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苓散合五皮饮加减治疗水肿的临床

五苓散合五皮饮加减治疗水肿的临床

五苓散合五皮饮加减治疗水肿的临床
五苓散合五皮饮加减治疗水肿的临床

U n R e g i s t e r e d

五苓散

方解:五苓散(中国中医十大经方之一)[组方] 猪苓15g 茯苓15g 泽泻25g 白术15g 桂枝12g [用法] 水煎服分三次 [方证] 1.小便不利,口渴多饮,发热,有浮肿倾向。 2.水入即吐、泄泻、头晕、头痛。 3.舌淡润,苔薄白或滑,脉浮或弦。 [现代应用] 1.以头晕、头痛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偏头痛、三叉神经痛、顽固性头痛、颅内压增高性头痛、梅尼埃病等。 如王俭用本方加味治疗梅尼埃病60例,结果症状全部消失,服药2~45剂。处方:茯苓20g、白术15g、桂枝20g、泽泻20g、猪苓12g,伴恶心呕吐者加生姜10g、半夏12g,伴心悸烦躁者加郁金、钩藤各15g,日一剂,分三次服。 严仲庆治疗24岁女患者,发作性头痛伴右半身抽搐,短暂意识障碍三年。四天前上夜班突感剧烈头痛,两侧太阳穴及前额尤甚。入院诊断为血管神经性头痛,癫痫待排。刻下头痛欲裂,口干渴饮,舌红,苔微黄而少,脉细数。细询之虽口干渴饮,但小便却不多。遂与五苓散原方,当夜头痛即未发作。七剂后痛止出院。续服一个月。观察3年未见复发。这种头痛多伴有面色黄,舌胖大而有齿痕,配合天麻、半夏更好。 2.以水肿、小便不利为主要表现的病症: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急慢性肾盂肾炎、急性膀胱炎、早期

肾功能不全、输尿管结石、特发性水肿、心源性水肿、阴囊水肿、肝硬化、手术后膀胱麻痹、前列腺增生、癃闭等。 陈宝田认为慢性肾盂肾炎患者,长期应用抗生素,尿中仍有红细胞、腰痛、口渴、小便不利者,应投五苓散。急性肾盂肾炎和急性膀胱炎患者,具有明显的口渴、少尿或发热时,为五苓散的投药指征,尤以膀胱刺激症状改善最快。 3.以泄泻、吐水为主要表现的病症:急慢性胃炎、急性肠炎、流行性腹泻、消化不良、婴幼儿腹泻、晕车晕船等。 如林志谋用五苓散治疗婴幼儿腹泻90例,年龄10个月~5岁,时间2天内43例,3~5天48例,6天以上9例,方用桂枝5克、泽泻6克、白术9克、茯苓10克、猪苓8克,发热者加葛根10克、呕吐者加藿香6克、生姜3克水煎多次频服,结果90例中除8例因脱水补液外,其余均服药治愈,平均止泻时间2.5天(湖北中医杂志,1992;4:48)。 本方能纠正体内水分的异常分布和排泄,可使许多顽固的泄泻迅速得到改善,尤其是伴有脱水者。范淮成等用本方治疗腹泻引起脱水症347例,从发病到就诊时间为半天~12天。按原方比例,成人每次6克,1岁以下1.2克,1~3岁1.5克,3~7岁2克,7~14岁3克,结果治愈串95.7%,与对照组相比,五苓散治愈率最高,止泻及脱水纠正时间最短。因水土不服发生的腹泻,常用五苓散加六一散或半夏厚朴汤。另外,胃肠型感冒也多有使用本方的机会。 4.以体腔内积液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心包积液、脑积

五苓散的功效与作用

五苓散的功效与作用 五苓散是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中药方剂,对很多疾病都有不错的效果,五苓散可以说是医者喜用,患者乐意接受的一味方剂,但运用不当,服食方法不对,疗效会减弱。下面来谈谈五苓散的主要功效与服用时候需要注意的事项,希望能够为大家带来帮助。 【处方】 茯苓180g 泽泻300g 猪苓180g 肉桂120g 白术(炒)180g 【性状】 淡黄色的粉末;气微香,味微辛。 【炮制】 上五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即得。 【功能主治】 温阳化气,利湿行水。用于膀胱化气不利,水湿内聚引起的小便不利,水肿腹胀,呕逆泄泻,渴不思饮。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6~9g,一日2次。

【贮藏】 密封,防潮。 【摘录】 《中国药典》 【处方】 泽泻(二钱半)肉桂(一两)赤茯苓(一两半)猪苓(一两半) 【炮制】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治中暑烦渴,身热头痛,霍乱吐泻,小便赤色,心神恍惚。 【用法用量】 每服二钱,白汤调下,不拘时服。 【备注】 一方加辰砂,名辰砂五苓散。

【摘录】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处方】 泽泻(三钱),猪苓、茯苓、白术,各二钱。官桂(去皮.一钱)。 【功能主治】 治发汗后,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渴欲饮水,脉浮,小便不利者。 【用法用量】 上作一服,水二钟,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摘录】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处方】 泽泻二十五两,白术、猪苓(去皮)、赤茯苓(去皮),各十五两。肉桂(去粗皮)十两。 【炮制】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治伤寒、温热病,表里未解,头痛发热,口燥咽干,烦渴饮水,或水入即吐,或小便不利,及汗出表解。烦渴不止者,宜服之。又治霍乱吐利,躁渴引饮。 【用法用量】 每服二钱,热汤调下,不计时候,服讫多饮热汤,有汗出即愈。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别名】 猪苓散(《太平圣惠方》卷九)、五苓汤(《宣明论方》卷五)。 【处方】 猪苓10克(去皮)泽泻15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桂枝7克(去皮) 【制法】 上五味,捣为散。

五苓散的临床应用体会_金汝真

[5]王奎.浅析手法对改变内能及调整信息的效应[J].按摩 与导引,2004,17(2):8. [6]刘德桓.中医心身医学研究中的问题与发展趋势[J].中 医药学刊,2003,21(3):379-380. [7]庞文斌.“非平衡是有序之源”与《内经》中的阴阳平衡 [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7(7):8-9.[8]张仕年,张宏如.金宏柱教授疏经通督学术思想浅析[J].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0,32(1):12-14. [9]俞海虹,周红桥.试述中医阴阳平衡观的实质[J].中医药 学刊,2006,24(6):1074-1075. 作者简介:李鹏飞,男,31岁,大学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中医推拿治疗伤科、内科常见病证。 (收稿日期:2011-02-10) 五苓散一方源自《伤寒杂病论》。在《伤寒论》中有关五苓散的条文有8条,其中太阳病篇6条,阳明病篇1条,霍乱病1条;在《金匮要略》中有3条,其中痰饮咳嗽病篇1条,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篇2条。大家通常对《伤寒论》的8条比较关注,而对《金匮要略》中有3条注意相对较少。笔者认为,全面学习五苓散的条文,对于准确领悟五苓散是至关重要的。 1对五苓散证的认识 从五苓散的相关条文,归纳出五苓散的适应症有小便不利、烦渴欲饮、饮后欲吐,或头痛微热、水逆、心下痞、水泻、脐下动悸、吐涎沫、头目眩晕、短气而咳、水肿、舌苔白滑、脉缓或浮。 五苓散证的病机关键为化气不利,津液不布,病位涉及上中下三焦。(1)膀胱气化不利,可见小便不利,小便少。(2)中焦气化不利,津液不布,可见口渴,消渴,烦渴,渴欲饮水。(3)气化不利,水蓄下焦,气血壅遏,可见脐下悸动,少腹苦里急。(4)气化不利,饮停中焦,可见心下痞;水饮上逆、渴欲饮水、水入即吐的水逆证。(5)气化不利,饮停心胸,则短气而咳;水饮上蒙清窍则头目眩晕。(6)表邪未解,脉浮或脉浮数,身微热。掌握了五苓散证之病机为“气不化水”,在临床上便可灵活运用,治疗各种疾病。五苓散方后云“多饮暖水,汗出愈”,也是对五苓散助阳化气行津功效很好的注解。在服用五苓散行津布津的同时,适度饮温水,饮入之水就不仅不会停积,而且会随饮随布,周身四达。犹如补气宜配行气、补血常配活血的道理一样,在此是多饮暖水以补津,同时亦助五苓散化气行津,恢复三焦膀胱气化功能。由此可见,五苓散证并非单纯的水饮停聚,气化不行,阳气不通。著名中医学家赵锡武认为:“五苓散为中焦淡渗健脾之剂,能恢复脾的功能,使脾阳振而吐泻止,而小便始利。非小便利而后吐泻方止。多饮暖水,是补充失去之津液。”[1] 五苓散证究竟是什么?一般认为:(1)膀胱蓄水证。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吐,舌苔白,脉浮。(2)水湿内停。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霍乱等。(3)痰饮。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者。然而,这些还不足以概括五苓散证。从五苓散证的病机分析可以看出,五苓散证是阳气不足、气不化水、水饮停留的病症,由于水饮停留的部位不同,其临床表现有所差异,但治疗方法应该是相同的。正因为如此,五苓散在临床上广泛用于心衰、心悸、冠心病、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胃炎、幽门不全梗阻、慢性腹泻、肝硬化腹水、肠炎,各类肾 五苓散的临床应用体会 金汝真1余仁欢2 【摘要】五苓散是《伤寒杂病论》中治疗“气化不利,水液内停”的主方。通过对五苓散相关条文的梳理,以“气化不利”的病机为切入点,全面探讨五苓散的适应症、类证鉴别及临床应用等问题,并举典型病例加以说明。 【关键词】五苓散;气不化水,水饮停留;方剂 作者单位:100091,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肾内科通信作者:余仁欢,E-mail:tezhongeyu@https://www.doczj.com/doc/ab8543206.html,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五苓散医案

五苓散医案 【原文】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伤寒论》(71)2.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伤寒论》(72)3.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伤寒论》(73)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4.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伤寒论》(74)5.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伤寒论》(141)6.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伤寒论》(156)7.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伤寒论》(244)8.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伤寒论》(386)9.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金

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第十二》10.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金匮要略·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11.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金匮要略·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组成与用法】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功效】温阳化气,渗水利湿。【医案】1.经前肿胀初诊:2005年10月6日。张某,25岁,因痛经9年、慢性盆腔炎(妇科检查:宫体、两侧附件、两侧子宫骶骨韧带均触痛)于9月2日开始就诊,痛经每次持续24~48小时,服止痛片无效。经过1个多月的调气血、清湿热方法治疗,月经于9月9日来潮,痛经依旧。此次就诊时患者诉说,近4年来,每于经前几天体重便会自然增加1~2千克,一夜之间即觉明显发胖,伴恶心,身体发胀感,经后体重恢复到正常的50.5千克,小便无异常,今日体重50.2千克。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西医诊断:经期紧张综合征。治法:温阳益气,行气渗湿。方剂:五苓散合五皮散加减。桂枝6g 茯苓皮30g 白术12g 泽泻12g 猪苓12g 大腹皮12g 陈皮12g 桑白皮10g 益母草30g,5剂。二诊:2005年11月11日。月经10月8日来潮,痛经明显减轻,今日体重

刘渡舟应用五苓散方经验

刘渡舟应用五苓散方经验 恩师著名经方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渡舟教授,以五苓散方治上下百疾得心应手。他强调,熟悉和掌握仲景对五苓散证病机的分析和对水气病的认识是应用好五苓散的基础,在随诊的几年中,刘老反复要求我们背诵和理解原文,观老师用五苓散,大致以小便不利为主症及兼症两种。 一、小便不利为主要症状的病症 很多以小便不利为主要症状来就诊,小便不利是五苓散证的首要症状,最初见于伤寒汗后损伤正气,邪气由太阳经表传至经府,致膀胱气化不利,症见小便不利,微热消渴,刘老用五苓散关键是抓住膀胱气化不利一点最根本的病机,凡小便不利同膀胱气化不利者皆用五苓散,与原文中一样的外感引起者可以应用,其它原因引起的老师也同样应用,实际上后一情况在临床上为多见,比如人至中年,正常人阳气会稍有不足而影响膀胱的气化功能,这时仅是功能失调,不会有畏寒、肢冷等阳虚症状,“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五苓散于淡渗药中用一味辛温的桂枝助膀胱气化,仅轻轻温通而已,药后气化功能正常,小便即可通利。这时,一般医家往往用肾气丸治疗,而老师却用五苓散,以病机分析来看,用五苓散要更为适宜,肾气丸显然过于滋腻厚重了。 二、小便不利为兼症的病症 气的运行直接影响水的运行,老师对仲景水气病的学说有很深入的研究,在他的许多著作中都有论述,老师认为三焦为人之气水通道,有出有入方为正常,若水之通道只入不出,水无出路,则必致水邪逆而向上,四处为患,水湿之邪上冒清阳而为眩晕目蒙面肿;水饮凌心可致胸憋心悸;水饮凌肺可致咳喘;水停中焦可致心下痞;水停下焦可致腿肿,这时让水有出路诸症方能解决。老师用五苓散治疗上中下诸多症候意在于此,老师曾在他的一部著作中记述过这样一病例:一个男青年,患癫痫,虽屡用苯妥英那等抗癫痫药物不能控制发作,自述发病前感觉有一股气从下往上冲逆,至胃则呕,至心胸则烦乱不堪,至头则晕厥,人事不知,少顷苏醒,观其舌淡胖苔白,又详问知其小便频数,排尿不畅尿量甚少,老师诊为太阳膀胱蓄水,水气上逆,蒙蔽清阳,老师以五苓散利小水,九剂药后病情大减,癫痫竟得以控制,《伤寒论》中有“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为水逆”,《金匮要略》中也有“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者,此水也,五苓散主之”一条,此病例正是验证,老师用五苓散通过利下窍而达到利三焦,除三焦之病变的功能。 在门诊中,老师很注意询问病人的小便,问起来十分仔细,如次数多不多,每次尿量多不多等。这一点十分重要。有的病人以眩晕来就诊,虽然小便不利很长时间,但他或觉得习以为常,或觉得小便不利与眩晕关系不大,医生不详问,他不会自己讲出来,老师曾

五苓散治疗难治性水肿

五苓散治疗难治性水肿 发表时间:2009-12-22T11:33:03.59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第29期供稿作者:林云祥[导读] 对五苓散的临床应用体会颇深,五苓散可以应用于各种不同疾病的水肿,特别是一些难治性水肿,其疗效卓著林云祥(泸县中医医院四川泸县 646102) 【中图分类号】 R285.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2-5085 (2009)29-0221-01 【关键词】五苓散临床应用体会 笔者从医三十年,对五苓散的临床应用体会颇深,五苓散可以应用于各种不同疾病的水肿,特别是一些难治性水肿,其疗效卓著。现作如下介绍: 1 治疗功能性水肿 患者罗某某,女,52岁,居民。患者近年形体发胖,体重增加,且活动受限,始时以为是发胖长身体了。后在某大医院确诊为功能性水肿,更年期综合征。服西药治疗半年,未见其效,仍有长胖趋势。后来我处就诊,检查血常规、大便常规、小便常规均属正常;肝功能、肾功能检查正常;血压正常。只是全身面部四肢稍浮肿,以面部眼睑为甚,舌质红苔薄白,脉濡滑。笔者认为患者属更年期,肾气渐衰,脾肾气虚,阳气不振,气血津液运行欠畅。投之以五苓散加味:猪苓10克、茯苓30克、白术15克、泽泻15克、桂枝10克、另加丹参10克、益母草15克、泽兰10克水煎服,服三剂。三剂服完,身体完全正常,体重减轻约3000克,人徐感轻松舒服,活动自如,精神变佳。后将此方加减服二剂告愈。 2 治疗慢性、急性肾炎 患者熊某某,女,64岁,农民。患者患慢性肾炎近二十年,水肿时发时止,经各大医院中西结合治疗,其效不佳。于2007年7月来我处就诊,其临床症状表现为:全身面目四肢浮肿,腹微胀,心下痞塞,干呕,时畏寒,时发热,食差,体软乏力,平素极易感冒,舌体胖嫩,苔微黄,脉濡。尿蛋白(++++),管型0~1/HP,肝功能、肾功能正常。故考虑患者年老脾肾气虚,肾气虚衰,肾阳已虚,组方五苓散加味:桂枝10克、茯苓30克、猪苓10克、泽泻15克、白术20克、丹参10克、黄芪45克、太子参15克、防风10克、甘草6克、鸡内金15克水煎服,服五剂。五剂服完,患者水肿已完全消尽,自感体力和饮食增加,后在此基础上加减服十剂,十剂服完,患者身体完全正常,不再感冒,检查尿蛋白微量。遂再加减和调整药物剂量,再服七剂收功。患者水肿至今未复发,参加正常劳动生产。 3 治疗肝硬化腹水 患者邓某某,男,53岁,农民。患者平素嗜酒,近月余自感体软乏力,腹饱胀痞塞,食不消化,饮食减少,双下肢水肿,……。遂来我院诊治:门诊以酒精中毒性肝硬化收入住院,经住院治疗1个月,水肿消尽,出院。患者回家半月水肿又起,故来求余诊治,腹膨隆,臌胀;面色晦暗带黑,纳差,食少,双下肢肿甚,体软乏力;B超提示:早期肝硬化,中量腹水;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123单位/L、谷草转氨酶156单位/L、蛋白倒置,……。我认为患者平素嗜酒,饮酒伤肝,肝木乗脾,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水湿,投之五苓散加味:白术25克、茯苓30克、猪苓10克、泽泻15克、桂枝10克,加黄芪30克、丹参15克、鸡血藤15、青皮10克、陈皮10克、黄精20克、鸡内金15克、茵陈20克水煎服,服五剂;同时必须忌烟酒。五剂服完,腹已不胀,水肿已消尽,饮食基本恢复正常,精神转好。后仍以原方加减,服十剂,患者各方面基本恢复正常,肝功能,肾功能正常,病愈。从事正常劳动生产。至今,肝硬化水肿一病水肿未再复发。 4 治疗急性、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 患者张某某,男,47岁,居民,重庆永川人。患者患糖尿病,慢性肾衰多年,在重庆某大医院住院治疗,作肾透析……住院期间近两天未解大便,小便,病危。回家安排后事,后经患者亲戚介绍来我处就诊治疗,其临床症状表现为:全身四肢水肿甚剧,腹胀,已不能站立,不能行走,由他人挽扶着,面目灰暗微黄;查血糖25.7mmol/L、血尿素氮148mmol/L、血肌酐580.6mmol/L……已经不能进饮食,两天未解大便,小便。余思之,遂将降血糖作常规用药外,急则治标,试投五苓散加味:桂枝10克、猪苓15克、茯苓30克、泽泻20克、白术25克、丹参15克、益母草20克、泽兰10克、苍术10克、车前仁20克、鸡内金15克水煎服,服三剂(1天1剂)。患者服药约2小时欲解小便,约10小时解大便;三剂服完,大便,小便已趋正常,水肿已消,腹已不胀,稍微能进饮食,患者体重减轻,精神转佳。后仍以五苓散加味化裁,调理治疗三个月,患者病情转好,一切如常人,后不再水肿,故患者未再治疗。随访,患者仍又从事屠师工作四年,均未发生水肿,53岁时突然吐血而逝。 五苓散出自张仲景《伤寒论》,按六经辨证属太阳蓄水证,《伤寒论》条文71条、72条、74条、161条对五苓散的临床应用作了明确的解读,准确论述。我认为这一优秀古方是以通阳化气,淡渗利湿,健脾的功能为其功效,方中桂枝具有通阳化气,振奋阳气之功,助白术、茯苓、猪苓健脾运化水利湿,助泽泻入肾渗湿利水,故水肿得治也。临床上我对五苓散的使用中体会到:尽管,在现代临床医学已经很发达的今天,五苓散除可以用于治疗上述举例的难治性的各种疾病的水肿外,还可以广泛应用于治疗其他各种疾病的水肿(肺心病水肿、心原性水肿)等;还可以用于治疗小儿泄泻、肥胖症、下利、眩晕、高血压等内科、妇科、儿科的疾病。且可以获得良好治疗的效果。其临床疗效,具有能很好地控制病情和稳定病情作用,不致于疾病进一步加重和发展、或复发优点,对延续患者生命,都有其重要临床作用和意义。其药物具有利水不伤正气优点,未见毒副作用。

黄煌教授运用五苓散的经验

黄煌教授运用五苓散的经验——附98例病案分析 作者:吕永斌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2005级博士研究生,江苏南京210046 【关键词】五苓散;《伤寒论》;《金匮要略》;名医经验 五苓散由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5味药组成,出自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主治烦渴、水逆、霍乱等病证。《伤寒论》涉及原文共计11条,其中描述的症状主要有消渴、小便不利、呕吐、多汗、脉浮、发热等。历代医家皆有应用五苓散的经验记载,且应用范围逐渐扩大。黄煌教授是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名中医,临床工作30余年,擅用经方,对五苓散的应用亦颇有心得。笔者有幸侍诊于侧,受益良多。现将黄教授运用五苓散的经验,通过门诊收集的98个病例介绍如下。 1 资料统计及分析 本组98例均为黄教授门诊患者,资料为电脑实时记录。时间从2004-04-10—2007-02-27。 1.1 发病特点98例中,男61例,女39例。年龄最小17岁,最大85岁,平均50.17岁,主要年龄段为:31~40岁(13例)、41~50岁(27例)、51~60岁(24例)、61~70岁(17例),共81例,占病例总数的8 2.65%。本组疾病按照中医病因分类,以内伤为主,没有单纯的外感病;按照病程分类,多为慢性病。致病因素中,以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嗜酒为多。 1.2 病种分布见表1。 表1 病种分布病种分类(略) 由表1可见,本组98例患者,涉及疾病60种。病种涉及内、外、妇、儿、五官各科,以内科为主。按系统分类,涉及循环、消化、呼吸、血液、内分泌、神经、皮肤、生殖等各个系统,其中又以消化(24例)及内分泌和代谢(21例)系统为主。按照是否肿瘤划分,肿瘤共有37例。可见五苓散的应用广泛。 1.3 症状、舌脉特点及分析 1.3.1 症状特点本组98 例,出现症状80个,出现总频次257次。根据症状出现的频次高低排列如下。 1.3.1.1 主要症状指在98例中出现次数>20次者:腹泻或大便不成形(35次)、水肿(34次)、口干渴(27次)。 1.3.1.2 次要症状指98例中出现次数在10次以上,20次以下者:多汗(18次)、疲乏(14次)。 1.3.2 舌脉特点

名方五苓散可治肥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b8543206.html, 名方五苓散可治肥胖 作者:徐文华万凌翔 来源:《大众健康》2017年第06期 中医认为胖人多痰湿,胖人多阳虚。所以,五苓散减肥的效果主要通过温阳化气、健脾化湿的作用起效。 五苓散是一种常用中成药,来源于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本方由猪苓、茯苓、泽泻、桂枝、白术五味中药组成。具有化气利水、健脾祛湿的功效。适用于外感风寒、内停水饮所致的发热头痛、烦渴、饮水即吐、小便不利等;或水湿停聚所致的水肿、身重、小便不畅及痰饮内停、心下悸动、吐涎沫而头眩等症。本方为利水之剂,常用于肾炎、肝硬化引起的水肿,以及急性肠炎、尿潴留、脑积水等,属水湿内盛者。所治诸证以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浮或缓为证治要点。 近年来临床实践与研究证实,本方的应用范围较广,符合阳虚气化不利者,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如单纯性肥胖、尿潴留、前列腺炎、小儿遗尿、手足多汗症、乳腺增生、荨麻疹、湿疹、顽固性头痛、三叉神经痛等。 中医如何认识肥胖 中医认为,肥胖的形成与先天禀赋不足、过食肥甘、疏于劳作、七情过度、脾胃虚衰、痰饮水湿等有关。 1.体形的胖瘦受先天禀赋的影响明显。中医认为体质有阴阳刚柔的差异,由先天禀赋决定的。 2.过食肥甘,饮食不节是导致肥胖的重要原因。 3.脏腑功能失调也是导致肥胖的主要原因。人体物质能量代谢与脏腑功能有关,其中与脾胃关系尤为密切。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是维持人体营养物质代谢正常进行的根本。中年以后,脾胃运化功能逐渐减退,对肥甘厚味的转化功能也逐渐减弱,水谷精微不能化生输布,蓄积体内而为痰湿脂浊,躯脂满溢,再加上年高以后好静少动,形体遂渐渐肥胖。 4.痰浊水湿与肥胖症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肥胖人多食膏梁厚味,日久必致脾虚,脾虚不主运化,若再多饮酒醇,必然痰湿内生,湿浊积聚。 5.好逸少劳,若过食肥甘,又疏于劳作运动,甚或久坐久卧,使体内营养精微不能消耗,日久必积聚而成肥脂。

去除水湿——经方五苓散的故事(口渴下焦除湿)

去除水湿——经方五苓散的故事(口渴\下焦除湿) 每个学习中医的人,都会有开错方子的时候,我自己也有过,这样的经历让人难以忘记。 在我还在读书学习中医的时候,那是很多年前了,有一次在一个中医门诊,遇到一个农村妇女,患了一个奇怪的病,就是口渴,想喝水,据她丈夫说,她每天要拿着暖瓶,不断地喝,要喝好多的水,但是仍然口渴,这个病她找了很多医院检查,并且吃了很多药,都没有效果。 当时我和大家一起给她诊了脉,然后看舌头,是厚厚的一层白苔,非常厚,但是当时我对舌诊还毫不精通(现在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儿了,当时理解不深),心中感觉奇怪后,还是从症状开始分析了,就很自信地对大家分析:当然,口渴就是津液大亏了,一定是阴虚,要滋阴! 结果,和大家商量,就以我为主开了三副滋阴的方子。 然后,这位妇女抓了药,就走了。 几天后回来,说基本没有什么效果,还是这样口渴,每天喝几暖瓶的水。 当时我们觉得可能是药力不够,于是,又开了三副滋阴的方子。 结果,还是没有效果。 我傻眼了,觉得此病没有那么简单,束手无策,后来听说她要去北京看望孩子,就告诉她,到北京找名医吧。 这件事,在我的头脑中一直放了这么多年,这是一直非常愧疚的地方,自己还没有什么把握,就开出了方子,这是自己学问不深,并因此而耽误人,有的时候,想起来,觉得如果要再次遇到这位农村妇女,我一定要向人家鞠躬道歉。 后来,自己读书多了,知道这样的情况,并不是阴虚,而是体内的水湿太重了,水湿蓄积在膀胱,导致气化不利,这会导致整个疏布水液的系统出了问题,所以身体还是处于缺水的状态,此时是局部水很多,但是另外的部分缺水,所以会口渴,但是喝的水会很快尿出。 这个时候,要用张仲景的利水的方剂来调理,比如著名的五苓散。 这样的患者,后来我遇到了几例,让我觉得安慰的是,我后来都正确的处理了这个问题。 比如,有位中年妇女,口渴,不断喝水,小便多,自己形容如同直肠子,喝了就尿,每天要两暖瓶的水,但是还是口渴。做过检查,曾经怀疑脑部有肿瘤,后来经过检查证明没有。 我看到这位妇女的时候,就觉得时光倒流,觉得这是很早以前,自己在学校时遇到的那个病例又出现了,我心里想,这次,我不能再犯错误了。 哪位高人讲的来着,人不能在同样的地方跌倒。 于是我仔细观察,这位妇女的舌苔,就是厚腻的一层,满布于整个舌体,而且舌苔上面还都是唾液。这种舌象,就是体内水湿重的表现。 于是,我开了五苓散加味,三副药以后,这位妇女开始喝水量减少,后来又加服了几副,就基本恢复了正常。所有的人都大吃一惊,原来认为这个病怎么也该是个很危险的病吧,原来这么快就恢复了。这,就是经方的魅力。 再后来,还有几个病例,比如有位老婆婆,她的儿媳妇向我求诊,也是这样的毛病,每天不断地喝水,同时还身上怕冷,穿的衣服比别人多好几件,舌象也是白苔满布,于是我也是用了五苓散加味,后来也是没有多少副药患者就基本痊愈,我把这个医案写进了《这才是中医》这本书里面的最后一部分。 还有一些奇怪的患者,比如,每年的一个固定的时期,一定会发烧,低烧,这样的我也遇到过几例,反复低烧,有经过几年都是这样的,最后我分析也是水蓄膀胱,气化不利,也

试论五苓散的寒热性质与临床应用

试论五苓散的寒热性质与临床应用 【摘要】本文通过对五苓散方药组成及相关原文的分析认为,该方属于无寒热之偏的平和之剂,方中的寒热药物均能发挥作用;在《伤寒论》中该方既用于热灼津液的消渴、小便不利、不更衣(热证),也用于水饮内停的水逆、反不渴、吐涎沫(寒证);并指出其用于寒热两证的共同机理即在于利小便,在临床上可以根据病证的寒热性质对该方进行合理化裁。 【关键词】五苓散;经方;寒热性质;伤寒论;临床应用;金匮要略 引言 五苓散出自《伤寒杂病论》,是经典名方。该方由猪苓、茯苓、泽泻、桂枝、白术五味中药组成,具有化气利水之功,原方用于消渴、小便不利、水入则吐等证。自仲景之后,许多医家对此方均有过精彩的论述,并将此方的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关于五苓散利水的功效,是没有争议的,而且已经被现代医学通过实验室手段加以证实,但是五苓散的药性具体是偏寒还是偏热,目前尚无统一意见。有的医生见方中有桂枝而嫌其温,有的医生见方中有泽泻而嫌其寒,故不敢放手应用,即使勉强应用也将药量改动,打乱了原方的配伍比例,从而使该方不能发挥应有的疗效。那么,五苓散的性质到底偏寒还是偏热?五苓散适用于寒证还是热证?其机理何在?本文试做以下分析。 1 方药组成与寒热性质 1.1 五苓散方: 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去皮 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1.2 方药分析 五苓散中的五味药,在《神农本草经》中均被列为上品,性质均较平和。其中,药性偏温热者有桂枝(辛甘温)和白术(甘温)两味,药性偏寒凉的只有一味泽泻(咸寒),其余的猪苓、茯苓皆甘淡之品,无寒热温凉的偏性。从药物数量上看,温热药似乎用的多些;但是从药物剂量上看,泽泻用量最重(一两六铢),是桂枝和白术用量的总和。若考虑白术性味甘温,其温热之性较弱,则整个方剂的药性似乎偏寒一些;若不用白术而用性味燥烈的苍术,则整个方剂的药性基本

【博采众方】黄煌教授妙论五苓散

【博采众方】黄煌教授妙论五苓散 按语:黄煌教授讲授经方紧扣临床,充满实践智慧,深入浅出,妙趣横生。我们搜集了黄老师有关五苓散的几篇论述资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也正可以结合目前在学的有关条文。感恩黄老师一直以来为传播经方学术所做出的努力!第一篇:五苓散,真灵原按:这是黄煌教授于2009年9月12日发表于经方医学论坛的一篇文章,现摘发于此,以飨读者。上个星期Z老先生打电话我,说他头晕多天,住院检查排除脑血管问题,最后以内耳结石可能的诊断出院调养,但头部重压感、晃动感依然。他希望中药治疗。 Z老七十多岁,平时体质很好,不胖不瘦,这次发病以后,腹胀,不能多吃,而且伴有腹泻。我先给他开了藿香正气汤三剂。三天后告诉我腹胀虽有减轻,但还是不舒服。特别是大便一天三次以上,为水样,吃点鱼肉和蛋羹,就肠鸣腹泻。我再次去看他。 Z老精神还好,上午还参加会议。但他说感到头晕,烦躁,坐卧不安,两下肢发凉发酸,十分难受;自觉胃内有很多水,发胀,有水声,还是水泻。我开五苓散原方:桂枝10克、肉桂5克、茯苓30克、猪苓30克、泽泻40克、白术30克。五剂煎服。第二天,Z老就告诉我胃里没有有水的感觉了,下肢的酸冷感明显减轻,头晕、坐卧不安的情况基本消

失。 过两天,Z老来信说:早晨起来还是腹泻3-4次,但精神好,食欲也好,不知何故?我让他要多喝热开水。大约是我的提醒,他告诉我:这几个月来半夜里口干,需喝水。他说要注意,不喝冷开水了。果然,今天上午Z老来信说,大便成形了。 五苓散治疗夏秋季的呕吐水泻很灵验。患者大多伴有口渴、腹胀,胃内停水,或头晕头痛,或心悸、烦躁,或多汗。形成这种疾病的诱因,大多为大汗出后恣饮冷水,或酷热之下骤然空调低开,或体质寒湿重而又过用抗生素或过度输液,导致水停胃内,或从上逆出,或往下洞泻。服用五苓散后,随着小便通利,周身微微汗出,诸症顿消。五苓散还没有成药,可以改作汤剂煎服,也可以加工为粉剂,用开水冲服。汤剂每天分3次口服,粉剂每次服用5克,每天服用2-3次。五苓散与藿香正气散主治很相似,都用于夏天的感冒、腹泻、呕吐等。但藿香正气散善于理气,其证多有恶心呕吐,腹胀不欲食;五苓散善于利水,其证多有吐水口渴,头晕心悸,烦躁而多汗。虽也有腹胀,但少嗳气,而有胃内振水声。Z 老就是这样情况,我开始没有注意鉴别。方证识别不易啊。另外,服用五苓散后,必须多饮热开水。这是张仲景的经验,《伤寒论》有“多饮暖水,汗出愈”的记载。当然,服五苓散后,也不能吃西瓜、冰茶,就是那些诱人的哈根达斯冰淇淋、

五苓散治疗小便不利的临床应用

五苓散治疗小便不利的临床应用 一、概述 五苓散出自《伤寒论》,主要用于治疗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之腑所形成的太阳蓄水证。在《伤寒论》中运用五苓散的原文共有8条之多,所论述的五苓散证的主要症状是“小便不利”,可伴见“烦渴”、“汗出而渴”、“欲得饮水”等症状,其中小便不利是最具特征的症状。小便能够从体内正常排出,有赖于膀胱气化功能的正常。膀胱为水府,是水液代谢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脏器。经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津四布,五经并行。”因此,膀胱气化不利,则水液散布代谢失常,水蓄于下,不得通利,这是小便不利发生的重要原因。 五苓散能够通阳利水,是治疗因膀胱气化失司,引起小便不利诸证的良方。五苓散方中,茯苓甘淡,利小便以利水气,是利水除湿之要药;猪苓甘淡,功同茯苓,主利水道,且淡利泄水之力,较茯苓更捷;泽泻甘寒,利水渗湿泄热,最喜泄水道,专能通行小便,化决渎之气,透达三焦蓄热停水,为利水第一佳品,猪苓、茯苓、泽泻三药淡渗利水以利小便。白术甘温,补脾燥湿利水,助脾气以转输,使水津能四布;桂枝辛温通阳,化气以行水,又能外散表邪。二苓配泽泻,导水下行,通利小便,效果显著;茯苓配白术,健脾利水;

茯苓配桂枝,通阳化气而利水。五药相合,改善气化,通利水道,气化水行,水津代谢正常,使小便不利自除。 二、临证经验 1.遗尿 王某,男,13岁,初诊时间为1991年9月。因自幼遗尿,每晚必遗尿1~2次而来诊。患儿发育正常,除遗尿外无其它不适之述,因其已成少年,数年求医,遗尿久治不愈,故甚感羞涩,不愿与人谈及自身病证。查脉略沉,舌质如常,苔薄白。辨证为膀胱气化失司,不能制约水液,立法通阳化气,缩尿止遗,处方五苓散加桑螵蛸、覆盆子各10克,生龙牡各20克,处方4剂。复诊时告服药期间仅遗尿1次,且遗尿后半程已有知觉,能自己醒来。原方出入继进5剂,三诊时诉未发生遗尿,患儿亦喜与人交谈,原方继服10剂以巩固疗效,追访3月未复发。 按:遗尿是指睡眠中小便自遗,醒后方知的疾病,临床多见于儿童,多数小儿随年龄增长遗尿可自行消失。通常认为遗尿的病机是由于小儿禀赋不足,肾气未充,膀胱虚冷,失于约束所致,治疗遗尿亦多用温肾固涩之法。此例遗尿却不属此例。患儿年已13岁,发育正常。肾气渐充,亦无其他不适,理应无遗尿之患,说明其病机不属肾气虚冷,肾失固涩,而病机重在膀胱气化失司,无以约束水液,故前医以温肾固涩法治之不效,选方五苓散通阳化气,缩尿止遗,使膀胱气

五苓散新用

五苓散新用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五苓散;流泪症;恶阻;小儿泄泻 五苓散出自《伤寒论》,由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组成,原为治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之腑,以致膀胱气化不利,遂成太阳经腑同病之蓄水证而设,功能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水湿内停之水肿等症。笔者临证将其用于流泪症、恶阻、小儿泄泻等多种疾病的治疗,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1 流泪症 案例1:患者,女,58岁,1995年7月20日初诊。患者诉两眼内眦时流眼泪5年。询及泪下无时,迎风更甚,泪水清冷,平素不喜生冷,食欲尚可,小便不多,小腹有冷感,大便可,挤压泪囊无脓性分泌物,舌质淡胖,苔白润,脉沉迟。辨证当属气化不利,水溢于目。治以化气利水为主。方选五苓散加味:猪苓12 g,泽泻10 g,漂白术10 g,茯苓15 g,桂枝10 g,附子6 g,车前子10 g。服7剂后,不再流泪。嘱服杞菊地黄丸,以巩固疗效。 按: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直脉从巅入络脑,还出

别下项,循肩,夹脊,抵腰,络肾,属膀胱。若膀胱气化不利,水液不得下行而循经上溢,可从泪管而出。故本案应与膀胱气化不利相关。方中五苓散化气行水;车前子善走气分,能通行膀胱气化而利水,又能明目;附子温经散寒,除下焦冷气,又助桂枝温通膀胱阳气。如此温利结合,膀胱气化司职,水道通利,自无上溢之虞。 2 恶阻 案例2:患者,女,26岁,2002年2月23日就诊。患者怀孕2个月,近半月来,恶心呕吐,饮食少进。诊见:面色淡白,形体稍瘦,精神疲乏,胃脘痞闷,时吐清涎,吐后欲饮,但饮水不多,小便不利,舌淡,苔白润,脉滑。辨证:水饮内停,胎气上冲。治宜化气行水、和胃止呕。方用五苓散加味:猪苓12 g,泽泻10 g,焦白术10 g,茯苓10 g,桂枝6 g,紫苏子10 g,砂仁6 g,大枣7枚,灶心土(包煎)30 g。水煎服,每日1剂,少量频服。药后尿量增加,呕吐渐缓,服药5剂,二便自调,呕吐基本控制,能正常饮食,嘱其停药,饮食调理而安。 按:本案为水饮内停,胎气上逆,胃失和降,导致恶阻。方中五苓散化气行水,以除水饮内停;灶心土配大枣和中州而降浊逆以止呕吐;紫苏子配砂仁行气和中止呕而安胎气。 3 小儿腹泻 案例3:患儿,男,3岁,2001年7月15日就诊。患儿2 d前腹泻,每日大便7~8次,大便清稀,甚如水样,夹有不消化食物,无黏液及脓血,伴肠鸣,微腹痛,尿少,纳呆。诊见:面色淡白,精神较差,无发热,无明显脱水征,腹软,舌质淡红,苔白腻,指纹淡红。辨证为湿盛泻。治

黄芪五苓散治疗肝硬化腹水患者的疗效作用分析

黄芪五苓散治疗肝硬化腹水患者的疗效作用分析 发表时间:2017-07-20T11:40:39.597Z 来源:《航空军医》2017年第9期作者:邓永燕 [导读] 黄芪五苓散对肝硬化腹水病患的治疗效果较好,能够达到远期治疗效果,对病患后期病情的改善有较好的作用,且有利于病患生活质量的提高。 (遂宁市安居区白马镇中心卫生院四川遂宁 629000) 摘要:目的探究黄芪五苓散治疗肝硬化腹水患者的疗效作用分析。方法本次实验选取了2016年10月-2016年8月在我院就诊并确诊的110例病患,根据病患入院时间随机进行分组,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5例。实验组采用在常规用药的基础上增加黄芪五苓散的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手段。结果两组数据两组病患前后治疗症状情况及临床疗效及腹水复发率两大数据相比,实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芪五苓散对肝硬化腹水病患的治疗效果较好,能够达到远期治疗效果,对病患后期 病情的改善有较好的作用,且有利于病患生活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中医疗法;黄芪五苓散;肝硬化腹水;生活质量 近几年来,有研究显示肝硬化疾病患病人数逐年小幅度增加,腹水作为其临床表现中最为常见的表现深受医护研究者的关注[1]。目前,医护研究者在研究方面不仅关注纯西医治疗手段,还逐渐增加了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来对该疾病进行治疗[2]。本次研究对病患在原本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中药治疗,两组进行比对治疗研究。本次实验选取了2016年10月-2016年8月在我院就诊并确诊的110例病患,根据病患入院时间随机进行分组,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5例。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选取了2016年10月-2016年8月在我院就诊并确诊的110例病患,根据病患入院时间随机进行分组,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5例。其中男性病患60例,女性50例。病患年龄在51-78岁之间,平均年龄(61.23±2.92)岁。病患病程在12-30月之间,平均病程(17.23±2.72)月。所有患者均属自愿参加,并与我院签署相关协议。所有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上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 本次研究分为两组进行对比治疗,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增加黄芪五苓散,药剂中有黄芪、白术、泽泻、桂枝等药材,各位病患依据其具体情况遵医嘱进行药材的增减。经制药室统一煎制,分发。遵医嘱进行定时定量服用。对照组进行常规药物的治疗。在所有病患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对病患的生命体征进行观察,肝脏、血液等进行监测、记录、分析。本次研究以12周为完全的治疗周期,六个月后为一次全面身体复查期。期间随时做好随访工作,包括电话询问及定时复查。同时,针对病患的病症讲解日常生活的作息规律及饮食情况,并叮嘱家属对其进行监督,保证每日遵医嘱进行服药,保证生活的良好规律。另外,病患在日后发生不适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切不可拖延时间。 1.3 评价标准 本次实验的评价标准可以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三个方面。其中,显效指腹水及肢体水肿大部分消退,腹胀明显减轻;有效指腹水及肢体水肿有所消退;无效指腹水及肢体水肿无任何改善。 1.4统计方法 本研究中对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并选取P<0.05为置信区间,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就本次实验结果来看,两组病患在治疗后病症均有缓解,但实验组在改善病患乏力、腹胀、尿少方面效果更加显著,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另外,实验组总有效率92.72%,对比组78.18%,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六个月病情复发率实验组为5.45%,对照组为21.81%。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病患前后治疗症状情况[例(%)]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腹水复发率(例) 3 讨论 中医认为肝硬化腹水为肝脏、脾脏、肾脏都受到损害,气滞血瘀及水蓄为其临床表现。黄芪作为中药材中的常见药材,从古至今广为使用,在我国种植面积广大,价格适中便于获取。黄芪是豆科植物,属中药材中常见药物,因其疗效显著被古今中外医者广为使用。黄芪对气虚乏力、食少便溏、血虚萎黄等症状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另外对人体免疫能力的提高有较好作用。 中医学认为,肝硬化是由湿、热、毒、淤相互盘结所致,肝郁气滞,肝脏长期处于疾病状态导致其他肾脏也逐渐出现问题。东汉末年

五苓散---温阳化气,利湿行水

五苓散---温阳化气,利湿行水 茯苓18Og,泽泻30Og,猪苓18Og,肉桂12Og,白术(炒)180g。 温阳化气,利湿行水。 用于膀胱化气不利,水湿内聚引起的小便不利,水肿腹胀,呕逆泄泻,渴不思饮。 肾亏脾损小便已利者不用,温病高热伤津者慎用,属于阴盛津液不足者不用。 本方药性偏渗利,故脾气亏损,肾气虚弱者如服食过多可出现头晕、目眩、口淡、食欲减退等反应。 1.早期肾功能衰竭:应用本方加减为基本方,治疗20例早期肾功能不全患者。辨证分为4型:脾阳不振,本方加附子、厚朴各10g,干姜6g;水湿浸渍,本方加大腹皮、生苡仁、川椒目各10g、车前子30g;肾阳衰微,本方加仙灵脾、巴戟各12g,鹿角片10g;脾肾两虚本方加法半夏12g,附子、肉桂、厚朴各10g。结果:有效14例,其中显效6例。 2.肾炎水肿:应用本方猪苓10g,茯苓20g,泽泻10g,白术10g,桂枝3g;另可据证型不同各加用麻黄5g或银花20g 或黄芪10g,水煎服。治疗肾炎水肿42例,其中男22例,

女20例;年龄6-48岁间;急性肾炎25例,慢性肾炎17例。结果:42例中,38例水肿全消,其中消肿最短3日,最长36日,平均消肿16日。肾功能不全者4例,经治疗1周后效果不大,加用西药,视为无效;总有效率为90%。 3.化疗性肾衰:应用五苓散加味:白术10g,桂枝10g,茯苓15g,泽泻10g,猪苓10g。日1剂水煎服。气虚加黄芪15g,党参15g;浮肿加桑白皮20g,茯苓皮15g;便秘加大黄10g;腰痛加杜仲15g。一般病例服药5-7剂,病情严重者连续服药数10剂,平均服药11.9剂。治疗化疗引起的急性肾功能衰竭24例,结果:以临床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BUN、Cr 正常为临床缓解,共21例;临床症状改善,BUN或Cr有一项恢复正常,另一项降低30%以上为显效,共1例;无效2例;临床缓解率为87.5%;总有效率为91.7%。服药7日内肾功能恢复正常14例(58.3%),最多服药40余剂肾功能恢复正常。治疗前BUN的均值为9.21±1.97mmol/L,治疗后为5.59±2.93mmol/L;治疗前Cr的值为 230.25±32.69mmol/L,疗后为134.32±39.70mmol/L。二者治疗前后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4.美尼尔氏病:应用本方加味:茯苓20g,白术15g,桂枝20g,泽泻20g,猪苓12g;若同时伴有恶心、呕吐者加生姜10g,半夏12g;若伴有恶心呕吐、心悸、烦躁、恐惧不安者加郁金15g,钩藤15g。日1剂,水煎2次后将1、2煎混合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