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区域发展优势分析

区域发展优势分析

区域发展优势分析
区域发展优势分析

广州的区域发展优势分析

一、自然条件优势

1、地理位置的优势:广州市是广东省省会,广东省政治、经济、科技、教育

和文化的中心.广州市地处中国大陆南方,广东省的中南部,珠江三角洲的

北缘,接近珠江流域下游入海口.其范围是东经112度57分至114度3分,

北纬22度26分至23度56分.东连惠州市博罗、龙门两县,西邻佛山市

的三水、南海和顺德区,北靠清远市的市区和佛冈县及韶关市的新丰县,

南接东莞市和中山市,隔海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相望.

由于珠江口岛屿众多,水道密布,有虎门、蕉门、洪奇门等水道出海,使广

州成为中国远洋航运的优良海港和珠江流域的进出口岸.广州又是京广、广深、广茂和广梅汕铁路的交汇点和华南民用航空交通中心,与全国各地

的联系极为密切.因此,广州有中国"南大门",“来武汉两个月”之称.

2、气候特征:地处南亚热带,其气候属南亚热带典型的季风海洋气候.由于

背山面海,海洋性气候特征特别显著,具有温暖多雨、光热充足、温差较

小、夏季长、霜期短等气候特征.由于水热同期,极利于作物的生长,但自

然灾害威胁也较大,台风、暴雨、寒潮、雷电、雾霾等灾害性天气,常给

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带来不利的影响. 季风气候突出.冬夏季风的交

替是广州季风气候突出的特征.冬季的偏北风因极地大陆冷气团向南伸

展而形成,天气较干燥和寒冷;夏季偏南风因热带海洋暖气团向北扩张所

形成,天气多温热潮湿.夏季风转换为冬季风一般在每年9月,而冬季风转

换为夏季风一般在每年4月.

3、生物资源:广州市的自然条件为多种生物栖息繁衍和作物种植提供良好

的生态环境.生物种类繁多,生长快速.地带性植被为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

叶林,但天然林已极少,山地丘陵的森林都是次生林和人工林.

栽培作物具有热带向亚热带过渡的鲜明特征,是全国果树资源最丰富的

地区之一,包括热带、亚热带和温带3大类、40科、77属、132种和变

种共500余个品种,更是荔枝、橙、龙眼、乌(白)榄等起源和类型形成的

中心地带.蔬菜向以优质、多品种著称,共有14类400多个品种.花卉包括

观叶植物、鲜切花、盆花、盆景、盆桔、观赏苗木、工业用花等,传统品

种和近年引进、开发利用的新品种共300多个.粮食、经济作物、畜禽、

水产和野生动物种类也很多,且不乏名优特品种.

4、矿产资源:广州市的地质构造相当复杂,有较好的成矿条件.已发现矿产

46种,矿产地794处,其中进行过地质调查工作的43种,探明有储量的29

种.在探明有储量的矿产中,规模大、中型以上的15种,矿区111处.主要

矿产有建筑用花岗岩、水泥灰岩、陶瓷土、钾、钠长石、耐火粘土、石

英砂、芒硝、霞石、正长石、大理石、矿泉水和地下热水等,其中,建筑

用花岗岩储量210816万吨,水泥灰岩储量37604.97万吨,陶瓷土储量

2449.53万吨.区内燃料矿产和金属矿产十分短缺,规模均属小型且零星

分散.

一、经济条件的优势

1、产业优势:广州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华南地区的综合性工业制造中

心,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门类齐全、轻工业较为发达、重工业有一定基

础、综合配套能力、科研技术能力和产品开发能力较强的外向型现代工

业体系。全国40个工业行业大类中,广州就拥有34个。广州工业在全

市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工业增加值在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超过1/3。汽车制造、电子通信和石油化工三大支柱产业的工业产值约

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3。随着先进技术的引进,轻纺、食品、医药、

建材等传统行业升级换代,以电子通信、家电、精细化工、石油化工等

行业领头的许多新兴产业及高科技产业迅速发展。广州工业在珠江三角

洲、华南地区乃至东南亚一带都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车工业的大发展

是广州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一个缩影。广州市委、市政府抓住国

际产业转移机遇,积极利用国际先进生产要素和组织方式,加快产业结

构优化升级,强化骨干项目带动,重化工业和支柱产业持续增长,支撑

地位和发展优势基本确立,产业结构进一步向高能级、带动型方向迈进。

2、金融保险业: 广州是全国三大金融中心之一,金融市场活跃,是华南地

区融资能力最强的中心城市,也是全国外资银行第二批放开准入的城市。

金融机构发展迅速、门类齐全;金融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外资金融

机构逐渐增多;金融业务规模日益扩大,金融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资金

容量不断扩大,种类增多。目前,外资金融机构在广州设立分行和办事

处超过30家;外资保险机构在广州设立的分公司和办事处超过10家。

3、房地产业:广州房地产业(包括住宅、商厦和写字楼等)的综合发展在

全国名列前茅。房地产开发投资持续、快速而稳定地增长;房地产开发

投资的资金来源比较充足,市场化程度较高;多年来市政府对城市基础

设施建设进行持续高强度投入,各种居住生活配套设施日趋完善,使广

州房地产业发展结构更趋合理。

4、电信业:广州是华南地区信息中心,拥有比较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是

我国长途电信业务三大出口之一,也是全国互联网三个核心节点和国际

出口之一,更是国家互联网三大交换中心之一。目前广州市已建成了高

带宽、覆盖全市、可靠安全、技术先进和服务种类齐全的优质宽带信息

网络,基本实现了光纤铺设到小区及部分商厦,并建立了宽带数据、交

互式视频等业务平台。广州市话程控化、市话和移动电话普及率均居全

国省会城市之首。

5、GDP:2008年广州市地区生产总值(GDP)突破8000亿元。达8215.82亿

元。比上年增长12.3%。经济总量依然在全国主要城市中位居第三。而

人均GDP为81233元(按常住人口平均数计算。折11696美元)。提前两

年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到2010年全市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比

上年增长10.0%。预计全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4.35%。但财税

收入增幅出现回落。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出现下滑。

二、区位优势条件

1、广州市是广东省省会所在地,广东省的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

中心。广州市位于中国大陆南方,广东省的中南部,珠江三角洲的北缘,接近珠江流域下游入海口。其范围是东经112度57分至114度3分,

北纬22度26分至23度56分。东连惠州市博罗、龙门两县,西邻佛山

市的三水、南海和顺德区,北靠清远市的市区和佛冈县及韶关市的新丰

县,南接东莞市和中山市,隔海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相望。

广州有中国“南大门”之称。因为珠江口岛屿众多,水道密布,有虎门、

蕉门、洪奇门等水道出海,使广州成为中国远洋航运的优良海港和珠江流

域的进出口岸。广州又是京广、广深、广茂和广梅汕铁路的交汇点和华南

民用航空交通中心,与全国各地的联系极为密切。

三、人文优势条件

1、文化:广州又称“羊城”、“穗城”,既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优

秀旅游城市,还是著名的侨乡。南部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造就了广州

优美的景色、旖旎的风光,也使得广州常年鲜花繁盛,独得“花城”之

雅号。广州有着2200多年的文明历史,并在近代史上声名显赫,素

以名胜古迹众多而闻名。主要有镇海楼、南越王墓、陈家祠、六榕寺、

光孝寺等景点,以及见证了广州近代史的景观:黄花岗烈士陵园、农民

运动讲习所、三元里抗英遗址、黄埔军校旧址等。白云山、越秀公园、

流花湖公园、麓湖等自然景观各具看点,与历史景观共同构成了广州市

区丰富多彩的景观群。同时,广州还是美食和购物的天堂,老西关里各

种别具风味的小吃,遍布市区形形色色的市场,上下九路商业步行街、

北京路商业步行街等都让中外游客流连忘返。

粤菜的形成历史悠久,大量中原移民岭南,使广州饮食文化深受中原影响,早在汉魏时,广州的蛇肴、烤鹅和鱼羹已有影响;宋末时,宋帝带厨南逃,不少宫廷美食流传到广州民间;鸦片战争后,欧美各国的传教士和商人大

量涌入,广州万商云集,为饮食业的发展提供了广泛市场。粤菜博采中原

美食和西餐之长,再吸收广东境内地方菜的优点,正如广州的文化,融汇

古今,贯通中西,形成了有别于国内其他地区、独具特色的广州饮食文化,并赢得了“食在广州”的美称,名扬海内外,无数游客慕名而来,品尝美

味佳肴,感受这独特的岭南饮食文化。

广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早在公元前九世纪的周代,这里的“百越”人和长江中游的楚国人已有来往,建有“楚庭”,这是广州最早的名称。广州秦汉时就是繁荣都会,汉唐以来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也是中国最早对外的通商口岸。广州也是中国近代和现代革命的策源地。著名的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黄花岗起义、广州起义均发生在广州。孙中山在广

州创办了黄埔军校,曾经三次建立了政权。毛泽东在这里创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了大批革命骨干力量。张太雷、叶挺、叶剑英等在这里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广州起义,并建立了广州苏维埃政权“广州公社”。鲁迅、郭沫若、郁达夫等也曾来广州传播先进文化。

四、竞争力

1 交通:中国第四大港口广州港,是珠江三角洲以及华南地区的主要物资集

散地和最大的国际贸易中枢港,现已与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

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2006年货物吞吐量达1.68亿吨。黄埔新港和新

沙港位于广州东部、珠江的出海口,均为华南地区最大的集装箱码头。莲花山港、南沙港、广州开发区穗港码头和增城新塘港已开通往返香港的客、货轮,花都区开通往返香港的货轮。内河可沿东、西、北江航道沟通广

东省各地和广西,与100多条河道相连接。

铁路

广州目前有五个火车站:广州站(客货运)、广州东站(客货运)、广州南站(客运)、广州北站(客货运)、广州西站,组成的广州铁路客运枢纽是我国铁路四大客运中心之一,铁路有京广铁路复线、广茂线、广梅汕线、广深铁路、广深电气化铁路、广九准高速铁路等线路。

高铁

运行中的武广高铁、西部沿海高速铁路、广深港高铁,建设中的广珠澳

高速铁路、贵广高速铁路、南广高速铁路、京港高速铁路、杭广快速铁路、广深港高速铁路,构成四通八达的路线。

轻轨

广珠轻轨、广佛江珠轻轨、广深港客运专线、穗莞深城际、佛莞深城际、广佛珠城际

公路

已基本形成以市区为中心,105、106、107、324、205国道为骨架,以三道环线为系带,连接各条国道,贯通广东省内98%以上的县、市、镇,并接邻近省市的公路网络。市交通设施和高速公路建设发展很快。目前已初步建成城市快速交通骨架网:内环路、环城高速公路、北二环高速公路、新国际机场高速公路、华南南路一期工程、广园东路、四条内环路放射线、珠二环。

高速公路

广州作为华南最大的交通枢纽。最重要的高速公路有广清高速公路、京港澳高速(原京珠高速公路)、广惠高速、广深高速公路、广佛高速公路、广三高速公路、广肇高速公路、广梧高速公路、广河高速公路、广深沿江高速公路、广明高速公路、珠三角外环高速公路。

2 经济:

广州开发区工业产值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土地面积利用高效。今年1至10月广州开发区累计完成产值超亿元的企业达到100多家。重点企业是广州开发区产值高速增长的主力军,产值排名前30名企业1至10月累计完成工业产值上千亿元,占全区的78.64%;今年新投产企业是产值高速增长的生力军,新列入统计的新投试产企业已达60余家,1-10月共完成工业产值25.17亿元,新投试产企业将在次年上半年形成强劲的生产力。

为鼓励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以科技兴市,广州市科技局主办了广州市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平台由广州生产力促进中心(广州市技术转移中心)承办的一站式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平台联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技人员和融资机构参与共建共享,有效串起成果转化过程中涉及的上、中、下游各环节,解决企业和个人在成果的研究开发、生产设计、推广转化等环节中由于信息不对称、科技服务力量分散、资金筹措困难等造成的周期过长、成功率低等问题。平台以广州科技成果网为载体,长期在线收集优秀成果及服务需求,为广大企业

和有关单位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目前有科技成果3000多项,促成进入洽谈、合作的项目有20多项。

其中专业理论知识内容包括:保安理论知识、消防业务知识、职业道德、法律常识、保安礼仪、救护知识。作技能训练内容包括:岗位操作指引、勤务技能、消防技能、军事技能。

二.培训的及要求培训目的

年度安全生产目标的内容,现与财务部签订如下安全生产目标:

区域分析与规划

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自然资源 :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特征: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和社会性 区域经济:是指在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的基础上,随着经济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各具特色和以密切联系为基础的地域经济综合体。 技术进步:科学技术通过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扩大与深化来改造自然,使之更好的地满足人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所取得的进化与革命。 科学含义是指技术科学和技术知识本身的发展和进步。 GDP: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所有常驻单位生产活动成果的指标。GN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实际收到的原始收入和价值。 绿色GDP:生态GDP,EDP,现行GDP扣除环境成本之后的国内生产总值。 国家竞争力:在一定的体制下,一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等诸多要素在全球性国际竞争中相互结合而展现出来的一种综合性国家实力。 区域优势: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中,具有的特殊有利条件,由于这些条件的存在,区域更富有竞争能力,有更高的资源利用效率,使区域的总体效益保持较高水平。 区域规划:对未来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所做的总体部署。 狭义上指一定地区范围内与国土开发整治有关的建设布局总体规划。 区域发展:一般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适度人口:地区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利用该地的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及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区域发展的新趋势:区域分工全球化的趋势更加明显;区域间竞争与合作并行不悖;可持续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主题。 区域研究的新动向:更新区域资源的观念;强调区域间关系的研究;重视区域创新环境的研究;确立可持续发展观。 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资源的范畴在不断地扩大,但仍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物质基础。 (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自然资源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区域经济背景:①经济特色与经济地位②收入水平与消费观念③市场化水平④社会基础设施配置水平

沿海区域经济发展区位分析专题

《我国沿海区域经济发展优势条件分析》小专题 我国沿海与内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明显差异。为协调东部、中部、西部之间的社会发展,国家从20世纪末开始实行了“西部大开发”,21世纪初提出了“中部崛起”,中部、西部地区得到了国家大力支持,经济社会有了明显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缓解了与东部地区经济差异扩大的趋势。近年来,对某一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利(优势)条件分析出现的频率较高,考生在答题时常出现纰漏的现象,这里的区域主要包括经济(特)区、城市群、城市新区、开发基地等具有一定影响范围的经济发展较快的区域。以下以我国经济特区之一的海南岛为例分析我国沿海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 海南岛经济特区开发的优势条件包括: 其中相互位置的分析,要简明扼要地阐述该区域与经济发达地区的位置关系。 2、资源优势: (1)气候资源:光照——热带北缘,年日照时数大于2000小时,光照充足;热量——积温8400℃~9200℃,冬季温暖,最冷月气温超过16 ℃,夏季高温,最热月气温在25 ~29 ℃之间,可以一年三熟,适宜发展热带高效农业,是我国栽培橡胶的最适宜地区,也是我国唯一可种植油棕、可可、腰果等典型热带作物的地方。 (2)土地资源:地形——近似椭园,中间高四周低,由山地、丘陵、台地、平原组成环形层状地貌。土地利用类型多样,是环带产业布局的自然基础。 (3)生物资源:丰富的光热资源使海南岛成为我国最大的热带物种基因库。在原始的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中,生长繁衍着众多的植物和动物,其中很多是珍稀物种。有利发展成为热带作物的基地和旅游业基地。海洋生物资源中鱼类1000多种,藻类2000多种,虾类近千种,贝螺类1000多种,适宜发展海洋捕捞和养殖。生态系统有红树林、珊瑚礁、河口等,是海洋高生产力区和生物多种性区,可提供食品资源,并可作为旅游观赏区。 (4)海洋渔业资源:渔场面积大,近30万平方千米,渔类品种多,800种以上、生长快和渔汛期长等特点,适宜远洋捕捞业;浅海、滩涂面积广大,港湾多,适于发展人工养殖业,是我国热带海洋渔业基地。 (5)海洋油气资源:沉积盆地广(北部湾、珠江口、莺歌海、琼东南、西沙海槽盆地等),

区域规划中的优劣势

区域规划中的优劣势 一、区域规划中的优劣势分析 优劣势分析是进行区域规划的首要步骤,只有在对一个区域的优劣势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做出适合该区域发展的最佳规划。 图1:区域规划中可能的优劣势 在进行优劣势分析时,应注意根据区域规划目标,分别对该地区的优势和劣势的重要性进行排序,不同区域的优劣势不同,从而与之相匹配的区域规划也不同,因此在进行优劣势分析时,根据区域规划目标,对一个地区的优势、劣势的重要性进行排序就显得十分有必要。 二、区域规划驾驭优劣势的层级 对于劣势的改造也有一个程度的问题,是扭转劣势为优势,还是弥补劣势,还是放任劣势不管?同时还要重视区域优势与劣势之间转化的关系和可能性。区

域的优势与劣势之间不是静态存在的,而是存在转化机制,在一定的条件下,优势可能转化为劣势,劣势也可能转化为优势。根据区域规划对于优劣势的改造或驾驭程度、方式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几个层次(图2)。我们要把握优劣势之间的转化机制,顺势而为,实现区域价值最大化。 图2:区域规划驾驭优劣势的层级 1、打造强势,树立优势 通过机制体制设计、模式选择、政策制定等方式,打造强势的绝对区域优势组合,使得区域规划在区域内全部优势的支撑下得以顺利开展,这是区域规划驾驭区域优劣势的最高层级,对于一个区域发展的成熟度有极高要求。一般而言,不管区域优势如何明显,都面临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区域劣势,这一层级是实

施区域规划的最理想土壤。 区域越大打造优势组合的难度就越大,对于一些园区级、市县镇等级别相对较小的区域来说,其存在的区域优势劣势组合的复杂性相对性较低,区域规划的打造则相对容易,因此区域体量相对较小的层面,更适合落地区域规划,这是由区域这一系统的复杂性决定的;相对的,区域体量越大,存在的优势劣势的组合的复杂性就越高,很难在打造区域规划时使得其具备绝对优势,较难落实区域规划。 2、挖潜优势,扭转劣势 区域发展具有战略性,不仅需要既有的区域优势作为支撑,还需要克服该区域的现有劣势,更需要面向该区域未来的优势与劣势,通过对现在与未来的优劣势进行驾驭以实现区域规划目标的落地。 挖潜区域优势相对而言较容易,任何一个区域在发展的时候,处于本能,都会最大程度去利用其优势,但是存在一个对优势的认知能力的问题,可能有些区域对其具有的很多优势视而不见,有些区域则能很好的做好其优势定位,这一般是受区域发展的领导层影响,同时,也可以通过引入咨询机构等第三方部门强化其对于优势识别的能力。 例如,温州区域的发展就是典型的扭转劣势为优势的例子。温州之所以成为中国民营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这和浙江省的“七山两水一分田”的地貌特征密切相关。由于温州山地面积占比极高,不适于种植农作物,所以农民不得不另谋出路,凭借其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对商业信息的敏感度创造了温州奇迹。 3、强化优势,弱化劣势 在现有区域优势与劣势的基础之上,对优势进行正向的强化,对于劣势进行

某地区域发展及房地产市场分析

滨海新区核心区区域发展及房地产市场分析 一.区域发展 (一)区域概况: 天津滨海新区位于华北平原东北部,海河流域下游,市中心区的东部。新区辖塘沽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汉沽区,核心区域为,塘沽、开发区、保税区。滨海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第三个增长极——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区域,具备区位优势,交通优势,资源优势,工业基础优势,体制优势以及人才优势,对于推动中国北方乃至全国经济发展都具有全局性的战略意义。 (二)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 1.经济 自98年以来滨海新区和新区核心区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保持着大幅度高速增长,形成新区核心区快于整个滨海新区、滨海新区快于全天津市的增长格局;目前滨海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1万美元。 历年GDP对比 滨海新区的经济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增长,2004年GDP达1250亿元,占全市的42.6%,其中滨海新区核心区GDP为905亿元. 2.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2004年,滨海新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65.47亿元,比上年增长55.2%,其中,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分别增长56.5%和40.7%。新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市的比重达42%左右,房地产开发投资80.49亿元,占总固定资产投资的17%,这也充分说明了整个滨海新区的房地产市场正处在快速的发展阶段。 3.区域支柱产业、产业结构: 滨海新区是中国北方近代工业的发祥地,支柱产业支撑作用显著,经过10

年的建设,已经形成了港口物流、石油开采和石油化工产业、海洋化工、电子通讯、现代冶金、机械制造产业、生物制药产业、食品加工产业等为主导产业。 2004年,滨海新区投资结构逐步改善,二、三产业趋于协调。从产业投向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51亿元,比上年下降1.2%;第二产业完成投资211.56亿元,增长59.6%;第三产业完成投资251.01亿元,增长71%。三次产业的投资结构为:0.3:45.6:54.1。三次产业的比重为0.74%、69.33%和29.93%。 4.区域发展战略 天津市委、市政府为了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在制定“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同时,为滨海新区发展提出新的目标:这就是“立足天津,辐射‘三北’,服务全国,面向东北亚,建成现代化的世界性加工制造基地和物流中心”。 5.重大市政建设情况 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建设具有较高水准的商贸区、住宅区、文化娱乐区等城市功能区。利用海河南岸开发步伐加快和交通条件改善的有利条件,加快东西沽地区的建设改造,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实施津塘公路两侧的开发建设,促进农村城市化发展。突出滨海、临港、沿河风格,努力塑造具有自身特色和现代风格的港口城市形象。 6.小结: 在全市整体经济不断增长的大环境下,滨海新区的经济发展可谓更加迅速,目前滨海新区核心区的经济结构已基本成熟,整体产业布局合理,已形成了六大支柱产业,并以此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形成,因此在未来的相当长的一段

福州市区域发展的SWOT分析及定位选择

福州市区域发展的SWOT分析及定位选择* 摘要:在综合分析福州市区域发展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的基础上,本文对福州市区域发展的战略定位、功能定位和形象定位进行了尝试性研究。 关键词:城市发展SWOT分析战略定位功能定位形象定位 1 引言 当代经济社会背景下,任何一个城市均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城市的发展进程和发展轨迹不仅取决于其作为封闭系统的自身要素的聚集与配置状况,也不仅取决于其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在城市群落中所具有的动态比较优势,而且还取决于其作为一个博弈主体与城市群落中其他城市能否形成较强的互补关系。基于上述考虑,本文将依据所在城市群落的基本要素分布状态和相关城市未来发展趋势,以城市发展的SWOT分析为切入点,探寻福州市的城市发展理想定位模式。 2 福州市区域发展的SWOT分析 SWOT(Strength,Weakness,Opportunity,Threat)模型是市场营销学中进行企业发展战略选择的一种常见分析方法,它同时对企业内部环境的优势与劣势、外部环境的机会与风险进行综合分析,从而以系统论的思想将各类看似独立的因素相互匹配起来,能够较为客观地揭示企业发展的最优轨迹。实际上,SWOT在本质上是一种具有广泛用途的战略分析方法,完全可以通过宏观化处理,用来分析特定城市的发展定位问题。因为任何一个城市的发展过程都是自身要素不断改变配置方式的过程,同时也是在相关城市群落系统中不断谋求和强化比较优势的演进过程。 区域发展优势(Strength) 福州市区域发展的优势可以概括为三个主要方面,即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首先,从区位优势上看,福州市是福建省的省会城市,同时是沿海城市群中重要城市之一。此外,福州位于闽江出海口,作为重要的港口城市,福州港将建成以大型干散货运输中转为特色的国家主要港口。重点开发外海深水港区。江阴港区以建设西部作业区大型集装箱码头、东部作业区冶金深水泊位为主;罗源湾港区以可门作业区、将军帽作业区大型能源、矿石深水泊位为主。闽江口内和松下港区分别以建设长安、洋屿作业区内集装箱运输和滨海工业区临港工业泊位为主。到2010年,福州港新增泊位25个,新增吞吐能力3723万吨,其中集装箱134万TEU。实现货物吞吐量超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超200万标箱。 区域发展弱势(Weakness) 从2005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的排名中可以看出,福州市在很多的测评标准中排名都不是很高,这也就直接影响了福州的综合竞争力排名。目前,福州在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济南市区域经济发展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运用区域规划理论中的增长极理论与比较法对济南区域经济发展进行研究,重点通过比较法对济南的产业结构进行了分析,得出第三产业是济南市的优势产业,并以南部山区的规划发展为例对此加以说明,最后运用增长极理论就如何加快和完善第三产业的发展及如何利用优势产业加快济南市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提出几点意见与分析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 【关键词】:济南市区域规划经济发展理论与方法 0:序言 增长极的形成,应具有历史、技术经济和资源优势三个方面的条件。从历史条件看,不同形式的集聚范围内,基础设施、劳动力素质、社会文化环境如果具有了优势条件,就有利于增长极的形成。从技术经济条件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在技术和制度方面具有较强创新和发展能力的区域,更适合于增长极的产生和发展。从资源条件看,在原料、能源以及水源等资源优势的区域,新的增长极更有利于形成。 经济增长极作为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力量,它自身不仅形成强大的规模经济,对其他经济也产生着支配效应、乘数效应和极化与扩散效应。这三种效应的产生,充分显示了经济增长极的重大意义。 比较法是国际和地区间进行经济交流和合作的基础,是在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条件下各国能互利和双赢的基础。各国、各地区生产和出口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或劳务,进口自己不具有优势的产品和劳务,不仅对自己有利,而且也对别人有利,更对地区和全球有利。抓住比较优势,就是最落后的发展中地区也能成功地抓住机遇。对于大多数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较高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就是采用增长极理论与比较法,对济南市的产业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 1:济南概括 济南地理位置与资源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分析-

四川省区域经济发展 水平分析 专业:2012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1班 姓名:曾宏波 学号:1212060045

摘要:区域经济差异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问题。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不仅影响到政府对各地的管理,也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的生活水平。而四川省区域经济差异更是表现明显,合理分析差异是政府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通过运用软件,以《2013年四川省统计年鉴》的数据为基础,对四川省21个地区的重要数据加以分析,做出简单排名和综合经济分析,最后为政府对今后各市的均衡发展和规划管理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因子分析;政府管理

一、引言 区域经济一般是指某一特定经济区域内部的社会经济活动和社会经济关系或联系的总和。它是一种以某种经济活动或以特定的经济区域为中心的具有宏观经济意义的地域性综合经济体系,是经济区域的实体性内容。根据不同的目的和划分标准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区域经济。各级政府一般根据统计局资料对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各发展差异的原因,然后依次对各地市的经济发展进行合理的发展指导和规划管理。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下,通过对各个区域的经济的历史与现状的分析,各政府制定出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管理措施和办法。但由于不同的地方情况不同,不同的时期发展需求也不一样,因此要因时因地的采用适合的方法和策略。 二、四川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是利用降维的思想,由研究原始变量相关矩阵内部的依赖关系出发,把一些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结为少数几个综合因子的一种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 其模型为 Z = A F + ε (一)样本与指标选取 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四川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研究, 通过因子得分及排名更直观的看到分析结果。本文共选取四川省的21个地区作为样本 , 分别是成都市、自贡市、攀枝花市、泸州市、德阳市、绵阳市、广元市、遂宁市、内江市、乐山市、南充市、眉山市、宜宾市、广安市、达州市、雅安市、巴中市、资阳市、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为了全面反映经济发展水平, 以《四川省统计年鉴》为基础 ,选取了9个指标:人口数(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人均地方财政预算收入(元)、R&D经费内部支出(万元)、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人均工业总产值(元)。 表1 所选指标情况 人口数(万人)城镇 居民 人均 可支 配收 入(元) 人均 社会 消费 品零 售额 (元) 农民 人均 纯收 入(元) 人均 地方 财政 预算 收入 (元) R&D经 费内部 支出 (万 元) 就业人 员平均 工资 (元) 人均国 内生产 总值 (元) 人均 工业 总产 值(元) 成都市1417 .78 26590 22021 .7 11300. 6 5507. 9 170197 15995.6 3 57624 22059. 9 自贡市271. 32 19447 12593 .0 7954.8 1215. 9 55337 6067.43 32787 18002. 4 攀枝花市123. 09 22808 15606 .8 8727.5 4646. 8 73403 18326.2 5 60391 43307. 3 泸州市425. 00 20746 8432. 4 7462.6 1948. 42129 6534.93 24317 13839. 8 德阳353.22374 115538953.3 2138.372205 8745.85 35945 20346.

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长江中下游区开发历史悠久,早在隋唐时期,长江中下游平原肥沃的土地,适宜的水热条件,开始大规模开发。晋朝到宋朝曾出现北方人口和文化、经济南移的高潮,本区很快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地区。近代,本区又以其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便利的长江水道运输,成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上海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和中心,汉口成为内陆的工业中心。 1949年以来,本区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特别重要的是,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和沿海战略的实施,给本区带来新的机遇。江苏、浙江经济迅猛发展,湖北、安徽经济发展的速度也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进入90年代,以浦东开放开发和三峡跨世纪工程的建设为动力,推动本区经济实现新的腾飞。本区在全国经济区域格局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高。 1.优越的区位条件。80年代中期,有关部门提出要建设沿海和沿长江地带组成的“T”形国家级产业发展轴的战略,旨在通过沿江开发,延伸拓展沿海的对外开放,实现东西结合,优势互补,促进内陆开发和全国经济增长。长江沿岸与海岸带一级发展轴线构成的“T”形开发空间结构,准确地反映了我国国土资源,经济实力和开发潜力空间分布的基本框架。 本区地处我国经济“T”形总体布局框架的交叉结合部,兼有沿江和沿海的双重地缘优势。本区地处太平洋沿岸,是我国对外的前沿阵地,便于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又可通过长江黄金水道及多条铁路、公路干线,联结国内其他地区,发挥其强大的辐射作用,区位条件十分优越。 2.良好的空间资源。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热量较充裕,水热同期,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低山丘陵是发展经济林果、多种经营的理想场所。低平的地势也给工业发展和交通建设带来了便利条件。低平的地势与丰富的水热资源的良好结合是本区空间资源的显著特征。 3.投资环境优越。得天独厚的水运条件将本区连结成水运四通八达的整体。长江黄金水道和沿海上海、宁波、连云港等沿海港口组成本区水运网络的骨干,为大宗货物的长距离运输提供了便利条件。 本区重要的铁路干线,南北向的有京广线、京九线、皖赣线、京沪线、沪杭线、焦柳线,东西向的有南京—九江—武汉、汉丹线、襄渝线、浙赣线、湘赣线、湘黔线等,形成纵横交错的铁路交通网络。 近年来,等级公路、高速公路发展很快,201、205、207、330、317等国道在本区纵横交织,形成公路体系的骨架,地方道路分布于各大、中、小城市及乡镇之间,客货运量都很大。 近年来,现代邮电通信事业发展迅速,为区内外信息交流提供了方便。 4.人力资源丰富。人口素质较高,文教卫生等社会条件较好。本区人力资源丰富,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转化问题十分突出,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就地吸收剩余劳动力,有组织地安排劳动力输出是解决劳动力过剩的有效途径。本区“苏南模式”是农村“城市化”的成功经验,浙江温州地区、安徽无为县在劳动力异地消化方面成效显著。 5.资本雄厚、技术较先进。1949年以前,江浙及沿江一带就是我国近代工业的重心之一,资本相对雄厚。1949年以来又进行了不少资本积累,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沿海战略的实施,本区资本积累迅速提高。 本区技术力量、中专以上文化程度人数,千人占有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6.市场容量大。本区是全国市场重心区,区内人口多,人均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社会总需求量大。城市数目多,物资市场、金融市场、劳务市场及各种商品的批发、零售市场都很发达。 本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其自然资源较少,人多地少,基础设施、生态建设与发展尚不相适应。

区域经济发展条件分析类题目答题技巧

区域经济发展条件分析类题目答题技巧 河南省渑池高中 上官书庆(邮编472400) 中国地理分区的考查形式多样、角度灵活,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中国地理分区命题 主要是以非选择题,图文结合的形式出现,考查以下四方面的内容:一是描述区域内河流的水文特征、地形特征、气温和降水特征;二是分析区域内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城市和人口分布特点及原因;三是阐释影响区域发展的因素,并提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四是分析区域内的环境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和治理措施。 [解题流程] 角度一 区域地理特征的描述,其答题思路为: 根据材料或某区域图――→确定某区域的地理位置――→判断某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角度二 人文地理特征的特点及原因,其答题思路为: 根据材料或区域图――→确定某区域的地理位置――→判断某区域的人文地理特征―→分布、成因 角度三 区域环境问题、成因及治理措施,其答题思路为: 根据材料 或某区域图――→确定某区域的地理位置 ――→判断区域环境问题、成因――提出[典例](2013·山东高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年降水量仅200 mm 左右,但蒸发量达1 600 mm 的银川平原,因黄河贯穿,湖泊 众多,加之贺兰山的“守护”,盛产稻米、枸杞等名特优产品,有着“塞上江南”的美誉。图Ⅰ为银川平原及周边区域图,图Ⅱ为该区域地貌景观示意图。

(1)贺兰山被称为银川平原的“守护神”,分析其原因。 (2)指出自贺兰山至黄河不同地域适宜发展的主要农业类型。 (3)近年来,宁夏在银川平原打造枸杞特色农产品带。试推断其依据。 [解析] 1.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 (1)由“年降水量仅200 mm左右,但蒸发量达1 600 mm的银川平原”获取“该地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热量资源充足”的信息。 (2)由“黄河贯穿、湖泊众多,加之贺兰山的‘守护’,盛产稻米、枸杞等名特优产品”获取“该地地形、气候差异较大、农产品品质好”的信息。 2.从图中获取信息 答案:(1)阻挡西北方寒冷气流;阻止沙漠入侵;东坡为东南季风迎风坡,增加降水补给。

淮安市区域优势分析

淮安市区域优势 一、城市区位: 淮安市是江苏北部中心城市,市境西、北接宿迁市,东接连云港,东接盐城市,南接扬州市,西南连滁州市,西南靠近南京。全市地处江苏省淮河两岸,邻江近海,是南下北上的交通要道,区位优势独特。淮安是江苏省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是长三角北部地区的区域交通枢纽。 二、就城市的区域优势来说,总体而言,淮安市的区域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区位优势。淮安处于全国承南启北的地理位置,是苏北腹地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公路、铁路、水路四通八达,五条高速公路在境内交会,新长铁路纵贯全境,京杭大运河淮安段三改二工程、盐河四改三工程、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以及运河国际港共同构筑淮安通江达海大通道,已经开工建设的淮安民用机场,更将淮安带入飞速发展的轨道。淮安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以高等级公路为主骨架、水陆空并举的交通网络。目前淮安已成功加入长三角经济区,融入国家战略关注的重点区域。 如今,京沪高速公路、淮连高速公路、宁宿高速公路、宁淮高速公路、徐淮盐高速公路都已建成;新长铁路全线贯通并投入营运,即将开工建设连淮扬镇城际铁路;京杭大运河、苏北灌溉总

渠、淮河及其入江、入海水道等航道,在境内纵横交错。淮安到上海虹桥机场仅3个半小时的路程,到南京禄口机场、徐州观音机场、连云港港口和机场分别只有2个半小时、1个半小时、1小时的路程,淮安涟水机场已经开通。初步形成了一个以高等级公路为主骨架、水陆空并举的交通网络,凸现了淮安在江苏乃至长三角地区的交通枢纽地位。 2、资源优势。首先,在社会经济优势方面:淮安市在水电、人才和劳动力等方面的资源都非常丰富,特别是可以提供充足的产业工人和服务业人力资源。淮安是苏北职教中心,拥有19所大中专职业教育学校,常年在校学生14万人,每年毕业4-5万人,可以满足企业各种用工需求。 其次,在自然资源方面:土地资源——淮安市属黄淮平原和江淮平原,陆地总面积892万公顷。全市土地资源类型比较丰富,除了缺少园地中的橡胶园、牧草地中的人工草地、水域中的冰川和永久积雪,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均有分布。耕地和水域是主要地类,面积较大。2003年末,全市实有耕地面积39.28万公顷,其中,水田25.90万公顷。此外,全市还有可供开发的黄河故道和其他河湖滩地近7万公顷。水域面积31.26万公顷。 水资源——淮安市地下水资源贮量丰富。全市可供开发利用的含水层广泛分布于第四系松散层。平水年全市降水补给潜水的水量为15.08亿立方米,一般干旱年为12.83亿立方米,特殊干旱年

区域经济发展条件分析类题目答题技巧上课讲义

区域经济发展条件分析类题目答题技巧

区域经济发展条件分析类题目答题技巧 河南省渑池高中上官书庆(邮编472400)中国地理分区的考查形式多样、角度灵活,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中国地理分区命题主要是以非选择题,图文结合的形式出现,考查以下四方面的内容:一是描述区域内河流的水文特征、地形特征、气温和降水特征;二是分析区域内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城市和人口分布特点及原因;三是阐释影响区域发展的因素,并提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四是分析区域内的环境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和治理措施。 [解题流程] 角度一区域地理特征的描述,其答题思路为: 根据材料或某区域图――→ 确定某区域的 地理位置 ――→ 判断某区域的自 然地理特征 角度二人文地理特征的特点及原因,其答题思路为: 根据材料或区域图――→ 确定某区域的 地理位置 ――→ 判断某区域的人 文地理特征 ―→ 分布、 成因 角度三区域环境问题、成因及治理措施,其答题思路为: 根据材料或某区域图――→ 确定某区域的 地理位置 ――→ 判断 区域环境问题、成因――→ 提出可持续发展措施 [典例](2013·山东高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年降水量仅200 mm左右,但蒸发量达1 600 mm的银川平原,因黄河贯穿,湖泊众多,加之贺兰山的“守护”,盛产稻米、枸杞等名特优产品,有着“塞上江南”的美誉。图Ⅰ为银川平原及周边区域图,图Ⅱ为该区域地貌景观示意图。 (1)贺兰山被称为银川平原的“守护神”,分析其原因。

(2)指出自贺兰山至黄河不同地域适宜发展的主要农业类型。 (3)近年来,宁夏在银川平原打造枸杞特色农产品带。试推断其依据。 [解析] 1.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 (1)由“年降水量仅200 mm左右,但蒸发量达1 600 mm的银川平原”获取“该地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热量资源充足”的信息。 (2)由“黄河贯穿、湖泊众多,加之贺兰山的‘守护’,盛产稻米、枸杞等名特优产品”获取“该地地形、气候差异较大、农产品品质好”的信息。 2.从图中获取信息 答案:(1)阻挡西北方寒冷气流;阻止沙漠入侵;东坡为东南季风迎风坡,增加降水补给。 (2)山区发展林业;山麓发展畜牧业;平原发展种植业;河湖发展渔业。 (3)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自然条件优越);枸杞品质好,市场竞争力强;枸杞种植基础好;土地资源能够满足生产规模扩大的需要。(答出两点即可) [答题术语] (1)自然条件 思考方向满分术语 地形、土壤、气候、水源、有利、不利优势条件:××地区平坦的地形、肥沃的土壤、温暖湿润的气候、充足的水源等 限制性因素:××地区地形崎岖、土壤贫瘠、热量不足、水资源短缺等 思考方向满分术语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姓名:徐元挺学号:200701100130 院系:法学院班级:07级法学3班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摘要:文章探讨了东北区域内部空间结构的优化和升级问题,提出了以沈阳-大连双核心城市组合模式来推动东北区域协调发展的,并就两城市之间的协同分工政策安排进行了阐述。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在改革开放早期,国家为了搞活经济,通过实施沿海发展战略,以使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加快对外开放。三十年间东南沿海地区成为中国经济的“隆起”地带。该地区的加速发展确实带动了全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实现了既定的目的。但是这种发展也因为政策性倾斜等方面原因加剧了中国不同地区、不同经济板块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从而也不利于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 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不平衡;中国南方经济板块和北方经济板块的不平衡。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国家首先实施了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实现东中西部地区的互补发展;其次为了振兴北方经济,国家加大对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中国北方经济区域的发展与布局必须立足于东北亚区域经济板块。要想在东北亚区域经济整合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就必须下大力气整合东北亚中国地区,使之形成统一的协同体。东北亚中国地区包括环渤海地区和中国东北地区,具体来说包括京津冀板块、山东半岛城市群、环渤海辽宁地区和其他东北地区及内蒙古东部地区。从发展现状来看,京津冀板块有北京和天津滨海新区的强力拉动,山东半岛城市群有青岛和济南的带动,这两个地区经济发展现状良好,而另外两个板块却发展缓慢。即东北地区的振兴事关中国北方经济的区域发展大局。 东北地区两个板块,环渤海辽宁地区的核心城市是大连,而另一地区的核心城市则是沈阳。这两个板块无论从行政区划上还是从文化历史传统上都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在具体发展过程中这两个地区,或者说大连和沈阳两个城市的协同发展情况却并不能令人满意。因此,大连和沈阳的组合模式及协同发展有利于环渤海地区各板块间的有效整合,有利于改变中国经济“南重北轻”的格局,还有利于辽宁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东北区域空间结构分析 对一个区域进行空间结构分析最重要的就是评价该地区城市的竞争力状况,从而能够找到该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引擎,实现区域经济的发展。 城市的竞争力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中国社科院倪鹏飞教授认为,城市竞争力系统构成是复杂的,其众多的要素和环境系统以不同的方式存在,又处在不同的维度和层次上,它们共同集成,构成城市综合竞争力,决定城市的价值收益。根据这一思路,倪鹏飞教授编制并出版了2003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一书,

区域分析与规划期末考试题

区域分析与规划 一、名词解释(20分,每小题4分) 1、地理位置 2、劳动地域分工 3、区域优势 4、聚集与扩散 5、区域主导产业 二、填空(20分,每空1分) 1、区域基本属性包括()、()、()等 2、区域规划的特点包括:() 3、区域分析内容包括()、()和() 4、经济的空间转移与扩散方式包括()、()和() 5、区域规划的内容包括()、()和() 三、选择题 1、区域分析方法包括() A、区域比较法 B、地理考察法 C、经济学分析法 D、数学模拟法 2、区域优势的特点包括() A、绝对性 B、空间性 C、综合性 D、实效性 3、ABC分别代表一二三产业产值在GDP中的比值。一个发达地区产值比值由大到小的排序应当是()A、BAC B、CBA C、BCA D、ABC 4、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目标主要包括() A、充分发挥地区优势 B、确保区域产业结构的系统性 C、确保区域产业结构的先进性 D、确保最佳经济效益 5、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方法包括() A、系统分析法 B、因子筛选法 C、优化模型法 D、投入产出法 6、一个地区土地人口承载力取决于()等因素。 A、土地生产潜力与GDP B、土地生产潜力与人均营养水平 C、人均营养水平与GDP D、生态系统特点 7、区域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包括() A、政策环境、产业环境、企业环境 B、总体环境、产业环境、企业环境 C、总体环境、政策环境、企业环境 D、总体环境、产业环境、政策环境 8、在目前条件下,我国经济发展应采取() A、自主发展战略和高速发展战略 B、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替代战略 C、初级产品出口战略和进口替代战略 D、进口替代战略和信息化发展战略 9、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发展条件与潜力的地区差异性 B、国家政策的地区差异性 C、外国投入的地区差异性 D、规模经济作用 10、土地的平面利用与垂直利用,实际上分别值() A、工矿用地 B、农业用地 C、城市用地 D、道路用地 四、简答(20分,每个5分) 1、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原则 3、区域环境规划主要内容

焦作市区域经济发展条件与条件知识讲解

焦作市区域经济发展条件与条件

焦作市经济发展的条件和潜力因素的分析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摘要】区域经济增长是一个多因素的过程,经济地理把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分为自然,技术,经济,社会,地理位置。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焦作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本文对焦作经济的发展进行了探讨与分析,在区位、资源禀赋、发展潜力进行了论述,最后就以后的发展提出三点可行性、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焦作市发展条件与潜力 【引言】焦作经济快速发展,由原来单一的煤炭工业城市发展成为一个以能源、化工、冶金建材为主,机械、轻纺、食品、旅游等门类齐全的新兴工业城市。对于经济的发展,焦作市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良好的机遇。 1.焦作市简介 焦作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依太行与山西省接壤,南临黄河与郑州、洛阳相望。现辖2市4县4区和1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面积4071.1平方公里,总人口355.13万,其中非农业人口104.57万,农业人口250.56万,市区人口80.7万,城镇人口133.1万。全市年平均气温 16.5 ℃,日照 2200-2400 小时,无霜期 216-240 天。地貌大致分为山地、矿山堆积倾斜平地、丘陵、黄土岗地、平原、沙滩地和水面等类型。境内有沁河、丹河、蟒河等 20 余条,全市水资源总量 28.4 亿立方米 / 年,尤其是地下水丰富,达

15.6 立方米 / 秒。平原面积占全市面积的 38.9% 。已探明的矿种有20 多种,其中煤炭、石灰石、耐火粘土、硫铁矿、铝土矿、大理石矿等储量可观,具有较高的开采价值。 历史上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的煤城焦作,如今已发展成为一个以能源重化工为主,机械、冶金、建材、轻纺、食品、医药等综合直辖市发展的新兴工业城市。全市有乡以上工业企业 1000 多家,主要工业产品有 1000 多种,工业基础较好。焦作是全国 44 个重点化工机械城市之一,产值居河南省首位。焦作地区乡镇企业目前已达 6 千多个,形成了造纸、造纸机械、玻璃钢、建材、皮革等八大门类,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 农业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水稻、棉花、油料及其它经济作物。其中小麦以稳产、高产而闻名,是河南省主要的商品粮基地。焦作对外经济贸易发展迅速。目前,全市拥有自营权企业 349 家。出口产品主要有粮油、食品、轻工、工艺、纺织、服装、抽纱、丝绸、化工、机械、医药、土产、畜产等 15 大类 210 多个品种,远销 60 多个国家和地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也有新的发展,利用国外直接投资逐年增加,外商投资企业已在技术上和效益上对焦作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焦作因煤而兴、以矿起家,资源型城市也曾惠及了数代焦作人,但因资源的衰竭,焦作成功实现了经济转型,现已成为新兴的旅游城市。目前,焦作市已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焦作山水"和"云台山"被评为"中国旅游知名品牌",云台山景区成为国家首批创建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考试重点

地理121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重点(考试类型: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第一章 1、区域分析: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条件及人文因素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2、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 ①区域发展条件分析②区域发展状况评价及存在问题诊断③区域发展方向及策略研究 3、区域规划: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以及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4、区域规划的主要内容: ①区域发展定位与发展目标②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③城镇体系和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④基础设施规划 ⑤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⑥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7区域空间管治⑧区域发展政策。 5、gis在区域规划中的作用: Gis在城市和区域规划研究中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并将在更大程度上改变规划领域传统的空间信息获取和处理的方法。 第二章 1、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自然环境要素) 2、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①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少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②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③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3、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 (1)生态环境调查:①生态环境影响因素调查②生态环境状况与特征调查③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2)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调查:①评价单元的确定②评价因子筛选与指标体系构建③评价标准与方法的确定④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的分级、分类与分区 (3)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①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②区域生态环境趋势分析与评价③规划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4、生态环境补偿:生态环境补偿是一种使外部成本内部化的环境经济手段,是指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利用的受益者支付代价,向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者提供补偿的一类社会经济活动。 第三章 1、区域经济特色的形成原因:区域经济特色是由区际差异、区域优势、产业布局指向、劳动地域分工规律和区域利益所决定的。

区域发展优势分析

广州的区域发展优势分析 一、自然条件优势 1、地理位置的优势:广州市是广东省省会,广东省政治、经济、科技、教育 和文化的中心.广州市地处中国大陆南方,广东省的中南部,珠江三角洲的 北缘,接近珠江流域下游入海口.其范围是东经112度57分至114度3分, 北纬22度26分至23度56分.东连惠州市博罗、龙门两县,西邻佛山市 的三水、南海和顺德区,北靠清远市的市区和佛冈县及韶关市的新丰县, 南接东莞市和中山市,隔海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相望. 由于珠江口岛屿众多,水道密布,有虎门、蕉门、洪奇门等水道出海,使广 州成为中国远洋航运的优良海港和珠江流域的进出口岸.广州又是京广、广深、广茂和广梅汕铁路的交汇点和华南民用航空交通中心,与全国各地 的联系极为密切.因此,广州有中国"南大门",“来武汉两个月”之称. 2、气候特征:地处南亚热带,其气候属南亚热带典型的季风海洋气候.由于 背山面海,海洋性气候特征特别显著,具有温暖多雨、光热充足、温差较 小、夏季长、霜期短等气候特征.由于水热同期,极利于作物的生长,但自 然灾害威胁也较大,台风、暴雨、寒潮、雷电、雾霾等灾害性天气,常给 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带来不利的影响. 季风气候突出.冬夏季风的交 替是广州季风气候突出的特征.冬季的偏北风因极地大陆冷气团向南伸 展而形成,天气较干燥和寒冷;夏季偏南风因热带海洋暖气团向北扩张所 形成,天气多温热潮湿.夏季风转换为冬季风一般在每年9月,而冬季风转 换为夏季风一般在每年4月. 3、生物资源:广州市的自然条件为多种生物栖息繁衍和作物种植提供良好 的生态环境.生物种类繁多,生长快速.地带性植被为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 叶林,但天然林已极少,山地丘陵的森林都是次生林和人工林. 栽培作物具有热带向亚热带过渡的鲜明特征,是全国果树资源最丰富的 地区之一,包括热带、亚热带和温带3大类、40科、77属、132种和变 种共500余个品种,更是荔枝、橙、龙眼、乌(白)榄等起源和类型形成的 中心地带.蔬菜向以优质、多品种著称,共有14类400多个品种.花卉包括 观叶植物、鲜切花、盆花、盆景、盆桔、观赏苗木、工业用花等,传统品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摘要:区域经济差异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现象。地区发展不平衡是中国国情的基本特征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区经济飞速发展,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和收入水平却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并且这种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这不仅不利于资源合理配置,而且会影响到社会安定和国家政治、经济的统一。因此,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差距是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的主要任务。地区的差异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的稳定。所以,促进地区协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要通过各种途径缩小地区差异,形成东西互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关键词:地区差异,经济发展,缩小差距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虽然经历了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但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从总体上看,扩大的趋势进一步加大,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又有一些制度性因素,还有历史地理环境资源等因素,它们的相互作用才使得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东中西三大地带之间不断分化的现状。 1、历史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 2、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与周围各种社会经济事物关系的总和,包括位置关系、地域分工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以及交通、信息关系等。区位条件作为经济区域的成长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在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作用。 3、制度因素 中国的改革,发展了市场经济,也同时造成了富裕的城市和东部地区更加富裕,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更加贫穷,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策倾斜效应 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5、人力资源差异 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有思想文化因素和教育共同组成的人力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应当看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思想文化和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 (三)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评价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积极意义 (1)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2)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3)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消极影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