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庄子》读后感_《庄子》读书笔记五篇

《庄子》读后感_《庄子》读书笔记五篇

《庄子》读后感_《庄子》读书笔记五篇
《庄子》读后感_《庄子》读书笔记五篇

《庄子》读后感_《庄子》读书笔记五篇

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关于《庄子》读后感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庄子》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来参阅。

《庄子》是讨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论着。我觉得庄子想说明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不要老从一面看问题。自以为是也是一种极端,以一技之长为耀也是极端。世界是和谐的。人与人也应是和谐的。

所谓的“坚白论”,山人以为,讨论的两派其实已经不是在讨论同一问题了:一个论述某物有何种属性〖即白与坚〗,另一派则是论某特性〖即白与坚〗是该物特有的个性还是许多物质都可以有的共性。

事实上,我们往往看到在许多争论中,所谓对立的两派,追溯到本质上,自己都不知道在争论什么。如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两个对立的阵营,争论、对立几十年。可是有谁能说清除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资本主义”呢?

其实,综观中国的哲学,不论是儒家、道家还是法家,都非常现实。对于那种“万物起源”、“谁创造人”等等之类扯不清道不白的问题采用回避的态度。对于大自然则采用接受它、并与之相容的态度。

不追求绝对、不走极端,只求中庸。而要“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思想山人认为是受西方影响而来的。现代西方科技的发展,就是试图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一个例子。而中国的医学、气功、养生之道等等则是顺其自然、接受自然、融于自然的例子,典型说法是所谓的“天人合一”。

许多人把庄子与道家放在一起,与儒家相对。山人以为,儒家侧重与社会及社会体系;老子强调人与自然;而墨家则重客体与其自然属性;反观庄子,则是这些的融合。只是墨家的论点采用的较少一点。而过多地将儒家、老子相容。强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都是一种和谐的共存,无主次之别。这也是与儒家的最大不同。在儒家中,要有等级之分,要有对自我的克制(这一点又与“无我”相近)。

自然了,从当政者的角度看,儒家是有利于朝廷的。但庄子思想也是有利于社会稳定的。因此,儒家成为封建社会中的主体思想而被当政者大力提倡。可是同时,庄子的思想又作为主要的旁支而存在,没有收到异常的压制。而法家因为是强调客体、鄙弃主要因人的主观而形成的社会体系、结构,从而无生存之地。

在中国古代的文学史上,有一类书可以称之为“奇书”。这类书既是思想深邃的哲理之书,有闪耀着文采精华;既充满诗意的感性文字,有包蕴着深邃的哲学思辩,超凡脱俗。在这类“奇书”中,最有趣,最有灵性的作品莫过于讲《庄子》了。

在中国历史上有无数的仁人贤士,可谓是百花尽放,各有千秋。但在这百花之中,我

最看好庄子,庄子是继老子道家学派的又一大思想家,是一个让人猜解不透、与众不同的人。他懂的一切,却没有割舍一切,他知道人类有着无穷的缺陷和疾病,但他自己却没有隐居山林,过孤独而清净的生活。他做的事是唱着歌悠游于人间。

庄子追求绝对的思想自由。《逍遥游》便是代表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追求人生的最高境界。“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没有任何限制的绝对自由。“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而且团

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在那样的年代里,只是何等的心胸与气魄,这是怎样的宏大的想象力,能穿越眼前的

狭小的空间,把思想插上翅膀飞上九天翱翔,距今两千年了,我们才得以真正的飞上蓝天。如果我们和我们的学生心中能藏有这种乾坤,哪还有什么人生的苦恼不能随运气而飞至九

天之外呢!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看看这句话,现在中国人中许多人都被平

均化、标准化、中庸化了,鲜少有像庄子这样特立独行的人。我们自己生活在标准里面,为了这个,为了那个,为了面子而生存,为了别人的眼光而生活,却从来很少想到过自己,所以大家都是一个面孔,一个模式的标准化,世界因为多彩而精彩。

我们什么时候能够做到全世界的人赞誉我我也不会因此而更加劝勉呢,这且不论,因为更加努力总归是好事!但是一旦遭到不同意见,不要说是举世,即便是一部分人就足以

让我们痛苦不堪了,不知道下一步是做下去还是不做了呢。因为心中无境界,所以终其一生也只是活在别人的眼光里,哪有什么自己。庄子的一个一般境界就已值得我们去研究学习在生活中实践了。

庄子言,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予无所用天下为,这亦是

我崇拜庄子的一个方面,红尘滚滚,物欲横流,我们当世难得发现人不去为了名利而奋斗

的认了。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大家都是为食而死的人,是否有人为了

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去做点事情,那样的人生才有意思。即便是一个普通人,我们的人生也应该是云淡风轻,过的诗情画意一点儿!不应该在物欲中用尽心机,心情负重,了无生趣!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抛弃了个体的思想,身心的束缚,而获得宇宙天地

的大智慧,与万物永恒同在。不必苦心追求事物的究竟、是非的标准,远离那些不值一顾

的烦恼,一切自然就好。

对于庄子,最让我赞叹的是他的一些议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为友。我对庄子,正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一语惊醒梦中人。“凡人之心险于山川。”一句道破,怪不

的在中国人都没兴趣去探索自然山川,原来都去探索人心了。“不乐寿,不哀天,不荣通,不丑穷。”随遇而安,知天乐命,逍遥自在,多好。太追求功名利禄,反而一事无成。倒

不如早些收手,也落个知足常乐,自然一切都好。古人说:“战国之文深于比兴,即深与

取象也。”这对与庄子来说,尤其恰当。

《庄子》一书,“寓言十九。”庄子的散文,汪洋四溢,机趣横生,在古典散文中是罕

有伦比,更是因为如此,才构造了一个瑰丽的艺术境界。我读庄子,读他:“彷徨乎尘垢

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我读庄子,读他:“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我读庄子,读他:“谨守而无失,是谓反其真。”

读庄子,亦如流水行云,细看来,是楼外青山,山外白云,斜水绕孤村。

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的境界我一生的梦!一声的追求!

庄子,是道家的集大成者,将老子的思想推向了另一个巅峰,是诸子百家中重要的代

表性人物。

要谈庄子,必先说说老子。有人说老子的成就在于读懂了《易经》,其言行与思想被

其后人篆记成书《老子》,是一本《易经》的读后感。老子政治主张“小国寡民,使民有

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他向往结绳计事的原始社会,“甘其食,美其服,

居其所”这是一种复古倒退的思想。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于吾人生命上主张自然。有曰“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可见老子尊天,信天命,以“自然为大”。

现在言归正转,说说将道学推向高潮,与老子并称“老庄”的庄子。说庄子,必先淡其文。在《庄子》一书中,共有三十三篇,其中七篇内篇便是庄子所着,于丹说其文;气势磅礴、纵横恣肆;而所表达的思想深邃宏阔、笼盖古今,善用寓言故事,风格嘻笑怒骂,了无拘囿。但何为道呢!他又是如何追道?庄子在他的《知北游》篇中,托一个叫“知”的去追问

何为道?道又在哪里?此时,或许有人问,庄子为何要托“知”,而遇高人“无为谓”,知追问,无为谓却听而不答。其中又有何寓意。知者,就是有大智慧的人;无为谓,是讲无所谓有,无所谓无;道在心中,为苦寻道,庄子一语点破。儒家讲积极出仕,必要大为,造福天下,是始奏,至汉独尊儒术,再到今,一代又一代儒生走向未路的精神堡垒。而庄子主张“无

为而冶” 修身、冶国、平天下,应当顺于自然,合于人心。这是一种崇高的境界,更是一

种心态。这就是庄子的道法合于心。也就是“心为大”。

《秋水》篇中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日,庄子逍遥于濮水之上,闲垂钓。楚王派两个

士大夫去请庄子,出山为相,博取名份。而庄子一口回绝:宁余生而曳尾于涂中,也不去

添吸楚王的疮。这就是庄子对名的态度。人心是自由的,因为有的人意不在此,追求的也

是常人无法理解及做到的。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庄子的结发之妻先他而去了,惠子前来吊

唁,见庄子是“鼓盆而歌”。惠子困惑不已,便问,你好没良心,你妻子为你所累,现已亡故。你不哭也罢了,反而鼓盆而歌,何为?这时庄子说了:人之生死,合于自然,对待生死,全由人心,追本溯源,观察人最初的开始,不就是一道自然之气吗?此时,她安静而去,回归自然,不好吗?这就是生命的真谛,庄子已经参透了生命。如果此事放在现在,

是常人无法接受的,更是无法去体会庄子当时是一种怎样的心境。

庄子乘物游心,独往于精神之间。他晓梦迷蝴蝶,不知蝴蝶幻化成自己,还是自己变

成蝴蝶。

后言:每一个人的生命无异于一只小鸟,是困于樊笼,还是追求自由,全在于自己。

生命可生可死,它取决于我们的天地之心。

孔子被人们称为“圣人”,把庄子称为“神人”。

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气势磅礴、纵横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阔、笼盖至今;他的寓言想象奇特,寓意深远;他的风格嬉笑怒骂、了无拘囿。

庄子一生贫而不穷,家住陋巷,以织草鞋为生,有时甚至无米下锅,要向人借粮。但

是他却能随心所欲,自得其乐。生不逢时,如之奈何?就是这样一个一贫如洗的人,断然

拒绝了楚王送上门的相国之位。自称宁愿做一只在淤泥中拖着尾巴、自由自在的乌龟,也

不愿意当供奉在庙堂上,受人尊敬的龟甲。所以庄子选择了“无为”,敢于从容面对随之而

来的寂寞和贫困,在天地间随心所欲,逍遥自在,达到心灵所追求的高度与境界。

《逍遥游》是全书的精髓,开门见山点出“逍遥”的境界,“游”的状态。鹏程万里,扶

摇直上,看似逍遥,其实都是“有所待”,不自足。一旦时不我与,则无法成功。如何才能

超脱?庄子提出“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也就是说,心灵顺应天地大道,跳出万物束缚,无物,无我,无功,无名,与天地精神相往来,逍遥自在。

看庄子的《逍遥游》,首先就要看一个“大”字。“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

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几千里也。”巨鲲大鹏,充盈于天地之间

的大气磅礴。“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大格局、大气量、大胸怀是逍遥的第一步。

其实,生活都一样,只是每个人看待生活的角度不同而已。在每个人面前,生活都是

不同的色彩,只在于你是如何去看待、如何去面对。所以,胸怀博大是庄子、是《逍遥游》给我们上的第一课。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再说如果水的积聚不够深,那么则无力承载

大船。同样的,在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嘹亮的哭声就是人生鸣笛启航的标志。我们在书海中、在困难中逐渐成长,小船历经风雨,变成了大船。倘若没有在学习生活中的知识、能力、经验的积淀,水不够深,人生的大船在未知的水域里航行,必然危机重重。当然,

内涵深度的积累无疑是一种漫长的过程,需要锲而不舍的坚持,这也是一种逍遥游的前提

与资格。

《逍遥游》中塑造的境界永远是没有边界的。天地大道,发乎自然,庄子于虚静中挥

洒他的放诞,于达观中流露出些许狡黠,让我们用一生的体温去温暖这个智慧的名字,渐

行渐远,随着庄子去“乘物以游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当感受到心灵的疲倦与束缚时,让我们静下心来,跟着庄子一起展开一次心灵的逍遥游……

寻寻觅觅,我独自一人徘徊在冷冷清清的书店中,尽权利睁大那双疲倦的双眼,在密

密麻麻的书海之中,寻觅你的身影。你生活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在那个动荡的

年代,可以不顾政事,活得如此逍遥的人可能并不多。文化名人更是少之又少。可是在我

看来,只能感叹:经典的不仅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也充斥了书店中这一小小的柜台。

哎!凄凄惨惨戚戚。可好在我仍能在书柜的角落找到了你的身影——《庄子》

那一日,阳光明媚,在上海柔媚的流云下,是一丝丝芊绵的野花。几只粉色的蝴蝶,

从波光粼粼的湖畔飞来,穿过杨柳撩人的婀娜,掠过蒲公英飞扬的轻盈,在几朵小野花上

翩然落下。我捧着《庄子》独坐一旁,不愿惊动她们,一如不愿打扰帘下悠然于梦中的睡

美人,把沉睡的美人,定在做蝴蝶梦吧!

蝴蝶穿过我的双眼,流下了美的印记,在我心灵中的画廊翩然飞过。“昔者庄周梦为

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也。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

蝶与,在周亦飘然。蝴蝶如仙界闪烁着荧光的精灵,飞过显示与梦想的界限,飞过天上与

人间的联结。飞来告戒世人,摆脱欲望,何必被欲望所累直至生不如死。

在书中显示所想,常被你形之于梦。而在你的梦中我所探寻到的,不仅只有美妙的蝴蝶,更有常人难以想象的骷髅。你不是贪生怕死的人,更不受欲望干扰,死后你愿让蛆虫蚀尽你身躯上残留的最后一点余肉,让野狗啃尽并任意玩弄你最后的骨头,让秃鹫啄食你的双眸。热你始终躺在天地之间无力反抗,却又不愿防抗,我被眼前的一切所动容,我祈

求司命之神,恢复你的身躯让你重回人间,还你父母,妻儿,送你回故乡,再做那个逍遥

的庄子怎么样你愿意吗

不,千万别这样。你恳求道:我死后在无欲望干扰着我。更不必为其劳形伤体,在这

里天地的春秋便是我的春秋,我尽享南面之尊。我亦可用天地做棺椁,用日月做双壁,用

星辰做珍珠,用万物做礼物,还有什么葬仅胜于此呢我想这不就是骷髅给我们的忠告吗只

有摆脱了欲望,方能无忧无虑,尽享天地赐予的一切快乐,这便是逍遥。随风飘飘,天地

住逍遥。

反复品读庄子的文章,除了惊叹于作者文学上的技巧以及哲学逻辑能力巧夺天工之外。我又无数次责备自己的思想造诣的肤浅,无法渗透其逍遥的梦境。同时也惭愧自己笔头上

工夫的拙劣,否则倒是可以弥补内涵的不足,如同漂亮衣服之于平庸姿色,多少使文章读起来赏心悦目。大哉,庄子!我只享受了你思想的一盂,但我已想飞,飞出这个充满欲望的社会。我会在空中像你那样独自寻觅心灵之中最美的家园。

《庄子》读后感相关文章:

庄子读书笔记700字

庄子读书笔记700字 《庄子》是庄子一生的思想结晶,也是他本人写的唯一一部自传体小说。庄子去世后,由他的儿子庄圆整理后形成的这部传记。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庄子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庄子读后感1 语出庄子《逍遥游》。何为逍遥? 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无己者逍遥。”但凡人无法得到逍遥因为会有所凭借有所限制,做人无论如何也会受到寿命的限制。如此怎样也不得逍遥。庄子因此说:“此之悲矣。”于是,与其说是鹏的逍遥游,不如说是庄子的逍遥叹吧? 庄子说,鹏鸟奋起而飞翅膀拍击急旋向上直冲九万星高空,背负青天,打算飞到南方的大海,斥鷃却因此讥笑他。此则小大之辩矣。 是啊,鹏鸟之志,斥鷃又岂知哉?因此那此可以胜任一官之职行为可以顺应一方群众才能可以取信一国的人,追逐到了功名利禄他们自己很得意,其事如斥鷃一样所见甚小。

是啊!昔日绕要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说:“天下已经治理好了,我接替你岂不是为名而来名是依附于实的客体,难道我要做有名无实的客体吗?”可是不去追求地位,不去追求名利,不去追求成就,能同大鹏版超然,也只有庄周吧?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周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他的妻子死了,他竟还能“鼓盁而歌,送妻升遐”可见他参透了生死,只是剩的逍遥了。 仿佛和那庄周相比,你我的人生真是太可笑,追求高分,追求容貌姣好,追求事业的成功,比起至人,神人,圣人如何?我们都是斥鷃罢了。可即使如此,和庄周一般无为,又对了吗?宿命论强加在我们身上,只有庄周才能看的开吧?因此,大小之辩也无法言对错。 如是命运早有安排,谁还会击打破既定的命运?小知不如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比起庄周,我无法理解他的超然却渴望宋荣子般的不屑,我不向往无为,却追求鲲鹏般的高飞,我尚未参透生死,却追求庄周般的逍遥。 庄子无疑是伟大的,他教会我看破眼前的一切——责骂,否定,夸耀,嘲笑,崇拜…苏轼的眼光往往会阻扰人的进步。说到这,我想到了现实中的生活……

《庄子心得》读后感2000字作文

《庄子心得》读后感2000字作文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论语》是熟悉的,于丹是陌生的; 但读了《于丹〈论语〉心得》后,《论语》有了新鲜的别样风味,于丹也渐渐靠近了我们的心岸。下面是为你们的几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阅读。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一字子沐,战国时代宋国蒙人,曾任蒙之漆园吏,于丹庄子心得读后感。贫而乐道,不慕富贵。他是庄子学派的创始人。庄子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代表作《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

《于丹庄子心得》大部分篇幅通过解读庄子中的寓言,结合现代社会的现象,引导我们用庄子的思想来指导人生,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大境界,这种境界超越名利,超越生死,超越一切,逍遥得自在,追根究底是一种精神生活,灵魂生活,是一种“无”的境界,“归零”的境界,需要不断反观内心,需要大觉悟才能体会得到,而且更需要时间,因为“悟”本身是一个过程。在大境界的指引下,我们就会逐渐走上人生的坦途,直至掌握人生之道。如果没有大境界的指引,我们的人生就像有些“屠夫”解牛一样,用刀乱砍筋骨而损坏刀,在生活和工作中被一些小事所困,被有形有象的名和利所扰,在社会中被五颜六色,纷纷纭纭的表面现象所惑,不知不觉地浪费我们宝贵的生命。于丹用内心、自然流露的语言,借尊者、名人之口说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并用那些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寓言小故事诠释着人生的哲理,那就是:宽容感恩于外在世界,融合于一切自然规则,清醒地认知自己的内心,超越所有的功名利禄之心,感悟人生的最高境界,拥有健康的人生心态和快乐的生活状态。 庄子的人生哲学,就是教我们要以大境界来看人生,感知已心,淡泊心态,合乎自然,超越利碌功名和自我。——是一种理想的,甚至是超理想的境界。读过此书,让人在不经意中增加了智慧的砝码,给予了力量的源泉,伴随了身心的成长,满足了心与心的交流,真正品味出那份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细腻意境。于己于人,无论你在何种岗位上,环境只是一种需要你去顺应的外在世界,却需要你坚持自己内

庄子读书笔记5000字

庄子读书笔记5000字 【篇一:庄子_读书笔记】 感受经典感悟人生 ——《庄子》读书笔记 经过两千多年历史的洗涤与冲刷,先秦哲人为我们留下的智慧逐渐 展露成经典,再逐渐延伸至远,展现出其顽强的生命力,指引着我 们心灵走向成熟与完美。在众多经典之中,我最喜欢《庄子》的超 脱豁达,毫不夸张地说,庄子本人就是一个经典与传奇,闪烁着无 比巨大的魅力。 伟大的哲人大多生活在贫困潦倒之中,保持着豁达的心境,坚守者 自己的原则,跨过那道坎,内心就明亮清澈了。庄子也不例外,“家贫,故往贷与监河侯”(《庄子外物》),“衣大布而补之”(《庄子 山木》),穿着带有补丁的粗布衣服,靠向人求贷以维持生计,但 对于他所不屑的人物,绝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庄子对于魏王、曹商 乃至惠子所悠游其中的世俗世界持强烈的抵制姿态,其傲在骨,本 有机会进入名利场,但他断然拒绝了,认为好比是像祭祀牲畜一样,“衣以文秀,食以刍叔。及其牵而入于大庙,虽欲为孤犊,其可得乎”(《庄子列御寇》),希望像神龟一样“宁生而曳尾于涂中”,辞去 宰相一职,成为一个在污浊的世间还能保持自己精神取向和生活信 念的人。喜爱庄子,喜欢他的恣意与快乐,喜欢他的潇洒与坦然, 喜欢他的率真与激情,更重要的是,他的处世态度教给我们很多。 在如今日益强调物质价值的时代,人们最容易失去的就是内心的平衡,面对物我关系、人际关系,常常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慌、焦虑与 困惑,甚至不知道为何而活着,不知道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以 至反过来又影响了物我关系、人际关系的平衡。儒家倡导建立大同 和谐的社会秩序,可实践起来非常艰难,而庄子提出了另一种认识 世界的参考系,他的洞察与感悟给我们带来了心灵的启迪,帮我们 找到了一扇审视生命及其意义的智慧的窗口。孔子希望以“中庸”求 得和谐,目光总是停留在人类自身,约束个性,牺牲自我,以达成 一致的共性。“和谐”的前提是制约,可它的负面是统治者对生命和 个性的漠视,造成人性的扭曲、人格的畸形,“和”的表面之下,是 对名利的激烈的斗争。政教合一的“人治”体制,使人们同腔同调, 甚至面孔也一样,塑造国民内敛的性格,很难得到自由与快乐。而 庄子的目光从个体生命出发,触及整个人类,接着向宇宙自然延伸,

《庄子心得》读后感

《庄子心得》读后感 第1篇:《庄子心得》读后感历史上,孔子称为圣人,庄子称为神人。最初知道庄子是初中语文课本里的一首诗“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虽然理解的不深刻,甚至到现在不太清楚什么意思。今年寒假读了于丹庄子心得,知道了庄子最为著名的是《逍遥游》,这篇代表了庄子的最高境界,表达了对世俗功利的态度。 庄子留给我们最深的是充满寓意和小故事的文章,以此来表达对那些追求小名小利的嘲讽,充满了尖酸刻薄的讽刺和挖苦,令人瞠目结舌。 庄子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他幽默而有涵养,但是她并不是一个衣食无忧的人,他贫困到极点却从不接受别人一点的施舍。 在这本书里面,我最喜欢的是“境界有大小”。一个人的境界的大小决定了对事物的判断,也可以完全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站在大境界上,就会看到天生我才必有用,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无为。世间的大,远超乎我们的想象,世间的小,同样也超乎我们的想象,因为真正的大小不仅在眼界之中,还在人的心智之中。 比如一个太大的葫芦,惠子因为“其坚不能自举”皮太薄不能做容器,而认为它没用。庄子却认为其完整的它系在身上去遨游江海,有人将可以抗冻的家传秘方用于使加人在

寒冷的冬天不被冻伤,而世代漂洗卫生,有人却高价买了此秘方,使吴国兵士不被冻伤在向越过发起的水战中大获全胜,而裂地封侯身价倍增。 所以每一个境界的大小,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人们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规的去判断事物的价值,而只有大境界的人,才能看到事物的真正价值。 在大千世界,我们既要做到顺应外面的世界,做到与时俱进,又要有所坚持,秉承内心最本质和最纯真的东西,只有这样在大千世界里才不至于迷失我们自己。 令我感触比较深的还有“认识你自己”这一篇。现实生活中往往离我们最近的却是我们最难认识,在这个世界上其实最难认识的是你自己。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对于自己内心的真正想法很少去洞察,而过多的在乎了周边世界的感受。因此就会出现被名、利所困扰的局面,庄子交给我们尽管永远有人在提醒你的得与失,你的对与错,但是,我们往往在他人的言论中盲从,迷失了自己的心,所以我们要养成一种认识自己的能力就是“心斋”。看破世间的是是非非,最终获得一份清明的理性,而完成自己独一无二的人生。作文 第2篇:《庄子心得》读后感在这个生命之中,每个人都可以以不同形态活下去。——于丹 合上《于丹心得》这本书,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北京师

庄子读书心得体会500字范文

庄子读书心得体会500字范文 庄子读书心得体会500字范文 在庄子书中,以他自己的说法就是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但其中却蕴含着天大的奥义与智慧。下面就是为您带来的庄子读书心得,希望大家喜欢。 庄子读书心得1 庄子心得是于丹对庄子的思想以通俗的文字传达给读者的一本书。在没看这本书之前,我对庄子的印象就是“逍遥游”,并顾名思义地认为他持的是一种无所谓的生活态度,以致他觉得“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最好的一种生活状态。其实,在我看完这本书之后,才真正理解庄子心中的“逍遥游”是什么。 确实,“逍遥游”是庄子眼中最高的人生境界,他并不仅仅是说追求生活上的逍遥,更是追求心态上的逍遥,从外物中去获得心灵上的自由舒畅,正所谓“乘物以遨游”。 我喜欢庄子说的一句话——外化而内不化,讲的是人不应受外物一切不好的影响而动摇了内心的真实想法。外界的言语,社会的潮流,多多少少会左右着我们的思想,当我们看到别人有一部苹果手机,或者是说看到周围人都热衷于玩切水果游戏,我们是不是有必要去跟风呢也许你之前生性节俭,或者不爱玩游戏,那么是不是去改变你的习惯呢其实不然,一旦人容易被外界所影响,那就会迷失了自我,没有了个性,更重要的是,你丢的可能是你最初的梦想。所以,庄子让我懂得了顺应与坚持的道理,顺应当下,不去抱怨,不去盲目追随,遵循自己的本性,坚持自己的原则,人才能活得自在,活得不勉强。 关于生死,庄子的观点给我莫大的释怀,在庄子看来,生与死是一种物质形态的转变而已,人只不过是一团气,死了回到大自然之中,回到他最初到来的地方去。正是这种看似合理的解释,庄子面对妻子的去世才能显得那么坦然淡定,才会击鼓而歌。对待生死,很多人都无法正确保持一种健康的心态,害怕死的到来,不管是自己还是亲人。也许,庄子的生死观是让自己消除恐惧最好的解释,我们不必为死而过度悲戚。 是的,庄子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别有的人生观,让我从心底有种坦然的感觉。我想,逍遥游的精辟之处就在这里吧! 庄子读书心得2 去年的暑假我读了《于丹论语心得》,收获很大,今年的暑假我又拿起《于丹庄子心得》,慢慢品读,收益非浅。似乎感悟到了生命的本原。 给我启示最大的是于丹关于《庖丁解牛》的新解。 《庖丁解牛》,节选自《庄子.内篇.养生主》,描述了庖丁在解牛时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而他的刀十九年还像新的一样。庖丁解牛,如果引申一点,也可以说是一个人怎么达到对人生的掌控,庖丁解牛也是不断进步的:先是目有全牛,三年后目无全牛,最后是神遇全牛而游刃有余。人生的掌控,最高境界不也是从有到无到游刃有余的过程吗?先是规划人生,但未免有点像站在山底去规划登山的路径,显得路途遥远,容易迷失方向,所以要有一种“无”的精神,能够超越山的最高处,才能最终将“有”和“无”结合起来,达到“神遇”的境界,既能超脱一切而又能顺应一切,顺其自然地将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合到无限的最朴素而且最本初的生命大道中去。

庄子读后感3000字庄子读后感

庄子读后感3000字庄子读后感 读他,如涓涓春水融化万丈玄冰;望他,似凌霄仙翁误入人世歧途;念他,像萍水相逢却似曾相识;品他,却是独倚高楼道不尽万古的悲凉。 《庄子》——千百年来落寞文人的心灵港湾。他用他的逍遥拂去尘世的伤痛,用他的达观换来心灵的皈依。他用他的乌托邦俘获了我的灵魂,而踏入他的世界,我却读出了那潇洒的外表下一颗饱含无尽痛楚的心灵。 世人说他逍遥,我却说那是一种无奈。 楚人请他为相治国,它却持杆不顾,以乌龟之典故婉言相拒。人都赞他淡泊名利,参透凡尘,我却看到他的矛盾。为何为相就定会如庙堂龟壳?他所向往的是既能保得一方百姓平安,又能像泥塘中的乌龟一样逍遥。难道出世就非要等同于受难吗?他所希望的是没有冰冷的杀戮,没有生灵的涂炭,没有道德的悲哀。世界再无出入之分,处处逍遥才是真正的逍遥。如果这样,纵使居于庙堂之高也享得一世逍遥。可是,世界却被巨大的利益所划分,出世与逍遥成为了永不相容的对立面。这恰恰是他所不愿看到的,但他无法改变,他剩下的只有抉择和抉择后深深地无奈。面对曾经的逍遥世界,他只能无奈地说声抱歉,转身离去,留下悲凉。 世人说他达观,我却说那是一种逼迫。

庄周妻死,他却鼓盆而歌。世人问他为何不哭,他却笑道妻子已经超脱尘世,回到快乐的故乡。人都说他对情达观,我却看到这是人世的逼迫。人活着的时候是痛苦,只有死后才能回到快乐的世界,这是多么的悲凉!为什么活着就注定是痛苦?他所希望的是:生也是快乐,任何生命快乐的生,快乐的死。这样的生死无差别,这才能真正的超脱生死。可是,当世界充满无尽的杀戮,人们用自己的脚碾死同等的生命,在一个漠视生命价值的时代,他只有向往死后的快乐,因为,生就意味着无望。与其说他是达观,倒不如说是他被逼的不得不达观,这是一种无情的逼迫。 世人说他浪漫,我却说那是一种反抗。 他用神奇的笔勾勒出天地万物各色的生命。但在这一个个浪漫的故事背后,庄子说了什么呢? 列子御风而行,而凡人为何不能御风而行呢?是因为列子能够与天地融为一体。而是什么让我等凡人和天地分开呢?是一种对尘世的欲望。而正是这种欲望的累加,才有了杀人盈野,尸骨遍城的惨象。 庄生梦蝶,却不知孰是庄生孰是蝶。为何蝶是那么的惬意快乐?因为庄周不快乐,他向往快乐,所以向往化蝶。 凤凰只居于梧桐,这是多么唯美的意像。但试问,假若天下具是梧桐的洁净,没有腐鼠的臭味。那么凤凰何故百里不落枝,千里不食粟?

于丹《庄子心得》读后感_1000字

于丹《庄子心得》读后感_1000字 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人们把孔子称为“圣人”,称庄子为“神人”。记得在我的大学时代,博学多才的中古文学老师最喜欢讲的也是庄子的作品,在学校组织了我们集体看过于丹的《论语心得》之后,我又在假期中阅读了于丹《庄子》心得。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一字子沐,战国时代宋国蒙人,曾任蒙之漆园吏。贫而乐道,不慕富贵。他是庄子学派的创始人。庄子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代表作《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 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

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 《于丹庄子心得》大部分篇幅通过解读庄子中的寓言,结合现代社会的现象,引导我们用庄子的思想来指导人生,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大境界,这种境界超越名利,超越生死,超越一切,逍遥得自在,追根究底是一种精神生活,灵魂生活,是一种“无”的境界,“归零”的境界,需要不断反观内心,需要大觉悟才能体会得到,而且更需要时间,因为“悟”本身是一个过程。在大境界的指引下,我们就会逐渐走上人生的坦途,直至掌握人生之道。 如果没有大境界的指引,我们的人生就像有些“屠夫”解牛一样,用刀乱砍筋骨而损坏刀,在生活和工作中被一些小事所困,被有形有象的名和利所扰,在社会中被五颜六色,纷纷纭纭的表面现象所惑,不知不觉地浪费我们宝贵的生命。于丹用内心、自然流露的语言,借尊者、名人之口说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并用那些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寓言小故事诠释着人生的哲理,那就是:宽容感恩于外在世界,融合于一切自然规则,清醒地认知自己的内心,超越所有的功名利禄之心,感悟人生的最高境界,拥有健康的人生心态和快乐的生活状态。 庄子的人生哲学,就是教我们要以大境界来看人生,感知已心,淡泊心态,合乎自然,超越利碌功名和自我。——是一种理想的,甚至是超理想的境界。读过此书,让人在不

大学生《庄子》读后感

大学生《庄子》读后感 下面是XXXX为大家整理的,更多请关注XX。【一】庄子不是一部书,而是一个世界。 是的。当看完庄子那些看似荒唐怪异的故事,反复揣摩这其间颠扑不灭的真理,才会发现原来你仅仅只是打开一扇大门,这扇大门通往本真朴质的天之道。 人间数千年的悲哀,就在于世人只在世俗中寻求人生真谛,却没有超越世俗到旷野幽邃的宇宙中去寻求大道。庄子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他已经跳出三界,站在云端鸟瞰人间沧桑。“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万物。”庄子就是这样的性格达人,他认为天下沉浊,不能讲严正的话,满书缪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他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始无终者为友。 庄子一直在讥讽万代颠倒的世界,嘲笑那些为功名利禄蝇营狗苟之徒,讽刺那些为眼前蝇头小利毁坏天人和谐的小人。那些谋取权力之人以心灵的残缺和人格的扭曲来换取世俗所谓的福气,而庄子却宁愿做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的老龟,也不愿做供在高堂的占卜龟壳。庄子的飘逸和洒脱,正是他卓尔不群、高傲不羁的性格魅力托起的自由天空。 在《庄子》天下篇中,阐述了最高的学问是探讨宇宙和人生本原的学问。打开庄子的世界,有限的内篇无不昭昭弘

道,万物依天道而行。何谓万道之本源唯道。何为万物之源泉唯道。人生本原又何在庄子微笑轻轻点拨——人最大的智慧是意识到自己的渺小,人生不过蚁穴一梦。 柏拉图说,人的灵魂来自一个完美的家园,那里没有我们这个世界的污秽丑陋,只有纯净和美丽。灵魂来到这个世界漂泊很久,寄居在一个躯壳里,忘记了自己从哪里来,也忘记了家乡的一切。每当他看到、听到感受到这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就会不由自主的感动,会觉得非常舒畅亲切。他知道那些美好的东西,来自他的故园,于是他的一生都极力的追寻那种回忆的感觉,不断朝自己的故乡跋涉。 依真性生存是庄学的核心。可我们都在人为的魔圈中生存,一切都是人为,我们早已迷失本性。我们要做的就是寻找美好的本性世界。 乘着庄子自然的箫声寻找那失落的世界吧,人的生命历程就是灵魂踏上寻找美丽故乡的归途。【三】经典书籍需要慢慢地读,如此才能做到真正深刻地理解。初读《庄子》时,不能拥有良好的心态,总想一口吃成大胖子,结果一无所获,还让心态陷入愈加焦躁的沼泽。我决定沉下心来,不求速度,只求质量。一天只读那么两三页,三十三个章节,共四百多页,分付几个月时间。这期间里,多写读书笔记,加深认识和记忆。 这两天我读的只是第一篇《逍遥游》,收获很大。了解

学前班教师读书笔记读庄子心得

学前班教师读书笔记:读《庄子》心 得 今天读于丹《《庄子》心得》。 宁静是一种规格很高的品质。庄子说: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意思是要对一个人作出判断,观其动不如视其静。自古以来,心如止水、宠辱不惊、以不变应万变等等说法,都表现了对宁静心态的某种崇敬。真正获得了宁静的人非但不是麻木的生硬的,反而是极其敏感极其温厚也是极其丰富极其坚韧的。 庄子的成就令我们后世之人万分敬仰,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 当今世道能够保留一颗宁静之心的人实在不多。追名逐利,心态浮躁为之普遍。 连我自己也不能例外,当周围的人都纷纷将孩子送到高价名校时,我就不免怀疑起当时的决定,将儿子放在身边这样的普通学校会不会让他将来发展受到影响。读书已经不在单纯是读书了,已经有了很高的附加值,比如当问你孩子在哪读书,学校的名字足以让你自豪三分或自卑了得。我也明知这是心态的问

题,哪个学校不培养出人才?但往往大家都进入了一个怪圈,就如现在不少领导去读EMBA, 并不是为了学习知识,而是为了认识有身份的同学,同学就是生产力,就是人脉,有了人脉就不怕没有发展。孩子读书也是一样了。心怎可平静呢? 现在没钱没权就自然低人三分,经济能力已经无形将人划分了等级,不信高档社区和城乡结合的出租屋形成的氛围就是截然不同,各人的生活质量天壤之别。社会就是这样的势利,保持一个平和的心又是多么得不易。 我想我们能在浮躁和宁静中找到一点平衡就是成功了。读书的过程就是提醒的旅程,我们不要在浮躁中浸泡地太久,不然将会找不到自己在哪了。 今天读于丹《《庄子》心得》。 宁静是一种规格很高的品质。庄子说: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意思是要对一个人作出判断,观其动不如视其静。自古以来,心如止水、宠辱不惊、以不变应万变等等说法,都表现了对宁静心态的某种

《庄子》读后感

《庄子》读后感 经典书籍需要慢慢地读,如此才能做到真正深刻地理解。初读《庄子》时,不能拥有良好的心态,总想一口吃成大胖子,结果一无所获,还让心态陷入愈加焦躁的沼泽。我决定沉下心来,不求速度,只求质量。一天只读那么两三页,三十三个章节,共四百多页,分付几个月时间。这期间里,多写读书笔记,加深认识和记忆。 这两天我读的只是第一篇《逍遥游》,收获很大。了解到庄子思想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那就是逍遥地逃开名利的束缚,不借助任何外力,自由自在地游荡在宇宙天地间。庄子和老子一样,都是追求自由的人,较之老子,更加热衷于无所羁绊的自由。他可以做到无视世俗的一切偏见或者只是意见,“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无论世人如何赞誉还是诽谤自己,都不会改变自己对个性的坚持。这一点真的很难得。一个人生活于世,就要坚持自己认为对的

东西,不能以别人的意志为转移,否则或者不过是傀儡。正所谓“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一个人不能受制于任何外在的东西,比如功业、名利等,要活得洒脱、坦荡与无比自由。 庄子的逍遥的人生价值观,或许在某些人眼里有些消极避世,不值得赞同。但我们要承认的是,人各有志,庄子和老子一样,不是积极追求建功立业扬名于世的人,他只是追求君子“穷则独善其身”的价值观念。在战乱频仍的年代,个人的力量是极度微薄的,唯有把自己做好,才能超脱苦难的人生。庄子的生活年代是致使庄子思想诞生的很重要的一个因素,而庄子睿智、豁达、富有远见卓识的个性,亦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庄子思想之所以能够千年如新,正因为它能够引起广大人们的共鸣。其实每个人身上都有热爱自由、无所顾忌的品性,只不过是有的由于种种外在环境的影响,而被社会规范、人生准则、忠于名利等东西所掩盖。老庄思

《庄子心得》读后感

《庄子心得》读后感 《庄子心得》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整理的《庄子心得》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庄子心得》读后感1 庄子,名周,一字子沐,战国时代宋国蒙人,曾任蒙之漆园吏,于丹庄子心得读后感。贫而乐道,不慕富贵。他是庄子学派的创始人。庄子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代表作《庄子》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 《于丹庄子心得》大部分篇幅通过解读庄子中的寓言,结合现代社会的现象,引导我们用庄子的思想来指导人生,认为人生最重要的

是要有一种大境界,这种境界超越名利,超越生死,超越一切,逍遥得自在,追根究底是一种精神生活,灵魂生活,是一种“无”的境界,“归零”的境界,需要不断反观内心,需要大觉悟才能体会得到,而且更需要时间,因为“悟”本身是一个过程。在大境界的指引下,我们就会逐渐走上人生的坦途,直至掌握人生之道。如果没有大境界的指引,我们的人生就像有些“屠夫”解牛一样,用刀乱砍筋骨而损坏刀,在生活和工作中被一些小事所困,被有形有象的名和利所扰,在社会中被五颜六色,纷纷纭纭的表面现象所惑,不知不觉地浪费我们宝贵的生命。于丹用内心、自然流露的语言,借尊者、名人之口说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并用那些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寓言小故事诠释着人生的哲理,那就是:宽容感恩于外在世界,融合于一切自然规则,清醒地认知自己的内心,超越所有的功名利禄之心,感悟人生的最高境界,拥有健康的人生心态和快乐的生活状态。 庄子的人生哲学,就是教我们要以大境界来看人生,感知已心,淡泊心态,合乎自然,超越利碌功名和自我。——是一种理想的,甚至是超理想的境界。读过此书,让人在不经意中增加了智慧的砝码,给予了力量的源泉,伴随了身心的成长,满足了心与心的交流,真正品味出那份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细腻意境。于己于人,无论你在何种岗位上,环境只是一种需要你去顺应的外在世界,却需要你坚持自己内心的秉性而不随波逐流,并让自己尽力把自身的潜能激发到最佳状态,那何尝不是一种超越自我的成功;无论在家庭还是社会,你充当的任何一个角色都需要你用心面对,真心付出,等到再回首时,我们

庄子读书笔记3000

庄子读书笔记3000 【篇一:《庄子》读书笔记】 《逍遥游》 庄子首先想到的是宏大的生命形式,导标了超越生死和志向远大的象征。”鲲鹏是这么一种生命形式,化则是生命活动的质的发展。释德清在庄子内篇注中说,海运谓海气运动,以比喻圣人乘大气运以出世间,非等闲也。”人是有限的存在,在空间时间上是有限的。人总是不自觉的束缚在有限的时空里。人要追求自由就要摆脱有限的希望,拥有无限广阔的空间,永恒的时间。”齐谐”是庄周用重言的形式强调表达这种生命境界的宏大。 鲜明的小大之辩使大鹏的形象高原雄伟。”之二虫又何知”指它们不理解适性自然而为..”物适其性”,二虫与大鹏本质是区别的,向言二虫殊翼,故所至不同。或者翱翔天地,或者毕志榆枋,不知所以然也。“知效一官?征一国者”,是世俗社会中荣誉发达之人,即儒家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宋荣子是身处世俗之中却能够认识意义的人。列子则是超越了世俗却依然”有所待”的人。像大鹏鸟或者是列字,这样的大的生命活动,依然没有绝对的自由,没有真正的逍遥游.庄子说的逍遥游是对社会无所企求的不为外物所待的。 “乘云气,御飞龙,而游守四海之外,”陈启天庄子浅说注,谓与天地精神往来。”寄生万物之上,而神超六合之表。故曰:游守四海之外。这是一种至上的生命状态,连尧这样功名显赫的君王都向往不已. 二惠子与庄子的对话是表达”大用”还是无用.的思想矛盾 两则语言明显思想矛盾,第一则讲的是用大。为大樽而浮乎江湖。其生命姿态不亚于大鹏之翱翔。因此庄周指出惠子拙于用大.思想是对物适其性”的思想的批判。因为治冻疮的药品,本性一样,用以生而已.用大.则建立不朽的功业,”可见小大在人之善用,不善用之异耳.”第二则讲的是无用。是无功,无己.显然怎样才称的上是逍遥游,是用大还是无用,没有思想的结论,逍遥游说的是生的阔大情怀. 所谓逍遥,是让心灵进入到一种自由的快乐的状态中去,忘记难以忘记的烦恼。 若即若离,在这个世界上但是又与这个世界保持距离,你不能完全的投入到这个世界中去,无法逃避决定着必须要置身世界之中,无可奈何又驱使你超越世界。逍遥游就是在无可奈何的命运中开展新的生命空间。心是使人真正成为人的东西,才是游的根源。庄子把

我眼中的庄子,读庄子有感资料讲解

精品文档 “其文则汪洋,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这是鲁迅对庄子做出的评价,庄子的弟子魏牟则说庄子的思想“无南无北,奭shi然四解,瀹yue于不测;无东无西,始于玄冥,反于大道”。可以说,庄子是我们智慧的开发者,文学的引路人。 走向逍遥 庄子是战国时代宋国蒙地的一位读书人,其活动年代大致与孟子、惠施同时。庄子家境贫寒,早年曾出任过漆园吏,后来不再出仕,布衣终生。在中国古代,“士之失仕尤农之失耕”,不入仕途,没有俸禄,便失去了生活的经济来源,生活的困苦是可想而知的。为了维持生存,庄子钓过鱼,编织过草鞋,在青黄不接的时候还要靠借贷度日。他住在穷街僻巷,看起来面黄肌瘦,显得非常疲惫。 庄子不入仕途是入仕无门的缘故么,虽是一个没落贵族,在他一生中却不乏进阶为官、食禄千钟的机会,像他这样富有才华又周游过列国的人,是各国网罗拉拢的对象是完全可能的,显然他并不是入仕无门。而是自愿放弃仕途的,追究原因要看他处曾的情境。 能仕而不仕,自愿放弃仕途,这是典型的隐士行为,后人往往据此认为庄子是弃世的隐士。不入仕途的原因是品格高洁,尘埃富贵。但庄子弃仕并非弃世,他不入仕途不能说明他没有救世的愿望,和一般遁迹山林、与世隔绝的隐士不同,庄子始终生活在人群之中,他不但和朋友、弟子探讨人生的各种问题,还周游列国,频繁与各国君主会晤交谈。 从庄子与楚威王使者对话中,一句“宁生而曳尾涂中”可以看出庄子不入仕途不是因为不想为,而是考虑到生命之虞不敢为,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说明苟全性命于乱世,是保全生命待时而出的权宜之计,他是有用世之心而无法用世,有救世理想而不能实现,所以他的内心是十分痛苦的,“士有道德而不能行,惫也”是他内心真实的写照。 当人用世之心不泯,无法忘却尘世时,那么即便他回归自然,独处山林,在远离尘嚣的高山丛林,依然不能彻底摆脱痛苦的侵扰。庄子曾叹:广阔的山林,优美的环境,但若心神不畅,精神便不能享受。“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乐未毕也,哀又继之,哀乐之来吾不能御……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庄子抑郁愁闷的呼吸,不是身临其境,又怎会有如此之深的感触! 可见,如果任这种”有志不获聘,念此怀悲戚”的状况持续下去,那人的精神非得因长期压抑而崩溃,痛苦愈深寻求解脱之道愈切,为了排遣内心的焦灼和忧虑,庄子开始寻求精神出路的探索。 在《逍遥游》中,庄子写大鹏“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徙于南冥不畏路途遥远,然而“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在没风的日子里,大鹏如图搁浅的船舟陷入了困境,非但达不到理想,还要见笑于在蓬蒿中腾跃而上、决起而飞的小雀。这是大鹏的悲哀,也是一个胸怀凌云大志的人士的悲哀!在古社会,信奉儒家思想的士人,其最高理想是治国平天下,可是他们救世理想的实现却有待于时。如果时运不济别说救世理想得不到实现,就连日常生计都要成问题。多少士人一辈子怀才不遇,在悲叹惆怅中了却残生。大鹏也是庄子痛苦人生的真是写照。庄子以精神超越为特征的逍遥学说曾经抚慰了千百万颗痛苦的灵魂,但这却是他在痛苦中精神探索的结果。 庄子的痛苦来自现实和理想无法调和的矛盾。虽然庄子和老子齐名,但他并非一开始就信奉道家虚静无为,而是受教于儒家弟子颜回门下。而凡是忠实信奉儒家救世理想的人大多无法摆脱陷入困境难以自拔的苦恼。正是社会理想的破灭,导致他思考,促使他醒悟,最终皈依了老子大道学说,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淡泊无为、游心大道为特征的逍遥人生理想。从救世走向逍遥,正是庄子从痛苦中寻求解脱的精神探索历程。而这个过程,则是他致力于摆脱人生困境的过程。最终他跳出了四种限制,那就是空间、时间、生死、义利。 庄子和惠子在讨论有用无用的问题上便体现了他们的差异。 精品文档

庄子心得读书笔记6篇_庄子心得读后感

庄子心得读书笔记6篇_庄子心得读后感庄子心得读书笔记6篇_庄子心得读后感 庄子心得读书笔记6篇_庄子心得读后感 庄子提倡的自由不是为所欲为的个人主义,于丹老师讲自由要有一把尺子,要有公正,做人要有底线,这才能够做到这个世界上行为的守则。下面是带来的庄子的心得读书笔记,欢迎欣赏。 如今一走进书店,你会发现关于"怎样面对挫折"、"如何为人处事"之类的书籍比比皆是。这些称之为的"心灵鸡汤"的书籍迎合了当今复杂社会下人们的口味,给予了人们那种必要的理解和必要的心灵慰籍。我读过不少这方面的书,却总觉得空洞乏味,直到我翻阅了于丹的《庄子心得》。 这本书实际上是于丹对《庄子》一书的读后感,她用心地研究《庄子》,通过解读庄子中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结合现代社会的种种现象,循序渐进的引导我们用庄子的思想来指导人生,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大境界:感知已心,淡泊心态,合乎自然,超越利碌功名和自我,逍遥得自在。这是一种超理想的境界,需要我们不断反观内心,需要大觉悟才能体会得到。于丹的《庄子心得》深入浅出,引人入胜,让我在享受读书这个过程的同时,也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了思考,着实是对心灵的一次洗礼。 于丹在书中将庄子的境界和眼光呈现给我们,教我们在这个纷繁芜杂的环境中,应该用"心智"、"感悟"、"逍遥"、"看得开"的心态去面对生活,这样才能超脱与释然。但是现在的人们,也包括我自己,

谁能具备这样的心态呢?我们常常被功名利益所牵绊,不知道自己内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迷迷茫茫,急功近利,在奔波忙碌了一天之后,即使最终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内心世界却依然空虚,觉不到半点快乐。在工作、生活中,经常被小事所困,与周遭的人也难免有些小疙瘩、小摩擦。可细细想来,其缘由无非是为了一些蝇头小利,有时甚至只是为了逞一时之快。在这个时候,我们需要质询自己的心,是否真的有必要强迫自己做一些不愿意、不快乐的事情?我们应该清醒地认知自己的内心,重新认识和审视自己,不和他人攀比,不效仿别人的行为,不盲目的追随流行,试着用庄子的大境界来指引自己,超越所有的功名利禄之心,感悟人生的最高境界,拥有健康的人生心态和快乐的生活状态。 于丹在书中还提到了一个动态平衡的问题,自行车如果静止摆在那儿的时候,得靠车支架才能立住,两个轮子是立不住的。但是骑起来以后,两个轮子就可以行进,为什么呢?因为它在动态中保持了平衡。动态平衡对于我们的生活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世界在前进,而我们原地不动时,我们会感到失去心理的平衡,尤其是在应对各种挑战的时候。如果我们不断学习,与时俱进,那么这种平衡便很容易达到。我们可以多读书,多接受新的信息,让自己与时代的前进保持同一个步调,发展和提高自己,开阔自己的眼界,更好的认识自己、涵养自己,通过这样的方式,或许也更容易获得庄子的大境界吧。 读完于丹的《庄子心得》,心灵中仿佛注入了一股清泉,感觉收获颇丰。只要我们坚持自己内心的秉性,不随波逐流,并尽力把自身

《庄子秋水》读书笔记范文6篇

《庄子秋水》读书笔记范文6篇 《庄子秋水》读书笔记范文6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让我们好好写份读书笔记,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怎样写读书笔记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整理的《庄子秋水》读书笔记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庄子秋水》读书笔记范文1 《秋水》中,秋水时至,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尽在己”。顺流东行,遇北海若,河伯望洋兴叹“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自身的渺小也暴露无遗。 满招损,谦受益。勿以己之长而比人之短,勿以己之短而妒人之能。须知五岳之外,别有他山之尊,我们应该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学习态度,只有这样,人生之旅才能受益无穷。 满招损,骄傲的人是永远不能成功的。河伯在有限的环境里,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己”。主观片面的认识,使河伯过于自负,这是一种见识的浅陋。如果河伯没有改掉自己骄傲的心态,那么他将永远看不到大海,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渺小,那将是多么悲哀啊。在我们的学习中,我们不能为自己取得的一点点小成绩而骄傲自满。我们要跳出自身主观的狭隘圈子,开阔视野,只有不断地学好专业课程,多看一些有意义的好书,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才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河伯至于北海,感叹自己的渺小。人,有自知之明,才能清醒地学习和工作。人生,要经常反省自己,不能囿于自己有限的见识而自满自足。在知识的海洋中,我们应当时刻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学习态度。追求真知,追求一种更积极向上的人生,让人生变得更加有意义。 谦受益,谦虚使人进步。“舟车之所通,谷食之所生,人处一焉。”相对于宇宙万物,人是很微小的。世界之大,个人所作所为,都是渺小的。人生有涯而学海无涯,一个人不管知识多么渊博,也不过是沧海一粟。我们只有保持谦虚的学习态度,保持“三人行,必有吾师”的求学人生,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庄子秋水》读书笔记范文2 道家文化与哲学是中华文化传统最深邃博大的根源之一,以它的崇尚自然的精神风骨、包罗万象的广阔胸怀而成为中华文化立足于世界的坚实基础。而在源远流长的道家文化与哲学的历史发展中,庄子的思想可称得上是道家思想之正脉,并且庄子之文亦以雄奇奔放、绚丽多姿的特色而被视为先秦诸子散文中的奇葩。庄子的思想被辑录成书,即为今天所见到的《庄子》。《庄子》一书其体例有三部分,也就是大家都熟悉的内篇、外篇和杂篇。而此三篇中惟外篇中的《秋水》最得庄子汪洋恣肆而行云流水之妙。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径流之大,两岸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于己”。 文章一开篇,直契入题,引众人开始进入文章自身的世界之中,

庄子心得读书笔记

心得读书笔记 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的心得读书笔记,欢迎欣赏。 心得读书笔记 如今一走进书店,你会发现关于怎样面对挫折、如何为人处事之类的书籍比比皆是。这些称之为的心灵鸡汤的书籍迎合了当今复杂社会下人们的口味,给予了人们那种必要的理解和必要的心灵慰籍。我读过不少这方面的书,却总觉得空洞乏味,直到我翻阅了于丹的《心得》。 这本书实际上是于丹对《》一书的读后感,她用心地研究《》,通过解读中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结合现代社会的种种现象,循序渐进的引导我们用的思想来指导人生,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大境界:感知已心,淡泊心态,合乎自然,超越利碌功名和自我,逍遥得自在。这是一种超理想的境界,需要我们不断反观内心,需要大觉悟才能体会得到。于丹的《心得》深入浅出,引人入胜,让我在享受读书这个过程的同时,也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了思考,着实是对心灵的一次洗礼。 于丹在书中将的境界和眼光呈现给我们,教我们在这个纷繁芜杂的环境中,应该用心智、感悟、逍遥、看得开的心态去面对生活,这样才能超脱与释然。但是现在的人们,也包括我自己,谁能具备这样的心态呢?我们常常被功名利益所牵绊,不知道自己内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迷迷茫茫,急功近利,在奔波忙碌了一天之后,即使最终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内心世界却依然空虚,觉不到半点快乐。在工

作、生活中,经常被小事所困,与周遭的人也难免有些小疙瘩、小摩擦。可细细想来,其缘由无非是为了一些蝇头小利,有时甚至只是为了逞一时之快。在这个时候,我们需要质询自己的心,是否真的有必要强迫自己做一些不愿意、不快乐的事情?我们应该清醒地认知自己的内心,重新认识和审视自己,不和他人攀比,不效仿别人的行为,不盲目的追随流行,试着用的大境界来指引自己,超越所有的功名利禄之心,感悟人生的最高境界,拥有健康的人生心态和快乐的生活状态。 于丹在书中还提到了一个动态平衡的问题,自行车如果静止摆在那儿的时候,得靠车支架才能立住,两个轮子是立不住的。但是骑起来以后,两个轮子就可以行进,为什么呢?因为它在动态中保持了平衡。动态平衡对于我们的生活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世界在前进,而我们原地不动时,我们会感到失去心理的平衡,尤其是在应对各种挑战的时候。如果我们不断学习,与时俱进,那么这种平衡便很容易达到。我们可以多读书,多接受新的信息,让自己与时代的前进保持同一个步调,发展和提高自己,开阔自己的眼界,更好的认识自己、涵养自己,通过这样的方式,或许也更容易获得的大境界吧。 读完于丹的《心得》,心灵中仿佛注入了一股清泉,感觉收获颇丰。只要我们坚持自己内心的秉性,不随波逐流,并尽力把自身的潜能激发到最佳状态,我相信,我们一定可以获得超越自我的成功! 心得读书笔记 ,可谓是我国古代的辩证法大师,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

《庄子》读书笔记

《庄子》读书笔记 以前上中学时学过庄子的一些文章,比如《逍遥游》和《秋水》,这两篇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里面的许多语句我至今还记得, 像“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等等。进入大学后继续读了《庄子》里的一些文章。 感觉他的文章气势磅礴,纵横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阔,笼盖古今;他的寓言想象奇特,寓意深远;他的风格嬉笑怒骂,了无拘束。如今作为一名研究生,读完了《庄子》里的一些文章,感到释然,恬淡,清净,类似庄子的“乘物以遨游”、“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不过离这种境界还有相当一段距离,我也要用自己的脚步来丈量迈进这种境界的行程。以前埋藏在心底的许多东西一下子爆发了出来,遗忘已久的已经苏醒,我把它们重新拾了起来,装进自己的行囊,再也不放下,它的份量是沉重的,因为我不能忍受不能承受生命之轻,我要时刻告诫自己,要走的路还很长,要承担的责任很重,要面对的失败很多,要学习的地方不少。 镜子与玻璃的区别只不过是多了一薄层的水银。这一小小的区别,引发的境界确大不相同。透过玻璃,我们只能看见外部的世界;但透过镜子,我们不仅能看到外部的世界,还能看见自己的内心世界。一层薄薄的水银,带来的却是大境界,实属一大创造。在现代这个科技发达,日新月异的社会,我们有着太多的选择。但我们是否应一直拥有这样一双眼睛,一面镜子,来时刻告诫自己,认清自己。庄子是一个大智之人,他智慧的光芒穿透几千年历史的尘埃,交给我们后人的永远不会是那些小技巧,而是境界和眼光。我们期待达到一种什么境界,境界的大小决定了对事物的判断,打个比方:站在大的境界上看到的就是“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的境界上,只能碌碌无为。要知道自己是否做到,也就是要认清自己,这是一件挺难的事情。孔子曾说过: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通过日复一日的自省来一次次的认识自己,提升自己,这需要的不仅仅是毅力,更需要的是勇气来面对自己的暇疵,更需要的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我们需要辨别外在的两个障碍:一是物质,而是世俗。物质往往是一种利益,可以迷惑我们的判断;而世俗往往是一种言论,一种眼光,可以扰乱我们的价值观。如何辨别呢?我的答案是跟着自己的心走,在内心始终有一种秉性。诚然,我们是社会的一分

《庄子》读后感_《庄子》读书心得五篇

《庄子》读后感_《庄子》读书心得五篇 庄子崇尚远古时代,因为远古的社会与人民符合“道”,符合自然。人民淳朴、简单、 平等,社会没有等级、没有压迫,更没有战争动乱。关于《庄子》读后感怎么写?下面是 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庄子》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来参阅。 我们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曾经谈论过阅读《庄子》的方式与目的。当时我建议大家 不要单纯把《庄子》当作一种知识体系去学习、阅读,更可以把它当成一种人生智慧去体验、感悟,读到喜欢的句子可以摘抄一下,这也是我的阅读的方式。 后来我们曾多次遇上过很多问题与分歧。我记得我不止一次的、在不同的场合说过自 己的一个观点:中西哲学的语境是不一样的,它们之间的交流很多时候都是不平等的。例 如西哲会批评中哲语意不清,概念模糊,缺乏逻辑体系;中哲也可以批评西哲过于注重概念游戏,缺乏对德性、人生、社会、自然的体验感悟。我们以此差异来对两者进行认识、理解,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我们在此问题纠缠不放,故意抬杠,那也是有碍交流、进步的。 而《庄子》这本书的问题也在于此,首先它不是一个系统、逻辑的思想理论体系,这 个不需多讲。其次,由于文言解读的差异,人们可以从很多个方面,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方 向去解读。另举《道德经》的一个例子,开篇第一章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这第二 个“道”字,到底是“遵循”的意思,还是“说明”的意思,两种解读,两种思想,国学有时候就有这个问题。再次,《庄子》年代久远,我们难以确定,到底它哪些部分是伪造的、被篡 改过的;哪些部分才是其真实的,一贯的思想。 这样的问题也是还有很多,不一而足,它们导致我们在解读的时候会遇上很多困难。 比如说,我们哲学小组在读《庄子》的过程中,遇上的一个最根本的问题是:庄子常说的、最重要的那个“道”,到底是什么?我们不能像读西哲一样,运用逻辑推理、总结归纳的方法来得出答案。就像我们把《论语》里面有关“仁”的表诉全部列出来对比,不能总结出什么 是“仁”。而庄子的“道”,同样如此。 于是我们会开始思考,到底那些观点才更接近庄子的思想本身,那些观点明显是假托?我们到底是要去追求庄子思想的本真,还是只追求自己偶有所得便好?面对这些问题,我 想每个人读书的立场、目的不一样,人们也应该会有自己的答案。但我认为重要的是:第一,我们在读《庄子》的时候,要格外小心,保持谨慎怀疑的态度,切莫以片面的理解, 就以为自己领悟了庄子的精髓。第二,这些问题能否解决,不重要;重要的是,如果你有心阅读,走进庄子这个虚幻浩瀚的世界,多提出这样的问题,其实这个过程已经会激发你的思考,你终究会有所收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