片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观察现象。

(1)实验①进行加热片刻后,蘸酒精的棉花燃烧,另一个不燃烧,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如果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较长,会发生的现象是_____。

(2)进行实验②的目的是为了证明_____;实验③看到的现象是_____。实验③得出燃烧的条件是

_____。

(3)乒乓球的材质名叫赛璐珞(有可塑性)。它是由胶棉和增塑剂、染料等经加工而成的塑料。燃烧生成氧化氮等有毒气体,为了我们的地球,用坏的乒乓球最佳的处理方式是_____。

(4)实验后小组的同学提出,以上实验①②③探究燃烧的条件不全面,建议补充如图2所示的实验,在燃着的蜡烛上扣一个烧杯,过一会儿观察到_____;可以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

答案

1.B 2.C 3.D 4.D 5.D 6.D 7.D 8.C 9.B 10.C

11.B 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12.B ; 降低温度到图书着火点以下(或降低温度);

13. C 氢气

14.大 氧气(O 2) 着火点 氧气(O 2)(或空气) 着火点 15.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增大氧气的流通 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2C+O 2点燃2CO D 严禁带火种进山区

16.隔绝氧气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BC

17.磷+氧气 u u u u u u r 点燃五氧化二磷 温度达到着火点 步骤①中b 通N 2,不燃烧;步骤①中b 通O 2,燃烧 A 、C

18.22222MnO 2H O 2H O+O 未达到白磷的着火点 没有与O 2接触 导管口有气泡冒出,白磷燃烧 助燃性 先增大后减小

19.燃烧需要可燃物 蘸水的棉花也燃烧 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都是可燃物 乒乓球碎片先燃烧,滤纸碎片后燃烧 可燃物燃烧温度需要达到着火点 回收利用 蜡烛熄灭 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