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逆全球化、反全球化与全球化新出路的中国方案

逆全球化、反全球化与全球化新出路的中国方案

逆全球化、反全球化与全球化新出路的中国方案
逆全球化、反全球化与全球化新出路的中国方案

逆全球化、反全球化与全球化新出路的中国

方案

张韦恺镝刘强

摘要

经济全球化浪潮在XX年的金融危机后逐渐遇阻,贸易保护主义重新开始抬头,全球地缘政治热点频发且冲突加剧,极端势力、民粹主义思潮卷土重来。XX 年以来,随着英国公投脱欧、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签署退出TPP的法令生效等事件的发生,逆全球化潮流涌动,似乎要冰封原本就已萧瑟的全球经济。已习惯于享受全球化红利的民族国家,正面临着令人惶恐的不确定性。因而探究全球化与逆全球化背后的力量,拷问对全球化问题的回应,思考全球化的新的出路,具有重要的现实针对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可行的中国方案。

关键词全球化逆全球化资本扩张自由贸易规则人类命运共同体

日益深化的经济全球化浪潮在XX年的金融危机后逐渐遇阻,贸易保护主义的身影无处不在,各种非关税壁垒盛行;地缘政治冲突交织着极端势力、民粹主义思潮扑面而来。XX年以来,随着英国公投脱欧、美

国当选总统特朗普签署并退出TPP事件交替登场,一股逆全球化的寒流对艰难前行的全球经济无疑带来极大的冲击。在被美国经济学家鲁里埃尔·鲁比尼称为“新病态”的现实世界,已习惯于享受全球化红利的民族国家,正面临着令人惶恐的不确定性。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面对逆全球化的纠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回应逆全球化难题的一条可行的出路。

一、西方主导的全球化是怎样形成的

翻开《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的序言,斯塔夫里阿诺斯如是写道:“自1500年以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就不曾停滞”。他将经济全球化的开端确定在公元1500年,将此后的世界历史演进表述为“新兴的西方世界”“西方居优势地位的世界”“西方衰落和成功的世界”三个阶段[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西方/欧洲中心论”论调,在很多西方学者看来,经济全球化起源于15世纪欧洲开始的带有显著商业目的的全球探险活动。然而,全球化真的是如此形成的?

国家疆域扩张与全球化自古就交织在一起,或者说全球化最初是国家疆域扩张的自然结果。自罗马帝

国的铁骑踏上非洲和亚洲后,历史上有多个帝国的疆域横跨了两大洲,这些帝国在版图扩张的过程中,带来了人员、物资、商业模式的流动和文化、风俗、规则的变迁。杰克·威泽弗德认为,成吉思汗对亚欧大陆的征伐是近代全球化和世界体系形成的重要动力,“欧洲人生活的每个方面——科技、战争、衣着、商业、饮食、艺术、文学和音乐——都由于蒙古人的影响,而在文艺复兴时期发生了改变。”[美]杰克·威泽弗德.成吉思汗和现代世界的形成[m].重庆:重庆出版社,XX.帝国扩张大体完成后,在一个统一国度内,大体上实行相同或相近的统治制度,货物交易、文化交流与人口流动相对便捷。这种在跨大洲的统一国家内部展开的经济文化交往,是事实上的全球化进程,并且是一种较低代价的全球化。

航海大发现使得一个国家的力量前所未有地延伸到地球的另一端,为近代以来的全球化拉开了帷幕。大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15世纪的航海大发现使人类的脚步从一个大陆跨到另一个大陆之上,从而实现从草原到海洋的革命性变革”[美]汤因比.文明经受着考验[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60.。这意味着,伴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大幅度拓展,人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生产劳动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由封

闭转向开放,其中跨越大洋的远距离的国际贸易成为世界全球化进程的重大事件。

远距离贸易带来的商品与财富的流动,可以说是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量。西方与中国的贸易,是东西方贸易的主体部分之一。自唐宋以来,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些城市,如广州、泉州、福州、明州等已经是重要的贸易口岸,大量的中国商品经过印度、西亚和地中海国家流向欧洲,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西方上流社会向往的茶叶、丝绸和瓷器。大约1250~1500年间,贵重金属不断通过拜占庭和阿拉伯世界从欧洲流向印度和中国 [J].EconomicHistoryReview,1967:34.,威尼斯和热那亚的贸易、工业和财富主要基于这两个城市在欧洲和东方之间扮演中间人角色[德]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視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XX:95.。由于东西方贸易的扩大,1460—1530年间,中欧的白银产量增加了4倍,但仍供不应求转引自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34.。进入宋元,“中国的工场不仅要为世界市场生产传统的中国瓷器、丝织品,还要为专门市场增加全新的品种,出口欧洲”[美]杰克·威泽弗德.成吉思汗和现代世界的形成[m].重庆:重庆出版社,XX:238.。可见,远距离贸易所形

成的商业扩张,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全球贸易的扩大进而推动全球化进程。

直至鸦片战争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东方世界一直以朝贡体系为核心。自唐宋以来,东方世界便形成了一个以中国为核心的、以中华文化为根基的稳固的东方经济贸易圈。藩属国政权的更替甚至也要以获得明清王朝的确认作为法理依据。美国学者费正清提出的“中国中心主义”或“中国世界秩序”认为,中国对东亚国家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东亚在历史上已形成了一种等级严明的同心圆状的中国对外关系的状结构,大致与近代欧洲所发展起来的国际秩序相当。费正清在博士论文《中国沿海的贸易与外交》中,将朝贡制度阐释为一种与西方“条约体系”相对应的“国际体系”;日本学者滨下武志侧重于经济贸易,称之为“朝贡贸易体系”,将其与近代西方的贸易体系相提并论。朝贡体系是中外经济交往的主体。而鸦片战争后,“英国的大炮破坏了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通过英国而为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XX:609.。中国同其他许多民族国家一样,被动地加入了经济全球化

进程。尽管早在15世纪初,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先驱、中国明代航海家郑和就开始了七下西洋的远航,虽有很多争议,但宣扬中华帝国的皇权与天威、传播中华文明无疑是远航的主要目标之一。与欧洲追求资源与市场为目标的海外探险不同,郑和的远航尽管包含了拓展贸易的意图,但这种互通有无的交往丝毫没有市场的因素,因而对近代以来以资源、财富和资本增值为目标的全球市场开拓并无大的影响。

二、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的资本因素

人类社会在18世纪开始了资本主义体系的加速推进时期,伴随着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扩张,资本的力量开始充斥全球的各个领域与各个角落。当然,人类社会的进步也是史无前例的,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肯定的那般:“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XX:35-36.。显然,全球化的发展是工业文明在全球建立的结果,亦是作为工业文明核

心要素的资本在全球扩张的结果。一方面,全球市场的发现为一国的工业生产提供了面向全球生产的可能,生产力因为市场的扩大开始了“热病式”的拓展,另一方面世界市场因为生产规模的扩大开始被更加广泛、深刻的开发。经济全球化,或言西方经济全球化的动力源自资本主义生产和世界市场间的螺旋式互促互进,而全球化的障碍同样如此。全球化或逆全球化力量平衡关键在于资本主义生产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间的微妙关系。

自地理大发现以来,西方资本实现全球扩张的过程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全球性普遍联系的建立,其标志是“美洲和通往印度航线”的发现;二是个别的、统一的国内市场发展成熟,尤以英国市场、德意志关税同盟和美国国内自由市场的形成为代表;三是几个发达的国内大市场通过世界市场联系将自由市场制度拓展至全球,成功引发了拉美、东南亚等众多新兴工业国家或地区发展市场经济的浪潮;四是越来越多的地域相近的单个经济体或因为发展的需要或因为竞争的压力开始组建区域性的合作组织,其中又以欧盟、北美自贸区和东南亚国家联盟影响为最。

世界市场有限的横向空间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主要空间限制。在全球生产刚从自给自足的小农状态

解放出来时,世界市场容纳全球生产的能力几乎是无限大的。然而,一旦世界范围普遍建立起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容纳全球生产的世界市场立即捉襟见肘。因为在马克思看来,按算术级数扩大的市场始终赶不上按几何级数增长的生产力。地理大发现使得世界市场的横向空间扩展到极致,而至此之后世界市场的自由化、一体化发展使得世界市场的纵向深度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挖掘。面对世界范围普遍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生产,全球生产力与人均收入的提高,“旧市场”在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中被更加充分的利用,发达市场不仅可以实现基本消费,还能满足高级消费。然而,世界市场的纵向的相对扩容始终无法满足资本主义生产的绝对增长谢浩.分解、扩散与整合:从《资本论》看世界市场的形成[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XX:28.。世界市场相对资本主义生产的有限性激活了经济全球化的另外一部分——逆全球化。

贸易保护主义和贸易自由主义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长达几个世界的较量就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全球化”动力和“逆全球化”阻力这对矛盾关系的充分体现。资本的扩张本性决定了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趋势是扩张的趋势,而因为竞争而展现出的有限性市场关系是全球化呈现收缩趋势的根本原因。在资本日益开

拓世界市场的过程中,逆全球化的趋势从属于全球化的趋势,是其不可割裂的一部分。

一般而言,贸易自由主义的发展期也是全球经济的繁荣期,而保护主义的抬头则对应着全球经济的下行周期。而全球经济周期的好坏与同时期主导世界经济的大国的经济状况息息相关。一言以蔽之,全球化或逆全球化的力量在于全球范围的主要经济大国的贸易政策。这些主要大国的经济表现能在多大程度上代表全球经济,其全球化共识就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全球经济风向。知此便可知,19世纪英国、20世纪美国的自由主义为何能达及全球?也可理解21世纪美国的保护主义为何能在世界范围引起逆全球化的大潮。经济大国的贸易政策主要取决于大国资本在世界范围的优势多寡:占有绝对生产优势和市场优势的大国可以从容面对他国的竞争,贸易自由化或经济全球化是这一阶段大国资本追求全球利益的重要手段;一旦绝对优势变成相对优势,大国的全球优势地位受到影响,面对他国竞争无法在世界市场实行本国资本自由扩张时,便退而取其次,寻求在国内市场确保资本的本土优势。美国就是一个极其鲜活的例子。在美国独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雄居世界工厂多年的英国强大的生产能力,工业基础落后的美国成为英国工业品

的重要的倾销市场,这严重压制了初生的美国经济的成长。尽管美国标榜自由与自由竞争,但美国国会依然做出国内厂商享有一些保护政策来对抗英国产品的决定。1812年大选获胜后,共和党领袖约翰·卡尔霍恩指出,政府之所以要对经济实行保护,是因为国家的主要对手——英国的天然的经济竞争,以及英国民族主义者对美国迅猛发展的嫉妒里亚·格林菲尔德.资本主义精神——民族主义与经济增长[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XX:541.。因而,鼓励制造业发展的有效手段,即保护性关税成为美国的基本贸易政策,即对棉毛制品和铁制品分别征收25%、30%的关税,并使多数进口商品的关税提高至35%。1824年亨利·克莱在竞选总统时,提出了美国体制的两个原则:工业化和贸易保护参见克莱1824年3月30~31日在国会的演讲。Remini,,1821—1832[R].,1821~1832.~232.。但二战后,美国因成为资本主义世界最强大的国家,为了对外经济扩张,美国成为贸易自由化的积极倡导者。美国主张大幅度削减关税,降低或撤销非关税壁垒。1948年关贸总协定谈判启动以来,美国始终倚仗其超级地位,对全球多边贸易谈判施加影响,实上主导着全球贸易规则的制定,迫使其他国家降低关税和开放市场,为美国工业和文化產品进入外国市

场创造有利条件。在美国主导下,关易总协定成员国大幅度地降低了关税,从1947~1986年的八次多边贸易谈判中,各缔约国的最惠国待遇的平均进口税率从50%左右降到5%左右,同时不同程度地放宽了进口品种和数量限制,放宽或取消了外汇管制。美国在二战后的贸易自由化浪潮中极大地积累经济实力,提升竞争优势,从国际贸易体系中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

21世纪,随着越来越多发展中国家以更加独立的姿态参与到世界市场的竞争中来,传统资本主义大国的经济优势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是传统大国的资本影响在下降,代表逆全球化潮流的保护主义开始抬头;另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逐渐施展全球影响,开始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在国际层面寻求更广泛的合作,成为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倡导者。尽管面临着全球化黑天鹅事件的连续冲击,全球主义实践一时陷入低潮,经济全球化仍然是当今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全球范围的竞争与合作,仍然是合作大于竞争。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之中,资本的扩张性仍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源性力量。以保护主义为代表的逆全球化力量的兴起只是全球化力量區域性的、暂时性的调节。保守的资本力量从长期看总会让位于扩张的资本力量。

三、中性全球化以及当今世界的三种全球化回应

毫无疑问,经济全球化是由资本推动形成的。今日全球化的面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资本主义生产塑造而成的,建立其上的一体化生产体系、世界市场的形成是当代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标志。并且,当今经济全球化的主导权、财富分配控制权仍掌握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手中。可以说,过去、现在以及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经济全球化仍带有强烈的资本主义色彩。但是,进一步研究发达国家的经济全球化主导权的以及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未来方向,可知经济全球化的本身应该是中性的。当今世界的每个国家都可以,也应该利用全球化的普遍联系“将历史的一切因素属于自己”,以进一步实现发展,从而独立自主地参与到经济全球化的历史中去。

关于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学界广泛存在的定义主要有要素流动论、经济依存论和资本决定论。最为流行的当属经合组织首席经济学家奥斯特雷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前者认为经济全球化主要是指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流动,实现资源最佳配置的过程;后者的观点是“全球化是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

45.。以发展的眼光看经济全球化的本质,经济全球化是普遍交往扩大和深化的过程,其根本目的是实现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发展,为全球范围的人员、货物和资本的自由流动提供络支撑。从这一角度出发的经济全球化至少是物质的。资本逻辑、新自由主义、西方模式等作为全球主义,只是资本占优的时代强国通过其控制的全球交往络传播的一种带有强烈资本主义色彩的经济理念。至此,我们可将经济全球化分为两个部分——全球交往络和全球主义。前者总体是物质层面的全球化,也是全球化的基础。后者是精神层面的全球化,全球主义的内容伴随全球生产主导力量的更迭而变化,即全球主义内容与全球经济力量结构紧密相关。英国的古典自由主义、美国的嵌入式自由主义,甚至是21世纪的新自由主义都是经济大国凭借资本主义经济络在全球倡导的符合自身利益的经济观。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想象后霸权时代或后资本主义时代的全球主义将会有完全不同的、质的区别。

全球市场的形成既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重要基础,又是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一个重要产物。从本源意义上来看,随着全球市场的逐渐形成,对不同国家的影响各不相同,但大多数国家在经济发展中依然实行了开放政策和市场经济体制,降低贸易壁垒,将国

内市场连接和拓展成为全球市场,遵从鼓励自由开放的贸易规则和普遍性的市场规则,不同程度地参与了世界贸易体系,分享开放和全球化的红利,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基于对经济全球化重要性的认识,21世纪世界各国对经济全球化都寄予厚望,纷纷将发展经济的重任寄托在对全球化的参与中。放眼全球,对经济全球化普遍存在三种回应,分别是片面全球主义、现实国家主义和折中地区主义。片面的全球主义正如勒特韦克所言,“经济全球化即美国推行的经济自由主义的国际化,即全球美国化”Luttwak,:Winner&LosersintheGlobalEconomy[m].Paperback,XX.。通过“共同精神”“现代性”“发展主义”等话语的构建,自由资本主义将全球化推向西方化、美国化的单一方向,并试图进一步将其定义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模式,具有很强片面性,与能够代表总体利益的全球主义相去甚远。经济、贸易自由化本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导向,但是完全从发达国家的角度出发制定的全球自由主义方案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广大发展中国家落后的经济现状,不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利益。事实也证明,在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结构中变得越来越重要的今天,没有他们参与和支持的经济

自由主义很难奏效,顶多只是北方的自由主义和南方的孤立主义的结合。这恰恰与西方自由主义者自诩全球普遍化、自由化和一体化的目标南辕北辙。而以现实为中心的国家主义是多数发展中国家表达自身发展观念的重要方式,也是对片面全球主义的重要补充。国家参与全球竞争、投身全球治理始终以国家的现实利益为依据,如罗伯特·吉尔平的观点,以国家为中心的现实主义强调国家和国家利益。国家主义源于民族国家参与全球化最现实的利益追求,其最大的行为主体为以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东亚国家。在经济和技术驱动的全球化浪潮中,国家仍是重要的全球化行为体。通过把个人与人类整体连接在一起,国家始终是构成全球秩序的基础。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中的国家主义带有明显的从保守转向开放的倾向,政府主导的市场化和幼稚产业保护政策等,在国家主义者看来都是后发经济体立足自身发展现实培育全球化参与能力的常见和必备手段。从最终目标看,国家主义的归宿是全球主义,其对经济、政治、社会的积极干预是国家能公平参与全球自由竞争的必要准备。著名国家主义者李斯特也认为国家主义是全球主义的必由之路。

地区主义作为当今全球化浪潮中的重要趋势,是对当下片面全球主义和保守国家主义的发展,同时也

是实现经济全球化,发展成为代表总体利益的全球主义的有效途径。作为冷战时期对主权安全的集体回应,20世纪50-60年代的第一波区域化浪潮以安第斯集团、东南亚国家联盟、欧共体等地区组织的形成为标志。而因循和平发展时代主题,20世纪90年代至今,以欧共体统一大市场计划、北美自由贸易协议、亚太经合组织、东盟自由贸易协议等为代表的新一波区域化浪潮的兴起标志着新地区主义的成形。地区主义的新旧之分主要在于新地区主义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摆脱旧地区主义对民族国家的过分依赖,开始有意以合作的姿态向全球主义分享部分国家权力、向自由主义放宽政府管制。通过对民族国家权力的消解实现对全球主义的催化,新地区主义,或更确切地说开放的地区主义[美]汉斯·W·莫尔.地区主义和全球主义:相互矛盾还是相互推动的进程[J].世界经济与政治,XX:68.,是国家主义走向全球主义的必经地带,它的未来在全球主义。在现实国家主义和片面全球主义的对立中,开放的地区主义作为一种可拓展的地区性共识,是达成全球共识的折中手段。

四、全球化出路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

XX年美国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进入了漫长衰退期。全球资本因为收缩的世界市场难以实现扩张需

求。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转向“有限国际主义”,大有“内卷化”趋势。逆全球化几乎在一夜之间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最大变数。关于个中原因,发达国家将逆全球化的矛头直接转向新兴经济体的群体性崛起,指责发展中国家的不平等竞争挤压了发达国家的发展空间。然而,学界对此有更加清晰的认知。斯蒂格利茨在《全球化及其不满》中就曾痛斥主导全球化的发达国家把所谓“华盛顿共识”作为普遍真理生搬硬套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做法。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特别是此轮逆全球化的罪魁祸首当属新自由主义的全球扩张。被西方国家奉为圭臬的新自由主义导致的国际分配不公及其加剧的国内两极分化是引发这轮逆全球化的根源。此轮逆全球化的真正原因是新自由主义下资本利益集团支配市场运行规则的权力与日俱增带来的收入分配不公陈伟光,蔡伟宏.逆全球化现象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基于“双向运动”理论的视角[J].国际观察,XX.。不公正、不合理、不平衡的西方全球化模式是21世纪经济全球化走向困局的根本原因。

源于中世纪的经济全球化发展至今,全球化被逆转并不罕见。基本上世界市场每次因为危机收缩,国家间竞争加剧都会引起逆全球化浪潮。但是逆全球化

始终只是作为全球化图景中插曲出现的。鉴于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张宇.引导和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N].人民日报,XX-03-07.,全球经济一体化必然也是世界历史发展的最终趋势。21世纪经济全球化出现的种种问题,归根结底不在于全球化本身。正如斯蒂格利茨所言:难题不在于全球化本身,而在于其实现方式。当新自由主义、国家资本主义以及旧地区主义都不能为21世纪经济全球化提供发展正义时,倡导命运、发展共同体的新地区主义、全球主义也许是全球化的新出路。

与传统的西方全球化模式相比较,以世界多元化为背景的新式全球化更加强调发展的包容性、公正性和合理性,更符合全球化参与者的共同利益。新式全球化理应体现全球化参与主体的共同价值追求,它与传统全球化模式最大的区别在于对“共同体”理念的重申与强调。首先,全球化方案、全球化行动理应强调整体性、整体利益和整体发展,注重兼顾好各国利益诉求,强调求取发展的最大公约数,其政治伦理基础在于“反对霸权”“搁置争议”“合作共赢”王玲玲,何江,何晶.当前建构“和谐世界”的政治伦理条件探析[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XX.。其次,经济全球化的主导者不再限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任何一个国

家或地区都应被平等看待,不应因意识形态、政治体制、宗教信仰、发展程度的差别被区别看待,都有平等的全球化参与权和话语权。再次,经济全球化的治理体系应该是一个全体参与、充分互动的过程,全球化方案的制定或实施都应充分考虑到具体国家或地区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需求、主权要求等应被充分尊重。应当清醒认识,全球经济失衡根本原因在于长期形成的全球生产体系与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各国在产品价值链与产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不平等赵儒煜,肖模文,王媛玉.从“一带一路”战略看全球经济失衡的治理路径创新[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XX.。再其次,即使是新式全球化也不是统制式的全球化,新式全球化不应该是强制的一元化,应该强调多元化的全球主义,提倡更多国家和地区根据自身发展实际创新发展模式,丰富全球化多样性。最后,新式经济全球化在发展结果上更加强调“互利共赢”的理念,并且这种“共同体”理念不再局限为国家间的互惠式合作,更加强调一国或地区之内全民的“包容式”发展,是一种更加注重“民生体验”的新式全球化。

考虑到资本主义经济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经济全球化的运行环境,并且新式全球化相比较传统全球化

模式是一种理念新、模式新以及主体新的全新道路,新式全球化的实现将是一个道阻且艰的过程。新式全球化必定是在旧全球化的躯壳中通过新兴或发展中经济体的“参与式改变”或“融入式变革”来实现的,例如中國政府针对上一轮全球化弊端以及此轮逆全球化形势所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型国际关系”“新型大国关系”“新安全观”“正确义利观”等发展理念。相比较于传统全球化和逆全球化引致的负面全球化,倡导人类整体利益、全球长远利益的新式全球化更应该成为21世纪全球化的发展目标,也是世界各国共同努力的发展目标。从传统全球化到新式全球化,发达经济体、发展中经济体都应积极参与其中,以自身的发展、智慧引导全球化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言,“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并且“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参考文献:

[1]安格斯·麦迪逊.世界经济千年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XX.

[2]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m].上

全球化时代,中国如何平安.doc

普天之下,再也没有人能够回避一个字眼 ———“安全”。 三个事实,标志全球化时代的到来 有人用“全球化”来度量今天的安全问题。这是没有太多实际意义的。全球化的进程与资本扩张的进程一样久远,但惟独到20世纪90年代,它才发生了质的飞跃———全球化进程步入了全球化时代。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有三个最为鲜明的标志。 一是它是伴随着冷战的落幕,两极对立格局的解体,两个平行的世界市场的消失而到来的。对于苏东剧变、苏联解体等政治

事件的发生,无数的历史学家曾经探询其背后的原因,给出了各式各样的答案。但是很少有人提到,导致东西方分裂局面彻底瓦解的深层动因,是市场扩张。也就是说,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已经达到了这样的程度:只有把地球作为一个统一的生产空间来进行生产,才能最有效地释放它的巨大能量,这个历史的“绝对命令”,是一切“铁幕”和“柏林墙”倒塌的真正原因。 二是计算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出现。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指出:信息革命的关键特征不是通讯速度的改变,而是信息传输成本的大幅下降,正是这一特征,促成了信息的广泛分享和自由传播。它使全球化时代拥有了属于它的物质技术手段。 三是“9·11”事件开辟了全球化的政治进程。这一事件及其连锁反应,突出了全球化的政治安全问题,使全球化进程越出了经济轨道,进入到国际关系的上层建筑领域。至此,全球化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之外,增加了“全球治理”的新课题。“和平、发展、治理”构成了全球化时代的完整议程。

上述三个条件的出现,使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到今天才真正具有了“世界历史意义”,标志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 今天我们所面临的安全问题,不是一般的、笼统的“全球化”的安全问题,而是“全球化时代”的安全问题。全球化时代是我们观察、理解和处理当代安全问题的纲。 别人的安全,也是自己的安全 全球化时代给安全问题带来的最大影响,莫过于国家之间利益关系格局的深刻变动。因为安全归根结底是基于利益的关系。国家间的利益关系和利益格局,决定一定时期安全的总体面貌。全球化时代下国家利益关系的性质与过去相比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全球化时代国家关系的性质是非零和的,普遍具有两重性。全球化绝没有消除对立与对抗,相反,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还激化了各种矛盾,加剧了全球范围的冲突,但与此同时,国家之间的同一与合作因素也在增长。相互依赖与相互竞争的同步加深,使国家间的利益关系复杂化,利益对安全行为的驱动也双向化。对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 【内容摘要】经济全球化不仅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还通过市场经济机制、政府管制机制和文化渗透机制,直接、全面、深刻和持久地影响着我国社会生活的稳定发展。我们必须根据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和我国社会的实际情况,通过观念更新、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建立和完善新型的社会主义体制和民主法治国家,保持我国社会政治稳定,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当代中国经济/社会稳定/影响与对策/ 【正文】:“现在世界上真正的大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正是经济全球化使发展问题上升为全球问题。一般来说,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劳务、技术、货币、资本在全球大量流动,使各国经济紧密联系,日益互相依赖的经济现象。其根本原因是世界生产力的发展与推动。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球化。自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正在迅速发展。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催化作用下,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配置,以越来越大的规模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各个国家的经济被越来越深地卷入统一的世界市场体系,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以至相互依存关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随着世界经济联系的不断加深,发展中国家自身所面临的困难具有了新的意义,像债务、人口、能源、环境这样的问题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关系整个世界资源合理分配及合理使用的问题。19世纪8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越来越富,相对的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越来越穷。这一矛盾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不仅发展中国家间的经济差距将被进一步拉大,而且势必对发达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经济产生消极影响。中国也是发展中国家的一员。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处于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整体联系日趋紧密。可以肯定,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建设和发展必将产生越来越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既有积极有利的一面,也有消极不利的一面;既是新的发展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前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吸引外资。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中国的发展为它们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外资直接投资国之一,基本上属于一个资本净流入国。从1979—1999年底,我国实际利用外资达4595.6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3059.2亿美元,批准建立的外资企业达21.2万家,外国直接投资存量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经超过了20%。外资的大量引入,对满足国内资本需求有巨大贡献,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现代化建设急需的资金,促进了产业结构的改善和生产力的发展。在吸引外资的同时,我们还引进了一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也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有利于扩大对外贸易。经过20多年的努力,对外经济贸易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1999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3606.3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6.4%。近年来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额中,靠对外贸易拉动的部分约占两个百分点,也就是说,每年约1/4左右的经济增长是靠对外贸易实现的。其实1990年以来,除1993年外,主要都是由于货物贸易的巨额顺差支持着国际收支经常项目不断保持顺差余额。贸易顺差从1994年起开始连年增长,即便是在出口环境十分严峻的1998年,仍实现了0.5%的出口增长。 3.有利于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到目前为止,我国仍是一个经济比较落后的人口大国。在努力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巨大的农村人口和剩余劳动力始终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但是近些年来,大批乡镇企业的崛起和"三资"企业的发展及对外贸易的增长,给我国转移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契机。到1999年止,外资企业吸收劳动力达600多万人。遍及我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以及对中国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以及对中国的影响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经济全球化是一场由发达国家主导的,以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全球产业结构大调整。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为贸易自由化、金融自由化和生产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本的不断增殖推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全球进行新的、急剧的扩张,使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力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扩展到全球范围,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新现象,是资本国际化进程的新的高级阶段。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客观进程,是任何国家都无法回避的现实。经济全球化对各国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只有积极审慎,趋利避害,以积极的态度迎接全球化,才能在这一历史潮流中为自己找到适当的位置,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赢得更多的发展机遇。中国在制定经济全球化战略时,必须考虑以下问题:(1)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必须以发展本国的经济为基础。作为发展中国家和世界贸易大国,中国理应积极参与国际多边经济组织的活动和国际多边经济规则的制定,加强多双边经贸合作,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积极、稳定和建设性的作用。 (2)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提倡和遵循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承认不同国家间的差异,注意处理好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利益关系。 (3)科技的不断创新和进步,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和条件。中国将坚持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科技兴贸,不断提高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科技含量和国际竞争能力,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只有加速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运用先进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高传统产业技术含量,才能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中国技术发展的跨越。 (4)只有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才能不断从生产关系方面为中国生产力的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20世纪80,9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成为支配世界发展的新趋势,全球化带来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巨大变化。从实质上说经济全球化是市场体制的全球化。经济的全球化必然给中国的政治经济带来影响。现代化的中国所面临的缺陷问题,单一的讲,就是自身的水源不足问题;所具有的优势就是制造也的发达。首先,水源问题;这是我国自身发展所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北方水源日益捉襟见肘,而单靠我国自身解决此事,是有点困难。内蒙,东北,华北,京津地,均可以感觉到严重缺水的窘态。由此带来的就是沙尘暴的日益强大,对整个世界环境也是大为不利的。其解决之道:从我国自身方面来看。一是海水淡化;一是南水北调。在我看来,海水淡化成本太高,而现实的可操作行又太差。这条路在现有的条件下是行不通的。南水北调,南水源于长江之系,南水本身并不充裕。且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来看,也并不可取。那解决的方案呢?就是引俄罗斯贝加尔湖水注入我国北方,这样我国整个北方就会有充足的水源,并且有利于全球的环境问题。《世界地理》显示“每年有60亿吨的高清澈高含痒的贝加尔湖天然矿泉水白白流入北冰洋化为海水。”在北极溶入亿万年的冰块,宝贵富足的水资源就这样为人类源源不断的制造着北极的极度寒冷,且贝加尔湖南引对西伯利亚不利于人类生存的极度寒冷状态也是大有好处的。对全球化的今天,是资源不浪费,是对环境问题也有利的。其次,中国自身的优势是制造业。1978年底,我国实行改革开放,这是我国与全球化的第一次接触。2001年,中国加入WTO,这是我国

浅谈经济全球化对经济的影响

浅谈经济全球化对经济的 影响 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浅谈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浅谈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摘要】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带来机遇。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又给我国经济带来挑战。如今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和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发挥优势,规避风险,应对挑战,当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策略比较优势 经济全球化不仅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也给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波动和政治不稳定。近年来,墨西哥、俄罗斯、东南亚等国家的金融危机及其政治动荡,就是有力的佐证。其代价之惨痛、教训之深刻,足当引以为鉴。经济全球化已经叩开中国的大门,在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良机之同时,也对我国社会政治稳定产生了威胁和影响。我们必须正视挑战,探索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社会政治稳定与发展的规律和对策。 一、经济全球化对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影响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和世界交往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作为一种客观的自然历史进程,不断地表现出日益“超越民族国家”的特性。但在实践中资本主义主导了经济全球化,试图按照其面目改造整个世界,使之完全走向“全球资本主义化”。这种双重性质决定了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历史的发展,同时具有推动与阻碍的双重影响。它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冲击,实质上就是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挑战。其格局总起来看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但是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是挑战大于机遇。这不仅体现在它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挑战上,更集中地体现在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稳定与发展的挑战上。 首先,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挑战,直接地影响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其次,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政权形成了根本性的威胁。第三,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国家主权、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提出了挑战。总之,经济全球化已经把中国和世界联系成为

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XXXX大学 作业(论文)题目: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课程名称:全球化、资本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任课教师姓名:XXXXXXXXXXXX 研究生姓名XXXXXXXXXXXXX 学号:XXXXXXXXXXX 年级:2010级 专业:动物学 学院(部、所):生命科学学院 任课教师评分: 评阅意见: 任课教师签名: 2010年11月18日

目录 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3) 摘要 (3) 关键词: (3) 一、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 (4) 1.比较优势原则下中国的收益。 (4) 2.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中国跨国公司的发展。 (4) 3.有助于资金融通。 (5) 二、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挑战 (5) 1.从跨国公司看对国家主权的影响。 (5) 2.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6) 3、对金融业的影响。 (6) 4.贫富差距引起的国内社会安全问题。 (7) 三、中国的对策 (7) 1.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 (7) 2.参与经济区域化和集团化是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有效途径。 (7) 3.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需做四件事。 (8) 4.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必须正确处理好三组关系 (8) 第一是实行对外开放与参与全球化的关系。 (8) 第二是缩小国内地区间差距与缩小国际间差距的关系。 (8) 第三是扩大内需与增加外贸出口的关系。 (8) 综述: (8) 参考文献: (9)

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摘要 全球化是一个多元概念;这个词语是多元的;在经济发展的层面上,全球化存在着极限;在谈论经济全球化时,我们正面对一个全球化资本主义;在政治上,远没有实现全球化,相反,民族利己主义、民族霸权主义等等日益升级。全世界的物质、思想、机构以及人员的交流在成指数增长,这个现象只是一个长期历史趋势的一部分。我们完全可以将全球化阐释为人类历史的主旋律。在最近的几十年当中,全球化趋势已不断增强,速度也进一步加快,但随之而来的优势与弊端也逐渐明朗化。尤其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种势头愈加猛烈。从根本上讲,经济的全球化是一场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 关键词:全球化优势与弊端产业结构调整比较优势基尼系数 前言:什么是全球化?全球化是一个多元概念;这个词语——实际上主语是多元的;在经济发展的层面上,全球化存在着极限;在谈论经济全球化时,我们正面对一个全球化资本主义;在政治上,远没有实现全球化,相反,民族利己主义、民族霸权主义等等日益升级。全世界的物质、思想、机构以及人员的交流在成指数增长,这个现象只是一个长期历史趋势的一部分。如果“全球化”这个词语能够得到适当的定义和应用,人们会发现它很具有实用性。我们完全可以将全球化阐释为人类历史的主旋律。在最近的几十年当中,全球化趋势已不断增强,速度也进一步加快,但随之而来的优势与弊端也逐渐明朗化。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尤其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种势头愈加猛烈。从根本上讲,经济的全球化是一场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这一次产业调整不但反映到一些产业的整体转移.更重要的是同一产业的一部分生产环节的转移。过去,产业调整大多是在一个国家内部进行的,在一国内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代价比起通过经济全球化进程进行的产业结构 调整更高。所以,西方国家,特别是在投资和贸易比较开放的国家,比如美国和

全球化时代的美国和中国.

全球化时代的美国和中国. 1991年,苏联解体结束了美苏两极的战略均势,国际体系的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美国自二战后一直致力于构建资本主义的全球经济和政治体系,冷战的结束和社会主义国家的体制转轨加速了这一全球体系的发展进程,军事力量的不断加强和随之而来的经济全球化,使美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取得了全面的优势,于是苏联解体形成的权力真空使尼克松时期一度出现的多极化趋势演变成美国支配下的单极世界。地处远东的东亚大国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逐渐融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之中。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被美国视为对其未来世界领导地位和在东亚地缘战略利益的挑战,美国从外交现实主义和地缘政治出发,对尚未纳入其主导下的远东国际秩序的新兴强国必然要加以遏制。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美国对中国的军事侵扰和战略包围步步升级,中国的发展环境和国家安全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美国领导地位和美利坚治下的和平 19世纪末,美国经济开始崛起,当其向海外市场扩张以解决工业品过剩和原料不足时,面对的是已被瓜分殆尽的世界殖民地,要攫取殖民地,必然与列强和殖民地人民发生激烈冲突,美国认识到,与其建立代价高昂的殖民地统治,不如通过促进自由贸易和间接控制关键性的市场来谋求殖民利益1 。与此同时,海权学说的兴起为美国向全世界扩张地缘政治和经济利益提供了依据和动力,经过权衡与列强的实力对比,美国通过外交和军事手段积极扩张海外利益:在拉美实行门罗主义,排斥欧洲列强的经济势力;接着,发动美西战争夺取波多黎各、关塔那摩(强租)、关岛和菲律宾;最后,在列强势力较大的中国鼓吹门户开放政策,挤入列强的势力范围。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美国通过美西战争和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跻身于列强的行列,由于没有多少殖民地的包袱,美国遂得以将国家利益巧妙地糅合在其冠冕堂皇的外交宣言之中,尽管参加巴黎和会的威尔逊总统最初提出的十四点宣言,如废除秘密外交、削减军备、公正解决殖民地纠纷、以及战后建立集体安全等,的确是基于威尔逊个人的理想主义信念,但当遭到日本和欧洲列强的强烈抵制后,为了自身的国家利益威尔逊仍然与后者达成了肮脏的交易。二战的爆发彻底打破了欧洲的权力平衡,一贯依靠保持欧洲大陆力量均衡而维持独尊地位的英国,在德国的猛烈打击下几乎难以支持,美国于是走出孤立主义,积极谋求反法西斯同盟的领导权和解决战后重大问题的主导权,并乘机挖英国的墙脚,

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目录 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关键词............................................. 错误!未定义书签。Abstract........................................... 错误!未定义书签。Key words..........................................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引言 (1) 二、全球化与中国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1) (一)全球化的内涵与特征 (1) 1、全球化的内涵 (1) 2、全球化的特征 (2) (二) 中国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3) 1、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3) 2、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4) 3、西方文化的特点 (4) 三、全球化对中国文化影响的二重性 (4) (一)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积极作用 (4) 1、全球化促进了中外文化的广泛交流 (4) 2、全球化促进了西方民主法制思想的传播 (5) 3、全球化促进了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改造 (5) (二)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消极作用 (6) 1、全球化促使了文化的大众化 (6) 2、全球化深刻影响青年的文化消费 (6) 四、在全球化进程中传承、弘扬、发展中国文化 (7) (一)寻找不同文化的相同之处 (7) (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8) (三)创新传统文化 (8) 五、结束语 (8) 参考文献 (10)

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摘要:20世纪末,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建立与国际潮流密切相连的市场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将使中国与外部世界在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全球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不仅要经历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最终还要实现文化全球化。文化全球化作为一种客观事实和必然发展趋势,不仅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深刻变化,而且极大影响并冲击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文化习俗及社会心理等。全球化对我国的文化有重要的影响,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要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作为当代中国的大学生要以理性的态度对待全球化,学习和发扬马克思主义,大力发扬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关键词:全球化;中国文化;影响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on Chinese culture Abstract: 20th century,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globalization, China is closely linked with the international trend to establish a market economy, globalization process will enable China and the outside world in the economic, cultural and social aspects of life become more closely linked. Globalization is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development of human history, it is not only experiencing an economic globalization, political globalization, cultural globalization will eventually be realized. Cultural globalization as an objective fact and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development, not only brought profound changes to our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also greatly influence and impact on people's lifestyle, thought patterns, cultural practices and social psychology. Globalization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our culture, in the context of

全球化时代中国如何博弈西方发达国家

中国如何应对全球化时代 姓名:刘文康学号:3012011160 不断发展的全球化趋势,深化了各国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性和关联性。中国已不可避免地融入国际社会,不断影响着世界和被世界影响着。全球化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但对中国主权和安全也是严峻的挑战。全球化时代下,中国如何博弈西方发达国家才能最大限度的保障国家安全和利益,深深地引发了我的思考,对此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中国的经济在全球化时代的分工地位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由于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强劲,再加上加入WTO带来的正面效应和全球生产转移效应,成为全球瞩目的外商投资首选地。经济全球化推动了中国制造业的长足发展,中国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吸引了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跨国投资,中国取代其他国家或地区承担起国际分工中的制造业,国际产业结构发生调整和转移。“中国制造”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现象,以至于中国被授予“世界工厂”的称号。除此之外,我国无论是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经济总量又或者外汇储备量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 然而,我们需要认识到目前中国处于什么样的分工地位。中国的工业化确实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中国是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时代,在国际产业转移下和在外资大量流入下成为世界工厂的,中国毕竟处于国际分工的低层次地位和利益分配相对不利地位,仍然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目前与其说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不如说只成为“世界车间”,因为中国主要承担的是加工,而不是从技术开发到市场营销的全过程。而就制造业整体看,无论是比重还是高端制造业产品目前仍然在发达国家,中国只有发展起现代知识经济,才能说真正实现现代化,才能像建设一个现代经济强国迈进。从长远看,中国也必须在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合作,才能获得更大的利益。说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既是对中国发展现实的承认,也是对中国发展战略的一种警示。 二、中国的优势与需要应对的挑战 我认为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拥有低廉的劳动力、丰富的资源、广阔的市场和逐步完善的其他设施条

全球化时代中国国家利益的维护

全球化时代中国国家利益的维护 国家利益是指满足或能够满足国家以生存发展为基础的各方面需要,并且对国家在整体上具有好处的事物。国家在制定政治、经济、外交政策时,都是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基础。在国际政治中,国际环境的变化对国家利益影响是最大的。从目前的国际形势来看,国际环境的最大变化就在于全球化的深入以及它对传统国家利益的巨大挑战。 全球化是当今国际社会最深刻的变革。全球化就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及全球意识的崛起。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贸易上的联系逐步增强,世界逐步变成一个整体。在全球化的时代下,各国利益的相互渗透加深了彼此之间的相互依存,使国家之间的关系由对抗转向合作,给国家的发展既带来了新的机遇又带来了新的挑战。首先,全球化给了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极大的发展机遇。但是,由于大国主导国际制度, 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得不到充分的尊重和保证, 甚至还常常要付出重大的代价。 我国目前正处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正处在国家走向复兴、崛起的重要阶段,无论是从国际还是国内来看,发展都是第一位的。因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始终坚持发展就成为现阶段我国最重要的国家利益。而为了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我国需要做到下面几点:第一,增强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综合国力的竞争,是全球化时代国家间竞争的根本所在。这是强国之本,也是维护国家利益的根本途径。促进经济的发展,增加国家的经济总量,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巩固国防力量,是增加综合国力的基本途径。

第二,立足周边,采取灵活多样的外交战略,创造良好的周边安全环境。一般说来,周边地区的安全问题直接影响中国的国家安全,因此,争取良好的周边安全环境是我国最主要的战略目标。要巩固良好的周边关系,主要战略取向是发展非对抗性的、协商与合作的关系。首先,各国都面临着发展经济的紧迫任务,我国应充分发挥经济规模大,正处于上升时期的有利条件,通过提供市场、资金、技术等,与周边国家建立密切的相互依赖的经济关系。这既有利于维持亚太地区的稳定,同时又可以使本地区一些关键的中小国家成为中美大国互动关系的“中介”,成为中国与西方沟通的桥梁。 第三.在经济领域,国家应该更加注重内需增长,国家的经济发展不能太过依靠对外出口。一味依靠大规模的出口廉价制造业产品来保证经济增长的情况下,政策的通融、制度的保障,势必会助长企业家们为了谋取更多利益而降低劳动成本的势头,这样一来,环境污染、贫富差距加大就在所难免;进而导致国内消费市场进一步萎缩,国家出口依存度进一步加大的恶性循环。 第四,继续加大对外开放,主动参与国际合作,积极发挥我国在全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与国际社会合作,参与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重构,特别是参与国际规则的制订,在全球治理中承担起更加重要的作用,是维护我国国家利益和捍卫国家主权的正确选择。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应当在全球治理中主动肩负更多的道义责任。国家首先应采取“搭车战略”, 从国际制度中免费或低费获得该制度提供的种种公共物品, 以便在国际制度的框架中实现

经济 全球化对中国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冷战结束和科技创新的日新月异,世界发展的全球化趋势正在加速度地推进。在全球化的进程中,经济全球化始终走在最前列,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经济全球化是随着人类社会整体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而产生的客观趋势。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贸易的扩大,资本流动的加速,生产和资源配置在更广大的范围内进行。而科技的创新,交通的便利和信息,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又为经济全球化创造了必要条件。经济全球化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给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带了深刻影响。 但它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特别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所遇到的风险、挑战将更加严峻 一、比较直接的。经济全球化使得中国经济的对外依赖度大大提高,这一方面意味着中国企业进入世界市场的获利机会增多,另一方面也使中国的国内市场成为各国企业纷纷抢占的制高点始于1978年的对外开放使中国把握住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大好时机,利用国内劳动力的成本优势,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对外开放前后经济实绩的天壤之别充分证明了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已经日益与世界经济融合成一个整体,对国外市场的依赖度逐步提高。 也正是顺应着这个趋势1984年对于中国经济发展显得极其重要。1984年,在山东青岛,35岁的张瑞敏被派到一家濒临倒闭的电器厂当厂长。同年12月他决定电器厂腿好粗洗衣机市场,转而进入电冰箱市场,后来由于引进了德国公司利勃海尔的技术,成为轻工部确定的最后一个定点生产厂。后来公司一次次更名,最后改为海尔,这个名噪一时的跨国企业。同样是1984年,中关村开始初显繁荣。科海,科海等公司出现了,后一年联想、四通。信通有先后成立。后来也涌现了健力宝等应经济全球化需求的公司。(参考《激荡三十年》)随着中国经济融入全球化进程的程度不断加深,中国产品在国外市场的准入程度将提高,但同时国内市场的全方位、大幅度开放也是大势所趋。中国在劳动力成本方面的比较优势将使中国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出口大幅增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在中国不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则由于本国企业的竞争力不强,很可能遭受外国同类进口产品的巨大冲击,使经济增长受阻,并引发严重的失业问题。特别是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国内市场规模庞大,又加之近年来经济增长强劲,购买力旺盛,各方面的经济环境正日趋改善,因此已经成为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推动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稳步增长的重要目标市场。因此,面对国外无论在价格还是非价格方面均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进口产品,国内企业可能要受到较大的冲击。所以中国的各种方面的关税都比较高,一是为了保护本土的企业,还一个是确保进入中国市场的商品的质量。 二,经济全球化推动大型跨国公司在中国大举实施兼并,这在提高中国企业经济效率的同时,也将对中国国内产业造成较大的冲击。 跨国公司通过兼并收购的方式进入中国国内市场,进行直接投资,一方面给中国企业带来了雄厚的资金支持、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及遍布全球的外销渠道,这对于提升中国企业的运行效率,推动中国产业结构升级、技术水平提高、培养高层次的管理人才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在兼并国内企业后,外资将在国内形成生产能力,对国内原有的同类产品生产企业将造成较大的冲击,引发国内市场份额的激烈竞争和重新组合。此外,发达国家大型跨国公司间的兼并收购之风形成了规模更大、竞争力更强的巨型跨国公司,它们往往拥有大部分国际市场份额,国际市场的集中度日益提高,发生垄断的危险也在不断增大。对于未被跨国公司兼并的中国企业来说,其出口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特别是跨国公司在

全球化时代的美国和中国.

全球化时代的美国和中国. 1991年,苏联解体结束了美苏两极的战略均势,国际体系的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美国自二战后一直致力于构建资本主义的全球经济和政治体系,冷战的结束和社会主义国家的体制转轨加速了这一全球体系的发展进程,军 事力量的不断加强和随之而来的经济全球化,使美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取得了全面的优势,于是苏联解体形成的权力真空使尼克松时期一度出现的多极化趋势演变成美国支配下的单极世界。地处远东的东亚大国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逐渐融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之中。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被美国视为对其未来世界领导地位和在东亚地缘战略利益的挑战,美国从外交现实主义和地缘政治出发,对尚未纳入其主导下的远东国际秩序的新兴强国必然要加以遏制。因此,从20 世纪90年代至今,美国对中国的军事侵扰和战略包围步步升级,中国的发展环境和国家安全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美国领导地位和美利坚治下的和平 19世纪末,美国经济开始崛起,当其向海外市场扩张以解决工业品过剩和原料不足时,面对的是已被瓜分殆尽的世界殖民地,要攫取殖民地,必然与列强和殖民地人民发生激烈冲突,美国认识到,与其建立代价高昂的殖民地统治,不如通过促进自由贸易和间接控制关键性的市场来谋求殖民利益 1 。与此同时, 海权学说的兴起为美国向全世界扩张地缘政治和经济利益提供了依据和动力,经过权衡与列强的实力对比,美国通过外交和军事手段积极扩张海外利益:在拉美实行门罗主义,排斥欧洲列强的经济势力;接着,发动美西战争夺取波多黎各、关塔那摩(强租)、关岛和菲律宾;最后,在列强势力较大的中国鼓吹门户开放政策,挤入列强的势力范围。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美国通过美西战争和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跻身于列强的行列,由于没有多少殖民地的包袱,美国遂得以将国家利益巧妙地糅合在其冠冕堂皇的外交宣言之中,尽管参加巴黎和会的威尔逊总统最初提出的十四点宣言,如废除秘密外交、削减军备、公正解决殖民地纠纷、以及战后建立集体安全等,的确是基于威尔逊个人的理想主义信念,但当遭到日本和欧洲列强的强烈抵制后,为了自身的国家利益威尔逊仍然与后者达成了肮脏的交易。二战的爆发彻底打破了欧洲的权力平衡,一贯依靠保持欧洲大陆力量均衡而维持独尊地位的英国,在德国的猛烈打击下几乎难以支持,美国于是走出孤立主义,积极谋求反法西斯同盟的领导权和解决战后重大问题的主导权,并乘机挖英国的墙脚,

谈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

谈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 ——以矛盾的观点来看问题 经济全球化作为一把双刃剑,对世界各国都产生了大小不同的影响,尤其对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来说,“挑战与机遇并存”,特点显著,已经成为了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的真实写照。全球化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样的挑战,同时又给中国创造了何种机遇,在文中,我将从矛盾的观点来简单谈谈我的初步认识。 首先,我们先来明确经济全球化是什么?其表现主要有哪些方面?当前对于经济全球化的普遍认识便是: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简而言之,就是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其表现主要是以全球的市场经济为基本特征,辐射全球大小国家的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 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在中国,由于经济政策的影响,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区域发展不平衡,造成中西部之间、城市与农村的发展差距日益加大,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并日渐加剧,进而引发诸多社会问题。而这一系列的问题更加使得我们在面对及走向全球化时,一定要用辩证的矛盾观点来认识由于全球化带来的优劣影响。辩证法的矛盾是指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具有对立的一面,即斗争性,又具有统一的一面,即同一性。矛盾具有特殊性,同时矛盾又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一个矛盾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看待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要用一分为二、防止片面性、以及普遍与特殊的观点看问题,既要弄清楚影响的矛盾体现在哪里?即要分清全球化对中国影响的好的一面及不利的一面,又要分清哪个是主要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同时还要明白中国的优势与劣势,以及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我们先来看看全球化对我国的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在我国的不断发展,以跨国公司为例,跨国公司不断涌入我国,在中国不断设厂或将总部搬至中国,一方面促使中国产业升级,另一方面也给中国的企业带来了强大的发展压力,举个生活中最常见的例子,乔布斯先生创建的苹果公司生产制作的iphone触屏手机,使得中国的手机市场长期追随其引起的潮流,不断推出国产触屏、高性能、智能半智能等新产品,中国企业在追赶的同时,也逐渐的认识到了产品与技术创新对一个企业来说就意味着生产力,于是便涌现出了象手机市场上的联想、oppo、步步高、华为等企业加紧技术开发和产品创新,争取赶超最新技术。但与此同时我们不能否认的是,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由于应付不了挑战而被兼并或被倒闭。另外,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后,大多实行本土化战略,跨国公司以其雄厚的资金、高度的影响力、优越的待遇和灵活的用人机制,吸引了国内很多优秀人才,于是乎,中国出现一种名牌大学毕业生就业跨国公司优先、甚至非跨国公司不进的就业趋势,而这一趋势明显对中国的就业意识及人才分配产生严峻的影响。而另一方面,在对外贸易的产品构成比例中,中国一直依赖低价和资源及劳动密集型为主要出口产品,这一现状随着经济全球化在中国的不断发展深入,更加使得中国走上了一条牺牲坏境、消耗宝贵资源的道路,而且,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伴随着产业升级的政策,将很多高污染高消耗的企业赶出本国,这些企业于是落户中国,给中国的环境和资源带来极其严重的危机。由此显现,全球经济投资的介入和外国资

论全球化时代下的中国社会科学发展

论全球化时代下的中国社会科学发展-社会科学论文 论全球化时代下的中国社会科学发展 周琳琳 黑龙江职业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摘要]纵观中国历史,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1世纪是进入奴隶社会。公元前475年战国时前进入封建社会,出现了私田制。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是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现在通行的说法就是在战国时期,直到1912年2月12日宣统退位,封建社会存在了2386年。新全球化的时代,中国的社会科学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质的飞跃。 [ 关键词]全球化;中国社会科学发展 20世纪人类社会的发展证明,在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程中,社会科学的成就广泛而深入地对社会的各个领域产生着重要影响。它所具有的敏锐的洞察力和充满智慧的创见,不仅开拓了人们的视野,更以多种形式增强了人们对社会重大问题的感受能力、判断能力、理解能力和驾驭能力,成为社会公众广泛关注并寄予期望的科学。 1.全球化意味着时代变迁 全球化的时代正是一个制度变迁的新时代,将人们心中传统的社会科学更扩张化。传统的田园诗的生活已经或正在被打破,代之以核心家庭结构、高度个人自主的、等价交换形式的、强烈竞争性的、以个人才能和业绩为主要价值衡量的社会体系。全球化正向我们走来,咄咄逼人地走来。跨国公司打进来,中国产品走出去。加入WTO不只是贸易的国际化,而且意味着生活和思维方式的巨大革新,贸易的一体化迟早促成人的观念的国际化,这同样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

2.在全球化的形势下,中国社会科学发展更是展现了它独有的魅力2.1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能够在全世界得到广泛传播和认同中国社会科学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目前为止,我国学者对中国社会发展历史分期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以历史事件划分,即戊戌至五四、五四到建国、建国至文革、文革后的新时期,第二种是新中国成立为界限,其中较为重要的是社会科学的中国化(30年代初到1949年),社会科学的中国化日益成为了中国学术各派代表人物的共识。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社会科学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1949-1977年,社会科学经历了非常坎坷的时期。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科学的教育研究阻碍了中国的发展,在这个时期教育事业一直处于萎缩状态。1978至今,为第二个时期,中国社会科学发展走出了困境,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时期。不得不说的就是打破僵局,走向世界的全球化新时代。 2.2年轻人需要承担全球化带来的负面效应 在中国,出生于19 9 0年代的一代年轻人曾经被视为“垮掉的一代”,社会上曾经对这一代人抱有较多的担忧。主要原因是,经过1980年代的十年改革,中国社会家庭的收入状况普遍得到改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在技术上基于互联网的兴起和迅速普及。而出生于1990年代的这一代的成长与电脑和互联网普及几乎同步,因此他们在观念上天然地亲近美国的文化价值观。区域发展差距逐步扩大,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贫富差距也同时扩大,这就为政治动荡埋下了伏笔。年轻人渴望的生活是像美国人那样的物质丰富的生活,而这需要稳定的收入来支撑,就业机会减少了,他们过上心目中渴望的那种生活的机会也就减少了。因此,在反服贸运动中,有人公然打出了反对全球化的横幅。在这个意义上说,这一代年轻人可谓“全球化的一代”,既享受到了全球化带来的好处,也要承担

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摘要:我国加入WTO并开始进入了国际化、全球化快速发展的轨道,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也得到世界越来越多国家的承认。融入国际大家庭,不仅给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带来巨大的变化和影响,对普通百姓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文化选择等方面,影响也是深刻的。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已经很明显,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精神面貌的体现,是世界上自成系统、独具特色的文化。但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文化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中国文化影响对策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已经很明显,已对中国当代文化和文艺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在全球化的过程当中,地区间的文化差异逐渐缩小,同时地区间文化逐渐走向趋同。在文化的影响中,不同社会经济地位、不同宗教、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文化习惯以及不同的语言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冲突。经济实力强大的发达国家不断地向其他国家输送自己的文化,而且在其他国家某种程度上成为主流文化,而地区的本土文化,却退居成为非主流文化。如东南亚的菲律宾,现在已经是完全按照美国的社会文化方式来运行,而本土的历史文化,却退居成为次文化。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冲击,总的来说有三个层面:第一个是文化产品的冲击。因为外国文化产品在国际文化贸易市场上具有比较大的优势,中国首先将面临占有国际优势地位的文化产品对中国文化产品的冲击。第二个是文化资本的冲击。国际文化资本进入中国参与整个中国的文化企业的生产,采取某种本地化的生产方式,就地整合资源,就地生产、产品就地出售。第三个是文化价值观的冲击。随着外国文化产品的普及,它一定会对我国文化消费者在文化心理、文化认同等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已对中国当代文化和文艺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便是全球的新潮文化对本土传统文化的严峻挑战。在从十九世纪末进入二十世纪的时期中,世界文艺发生了如下一些变化: 1、在西方文学艺术中出现了种种颓废的景象,迫使传统的现实主义受到各种文 艺思潮的挑战而失却往日的辉煌,日益走向衰落。 2、现代主义和各种先锋派文艺思潮迅速兴起,促使文学艺术的精英意识日益浓厚。 3、高科技术的发展导致了自然主义创作方法一时的泛滥。

全球化时代的美国与中国

全球化时代的美国与中国

全球化时代的美国与中国 1991年,苏联解体结束了美苏两极的战略均势,国际体系的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美国自二战后一直致力于构建资本主义的全球经济和政治体系,冷战的结束和社会主义国家的体制转轨加速了这一全球体系的发展进程,军事力量的不断加强和随之而来的经济全球化,使美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取得了全面的优势,于是苏联解体形成的权力真空使尼克松时期一度出现的多极化趋势演变成美国支配下的单极世界。地处远东的东亚大国中国自20世纪70 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逐渐融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之中。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被美国视为对其未来世界领导地位和在东亚地缘战略利益的挑战,美国从外交现实主义和地缘政治出发,对尚未纳入其主导下的远东国际秩序的新兴强国必然要加以遏制。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美国对中国的军事侵扰和战略包围步步升级,中国的发展环境和国家安全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美国领导地位和”美利坚治下的和平” 19世纪末,美国经济开始崛起,当其向海外市场扩张以解决工业品过剩和原料不足时,面对的是已被瓜分殆尽的世界殖民地,要攫取殖民地,必然与列强和殖民地人民发生激烈冲突,美国认识到,与其建立代价高昂的殖民地统治,不如通过促进自由贸易和间接控制关键性的市场来谋求殖民利益1 。与此同时,海权学说的兴起为美国向全世界扩张地缘政治和经济利益提供了依据和动力,经过权衡与列强的实力对比,美国通过外交和军事手段积极扩张海外利益:在拉美实行”门罗主义”,排斥欧洲列强的经济势力;接着,发动美西战争夺取波多黎各、关塔那摩(强租)、关岛和菲律宾;最后,在列强势力较大的中国鼓吹”门户开放”政策,挤入列强的势力范围。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美国通过美西战争和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跻身于列强的行列,由于没有多少殖民地的包袱,美国遂得以将国家利益巧妙地糅合在其冠冕堂皇的外交宣言之中,尽管参加”巴黎和会”的威尔逊总统最初提出的”十四点”宣言,如废除秘密外交、削减军备、公正解决殖民地纠纷、以及战后建立集体安全等,的确是基于威尔逊个人的理想主义信念,但当遭到日本和欧洲列强的强烈抵制后,为了自身的国家利益威尔逊仍然与后者达成了肮脏的交易。二战的爆发彻底打破了欧洲的权力平衡,一贯依靠保持欧洲大陆力量均衡而维持独尊地位的英国,在德国的猛烈打击下几乎难以支持,美国于是走出孤立主义,积极谋求反法西斯同盟的领导权和解决战后重大问题的主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