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4
语文朗读的重要性论文:朗读,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朗读——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式,它不仅是理解、感悟文本的重要手段,也是理解课文内容,领略艺术感染,得到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
重视朗读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心情感和创造主体性,对语文教育产生深刻而重大的影响。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在朗读中整体感知,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其充分说明了朗读和理解之间的关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十分形象地告诉我们读与写的内在联系,可见朗读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
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束缚,不少教师忽视了朗读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出现“不闻读书声琅琅,单见习题如海洋”的可怕情景。
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笔者认为自己有为语文教学的返璞归真、身体力行的责任,十几年的语文教学,我深深体会到朗读的重要性。
下面,就此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对朗读这一问题的认识和做法。
一加强朗读指导,激发朗读兴趣,培养朗读习惯好的朗读是最好的朗读指导,它对培养学生的兴趣,形成班级的朗读风气有很好的作用。
好的朗读能愉悦人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还能让朗读者有一种成功的满足感。
在朗读课文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善于示范,就是要注意运用示范朗读为学生树立标准和榜样。
课堂上,通过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感染学生,学生从我的朗读中获取信息,感受文章的意蕴,进而萌发朗读的兴趣。
如范读朱自清《春》时,就要读出轻松、明快的节奏,而且感悟的强烈,会使学生感受到作者盼春的急切呼唤和春已走近的欣喜,以及对春的喜爱、赞美之情,用声音塑造春天的形象,传达内心的感受。
学生被我动情的朗读所感染,便会忘情地沉浸在文章优美的意境中,进而产生强烈的朗读欲望。
又如,朗读《背影》时,就要读出缓慢的语速、抑郁的感情,要用低沉的节奏,使学生感受到作者对父亲的依恋深情,以及怅惘、不理解父亲做法的悔恨心情等。
朗读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要切实中肯,具体从朗读速度、停顿、语调方面一一给予指导,让学生反复朗读,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教师在此基础上再加强指导,对学生进行点拨、纠错和小结。
略论朗读在语文教育中的作用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作为基础教育的语文教育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
语文教育要通过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进而达到发展思维和智力的目的。
一个人的语文能力,主要是表现在语感上,而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素质的重要途径。
朗读是听读活动中最重要的教学形式,它对于培养学生语感能力,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水平,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国古代语文教育就十分重视朗读。
不仅对于朗读的意义、作用等有着非常精辟的见解,如杨雄说:“大谛能读千赋,则能为之”,还有大家所熟知的如:“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等;而且对于朗读的要求、方法、要领等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古代大教育家朱熹对朗读有许多独到的见解,他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又指出:“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就是要求学生通过朗读和思考的实践,提高阅读水平,培养语言能力。
因此在古代文言和口语基本脱节的情况下,语文教育基本上能让大部分学生得心应手地运用文言写作,这恐怕主要得归功于朗读的教化。
但是后来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语文教育为应试升学服务,语文课把精力过多地放在分析讲解以及机械孤立的改病句、划分句子成分之类的训练上,而与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密切相关的“朗读”、“言语表达技巧”等则常常被忽视。
学生失去直接、完整地感受课文言语形式的机会,语感水平得不到提高,真正的语言能力的培养渐渐被淡忘了,以致有许多已迈入大学校门的学生,提笔写起文章来,脑子就发怵,读起文章来,方言语调不说,还读的结结巴巴、破句百出。
朗读在语文教育中的作用朗读是把书面上写的无声语言(文章、文学作品)转化为更能表情达意的有声语言。
语言是词汇、语法、语音三者的结合体,严格地说,书面上写的语言是不完全的语言,因为欠缺了一个语言的重要因素——语音。
略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摘要】:朗读就是用普通话准确、声音响亮、清晰、富有感情地读。
学习语文只重视听和写两个方面是不够的,还要重视读说的训练。
只有通过认真地读,才能更好地把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与思维联系起来,才能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可见,朗读在语文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对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展开粗略的探讨。
【关键词】:朗读小学语文课堂上学生琅琅的读书声是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所以,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琅琅读书声赛琴声”。
朗读,就是要用规范的普通话,声音清楚、响亮地把课本中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
它是阅读的一项重要技能。
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可谓是举足轻重。
大量教学实践证明,阅读教学要落到实处、搞扎实,就必须从最根本的朗读上多下工夫。
教学中要从“读”出发,把“读”贯穿教学全过程。
下面是我对小学语文朗读的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把朗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教学的要求是:第一学段(1~2年级)——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3~4年级)——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学段(5~6年级)——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因此,“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小学语文教学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也是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
学完一篇课文之后,学生能否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应当是检验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教学任务是否完成的一项重要指标。
因此,在教学中,要制定明确、具体的朗读教学目标,对学生提出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并加以全面落实。
二、让学生明白朗读的好处,从而激发学生良好的朗读欲望。
1、首先要树立学生讲好普通话的信心,为朗读作初步的准备。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通话读音准确、规范就会为朗读打下十分良好的基础,所以一定要抓好读音这一关。
2、教师自己范读课文,经过自己精心的准备,深入地体会作品的丰富的内涵后,教师为学生范读,给学生树立一个爱读书、爱朗读的好榜样,学生会十分喜欢模仿教师的朗读语气、语调、表情、手势等。
如何通过课文人物对话来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香谷工作坊——杨荣花朗读是一种把文字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造性活动。
它是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之一,也是语文基本功训练的生要内容和方式。
通过朗读,学生可以领略文章的内容和语言的微妙之处,借以提高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朗读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是培养语感最行之有效的捷径,更是读者心声的复活,它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语感素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有效开展朗读教学,真正发挥其效能。
一、提高教师的范读水平,给学生树立一个好的参照物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达到感情饱满地朗读,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因为小学生阅历浅,知识面窄,感悟能力差,在没有任何指导的情况下,他们不可能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也不可能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范读。
教师的范读不仅能体现教师对课文的正确深刻地理解,还能体现出教师高水平的朗读技巧,这样的范读,才能使教师的表情、语气、语调、体态作为一种信息直接传递给学生。
学生听得见,看得着,可以模仿,可以学习。
二、运用朗读技巧,提高朗读能力朗读的具体方法包括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强调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等几个方面。
优美的朗读表现为语调的轻重快慢、感情的丰富多彩;要使学生形成较高的朗读水平,朗读技巧的指导很重要。
1.消除顿读现象低年级学生在朗读时经常会发生两字一顿的现象。
要对这一现象加以矫正,首先要从整句话的朗读指导入手,要求学生努力把词连贯起来读。
开始时,教师要让学生习惯于在有标点处停顿。
通过长期训练,学生朗读时顿读的现象自然会逐步消失。
2.指导正确断句课文中有时也会出现一些长句子,如果一口气读完会既吃力,也缺少节奏感,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在朗读时学会恰当断句。
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论文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论文1摘要:诵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
诵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
通过诵读,可以提高学生驾驭汉语的能力。
关键词:诵读;教学;学生;重要性;习惯诵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诵读是最重要的。
诵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
诵读有助于情感的传递。
一、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1.有利于学生的文字积累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积淀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智慧与精华,文字亦是。
而文字的学习,往往是通过一篇篇文章的诵读,把识字与阅读融合在一起,重视诵读有利于识字效率的提高和书面语学习的全面开展,同时,识字量的增加,也有利于学生选择更多的书目文章进行阅读。
学生在进行课内文章学习的时候很好地落实了这一点。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诵读,可以让学生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知优美的韵律。
教师如果具备良好的朗读技能,就能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思、读中议、读中练、读中悟、读中品,带领学生共同感受纯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3.有利于提高写作能力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对语文写作能力的形成规律作了具体的总结:“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作文时吾意欲所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
”通过诵读,可以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把别人的好作品融会贯通后,变成自己的东西,逐渐形成自己的能力,才能得心应手地掌握和运用好语文这个基础工具。
4.有利于积累语言材料《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
语言材料”。
当学生的头脑里记住了大量的词语、精彩句段或者美文,融会贯通后变成自己的东西,形成新的观点,读起文章来,也就会有了自己的理解,写起文章来自然也有了内容可写。
浅析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更是最有效的一种阅读训练形式。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要求:“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但在语文教学的实际工作中,仍有很多教师对朗读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入、指导不到位,现就朗读的重要性和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把朗读教学落实到实处谈点意见。
一、语文朗读的重要性一是促进理解,增强记忆。
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对大脑皮层建立听觉表现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语言文字。
朗读时,因要做到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增加了文章向大脑输送信息的渠道,有利于学生把“读、品、思、悟”有机结合起来,使声音进入大脑后产生很强的形象感和画面感,如果教师在课堂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朗读,让学生达到熟读成诵,达到熟读精思,就能激发想象力,增强理解力和记忆力。
二是培养语感,强化表达。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如作诗也会吟”,学生在对文章语音、文字、词语等进行反复的品味琢磨后,进行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声情并茂的朗读时,会自然地把自身的情感融入到文章中去,在不知不觉间进行着语感训练,提升自身的语言感悟能力;用大量时间进行朗读强化训练,可以帮助学生规范拼音、准确读音,促使学生从练习正确发音开始逐步做到语音标准、字正腔圆,形成了一种良好的读书习惯,并促使大脑的记忆转化为语言的表达,将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或创造性的无声语言,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的目的。
三是再造意境,熏陶情感。
朗读有助于创设文章情境,再造意境,把原本无声的文字变成有感情的音符,尽情展示出文句的生命力,使作者蕴藏于文字中的思想感情浮出“水面”;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有利于情绪化语言文字,产生丰富的想象。
二、朗读教学的教学方法一是提供示范,教方法。
学生刚开始学习朗读时,可以充分利用教师范读形神兼备、声情并茂等优点,把声音、语气、表情、动作、神态等多种信息整体传递给学生,感染学生,让学生较快的把握朗读感情基调,并从朗读的重音、语速、语调等方面进行模仿练习。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论文论文第1篇: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应对策略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较为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将无声的文字内容和语言转换成有声的情感,是语文学习中的核心内容,朗读既能够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和情景美,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朗读教学,不断优化朗读教学,进而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实现教学目标。
然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忽略朗读教学,对学生朗读缺少指导,失去了朗读教学自身的价值。
1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1小学生对朗读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教师教,学生学是小学语文教学最为主要的状态,大部分学生不知道为什么学,没有问题意识,只知道教师怎么教,我们就应怎么做。
因此,教师在让学生朗读时,学生只是重复、机械朗读,对朗读重要性认识不足,这种形式的朗读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无任何意义。
1.2教师忽略朗读指导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应怡当指导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分组朗读和集体朗读。
然而,事实上教师根本没有指导学生如何有感情朗读,也没有引导学生怎样读,有些教师虽然进行了一定的指导,但缺少目的性,过度关注声音,忽略内心情感体验,注重表面技巧,忽视语文的内涵,这制约了学生语言的发展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1.3学生参与程度不高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在课堂教学中,这在某种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有助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多媒体课件在视觉、听觉等方面较好地满足了学生的感官需求。
因此,一些语文教师将过多的精力花费在课件制作上,并在学生朗读时播放相应的背景音乐。
绘声绘色的课文录音,取代了教师范读,形成了教师手握鼠标,学生紧盯大屏幕的语文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下的多媒体课件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和学生变成了观众。
1.4朗读过于形式化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课堂上,存在男女生穿插阅读、个人和集体交替阅读、自由阅读和小组阅读等形式,在一节语文课堂上,采用多种朗读形式,虽然贯彻了以读为本的精神,但是学生却在教师的鞭策下阅读,大部分学生均是为了应付教师而读,根本没有完全投入。
让朗读成为一种优秀的习惯——浅谈小学五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
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它有助于情感传递产生情感共鸣。
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养成正确的朗读习惯,读出声音来,读出情感来,读山韵味来,比仅用眼睛看的印象深刻得多,感情领会透彻得多。
只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朗读必定会成为语文课堂的一道靓丽风景。
一、正确朗读,养成习惯有人说:宁典是最好的老师。
因此我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准备一本宁典。
在上新课之前,我先让学生自己动手预习,看准宁形,查找宁音,先“读”为快。
宋代的朱熹对朗读曾提出过严格的要求:凡读书须要读得宁宁响亮,不可牵强暗记,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因此,我要求学生把宁音读准,朗读过程中小添宁、小减宁、小颠倒重复宁词,严格要求他们反复诵读,达到文畅气顺的地步,养成预习的习惯。
在学习过程中,以小组为甲.位开展查宁典比赛和朗读比赛的活动,等等。
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朗读能力。
二、熟练朗读,掌握节奏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1i会作诗也会吟。
在读准宁音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到语言连贯、节奏分明、语速适中、话音清晰。
通过反复的诵读训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在课堂上,我先将停顿、语速和重音的一般规律告诉学生,然后拿山一个语段,让1i同的学生来读,比较其好坏。
熟练朗读一定要跳山第一步——正确朗读的束缚,山单个的文宁换位到整篇的文章。
著名电影演员邱岳峰同志曾写过一篇有关朗诵的文章。
他说:“不要去念宁儿。
而要去说事儿。
”在诗词教学中,常常感觉开头难读,所以往往是为了读而读。
小能尽快进入意境,读起来生硬造作。
这是要加大读的量(次数)。
朗读量的加大定会引起质的变化。
这里的质,是指对隐藏在文宁背后精义的理解以及以后对其他文宁的理解。
如学习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
本文是一首词,在学生预习之后,我再帮他们标出重音和节奏: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高中语文朗读教学论文4篇第一篇:高中语文教学朗读教学研究张颂认为:“所谓朗读,指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的活动。
”新课标高度关注朗读教学,要求高中生“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要求学生诵读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朗读教学是一种基本课型,抓好朗读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学生运用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提升学生审美水平和语文素养。
然而,朗读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由于受应试教育影响,朗读教学流于形式,尤其是年级越高,朗读越被边缘化,长此以往,导致学生对朗读失去兴趣,甚至讨厌朗读。
1.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朗读水平朗读是语文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普通话水平,特别是方言区的教师,要掌握好声母、韵母、声调、轻声、儿化的正确发音和普通话音变规则,注意普通话和自己方言在语音上的差异。
教师要不断总结,发现规律,并反复练习。
教师要提高朗读水平,还要掌握停顿、重音、语速、语调等朗读技巧。
停顿一般分为语法停顿、逻辑停顿、情感停顿三种。
重音分为语法重音、逻辑重音、感情重音三种类型。
句调一般分为升调、降调、平调、曲调四种类型。
节奏指朗读过程中由声音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形成的回环交替的声音形式,常见的节奏类型有轻快型、沉稳型、舒缓型、强疾型等。
朗读时必须做到语速适中,语调抑扬顿挫,语气刚柔相济,语意褒贬分明,体态自然得体。
2.教师要做好朗读示范教师范读时,要深刻体味作品并恰当运用各种技巧,准确、鲜明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
对学生的朗读要具体评价,评价态度要实事求是,如朗读得不好,要指出哪个方面处理得不当,并指出如何具体处理,还可以说一说为什么不能这样读的理由。
3.朗读教学设计要循序渐进朗读受书面语言制约,朗读之前必须对作品本身进行认真研究,透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精神实质。
只有透彻地理解,才能有深切的感受,准确传达作者的心声。
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诗,描述作者离开英国剑桥大学时的复杂内心感受,把握好淡淡的哀愁的感情基调。
语文朗读论文(5篇)语文朗读论文(5篇)语文朗读论文范文第1篇课堂上老师起到主导的作用,老师的心情能够感染课堂上的同学,因此,要想使学校生语感与语言力量得以提升,就要对老师领读加以重视,确保领读的正确。
比如,苏教版四班级上册的课文《珍宝鸟》,在对第四自然段进行领读的时候,老师教学不能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必需要加入自己的感情,这一段通过对珍宝鸟动作的描写,写出了鸟儿的可爱、淘气,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珍宝鸟的爱惜和宠爱之情。
因此,老师在领读时,要想象出这种人和自然之间和谐的画面,读出感情。
老师要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对文章表达的思想进行正确处理,并把握好语音和语调,对语速进行正确把握,不能矫揉造作,这是要好好进行学习的,对老师朗读技巧的要求特别高,只有做好了这点,才能对课文中的词句和内涵进行理解,从而将语感把握好。
二、强调细读的方式读书是不能慌惊慌张、急于求成的,肯定要重视涵咏,对书中的韵味进行咀嚼,对其进行渐渐消化和理解,从中获得肯定的启示。
比如,苏教版五班级下册课文《只拣儿童多处行》,要对表现儿童多的语句进行细细品尝,说明孩子们在哪,那么春天就在哪,跟着孩子们就能找寻到春天,通过对文章语句的品读,我们可以理解其隐含的意思:孩子们活泼可爱,就像春天似的生气勃勃。
比如,在对古诗进行教学时,肯定要让同学反复诵读,之后利用领读以及赛读还有唱读等方式,再引导同学去理解其中的诗意,了解其中的感情,最终再进行诵读,加深同学对古诗的理解。
同学在反复进行诵读的时候,感情也会更加深化,在反复诵读之后就会对其更加理解。
反复诵读是学习和鉴赏的一种方法,对于同学语感的培育以及阅读和写作力量的提高都有很好的关心。
有哲学家认为,仿照这一行为是推动人类不断进步的一个重要缘由。
宋代朱熹曾经说过,看书就要首先熟读,将书中话背诵下来,就像从自我心中说出似的,如此便可在书中获得肯定的收获。
仿照也就是依据前人阅历进行进展的自己的理论,当自身还没有力量制造理论时就要借鉴前人阅历,并对前人讨论路线进行仿照,省掉不少麻烦。
朗读教学之我见俗语说:“书,要读出味道来。
”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也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可见,朗读对语文的学习是多么的重要。
朗读既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目标,又是全面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一种有效手段;既是一种语言能力,又是学习语言的一种基本方法。
朗读是对语言材料和语言技巧的吸取,是学生学习书面语言的重要手段。
对教师的讲解和分析来说,朗读是一种高效的综合;对学生来说,朗读是主动性、主体性甚至是创造性的生动活泼的显现。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
朗读就是“口而诵,心而惟”,出之于口,入之于心。
朗读,是课文学习中从字词段到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
人在朗读的时候,从视觉扩大到听觉,从而增加了大脑皮层的刺激渠道,促使“读者”深入领会词语的含义和文章的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
实际上朗读是对作品进行再创造,尤其是对那些富于情韵、语言优美、琅琅上口的作品,或朗读,或吟诵,或吟唱,或记背,在这样的活动中能积累名言佳句,体验艺术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养成高雅气质。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优美的文章,学生应该是有很大兴趣的,但现实却是大部分学生都不喜欢读语文。
朗读课文似乎更成为一项枯燥、机械、令人厌烦而又收效不大的活动,课堂上读书的声音也是越来越小,读书的激情也消失殆尽了。
一篇新课文,上千字的名作名篇,学生对文中的语言还是陌生的,一节课只花3--5分钟就算读完了,并称读懂了。
这样,对作品深入了解了吗?作者的意图领会了吗?显然都没有。
仅仅3--5分钟的默读,充其量是粗浅地了解文章的大意罢了。
对课文味同嚼蜡的分析,把作品的精华就滤掉了,学生对课文自然而然的没有兴趣了。
这种低效的、消极的朗读影响着我们的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我们的语文课堂慢慢陷入“无朗读”、“喜默读”的怪圈。
语文教学在这种状况下失去了应有的魅力,学生对语文失去了兴趣,投入到其他学科的怀抱中去。
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摘要】朗读是一种语文教学手段,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朗读要求兴趣方法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这就是说书读的遍数越多,对书中意思的理解就越透彻。
朗读是一种语文教学手段,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
它对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提高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朗读教学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个进行:一、明确朗读要求《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朗读的基本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这三个目标的排列其实已指明了朗读训练的先后次序、不能颠倒、不能跳越,训练时应围绕这三个目标进行。
二、激发朗读兴趣兴趣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潜移默化,是激发学习,提高学生主动性的活跃因素。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产生的。
”兴趣在教学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学生有了兴趣,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易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进行朗读。
要让学生主动去读,乐意去读,必须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朗读的重要性,知道朗读是帮助理解课文,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最佳途径,所以必须要有正确的心态。
其次通过讲述文学史的一些名人能“下笔如有神”是因为他们“读书破万卷”的结果来激发学生朗读的欲望。
还可以通过分组读、比赛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达到朗读的最佳效果。
三、教给朗读方法朗读是一项技能,它是口、耳、眼、心并用的过程。
“有感情地朗读”是朗读训练的最高目标,它主要是指能正确读出抑扬顿挫,显示出文章的风格神采。
怎样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训练。
l、掌握好朗读的感情基调一般地说,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情感基调。
朗读时把握住文章的情感基调,就基本掌握了感情朗读的“金钥匙”,就能与文章表达的感情产生共鸣。
朗读的魅力摘要:朗读不仅是一项单纯的话语活动,也是一门艺术,更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有其重要的作用。
加强语文教学中的朗读,不仅可以学到知识,掌握作品的艺术技巧,还可以融会作品的精神于心中。
关键字:朗读语文教学作用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书不能单用眼看,必须大声诵读,并且要读得字字正确,不待解说,其义便能通晓。
加之我国历来就有诵读诗文的优良传统,中学语文课本所选的篇目,可以说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化的精髓,它们文辞优美,感情真切,逻辑严密,艺术性强,特别适宜朗读。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朗读是符合青少年言语发展的年龄特点的。
由于青少年内部言语尚未充分发展,大声朗读有助于注意力的稳定。
同时,通过朗读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成了有声的口头语言,必然有思维的参与,这也就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因此,语文的学习必须重视朗读的环节。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对于朗读是这样规定的“用普通话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即读一般的现代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断”;读文言课文,“要了解内容,能顺畅地朗读,背诵一些基本课文。
”可见,朗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个组成部分,它与各个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紧密相连,相辅相成。
那么朗读究竟在语文教学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在这里,我就自己积累的教学经验,简单的谈一谈。
首先,在传递知识方面一、朗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求知欲。
在每次教授新课时,我都要求学生在课前反复的朗读,对文章有个初步的了解。
在授课中,仍然会安排朗读的环节,这时候的朗读,学生往往能够深入体会文章的结构、语言和表现手法等特点,并跟随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情感轨迹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进而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安塞腰鼓》是一篇精读课文,文中的部分句子难于从字面上理解,又加之与学生实际生活离得较远,因此在学习上出现了障碍。
然而,仔细观察后不难发现,整篇文章以诗歌的形式出现,很适宜朗读。
普通话朗读论文普通话朗读声调论文:普通话朗读的声调表现技巧声调是朗读的“门面”,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方面,也是提高普通话朗读水平的核心问题。
每个学生的调域频率范围虽不尽相同,但朗读时只要熟练掌握普通话朗读的声调表现技巧,把各种高低宽窄都不相同的调域有机统一起来,朗读就会显现出普通话的韵律美。
一、声调在普通话朗读中的重要意义普通话声调是语音面貌的重要体现,掌握声调的规范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普通话朗读的规范程度,掌握声调表现技巧就等于掌握了提高普通话朗读水平的关键。
普通话语音系统中声调的作用远在声母、韵母之上,声调在普通话朗读中居于主导地位。
普通话语音系统中,声母包括零声母在内共有22个声母,韵母有39个。
声调只有4个,声调在朗读中的出现频率较声母和韵母要高得多。
由此可见,掌握普通话的声调表现技巧对于迅速改变语音面貌、提高普通话朗读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朗读中常见的声调错误及其原因分析1把“甲”读成“乙”造成这种错误的原因主要是对普通话声调掌握不准确。
例如:呆板(daiban)误读成呆板(daiban)门框(menkuang)误读成门框(menkuang)姓王(xingwang)误读成姓望(xingwang)号召(haozhao)误读成号召(haozhao)姓陆(xinglu)误读成姓卢(xinglu)不妨(bufang)误读成不方(bufang)围绕(weirao)误读成围绕(weirao)“强逼”(qiangbi)误读成强逼(qiangbi)蘑菇(mogu)误读成蘑菇(mogu)比较(bijiao)误读成比较(bijiao)2调值偏低、偏高或变形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阴平偏低或不平。
在重读音节中虽保持平调调形,却读成中平调33或更低;调值读作微升调45的或读作微降调54。
(2)阳平偏低或曲折。
把阳平调值35(高升调)在重读音节读作低升调13或12;调值中间略带曲折,调值大体相当于335或325。
朗读让阅读教学更精彩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
这朗朗的读书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也会让我们的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变得更精彩。
一、范读引路,声情并茂教师的示范朗读,可以融情于声,创设富有感染力的语感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教师的范读与听录音不同,教师可根据教材的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在范读时给学生以提示、暗示。
当范读到要求学生掌握的字词时,在这些词前稍微停顿一下,或读重一点,以引起学生注意,强化记忆。
当范读到新词及难理解的词、句、段,教师可以用平缓稍低的语调给予适当提示、解释,帮助学生揣摩教师是怎样读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
这就需要教师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己必须能声情并茂地朗读。
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二、有效指导,锦上添花朗读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
在学生未真切感悟文本情感之前,教师纯技巧的指导是徒劳的。
教师只有让学生感悟文本的精义妙理,在与作者感情共鸣的基础上,对特别能表达文章中心或人物情感的重点词句再进行朗读技巧指导,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通过声音将作品中的“情”读出来,让语文阅读教学锦上添花。
像《草原》《林海》《可爱的草塘》等这类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课文,更要让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情地朗读。
如教学《草原》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表示我的愉快”时,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正确地停顿;二是要读出重音。
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将会感受到草原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显得格外开阔,也叫人特别愉快。
有了这种体会,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这种意境,也就会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那种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阅读教学朗读训练论文摘要: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只有熟练掌握朗读教学的技巧,才能灵活地应用于语文教学之中,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水平,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朗读的欲望,让无声的文字变为一句句动听的话语、一幅幅多彩的画卷,让学生感受朗读的无穷魅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
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
运用语言的技巧,以优美的节奏,高、低、轻、重、强、弱、快、慢的音调,把原作品词句的意态、语气,生动的表现出来,进而产生赏心共识的感受。
那么怎样训练朗读呢?一、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要读好一篇文章,必须先深入阅读,理解其内容,体会其思想感情,才能在朗读时以声传情,准确地表情达意。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必须紧扣课文,从字词句入手,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理清作者的感情变化线索,还要联系实际,阅读时才能把握朗读基调和语气。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通过描写一个小女孩大年夜在街上卖火柴的事情,反映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罪恶,表现了作者对穷苦人们的同情。
所以朗读该文的基调就应该确定为低沉缓慢。
朗读时又要根据每擦一根火柴小女孩内心的情感“悲——喜——绝望”的变化适当变换语气、速度和语音,这样才能生动地表现出文章的感情基调。
二、品味语言——训练朗读技巧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通过读,学生也同时获得了说话的样本和写作的范例。
这些技巧都必须在品析词句段、体会感情中掌握。
1.选择感情浓烈的句段。
课文中某些句段,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作者某方面强烈的思想感情。
比如《梅花》一文中“多少年过去了,我每次看到外祖父珍藏的这幅梅花和给我的手绢,就想到这不只是花,而且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心。
”这句话要求学生体悟华侨老人对祖国的无限眷恋和思国之情。
2.选择含义深刻的句段。
课文中部分句、段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蕴含某方面的哲理,需要引导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思考、讨论,才能理解、领悟。
朗读,让文字与心灵融合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读”越来越被重视,只要走进小学语文课堂就能听到琅琅的读书声。
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活跃思维和丰富情感。
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在此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让文字与心灵融合。
关键词:朗读文字与心灵情感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
朗读本身是一种有声语言的艺术,朗读过程中要发挥“有声语言”的艺术作用,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作品的思想内容,从而打动学生的情感。
虽然读的是作者的语言,但其中包含了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毫无疑问,这大大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朗读还是培养语感的一种好方式,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通过朗读,学生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鲜明、形象,掌握语言的结构美、音韵美、节奏美等,使其对字、词、句的理解获得整体的感知,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和鉴别力。
一、触摸文字,拨动朗读的心跳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句、段含义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
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例如,《恐龙的灭绝》一文中的有这样的句子:“我们的人类只有三四百万年的历史,恐龙却在地球上生活了大约两亿年。
”读这个句子时,老师先要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中的两个数字,一个是三四百万年,一个是两亿年,进行比较,形成差距,然后反复朗读,要求把这两个表示时间的词语读出重音,读出差距来,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人类的历史与恐龙的历史相比,可就短多了。
从而为下文理解庞大的恐龙消失的原因埋下伏笔。
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
从而达到训练语感,为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书声琅琅奇思妙想
——语文朗读教学之我见
[摘要]朗读教学不但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可缺少一个组成部分,而且它与各个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相勾连,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说话能力,更深切地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领略到文章的音乐美、含蓄美和形象美,它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正因为我们朗读教学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所以我们要进一步让语文课程书声琅琅,学生才有奇思妙想。
[关键词] 朗读兴趣,朗读训练,书声琅琅,奇思妙想
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平时的朗读教学有很多缺欠之处,造成朗读水平提不高原因,学生没兴趣读,读的方法不当,教师引导不够,或是教师多讲、学生少读等等,那么怎样培养朗读兴趣?如何通过加强朗读训练,切实有效地优化朗读教学,怎样才能使语文课堂书声琅琅,学生奇思妙想呢?很值得与大家共同研究和探讨。
一、创设情景,培养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会激发起无穷的潜能。
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为了提高学生朗读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朗读欲望,我在班中多次开展朗读比赛、口语交际、背诵唐诗等活动,让学生在比赛中肯定自己的朗读水平。
这些比赛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这对培养学生的美好心灵,陶冶情操,起着潜而默化的作用。
学生对朗读有了兴趣才会主动去读,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呢?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生动形象的范读。
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差,领悟能力低,但模仿能力强。
根据这一特点,在教课文朗读时,我先让学生听录音,把语音读准,把重音、停顿读好,然后再做好范读,让学生把重点句子读好。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朗读产生了兴趣。
运用激励语言,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我相信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听到老师的表扬声,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
如果老师能在学生的朗读上进行恰当的点评,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朗读效果。
如一位学生在读《哪座房子最漂亮》的最后一句,不但读得正确、流利,而且还读出了赞美新房的喜悦、自豪的心情,老师说:“你读得太好了,老师也比不上你!谁也能像他那样读。
”没等教师把话讲完,学生已经朗读起来了。
引导学生反复读,多读,古人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
”可见读的重要作用。
任何一篇文章,只有在反复诵读中才能体味出作品的主旨,作者的情感,以及优美词句的魅力。
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培养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同时,学生对朗读的兴趣也有助于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二、明确要求,加强朗读训练
朗读是一种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
那就是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正确地读是指朗读要用标准的普通语,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得正确、清楚,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唱读,不读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尤其是课文中的生字、多音字和轻声、儿化及“一”、“不”、“啊”等字的变调、音变,朗读时要能读得正确。
流畅地读是指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读得通顺流畅,不顿读,不中断朗读,并能根据课文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确定合适的朗读速度。
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朗读时经常出现顿读、中断朗读的现象。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处在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朗读时不是以词或短语为单位停顿,而是把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语都割裂开来,一字一顿地读;而且,由于心理紧张,往往用手指指着课文中的字读,这也是造成学生顿读的一个原因。
学生为了把课文读得连贯流畅,还没有把每个字辨识清楚就急于朗读出来。
这样,就会出现读错字、丢字、加字等现象。
当他们意识到读错了想要加以改正时,又造成了朗读的中断。
那么该怎样才能引导学生流利地读呢?我在一篇杂志上看到:有关研究表明,要做到流利地读,主要是扩大“视音距”。
所谓“视音距”,是指在朗读过程中要先用眼睛看,然后再读,阅读心理学中把这种看先于读称为“视音距”。
刚上小学的学生视音距几乎为零。
随着学生阅读量的增加、知识的丰富,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视读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由于视音距加大,视知觉也渐趋扩大。
这时,学生开始进入以词句为单位进行朗读的阶段,朗读不流利的现象也就减少了。
三、语文课堂,书声琅琅
我们语文教研员再三强调,语文课堂和其他学科课堂的最大区别就是书声琅琅,语文课堂应该是书声琅琅,奇思妙想,神采飞扬的,是最浪漫的课堂。
可是我们很多教师总会讲着讲着,就会多讲了,还总以为这样学生会懂一些,其实恰恰相反。
教师应该少讲,学生多读,一节课四十分钟,学生多读多悟,用二十分
钟以上,教师抓住重点讲解,控制在二十分钟以内,要坚持把课堂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
在课堂上,我们要运用多种形式,创设情境,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让他们与“文本”发生碰撞,互相交流,读出爱意,读出赞美,读出陶醉,读出感动,教学生读一篇篇课文,诣在培养学生将无声的文字符号,由视觉到思维经过理解加工转换成有声语言来再现故事情节,描绘景物,塑造人物形象。
分角色朗读不但能集中学生注意力,还能在活跃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
我们可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来组织学生练习朗读。
如个人读、小组读、集体读,分段读,分角色读等等,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
如教学《观潮》,应该引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潮水的雄伟壮阔,感受大自然的伟力,感受人类的超人勇气,在脑海中形成钱塘潮的形象。
如果只是一味的讲解,学生是无论如何也不会体会到的,唯有朗读,大声的朗读才能做得到。
又如:《陶罐和铁罐》一文中有两个角色:陶罐、铁罐,在指导朗读时,我分为两步,首先是分角色朗读前的铺垫,在分析课文时,让学生归纳出陶罐和铁罐的个性,陶罐(谦虚、真诚、善良但不懦弱);铁罐(骄傲、固执、看不到自己的短处)。
在返回到课文中和具体内容一一对应,这一层次的铺设,在学生脑海中打下了两个角色各具什么性格的深刻烙印,然后便进行分角色朗读,这样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就上来了。
还可以男女同学分角色读,小组同学分角色读,做到了真正的课堂上书声琅琅。
四、书声琅琅,奇思妙想
我们知道,语文课堂中有书声琅琅,学生脑海中才有各种奇思妙想。
想象和联想是形象思维的主要形式。
我们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努力激起学生对作品内在意境美的再创造,是文中描写的情景像电影画面一样一幕幕地从学生倒还中放映过。
这样,学生对于作品思想内容的把握就能会更加深入,对于文章语言表达形式的领会就会更加深刻,就会从中受到真的启迪、善的教化、美的熏陶。
朗读中的感情,象在生活中一样,只有朗读真正产生了这种情感时,才能从语调里自然地流露出来。
所以我们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自己朗读后首先发言谈自己思考后的感受。
通过他们的发言,既可以促进学生们的相互交流,锻炼他们口语的能力,可以使教师从发言中了解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水平,从而便于进一步指导。
同时,热烈的课堂气氛能激发全体学生对课文思想感情的共鸣。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为进一步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
比如《春雨的色彩》
一课,当学生用轻缓的语速朗读描写春雨声音的“沙沙沙,沙沙沙……”读得最好时,让人好象真的听到了春雨在淅淅沥沥的下着。
我就问学生,你为什么会这样读呢?学生就会回答说,春雨绵绵,落到地上轻轻的,所以我们就用轻轻的语气读。
就是这个时候,我才真正的体会到学生从书声琅琅中,思维得到发展,即是奇思妙想。
学生发言后,教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引导学生继续往深层发掘,诏发学生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展开联想,这种联想往往使学生增强课文内容所需要的感情,补充和丰富他们对文本的具体感受,促使学生思维发展,我才真正的体会到学生从书声琅琅中,产生奇思妙想。
“教学千法读为本”,是的,让朗读永驻我们的课堂吧,让琅琅书声成为语文课堂律动的音符,让我们的语文课堂书声琅琅,奇思妙想,击节称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