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祈春节版

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祈春节版

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祈春节版
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祈春节版

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通过研究经济学中各种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的经济学。

总量分析方法:总量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特有的分析方法。总量经济学就是研究一国总需求、总产出、价格总水平等经济总量水平的决定及其变化规律,即对能够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这些总量包括两类:一类是个量的总和;另一类是平均量。

流量与存量:流量和存量是对经济变量的一种区分。在一定时点上取值的经济变量称为存量,在一定时期内取值的经济变量称为流量。

事前变量分析:对事前变量分析称为经济分析;事前变量是指经济变量在决策时的取值,又称为计划量、意愿量。

事后变量分析:对事后变量分析称为统计分析;事后变量是指经济变量的实际取值,又称为实际量、统计量。

萨伊法则:一种产品的供给产生了对另一种产品的需求。整个社会的总供给与需求给必定相等。

二、单项选择题

1~5 ACBDC 6~10 DDCBD

三、简答题

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所关心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宏观经济学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包括国民经济种物品和劳务总产出量以及各种资源的总使用量是如何决定的,它们又是怎么发生波动,各种物品和劳务的价格总水平如何变化,经济增长状况怎样等相关问题。主要研究四个问题:(1)什么决定了一个国家经济的长期增长?为什么不同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存在着显著差异?(2)哪些因素导致了通货膨胀?(3)失业问题(4)国际经济。

2.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总量分析、需求与供给分析、存量分析和流量分析、事前变量分析和事后变量分析。

3.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有何区别与联系?

联系:(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互为补充的。微观经济学是在总量一定的前提下,研究各种资源的最优配置;而宏观经济学是在配置方法既定的条件下研究这些资源总量的决定问题;(2)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都采用实证分析法,属于实证经济学;(3)都以市场经济制度为背景;(4)都采用均衡分析的方法。区别:(1)两者分析对象不同。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个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2)两者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要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及如何有效利用现有资源实现决策目标的最优化,如消费者选择的效用最大化,厂商的利润最大化等问题;而宏观经济学要解决的是资源利用问题。即在把资源最优配置作为既定条件,研究如何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3)两者的中心理论不同。微观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所有的分析和研究都是围绕价格机制的运行展开的;宏观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4)两者研究方法不同。微观是个量分析方法;宏观是总量分析方法

4.结合实例,谈谈学习宏观经济学的意义何在?

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预测,无论是私人的储蓄、消费、投资等决策,还是政府的货币发行、财政支出等决策,都需要对将来的宏观经济运行趋势作出基本的判断。通过对宏观经济学的分析,可以帮助国家解决通货膨胀、失业、对外贸易等问题。

5.如何理解凯恩斯法则?

凯恩斯法则与萨伊法则对立。萨伊法则的主要内容是“供给创造需求”,资本主义一般不会出现任何生产过剩的现状,更不会出现就业不足,既处于充分就业的状态;而凯恩斯认为“需求创造供给”,资本主义的常态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他认为:市场上的工资和价格的调整是刚性的,或者说价格的调整滞后于数量的调整,经济活动下降的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根据凯恩斯的定义,有效需求是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有效需求不足使企业产品的销售量减少,企业库存逐渐增加。这样企业不得不减少工时、降低产量,尽量维持生产的状况,以度过难关。如果销售困难的局面不能扭转,那么企业将解雇工人,从而使失业工人人数增加。同时,企业倒闭的数量也大大增加。随着失业的增加和企业倒闭的增加,社会总产量大为下降。凯恩斯进一步分析了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他认为有效需求不足存在着某种必然性。这种必然性的根源在于人们的三大心理定律。即消费倾向基本心理规律、资本边际效率规律和流动性偏好规律。凯恩斯认为这三大心理定律会导致消费不足和投资支出不足。一般而言,随着收入提高,消费支出也提高。但是由于心理作用,随着收入的提高,消费支出占总收入的比例不断减少,这就使得消费倾向递减。抽象的看有消费倾向递减造成的需求缺口可以通过投资支出弥补。企业投资支出一边取决于资本边际效率,另一方面取决于市场利息率。只有当资本边际效率高于市场利息率的时候,企业才会进行投资。但是一方面随着投资的增加,资本边际效率是不断下降的;另一方面,利息率的下降又受到了一定的阻碍,因此企业的投资支出对由于消费不足造成的需求缺口的弥补远未完成就已经结束了。总的看来,消费不足和需求不足造成了有效需求不足,从而使资本主义经常处于小于充分就业的状态,即经济处于非均衡状态。

四、案例分析

自从2006年下半年工资改革进行以来,“涨工资”成了很多市民津津乐道的话题。可是,工资涨了之后没几天,大家反而又高兴不起来了,原因何在?那就是物价涨得比工资更厉害。很多市民说物价在“跑”,而工资再“爬”,兜里的子儿没见多了多少,却一个劲的往外蹿。工资上涨是好事,但一边是必需品日渐上涨,另一边是工资不涨或上涨很慢,这种两头挤压的现象,的确让很多市民感觉到了生活压力的承重。回望2006年,老百姓几乎是在一片“涨”声中度过的。甚至到了现在的2010年,这种现象仍然没有丝毫的改变,放眼未来,老百姓最希望的就是,能够把物价狠狠的“踩上一脚”。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下面的问题:

1.从材料中体现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什么区别?

2.简要分析加薪对我国经济会造成哪些影响?

答:

1.(1)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个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2)宏观经济学要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即如何有效的利用资源实现决策目标的最优化,如消费者选择的效用最大化、厂商的利润最大化,而宏观经济学要解决的是资源利用问题,在宏观经济学中,把资源的最优配置作为条件,研究如何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3)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中用个量分析方

法,分析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是如何决定的,如某种商品的市场均衡数量、均衡价格;而宏观经济学用的是总量分析方法,所研究的对象都是社会总量,如本材料中所提到的物价、工资。

2.(1)低收入者工资的增加会促进消费,根据乘数原理,消费的增加会是国民收入成倍增加;(2)增加工资,意味着劳动力的价值更贵了,企业会减少对工人的雇佣,但与此同时,较高的工资水平对应一个较高质量、较高水品的劳动队伍。(3)从国际市场来看,我国的劳动力比较廉价,劳动者工资的增加,势必是我国丧失这一比较优势,外国会将工厂转移到劳动力更便宜的国家,减少对我国劳动力的使用,但这是我国经济转型所必需的;(4)增加工资,扩大消费者有效需求,能够增加国民收入,改善百姓的生活水平。但在通货膨涨的年代,工资的小幅度增加比起物价的飞速上涨,是微乎其微的。人们手中货币的实际价值已经大打折扣,人民生活水品下降,社会动荡不安。(5)通货膨胀会降低我国产品的出口竞争能力,会使出口量减少,引起黄金外汇储备的外流,从而使汇率贬值。

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的时期内应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国民生产总值:一国或地区的常住居民在一定的时期内应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国内生产净值:国民生产总值—折旧

名义国内生产总值:是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

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是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

绿色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折旧—资源环境成本

净投资:资本存量的增加量(总投资—折旧)

重置投资:又称为折旧,是指更新在生产过程中被消耗的那部分资本存量的投资二、单项选择

1~5 DCABB 6~10 BCDAB

三、计算题

(1)国民收入=雇员佣金+企业支付的利息+个人租金收入+公司利润+非公司企业主收入

=2856.3+274.9+43.2+184.5+98.3

=3457.2(10亿人民币)

( 2)国内生产净值=国民收入+间接税

=3457.2+365.3

=3822.5(10亿人民币)

( 3)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净值+资本消耗补偿

=3822.5+256.4

=4078.9(10亿人民币)

( 4)个人收入=国民收入-(公司利润+社会保险金)+政府支付的利息+政府转移支付+红利

=3457.2-(184.5+242.0)+111.4+245.6+55.5

=3443.2(10亿人民币)

( 5)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收入-个人所得税

=3443.2-442.2

=3001(10亿人民币)

( 6)个人储蓄=个人可支配收入-消费者支付的利息-个人消费支出

=3001-43.2-2334.6

=623.2(10亿人民币)

2、解:(1)用支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净值

国内生产总值 =C+I+G+(X-M)

=1832.3+403.8+667.9+(339.6-286.3)

=2957.3(100亿人民币)

国内生产净值 =国内生产总值-折旧

=2957.3-302.3

=2655(100亿人民币)

( 2)用收入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净值

国内生产总值 =工资+利息+地租+利润+折旧+(间接税-政府补贴)

=2002.8+135.7+38.3+168.9+689.1+302.3

=2681.3(100亿人民币)

国内生产净值 =国内生产总值-折旧

=2681.3-302.3

=2379(亿人民币)

3、解:(1)2000年名义国内生产总值

=3.5×28+8.0×46+6.6×40+4.8×72+3.0×55+7.4×30

=98+368+264+345.6+165+222

=1130.6

2002年名义国内生产总值

=3.8×32+9.4×54+7.8×48+5.6×86+3.5×60+8.0×38

=121.6+507.6+374.4+481.6+210+304

=1999.2

( 2)2002年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3.5×32+8.0×54+6.6×48+4.8×86+3.0×60+7.4×38

=112+432+316.8+412.8+180+281.2

=1734.8

四、简答题

1.简述两部门经济正常循环的假设条件

两部门经济是指由居民户和厂商这两种经济单位组成的经济。在两部门经济中,居民户向厂商提供各种生产要素,厂商向居民户支付报酬,即收入。厂商用这些生产要素进行生产,向居民户提供产品和服务,居民户为此进行支付。

如果居民户把一部分收入用来向厂商购买商品和服务,另一部分收入储存起来。金融体系能把储蓄集中起来,贷放给企业,转化为企业的投资,这个经济体系仍能正常运行下去。

2.简述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应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这一定义包含以下意思:

(1)国内生产总值使用的是“国土原则”(2)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市场价值概念(3)国内生产总值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4)国内生产总值是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内所生产的而不是所销售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5)是流量而不是存量(6)只计算通过市场活动而产生的价值。

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有助于了解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与市场规模。

3.比较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联系与区别

区别:名义生产总值是按当年价格计算;实际生产总值是按不变价格计算。

联系:国内生产总值折算数=某年名义生产总/某年实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折算数反映了通货膨胀的程度,是重要的物价指数之一

4.概述五个总量指标的含义与关系

国内生产总值(GDP):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应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和服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国内生产净值(GN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的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按市场价值计算的净值。即国内生产总值—折旧。

国民收入(NI):是指一国国民所拥有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实际报酬。等于国内生产净值减去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加上政府补助金。

个人收入(PI):是国民收入经过各种调整和转移支付后,作为公民的个人所得到的收入总和。

个人可支配收入(DPI):是个人收入中减去政府税收中规定的“个人所得税和其他非税支付”后归个人支配的部分,也就是供个人用来消费或储蓄的收入。5.有哪几种常用的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方法

(1)支出法:这种方法从最终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各种最终产品的支出加起来,计算出该年内生产出来的产品或劳务的总和。

国内生产总值=C+I+G—(X—M)(其中C为消费,I为储蓄,G为政府购买,X为出口,M为进口,X—M为净出口)

(2)收入法:又称为所得法、要素支付法。这种方法是从收入的角度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把生产过程中个各种要素所得到收入(即工资、利润、利息、租金等相加起来即可)

国内生产总值=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3)部门法:又叫生产法,是根据提供产品和劳务的各部门的产值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是从生产的角度来衡量国内生产总值。

五、论述题

1.论述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的缺陷与调整

传统GDP的缺陷列举如下

(1)没有核算环境资源的耗减:长期以来,人们把人造资产作为生产性资本价值化,将损耗从生产价值中扣除;而对于自然资源却没有这么做,因此夸大了净产出和资本形成总量;(2)没有核算环境资源损失的成本。发展经济不能以破坏环境和资源为代价;(3)没有考虑资源环境的恢复成本和保护成本。破坏良好的环境容易,将破坏的资源环境恢复到良好的状态,却需要花巨大的成本,传统的GDP没有考虑到这一点。此外,传统的GDP还不能解决以下问题:(1)不能衡量社会投资效益,致使许多投资完成后生产能力闲置;(2)不能衡量社会分配,如经济增长中的两极分化;(3)不能衡量社会福利的增长。

调整:

需要考虑到环境的因素,绿色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折旧—资源环境成本

2.如何用支出法计算四部门的国内生产总值?

GDP=C+I+G+(X—M)

六、(1)其中GDP是一国在一年内国内居民所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按当

年的市场价格所计算出来的总和。这项经济指标未扣除生产过程资本损耗的折旧费用,所以称为“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包含的只是最终产品和劳务,不计算生产中耗费掉的中间产品的价值。(2)消费C包括耐用的消费品(如家电、家具等),非耐用的消费品(如食物、衣服等)和劳务(如理发、旅游等),但不包括个人建筑住宅的支付。(3)投资I是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厂房、设备、住宅和存货)的支出、资本产品和中间产品虽然都用于生产别的产品,但不一样的是前者在生产别的物品的过程中是部分被消耗,而后者则是完全转化。在资本产品的损耗中,一方面包括实际的物质损耗,另一方面还包括精神损耗(指由于技术进步或者出现了更高效的新设备而导致原设备的贬值)。存货投资指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可为正值也可为负值,即期末存货可能小于期初粗活。公式中的I 为总投资,而净投资=I-重置投资,重置投资是指当年以前资本产品的折旧消耗。(4)政府购买G为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如政府花钱设立法院,提供国防,建筑道路,开办学校等方面的支出。政府购买只是政府支出的一部分,政府支出的另一部分如转移支付、公债利息等都不计入GNP。(5)净出口(X-M)指进出口的差额。X表示出口,M表示进口。进口应从本国总购买中减去,因为进口表示收入流入到国外;同时,也不是用于购买本国产品时的指出。出口应加入本国总购买量之中,因为出口表示收入从国外流入,是用于购买本国产品时的支出。因此,净收入应计入总支出,它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负值。

五、案例分析

GDP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局限性:

首先,GDP不能反映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资源和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任何一个国家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都需要消耗一定的自然资源,并影响到生态环境。这是发展经济过程中必然要付出的代价。然而,GDP指标却只反映了经济发展的相关情况,而忽视了资源损耗及环境破坏所带来的损失。比如,砍伐森林会带来就业的增加扩大生产等经济效果,从而GDP就会增加,但过量采伐后森林资源的减少及生态环境的破坏这些负面影响却没有计算在GDP中。更有甚者,把为治理这些环境污染所进行的活动,在国民经济核算中也被作为一般经济活动对待,同样的计算产出,汇总到GDP中。因此,GDP指标只核算了经济发展积极的一面,而没有核算对资源环境造成损害的消极一面,从某种程度上高估了当期经济活动创造的价值。

其次,GDP指标不能准确地反映一个国家社会财富的增长。一个国家社会财富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固定资本存量。因此,一个国家的社会财富能否有效地增长,就取决于固定资本存量是否能有效的增长,这就不仅取决于其总额的大小,更取决于其质量。如果固定资本的质量不好,没有被充分使用或者未达到使用期限就不能继续使用,那么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再多也不能有效地提高一国的社会财富。但是GDP指标只能反映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大小,而不能描述其质量,因而GDP指标不能准确地反映一个国家社会财富的总积累。

再次,GDP指标的统计核算存在较大偏差。GDP仅以是否有交易行为的发生,相应的是否产生市场价格作为GDP核算的依据和范围。这样一来,那些虽然属于经济意义上的生产性活动,例如家庭劳动或者一些非法的或地下经济活动,但是由于没有涉及到交易行为或者没有产生市场价格的非市场经济活动就被排除在GDP指标的统计核算范围之外。这些非市场经济活动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自给性服务产品的价值。GDP核算中未包括家庭和个人为自己的最终消费而产生的自我服务。例如,自己做家务、抚养孩子、照顾老人等。如果这些自我服务未纳

入GDP 核算范围内,那么它反映的就不是全部的社会劳动成果;(2)义务劳动的生产成果。义务性劳动包括义务植树、义务照顾老人等。这些劳动是没有报酬的,因此也未计入GDP ,这样也会使GDP 反映的生产成果不完全;(3)不正规经济的生产活动成果。不正规经济又称地下经济、隐蔽经济或未被观察经济,这些活动是未经工商部门登记、没有纳税的生产与经营活动,很难准确统计。GDP 中如果不包括这部分生产成果,是不完整的,不仅低算了生产总量,还会影响经济分析和决策。

最后,GDP 指标并不能全面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一般认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高质量具体表现在六个方面,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经济增长方式优化;经济结构优化;居民收入增加、生活质量提高、收入差距适度且社会安定;环境质量改善,并非生态环境恶化;本国国际竞争力增强,不使本国经济依附于外国。GDP 指标能够较好地说明国民经济增长的前面三个方面的质量情况。正如前文所论述到的,从GDP 及其增长率构成的时间序列可以观察到国民经济增长的稳定性;用社会劳动生产率(GDP 与从业人员人数之比)和投资效果系数(GDP 与投资总额之比)等指标构成的时间序列来反映经济增长方式是否优化;用各产业部门增加值占全国GDP 总量的比重指标构成的时间序列,可以反映各个时期产业结构的状态以及其发生的变化对比。但是,在描述国民经济增长的后三个表现方面的质量情况上是没有实质性作用的。这就说明,GDP 指标并不能全面地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而只能是部分地反映国民经济的增长质量。

GDP 指标是经济合理性与局限性并存的,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些局限性而将GDP 全盘否认,没有任何一个指标是万能的,不论是优点还是缺陷,我们都要谨慎地看待。一方面GDP 作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核心指标,我们要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GDP 本身是具有一定缺陷的,它不是万能的,因此应该学会合理使用,不断发展和完善这一重要指标。

第三章

一、名词解释

1、消费函数:消费和收入的关系称为消费函数(consumpution function),用公式表示为c=c(y)

2、平均消费倾向:消费总量与可支配收入总量之比,APC=c/y d

3、边际消费倾向:增加一单位收入时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MPC=d y c ??/

4、投机乘数:在存在闲置生产能力的条件下,如果自发投资增加,必然会提高有效需求,从而引起国民收入增加,而且国民收入增加是自发投资增加的一个正倍数,这种由于投资增加而引起的收入增加的倍数,就叫投资乘数,用k 表示投资乘数,则I Y k ??=/

5、税收乘数:指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的比率。税收乘数有两种:一种是税收变动对总收入的影响;另一种是税收绝对量变动对总收入的影响,及定量税对总收入的影响。ββ--==??1t k t y

6、平衡预算乘数:是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对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平衡预算乘数恒等于一。

二、单项选择题

1~5DADCB 6~10 ACDBA

四、简答题

1.为什么说国民收入决定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

答:收入与分配相关,分配与需求和投资相关,也就是说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关,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目的就是帮助政府制定有效的财政和货币政策。

2.经济学中所谓“节约的驳论”,请问什么道理?

“节俭悖论”是凯恩斯最早提出的一种理论,也称为“节俭悖论”、“节俭反论”、“节俭的矛盾”根据凯恩斯主义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消费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动,储蓄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但根据储蓄变动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的理论,增加储蓄会减少国民收入,使经济衰退,是恶的;而减少储蓄会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繁荣,是好的,这种矛盾被称为"节俭悖论"。

3.凯恩斯说:当经济萧条时,政府“先雇佣一批失业工人挖坑,在雇佣一批失业工人把坑填上,这也能增加收入”,你如何理解?

雇两百人挖坑,再雇两百人把坑填上,这叫创造就业机会。雇两百人挖坑时,需要发两百个铁锹;当他发铁锹时,生产铁锹的企业开工了,生产钢铁的企业也生产了;当他发铁锹时还得给工人发工资,这时食品消费也都有了。等他再雇两百人把坑填上时,还得发两百把铁锹,还得发工资。

也就是当一国经济萧条时,政府应该出来做事,用“看得见的手”,通过发国债的方式把经济拉起来,让经济从萧条中摆脱出来。

4.短期消费函数与长期消费函数有哪些区别?

短期消费函数的公式为: C = α + βY (式中C为现期消费,α为自发性消费即必须要有的基本生活消费,β为边际消费倾向,Y为可支配收入,βY表示引致消费),它的基本含义是消费是自发消费和引致消费的和,消费者的消费主要取决于可支配收入收入。即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理论。而长期消费函数的公式为:C = βY ,(常数β表示消费与收入的固定比率),它表明在长期消费函数中,消费为收入的一个固定比率,平均消费倾向并不是呈递减的趋势,而是相当稳定。即“库兹涅茨反论”,它否定了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的第四个命题:平均消费倾向β随收入上升而下降。长期消费函数和短期消费函数的区别在于短期消费曲线不经过原点,而长期消费曲线经过原点,即在长期中,没有收入就没有消费。并且长期消费曲线比短期消费曲线陡峭。

5.概述凯恩斯消费函数的基本内容,并进行分析和评论。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影响消费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例如收入水平、价格水平、利率水平、收入分配、消费者的资产、消费信贷、消费者年龄结构以及制度、风俗、习惯等,都会影响到消费支出。但是凯恩斯的理论假设,在影响消费的各种因素中,收入是消费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收入的变化决定消费的变化。这样消费函数可以用方程

C=C(Y)

表示。式中,等号左边的C表示消费;右边的C表示函数关系;Y表示收入;C=C(Y)

表示消费是收入的函数。

消费函数又称消费倾向。凯恩斯把消费倾向区分为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平均消费倾向是指,在任一收入水平上的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率。以APC表示平均消费倾向,则有

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在增加的一个单位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所占的比率,也就是消费增量对收入增量的比率。以MPC表示边际消费倾向,则有

MPC=

边际消费倾向是消费曲线C=C(Y)的斜率。

边际消费倾向的数值大于0而小于1。这是因为,根据凯恩斯理论的假设,消费增量只是收入增量的一部分。

平均消费倾向大于边际消费倾向,即APC>MPC。这是因为,即使收入为零,也必定存在基本消费。如果收入和消费两个经济变量之间存在线性关系,边际消费倾向为一常数,那么消费函数就可以用下列方程表示式中,C表示消费支出;Y表示收入绝对水平;为自发性消费或基本消费,即当收入为0时,消费等于;c为边际消费倾向,c和Y的乘积表示收入引致的消费,也称引致消费。

所以,消费函数的经济含义还可以解释为:消费等于自发消费与引致消费之和。当收入和消费之间存在线性关系时,消费函数就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直线。消费函数上每一点的斜率都相等。

对于凯恩斯的上述观点,一些西方学者认为是有缺陷的。例如,经验性的事实似乎证明了短期收入与消费水平之间的稳定关系;由于消费的习惯的作用,人们的消费结构并不能随收入的变动而得到相应的调整,当收入增加时,消费可能不会与收入一样也调整到新水平,收入减少时,消费也一般不会立即调整到类似的低水平。而且,仍然缺乏足够的证据来证明消费倾向一定是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递减的,另外,如果从长期来观察,消费函数同目前收入的关系可能不如某些长期收入或资本财富的关系那样密切。再者,凯恩斯的消费函数抹杀了资本主义社会消费的阶级区别。他根据“先验的人性”断言存在基本心理的消费倾向规律,即在收入增量中消费部分越来越小而储蓄部分越来越大,并以此作为消费不足论的根据。事实上,资本家的消费和劳动者的维持最低生活的消费在性质上和变化趋势上是不同的。劳动者收入的增加常常落后于最低生产费用的增加,而不是消费的增加落后于收入的增加。

四、计算题

1.假定某经济的消费函数为C=100+0.8DI,DI为可支配收入,投资I=50,政府购买G=200,政府转移支付Tr=6

2.5,税收t=250.试求:均衡的国民收入?投资乘数、政府购买乘数、转移支付乘数、平均预算乘数各为多少?

(1)可支配收入DI=NI-t+Tr =NI-250+62.5=NI-187.5

由收入恒等式NI=C+I+G=100+0.8(NI-187.5)+50+200

解得均衡国民收入 =1000(亿元)

(2)根据消费函数可知边际消费倾向c=0.8,则:

投资乘数=1/1-c=5

政府购买乘数=1/1-c=5

税收乘数=-c/1-c=-4

转移支付乘数=c/1-c=4

平衡预算乘数= 1-c/1-c=1

(2)假设在国民经济萧条时期,消费函数C=15+0.7

Y,税收函数=6+0.2Y,转

d

移支付R=2,投资I=20,政府购买G=10.计算:

(1)均衡产出为多少?

(2)若充分就业产出为120,需要增加多少政府购买可以实现充分就业?

(3)政府购买增加对消费需求有何影响?

(4)实现充分就业需要增加多少转移支付?

(5)在平衡预算情况下需要增加多少政府购买就可以实现充分就业?

答:

(1)在经济萧条时期,总产出决定于总需求。利用Y=AD,即可求得均衡产出Y。因为

AD=C+I+G=[15+0.75(Y-6-0.2Y+2)]+20+10

那么由Y=AD求得

Y=105

(2) 因为 =120-105=15,又因为

所以 =() =(1-0.75×0.2)×15=6

(3)因为

所以

以上计算结果说明,政府购买增加6,通过2.5的乘数,使总产量增加15。按0.2的税率缴纳税金,可支配收入增加12。按照0.75的边际消费倾向,消费需求增加9。

(4)因为,所以 =

[(1-0.75+0.75×0.2)÷0.75]×15=8

(5)首先计算比例税情况下的平衡预算乘数。因为

AD=C+I+G= +c (Y- ) +I+G

根据平衡预算的要求,有

将该式代入总需求函数中

在萧条经济中,总产出决定总需求,这就说明,在比例税情况下,平衡预算乘数仍然为1。

由于充分就业产出为120,均衡产出为105,所以必须使均衡产出增加15,即

因为平衡预算乘数为1,政府购买必须增加15 这说明在比例税情况下,当政府购买增加15时,自发性税收必须增加12才能满足平衡预算的要求。

下面进行检验:当政府按照这样的方式增支增收时,能否实现充分就业,即均衡产出能否增至120。

15+0.75(Y-6-12-0.2Y+2)+20+10+15=60+ 0.75(0.8Y-16)所以 Y=120

3.

(1)根据已知消费函数C=0.8Y,当Y=500时,有

C= 0.8*500=400

(2)根据相对收入假说,收入下降是消费变化服从短期消费曲线所揭示的规律。由已知收入下降时,边际消费倾向为0.6,可见,由于收入下降,平均消费倾向提高。

(3)

根据相对收入假说的解释,虽然收入下降了,但消费由于过去较高收入的影响而下降较少,即消费相对稳定。

4.

(1)根据收入均衡条件Y=C+I+G和已知条件

T=0.2Y

可得(100+300+160)/[1-0.9×(1-0.2)]=2000亿元

即均衡收入水平就是2000亿元。

根据三部门经济模型中的乘数公式,投资乘数为

政府购买乘数为

税收乘数(t不变)

(2)由上题公式,可直接得出当政府购买增加为300亿元时的均衡收入水平为2500亿元

也可根据政府购买乘数,得

亿元

(3)由(1)题公式,可直接得出当投资增加400亿美元时的均衡收入为

亿元

也可根据投资乘数,得

亿元

4)由Y=C+I+G和,,T=tY,I=300+0.2Y,可解得

7000亿元

由上式可得政府购买乘数为

显然比原来的乘数要大。

税收乘数 -11.25

(5)直接用公式,可得到新的均衡收入和各乘数

1217.4亿元

投资乘数政府购买乘数

=2.17

税收乘数

=-1.96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税收乘数是指税率的乘数,而没有涉及到t=0.2调整到这个变化过程。

五、案例分析

(一)纵向考察我国居民消费总量(绝对量)指标,表现为“两波升势”这两波升势分别为1992~1996年和2000~2004年两个时段(见表1)。前波升势跟通货膨胀有着密切关系,更多表现为名义上的增长,而第二波则是在通货紧缩经济背景下出现的真实的增长。也就是说,在始自2002年的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中,居民消费总量实际上保持了较高的增幅,年增幅均在3000多亿元,2004年更高达6300多亿元,居民消费总量增长呈现加快之势。还需要指出的是,在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中,居民消费水平指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居民消费总量同步走高,呈现“三高”态势。 2000~2004年五年间,居民消费水平指数(以1978年为100)增幅分别为35.2、24.3、30、32.4和41.5个指数点位(见表2),远高于18个点位的平均增幅。由上述两项总量指标可以看出,在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中,居民消费总水平一直保持了较高的稳定增长,有力地支撑了GDP增长的高速度。消费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国民收入的增长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二)从相对份额分析,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又呈现“三低”现象所谓“三低”,即消费率(最终消费与GDP的比率)低、居民消费占最终消费的份额低、居民消费率低。从表1和图1可以看出,我国的消费率长期徘徊在60%上下,最低年份的2004年仅为53.6%,大大低于70%左右的世界平均水平。在2002年以来的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中,消费率全都处于60%以下,而且创下了1998年以来的最低点。在消费率逐年走低的同时,投资率却连年攀升。2000~2004年,中国的投资率分别为36.4%、38%、39.2%、42.3%和43.9%,而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大国的投资率一般为20%~30%,消费率一般为70%~80%。消费与投资增

长不协调,消费率偏低,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容易造成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导致商品供求失衡。由于居民消费在最终消费中占主导地位,消费率低必然表现为居民消费率偏低。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左右时,各国居民消费率一般为61%,而中国的居民消费率自1978年以来一直在53%以下,并且逐年下降,2003年居民消费率仅为43.4%,2004年则进一步降至41.9%的最低水平,而且首次出现了投资率高于居民消费率的不正常情况。居民消费率之所以低,首先在于居民消费增速明显慢于经济增长。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居民消费增速就长期慢于GDP增速。按当年价格计算,1990~2003年,居民消费增长比GDP增长慢1.5个百分点。不仅居民消费总量增速缓慢,人均居民消费水平提高速度慢于经济增长的情况也更加明显。其次,从最终消费的构成看,表现为居民消费的增速在大多数年份慢于政府消费增速,居民消费占最终消费的份额偏低。1992年以来,我国政府消费增速逐年加快,占总消费的比重不断提高,而居民消费增速则逐年减缓,占总消费的比重也不断降低(其间只有1995、1996和2003、2004四个年份除外)。1991~2002年政府消费年均增长16.3%,居民消费年均增长14.8%,居民消费增长低于政府消费增长1.5个百分点。第三,从按支出法核算的GDP的构成看,居民消费率偏低,主要是受高投资率“挤出效应”的影响。以2004年为例,由于该年度固定资产投资实现了超乎寻常的高速增长,尽管当年居民消费在总量和增速上都保持了较高的增长,但仍出现了投资率首次高于居民消费率的不正常状况。反观2005年,由于净出口增长迅猛,投资增速也不会出现大的回落,居民消费有可能受到二者的“双重挤压”,居民消费率低的状况不会有大的改观。

第四章

一、名词解释

一般均衡:通过生产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以及这两种市场相互之间的供给和需求力量的相互作用,每种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给量与需求量在某一价格下同时趋于相等,社会经济将达到全面均衡状态。

交易动机:指个人和企业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而需要足够的货币,现金来支付开发。

谨慎动机:为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部分货币的动机。

投机动机: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

流动偏好:是指因现金存在流动性,使人们更希望持有更多的现金。

资本边际效率:是一种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种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的贴现率。

二、单项选择题

1、一般来说,IS曲线的斜率(B)

A、为正

B、为负

C、为零

D、等于1

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政府购买增加会使IS曲线(B)

A、向左移动

B、向右移动

C、保持不变

D、发生转动

3、按照凯恩斯的观点,人们持有货币事由于(D)

A、交易动机

B、谨慎动机

C、投机动机

D、以上都正确

4、投资需求增加会引起IS曲线(B)

A、向右移动投资需求曲线的移动量

B、向右移动投资需求曲线的移动量乘以乘数

C、向左移动投资需求曲线的移动量

D、向左移动投资需求曲线的移动量乘以乘数

5、IS曲线上的每一点表示(A)

A、产品市场投资等于储蓄时收入与利率的组合

B、使投资等于储蓄时的均衡货币额

C、货币市场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时的均衡货币额

D、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都均衡时的收入与利率组合

6、下列引起IS曲线左移的因素是(C)

A、投资需求增加

B、政府购买减少

C、政府税收增加

D、政府税收减少

7、LM曲线的斜率取决于(D)

A、边际消费倾向

B、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反应程度

C、货币需求对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

D、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反应程度

8、当公众预期(B)时,会持有更多的货币。

A、债券价格上升

B、债券利率下降

C、债券利率下降

D、预算盈余增加

9、货币的投机型需求主要取决于(A)

A、利率高低

B、未来收入的水平

C、预防动机

D、利率下降

1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货币供给增加会引起(A)

A、收入增加

B、收入下降

C、利率上升

D、利率下降

三、简答题

1、为什么说资本边际效率曲线不能准确代表企业的投资需求曲线?

资本边际效率曲线基本上反映了投资需求与利率之间的反方向变动关系。但实际生活中,当利率下降,如果所有的T商都增加投资,投资品的价格就会上升,故投资的预期利润率必然小于以不变的投资品价格计算的资本边际效率。

2、在两部门经济中,IS曲线的位置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结合图形说明IS曲线的形成、含义及其移动的经济意义。

受消费函数与投资函数中的参数影响,如消费边际倾向,投资对利率的反应程度等影响。

IS曲线代表产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总产出与利率水平之间的关系。表明了利率影响投资,投资影响总产出的传递机制,即总产出与利率之间存在反响变化关系。

3、LM曲线的位置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结合图形说明IS曲线的形成、含义及其移动的经济意义。

LM曲线y=hr/k+m/k,其位置主要取决于y与r的关系主要取决于k,h,即LM 曲线的斜率取决于货币的投机需求曲线和交易需求曲线的斜率。

由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L=M,可得下列方程:

L=M 均衡条件

L=Ll十L2=ky-hr 货币需求函数

M/P=M0/P 货币供给

即LM曲线的方程表达式为:

ky-hr= M0/P

或 r=(k/h)y-M0/h

LM曲线的含义:

LM曲线是一条流动性偏好——货币供给(LM)曲线。它所表示的是使货币市场达于均衡即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的利息率与国民收入的各种组合。

因此,LM曲线上的任何一点,即利息率与国民收入的任一组合,都保证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相等,都表示货币市场的均衡。

(一)LM曲线的水平移动

由于LM曲线的形成是由货币的投机需求、交易需求和货币供给共同决定的。因此,LM曲线位置的移动,主要取决于这三个因素的变化。

(1)货币供给变动

如果其他条件不变,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将导致LM曲线的同方向移动,

即货币供给增加,使LM向右下移动,货币供给减少使LM向左上移动。反之亦然。(2)货币投机需求变动

如果其他情况不变,货币投机需求增加,LM曲线将向左上移动,如投机需求减少,则LM曲线向右下移动。

这是因为,货币供给不变时,货币投机需求增加,货币市场上将出现供不应求,这导致利率上升,同时导致收入下降,从而LM向左上移动;反之亦然。

(3)货币交易需求变化

如果其他情况不变,货币交易需求增加,货币市场上也会供不应求,同样会导致利率上升,收入下降,LM向左上移动。反之亦然。

(二)LM曲线的旋转移动

如果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性增加(表现为h值由小变大),则会使LM曲线逐步变得平缓,即发生顺时针方向转动;反之,则发生逆时针转动。

如果货币需求对收入的敏感性增强(表现为k值由小变大),则会使LM曲线逐渐变陡,发生逆时针转动;反之,则发生顺时针转动。

4、怎样理解IS-LM模型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结合图说明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和非均衡。

IS-LM模型实现了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均衡即一般均衡的实现下的国民收入决定情况。

5、怎样理解凯恩斯流动陷阱区LM曲线的特征?

假使利率下降低到一个程度,货币的投机需求将成为无限,LM曲线成为一条水平线。人们估计如此高的债券价格只会下降,于是人们不会再购买债券,宁可保留货币在手中。

四、计算题

1、用IS-LM模型分析下属情况对需求的影响;

(1)由于大量公司破产而引起的悲观情绪;下降

(2)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增加

(3)所得税的增加;减少投资,下降

(4)与本国买一关系密切的国家发生衰退;下降

(5)边际消费倾向的下降;消费低迷,下降

(6)物价水平的上升;抑制消费,下降

2、假定某经济是由三部门构成,消费函数为C=800+0.63Y,投资函数为I=

7500-20000r,货币需求为L=0.1625Y-10000r,价格水平为 p=1。试计算当名义货币供给为 M 0=60000亿美元,政府支出为G=7500亿美元时的GNP,并证明所有的GNP值等于消费、投资和政府支出总和。

mo/p=L 所以6000=0.1625Y-10000r

S=I 所以 Y-C=I 所以 7500-20000r=0.37Y-800

结合上式,Y=29208.6

3、假定货币需求L=0.2Y,实际货币供给为M/P=200,消费C=90+0.8Yd,税收T=50,投资I=140-5r,财政支出G=50。

(1)导出IS-LM方程,求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

(2)若其他情况不便,政府支出G增加20,收入、利率和投资有什么变化?(3)是否存在“挤出效应”?

(1)m/p=m=200=0.2Y 所以 Y=1000

I=S所以140-5Y+50=Y-(90+0.8(Y-50))

190-5r=0.2Y-50

r=8 I=100

(2)210-5r=0.2Y-50 所以 r=12 I=80

(3)存在,政府支出的增加明显导致了投资总量的减少。

五、案例分析

自从2002年9月20日,全国石油价格开始上涨。伦敦的国际基准布伦特原油每桶上涨17美分,达28.55美元;纽约的石油期货上涨8美分,每桶价格为29.58美元。在19个月内,美国的石油价格已上涨了近一美元。沙特评价说,在即将发生战争的情况下,欧佩克应该生产更多原油以弥补市场短缺,而不应该降低市场预期。欧佩克已决定在12月12日在举行一次会议,到那时,华盛顿对伊拉克的态度会更加明朗。华盛顿时报上周五报道说,美军方认为明年2月份是发动攻击的最佳时机,而经济学家则警告说,能源成本的进一步上升会使亚洲和美国脆弱的经济复苏早打击。亚洲80%的石油依靠进口,较高的原油价格会加剧通货膨胀,从而使支付平衡问题更加困难。韩国、菲律宾、泰国以及中国台湾地区受到的冲击最大,因为油价上涨会削弱它们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下面问题:

1、世界原油价格上涨对一个原油进口量很大的国家经济会产生什么也影响?

2、若想保持失业率或物价水平不变,政府应采取什么样的财政和货币政策?

1.(1)减缓经济增长速度

石油价格上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是非常广泛的,从生产到消费,从成本到价格,从贸易到投资,都会因石油价格上涨而带来不利影响,因而也就必然会降低经济增长速度。

(2)加剧通货膨胀压力

石油消费大国,其很大比例依赖进口,致使原油、成品油进口数量持续持续上升。

(3)企业成本上升,国际竞争力下降

随着石油价格上涨将引起相关行业成本增加,与石油相关产品价格上涨,从而造成更大范围的企业成本增加,给交通运输、冶金、石化、轻工、渔业、农业等相关产业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2、

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降低税收来调节国民收入

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来改变利率和收入

第五章

一、名词解释

财政政策: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货币政策: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应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总需求: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通常以产出水平来表示。

总供给:整个经济社会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提供的商品和劳务的总量(总产量或总产出)。

生产函数: 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二、单项选择题

1~5.CDBCA 6~10.BAAAD

三、简答题

1.什么是总需求?什么是总需求曲线?

2.什么是总供给,什么是总供给曲线?

3.说明总需求曲线为什么向右下方倾斜?

4.AD曲线在坐标内水平移动的经济含义是什么?其原因是什么?

5.什么原因会引起AS曲线在坐标内发生水平移动?

答:

1.总需求是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通常以产出水平来表示。

总需求曲线:表示在一系列价格总水平下经济社会的均衡的总支出水平,即总需求曲线表示经济中的均衡的总支出量随着价格总水平变动而变动的轨迹。总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2. 总供给:整个经济社会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提供的商品和劳务的总量(总产量或总产出)。

总供给曲线:表示一系列价格总水平下经济提供的产出量,即总供给曲线表示经济中厂商愿意并且能够供给的总产出量随价格变动而变动的轨迹。

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左上方倾斜的曲线

3. 第一,利率效应。价格水平上升时,实际货币供给下降,货币供给小于货

币需求,导致利率上升,投资下降,总需求量减少;第二,实际余额效应。

价格总水平上升时,资产的实际价值下降,人们实际拥有的财富减少,人们的消费水平下降;第三,税收效应。价格总水平上升时,人们的名义收入水平增加,会使人们进入更高的纳税等级,从而增加人们的税收负担,减少可支配收入,进而减少消费;第四,净出口效应。国内物价水平上升,在汇率不变条件下,使进口商品的价格相对下降,出口商品的价格相对上升,导致本国居民增加对国外的商品购买,外国居民购买本国商品减少。因此,净出口减少。

4. 如果价格水平不变,由其他原因导致总产出水平的变化,可以看作是AD曲

线在坐标内的水平移动。AD曲线水平移动的主要原因是政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5.如果价格水平不变,由其他原因导致总产出水平的变化,可以看作是AS曲

线在坐标内的水平移动。AS曲线水平移动的主要原因是劳动生产率、技术创新和资源状况。

四、计算题

1.某经济存在以下经济关系:消费C=800+0.8

Y,税收T=0.25Y,政府支出200,

d

投资I=200-50r,货币需求L=0.4Y-100r,名义货币供给900.要求:

(1)总需求函数;

(2)P=I是的收入和利润。

解:⑴又产品市场均衡条件Y=C+I+G

可得IS方程:Y=3000-125r

由货币市场均衡条件0.4Y-100r=M/P

可得LM方程:Y=250r+2250/P.

联立IS和LM方程,

可以得到总需求函数:Y=2000+750/P.

⑵当P=1时Y=2000+750/P=2000+750/1=2750,r=2.

2.已知总供给曲线为AS=500P,总需求曲线为AD=600-50P。要求:

(1)求供给均衡点;

(2)如果总供给不变,总需求上升10%,求新的供求均衡点;

(3)如果总需求曲线不变,总供给上升10%,求新的供求均衡点。

(1)AS=AD

500P=600-50P P=12/11

y=6000/11 其平衡点为P=12/11 y=6000/11

(2)1.1*AD=AS

1.1*(600-50P)=500P

P=1.19 y=595

(3)AD=1.1*AS

600-50P=1.1*500P

P=1,y=550

3.设消费函数C=100+0.75Y,投资函数I=20-2r,货币需求函数L=0.2Y-0.5r,

货币供给M=50,价格水平为P

(1)推导总需求曲线

(2)当价格为10和5时,总需求分别为多少?

(3)推导政府购买增加50时的AD曲线,并计算价格为10和5时的总需求。(4)推导货币供给增加20时的AD曲线,并计算价格为10和5时的总需求。

(1)根据产品市场均衡条件Y=C+I,可得IS曲线为:r=60-1/8Y

根据货币市场均衡条件M/P=L可得出LM曲线为: r=-100/P+0.4Y

由以上两式可得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关系为:

Y=190/P+114

(2)根据(1)的结果可知,当价格P=10和5时,国民收入水平为:

P=10, Y=133 和 P=5, Y=152

(3)根据产品市场三部门均衡条件Y=C+I+G,可得出IS曲线为:r=85-1/8Y。

此时,LM曲线仍为:r=-100/P+0.4Y,因此可得出总需求曲线方程为:

Y=190/P+162 ·’

所以: P=10, Y=181和 P=5, Y=200

(4)当货币供给增加20时,由L=M/P可推导出M增加至70的LM曲线为:

r =0.4Y-140/P ,

再结合初的IS曲线:r =60-1/8Y,可以推导出总需求曲线为:

Y=267/P + 114

4.假定消费C=1000+0.8

Y,投资I=150-6r,税收T=50和政府购买G=40,从而

d

IS方程是Y=1250-30r,名义货币供给M=150,货币需求L=0.20Y-4r,当价格水平P=100%时,LM方程是Y=750+20r;当价格水平P=120%时,LM方程是Y=625+20r;当价格水平P=150%时,LM方程是Y=500+20r。要求:

(1)试求价格水平为100%、120%、150%时,产品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的收入和利率。

(2)画一张坐标图,纵轴表示价格水平,横轴表示收入水平。将上述相应的价格水平和收入水平的组合连接成一条AD曲线。

(3)如果价格水平P=1.00(即100%)不变,但中央银行减少名义货币供给,AD区线将如何变化?

(4)假定LM曲线不变,但投资支出对利润变动的敏感程度下降时,比方说I=150-6r变为I=120-3r时,总需求曲线斜率有何变化?

(5)假定IS曲线不变,但货币需求对利润更敏感时,比方说L=0.20Y-4r变为L=0.20Y-10r时,总需求曲线斜率有何变化?

(1)Y=1/k×M/P+hr/k=1/0.2×150/P+4×r/0.2=750/P+20r (LM方程)

① P=1 Y=750+20r

② P=1.2 Y=625+20r

③ P=1.5 Y=500+20r

(2) IS=LM

1250-30r=750/P+20r r=25-15/P代入LM方程

Y=750/P+20×(25-15/P)=450/P+500

=(500P+450)/P (AS方程)

① P=1 Y=950 r=25-15=10

② P=1.2 Y=875 r=25-12.5=12.5

③ P=1.5 Y=800 r=25-10=15

(3) M=200 P=1

Y=1000/P+20r=1000+20r (LM方程)

1250-30r=1000+20r

r=5 Y=1000+20×5=1100

宏观经济学习题及答案

第9章 一、选择题 1.政府预算赤字增加()。 A.提高了真实利率并挤出了投资 B.降低了真实利率并挤出了投资 C.对真实利率没有影响,也不会挤出投资,因为外国人购买有赤字国家的资产 D.以上各项都不是 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国较高的真实利率()。 A.增加了该国的资本净流出,因为本国居民和外国人都喜欢在该国投资 B.减少了该国的资本净流出,因为本国居民和外国人都喜欢在该国投资 C.减少了该国的资本净流出,因为本国居民和外国人都喜欢在国外投资 D.以上各项都不是 3.欧洲人对美国生产的福特汽车的偏好提高,引起美元()。 A.贬值,且美国净出口增加 B.贬值,且美国净出口减少 C.升值,且美国净出口增加 D.升值,且美国净出口减少 E.升值,但美国净出口总额保持不变 4.“孪生赤字”这个词是指()。 A.一国的贸易赤字和它的政府预算赤字 B.一国的贸易赤字和它的资本净流出赤字 C.一国的储蓄赤字和它的投资赤字的相等 D.如果一国有贸易赤字,其贸易伙伴必定也有贸易赤字 5.以下哪一项关于外汇市场的表述是正确的?()。 A.一国净出口增加增加了本币供给,本币贬值 B.一国净出口增加减少了本币供给,本币贬值 C.一国净出口增加减少了本币需求,本币升值 D.一国净出口增加增加了本币需求,本币升值 6.以下哪一项关于外汇市场的表述是正确的?()。 A.一国资本净流出增加增加了本币供给,本币升值 B.一国资本净流出增加增加了本币供给,本币贬值 C.一国资本净流出增加增加了本币需求,本币升值 D.一国资本净流出增加增加了本币需求,本币贬值 7.如果美国对中国生产的服装的进口实行配额,以下哪一项关于美国外汇市场的表述是正确的?()。 A.美元供给增加,且美元贬值 B.美元供给减少,且美元升值 C.美元需求增加,且美元升值 D.美元需求减少,且美元贬值 8.如果美国对中国生产的服装的进口实行配额,以下哪一项关于美国净出口的表述是正确的?()。 A.净出口将增加 B.净出口将减少 C.净出口将保持不变 D.以上各项都不是 二、判断题 1.资本净流出是外国人购买的本国资产减国内居民购买的外国资产。 2.一国的资本净流出(NCO)总等于其净出口(NX)。

宏观经济学试题及答案99694

宏观经济学B卷答案 一、名词解释(10分每小题2分) 1GNP:国民生产总值。某国身份家的公民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能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2、税收乘数:税收增加一个单位所引起的均衡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 3、货币流动偏好: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牺牲利息收入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 4、LM曲线:货币市场均衡时L m =,此时反映利率r和国民收入y之间对应关系的曲线。 5、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货币当局通过改变货币供给m或利率r等金融杠杆进而使国民收入增加的政策。 二、单项选择(20分每小题2分) 1——5 DDADB 6——10 BBABC 三、简答题(20分每小题5分) 1、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如果国家增加政府转移支付,IS曲线将如何移动, 请画图分析并说明理由。 答:在三部门经济中,IS曲线为 1 e g t tr r y d d αβββ ++-+- =-,当其他条 件不变,政府转移支付tr增加时,纵截距 e g t tr d αββ ++-+ 增大,斜率不变, 所以IS曲线向右上方平移。 2、什么是汇率?汇率有几种标价法?并举例说明。 答:汇率是一国货币交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有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直接标价法如:1美元=6.19人民币;间接标价法如:1人民币=1/6.19美元。 3、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是什么?为达到这些目标可采用的政策工具有哪些?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包括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工具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又包括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又包括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宏观经济学及练习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之和等于1,这是因为(C) A.任何两个边际量相加总是等于1。 B.MP曲线C和MPS曲线都是直线。 C.国民收入的每一元不是用于消费就是用于储蓄。 D.经济中的投资水平不变。 2.在两部门经济中,均衡发生于(c)之时。 A.实际储蓄等于实际投资。 B.实际的消费加实际的投资等于产出值。 C.计划储蓄等于计划投资。 D.总支出等于企业部门的收入。 3.在凯恩斯的两部门经济模型中,如果边际消费倾向值0.8, 那么自发性支出的乘数值必是(c)。 A .1 .6 B. 2.5 C. 5 D.4。 4.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厂商投资增加将引起(B)。 A.国民收入增加,但消费水平不变。 B.国民收入增加,同时消费水平提高。 C.国民收入增加,但消费水平下降。 D.国民收入增加,储蓄水平下降。 5.消费函数的斜率等于(C)。 A.平均消费倾向。

B.平均储蓄倾向。 C.边际消费倾向。 D.边际储蓄倾向 6. 如果消费函数为C=100+0.8(Y-T),那么政府支出乘数是(D)。 A.0.8 B.1.253 C.4 D.5 7. 如果消费函数为C=100+0.8(Y-T),并且税收和政府支出同时增加一元,则均衡的收入水平将( C )。 A.保持不变。 B.增加3元。 C.增加1元。 D.下降4元。 8.边际消费倾向小于1,意味着当前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将使意愿的消费支出( A )。 A.增加,但幅度小于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幅度。 B.有所下降,这是由于收入的增加会增加储蓄。 C.增加,其幅度等于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幅度。 D.保持不变,这是由于边际储蓄倾向同样小于1。 9.投资乘数等于(A)。 A.收入变化除以投资变化。 B.投资变化除以收入变化。 C.边际消费倾向的倒数。

宏观经济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宏观经济学》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 第Ⅰ部分模拟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平均消费倾向表示与之比。 2、在二部门经济中,均衡的国民收入是和相等时的国民收入。 3、宏观财政政策包括政策和政策。 4、交易余额和预防余额主要取决于,投机余额主要取决于。 5、宏观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有调整法定准备金率、、。 1、消费支出、可支配收入。 2、总支出、国民收入。 3、财政支出、财政收入。 4、国民收入、利息率。 5、调整贴现率、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 二、判断题(下列各题,如果您认为正确,请在题后的括号中打上“√”号,否则请打上“×”号,每题1分,共10分) 1、财政政策的内在稳定器有助于缓和经济的波动。() 2、从短期来说,当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为0时,消费支出也为0。()。 3、消费曲线的斜率等于边际消费倾向。() 4、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涨时,我们就可以说,发生了通货膨胀。(), 5、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是国民收入的递增函数。() 6、当投资增加时,IS曲线向右移动。() 7、在IS曲线的右侧,I

宏观经济学习题集及答案

宏观经济学试题库 第一单元 一、单项选择题 1、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 A、价格决定理论; B、工资决定理论; C、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D、汇率决定理论。 2、表示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量指标是() A、国民生产总值; B、国内生产总值; C、名义国民生产总值; D、实际国民生产总值。 3、GNP核算中的劳务包括() A、工人劳动; B、农民劳动; C、工程师劳动; D、保险业服务。 4、实际GDP等于() A、价格水平除以名义GDP; B、名义GDP除以价格水平; C、名义GDP乘以价格水平; D、价格水平乘以潜在GDP。 5、从国民生产总值减下列项目成为国民生产净值() A、折旧; B、原材料支出; C、直接税; D、间接税。 6、从国民生产净值减下列项目在为国民收入() A、折旧; B、原材料支出; C、直接税; D、间接税。 二、判断题 1、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最终产品是指有形的物质产品。() 2、今年建成并出售的房屋和去年建成而在今年出售的房屋都应计入今年的国民生产总值。 () 3、同样的服装,在生产中作为工作服就是中间产品,而在日常生活中穿就是最终产品。 () 4、国民生产总值一定大于国内生产总值。() 5、居民购房支出属于个人消费支出。() 6、从理论上讲,按支出法、收入法和部门法所计算出的国民生产总值是一致的。() 7、所谓净出口是指出口减进口。() 8、在三部门经济中如果用支出法来计算,GNP等于消费+投资+税收。() 三、简答题 1、比较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与名义国民生产总值。 2、比较国民生产总值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3、为什么住房建筑支出作为投资支出的一部分? 4、假定A为B提供服务应得报酬400美元,B为A提供服务应得报酬300美元,AB商定相 互抵消300美元,结果A只收B100美元。应如何计入GNP? 第一单元答案: 一、C、A、D、B、A、D; 二、错、错、对、错、错、对、对、错; 三、1、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与名义国民生产总值的区别在于计算时所用的价格不同。前者用不变价格,后者用当年价格。两者之间的差别反映了通货膨胀程度。 2、国民生产总值用人口总数除所得出的数值就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前者可以反映一国的综合国力,后者可以反映一国的富裕程度。 3、由于能长期居住,提供服务,它比一般耐用消费品的使用寿命更长,因此把住房的

宏观经济学课后练习题

第四章货币与通货膨胀 一、选择题 1.货币是( D ) A.交易所用资产存量。 B.公众手中的现金。 C.价值储藏手段、计价单位和交换媒介。 D.以上全部。 2.物物交换的经济体要求( C ) A.使用法定货币。 B.使用商品货币。 C.需求的双向一致性。 D.货币作为价值储藏手段而非交换媒介。 3.法定货币( D ) A.以黄金为后盾。 B.由意大利汽车制造商确定为货币。 C.包括通货和银行金库里储存的黄金。 D.是一种没有内在价值的货币。 4.下列哪种情况下货币供给增加( B ) A.政府购买增加。 B.联储从公众手中购买国库债券。 C.一个平民购买通用汽车的债券。 向公众发售股票,然后将收益用于新工厂的建设。 5.下列哪项不包括在M1中?( C ) A.通货。 B.活期存款。 C.储蓄存款。 D.旅行支票。 6.根据费雪方程式,名义利率( A ) A.等于实际利率加上通胀率。 B.等于实际利率减去通胀率。 C.总是比实际利率高。 D.不变。 7.根据费雪效应,更高的通货膨胀率会导致( C ) A.更高的实际货币余额。 B.更高的实际利率。 C.更高的名义利率。 D.以上全部。 8.如果通货膨胀从6%下降到4%,其他都保持不变,那么,根据费雪效应( C ) A.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都下降2%。 B.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都不变。 C.名义利率下降2%,实际利率保持不变。 D.名义利率不变,实际利率下降2%。 9.预期通货膨胀损害( D ) A.货币持有者。 B.那些在预期通货膨胀之前收取固定的名义养老金并靠养老金生活的人。 C.饭店所有者。 D.以上全部。 10.假设经济中唯一的产品是马铃薯,某年1 000磅的马铃薯按每磅美元的价格出售。

宏观经济学题及答案

第一章结论 复习思考题: 1.重要概念:超长期;总供给曲线;实际GDP的趋势线;长期;总需求曲线;产出缺口;中期;菲利普斯曲线;潜在产出;短期;增长率;通货膨胀;增长理论;经济周期;消费价格指数;总供给-总需求模型 2.长期中为什么产出水平只取决于总供给? 3.短期中为什么产出水平只取决于总需求? 第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复习思考题: 1.重要概念:GDP;GNP;GDP缩减指数;CPI;PPI;生产要素;最终/中间产品;名义GDP/实际GDP;通货膨胀;名义利率/实际利率 2.下列交易的价值是否应当计入国内生产总值(GDP)?为什么? (1)顾客在饭店支付餐费。 (2)一家公司购买一幢旧楼。 (3)一家供应商向制造个人计算机的公司出售计算机芯片。 (4)一位消费者从交易商手中买进一辆汽车。 3.国内生产总值(GDP)高是否一定意味着福利状况好呢?在评价经济福利状况时还应考虑哪些因素? 4..假定某经济社会有A、B、C三个厂商,A厂商年产出5000美元,卖给B、C和消费者。其中B买A 的产出200美元,C买2000美元,其中2800美元卖给消费者。B年产出500美元直接卖给消费者,C年产6000美元,其中3000美元由A买,其余由消费者买。 (1)假定投入在生产中用光,计算价值增加; (2)计算GDP为多少; (3)如果只有C有500美元折旧,计算国民收入。 5.假定GDP是6000美元,个人可支配收入是5100美元,政府预算赤字是200美元,消费是3800美元,外贸赤字是100美元,求: (1)储蓄S是多大; (2)投资I是多大; (3)政府支出是多大? 第三章增长与积累 复习思考题: 1.重要概念:增长核算方程;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趋同;全要素生产率;索洛剩余;新古典增长理论;稳态均衡; 2.索络增长模型能否有助于解释趋同现象?

宏观经济学习题(含答案)

宏观经济学部分 第十五章 一选择题 1、?下列哪一项不就是转移支付()? A退伍军人得津贴; B 失业救济金; C 贫困家庭补贴; D 以上均不就是。 2、?作为经济财富得一种测定,GDP得基本缺点就是()。 A 它测定得就是一国国民生产得全部产品得市场价值; B 它不能测定私人产出产量; C它所用得社会成本太多; D它不能测定与存货增加相联系得生产。 3、?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计入GNP得政府支出就是指()。 A 政府购买物品得支出; B政府购买物品与劳务得支出; C政府购买物品与劳务得支出加上政府得转移支付之与; D 政府工作人员得薪金与政府转移支付。 4、?已知:消费额=6亿元,投资额=1亿元,间接税亿元,政府用语商品与劳务得支出费=1、5 亿元,出口额=2亿元,进口额=1、8亿元,则()。 A NNP=8、7亿元 B GNP=7、7亿元 C GNP=8、7亿元 D NNP=5亿元 5所谓净出口就是指()。 A出口减进口; B 进口减出口; C 出口加出口; D GNP减进口。 6在三部门经济中,如果用支出法来衡量,GNP等于(). A 消费+投资; B消费+投资+政府支出; C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 D 消费+投资+净出口。 7、计入国民生产总值得有(). A 家庭主妇得劳务折合成得收入; B 出售股票得收入; C 拍卖毕加索作品得收入; D 为她人提供服务所得收入。 8、国民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净值之间得差别就是()。 A 直接税; B 折旧; C 间接税; D 净出口. 9、按最终使用者类型,将最终产品与劳务得市场价值加总起来计算GDP得方法就是(). A 支出法; B 收入法; C 生产法;D增加值法。 10、用收入法计算得GDP等于(). A 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 B工资+利息+地租+利润+间接税; C 工资+利息+中间产品+间接税+利润。 11、下列哪一项不就是公司间接税()。 A 销售税; B 公司所得税; C 货物税;D公司财产税。 12、在统计中,社会保险税增加对()项有影响. A GDP B NDP CNI D PI。 三、名词解释 1、政府购买支出

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它与微观经济学有什么区别 答: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即以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和国民收入的变动及就业、经济周期波动、通货膨胀、财政与金融、经济增长等等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微观和宏观的区别在于: a研究对象不同;宏观的研究是整个国民经济的经济行为,微观研究的是个体经济行为。b研究主题不同:宏观是资源利用以至充分就业;微观是资源配置最终到效用最大化。c中心理论不同:宏观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微观是价格理论。 2、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什么 答:(1)三市场划分:宏观经济学把一个经济体系中的所有市场综合为三个市场:金融市场,产品和服务市场,以及要素市场。(2)行为主体的划分:宏观经济学将行为主体主要分为:家庭、企业和政府。(3)总量分析方法。在宏观经济分析中,家庭和企业并不是作为分散决策的个体单位选择存在,而是最为一个统一的行动的总体存在。宏观经济学把家庭和企业作为个别的选者行为加总,研究他们总体的选择行为,这就是总量分析。(4)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础。宏观经济学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分析基础上 4、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治理对象是什么 答: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治理对象是:失业和通货膨胀。失业为实际变量,通货膨胀为名义变量。 5、什么是GDP和GNP它们之间的差别在什么地方 答:GDP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一国境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GNP是指一国公民在一定时期内所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两者的差别:(1)GDP是个地域概念而GNP是个国民概念;(2)GNP衡量的是一国公民的总收入,而不管其收入是从国内还是从国外获取的;GDP衡量的是一国国境内所有产出的总价值,而不管其所有者是本国公民还是外国公民。 第二章 1、试述国民生产总值(GNP)、国民生产净值(NN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和个人可支配收入(DPI)之间的关系。 答:国民生产净值(NNP)=国民生产总值(GNP)-折旧 国民收入(NI)=劳动收入+业主收入+租金收入+企业利润+净利息收入 个人收入(PI)=国民收入(NI)-公司利润-社会保障金+政府转移支付+红利+利息调整个人可支配收入(DPI)=个人收入(PI)-个人所得税-非税性支付2.试述名义GDP和实际GDP的区别,为什么估计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状况是通常使用实际GDP 答:名义GDP是以当年市场价格(现期价格)来测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实际GDP是以不变价格,即用过去某一年(称为基年)的价格为标准的国内生产总值。名义GDP和实际GDP两者之间最主要的区别是计算时使用的价格不同。实际GDP反映了真实的经济水平面,实际GDP的变动剔除了名义GDP中的价格变动因素,它能够准确地反映一国实际产量的变化 预测GDP数值通常使用实际GDP,因为它可以衡量两个不同时期经济中的物质产量的变化。实际GDP的变动剔除了名义GDP中的价格变动因素,它能准确地反映一国实际产量的变化。因此估计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状况是通常使用实际GDP.

(完整版)宏观经济学题库及答案

宏观经济学题库及答案 1.宏观经济学的创始人是(A)。 A.斯密; B.李嘉图; C.凯恩斯; D.萨缪尔森。 2.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C)。 A.价格决定理论; B.工资决定理论; C.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D.汇率决定理论。 3.下列各项中除哪一项外,均被认为是宏观经济的“疾病”(D)。 A.高失业; B.滞胀; C.通货膨胀; D.价格稳定。 4.表示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量指标是(A)。 A.国民生产总值; B.国内生产总值; C.名义国内生产总值; D.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5.一国国内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根据价格变化调整后的数 值被称为(B)。 A.国民生产总值; B.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C.名义国内生产总值; D.潜在国内生产总值。

6.实际GDP等于(B)。 A.价格水平/名义GDP; B.名义GDP/价格水平×100; C.名义GDP乘以价格水平; D.价格水平乘以潜在GDP。 7.下列各项中属于流量的是(A)。 A.国内生产总值; B.国民债务; C.现有住房数量; D.失业人数。 8.存量是(A)。 A.某个时点现存的经济量值; B.某个时点上的流动价值; C.流量的固体等价物; D.某个时期内发生的经济量值。 9. 下列各项中哪一个属于存量?(C)。 A. 国内生产总值; B. 投资; C. 失业人数; D. 人均收入。 10.古典宏观经济理论认为,利息率的灵活性使得(B)。 A.储蓄大于投资; B.储蓄等于投资; C.储蓄小于投资; D.上述情况均可能存在。

11.古典宏观经济理论认为,实现充分就业的原因是(C)。 A.政府管制; B.名义工资刚性; C.名义工资灵活性; D.货币供给适度。 12.根据古典宏观经济理论,价格水平降低导致下述哪一变量减少(C)。 A.产出; B.就业; C.名义工资; D.实际工资。 13.在凯恩斯看来,造成资本主义经济萧条的根源是(A)。 A.有效需求不足; B.资源短缺; C.技术落后; D.微观效率低下。 14.下列各项中不是流量指标的是(D) A.消费支出; B.PDI; C.GDP; D.个人财富。 15.在国民收入核算账户中,下列各项中除了哪一项外均计入投资需求(D)。 A.厂商购买新的厂房和设备的支出; B.居民购买新住房的支出; C.厂商产品存货的增加; D.居民购买股票的支出。

宏观经济学课后题及答案

十二章 12.一经济社会生产三种产品:书本、面包和菜豆。它们在1998年和1999年的产量和价格如下表所示,试求: (2)1999年名义GDP; (3)以1998年为基期,1998年和1999年的实际GDP是多少,这两年实际GDP变化多少百分比? (4)以1999年为基期,1998年和1999年的实际GDP是多少,这两年实际GDP变化多少百分比? (5)“GDP的变化取决于我们用哪一年的价格作衡量实际GDP的基期的价格。”这句话对否?

(6)用1998年作为基期,计算1998年和1999年的GDP折算指数。 13.假定一国有下列国民收入统计资料: 单位:亿美元 试计算:(1) (4) 个人可支配收入;(5) 个人储蓄。 14.假定国内生产总值是5 000,个人可支配收入是4 100,政府预算赤字是200,消费是3 800,贸易赤字是100(单位都是亿元)。 试计算:(1) 储蓄;(2) 投资;(3) 政府支出。

十三章 1.在两部门经济中,均衡发生于( )之时。 A.实际储蓄等于实际投资; B.实际消费加实际投资等于产出值; C.计划储蓄等于计划投资; D.总投资等于企业部门的收入。 2.当消费函数为c=a+by(a>0,0

宏观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

宏观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GDP与GNP 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 GNP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地区的国民经济在一定时期内以货币表现的全部最终产品(含货物和服务)价值的总和。 2、CPI与PPI CPI消费者物价指数是对一个固定的消费品篮子价格的衡量,主要反映消费者支付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化情况。 PPI生产者物价指数是用来衡量制造商出厂价的平均变化的指数。 3、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 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或信用量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包括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和外汇政策。 4、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 经济发展是一家摆脱贫困落后状态,走向经济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的过程。

5、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6、结构性失业与结构性通货膨胀 结构性失业尽管劳动市场有职位空缺,但人们因为没有所需的技能,结果继续失业,也就是由于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而造成的失业。 结构性通货膨胀是指物价上涨是在总需求并不过多的情况下,而对某些部门的产品需求过多,造成部分产品的价格上涨的现象。 7、适应性预期与理性预期 适应性预期是指人们在对未来会发生的预期是基于过去,在估计或判断未来的经济走势时,利用过去预期与过去实际间的差距来矫正对未来的预期。理性预期是在有效地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作出的在长期中平均说来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 二、简答: 1、简述国民收入核算的两者基本方法。 答:1、支出法核算国民收入 就是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支出,即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卖价来核算国民收入的方法。产品和劳务的最后使用,除了家庭部门的消费,还有企业部门的投资,政府部门的购买及外贸部门的净出口。因此,用支出法核算国民收入,就是核算经济社会(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净出口这几方面支出的总和。 2、法核算国民收入

宏观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

宏观经济学复习题 1.国民生产总值是下面哪一项的市场价值(A ) A.一年内一个经济中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和劳务; B.一年内一个经济中交换的所有商品和劳务; C.一年内一个经济中交换的所有最终商品和劳务; D.一年内一个经济中的所有交易。 2.通过以下哪项我们避免了重复记帐( B ) A.剔除金融转移; B. 计量GNP时使用增值法; C. 剔除以前生产产品的市场价值; D. 剔除那些未涉及市场交换的商品。 3. 当实际GDP为175亿美元,GDP价格缩减指数为160时,名义GDP为(C ) A.110亿美元; B. 157亿美元; C. 280亿美元; D. 175亿美元。 4.如果当期价格低于基期价格,那么( D ) A.实际GNP等于名义GNP; B. 实际GNP小于名义GNP; C. 实际GNP和名义GNP是同一回事; D. 实际GNP大于名义GNP。 5. 下列哪一项计入GDP( D ) A. 购买一辆用过的旧自行车; B. 购买普通股票; C. 汽车制造厂买进10吨钢板; D.晚上为邻居照看儿童的收入。 6.下面不属于总需求的是(B )。 A. 政府购买; B. 税收; C. 净出口; D. 投资。 7、存在闲置资源的条件下,投资增加将使国民收入( C ) A、增加,且收入的增加量等于投资的增加量; B、减少,且收入的减少量等于收入的增加量; C、增加,且收入的增加量多于投资的增加量; D、减少,且收入的减少量多于收入的增加量; 8、在两部门经济模型中,如果边际消费倾向值为0.8,那么自发支出乘数值为( C )。 A、1.6; B、2.5; C、5; D、4 9、存在闲置资源的条件下,如果政府支出增加,那么GDP将( D )。 A、减少,但其减少量小于政府支出的增加量; B、减少,但其减少量多于政府支出的增加量; C、增加,其增加量小于政府支出的增加量; D、增加,其增加量多于政府支出的增加量。

宏观经济学课后练习题

第三章国民收入:源自何处,去向何方 一、选择题 1.生产函数是一个数学法则,它( C ) A.将要素价格和所需的要素投入量联系起来。 B.将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和要素价格联系起来。 C.将生产要素和产出量联系起来。 D.总是规模不变。 2.在一个给定的生产函数中,保持不变的变量是( D ) A.劳动投入。 B.产出数量。 C.资本投入。 D.生产技术。 3.一个经济体的总收入等于( B ) A.工人们挣得的总收入。 B.总产出。 C.生产者获得的利润。 D.资本所有者所收的总租金。4.一个竞争性企业接受( C ) A.产出价格一定,投入价格不一定。 B.投入价格一定,产出价格不一定。 C.投入和产出价格都一定。 D.投入和产出价格都不一定。 5.利润等于( A ) A.总收益减去总成本。 B.产出价格减去投入价格。 C.一个企业每年向其股东支付的股息。 D.企业经理人挣得的股息。 6.在下列哪种情况下规模收益不变( A ) A.所有投入要素数量翻倍时,产出也翻倍。 B.长期中产出保持不变。 C.劳动的边际生产率等于资本的边际生产率。 D.资本和劳动的边际产量不变。 7.劳动边际产量递减的生产函数是( A )

8.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将持续雇用劳动力,直到( B ) A.劳动的边际产量等于资本的边际产量。 B.劳动的边际产量等于实际工资。 C.边际收益等于零。 D.实际工资等于资本的实际租赁价格。 9.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 A.企业多租用一单位的资本获得的额外收益等于资本的边际产量乘以产出价格。B.企业多租用一单位的劳动获得的额外收益等于劳动的边际产量乘以工资。 C.一个完全竞争性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就是MPL曲线。 D.规模收益不变和利润最大化两者的结合意味着经济利润为零。 10.如果生产要素按其边际产量支付报酬,而且满足下列哪项时,根据欧拉定理,所有要素的支付总和等于总产出( A ) A.生产函数的规模收益不变。 B.生产函数的边际生产率递减。 C.投入的资本量和劳动量相等。 D.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 11.下列哪项交易在国民收入帐户中被视为投资( C ) A.你购买了100股苹果电脑集团的股票。 B.你购买了一台苹果Macintosh电脑帮助孩子们做作业。 C.苹果电脑集团建立新工厂来制造电脑。 D.你吃了个苹果。 12.下列哪项交易在国民收入帐户中被视为投资( D ) A.你买了1000美元的美国国债。 B.木匠理查德给自己建造了个小木屋。 C.现代艺术博物馆花2000万美元买了一幅毕加索的画。 D.你家买了一所新盖好的房子。 13.贷款利率取决于( D ) A.贷款期限。 B.贷款的风险。 C.贷款的税收待遇。 D.以上全部。 14.有关国民储蓄,错误的是( A ) A.国民储蓄是银行的存款总量。 B.国民储蓄是私人储蓄和公共储蓄的总和。 C.国民储蓄反映了消费者和政府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所剩下的产出。 D.在均衡利率处,国民储蓄等于投资。 15.如果总产出固定,国民储蓄和利率无关,政府购买增加将导致下列哪项的增加( C ) A.国民储蓄。 B.公共储蓄。 C.均衡利率。 C.私人储蓄。 16.如果总产出固定,国民储蓄和利率无关,税收增加将( D ) A.使垂直储蓄曲线向左移动。 B.减少投资。 C.增加消费。 D.降低均衡利率,增加投资。 17.如果国民储蓄和利率正相关,一项增加投资需求的科技进步将( C ) A.对国民储蓄总量没有影响。 B.使投资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宏观经济学习题附答案

第一章 1. 宏观经济学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 2. 新古典学派主要由哪些学派构成?他们的基本主张是什么?参考答案 1.答: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有两个主要的源头:一是罗斯福新政,它在实践上为国家干预经济提供了成功的例证;二是凯思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出版,它从理论上建立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2. 答:新古典学派主要由货币学派、理性预期学派和供给学派三个学派构成。 货币学派认为,“滞胀”的基本原因是政府频繁使用凯恩斯主义政策所致。实际财政政策基本上是不会对经济中的实际变量起作用的,它只对经济的名义变量起作用,所以必然会破坏市场经济自发的运行机制,导致市场信息扭曲。加上政府频繁交替使用紧缩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导致通货膨胀日益严重。他们主张政府其本上放弃对经济的宏观干预,让市场机制藏发起作用,中央银行只要将货币供给量控制在与实际经济增长率相适应的水平上,通货膨胀就会被控制住,而经济增长率将会在市场机制自动作用下达到一个自然的增长率,失业也会固定在自然失业率水平上。 理性预期学派认为,人们在预期上不会犯系统性错误,当人们正确地预期到政策的结果时,政策就合失效,只有预期不到的政策才会起作用,而政府是不能长期蒙蔽公众的,人们会很快熟悉新政策,并对自己的预期作出调整。所以宏观经济政策基本上是不起作用的,即使在短期内起作用,其效果也不可靠,而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要比政府政策可靠得多。理性预期学派并没有提出政策上的建设性意见,只是它使得政府更加重视市场机制自发的调节作用,避免那些可能破坏市场机制的干预性措施。 供给学派的政策主张主要是针对“滞胀”的,他们的基本政策是通过减税来刺激供给。供给学派的代表人物阿瑟·拉弗提出了税率变动与税收总额变动关系的著名拉弗曲线。供给方面的政策实际上是从长期方面来考虑政府的经济干预政策,这为后来各国普遍实行的长期性的税收调节计划和其他旨在长期对经济起作用的经济讨划,在理论上铺平了道路。第二章国民收入的核算与循环 一、选择题 1.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测定一个国范围内在一定时期所有 最终产品和劳务的货币价值量的是( ) A.国民收入 B.国内生产总值 C. 国民生产净值 D. 可支配收入总和 2.一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小于国内生产总值,说明该国公民从外 国取得的收入( )外国公民从该国取得的收入。 A.大于 B.小于 C. 等于 D. 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 3.下面哪一种情况是从家庭部门向企业部门的实物流动( ) A.物品与劳务 B.生产要素 C.为物品与劳务进行的支付 D.为生产要素进行的支付 4.下面哪一种情况属于政府部门对家庭部门的转移支付( ) A.政府为其雇员支付工资 B.政府为购买企业生产的飞机而进行的支付 C.政府为其债券支付的利息 D.政府为失业工人提供的失业救济金 5. 下列哪一项不列入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 ) A.出口到国外的一批货物 B.政府给贫出家庭发放的一笔救济金 C. 经纪人为—座旧房买卖收取的一笔佣金 D.政府为其雇员支付工资 6.在下列项目中,( )不是要素收入: A.总统薪水 B.股息 C.公司对灾区的捐献 D.银行存款者取得的利息 7.在下列项目中,( )不属于政府购买。 A. 地方政府办三所中学 B. 政府给低收入者提供一笔住房补贴 C. 政府定购一批军火 D. 政府给公务人员增加薪水 8.下列( )不属于要素收入但被居民收到了。 A.租金 B.银行存款利息 C. 红利 D.养老金 9.在一个只有家庭、企业和政府构成的三部门经济中,一定有 ( ) A. 家庭储蓄等于净投资 B. 家庭储蓄等于总投资 C. 家庭储蓄加折旧等于总投资加政府支出 D. 家庭储蓄加净税收等于投资加政府支出 10.在用支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时,不属于投资的是( ) A. 通用汽车公司购买政府债券 B. 通用汽车公司增加了500辆汽车的存货 C. 通用汽车公司购买了一台新机床 D. 通用汽车公司建立了另一条新装配线 11.国内生产总值等于( ) A.国民生产总值 B.国民生产总值减本国居民国外投资的净收益 C. 国民生产总值加本国居民国外投资的净收益 D.国民生产总值加净出口 12.下列哪一项不是公司的间接税( ) A. 销售税 B. 公司利润税 C. 货物税 D. 公司财产税 13.为从国民收入中获得可支配收入,不用减去下列哪一项 ( ) A. 社会保险基金 B. 公债利息 C. 公司收入税 D. 公司未分配利润 14.在一般情况下,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数值最小的是( ) A. 国民生产净值 B. 个人收入 C. 个人可支配收入 D.国民收入 15.下列哪一项应记入GDP( ) A.面包厂购买的面粉 D.购买40股股票 C. 家庭主妇购买的面粉 D.购买政府债券 16.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里,政府支出是指( ) A.政府购买物品的支出 B.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加政府转移支付之和 C. 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不包括转移交付 D.转移支付 17.所谓净出口是( ) A.出口减进口 B.进口减出口

宏观经济学第六版课后习题答案解析高鸿业版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1.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为什么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却是不合理的,无效的? 解答: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 (1)研究的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研究组成整体经济的单个经济主体的最优化行为,而宏观经济学研究一国整体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 (2)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利用问题。 (3)中心理论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价格机制的运行展开的,而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产出)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国民收入(产出)的决定展开的。 (4)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采用的是个量分析方法,而宏观经济学采用的是总量分析方法。 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 (1)相互补充。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为此,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又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微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

研究资源如何实现最优配置的问题,而宏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已经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研究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它们共同构成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2)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以实证分析作为主要的分析和研究方法。 (3)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当代宏观经济学越来越重视微观基础的研究,即将宏观经济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分析的基础上。 由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分析方法也不同,因此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是不合理的、无效的。例如,在经济生活中,某个厂商降低工资,从该企业的角度看,成本低了,市场竞争力强了,但是如果所有厂商都降低工资,则上面降低工资的那个厂商的竞争力就不会增强,而且职工整体工资收入降低以后,整个社会的消费以及有效需求也会降低。同样,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实行节约,可以增加家庭财富,但是如果大家都节约,社会需求就会降低,生产和就业就会受到影响。 2.举例说明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的区别不是根据产品的物质属性而是根据产品是否进入最终使用者手中。 解答:在国民收入核算中,一件产品究竟是中间产品还是最终产品,不能根据产品的物质属性来加以区别,而只能根据产品是否进入最终使用者手中这一点来加以区别。例如,我们不能根据产品的物质属性来判断面粉和面包究竟是最终产品还是中间产品。看起来,面粉一定是中间产品,面包一定是最终产品。其实不然。如果面粉为面包厂所购买,则面粉是中间产品,如果面粉为家庭主妇所购买,则是最终产品。同样,如果面包由面包商店

宏观经济学试卷及答案汇编

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A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下列哪一项不列入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 A.出口到外国的一批货物; B.政府给贫困家庭发放的一笔救济金; C.经济人为一笔旧房买卖收取佣金; D. 保险公司收到一笔家庭财产保险 2. 在两部门经济中,均衡发生于()之时。 A.实际储蓄等于实际投资; B. 计划储蓄等于计划投资; C.实际的消费加实际的投资等于产出值; D.总支出等于企业部门的收入 3.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税收增加将引起国民收入()。 A.增加,但消费水平下降; B.增加,同时消费提高; C.减少,同时消费水平下降; D.减少,但消费水平上升 4.利率和收入的组合点出现在IS曲线右上方,LM曲线的左上方的区域中,则表示( )。 A.is ,L>M; C.i>s ,LM 5. 在IS-LM 模型中,若经济处于中间区域,货币供给增加将导致( )。A.收入增加,利率上升; B.收入减少,利率上升; C.收入增加,利率降低; D.收入减少,利率降低 6. 在其它因素不变情况下,自发性投资增加10亿美元,IS曲线将( )。A.右移10亿美元;B.左移10亿美元; C.右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D.左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 7. 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率会导致货币供给量()。 A.增加和利率提高;B.减少和利率提高; C.增加和利率降低;D.减少和利率降低 8.()将会使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A.生产技术水平的进步;B.生产要素投入数量的增加; C.扩张性的财政政策;D.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9. 以下哪两种情况不可能同时发生()。 A.结构性失业和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 B.需求不足失业和需求拉上型的通货膨胀; C.摩擦性失业和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D.失业和通货膨胀 10.经济周期的实质是()。 A.失业率的波动;B.利息率的波动; C.价格水平的波动;D.国民收入的波动 三、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在理解国内生产总值时要注意()。 A.国内生产总值是指最终产品的总值; B.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年内生产出来的产品的总值;

宏观经济学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宏观经济学导论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习题 1.简释下列概念: 宏观经济学、经济增长、经济周期、失业、充分就业、通货膨胀、GDP、GNP、名义价值、实际价值、流量、存量、萨伊定律、古典宏观经济模型、凯恩斯革命。 2.宏观经济学的创始人是()。 A.斯密;B.李嘉图; C.凯恩斯;D.萨缪尔森。 3.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 A.价格决定理论;B.工资决定理论; C.国民收入决定理论;D.汇率决定理论。 4.下列各项中除哪一项外,均被认为是宏观经济的“疾病”()。 A.高失业;B.滞胀; C.通货膨胀;D.价格稳定。 5.表示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 的市场价值的总量指标是()。 A.国民生产总值;B.国内生产总值; C.名义国内生产总值;D.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6.一国国内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 场价值根据价格变化调整后的数值被称为()。 A.国民生产总值;B.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C.名义国内生产总值;D.潜在国内生产总值。 7.实际GDP等于()。 A.价格水平/名义GDP;B.名义GDP/价格水平×100; C.名义GDP乘以价格水平;D.价格水平乘以潜在GDP。 8.下列各项中哪一个属于流量?()。 A.国内生产总值;B.国民债务; C.现有住房数量;D.失业人数。 9.存量是()。 A.某个时点现存的经济量值;B.某个时点上的流动价值; C.流量的固体等价物;D.某个时期内发生的经济量值。 10. 下列各项中哪一个属于存量?()。 A. 国内生产总值; B. 投资; C. 失业人数; D. 人均收入。 11.古典宏观经济理论认为,利息率的灵活性使得()。 A.储蓄大于投资;B.储蓄等于投资; C.储蓄小于投资;D.上述情况均可能存在。 12.古典宏观经济理论认为,实现充分就业的原因是()。 A.政府管制;B.名义工资刚性; C.名义工资灵活性;D.货币供给适度。 13.根据古典宏观经济理论,价格水平降低导致下述哪一变量减少()。 A.产出;C.就业; C.名义工资;D.实际工资。 14.在凯恩斯看来,造成资本主义经济萧条的根源是()。 A.有效需求不足;B.资源短缺; C.技术落后;C.微观效率低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