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备考文言文翻译复习应该强化四个意识

高考备考文言文翻译复习应该强化四个意识

高考备考文言文翻译复习应该强化四个意识
高考备考文言文翻译复习应该强化四个意识

内容摘要:

高考对文言句子翻译的考查形式,自2002年起,由客观题的辨析选择改为主观题的笔答,而且分值增加到10分,足见其重要程度。第二轮复习中,应该不图面面俱到,而是进行有效的查漏补缺和提升能力。翻译文中的句子,是文言文阅读能力的综合体现,是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的难点;因此,总体上,在第二轮复习有必要设立专题复习,以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专题设计建议落实如下几点:一是明确高考文言翻译的命题意向,增强文言意识,把握文言现象(关键实词虚词一词多义多用、词类活用、通假、古今异义、偏义复指、特殊句式、固定结构等);二是利用知识储备结合语境合理推测词义;三是借助高考评分细则形成规范答题意识。

二轮复习应该在第一轮复习对文言文知识和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和解题技巧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复习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在学生掌握了“信、达、雅”三字翻译目标和“六字”翻译方法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在文言翻译中的盲点,以翻译为切入口,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力图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解决翻译疑难的技巧,并通过训练验证这些技巧的可操作性,使学生能举一反三,从而增强文言文翻译的信心。

高考复习和多年的高考实践中,普遍存在一个严重问题:学生们常常会表现出“眼高手低”,许多人往往自以为文意知晓,感觉能够理解文句,但结果失分很多,得分率很低。原因何在?主要是在答题技巧和方法上存在问题。具体来说,解决句子翻译题,应该着重强化以下四个意识。

一、知识迁移

掌握所学的文言知识,是准确翻译的基础;而在解题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地运用所学知识是解题的关键。高考的文言文阅读是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的,作为高考的第二轮复习,要遵循由“已知”推出“未知”的认知规律,由课内拓展到课外,以课内文段阅读为材料进行复习,通过“积累——迁移——巩固”的复习原则,逐一落实考点内容。

高考的考查内容一般都是课内学过的,所以,我们在遇到不懂的字词、难以突破的句子时,首先就要回顾课本,从自己的知识库中搜索相关的信息。本身高考考查的是知识以及知识的运用,没有见过的知识点,出现的几率很小。因此,在解题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运用所学,进行知识迁移。

比如实词理解,2008年全国卷ⅰ:每耕田一顷,与转一资。(《廖刚传》)学生学过: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2008年江苏卷:帝闻大惊,让汉曰:“比敕公……”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后汉书·吴汉传》,学过: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史记·魏公子列传》)。特殊句式,2005年试题第一句考查了“吾所不为也”的判断句式。翻译第二句必须注意“若此”的位置,注意补上“危笃”的主语。固定结构,如2002年翻译题第1题考查对“其李将军之谓也”的翻译,若联想到《鱼,我所欲也》中“此之谓失其本心”,就能正确解决。古代修辞,如2005年试题考查了“口腹”的借代用法。二、结合语境

语境意义是我们在进行文言理解和翻译的时候决不可丢的参考标准。很多字面的意思和句意的难度,都来源于对文意理解不透。

高考“考试说明”明确要求:能够理解实词、虚词、句子“在文中”的含义或用法。因此在翻译文言文时,一定要注意理解文意,分析语境,把握所译之点在语境中的含义或用法。刘勰说:“章句在篇,如茧之抽绪,原始要终,体必鳞次。”也就是说,文章安排材料,像抽丝一样,不能中断,上下文就像鱼鳞一样一片接着一片,共同表达一个中心,即所谓“内义脉

注,跗萼相衔,首尾一体。”所以,理解语句,不能离开语境,即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2004年全国卷的第14题考查对“行旅”的解释就要联系语境,进行合理推断,从上文的“常通商贩,贸籴粮食”和下文的“百姓皆反其业,商货流通,称为神明”来推断,“行旅”应为“商人”之意,“旅行,游览”是动词,从古文上下句对照的特点来分析,下句“人物”是名词,故“行旅”也应是名词才对。

三、抓赋分点

学生之所以失分,主要是自认为对文意理解得差不多了,动笔就写,致使只写出大意,重要的赋分点没能译出来,最后得分很少。在动笔翻译之前,一定要有意识地抓赋分点,分析在所要译的句子中最重要的考查点(即得分点)是什么,这样才能做到突出重点、不遗漏要点。2005年试题全国卷ⅰ翻译题第一句必须注意“以、乃”两个虚词的用法。翻译第二句必须注意“危笃、废、勤恪”三个实词和“因、遂、岂”几个虚词。

2007年全国卷ⅱ第11题: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高三文言文 翻译(独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杨廷麟,字伯祥,清江人。崇祯四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勤学嗜古,有声馆阁间,与黄道周善。十年冬,皇太子将出阁,充讲官兼直经筵。廷麟具疏让道周,不许。明年二月,帝御经筵,问保举考选何者为得人。廷麟言:“保举当严举主,如唐世济、王维章乃温体仁、王应熊所荐。今二臣皆败,而举主不问。是连坐之法先不行于大臣,欲收保举效,得乎?”帝为动色。 其冬,京师戒严。时兵部尚书杨嗣昌意主和议,冀纾外患,而廷麟痛诋之。嗣昌大恚,诡荐廷麟知兵。帝改廷麟兵部职方主事,赞画象升军。象升喜,即令廷麟往真定转饷济师。无何,象升战死贾庄。嗣昌意廷麟亦死,及闻其奉使在外,则为不怿者久之。 顺治二年,南都破,江西诸郡惟赣州存。唐王手书加廷麟吏部右侍郎,刘同升国子祭酒。同升自雩都至赣,与廷麟谋大举。乃偕巡抚李永茂集绅士于明伦堂,劝输兵饷。九月,大兵屯泰和,副将徐必达战败,廷麟、同升乘虚复吉安、临江。加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赐剑,便宜从事。十月,大兵攻吉安,必达战败,赴水死。会广东援兵至,大兵退屯峡江。已而万元吉至赣。十二月,同升卒。 三年正月,廷麟赴赣,招峒蛮张安等四营降之,号龙武新军。廷麟闻王将由汀赴赣,将往迎王,而以元吉代守吉安。无何,吉安复失,元吉退保赣州。八月,水师战败,援师悉溃。及汀州告变,赣围已半年,守陴者皆懈。十月四日,大兵登城。廷麟督战,久之,力不支,走西城,投水死。 1.是连坐之法先不行于大臣,欲收保举效,得乎? 译文: 2.嗣昌大恚,诡荐廷麟知兵。 译文: 3.及闻其奉使在外,则为不怿者久之。 译文: 4.乃偕巡抚李永茂集绅士于明伦堂,劝输兵饷。 译文: 5.招峒蛮张安等四营降之,号龙武新军。 译文: 答案: 1.这样的连坐法不先在大臣中实行,想收到保举的效果,怎么做得到呢?(重点词语:“是”,这;“得乎”,怎么做得到呢?“不行于大臣”介词结构后置句。) 2.嗣昌大为恼火,就假惺惺地推荐说廷麟懂得军事。(重点词语:“恚”,愤怒;“诡”,假装;“知兵”,懂得军事。) 3.后来听说他当时出使在外地没死,因此心里很多天都不痛快。(重点词语:“则”,表顺承;“怿”,高兴。) 4.然后他们又和巡抚李永茂一起,把当地绅士召集到明伦堂里,劝他们出钱粮充作兵饷。(重点词语:“偕”,偕同;“于”,在;“劝”,劝说。注意补出省略成分。) 5.(杨廷麟)把峒族人张安等四营兵招降,改称龙武新军。(重点词语:“降”,使动用法;“之”指代“峒蛮张安”和他的四营兵。) 参考译文: 杨廷麟,字伯祥,清江人。崇祯四年(1631)进士。改选庶吉士,授职编修,他勤于学习,

高考文言文翻译专题复习教案

高考文言文翻译专题复习教案(上) 教学目标 1.以翻译为切入口,落实文言文复习。 2.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踩点得分意识,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教学重点 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悉得分点。 2.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以翻译为切入口,落实五册文言文复习。 教学过程: 教学课时:五课时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掌握翻译的一般目标及翻译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技巧 2、在学习中发现自己在翻译中碰到的困惑和不足 一、课前一练,翻译下面一段文字。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礼记》翻译:即使有精美的食物,不品尝也不会知道它的滋味;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也不知道它好在哪里。因此说,认真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知识的不足;教别人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知识上还存在迷惑不解之处。知道了自己知识的不足,然后才能反过来要求自己努力学习;在教学时发现了自己有迷惑不解的地方,然后才能进一步加强学识修养。因此说:敎和学是互相促进的啊。 二、了解有关文言文翻译的常识 1、标准 简言之三个字:信(准确)、达(通顺)、雅(有文采)。高考中的翻译一般只涉及信和达。 2、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则是按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不同的表达方法。一般说来,应以“直译”为主,辅以“意译”。高考文言文翻译也主要考“直译”。 3、直译的方法——“对”、“换”、“留”、“删”、“补”、“调”六个字。 ①对――对译。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译成以该词为词素的合成词。 [例]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 ②换――替换。 [例]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先帝不认为我地位低微,见识浅陋,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庐来探望我。 “卑鄙”一词古今汉语都常用,但词义已转移,所以译文用“地位低微、见识浅陋”来替换它。“顾”今天不常用,译文用“探望”来替换。 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要换成现代通俗的词语。如: ①齐师伐我。 这句中的“师”,要换成“军队”;“伐”,要换成“攻打”。

最新2020高考文言文翻译常用技巧总结

最新2020高考文言文翻译常用技巧总结 【增补法】 文言文言简意赅,故省略成分现象较突出。文言文翻译的增补法,就是要把语句中省略的重要成分补全,使句子意思完整。文言文中大量省略主语、谓语、宾语、兼语和介词、中心词等。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中就省略了主语"异蛇",翻译时如果不增补齐全,意义就不太明确。 特别是一些句子成分省略较多的文言文句子,如"召入,使拜夫人"(《左忠毅公逸事》)一句就省略了主语和兼语,不增补全句子成分就译成"叫进来,让拜见夫人",直接译出来,让人觉得莫名其妙,可是增补后的句子应该是"(左光斗)召(史可法)入(家),使(史可法)拜夫人",翻译成"左光斗叫史可法来自己家里,让他拜见自己的夫人",大家一看就明白。 【调换法】 文言文中许多句子结构和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经常出现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句式(在文言文中统称倒装句),如果原封不动地按照原句顺序翻译出来,意思就含糊不清。 如"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琵琶行并序》)译成了"曾经学习弹琵琶向穆、曹两位乐师",让人不知所云,调换成正确的语序"尝于穆、曹二善才学琵琶"后就译为"曾经向穆、曹两位乐师学习弹琵琶"。 【留借法】 "留"即保留原文不用翻译。翻译文言文时,人名、地名、官名、物名、朝代国号、帝号年号、典章制度和度、量、衡等专有名称直接留用,不用翻译。 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一句中,"庆历"是年号,"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地名,毋须翻译照用即可。 "借"即借用相关的词语代替现有的词语,这主要是针对文言文中的"通假"而言。文言文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新的物象,而没有现成的字词,只得借用相关的字词来寄托所要表达的意义(即许慎在《说文》中称之为"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在文言文翻译中,如果不懂通假借用,有的句子是无法翻译的。如"操吴戈兮被犀甲"(《国殇》)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文言文翻译(有解析答案)

专题专项限时练(四)文言文翻译 1.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中既不给,其势必当取于人。或营利以侵民,或因讼而纳贿,或名假贷,或托姻属,宴馈征逐,通室无禁,以致动相掣肘,威无所施。己虽日昌,民则日瘁;己虽日欢,民则日怨。由是而坐败辱者,盖骈首骊,踵也。呜呼!使为妻妾而为之,则妻妾不能我救也;使为子孙而为之,则子孙不能我救也;使为朋友而为之,则朋友不能我救也。妻妾、子孙、朋友皆不能我救也,曷若廉勤乃职而自为之为愈也哉! (1)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5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为子孙而为之,则子孙不能我救也。(5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句:关键实词有“居”“清白”“喜奢好侈”;关键虚词有“所以”“率”“由”“然”;文言句式有“??者,??也”(判断句)。 第( 2)句:关键实词有“为”(第2 个)“救” ;关键虚词有“为”(第1 个)“而”“之”“则”,文言句式有“不能我救”(宾语前置句)。 【答案】(1)(有的人)担任官职之所以不能保持清廉,大都是由于(他的)家人喜好奢侈造成的。 (2)如果为了子孙来做这些事,那么子孙是救不了我的。 【参考译文】 (有的人)担任官职之所以不能保持清廉,大都是由于(他的)家人喜好奢侈造成的。朝廷(的俸禄)既然不能满足家人的欲望,(他们)必然要向他人索取。有的谋取利益侵扰百姓,有的趁着打官司收受贿赂,有的名义上借贷,有的请托亲戚,宴请、馈赠、索取、竞争,整个家族没人禁止,以至于在做事时动辄互相从旁牵制,威严没法施行。自己虽然一天比一天过得好,百姓却一天比一天劳苦;自己虽然一天比一天快乐,百姓却一天比一天抱怨。因为这而犯罪进监狱受羞辱的,多得比肩接踵。唉!如果为了妻妾

最新整理高考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高考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他所存在的疑惑,就始终不能解决。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把他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从师学习的风尚没有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呐!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这个原因引起的吧! 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孩子;他们自己呢,却以从师学习为耻,这真是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师,教他们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不理解文句,疑惑得不到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意思是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惑的却不从师),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看不出他们有什

么明智的呢。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中,如有人称人家为老师,称自己为学生,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问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足以感到羞愧,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啊!从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类的人是不屑与他们为伍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不如他们。难道值得奇怪吗?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经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道德才能(当然)不如孔子。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强,听闻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主攻方向,像这样罢了。 李蟠,十七岁,爱好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不被世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特别写了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高考文言文原文及翻译】相关文章: 1.《口技》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2.《师说》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3.文言文大全原文翻译 4.狼文言文原文翻译 5.文言文原文加翻译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六招制胜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六招制胜 易错题诊断 文言翻译,高考试卷中要求直译,也就是字字落实。所谓字字落实,主要是判断每一个虚词、实词的用法和意义,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字、活用词等,并做准确解释,还要把握句式特点和句子的语气。 具体来说,应从“留”“换”“补”“删”“调”“贯”六个方面进行。“留”,凡指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换”,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补”,即补出古代简练说法省略或隐含的内容,特别是对省略句。“删”,指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虚词。“调”,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贯”,指文言句中带修辞方法的说法,用典用事的地方,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 可记住口诀: 文言翻译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1.(湖北卷把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二世祖讳伍,有善行,称善人公。……好施予,岁时勤力活家,人产计口给食,余悉以贩乡里贫乏者。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扶疏,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高祖讳重光,字廷宣。……丁巳,肃皇新三殿,求大木,取办贵竹。公至,彝人争以所知异木走报公。公深入其阻。冲风瘴疠,勤事以死。事闻,特加恩恤,赐祭葬。壬戌秋,三殿告成,以公前绩诏赠太仆寺少卿。公性孝友,为颖川公次子,方龀而母沈安人亡。三事继母常、岳、卢,如所生。两弟早夭,抚其遗孤,不殊己子。居乡,恂恂退让,君子也。遇事慷慨,不避艰险。及卒,无一语及家事。世庙谕祭文,有“忠勤报国”之褒,故称忠勤公焉。 【解析】 (1扶:古代的长度单位,四寸为扶。“枝叶扶疏”是说枝叶相距很近,意译为“枝叶繁茂”。“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既承前省主语(善人公,又是介宾短语(“于其下”后置。翻译时既要“补”——补出主语,又要“调”——把“于其下”放到谓语“作”前。参考译文:家门前种有一棵槐树,枝叶繁茂,(善人公时常在树下煮粥给饥民吃。 (2所知异木:知道的奇异树木。走:跑。从文意通顺的角度应放到“争”的后面。参考译文:忠勤公到后,彝人争着跑去把他们知道的奇异树木告诉他。 (3“孝友”是两个单音节词,应“换”为双音节词。参考译文:忠勤公天性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颖川公的二儿子,刚换牙时母亲沈安人就去世了。 2.(福建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孟子去齐,充虞①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孟子·公孙丑下》 [注]①充虞:孟子弟子。

高考文言文翻译强化训练题

高考文言文翻译强化训练题 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题8分) 1.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①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②之。” (《论语·公冶长》) 注:①“轻”可能是多出的字。②怀:归依。 子曰:“盍各言尔志。” 译文: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译文: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译文: 2.厉王虐,国人谤王。邵公告王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邵公曰:“吾得弭谤矣,乃不敢言!”邵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国语·周语》)(1)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译文: (2)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译文: (3)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译文: 3.季文子相宣成①,无衣帛之妾②,无食粟之马。仲孙它谏曰:“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文子曰:“吾亦愿之。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粗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国语·鲁语》) 注:①宣成:指春秋时期鲁宣公和鲁成公。②妾:指婢女。 (1)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 译文: (2)人之父兄食粗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 译文:

最新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

对点专练4特殊句式译到位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王方庆,雍州咸阳人也。方庆年十六,起家越王府参军。尝就记室任希古受《史记》《汉书》。希古迁为太子舍人,方庆随之卒业。拜广州都督。管内诸州首领,旧多贪纵,百姓有诣府称冤者,府官以先受首领参饷,未尝鞫问。方庆乃集止府僚,绝其交往,首领纵暴者悉绳之,由是境内清肃。当时议者以为有唐以来,治广州者无出方庆之右。 (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三十九》) (1)尝就记室任希古受《史记》《汉书》。希古迁为太子舍人,方庆随之卒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王方庆)曾经跟随记室任希古学习《史记》《汉书》。任希古升迁做了太子舍人,王方庆也因此终止了学业。 解析要点:“就”“受”“卒”。 (2)百姓有诣府称冤者,府官以先受首领参饷,未尝鞫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有到官府诉冤的百姓,府中官员因为事先接受了首领的贿赂,不曾审问。 解析要点:“以”“鞫问”,定语后置句。 (3)方庆乃集止府僚,绝其交往,首领纵暴者悉绳之,由是境内清肃。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王方庆就约束府僚,断绝他们与各州首领的私人交往,放纵残暴的首领均受到法律的制裁,由此境内清明整肃。 解析要点:“集止”“绳”“清肃”,“首领纵暴者”定语后置。 参考译文 王方庆是雍州咸阳人。他十六岁,就被任命为越王府参军。(王方庆)曾经跟随记室任希古学习《史记》《汉书》。任希古升迁做了太子舍人,王方庆也因此终止了学业。王方庆官拜广州都督。他所管辖之内的各州首领,过去多贪婪放纵,有到官府诉冤的百姓,府中官员因为事先接受了首领的贿赂,不曾审问。王方庆就约束府僚,断绝他们与各州首领的私人交往,放纵残暴的首领均受到法律的制裁,由此境内清明整肃。当时人们认为唐以来治理广州的官员没有谁能超出王方庆的。 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李乂,字尚真,赵州房子人。第进士、茂才异等,累调万年尉。迁中书舍人、修文馆学士。韦氏之变,诏令严促,多乂草定。进吏部侍郎,仍知制诰。景云元年,迁吏部侍郎,与宋璟等同典选事,请谒不行,时人语曰:“李下无蹊径。”改黄门侍郎,封中山郡公。制敕不便,

高考文言文翻译专题复习

高考文言文翻译专题复习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 2.能结合所学的文言知识准确翻译浅易文言句子 二、文言语句翻译方法 1、替换法(换):即用现代汉语词汇替换古代汉语词汇 ㈠古代的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 ㈡古今异义词、通假字、今已不用的字 例题1:请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哪些词语可用替换法翻译。 ①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古今异义,实词) 译文: ②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译文: 2、保留法(留): ㈠人名(名、字、号等)、地名、官职名、年号、国号等专门称谓 ㈡度量衡单位、数量词、器物名称 (三)古今意义相同的词 例题2:请翻译下面的句子,原句有哪些词语可以用保留法翻译。

①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译文: ②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师说》) 译文: 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过秦论》) 译文: 3、删减法(删):删除没有实在意义、也无须译出的文言词。如:①部分句首发语词(如夫、盖)。②句中停顿或结构作用的虚词。 ③调节音节的虚词。④偏义复词中的衬字。 例题3:翻译句子,并标明翻译时哪些词语可以不译出来。 ①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译文: 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译文: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异常也。 译文: 4、增补法(补):把文言文中省略的而现代汉语不能省略的成分补上。包括主语省略、动词后宾语的省略、介宾省略、介词省略等。有时为了使句子衔接更好还要加上关联词。 例题4:在下列句中准确的位置写出省略的成分,并用括号表示

最新高三语文文言文翻译复习

最新高三语文文言文翻译复习 高三语文文言文翻译复习 必考题型——文言文翻译指津 高考文言文翻译题考查的固然是整句的翻译,但命题者对文句的设定是独具慧眼的,他们总是选择那些带有特殊语法现象(词类活用、倒装等)和含有关键性词语的句子给考生翻译,并将其设定为高考阅卷的采分点 那么,怎样才能把握住这些得分点呢?在此将其系统地归纳如下。 一、词类活用要特别关注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主要有"名词的活用,动词的使动、为动、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活用"。对活用词的翻译要善于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的词性。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在词义上差别很大,但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还是一致的。除了一个特殊句式——"倒装句"以外,文言文中的句子也是按"主+状+谓+定+宾"的顺序排列的,所以其相应成分上的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相

一致。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所以我们在翻译活用的词时,就可通过分析这个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以及所充当的成分先判定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义项,达到正确翻译的目的。 1. 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1]大用则王,小用则亡。 [解析]此句中的"亡"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是在连词(连词后一般跟动词)"则"之后,而"王"的位置与后一句的"亡"相同,两句对举,功能也应相同,故"王"是动词"称王"义。 [译文]用在大处就可称王,用在小处就会身亡。 2. 动词的使动、意动、为动用法 [例2]县有轻囚十数人,会春暮时雨,临白令请出之,令不许。. [解析]此句中"请出之"的"出"从语法角度推断其肯定为动词,但如果直译成一般动词是不能体现出主语对宾语的主动性的,这时就应当考虑它是否属于使动或意动、为动用法。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练习与答案

高考文言文翻译练习与答案 1.韩信曰:“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 向利背义乎?” ①衣我以其 衣 ②食人之食者死人之 事 ③吾岂可以向利背义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故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故假人者遂有天下。无丑不能,无恶不知。丑不能,恶不知,病矣;不丑不能,不恶 不知,尚矣。虽桀纣犹有可畏而可取者,而况于贤者乎? ①假人之长以补其 短 ②无丑不能,无恶不 知

③不丑不能,不恶不知,尚 矣 4.昔者晋献公使荀息假道于虞以伐虢。荀息曰:“请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以赂虞公,而求假道焉,必可得也。”献公曰:“夫垂棘之璧,吾先君之宝也;屈产之乘,寡人之骏也。若受吾璧而不吾假道,将奈何?”荀息曰:“不然,彼若不吾假道,必不吾受也;若受我而假我道,是犹取之内府而藏之外府也,犹取之内府而著之外府也,君奚患焉?” ①假道于虞以伐 虢 ②若受吾璧而不吾假道,将奈 何? ③君奚患 焉? 5.其夏,上立胶东王为太子。梁王怨爰盎及议臣,乃与羊胜、公孙诡之属谋,阴使人刺杀盎及他议臣十余人,贼末得也。于是天子意梁,逐贼,果梁使之。遣使冠盖相望于道,覆按梁事。捕公孙诡、羊胜,皆匿王后宫。使者责二千石急,梁相轩丘豹及内史安国皆泣,谏王。王乃令胜、诡皆自杀,出之。

①梁王怨爰盎及议 臣 ②于是天子意梁,逐贼,果梁使 之 ③遣使冠盖相望于道,覆按梁 事 6.太祖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其叔父数言之于嵩,太祖患之。后逢叔父于路,乃阳败面口呙口。叔父怪而问其故,太祖曰:“卒中恶风。”叔父以告嵩,嵩惊愕,呼太祖,太祖口貌如故。嵩问曰:“叔父言汝中风,己差乎?”太祖曰:“初不中风,但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嵩乃疑焉。自后叔父有所告, 嵩终不复信。太祖于是益得肆意矣。 ①其叔父数言之于嵩,太祖患 之。 ②太祖口貌如 故 ③但失爱于叔父,故见罔 耳

高三文言文翻译二轮复习教案

高三文言文翻译二轮复习教案 高三语文备课组09.04 统备个备【教学目标】 1. 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 强踩点得分意识 2.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 方法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 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悉得分点。 2.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解 难词难句。 【教学设想】 ?1.高考的文言文阅读是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的,作为高考的 第二轮复习,要遵循由“已知”推出“未知”的认知规律,由 课内拓展到课外,以课内文段阅读为材料进行复习,通过“积 累——迁移——巩固”的复习原则,逐一落实考点内容。 ?2.在学生掌握了“信、达、雅”三字翻译目标和“六字翻译 法”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在文言翻译中的盲点,力图引导学生 总结归纳出解决翻译疑难的技巧,并通过训练验证这些技巧的 可操作性,使学生能举一反三,从而增强文言文翻译的信心。 ?3.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动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中,让 学生变换角色,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完成教 学内容,提高课堂复习效率。 一、课堂导入 ?1.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2.知识重温——翻译的原则与技巧: ?(1) 提问:从高考的特点与考查目的出发,文言文翻译要严格遵 循的两个原则? ?第一: 忠于原文,力求做到___ ____ _____ ?第二: 字字落实,以_____为主,以_____为辅 字字落实包括:实词翻译要准确,虚词翻译明白,句式翻译要恰 当,语气翻译要妥帖 (2)提问: 文言文翻译的“六字法”? ?①留:人名、地名、年号、国号、庙号、谥号、书名、物名 都保留不译;与现代汉语表达一致的词语可保留。 ?②补:省略的部分;词语活用相应的部分;代词所指的内容;

最新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技巧总结

最新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技巧总结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技巧 1、训练考点意识,对一些考点词不能简单组词。 如"汝欲得民,而夺之食,无道贼不为也"(《新元史·董俊传》)中的"夺",很多学生简单地翻译成"抢夺、夺取",这样的不注意语境、不认真推断而出现的错误其实是学生屡犯而不改的,其实在上文有语句"(武)仙攻之,不能下,乃纵兵蹂民禾。(董)俊呼语之曰:汝欲得民,而夺之食,无道贼不为也!"这里的"夺"是和上文的"蹂"照应的,所以应该翻译成"毁坏、践踏"。 2、要注意对省略的主语、宾语、兼语的补充翻译 人物的姓名要完整译出,这些是语意通顺的基本要求。如"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三国志·魏延传》)要译成"只有杨仪不宽容他。魏延对杨仪十分仇恨,两人关系如同水火。" 3、掌握行之有效的理解推断方法。 (1)结构推断法——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

的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如:"屡遣兵戍池河、浦口,援庐州,扼滁阳,有警辄发,节制精明。"(《明史·范景文传》)前三句构成排比,其中"戍、援、扼"三个动词对举,分别译成"守卫、救助、控制"。 (2)联想课文法——联想课文推断法: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语例。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由此正确理解词义。联想成语推断法: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联想双音词推断法: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古今汉语一脉相承,因此我们就可借助现代汉语双音节词来解古汉语的单音词。如:我与(申屠)季虽无素故,士穷相归,要当以死任之,卿为何言?(《后汉书·冯鲂传》)中"素故"联想《鸿门宴》"素善留侯张良"译成"一向交情好","相"联想《孔雀东南飞》"嬉戏莫相忘"译成"我","穷"联想成语"穷途末路"译成"走投无路","任"联想双音词组词"担任"推断译成"担保") (3)邻字借推法——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

高三文言文翻译专题训练

高三文言文翻译专题训练 一、说明: (一)文言文翻译标准:1.信 准确 2.达 通顺畅达 3.雅有文采 (二)文言文翻译步骤: 1.通读全文,领会文意。 2.结合上下文,领悟句意。 3.逐词翻译,注意句式特点。 (三)文言文翻译原则:1.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准确表达原意 (四)文言文翻译方法: 1.词语扩展法 2.替换法 3.保留法 4.增补法 5.调整词序法 二、高考链接 1、阅读下文,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001年上海) 昔周人有仕数不遇,年老白首,泣涕于途者。人或问之:“何

为泣乎?”对曰:“吾仕数不遇,自伤年老失时,是以泣也。”人曰:“仕奈何不一遇也?”对曰:“吾年少之时,学为文,文德成就,始欲仕宦,人君好用老。用老主亡,后主又用武。吾更为武,武节始就,武主又亡。少主始立,好用少年,吾年又老。是以未尝一遇。 ⑴人或问之:“何为泣乎?” 译文: ⑵吾更为武,武节始就,武主又亡。 译文: 2、阅读下文,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002年北京卷) 管仲曰:“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⑴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译文: ⑵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译文: 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2002年全国)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⑴其李将军之谓也? 译文: ⑵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译文: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

高考文言文翻译大全

高考文言文翻译大全 专题高考文言文翻译大全 一、文言文翻译注意“五看” 从近几年的文言文主观翻译题来看,考查的是对全句的理解,但命题人选择文句是独具慧眼的。他们往往会选择那些有重要语法现象的文句让考生翻译,同时也将其列为高考阅卷的采分点,因此,考生必须特别注意这些采分点。在答题时,我们除了把握句子翻译“信、达、雅”的要求,掌握“留、对、拆、增、删、调”等六种翻译方法外,还需注意五看: 一看特殊句式 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或谓语动词、省略宾语,省略介宾短语以及介词的省略)。在复习中,考生必须对各种句式的表现形式做到心中有数,考试时才能运用自如。如: (2004?福建)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译文:(你)想要的(东西)已得到了,还请求什么呢? (2004?广东)不识吾子奚以知之? 译文:不知道您凭什么知道这件事? 以上两例中,“何请”和“奚以”都是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现象,翻译时须按现代汉语的语序译出。又如: (2004?上海)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

译文:如果有人像这个老人—样被欺负,也—定不会给他马驹的。 此例中,“有见暴如是叟者”,是定语后置句,“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只有弄明白了句式才好下手。 二看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考查得比较多的是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如: (2002?上海)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译文是:然而也对他不采纳我的意见而实现自己的心愿感到惊异。要翻译好这个句子,须弄清“奇”字是意动用法。又如:(2003?全国)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译文是: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此题得分的关键在于能否看出“廷”和“面”是名词作状语。还有: (2004?湖南) 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译文:凭借这保全他们的真性,并闻名后世。 句中“全”和“名”,一个是形容词用作动词,一个是名词用作动词,知晓这两个字的活用现象,才能翻译得准确得体。 三看通假现象 通假现象大致有五种情况:1、音同形似;2、音同形异;3、音近形似;4、音近形异;5、音异形似。中学教材中出现的通假字有180个左右,平时注意了积累,考试时就不为难了。如:

高考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高考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在高考语文中文言文占的分数也是举足轻重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高考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 高考语文必修《师说》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jiē)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u)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fǒu)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

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tán)、苌弘、师襄、老聃(dān)。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他所存在的疑惑,就始终不能解决。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把他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从师学习的风尚没有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呐!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

高考文言文:文言文翻译整理

文言文翻译 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董卿《中国诗词大会》 你在学习上花的任何努力,都会在高考时刻给你回报。----寄同学们 声明:部分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逮几八百人,应死者百。谦白其滥,得论减。(5分) (2)凡法司及四方所上狱,谦等再四参复,必求其平。(5分) 13.(1)逮捕了近八百人,有一百人应判死罪。虞谦说处罚得过重,使得他们得以减罪。(关键字:“逮”,逮捕;“几”,近;“滥”,过度;“论”,判罪。“论减”即为减罪。句意1分。)(2)凡是法司和各地上报的案件,虞谦等人都再三审查,必定力求公平公正。(关键字:“凡”,大凡,凡是;“四方”,各地;“狱”,案件;“平”,公平公正。句意1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安南使者至,问主事黄清曰:“关中马理先生安在,何不仕也?”其为外裔所重如此。(2)至是奏辨求复,当路者属理,理力持不可,寝其事。 13.(10分) (1)安南使臣到京后,问主事黄清说:“关中马理先生在哪里,为何没有出来做官?”他就是这样被外国人看重。[5分。大意2分,“安在”“仕”“为……所”各1分。] (2)这时又有人奏请核查,当权者提出让马理担任此事,马理极力坚持不同意这样做,查核之事也就此停止了。[5分。大意2分,“当路者”“属”“寝”各1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乃尽掣诸军会长宁,崇明父子逃入红崖大囤,官军蹙而拔之。(5分) (2)燮元颇右黔将,屡奏于朝,为四川巡按御史马如蛟所劾。燮元力求罢,帝慰 留之。(5分) 13.(10分)(1)朱燮元于是带领全部军队会聚在长宁,崇明父子逃入红崖大囤,官军围攻并攻打下红崖大囤。(“掣”、“蹙”、“拔”各1分,句意2分) (2)朱燮元十分偏袒贵州将领,多次上奏朝廷,被四川巡按御史马如蛟弹劾。燮元竭力请求罢职,皇上安慰并挽留他。(“右”、“劾”、“罢”各1分,句意2分)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输白粮京师辄破家,仪望令诸区各出公田,计役授田赡之。 (2)及受命督三殿门工,嵩子世蕃私賈人盒,属必进俾与工事,仪望执不可。 13. (1)当地百姓把白粮运到京城(供宫廷和百官用),却往往(因此而)家道破败。宋仪望就命令每个粮区各自分出一些公共田地,根据百姓的徭役情况分给他们田地来赡养家人。(2)等到仪望受命督察三殿门建设工程,严嵩的儿子严世蕃私下接受商人金钱,托付欧阳必进使商人参与工程,仪望坚决不同意。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高三复习文言文翻译(1)省略句答案

一、请你写出考纲要求掌握的文言文句式: 1、省略句 2、判断句3 、被动句4 、倒装句 2、其中倒装句又分为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和宾语前置句。 省略句:省主语、省谓语、省宾语、省介词或省介词宾语等。 二、请把下面的省略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指出省略部分): 1、使还,具言可取之状,遂命处耘图之。 翻译:(卢怀忠)出使回来,(向太祖)详细说明(荆南)可以攻取 的情况,于是(太祖)就命令处耘来谋划这件事。 2、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翻译:(有一个懈怠了想出去的人)说:“(我们如果)再不出去, 火把将要烧完了。”于是(我)和他一起出了洞。 3、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翻译:(项伯)对沛公说:“你明天不可以不早点儿亲自来向项王谢罪。” h e 4、比去,以手阖门。 翻译:等到[她(祖母)]离开的时候,用手把门(轻轻地)关上。 5、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翻译:(沛公说:)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 6、(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翻译:[(秦)就可以将皇位传递到三世以至万世而做国君,]谁又能灭亡它呢? 7、本长安倡女。

j i 翻译:(我)原本(是)长安的歌伎。

8 纫秋兰以为佩。 翻译;(我)用绳子把秋兰串起来(把它)当作配饰。 9、(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翻译:(农历每月十五的晚上,)明亮的月光(照在)墙上。 10、吾儿,久不见若影。 翻译:我的孙儿啊,(我)很久没有见到你的影子了。 11、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翻译:每隔五步或十步,(就有)一座楼或阁。或者:每隔五步(就有)一座楼,每隔十步(就有)一个阁。 ch印 12、是岁大旱,野无草,农以告谌。 翻译;这一年大旱,田野草都不长,农民把(旱情)告诉焦令谌。13、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翻译;(苏武)在壮年时出使,等到(他)回国的时候,胡子头发已经全白了。 14、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翻译:项王就在夜里起来,(在)营帐(中)喝酒。 w E n 15、乃自刎而死。 翻译:(项王)就(拔剑)自杀了。 直译:(项王)就(拔出剑来)用刀(剑)抹脖子死了。 三、请你写出1--2个省略句来:

高考文言文翻译复习教案

高考文言文翻译复习教案 教学目的: 1.落实高考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力的训练,集中训练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 2.培养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激发学习动力。 教学设计: 本课以学法指导和能力训练为重点,帮助学生归纳系统的文言句子的翻译方法,并指导其应用。 教学步骤: 一、考点阐释 20XX年辽宁《考试说明》对文言文翻译要求是: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B。这一考点要求考生具备两项能力:第一能正确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的能力;第二,能准确把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能力。 二、文言文翻译好的译文的标准:信、达、雅 “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 “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 三、文言文翻译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愿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两者的关系是,要求古文翻译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 四、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 (一)判断下列粗体字的翻译是否正确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 译文:晋国的侯王和秦国的霸主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2.(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黔之驴》 译文:老虎咬断了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到树林中去。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译文: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4.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赤壁之战》 译文:现在刘表刚刚死亡,两儿子不团结。 5.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寻找人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却没有找到。 (二)方法指津 1.指定学生翻译下面一个句子: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游褒禅山记》 至和元年七月某一日,临川王安石记 课堂练习:①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②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③得楚和氏璧。 ④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 保留法——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 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 2、指定学生翻译下面一个句子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先帝不因我地位低、见识浅,委屈了自己降低了身份(前来拜访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