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毕业论文例文

毕业论文例文

毕业论文

题目:我国通货膨胀的新特点与对策分析学院经济学院

专业经济学

班级经济08甲

学号0890410131

学生姓名高佳梁

指导教师陈利萍

二○一二年五月

诚信承诺

我谨在此承诺:本人所写的毕业论文《特色产业对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作用机制的研究》的主体均由本人独立撰写,没有抄袭行为。凡涉及其他作者的观点和材料,均作了注释,如出现抄袭及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情况,愿接受校方的处分。

承诺人:高佳梁

年月日

目录

毕业论文正文 (Ⅰ)

中文题目与摘要.....................................................................Ⅰ-1 英文题目与摘要.....................................................................Ⅰ-2 正文....................................................................................Ⅰ-3 文献综述 (Ⅱ)

外文翻译 (Ⅲ)

外文原稿..............................................................................Ⅲ-1 中文译文..............................................................................Ⅲ-7 相关材料 (Ⅳ)

1、任务书

2、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3、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卡

4、毕业论文(设计)评分标准(指导教师、评阅人用)

5、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评语及评分

6、毕业论文(设计)评阅人评语及评分

7、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评分标准及成绩

8、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委员会评语和结论

9、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记录

10、毕业论文(设计)评分汇总表

Ⅰ.正文

特色产业对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作用机制的研究

摘要:县域经济是浙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和动力源泉,浙江中心城市快速成长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浙江县域经济的活力和实力的不断增强,但浙江县域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制约着其发展速度的加快和水平的提高。本文概述了浙江县域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及当前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发挥特色产业在浙江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使特色产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极这方面内容展开了思考和研究。

关键词:特色产业、县域经济、块状经济

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the Feature Industry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y Economy of Zhejiang Province

Abstract: The county economy is the most important foundation and source of inspiration for the sustained and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Zhejiang,that largely benefits for the rapid growth of Zhejiang province.But,many problems exposed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Zhejiang county economy,which became restricted to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 major obstacle.This paper overviewd the achievements and problems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y economy of Zhejiang Province.Based on this analysis,the author explored how to make the feature industry play the role and form a new growth pol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y economy.

Keywords: feature industry; cuonty economy; mass economy

正文目录

一、引言…………………………………………………………………I-4

二、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I-5

(一)浙江县域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效……………………………… I-5 (二)浙江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I-6 三、特色产业发展战略对浙江县域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I-8

(一)县域经济特色产业发展的理论依据…………………………… I-8 (二)浙江县域经济发展与特色产业发展的互动关系……………… I-9 (三)浙江县域经济和特色产业发展战略的SWOT分析………………I-9 四、浙江县域特色产业发展路径………………………………………… I-13

(一)准确定位各县域的特色产业,找准发展方向………………… I-13 (二)充分利用现有经济基础和规模效益,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I-13 (三)提高特色产业的科技含量,使县域经济获得竞争优势…………I-15 (四)培育特色产业文化,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支撑理念……………I-15 五、结论与对策及建议………………………………………………………I-15

(一)扩大对特色产业发展的投资…………………………………… I-15 (二)重视科技,追求创新,提高特色产业的科技含量…………… I-15 (三)充分利用现有经济基础,从根本上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I-16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发展环境………………………I-16 (五)依托“名牌战略”,培育特色产业………………………………I-17 六、参考文献………………………………………………………………… I-17

一、引言

介于行政区域和内生性区域经济范畴之间的县域经济,是一个县(市)范围内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总量的总和。它是以县城、专业化城镇为中心和增长极,以各类集镇(尤其建制镇)为纽带,以广大农村为腹地,城乡兼容、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空间经济系统①。

“郡县制,天下安”。从经济总量看,全国GDP有相当大的比重是由县和县以下的经济活动创造的,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成就,逐渐发展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流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作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极,县域经济的发展创造出了一些成功的模式如义乌模式、苏南模式、广东模式、浙江模式等。但目前,诸多县域在发展过程中受到资源、资金、技术、人才、市场、观念等各方面的限制,使得我国县域经济在更进一步的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难题:产业结构不合理、特色经济发展不明显;融资环境差、资金制约严重、财政经济运行困难;盲目照搬发展模式、对自身发展缺乏准确定位;城镇化进展滞后;缺乏完善的基础设施,缺少人力资源;资源利用与环保矛盾进一步凸显等不容忽视。这些问题的存在凸显了对县域经济发展加强研究的现实必要性和迫切性。

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坚持“突出特色”的原则:注重发挥比较优势,克服比较劣势,县级政府要依据自身独特的区位、资源、文化或政策禀赋,因地制宜,变潜在的资源优势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和产品体系;实行重点开发,打造特色产业和品牌产品,通过“特色”开拓出最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和经济效益。但必须明确“特色经济”是“优势经济”而非“资源经济”,国内不少县市的发展实践证明,经济发展和自然资源禀赋没有直接的关系,比如木业市场的经营规模在全国名列前茅的浙江嘉善以及拥有全国最大皮革市场的海宁的发

展情况可证明自然资源不是经济增长无法逾越的障碍。

围绕当前县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许多学者在之前以对此进行过多方面的研究,本文创新之处在于从“特色产业发展战略”这一角度,以“竞争优势理论”为依据,采用SWTO分析方法,结合理论和浙江省县域发展的实际情况来提出一些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与思路。

①参见刘俊杰著《县域经济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10月,第2-4页

二、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培育和壮大特色产业集群可以把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有助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从而促进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从我国各市县的发展实践来看,立足“特色”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因为,县域经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具备全方位、全门类发展经济的能力,而只能依托本地比较优势来发展特色经济。另外,县域资源的差异性、独特性也为县域经济选择“特色”道路提供了客观基础①。

浙江省的县域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快速发展的原因除除民营经济高度发达、建立了发达的专业化市场和遍布全国、走向世界的市场营销网络之外,关键在于区域产业发展从多样化转向特色化,区域特色块状经济成为县域经济增长的支柱。

(一)浙江县域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

1、浙江省县域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据1978年与2009年浙江县域发展主要指标的比较(见表1),1978年,浙江县域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只有123.72亿元、23.23亿元和46.86亿元;全省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165元;出口创汇和利用外资更少,全年出口总额仅0.52亿美元(全省数)。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到2009年,浙江县域创造生产总值22990.4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达10742.3亿元、8622.26亿元,年均实际增速分别达到13%和21.9%;此外全省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达10007元,比1978年增长60倍,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8.5%;出口总额也以年均实际28.8%的速度增加。

表-1 1978年与2009年浙江县域主要指标比较

①参见杨荫凯著《中国县域经济发展论——县域经济发展的出路与思路》,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10月,第8页

数据来源:《2010年浙江省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2、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全国前列。

我国于1991年举行的首届农村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的评比,浙江就占据百强县中的12个席坐,并且,在接下来的每年百强县的测评中,浙江进入百强的县市数量在逐步增加,位次也逐渐前移。2010年,浙江省有27个县市入选百强。但不容忽视的是近年来县域经济发展速度有所趋缓,反映在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排行榜上,不仅是进入全国百强县的数量减少,总数由原来的第一位退到第二、三位;而且百强县排序的位次下降比较明显①。

(二)浙江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1、各县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从我省县域经济的发展情况看,基于历史传统、地域特性、资源禀赋等客观条件上的差异,各县市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存在较大差异。2010年,浙江进入全国百强县的县市有27个,这27个县市凭借其较好的经济基础、较强的创新意识、科学的产业结构等优势,发展水平远在其余各县市之上,明显具备较强的经济实力(见表-2)。

表-2 2009年浙江27个百强县市与其余县市主要指标比较

①参见《第十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县(市)》

数据来源:《2010年浙江省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0年,仅占县域行政区域面积41.96%的27个强县市实现的生产总值占县域的比重达76.01%,财政总收入和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分别占县域的77.76%和78.04%。其余县市(不包括杭州、宁波、温州、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衢州、台州、丽水各市区)实现的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及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所占比重较小,仅为23.99%、22.24%和21.96%。

县域经济各有长短,决定了县域经济发展应该多样化,走出各自的特色道路:或特色农业、特色工业;或特色出口加工贸易、特色矿产资源产业;或特色旅游业、特色文化娱乐餐饮等。

2、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与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亟待提高的矛盾

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决定和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全面建

设农村小康社会的进程。在浙江省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省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亟需不断提高,否则会成为制约农民增收、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的主要因素。

据统计,我省农民的受教育年限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和主要发达省市。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我省人口文盲率为5.62%,比全国平均水平的4.08%高1.54个百分点,分别高于上海的2.74%、北京的1.7%、广东的1.96%和江苏的3.81%①。(城乡各自的数据,突出农村的文盲率变化)

3、资源要素与环境承载力的制约进一步加剧

根据历时两年的“浙江省农村废弃物现状调查”项目的调查结果,浙江农村每天产生生活垃圾3万多吨,畜禽粪尿产生总量约2700吨,农作物秸秆800吨以上,废旧木质材料产生量约为100万立方米,随着浙江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村生态环境发展趋势不容乐观②。再加上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化学品,农村人口产生的人粪尿、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的无序排放,以及

①参见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公报

②数据来源:《浙江省农村废弃物现状调查》,浙江省农办和浙江林学院,2011年5月4日

大量工业污水的排放等,使农村生态环境承受的污染负荷急剧增加,成为导致农村环境质量下降,特别是耕地质量下降,湖库、河网水质恶化的重要原因。

浙江本身就是一个土地资源缺乏的地区,前几年对土地大规模开发利用支行,现可供给的土地少之又少,尤其对发展势头强劲的县域而言,缺乏发展空间,因为这些县域中处于高速成长期的企业,其规模的扩大和产业的转移都需土地的支撑,而土地的缺乏无疑制约着企业层次的提高。此外,大规模的土地开发利用也造成了浙江人均耕地减少。根据《二零零五年度浙江省GDP增长代价分析》报告显示,2001年至2004年间平均每年减少32.64千公顷,2005年浙江省减少耕地面积20.51千公顷,面临着耕地资源越来越紧张的趋势①。

目前,每到夏季用电高峰,浙江又出现了电力供应的严重不足,对企业生产、人民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这使得各县市在下一阶段的发展承受较重的环境压力。

浙江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虽仍处于全国领先位置,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上述存在的问题,这将会成为浙江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要想突破这一瓶颈,重新释放浙江县域经济的活力,就必须充分挖掘各县市当地的资源优势和发挥资源潜力,选择具有特色的优势项目,开拓、建设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使特色产业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又一增长极。

三、特色产业发展战略对浙江县域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一)县域经济特色产业发展战略的理论依据

特色产业是指在进行区域比较中,某一地区的某一产业具有独特性或比其他地区具有独特优势的产业,前者为绝对特色产业,后者为相对特色产业。特色产业能在一个区域发挥比较优势,形成有一定规模、有市场竞争力的经济增长极,带动一个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特色产业支撑的经济为特色经济。选择特色产业发展战略主要存在以下理论依据:

1、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他认为,每个国家都具有适宜于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条件,如果各国按照各自有利的条件进行分工和交换,能使其生产要素从低效率产业转向高效率产业,合理配置资源,促进其绝对优势产业的发展②。

2、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他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不限于绝对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相对差别,在不同的产品上就有比较优势,这样国际分工和贸易

①浙江省经贸委,《2005年度浙江省GDP增长代价分析》,2006年

②参见亚当.斯密《国富论》

仍旧会发生。因此,他主张各国应按照比较成本进行专业化生产,促进资源合理配置,推动优势产业发展①。

(二)浙江县域经济发展和特色产业发展的互动关系

特色产业经济已成为浙江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特色产业经济作为一种产业发展模式,在浙江经济发展较快的地方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如浙江萧山,因纺织印染、机械汽配、建材钢构、电子电器、精细化工等的发展优势,使其综合经济实力跻身全国第七位;浙江诸暨市依托大唐袜业、店口五金、山下湖珍珠、三都贡缎等产业的发展,推进了全市小城镇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各地的特色产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村居民的收入,加快了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增强了县域经济的综合实力,极大地促进了浙江县域经济的发展。

县域经济和特色产业发展这两者在依靠点、支撑主体和及发展目标上是一致的:

1、依靠点:县域经济和特色产业的发展都必须立足本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以市场为导向,依托本地比较优势来获得竞争优势。

2、支撑主体:支撑浙江省各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是“块状经济”,而浙江的“块状经济”又以特色产业为支柱,从浙江各县域发展实践看,特色产业和“块状经济”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因此,“块状经济”可以成为特色产业的支撑主体。

3、发展目标:一个地区发展特色产业最根本的目的是希望通过特色产业的发展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发挥特色产业的辐射和带动功能,释放县域经济的活力,实现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县域经济要形成一定的规模,具有竞争力必须立足于本区域内部,依托本区域的特色产业,通过对这些特色产业的培育来获得竞争优势。

(三)浙江县域经济和特色产业发展战略的SWOT分析

1、优势(Strengths)

(1)“块状经济”的基础优势。“块状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形成的具有明显地方特色、投资主题明确、产品趋同、地域相对集中、专业化生产和分工协作相结合的企业群体,并由其带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种区域组织形式,也被称之为“区域特色经济”②。从浙江“块状经济”发展实践来看,“块状经济”与特色产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20世纪90年代以来,浙江省把小城镇建设与专业市场、乡镇工业园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的企业群和特色产业集聚区。块状经济的典型代表有温州的服装鞋业、义乌的小

①参见大卫.李嘉图著《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②朱长根:《读懂“块状经济”——以浙江省为例》,2008年1月22日

商品、绍兴的纺织、湖州的童装、萧山的木业和海宁的皮革。“块状经济”能很好的组织产业发展,而特色产业发展本身具有很大的优势,两者的结合能达到资源与经济形式组合的最优化。

(2)“民营经济”优势。浙江民营经济发展活跃,从起初的家庭工业、合伙企业或乡村集体到目前的“一县一业”的规模经济,形成了浙江省区域经济的比较优势。作为浙江省的特色经济现象,民营经济的发展为各县域选择特色产业发展战略提供了资金、技术和专业市场的支撑。并且其民营经济的区域产业空间特征呈现块状经济集聚的现象,发达的专业市场体系使得各类专业市场的建设发展与优势产业的培育、城镇建设等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浙江省内各具特色的专业化发展的产业和产品经济。

(3)政策优势。浙江省在2010年12月份启动了对浙江重点欠发达县特别扶持政策。该项政策的启动,为各县域尤其是重点欠发达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此外,浙江省起草的“十二五”规划也涵盖了加快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容。

2、劣势(Weaknesses)

(1)、相较其他省市,浙江资源禀赋缺乏。特色产业经济是指从本地区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出发,根据本地区在某一个阶段的要素禀赋结构,即经济中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的相对额,在某一产业或产品上形成增长极,形成主导产业,提高区域经济增长的核心竞争力,最终促进区域经济全面发展的经济。浙江众多欠发达县镇,都普遍存在资源总量稀缺和现有的资源禀赋差劣的问题,比如武义县大田乡,该乡地处丘陵,是浙江省典型的农业乡,主要的优势资源是毛竹和旅游,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技术和资本,该乡的毛竹开发几乎停留在最初水平,附加产值非常小,难以形成规模化的毛竹产业;同时发展旅游产业也面临着旅游资源缺分散且无序、缺乏统一的内在组合、产权归属不明等棘手问题。这些县镇要发展特色产业经济缺乏相应的资源禀赋。

(2)、以传统产业为主导,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目前浙江县域内的特色产业大多为传统产业,长期以来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五金、塑料及普通电器、机械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产品的技术含量比较低,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比较低,主要依托专业市场,依靠低成本、低价格参与竞争(见图-2)。从各特色产业在全国全球的行业地位看,大部分处于价值链的末端:产品低档次和低附加值的特征没有根本改变,具备自主创新能力且能走出以价格竞争为主阶段的特色产业数量有限。

图-1 浙江省特色产业分布状况

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浙江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09-2010》

3、机遇(Opportunities)

(1)从国际上看:区域经济合作和贸易投资自由化的趋势在不断增强,外资纷纷涌入中国,尤其是在经历过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坚挺的经济形势对外资的吸引力不断增强。而在全国经济中处于领先地位的浙江,其良好的投资环境、强劲的发展势头和巨大的发展空间,在吸引外资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见表-3)。

数据来源:《2010年浙江省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2)从浙江省内来讲:创新能力和转化能力不断提升,块状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可为浙江各县域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提供产业基础;同时,浙江经济社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浙江以“民营经济+产业集群+专业市场”为特点的县域经济,在区域经济协作和区域经济统筹方面功能较弱,在区域资源配置和高端要素利用方面也表现出明显不足,因此推进县域经济“蜕变”已迫在眉睫。这为浙江县域经济发展特色产业提供了机遇。

4、威胁(Threats)

(1)作为外向型经济的典型,浙江经济在依靠外来资金发展迅速的同时,也由于对外资的依赖性会给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威胁。如金融危机导致的外需不振,加上人民币升值、银根紧缩等因素导致企业流动性出现紧张,这些也会导致外资的撤离,造成浙江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短缺问题仍旧存在(2)特色产业发展战略虽具有自身独特性,但邻近区域的特色产业存在一定的雷同性。不仅浙江省,包括其他省市都在抓利用特色产业发展县域经济,如西部各县。如果浙江在这方面不具独特性,那难以获得竞争优势。

综合上述分析,浙江县域发展特色产业的SWOT分析结论见表-4。

通过以上对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选择特色产业战略的SWOT分析,浙江县域经济的发展要定位于“重点优化特色产业布局,强化特色产业经济的辐射,推动特色经济不断走向合理化和现代化”。虽然当前“民营经济+产业集群+专业市场”的发展模式仍会带来近期效益,但从长远看,会被具有同类优势的地\区所赶超。发展经济学中的增长极理论认为,只有集中有限资源,在优势产业中进

行配置,才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从而实现地区跨越式发展。因此,从区域经济竞争角度,增强浙江各县域的竞争优势,各县市必须深入挖掘有潜力的特色产业,发展有特色、专业化、规模化的产业。

四、浙江县域特色产业发展路径

浙江各县只有找准各自的特色产业,形成新的增长极,才能全面带动这个省的县域经济的发展,特色产业的选择和培育是增强浙江县域经济的必经之路。

(一)准确定位各县域的特色产业,找准发展方向。

一个县域要想获得持续的发展,就必须结合本地区的情况对自身有一个清晰而准确的定位。根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县域主导产业的选择要充分考虑本地的优势资源。特色产业的形成取决于特色产业的选择,县域特色产业的选择要与县域内特有的资源、技术、历史文化和民族风俗、能源等因素相结合,根据县域实际,全面考虑各产业间的联动关系。比如“浙江省竹炭之乡”、“中国竹炭之乡”的遂昌,作为“中国竹炭”的发源地,有着悠久的竹炭发展历史,结合国际市场的需要,遂昌充分利用本县竹炭资源优势,以竹炭为主导产业之一(另一主导产业是茶叶),成功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竹炭生产、加工、出口基地,遂昌经济获得快速发展。截至目前,遂昌已拥有“中国竹炭之乡”、“中国竹炭产业基地”、“遂昌竹炭”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三大区域品牌,竹炭产业已成为遂昌的一大新兴产业。

(二)充分利用现有经济基础和规模效益,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规模经济程度是衡量一个企业的一个重要经济技术标志,如果一个企业的单位产品成本(C)随着生产规模和产量的增加而下降,我们说该项产品或企业存在规模经济效益;如果规模和产量增加而单位产品成本保持不变,则认为企业的利润率不随规模而变化;如果单位产品成本随规模扩大而上升,则认为该项产品具有规模不经济性(见图2)。规模经济效应在决定进入某个产业方面具有决定作用。同样的,县域特色产业的发展也存在规模经济效应,也得走规模化道路:在县域范围内集中发展某一优势特色产业,形成特色产业的规模优势。根据马歇尔的外部性原理及产业布局中的“集聚效应“,特色产业规模优势的形成能够获得外部经济和规模经济。

图2 规模经济效应曲线

注:M点为最小有效规模(MES)①

本地特色产业的形成要首先看到现已成型的产业,对已成型的特色产业,以市场为导向,扩大规模,提高水平,获取竞争优势。

(三)提高特色产业的科技含量,使县域经济获得竞争优势特色产业作为一种资源,必须得通过技术把其转化为使用资产,才能使县域经济获得本质上的竞争优势,因此,在确定本县域的特色产业之后,得对该产业的产品进行深加工。特色产业经济是浙江省县域经济增长的支柱,但多说特色产业的竞争优势主要集中于低成本低价格扩张,附加值较低,处在产业价值链低端,风险抵抗力较弱。通过科技把一个县域的特色产业转化为有高附加值的、为生活提供便利的产品,这一途径可以增强特色产业的科技含量,是特色产业产生效益和持续发展的技术保障。如处在浙闽赣皖交界之处的衢州以产业高端化为导向,大力培育新兴战略性产业,已经成为国家级氟硅新材料产业基地、国家级空气动力机械产业基地和浙江省首个光伏产业基地,电子信息、新型建材、高压输配电、高档特种纸等特色产业发展态势良好。特别是新材料、新能源、新光源等产业链比较完善,产业配套条件好,形成了一定规模,吸引了很多风险资金的参与,这在促进衢州各种特色产业持续发展的同时,提高了衢州的综合经济实力。

(四)培育特色产业文化,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支撑理念

县域特色产业的选择不仅立足于当地的经济基础,还必须与本县域的人文社会环境相结合。一个县域的特色产业蕴含着该县域独特的文化底蕴,从艺术、历

①最小有效规模(Minimum Effifient Scale,MES),指在长期中平均成本处于或接近于最小值的最小规模。一般表现为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最低点。

史、风俗等各方面着手,多角度赋予特色产业以新的文化内涵。特色文化为特色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县域经济发展带来持续动力。

五、浙江特色产业发展战略的对策和建议

结合特色县域资源打造特色产业,发展特色产业来提高浙江县域经济的综合实力,在这一过程中,得充分考虑浙江县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同时结合浙江县域特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特色产业战略实施对策。

(一)扩大对特色产业发展的投资,特别是经济欠发达的县域的特色产业

1、政府政策方面我国各县域经济发展存在不平衡性,这其中存在多种历史因素,也存在政策上的失衡,这导致原本经济基础薄弱的县域在同拥有坚强的经济基础的县域的竞争中更无竞争力可言。因此,要实现浙江各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提升浙江经济整体综合实力,政府就必须运用多种政策对特色产业发展予以支持,以吸引投资的流入。(1)产业政策。单凭市场调节会因“马太效应”使资本、技术等各种资源要素流出欠发达县域,流入具有强大综合实力的县域,同时资本的逐利性和盲目性会进一步扩大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因此,政府必须对各县发展特色产业给予大力支持和保护。浙江各县市的政府要制定中长期的特色产业发展规划,为本县的特色产业能长期稳定的吸引投资的流入提供稳定的政策保障。(2)财政政策。政府要制定优惠的财政政策,如通过税收优惠引导投资方向;通过给予税收减免,鼓励资本流向特色产业。把资金吸引到特色产业发展上之后,要做好配套工作,改善特色产业的投资环境。

2、扩大融资渠道各级财政要做好对特色产业投资的预算,设立特色产业开发资金;充分高效地利用高质量的特色产业对资本强大吸引力,并为引进的外资适时提供优惠条件;浙江民营经济发达,可鼓励民间投资。

(二)重视科技,追求创新,提高特色产业的科技含量

县域经济的发展,关键在于形成自己的特色,即利用特色产业发展特色经济,真正发挥特色产业的优势就必须把特色资源和高科技相结合。但在现存的浙江县域特色产业大都以传统优势产业为主,创新能力较弱,缺乏竞争力,制约了浙江地区经济总量的快速扩张和经济实力的提高,这是浙江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得突破的瓶颈。

1、特色产业经济的发展要人才、科技、产业文化等软实力要素的支撑,但目前浙江省人才和科技要素的历史积淀不足,高层次创新人才缺乏,难以适应特

色产业升级转型的需要。因此,浙江各县要重视注意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利用创新技术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增加竞争力。

2、提高劳动力素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县域经济的发展受制于各县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浙江近几年来,教育发展虽然较快,但人口受教育水平、高科技人才以及民间研发力量还相对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在面对经济快速发展之时存在滞后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各县域经济的发展。所以,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创造良好的人才环境: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有才能的人为县域特色经济的发展献计献策;加强与当地高校合作,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这有利于特色产业的技术更新,提高当地特色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充分利用现有经济基础,从根本上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较发达的县域经济是浙江经济的一大特色,但近几年浙江县域经济的发展速度有所趋缓,根本的原因在于没有根本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仍过多依赖低成本劳动力和资源环境消耗。此外,县城作为服务“三农”的功能定位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也是制约浙江县域经济发展的原因。而当前以“民营经济+产业集群+专业市场”为特点的浙江县域经济发展模式①存在以下问题:1、区域经济协作和区域经济统筹方面较薄弱。浙江县域经济的发展依托于民营经济和个体经济的蓬勃发展,民营经济的发展要求对私有产权的严格保护,在整合区域资源,辐射带动周围各县方面动力不足。并且浙江尚未形成完整的联动的产业集群,限制了产业集群对区域协作带动作用的发挥。2、高端要素利用方面存在不足。浙江的强县经济得益于大批中小企业群的发展,但这些中小企业集中与劳动密集型、低技术的产业中,以模仿为主,缺乏自主创新,产业结构层次低,缺乏对高端要素的利用。从未来发展方向和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角度看,浙江目前的这种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对经济的发展极为不利。因此,必须充分利用现有经济基础,推动浙江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浙江的“块状经济”获得了迅速发展,作为其发展的依托形式——特色产业,本身就具有优势,两者的结合能达到资源与经济形式组合的最优化。再加上浙江特色块状经济呈现的新态势:企业科技素质不断提高。如果把浙江原先的“块状经济”优势与特色产业相结合,发展专业化的特色产业,然后通过企业集聚,可获得竞争优势。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发展环境

县域经济的发展和特色产业的做强得以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前提条件。浙江省级财政在对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投入的同时多渠道筹集资本金,引导鼓励民间资本的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加快,可以推动浙江县域经济的发展。

①柳博隽:《县域经济亟需“蜕变”》,浙江经济,2011年4月26日第六期第六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