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社会影响看批评性报道的舆论效应

从社会影响看批评性报道的舆论效应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d9079170.html,

从社会影响看批评性报道的舆论效应

作者:于建青

来源:《现代交际》2012年第09期

[摘要]本文介绍了批评性报道及其现实影响力,从社会影响的角度看批评性报道的舆论效应,分析出隐私权保护面临的新挑战,给出了批评性报道应讲究的策略,以避免其破坏性后果。

[关键词]社会影响批评性报道舆论效应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9-0106-02

批评性报道以反映社会热点、揭露新闻事件的背后而备受关注,成为媒体实施舆论监督、彰显“第四种权力”的有力武器,同时也是媒体市场化竞争的有效手段,本质上为媒体获取更广泛的受众支持奠定了基础。也正因为批评性报道产生的轰动效应,让一些媒体在发挥舆论监督的同时,深入挖掘批评性报道的社会潜能,甚至利用批评性报道的负面效果实现各种利益的转换,偏离了批评性报道揭示真相、舆论引导的本意。

一、批评性报道的现实影响力

批评性报道是指揭露社会阴暗面和违法事实的报道,在报道之前必须进行深入调查,大量取证,所以批评性报道是一种深度报道。其实质是对批评对象依法实施舆论监督,属深度报道范畴。

批评性报道因为大都反映的是民众的呼声,或者揭露假恶丑等社会热点,有较强的新闻性和社会性,因而关注度高,容易产生轰动效应。例如2008年6月关于“三鹿奶粉事件”的报道,新闻源是从兰州市某医院收治的首例患“肾结石”病症的婴幼儿,随后迅速蔓延至全国,各地纷纷曝出不同品牌的毒奶粉,一时间,奶粉恐慌甚嚣尘上。事件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党中央、国务院启动了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I级响应。事件给众多奶粉生产企业造成的损失可谓难以估量,最终致三鹿破产。事件平息之后,有些奶企抓住这一契机,利用负面报道的强大影响力,大做自己的品牌,很快占据了其他问题品牌让出的市场。这种利用批评报道实现自我发展的战略举措,客观上彰显了批评性报道的现实影响力。

同时,有些批评性报道因杀伤力不强,只伤皮毛不动筋骨,反倒促成了被报道对象的自我炒作,他们利用负面新闻的宣传效果,提升知名度,很快“家喻户晓”,坏事变好事。例如前段时间关于公办幼儿园收费高入园难等现象的报道,记者在进行大量走访调查基础上,连续刊发报道,问题剖析透彻,切中要害,但结果是,非但没有促进公办幼儿园降低收费门槛,反而吸引更多家长对公办幼儿园的追捧,这就反映出媒体在做此类批评性报道时的导向不明确,不知不觉中给公众以某种暗示。类似的还有关于房价的报道,一旦媒体批评某楼盘滥涨价,或者曝

互联网等新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影响探究

互联网等新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影响探究 摘 要 随着电脑科技的普及,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在我 国得到快速发展,对社会舆论产生极大影响。在结合相关部 门的最新统计数据的基础上,文章对互联网的社会舆论影响 力进行了解读,对探讨互联网环境下社会舆论的新形势,互 联网对社会舆论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互联网构建社会舆论 的新格局等 3 个方面做出阐述。 关键词 互联网;新媒体;社会舆论;影响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 2016)09-0010-02 互联网是网络与网络之间所串连成的庞大网络。新媒体 是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 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向用户提供 模达 6.88 亿,互联网普及率为 50.3%;手机网民规模达 6.2 社会的影响也大大增强,最为突出的表现之一是对社会舆论 的巨大影响。 1 新媒体环境下社会舆论的新形式 在网络新媒体崛起以后,这股力量已经彻底改变和颠覆 了社会的信息来源以及发声渠道,改变了传统的由“宣传部 门组织新闻发布”的格局,逐渐放松了公众的话语权。 中图分类 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截止 2015 年底, 中国网民规 亿。 中国早已成为互联网上的“第一人口大国 ,互联网对

处有媒体,人人是记者”已成为新的信息传播方式。论坛、跟帖、博客、微博客的兴起,网络社交平台的公开,促使新闻媒体逐步平民化、大众化,民众可以轻易取得曾经一直被新闻媒体垄断的话语权,信息传播彻底迈进了新媒体时代。 由于新媒体爆炸式的膨胀,分散着传统媒体的受众、抢 占着传统媒体的话语浓度。新媒体的强势来袭,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被彻底打败,每个人都通过媒介与社会互联于生活之中,人人具备发布、传播信息的潜能,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新闻的当事人或发布人。 2互联网等新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影响 2.1促进新旧媒体舆论的整合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同时,传统 媒体也在努力调整格局, 迎接新媒体的挑战。互联网利用其自身优势,可随时随地现场直播,传统媒体也通过“二次传播”加以报道,形成新旧媒体共同传播的局面。在这种形式的传播过程中,互联网等新媒体与传统旧媒体之间彼此促进,优势互补,扩大了传播范围,占领着更为广阔的舆论阵地。 虽然传统媒体在积极发挥着以往的优势,对新闻进行深 度报道,但在发掘新闻点、关注新闻动向以及快速回应等方面,传播形式明显滞后于互联网,不能更好地体现新闻的时 效性。因此,传统媒体的传播领域在减少,这种现状加速了新旧媒体间的重新整合,社会舆论的传播形式将产生新的格局,互联网媒体也将迎来巨大变革。 2.2形成新的舆论传播机制 1)传播模式。过去传统的传播方式 主要是通过文字和 有线传播,即广播电视和报刊杂志等,这种传播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而发生了改变,信息的传播方式变成了裂变式的传播,人们只要在公众平台发布信息,依据发布者的影响力,以及网民的传播扩散,接收者或将难以计数。 2)传播态度。在网络上,人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面对

论社会舆论概念的舛误与正解(一)

论社会舆论概念的舛误与正解(一) 【论文关键词】社会舆论;概念;舛误;辩析【论文摘要】在社会现实中,人们往往把大众传媒或媒介的言论等同于社会舆论;把民意等同于社会舆论;把众意或公意等同于社会舆论。然而,所谓社会舆论,就是针对特定的现实客体,一定范围内的“多数人”基于一定的需要和利益,通过言语、非言语形式公开表达的态度、意见、要求、情绪,通过一定的传播途径,进行交流、碰撞、感染,整合而成的、具有强烈实践意向的表层集合意识,是“多数人”整体知觉和共同意志的外化。 一、社会舆论概念的舛误与谬用 为了阐明社会舆论的概念,首先要对目前社会上关于社会舆论概念的舛误与谬用情况进行简单的说明。 1、舛误与谬用之一:把大众传媒或媒介的言论等同于社会舆论 尽管大众传媒有“舆论界”的别称,尽管大众传媒上的部分言论可能代表了一定范围内的舆论,或者这些言论本身就是舆论领袖或一般舆论人作出的,但一方面不是媒介上的所有言论都是舆论或舆论的体现,另一方面大众传媒上的某些言论尽管以社会舆论的姿态出现或自诩代表社会舆论,但实际上并不反映现实公众的意向。 我们经常看到的“新闻舆论”这一提法是否说得通呢?从理论上说,除了虚假新闻外,新闻是事实的客观报道,所报道的事实有可能成为激起社会舆论的舆论客体,也有可能就是已经存在的舆论意见或舆论状况,前者成了社会舆论形成的基础,后者虽然也是客观报道,但客观上起到了传播和放大社会舆论的作用,但是两者本身都不是社会舆论。 从另一个视角看,如果说媒介言论就是舆论,那么谁是这些舆论的主体呢?是媒介?不是,因为舆论主体首先得是人,而且是参与舆论发起、表达或传播的人,媒介只不过是舆论表达和传播的途径、手段和工具罢了。当然,媒介作为一种人群的自为组合,具有舆论公众的某些特征,即看上去媒体自己在发表意见、传播舆论,它可以被当作“拟态公众”,但绝不是舆论真正的主体。 2、舛误与谬用之二:把民意等同于社会舆论 (1)民意与社会舆论的区别。二者区别表现在:其一,外延不同。社会舆论大于民意,社会舆论包括代表民意的舆论和不代表社会舆论的舆论。其二,规模不同。社会舆论的规模可大可小,而民意一般是指较大范围内的民心倾向。其三,存在形态不同。社会舆论一般是能被直接感知的,而民意有时却未必能被人直接感知到。民意有显性形态和隐性形态,尚未表达出来的隐性形态的民意需要通过民意测验或出现了违背民意的事件后才被凸显,才被人感知。 (2)二者的联系主要表现在: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当沉默的民意被测出或激出,又有适当的环境条件便于民意表达,民意就会转化为一种公开的舆论表达;同样,当代表民意的舆论被压制、转移,就会转化为无声的民意;当代表民意的舆论被人为操纵,这种舆论就有可能异化为违背民意的舆论,即民意被强奸。 3、舛误与谬用之三:把众意或公意等同于社会舆论 卢梭指出,人民的意见有众意和公意两种,众意是人们的相同意见和不同意见的总和,而公意以公共利益为依归,是众意的最大公约数。显然众意不等于社会舆论,社会舆论是一种倾向一致的集合意识。公意,如果不带褒贬色彩,含义与社会舆论相当,但公意又不完全等同于社会舆论。社会舆论是众人议论、意见表达、交流、碰撞和整合的结果,而公意却不一定如此,如事先未经讨论,忽然就某一公共事务要求全民表决,由此形成的公意就不是社会舆论,尽管此后它可以转化为社会舆论。 二、国内外社会舆论定义梳理与辩析 李普曼在《舆论学》中对舆论作了粗糙的描述,“他们头脑中的想象,包括对于他们自己、

论社会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

论社会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 摘要 本文从社会舆论的定义出发,阐述了社会舆论的发展,从个角度展示社会舆论的意义、作用、影响。最后解释为什么要实现社会控制以及如何实现社会控制。 关键词:社会舆论控制

目录 1前言 (1) 2社会舆论的重要性 (1) 2.1社会舆论产生的必然性 (1) 2.2社会舆论的作用及深远影响 (1) 3社会舆论如何实现社会控制 (2) 3.1社会舆论的现状 (2) 3.2如何实现社会控制 (2) 参考文献 (5)

1前言 1901年,美国的社会学家罗斯在他出版的《社会控制》中正式提出“社会控制”这个概念。他认为我们大多数人天生具有对秩序的某种适应品质”,“在良好的环境中,同情心、友善、正义感和怨恨能够靠它们自身产生出一个纯粹的自然秩序,亦即一个没有人工设计和作用的秩序。”在简单的前现代社会中“自然秩序”都能产生,然而随着经济科技知识的发展,现代社会的结构越来越复杂,必须通过运用各种各样的社会控制手段来维持“自然秩序”来确保社会的繁荣与稳定。社会舆论作为社会控制手段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是指多数人对社会生活中有争议的事件发表的有一定倾向的议论、意见及看法,简称舆论。社会舆论是隐藏在人们思想深处的共同倾向,对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产生很大的影响。社会舆论的社会控制作用机制是通过广为传播的舆论,造成一种社会氛围,处在这种氛围中的社会成员自觉或不自觉地服从舆论的导向与制约。其具体作用方式是带有价值判断的社会评价,对某种具体的价值观或行为方式进行褒扬或赞赏,或进行批判、谴责。社会舆论可以是社会公众自发形成的,也可以是由政府部门或让某一社会团体、社会组织,有意识、有目的地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广为宣传而形成的。 2社会舆论的重要性 2.1社会舆论产生的必然性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市场经济活动的弱点及其带来的消极影响,容易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导致价值观的扭曲。人民内部矛盾的内容和形式也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物质利益矛盾更加突出。因此,在新闻宣传工作中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守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积极营造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健康氛围,成为新闻宣传工作者必须履行的责任,也是时代赋予新闻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2.2社会舆论的作用及深远影响 舆论引导工作关系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兴衰成败。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的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一定要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的方针,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努力营造昂扬向上、

网络舆论对社会的影响

浅谈我国网络舆论对社会的影响 【摘要】 随着信息全球化的发展,网络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舆论已成为网民表达自己言论的主要渠道。网络舆论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有不少网络舆论引发的事件,例如:“动车事件”和“虐猫事件”。本文通过写一些具体的的案例来分析网络舆论对社会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利用综合分析的方法来探究产生负面效应的原因及其应对的措施。最终达到使网络舆论朝着理性的方向发展的目标,更多的实现网络舆论的正面价值。 【关键词】 网络舆论事件效应舆论监督理性发展 这是信息全球化的时代,伴随这网络的迅速发展壮大到普及,人们的沟通方式、表达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网络为网民提供了一个信息交流沟通的平台,这就形成了网络舆论。 一、网络舆论即通过互联网表达的社会舆论,有公众舆论、媒体舆论及各种利益集团制造 的舆论等。 网络舆论的特点:网络舆论作为网络时代的一个产物,他不仅有网络具有的普遍特点即具有开放性、时效性、便捷性、影响范围广等特点,还具有自身拥有的本质特征即具有隐蔽性、复杂性、开放性、难控性的特点。 二、随着网络舆论的普遍与发展网络舆论对社会的正面效应影响越来越大。 (一)为公众的意见表达提供了便捷的通道,可以充分的反映民情,体现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 由于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任何人、所有人都可以运用网络来发表自己的观点意见。信息的传播没有时间空间的限制,人们随时随地、时时刻刻可以与他人沟通交流。 随着网络舆论的发展更多的人在网上参政议政也使得网络问政深刻的影响着中国的政治。网络问政有利于人民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坐到敢说话、说实话,同时也有利于政府了解民意民情,想群众所想,做群众所做,真正的做到为人民服务,充分体现人民主人翁的地位。 (二)有限的监督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使其工作更加民主化、公平化、公开化、透明化,让人民群众了解实情,揭晓真相。 去年7月23日,涌温线动车追尾事件。事后网民在第一时间通过网络发布消息,使得整个事件的情况都暴露在网络舆论的监督之下。网民通过对铁道部的质疑,表达了对当前社会建设中存在问题的不满与看法。在强大舆论的压力下,政府一再做出承诺,要彻查此事。温总理也表达要还真相给大家。这件事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且网民的愤怒质疑情绪愈演愈烈,事故至少导致39人身亡,192人以上受伤。因此,中国铁道部已有几位高官因腐败被调查落马,而且发现同样的几个高铁项目也存在技术故障问题。通过这件事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也不得不重视网络舆论,不得不承认网络舆论压力之强大,同样通过这件事网民也充分认识到网络的重要性,也使得真相大白于天下。 (三)推动防腐工作的更好开展,提高政府及其各级官员觉悟,营造一个清正廉洁的政治氛围,打造纯洁的干部队伍。 腐败问题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防腐工作也是长期又艰巨的任务,近几年来,我国

浅论社会舆论与社会稳定(一)

浅论社会舆论与社会稳定(一) 论文关键词]社会稳定;社会舆论;舆论调查;舆论引导;舆论监督 论文摘要]社会稳定包括政治稳定、经济稳定、思想文化及社会秩序稳定,等等。由于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以及带给整个社会和民众思想等方面的影响,思想文化中的社会舆论越来越成为影响当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应正确对待社会舆论,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社会稳定,是指整体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安定、协调、和谐和有序,是通过政府、社会或人们的自觉干预、控制和协调而达到的社会系统的动态平衡。人类社会是一个由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种要素构成的系统,社会稳定包含了政治局势稳定、经济形势稳定、思想情绪稳定和社会秩序稳定等内容。因此,无论是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秩序哪一方面出现了问题并且产生相关影响,都可能会造成社会系统的震荡甚至无序状态。而在这一系列影响社会系统稳定的因素中,有一个因素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这就是思想文化中的社会舆论因素对社会稳定的重要影响。 社会舆论,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民众对社会发展或社会现象的共同意见和态度,是人们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关系和社会关系相互作用过程的思想产物,是社会系统中重要的精神生活现象。它所体现的思想内容是当时社会上发生的事件,反映的是人们现实的生活要求和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中可以触摸到时代的脉搏,倾听到现实的社会呼声。社会舆论往往会对公众个体形成强大压力,导致公众心理趋同倾向,成为公众看待问题的规范和行为规范,并进而影响部分或整体社会价值观念的变更,甚至形成新的社会价值观念。这些变化必然会对社会的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社会生活带来影响,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 社会舆论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现象和无形的社会力量,几乎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它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点、观念、情绪和行为,而且对社会权力、政府公共政策形成某种约束和制衡,是社会控制的重要工具和形式。马克思认为,舆论是社会中一种“普遍的、隐蔽的和强制的力量。”社会生产力发展到近现代文明社会以来,反映社会发展进步要求的社会舆论之间的斗争,往往是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先导。从中国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到欧洲中世纪的“文艺复兴”,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等等,社会的变迁、发展无不以进步的社会舆论作先导。而新的社会制度建立以后,社会舆论就成为统治新的社会制度和维持其稳定的重要手段之一。 近几十年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层面上都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人们的思想活动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在对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等看法上,由于传播媒介的多样化及现代网络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看法呈现出复杂、多变的趋势,社会舆论对社会发展和稳定带来一定、甚至有时是至关重要的影响。 因此,应正确认识和对待社会舆论,以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 一、要重视社会舆论 正因为社会舆论对社会行为有很大的控制力,对社会发展和稳定起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社会舆论,尤其是在某些重要社会问题或事件发生时的社会舆论。 相传我国周代就有采诗制度,目的就是为了“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春秋时期的大政治家子产很重视街谈巷议这种自发的社会舆论,把它作为巩固政权的条件。他主张保留“乡校”、听取“国人”意见,并因才任用,采用“宽猛相济”的治国方略,将郑国治理得秩序井然。班固《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动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东汉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这些都是统治者为了更好地维护政治

略论社会舆论与社会稳定

[关键词] 略论社会舆论与社会稳定 社会稳定;社会舆论;舆论调查;舆论引导;舆论监督 [摘要] 社会稳定包括政治稳定、经济稳定、思想文化及社会秩序稳定,等等。由于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以及带给整个社会和民众思想等方面的影响,思想文化中的社会舆论越来越成为影响当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应正确对待社会舆论,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社会稳定,是指整体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安定、协调、和谐和有序,是通过政府、社会或人们的自觉干预、控制和协调而达到的社会系统的动态平衡。人类社会是一个由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种要素构成的系统,社会稳定包含了政治局势稳定、经济形势稳定、思想情绪稳定和社会秩序稳定等内容。因此,无论是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秩序哪一方面出现了问题并且产生相关影响,都可能会造成社会系统的震荡甚至无序状态。而在这一系列影响社会系统稳定的因素中,有一个因素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这就是思想文化中的社会舆论因素对社会稳定的重要影响。 社会舆论,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民众对社会发展或社会现象的共同意见和态度,是人们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关系和社会关系相互作用过程的思想产物,是社会系统中重要的精神生活现象。它所体现的思想内容是当时社会上发生的事件,反映的是人们现实的生活要求和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中可以触摸到时代的脉搏,倾听到现实的社会呼声。社会舆论往往会对公众个体形成强大压力,导致公众心理趋同倾向,成为公众看待问题的规范和行为规范,并进而影响部分或整体社会价值观念的变更,甚至形成新的社会价值观念。这些变化必然会对社会的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社会生活带来影响,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 社会舆论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现象和无形的社会力量,几乎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它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点、观念、情绪和行为,而且对社会权力、政府公共政策形成某种约束和制衡,是社会控制的重要工具和形式。

网络对社会舆论的影响

网络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如何对其建立正确的引导机制 摘要: 网络的出现和发展,拓宽了传播的广度和深度,而这种全新的传播方式势必会对社会,会对舆论产生影响,或好或坏,好的自然是人所乐见,而对于一些不好的影响我们就应当实施一些措施好让其有所改进,有更好的发展。 人类面临的最大变化之一就是迎来了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五次传播革命,即数字式电子传播革命。而数字式电子传播革命影响面最广、影响力最深远的,就是方兴未艾的网络传播。 网络是信息传输、接收、共享的虚拟平台,通过它把各个点、面、体的信息联系到一起,从而实现这些资源的共享。它是人们信息交流、使用的一个工具。网络会借助文字阅读、图片查看、影音播放、下载传输、游戏聊天等软件工具从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方面给人们带来极其丰富和美好的使用和享受。网上可以直接实现虚拟产品的交易,如文字、音影的购买、发送、传输、接收。可以说,网络将信息传播发展到了极致,也隐隐中形成了不可忽略的影响,网络舆论因此而形成。 网络舆论,简单地说,就是在网络上形成,通过网络传播并对现实生活产生影响的舆论。网络舆论作为社会舆论的一种形态,除了具有一般舆论的共性以外,还有自己的特殊性。 1、现实与虚拟 舆论通常是针对现实中的事件、问题和人物发表的议论,因此,突发事件、紧迫的公共事务、社会矛盾、明星人物等往往成为舆论的焦点。而这些热点问题也是网民关注的话题,这就使得网络舆论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但是,与现实舆论的生成及借以传播和扩散的环境不同,网络传播具有虚拟性,网民上网获取信息、发表意见和参与讨论可以实名,也可以匿名。而在匿名状态下,网民可以不受现实生活中的意识形态、本人身份甚至道德理论的限制,真正做到“畅所欲言',平等的与他人交换意见。 2、互动与放大 网络上的各种话题开始往往是随机形成的。一旦话题事关社会公共事务或热点话题,各种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意见就会相互感应,相互作用,相互抵抗,形成交流碰撞的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具有号召力、吸附力的意见会被多数网民认同,并形成雪球效应,在雪球的滚动中,依附它的人越来越多,最后一呼百应,成为主流意见。由于网络上言论自由,特别是允许匿名发表,因此大量的非理性情绪也在互动过程中被放大。这种非理性的互动往往表现为相互攻击和谩骂,由此而形成的主流意见,不管正确与否都被广泛接受,而非主流意见则被打压而沉默。 3、媒体互动 在网络舆论形成和传播过程中,除了网民的互动以外,媒体的互动,特别是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动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点在中国的网络舆论中表现的十分明显。信息的披露是舆论形成的起点。一方面,由于中国商业性网站没有新闻采访权,传统媒体和传统媒体网站就成了它们的主要新闻源。而网民也会将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转帖到论坛,或就此发表自己的看法,特别是不同于官方的解读。一旦这一解读引起关注,引起讨论或争论,

社会舆论对司法公正的影响利大于弊

社会舆论对司法公正的影响利大于弊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社会舆论对司法公正的影响利大于弊 近几年,随着我国传媒技术的提高,传媒手段的多元化,社会舆论对司法的监督在我国的司法监督体制中的地位日趋上升。正本清源,社会舆论是社会中相当数量的人对于一个特定话题所表达的个人观点、态度和信念的集合体。司法公正的基本内容是既要求法院的审判过程坚持正当平等的原则,也要求法院的审判结果体现公平正义的精神。 社会舆论对司法审判的影响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对司法审判的积极影响,即促进司法独立与司法公正;另一方面过度的舆论监督会干扰司法独立,错误的舆论会妨碍司法公正。 今天我们判断社会舆论对司法公正的影响,究竟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应该看社会舆论对司法过程、司法体制和司法精神的建立完善究竟起到长效性的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 我方认为,社会舆论对司法公正的影响利大于弊,理由有三。 1、社会舆论的监督对司法公正起促进作用,社会舆论对司法审判的适当监督,使司法在公众的监督下进行,使其司法过程公开透明,促进司法过程的合理化以及司法体制的完善。而司法机关以及司法工作人员在舆论的影响下会产生一种心理压力,从而使司法人员依法办事,对司法腐败能有效抑制,促进司法过程的公正化发展。 2、社会舆论是现阶段下最有效的权力制衡手段。平民与权力阶层的冲突能够促进司法独立。在社会环境中,尤其是大陆法系下,往往存在行政权力干预司法的现象,影响司法人员和司法结果。平民掌握话语权,通过社会舆论聚集成强大的社会力量,能够与权力阶层进行博弈,与权力阶层所存在的冲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权力的不正当使用,起到一种平衡的作用。

大学生对网络舆论的看法

长春建筑学院 土木工程学院 假 期 实 践 报 告 土木工程学院团委学生会 2014年2月 2013-2014学年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报告 自从21世纪以来,由于互联网的快速普及,资讯的传播速度有了一个指数型的增长。消息来源变得更广更及时,已经从平面媒体转为门户网站和个人博客。特别是在微博、SNS等Web 2.0型社交网站出现后,更多的声音也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得到广泛的传播。这给网民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地表达意见、获取信息和互动交流的空间,进而形成了独特的网络舆论。然而网络舆论是把“双刃剑”,一方

面能关注一些主流媒体忽视或者被迫忽视的地方,使得正义得以张扬;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网络的放大作用,很多意见在网络的环境下变得“夸张”,甚至产生“网络暴力”。因为大学生是目前网络的主力军,从而引发了对于大学生对于网络舆论的看法的调查。 一、调查对象 全体上网大学生 二、调查目的 了解大学生对于网络舆论的看法 三、调查方式 本调查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网上以人人网投票的方式发放,网下发放纸质调查问卷。并且辅以面对面口头访谈。 四、调查结果 从调查中可以分析出调查对象——大学生的一些基本情况:网龄长、每天上网时间长、并且关注各类事件。从此可以看出大学生是网络舆论的最主要参与者。所有的被调查者都认为讲道理、辩论不是一种不良的网络行为,他们认为“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言论的权利是必须尊重的”,然而,在网络辩论的过程中,却产生了大量的不良行为,其中,恶搞、调侃甚至粗口脏话是比比皆是。辩论者希望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因而来标榜自己,阐明自己观点,对此多数大学生认为是无可非议的。然而,很多辩论者用一些虚无的证据,从道德层面来消灭对手却成了一种常见的暴力现象。当被问及对网络暴力舆论的看法时,一位历史系的受访者说:网民对特定事件的讨论严重侵犯了他人的隐私和合法权利,而且,由人肉搜索的案例

关于社会舆论对司法公正的影响

关于社会舆论对司法公正的影响 郝秋静 摘要:司法公正与社会舆论是现代民主法治国家不可或缺的两个基本要素,司法活动向新闻媒体公开,接受社会舆论的监督,是司法公正的标志之一。社会舆论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司法公正的同时,有时也阻碍了司法公正的实现。在实践中,社会舆论对司法公正既有积极的影响作用,也有消极的影响作用。我们应当建立社会舆论和司法机关良性互动关系,来促使社会舆论监督更充分和完美地体现司法公正的价值理念。 关键词:社会舆论,司法公正,舆论监督,积极影响,消极影响。 一、调研背景 (一)在我国,新闻监督是人民群众行使民主权利的一种形式,最主要的监督方式便是公开报道和新闻批评。其通过对典型社会现象进行分析,结合公众讨论,得出一种得到普遍认可和接受的意见,利于对公众价值观的引导,在新闻自由得到普遍认可的现代社会,舆论的力量也是不可忽视的。 (二)我们更需要看清社会舆论对司法公正的正面作用,那些在舆论压力下,推翻原判、发回重审并得到公正判决的事实足以证明舆论监督对司法公正大有益处。比如影响较大的“许霆案”,“刘勇案”。 二、调研的目的及意义 (一)监督司法活动公正进行 (二)人民监督权利的实现 三、调研方法与研究途径 四、社会舆论对司法公正影响调查结果 (一)社会舆论对司法公正的消极影响

1.不正的法制报道 正当的法制报道,对司法审判具有舆论监督的作用,而当前有不少媒体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往往在法院审判判决作出之前就刊发有利于一方的报道,这无疑对正常的司法审判活动造成了很大的干扰。司法公正遵循的是理性化、程序化的判断方式,有时会与道德形成冲突,违背了人们认为的道德上的正义。媒体从道德视角观察案件的发生过程,当所期望出现的案件结果与司法审判机关的判决结果产生差距,媒体就把这种道德化的立场表现在法制报道中,或多或少都会让大众对司法的公正性产生质疑。而媒体对于案件过于深刻的渲染、描述,又容易把案件推向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之上,司法审判人员进行司法审判活动时容易受到媒体通过法制报道所引导的社会舆论的影响,对案件的判决可能作出不准确的判决,这实质上是“媒体审判”而非法院审判。 比如:杨玉霞毁容案是多年前上海滩曾经轰动一时的重大新闻,在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对杨玉霞作出维持死刑的终审判决后,本市某报发了消息,以醒目的标题称:“杨玉霞将于今天被执行枪决”。死刑最终还要经过最高人民法院核定,不是判后就执行的 2.失真的网络舆论 在网络传播环境中,网络舆论监督没有形成一套完整规范的监督体制,使得网络监督出现了一些问题。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很难确定,网民提供的虚假、片面信息让网络的真实性更加扑朔迷离,同时,由于每一个网民都有不同的社会背景、生活阅历,对待同一件事情,往往表现出不同的观点、看法,不同的网友往往从自己的角度发表对事件的看法,使网民发布的信息具有片面性,可信度不高。网民在网络舆论活动中既可用真名也可用假名甚至匿名,网民在匿名的情况下真实或虚假地发表自己的想法、观点,网络上发表的内容参差不齐、鱼龙混杂,各种消极、低迷的观念也在网络中传播。网民在网络上的匿名性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网民的道德责任意识,很多网民不负责任地发表言论,攻击、诽谤,甚至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