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073《德育原理》2013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

0073《德育原理》2013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

0073《德育原理》2013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
0073《德育原理》2013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

0073《德育原理》2013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

一、考试说明

1、《德育原理》是教育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主要研究道德教育现象和一般规律,并指导德育实践。学校道德教育原理是关于道德教育的学问。就学科性质来讲,它主要是一门规范和应用的教育学。

2、考试题由三种题型组成,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题型一:名词解释共20分,一般为5道题

题型二:简答题共40分,一般为4道题

题型三:论述题共40分,一般为两道大题

二、复习重点内容

第一章德育范畴

1、德育的概念

·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价值的理解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2、德育内容。

·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亦即西方教育理论所讲的“moral education”。一种广义的德育概念解释为:与伦理学体系中的德育概念(专指道德教育)不同,“教育学上的德育,则是相对于智育和美育来划分的,它的范围很广,包括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另外还有更为广义的德育界定,认为德育除思想、政治、品德方面的教育之外,还应当包括法制教育、心理教育、性教育、青春期教育,甚至还应包括环境教育、预防爱滋病教育等等。

第二章德育的本质与功能

1、德育的本质

·德育的本质是对于人的生活意义的求索和生存质量的提升。

2、德育的功能。

·社会性功能:指的是学校德育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对社会发挥何种性质的作用。

·个体性功能:是指德育对德育对象个体发展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

·教育性功能:两大含义。一是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二是指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

3、德育概念的泛化

·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哪些?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亦即西方教育理论所讲的“moral education”。在我国,许多人并不赞成这一定义,认为德育必须包含更多的内容。一种广义的德育概念解释为:与伦理学体系中的德育概念(专指道德教育)不同,“教育学上的德育,则是相对于智育和美育来划分的,它的范围很广,包括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另外还有更为广义的德育界定,认为德育除思想、政治、品德方面的教育之外,还应当包括法制教育、心理教育、性教育、青春期教育,甚至还应包括环境教育、预防爱滋病教育等等。以至于有人打趣说:“‘德育’是个筐,什么东西都可往里头装”!这就是所谓的德育概念的“泛化”的问题。

第三章德育对象

1、德育中的因材施教。

·从个性与德育的关系角度去看,德育过程中的“因材施教”至少应当包括以下几点内容。

第一,应当根据个性实际进行道德教育。第二,应当对道德任务的难度做适当的安排。第三,德育与“心育”的统一。第四,应当根据个体特定情境的全部个性实际去实施因材施教的德育。

2、如何理解道德发展理论。

·第一,道德发展应当视为一个整体发展作综合的理解。第二,对道德发展的理解应与对道德发展“年龄歧视论”的批判理解相结合。道德教育对象的道德发展阶段可以作更为概括性的说明。

3、德育的个体性功能。

·(1)德育的个体性功能指德育对德育对象个体发展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

(2)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包括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发生影响的三个方面。其中享用性功能是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本质体现与最高境界。

(3)德育的个体生存性功能是“德——得”关系的体现,发展功能是德育个体品德“静——动”关系作用的体现,德育享用性功能是德育过程中个体“苦——乐”关系的体现。

4、道德发展

·(1)道德发展应当视为一个整体发展作综合的理解

整体的道德发展是指我们应当吸收众家之长,将德育对象的道德发展的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作为一个活生生的整体的不同侧面去理解,不能迷信某一项研究结论。因为,个体道德发展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在实际的道德生活中是不可分割的。

(2)对道德发展的理解应与对道德发展“年龄歧视论”的批判理解相结合道德发展上的“年龄歧视论”主要是指这样一种假定:道德发展有一个逐步上升的等级性的顺序,从一个水平向另一个水平不断进步,每一个高一级的阶段都代表一种较高的能力。这一假定实际上是说,在道德水平上,年长者可能高于或优于年轻人。“年龄歧视论”对道德发展的解释带有不公正、简单化和宿命论倾向。这可能导致恶化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从而影响德育效果的后果;也容易造成非常主观的抑制或放弃某些重要的道德教育的机会的现象。

因此,一方面我们应赞成这样的观点,因为道德水平对个体来说是可能有一个逐步提高或长大的过程;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绝对肯定儿童的道德水平一定比成人在道德生活的所有方面都要低。我们应当正确、全面的理解道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3)道德教育对象的道德发展阶段可以做更为概括性的说明

道德发展阶段的经典划分可以概括为“无律—他律—自律—自由”四个阶段。“无律”阶段是指婴幼儿阶段儿童对许多道德规范无明确的认知和体验,其行为不具有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阶段。“他律”阶段是指儿童借助于成人的权威去体认道德规范的发展阶段。“自律”阶段是指儿童(青少年)能够借助于自身的道德判断、情感等因素自觉体认道德价值与规范,进行道德行为的发展阶段。“自由”阶段是道德人生的最高境界。

第四章德育目的

1、德育目的的内涵。

·德育目的就是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是德育活动所要生成或培养的品德规格。

2、德育目的的特性。

·预见性、超越性和可能性。由于德育活动具有强烈的价值或意识形态色彩,德育目的也具有全人类的普遍性和历史性、民族性和阶级性。

3、个人本位德育目的论

·个人本位德育目的论认为,德育应当从受教育者的道德本性和需要出发,强调个人价值的重要,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升个体的生存价值和生命质量,使之成为自主、自由的道德主体。

4、影响德育目的确定的因素

·确定德育目的的主观依据有:不同的世界观或形而上的理念、思想家们或制定教育目的者的人性假设、以及教育主体有关理想人格的观念。

确定德育目的的客观依据主要有: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制度、历史发展的进程、文化传统、以及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第五章德育过程

1、德育过程的主要特点。

·计划性与正面性。复杂性与多端性。引导性与整合性。

需要掌握每种特点的涵义、主要内容和特点。

2、简述德育过程组织的基本原则。

①保持教育与发展矛盾双方之间必要的张力

②注意学校德育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条件的建设

③注意“教育性的活动与交往”的安排

④坚持教育与再教育、自我教育的统一

3、德育过程中的矛盾。

·一般认为,学校道德教育过程中的基本矛盾主要有三个方面。从过程之外到过程之内,这三个矛盾依次是:1. 学校道德教育影响与一般社会道德影响之间的矛盾。2. 德育目标要求同学生的道德发展实际的矛盾。3. 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理想与道德实践之间的矛盾。其中第二对矛盾常常被认为是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

第六章德育内容

1、影响学校德育内容的教育性决定因素。

·1. 对道德可教性的理解。2.德育目的、目标及其序列化。3. 德育过程观。4. 偶发因素。

2、我国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

·1.基本文明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教育。2.基本道德品质的教育。3.家庭美德教育。4.集体主义教育。5.爱国主义教育。6.民主与法制教育。7. 信仰道德教育

·需要掌握每种内容的具体涵义。例如“信仰道德教育”是指以终极价值体系建立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在中国文化和体制之中,其主要内涵是:第一,要进行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第二,要进行理想教育。儿童、少年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的形成、发展的关键时期。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教育应当成为学校德育的中心内容和根本任务。

3、现当代德育内容的趋同

·第一,对“全球伦理(global ethic)”的确认。第二,对综合道德能力培养的共识。第三,道德教育内容结构上的共同理解。

第七章德育课程

1、德育的活动课程、隐性课程的概念。

·活动课程(activity curriculum)又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等,是指以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动机与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是指这样一些教育实践及成果,它们在学校政策、课程计划上并没有明确规定,然而又是学校经验中常规的、有效的一部分”,它“也许被看作是

泛泛而随意的,隐含的或根本不被承认的”。“这一术语是描述那些构成学生进行非学术性的,无法评定的学习活动的各种影响。”

2、体谅课程模式

·该课程模式是英国教育家麦克费尔和英国“学校道德教育课程设计委员会”的同事们设计的一套道德教育课程。麦克费尔等人是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以“体谅”为核心目标范畴设计德育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形成体谅和关心他们的生活方式,因此,他的课程模式也称为“体谅”模式。该课程模式使用的基本教材是《起跑线》、《生命线》。

第八章德育方法

1、德育方法的概念。

·教师和学生在德育过程中为达成一定的德育目标而采用的有一定内在联系的活动方式与手段的组合。

2、德育方法的决定。

·“方法论意义上”的德育方法实际上就是理念性的德育方法,它仅仅提供一种方法上应当追求的原则,而并不意味着一套十分具体的工作方法。

包括启发法、塑造法、树人法、雕琢法、系统或综合法。需要掌握每种方法的涵义。

具体德育活动都是有一定的目标上的侧重点的,所以不妨依据德育活动所要完成的德育目标的重点将具体的德育方法划分为一下几个方面:思维训练法、情感陶冶法、理想激励法、行为训练法、修养指导法等。需要掌握每种方法的涵义和具体内容。

第九章德育主体

1、德育主体的概念。

·指在德育过程中,以充分注意道德学习主体性发挥为自己道德教育活动最大主体性目标的道德教育工作者,学校德育中的德育主体是教师。

2、对德育主体作用的正确认识。

·第一,德育主体主体性发挥的核心是学习主体道德学习的主体性发挥。第二,德育主体的价值体现在对学生道德成长的引导上。第三,德育主体的主体性发挥的关键之一是如何处理价值引导和尊重学生之间的关系。

·在看待教师在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问题上,主要有三种态度:权威主义、中立主义、以及调和的立场。需要掌握每种态度的涵义。

德育是一种价值建构的教育活动,其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要处理好教师的价值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建构之间的关系,在引导与尊重之间求得平衡。首先,德育主体(教师)主体性发挥的核心是学习主体(学生)道德学习的主体性发挥,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而且要为学生创造相对自由的价值空间和心理氛围。同时,德育主体的价值体现在对学生道德成长的引导上,教师有责任将自己个体和整个社会的道德经验提供给学生参考。因此,处理好价值引导与尊重学生之间的关系,既需要教师的自身素养,也需要教师的教育智慧。

3、德育主体的素养结构

·道德素养、专业素养和教育素养。

4、教师的道德素养

·个人道德修养、教师职业道德。

三、重点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德育主体

2、德育

3、德育的教育性功能

4、信仰道德教育

5、理想激励法

6、品德教育运动

7、中立主义

8、他律

二、简答题

1、德育过程中的基本矛盾有哪些?

2、现当代道德教育内容有何趋同?

3、如何理解教师德育素养的“真、善、美”?

4、简述德育过程组织的基本原则。

5、影响学校德育内容的教育性因素主要有哪些?

6、简析德育的个体性功能。

三、论述题

1、你是如何看待德育概念泛化问题的?

2、如何理解德育的社会性功能、个体性功能和教育性功能?

3、结合所学的德育知识,谈谈你对“道德发展”的理解。

4、“道德教育如不关心隐蔽课程,期望得到满意效果是不可能的。”根据你所在学校的德育工作实践,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附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答题技巧:名词解释是一种主观性试题,名词解释总的要求是准确、简明、精练,切忌当作简答题来做,点到为止,不要展开。

1、德育主体:指在德育过程中,以充分注意道德学习主体性发挥为自己道德教育活动最大主体性目标的道德教育工作者,学校德育中的德育主体是教师。

2、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是和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价值的理解和道德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简言之,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

3、德育的教育性功能:指德育在完成教人做人的总目标和支持智、体、美诸育具体任务的完成这两个方面的实际作用。

4、信仰道德教育:是指以终极价值体系建立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其主要内涵是:第一,要进行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第二,要进行理想教育。

5、理想激励法:是指通过适当方式促进学生形成道德理想、道德信念,进行道德教育的方法。

6、品德教育运动:是本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复兴品德教育的运动或趋势。品德教育以批判道德上的相对主义和教育上的过程主义为主要诉求,具有强调正面和直接的道德教育,要求学校与社区、家庭在德育上的配合,以及努力促进青少年学以致用、践行道德价值,以形成良好的品德等特征。代表人物有托马斯·里科纳等。

7、中立主义:是指教师在道德教育过程中采取一种价值相对主义的立场,因而在师生关系上保持价值中立,具有儿童中心主义倾向的一种德育主体观念。

8、他律:个体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指儿童(青少年)借助于成人的权威去体认道德规范的发展阶段。

二、简答题

答题技巧:简答题主要考核对本课程基本理论、方法、原理的熟悉程度,在答题时要抓住要点,表达简洁明了。另外还要根据每道题要点的多少灵活把握简答题的繁简度。简答题相对于论述题而言,关键在于一个“简”字,答题应做到全面、准确、简练。

1、德育过程中的基本矛盾有哪些?

1、从过程之外到过程之内,依次为:

第一,学校道德教育影响与一般社会道德影响之间的矛盾;

第二,德育目标要求同学生的道德发展实际的矛盾;

第三,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理想与道德实践之间的矛盾。。

2、现当代道德教育内容有何趋同?

第一,对全球伦理的确认;

第二,对综合道德能力培养的共识;

第三,道德教育内容结构上的共同理解。

3、如何理解教师德育素养的“真、善、美”?

(1)教师德育素养的“真”指教师要具有合乎道德教育规律的“科学”的素养,包括专业素养、教育素养等内容。

(2)“善”指教师作为德育主体要具备合乎目的性素养,主要是道德素养。

(3)“美”包括三层含义:第一,教师要善于挖掘道德教育内容中的审美因素;第二,教是要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能够充分利用艺术形式去开展道德教育活动;第三,教师的道德教育活动本身应当具有“庖丁解牛”一样娴熟的技巧。

4、简述德育过程组织的基本原则。

①保持教育与发展矛盾双方之间必要的张力

②注意学校德育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条件的建设

③注意“教育性的活动与交往”的安排

④坚持教育与再教育、自我教育的统一

5、影响学校德育内容的教育性因素主要有哪些?

①对道德可教性的理解。对道德科教性的理解与德育内容的性质、难度和容量的确定有密切的联系。

②德育目的、目标及其序列化。

③德育过程观。德育过程观对德育内容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德育内容的处理方式(或呈现方式)上。

④偶发因素,如社会巨变的突然发生、家庭破裂、父母离异、亲人死亡及本人的意外事件等。

6、简析德育的个体性功能。

(1)德育的个体性功能指德育对德育对象个体发展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

(2)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包括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发生影响的三个方面。其中享用性功能是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本质体现与最高境界。

(3)德育的个体生存性功能是“德——得”关系的体现,发展功能是德育个体品德“静——动”关系作用的体现,德育享用性功能是德育过程中个体“苦——乐”关系的体现。

三、论述题

答题技巧:论述题是考核对本课程主要观点、重要内容的全面理解,不仅要抓住要点,还要对主要论点加以分析和阐述。答题时一定要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切忌一写到底,不分层、不分点。

1、你是如何看待德育概念泛化问题的?

答:第一,德育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

第二,广义的德育概念。

第三,德育概念泛化的原因及弊端分析。

第四,德育外延应”守一而望多”。

2、如何理解德育的社会性功能、个体性功能和教育性功能?

对三个功能的内涵分别做出解释。

3、结合所学的德育知识,谈谈你对“道德发展”的理解。

(一)道德发展应当视为一个整体发展作综合的理解

整体的道德发展是指我们应当吸收众家之长,将德育对象的道德发展的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作为一个活生生的整体的不同侧面去理解,不能迷信某一项研究结论。因为,个体道德发展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在实际的道德生活中是不可分割的。

(二)对道德发展的理解应与对道德发展“年龄歧视论”的批判理解相结合道德发展上的“年龄歧视论”主要是指这样一种假定:道德发展有一个逐步上升的等级性的顺序,从一个水平向另一个水平不断进步,每一个高一级的阶段都代表一种较高的能力。这一假定实际上是说,在道德水平上,年长者可能高于或优于年轻人。“年龄歧视论”对道德发展的解释带有不公正、简单化和宿命论倾向。这可能导致恶化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从而影响德育效果的后果;也容易造成非常主观的抑制或放弃某些重要的道德教育的机会的现象。

因此,一方面我们应赞成这样的观点,因为道德水平对个体来说是可能有一个逐步提高或长大的过程;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绝对肯定儿童的道德水平一定比成人在道德生活的所有方面都要低。我们应当正确、全面的理解道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三)道德教育对象的道德发展阶段可以做更为概括性的说明

道德发展阶段的经典划分可以概括为“无律—他律—自律—自由”四个阶段。

“无律”阶段是指婴幼儿阶段儿童对许多道德规范无明确的认知和体验,其行为不具有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阶段。“他律”阶段是指儿童借助于成人的权威去体认道德规范的发展阶段。“自律”阶段是指儿童(青少年)能够借助于自身的道德判断、情感等因素自觉体认道德价值与规范,进行道德行为的发展阶段。“自由”阶段是道德人生的最高境界。

这是对道德发展阶段的一种概括性的描述,它应该和道德心理发展的具体研究成果的掌握结合起来。同时,也应该明确,一般的道德发展阶段应当与每一个体的实际发展、个性特点等结合起来理解,否则道德教育就会走向道德发展上的年龄主义和教育方式上的教条主义。

4、“道德教育如不关心隐蔽课程,期望得到满意效果是不可能的。”根据你所在学校的德育工作实践,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是指这样一些教育实践及成果,它们在学校政策、课程计划上并没有明确规定,然而又是学校经验中常规的、有效的一部分”,它“也许被看作是泛泛而随意的,隐含的或根本不被承认的”。

对道德教育来说,隐性德育课程的作用非常之大。这主要是隐性课程和德育过程两个方面的特点所决定的。从隐性课程角度看,其最大的优势在于它的作用方式是间接和潜在的,可以避免直接、显著的德育课程可能导致的逆反心理。隐性课程具有真正的“诱导”特性。从德育过程角度言之,德育过程面临的最大问题莫过于学生的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联系的断裂。

从德育过程本身去分析这类现象,我们认为主要原因之一在于道德认知与情感之间没有建立起码的联系。而道德认知与情感之间联系的建立除了要在德育的显性课程改造上想办法之外,注意德育隐性课程的建设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学校课程”方面的道德教育隐性课程有三种。第一是作为学科存在的德育课程与教学中存在的非预期的德育影响;第二种是各科课程及教学存在的不自觉和非预期的德育影响;第三种是德育的活动课程中隐含的与显在目标不一致的德育影响。在显性的德育课程,无论是学科课程、各科教学和活动课程,都有一个对德育目标的设定。在上述三个方面存在的隐性课程可能与这一目标一致、协同,也可能产生相反的影响。比如我们用一种由教师决定的方式去让学生体会“民主”,就会导致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对立。德育工作者所要努力做到的是尽量求得两类影响在德育目标上的一致。为了这一统一,可以调整显性课程,也可以调整隐性课程。

说明:本考试指导只适用于201303学期期末考试使用,包括正考和重修内容。指导中的章节知识点涵盖考试所有内容,给出的习题为考试类型题,习题答案要点只作为参考,详见课程讲义或笔记。如果在复习中有疑难问题请到课程答疑区提问。最后祝大家考试顺利!

《德育原理》考试

《德育原理》期末考试 (A 卷)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是()、()、()、()、()。 2、德育的功能是()、()。 3、德育的社会目标主要包括()、()、()、()。 4 、德育方法的制约因素是()、()、()、()。 5、政治环境影响德育的方式是()、()、()。 6、根据德育评价所采用的标准不同,德育评价分为() 和()。 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德育原理就是德育规则。() 2、德育为首就是学校教育要把德育放在第一位。() 3、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的内容是一样的。() 4 、道德认识是人品德形成的先导,所以,有知便有德,无知便无德。() 5、对德育规律认识中外是有相同的。() 6、适当的体罚对学生的品德成长十分有益。() 7、德育环境对人的道德影响是通过人的社会实践实现的。() 8、问题学生就是“差生”。() 9、受教育者也可以调控德育过程。() 10、德育主体具有能动性的特点。() 三、简述题(每小题5分,共30分。要求:只写要点,不做阐述) 1、人的品德形成规律是什么? 2、德育的社会价值是什么?

3、德育过程的特点是什么? 4、德育方法运用的原则是什么? 5、一个良好的班集体的标志是什么? 四、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德育过程中为什么要强调教师的榜样作用?教师怎 样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2、在学生的品德教育中,灌输是否可行?为什么? 五、实践分析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的职责是什么? 2、班主任怎样转变一个品德有问题学生? 《德育原理》(A )答案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是(遗传素质)、(社会环境)、(人的社会实践)、(教育)、(个人主观能动性)。 2、德育的功能是(文化传递功能)、(育人的功能)。 3、德育的社会目标主要包括(家庭德育目标)、(学校德育目标)、(社会公德教育目标)、(职业道德教育目标)。 4、德育方法的制约因素是(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对象)、(德育活动条件)。 5、政治环境影响德育的方式是(通过国家政策影响)、(通过国家对德育资源的控制和分配影响)、(通过控制社会文化环境来影响)。 6、根据德育评价所采用的标准不同,德育评价分为(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

北师大《德育原理》在线作业

《德育原理》作业 本课程作业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客观题部分”,由15个选择题组成,每题1分,共15分。第二部分为“主观题部分”,由简答题和论述题组成,共15分。作业总分30分,将作为平时成绩记入课程总成绩。 客观题部分: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 1.《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作者是( A ) A.苏霍姆林斯基 B.蒙台梭利 C.赞可夫 D.裴斯泰洛齐 2.提出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并用“道德两难法”研究儿童道德和教育问题的教育家是( D ) A.杜德海姆 B.杜威 C.班杜拉 D.柯尔伯格 3. 一般说来,品德包括政治品质、道德品质、法纪品质和( C ) A.情感品质 B.意志品质 C.思想品质 D.宗教品质 4. 青年初期品德发展的主要特征是( D ) A.情境性 B.协调性 C.动荡性 D.成熟性 5. 相对于家庭德育和社会德育而言,属于学校德育特征的是( B ) A.养教结合 B.广泛性 C.隐形性 D.有组织性 6. 品德修养的直接目的是为了( B ) A.促进社会的发展 B.提高自身的品德水平 C.改善物质生活条件 D.更好地参与社会竞争 7. 德育的本质特征是( D )。 A.进行政治教育 B.开展宗教教育活动

C.思想道德教育的活动 D.培养人的品德的活动 8. 凡学生品德或某一侧面在群体中或个体前后对比中处于上升或前进趋势且幅度较大的,应给予( B )。 A.达度评定 B.比较评定 C.操行评定 D.肯定性评定 9. ( B )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A.品德内部的矛盾运动 B.活动和交往 C.深刻的道德认识 D.品德发展的动机 10. ( B )是学校德育的基本组织形式。 A.班主任工作 B.共青团、少先队活动 C.课外校外活动 D.各科教学 11. 教师自觉地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德育方法是( C ) A.讨论法 B.谈话法 C.陶冶法 D.讲解法 12. 科学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产生于( B )。 A.19世纪 B.19世纪末20世纪初 C.20世纪中叶 D.21世纪初 13. 在一定时期内对学生品德作出全面评价,以使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不断上进的方法,是( D )。 A.奖励法 B.惩罚法 C.评比法 D.操行评定 14. 马卡连柯教育思想的核心是( D ) A.爱国主义教育 B.国际主义教育 C.共产主义教育 D.集体主义教育 15. 人的品德发展的动力是( D )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B.环境影响与个体接受的矛盾 C.教育影响与个体接受的矛盾 D.人在积极活动过程中引起的品德发展需要与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东师2018年秋季《德育原理》期末考核[答案]

期末作业考核 《德育原理》 满分100分(东师2018年秋季离线) 一、判断下列问题并说明理由(每题10分,共40分) 1、德育原理中的德育概念,不应特指某一社会或某一历史时期的德育,而应是作为古今社会德育现象的德育。 [答案]:正确。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2、集体教育是个别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基础和背景,但不能完全代替个别教育。 [答案]:正确。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善于组织和教育学生热爱集体,并依靠集体教育每个学生,同时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来促进集体的形成和发展,从而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一原则是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成功教育经验的总结。马卡连柯指出:教师要影响个别学生,首先要去影响这个学生所在的集体,然后通过集体和教师一道去影响这个学生,便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这就是著名的“平行教育原则”。在德育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教育和培养集体,通过集体教育每个学生,通过教育个人影响集体的形成和发展。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联系起来。要求老师做到:组织和培养优良的集体,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力量。重视个别教育,做到因材施教。正确处理集体和个别教育的关系,使二者相互促进。 3、德育与整体教育自身的发展是没有关系的,主要是由于社会的需要和人之为人的需要。 [答案]:错误。德育是整体教育的一个组成部份,在教育体系中处于首要位置。与学科教育和专业技术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成效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不同,德育是对人的思想观念进行教育,教育的成效体现在人的言行之中,是无法进行量化的。 4、学校德育中的法制教育就是要达到使学生知法、懂法和守法。

0073《德育原理》2013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

0073《德育原理》2013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 一、考试说明 1、《德育原理》是教育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主要研究道德教育现象和一般规律,并指导德育实践。学校道德教育原理是关于道德教育的学问。就学科性质来讲,它主要是一门规范和应用的教育学。 2、考试题由三种题型组成,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题型一:名词解释共20分,一般为5道题 题型二:简答题共40分,一般为4道题 题型三:论述题共40分,一般为两道大题 二、复习重点内容 第一章德育范畴 德育的概念 ·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价值的理解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德育内容。 ·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亦即西方教育理论所讲的“moral education”。一种广义的德育概念解释为:与伦理学体系中的德育概念(专指道德教育)不同,“教育学上的德育,则是相对于智育和美育来划分的,它的范围很广,包括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另外还有更为广义的德育界定,认为德育除思想、政治、品德方面的教育之外,还应当包括法制教育、心理教育、性教育、青春期教育,甚至还应包括环境教育、预防爱滋病教育等等。 第二章德育的本质与功能 1、德育的本质 ·德育的本质是对于人的生活意义的求索和生存质量的提升。 德育的功能。 ·社会性功能:指的是学校德育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对社会发挥何种性质的作用。 ·个体性功能:是指德育对德育对象个体发展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 ·教育性功能:两大含义。一是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二是指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 3、德育概念的泛化 ·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哪些?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亦即西方教育理论所讲的“moral education”。在我国,许多人并不赞成这一定义,认为德育必须包含更多的内容。一种广义的德育概念解释为:与伦理学体系中的德育概念(专指道德教育)不同,“教育学上的德育,则是相对于智育和美育来划分的,它的范围很广,包括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另外还有更为广义的德育界定,认为德育除思想、政治、品德方面的教育之外,还应当包括法制教育、心理教育、性教育、青春期教育,甚至还应包括环境教育、预防爱滋病教育等等。以至于有人打趣说:“‘德育’是个筐,什么东西都可往里头装”!这就是所谓的德育概念的“泛化”的问题。 第三章德育对象 德育中的因材施教。 ·从个性与德育的关系角度去看,德育过程中的“因材施教”至少应当包括以下几点内容。第一,应当根据个性实际进行道德教育。第二,应当对道德任务的难度做适当的安排。第三,

0073《德育原理》在线作业

1.一般说来,品德包括政治品质、道德品质、法纪品质和( ) 情感品质 意志品质 思想品质 宗教品质 2.人的品德发展的动力是( )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环境影响与个体接受的矛盾 教育影响与个体接受的矛盾 人在积极活动过程中引起的品德发展需要与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3.提出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并用“道德两难法”研究儿童道德和教育问题的教育家是( ) 杜德海姆 杜威 班杜拉 柯尔伯格 4.青年初期品德发展的主要特征是( ) 情境性 协调性 动荡性 成熟性 5.相对于家庭德育和社会德育而言,属于学校德育特征的是( ) 养教结合 广泛性 隐形性 有组织性 6.品德修养的直接目的是为了( ) 促进社会的发展 提高自身的品德水平 改善物质生活条件 更好地参与社会竞争 7.德育的本质特征是( )。 进行政治教育 开展宗教教育活动 思想道德教育的活动 培养人的品德的活动 8.凡学生品德或某一侧面在群体中或个体前后对比中处于上升或前进趋势且幅度较大的,应给予( )。 达度评定 比较评定 操行评定 肯定性评定 9.( )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品德内部的矛盾运动 活动和交往

深刻的道德认识 品德发展的动机 10.( )是学校德育的基本组织形式。 班主任工作 共青团、少先队活动 课外校外活动 各科教学 11.教师自觉地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德育方法是( ) 讨论法 谈话法 陶冶法 讲解法 12.科学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产生于( )。 19世纪 19世纪末20世纪初 20世纪中叶 21世纪初 13.在一定时期内对学生品德作出全面评价,以使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不断上进的方法,是( )。 奖励法 惩罚法 评比法 操行评定 14.马卡连柯教育思想的核心是( ) 爱国主义教育 国际主义教育 共产主义教育 集体主义教育 15.《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作者是( ) 苏霍姆林斯基 蒙台梭利 赞可夫 裴斯泰洛齐 德育主体的素养包括哪些方面? 德育主体的素养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基本方面。 教师必须有垂范于学生的思想道德及专业知识素养。教师本身是德育的主体。所以,道德教育的前提之一是:教师尤其是从事道德教育工作的专门人士必须具有坚定的道德信念、政治信仰、法纪观念和优良的德行品质。否则,道德教育只能变成难以使人确信的一般的知识教学。 如何看待教师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在道德教育中我们应该怎样建立师生关系?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老师在德育教育中应该做到身教重于言教,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和谐师生关系。(互相尊重,换位思考)教师要用高尚的情操影响人、科学的观点引导人、正确的言行教育人、扎实的作风感染人、端正的态度鼓舞人,用制度、纪律去引导规范行为,

德育原理 2015秋 华师大期末考试答案

《德育原理》 一、判断下列问题并说明理由(每题10分,共40分) 1、作为整体教育的组成部分,学校德育既不应该、也不可能单独完成人的品德发展任务。 答:这种说法正确。德育是全面促进其它各发展的动力和能源。德育作为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人思想品德的培养上具有独特的功能,而且对整体教育中其它各育的实施也具有重要作用。首先是它能以其鲜明的社会性质对其它各育的发展方向和社会目的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其次它能为学校师生开展各育活动输入精神动力,提供思想认识上的先导,使其它各育的实施获得思想认识上的有力条件;再次,德育能够培养学生从事其它各育所需要的思想品德和菲智力因素,增强其它各育的实际效果。 2、德育过程就是思想品德形成过程。 答:这种说法不正确。 德育过程和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其主要不同在于三点:其一,范畴不同。德育过程属于教育活动,思想品德形成过程属于素质发展范畴。其二,影响因素不同。其三,结果不同。 3、学校德育不应只是以各种规范约束学生,还应注重引导学生领略人生和生活的意义。 答:这种说法正确。从学校的计划来看,德育内容分为计划性的内容和非计划性的内容。计划性的内容,即被明确纳入工作日程、作为明确工作任务的德育内容。这一类的内容,往

往表现为有布置有检查、有明确的实施要求等。一般是由学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而确立的。非计划内容,即指没有明确纳入工作日程,而因为偶然的需要二涉及的德育内容。 4、(外在)教育和自我教育具有不同特点和进行方式,因此,在(外在)教育中不可能会有自我教育发生。 答:这种说法不正确。在整体教育中,“各育”具有互含性,“每一育”都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含有其他各育的因素,那种纯而又纯的德育、智育、体育、是极少存在的。这意味着整体教育中藴含十分广泛而又丰富的教育资源(特别德育资源),注重整体教育中的德育,有利于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 “各育”的这种互含性,决定了“各育”的互含性。使得每一育的开展都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会为其他各育的进行奠定一定的基础,创造一定的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整体教育中进行德育,会使德育得到整体教育的烘托;同时应看到学校中的“各育”,都统一在整体教育目的之中,都是整体教育目的所要实现的任务。 二、问题分析(每题10分,共20分) 1、现在许多学校在德育中都很注重对学生的心理疏导,请你分析这其中的道理。 答:正面教育、疏通引导的原则是指在德育中要坚持用正确的理论、事实和榜样等来教育学生,疏通学生思想障碍,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体验和实践等不断进步。 人的思想品德的培养教育有其特殊性,这就是把它们思想意识的形成与转变作为主要任务。而对于思想意识形成与转变这样的问题,是不宜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因为,

《德育原理》复习试题及答案解析

《德育原理》复习题 一、解释概念5/3 选择9/2 1.德育 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德育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活动。 2.德育学原理:德育学原理是研究德育现象和德育问题,揭示德育规律的科学。 3.个人本位德育目的论 德育目的在于提升个体的生存价值和生命质量,使之成为自主自由的道德主体。 4.社会本位德育目的论 德育目的只能根据社会的需要来制定,培养符合一定社会准则的公民。 5.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是指在德育目的指引下,各级各类教育在思想品德培养方面制定的具体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6.德育目的 德育目的有广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目的指的是对个体思想品德发展的期望或设计。 狭义:通过德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什么样的思想品德的人的总要求,它规定着所培养人才在思想品德方面的质量规格。 7.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德育影响,通过受教育者能动的认识、体验和践行,从而形成受教育者良好思想品德的过程。 8.陶冶教育法 有目的地利用环境或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9.知行统一原则 是指进行德育工作时要把思想政治法纪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参加社会生活的实际锻炼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把认识付诸行动,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知行统一。 10.品德 品德是从个人的行为整体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一贯的心理特点和倾向。 11.品德发展 随着时间和年龄的递增,在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下,个体在品德诸方面所发生的积极运动变化过程。 12.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是指进行德育工作时,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信任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和要求易于被学生接受并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13.德育理念 德育工作者在长期德育实践活动中,经过亲身体验和理性思考而形成的关于德育本质、规律及其价值的根本性判断和思想观点。 11.人本化德育理念:道德是人为的,道德是为人的,道德是由人的。 14.德育价值 德育价值是作为客体的德育活动及其功能对德育主体需要满足的一种属性。 15.德育方法 德育方法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为完成德育任务、实现德育目的而采用的方式和手段的总和。

德育原理作业习题

德育原理作业习题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作业习题 第一章德育范畴 1、如何看待德育的内涵 2、学校德育的历史形态和特点各有哪些 3、如何区别德育理论的几种形态 4、德育理论的主要议题有哪些 5、结合你所耳闻目睹的学校德育问题,思考对德育概念理解的误区所产生的危害性。 6、阅读鲁洁等《德育新论》、胡守棼《德育原理》、戚万学《生活道德论》以及国外柯尔伯格、杜威、涂尔干、赫尔巴特等的德育论原着,体会德育理论的发展脉络及研究的主要问题。 第二章德育的本质与功能 1、如何理解道德生活与道德教育的本质 2、如何理解德育的功能对德育功能的正确理解有什么意义 3、如何理解德育的社会性功能、个体性功能和教育性功能 4、怎样理解德育的个体享用性功能 5、如何理解德育的“适应性”与“超越性”的关系 6、阅读鲁洁教授发表在《教育研究》上的两篇文章“论教育之适应与超越”和“论德育的个体享用性功能”,结合本章所讲内容,仔细领会。 第三章德育对象 1、“德性可教”如何理解 2、“新性善论”的内涵、解释与教育意义何在 3、三大主要的道德发展理论的重要贡献和缺陷何在 4、如何理解反“年龄歧视论”的积极意义

5、个性与德性关系如何 6、从个性角度出发怎样在学校德育中做到因材施教 7、阅读西方哲学和中国古代哲学的有关着作,思考人性论的问题,并写出自己对人性论的见解。 8、阅读西方道德哲学(如陆有铨、戚万学的着作),了解几种关于道德发展的理论。 第四章德育目的 1、什么是德育目的德育目的与教育目的的关系如何 2、德育目的的特性与功能有哪些 3、德育目标分类有何意义你认为应当注意些什么 4、尝试做一个年级的德育目标的分类工作。 5、如何正确理解我国现行的德育目的 6、阅读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学》,理解德育目标的分类。 7、思考我国德育目的存在的问题,思考我国德育目标与现实的关系问题,思考德育目的与德育效果的关系问题。 8、阅读东西方道德哲学思考,道德哲学和人性假设德育目的的影响。 第五章德育过程 1、德育过程的特点有哪些 2、如何理解现代与传统德育过程模式的不同和综合化模式 3、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是什么如何解决这些矛盾 4、德育过程组织的基本环节和基本原则有哪些 5、查阅有代表性的德育过程理论资料,思考传统与现代德育过程模式的不同,及其对当今学校德育的借鉴意义。 6、结合耳闻目睹的德育现实和自身经历,谈谈德育过程最关键的矛盾是什么如何解决这些矛盾

2016年秋季东师大德育原理期末考核答案

2016年秋季东师大德育原理期末考核答案

期末作业考核 《德育原理》 满分100分 一、判断下列问题并说明理由(每题10分,共40分) 1、德育原理中的德育概念,不应特指某一社会或某一历史时期的德育,而应是作为古今社会德育现象的德育。 答:正确。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2、集体教育是个别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基础和背景,但不能完全代替个别教育。 答:正确。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善于组织和教育学生热爱集体,并依靠集体教育每个学生,同时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来促进集体的形成和发展,从而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一原则是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成功教育经验的总结。马卡连柯指出:教师要影响个别学生,首先要去影响这个学生所在的集体,然后通过集体和教师一道去影响这个学生,便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这就是著名的“平行教育原则”。在德育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教育和培养集体,通过集体教育每个学生,通过教育个人影响集体的形成和发展。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联系起来。要求老师做到:组织和培养优良的集体,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力量。重视个别教育,做到因材施教。正确处理集体和个别教育的关系,使二者相互促进。 3、德育与整体教育自身的发展是没有关系的,主要是由于社会的需要和人之为人的需要。答:错误。德育是整体教育的一个组成部份,在教育体系中处于首要位置。与学科教育和专业技术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成效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不同,德育是对人的思想观念进行教育,教育的成效体现在人的言行之中,是无法进行量化的。

《德育原理》期末作业答案

期末作业考核 《德育原理》满分100分 一、判断下列问题并说明理由(每题10分,共40分) 1、德育原理中的德育概念,不应特指某一社会或某一历史时期的德育,而应是作为古今社会德育现象的德育。 答:正确。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2、集体教育是个别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基础和背景,但不能完全代替个别教育。 答:正确。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善于组织和教育学生热爱集体,并依靠集体教育每个学生,同时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来促进集体的形成和发展,从而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一原则是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成功教育经验的总结。马卡连柯指出:教师要影响个别学生,首先要去影响这个学生所在的集体,然后通过集体和教师一道去影响这个学生,便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这就是著名的“平行教育原则”。在德育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教育和培养集体,通过集体教育每个学生,通过教育个人影响集体的形成和发展。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联系起来。要求老师做到:组织和培养优良的集体,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力量。重视个别教育,做到因材施教。正确处理集体和个别教育的关系,使二者相互促进。 3、德育与整体教育自身的发展是没有关系的,主要是由于社会的需要和人之为人的需要。 答:错误。德育是整体教育的一个组成部份,在教育体系中处于首要位置。与学科教育和专业技术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成效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不同,德育是对人的思想观念进行教育,教育的成效体现在人的言行之中,是无法进行量化的。 4、学校德育中的法制教育就是要达到使学生知法、懂法和守法。 答:错误。法制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一个组成部份,实施法制教育,离不开思想上、道德上的基础性教育。如果学生没有社会主义的道德意识、规范及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风尚,就不会以极大的积极性去学法、了解法,从而达到知法;就不能从“法律规范”中体会出共产主义道德的精神实质,达到真正懂法;更不会在实践中自觉地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到自觉守法。这就是道德规范在学法理论指导及守法实践中的意义。 二、问题分析(每题10分,共20分) 1、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教育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教育。请你谈谈这其中的道理。 答:德育实施过程之所以要注重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主要在于: 第一,这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可靠保证。德育实施过程的目的,不在于它确立了相应的影响机制或组织形式,也不在于它建立了广泛的影响渠道和约束机制。而在于它是否真正促进了教育对象思

德育原理试题和答案

2013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德育原理试题 (课程代码 0046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认为儿童道德行为主要是通过社会学习而获得和改变的教育家是 A.班杜拉B.柯尔伯格 C.赞科夫D.凯洛夫 2.学校德育的四个组成部分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 A.集体主义教育B.理想教育 C.道德教育D.劳动教育 3.现代德育的功能具有 A.全面发展性B.全面性 C.科学性D.主体独立性 4.人的品德形成和发展的现实基础是 A.社会实践活动B.人际交往活动 C.理论学习活动D.信仰敬拜活动 5.目前国内关于学校德育基本内容序列安排的意见或模式主要有结构迁移说、阶段连续说和 A.社会适应说B.螺旋循环说 C.社会建构说D.自我建构说 6.一般说来,德育并不是随着社会生活条件的变化而“立即”、“马上”发生相应变化的,它往往呈现为 A.独立性B.滞后性 C.超前性D.不平衡性 7.为达到德育目的,实现德育内容,运用德育手段进行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是指 A.德育方法B.德育原则 C.德育规律D.德育方针政策 8.制定德育原则的依据是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 A.德育科学规律B.德育原理 C.德育实践经验D.学生的品德心理特点 9.德育过程中主要矛盾的次要方面是 A.教育者的教育水平B.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 C.受教育者的知识水平D.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发展水平 10.在一定时期内对学生品德做出全面评价,以使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不断上进的方法是

德育原理复习提纲---有答案

《德育原理》复习提纲 一、选择题 1.“关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A) A. 尼尔·诺丁斯 B. 科尔伯格 C. 苏霍姆林斯基 D. 马卡连柯 2.以下是主张“教育的社会政治目的性和政治信仰与道德教育相统一”思想的教育思想家是(B) A. 班杜拉 B.苏霍姆林斯基 C. 科尔伯格 D. 杜威 3.以下不属于“品德教育”运动理论上的代表人物是(D) A. 托马斯·里可纳 B. 威廉·贝内特 C. 爱德华·怀因 D. 尼尔·诺丁斯 4.当代德育课程模式中的“社会行动”课程模式的代表人物是(D) A. 威尔逊 B. 麦克费尔 C. 科尔伯格 D. 纽曼 5.以下那一著作被视为独立的德育学产生的标志(A)。 A.《道德教育论》 B.《德育鉴》 C.《训育论》 D.《德育原理》 6.德育的主要功能不包括(B)。 A.德育的社会性功能 B.德育的自然性功能 C.德育的个体性功能 D.德育的教育性功能 7.独立的德育学产生的标志是(A) A.涂尔干道德教育论 B.杜威的反对传统教育 C.科尔伯格的认知主义 D.诺丁斯的关怀理论 8.价值澄清理论诞生的标志是1966年(A)和他的学生哈名、西蒙合著的《价 值与教学》的出版。 A.拉思斯 B.萨沙 C.科尔伯格 D.诺丁斯 9.诺丁斯课程体系的第一步是(A) A.对自我的关怀 B.对思想的关怀 C.对亲密的人的关怀 D.对世界的关怀 10.我国德育课程基本上采用的是(D) A.综合课程形式 B.活动课程形式 C.隐性课程形式 D.螺旋式结构 11.麦克费尔的德育课程模式是(B) A.“符号”课程模式 B.“体谅”课程模式 C.“社会行动”课程模式 D. 品德教育课程模式 12.夸美纽斯将德育理论的依据奠定在()的基础之上。 A. 自然论 B. 实践哲学 C. 神学 D. 儿童心理学 13.尊重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阶段是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的哪一个阶段(B)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非习俗水平 14.教师作为德育主体在道德教育过程中采取一种价值相对主义的立场是下列哪种态度(B) A、权威主义 B、中立主义 C、调合的立场 D、儿童中心主义 15.家庭德育内容的重点是( ) A.道德教育和思想教育 B.道德教育和法纪教育 C.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 D.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 16.学生品德内部的基本矛盾是( ) A.知与行的矛盾 B.知与情的矛盾

2019东师 线下作业 德育原理

离线作业考核 《德育原理》 满分100分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80分) 1、广义和狭义的“德育”分别指什么? 答:广义的“德育”,是相对于“智育”“体育”和“美育”等划分的,包括“品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规教育”“心理教育”等五个方面。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 2、简述杜威的经验主义道德教育理论。 答:杜威从批判传统道德教育低效开始,认为传统的道德教育只是讲授一些抽象的“关于道德的观念”,学生只是熟记一些道德名词概念,却不能理解背后隐藏的含义。因此,杜威主张教师和学生通过探究、商量、讨论的过程,达到学生形成道德观念的结果。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设计现实情境和两难问题,激发学生的讨论与思考,从而提高学生道德思维和判断能力的水平。 3、简析价值澄清理论的利弊。 答:具体而言,从优越性来说,价值澄清理论本身尊重儿童的地位,引发儿童的主动性;注重发展儿童的道德意识、道德判断和价值观的选择能力;注重现实生活;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从弊端来看,近年来,澄清是非的价值观受到了严厉的批评。这种模式是反理性的,它对价值的个性特征的过分强调,极易倒向极端个人相对主义。在德育实践中,如果任凭以个人价值观为标准来衡量和评价自身的社会行为,其结果必然变得混乱和出现无政府状态,这是我们必须避免的。 4、简述集体教育模式的主要内容。 答:集体教育模式是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马卡连柯等人创建的一种德育模式。该模式在大量德育实践基础上,对德育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反思,提出了大量实际可行的德育方式。集体教育模式提出:德育工作的基本对象是集体,德育工作的主要方式是集体教育,德育的任务是培养集体主义者。集体教育模式认为,“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是集体教育的重要原则。该模式认为,劳动者是一个有共同的奋斗目标、有统一的行动、有组织纪律的社会有机体。在强调集体的同时,也应注意到集体教育与发展个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只有正确的组织领导、成员间的相互影响,才能促进个性发展。

《德育原理》考试资料

《德育原理》期末考试 (A 卷) 一、填空题(每小题1 分,共20分) 1、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是( )、( )、 ( )、( )、( )。 2、德育的功能是( )、( )。 3、德育的社会目标主要包括( )、( )、( )、( )。 4、德育方法的制约因素是( )、( )、( )、( )。 5、政治环境影响德育的方式是( )、( )、( )。 6、根据德育评价所采用的标准不同,德育评价分为 ( )和( )。 二、判断题(每小题 1 分,共 10分) 1、德育原理就是德育规则。( ) 2、德育为首就是学校教育要把德育放在第一位。( ) 3、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的内容是一样的。( ) 4、道德认识是人品德形成的先导,所以,有知便有德,无知便无德。( ) 5、对德育规律认识中外是有相同的。( ) 6、适当的体罚对学生的品德成长十分有益。( ) 7、德育环境对人的道德影响是通过人的社会实践实现的。( ) 8、问题学生就是“差生”。( ) 9、受教育者也可以调控德育过程。( ) 10、德育主体具有能动性的特点。( ) 三、简述题(每小题5分,共30分。要求:只写要点,不做阐述)

1、人的品德形成规律是什么? 2、德育的社会价值是什么? 3、德育过程的特点是什么? 4、德育方法运用的原则是什么? 5、一个良好的班集体的标志是什么? 四、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德育过程中为什么要强调教师的榜样作用?教师怎 样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2、在学生的品德教育中,灌输是否可行?为什么? 五、实践分析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的职责是什么? 2、班主任怎样转变一个品德有问题学生? 《德育原理》(A )答案 一、填空题(每小题1 分,共20分) 1、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是(遗传素质)、(社会环境)、(人的社会实践)、(教育)、(个人主观能动性)。 2、德育的功能是(文化传递功能)、(育人的功能)。 3、德育的社会目标主要包括(家庭德育目标)、(学校德育目标 )、(社会公德教育目标)、(职业道德教育目标)。 4、德育方法的制约因素是(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对象)、(德育活动条件)。 5、政治环境影响德育的方式是(通过国家政策影响)、(通过国家对德育资源的控制和分配影响)、(通过控制社会文化环境来影响)。 6、根据德育评价所采用的标准不同,德育评价分为(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

德育原理作业习题

德育原理作业习题 Revised by BETTY on December 25,2020

作业习题 第一章德育范畴 1、如何看待德育的内涵? 2、学校德育的历史形态和特点各有哪些? 3、如何区别德育理论的几种形态? 4、德育理论的主要议题有哪些? 5、结合你所耳闻目睹的学校德育问题,思考对德育概念理解的误区所产生的危害性。 6、阅读鲁洁等《德育新论》、胡守棼《德育原理》、戚万学《生活道德论》以及国外柯尔伯格、杜威、涂尔干、赫尔巴特等的德育论原着,体会德育理论的发展脉络及研究的主要问题。 第二章德育的本质与功能 1、如何理解道德生活与道德教育的本质? 2、如何理解德育的功能对德育功能的正确理解有什么意义 3、如何理解德育的社会性功能、个体性功能和教育性功能? 4、怎样理解德育的个体享用性功能? 5、如何理解德育的“适应性”与“超越性”的关系? 6、阅读鲁洁教授发表在《教育研究》上的两篇文章“论教育之适应与超越”和“论德育的个体享用性功能”,结合本章所讲内容,仔细领会。 第三章德育对象 1、“德性可教”如何理解?

2、“新性善论”的内涵、解释与教育意义何在? 3、三大主要的道德发展理论的重要贡献和缺陷何在? 4、如何理解反“年龄歧视论”的积极意义? 5、个性与德性关系如何? 6、从个性角度出发怎样在学校德育中做到因材施教? 7、阅读西方哲学和中国古代哲学的有关着作,思考人性论的问题,并写出自己对人性论的见解。 8、阅读西方道德哲学(如陆有铨、戚万学的着作),了解几种关于道德发展的理论。 第四章德育目的 1、什么是德育目的德育目的与教育目的的关系如何 2、德育目的的特性与功能有哪些? 3、德育目标分类有何意义你认为应当注意些什么 4、尝试做一个年级的德育目标的分类工作。 5、如何正确理解我国现行的德育目的? 6、阅读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学》,理解德育目标的分类。 7、思考我国德育目的存在的问题,思考我国德育目标与现实的关系问题,思考德育目的与德育效果的关系问题。 8、阅读东西方道德哲学思考,道德哲学和人性假设德育目的的影响。 第五章德育过程 1、德育过程的特点有哪些?

2013七年级期末考试成绩

【期末考试三科前15名,前7名进入年级前150】 陈虹颖、谢雨杉、章瀚元、王曾睿、郭晓涵、徐一支、李可欣、杨小昊、周沛希、尹治衡、 任孟贤、万睿玲、向彤骏、唐熠果、刘静宜 【期末考试四科前15名】 陈虹颖、王曾睿、谢雨杉、郭晓涵、徐一支、周沛希、李可欣、唐熠果、向彤骏、万睿玲 夏钰杰、程可名、章瀚元、刘静宜、尹治衡 【本次期末考试有41人与半期考试相比有进步】 (名字后为进步名次) 陈平争494、章瀚元467、李可欣413、夏钰杰366、杨小昊332、王书言254、蔡蓉渝246、肖鸿阳243、程可名218、唐熠果212、郑欣昊201、黄莹怡197、陈奕洁175、向彤骏172、 郑淑堃154、刘静宜153、岳子钰146、陈虹颖146、李嫣然109、尹治衡97、张佩文92、 杨思捷88、蒋星月85、于欣利81、郭晓涵72、李镇山63、谢雨杉63、蔡含钰50、陈衔佩46、王曾睿45、王俊淞44、张仁俊38、杨赢平35、万睿玲33、姜涵26、刘雯睿18、 刘雨涵18、何思帆17、向浩然3、张浩轩3、陈良锐3 【本次期末考试语文前十五名,全部128以上】 章瀚元、谢雨杉、杨小昊、陈虹颖、周沛希、尹治衡、郭晓涵、刘静宜、肖鸿阳、范致远、 徐一支、任孟贤、李嫣然、王书言、王曾睿、陈平争、唐熠果、万睿玲、杨赢平、张佩文、 于欣利 【本次期末考试数学前十五名,全部125以上】 陈虹颖、王曾睿、章瀚元、谢雨杉、李可欣、徐一支、向彤骏、郭晓涵、杨小昊、夏钰杰、 乔丽洁、尹治衡、陈平争、周沛希、唐熠果、任孟贤、刘静宜 【本次期末考试英语前十五名,全部138以上】 郭晓涵、王曾睿、陈虹颖、谢雨杉、万睿玲、徐一支、程可名、章瀚元、唐熠果、李可欣、 周沛希、任孟贤、向彤骏、杨小昊、刘静宜 【本次期末考试生物前十五名,全部90以上】 陈虹颖、唐熠果、王曾睿、夏钰杰、向彤骏、乔丽洁、郭晓涵、万睿玲、周沛希、程可名、 蔡含钰、谢雨杉、杨思捷、陈海天、李嫣然、

最新德育原理复习提纲答案版

德育原理》复习提纲一、选择题 1. “关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 ) A. 尼尔?诺丁斯 B. 科尔伯格 C. 苏霍姆林斯基 D. 马卡连柯 2. 以下是主张“教育的社会政治目的性和政治信仰与道德教育相统一”思想的教育思想家是( B ) A. 班杜拉 B. 苏霍姆林斯基 C. 科尔伯格 D. 杜威 3. 以下不属于“品德教育”运动理论上的代表人物是( D ) A. 托马斯?里可纳 B. 威廉?贝内特 C.爱德华?怀因 D. 尼尔?诺丁斯 4. 当代德育课程模式中的“社会行动”课程模式的代表人物是( D ) A. 威尔逊 B. 麦克费尔 C. 科尔伯格 D. 纽曼 5. 以下那一著作被视为独立的德育学产生的标志( A )。 A. 《道德教育论》 B. 《德育鉴》 C. 《训育论》 D. 《德育原理》 6. 德育的主要功能不包括( B )。 A. 德育的社会性功能 B. 德育的自然性功能 C. 德育的个体性功能 D. 德育的教育性功能 7. 独立的德育学产生的标志是 (A ) A. 涂尔干道德教育论 B. 杜威的反对传统教育 C. 科尔伯格的认知主义 D. 诺丁斯的关怀理论 1966年(A )和他的学生哈名、西蒙合著的《价值与教学》的出版。 C. 科尔伯格 D. 诺丁斯 斯课程体系的第一 步是 (A ) 9. 诺丁 A. 对自我的关怀 B. 对思想的关怀 C. 对亲密的人的关怀 D. 对世界的关怀 13. 尊重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阶段是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的哪一个阶段 ( B ) A 、前习俗水平 B 、习俗水平 C 、后习俗水平 D 、非习俗水平 14. 教师作为德育主体在道德教育过程中采取一种价值相对主义的立场是下列哪种态度 (B ) A 、权威主义 B 、中立主义 C 、调合的立场 D 、儿童中心主义 15. 家庭德育内容的重点是 ( ) A. 道德教育和思想教育 B. 道德教育和法纪教育 C. 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 D. 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 16. 学生品德内部的基本矛盾是 ( ) A. 知与行的矛盾 B. 知与情的矛盾 C. 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品德现有发展水平的矛盾 D. 受教育者对当前德育要求的反映与他们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17. 下面,( A )是近代教育史上主要的课程论思想的代表人物。 A 斯宾塞 B 洛克 C 皮亚杰 D 尼尔?诺丁斯 18.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作者是( B ) 8. 价值澄清理论诞生的标志是 A. 拉思斯 B. 萨沙 10. 我国德育课程基本上采用的是( D ) A. 综合课程形式 B. 活动课程形式 11. 麦克费尔的德育课程模式是( B ) A. “符号”课程模式 B. C . “社会行动”课程模式 D. 12. 夸美纽斯将德育理论的依据奠定在( A. 自然论 B. 实践哲学 C. 神学 C. 隐性课程形式 D. 螺旋式结构 体谅”课程模式 品德教育课程模式 )的基础之上。 D. 儿童心理学

德育原理作业答案

德育原理作业答案 【篇一:2016年春季东师《德育原理》期末作业答案】 原理》 满分100分 一、判断下列问题并说明理由(每题10分,共40分) 1、德育原理中的德育概念,不应特指某一社会或某一历史时期的德育,而应是作为古今社会德育现象的德育。答:正确。广义的德育 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 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 方面。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 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 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 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2、集体教育是个别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基础和背景,但不能完全 代替个别教育。答:正确。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善于组织和教 育学生热爱集体,并依靠集体教育每个学生,同时通过对个别学生 的教育,来促进集体的形成和发展,从而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有 机地结合起来。这一原则是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成功教育经验的 总结。马卡连柯指出:教师要影响个别学生,首先要去影响这个学 生所在的集体,然后通过集体和教师一道去影响这个学生,便会产 生良好的教育效果。这就是著名的“平行教育原则”。在德育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教育和培养集体,通过集体教育每个学生,通过教育个 人影响集体的形成和发展。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联系起来。要求 老师做到:组织和培养优良的集体,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力量。重 视个别教育,做到因材施教。正确处理集体和个别教育的关系,使 二者相互促进。 3、德育与整体教育自身的发展是没有关系的,主要是由于社会的 需要和人之为人的需要。 答:错误。德育是整体教育的一个组成部份,在教育体系中处于首 要位置。与学科教育和专业技术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 成效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不同,德育是对人的思想观念进行教育,教 育的成效体现在人的言行之中,是无法进行量化的。 4、学校德育中的法制教育就是要达到使学生知法、懂法和守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