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数学加减法技巧

小学数学加减法技巧

小学数学加减法技巧
小学数学加减法技巧

小学加减法口算教学的技巧

计算在小学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小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数学的基础。新课标要求:应重视口算,提倡算法多样化,避免繁杂计算和程式化地叙述“算理”。而我们过去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仅在一年级时期,教学20以内加、减法时,利用教具对学生进行口算训练。以后的大多数教学,除教学乘法九九口诀外,基本都利用的是笔算教学,即竖式计算教学,很少进行口算教学的思维训练。新课标要求: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口算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记忆力、注意力,提高学习数学兴趣。所以必须重视小学阶段的口算训练。下面,笔者就口算的一些方法、技巧总结如下,请教育同仁批评指正

一、2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

1、加法

20以内进位加法思维训练的方法很多:有点数法、接数法、凑十法,口决法,推导法、减补法等。要根据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的不同,由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来实现。这里重点介绍:减补法。我们规定:两个可以凑成10的数是互为补数,1和9,2和8,3和7等。都是互为补数。

方法是:用第一个加数减去第二个加数的补数,再加上10 。比如:9+4=13 思考方法:第二个加数的补数是6;第一个加数9减去4的补数6得3;3加上10,得13。即 9+4 = 9 - 6+10 = 3+10 = 13

这样的思考途径,对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很有好处,但只能符合思维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以根据情况引导。

2、减法

20以内退位减法是以20以内加法为基础的,方法有:想加法计算减法、破十法、分解减法后连减法、记小数数到大数、推导法、加补法等。这里重点介绍加补法:

方法是:用被减数个位上的数加上减数的补数,同时去掉十位上的“1”,比如:13 - 4 = 9

思维方法:被减数个位上的3不够减;减数4的补数是6;6加上被减数个位上的3,得9,同时去掉十位上的“1”。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小学数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搞好本单元的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进一步学习数的四则计算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教材的编排,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引导学生掌握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一、发挥准备题的作用,为20以内退位减法的学习作好准备

本单元从十几减9,十几减8到十几减6,5,4,3,2,各节都安排了型如9+( )=11,8+( )=12,7+( )=13的准备题。全面考察这些准备题,它们既是学习20以内退位减法的知识基础,同时又是揭示"想加法算减法"算理的理论依据。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准备题,突出它们在20以内退位减法中的地位和作用,让它们与20以内退位减法有机地联系起来,为学习新课内容打好基础。怎样去突出准备题的作用呢?一是通过完成准备题,唤起学生对原有知识的积极回忆。学习20以内退位减法的基本思路是去想20以内相应的加法,从根本上讲就是运用加减法之间存在的逆运算关系去算减法。如要求11-9=( ),就要去想9+( )=11,因为9+(2)=11,所以11-9=2整个思维过程不但要用到

9+2=11,还要用到9与哪个数合起来是11等知识。学生完成准备题的目的,就是唤起对旧知识的回忆,激活原有认知结构,用已掌握的知识作为学习的基础,以此为学生主动获取新知作好准备。二是通过准备题的练习,为20以内退位减法计算的思考方法作好孕伏和渗透。学生在填9+( )=11、8+( )=12、7+( )=13中的未知加数和展示思维的过程中,实际上他们的头脑里已经在运用逆思考的方法开始渗透"减法"的计算过程。如填9+( )=11的未知加数,学生会边填边想:9还差几是11,因为9比11少2,所以9还差2就得11,即9+(2)=11这实际上已从思考的方法上孕伏了"想加法算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为后面正式学习十几减9、8的计算作好了认知准备。

二、突出十几减9的教学,让学生切实掌握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1.以旧引新,初步理解"想加法算减法"的计算规律。

对"十几减9"的教学,教材利用准备题和苹果图作为基础,通过想20以内进位加法揭示"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教学中可设计以下环节:①先观察左边的苹果图,明确图中的含义是,左边部分的9和右边部分的2合起来的数是11,再观察右边的苹果图,进一步明确图中的含义是已知两个部分数的和是11,去掉左边的9,右边是几?②引导学生将左图与右图进行比较,发现它们所表示的含义相同,如果用加法计算是9+(2)=11,如果用减法计算就是11-9=2。即是说,两个算式的实质都是已知两部分的和是11,其中的一部分是9,求另一部分。因此我们可以用9+(2)=11推想出11-9=2。教学时告诉学生可以这样想:因为9加(2)得11,所以ll减9得2。这样,通过新旧知识的对比分析,初步得出了"想加法算减法"的计算规律。

2.通过直观丰富感性认识,加深对"想加法算减法"算理的理解。

遵循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征,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知识的获取很多时候是从动手操作开始的。为此,当学生初步得出"想加法算减法"的计算规律后,要通过"摆一摆,算一算"的直观教学,进一步巩固所获得的知识。比如,12-9=口,引导学生先摆出12朵红花,然后用虚线圈上9朵,圈外还有3朵,同时想9和3合起来是12,所以12减9得3。通过以上动作和感知的共同作用,促进学生加深算理的理解。

3.离开直观,引导学生直接用"想加法算减法"的方法计算。

依据儿童的思维要经历一个从具体直观到抽象概括的发展过程。在学生初步理解了"想加法算减法"的计算规律后,要让学生摆脱对动作感知的依赖,逐步改用看图或算式,直接推想出减法的计算方法。比如计算15-9=口,教师可提问:不摆学具,你能直接算出15-9=口吗?你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由直观到抽象说出退位减法的算理。这样教学不仅符合儿童认知规律,有利于知识的掌握,而且还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些从直观到抽象的学习方法。

三、运用类比的方法,促进计算方法的迁移

1.把10以内加减法中的"想加法算减法"的计算方法迁移到20以内退位减法的学习中来。

对于"想加法算减法"的计算方法,教材在第一册的教学内容中已让学生有了初步的感知。例如,看图写算式:

5+2=7 7-2=□

2+5=7 7-5=□

当学生根据5+2=7,推算出7-2=5,7-5=2时,教师启发:你能用这样的方法计算出11-9=□,12-8=口吗?因为学生已经有了前面的基础,所以他们很快就可以类推出:因为9+(2)=11,所以11-9=2。从而使学生认识到,10以内想加法算减法的计算规律,同样适用于20以内退位减法。这样把10以内加减法中的计算规律自然地迁移到本单元学习上来,使新内容不新,学生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学到了学习方法。

2.把十几减9、8的计算方法迁移到十几减7、6、5、4、3、2的计算中去。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和儿童的认知规律,十几减9、8的内容是全单元的教学重点,先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动手感知和看、算式说算理等手段,理解和掌握十几减9、8的计算规律。然后运用迁移规律,把已经掌握的计算规律类推到十几减7、6、5、4、3、2的计算中去。以教学11-7=口为例,先让学生做11-9=□,11-8=口,并说出思考过程。当学生答出"因为2+9=11,所以l1-9=2"时,教师立即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思考:你能用刚才的方法计算12-7=口?谁能讲出计算过程。学生用先前的方法作基础?类推出因为5+7=12,所以12-7=5。接着,学生可用类似的方法计算出十几减6、5、4、3、2等算式,从而实现全面掌握20以内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教学目的。

8,马上想到2;看见4,想到6;看见9,想到1......等等。遇到12-7这种题,看见7,想到3,然后就拿3加上被减数的个位数2,得5。14-6,就拿6的补数4,加上被减数的个位4,马上得8。够减的就直接减,不够减的就找补数。有些家长教小孩板着手指倒着数,比如上题12-7,他们就让小孩11、10、9、8、7、6、5板了7个手指,这样比较麻烦,光算一题就花了很多时间来数,不宜提倡。

我家儿子快5岁了,最近迷了扑克牌钓鱼(无意中从当当网上看到的一本书介绍的),就是用扑克牌学习加减法,我觉得效果挺不错的。现在20以内的加减法能独立计算了。做法其实很简单,我们先学凑10,我和儿子各发10张牌(牌面朝下),中间放10张牌(牌面朝上),底牌10张(牌面朝下),然后石头剪刀布,谁赢了就先翻牌,比如我儿子先翻了2,他在中间的牌面上找8,这样他就先赢了2张牌,若中间牌面上没有8,可以从底牌中抽牌,游戏规则可以随机改变(家长一开始尽量让孩子多赢一些,提高他的积极性)最后统计谁赢的牌多,通常都是由我儿子数,然后他自己会心算谁比谁多了几张牌,我感觉效果不错,现在我们玩到凑23了,他说要玩到100才行。通常一个晚上要他要玩四局,无形之中,他每天多做了几十道加减法的计算题,边玩边学,没啥负担挺好的,关键是他的积极性很高啊,每天都吵着要玩。大家可以试试,因为普通的扑克牌上有各种花色的图案,小朋友一开始可以通过数图案来做计算,这个方法对我儿子很有效果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