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传统人到现代人读书报告

从传统人到现代人读书报告

从传统人到现代人读书报告
从传统人到现代人读书报告

论人的现代化

【内容摘要】人的现代化就是从人的主体性入手研究现代化的进程和现代化过程中人的现代性的发展。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前提和动力,也是社会现代化的最终目的。社会现代化既促进又制约着人的现代化的发展。创新是人的现代化的核心。教育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人的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创新,教育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现代化运动是一场涉及全球的轰轰烈烈的世界性潮流。尽管现代化运动起源于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但真正形成世界性风潮并带来社会各领域的全面现代化却是在20世纪。英国、法国、德国和美国等现代化先行者的早发型现代化模式,引领了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发展中国家中如火如荼开展的现代化运动。现代化的内容指的是现代化进程中所发生的全面性社会变迁。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包括了社会经济、文化、制度、人口及伦理价值观念等方面传统性到现代性的全面转变。由于现代化是一个继续发生并持续发展着的过程,其内容的扩展及更新,仍将继续赋予现代化概念新的社会意义和内涵。在现代化过程中,人的主体性逐渐显现出来,这就是人的现代化。可以这么说,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灵魂。

一、人的现代化:历史的启示和发展的方向

人的“主体性”一直隐约显现于历史发展的轨迹里。从西方的文艺复兴开始到后来的宗教革命再到启蒙运动,“神”占主导的思想开始慢慢让位于以“人”为主体的思想,人们开始认识到“人”的重要性,各种社会发展理论都开始都高举“人”的旗帜,喊出了“以人为本”的最强音。

1、凸显“人”的主体性是历史的发展趋势

在各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人的主体性的重要性慢慢凸现出来。发源于19世纪英国的现代化运动,在20世纪开始点燃了各个新兴国家的热情,广大的新兴民族国家也开始花大力气搞起了现代化建设。他们模仿西方国家的经济模式、政治模式乃至民主模式,现代化在国家的各个方面都按着西方国家——现代化的先行者的模式建设着,但经过几年乃至十几年的建设,他们国家的发展水平也没能达到西方国家的发展水平,有的国家反而出现动乱和退步。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个结果呢?在《传统社会的消逝》一书中,D·勒纳通过他对中东地区现代化过程的实证研究揭示:“现代化主要是心灵的状态进步的期望,成长的倾向及让自我适应变迁的准备,……要走向现代化,必须在人格系统上有所调整,也即必须要就有一种‘心灵的流动’及‘移情能力’。”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历克斯·英克尔斯通过研究发现,“一个国家可以从国外引进作为现代化最显著标志的科学技术,移植先进国家卓有成效的工业管理方法、政府机构形式、教育制度以及全部课程内容。但是,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这些现代化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那么,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式,再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一群传统人的手中变成废纸一堆。”从这些现代化的后来者的现代化建设经验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整个国家向现代化社会迈进的过程中,人始终是一个不可忽视而且是最基本的因素。

纵观那些现代化的先行者的现代化之路,它们之所以能够迅速地获得成功,实现飞速发展,也是与“人”的因素分不开的。无论是英国、法国,还是德国、美国,他们国家现代化的成功都得益于他们国家有着一大批的适应现代化发展的有着创新意识并受过良好教育

的公民。正是由于这些有着现代意识的公民的存在,才极大地推进着这些国家的现代化。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曾经精辟地分析了人的现代性对于资本主义制度发展的推动作用。他以新教伦理为理论基础,探索了资本主义精神的形成和实质。他书中所谈论的具有资本主义精神的理性的有着禁欲主义思想的清教徒其实就是典型意义上的现代人。英格尔斯在《迈向现代化》一书中,也谈到了相似的观点,“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它的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机构中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发展相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可以真正称之为现代化的国家。否则,高速稳定的经济发展和有效的管理,都不会得以实现。即使经济已经开始起飞,也不会持续长久。”

从中国的国家治理理念的演变也可以看到“以人为本”是历史的选择,中国对于“人的现代化”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过程。早在20世纪60年代,周恩来总理就提出了要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的现代化”。这是中国有关四个现代化的最早表述。虽然他没有强调要实现人的现代化,但他却还同时强调,“把我们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的关键就在于人的素质的提高。日本经济学家长古川庆太郎在1979年完成的《中国现代化的幻想》一书中就指出,中国现代化的根本缺陷在于中国的技术人员和管理素质不足,他质问中国为什么只是“四个现代化”而不是“五个现代化”。无独有偶,英格尔斯80年代到中国讲学在讲到“人的现代化”时就称之为“第五个现代化”。经过十年动乱之后的中国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了改革开放,全心全意搞经济,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当时邓小平就提出了“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的论断,这从一个侧面强调了人的素质的提高的重要性,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人的素质的提高。与此同时,中国也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后,中国立即着手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并于1994年10月召开了全国社会发展工作会议,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发展主题。中国共产党的十五大报告也首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所构成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强调“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之后的党的十六大,就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其中首要一条就强调了发展要“以人为本”。人类发展观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传统发展观;以综合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为核心的第二代发展观;以“人类发展”为核心的现代发展观。中国现阶段的发展观正处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的发展。

2、人的现代化是社会发展的方向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人的全面发展是针对人的片面发展而提出来,是对现实的人与社会发展状况的评价与批判,是对未来理想状态的一种展望。马克思主义者一直把人的发展作为自己的终极关怀。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的全面发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人的身心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但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低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条件下,劳动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人被限制在狭小的劳动岗位上,因而,劳动还不能使人的身心得到充分的发展。在生产实行科学化和社会化以后,特别是在消灭私有制,消除旧式分工以后,劳动将变成人的生活的第一需要。那时,“劳动会成为吸引人的劳动,成为个人的自我实现”和人的身心的充分发展的手段。同样,人的其他活动也会成为人的身心发展的手段。二是人的活动能力的多方面的发展。它是由人的身体与精神相统一的结构所产生人的活动能力,是人的身体和精神的全面发展在人的活动能力上的具体表现,因而人的活动能力的多方面发展能够明确而具体地表现出人的全面发展的程度。三是个体和社会的协调统一和全面发展。这是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具体地历史地把握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说过,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是抽象、孤立的个体,而是在社会中存在的个体,社会在人的劳动过程中不断发展着,这是人的本质的外在表现,是人类发展水平的客观标志;同时,特定的社会条件作为每一时代的人们存在的基础和前提,既促进个体的发展又制约着个体的发展。一句话,就是使人的智力、体力、性格和潜能均得到充分发展和自由运用。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和社会发展的最高理想目标,它是理想和现实的统一。人的现代化是人的现代性发展对传统性的扬弃、继承、发展和创新,是在现实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现代化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把人的现代化看成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必经的阶段。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也是一个以人为本的时代。我国著名现代化理论研究者何启传先生曾经提出“第二次现代化”理论。他认为,第一次现代化是指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过程,第二次现代化是指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的过程;第二次现代化不是人类历史的终结,将来还有新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重视知识和重视人才的时代。阿尔温·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提出,在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将是“后工业经济”的社会,即信息社会;1990年联合国研究机构提出了“知识经济”的说法,并明确了其性质。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轴心的时代。知识和人才说到底还是“人”的问题。在《力量的转移》一书中,阿尔温·托夫勒认为,在未来知识经济中知识将成为最高级最重要的力量,是最重要的资源。虽然知识、智力、智慧、信息等在知识经济中将处于中心地位,但其创造者和承载者又必须是人。所以,与其说知识在知识经济中处于核心地位,倒不如说人在知识经济中处于核心地位。未来世界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国民综合素质的竞争,也即是各国的人的现代化的竞争。要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总之,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这是一个以知识经济为核心的时代。而知识经济时代又是以人为核心,以人为劳动力而发展的时代。在这种社会里,并不是每一个劳动者都是理所当然的劳动者。知识经济时代的劳动者都是那些具有高素质的人才。这些劳动者的素质的高低有赖人的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即人的综合素质的不断发展和提升。

二、何为“人的现代化”

人的现代化,就是指“人从传统人格转化为现代人格的过程”。人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也就是同阻碍人的发展的各种因素相抗争,特别是同传统的不利于人的发展的因素抗争,摆脱各种自然力量、社会力量的束缚,谋求全面发展的过程。

1、人的现代化的内涵

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并没有给“人的现代化”下过确切的定义,不过从《人的现代化》一书,我们却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人的现代化就是人们在心理、思想、态度、行为上与各种现代化形态的经济发展共同前进,相互配合。这主要是从心理学角度去揭示人的现代化。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王胄认为,人的现代化有两层含义,一是通常泛指包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习惯、思维方式、心理结构、人格等在内的精神层面的革新;二是针对“传统人”与社会发展的不相适应而做出的价值体系、人格特征等方面的重新构建。周荫祖在《人的现代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文中认为,人的现代化是与现代科技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人的素质的普遍提高和全面发展。其内涵至少包括四个层次的内容:生活层次、素质层次、能力层次和关系层次。中山大学的郑永廷教授通过考察了各种人的现代化的定义,认为人的现代化就是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人的全面、协调发展的状况与过程。这个定义除了注重了人的素质的现代化,还强调了这种素质形成过程的现代化,也突出了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的关系。综合各种定义,笔者认为,人的现代化就是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人们在

心理、思想、思维、态度和行为上的现代化,以及这种现代化的过程,但其本质应该是人的素质的现代化,其核心是创新。

2、人的现代化的标准

人的素质的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的本质。具体而言,人的现代化有些什么样的标准和特征呢?阿历克斯·英克尔斯在《人的现代化》一书中,对人的现代化的特征和品质进行了概括,主要包括:(1)现代人准备和乐于接受他未经历过的新的生活经验、新的思想观念、新的行为方式;(2)准备接受社会的改革和变化;(3)思路开阔,头脑开放,尊重并愿意考虑各方面的不同意见、看法;(4)注重现在与未来,守时惜时;(5)强烈的个人效能感,对人和社会的能力充满信心,办事讲求效率;(6)计划;(7)知识;(8)可依赖性和责任感;(9)重视专门技术,有愿意根据技术水平高低来领取不同报酬的心理基础;(10)乐于让自己和他的后代选择离开传统所尊敬的职业,对教育的内容和传统智慧敢于挑战;(11)相互了解、尊重和自尊;(12)了解生产及生产过程。英克尔斯主要是从心理、思想、态度、行为上给出了这些人的现代化的特征。

我国学者郭晓君则根据我国社会的性质、社会现代化的要求和个人发展目标,在《人学引论》一书中系统提出了个体现代化的特征:(1)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和情操,追求真善美;(2)具有现代知识结构,有较高的科学技术文化素养,注重知识更新;(3)具有综合能力,包括智力、创造力、自然力、社会力、现实力、潜力等,尤其是人的潜能的发挥;(4)个性得到相应发展,如兴趣、爱好、性格、心理、行为等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5)有正确的思维方式和现代观念,思想解放,乐于接受新事物、善于吸取经验教训;(6)心理健康,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意志顽强;(7)勇于改革、创新、竞争,勇于超越他人和自我,追求卓越的目标;(8)适应现代职业的变换,能在多种岗位上创造优异成绩;(9)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气质;(10)广泛建立、占有和控制社会关系;(11)善于抓住机遇,不轻易放弃任何机会;(12)主体性得到相应发挥,具有独立人格;(13)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得到社会认同,个人价值得以实现。这些特征概括吸收了西方学者关于人的现代化特征的研究成果,但更多的内容,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道德素质、综合能力结构、心理素质、解放思想等,则是从我国实际出发的,结合了马克思有关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更符合中国人的现代化的需要。

在综合个人关于人的现代化的各种特征和标准之后,笔者认为人的现代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特征:(1)开放的心理,现代人总是不排斥新生事物并愿意接受新生事物的;(2)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行动,现代人应该能够继承传统中的优良因素并适时进行创新行动和创造;(3)具有主体性,现代人应该是积极、主动、自觉的;(3)健康的价值取向,坚持个人服从社会,同时又愿意根据不同技术水平来领取报酬;(4)各方面素质得到普遍提高,包括品德、才智和身体三个层次的素质;(5)积极的行为方式,讲究办事效率,有计划有条理地完成任务;(6)和谐的社会关系,与人和谐相处在现代社会尤其显得重要;(7)良好的道德观念,现代人应该是有责任、有良知并乐于帮助他人;(8)积极乐观的心态,一种良好积极向上的心态能够帮助现代人应付现代社会激烈快速的各种变革。

三、人的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的关系

现代化是一个涉及社会方方面面的大转变、大变革,是一场席卷全球、内容广泛、影响深刻、变革激烈的社会变迁。社会现代化是社会各个方面的全面而协调的发展过程。社会的现代化除了物的现代化,当然也包括人的现代化,并取决于人的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包括经济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政治现代化、社会体制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科技现代化、生活方式现代化、组织管理现代化以及人的现代化等。人的现代化是整个社会现代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且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社会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相互依赖,两者是辩证的

念、素质方面上。人的观念意识虽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有些时候可能超前发展,但终究离不开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人总是一定社会的人,离开了社会,人也就成了无源之水,不能被称之为完全意义上的人。有什么样的社会现代化,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的现代化。具有现代化意识和思维特征的人来源于现代化建设的现实塑造,要想从根本上改造人,使之具有现代化意识,就必须改变落后的、非现代化的社会环境,没有新的现代化的现实,新的现代化观念不可能凭空产生,即使产生了也难以巩固和发展。西方发达国家的人的现代化水平比较高跟他们比较高的社会现代化水平是分不开的。因为他们的有着比较高的社会现代化基础,国民自然拥有较高的国民素质。

3、人的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人的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不仅是谁也离不开谁,而且它们之间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首先,人的现代化促进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的因素相关重要。很多国家的发展表明,哪个国家抓住和重视人的发展,重视人的现代化,这个国家的社会各方面就能取得比较好的发展。从人力资本理论的观点看,人的现代化发展,特别是人的各方面素质的发展,对于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必不可少的促进作用。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研究了美国1929年至1957年的经济增长情况之后,发现用传统经济的三要素无法分析经济增长问题。他经过多方面研究,发现人的技能提高影响了劳动生产率,使收益提高了,并据此出版了《人力资本》一书,提出了著名的人力资本论。从人力资本的理论看,正是人力资本构成了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故此人力资本是一种高效益的资本,必须对其进行投资。新加坡的现代化进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新加坡现代化起步之初,政府决定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的成功经验。他们一针见血地了解到:美国等现代化的先行者之所以能够在工业上长期领先是因为重视科学技术的结果。当时的新加坡领导人李光耀非常重视非经济因素中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他说:“非经济因素,即人的因素,对于经济的成长,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他还说“单靠资本投资的增长是无法达到最大的增长潜能的,良好的工作态度、集体协作、对公司的效忠、和谐的劳资关系,都是必要的条件,能够使生产力不断增加的是操作机器的工人。”正是由于新加坡重视教育,重视提高人的现代化素质,加上有利的地理位置和机遇,才使新加坡在短短的几十年里迅速崛起,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可以肯定地说,如果新加坡没有重视人的现代化,其社会现代化是不可能如此顺利完成的。人的现代化成为了新加坡现代化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推动力。其次,社会现代化也对人的现代化起到促进或者制约的作用。随着世界经济从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人们的观念也开始从封闭、保守转向开放、竞争和创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变化。以前人们省吃俭用,深居简出,现在人们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健康的广泛的交往。恩格斯说过,时代的特征决定了人的性格。工业化社会要求各个社会成员更善于分工、协作和组织与流动,城市文明要求人们具有更高的素质、更多的理性化、规范化行为。社会结构的现代化、体制的现代化、组织管理的现代化、政治的现代化以及生活方式的现代化等等也促进或者制约人的现代化的发展。以体制现代化为例。制度对于人的发展的作用,邓小平曾作过深刻的阐述,他说:“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一个良好的比较现代化的制度,有利于增强每个人的主体性和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除了体制的现代化,社会其他方面的现代化也对人的现代化的发展起到促进或制约的作用。

四、人的现代化的核心是创新

江泽民同志曾经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格局。一个

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人的现代化主要在于观念的现代化,而创新意识又是观念现代化的核心。

1、人的现代化的首要在于观念现代化

所谓观念现代化就是在现代化过程中与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观念。落后的观念会禁锢人的思维和行动,而进步的观念则会引领人进入一片崭新的天地。人的观念现代化应该包括创新意识、公民意识、主体意识和法治意识。

观念是一个人的灵魂。从这个意义上说,观念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的灵魂。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实践观和生活观往往决定着人的实际行动。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着现代制度的人们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那么,这个国家的全面现代化是没有基础的。上文在第一部分提及的各个国家——无论是先行者还是后来者的现代化历程和英格尔斯所作的调查研究正是说明了这一点。无论哪个国家,只有它的人民从心理、态度、观念和行为上,都能与现代化形式的经济发展同步前进,相互配合,这个国家的全面现代化才能真正得以实现。观念的变革是社会改革的前奏,新的观念并不产生于社会变革之后,而往往产生于社会变革之前。一旦一种新观念与改革结合起来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现代化要先化人后化物就是说的这个道理。这当中,首先要“化”的当然是人的观念。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首先要实现观念的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研究学者叶南客说过,“改革的根本目标就是整个社会全方位的现代化,达到人类文明在当代的最高标准和最新成就,我们不仅要有物质的、制度的现代化,更重要的,还要有人的观念的现代化和行为的现代化,使全民族的精神素质达到当代人类文明的最高标准。”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几年的历程表明,每一次观念的更新必定伴随着一个新的成就的取得。解放思想的过程就是人的观念现代化的过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认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解放思想,创新观念正是中国社会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以来不断取得成就的根本原因。在未来的社会的不断变革中,假如人的观念不能随着社会的变革而不断更新,那么,这些人将会被社会无情地淘汰。在《未来的振荡》一书中,阿尔温·托夫勒说到,“社会变革和技术革新的加速发展,使社会上所有的个人和组织都越来越窘于应付了,处理不当,将引起适应力的大崩溃。”

2、观念现代化的核心是创新

在观念现代化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应该是创新意识。创新这个概念,最先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于20世纪初从技术应用的角度提出来的。他认为,“新的或重新组合的或再次发现的知识被引入经济系统的过程”称之为创新。创新往往开始于观念和思维,假如没有创新思维,就谈不上有创新的实际行动。创新是在对传统的扬弃、继承和发展,不断抛弃传统中不合理和不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东西,同时继承传统中优良的有利的因素,继而提出新的适合和促进现代社会发展的新观念、新方法乃至新制度。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不断创造,推陈出新的过程。

对于社会而言,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社会发展需要创新的思维和创新的人才。人类正是靠着自己的非凡创造,在各种社会变革中,推动着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在当今社会,创新主要表现为科技的创新。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哪个国家拥有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那个国家才能在各种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美国今天的发展成就就是得益于他们国家的科技创新。目前美国75%的国内生产总值和38%的新就业机会来自于高科技产业。对于个人而言,创新意识也决定着一个人的发展。在这个到处充满变革和高速发展的社会里,作为个体的人,要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因为这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年代。这是《教育——财富蕴含其中》的作者所提倡的教育的四个支柱,也是对每一个个体的人提出的终身的要求。在书中,作者还进

一步说到,“在一个以社会和经济改革为主要动力的迅速变革的世界里,可能更重视想象力和创造性。”这种想象力和创造性正是来源于人的创新意识。这种创新意识对于个体的人的学习来说,相当重要。在罗马俱乐部的研究报告《学无止境——回答未来的挑战》中,作者提出了创新性学习的观点。应付未来的挑战,拯救人类于灭亡的关键在于改变以往的维持性学习而进行创新性学习。

人的现代化的首要在于观念现代化,而观念现代化的核心是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现代化的核心就是创新。纵观西方各国现代化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现代化最先在英国开始,接着是在法国、德国,最后是在美国得到了蓬勃发展,并且取得了极大的辉煌。考察这几个国家的现代化发展的顶峰时期就会发现,在顶峰之前,往往是科技创新先行。而科技创新又是在教育创新之后才开始的。

五、人的现代化关键在于教育

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前提和动力,影响人的现代化的因素很多:工厂经历、教育、家庭影响、城市生活、大众传媒等。这些因素当中,究竟哪个因素对于人的现代化影响最大呢?哪个因素最能决定人的现代化程度呢?通过实地调查研究,英格尔斯在《从传统人到现代人》一书中得出结论,“在决定个人现代性之中,教育本身是一个非常强有力的直接的和独立的因素。”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揭示了人力资源可以像土地和金钱一样进行投资,教育就是这种人力投资的途径。这种理论认为,教育是一种生产性投资,它通过提高人的认识技能从而提高人的劳动生产率。对个人而言,教育可以拓宽人的选择机会,挖掘人的潜能;对于社会而言,教育可以改善并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使社会生产率提高,从而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各国的现代化发展历史上,那些重视教育,极力发展教育的国家往往取得了经济的高速发展,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都是如此。近现代日本的经济发展得益于教育的发展。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主要教育形式是私塾教育,主要模仿中国的儒家教育,当时日本的读写普及率相当高。明治维新之后,私塾教育逐渐被现代教育制度所取代。1872年日本政府颁布了学制,实现了义务教育,1910年左右,达到美国1870年的教育水平。到1950年,日本在人均受教育年限上就已经超过荷兰,接近英国、法国和联邦德国的教育水平,进入人力资本发达国家的行列,与此同时,日本的经济也创造了奇迹,一跃成为一个世界经济发达国家。被誉为“亚洲四小龙”的韩国、台湾、香港和新加坡在战后的经济腾飞也得益于这四个地区大力兴办教育的结果,他们都把办教兴邦作为繁荣国家走向发达的根本方针,创造了世人瞩目的经济奇迹,成为了新兴的现代化国家。1998年,新加坡的人均GDP达到了3万美元,已超过美国,并连续5年保持着世界竞争力亚洲排名第二的大优势,成功地抵御了亚洲金融风暴的侵袭。对于为什么能够取得如此成就?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一针见血地指出:“1959年以来新加坡迅速发展的最重要原因是什么?我可以毫不迟疑地回答:那时因为新加坡拥有素质良好的人民。我国人民不但勤劳、学得快、又重实际,而且我国还拥有一大批杰出的和训练有素的人才。”从这些现代化国家的发展经验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这样的结论:正是因为这些国家重视了人的现代化的发展,重视科技和人才,并且花大力气办教育,舍得在教育上进行投资,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才有了这些国家的现代化大发展。

教育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综合而全面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教育创新与民族创新精神》一书中,冯增俊教授认为,教育是一种文化创新的机制,具有文化积淀、文化传递、文化选择和文化创新的功能。从人的现代化的研究来看,教育是提高人的素质的根本途径。马克思主义认为,没有教育就没有人的发展,更没有人的全面发展。当代文化教育学创造人斯普朗格也认为:“教育绝非是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人格心灵的呼唤。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在接受教育过程中,人的各方面素质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英格尔斯在研究中发现,教育是影响个人现代性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他在书中写

道:“在大规模的复杂社会中,没有任何一种个人属性能比他所受到的教育更能一贯地、强有力地预言他的态度、价值和行为。阿尔蒙德和维巴报告他们在五个国家中的研究情况时说,‘在通常调查的人口学变量——性别、居住地区、职业、收入、年龄等——之中,在决定政治态度方面,没有一项能同教育变量所达到的程度相比。’”他非常肯定地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影响个人从传统变为现代的各种力量当中,一直被认为最重要的就是教育。我们的证据……一个人接受正规学校教育的年限,是决定我们量表中现代性分数的最有力的一项变数。平均来说,一个人受教育的年限增加一年,在0分到10分的现代性量表中,他的得分就增加2到3分。”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是培养人的现代化品质的重要途径。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悄然来临,作为一种重要的知识资本,教育已成为当今各国优先发展的主导产业。教育在社会发展和国际竞争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后工业社会》一书中,丹尼尔·贝尔就认为,在后工业社会,技术和技能已经成为取得权利的基础,而教育则成为了取得权利的条件。知识经济的第一资源就是知识资源,拥有知识资源的是人才,人才来自教育,教育就是要培养人才。教育不但在为现在培养人才,更主要是在为未来培养人才。在未来的竞争中,谁拥有强大的教育,谁就将拥有丰富的第一资源,并能够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可以这么说,二十一世纪就是教育的世纪,教育将会成为本世纪最重要的产业。要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现代化,就必须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上。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读书笔记要求与书目

附件2: 课外阅读参考书目 A.文学类 1、《诗经选》余冠英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2、《唐诗选》(上、下)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3、《宋词选》胡云翼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4、《古文观止》吴楚材、吴调侯编岳麓书社1983年版 5、《三国演义》罗贯中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 6、《红楼梦》曹雪芹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7、《鲁迅选集》(上、下)鲁迅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8、《四世同堂》老舍著北京出版社1996年版 9、《围城》钱钟书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10、《笑傲江湖》金庸著三联书店1994年版 11、《平凡的世界》路遥著华夏出版社1998年版 12、《莎士比亚全集》(英)莎士比亚著,朱生豪译人民文学出版1978年版 13、《浮士德》(德)歌德著,郭沫若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版 14、《巴黎圣母院》(法)雨果著,陈敬容译三联书社1950年版 15、《红与黑》(法)司汤达著,郭宏安译译林出版社1994年版 16、《高老头》(法)巴尔扎克著,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年版 17、《战争与和平》(俄)列夫·托尔斯泰著,草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版 18、《泰戈尔诗选》(印)泰戈尔著,石真、谢冰心译人民文学出版1958年版 19、《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苏)奥斯忒洛夫斯基著,梅益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20、《百年孤独》(哥)加西亚·马尔科斯著,黄锦炎、沈国正、陈泉译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B.历史类 1、《史记》司马迁著岳麓书社1988年版 2、《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下)胡绳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3、《长征:前所未有的故事》(美)哈里森·索尔兹伯里著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 4、《万历十五年》黄仁宇著三联书店1997年版 5、《剑桥中国史》(英)费正清主编(多卷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94年版 6、《历史研究》(上、中、下)(英)汤因比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7、《中国的现代化》(美)吉尔伯特·罗兹曼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C.哲学类 1、《论语译注》杨伯峻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2、《孟子译注》杨伯峻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3、《周易外传》(清)王夫之注中华书局1976年版 4、《老子新译》任继愈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5、《庄子集释》(清)郭庆藩辑中华书局1961年版 6、《孙子兵法》郭化若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7、《坛经校释》(唐)慧能中华书局1983年版 8、《四书章句集注》(宋)朱熹著中华书局1983年版 9、《传习录》吴光,钱明等编校(见《王阳明全集》上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从传统人到现代人》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 ——《从传统人到现代人》一、作者简介 英克尔斯(Alex Inkeles,1920—),汉语译名为“艾利克斯·英克尔斯”,或“阿历克斯·英格尔斯”,美国社会学家。毕业于康奈尔大学。1949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其后在斯坦福大学及哈佛大学任教。研究社会心理学,比较社会学及社会变迁,其中对现代化的研究最为著名。主要作品有《社会学是什么》,《人的现代化》和《从传统人到现代人》。他主张从比较社会学角度研究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过程,强调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提出世界社会学,主张在世界性社会学分析层次上研究世界性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 1.提出社会学研究的三条途径: (1).历史的途径,即通过对经典的社会学著作的研究,寻找社会学作为一门知识学科最为关心和感兴趣的 是什么,及对社会学最初阶段的一类创始人思想分析。 (2).经验主义途径,即以问题展开,当代社会学家对那些问题感兴趣,为什么他们要把这些社会现象纳入研究范围中去。 (3).分析的途径,即理性的指示是什么。 2.英格尔斯的人的现代性理论的基本观点 英格尔斯主要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他关于人的现代性的理论: (1).个人现代性对于现代化的重要性。如果国民的的心理和精神处于传统意识之中,他就构成了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人的现代性并不是现代化的副产品,而是现代化赖以进行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一个现代社会要有效地发挥作用,它的人民必须具备某种品质、态度、价值观念、习惯和意向;此外,个人现代性还构成了现代化的目标,现代化追求经济发展,其根本目的还是在于人的发展和人的解放,个人现代性是社会现代化最有价值的目标。 (2).个人现代性的特征,英格尔斯通过跨国的、跨文化的研究概括出个人现代性12各方面的特征:乐于接受新事物;准备接受社会的改革与变化;头脑开放,尊重不同的看法;注重未来与现在,守时惜时;注重效率、效能,对人和社会的能力充满信心;注重计划;尊重知识,追求知识;相信理性及理性支配下的社会;重视专门技术;敢于正视传统,不惟传统是从;相互了解、尊重和自重;了解生产及过程。、 (3).通过跨文化的实证研究发现,对个人现代性起较大影响和作用的因素是:教育;工厂工作经验;大众传播媒介;大规模的科层组织;农村合作社;父亲的教育、家庭的环境。 二、作品介绍 《从传统人到现代人》全书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基本原理、测量个人现代性、现代化的背景和原因以及总结与结论。 第一部分基本原理,作者在这一部分总体阐述了他的团队的研究课题、实验方法和原理,以及他的五个写作动机。在引言中,作者提出个人现代化

传统的回归:“成人礼”的现代意义

传统的回归:“成人礼”的现代意义对于文化人类学家和民俗学家来说,“成人礼”并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这是一个几乎在全世界不同民族、部落、氏族中都曾经存在或至今还依然存在着的通过礼仪。它的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令许多文化人类学家和民俗学家惊讶不已。它是对于生命存在的一种真正的确证,一种文化的介入。是人类对于生殖现象认识的一个飞跃,也是人类对于婚姻文化建立起来的第一个习惯性规则。确实,“成人礼”对于人类社会的进化发展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但有人会认为,那仅仅是在原始社会,至多或者是在传统社会中,今天,人们对于“成人礼”已经淡弱甚至放弃了。事实果真如此吗?本文就试图通过对于传统“成人礼”的叙述和它所具有的文化内容的发掘,重拾“成人礼”或成人宣誓在现代或当下的存在价值和意义,让从传统中回归的“成人礼”文化,在现代社会重放异彩。 一、传统“成人礼”形式多样 从本质上来看,“成人礼”是对于一个人在进入负有使命的成人社会时所进行的一系列仪式,通过这种仪式,证明他们已经从青少年进入了成人行列,并相应地获得成人社会所具有的各种权力,尤其是婚姻——性关系权力。 从我们所知的“成人礼”习俗来看,所有的“成人礼”都有一整套相关的仪式,只有通过所有的仪式,才能加入真正的成人行列,获得并拥有成人的各种权力义务。在古代的中原地区,主要以“冠礼”和“笄礼”作为“成人礼”。而“冠礼”和“笄礼”,尤其是“冠礼”,下面的内容是其仪式过程中不可或缺的: 第一,实行严格的年龄限制。这就是男子在20岁,女性在出嫁即十六七岁时举行仪式。《礼记·乐记》载:“男二十而冠,女许嫁而笑。” 第二,行“冠礼”时须裸祭祖先,即以酒来祭把祖先。《孔子家语》载:“行冠事,必于祖庙以裸享之礼将之。”裸,以酒灌祭祖先。这与“女子许嫁,笄而醒之,称字”②相似,醴为甜酒。说明“冠礼”或“笄礼”须举行向祖先祷告的祭祀仪式。 第三,冠笄礼时仪式非常隆重。首先,须择吉日佳宾,即“冠礼喜筮日筮宾。”③其次是于祖庙之中行“冠礼”,并须备有礼乐之器。其三是亲朋齐集,司礼人发表祝辞。其四是“冠礼”后取字。所谓“男子二十,冠而字。”④ 而在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和国外的一些部落、氏族、民族中,则有五花八门的“成人礼”礼仪,如古吴越的“断发文身”,百越民族中的凿齿、拔牙、染齿,西南一些少数民族中的“穿裙子”和“穿裤子”礼,以及象澳大利亚土著的割痕、拔牙、耐苦考验等礼仪,这些“成人礼”也都有各自与习俗相结合的仪式。人们只有通过这些仪式,“成人礼”才算完成,成人的权力和义务才能最终获得。 世界上流行过的“成人礼”不仅仪式多样而繁杂,且由于各自对“成人礼”仪式及认可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不同的类型⑤: 1.标志型这是一种以某种物化或在身体上留下痕迹作标志的“成人礼”仪式。它的目的是将成人与未成人者用非常直观的形态加以区别,以使成人者享受到成人权利的同时,也

生命教育读后感

生命教育读后感 张秀娟 读生命教育后,读罢之后方恍然大悟,原来我所理解的生命教育是多么的狭隘,视野有多窄,目光有多浅。“生命诚可贵”这是人最基本的认识,活在这个世上,你所享受到的一切快乐,遭受到的一切挫折,征服过的一切坎坷,甜与苦、欢与悲、希望、憧憬。人间所有的一切都源于生命的存在。没有了生命,一切都不存在了。教育的宗旨是教育活着的人,有生命的人。教育的目标是为了让人更好的活着,活出精彩,活出意义。 没有办法的是“在应试教育日甚一日的今天,教育的真义被遮蔽了,教育的真正价值失落了,成为塑造单向度的人的工艺流程”。这就是我们目前的教育现象“各扫门前雪”。小学不为初中负责,初中不为高中负责,高中不为大学负责,大学不为社会负责。各个阶段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就是都不为人的一生负责。 生命教育的宗旨在于: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智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 强调生命教育是培植学生的生命情怀。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生命确认、接纳和喜爱,只有对自己生命的肯定,才能对整个生命世界的肯定,对生命教育的认识必须要提高到这个高度。可以说,生命教育是

教育的最底线。教育者对生命的遗忘是最大的悲哀,对生命的漠视是教育最大的失职与不幸。 学了生命的教育让我想起了肖川先生对生命教育的论述,其中两个观点让我大受益处。 一是生命教育反对一切以牺牲个体生命为代价而去换取所谓的“大业”。一句话让我猛然惊醒,忽然想起了从小到大那种“舍生取义”的价值观。为国家、为民族、为集体、为人民,总之是为了一切远离自己生活的“虚幻的共同体”而献身的教育。不是说这些不对,而是说这些口号教育不适合儿童和未成年人。以上这些观点和信念应该是在人生命价值的自我确认之后才能产生的人生观,不可以越俎代庖,跨过生命情怀而直接把生命与这些捆绑在一起。教育者在施教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受教育者明确是应该为“某个客体”而牺牲,还是为自己的“生命价值”而牺牲,这可是一个实质性的区别。 二是道德是社会本位,成人中心的。文中提出了“儿童是没有道德或者是不道德的”这样一句话,以前一直很糊涂,现在似有所悟。道德是对成人而言的,孩子根本不涉及道德问题,孩子是正在培养道德的过程,而并不是道德的成品。不用说孩子,就连大人们还在不断地提炼,修养自己,更何况是他们呢?孩子的行为是不能用道德来评价的,这一点让我大受启发。

中国读书现状

有人统计,中国人年均读书0.7本,与韩国的人均7本,日本的40本,俄罗斯的55本相比,中国人的阅读量少得可怜。 二、调查,中国人都在读什么书? “魔都人民左手佛经右手钞票”、“不要和北京人'上床'”……而重庆人民是除开上海之外购买股票书籍最多的省份,人群购买比例全国第一……各省市阅读习惯大不同,看完彻底毁三观。 而在男女阅读习惯上,据说男人越来越“小”,女人越来越“硬”…… 三、今天,我们究竟应该为什么而读书? 读书,成了杀出重围获取高等学府的“入场券”,成了养家糊口“稻粮谋”的证书职称。毋庸讳言,现代人背负着生活重压,忙于考试,忙于工作,忙于挣钱……难得真正静心读本书,但我们能心安理得地为不读书找如此多借口,为何不找一个借口读本书? 四、快快丢掉那些在我们的头脑中跑马的烂书吧! 当你花费有限的金钱及大量的时间、精力阅读一本书,到头来却发现多数内容都是在扯淡,你甚至怀疑作者的目的是不是就想骗些买书钱时,你必须意识到,你不能再“好读书不问出处”了:你必须对阅读对象精挑细选,你必须慎重对待每一次阅读行为。

有人统计,中国人年均读书0.7本,与韩国的人均7本,日本的40本,俄罗斯的55本相比,中国人的阅读量少得可怜。 也许这些统计并不准确,但我们从日常生活的一些现象中,凭直觉也可以感受到中国人不喜欢看书。 早就有人写过文章介绍,在那些发达国家的地铁里,火车上以及一些其它交通工具上,很多人都在静静地看书。而在中国这些场合,人们要么是在高谈阔论,要么是在打瞌睡,鲜有看书的人。 小城镇最繁荣的娱乐业就算麻将馆和网吧了,一个万来人左右的小镇,有四五十个麻将馆四五家网吧是常事。 麻将馆白天黑夜几乎都是满的,不愁客源。来参与打麻将的有农民、生意人、退休老干部,教师、医生、国家公务员等,甚至很多教师趁中午休息也要玩两把,自诩“经济半小时”。可以说,不论文凭 高低(不能说文化程度高低,因为中国的文凭不能代表一个人的文化程度),不分男女,中老年人参与到麻将当中,青年人上网,少年儿童看电视。中国人的娱乐生活几乎就浓缩为麻将上网看电视。 不管是在网吧,还是在大学的电脑室,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都在玩游戏,少部分在聊天。在网上查阅资料或者阅读的学生少之又少。 以前,有一句来讽刺公务员整天无所事事的话:一杯茶,一包烟,一张报纸看半天。说明那时候还有很多公务员在看报纸,但自从网络化办公后,网络带来的海量阅读材料反而没有人读了,报纸更是无 人问津。我到过不同部门的办公室,很多人或公开或偷偷摸摸在网上斗地主或偷菜。 再看看各部门领导,一天忙于应付各种检查、应酬、饭局,更是感叹抽不出时间来读书,读书已经变成了学者的专利。这不只是我善意地猜想,也许很多学者也不看书了。从愈演愈烈的论文抄袭、剽窃

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1.即使下班回到家,还是坐在电脑前面… 2.已经很久都没用过\"真的纸牌\"来玩游戏。 3.只是要联络3个人,却有9个以上不同的电话号码。 4.会传e-mail给坐在你隔壁桌的同伴。 5.和朋友失去联系的原因是他们没有电子信箱。 6.从漫长一天的工作中回到家,仍用一副公事公办的态度讲电话。 7.在家打电话,会不小心按到\"0\"拨外线。 8.和朋友聊天的话题总是网路游戏。 9.车子永远改不完… 10.你从10点半的夜间新闻中得知:自己失业的消息。 11.老板没有处理你手中事情的能力。 13.约聘人员超过固定职员,而且更有可能长期做下去。 14.有只寄网路笑话、图片,却已经很久没见面的朋友。 15.假日时总是想睡觉,即使醒着也不想出门。 16.看完新闻报导,会有想扁人ㄉ冲动… 17.即使电视上播映的电影是看过的,因为无聊还是再看一遍。 18.除了从电视上看到以外,已经很久没有亲眼看到青山绿水19.除了同事以 外…身边真正的朋友以剩下寥寥无几了? 20.对生活上的抱怨总是比快乐ㄉ多。 21.决定他的价值是取至於网路游戏的等级 22.如果他没有玩网路游戏,你除了问他姓名、年纪、在哪上班(上学)或住 那外,已经不知道要和他聊什麽了。 23.时间总不是自己的? 24.在家看电视的时间比陪朋友的多。 25.即使三餐吃泡面,也要帮自己的电脑升级… 26.今天花了很多钱买了某些东西,过了三天完全忘记钱花到哪里去了。 27.坐在同一张桌子前面,工作了四年,却换了三家公司。 28.买了高科技产品後,不到3个月就发现你买已经是次级品了… 29.每天都在烦恼今天要吃什麽? 30.你读了整篇文章,还边笑边点头。 31.读这篇文章的时候,你想到要把文章转寄给朋友。 32.你太忙了,以至於没发现少了第12项。 调查预测2000年城市居民住房状况 近日,北京美兰德信息公司与河北省统计信息咨询中心、山西同达信息咨询服务中心等全国21家调查机构,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成都、哈尔滨、郑州、武汉、长沙、海口、兰州、西安等22个城市联合进行了2000年城市居民住房状况调查,预计今年22城市购房77万套,价值1000亿元。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22城市居民住房结构以六层以下砖楼的高层楼房为主,分别占47.5%和28.4%,拥有独门独院的居民家庭占7.0%,居住别墅和公寓

中国娱乐方式的改变

暨建党90周年,中国娱乐方式的改变 引导语: 有人把休闲看作是“生命中的一个绿色的后花园”。如果在人生这个充满较量的舞台上拼搏得筋疲力尽的时候,总要找一个休憩的地方,用鲜花、绿地、微风来享受轻松快乐和生命中原本的质朴与精彩。所以休闲娱乐对于我们的生活极其重要。 正文: 回顾以中国共产党建立以来的90年娱乐场所变迁史,才更能够清晰发现中国人在娱乐方式、娱乐思维、娱乐观念等多方面的变化。 在上班的地铁、公交上,在打开电脑的办公室里,在悬挂了液晶电视的自家客厅里……通过各种各样的媒体工具,人们已经可以实现随时随地的娱乐,娱乐业如同空气一样,充斥我们身体所及的每一个空间。梳理90年娱乐场所变迁史,有助于我们了解这个古老国家在经过了传统与现代、集体与个人、封闭与开放等观念碰撞之后,娱乐在不同时期的真实存在形态。 1.传统的消遣-贵人的娱乐 民国时期最流行的是京剧,其次是各种梆子戏和地方戏。还有各种曲艺形式,但是品位不高。电影、话剧、流行歌曲是少数达官贵人、有钱人和知识阶层的享受,普通百姓无缘问津。1930年,杜月笙发的戏帖。有钱人家在家里听“堂会”蔚为时尚,是娱乐也是摆谱儿。 2.洋风吹开国人眼 中国在经历鸦片战争之后,被迫打开国门,西方的文化也随之传入中国。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方文化逐渐被人们认同和接受,传统文化娱乐生活方式抑或逐渐衰微、消亡。 从西方传入的电影便是典型的大众文化娱乐方式。电影不仅增加了城市文化娱乐方式,还对人们起到了“睁眼看世界”之效,让他们看到了从未见过的外部世界,了解到了西俗文明,输入了西方的新思想,从而促进了人们心理态度、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自由开放的城市社会心理和社会风气因此逐渐形成。同时,话剧也成为了崭新的大众娱乐方式。话剧传入中国后,成为了一种新式的公众娱乐方式,不仅为城市民众的文化娱乐生活增添了一道光彩,也为中国戏剧注入了新鲜血液,使之逐渐走向现代化,同时也促进了城市社会的变迁。 3.方圆九州几重天 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扭秧歌成了经常性的活动。每天晚饭后,数以百计的老年人、青年男女聚集在路边,锣鼓叮咚,彩扇抖动,翩翩起舞,既陶冶情趣,又强健身体。进入新时代,秧歌已经改进步式,花样翻新,而且形成不少相对固定的民间表演场所。上世纪80年代,政府还组织秧歌比赛。各单位、各乡镇的秧歌队聚集长春,在锣鼓、唢呐的伴奏下,使出浑身解数,还伴有“旱船”“骑驴”“高跷”“耍狮子”等形式。秧歌队一到,长春主要街路顿时被围得水泄不通,观众可达上万人。 4.建国初的娱乐新风 新中国时期,依然是戏曲为主要娱乐形式,同时有革命歌曲、文艺演出,有线广播、电影逐渐普及到街坊村头。在作品内容方面,禁止古装戏和古代题材的作品,要求文艺作品必须反映现代生活,必须反映工农兵。造成“高、大、全”式的理想化、完美化英雄充斥舞台。而且在数量方面非常少,文革10年,总共才拍摄了20几部故事片。那时最流行的就是人们常说的样板戏,可以说家喻户晓,人人都会来上一段。但是那时因为思想控制比较严,造成文化娱乐形式特别少,内容单调,数量匮乏。人们的集体活动是那么高度统一。学红宝书、背毛主席语录、跳忠字舞、看样板戏——是人们最普遍的娱乐方式。从六十年代开始,露天电影逐渐走进了城市与乡村。农村那时候放电影,都是露天电影。那时候没有车,放映员用马驼着放映机器,在村中找一片空地,立两个木杆子,再把幕布挂在木杆子上,就可以放电影了。放映的内容也比较单调,除了八个样板戏就是“三大战”(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在六七十年代,尤其是“文革”时期,跳“忠字舞”和唱“样板戏”是全民参与的政治活动,也是群众娱乐活动的主要内容。无论你会不会跳,会不会唱,都得学着跳,学着唱。露天电影院提供的娱乐,并不是电影带来的单一快乐,它同时也是农村家长里短的各种信息的交汇地,是八卦消息的隐秘传播场所,当然,对于孩子而言,电影并不重要,最重要的

单向度的人读书笔记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单向度的人读书笔记 篇一:单向度的人读后感 《单向度的人》读后感 说实话《单向度的人》学术性很强,对于我这种水平的人来说读懂有点难,其实我并没有真正意义上读完,只认真地读了其中的导论,第一到第四章的内容,剩下的都只是大概的读了一遍,没有认真琢磨,虽然没有很认真地读完全部,但是大体的内容还是了解了。以下是我读后的一些具体感受又或者说是我所理解的主要文本内容: 首先是本书的结构。开始是从整体的社会开始,批判现在的资本主义社会是瘫痪的没有对立面的社会。接下来是讲在技术快速发展的社会里改变了对人的控制统治形式,再次是从政治,意识形态,言论思维等思想领域来讲述资本主义社会的单向度及其影响下的单向度的人。最后是结合法兰克福学派和弗洛伊德主义来揭露资本主社会存在的实证主义,单向度的哲学(单向度的思维)及哲学的历史任务,资本主义的的自由。

其次是本书贯穿的思想。在当今发达的工业社会,由于技术力量的操纵和控制,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变成了新型的集权主义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们内心的批判行,超越性思想受到抑制,整个社会失去否定性,批判性的思维原则。人成为统治制度的消极工具,虽然过着舒适优裕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却十分匮乏。这种的变化并不是用强制压迫的方式而是由于技术进步所带来的。 再次是本书的内容。人的单向度。书中始终体现人本主义,马尔库塞强调人的自主性,人的尊严和价值。在他看来发达工业社会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消费品,让人过上了物质丰富的生活但实际却是借着虚假的自由,平等博爱等来实现对人的统治。虽然有大量的商品和服务设施可以选择但这并不意味着自由,这些都是统治控制人的目的。社会,政治和思想文化领域的单面性。在政治方面,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对立逐渐消融了,无产阶级与资本阶级逐渐连为一体。工人队伍性质发生着变化,科学技术改变着工人的态度和意识,削弱了工人阶级的否定地位。在资本主义社会否定性思维被排斥,思想领域被经济技术所控制并被垄断,人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只能顺从现存的社会。 最后是这本书的意义。每本书读有自己独特的存在价值,这本书对于我国社会建设及研究资本主义社会都具有重要 意义,这些都已经有专家学者专门研究过了,现在我只写我

现代人的读书名言

现代人的读书名言 书,寄托着人类热切的希望;书,蕴涵着人类丰富的感悟。提起读书,会有说不完的话语。下面为你分享的是现代人的读书名言的内容,希望你会喜欢! 现代人的读书名言最新1) 学习文学而懒于记诵是不成的,特别是诗。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囫囵吞枣或走马观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朱自清 2) 古今中外有学问的人,有成就的人,总是十分注意积累的。知识就是机积累起来的,经验也是积累起来的。我们对什么事情都不应该像“过眼云烟”。;;邓拓 3) 人类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创造了书籍这种方式,用来传承知识,积累文化,涵养情志,使新一代的知识起点承接在上一代的知识终点上,步步登高,步步走向辉煌。;;杨义 4) 书,能保持我们的童心;书,能保持我们的青春。;;严文井 5) 读书破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郑板桥 6) 学者贵知其当然与所以然,若偶能然,不得谓为学。;;孙中山 7) 人永远是要学习的。死的时候,才是毕业的时候。;;萧楚女 8) 读书不仅是教师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源头活水"!;;朱永新

9) 多读书,读好书,然后写出自己的感想,这是写好作文的开始。;;冰心 10) 知识,主要是靠主动“抓”出来的,不是靠“教”出来的。;;钱三强 11) 欲速是读书第一大病,功夫中在绵密不间断,不在不速也。;;陆珑 12)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13) 如果把生活比喻为创作的意境,那么阅读就像阳光。;;池莉 14) 或作或辍,一暴十寒,则虽读书百年,吾未见其可也。;;吴梦祥 15) 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刘知几 16) 但患不读书,不患读书无所用。;;朱舜水 17) 有批判地加以继承和发扬。;;刘心武 18) 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程端礼 19) 灵魂欲化庄周蝶,只爱书香不爱花。;;童铨 20) 凡欲显勋绩扬光烈者,莫良于学矣。;;王符 现代人的读书名言精选1)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2) 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吴晗 3) 惜时专心苦读是做学问的一个好方法。;;蔡尚思 4) 知古不知今,谓之落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王充

现代生活五大主流生活方式总结

现代生活五大主流生活方式总结 纵观2000年到2010年近十年室内设计的发展趋势和流行风潮,业之峰总结已往住宅室内设计的文化后,首次系统地提出室内设计应以人的生活方式为主创思路,以生活方式决定风格方式的设计思想来提升设计文化及室内设计的发展潮流方向,总结出怀旧、时尚、简约、舒适、健康这五大主流生活方式,演绎出十大设计风格—新古典、新中式、浪漫主义、现代前卫、北欧风情、现代简约、乡村风格、雅致主义、地中海风情和东南亚风格。这十大风格基本囊括了当今社会人群的主要的社会活动与生活文化,是现阶段国人思想意识,消费理念、审美情趣演变后的一种归纳和展现。 一、主流生活定义: 主流生活:主导现阶段人类生活方式及社会家居文化的五种生活形态(健康生活、舒适生活、简约生活、时尚生活、怀旧生活。 1,怀旧的生活方式 对逝去岁月的一种追忆、对传统的向往、对古老的怀念。怀旧不是仿古,不是在追求过去的形式,而是文化,历史,哲学和精神。怀旧是岁月的痕迹。是自然于人之间的平衡的状态,是人与人之间更加缠绵微妙的情感。 当瑶剧卷土重来,当黑胶唱片慢慢复活,当《变形金刚》被拍成电影,当费玉清唱起《青青校树》,当徐志摩的老情书被出版……毫无疑问,一个怀旧的时代正悄无声息地来到。按照精英人士的说法,当人们普遍感到生存压力增大的时候,人们才会产生怀旧。怀旧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抚慰或者心理麻痹。 适合人群:新中式风格有很强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又适合现代人生活。整体典雅,庄重又不像中式古典那么生硬,现在正逐渐被多数人接受和认可。 年龄层:中年以上(35岁以上) 职业身份: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军官干部及国家公务员 适合户型:别墅,大户型,中等户型均可。 提示:1 新中式的家居陈设与传统不同,多为西式陈设方法。 2 重新强调舒适性。木材质居多。 图片赏析:图片1 古典的中式风格 统帅装饰工作

中国传统人际关系模式与现代

第二讲中国传统人际关系模式与现代 人际关系的变迁(p269) 〔教学目的〕: 1、了解传统人际关系的特征以及辩证地对待传统人际处事原则; 2、了解现代人际关系的变迁,学会适应现代人际交往环境 〔课时安排〕:4学时课堂授课、2学时讨论 一、人际关系的历史演变 (一)原始社会的人际关系――平等自由是其人际关系的基本特征,人际交往范围极其狭小,团结互助是原始氏族内部人际关系的主要表现,习俗是调节人际关系的主要社会规范; (二)奴隶社会的人际关系――极端不平等,虚伪、狡诈、欺骗、背信等不良风气出现; (三)封建社会的人际关系――维护人际间的等级关系,父子夫妻等家庭人际关系也表现为等级关系; (四)资本主义社会的人际关系――以利己主义为核心,自由、平等、博爱等人际原则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而广大工人则少有自由。 二、中国传统人际关系的基本模式 中国传统人际关系的基本模式是“人缘”;“人情”、“人伦”构成的三位一体,它们彼此包含并各有自身的功能。“人情”是核心“,彼此包含了传统中国人以”亲亲“(家)为基本的心理和行为模式;“人伦”是这一模式的制度化,家为这一样式提供了一套模式原则和规范,使人们在社会互动中遵守一定的秩序;“人缘”是人们观念中对这一模式的总体设定(天命) 情――人际行为的“是什么”(价值) 伦――人际行为的“怎么样”(规范) 缘――人际行为的“为什么”(心理) 三者构成了一个包含价值、心理和规范的系统。它们彼此的合一来源于中国传统社会文化背景中的天命观、;家族制度和以儒家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的合一。中国人际关系偏重于情已不同于西方,而在这情中再加进伦理的成分则更显示出自己的特色。人伦是传统伦理思想对人情的规定,其外在形式是礼,其内在心理是仁。另外,缘在人际关系中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归因来达到为人处世过程中的心理平衡。它对于人情操作中遇到的种种现象十分有利,使人不致于因祸福恩怨而大喜大悲,从而心甘情愿地适应人际关系上的各种可能,并以一种中和的态度来对待人生。 从中国人际关系模式的分析中,可以发现它的前提公设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是可以相通的。 (一)人缘是构成传统人际关系的纽带 人缘中的“缘”包括:地缘、血缘、 (二)人伦是调节传统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1 因为有书可读,所以人类还不那么寂寞。不断地找书看,所以每隔一段时间总能遇上令自己怦然心动的好书,《自由在高处》就是暑假里的怦然心动。 《自由在高处》作者熊培云,新闻工作者。他的文字清醒、宽容、理性、有一种温和向上的力量,他用他的文字构建一个有情怀的、自由的、人本的理想世界。人本生而自由,却在社会生活中失去自由,我们并非毫无选择,需要获得自由,必须站在高处,这里的”高处”,是精神的”高处”。书不仅在教我们如何看待自由,也告诉我们如果获取、追求自由,即自救。 天赋人权,实际就是强调个体自由,有了个体自由,通过自由实现更多的权利从而走向平等,先有个体的自由,再创造集体的自由。而我们已经失去太多的自由,书中就列举了诸多的社会怪现象,比如许多人的成功是”豪车、名宅”,被物欲绑架,于是我们看到人们的恐惧,为他人的富有自悲自叹,生活只是生存,看似一生追求占有物品,全然不知是物品占有我们,我们忘记了最真实的生活应该是”坐在时间的溪水里垂钓天上的星星,不必终日奔波于风尘。看大地寒来暑往,四季消长分明;看种子播撒信念,古树支起苍穹。” 这也让我想起早起随妈妈买菜时看到城管与摊贩的争执。在菜市场前面的小路上,天刚亮就有农家人带着自己的种的菜在那售卖,多是老人,自己种,当天摘当天卖,不会打什么化学剂,只是依靠劳动赚点生活来源,菜市场的摊位对他们而言成本太高。每天去买菜我偏爱去此,一是新鲜,二因不是大棚菜,原生态,多买点还很便宜,一天的生活就在这样的买卖中拉开序幕,这本是一件生活极平常却也美好的事情,多么生活的画面。然而城管却会因为城市管理等理由驱赶他

做个有教养的现代人教案

做一个有教养的现代人 教学课题第13课多一点情趣多一点高雅做一个有教养的现 代人 教学目标1、了解教养的含义。有教养的人有和重要意义。 2、以所学知识反思自己的言行,积极培养自己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3、培养学生对社会和对他人的责任感,力争做一个有教养的现代人。 教学重 点有教养有什么作用 教学难 点如何做一个有教养的现代人 教学方 法情境体验、阅读感悟、合作探究、思辨归结。 教学流程 复备栏 导入新课展示情境:(播放视频《泰坦尼克号》):伴随画外音“:在这面临生死抉择之时,他们没有忘记自己平日内所受的教育,没有放弃自己的为人原则,依然保持谦逊、绅士风度,能进入救生艇的都是妇女、老人、儿童,青壮年乘客和所有船员虽然也很紧张,害怕,可是没有人去争抢那有限的逃生机会。看了以上的画面,你有什么感想呢? 归结导入:他们没有去争抢有限的逃生机会,他们依然那么镇定,说明他们是很有教养的。,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教养并不像这样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但它却可以使我们更加容易与人相处,得到别人的认同和赞赏,那么什么是教养,有教养的人是什么样子呢?我们来共同学习做个有教养的

现代人。(同时板书课题)做个有教养的现代人 一、自主学习1.教养的含义及有教养的重要性? 2.有教养的人应该具备的品质? 二、探究交流:活动一、观看学生表演的小品《排队》:……问题:(1)他们的那些行为是有教养的表现?那些方式则是欠妥为什么? (2)什么叫教养? (3)上面小品中的那些行为值得大家的认同和赞赏思考探究: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并畅所欲言。 归结明确:教养主要指文化和品德的修养,有教养的人都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有教养的人回得到他人的认同和赞赏。中华民族素有礼仪的美称。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当然更应该注意自己的形象,我们是否都如此去做呢?同学们可否就自己的行为进行一番自我反省,或是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对不符合礼仪、,礼节的现象进行批判。活动二、【阅读感悟】欣赏感悟: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说明了什么?畅所欲言: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并直抒己见。 归结总结:只有礼仪仪表同质朴的品质结合,才算得上是一个有教养的人。

社会现代化与当代都市生活方式

社会现代化与当代都市生活方式 鲍宗豪教授 华东理工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院长、博导 对生活方式的研究,可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切入,把文化看作社会全部生活方式的总和;或从社会结构的视角研究,综向考察世代交替中生活经历的社会烙印;或把生活方式当作阶级辨别指标来研究;或把生活方式当作消费方式来研究。各种研究视角、研究路径与方式,都有其合理性。值得重视的是:如何全面科学合理地解读我国当代都市生活方式的新变化?本文试将当代都市生活方式放在社会现代化的背景中作些探讨。 一、社会现代化与当代我国都市生活方式研究的新视角 本文提出研究当代我国都市生活方式的社会现代化视角,其理论的现实基础是:全球化、全球社会现代化引起了社会生活方式的新变化。 全球化并不是一种新现象,可以追溯到15世纪美洲新大陆的发现。1492年哥伦布远航美洲,把东半球和西半球联在一起,使人类第一次知道彼此之间确实同住在一个不可分割的地球开始,便揭开了人类社会全球化进程的序幕。然而,只是到了今天,即500年以后,随着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协同发展,全球才呈现出了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局面,其作用范围之广,影响强度之深都是任何一个时代所无法比拟的。21世纪的全球化日益凸显了全球社会现代化的取向,全球化与全球社会现代化的目标、内涵、路径与方式也有所交叉、重复。全球化与全球社会现代化的一致、重合,促进了全球社会转型、社会现代化;社会现代化作为一个全球化的进程,又涉及到人类生活所有方面的深刻变化。这样,我们就可从全球社会现代化的视角研究当代我国都市生活方式的变化。 全球社会现代化本质上也是一场非常深刻的重构当代都市人生活方式的革命。当代世界发达国家已开始了由现代性社会向后现代社会的转型。伴随着“后现代社会”、“后现代化时代”的到来,以获取物质财富为主要动机的“生产本位论”正为“生命本位论”、“生活本位论”所取代。在“后现代化时代”,全球都市公民都更关注、更重视生命、生存和生活的质量。如何解决个体和集体的生存与生活需求?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都市公民的生活质量?如何不断提高都市公民生活的幸福感?已成为全球都市公民的普遍追求与期待。 但是当今全球社会的现实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平等与不公正矛盾相当突出。目前世界上大约有3.5亿土著居民,他们生活在70多个国家,讲着5000种语言(UNESCO 2004);其中大约 520万人仍然(或曾经)以狩猎和采集为生(Schweitzer 2000),约占世界人口的0.08%;2001年,世界上大约 16%的人(9.6亿)生活在高收入国家,84%的人(52亿)生活在发展中国家,45%的人(约27亿)每天生活费不到 2国际美元(按购买力平价计算),18%的人(约11亿)每天生活费不足1国际美元(WB 2005);而且不平衡、不平等、不公正的矛盾仍在扩大。① 在我国,根据美林集团的《2004年度全球财富报告》,拥有超过100万美元金融资产的富人为23.6万,尽管在我国16岁以上“经济活动人口”中仅占0.03%,但是,其影响能力巨大。这些富人拥有的总资产已经超过9,690亿美元,而我国2003年度的GDP总量也仅有14万亿美元。在我国的财富分层中,居于另一个极端的是贫困人口。2003年贫困人口总数为 2,900万人,比 2002年甚至还增加了80万人。而且,这里测算的标准是人均年收入人民币637元以下,每天不足2元人民币这在我国也是很低的标准。 上述分析表明,以全球社会现代为视角研究当代我国都市生活方式新变化,不仅使我们能更科学合理地解读当代我国在融入全球社会现代化进程中都市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的根本原因,也能使我们认识,提高我国都市公民的生活质量,形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对于社会文明、社会和谐,对于和谐世界、人类文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①参见《中国现代化报告——社会现代化研究》(2006)第1页。

孔子仁思想对现代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影响分析

孔子“仁”思想对现代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影响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缺乏普世意义上的主体精神信仰。儒、释、道三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逐步杂糅、统一成为中国传统精神文化的最高体现,它们共同作为传统中国人的信仰系统、价值判断系统、礼仪系统、交流认同系统和意识形态系统。其中,儒家思想作为历时千年、土生土长的社会主流价值体系,在中国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占据了主体性影响及支撑性作用。尤其是孔子的“仁”思想,其将儒家的入世进取、克己复礼、仁者爱人等传统人格精神与现代人文思想及价值取向和谐地熔铸一体,从而构成了现代中国人独特丰实的人性內质,并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现代人的主体性审美思维,具有深厚的美学意蕴和丰富的文化精髓。 从儒家主流价值观出发,结合内外部历史环境的变动及演绎,我们总结孔子“仁”思想对现代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人性本善的生命理念;平等的、无差别的博爱思想;践行仁义、牺牲自我而又能追求自由、至情至性的入世态度;重义轻利、诚实敦信的价值取向。这几方面的辩证统一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现代人自身以及人与家庭、人与社会的协同、自由、全面发展。 首先,“仁”思想强调人自身的全面修炼及协调发展。孔子在传播“仁”思想的过程中,十分注意对学生及信徒自我修炼的引导及教育。要求他们进行深刻认识、全面修习,逐步达成“道”、“德”、“仁”、“艺”等四个方面,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与现代人的素质培养及自由发展高度契合,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及借鉴意义。这就要求现代人在自我发展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身体素质的提升、文化知识的学习,同时也要加强道德素养的修炼、理想人格及社会终极关怀的感悟。只有这样,才能在不断砥砺、不断修炼过程中成就现代人自身全面、健康的素质与人格,以为人的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也是现代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起点及动力源泉。 其次,“仁”思想注重人与家庭及周围的交流、互动发展。孔子的“仁”思想不仅仅是形而上的社会化哲学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它具有很强的实践价值和推广意义。它会结合具体的、个性化的行为方式教给人们在人与家庭及周围的互动发展中应该怎么去做,怎么做才算符合规范及标准。最重要的是要在与血脉亲人、周围朋友的相处中学会“爱人”,“爱人”正是孔子“仁”思想的实质和第一要

单向度的人

《单向度的人》读书笔记(2008-12-12 21:12:22) 标签:杂谈分类:感悟人生看马尔库塞,包括法兰克福学派的书籍是让人痛苦的,因为其中有太多的知识背景需要了解。他们的学说是真正的哲学性的,或者说是思辨性质的。就这点说来还是美国学者,比如说波兹曼的书好看了许多,大量的比喻,大量的故事。马尔库塞最为有名的两本书《单向度的人》、《爱欲与文明》都是综合了太多的理论知识。要真正的看懂,就要了解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开始的西方哲学,从辩证逻辑到形式逻辑;从马克思的物化理论,到葛兰西、卢卡奇;从康德到黑格尔;从笛卡尔到罗素;从本体论到实证主义,分析哲学。很遗憾的是,由于本人的学术理论背景实在是太过于浅薄,看这样的书籍实在是费力,所以看了很久也没有感觉到自己能掌握全部。 马尔库塞是20世纪60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影响最大的流派——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法兰克福学派把哲学作为分析批判的工具,对当代社会进行了剖析和批判,并试图开出医治当代社会疾病的药方。他们的理论被称为社会批判理论,他们在理论和现实批判活动中始终如一地表现出对人的深切关怀、对现存社会各种异化现象的无情批判、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执着追求,这使他们在20世纪人类历史进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同时,他们所倡导的立根于人的实践本质的文化批判精神中的许多积极因素也将被整合到新世纪人类的文化精神中。批判一般以自由、真理与价值的名义进行,虽然各种名义的批判对现实发展仍至关重要,事实上它却成了社会固有秩序得以维持下去的条件之一。因为批判本身在重复与扩展导致被批判对象世界的逻辑,结果便强化了后者在现实历史上的权威。马尔库塞曾为此作过特殊的渊源研究。 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1898-1979)的《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一书是其最负盛名的力作,旨在揭示当代发达工业社会的新型的极权主义特征。全书除导言外包括“单向度的社会”、“单向度的思想”、和“进行替代性选择的机会”三部分。作者通过对政治、生活、思想、文化、语言等领域的分析、批判,指出发达工业社会是如何成功的压制了这个社会中的反对派和反对的意见,成功的压制了人们内心的否定性、批判性、超越性的向度,使这个社会成为单向度的社会,而生活其中的人成为单向度的人,这种人

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生活在充满科学文明社会里的现代人,应该怎样来看待自身的健康问题呢?健康长寿是人人都企望的,但是怎样才能获得健康,并不是人人都明了的。 有人把健康的希望寄托于“进补”,其实根据祖国医学的理论“虚则补之”,只有体虚的人,才需进补。每天大鱼大肉,其实膏梁厚味反伤脾胃。 那么怎样才能获得健康呢?。 饮食 就以饮食而言,汉民族以谷类与蔬菜为主,倒是“绿色食品”。不过就总体而言,蛋白质略嫌不足,所以上海市政府的“菜蓝子工程”中就有增加蛋、奶、肉的措施。一般而言可以多吃点禽蛋、牛奶之类。然而,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居民的脂肪饮食已嫌过多。 高盐亦是我国人民饮食中的问题。盐是生活中的必需品,但盐分摄入过多可使胃炎、胃溃疡发病率因而增加,致癌物质易于入侵,胃癌亦因此高发所以,低脂、低盐的饮食应该提倡。新鲜蔬菜中富含维生素C,能抑制某些致癌物质形成。水果如柑桔之类还含有黄酮,有抗癌作用,故还需要提倡多吃些新鲜蔬菜与水果。吸烟是一种不良的嗜好。吸烟的人发生肺癌的危险性高于不吸烟者的10倍,而发生喉癌、食管癌的危险性也分别高出8倍、6倍和4倍。吸烟者冠状动脉易于痉挛,心血管病发病率增加酒精损肝,偶尔为之尚可,酒精尚是促癌物质。肝炎后继续饮酒者肝癌发病率增高。所以烟应戒绝,酒不可多饮。 另外,早婚分娩后不授乳者乳腺癌的危险增大,妇女不可不加注意。 运动 缺少运动也是现代人生活中重要的弊病。上楼有电梯、出门有汽车、洗衣不用手、微波炉一烤可以饭来张口,不但缺少运动,连一般的劳动也被简化了。人的体能被节约,日久便退化,于是肌肉无力。脂肪堆积、肥胖、腰椎病、颈椎病随之而生。所以运动也是文明生活的一个标志。当然,运动量是应该因人而异的,不过持之以恒却是每个人都应该遵守的。 对于健康与疾病的认识 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还包括对于健康与疾病的认识。事实上疾病是客观存在的,许多疾病都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为好。又如有人患某些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由于这些疾病在短时间内没有什么特殊的症状,就置之不理,时间一久各种并发症出现,或是神经炎、足坏疽,这时懊悔已来不及了。又有人听说有的病需要终身治疗,就认为反正治不好,就不去管它。高血压病也好、糖尿病也好,只要认真治疗,血压完全可以降到正常水平,血糖也可以维持正常,他们完全可以象正常人一样生活。 当然,现代的健康概念是指身心两个方而的健康,和对环境的良好适应。心理的健康问题过去比较忽视,心理健康的基础应该是建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就比如人际关系,从大道理来说,我为人人是基础,不能只要求人人为我。具体一些来说,对任何事物都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看人要多看别人的优点,责人宽,责己严,大家都能这样的话,人际关系自然就会和谐。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加上努力学习、奋发向上,有克服一切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他自然就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适应环境。 人对自身的健康也应该有一个科学文明的观念,建立一个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