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应该培养的八种能力

大学应该培养的八种能力

大学应该培养的八种能力
大学应该培养的八种能力

大学应该培养的八种能力

大学应该培养的八种能力

大学,是进入社会前的缓冲区间。

如果你想,你就可以在大学时代着力塑造自我;

如果你想,你就可以在大学时代品味人生百态;

如果你想,你就可以在大学时代培养自己做一个文凭能力兼备的人。

现代大学生最缺乏也是亟待重点培养的,是下面这八种能力。

【能力一: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代企业招聘关心的不是你目前能做什么,而是你能学会做什么,也就是你的学习能力的高低。而学习能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高低。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应该着重培养自己这方面的能力,它是衡量人才的最重要指标之一。

在日常学习和实际工作中,遇到问题时不要急于求助他人或是查阅资料,首先要冷静下来,学会将问题分解,通过解决每个小问题最终解决整个大问题,一定要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可以解决,并勇于尝试,不怕失败。可以自己试着提出多种解决办法,然后从中选择一种最好的解决方案。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即便最后没有想出一种最优化的解决办法,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对思维进行的独立思考训练,其意义更有价值。

【能力一:时间规划能力】

大学生从大学期间起,就应该努力使自己对“时间”的价值引起足

够的重视。许多大学生的大学时光是虚度的,这一点,我可以说得毫不含糊。以玩网游为代表的最浪费大学生时间的活动在大学里随处可见,而这恰恰又不是大学生最该做的事儿。退一步讲,有这个时间都不如去做做兼职,赚赚小钱。我们读大学的时候就要适当地理解“时间就是金钱”这句话的深刻内涵。

在数事缠身时,如何合导热油泵理地将时间分配好,恰当地把每件任务都顺利完成,甚至完成得出色,这是一个本事,是一种只有优秀的人才具备的品质。

为每一天的各种工作排定优先级。优先级的排定是随时更新的,每一天每个人该做的事都在变化,要及时在心里做好规划,这样才会井井有条、忙而不乱。

大学的学习工作还算轻松,身为一个大学生,如果连这么点事都拿不下,那么将来走向社会后,每天面对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时,必会显得捉襟见肘。

【能力三:人际交往能力】

有知识,却不懂人际,知识也就只是知识罢了;懂人际,没太多知识,现在看来,一样可以混的很好,但是我们要知道,这种人的发展是有瓶颈的。大学生一定要记住: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只会做事而不会做人的人不能算是优秀的人,这个理儿大家都明白。

许多大学生在大学里依旧如同中学一样,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对于人际关系的奥妙他们从来不肯花心思去体会,这就是只会做事、不会做热油泵人的人;大学里也有很多人,他们在中学

时代会为了高考而一心读书,但是上了大学后便开始有意识地去培养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或是参加社团,或是竞选干部,总会有合适的机会。后者是聪明人,因为他们知道当今社会玩儿的是什么;前者是不明智的,表面看来只做好自己的事儿就可以了,可他们不懂得变通,不懂得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道理,这注定了,纵使他们再努力也只能做个强卒而已,永远做不上将军。

【能力四:心理调节能力】

大学的生活可谓色彩斑斓,学习、打工、恋爱、游戏等,都是大学生生活的主题词。面对各种事情的各种结果,各种人又有着各种心态。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是每一位成功人士的必备品质。

遇到喜事,不要沾沾自喜;遇到困难,不要一筹莫展。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自古而来的优秀高温热油泵品格。这个社会太复杂,工作后你就会知道,让你的情绪大起大落的事情简直比一日三餐还频繁,难道每一件事儿、每一个结果你都要细细品味一番?时间不允许你这样做的,你的身份也不允许你这样做。

走向社会之前,大学生们就该好好利用大学这段宝贵的时光,培养自己对待问题的冷静态度,养成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对人、对事时刻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有问题要及时解决,有心事可以找人倾诉,失败了是长见识了,成功了能让你更自信,仅此而已。现在想想,大学里那些因为不会调节自己心理压力而选择轻生的人何必呢?没有过不去的关,只有不想过关和不会过关的人。

【能力五:自立生活能力】

自立生活是所有大学生的大学入门第一课,每个大学生也都应该具备良好的自立生活能力。然而,我们不能通过那张简单的毕业证书就判定这个学生一定具备这种能力。大学里的宿舍千姿百态,有的宿舍一尘不染,有的宿舍乱成一团;大学宿舍里每个人的小地盘同样千差万别,有的整洁干净,有的高温导热油泵却令人作呕。良好的自立生活能力不仅仅要求自己能“活”下来,而是要求活得利索、活得体面。

自立生活能力的培养依赖于生活习惯的培养,因此,要首先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一日三餐到宿舍卫生,再到衣着打扮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些细节体现着一个人的素质高低,更体现了一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我们上大学为了什么?为了更好地生活,为了生活得更好,不要让这个目标成为一句空喊的口号,从现在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古有“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之说,此言然也。

【能力六: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与时俱进,是时代赋予大学生的使命。因循守旧、循规蹈矩地对待生活、对待事业,最好的结果也就是停滞不前,这种做法比较适合缺少远大抱负、安于现状的大学生。

要想在千百万求职大军中成为幸运儿,具备一流的创新能力是必须的。企业要发展,发展靠员工,员工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企业发展程度的高低。因此,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一定要努力做到多看、多听、多想,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多想”。面对一个问题,如果没有合理

的解决方案,你是否能够提出一个来;如果已经有了解决方案,你是否能够提出一个更好的来。

在大学,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积极参加一些国家举办的各项创新大赛,比如机器人设计大赛、软件创新大赛等,拿奖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这些活动确实能够锻炼一三螺杆泵个人的思维水平、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而这些经历有助于使你今后的简历能受到更多企业的青睐。

不懂创新的人从来不知道什么是更好的,不会创新的人只能对向往的职位垂涎三尺、望而兴叹。

【能力七:实践能力】

死读书,读死书,现在这样的大学生一抓一大把。众所周知,企业重视文凭不假,文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证明一个人读书的能力,但是企业要提高生产率,要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他们更重视的是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基于这一点,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安排学生参加实习,有些是在大学的实验室,有些则是选择联合培养的企业,形式多样,这在很大程度上“逼”着学生提高了实践能力。然而,这些看似光鲜的实践训练并不能在每个学生身上都起到理想的效果,“诚信”一词在这些训练课程上依然值得怀疑,许多学生仅仅将其作为一门课程,想尽各种办法达到“考试能过”的目的,这根本就是扭曲了学校安排学生进行实践训练原本的善意。

大学生应该从心底发出“我要实践”的呼喊,努力争取各种机会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不是为了KCB齿轮泵学分,不是为了学校,是为了自己,为了让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真正有用的人才,否则,也只有在

求职大军中做那个几乎是天文数字的分母了。

【能力八: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

许多人都很羡慕在台上演讲的人的滔滔不绝,那些人往往都是一个行业内的精英。卡耐基著有一部名书《卡耐基口才全书》,针对好口才能带来的效益以及如何训练自己的口才做了详细的阐述。口语表达能力的好坏决定着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你所处的地位是主动还是被动。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可齿轮泵以帮助你在商业辩论和谈判中拔得头筹,也可以使你成为朋友聚会中的焦点人物,更会让你的工作获得上级的赏识从而步步高升。许多大学生几乎每天都在同机器交流,寄情于网络,说话的机会越来越少,与他们交流几乎成了一种奢望,他们对于条理清晰、目的性明确的“说”甚至是能避就避,可以认为,他们怕说、厌说,这是当代大学生的一大鲜明特色,也直接导致了大学生们口语表达能力普遍性的严重退化。必须从观念上产生危机意识,在大学里着力培养自己的口才,多给自己创造登台的机会和当众演说的机会,在朋友聚会或是聊天时,多发表一些独到的见解,这些都有助于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还有一些人,他们很能说,但是一旦要落到纸面上就显得很没有底气。当你写完一篇文章或是日记时,你可知道其中包含着多少错别字、病句,还有标点符号的误用?如果拿出你的文章和一个中学生的文章做比较,除了你的素材比他们成熟外,是否别无它异?这种现象在大学生中非常普遍,笔杆子功夫急剧退化,写作能力日趋下降,这不能不引起大学生们的足够重视,因为书面表达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

地影响到你未来职位的高低。

几乎任何领导和CEO的文章都是字斟句酌的精品,好的文笔可以助你晋升,闲暇时间齿轮油泵写些东西,比如博客,也可以锻炼思维,锻炼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与上面的能力一相得益彰。试想,一个连一篇自我规划和自我总结都写不完整、写不明白的人,我们还能对他要求得更多吗?

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基本思路和任务

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基本思路和任务 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基本思路和重点任务 杜玉波 “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出的最直接、最明确的要求,关系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和质量提高,关系高等教育强国梦和中国梦实现。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也随之进入一个十分重要和紧迫的阶段。近年来,特别是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三年多来,教育部门和各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启动实施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计划,开展了试点学院综合改革等,取得了积极进展、积累了有益经验。但也必须看到,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不够仍然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突出问题。集中表现在:高校根据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科学调整人才培养目标的主动性不强,优化人才培养过程的好办法不多,集聚社会资源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活力不够,特别是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协同培养人才的新机制还不完善等。 为此,必须下决心向机制开刀,向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要质量,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基本思路应当包括: 第一,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是基本前提。只有以现代的、科学的教育理念才能培养出适应“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化”同步发展新要求的人才。要引导高校摒弃唯考试评价、唯分数论的观念,真正树立起纲要提出的人人成才、多样化人才、终身学习、系统培养的理念;摒弃拼规模、比数量的观念,真正树立起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适应社会需要为检验标准、以学生为本、以学生评价为先的理念。所有的政策设计都应把握这样的导向。 第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是主要手段。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从选拔录取到培养过程再到社会评价都需要改革,但对高校来说主要是培养过程的改革,而其中教育教学改革是核心。具体说,要在“四个推动”上下功夫。一是推动形成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目标动态调整机制,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类型层次结构;二是推动建立教学内容的更新

华为大学人才培养机制全揭密

华为大学人才培养机制全揭密 导读:本文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内容源自任正非在华大建设思路汇报会上的讲话;另一部分内容为华大执行校长陈海燕女士最新演讲。这些内容将全面揭秘华为大学,每句话都有信息量,值得同行思考。 你们是否能够喊出你们的口号“这里是将军的摇篮”?如果不这样,你们就脱离这个时代,就像在世外桃源一样,就没有和现在形势的紧迫感结合起来,你们的重要作用就没有得到公司各个部门的认同,这一点对你们很重要。 我们要北伐了,你们不给我们培养出将军来怎么行?都要好好想一想。——任正非 [以下源自任正非在华大建设思路汇报会上的讲话,2014年3月27日,5月12日(有删节)] 华为大学一定要办得不像大学,因为我们的学员都接受过正规教育。你们的特色就是训战结合,给学员赋予专业作战能力。 整个公司第一是要奋斗,第二要有学会掌握去奋斗的办法,光有干劲没有能力是不行的。1. 华为大学的责任定位

华为大学要为华为主航道业务培育和输送人才,特色是训战结合,最终就是要作战胜利。这个目标似乎短浅了一些,但当前华为在转换管理中是迫切需要的。5-10年后怎么样,未来再讨论。 训战结合就是训练和作战是一回事。所有训练的表格要和我们实际操作的表格是一模一样的,代码、标识符……也是一模一样的。我们现在就是要把赋能简单化,简单化就是我不给你讲原理,我直接给你讲作战,那么有没有人能悟出原理呢,悟出原理的将来就是战略家。 训战结合的赋能和考试全以沙盘为中心。比如,在德国建立教导队来培训,做账实相符、LTC、“五个一”工程的综合管理的员工。准备变革的代表处几个人来学习,将代表处沙盘带来,做作业、考试都以沙盘为中心。 在现实工作中,我们不主张多考试,因为浪费实战时间。但是在华大培训,主张多考试,一个星期至少考三次。培训结束之前,先把你自己的沙盘讲清楚,毕业后带着沙盘回去,一边实践,一边修改,最后看结果。

关于建立政府与高校的人才培养联动机制的提案

关于建立政府与高校的人才培养联动机制的提案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提案第000680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案由:关于建立政府与高校的人才培养联动机制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教育部办理 提案人:苏蓉 主题词:职教,教育 提案形式:个人 内容: 近年,就业岗位增加的数量相对庞大的高校毕业生数量来说,十分缓慢,不能满足他们就业的需要。在四川成都人才市调研发现,全市吸纳就业的能力不仅放缓,而且还从2008年第二季度起呈下降趋势。如:2009年春季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上,大学生就业岗位的供求比就达1:6.31,就业岗位稀缺的严重性明显高于往年。同时,企业也存在招人难的问题。部分企业反映:当前,大学毕业生中不仅中高端技术人才特别稀缺,而且相当部分所学专业与当前的企业实际需要严重脱节,即使招到专业对口的大学毕业生,企业仍然要花费大量成本和较长时间对其进行培训,使其所学专业实现与企业的完全“对接”。这些现象说明,大毕业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既有岗位增加缓慢这个原因,又有高校专业设置及教学方法与市场脱节这个原因。因此,加强政府、高校、企业、社会在人才培养与需求上的沟通衔接,建立起人才培养中高校与政府之间的联动机制,十分重要。为此建议如下: 一、积极推进校地合作,建立人才培养和就业全过程的对接一是引导高校的专业建设对接社会的人才需求。可以通过委托课题、共建产学研基地等方式,鼓励高校对接支柱产业和重点发展新兴产业,强化对口专业建设,根据自身情况集中力量打造强势专业;帮助企业与高校相应专业院系对接,搭建人才与技术上的互利合作,形成人才培养的产销衔接,培养适用人才。二是引导高校的培养模式对接人才市场。鼓励各高校与企业建立人才供需信息定期交流制度,采取“订单式”、委托代培、企业冠名办学等方式开展人才培养,聘请企业优秀人才担任兼职教师。通过这些合作方式,让用人企业能提前介入高校的人才培养过程,形成富有效率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全程参与在校期间的目标确立、课程设计、教学实施,提供实训实习基地,使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适应企业的要求。三是引导高校的就业服务对接人才服务体系。扩大就业见习基地规模,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从学生入学开始就通过政府和社会机构给与就业和创业指导,帮助他们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业和职业生涯。 二、编制发布“人才需求预测报告”,指导高校办学和学生就学就业建议编制重点发展产业人才开发规划,对规划的支柱产业和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前景、特别是适合大学生就业的中高端岗位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既为制定产业发展的人才支持政策提供依据,优化人才环境和就业环境,也为高校服务社会发展调整办学结构提供指南。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定期开展人才需求调研,监测行业和区域的就业状况、产业发展状况、失业率和

人才培养机制

人才培养机制

人才培养机制 目前,高校科研存在着科研创新团队实力较弱,科技创新的资金扶持力度不够等问题,传统的人才培养以教师为中心,采用单项灌输的方式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高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工作要超越学科导向,逐步向需求导向为主转变。 创新人才培养是个系统工程,培养的主体具有多元化特征,除了高校外,科研院所、行业企业也都拥有自身独特的人才培养优势和条件,创新人才培养的资源分别掌握在不同的创新主体手中,任何一个创新主体都不能够有效掌握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全部资源,必须依靠其他的主体提供支持,形成协同效应,共同达成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创新人才培养需要突破制约创新人才培养的内外部机制障碍,采用协同创新新模式:以协同创新中心为载体,大力推进校内、校校、校所、校企、校地以及国际间的深度融合,探索建立面向科学前沿、行业产业、区域发展以及文化传承创新重大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有效改变高校目前“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封闭式课程教学模式。 1、校内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学内部协同创新能为学生提供跨学科的教育培养,奠定创新所需要的合理的知识结构。高校可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组建各种跨学科研究中心、跨学科实验中心、跨学科教学中心,通过搭建多种形式的跨学科教育平台,组织不同学院、不同学科的教师一起突破学科壁垒,组成跨学科研究小组和教学小组,开设全校性的公共跨学科课程,以整体组合的课程替代严格的学科分类课程,同时大力推进全校范围内的选课制,尤其是跨学科专业的选课制度,以学院为主体,按学科群开设大量的跨学科选修课,

鼓励学生跨学院跨专业选课,为学生带来不同的学科视野和综合化的知识结构,从而有效地促进创新人才培养。 2、校校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各自的优势特色学科及优势学科群,开展高校与高校之间的协同合作。通过共同承担大型科技攻关项目、互聘师资、共享课程和实验室资源等途径,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当前可着重探索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协调合作的新的高校战略联盟,进一步创新协同机制,共同搭建创新人才培养大平台。 3、是校所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科研院所优质创新团队和优质科研资源,瞄准国家相关重大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围绕国家重大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重大科技计划和国家重大工程专项,整合科技队伍、科技资源,共同构建优质资源平台,营造一流的学术氛围,建立优质资源共享、协调合作的体制机制,开展相关理论和技术研究合作的科研协同创新。在科研协同创新过程中,校所双方将导师、项目、平台整合起来,实现无缝对接,着力构建学术型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4、是校企(行业)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高校与行业结合紧密的优势学科,充分发挥行业特色优势和地域优势,选择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工程,集中力量组织攻关,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服务产业升级转型和结构调整,从而探索建立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同、多技术集成的重大研发与应用平台,大力开展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当前高校要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为契机,着力构建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工程创新人才新机制。

高校人才培养

高校人才培养呈现三大亮点 ——访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4年,正好是本科人才培养的一个周期。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4年来,教育部高教司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为主线,着力解决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重点难点问题,取得显著成绩,呈现三大亮点:协同育人、资源共享、强化实践。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做好顶层设计,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问:教育规划纲要从战略目标、发展任务、体制改革和保障措施等方面,对2010-2020年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做出重要部署,为落实这些部署,4年来,我们出台了哪些重要政策措施? 答:在战略目标上,教育规划纲要明确,到2020年,高等教育总规模将增加到3550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40%,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提高到20%,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比2009年翻一番;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在发展任务上,教育规划纲要强调,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优化结构办出特色,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在体制机制上,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等等。 在保障措施上,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创新人事管理和薪酬分配方式;要加大教育投入,完善投入机制,加强经费管理;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推进依法治教。 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4年来,高教口相关司局按照部党组的部署要求,牢固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质量观,把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出台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重大政策措施,有力地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一是发布高等教育发展规划。2012年3月,发布《高等教育专题规划》,明确了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提出了11个方面的主要任务和5个重大项目,描绘了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 2013年2月,发布《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012-2020年)》,启动实施了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综合实力提升工作和千名大学校长海外研修计划等重大项目。 二是出台“高教质量三十条”等系列文件。2011年7月,发布《“十二五”期间本科教学工程实施意见》,中央财政投入35亿元支持项目建设,建设重点是质量标准研制、专业建设与综合改革、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训练、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建设与教师教学能力培训。 2012年3月,发布《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30条措施,推动高等教育从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向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转变,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踏上了内涵发展、提高质量的新征程。

高校与企业人才培养的沟通机制

高校与企业人才培养的沟通机制 金海燕 我以前是做大学生心理咨询的,后来到就业中心来以后,逐渐的跟企业有了很多的接触,现在鲁总就是前段时间在浙江大学把他的CEO,就是百度的创始人(英文),一起请到浙大来,做了专场。在这之前跟他们同样性质的公司,google的老总李开复也到浙大来招聘。我们就业指导中心是校企联系的平台,但是这个平台得到的信息,有没有作用很难说,我主要谈一下高校与企业人才培养的沟通机制。我的结论是什么?就是沟通机制缺乏,沟通效果不理想。我分三块讲,最后一块讲一讲设想。 今天就是一个沟通的平台,这种平台沟通了,但是这种沟通能不能转化为大学的行动,太困难了,因为我们都不是校长,都是中层一些学校部门工作的一些同志、老师,我们很难把我们的观点影响到学校的决策。所以我这儿分三方面讲,第一个讲一下现状,第二个讲存在的问题,最后一个讲设想。 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讲,中国高校与企业走的越来越近了。中国大学老师很多的课题来自于企业,这也是一种高校企业的关系。特别像浙江大学这样的学校,在浙江省经济非常发达的地区,我们大学的课题经费很大一部分是来源于企业老板,而不像北京的一些知名高校,像清华、北大这样的高校,他们有很多的经费可能来自于国家,来自于政府。我们浙大相对困难一些,从这里拿钱困难,所以我们很多的钱都是从企业来。上海、广东一些高校,老师和企业接触是很多的。我们很多企业也会在学校建立奖学金,我们还有很多高校为企业培养人才,非学历的为主,还有很多很多,我不多说了。但是我发现一个遗憾,就是学校和企业的联系,主要是对企业人才的培养上,对我们学校教育方面有没有带来新的风气,影响我们的课程设置,有,很少。我这里给大家点一点,比如说高校和企业的合作,多数在这些方面,综合高校和企业合作,这个号称名头很大,国字头,科技动态,科技龙头,科技项目,有没有人才培养的内容?没有。所以中国高校和企业是密切了,但是这个密切没有影响到人才的培养,因为我的主题是在人才培养的沟通,所以我的结论是沟通很少。 沟通很少,包括正式的机制,没有正式的方式,非正式的也很少。我们校长和企业家例行的峰会很少,这些现状要改变。这些现状不改变,我们离企业的需求永远差距很大。我前面谈到非正式的沟通很少,像地方的科研部门,地方合作处对企业了解是非常多的,但是能够影响的学校决策的不是很多,我在去年、前年,就了解到中国核工业的发展,未来前景非常好。比如说中国广东核电公司,到浙大一了解,他说要我们热能动力专业的人,我们有两个班,他说我都要了,但是最后这个班有40%、50%的人去了国外,所以他感觉比较遗憾,跟我们说要我们增加招生。我把这个消息打成报告给学校,但是后来没有下文了。这种情况非常多。 再一个就是企业和学校对人才标准要求有差距,我举了一个例子,就是企业要的是包子,学校给的是蛋糕。再一个就是时间要求差距很大,上海1995年到2004年,共淘汰了40多个职业,新生100个职业,市场需求变化是非常快,我们高校能不能根据市场变化来调整。 对于高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沟通现状,企业有怨言,企业对高校有很多不满,你的课程设置这么落后,不应该有的课程设计这么多,我们要的你们都没有。还有即使是企业认可的课程,里面的内容也很陈旧就不说了。前几年企业到学校实验室来参观,认为大学里面的实验室设施比企业还落后。这几年有了国家的支持,这种情况有所改变。企业说你们提供这样的设备,让学生在这么落后的设备上做实验,到我们企业以后,怎么能够在我们先进的设备上做实验。企业对高校的大学生也有很多不满,据我了解有三方面很重要,一个是职业精神缺失,很多学生到了企业里缺乏责任感,缺乏敬业精神,这些方面的教育大学里很少提供的。比如说企业里面对学生的诚信教育,道德教育要求很多,大学里真正重视了吗?没

干货:华为大学人才培养机制全揭密

导读:本文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内容源自任正非在华大建设思路汇报会上的讲话;另一部分内容为华大执行校长陈海燕女士最新演讲。这些内容将全面揭秘华为大学,每句话都有信息量,值得同行思考。 你们是否能够喊出你们的口号“这里是将军的摇篮”?如果不这样,你们就脱离这个时代,就像在世外桃源一样,就没有和现在形势的紧迫感结合起来,你们的重要作用就没有得到公司各个部门的认同,这一点对你们很重要。 我们要北伐了,你们不给我们培养出将军来怎么行?都要好好想一想。——任正非 [以下源自任正非在华大建设思路汇报会上的讲话,2014年3月27日,5月12日(有删节)] 华为大学一定要办得不像大学,因为我们的学员都接受过正规教育。你们的特色就是训战结合,给学员赋予专业作战能力。 整个公司第一是要奋斗,第二要有学会掌握去奋斗的办法,光有干劲没有能力是不行的。1. 华为大学的责任定位 华为大学要为华为主航道业务培育和输送人才,特色是训战结合,最终就是要作战胜利。这个目标似乎短浅了一些,但当前华为在转换管理中是迫切需要的。5-10年后怎么样,未来再讨论。 训战结合就是训练和作战是一回事。所有训练的表格要和我们实际操作的表格是一模一样的,代码、标识符……也是一模一样的。我们现在就是要把赋能简单化,简单化就是我不给你讲原理,我直接给你讲作战,那么有没有人能悟出原理呢,悟出原理的将来就是战略家。 训战结合的赋能和考试全以沙盘为中心。比如,在德国建立教导队来培训,做账实相符、LTC、“五个一”工程的综合管理的员工。准备变革的代表处几个人来学习,将代表处沙盘带来,做作业、考试都以沙盘为中心。 在现实工作中,我们不主张多考试,因为浪费实战时间。但是在华大培训,主张多考试,一个星期至少考三次。培训结束之前,先把你自己的沙盘讲清楚,毕业后带着沙盘回去,一边实践,一边修改,最后看结果。 华大不是一个正规院校,正规院校是培养大学生、培养硕士博士。我们和学员都是完成了基础训练才进来的。华大本质是对已经受过正规教育的人再教育,再教育应该跟职能有关系,不再是与基础有关系。我们需要你从事这个工作,就给你赋能,赋能不是全面赋能。 华大的赋能要支撑公司文化、管理平台和关键业务能力尤其是战略预备队的建设。 在文化思想上面,我们要建立统一的管理平台。以文化为基础,文化的上面是土壤,肥沃的土壤就是管理平台;业务是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能量。文化基础平台就是干部管理研讨班;

人才培养机制

人才培养机制 鲁本录[2006]认为能否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关键是在人才培养机制是否科学合理,传统的人才培养机制目前仍占主导地位,但已不利于知识经济时代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大量涌现,应予革除,创建新的人才培养机制,变传统的由培养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力为主的人才培养方式为以培养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为主的人才培养方式。 陈春等[2007] 介绍了日本JSPS特别研究人员、海外研究人员和JSPS奖三种人才培养机制的人才的选拔方法及其学科分布特点。并基于经费投入比与论文产出比分析了基础研究中的学科发展平衡问题。 梁镇等[2001] 运用创造学的理论*方法"在深入进行中外人力资源投资与开发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探索并重新构建中国高校人才培养的新机制。 孟祥进[2010]从人才培养机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全球化背景下的人才培养和使用、人才培养机制对国家内部稳定的聚合作用、公民社会背景下的公民素质培养以及人力资源对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影响等五个维度对中印两个人口资源最大的国家进行考察,并对人才培养对两国国际竞争力所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与比较,对中国在各个层面上的不足,提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对策性建议。 韩虎等[2010]对中美创新性人才培养机制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及教育评价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比较,并提出了对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几点启示。 何玉辉等[2006]分析了现行考试模式存在的弊端,指出这些弊端已经严重影响到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通过选择典型课程开展基于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考试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提出了“过程考核+课程论文+口试”的课程考试新模式。 朱湘虹等[2006]针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出以下对策性建议:一是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树立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二是适应发展,改善环境,强化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内在动力;三是创设氛围,抓住机遇,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 崔一梅等[2008]文针对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存在的改革阻力较大、受外围环境的限制较多等问题,提出应该从树立正确的改革现、以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为根本点、有效地整合资源、确保资金的投入等方面入手,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 周玲[2007]剖析武汉市人才培养机制现状,试图构建武汉市政府、社会市场和高校人才培养互动机制,为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提供有利的基础。 程正富等[2008] 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从人才培养目标、课堂内容优化与课程体系设置、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对新时期地方性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进行了探索与实践,阐述了以“校企合作,双向互动,反馈调整”为基础,以“实践能力、工程素养、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为核心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机制。 刘东江[2008]认为高等教育在进入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核心的质量教育时期后,教育理念要以时代发展和人才市场需求为中心,建立适应培养高素质研究型人才和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高等教育机制即人才培养机制。这个机制的建立要以教和学两个主体即教师和学生为核心,通过建立理论研究型、技能应用型二元的师资队伍结构,优化教师资源;通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来实现。 张希胜[2007]认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需要培养大量高层次创新人才,其根本途径是要加强产学研联盟的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产学研结合培养高层次人才有诸多模式,如引进行业界著名专家,培养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建立产学研联盟,把研究生输送到企业基地直接培养;在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对接中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与企业共建创新研发中心,在联合研发中推进高层次人才培养;等等。为此需要采取进一步的举措,建立健全产学研联盟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机制。

浅析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及激励机制

浅析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及激励机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无论是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取得来重大的成就,这一切都是来自改革开放的重大成功,然而,改革开放的突破却是来自我国领导人正确的抉择和创新思维的引领。今天,时代在不断进步,技术不断的更迭,经济日益发展,这一切都离不开广大人民的贡献和智慧。创新当下最为火热的词语,创新不但是一個国家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也是人类社会前进的重要原因。创新型人才是推动我国社会不断进步的主要动力,然而高校时期却是培训创新型人才的关键阶段,大学生作为当下社会新时代的接班人,更是我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需要以创新的角度重视高校大学生的创新教育,提升当下大学生自身综合能力。 随着我国教育的普及和开放,现在很多城市对于高校的普及率逐步提高了很多,当然随着高校的逐步普及和开放,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我国公民的素质综合提升,但是也会面临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当下大学生的整体能力不再像以前大学生的能力之高,大学生的整体含金量下降居多。同时,很多在校大学生对于创新意识比较单薄,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思考模式过于传统化。然而,高校是学生进入社会之前都最后一个系统化学习都地方,老师需要正视目前我国高校创新意识薄弱的问题,加强对于高校学生进行系统化培训创新思维,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创新。遇到问题时候摆脱传统固有的思维逻辑,敢于尝试创新的思维,不以结果作为评价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好坏,重点是学生思考的过程是否具有创新思维。本文将从我国目前高校大学生对于创新思维的现状分析,并提出高校对于创新的的几点建议,希望能够有利于我国当下大学生的成长。 1.我国当下大学生关于创新意识业的认知现状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录取的扩大,目前很多高校学生水平出现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会直接影响我国综合国力的发展。当下很多高校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较差,在平时课题上都不会认真听课,在课程中遇到问题的时候并不会积极主动的想办法去解决,而是会按照课本进行解读和思考,甚至会出现敷衍了事的情况存在。 长期以来,在高等教育体系中老师更多的是在意学生的分数,没有能够做到以学习目的为导向的教训思维,老师也没有建立比较有效的评判标准和考核机制。这也往往会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忽略创新的重要性,所以老师和学校首先需要创新的重要性。最后,老师在教学方式上也需要大胆创新,仍以学生接受性学习为主,虽然也穿插一些启发式教学方法,但知识传递的方法仍较单一。另外在实践教学方面,验证性演示型实验偏多,综合性设计型实验不足,未能达到让学生自行设计、自由探索、自我实现,更没有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当然,我们各大高校还存在一些客观的问题,学校和教师对于当下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度不高,没有能够以创新的视野去教导学生学习。 2.高校老师需提升自我创新意识,以创新视角引导学生

人才培养机制

人才培养机制 目前,高校科研存在着科研创新团队实力较弱,科技创新的资金扶持力度不够等问题,传统的人才培养以教师为中心,采用单项灌输的方式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高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工作要超越学科导向,逐步向需求导向为主转变。 创新人才培养是个系统工程,培养的主体具有多元化特征,除了高校外,科研院所、行业企业也都拥有自身独特的人才培养优势和条件,创新人才培养的资源分别掌握在不同的创新主体手中,任何一个创新主体都不能够有效掌握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全部资源,必须依靠其他的主体提供支持,形成协同效应,共同达成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创新人才培养需要突破制约创新人才培养的内外部机制障碍,采用协同创新新模式:以协同创新中心为载体,大力推进校内、校校、校所、校企、校地以及国际间的深度融合,探索建立面向科学前沿、行业产业、区域发展以及文化传承创新重大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有效改变高校目前“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封闭式课程教学模式。 1、校内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学内部协同创新能为学生提供跨学科的教育培养,奠定创新所需要的合理的知识结构。高校可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组建各种跨学科研究中心、跨学科实验中心、跨学科教学中心,通过搭建多种形式的跨学科教育平台,组织不同学院、不同学科的教师一起突破学科壁垒,组成跨学科研究小组和教学小组,开设全校性的公共跨学科课程,以整体组合的课程替代严格的学科分类课程,同时大力推进全校范围内的选课制,尤其是跨学科专业的选课制度,以学院为主体,按学科群开设大量的跨学科选修课,鼓励学生跨学院跨专业选课,为学生带来不同的学科视野和综合化的知识结构,从而有效地促进创新人才培养。 2、校校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各自的优势特色学科及优势学科群,开展高校与高校之间的协同合作。通过共同承担大型科技攻关项目、互聘师资、共享课程和实验室资源等途径,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当前可着重探索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协调合作的新的高校战略联盟,进一步创新协同机制,共同搭建创新人才培养大平台。 3、是校所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科研院所优质创新团队和优质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