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力资源管理案例集

人力资源管理案例集

人力资源管理案例集
人力资源管理案例集

人力资源管理案例集

(一)背景调查——招聘不应忽略的最后一关

作者:陈关聚

公司是位于西安的一定计算机销售公司,过去一年里由于市场需求旺盛,公司运作得当,业务量蒸蒸日上,但是人力资源部经理却高兴不起来,一年内接连发生的几起事件令他极为难堪。

1999年8月,业务员T与代理商XF公司签定了一笔货款为100万的供货合同,货物发出后迟迟不见货款返还,年底公司派人上门催款,发现XF公司人去楼空。L 公司感觉不妙,报告北京总公司,总公司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判决对方支付货款。法官和律师几次到西安调查取证,由于XF公司已经逃遁,无功而返。鉴于缺乏被告主体,民事诉讼难以进行下去,LX公司又赔上一笔诉讼费用。由于T是经手人,其工作失误为公司造成巨额损失,2000年初L公司将其辞退。后来L公司律师在工商局查阅代理商XF公司的注册资料时发现,业务员T原来是XF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此时,L公司意识到这是一起有预谋的诈骗案,一场普通的经济纠纷演变为情节恶劣的刑事案件,L公司遂向公安局报案。经立案侦察,将T和作案同伙抓获,追回了部分货款。审讯中发现T普经犯有前科,因盗窃被拘留过10天。

案件终结后,人们纷纷指责人力资源部引狼入室,人力资源部经理压力很大。偏偏祸不单行,2000年又发生几起假文凭案,人力资源部在整理档案地发现几名员工的文凭可疑,经向学校查实,他们的文凭果然为假,公司领导层震怒,当即决定予以辞退。但公司为他们已经花了不少培训费用,且他们对公司的许多商业秘密已经掌握,以后是否还会给公司捅出麻烦只有天知道,更是让人力资源部经理担心。

分享中人网·共建中人网

人们不仅要问,这些作假的信息和违法记录为什么没有在上岗前得到?否则,就可以避免他们上岗,也就不会有许多遗憾了。现在来看,L公司的招聘流程中还缺少一个环节——背景调查。和大多数企业一样,L公司的招聘流程是:信息发布-资料筛选-面试-笔试-体验五个环节,人力资源部把背景调查这最后一关忽略了。尽管在核查文凭时有所收获,开除了作假员工,但毕竟是亡羊补牢为时已晚了。

背景调查的目的是获得求职者更全面的信息以及打假,进行背景调查有几个关键环节要把握住,一是何时进行调查,二是调查内容的设计,三是调查如何操作。

为何进行背景调查 上面的例子已经说明了一些表面问题,从深层意义来看,由于人才在市场上处于供大于求的状况,用人单位招聘门槛越来越高,对求职者的学历、工作经验、个人特长等要求水涨船高,求职者面临极大压力,被迫在求职时时对自己进行包装,求职书越做越精美,工作经历越来越丰富,其实水分很大。那些文凭低、工作经验不足的选手为迎合用人单位的需要,纷纷弄虚作假,致使假文凭、假职称证书到处泛滥。根据人口普查资料,全国持假文凭者已达60万人,相当于90年代一年的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求职者在工作经验方面往往夸大其实,甚至杜撰简历,把做过一周化妆品直销的经历放大为具有丰富的市场销售经验,把出纳经历发挥为熟悉财务部运作,以满足应聘职位的要求。据美国一项资料显示,有3000万人曾经因为伪造简历被录用。在伪劣假冒产品重灾区的我国,这一数字到底有多少无从知晓。防假于未然,背景调查是拒假于门外的有利武器,放弃背景调查意味着公司失去了基本的免疫力。

背景调查的时机 背景调查最好安排在面试结束后与上岗前的间隙,此时,大部分不合格人选已经被淘汰,对淘汰人员自然没有时行调查的意义。剩下的佼佼者数量已经很少,进行背景调查的工作量相对少一些,并且根据几次面试的结果,结他们介绍的资料已经熟悉掌握,此时调查,在调查项目设计时更有针对性。根据调查

分享中人网·共建中人网

结果,决定是否安排上岗,以免在上岗后再调查出问题,令公司和人力资源部进退两难。

背景调查内容设计 背景调查内容应以简明、实用为原则,内容简明是为了控制背景调查的工作量,降低调查成本,缩短调查时间,以免延误上岗时间而使用人部门人力吃紧,影响业务开展,再者,优秀人才往往几家公司线相争夺,长时间的调查是给竞争对手制造机会。内容实用指调查的项目必须与工作岗位需求高度相关,避免查非所用,用者未查。调查的内容可以分为两类,一是通用项目如毕业学位的真实性、任职资格证书的有效性,二是与职位说明书要求相关的工作经验、技能和业绩,不必面面俱到。

背景调查如何进行 背景调查可以委托中介机构进行,选择一家具有良好声誉的咨询公司,提出需要调查的项目和时限要求即可。如果工作量较小,也可以由人力资源部操作,建议根据调查内容把目标部门分为3类,分头进行调查。一是学校学籍管理部门。在该部门查阅应聘者的教育情况,能够得到最真实可靠的信息,真假李逵即可分辨,持假文凭者此时就现原形。二是历任雇佣公司。从雇主那里原则上可以了解到应聘者的工作业绩、表现和能力,但雇主的评价是否客观需要加以识别,有的雇主为防止优秀员工被挖走,而故意低调评价手下干将,以打消竞争对手的挖人意图。第三是档案管理部门。一般而言,从原始档案里可以得到比较系统、原始的资料。目前,档案的保管部门是国有单位的人事部门和人才交流中心,按照规定,他们对档案的传递有一套严格保密手续,因此,档案的真实性比较可靠,而员工手中自带的档案参考价值就大打折扣。但目前人才中心保管的档案存在资料更新不及时的普遍缺陷,员工在流动期间的资料往往得不到补充,完整性较差。相比较而言,国有单位人事部门对自己员工的资料补充较好,每年的考评结果都会入档。但源于国有单位的应聘者往往不愿意让单位知道跳槽的动机,在新单位决定录取之前不愿与原单位摊牌,怀有很多实际的顾虑,在背景调查时一定要考虑应聘者的心理压力,如何与其人事部门联系需要一定的技巧与艺术。

分享中人网·共建中人网

(二)走入误区的绩效管理

作者:李世杰

Y公司是一家国内知名的黄金生产企业,成立于1974年,注册资本1亿元人民币,现,有职工1.3万人。公司2001年转制成为股份制企业。由于历史的原因,公司在经营管理上存在着计划经济体制的痕迹,公司自身的管理理念滞后,管理体制不正规,现代企业制度也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特别是体现在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上,公司并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缺少现代的激励、考核措施。

公司的高层领导也意识到这些问题,陆续邀请了几家咨询服务机构来为企业把脉,制定公司的中长期发展战略,用现代企业制度对公司进行组织机构重塑。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下大力气转变以往的“人才上不去,庸才下不未”的状况,在公司内部以岗位责任制为基础,采取记分制绩效考核手段,基于以绩效考核为核心的集团内部人员流动机制,建立了一套人力资源考核与管理体系。然而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公司负责人力资源的老总却遇到许多困扰,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年初的绩效考核工作计划做得很好,可是在实施过程中却“雷卢大,雨点小”,各部门的考核者乐于充当好好先生,应付了事,大大有悖于绩效考核的初衷;

2.在考核过程中,公司员工缺少参与的积极性,抵触情绪很强,不少员工甚至质疑:是否绩效考核就是通过反复地填表、交表来挑员工的毛病;

3.人力资源部门的负责人反映,考核的过程繁琐,耽误正常的工作时间,推行过程中往往又因为得不到高层的足够支持而阻力重重;

4.另外,考核过程和结果的公正性难以保证,大多数员工对于考核的结果都心

分享中人网·共建中人网

怀不满,怨声四起,同事的关系也往往因考核而变得紧张,不利于公司的日常工作开展。

分析:

在研究了公司的发展背景和现行的人力资源考评体系之后,笔者认为这些问题之所以存在,抛开公司经营体制处于转制磨合期的原因之外,更直接的原因在于该企业在绩效考核问题上走进了误区。

误区一:把绩效考核等同于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是对员工的行为和产出的管理,它在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框架下,在强化人本思想和可操作性基础上,以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为依据,通过定期的绩效考核,对员工的行为与产出做客观、公正、综合的评价。绩效考核只是绩效管理的一个环节,是对绩效管理前期工作的总结和评价,远非绩效管理的全部,单单盯住绩效考核,而不顾及绩效管理无异于“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僵化地把员工钉在绩效考核上面,仅仅用几张表给员工的个人贡献盖棺定论,难免有失偏颇,也偏离了实施绩效管理的初衷,依然改变不了效率低下、管理混乱的局面。

科学的绩效管理都是把“以人为本”的企业理念作为推行绩效考核的前提,结合公司总体发展目标和员工的个人发展意愿确定考核的内容和目标,根据企业的总体情况,在与员工双向互动沟通的过程中推行绩效考评计划;客观看待考评结果,淡化绩效考核的加薪晋级导向,更多地把它当作激励员工的手段和引导员工自我发展的依据。

误区二:重考核,轻沟通

分享中人网·共建中人网

绩效管理是一个员工与管理者双向沟通的动态过程。一个完整的绩效管理体系包含设定绩效目标、记录员工的绩效表现、期终绩效考评、绩效考核结果的合理运用等内容。简单表述为:计划、执行、考核、反馈四个部分(如下图1所示)。这四个部分是一个整体,不能人为地把它们割裂开来。

在整个绩效管理过程中,沟通是贯穿始终的。考核者与被考核者持续不断的双向沟通是一个企业绩效考核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也是企业科学绩效管理的灵魂所在。无论设计多完美的考核制度都无法顺利推行于缺少沟通的团队,更何况,在企业管理实践中本来就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绩效管理制度。适当的沟通能够及时排除管理过程中的障碍,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整体绩效。同时也能提高被考核者的参与积极性,减少考核过程中的阻力,保证考核的客观、公正进行。在执行过程中随时保持沟通和反馈,让被考核者了解考核的目标、执行状况、考核结果等,被考核者也乐于提供资源支持,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员工的信心和斗志,也使各被考核者的个人绩效与部门绩效相一致、企业内各个部l门长短期目标协调平衡发展。如此一来,绩效考核过程就变成了一个增强共识、凝聚人心、促进沟通和能力提高的多赢过程。

误区三:实施主体角色错位

企业内多数人甚至包括一些高层管理者都认为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部的事情,由人力资源部来做是天经地义的。高层管理者只对绩效管理作原则性的指示,剩下的工作全交给人力资源部门,做得好与不好都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事情了。这实际是对绩效管理中角色分配上的认识误区。诚然,人力资源部门对于绩效管理的实施负有无可替代的责任,但不是所有的事情都由人力资源部门来做。

分享中人网·共建中人网

首先,公司高层是所有绩效管理活动得以顺利推行的中坚,没有他们的倡导、支持和努力,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可能事倍功半、甚至半途而废。

此外,企业内所有员工对之的参与程度也对绩效考核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用电气(中国)的员工在工作一段时间以后,往往都会主动申请做一个360度考核,了解自身的优缺点和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从而确定自己下一步学习、完善和发展的方向。没有被考核者的这种全身心地参与,绩效考核很有可能蜕变成一场"警察与小偷的博弈",科学的绩效管理更是无从谈起。

误区四:绩效考核只是一种奖惩手段

在很多人心中都有意无意地把绩效考核与奖惩划上等号,认为绩效考核就是淘汰、惩罚不合格的员工,升迁、奖励优秀的员工。这样想也不无道理,毕竟对员工进行优、良、中、差的评定结果应该有物质形式上的体现,但绩效考核体系不应该单纯为了奖惩员工而设立和存在,它应当成为提升企业整体绩效和员工个人绩效的推进器。武断地把绩效考核等同于一种奖惩手段也是陷入了绩效管理认识上一个比较常见的误区。

在实践中,绩效考核应该从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比较转向每个人的个人自我发展诊断,变考核者与被考核者的对立关系为互助伙伴关系,考核的目的应该更多地定位为企业与员工多方受益、共同发展。对于企业而言,绩效管理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公正科学的绩效考核可以优化自身的组织结构,提升整体业绩,对于员工来说,绩效管理营造出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通过绩效考核,使员工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及时对自身的发展方向进行修正,从而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大的发展业绩。

误区五:公平的考核者可以保证考核的公正性

分享中人网·共建中人网

公司大多数的考核者认为只要绩效管理中的考核体系设计合理,执行过程不徇私舞弊,就能保证绩效考核的合理、公正,其实这是对绩效考核制度的一种过度迷信,也是绩效管理过程中的一个认识误区。

在大多数企业的绩效考核实践中,绩效考核的过程与结果都或多或少带有考核者的主观色彩。在绩效评定中,考核者是评定结果可靠性的重要决定因素,而考核者自身并不能自始至终都以一种完全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待每一个被考核者,他们的评定行为往往受到若干主观心理因素的干扰。比较常见的心理干扰因素有z晕轮效应、感情误差、近因效应、趋中效应、对比效应、偏见误差以及主观确定评价因素权重的误差等等,这些心理干扰因素都使考核的结果难免失之偏颇。针对这些情况,公司人力资源部门应该对绩效考核的标准和准则进行定期的跟踪修正,在考核体系当中尽可能采取一些相对客观或者可以量化的指标。同时也要加强与被考核者的沟通,以减少考核误差带来的负面效应。

(三)经理人,怎样才叫忠诚?

作者:许瑞

近年来,对于中国职业经理人这一新兴阶层来说,可谓多事之秋。有“中国职业经理第一人”之称的陆强华,从创维跳到高路华,转而又自立门户,创办上海人众;扑朔迷离的“中国职业经理人第一案”前不久刚刚开庭,喷施宝前总经理王惟尊是“揭假帐英雄”还是商业受贿的“叛逆分子”,仍然难以定论;原小霸王总经理段永平“釜底抽薪”,创办步步高,“挤跨”小霸王;华帝集团总经理姚吉庆离开华帝,到威莱数码当起老板……

面对这些,人们很容易引起一个话题,即“忠诚”,职业经理人忠诚否、应如何赢得或保障经理人的忠诚等等,然而,人们很难想象到,所有这些事件的发生以

分享中人网·共建中人网

及人们对事件的争论恰恰源于对经理人忠诚的理解分歧和认识误区。对经理人忠诚的片面理解和错误认识,正在制约着职业经理人市场的健康发展,影响着国内企业的成长和发展。全面而深入地剖析职业经理人忠诚的内涵,显得非常迫切和尤为重要。

一、解析职业经理人忠诚的涵义

职业经理人,怎样才叫忠诚?让我们先分析一下“忠诚”的定义。据词典,忠诚是指对一个人、一种理想、一种习俗、一个事业、国家、政府等的忠实状态或程度,因此忠诚有三层涵义,即对个人的忠诚、对信念或信仰的忠诚和对组织的忠诚。同样我们可以看出,职业经理人的忠诚也包含三层涵义,即对企业这个组织的忠诚,对经理人这个职业或者说从事经理人职业的信念或信仰的忠诚,以及对企业相关个体如老板或股东等所有者的忠诚。全面而深入理解职业经理人忠诚的内涵,关键在于正确认识经理人对企业忠诚、职业忠诚和所有者忠诚之间的内在关系。

我认为,职业经理人忠诚的核心是对企业的忠诚,职业经理人通过对企业的忠诚来实现对所有者和对职业的忠诚,职业经理人对所有者和对职业的忠诚又通过对企业的忠诚来体现。

职业经理人不是直接受雇于所有者,而是受聘于企业,也就是说所有者是通过企业来聘用职业经理人。经理人与所有者通过企业联系到一起,经理人是企业的经理人,所有者是企业的所有者,脱离了企业,所有者不再是所有者,经理人不再是经理人,经理人对所有者的忠诚就演变为一般意义上的人与人之间的忠诚,如,朋友之间或主仆之间的忠诚等。经理人通过经营管理活动来实现和表达对企业的忠诚,所有者作为企业的主要相关方,经理人实现对企业的忠诚也就同时实现和表达了对所有者的忠诚。然而,由于所有者一定存在着企业以外的追求,如对所有者自身及其他有关方利益的追求,所以经理人对所有者的忠诚却并不一定能实现对企业的忠

分享中人网·共建中人网

诚。

把职业经理人的忠诚简单归结为对所有者的忠诚,不仅难以确保对企业忠诚的实现,而且容易导致经理人和所有者之间的矛盾冲突。把经理人的忠诚简单归结为对所有者的忠诚,就是要求经理人片面追求所有者利益的最大化,在企业利益与所有者利益不一致时,就会通过损害企业利益来保障所有者利益。把经理人的忠诚简单归结为对所有者的忠诚,就会把经理人与所有者的关系发展为主仆关系,从而使经理人失去经营管理的主观,束缚职业经理人才干的发挥。同时,还容易让经理人与所有者同流合污,通过企业来从事违法乱纪和违背社会道德规范的活动。当所有者不止一个时,更容易因难以平衡所有者之间的利益,而激起所有者之间的矛盾冲突,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管理活动。当经理人与所有者一方持有正确的忠诚观,而另一方把忠诚简单归结为对所有者的忠诚时,就会使双方失去达成共识的基础,从而引起经理人和所有者之间的矛盾冲突,企业的正常经营管理活动同样难以持续。所有这些都将影响职业经理人实现对企业的忠诚,也就难以实现对所有者的忠诚。

因此,认识到职业经理人忠诚的核心是对企业的忠诚,职业经理人通过对企业的忠诚来实现和表达对所有者的忠诚,有利于经理人与所有者把双方共同利益建立在企业的利益上,从而意识到企业的利益才是双方达成共识的基础,任何寄希望予跨越企业来实现和表达忠诚的行为,都会阻碍经理人实现对企业的忠诚,从而影响对所有者忠诚的实现。

职业经理人除了对企业和所有者的忠诚外,还有一个对自身职业的忠诚问题。经理人对职业的忠诚包含两层关系,一是对职业和职业道德的忠诚,二是对职业和事业的忠诚。

对于职业经理人来说,他们的职业就是从事企业经理人工作,企业是经理人的工作场所,是实出职业抱负的舞台,也就是是实现对职业忠诚的载体。经理人对职

分享中人网·共建中人网

业的忠诚只有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才能体现出来,而经理人对职业的忠诚也只能通过对企业的忠诚才能实现。对企业的不忠诚,就是对自身从事职业的不忠诚,对职业的忠诚就要求对企业忠诚。

但是,忠诚于企业必须以忠诚于经理人职业道德为前题。经理人的职业道德要求经理人在实现和表达对企业忠诚的同时,要兼顾企业相关方的利益,即经理人除了对企业本身负责外,还要对企业的所有者、员工、债权人、客户、邻里关系、法律法规、社会道德、国家、政府与社会民众等等肩负起相应的责任。偷税漏税就是有背于对国家、政府和法律法规的忠诚,合法避税却是经理人的才干。假帐融资虽有利于企业和个别所有者,却违背了法律法规的要求,有损于广大投资人的利益,有损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违背职业道德即使有利于实现对企业的忠诚,但这种忠诚的实现只是暂时的,而不是长久的。企业在获取暂时利益的同时,却为其长期发展埋下了隐患,增加了企业未来利益的不确定因素,因此,从本质上说,并不是真正对企业忠诚,相反,恰恰是对企业不忠诚的一种表现。

因此,认识到职业经理人的忠诚,需要以对职业道德的忠诚为前题,通过对企业的忠诚来实现和表达对职业的忠诚,有利于纠正职业经理人唯企业利益至上的观点,从而在实现企业忠诚的同时,兼顾对企业其他相关方的忠诚。

最后,经理人的职业是从事企业经理人的工作,而不仅仅局限于从事某一具体的企业经理人工作。经理人对职业的忠诚,就是在受聘合同条件下,对受聘企业的忠诚,而不是终身伺服于某个具体企业。经理人的离职或跳槽,只要忠诚于职业道德,就是对经理人职业的忠诚。只要不是利用原有企业的资源,进行有损于原企业的活动,经理人从事其他企业的经理人工作,就并不影响其对职业的忠诚,经理人不再从事经理人职业,也就成为对自身事业的追求,即对经理人事业的忠诚,同样

分享中人网·共建中人网

不影响其对职业的忠诚。

认识到这一点,有利于人们冷静面对经理人的离职和跳槽事件,客观分析经理人离职和跳槽事件的性质,正确判别事件中职业经理人的忠诚度。

二、案例分析:陆强华对创维集团忠诚否?

背景资料:2000年11月2日,在4年内一手将创维电视的销售业绩从7亿元做到43亿元的前创维区域销售总经理陆强华,发表《致创维销售体系全体员工公开信》,将其与创维集团4年来的恩恩怨怨彻底公开,并携150多名精兵强将投奔竞争对手高路华,一个原本简单的高层员工流动变成对原企业的致命打击。(大众网:张玉波)

陆强华对创维集团的忠诚分析,需要分三步进行,即陆强华离开创维前、离开创维时和离开创维后对创维集团的忠实状况。

陆强华在创维集团4年期间,创维电视销售翻了六倍,虽然不能说全部是其一个人的功劳,但足以证明,陆强华有卓越的才干,并全身心地投入到创维销售战线,贡献了全部的才智,因此,不管陆强华与创维集团有多少“恩恩怨怨”,在这4年期间,陆强华对创维的忠诚是不容置疑的。

陆强华离开创维时,完全不顾对受聘企业正常经营管理活动的影响,发表《公开信》公开个人恩怨,更有甚者,带领100多名部下集体投奔竞争对手,给原企业造成致命打击,这些行为是严重背叛创维的行为,因此谈不上半点忠诚。而之所以背叛,深层次的原因无疑是陆强华把对企业的忠诚误解为对所有者的忠诚,即把陆强华与黄宏生之间的恩怨,或者更确切地说,经理人与所有者的利益冲突,归结到与创维集团这个企业的身上。陆强华会认为是黄宏生没有赢得自己的忠诚,所以自

分享中人网·共建中人网

己不是不愿忠诚于黄宏生,而是无法忠诚,却忘记了自己忠诚的核心是企业创维,而不是所有者黄宏生。深入挖掘陆强华与黄宏生之间的利益冲突,人们同样会发现,黄宏生希望陆强华忠诚于自己,而不是通过对创维的忠诚来实现对自己的忠诚,仍是双方无法达成共识、缓解利益冲突的根源。

离开创维后,当有记者问“你在东菱的目标是什么?”陆强华答道:“和创维抗衡仅仅是一方面。”(参见:《职业经理人:陆强华――弱势也要做到底》,作者田炜华。)陆强华不仅在离开创维时给创维带来伤害,而且在离开后,利用原企业的资源(150多名销售战线的精兵良将及他们所掌握的销售渠道和客户资源)与创维进行抗衡,虽然,陆强华不再是创维的经理人,但却严重违背了经理人的职业道德,因此,陆强华没有忠诚于自己的职业道德,也就是没有忠诚于其所从事的经理人职业,最终表明,陆强华对原企业创维集团不忠诚。

总结认为,在创维4年期间,陆强华对创维集团的忠诚,应该受得表扬并值得人们学习,然而在离开时和离开后,他严重背叛了创维集团,违背了经理人的职业道德,背叛了自己所从事的经理人职业,应该受到谴责,并为人们所不屑。 (四)晋升之痒

作者:张远科

案例:

1.一家从建筑业起家的综合性集团公司,在其快速成长期间需要大量人力资源,对于部门经理和重要技术人才,总裁成了理所当然的猎头,为公司引进了不少人。为了表示对引进人才的重视,总裁特别关心每一位新进员工一一经常听取他们的工作思路并一起讨论、关心鼓励他们。但是由于总裁的工作性质和新人的不断进入,

分享中人网·共建中人网

以前进入的人使自然而然受到“冷落”,他们很少再感受到总裁的“关爱”加上其它因素影响,多数人不得不选择离开公司。经过几年下来,总裁引进的人不少,但留下的却只有寥寥几人。

2.一家消费品生产企业,不久前在全公司范围内搞了一次全员公开竞聘。有三位前部门经理落聘,由曾经是其下属的员工接替。在第二轮竟聘中,他们赢得了在新部门经理领导下的职位。一位刚进公司两年(大学一毕业就进了该公司)的年轻小伙子通过公开竞争谋得了总经理秘书一职。第一轮竞聘后最初两三天,落聘的部门经理普遍表现出了不满意的情绪,但经过与高管层真诚的沟通交流后,很快调整了自己的心态,投入到第二轮竞聘中去。并且很快在新职位上进入了角色。虽经历了如此大范围的人事调整,但公司很快就回到了正常运营状态。

分析:

在第一个案例中,新进入公司的人才,通常被称为“空降兵”,第二个案例中人才的提升被称为“能者上”或“破格提拔”。其共同之处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后来者居上”。

后来者居上无论对于后来者本人、公司其他员工乃至整个公司都有潜在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在没有成熟的晋升机制和良好价值观的前提下,这些潜在影响就会凸现出来。

对后来者本人,在心理上的优越感大大增加,自觉知识、经验和工作能力比其他员工更好,自然表现出重上轻下的工作作风倾向,较少去关注同下属或其他员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以后工作的顺利开展埋下隐患。第1个案例中的后来者表现特别明显。其次,后来者晋升太快将会很快到达其职业生涯中的“玻璃天花板”,其再次晋升的时间会很长而且晋升的机会也大大减少。第2个案例中的总经理秘书

分享中人网·共建中人网

在本公司晋升的前景和机会几乎已经不存在了。

对于其他员工,特别是自认为有实力问鼎空缺职位的员工来说,打击会很大。一是因更高职位预示着更丰富的知识技能和工作经验,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力和身份地位的体现。同时更高的职位也意味着更多更好的回报,利益是员工最根本的驱动因素。当后来者占据了空缺职位,对其他员工来说往往意味着:

本来清晰、触手可及的职位突然被他人占据,而且短时间内不会有所改观,晋升前景突然暗淡,工作积极性和努力程度在短时间内会受到很大影响。如果有条件,会选择离开企业另寻发展空间。条件不成熟,则多以消极怠工的形式表现出对决策的抵触,除了做好与自己业绩有关的工作,需要协助后来者的工作则少做或不做,或者即使做了也不到位,俨然以旁观者的姿态观看后来者的“表演”。

由于其他员工的消极怠工,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司整体业绩,也往往使后来者在既定时间内做出优异业绩以回报企业知遇之恩的意愿大打折扣,决策人对后来者的评价也会降低。导致后来者要么表现平平,要么离开,公司花费大量的成本却无法得到预期回报。

对于公司来说,一方面,需要给有能力的人提供机会和回报,以保证公司的活力和创新。另一方面,按照彼德原理,任何一个人的能力都会有一个顶点,到达这个顶点后就不能为公司创造符合公司要求的价值了。

解决思路:

解决人才晋升的问题,要有一个有效的机制,通过这个机制来识别:谁已经达到顶点而应该退一步以创造更好的价值,从而保证这部分员工顺理成章地让位于有能力的后来者。这样一个机制应该从以下角度来构建:

分享中人网·共建中人网

完整的任职资格体系

任职资格界定了职位要求应该具备的能力水平,应聘者必须达到这些标准才有可能就任该职位。

列出公司所有职位,组织资深员工和外部专家为每个职位编写任职资格,确定每个职位所需的知识、技能和应该承担的责任。知识以学历和专业为基础,还包括应该参加的培训内容。职位责任是用来界定不同职位对公司整体业绩的贡献程度。

比如对于业务单元经理,需要本科学历、专业不限,但需要具备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战略决策等相关知识或培训经历,3年以上部门管理经验并在绩效考核中达到良好等级,为业务单元的经营业绩和持续发展承担最终责任。而对于财务管理部门经理来说:本科以上学历,财务会计专业,注册会计师,有决策、沟通等培训经历,3年以上主管会计经验,并在绩效考核中达到良好等级,组织制定公司全面预算,指导下属对公司的财务管理和监督工作,并为公司高层决策提供财务信息支持。

给有实力的员工以机会

如果内部员工符合职位的任职资格,他的晋升就代表着公司对其能力的认可,同时也是其地位的提升和价值的体现。在他的需要得到满足后,就更愿意付出更多时间和精力来获得良好业绩。当他晋升后,空缺的职位也为有实力的下属提供了晋升的机会。

如果内部员工不符合职位的任职资格,也能让其知道其真正的差距,并能在新的任职者到位后,积极配合工作,努力成长,为赢取下一次晋升机会积蓄知识和技

分享中人网·共建中人网

能。

给内部员工机会,并不排除企业在必要的时候引进外部人才。但必须是在满足内部员工寻求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的前提下,消除引进外部人才决策对人才本身、原有其他员工及企业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之后进行。

培养内部员工.积蓄后备人才

对于成熟的企业来说,高层人才以内生为主,外部空降为辅。只有内生的人才才能更好理解企业的价值理念,更能深刻理解企业现状与企业成长历史的关系,做出的相关决策更能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更能得到员工的认可,在保证决策有效执行的前提下减少沟通成本。在科林斯的名著《基业长青》中列举的18家优秀公司从1806年到1992年的113位CEO中,只有4位是外聘的。看来,只有内部成长的经理人才能保持企业核心的一贯性。

从员工角度看,企业应与员工一起做好员工的职业生涯设计;从企业角度看,企业应有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并建立起完善的培训体系。

任职资格体系、内部员工晋升机会和内部员工培养三方面构成了一个有效的晋升机制。为企业的晋升决策提供了依据,既降低了晋升决策失误的风险,也能有效保证晋升对员工的激励作用。

(五)雇员生命周期

作者:张春江

某著名企业B公司的新年大会上,营销总监A正在讲话:“……不要以为你们做营销很了不起,你们那些所谓的成功已经是历史啦!你们的经验,在我看来就一钱不

分享中人网·共建中人网

值。你们必须……你们应该……你们不能……你们一定要……”

这如果是电视剧中的台词,演起来一定可以很过瘾。但是,对听这番话的那些B公司的区域经理、办事处主任们来说,望着才踏入公司大门的这位营销总监,想着造就,公司辉煌的昔日艰辛,一种不由自主的情绪在心底油然而生。不难想像,这种情绪很快就会弥漫升腾为一种强大的心理能量一一一拒绝,对这位营销总监的拒绝。

正是诸如“拒绝一接纳”、“戒防一支持”、“厌恶一钦佩”、“敌对一合作”之类的心理能量,在企业日常运行中,影响着“总监”之类的人作为企业雇员的质量,改变着他们作为企业雇员的价值。

“雇员”只是一种状态

雇员一一企业中被雇主雇用的人员。从企业组织构成的角度来说,雇主和雇员都属于企业组织的成员。通常“员工”、“职员”之类的称谓所指,其实都是“雇员”虽然指称的对象并无特别的不同,但是不同的称谓叫法,反映(或者说蕴含)了不同的分析价值。如果说,“员工”强调了“非管理层”的阶层属性,“职员”强调了其负责职司的事务属性,“雇员”则强调了其与“雇主”之间平等缔约的关系属性。重新认识“雇员”概念所蕴含的分析价值,对于企业建立和加强人员的职业化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除了对“雇员”与“雇主(企业)”之间契约关系属性的强调之外,站在企业管理的角度,其实也非常需要建立“雇员只是一种状态”的认识。

对“A总监是B公司的雇员”这样的说法,人们多侧重于其身份识别的意义,而较少注意到,对这个说法,需要新的认识。

分享中人网·共建中人网

这里重要的区别在于,从什么样的立场来理解"雇员"。

如果仅仅从企业组织之间人员“身份识别”的角度看,只要这个A总监与B公司之间没有解除“雇”与“受雇”的契约关系,A就可以不管怎么着,都能是“B 公司的雇员”。

但是,站在特定管理目标的立场,理解了,“B公司的雇员(营铀销,总监)”,是指,M,在“B公司的运作中发挥(营销总监)职务功能的人员”。就很容易明白,A算不算合格的“B公司雇员”,这是要分时间、论地点,还要看其行为动作的性质和效果,才能说得下去的。

“雇员是一种状态”,这提醒特定企业的微观管理立场:不能简单地停留在社会身份识别的浅表层面,只看是否签订或解除了合同、是否有职务授权,而是要掌握分析其在“职务时间”“职务空间”中的“职务行为”是否发生、其发生又是否符合企业管理目标的要求。那位"营销总监",正是这样被他的新部下们打量的。

“雇员生命”——雇员对企业的功用与价值

“雇员生命”,并不是指企业雇员作为生物体的生命属性,而是指企业组织中,雇员担任职务时其属性、状态之于企业组织具体管理目标的功用和价值。

“雇员生命”,可以从“自觉雇员生命”和“客观雇员生命”两个方面来理解。

“自觉雇员生命”,是指特定雇员对于自己在企业组织中因为承担其本职而应该具备的属性特征和行为状态的觉悟与控制,以及由此而衍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调适标准。“自觉雇员生命”具有主观性(靠本人自觉内省才能描述)上、持续性(贯串在整个受雇期内)上、波动性(不同任职时期可能自我评价差距很大)的特征。

分享中人网·共建中人网

“客观雇员生命”,则是指以组织目标为导向,以组织效能为标准所反映出来的对特定雇员承担其本职时所实际具备的属性特征和行为状态的性质、水平和调整要求的评价。通常,对一个特定雇员的"客观雇员生命"的描述与评价,是由与其“任职状态”直接关联的上下级和同事反映出来的。由于专业知识、分工授权、信息偏失等原因,对同一个特定雇员“客观雇员生命”的评价可能存在很大的不同甚至反差。通常,一个企业组织的最高领导人是终极和权威的评价者。“客观雇员生命”,具有合成性(多人多角度审视合成)、持续性(贯串在整个受雇期内)、不均衡性(同一任职时期可能客观评价差距很大)和单一性(最高领导人一票独裁终决)的特征。

对一个特定的雇员而言,其“自觉雇员生命”和“客观雇员生命”,存在着不吻合不统一的现象。其具体表现有三:一是“自觉雇员生命”大于“客观雇员生命”;二是“自觉雇员生命”等于“客观雇员生命”;三是“自觉雇员生命”小于“客观雇员生命”。这三种情形,分别有一系列的规律性现象和调整要求。那位总监的“自觉雇员生命”,在那个会议时刻远远大于他的新部下们对他作为总监的“客观雇员生命”正是这种对彼此“雇员生命”理解的不同,形成了那位“A总监”之所以会遭遇“拒绝”的群体心理基础。

“雇员生命周期”——雇员心智能量的衍生和变异周期

如果说,“产品生命周期”描述了产品在市场卫的变现价值对于企业销售实现的周期性规律,如果说,“企业生命周期”反映了企业组织体的生命性特征之于股东价值的周期性规律,那么,“雇员生命周期”则试图总结出“雇员生命”一一雇员状态的功用与价值一一之于企业组织特定管理目标的周期性规律。

为了便于分析,姑且把人员体能等生物属性类的因素搁置一边,重点根据“心智能量”在“雇员状态”各阶段的特征的变化来讨论。通常,我们把由于知识素养、价值观念、个人经历、成败经验等形成的具有稳定性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称为“心智模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智模式。心智模式一旦形成,便会影响其人自觉或不

分享中人网·共建中人网

【完整版毕业论文】工作分析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性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工作分析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性 姓名:刘莹学号:Z010********* 院(系):电子工程学院专业:人力资源与管理指导教师:职称: 评阅人:职称: 2015 年 5 月

工作分析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性 摘要 人力资源作为现代企业的一种战略性资源,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最关键因素。在人力资源管理的众多内容中,工作分析是重要内容之一。如果没有工作分析,就分辨不清岗位职责,人员的招聘选拔、提升等全靠领导的主观意见,公司的薪酬激励体系无法与岗位的价值相对等。人才对于企业的成败起着举足轻重、不可代替的作用。在企业的资源、技术、产品等各项资源中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最大资产。企业的经营,归根结底是管理者对人才的认识态度和任用方式。识人、管人、用人则是管理者工作事物中的三大事件。识人才能用人,用人才能管人,管人则使识人、用人得到保障,确保企业的竞争力。如何识别人才,用好人才,管理人才,其基础就是工作分析只用通过工作分析,才能正确的识别人才、用好人才和管理人才。 关键词:企业工作分析资源

ABSTRACT HR as a strategic resource of modern enterprises, has become the most crucial factor in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Among the contents of the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job analysis is an important part. If there is no job analysis, job responsibilities on a confusion, recruitment and selection of personnel, promotion, etc. thanks to the leadership of subjective opinion, the company's remuneration and incentive system and so cannot be a relative value positions. Talent for the success of the enterprise plays an important, irreplaceable role. In the company's resources, technology, products, and other human resources are the primary resources, talent is the greatest asset for enterprise development. Corporate management, the final analysis, managers recognize the attitude and manner of appointment of personnel. Know people, managing people, employment is the manager's job of things in the three events. People can know the employer, the employer to managing people, managing people is to make people know, employers are protected, to ensur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How to identify talent, with good talent, management talent, based on the work of analysis it is only through the work of analysis in order to correctly identify talent, with good talent and management personnel. Keywords:business job analysis resources

人力资源管理案例题

人力资源管理案例题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一.一个机床操作工把大量的机油洒在他机床周围的地面上。车间主任叫操作工把洒掉的机油清扫干净,操作工拒绝执行,理由是工作说明书里并没有包括清扫的条文。车间主任顾不上去查工作说明书上的原文,就找来一名服务工来做清扫工作。但服务工同样拒绝,他的理由是工作说明书里也没有包括这一类工作。车间主任威胁说要把他解雇,因为这种服务工是分配到车间来做杂务的临时工。服务工勉强同意,但是干完之后立即向公司投诉 有关人员看了投拆后,审阅了三类人员的工作说明书:机床操作工、服务工和勤杂工。机操作工的工作说明书规定:操作工有责任保持机床的清洁,使之处于可操作状态,但并未提及清扫地面。服务工的工作说明书规定:服务工有责任以各种方式协助操作工,如领取原材料和工具,随叫随到,即时服务,但也没有明确写明包括清扫工作。勤杂工的工作说明书中确实包含了各种形式的清扫,但是他的工作时间是从正常工人下班后开始。 问题: (l)对于服务工的投诉,你认为该如何解决有何建议 (2)如何防止类似意见分歧的重复发生 (3)你认为该公司在管理上有何需改进之处 答案 (1)车间主任应详细了解员工的工作说明书;应向服务工道歉,不应威胁服务工。 (2)重新进行工作设计,界定工作范围,制定完善的工作说明书。 (3)管理不完善,不规范,可以在公司内进行培训,提高员工素质;进行企业文化学习,

二.假设你是该医院的人事部主任。有两个职位需要你安排,一个是儿科医生,另一个是儿科研究中心的主任。你手头上有两位医生(A和B)的简历,你发现这两位候选人有很多共同点:比如都有20几年的儿科工作经验,而且都获得了相关医疗机构的专业资格认证。那么究竟谁适合做儿科研究中心的主任谁又适合做儿科医生呢你还需要了解哪些方面的信息问题:请问一名优秀的儿科医生应该具备哪些素质一名儿科研究中心的主任应该具备的重要素质是什么注意:抛开你们对素质的已有概念,用最通俗的语言表达你们的观点。 答案:优秀儿科医生应具备的核心素质 1对待病人的态度 2对待家属的态度 3对儿童的理解4可随时提供服务 5聆听 6敏感 7儿科病患的临床经验与精湛技能…… 优秀儿科研究中心主任应具备的核心素质对研究的深刻理解 1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2对流程与组织系统的关注 3管理(领导、授权、驾驭全局)能力 4引进资源的能力 5儿科临床经验与技能 案例启示 即使具备了相同的经历与知识背景,如果并不具备从事相应工作的素质要求,将同样意味着无法胜任该工作,而这些素质正是区别与决定同一职位不同绩效的根本原因。

人力资源管理案例分析

中国科技大学 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战略中的作用——“SAP:少了自负,多了成功”案例分析报告 院系:管理学院 课名:人力资源管理 任课教师:黄攸立 班级:中国科大MBA1003班 学号:SM10204455 姓名:钟立胜 完成日期:2011年4月5日

目录 1. 摘要 (1) 1.1 案例概述 (3) 1.2 存在问题 (3) 1.3 初步原因分析和对策 (4) 2. 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4) 2.1 人力资源管理和战略人 力资源管理 (4) 2.2 战略制定与战略执行 5 2.3 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的作用 (6) 2.3.1 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 (6) 2.3.2 对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 影响 (6) 2.3.2.1 突变战略 (6) 2.3.2.2 增强企业竞争力 (7) 3. 结论 (7) 4. 参考文献 (8) 5. 致谢 (9)

1.导论 1.1 案例概述 SAP公司是全球最成功的企业管理软件开发商之一。SAP原来只是一家针对大型主机的软件开发商,20世纪末期,SAP公司在互联网方面远远地落后于其他公司,并且如果不采取行动,公司在向世界上很多大公司提供企业经营管理软件的行业领袖时代就将一去不复返。 SAP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汉索·普莱特纳首先是召开了多次专家头脑风暴会议,制定了一项名为https://www.doczj.com/doc/ac9297314.html,的全新战略,将所有系列软件“触网”,但这一新战略在实施七个月后并未奏效,公司付出了巨额广告费但销售收入却下降了3%。面对不利局面,性格倔强的普莱特纳并未就此罢手,他也深知,他自己及SAP均无法独立解决这个问题。他先后采取了一系列强而有力的彻底的革新,对企业的文化及战略进行改革与调整。 在实现灵活性方面SAP公司实施了大的变革举措:它与一家新兴企业——第一商业公司(Commerce Once Inc., CMRC)联合开发基于网络的B2B商务软件。同时改变过去强迫客户购买打包软件包的做法,客户可以在SAP公司的产品与其它公司的软件产品之间进行随意的抽取和挑选。在市场营销方面,普莱特纳更加重视市场营销的作用,他也改变过去只有其本人才有最后发言权的做法,请了曾供职于索尼公司的马丁·霍姆斯来负责这项业务,并且采取了一项令人吃惊的措施,将公司的市场营销重心从德国转移到了曼哈顿。 普莱特纳目前正在坚持做的一件事情是彻底将SAP的工程文化扭转过来,他一直努力推行联盟政策,并倡导建立灵活的独立的分支机构。普莱特纳力图在全公司内全面推行新变革思想并成为SAP公司的变革领导者,推动事情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1.2 存在问题 在过去的若干年中,SAP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普莱特纳在决定企业战略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过于自负并相信SAP自身的力量使普莱特纳在制定企业战略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挫折。两次大的挫折包括:在https://www.doczj.com/doc/ac9297314.html,战略实施七个月之后,客户甚至搞不清楚它们的产品到底是什么,5000万美元的广告攻势也打了水漂。对对公司至关重要的美国地区,SAP在2000年第一季度的收入实际下降了3%。不重视市场营销的作用,在与注重形象的艾利森公司进行竞争

人力资源管理经典案例与解析.doc

2012-05-24人力资源管理经典案例与解析1 2012-05-23人力资源管理案例与解析 案例1:优秀技术人员到了管理岗位不胜任,怎么办? 小刘是公司的技术总监,核心技术骨干员工,公司的主打产品就是小刘牵头负责,他的技术能力得到公司一致认可。总经理陈先生为了留住小刘,2013年2月任命小刘为技术副总。小刘升任技术副总后,他的主要工作为公司技术部门的管理。3个月后,小刘一直很苦恼,管理工作要处理人事调整,组织架构调整,团队建设等。他明显感觉很吃力,并为此感到苦恼。现在的工作经常要沟通、应酬,经常要给同事做思想工作。这都不是自己爱干的。如果继续这样,他只有考虑离职。总经理陈先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到底怎么办呢?请结合本案例,试分析原因。 知识点:职业通道建设,职业发展通道是企业结合自身发展战略和员工个人成长目标,为内部员工设计职业发展方向和提供职业晋升机会的路径,包括管理通道和职业技能通道。通过多通道的职业发展通道的建设,可以保证员工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优势,并获得相应的工资待遇。避免因为单一通道造成的,员工发展受限,甚至变成不合格管理人员的情况。 案例解析:本案例中,由于公司考虑到刘先生是核心骨干员工,所以就认为他适合做管理,并安排他做技术副总,从事主体为管理的工作。事实上,由于刘先生从事技术团队管理工作后,已经不能够胜任他的工作,并且已经有了离职的打算。说明,刘先生是适合做技术工作的,所以应该让刘先生在技术类的通道发展,而不是让他在管理类通道发展,做一个蹩脚的管理人员。同时,公司在设立双通道的发展途径时,保证技术人员同样可以拿到管理相当岗位的工资即可。

案例2:超过退休年龄,劳资双方劳动合同有效吗? 史某于2009年2月到某服务公司上班,从事电工维修。由于公司对受雇人有年龄要求,史某61岁,谎称自己出生于1957年10月2日。双方约定原食宿由公司提供,公司每月支付原告工资700元。2009年7月5日,双方签订了劳动合同书。史某工作半年后,公司将史某的工资提高为每月750元,一年后提高至每月770元。2010年8月30日公司将史某辞退,辞退后被告多支付史某一个月工资。 同时,单位规定普通员工每月休息2天,带班人员每月休息3天,经理级以上人员每月休息4天。史某受雇时就已经知道单位有此规定,并且在工作期间一直按照此规定每月休息2天。史某离职后,向仲裁委员会提出,要求公司补偿每个月加班费,他的要求是否会得到支持?请分析原因。 知识点:退休是指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特殊工种、因病或者非因工负伤,离开岗位,享受社会保险待遇,按月领取退休费的人员,包括正常退休,病退,特殊工种退休。男职工年满60周岁,女干部年满55周岁,女工人年满50周岁,连续工龄或工作年限满10年。因此劳动者退休后被用人单位雇佣,双方形成的关系,不是劳动关系,不受《劳动合同法》约束。双方的权利、义务由双方协商一致约定。 案例解析:本案例中,史某的要求不会得到仲裁委员会的支持。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四条二项的规定,劳动者开始享受养老保险待遇(即办理退休),劳动合同终止。我国法定的企业男职工退休年龄是60周岁,史某到单位工作时已超过60周岁,不符合劳动者就业的法定年龄,也不符合建立劳动关系的主体条件,双方之间不存在法律意义上的劳动关系,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书”亦不属于劳动合同,双方应为劳务关系,原告的劳动报酬、福利待遇等应按双方的约定处理。史某在被告公司工作期间,已按规定每月休息2天,双方

人力资源管理分析报告

人力资源管理分析报告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人力资源管理分析报告 员工流动分析指标如下: 1:员工流失率(以年或季为单位) 2:员工入职率(指员工经过培训后正式被单位录用及公司总拟录用数) 3:员工满意度指标(影响员工的稳定性) 4:员工梯队建设比例(指不同年龄、层次和经验的员工在公司的具体比例) 5:员工稳定性指标(可分为一年、两年等多项考核日期进行评价)。 人力资源管理分析报告 为协助公司逐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完善管理体制? 年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在进一步做好人力资源基础性工作的同时;加强定岗定员、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不断开拓人力资源视野,把握人力资源动态。 一、人力资源的状况 截止年月日,公司员工总人数225人,其中半导体照明公司22人,为保证可分析性,本报告只对光器件部分进行统计分析。 人员结构 *管理人员:部门经理及以上人员 *技术人员:直接从事生产、研发工作的技术人员 *销售人员:直接从事销售工作的 *职能人员:为生产、销售、产品质量提供服务工作的,指财务、人事、质量、信息部门人员等 *综合事务:后勤服务人员,司机、清洁人员。 管理队伍中5人是管理与技术复合型人员,技术人员实际占比为15.3% 年龄结构 学历结构

人员净增长率 = (入职151-离职87)/年初数161 = 39.75% 人员流动率 =当期离职人员数/(期初人员数+期末人员数)/2*100% 二、人力资源管理基础工作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1、领导虽有先进理念,但缺乏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性认识 公司领导层缺乏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观,尚未将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与公司战略发展紧密集合起来规划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功能的完善和发展。公司领导也没有对人力资源部门提出战略管理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与公司的发展战略尚处于行政事务结合阶段,尚未起到为企业高层战略决策提供依据、充当助手的作用。公司长期忽视或轻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完善、岗位设置、人员配备工作,现有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所设岗位及人员配备不足以胜任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重任。 在人力资源投入方面,公司领导尚未完全树立人力资本投资观,表现为常常在投资观与费用、成本观之间游移。对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得投资犹豫,包括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完善、岗位设置、人员配备,各类人员的培训投入。 2、公司未形成全员参与人力资源管理概念 人力资源管理不仅仅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而应该是所有部门主管们的一项日常性工作,但目前中间管理层对此认识不足。公司高层除总裁因兼管人事工作,其他高层少有人力资源管理意识,难能主动将主管工作与人力资源管理结合考虑问题。非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经理认为人力资源管理非份内之事,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事,错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督导、制度、政策制定工作误作人力资源管理的所有工作。由于缺乏全员人力资源管理意识,他们在行动上更难协调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搞好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职能工作。典型的,各部门经理就不能准确即使提供有关员工的培训需求、绩效考核等方面的信息;缺乏与员工的沟通意识,极少将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贯彻于日常工作中去。 3、人力资源部门存在的问题 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员工,缺乏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专业背景,相关的专业培训也比较少。人员、岗位配置少,大部分精力仍放在传统的人事管理上,从事的大多是发工资、处理档案和人事关系、办理社会保险等事务性工作,而对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操作实务却了解不多,无法有效开展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职务评价、绩效评估和薪酬设计、员工激励、文化建设等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工作,更谈不上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为高层决策服务。以上这些,也制约了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发挥,难以调动公司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组织结构 公司采取扁平式的组织结构,管理层级少,组织架构相对平坦。战略决策层的职能重心是对企业发展的重大战略上进行决策并制定宏观战略计划;管理控制层的职能重心是对宏观

著名跨国公司在中国人力资源管理案例集萃

摩托罗拉在中国的短短时间内取得巨大成就的关键因素是人才。人才是摩托罗拉最宝贵的资源,也是摩托罗拉在竞争中取得优势的最重要因素。 ——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邝德佳 最宝贵的资源是人才 ——著名跨国公司在中国人力资源管理案例集萃 Intranet的妙用 瑞典爱立信公司主要生产通讯产品及相关设备,提供电讯问题的解决方案。到1998年底,它在全世界130多个国家设有分公司和子公司,员工超过9.3万,1998年当年实现销售收入219.55亿美元,在“财富世界500强”中名列第159位,居全球通讯设备制造商前列。 爱立信于90年代初进入中国,同样发展十分迅速,很快占据了中国移动通讯设备行业的最大市场份额。爱立信为什么会在中国和世界范围内取得如此大的成功?其关键环节之一是她极为重视员工培训,充分挖掘和发挥员工潜力。 爱立信中国公司设立了对公司员工和客户进行培训的专门机构,即爱立信北京培训中心。 通讯产品是高技术产品,我们平常见到的手机只是其中的一个终端产品,要实现它的成功通话,还需要一系列大型交换机、小型交换机及计算机管理设备等。每一套设备投入运营、每一个话局的开通,都要有相应的技术维护人员,因而随着爱立信在中国业务的迅速发展,公司员工和公司客户对公司培训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 爱立信北京培训中心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于1994年成立的,它负责对公司的培训工作进行统一授课、协调和管理。爱立信北京培训中心何以能保证公司的培训公平、高效、有序?最基本的一点在于:它采取商业运作与管理的形式,具有独立而健全的组织机构(如下图)。 爱立信北京培训中心组织机构图 培训中心由总经理负责经营管理,总经理下面直接设立秘书部,协助总经理处理日常事务,同时下设3个业务部门,即课程发展部、市场部和行政部。其中课程发展部的主要功能是讲授爱立信的各类培训课程,由于这些课程有明显的梯度,课程发展部还负责明确课程顺序,以确保课程体系的完整和课程质量。课程发展部由1名部门经理负总责,下面按课程类别进一步分为3组,即交换机组、无限通讯组和网络管理组,每组设组长1名。课程发展部共有26名教师,负责讲授培训课程;1名设备支持人员,负责调试所有教学实验设备。市场部的主要工作是开发培训市场,组织和协调培训。简单说,就是把爱立信的培训课程卖出去,并反馈用户信息,使课程设置更加适应中国市场情况,相当于公司的营销部门。市场部包括经理在内共4人,按地域划分为南、北、中三区,覆盖了中国所有区域。行政部按照职能进一步划分为3个小组:行政组负责培训课程的所有行政工作,包括在公司内部网上发出培训计划、提供学员名单、发结业证等;顾客服务组的主要工作是提供住宿、饮食、礼品等,由1个人负责;另外行政部还有1名司机,2名清洁工。

人力资源管理的经典案例讲解

人力资源管理案例第一部分人力资源规划 案例1:某建筑公司的人力需求预测 案例2:亚实公司聪明对待离职员工 案例3:网星公司的员工保持策略 案例4:通联集团2003年度人力资源管理计划第二部分工作分析 案例5:一个工作分析面谈问题样本 案例6:新吉公司的工作分析计划书 案例7:一份“招聘专员”工作说明书 第三部分员工招聘 案例8:隐藏在招聘启事中的玄机 案例9:某公司的招聘广告 案例10:艾科公司人才的内部提拔 案例11:面试听“损招” 案例12:招聘面谈时的提问技巧 案例13:上海通用汽车(SGM)的“九大门坎”

案例14:一份结构式面试清单 第四部分员工培训 案例15:别具一格的杜邦培训 案例16:海尔的个人生涯培训 案例17:新员工计算机培训计划 案例18:一步一个脚印——美胜集团的大学生培训思维案例19:“五斗米”的培训模式 案例20:西门子的多级培训制度 第五部分绩效考核 案例21 通用电气(中国)公司的考核秘笈 案例22:简单清单法在秘书绩效考核中的运用 案例23:朗讯评估每一天 案例24:青啤集运输船西安公司的360°绩效考核 案例25:聊天——另类思维的考核方式 案例26:松下电器管理人员的考核 案例27:一个成功的绩效改善的例子 案例28:新昌电器商场售货员的销售业绩考核

案例29:“100分俱乐部”带来了百万美元利润案例30:五角集团绩效考核管理制度 第六部分薪酬管理 案例31:泰斗网络公司三种岗位薪酬体系案例32:奇妙的经验曲线 案例33:松下的薪酬制度变革 案例34:解部朗读的薪酬管理 案例35:核心员工个性化的福利方案 案例36:龙山重型机械厂的组织工资制 案例37:IBM公司的薪酬制度 案例38:奔驰的员工持股 案例39:A企业的薪酬曲线 案例40:薪酬调查方法 案例41:失败的高薪 第七部分劳动关系 案例42:CH公司的情感激励 案例43:福特汽车公司人情化的员工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分析报告

从工作分析来谈人力资源管理 工作分析是HR的一项极重要功能,它与人力资源管理的许多活动都有关连。在学理上,工作设计、工作分析、及工作说明与工作规范均围绕着”工作”来进行,但以公司现况,在工作设计上较无法去改变,唯从工作分析上来评价一个工作职位的存在价值确实是可行的,甚而透过合理的分析更可达到工作丰富化与多样化之目的。其实工作分析提供了一个架构,去描述透过这样的分析工作可以让HR人员得到许多的相关讯息并将企业中各项工作之内容、责任、性质与员工所应具备的基条件,包括知识、能力等加以研究分析的过程。而有系统的的工作分析必须依下列项目来进行,通常称为「工作分析公式(job analysis formula)」,即:员工为什么要做?(目的;why);员工要做什么?(内容;what);员工如何做?(方法;how);所需技术如何?(程度;skill)。换言之,工作分析是一种在组织内所执行的管理活动,专注于收集、分析、整合工作相关信息,以提供组织规划与设计、人力资源管理及其它管理机能的基础。 一个公司的人力需求,在此一公司未具规模时,往往视老板的财力与公司业务拓展状况来订定,亦即无规则可循,而其需求可能仅是季节性或临时性之工作需求,而未经评估引进一群人,若公司财力与业务拓展许可或许仍能继续提供就业机会,若业务紧缩或经营环境变迁,则容易因此而造成裁员、资遣等现象,进而引发社会问题。但人力需求之多寡除经优质之工作设计外,完善的工作分析亦能除却找错人、多找人等经营上之不良进用情形。 工作分析的目的 工作分析的主要目的有以下各项,兹分别说明之:

一、组织规划 人力资源规划者在动态的环境中分析组织的人力需求,所以必须要获得广泛的信息。在组织内工作任务的分配状况可从工作分析中得到较详细的资料,根据这些资料可以作为利润分配时的准绳。另外在组织不断发展中,工作分析可作为预测工作变更上的基本资料,并且可让该职位上的员工或其主管预先进行准备因应改变后的相关工作。 二、工作评价 工作评价依赖工作分析以说明所有工作之需要条件与其职务,以说明工作间之相互关系;并指出哪一部门应包含何种类型之工作。如缺乏此等决定工作相对价值之事实资料,则评价人员单凭书面之定义,以从事于缜密的评价工作是不可能的。 三、召募征选 说明专业知识技能的标准,以及相关工作经验的要求,可以作为雇用该职位新进员工的考量标准,而且在招考新进人员时,用人单位可就工作分析当中所得到的职掌范围内所需之专业技能制作笔试、口试或实作测验试题,以测出应征者之实力,是否符合该职位之需求。 四、建立标准 工作分析可提供机构中所有工作之完整资料,对各项工作的描述都有清晰明确的全貌,故可指出错误或重复之工作程序,以发觉其工作程序所需改进之处。所以工作分析

人力资源培训案例

案例1:某公司是上海的一家股份制公司,按计划,该公司人力资源部三月份要派人去深圳某培训中心参加一次培训。当时人力资源部的人员都想参加,不仅是因为培训地点在特区,可以借培训的机会到特区看一看,而且据了解,此次培训内容很精彩,而且培训讲师都是些在大公司工作且有丰富管理经验的专家。很不凑巧,当时人力资源部工作特别忙,所以主管权衡再三,最后决定由手头工作比较少的小刘和小钱去参加。人力资源部主管把培训时间、费用等事项跟小刘和小钱做了简单的交待。培训期间,小刘和小钱听课很认真,对教师所讲内容做了认真记录和整理。但在课间和课后小刘与小钱俩人总在一起,很少跟其他学员交流,也没有跟讲师交流。培训回来后,主管只是简单地询问了一些培训期间的情况,小刘、小钱与同事也没有详细讨论过培训的情况。过了一段时间,同事都觉得小刘和小钱培训后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小刘和小钱本人也觉得听课时很精彩,但是对实际工作并没有什么帮助。根据案例回答: (1)该公司的小刘和小钱的培训效果令人满意吗? (2)该项培训的人员选派是否存在某些问题?为什么? (3)根据案例提出能够提高培训效果的有效措施。 答案要点: (1)小刘和小钱对培训效果不会十分满意,同事们也会感觉到他们两人在培训后没有取得明显的进步。 (2)受训人员的选派存在明显的问题:A缺乏对受训者培训前的需求分析;B缺乏对受训者学习目标和效果的界定和要求;C缺乏规范的人员培训计划。 (3)具体措施:A重视培训前的需求分析(明确培训的目的、受训人员的培训需求、培训后应达到的目标、效果和要求);B重视培训中学员的信息沟通与交流(包括学员与培训师、其他学员和培训机构等方面的信息交换、沟通与收集);C强化培训后学员培训效果的评估与考核:培训后受训者自己的信息整理,就培训相关的内容与主管和其他同事的信息沟通、交换与共享,包括正式的和非正式的;D主管对受训者的考核与评估。最后,根据上述各种信息的采集与深入分析,提出系统全面的员工培训计划,并推行实施。 案例2:M企业是一较少给中层干部做培训的企业,因为有人认为培训中层干部,使之成为具有高级管理者的素质,会影响高层管理的权力,你怎样认为?倘若你是一个刚上任的高级管理者,你将给中层干部采取什么样的培训? 参考答案: 企业应该站在战略的高度来评价培训中层干部。中层干部是联系高层管理者和基层干部的桥梁。培训中层干部,使之成为具有高级管理者的素质,并不会影响高层管理者的权力。中层干部具备高级管理者的素质,能在完成自身工作的同时,为高层管理者出谋划策,更好的协作高层管理者处理一些问题,也锻炼也自己能力。从这点看,这些都没有影响反而恰恰增强了高层管理者的权利。 假如我是一个刚上任的高级管理者。我会先花一定的时间来对中层干部进行集中的考察。手段可以多样话,例如:“工作轮换法”。借此可发现那些中层干部对企业的务个环节工作都是了解的,做到心中有数。接下来在发现了一毓的问题之后,采取适当的培训是很有必要的。人微言轻高级管理者可中层干部,都应当能认识到“能力胜任”是在企业经营战备明确的条件下,企业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的素质。管理者的用途能力应包含三个方面:通用胜任能力,业务胜任能力和专业胜任能力。企业要确认特定于管理者的用途能力。在前一阶段观察的基础之上,对中层干部能力进行准确评估,对评估结果进行及时的沟通,以达成共识并制订具体的培训开发行动计划,以各种手段提高个人的组织整体的专业能力。 案例3:RB制造公司是一家位于华中某省的皮鞋制造公司,拥有近400名工人。大约在一年前,公司失去了两个较大的主顾,因为他们对产品过多的缺陷表示不满。RB公司领导研

人力资源管理经典案例分析报告

人力资源管理经典案例分析 人力资源管理, 经典 求职招聘在线投稿 经管百科三人行网 我也想创建词条赚积分 案例分析题1、实例: 一家中小型企业最近拟出了自己的一套奖金方案,正准备实施。 首先拟订这套薪酬方案的原则是:保障基本生活的同时,充分调动各位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个人努力奋斗,强调团结协作,促使公司和所有员工共同进步、发展。 其次方案的依据是:根据公司、部门、个人的考核结果,每月进行一次工资核算。 这套方案的特点: 强调个人努力与团结协作的统一性;工作报酬和工作奖惩的统一性;员工个人命运与公司命运一体化;不强调资历,只看重现实的工作表现;定量评价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业绩考核与工资待遇、奖惩相互依存,考核是客观依据,待遇、奖惩是结果。这样将逐步使公司的管理走上“法制化”轨道,避免“人治”、主观臆猜等造成的不良后果。在公司这个大家庭中,对事不对人,使各位员工身感公正、合理、科学,积极进取,促进公司、员工共同进步。第四,方案制定的方法是: (1)根据对各工作岗位的职责分析,和每位员工面谈,确定每个人的基本工资额和岗位工资额; (2)根据公司、部门、个人的考核结果,确定公司、部门及个人业绩系数; (3)按以下方案确定各位员工的工资额,并按此发放。 基本工资+岗位工资公司系数部门系数个人绩效系数 问题:这套方案是否合理可行?请你用所学的人力资源管理薪酬理论来分析。 1、答案要点: 这套方案是比较合理的。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包括人力资源的获取、整合、保持与激励、控制与调整、开发等方面。但就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的机构设置,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来看,都不可能建立如此全面、规范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案。为了适合目前中小企业的现实特点,降低管理成本,只要抓住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在岗位职责、工作考核、工资分配等方面,充分体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认识人性、尊重人性、以人为本”的核心和本质,就可以避免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困境,迈上较为规范化的轨道。在这里有两层含义: (1)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应尽快摆脱传统人事管理的思想束缚,在一切企业管理制度的设计及实施中充分体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和本质,即:认识人性、尊重人性、以人为本。 (2)中小企业在实施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方案时,应主要关注并导入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技术——3P模式。即:首先,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进行职务分析,明确所有员工各自的岗位(POST)职责;其次,根据企业的岗位职责,设计人力资源的工作绩效(PERFORMANCE)考核方案和工具;最后,使用绩效考核方案和工具,对企业所有员工进行定期考核,并根据绩效考核结果,设计工资(PAYMENT)福利,乃至奖金发放方案和工具。实际上,岗位职责、绩效考核与工资分配三者是有机联系的统一体,它们三者的有机联系,可以充分体现公正、合理、科学、竞争的原则。强调个人努力与团结协作的统一性;工作报酬和工作奖惩的统一性;员工个人命运与公司命运一体化;不强调资历,只看重现实

人力资源管理案例分析完整版

人力资源管理案例分析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人力资源管理案例分析 案例一:周经理的烦恼 Q公司是一家应用软件开发公司,最近与A公司签订了一个财务管理系统开发项目的合同,需要挑选一位项目经理,并组建一个项目团队。由于Q公司正同步进行多个项目,没有足够数量的项目经理,而该项目又必须马上开始,于是公司领导决定任命有多次参与类似项目开发经验的程序员周工承担此项目的管理工作。 周经理接到任命后,立即开始着手组建项目团队,热火朝天地开始了人员的招聘,面试等工作。人员确定以后,团队进入了项目开发阶段,工作进行一段时间后,擅长编程的周经理发现,管理工作远不如他原来的编程工作来得简单。从项目一开始,整个团队就不断出现问题,成员之间矛盾接连不断,项目的任务也不能按时完成……项目工作一度中止,周经理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公司的领导层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立即从其他项目组调来了一位项目经理帮辅周经理的工作。经过一系列的调整,该项目的开发工作才逐渐步入正轨…… 【案例剖析】 项目的开发工作不是某一个人就能完成的,需要的是整个项目团队的共同协作,即项目经理与团队成员之间的配合、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在本案例中,主要出现了以下问题: (1)Q公司对项目经理的选择出现了一些问题。项目经理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与项目工作经验,更要有良好的沟通、组织、协调、控制、领导等能力。周经理具备良好专业基础技能,但是在管理技能上有一定欠缺,他从一开始就没有给自己准确的定位,以为项目经理的工作与之前他从事的开发工作差不多,因此,出现问题时便显得手忙脚乱。公司应该在周经理开始工作之前,对其进行管理技能的培训,让他具备从容面对新工作挑战的能力,或者公司可以直接招聘一位合格的项目经理来担任该项目的管理工作。 (2)项目团队组建完成之后,项目经理应该明确项目的目标与任务,并给每位成员分配合理的任务与职责,使成员都能明确自身所要承担的工作与责任。目标促进团队工作的重要力量,他指引着团队工作的方向,周经理组建了项目团队之后,没有明确团队的工作目标,使得成员的工作一片茫然,大家有劲也没使到一处来。 (3)在团队出现问题时,周经理没有能够及时解决这些问题,使项目工作几乎瘫痪。IT项目团队由不同性格、不同背景的人员组成,发生摩擦在所难免,关键是如何避免或解决这些冲突。在项目组建后,周经理可以采用委任、公开交流、自由交流、团队活动等方式来增进大家的了解,建立成员之间的信任,使得团队在组建之初能有一个比较宽松和谐的气氛,从而为之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出现问题时,应该及时解决,不要让问题堆积,引发一系列的不良后果。

人力资源管理案例分析

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人力资源管理案例分析课程代码:417582012年6月版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本课程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力资源管理(独立本科)专业的核心专业课之一,它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应用性较强的课程。本课程围绕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历史、人力资源战略、组织结构、工作分析与工作设计、内部选人、培训与开发、人员激励、绩效考核、劳动关系、职业管理等人力资源核心问题,系统地介绍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各个模块的典型案例,从案例中理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实际运用。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设置本课程,为了使考生能够牢固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运用情况,能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有效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工作,充分开发各项人力资源潜能,为实现组织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树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掌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主要模块的实际运用情况,学会分析具体情境下如何进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提高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职业素养。 本课程不强调识记,要求学生通过案例学习理解人力资源管理各个模块的知识方法,学会分析人力资源案例,并在实践中应用人力资源管理知识。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大学本科学生必修的专业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综合性。它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课程的延伸课程,与《人员测评》、《工作分析》、《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源实验》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其他课程相配套。在学习本门课程前,需先修《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课程,掌握相关管理学和经济学等理论。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史:以福特公司为例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历史上的各种管理思想以及主要技术方法,了解人力资源思想在实践中的变化历程,了解历史上对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具有重要贡献的企业变革案例。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识记:福特汽车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的变迁历史 理解:福特公司发明流水线的历史及影响 福特主义的理念 日薪5美元政策的意义 福特公司劳资关系化敌为友的历史变迁原因 福特公司的人类工程思想 福特公司的“企业公民”的概念 应用:分析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与方法变迁的相关因素

人力资源职业分析

、行业社会背景 1、市场人才需求分析 人力资源进入中国有20 个年头了,但真正热起来还是源于最近5、6 年的时间。截止到目前,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从业者达300 多万人,高级HR人才不足9000人,对大多数企业而言,高级HR是一将难求,低端职位需求见涨(人事专员、人事主管、人力资源经理)、专业职位需求增多(培训专员、企业文化主管、培训经理),因此纷纷高薪揽才,使得高级HR的薪酬持续看涨。一项调查显示,外企HR 主管经理的年薪约6-10万元,HR总监达到10-40万元;民企HR总监年薪也在10-15万元左右,均大大高于普通HR年薪2-5万元的水平。据了解,具有国际专家资格的高级HR更是身价不菲,年薪最高可达80 万元。人才市场HR 职位需求呈平稳上升势头,国家职业统计部门2010 年"行业人才需求调查报告"显示, 人力资源管理人才被国家列为十二种稀缺人才之一, 该行业每年需求的人才缺口达40-50 万,更多的企业已经认识到了人力资源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借此,人力资源从业者们的薪酬也在不断攀升,可以说,巨大的需求让这个职业在不断升温,人力资源管理职业的前景持续看好 2、国家政策

在强调以人为本的主题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十七大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将以人为本作为核心以来,以" 人本管理"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成为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3、经济形势 人力资源已逐渐超过物质资源、金融资源而成为核心资源。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是21 世纪最重要的特征。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的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密切,来自世界上不同文化背景和技术水平的企业在我国同时并存,这使得管理难度增大;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将有更多的企业跨出国门,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这两种趋势都需要大批专业人员的参与,不仅需要培养了解中国国情的专业人才,还要培养了解世界不同文化与不同经营方式、不同经营理念的专业人才。在规范国内企业管理的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是首当其冲的领域。此外,美国次贷危机衍生的经济危机爆发,越来越多的企业要么因为不堪资金紧缺的压力而纷纷宣告破产,要么因为不堪用工成本的增加而不得已选择降薪裁员。而这样的结果必将进一步激化本就饱受争议和质疑的国内劳资现状。对于笼罩在此大环境下的中国企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巨大挑战,如何适时调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如何借助人力资源的科学规划从而实现最大限度的规避经济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或将成为企业后期发展的重中之重,经济危机或将构成国内人力资源行业快速发展的难得机遇。未来的竞争将是人才的竞争,将是人力资源开发和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竞争。

《人力资源管理》案例分析题答案

《人力资源管理》案例分析题答案 《人力资源管理》案例一:贾厂长的管理模式 答案要点: ⑴贾厂长是以一种什么样的人性观来对待员工的? 该案例中,贾厂长只是根据惯例主观地采取了迟到不罚款,而对早退罚款的决定。改革不合理的厂纪厂规有助于调动职工的积极性,贾厂长取消了迟到罚款的规定受到了工人的好评。这说明在这个问题上贾厂长尊重职工,关心他们的疾苦,在管理中考虑到了人的因素,其人性观有“社会人”假设倾向。但在制定新的规章制度时,由于没有很好地调查研究,没有了解工人为什么会出现早退的现象,就做出了早退罚款的决定。这一决定说明贾厂长只想用经济杠杆来管理,又有一种用“经济人”假设来实施管理的倾向。因此对一个完整的人来说,贾厂长的这种管理方式比较符合薛恩的复杂人性观。 ⑵贾厂长应该怎样来对待员工?若你是这个厂的厂长,你想采用什么样的激励手段和管理方式? 鉴于案例中出现的问题,为了能使新的规定得到贯彻实施,贾厂长应该改变原有的领导方式,在充分与工人讨论协商的情况是,制定公平合理的、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来激励员工。为解决工人洗澡排队的问题,厂里应彻底改造女澡堂。这样,就扫清了新规定执行的障碍。 《人力资源管理》案例二:工作职责分歧 答案要点: (1)对于服务工的投诉,你认为该如何解决?有何建议? 对服务工应该表扬,对操作工来讲,我们要分析他为什么会把大量的机油洒在机床的周围,到底有什么用意,必须调查清楚。从案例中不可能看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没办法判断到底是怎么回事。但是不管怎么讲,洒了还不搞干净,我们对操作工来说应该给予批评。 (2)如何防止类似意见分歧的重复发生? 对车间主任也应适当的批评,为防止类似的问题在次发生,说明我们工作时有些事是控制不了的,不是一个人说了算的,这时我们应对说明书进行修改,对操作工要增加一个功能,洒了还要负责清扫,在工作的时候要保持周围环境的清洁。要求操作工对清洁环境承担一定的保洁的责任。事情发生之后,我们应该及时汇报上级,对服务工和勤杂工也应当加上一条,要完成车间安排的相关或紧急的任务。 (3)你认为该公司在管理上有何需改进之处? 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分析问题,改进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定,要有分工有协作,要重新定位,要把操作工、保洁工、服务工他们的职责明确清楚,而且为了防止互相推诿,该增加的项目要增加,目的是为了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 《人力资源管理》案例三:招聘中层管理者的困难 答案要点: (1)这家公司确实存在有提拔和招募问题吗? 通过案例我们可以看出,他们一开始注重内部选拔,但内部选拔觉得适应性比较差,不能适应新的知识和技能,不能满足岗位需要。接着请外界的中介招募机构,招到一批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还是比较满意的,但最后还没有到岗位上就走了,所以说确实存在问题。内部找不到满意

人力资源案例汇总

案例一(总论):人力究竟是资源还是资本 一个公司招募了一个新员工,在招聘时其条件完全符合公司要求,但试用期结束时,该员工却未能完成公司的工作,因而被解聘,这是谁的过错?公司?员工?我们很难说这完全是一方面的过错,但我们知道,对同一个员工来说,将其视为资本或视为资源会有完全不同的结果。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孙先生的故事:孙先生大学毕业后应聘到X公司做销售员,三个月过后,被炒了鱿鱼,于是,孙先生又来到Y公司,销售业绩却很不错,不到一年,就被提升为销售主管,同样一个人,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表现?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在招聘过后,X、Y公司都做了些什么。 孙先生来到X公司后,人力资源部让他填写了各种表格,然后,就让他到销售部上班。销售经理将一摞产品和公司的介绍资料给了他,安排他去行政部领了笔、本等用具,向他介绍了部门的其他同事,最后,给他下达了销售指标,并让他坐到办公桌旁开始工作。孙先生没有销售经验,由于拿到的资料是公司发给客户的宣传资料,对产品的介绍很简单,孙先生对产品是什么也不甚了解,只能自己瞎闯,结果三个月过去了,仍是一头雾水,不要说完成销售任务,根本就没开张,结果被炒了鱿鱼。在Y公司孙先生有着不同的经历,到人力资源部报到后,人力资源部对他们进行了关于公司文化、公司发展史、公司规章制度等方面的培训,使孙先生对公司有了全面的了解,到了销售部,又受到产品知识、销售技巧等方面的培训,随后销售经理亲自带他到销售现场观摩其销售过程,在这之后,才让他独立进行工作。在每周的销售例会上,销售经理还会不断组织大家对销售中的疑难问题进行讨论,帮助大家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孙先生不笨不傻,在这种周到的训练和辅导下,很快就入了门,加上孙先生勤奋敬业,销售业绩迅速上升,渐渐成为销售员中的佼佼者。 问题:1、视人力为资本与人力为资源有什么区别? 案例二(工作分析):S公司的工作分析 1、S公司进行工作分析的背景 S公司创业之初仅以资本额为100万元之创业基金作为公司草创之资本,当时员工也只有三十八人。但是经过全体同仁戮力以赴,业绩逐渐成长,尤其是1990年以后,业绩大幅扩张,分支机构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