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气科学概论知识梳理大气基础知识

大气科学概论知识梳理大气基础知识

大气科学概论知识梳理大气基础知识
大气科学概论知识梳理大气基础知识

大气科学概论知识梳理(大气基础知识)

————————————————————————————————作者: ————————————————————————————————日期:

?

大气科学概论知识梳理(大气的基本知识)一、地球大气成分由三个部分组成

①干洁大气(即干空气)Clean Air【没有水汽和悬浮物的空气称为干洁空气】

②水汽(滴)Moisture

③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液态杂质Impurity

二、低层大气的各种主要成分

①氮气(N2):

存在方式:以蛋白质的形式存在于有机体中。

作用:是有机体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合成氮肥的基本原料。

②氧气(O2):

是人类和动植物维持生命活动的极为重要的气体;

积极参加大气中的许多化学过程;

对有机物质的燃烧、腐败和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

③臭氧(O3):

时空变化:

最大值出现在春季,最小值出现在夏季。

空间变化:

水平:由赤道向两极增加。

垂直:55~60km,含量极少。

20~25km,达最大值,形成臭氧层;

12~15km以上,含量增加特别显著;

从10km向上,逐渐增加;

近地面,含量很少;

臭氧的作用:

a.对紫外线有着极其重要的调控制作用。

b.对高层大气有明显的增

温作用。

④二氧化碳(CO2)

空间变化:

水平:城市大于农村;

垂直:0~20

km,含

量最

高;20km

以上,含

量显

著减少。

作用:

a.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原料。

b.强烈吸收长波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使地面保持较高的温度,产生“温室效应”。

三、水汽

①来源:主要来自江、河、湖、海、潮湿陆面的水分蒸发以及植物表面的蒸腾。

②时空变化:

时间:夏季多于冬季

空间:一般低纬多于高纬,下层多于上层。

③作用:

a.在天气气候变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b.能强烈吸收地面放射的长波辐射并向地面和周围大气放出长波辐射,对大气起着“温室效应”。

四、大气中的杂质

在大气中悬浮着的各种固体和液体微粒(包括气溶胶粒子和大气污染物质两大部分)。

气溶胶的作用:

①吸收太阳辐射,使空气温度增高,但也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②缓冲地面辐射冷却,部分补偿地面因长波有效辐射而失去的热量;

③降低大气透明度,影响大气能见度;

④充当水汽凝结核,对云、雾及降水的形成有重要意义。

五、气温、

①定义:表示大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反映一定条件下空气分子平均动能大小。

通常指距地面1.5m高处百叶箱中的空气温度。

②单位:摄氏度(℃)温标;绝对温标,以K表示;华氏温标:℉,水的沸点为212℉

③单位换算:

④百叶箱的设置条件:

1.全为白色

2.四周全为百叶

3.离地面1.5m

4.窗扇向北(因为太阳东升西落,以避免开窗时温度计受到阳光直接照射,使得温度计的

读数失真)

六、气压

a.定义:单位面积上所承受到的整个空气柱的质量——大气的压强。实质:气压的大小决定于整个空气

柱质量的多少。

b.标准大气压:在纬度为45的海平面上,温度为0℃时,所测得的水银柱高高为760mm的大气压强,

为一个标准大气压(1atm=1013.25Pa)。

c.单位:1Pa=1N/m2,mb—毫巴,Pa—帕斯卡

1mb=100Pa=1hPa(百帕);

1atm=101325Pa=1013.25mb=760mmHg

d.气压的垂直分布

由于大气层的厚度随高度的增高而变薄,空气密度也随高度增高而迅速减小,所以,气压随高度增高而急剧减小。

大气总质量:由于地表大气平均压力为1个大气压,相当于每cm2地球表面包围103g空气。地球总表

面积为5.1×108km2,故大气总质量约为5.2×1015吨(5.2×1021g),相当于地球总质量的

10-6倍(百万分之0.86)。

七、湿度

1、定义:表示大气中水汽量多少的物理量称大气湿度。

2、意义:大气湿度状况直接影响了云、雾、降水等天气现象的形成。

3、湿度的表示方法

水汽压(e)及饱和水汽压(E):

水汽压(e):水汽和其它气体一样也有压力,大气中水汽产生的那一部分压力。

单位:hPa(百帕)

饱和水汽压(E):温度一定,单位体积空气中的水汽含量是有一定限度,

空气达到

此限度时为饱和湿空气,饱和湿空气中的水汽所产

生的那部分

压力,即最大水汽压。

相对湿度(f):表示空气中的实有水汽压(e)与同温度下饱和水气压(E)的百分比。

f=e/E *100%

意义:直接反映了空气距离饱和的程度。f越大,越接近饱和,

当达到f =100%时,空气就达饱和状态,此时水汽就要开始凝结。

饱和差(d):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水汽压(E)与实际空气水汽压(e)之差。即:d=E-e

意义:d越大,越不饱和;

d=0,空气达饱和状态;

d >0,说明不饱和;d<0,过饱和。

比湿(q):在一团湿空气中,水汽的质量与该团空气总质量(水汽质量加上干空气质量)的比

值,q=m水/(m干+m水),其单位是g/g。

水汽混合比(γ/S):相对湿一团湿空气中,水汽质量与干空气质量的比值称水汽混合比。

S=m水/m干,其单位是g/g。

露点(T d):在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一定下,使空气冷却达到饱和时的温度。

意义:气压一定时,露点的高低只与空气中的水汽含量有关,水汽含量越多,露点

越高,所以露点也是反映空气中水汽含量多少的物理量。在实际大气中,空

气常处于不饱和状态,此时露点要比气温低,即露点温度差(T d-T)<0。

当Td=T时,空气饱和;

当T d-T<0时,空气不饱和;

当T d-T≥0,空气过饱和。

八、降水

1.定义:指从天空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或固态水,包括雨、毛毛雨、雪、雨夹雪、霰、冰粒和冰雹等。2.降水量:指降水落至地面后(固态降水则需经融化后),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积聚

的深度,单位为毫米(mm)。

在高纬度地区冬季降雪多,还需测量雪深(从积雪表面到地面的垂直深度,单位:cm)

和雪压(单位面积上的积雪重量,单位:g/cm2)。

3.意义:降水量是表征某地气候干湿状态的重要要素,雪深和雪压还反映当地的寒冷程度。

九、风

1.定义:空气的水平运动称为风,是一个表示气流运动的物理量。

2.它不仅有数值的大小(风速),还具有方向(风向:指风的来向),因此风是向量(矢量)。地面

风向用16方位表示;在16 方位中,每相邻方位间的角差为22.5。

3.高空风向常用方位度数表示;

即以0(或360)表示正北,90表示正东,180表示正南,270表示正西。

风速单位常用m/s、knot(海里/小时,又称“节”)和km/h 表示,其换算关系如下:

1m/s=3.6km/h;1knot=1.852km/h;1km/h=0.28m/s;1knot=1/2m/s。

4.风尾长划风速为4m/s,即风力为2级,短划风速为2m/s。一个风旗,表示风力为8级。风尾和风旗均放在风杆的左侧。(东南风10级; 西南风5级)

5.WMO将热带气旋分为四类,根据中心附近平均最大风力等级划分:

热带低压:7级及其以下;

热带风暴:平均最大风力8~9级;

强热带风暴:10~11级;

台风:12级。

十、云量

云:是悬浮在大气中的小水滴、冰晶微粒或二者混合物的可见聚合群体,底部不接触地面(如接触地面则为雾),且具有一定的厚度。

云量:是指云遮蔽天空视野的成数。

将地平以上全部天空划分为10份,为云所遮蔽的份数即为云量。例如,碧空无云,云量为0,天空一半为云所覆盖,则云量为5。

低云(2500m以下)中云(2500-5000m)高云(5000m以上)

十一、能见度

定义:视力正常的人在当时天气条件下,能够从天空背景中看到和辨出目标物的最大水平距离(单位:

米(m)或千米(km))。

注意:能见度通常由于大气污染以及湿气而有所降低。出现降雨、雾、霾、沙尘暴等天气时,大气透

明度较低,因此能见度较差。

十二、空气状态方程

1.空气状态常用密度(ρ)、体积(V)、压强(P)、温度(T)表示:

干空气的状态方程为:P=ρRT

湿空气的状态方程为:P=ρRdT(1+0.3e/p) e为水汽压

2.对于一团干空气而言,Rd即干空气的比气体常数为Rd=0.287J/g.k。

十三、大气的垂直结构

1)对流层(Troposphere, 自地面到10km左右)

①定义:大气的最下层,它的下界为地面,集中3/4大气,90%水汽,云、雾、雨雪等主要大气现象

都出现在此层,也是对人类生产、生活影响最大的一个层次,也是大气科学研究的重点层次。

②主要特点:

①气温随着高度而降低, 每升高100m平均降温0.65℃

②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乱流运动,大气污染主要发生在该层

③温度和湿度等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

2)平流层(Stratosphere, 自对流层顶到55km)

①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增加

由于越往上臭氧越少,以至于30km以上的上空紫外线辐射无法被吸收,导致层内升温

②水汽、尘埃含量很少

平流层中水汽含量极少,大多数时间天空是晴朗的。但有时在20-30km处可看到贝母云,它常出现在冬季极区。平流层中的微尘远较对流层中少,但是当火山猛烈爆发时,火山尘可到达平流层,影响能见度和气温。(火山灰进入大气层引起全球气温下降——“阳伞效应”)

③没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平流层内气流比较平稳,空气的垂直混合作用显著减弱,不利于空气对流运动发展。所以叫平流层。

④大部分的臭氧分布在地球表面上空10km到50km处(平流层中)。

其中距地表25km附近高空臭氧的浓度最大,称为臭氧层(O3),由此向上、向下臭氧逐渐减少。

3)中间层(Mesosphere,平流层顶到85km)

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下降

顶界温度可降至-83℃~-113℃,几乎成为大气层中的最低温。其原因是这里没有臭氧吸收太阳紫外辐射,而氮和氧等气体所能吸收的波长更短的太阳辐射又大部分被更上层的大气吸收了。

②有相当强烈的垂直运动

这种下暖上凉的气温垂直分布,有利于导致空气的垂直运动,又称“高空对流层”。

③水汽含量很少,又称为电离层

中间层内水汽含量更极少,几乎没有云层出现;在中间层的60—90km高度上,有一个只有白天才出现的电离层,叫做D 层。

4)暖层(Thermosphere,从中间层顶到800km)

①温度随高度增加迅速上升

其增温程度与太阳活动有关,当太阳活动加强时,温度随高度增加很快升高。据探测在300km高度上,气温可达1000℃以上。

②空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

由于空气密度极少,暖层中的N2、O2、O等气体成分在强烈的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下,处于高度电离状态。又可称为电离层,正是由于高层大气电离层的存在,它们都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讯具有重要意义。

5)外逸层(外层)(800km高度以上的大气层)

①整个大气层的最外一层,又称外层,是大气圈与星际空间的过渡地带,没有明显的边界。

②这一层中气温随高度增加很少变化。由于温度高,空气粒子运动速度很大,又因距地心较远,地心引力较小,所以这一层的主要特点是大气粒子经常散逸至星际空间,散逸层也由此而得名。

③本层是大气圈与星际空间的过渡地带。

扬州大学期末考试气象学名词解释

气象学解释题 昼夜形成的原因:1、地球本身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2、太阳光在同一时间内只能照到地球的一半表面积3、地球的自转! 昼夜交替形成的原因:地球的自转 四季形成的根本原因: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的倾斜角【太阳高度角在变化各地获得的热量也在变化所以形成了四季,角度越大热量越多昼越长】 天空的蔚蓝色:当天空晴朗时,大多数质点比较小时,发生了一种有选择性的散射,其散射强度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阳光中波长较短的蓝光更容易被散射,使得天空呈现蔚蓝色 阴天的乳白色:阴天或有雾时,大气质点较大时,发生了一种无选择的,同程度的粗粒散射【阳光是复合光,看起来是白色的】 秋冬耕制过的地块易有霜出现:粗糙不平的下垫面比平滑下垫面的地面有效辐射要大,地面温度特别低,近地面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地面或植物上形成了霜 气旋多阴雨天气的原因:在摩擦层,由于摩擦作用,气旋中的气流在逆时针旋转(北半球)的同时向中心辐合,产生上升运动,空气绝热冷却,水汽凝结,成云致雨,多阴雨天气 反气旋多晴好天气的原因:在摩擦层,由于摩擦作用,反气旋中的气流在顺时针旋转(北半球)的同时由中心向四周辐散,产生下沉运动,空气绝热增温,致使反气旋氛围内的广大区域无云或少云,多晴朗天气。 【补充】 碰并增长(吞并现象):云滴在大气的上升、下降及乱流混合作用下发生相互碰撞并合并成较大云滴的过程。【名词解释同时在出现在降水的形成过程中】 洋流:指大规模的海水的定向流动 暖流: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称为暖流,影响所到地区冬季偏暖,气温年变幅小,降水略多寒流:由高纬度流向低纬度称为寒流,影响所到地区冬季寒冷,气温年变幅大,干燥,降水少 盆地气候年较差大,趋于严酷 高山气候年较差小,趋于温和 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于背风坡。【原因:气流被迫抬升,温度降低,水汽压饱和】 中国气候: (1)季风气候明显表现在: 1、风向的转换上:夏季偏南风,冬季偏北风 夏季风渐进3~6月北进,7~8月控制我国(盛行) 冬季风突进9~10月南下,11~12月控制我国(盛行) 2、气温上的反映:我国的气温年较差比世界上同纬度地区大 3、降水上的反映:1、雨季起止日期与夏季风的进退日期保持一致 2、年降水量的季节分配以夏季为多 3、我国降水的时间分布是由东南沿海向西北递减 (2)大陆性强: 1、大陆度(K):【名词解释和公式不说了……】K>=50为大陆性气候,K越大大陆性越强;K<50为海洋性气候,K越小海洋性越强 2、我国大陆度的分布:我国除东南沿海狭窄地带外,绝大部分地区的K值均>=50,新疆、内蒙、东北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地区 (3)温较差异大 1、气温年较差比世界同纬度地区大

大气科学概论知识梳理大气基础知识

大气科学概论知识梳理(大气的基本知识)一、地球大气成分由三个部分组成Clean Air【没有水汽和悬浮物的空气称为干洁空气】①干洁大气(即干空气)Moisture 水汽(滴)② Impurity 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液态杂质③ 二、低层大气的各种主要成分N2):氮气(①存在方式:以蛋白质的形式存在于有机体中。作用:是有机体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合成氮肥的基本原料。):氧气(O2②是人类和动植物维持生命活动的极为重要的气体;积极参加大气中的许多化学过程;对有机物质的燃烧、腐败和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臭氧(O3③ 时空变化:最大值出现在春季,最小值出现在夏季。 空间变化:平:由赤道向两极增加。水 ,含量极少。~60km 垂直:55 ,达最大值,形成臭氧层;~25km 20 15km以上,含量增加特别显著;12 ~ 10km向上,逐渐增加;从 近地面,含量很少; 臭氧的作用: 对紫外线有着极其重要的调控制作用。a. 对高层大气有明显的增 b. 温作用。 CO2) 二氧化碳(④ 空间变化:水平:城市大于农村;

垂直:0~20km,含 量最高;20km 以上,含量显 著减少。 作用: a.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原料。 b.强烈吸收长波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使地面保持较高的温度,产生“温室效应”。 三、水汽来源:主要来自江、河、湖、海、潮湿陆面的水分蒸发以及植物表面的蒸腾。① ②时空变化:时间:夏季多于冬季 空间:一般低纬多于高纬,下层多于上层。 ③作用: a.在天气气候变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b.能强烈吸收地面放射的长波辐射并向地面和周围大气放出长波辐射,对大气起着“温室效应”。 四、大气中的杂质 在大气中悬浮着的各种固体和液体微粒(包括气溶胶粒子和大气污染物质两大部分)。 气溶胶的作用: ①吸收太阳辐射,使空气温度增高,但也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②缓冲地面辐射冷却,部分补偿地面因长波有效辐射而失去的热量; ③降低大气透明度,影响大气能见度; ④充当水汽凝结核,对云、雾及降水的形成有重要意义。 五、气温、 ①定义:表示大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反映一定条件下空气分子平均动能大小。 通常指距地面1.5m高处百叶箱中的空气温度。 ②单位:摄氏度(℃)温标;绝对温标,以K表示;华氏温标:℉,水的沸点为212℉ ③单位换算:

【期末复习】地理气象学与气候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气象学与气候学》期末考查试题 班号学号姓名得分 一、填空题(共20分,每空0.5 分) 1、赤道辐合带是指在南北半球之间的内,由南北半球的信风汇合而形成的狭窄 的区,大体呈向分布,有强烈的活动。 2、我国规定,风是在以西,以北的上出现的热带气旋,中心风力在级以上,以 为单位,按编号,并在后加上热带风暴、台风等名称。 3、台风的中圈主要特点是、、。 4、影响天文辐射的因素有、、。 5、海陆风主要是由于而产生的,多出现在地区。 6、著名的布拉风区在黑海北岸的。 7、纬度带分类法的划分原则是、、。 8、赤道多雨气候主要分布在、、。 9、副热带季风主要是受气团和气团的交替控制。 10、在北太平洋的低纬度地区,东西两部分别是和寒流。 11、地形雨主要出现在上,气旋雨主要出现在上。 12、洋流的主要作用是和。 13、热量平衡是指与其或之间的平衡。 14、副热带高压脊线北上,南撤的移动,属于全球性的,并且北进持续的时间比 较,速度;南撤的时间,速度。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副热带高压中的雨带位于脊线以北的个纬度上。 () A.5-8 B.6-8 C.7-9 D.6-7 2、台风主要发生在°N(S)的洋面上。

() A.5-10 B.5-15 C.5-20 D.5-25 3、赤道辐合带中主要云系是。 () A.积雨云 B.高积云 C.卷云 D.积云 4、地面辐射差额在为负值。 () A.青藏高原 B.格棱兰 C.冰盖 D.寒流 5、南半球冬季赤道西风的方向是。 () A.东北 B.东南 C.西北 D.西南 6、纬度带分类法的创始人是。 () A.柯本 B.亚里斯多德 C.苏本 D.斯查勒 7、地中海式气候主要分布在°N(S)的大陆西岸。 () A.20-40 B.30-50 C.30-40 D.30-45 8、全球雪线最高的地区是。 () A.赤道 B.副热带 C.中纬度 D.极地 9、影响我国华东地区的台风路径是路。 () A.西 B.转向 C.双向 D.西北 10、赤道辐合带平均活动在之间。 () A.25°N - 25°S B.25°N - 10°S C.25°N - 15°S D.15°N - 25°S 三、判断题(请用“Y”表示正确,用“N”表示错误。每题1分,共10分。) 1、在北半球,有寒流经过的地区,其等温线向赤道凸。() 2、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的日总量最大值在赤道。 () 3、信风带大陆西岸的气候特点是高温、多雨。 () 4、美国东海岸40-60°N 范围内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 5、柯本气候分类法忽视了高地气候与纬向气候的区别。() 6、青藏高原在夏季形成的环流加强了低纬度环流的强度。 () 7、在北半球低纬度洋流绕副热带高压作逆时针方向旋转。

气象基础知识培训中期学习总结

气象基础知识培训中期学习总结 XX年3月,我来到气象培训中心参加第十一期全国气象基础知识培训班,我们这个班是由一半文科生一半理科生组成,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培训中心的老师按照中国气象局制定的培训大纲,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尽可能的以我们能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培训已至中期,总结如下。 一、学习大气科学基础知识,了解天气过程基本原理。 目前为止,我们开设了《天气学原理》、《气象学》、《气候学》、《动力气象学》、《气候学概论》这四门基础课程,通过这些课程,学习大气科学基础知识。在《天气学原理》中,学习了大气环流的概念和原理,知道了热力环流、经圈环流和季风的特点;明白了气团和锋的概念分类及特点,并了解了几种锋面天气;学习了气旋反气旋以及影响我国天气的气旋活动,学习了强天气和暴雨的天气过程。在《气象学》中,了解了地球大气的成分和分布、大气的分层和结构、大气静力学原理、热力学过程、空气的水平运动以及大气辐射学等气象学的理论基础。在《动力气象学》中,我们学习到了大气运动的几个重要的力和运动方程,明白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气候学概论》中,学习了气候系统的几个部分,学习了大气圈、水圈、冰雪圈以及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了解到了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这些大气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为我们今后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讨论当前热门气象课题,了解公共气象服务常识

在学习过程中,老师不但传授一些基础知识,而且还结合实际和我们讨论了大气科学的最新热点话题。比如应对气候变化的课题,让我们认识到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是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根源,虽然我们不能改变这一趋势,可以通过节能减排来延缓气候变暖趋势。针对当前日本的地震海啸所引起的核危机,让我们了解到核危机过程中气象要素的观测以及有害物质的监测,明白了气象工作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给我们开设了公共气象服务专题讲座,请到**省局减灾处的领导为我们讲解公共气象服务的有关知识,了解到气象为公众服务的方式和渠道,探讨了如何进一步做好公共气象服务,提升气象部门在防灾减灾和服务民生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些课题,为我们提供了学习气象的一把钥匙,让我们进一步体会到气象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三、参与高空探测实习,了解高空观测基本流程 经过高空气象观测的理论学习,我们进行了高空气象观 测实习。在实习的一个周里,每天早上和晚上跟着高空气象站的工作人员学习高空气象观测的基本流程,进行实地观测,学习观测气象要素的基本方法,在老师的带领下,通过实际操作,学会施放高空探测气球。虽然时间不长,但是也有收获,增加了对气象观测工作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学习理论打下基础。 四、理解气象工作的辛苦,增强作为气象人的自豪感 在理论学习和高空观测实习中,我深刻地体会到气象工

大气科学基础必考内容

大气水汽的作用: 1,通过潜热交换来重新分配热量 2,水蒸气凝结降水,为地球表面的提供所需的新鲜水的植物和动物。 3.通过温室效应使地球大气层加热。 影响温度变化的因子: 1太阳辐射加热 2冷暖平流 3凝结、蒸发潜热 4云覆盖 ●为什么低气压往往与降水等天气相伴随?而高气压区却总是晴朗天气? 答:因为低气压区伴随着上升运动,而高气压区却总是下沉运动。 ●为什么低气压往往伴随着上升运动?而高气压区却总是下沉运动? 答:自由大气的大尺度运动是准地转运动,亦即是地转偏向力和气压梯度力的平衡。 在北半球,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且偏向右侧 因此,在北半球,低气压对应着逆时针的气旋运动;高气压对应着顺时针的反气旋 运动 边界层摩擦作用使气旋区辐合上升,反气旋区辐散下沉 鞍型气压场——鞍型气压场是指两个高压中心和两个低压中心交错相对的区域,是一种有利于锋生或锋消的典型变形场。 地球自转作用——三圈环流的形成 赤道地区受热上升的气流,流向极地;在地球自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逐步变为偏西气流,阻滞了空气的北上,在300附近积聚下沉;下沉到达地面后一支回流赤道,形成了Hadley (哈得莱)环流圈或信风环流圈(最强);另一支继续北上,与极地下沉的南流气流在600附近汇合上升;上升到高空一支南流形成中纬度Ferrel(费雷尔)环流圈(最弱);一支北流形成极地环流圈。 海陆风:在沿海地区的白天,近地面层风从海面上吹向陆地;在某一高度以上风又从陆地吹向海洋。夜间近地面层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在某一高度以上风又从海上吹向陆地,这种有明显变化的风系称为海陆风环流。白天由海上吹向陆地的称为海风,夜间由陆地吹向海上的称为陆风。 山谷风:在山区,白天风从山谷吹向山坡,夜间风从山坡吹向谷底,这就是山谷风。 大气静力学是研究静止大气所受力的作用,以及在力的作用下质量和压强分布规律的科学。 多元大气:大气在垂直方向上温度的递减率为一常数 标准大气:能够粗略地反映出周年、中纬度状况的,得到国际上承认的,假定的大气温度、压力和密度的垂直分布。

大气科学概论知识梳理[大气基础知识](可编辑修改word版)

大气科学概论知识梳理(大气的基本知识) 一、地球大气成分由三个部分组成 ①干洁大气(即干空气)C l ea n A i r【没有水汽和悬浮物的空气称为干洁空气】 ②水汽(滴)M o i s t u r e ③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液态杂质I m p u r i t y 二、低层大气的各种主要成分 ①氮气(N2): 存在方式:以蛋白质的形式存在于有机体中。 作用:是有机体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合成氮肥的基本原料。 ②氧气(O2): 是人类和动植物维持生命活动的极为重要的气体; 积极参加大气中的许多化学过程; 对有机物质的燃烧、腐败和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 ③臭氧(O3): 时空变化: 最大值出现在春季,最小值出现在夏季。 空间变化: 水平:由赤道向两极增加。 垂直:55~60km,含量极少。 20~25km,达最大值,形成臭氧层; 12~15km 以上,含量增加特别显著; 从 10km 向上,逐渐增加; 近地面,含量很少; 臭氧的作用: a.对紫外线有着极其重要的调控制作用。 b.对高层大气有明显的增 温作用。 ④二氧化碳(C O2) 空间变化: 水平:城市大于农 村; 垂直:0~20km,含 量最高;20km 以上,含量显 著减少。 作用: a.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不可缺少的原料。 b.强烈吸收长波辐射(地 面辐射、大气辐射), 使地面保持较高的温 度,产生“ 温室效

应”。 三、水汽 ①来源:主要来自江、河、湖、海、潮湿陆面的水分蒸发以及植物表面的蒸腾。 ②时空变化: 时间:夏季多于冬季 空间:一般低纬多于高纬,下层多于上层。 ③作用: a.在天气气候变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b.能强烈吸收地面放射的长波辐射并向地面和周围大气放出长波辐射,对大气起着“温室效应”。 四、大气中的杂质 在大气中悬浮着的各种固体和液体微粒(包括气溶胶粒子和大气污染物质两大部分)。 气溶胶的作用: ①吸收太阳辐射,使空气温度增高,但也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②缓冲地面辐射冷却,部分补偿地面因长波有效辐射而失去的热量; ③降低大气透明度,影响大气能见度; ④充当水汽凝结核,对云、雾及降水的形成有重要意义。 五、气温、 ①定义:表示大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反映一定条件下空气分子平均动能大小。 通常指距地面1.5m高处百叶箱中的空气温度。 ②单位:摄氏度(℃)温标;绝对温标,以 K 表示;华氏温标:℉,水的沸点为212℉ ③单位换算:o C =5 ( o F - 32) 9 K =o C + 273.15 o F =9 o C + 32 5 ④百叶箱的设置条件: 1.全为白色 2.四周全为百叶 3.离地面1.5m

林学专业2014气象学期末考试内容

气压场的基本形式 1、低压:中心气压低于四周的闭合等压线区,又叫气旋。 2、低压槽:低压向外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或一组不闭合的等压线向气压高的一方突出的部分。 3、高压:中心气压高于四周的闭合等压线区,又叫反气旋。其对应的空间等压面是上凸的,形如山丘。 4、高压脊:高压向外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或一组不闭合的等压线向气压低的一方突出的部分 5、鞍形气压场:相对的两个高压和两个低压组成的中间区域。其对应空间等压面形状类似马鞍。 位势高度 单位质量的物体从海平面(位势取零)抬高到Z高度时,克服重力做的功,又称重力位势,单位是位势米。 位势高度与几何高度的换算 H = g·Z/9.8 Z为几何高度H为位势米φ静力平衡方程 dp=P2-P1= -ρgdz dz为气块厚度 压高公式 z-z=18400(1+at )(lgP-lgP)2211铅直气压梯度 dp?g??dz hpa/100m表示随高度递减愈快。指高度每变化单位距离气压的改变值,其值大,hpa/m 或气压阶1dz??h= ?gdp百帕h表示,米/1hpa气压每变化高度的改变值,用气压阶计算方程 8000a=1/273 )?(1h?at P 作用于空气上的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 气压梯度:由于空间气压分布不均而作用在单位体积空气上的力。它可分为铅直气压梯度和水平气压梯度。高压到低压 水平低转偏向力 惯性离心力 摩擦力 地转风的定义、性质 定义:在自由大气中,平直等压线情况下,运动的空气在气压梯度力和地砖偏向力达到平衡时,空气沿等压线所作惯性匀速直线运动称为地转风 性质 1、地转风的方向与等压线平行。在北半球,背风而立,则高压在右,低压在左。而在南半球,背风而立,则高压在左,低压在右。这就是白贝罗风压定律。

气象基础知识资料

气象基础知识 一,人工影响天气 1. 概述 2. 人工降水 3. 人工消雾 4. 人工防雹 5. 人工消云 6. 人工防霜冻三,大气科学 1.概述 2.厄尔尼诺现象 3.什么是天气预报 4.什么是气象、天气和气候 5.天气学, 天气图, 副热带高压, 天气, 天气系统, 气团, 锋面, 温带气旋, 温带反气旋, 切变线, 大气环流, 大气动力学 人工影响天气 根据人们的意愿,通过人为干预,使某些局地天气现象朝有利于人们预定目的的方向转化,以克服或减轻恶劣天气引发的灾害,这种改造自然的科学技术措施称人工影响天气。由于天气过程的能量十分巨大,一个10立方公里的云体,其含水量的凝结潜热相当于10万吨煤燃烧发出的热量,而一个台风的水汽每分钟释放的潜热,便相当于20个百万吨级核弹爆炸所释放的能量数。因此直接制造和消灭一个天气过程是不可能的,比较现实的作法是在云、降水和其他过程中某些关键环节,施放一些催化剂,因势利导,促使天气过程按预定方向发展,以少量代价换取巨大经济效益。 中国人从17世纪至今的土炮、火炮消雹,便是人工影响天气的例子。目前正在各国试验的人工影响天气项目有:人工降水、人工消雾、人工防雹、人工削弱台风、人工消云、人工防霜冻、人工抑制雷电等。我国从50年代开始,至今已在大多数省(自治区)开展了人工影响天气试验。世界上第一次对自然云作人工催化试验则是1946年美国V.J. 谢费尔等进行的,从那时起至今,全世界已有80多国家与地区开展过人工影响天气试验。 i) 人工降水也称人工增雨,是根据不同云层的物理特性,选择合适时机,用飞机、火箭弹向云中播散干冰、碘化银、盐粉等催化剂,促使云层降水或增加降水量。人工增雨常分为暧云催化剂增雨与冷云催化剂增雨。欲要暧云(温度高于0℃的云)降水,就得使云中半径大于0.04毫米的大云滴有足够的数密度,让它们迅速与小云滴碰并增长,成为半径超过 1.0毫米的雨滴形成降水,因此在那些大云滴数密度小而无法形成降雨的云中,用飞机、炮弹携带等方法,播撒盐粉、尿素等吸湿性粒子,使形成许多大云滴,便可导致形成或增加降水。欲要冷云降水,就得使冷云上部的冰晶数密度超过1个/升,对那些冰晶数密度不足的冷云,用飞机等播撒干冰、碘化银等催化剂,便可产生大量冰晶,促成或增加降水。为了弄

大气科学导论复习重点

大气科学导论复习题 第二周 一、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及其演化历史? 主要成分:浓度>1%,氮(N2,占78.08%v),氧(O2,占20.95%v),氩(Ar,占0.93%v)。 原生大气(天文大气圈) ◆原生大气的成分是以氢和少量的氦为主(why?)。大气伴随着地球的诞 生就神秘地“出世”了。也就是拉普拉斯所说的星云开始凝聚时,地球周围就已经包围了大量的气体了。 次生大气(地质大气圈) 地球生成以后,由于温度的下降,地球表面发生冷凝现象,而地球内部的高温又促使火山频繁活动,火山爆发时所形成的挥发气体,就逐渐代替了原始大气,而成为次生大气。 次生大气形成时,水汽大量排入大气中,当时地面温度很高,大气不稳定对流的发展很旺盛,强烈的对流使水汽上升凝结形成液态水,出现江河湖海等水体,风雨闪电交加。 次生大气笼罩的时间大约46亿年前到20亿年前。期间大量的CO2溶于原始海洋,最原始的生命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大约35亿年前)。 大气圈成分 20亿年前:N2CO2SO2H2O Ar 20亿年后:N2O2Ar H2O CO2 含氧大气

现代大气 由次生大气转化为现在大气,同生命现象的发展关系最为密切。 1.植物的出现和发展使大气中氧出现并逐渐增多起来,动物的出现借呼吸作 用使大气中的氧和二氧化碳的比例得到调节。 2.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还通过地球的固相和液相成分同气相成分间的平衡过 程来调节。 二、按照气温的变化特征,在垂直方向上,地球大气包括哪些层次?为 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特征? 根据温度的垂直变化,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层、热层和外逸层等。对流层(Troposphere) 特点: 1.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平均而言,减温率平均为γ=0.65℃/100米。 原因:阳光加热地面,而地面又加热它上面的空气。包含了地球上我 们熟悉的所有天气 2.大气密度和水汽随高度迅速递减。对流层几乎集中了整个大气质量的 3/4,和水汽的90%。 3.有强烈的垂直运动。 4.气象要素的水平分布不均匀,受地表的影响大。海陆分布、地形起伏差异 等。 平流层(Stratosphere) 特点(对流层顶到55km): 1.最初20km以下,气温随高度不变;20-50km温度上升很快。

大气科学专业

大气科学专业 专业简介 学科:理学 门类:大气科学类 专业名称:大气科学专业 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大气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和较广泛的科学适应能力,能够到气象、海洋、环保、航空、军事部门及中央、地方研究机构和高校,在大气物理、大气环境、大气探测、气象学、气候学、应用气象及相关学科从事科研、教学、科技开发及相关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信息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大气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大气物理、大气环境、大气探测、气象学、气候学、应用气象及相关学科从事科研、教学、科技开发及相关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大气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科学思维与科学实验(包括野外实习和室内实验)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具有进行大气科学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进行理论分析、数据处理和计算机应用的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和较广泛的科学适应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掌握系统的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具有扎实的大气科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进行大气探测的技术和分析的基本方法; ◆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了解国家科技发展、环境保护、知识产权等有关政策和法规; ◆了解大气科学及相关学科发展的理论前沿和最新发展动态; ◆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主干学科:大气科学、环境科学。 主要课程:大气科学概论(地球科学概论)、大气物理学、大气探测学、天气学、大气动力学基础、近代气候学基础等。 实践教学:包括天气学实习、大气探测实习和毕业论文等,一般安排10—20周。 修业年限:4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学位。 相近专业:应用气象学、环境科学。 原专业名:气象学(部分)、气候学、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大气科学。

(完整版)动力气象学期末考试题基本概念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范围(共计20分) (1)冷暖平流:由温度的个别变化与局地变化的关系: 33dT T V T dt t ?=+???u u r 或 dT T T V T w dt t t ??=+??+??u r 移项后,有: T dT T V T w t dt t ??=-??-??u r 设0,0dT w dt ==,则有 T T V T V t s ??=-??=-??u r ( s 方向即水平速度的方向。空气微团做水平运动时,即使为微团本身的温度保持不变,也会引起温度场的局地变化。) 当0T s ?>?,即沿着水平速度方向温度是升高的,风由冷区吹向暖区,这时0T V s ?-?(即0T t ?>?),会引起局地温度升高,我们便说有暖平流。 总之温度平流是通过水平气流引起温度的重新分布而使局地温度发生变化的。 (2)罗斯贝数:水平惯性力与水平科氏力之比,即:00U R f L =,表示大气运动的准地转程度,也可用来判别大气运动的类型(大、中、小尺度)和特性(线性或非线性)。 (3)梯度风:水平科氏力、离心力和水平气压梯度力三力达成的平衡。此时的空气运动称为梯度风,即21V p fV R n ρ?+=-?。 (4)地转风:对于中纬度天气尺度的扰动,水平科氏力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接近平衡。这时 的空气作水平直线运动,称为地转风,表达式为: 1g V p k f ρ =-??u u r r 。 (5)β平面近似:中高纬地区,对大尺度运动,/1y a <,则0f f y β=+,其中002cos 2sin ,f const const a ??β=Ω=== 具体做法:f 不被微分时,令0f f const ==。f 在平流项中被微分时,令 f const y β?==?。

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天气学期末考试(考研专业课)重点

第一章气团和锋 重点一气团的形成条件(包括了下垫面和环流条件),为什么是反气旋有利于气团的形成;一气团的概念 气团——气象要素(温度、湿度)水平分布比较均匀的大范围空气块。 二气团形成的条件 1源地条件 大范围性质均匀的下垫面。Flat and uniform composition, 如冰雪覆盖的陆地、广阔的洋面以及广阔的沙漠等。 2 环流条件 能使大范围空气停留较长时间的环流条件。通常为移动缓慢且有辐散环流的巨大的反气旋。 三为什么气团跟反气旋联系在一起? 1反气旋规模大,移动慢; 2反气旋对应着辐散气流,使到气象要素趋于平均。 重点二锋面温度场,气压场和风场的特征; 一、锋的概念和分类 锋——两个不同性质气团之间的过度层称为锋。 根据锋两侧冷暖气团移向,锋和分为:冷锋、暖锋、静止锋和锢囚锋。 二温度场特征 1 锋区内的水平温度梯度大:同一气团:10C/100km,锋区:5~100C/100km 在天气图中表现为密集的等温线 2 冷(暖)平流明显 空气的温度平流——空气平流运动传热过程引起局地气温变化称为温度平流。 冷锋——对应高空冷平流;暖锋——对应高空暖平流;静止锋——温度平流相对较弱錮囚锋在等压面图上反应的是有暖舌,暖湿位于地面錮囚锋的前方,则为暖式錮囚锋;后方则为冷式; 3位温特征 在锋区内等位温线密集,且与锋面近于平行(锋面近似于物质面,空气质点沿锋面上下滑动,在干绝热条件下,位温守恒)。 三气压场特征 等压线穿越锋面产生折角,折角指向高压区,等压线通过锋面时呈气旋式弯曲,即锋区处于低压槽之中。 四变压场特征 1暖锋锋前出现三小时负变压,锋后气压变化不大; 2冷锋锋前气压变化不大,锋后为三小时正变压; 3錮囚锋锋前为负变压,后多为正变压。

(完整版)大气科学基础试题库

气象气候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物在大气中达到一定的浓度,而对人类生产和健康造成直接或间接危害时,称为大气污染。 2、水汽压:大气中水汽所产生的那部分压力称为水汽压。 3、气候:一个地区在太阳辐射,下垫面性质,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长时间作用下,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是时间尺度较长的大气过程。 4、气团:一定范围内,水平方向上气象要素相对比较均一的大块空气。 5、辐射地面有效辐射:指地面辐射E地和地面所吸收的大气辐射E气之差。 6、光谱:太阳辐射能按波长的分布。 7、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物在大气中达到一定的浓度,而对人类生产和健康造成直接或间接危害时,称为大气污染。 8、高气压;由闭合等压线构成的高气压,水平气压梯度自中心指向外圈。 9、反气旋:是一个占有三度空间的大尺度空气涡旋,在北半球,反气旋范围内空气作顺时针方向旋转,在同一高度上,反气旋中心的气压比四周的高。 10、暖锋:是暖气团起主导作用,推动锋线向冷气团一侧移动。 11、辐射能:辐射就是以各种各样电磁波的形式放射或输送能量,它们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它们透过空间并不需要媒介物质,由辐射传播的能量称为辐射能。 12、干洁空气:大气中除去水汽和固体杂质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称为干洁空气。 13、梯度风:自由大气中作曲线运动的空气,当G、A、C这个力达到平衡时形成的风称为梯度风 14、锋:是冷暖气团之间狭窄的过渡带,是一个三度空间的天气系统。 15、气旋:是一个占有三度空间的大尺空气涡旋,在北半球,气旋范围内空气作逆时针旋转,在同一高度上气旋中心的气压比四周的低。 16、大气稳定度:是指气块受任意方向振动后,返回或远离原平衡位置的趋势和程度。 17、雾:是悬浮于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水滴或冰晶,使水平能风度小于1KM的物理现象。如果能风度在1-10KM范围内,则称为轻雾。 18、季风: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显著改变的现象,一般地风向的改变角度达180度。 19、低气压:由闭合等压构成的低气压区,水平气压梯度自外向中心递减。 20、城市气候:是在区域气候背景上,经过城市化后,在人类活动影响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局地气候。城市气候的特征可归纳为城市“五岛效应”即浊岛、热岛、干岛、湿岛、雨岛。 21、地转风:是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相平衡时,空气作等速、直线水平运动的形式。 22、相对湿度:空气中实际具有的水汽压与同一温度下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 23、冷锋:指冷气团势力比较强,向暖气团方向移动而形成的锋。 24、台风:当地面中心附近最大风速大于或等于32.6m/s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热带气旋

卫星气象学期末复习重点

倾角:这是指卫星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单位度。 太阳同步卫星轨道:卫星的轨道平面与太阳始终保持固定的取向。 地球同步卫星轨道:卫星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相等,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相同且始终在赤道上。 辐射: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只要温度在绝对温度以上,都以电磁波和粒子的形式时刻不停地向外传送热量,这种传送能量的方式为辐射。 光学厚度:dτλ=-k(s)ρ(s)ds;随s增大,τλ减小;实际大气中大气顶的密度为0,光学厚度为0,地面的密度最大,光学厚度最大 垂直光学厚度:dτλ(z,∞)=-kλρ(z)dz/μ。Z是垂直坐标,μ=cosθ,θ是天顶角。 透过率:辐射能与总辐射能之比。 反照率:总反射率/入射辐射 亮度温度(Tb):把卫星观测到的辐射看成是黑体发出辐射所对应的温度。 分辨率:从卫星上能区别两个相邻物体的能力或能分清两个物体的最短距离。 空间分辨率:指卫星在某一时刻观测地球的最小面积。 响应度:每单位输入功率的探测器输出大小即输出信号电压(或电流)与入射功率之比,写为R=Vs/EAd.E为辐照度,Ad是探测器的面积。 涡旋云系:涡旋云系是一条或多条不同云量和云类的螺旋云带朝着一个公共中心辐合形成的,与大尺度涡旋相联系。 表1 可见光云图与红外云图的比较 红外云图 黑太阳耀斑夏季沙漠干土壤暖湿地暖海洋深灰 层 积 云 沙漠 晴天积云 沙漠(夜间) 湿土壤 灰 厚云(厚) 雾(厚) 晴天积云 卷层云(薄) 纤维状卷云西藏高原高山森林浅灰 高层云(厚) 淡积云 纤维状卷云高层云(薄)冷海洋白 密卷云、多层云 积雨云 卷云砧,冰雪地 单独厚卷云 卷层云 消失中的卷云砧 卷云 单独薄卷云宇宙空间 白浅灰灰深灰黑 可见光云图 1/.太阳同步卫星轨道平面与太阳始终保持_固定的__取向,为实现太阳同步轨道,必须采用倾角___90°_的轨道。 1、静止气象卫星的倾角为___0__ 度,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__重合___ ,周期为__23h56m04s__,高度约为____35860____公里。 2. 卫星在0.58~0.68和0.725~1.10 m测量的是来自地面和云间反射的太阳辐射,其取决于太阳高度角和物体的反照率, 这两个波段可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气科学基础王伟明版课后答案

大气科学基础王伟明版课后答案 ——选择题、填充题、简述题1.通常北半球各个纬度地区盛行风。 答:0°-30°低纬:东北信风; 30°-60°中纬:盛行西风(西南风); 60°-90°高纬:极地东风(东北风) 2.地球的冷热极。 答:冷极:南极乔治峰,最低气温-90° 热极:索马里境内,最高温为63° 3.干洁大气中的成份 答:干洁空气是指大气中除去水汽、液体和固体微粒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简称干洁空气。它的主要成分是氮、氧、氩、二氧化碳等,其容积含量占全部干洁空气的99.99%以上。其余还有少量的氢、氖、氪、氙、臭氧等。(P20) 4.一天中太阳高度角变化,最小、最大。 答:变化:0°~90°最小:最大:正午 5.通常一天中相对湿度最值最有可能出现时间。 答:白天温度高,蒸发快,进入大气的水汽多,水汽压就大;夜间相反。每天有一个最高值出现在午后,一个最低值出现在清晨,在海洋上,或大陆上的冬季,多属于这种情况。但是在大陆上的夏季,水汽压有两个最大值,一个出现在9~10时,另一个出现在21~22时。在

9~10时以后,对流发展旺盛,地面蒸发的水汽被上传给上层大气,使下层水汽减少;21~22时以后,对流虽然减弱,但温度已降低,蒸发也就减弱了。与这个最大值对应的是两个最小值,一个最小值发生在清晨日出前温度最低的时候,另一个发生在午后对流最强的时候。而相对湿度的大小,不但取决于水汽压,还取决于温度。气温升高时,虽然地面蒸发加快,水汽压增大,但这时饱和水汽压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得更多些,使相对湿度反而减小。同样的道理,在气温降低时,水汽压减小,但是饱和水汽压随温度下降得更多些,使相对湿度反而增大。所以相对湿度在一天中有一个最大值出现在清晨,一个最小值出现在午后。 6.大冰期一般持续时间。 答:全球已出现过3次大冰期和2次大间冰期。大冰期持续时间约1,000万~2,000万年,气温和雪线下降;大间冰期持续时间约3亿年,气候变暖,冰川退缩,气温和雪线上升,中纬度温度变化幅度高达10℃。 7.我国东部的总体气候特征 答;季风性显著,大陆性强 8.地面和大气所放射的辐射类型 答: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人、地面、大气辐射是长波辐射 10.在夏季影响我国的气团中,影响范围最广的气团是哪个 答:最广的:【热带太平洋气团】(东部地区)、热带大陆气团(西部地区)、赤道气团(长江以南地区)、西伯利亚气团(长城以北、

气象学考试题(含答案)

第三篇《气象学》 一、填空题 1、气象学就是研究地球外围大气中所发生的各种物理现象的本质和这些现象的演变规律的科学。 2、大气以下面四种形式储存能量显热能、位能、潜热能和动能。 3、湿度可用多种方式来表征,常用的有水汽压、相对湿度、绝对湿度、比湿、饱和差、露点温度等六种。 4、实验证明,蒸发速率决定于蒸发面的性质、大小,蒸发面上空气的相对湿度,风速、气压、蒸发体的温度及水中所含杂质的多少等因素。 5、玻璃液体温度表球部的容积越大,毛细管横截面越小,视膨胀系数越大,则灵敏度越高,读数越精确。 6、在同温同压下,湿空气的密度比干空气的密度小。 7、大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现象有云、雾、露、霜、雾凇、雨凇等。 8、影响太阳直接辐射的因子是太阳高度角、大气透明度、云量、海拔高度、地理纬度。 9、影响气温日变化的因子是纬度和季节、地形、下垫面性质、天气状况、海拔高度。 10、凝结高度是指未饱和湿空气在其绝热上升到变为饱和状态开始发生凝结的高度。 11、动力引起的垂直运动,根据其形成条件,主要有地形引起的、辐合辐散引起的和波动引起的三种。 12、云的形成和消散的公式形式为上升运动+水汽→云形成、下沉运动→云消散。 13、云的分类方法基本上有二种,一种是形态学分类,另一种是发生学分类。按照形成云的上升运动的不同形式,将云分成对流形成的云、大范围的规则上升运动形成的云、波动形成的云、乱流形成的云四大类。 14、气象学上把水平方向上物理属性比较均匀的一大团空气称为气团。 15、用玻璃液体温度表测温时,被测物体的热容量越大、温度表的热容量越小,则测出的温度越接近被测物体原有的温度。 16、在北半球,反气旋区的梯度风应按顺时针方向沿等压线吹,气旋区的梯度风应按逆时针方向沿等压线吹。 17、在其他条件相同,水滴冰晶共存时,其大小变化是:冰晶增大,

大气科学考试底测试卷答案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4页,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 2、考试形式为笔试、闭卷。 3、答案一律写在试卷上相应答题位置,答在其它地方无效! 一、填空:(每空1分,共30分。请将答案填写在空格位置) 1、就水平运动而言,在不考虑其它作用力时,北半球地转偏向力使得风向向(1.右)偏,南半球向(2.左)偏,速度大小(3.不变)。 2、在稳定大气中,冷锋上山,产生(9. 锋消);在不稳定大气中,冷锋上山,产生(10.锋生)。 3、某地处于地面低压中心1000hpa附近,若该地上空为500hpa槽前脊后,则该地涡度平流随高度(11.增加),有(12.上升)运动,而在该低压中心前方500hpa脊所在地区,地转风随高度顺转,为(13.冷)平流,有( 14.下沉)运动。 4、在斜压扰动中,(15.涡度)因子主要使低层系统发展、高层系统移动,( 16.热力)因子主要使高层系统发展、低层系统移动。 7、在气旋发生发展过程中,如果有降水发生,则气旋发展会(17.加速),降水愈强,气旋发展也(18.愈快)而强烈。 5、出现雨凇时,大气垂直结构可分为冰晶层、暖层、冷层等几层,在日常雨凇的预报中,一般认为暖层在(23.700hpa )附近,冷层在(24. 850hpa )以下。 6、前倾槽是指700槽线超前于(25.地面锋),它的出现更有利于发生

较强烈的( 26.雷暴)。 7、冬季东亚大槽是冬季东亚大气环流的一个重要特征,从影响和控制大气运动的基本因子角度,东亚大槽的形成是( 28.海陆热力差异)与(29.青藏高原地形)动力作用的产物。 8.【杭州.天.填.难】平均层上的涡度局地变化是由热成风涡度平流所决定的。 9、在业务上常用来表示大气垂直风切变状态的参量是:(31.地面到500hPa)和(32.地面到700hPa)风矢量的矢量差的绝对值。 10、雷达发射的脉冲电磁波与降水粒子的主要相互作用方式是散射和(33. 吸收),天气雷达对于降水天气系统的探测是基于降水粒子对雷达波的(34. 后向散射)。 11.【杭州.雷.填.难】零速度线的走向不仅表示风随高度的变化,同时也表示雷 达有效探测范围内的冷、暖平流。《雷》P56 12。根据省气象局科技与预报处《关于调整中短期天气预报降水、气 温质量评定(检验)办法的通知》(浙气预函〔2013〕9号),原评定(检 验)项目包括列入项目、定性评定和定量得分三项,现调整为列入项 目、(定性评定)、(分级检验)三项。当预报中雨,实况出现26毫米, 定性评定为(大雨漏报)。 13.根据《浙江省县级气象台突发强天气预警质量检验办法(修订)》 (浙气函〔2015〕51号),短历时强降雨,指降雨量1小时≥ (30mm);雷电和雷雨大风(龙卷):强对流系统引发 的雷电或极大风速≥(7g )(平原地区)。 二、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每题1分,合计10分)

气象学基本知识

1.降水量: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或固态水,未经蒸发、渗透和散失,在水平面上所积聚 的水层深度。 2.天气:一个地区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和变化过程。 3.光和有效辐射:太阳辐射对植物光合作用有效的光谱成分。 4.温度年较差:一年中,最高的月平均温度与最低月平均温度之差。 5.大气活动中心: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割断了气压带,而形成的高低气压中心。 6.赤纬:是太阳光线垂直照射地球的位置,用阳光直射点的地理纬度来表示。 7.逆温:在对流层中。总的看来,温度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的,就其中某一层而言,有时 可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的现象,称为逆温。 8.大气逆辐射: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那一部分,由于刚好和地面辐射相反,故称为大气逆辐射。 9.露点温度:当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且气压一定时,通过降低温度,使不饱和的空气达到饱 和时的温度。 10.梯度风:在自由大气中,当空气做曲线运动时,作用在空气上的力除了水平气压梯度力 和水平地转偏向力外,还有惯性离心力,这三个力达到平衡时所形成的风。 11.太阳常数:当日地间处于平均距离时,在大气上界垂直太阳入射光线表面的太阳辐射的 辐照强度。 12.相对湿度:空气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 13.切变线:是指1500米高度上的风向、风速发生气旋性逆时针方向变化的不连续线。 14.气团:在水平方向上存在的物理性质比较均匀的一大块空气。 15.影响我国的主要气团:变性极地大陆气团、变性热带海洋气团、变性热带大陆气团。 16.气旋:是中心气压比四周低的大尺度水平空气涡旋,在气压场上,又称低压。 17.辐射:以电磁波或离子的形式向外放射能量,这种放射能量的方式。 18.活动积温:高于生物学下限的日平均温度。 19.气候:一般的讲,气候指一定的范围在一个较长时段内的大气的统计状态。 20.光补偿点: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达到相等的光强值 21.饱和差:某一温度下的饱和水气压与实际水气压之差 22.寒潮:是冬半年,由强冷空气活动引起的大范围剧烈降温的天气过程 23.蒸发量:植物蒸腾耗水量和植物下土壤表面蒸发耗水量的总和 24.霜冻:在作物生长期内,土壤和植物表面的温度下降到足以引起植物遭受伤害或者死亡 的短时间低温冻害 25.对流层的特点:1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2有强烈的垂直运动和不规则的乱流运动3气 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4.集中了3/4的大气质量和几乎所有的水汽。

2019年广东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基础考研真题

2019年广东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基础考研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20分) 1、水汽的吸收光谱主要位于()。 A.全波段 B.紫外波段 C.可见光波段 D.红外波段 2、下列哪个因子()不会影响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 A.大气透明系数 B.日地距离 C.太阳高度角 D.白昼长度 3、气流遇山被迫抬升,发生焚风的过程是()。 A.先经历千绝热过程上升到达凝结高度后按湿绝热上升,再按湿绝热下降 B.先经历湿绝热过程上升到达凝结高度后按干绝热上升,再按干绝热下降 C.先经历干绝热过程上升到达凝结高度后按湿绝热上升,再按千绝热下降 D.先经历湿绝热过程上升到达凝结高度后按干绝热上升,再按湿绝热下降 4、将冰面、水面以及实际的饱和水汽压分别表示为El、E和e,下列哪种情况会出现冰晶效应()。 A.E1

D.E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