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艺术导论结课论文1000字

艺术导论结课论文1000字

艺术导论结课论文1000字
艺术导论结课论文1000字

艺术导论结课论文1000字

篇一:艺术导论结课论文

语言艺术的魅力

——艺术导论结课论文

语言艺术,是艺术的一个门类,它是运用语言的手段创造审美的形象的一种艺术形式。说起语言艺术,或许会觉得高深,不知所云,但它却是确实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的生活当中,并且将会陪伴我们一生。

我们先撇去艺术二字,光说语言。语言是人类敞开心扉交流的形式,是人类表达情感的一种载体,是人类之间搭建心灵桥梁的“砖石”与“通行证”。而如何运用语言,如何能完善而准确的表达出自己的意思,如何委婉而圆润的指出他人的缺点,如何正确的把自己或悲喜或愤慨的情绪正确的附加在语言身上,这便是一门艺术。我们身边或许总会见到这样的人:才华横溢的人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描述事物惟妙惟肖;分析评论娓娓动听。经常可以塑造出真正“此时无声胜无声”的完美境界; 学识简陋的人肤浅、庸俗。心虚是他们致命的要害。哪怕说的是有涵养、高水准的话语到了他们的嘴里也会变味。因为他们说话的时候,总会想方设法地掩饰心虚。或低头、或转移视线、或自我解嘲??由此而知,语言艺术同样是需要建立在自身的积累之下,不然盲目的使用自以为是艺术的话语,只不过让人厌恶,根本无法产生一种美感。

语言艺术同样存在于各种文学作品当中。文学运用语言来塑造艺术形象,传达审美情感。由于文学的性质,必须通过文字来使作者产生想象来感受艺术形象。这就使得语言艺术在文字的载体下有着更加广阔的空间去发展,更可以结合更多

的艺术手法,来给读者一种美的享受。这里,我们便来鉴赏下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

传说,女娲炼石补天时炼成了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石头,只单单剩下一块未用,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梗峰下。这块顽石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已通,能大能小;原来高十二丈方二十丈的庞然大物,却缩小到扇坠儿一般,而且是鲜明莹洁的宝玉模样。一天,遇着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在它上面镂了几个字,携它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走了一遭。于是石头城内,荣国府中却生下一位衔玉而生的公子——贾宝玉。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霞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离于离恨天外??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神瑛侍者??下凡,在警幻仙子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这是红楼梦的开篇,这是红楼梦开篇,作者设计了这样一个荒诞神奇而又寓意颇深的神话故事,来表明这一故事是一出命运的悲剧,这种悲剧发生的原因不仅是命运的捉弄,还有着性格和社会的因素。这样未语正文,便先铺垫的艺术手法,使读者的心便被紧紧的揪住,让读者感受到一股凄凉的气氛,这样的艺术效果,比作者在读者面前,直抒宝黛之间的爱情故事是多么多么的凄惨,多么多么的无奈的效果肯定是好上数倍了。

遥想宝黛初见,黛玉一见到宝玉就想到“好生奇怪,倒像在哪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见了黛玉亦是似曾相识“虽然未曾见过她,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这样同时描写宝黛两者之间的内心想法,使以后宝黛在薛

府中发生的一切都成了必然,作者通过文字使读者打一开始便把宝黛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这样与经过在以后宝黛因为世事无常而不得不分开,最后阴阳两隔的悲惨故事产生强烈的反差与对比,更能从这样一个具象的人物形象中凸显出那个时代的悲剧。

曹雪芹不孤立地写爱情悲剧,而是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揭示了爱情悲剧的社会原因,特别是描写了贾家的衰败,这是宝黛爱情悲剧的典型环境。“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的矛

盾,是封建势力与自由爱情矛盾。随着贾家的衰败,形势对宝黛越来越不利,贾母等人虽了解宝黛在爱情问题上的倾向,但他们是站在家长的立场上看待这一问题的。在他们看来,宝玉是个不孝子弟,而黛玉的思想作风也违背封建礼教显得很古怪,如果让他们二人成婚,那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我们知道,当时贾府在经济上已陷入枯竭,家族内部的矛盾越来越尖锐,急待一个有办事能力的当家人,薛宝钗是理想的人选。她不仅思想上遵循封建的妇道,是封建礼教的淑女,而且她很会处关系,有管家的才干,只有她才能适应贾家的需要,充当挽救颓局的中流砥柱。因此家长们为宝玉选择宝钗,是一种共同的认识和必然的趋势。在这样曲折的故事情节下,由一对儿可怜人的爱情悲剧,使读者联想到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肯定还会有像宝黛这样的悲剧发生,从而由点言面。让读者能从宝黛这一具象化的人物形象更加深刻的理解当时一个时代的悲剧。

所以一门语言艺术能使文学作品里的人物形象更丰满,故事情节更引人入胜。光从红楼梦这一著作来说,使得读者在其中感受到了凄凉的美感,更能对历史里的爱情故事感同身受,或者更可以说是对作者的内心世界有着更深入的了解。这

样的艺术能使人在乏味、千篇一律的生活中得到慰藉,能从故事里的悲剧反省自身。在人美感受美的时候,能让人们更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实在是一举多得。

无论是在生活中与人交流,或者是在阅览文学著作,我们都等于是在文学艺术的湖泊里驾着一叶扁舟,伴着夕阳,迎着微风,感受着世间的百态之美。

篇二:艺术导论选修课结课论文

我国戏曲文化发展方向

摘要: 戏曲文化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瑰宝,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但是,当下戏曲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在今天来说却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关键词:戏曲文化,发展,继承

引言:中国古代戏剧被称做“戏曲”,是因为它是以“戏” 和“曲” 为主要内容的。我国戏曲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源远流长的历史,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强烈吸引着历代各界人士。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还同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改革开放初期大家常说戏曲站在了时代的十字路口,当时更多的讨论是戏曲要不要进入市场,而20年后新世纪初期的今天,戏曲已经无法躲避地、也顺其自然地站在了市场当中,时间证明了那时所谓的“高雅”的判断是进入了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当戏曲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不得不走向市场时,本身就已经落后于市场的要求了。

全球化已经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强大趋势。全球化势必影响到文化交流,西方文化作为强势文化,早已随着西方资本向东方流入,并对东方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强大的影响,因此,也有学者认为全球化也就是“西方化”的代名词。在今天,

要阻止西方文化对东方国家的进入是不可能也不明智的做法。那么古老的东方文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又该如何继承与发展呢?

一我国戏曲起源

戏曲是我国传统戏剧的统称,包括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昆剧、京剧和数百种地方戏。它是一门融合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杂技等多种因素的综合艺术。

一般认为,我国戏曲的形态成熟于宋元时期,其起源大致有3条线索【1】:第一条线索是从民间歌舞发展到歌舞小戏。戏曲的萌芽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民间歌舞。

第二条线索是从古代发展到参军戏。西周幽王的宫廷中就有这类人物,他们是宫中弄臣,以滑稽调笑取悦人主,并予以某种政治性的讽谏。这种滑稽性、讽刺性的表演在后世绵延不绝,且从对帝王的讽谏发展到帝王以之来惩戒臣下,“参军戏”据说就是由此而来。

第三条线索是受说唱艺术的影响而发展。说唱艺术对戏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剧本文学和戏曲唱腔两个方面。隋唐时期,由叙事性的乐府诗歌发展而来的大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二戏曲特点

戏曲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每一种行当内又有细致的进一步分工。“生”是除了大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统称。里边又分为老生、小生、武生、娃娃生。“旦”是女性角色的统称,内部又分为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旦。“净”,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净”又分为以唱工为主的大花

脸,如包拯;以做工为主的二花脸,如曹操。“丑”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

我国戏曲的又一特点是虚拟,即没有实物的表演,尽管舞台上没有崇山峻岭、江河湖泊,没有狂风骤雨、似火骄阳,但是演员可以凭借虚拟的表演,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些虚拟动作,都有一套基本固定的格式,叫程式化动作,是从生活中提炼,经过艺术夸张的规范性动作。

我国戏曲讲究用“唱念做打”四种艺术手段和“手眼身法步”五种技术方法来表现人物。另外,戏曲中的唱腔、龙套、脸谱、服饰以及演出场地所涉及的露台、庙台、舞台等也都有它们特殊的韵味

三我国戏曲发展过程

我国古典戏曲理论从萌芽到形成、发展、终结,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

萌芽时期:先秦至唐代是古代戏曲的萌芽时期。在这一时期里,组成戏曲的各种艺术因素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又相互融合,逐步发展成为综合性的戏曲艺术。

雏形时期:伴随着杂剧和院本这一新的艺术形式的出现,艺术评论家们也对它们的渊源、形式原因、艺术特征及发展情况等加以了探讨与论述,这些论述,便构成了古典理论的雏形。

成熟时期:元代至明初元代是我国古代戏曲正式形成后的第一个黄金时期,无论是南戏还是北曲杂剧,都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戏曲作家与作品。

发展时期:明代嘉隆年间古代戏曲经过明初的沉寂后,到了明代嘉靖、隆庆年间,又趋于活跃,而这也使得元代开始成熟的戏曲理论有了新的发展。

繁荣时期:明代万历年间是古代戏曲史上继元代杂剧繁荣以后的又一个黄金时期。戏曲创作与戏曲演出的繁荣,也促进了戏曲理论的发展与繁荣。

集成时期:清初古典戏曲经过成熟、发展、繁荣、深入等发展阶段后,到清代初年已积累了丰厚的理论与材料。

转折时期:清代中叶,随着整个曲坛上所出现的由剧本创作为中心转移到以舞台表演为中心,戏曲理论也随之出现了重大的转折。

终结时期:近代是新旧文化交替的时代,同样,在这一时期的戏曲理论中,也体现出这一特点,一方面是对传统戏曲理论加以总结,另一方面是开创和建立新的戏曲理论与研究方法。

四当代戏曲发展面临的挑战

我国戏曲在世界的戏剧舞台上独树一帜,博大精深,在世界的戏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中国拥有几百个剧种、多达上万个剧目的戏曲,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深深地扎根在广大群众之中。正是由于戏曲表达了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喜怒哀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载歌载舞,说、唱、表兼重的戏剧形式,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然而,近年来,戏曲文化出现衰退现象,戏曲团体萎缩,主要原因是当今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的娱乐和休闲生活呈现多元化,戏曲不再是观众唯一的选择。尤其是二十一世纪的现代青年很少有人再去花大把时间去学习戏曲并对戏曲文化渐渐的失去了兴趣和爱好

五我国戏曲的发展与传承

目前戏曲界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要原封不动地保持戏曲传统的艺术特征,另一种则是鼓励大胆地吸收当代的艺术元素,让传统的戏曲融入当代的意识,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要进行力度较大的改造[3]。

然而我认为:中国戏曲文化发展的辉煌,与其悠久的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从传统走入现代的中国戏曲,在当代必然面临着文化与审美的转型与变异,我们不能抛弃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因为这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瑰宝,但是我国戏曲文化不能不继承和发展,所以戏曲文化转型已是必然趋势。

市场化的规则决定了我国戏曲在当代的发展,更多地需要摆脱传统的诸多束缚,成为这【2】。

个古老民族在这个时代中的当代艺术;而我国戏曲积蓄的传统文化精粹,则更多地需要对其多元而悠久的传承机制加以保护,以呈现文化命脉的延续。因此,我国戏曲发展的市场化道路便显得更加的复杂,这应该也是传统与现代相互结合必然会产生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刘以.《中国历史文化百科戏曲》[M]. 延边大学出版社,2021:7-9.

[2] 王佩.戏曲改革是否需要丢弃传统[N]. 新闻晨报.2021-06-08.

[3] 朱恒夫. 思想者:如何传承与发展中国戏曲[N]. 解放日报.

2021-06-18.

篇三:艺术导论论文

中国历史长河中的艺术

指导老师:学生:

学号:班号:

谈到艺术,许多人都认为这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的名词,它的身上似乎笼罩着一层高高在上的神秘面纱,它就如同夜幕中的星辰,明明知道它的存在却又高不可攀。在新华词典中对于艺术的解释有三条:①通过形象塑造来反映社会生活,

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因表现手段和方式不同,通常分为:表演艺术(音乐、舞蹈),造型艺术(绘画、雕塑),语言艺术(文学)和综合艺术(戏剧、电影)。②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③指独特优美而丰富多采。其实,艺术的表现形式有许多,诸如: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等。引用中华奇石馆馆长李文科先生的描述就是:“我们将“艺术”定义为人类通过借助特殊的物质材料与工具,运用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技巧,在精神与物质材料、心灵与审美对象的相互作用下,进行的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创造性劳动。可以说它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创造行为,是人的意识形态和生产形态的有机结合体。”

说到这里,可能大家对艺术就更加迷惑了,但是其实在我看来艺术存在与生活的每个角落。中国很少有专门的艺术博物馆,北京的故宫算得上是其中的佼佼者。艺术在哪里可以说是随处可见。那人面鱼纹的彩陶盆,那古色斑斓的青铜器,那琳琅满目的汉代工艺品,那秀骨清像的北朝雕塑,那笔走龙蛇的晋唐书法,那道不尽说不完的宋元山水画,它们展示的不正是可以使你直接感触到的这个文明古国的心灵历史吗?时代精神的火花在这里凝练、积淀下来,传留和感染着人们的思想、情感、观念、意绪,经常使人一唱三叹,流连不已。

(一)

在我看来中国最早的的艺术体现应当是远古各氏族的图腾,比如最早的伏羲氏系统的有所谓的长龙氏、潜龙氏、居龙氏、降龙氏、上龙氏、水龙氏、青龙氏、赤龙氏、白龙氏等等。这些是最早的图腾体系,其大都是人面蛇身的式样,其中大概就是我们的原始祖先们最早的“人心营构之象”吧。而这蛇之象经过历史的

积淀后逐渐演变为龙,也成为正统图腾之一。与龙蛇同时或稍后,凤鸟则成为中国东方集团的另一图腾符号。如: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诗经·商颂》)

大荒之中,有神九首,人面鸟身,名曰九凤。(《山海经·大荒北经》)龙飞凤舞,就是这个从旧石器渔猎阶段到新石器时代的农耕阶段的一面图腾旗帜。

(二)

青铜器,代表着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早的铸造艺术。传说中夏铸九鼎,大概是打开青铜时代第一页的标记。用青铜铸造的大鼎被称为“国之重器”,因为这种沉重神秘的器具其在殷商时期被广泛应用在祭祀等活动中,所以上面铭刻的金文也成为考古学家研究历史的重要史料。更重要的是铭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是小篆,中国书法的美也直接在其中体现,所以其中不止有青铜器铸造的艺术,更有书法艺术。

然而当青铜艺术只能作为表现高度工艺技巧水平的艺术作品时,实际便已到它的终结之处。战国青铜巧则巧矣,确实可以炫人心目,但与具有狞厉之美的殷周器物相比,人们更愿欣赏那狞厉神秘的青铜饕餮的崇高美。毕竟它们才是青铜艺术的真正典范。

(三)

先秦时期,赋比兴的原则渐渐的在社会中广为传播。原始文字由记事、祭神变为抒情、说理刚好是春秋战国或更早的产物。它们以艺术的形式共同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理性精神。《诗经·国风》中的“民间”恋歌和氏族贵族们的某些咏叹,奠定了中国诗的基础及其以抒情为主的基本美学特征。也正是从《诗经》的这许

多具体作品中,后人归结出所谓“赋、比、兴”的美学原则,影响达两千余年之久。

而这一时期中国古典建筑艺术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随着社会进入新阶段,一股所谓“美轮美奂”的建筑热潮盛极一时地蔓延开来。这股建筑热潮大概到秦始皇吞并六国后大修阿房宫而达到最高点——

乃营作朝官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史记·秦始皇本纪》)

而恰是从这时起,中国的建筑风格渐渐明朗化,结构方正,逶迤交错,气势雄浑。它不以单个建筑物的体貌形状,而是以整体建筑物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而取胜。非常简单的基本单位却组成了复杂的群体结构,形成在严格对称中仍有变化,在多样变化中又保持统一风貌。

(四)

魏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大变化时期。在这个时期人的主题愈发重要,“言不尽意”、“气韵生动”、“以形写神”是当时确立而影响久远的中国艺术-美学原则。它们的出现离不开人的觉醒的这个主题,是这个“人的觉醒”的具体审美体现。

鲁迅说:“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代。”“为艺术而艺术”是相对于两汉文艺“厚人伦,美教化”的功利艺术而言。如果说,人的主题是封建前期的文艺新内容,那么,文的自觉则是它的新形式。书法上,正是魏晋时期,严正整肃。气势雄浑的汉隶变为真、行、

草、楷,中下层不知名没地位的行当。也正是这种地位使得魏晋时期的书法表现出来的主要是那种飘俊飞扬、逸伦超群的魏晋风度。

在魏晋时期就不得不说说两位杰出人物:阮籍和陶潜。陶潜和阮籍在魏晋时代分别创造了两种迥然不同的艺术境界,一超然世外,平淡冲和;一忧愤无端,慷慨任性。他们以深刻的形态表现了魏晋风度,他们才真正是魏晋风度的最高优秀代表。

(五)

唐诗历史揭开了中国古代最为灿烂夺目的篇章。盛唐艺术在这里奏出了最强音。痛快淋漓,天才极致,似乎没有任何约束,似乎毫无规范可循,一切都是冲口而出,随意创造,却都是这样的美妙奇异、层出不穷和不可思议。这是不可预计的情感抒发,不可模仿的的节奏音调!然而,这个极峰,与文学上许多浪漫主义巅峰一样,它只是一个相当短促的时期,很快就转入另一个比较持续的现实典范阶段。那就是以杜甫为“诗圣”的另一种盛唐,其实那一不是盛唐之音了。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依依漫寂寥。沉郁顿挫,深刻悲壮、磅礴气势却严格规范在工整的音律对仗中。这种“盛唐之音”与李白的是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它们各自保有着不同的社会时代内容,从而各有风貌特征,各有审美价值,各有审美价值,各有社会意义。在这里,他们共同奏出了大唐盛世的最强音。

(六)

如果说,雕塑艺术在六朝和唐朝达到了它的高峰;那么,绘画艺术的高峰则在宋元。这里讲的绘画,主要讲的是山水画。中国的山水画成就超过了其他许多艺术部类,它与相隔数千年的青铜礼器交相辉映,同为世界艺术史上的瑰宝。

然而延续千年的中国山水画又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变迁,诗、画中的美学趣味也在发生变化。从北宋前期经后期过渡到南宋,“无我之境”逐渐在向“有我之境”推移。如同雕塑、文学一样。宋元山水的意境也均各有其优秀和拙劣、成功和失败的作品,各人也可随自己的兴趣、倾向而有偏爱和偏好。

(七)

纵观前文,如可说汉代文艺反映了事功、行动,魏晋风度、北朝雕塑表现了精神思辨,唐诗宋词、宋元山水展示了襟怀、意绪,那么,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明清文艺所描绘的却是世俗人情。明代版画的辉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