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战国秦汉晋唐宋元瓷器发展简表

战国秦汉晋唐宋元瓷器发展简表

战国秦汉晋唐宋元瓷器发展简表
战国秦汉晋唐宋元瓷器发展简表

战国秦汉晋唐宋元瓷器发展简表

战国秦汉晋唐宋元瓷器发展简表

战国-汉

品种及工艺特点:原始青瓷:即半瓷质陶器,青黄釉为主。原始青瓷改变了陶器胎骨粗糙、孔隙多、吸水率高的状况,形成了胎体瓷化程度较好的成熟的青瓷。胎体呈灰色或深灰色,釉面多呈青绿、青黄和黄褐色。釉面粘度低,易流动,常聚成蜡泪状。东汉早期,施釉往往采用浸釉法,器底无釉,少见剥釉现象。产地:浙江为中国瓷器的主要发祥地

造型与纹饰:汉朝以罐最常见,其次是壶、洗、瓮、碗、盂、熏炉、钵等三国时期流行堆塑造型。地位:陶器发展到瓷器的过渡阶段。

备注:有学者认为瓷器产生于东汉中晚期,而称此之前的瓷器为“原始瓷器”。

1、

品种及工艺特点:青瓷:青瓷烧造工艺已成熟,胎釉粘接好,瓷性强,釉色细洁,胎呈灰白色。出现了褐色加彩等新工艺。

产地:浙江越窑

造型与纹饰:鸡首壶、尊、盘口壶、虎子、罐、盆、五联瓶、熏炉、砚、水盂、唾壶等。

地位:前人有中国瓷器创烧于魏晋的论点。瓷器发展到晋朝已经成熟。

德清窑、南山窑等窑场一起繁荣了这时期的瓷业生产。备注:越窑和瓯窑、婺州窑、

2、

品种及工艺特点:德清窑黑瓷:工艺与青瓷相似,都是以氧化铁为主要着色剂,区别只是含量多少而已。胎中铁、钛含量较高,呈淡黄、浅褐、红褐、灰、紫色等。施釉一般不到底,釉胎粘接较好,釉层多为厚薄不匀,但以厚釉为主。黑釉多呈黑褐色、黄褐色,精品则色黑如漆。

产地:浙江德清窑

造型与纹饰:黑釉器系盘口壶、鸡首壶为典型器。

地位:德清窑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烧造出成熟黑瓷的窑口。

备注:越窑和瓯窑、婺州窑、德清窑、南山窑等窑场一起繁荣了这时期的瓷业生产。

1、

品种及工艺特点:唐三彩:以黄、绿、褐为典型器色,故称唐三彩。胎体为白色粘土,釉料以金属氧化物作着色剂,如氧化铜烧成红色,氧化铁烧成黄褐色,氧化钴烧成蓝色。唐三彩先在1100?高温下烧成素坯,施釉后再低温烧成。河南巩县生产的三彩被认为是唐三彩中最好的。胎质细腻,手感好,硬度高,指甲划不出痕迹。胎色白中微含灰,或含粉红,修坯精细。陕西铜川窑的三彩胎子硬,胎色白中含褐色,也有含微黄色,修坯稍嫌粗糙。河北内邱的三彩,胎质坚硬,胎色白中含灰,胎质细腻平滑。除了以上三种外,还有一种三彩胎质松软,叫粉胎,是因为烧成温度低,没有完全烧结的缘故,胎色呈淡粉色或淡黄色,指甲一划,会出现痕迹。

产地:河南巩县、陕西铜川、河北内邱

造型与纹饰:骑马俑、人物俑、骆驼俑、镇墓兽、盘、杯、水盂等。

地位:唐三彩以及三彩雕塑工艺的成就在世界上享有极高声誉,被称为唐朝文化的象征。唐三彩彩色釉的工艺成就对辽、宋三彩及明清景德镇釉上彩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备注:

2、

品种及工艺特点:邢窑:釉色有白、黑和褐黄等,但以白釉瓷闻名。胎体细坚。装饰手法有模印、划花、点彩等。器物外部施釉多不到底,平底居多。

产地:河北内邱

造型与纹饰:皮囊壶、注子、托子、碗、罐、枕、双龙瓶等。

地位:与南方越窑并称“南青北白”。

备注:

3、

品种及工艺特点:越窑:初唐时胎体为灰白色,晚唐时胎体为灰色、淡灰色或淡紫色。初唐时釉色为青黄色,胎釉结合不紧密,有剥釉现象,晚唐时釉色均匀,玉质感强,釉色含微黄,无纹片,少见剥釉现象。五代越窑制作工艺更为精湛,胎质细腻,釉色均匀,造型规整。

产地:浙江绍兴一带

造型与纹饰:盘、碗、壶、盏托、粉盒、水盂、唾壶、罐等。

地位:唐、五代越窑青瓷多作为朝廷供器,称为“秘色”瓷。

备注:

4、

品种及工艺特点:鲁山窑:又称花瓷、唐钧。除鲁山外,还有郏县、禹县等窑也烧制这类花瓷。利用不同金属的氧化物釉料烧出花釉系列:黑釉蓝斑、黑釉黄斑、

涂彩、点彩等。胎色灰褐,质地较粗。除烧造花釉瓷外,还烧白瓷、三彩陶器等。郏县窑的花釉多见黑色、月白和钧蓝釉,常见天蓝色细条纹斑。施釉一这是叠烧留下的痕迹。般不到底,碗底常见五角形或云角形露胎,

产地:河南鲁山

造型与纹饰:造型多见腰鼓、壶、罐。纹饰有黑釉上挂蓝斑,还有黑釉上饰月白釉斑等。地位:“花瓷”的出现,是唐代陶瓷的一大贡献。“花瓷”为宋朝钧窑窑变技术的发生提供了经验。备注:

5、

品种及工艺特点:长沙窑:前期胎体粗松,胎色暗红;后期胎体较细密,胎色灰黄、灰青。前期胎釉结合差,易剥釉,釉色黄略含青;后期胎釉结合紧密,不见剥釉,釉色青而微黄。

产地:湖南长沙

造型与纹饰:造型为壶、枕、动物等。纹饰为褐彩贴花、褐彩贴人物、釉下褐彩、绿彩、红彩等。地位:长沙窑釉下彩是在岳州窑青瓷的基础上演变而来,釉下彩是唐朝制瓷工艺的新成就。第一次用还原气氛烧出红色。

备注:

6、

品种及工艺特点:寿州窑:主要生产黄釉瓷。胎体较厚重,胎色白中含黄,釉面光洁,细薄,略有玻璃光质。开小纹片。胎体外常常施化妆土,但胎釉粘接不牢,有剥釉现象,器底多为平底,有的底心略凹。产地:安徽淮南田家庵区造型与纹饰:碗、杯、盏、枕、注子。

地位:唐朝著名的黄釉产地。

备注:

1、

品种及工艺特点:定窑:唐代已成功烧造出白釉瓷器。北宋为极盛时期。釉色白中闪黄更为典型,釉中有

泪痕及竹丝刷纹。以白瓷为主,兼有酱釉、绿釉和黑釉,以刻划花工艺为主。因采用覆烧工艺,形成了芒口现象,即口沿露胎发毛,有的镶上金边。

产地:河北曲阳县

造型与纹饰:造型有碗、盆、罐、灯、盘、碟、瓶、枕等。纹饰以花卉、龙凤、禽鸟和婴戏图案为多见。地位:开创了覆烧新工艺。为宋五大窑之一,代表了唐宋白瓷生产的最高成就。

备注:

2、

品种及工艺特点:磁州窑:胎体以灰色、黄色为主。产品以白瓷、黑瓷和白地釉下黑、褐彩绘为主,工艺有划花、剔花等。宋代磁州窑对各地制瓷业影响较大,河南修武当阳峪窑、山西介休窑、鹤壁集窑、禹县扒村窑、登封曲河窑、江西吉州窑等都烧制磁州窑类型的瓷器。

产地:河北磁县

造型与纹饰:碗、盘、瓶、罐、枕等。

地位:釉上彩对明清釉上彩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备注:

3、

品种及工艺特点:耀州窑:多灰白色胎。釉色匀净,器底、圈足多见姜黄色斑块。背饰以刻花为主。多青瓷、也烧酱色釉瓷,与定窑的紫定相似。北宋中期出现印花装饰,工艺精细者多作为朝廷供器。产地:陕西铜川

造型与纹饰:碗、盖盒、罐、碟、瓶、炉等。纹饰以花卉、婴戏图常见。

地位:代表了宋朝刻划花的最高成就。

备注:

4、

品种及工艺特点:钧窑:多见深灰色胎,还有黄色、白色等。利用还原铜的原理烧制出各种窑变色,如玫瑰紫、海棠红、茄皮紫、鸡血红、火焰红等,蓝色有天青、天蓝、月白。以蛋白石光泽的青色为基调,釉水呈乳浊状,不透明,玉质感强。器物内常见“蚯蚓走泥纹”,有的底部还有数字。产地:河南禹县造型与纹饰:海棠式、鼓钉式、莲花式、尊、鬲、炉、花盆、盆托、洗、钵、碗等。

地位:中国陶瓷史上窑变工艺的代表。为宋五大窑之一。高温铜红釉的烧制成功为明清红釉瓷的烧制奠定了基础。

备注:

5、

品种及工艺特点:汝窑:多见香灰胎。以青釉为主,以淡天青色釉为典型器,多开细纹片,汝窑胎体较薄,重要器物为满釉支烧,如碗、盘、洗均施满釉,口边、底足皆不露胎。以往见到的汝窑均无装饰,但近年来新出土的瓶带有刻花工艺,使人们对汝窑的认识又前进了一步。

产地:河南宝丰

造型与纹饰:盘、碟、碗、洗、瓶等。

地位:中国陶瓷史上青釉的代表器物,为宋五大窑之首。

备注:汝窑的许多问题仍是悬案,如是不是北宋官窑等问题,还有待证明。

6、

品种及工艺特点:官窑:胎色有灰、黑和米黄色多种。釉厚器多,釉色有粉青、米黄等,通常有“紫口铁足”的现象,但灰胎、米黄色胎等除外。薄胎薄釉青瓷与汝窑一样,采用支钉支烧,底部留有3至4个或更多的支钉。

产地:浙江临安

造型与纹饰:盘、洗、贯耳瓶、碟、仿青铜器造型等。

地位:为宋五大窑之一。

备注:南宋官窑中的修内司官窑和郊坛下官窑究竟是什么关系,也是悬案。

7、

品种及工艺特点:哥窑:胎体有黑、深灰、浅灰、土黄多种。釉色有粉青、灰青、米黄色。器身以纹片作

装饰,俗称“文武片”、“百圾碎”,其中纹片大小结合,黑褐两色,俗称“金丝铁线”。也有“紫口铁足”

的特征。

产地:有浙江龙泉、杭州两种说法造型与纹饰:碗、瓶、炉、盘、洗、罐等。地位:宋朝五大窑之一。创造了以纹片为装饰手段的新工艺。

备注:

8、

品种及工艺特点:龙泉窑:是受越窑、婺州窑和瓯窑的影响发展起来的。胎体多见白、灰白、黑、灰黑数

种。釉色有粉青、米黄、月白等,以梅子青、粉青为代表釉色。

产地:浙江龙泉

造型与纹饰:炉、执壶、瓶、碗、盘、洗、杯、渣斗、水注、盏等。

地位:

备注:龙泉仿官品种常常和官窑相混淆。 9、

品种及工艺特点: 产地:

造型与纹饰:

地位:

备注:

10、

品种及工艺特点: 产地:

造型与纹饰:

地位:

备注:

11、

品种及工艺特点: 产地:

造型与纹饰:

地位:

备注:

12、

品种及工艺特点: 产地:

造型与纹饰:

地位:

备注:

13、

品种及工艺特点:

产地:

造型与纹饰: 地位:

备注:

品种及工艺特点: 产地: 造型与纹饰: 地位:

备注:

品种及工艺特点: 产地: 造型与纹饰: 地位:

备注:

秦汉美术绘画艺术的艺术特征

一.秦汉美术绘画艺术的艺术特征,以及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秦汉美术绘画艺术主要体现在宫殿寺观壁画、墓室壁画、汉代帛画。 秦汉时期是中国绘画繁荣而有生气的第一个重要时期。秦汉绘画继承了战国时期创立的写实作风和表现方法,突破了商周时期的实用性、装饰性和神秘性风格的束缚,显示了这种艺术的明确要求和力量,闪耀出一种近于奔放的自由之光。 秦汉绘画在艺术表现上技法古拙而风格鲜明。其总体风格具有质朴、雄浑、鲜明、奔放的特点。汉代绘画力求抓大貌大势,在处理大场面上有独到的长处。为了弥补其造型能力不高的弱点,在描摹人物时,往往结合情节气氛,同时运用夸张的手法,着力于神情的刻画,使表现力发挥到最大限度。 更重要的是从笔调的轻重疾缓、柔劲坚挺变化中,透露出画家心手相应的律动感,流露出充满中国情调的笔意和神采。在着色上,秦汉画家广泛应用了朱、深红、浅红、黄、土黄、丹黄、青、绿、浅蓝、深黑、浅黑、白等颜色,并且充分发挥了色彩的性能和技巧,掌握了对比调和、清淡浓重色调的运用以及渲染平涂的技法。中国传统的工笔重彩的体裁在汉代已开先河。 另外汉代绘画在表现动态上如人的舞蹈、云气的动荡和动物的奔驰等方面,都发挥了相当高的水平。 宫殿寺观壁画 汉代帛画 墓室壁画 二.秦汉美术雕塑艺术的艺术特征 主要艺术特点是:形体高大,崇尚写实,手法严谨;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其特点主要体现于俑像雕塑,在中国古代雕塑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的产生和发展,与社会的变革有着直接的关系,标志着秦代雕塑艺术的卓越成就,再现了秦军奋击百万、战车千乘、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的精神风貌,体现了王权的极度威严。 兵马俑 汉代石刻 中国美术简史 姓名:赵蓉 班级:美术学13-2班 学号:1

秦汉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 学案

第2讲秦汉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 主干梳理巧点妙拨 一秦汉时期封建经济的初步发展 1.农业 2.手工业 3.商业发展

二“焚书坑儒”——儒学的重大挫折(人民版) 三汉代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1.董仲舒的新儒学 [图画证史] 汉代二牛抬杠的耦犁

[图示总结] 古代农业和古代手工业的关系 [概念阐释]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商业贸易路线。从运输方式上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自中国西部通过中亚和西亚,最终抵达非洲和欧洲。海上丝绸之路则以中国东南沿海为起点,经东南亚、南亚、非洲、最后到达欧洲。丝绸之路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文明交流的主要道路。 [微点拓展] “盐铁官营”政策 “盐铁官营”政策是中国封建社会政府为打击富商大贾、增加财政收入而实行的对盐和铁的垄断经营政策。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汉武帝时加强,此后历朝历代不同程度地都加强了盐铁专卖。 [问题探究1]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在本

质上是相同的吗? 提示:“焚书坑儒”与“独尊儒术”在本质上都是思想专制,只不过采取的手段不同。秦始皇是通过暴力手段实现思想专制,而汉武帝通过和平手段实现。 3.影响 (1)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2)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儒学以仁义为主,强调人伦关系,对于抵制宗教有一定的作用。 (3)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 (4)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四秦汉时期的科技文化 1.纸的发明

战国秦汉时期的工艺美术概论

战国秦汉时期的工艺美术发展概论 姓名:杜前胜学号:1108031008 班级:工业设计(3)班我国的工艺美术史源远流长,在不断发展中汇聚了大量的优秀工艺作品。而在这之中战国秦汉时期的工艺美术发展可谓是到了繁荣昌盛的地步。而这之中原因何在?这和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是离不开的。 公元前475年左右,周王室失去了对诸侯国的完全统治。从此,诸侯国间陷入了长久的战争中,在最后的只剩下齐楚赵魏韩燕秦七国,七国间的纷争不断,这就是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在此期间,政治上:春秋末期,奴隶起义不断。新型地主阶级与奴隶主展开争权夺利的斗争,并陆续在一些诸侯国取得了统治实权。地主阶级取代了奴隶主阶级专政,各地主阶为了状大阶级的统治,努力鼓励社会的生产,这为战国时期的工艺美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政治的保障。 其次在经济上,由于战国时期是历史上封建统治的开端,因而使大量的奴隶从压迫中解放出来,获得人生自由和少量的土地和生产工具,大大解放了生产力。一些自由民成为了独立的手工业者,这在一定程度又一步的刺激了战时期工艺美术的发展。 文化在一种事物的发展中往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战国时期地主阶级对于等级制度和礼乐制度的重视程度丝毫不亚于当今社会人们对法律的重视。而且,在古代时统治阶级对于迷信的崇拜达到了超乎想象的地步,往往将政治与宗教联系,当然,这里的宗教并非是某个团体或组织,而是封建统治者心中对迷信的的崇拜心理。由于统治阶级政教合一,地主所讲究实际生活的享受。例如铜器的发展,由奴隶社会的青铜“礼器”都变成了那些精巧的实用器物,从而使之成为财富的象征,而代表统治权力的作用渐渐淡化。这些都有助于青铜器漆器染织等方面的发展。 历史的车轮转到公元前221年时,当时中国大陆上最强大的帝国秦国在狼烟中建立了起来。造就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的封建集权制。秦始皇嬴政灭六后,设“三公九卿”管理政务,从中央到地方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修驰道,筑长城,兴修水利,以此来发展经济,使得经济迅速发展,对封建文化的高速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文化上秦朝人崇尚纯朴自然的美学关。由于暴政,不久,农民起义推翻了统治中国15年秦王。但秦朝15年的工艺美术发展为后来的汉朝

王晖先秦秦汉史史料学笔记

传说时代的专门性文献资料十分少,只有《尚书·尧典》《舜典》《皋陶谟》《益谟》《史记·五帝本纪》《世本》,《大戴礼记·帝系》《五帝德》等书篇。其他零星的史料也只是见于战国秦汉的文献之中,如《左传》《国语》《论语》《孟子》《庄子》《韩非子》《礼记·礼运》《易·系辞》《吕氏春秋》《淮南子》等书篇。 利用战国秦汉出土的古文献原貌来考证.先秦古书的真伪问题。如山东临沂银雀山一号西汉墓,出土《孙子兵法》十三篇,又出土《孙膑兵法》十六篇的残简,可证实《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都是存在的,传世的《孙子兵法》不为,在银雀山西汉墓葬中出土的《晏子》《太公》及《蔚缭子》不伪。 利用出土文字及其上古汉语语法及其特殊虚词来判断古书的年代问题。例如,从西周春秋时期金文资料可知,利用这种特点可以断定《尚书》中的《商书》诸篇最后的写成年代是在春秋时期,时代不可能太早。 史料学是历史学的辅助学科,是研究史料的源流价值和利用方法的学科,目的是从事史料的搜集、核勘、考证及其编纂,主要工作是史料的整理与鉴别,其以不同的价值、内容、学科性质、年代为标准。 史料学是有关历史资料研究的学问,其史料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四个方面:一、传世古文献史料。如十三经、二十五史、历史档案、地方史资料。二、出土的文字资料。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文字、敦煌遗书等。三、考古文物等实物史料。如,古器物、古建筑、古迹遗址等。四、口碑史料。口碑史料又称口传史料,民间流传的历史传说、史诗。战国秦汉时期有关夏商周以及黄帝尧舜的传说史料十分多,实际上这是一种口碑史料,具有很高价值的史料,但需认真鉴别。 先秦秦汉时期史料学演变趋势:一、商代以前是以考古资料为主,古文献资料为辅。因为此时考古资料多,而且多为实物,可谓是第一手资料。而古文献资料则是后代根据传说时代记录下来的。历经千年传袭,难免丧失原味,应谨慎利用。二、西周春秋时期是以古文字资料(金文)为主的考古资料与古文献资料平分秋色的时代。有学者将古文字资料从考古资料中独立出来,考古资料、古文字资料、古文献资料三足鼎立的局面,或有学者将其称为考古资料与古文献资料的拉锯战时期,然而两者都应注意,不能偏废。三、战国秦汉以来,以古文献资料为主,考古出土的文物资料为辅。今天的史料又有了新领域音像资料、胶片、磁带光盘等新型的知识载体亦是将来宝贵的史料。 二重证据法提出背景。 一是针对当时的疑古思潮。疑古源于宋代,清代时期的政治形势,以及前朝理学影响,使得学者重考据,因而生质疑,于是清代古书辨伪风气日盛。三十年代达到高潮。梁启超、胡适、顾颉刚甚至提出“东周以上无信史”的观点。 二、清末大量新史料的发现。1、1899年甲骨文的发现建立甲骨学,按,孔子感叹“殷礼不足征”2、敦煌艺术的发现建立敦煌学,按,宋儒看不到的围巾隋唐时的古书抄本3、汉晋简牍的发现4、内阁大库档案的发现。王国维对此深有体会到,古来所学问起,大都由于新发现。有赵宋古器出,而后有宋以来的古器物古文字之学。 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史记·五帝本纪赞》典雅纯正﹔文雅不俗。 继王国维“二重证据法”之后,陈寅恪在其基础上提出了“三重证据法”,即在其《王静安先生遗书序》里所讲: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室内史心得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室内史心得 通过本学期对室内设计史的学期习,我对我国室内设计史有了一定的了解其中最感兴趣的的是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室内设计史。 春秋(公元前770年至前476年)、战国(公元前467年至前221年)房屋的布局为“一堂二内”堂为前部的半敞空间,为住宅的公共部分,相当于现在的“厅”。而内为后部的私用部分,相当于与现在的卧室。典型的代表为凤翔秦国太祖庙(如图),前部平面呈凹字形,前沿中间有二柱,为“堂”,堂之左右有夹室,堂后 为室,是再后有东、西、北堂。 而在这个时期回廊和庭院式布局已经很普遍,高台建筑(如图)和园囿又兴

盛起来,这固然有使用上的和观念上的需要,但也反映了人们对内外空间的关系有着深刻的理解。园囿的空间非常广阔,不论是以宫室为主的,还是以园囿为主,都能做到内外相通,使人更接近大自然。高台建筑中的“台”,使用夯土分层筑成的。少数“台”,也可能是利用原有的高地,经过切割、修整、加高而成。而在这个时期的装饰装修采用了砖瓦技术、木结构彩色涂饰、花纹砖,壁画等,(如战国楚先王庙堂及公卿祠堂)。在家具中有了木俎(如图)卧榻式床(床) 陈设也有铜器、织物、漆器、灯具等。春秋战国时代的纹样见于铜器、漆器、砖瓦与织物,瓦当的纹样在春秋特别是战国时,具有相当的代表性。纹样的新红雷有动物纹样,如鹿、鸟、饕餮;自然纹,如山纹和云纹;植物纹,葵纹,菊花纹; 文字纹,多为歌颂、纪念等(如图)。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帝国--秦国。而在公元前206年,刘邦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公元25年,汉宗室刘秀重建汉政权,迁都洛阳,史称东汉。秦在统一六国期间,就建了不少宫殿和台苑。如秦始皇陵、阿房宫(如图)

先秦史教案

徐州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先秦史》课程教案

《先秦史》课程教案 教材:无 主要参考书: 1.王国维《殷周制度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2.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青铜时代》(人民出版社1982年) 3.顾颉刚《古史辨》(中华书局1981年) 4.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2、3、4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5.李学勤《走出疑古时代》(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年) 6.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三联书店1999年) 7.谢维扬《中国早期国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 课时: 36课时 课程结构与课时分配: 本课程考核采用平时成绩与试卷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堂提问和讨论等情况,占综合考核成绩的30%;试卷成绩为期终书面试卷考试,占综合考

核成绩的70%。 第一讲导言 甲、教学基本要求 本讲是《先秦史专题》课程的首讲,通过本章教学,达到以下目的: 1、使学生理解什么是专题课程,先秦史的内涵和研究的时间范围; 2、使学生认识开设《先秦史专题》课程的目的与要求; 3、使学生深刻理解先秦史研究的学术意义; 4、使学生了解先秦史研究的学术重镇、著名学者与本课程拟开设的专题内 容。 乙、时间分配 4学时 丙、思考题 1.试分析论述先秦史研究的学术意义; 2.列举出先秦史研究的名家及其代表作品。 丁、教学内容 一、先秦史专题的名称 1、专题课与通史课的区别 通史:宏观全局面面俱到面宽而不够深 专题:某一方面的具体问题具体而微深入探索研究性教学 2、先秦史 Pre--Qin Dynasty 秦代以前(秦代与秦国的区别)前221年以前 时间跨度长:史前时代国家的早期阶段(战国以后进入到成熟国家阶段) 二、先秦史研究的学术意义 先秦史在中国历史研究领域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1、国际学术界两大重要课题都是在先秦史研究的范围内 (1)人类的起源问题:人类从何而来;现代人类从何而来(人对其自身的思考) (2)国家(文明社会)是如何出现的:我们都生活在国家中世界上国家的出现是按同一个模式还是多种不同模式 人类发展史上的两个巨大变革 2、先秦史是中国历史的第一页 最早的一段历史的第一页源头源远流长 3、先秦文化是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是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先秦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态和价值趋向 (1)中国伦理社会的特征形成于先秦时期 伦理社会(家族孝悌)政治伦理化(家国同构由孝亲发展到忠君) 对后世中国影响深远现在中国依然重人情家本位重视家庭生活天伦之乐 (2)塑造中华民族共同心态的“十三经”主要产生于先秦时期 诗经尚书“三礼”(周礼仪礼礼记)易经春秋(春秋三传)论语孟子孝经尔雅在古人观念中先秦文化几乎是中国文化的全部内容,以致有“书不读三代以下”的说法(3)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形成于先秦时期 《易·乾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中华民族历经内忧外患而生生不息,成为世界上唯一文化没有中断的民族

先秦秦汉史教学大纲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先秦秦汉史》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先秦秦汉史》是为历史专业本科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 (二)教学目的 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先秦秦汉社会历史的面貌及发展变迁状况,继承优秀思想文化遗产,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为培养学生从事历史学科研能力、进一步报考硕士研究生和撰写学位论文奠定基础。 (三)教学內容 本课程是对《中国古代史》课程“先秦秦汉部分”的深化和拓展,将以专题的形式讲述先秦秦汉时期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迁情况,结合最新考古成果,介绍学术界在先秦秦汉史研究方面的新成绩。 (四)教学时数 36学时。 (五)教学方法 本课程主要采用讲述的方法,并适当布置参考书目,组织一次课堂讨论。 二、本文 第一章先秦秦汉史概述与学术热点分析 教学要点:先秦秦汉时期的时代特点及历史地位;先秦秦汉史史料概述;先秦秦汉史研究概况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先秦秦汉时期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1学时) 先秦时期的历史特点;先秦时期的历史地位;秦汉时期的历史特点;秦汉时期的历史地位 第二节先秦秦汉史的基本脉络(1学时) 中国文明的起源;夏商周断代工程;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变迁;秦汉史的基本脉络 第三节先秦秦汉史研究概述(2学时) (1)先秦秦汉史研究特点; (2)先秦秦汉史研究方法; (3)先秦秦汉史史料概述; (4)20世纪的先秦秦汉史研究; (5)先秦秦汉史研究展望 第二章秦人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教学要点:秦人起源问题上文献学、考古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秦国建立特殊历史背景的探

索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嬴秦的起源(2学时) 秦的族源;秦人起源东来说;秦人起源西来说;秦文化特点;秦族的迁徙 第二节早期秦文化探索(1学时) (1)早期秦文化的考古学探索,以甘谷毛家坪遗址和清水李崖遗址为重点; (2)考古学上的秦人来源分析 第三节秦国的建立(1学时) 秦国建立的特殊历史背景;秦人的英雄主义 第三章从封国到帝国 教学要点:从思想史角度分析秦由偏居西隅的弱国而走向统一继而灭亡的原因 教学时数:7学时。 教学內容: 第一节献公改革与墨家学派(2学时) 献公改革;墨家学派与秦结合的历史因缘;墨家后学与秦的关系;墨者对秦政治传统的影响 第二节商鞅变法与法家思想(2学时) 变法过程及内容;变法成功的原因与借鉴;变法的意义与历史影响 第三节纵横家与秦帝业的奠定(2学时) 秦惠文王与张仪;昭襄王对合纵连横策略的利用;远交近攻 第四节秦统一与秦亡原因的思想史探索(1学时) 秦统一原因探索;秦灭亡原因探索 第四章再建帝国 教学要点:统一中央集权、统一帝国的艰辛再建历程(从大泽乡起义到汉武帝即位) 教学时数:5学时。 教学内容:本讲通过对康有为和严复思想的介绍,使同学能更深刻的认识维新派的思想实质,并对其进步性和局限性作了分析和评价。 第一节承秦立汉(1学时) 王政复辟;项羽的军功王政;非承秦无以立汉 第二节汉初政局(2学时) (1)汉初的主要社会、政治问题; (2)汉高帝五年五月诏与社会秩序的建立; (3)有限皇权和联合帝国; (4)汉初布衣将相之局 第三节文景之治(2学时) 诛吕安刘与文帝即位;无为政治和长者群体;文帝的统治;景帝的统治 第五章经学与汉代政治 教学要点:以经学发展演变的视角审视汉代政治史的发展脉络 教学时数:8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汉武帝表彰六经(2学时)

秦汉史期尔雅末考试答案 (2)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 1汉武帝之后的两千年里,历史基本的状态是()。(1.0分)0.0 分 A、 儒表道里 B、 法表儒里 C、 道表儒里 D、 儒表法里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2历史上,通过()的驱使才能实现大义灭亲。(1.0分)1.0 分 A、 利益 B、 惩罚 C、 金钱 D、 官位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答案解析: 3汉代的法律系统是()。(1.0分)1.0 分 A、 法家化的 B、 道家化的 C、 儒法化的 D、 儒家化的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答案解析: 4所谓的“挪置罪名”是指将有罪的()可以说成无罪之人。(1.0分)1.0 分A、 官吏的恩宠 B、 官员 C、 道德的模范 D、 人民的公仆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5下列人物中,不主张发展福利国家的是()。(1.0分)1.0 分 A、 王安石 B、 韩非子 C、 司马光 D、 桑弘羊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答案解析: 6西方历史上,所谓的“重商主义”是指重视对商业的()。(1.0分)1.0 分A、 尊重 B、 管控 C、 发展 D、 投资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答案解析: 7()是秦制与封建制的主要区别。(1.0分)1.0 分 A、 经济发展模式 B、 政治制度 C、 文化模式 D、 附庸或者奴才的管理方式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答案解析: 8()是秦制成功的关键所在。(1.0分)1.0 分 A、 使人人平等 B、 改善人民生活 C、 提高国际地位 D、 发展经济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9从()开始,中国法律逐步儒家化。(1.0分)1.0 分 A、 春秋时代 B、 明清时代 C、 曹魏时代 D、 秦汉时代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10儒家学说认为,()是个人的身体所有者。(1.0分)1.0 分 A、 国家 B、 自然 C、 自己 D、 父母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答案解析: 11()不仅将首都迁至北京,而且在南京还留有模拟政府。(1.0分)1.0 分A、 明代 B、 宋代 C、 唐代 D、 清代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答案解析: 12从()开始,尚书成为了一个庞大的机构。(1.0分)1.0 分 A、 西汉 B、 三国 C、 唐代 D、 东汉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专业考研真题及复试经验

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专业考研真题及复试2019 经验一、名词解释(共五个,每个八分)殷商甲骨文。涉考知识点:甲骨文,史料学,史学1. 史,先秦史。涉及领域:甲骨金文与先秦文献。五铢钱。涉及知识点:汉代史,经济史,货币。涉2. 及领域:秦汉史与简牍学。郭守敬。涉及知识点:元史,科技史,人物史,文3. 化史。涉及领域:元代教育与元代文化。四库全书总目。涉及知识点:清史,文化史,目录4. 学。涉及领域:清代学术思想史。今古文经。涉及知识点:汉史、清史,文化史,儒5. 学发展。涉及领域:中国史学史、秦汉史与简牍学、清代学术思想史。二、简答(三选二,三十分)简述百家争鸣。涉及知识点:先秦史,文化史,儒1. 学史,科技史。涉及领域:甲骨金文与先秦文献。简述南北时期的世家大族。涉及知识点:魏晋南北2. 朝史,社会史,经济史,政治史,文化史。涉及领域:中国古代社会史、隋唐五代史(社科院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是一个研究室)。明朝的分封制度和宗藩体制。涉及知识点:明史,3.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政治史,(中外关系史)。涉及领域:明

史。三、论述(三选一,六十分)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涉及知识点:经济史,1. 社会史。涉及领域:中国古代社会史。唐宋变革论的内容、影响和变迁。涉及知识点:史2. 学史,隋唐史、宋元史。涉及领域:中国史学史。宋明理 学的发展。涉及知识点:文化史,儒学史,3. 宋史、元史、明史。涉及领域:元代教育与元代文化。四、翻译(八十分)太史公自序》,不过列传七十本次的史料来自《史记 记不住是哪几段了,大概是五六百字左右?考察的是释读 正体字,句读,翻译文言文的基本功。综上,我们可以看出社科院考察的点不难,但是比较注重学术功底。考察主要内容覆盖面也比较全,和今年的招生领域会有所切合,选考方向的题建议好好做,因为不知道会不会有导师看初试卷的 可能。复试的过程:小时,分方向考试。一般都跟你的研 笔试,150分,2究方向有关系,也和导师的学术爱好有关。导师会在中午达鲁花赤快速浏览。今年元史复试的题目为:怯薛制度授时历。简答和论述:元代理学发展和获得官方蒙古新字. 地位的过程,元代科举发展。忽必烈行汉法和蒙汉二元体郝制。你对四等人制的看法。句读,《元史列传四十四经》, 东师议的前两段。这个句读我应该是错读两字,错断一处,

秦汉史测验1

秦汉史测验 班级姓名学号成绩 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60分) 秦的统一,具有划时代的伟大历史意义。它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战乱局面,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据此回答 1.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和货币的政治作用是 A.促进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B.便利了经济的发展 C.巩固了国家统一D.建立了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2.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息,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A.焚书坑儒B.推行郡县制C.修长城D.统一文字 3.秦朝的统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主要是因为 A.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B.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C.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战乱局面D.推动了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秦朝统一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据此回答 4.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本质特征是 A.改国王为皇帝 B.建立中央官制C.实行郡县制 D.皇权至高无上 5.秦朝采取的下列经济制度中最能够体现其国体的是 A.实行土地私有制B.统一度量衡C.统一货币 D.统一车轨、驰道和邮驿6.关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建立中央集权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B.皇帝直接任免官吏从而控制人事权C.目的是要维护封建社会的正常秩序D.造成秦的暴政,是一种倒退 7. 秦朝御史大夫的职责不包括 A、执掌群臣奏章 B、下达皇帝诏令 C、裁决中央和地方政事 D、监察百官 8. 中国古代用封建官制代替世袭制,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只要是因为 A、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 B、扩大了统治基础 C、君主控制了用人权 D、实现了选贤任能 9.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诗中提到秦朝的历史事件是 A、政治改革平定山东 B、统一六国焚书坑儒 C、焚书坑儒农民起义 D、农民起义刘项文盲 10. 下列论述中,最能反映秦短暂而亡的是 A、“秦之所以殄灭而降辱者,六王之后也。” B、“四维(礼仪廉耻)不张,故万民离叛。” C、“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D、“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 11. 下列内容不符合秦朝文化教育史实的是 A、以小篆为标准字体颁行全国 B、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实行文化专制

战国秦汉农官制度研究

战国秦汉农官制度研究 食品学院10级6班林志鹏2010511165 【内容提要】伴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巨变,战国秦汉时期的农官制度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呈现出显著的时代特征:在官吏择任上,传统的世卿世禄制渐次被官僚制度取代;在体制方面,国家重农体制确立并逐步完善;在体系构建上,则形成了卓有成效的农业管理体系。农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既是秦汉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产物,同时又与秦汉农业经济的繁荣密切相关。 【关键词】战国秦汉;农官制度;重农思想 【正文】 农官之始,或起于有虞氏。史称,周祖姬弃好种麻菽,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后遂被帝尧推举为农师,被帝舜封号后稷。周人“世后稷,以服事虞、夏”,在华夏部落联盟中以善于经营农业而著称。商周时期,国家机构设置渐趋完备,专设农官以司其职,见诸文献、文物记载的即有籍臣、农正、司民等。与分封制相适应,三代的农官实行的也是世袭制度。这种“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子弟之学,不劳而能”的农官制度,对于早期农业科技、管理经验的积累、传衍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战国秦汉以后,随着社会政治与经济的巨变,传统的职官制度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农官制度也在这一进程中产生了相应的变迁。此间中国农官制度之演变对中国农业发展影响至巨,值得深入研究。 一农官世袭制向官僚制的转化 春秋以前,官吏任用实行“世卿世禄”制,为官者父子相继,“皆世官任”。战国时代随着井田制的崩溃,与之相适应的宗法制、分封制逐渐式微,促进了官吏选举制度的变革。封建官僚制度代替世卿世禄制,郡县制取代采邑制,初步形成了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官吏由国君任免,“不世官”;官吏不再以封邑为官禄,而普遍实行俸禄制度;实行上计制,对各级官吏进行考核,“当则可,不当则废”。由于各国奖励耕战,以富国强兵为务,故辟田胜敌成为了一种主要的仕进之途。“皆作一(农战)而行官爵”,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发展,农业渐成天下大业,农官地位亦随之迅速上升。同时一批“lù@②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也因纳粟帛多而拜爵作官。战国以前,农官地位较低。当时主管工事之司空,位列六卿,“而主管农事之官反由掌教化的司徒兼管,未独立地列于六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教版专题史)一轮复习学案:第33讲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Word版含答案

第33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知识点一董仲舒的新儒学 1.背景 (1)经济: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为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物质基础。 (2)政治: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3)思想:汉初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满足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内容 (1)为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2)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3)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 3.特点: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的儒学体系。 汉代儒学成为主流 汉武帝的“独尊儒术”采取了“综合的办法”,“吸收了各种学派的思想,甚至包括对立派的思想中的有用的东西,收罗进‘儒术’这个思想体系之中,然后要人们去‘独尊’,同时,对于思想上的各派别,既不‘焚’,也不‘坑’,而是让其存在”。 ——郭志坤《评议武帝的“独尊儒术”》核心论点: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不是独崇儒学排斥其他各学派思想,是以儒术为核心,吸收和杂糅其他各派学说的综合。 知识点二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确立 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1)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2)规定儒家经典为国家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3)兴办太学,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4)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构图解史】汉代思想“大一统”的背景 信息提取:汉武帝时期,黄老之学不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吸收诸子百家思想,改造儒学,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维护了君主专制统治。 【构图解史】董仲舒的新儒学 信息提取:董仲舒的“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适应了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的需要,其实质是文化专制。 【漫画解史】太学的影响 信息提取:太学的建立,开启了儒学教育的官方化,有利于儒家思想主流思想地位的巩固。 重点一董仲舒改造儒学的背景、特点 “时空观念”下的“历史概念” 1.黄老之学 (1)战国时期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黄”:黄帝的学说,修身,养生。“老”: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 (2)黄老之术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初期。黄老思想以道家思想为主,并兼采阴阳、法、儒、墨等诸家观点,形成自己的一家之言。特点是“无为而治”。黄老思想主要就是汉初的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版)专题二第1讲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作业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2019·桂林、贺州期末联考)文献里关于秦朝“三公九卿”官员的事迹,只有丞相、御史大夫及九卿参与国家事务的记载。另据考证,秦朝时期太尉一职并没有具体的人员担任。对此现象符合史实的解释是() A.巩固君主专制集权需要 B.太尉一职实为后人杜撰 C.秦朝政局保持稳定太平 D.秦朝中央官制变动频繁 解析:选A。秦朝皇权至上,太尉虚设,是为巩固君主专制集权的表现,故A项正确;太尉是秦朝设置的重要中央官职,故B项错误;秦朝虚设太尉不能说明秦朝没有采取大型军事行动,故C项错误;秦朝中央实行三公九卿的中央官制,基本稳定,故D项错误。 2.(2019·南通调研)《剑桥中国史》载:“对帝国而言并不是新东西,也不是起源于秦。但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材料评说的制度应是() A.分封制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 解析:选C。材料中“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与材料中“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相符,故C项正确。 3.(2019·福州质检)西汉一朝共有22家外戚,半数出身于布衣、战俘、刑徒、奴仆等。“其始皆由贱而起,由至微而至尊”。这表明() A.时代变革导致观念变化 B.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C.社会等级差异明显缩小 D.政治联姻作用上升 解析:选A。题干中“22家外戚,半数出身于布衣、战俘、刑徒、奴仆”以及“其始皆由贱而起,由至微而至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大变革,引起

秦汉时期的美术

第四章秦汉时期的美术 (221 BC——公元220年) [知识点提示]: (一)秦俑艺术;(二)西汉大型石刻造像艺术;(三)西汉帛画;(四)两汉墓室壁画;(五)画像石、砖艺术。 [重、难点提示]: 介绍秦汉美术的繁荣与发展,秦汉在雕塑艺术上的成就(重点介绍秦俑艺术和两汉大型的纪念碑式的石刻造像);汉代绘画在种类、题材、内容上的丰富和艺术上的新风格。 第一节秦汉时期的美术概况 一、历史文化背景: 1.历史概况: a.秦:(BC221—BC206) 西汉:(BC206—公元8年) 新莽:(公元9—24年) 新汉:(公元25—220年) b.秦汉时期的中国,已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强大、富庶、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最为繁荣的 国家之一,在东西经济文化交流和世界文明史上获得了重要地位。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东汉班超出关经营,以及在交通上起重大作用的“丝绸之路”,对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社会思想: 以“儒”为主,以“道”为辅,佛教自西汉后期已传入中国,东汉时代已为少数统治者支持和信仰,但无显著影响。 两汉时代的社会思想表现不外是:一者尊君、一统、伦常之说支配人心;一者神仙方士之说盛行,谶纬学说盛行。 形成以儒、释、道三家哲学相结合的中国哲学的主要根基思想 二、社会思潮对美术的影响 三、美术发展的概况: 1.突出成就: a.秦汉时期的建筑、雕塑、绘画、工艺美术、书法等,美术的各方面,都得到飞跃的发展,体现了封建社会上升时期富于创造活力的时代特征,对民族美术传统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对三国两晋南北朝以至隋唐美术的发展准备了条件。

b.建筑:都城及宫殿、坛庙、苑囿、住宅以至陵墓等建筑类型,已形成中国建筑一整套有异于世界其它各系建筑的艺术表现手法。 c.雕塑:秦始皇兵马俑、两汉大型石刻造像艺术、汉俑等雕塑类型,气势雄浑、真实生动、充分运用了写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交织的艺术表现手法。 d.绘画:马王堆的西汉帛画、汉代墓室壁画、画像石、砖等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思想和道德理想。 d.工艺美术:分工细致、种类繁多、制作精美、青铜工艺、陶瓷工艺、漆器工艺、丝织工艺等成就辉煌、蜚声中外。 书法艺术:各种书体已基本臻于完备,玺印篆刻艺术也很发达。 2.题材内容: a.表现统治者的威严和奢侈享乐的生活。 b.祈求长寿升仙和神仙世界的表达。 c.表彰功臣、烈女、贞妇、孝子、贤妃、忠勇侠义之士、古圣先贤之类的人物故事。 3.艺术风格: a.简朴雄浑、奔放有力,展示了奋发向上、满怀自豪感以及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时代精神。 b.这个时期在美术创作中已着力神情的生动刻划和动态情节的明确表达,同时也往往注意抓取动人的细节,并适当运用夸张的手法。 第二节秦汉时期的雕塑艺术 秦汉时代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发展史上一个突飞猛进、成就辉煌、风格奔放沉雄、影响深远的发展阶段。就文献记载和现在已发现的事物资料来看,秦汉时期的雕塑艺术大体可分为: ①宫殿、坛庙、苑囿、陵墓前的大型仪卫纪念性雕塑。 ②用于砌筑及装饰墓室、石祠、石阙的画像石、砖。 ③用于殉葬的陶、石、木、金属雕塑的人物和动物(俑) ④中原地区汉族与边远各民族的实用工艺装饰性雕塑等。 一、秦俑艺术: 自1974年3月在陕西临潼西杨村距秦始皇陵东1.5公里的地方发现大型陶兵马俑后,才真正揭开秦代雕塑艺术的宝库,填补了秦代雕塑乃至美术史的空白。 1.形制结构: a.现已发现的三个俑坑,均为地下土木结构建筑,坑底铺青砖,总面积达两万多平方米,估计从 葬兵马俑约八千件,已出土一千多件,从形制来看,是按当时的左、中、右军制安排的一个统一完整、威武雄壮的军阵构图。

中国史学史复习材料

先秦史学的特征: 1、史学撰述体例的特征。 先秦史学在撰述体例方面,历经了一个持续不断的演进变化的过程,这与史学形成与发展所应具备的相关要素及相应条件密切相关。文字形成之后,结绳刻画和口述传承被神话传说的追述形式所替代。历法的逐步完善、史官的出现、政事的需要,渐次形成甲骨、金石、竹木等不同载体的政令档案汇编,进而形成早期的编年体史著。随着史官制度的完善和分工的细密、社会生活剧烈变动的需求等诸多因素,史学撰述体例逐渐丰富多样,并驾齐驱,编年体渐趋完备,国别记言体形成,纪传体通史规模初具。 2、史学记载内容的特征。 随着文字的形成、史官及史官制度的逐步完善、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史学撰述体例自身的发展、史学主体意识的形成、史学功能认识的提升,促使并且推动史学记载的内容不断发生相应变化。先秦史学记载的内容,呈现着记事内容从简到繁、单一到多重、简单到复杂、重神到重人、事件到观念、制度到思想、政事到社会人生的全貌的层递式的发展变动演进的特征。 3、史学主体意识的特征。 在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发展变化进程中,中国古代先人在与自然的抗争中,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在争取生存、发展和追逐利欲的纷争中,史学主体意识逐次呈现出从古到近、人数由少到多的自觉意识不断累积增强的发展变化趋势。4、史学功能原则的特征。 随着史学的发展完善,史官制度的发展完备及其职分职责的细密化,历史经验教训的累积,史学意识的自觉化的增进,以及纷繁复杂的社会历史形势变动的需要,人们对史学功能原则重要性的认识与时俱进,使之呈现出渐次加深及逐步形成共识的特征。如史学借鉴功能的形成,疏通知远认识功能的形成。 5、史家历史观念的特征。 伴随着史学多重因素的发展变化,历史社会生活环境的剧烈变动,历史典籍的渐次增加累积,史家认识的不断提高深化,史家的历史观念呈现出层出不穷、多家并存、互促互进、各领风骚的竞争不息的特征。先秦史家的历史观念的不断变化,依次或并行而形成天命史观、圣王史观、民本史观、复古史观、循环史观、变易史观等历史观念,不断推动影响着先秦历史的发展进程。 总之,先秦史学的特征是多方面的。它促进并且推动了先秦史学从萌芽到规模初具的发展进程,为中国史学的发展形成奠定了坚实宽广的基础,并对其后中国史学的发展演进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秦汉时期的史学特征: 1.开创了纪传体编史的先例。 纪传体是秦汉史学的创造,司马迁是开创者。他在《史记》中采用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本纪放在全书之首,按年月次序编写帝王的历史,以记载帝王的言行政绩为主,同时叙述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重大事件;表采用表格的形式排列人物或事件;书记载典章制度;世家主要是记

战国秦汉部分重点

战国秦汉部分重点 1、简述宗法制的核心内容及发展过程。 这种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影响于后来的各封建王朝。 宗法制度的核心内容有三:其一是嫡长子继承制。其二是分封制。其三是严格的宗庙祭祀制度。 东周秦汉以后,郡县制代替分封制,官僚制代替世卿世禄制,族权与政权逐渐分离,宗法制度失去了它赖以存在的重要基础和政治功效,宗法制度和宗族社会走向解体。 2、概述中原地区(两周三晋地区)战国时期乙类墓葬形制及陶器组合的演变规律。 ①战国早期,皆为竖穴土圹墓。春秋时就出现的头龛,此时十分流行。随葬品或在龛内或在头前方。葬式为屈肢为主。 ②战国中期,继续流行竖穴墓,开始出现洞室墓。洞室分横室和竖室两种,洞室小于墓道。这种洞室墓当是从竖穴墓的头龛发展来的。器物组合同上期。 ③战国晚期,洞室墓增多(郑州等地还出现了一种竖穴空心砖椁墓,一般有头龛)。一般以盒形的陶敦(盒)代替了豆,“幎目”不见。 ④陶器的分期:陶器组合:三晋两周地区战国时期陶器墓随葬陶器组合主要以河南洛阳中州路墓地、河南陕县后川墓地、山西长治分水岭墓地、山西长子墓地为代表。 战国早期,以鼎、豆、壶组合占绝对优势的中州路墓地陶器组合,不同类别的陶器墓随葬鼎数亦有别。陶鼎数量由可达5个递减为不超过1个。 战国中期,后川墓地陶器墓出现了陶列鼎(M2075),本期后川和中州路墓地陶器墓皆盛行鼎、豆、壶。 战国晚期的陶器墓以中州路墓地第七期为代表,以鼎、盒、壶为典型组合的现象集中表现于乙、丙类墓中。 战国时期仿铜陶礼器的发展进入高峰期。战国中期偏晚以后,在大型墓中也出现了全部以陶礼器随葬的情况。 3、乙类墓葬透露出的信息 第一,几乎全部墓葬都使用了陶礼器,说明战国时期,士的地位已没有以前尊贵,他们所使用的礼器已下降到庶民,或庶民升级为士,这是等级制度的一大变化。 第二,洞室墓的出现,究其社会原因,可能还是在“事死如生”愿望所驱使,将地上住宅建筑模拟到地下。对传统棺椁制度的一个变革。 第三,战国晚期还存在一种不用陶礼器随葬的墓。“事死如生”观念得到更彻底的实践,人们努力实现地下生活和地上生活的一模一样。

第三章 秦汉史学

第三章秦汉史学 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该章的学习,使学生重点了解司马迁生平事迹、史学思想以及《史记》的体例、内容、艺术特色、史料价值。知道纪传体史书的基本特点。引导学生分析《汉书》与《史记》在体例和内容等方面有哪些异同。 教学重点:秦朝对史学的摧残,司马迁其人、《史记》、《汉书》的体例、内容、特色;教学难点:司马迁和班固的史学思想及他们的异同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学法指导:对比《史记》和《汉书》的特点,加深对纪传体的理解 本章主要阅读文献: 1、朴宰雨著《<史记><汉书>比较研究》中国文学出版社1994 2、陈其泰赵永春著《班固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刘国辉著《司马迁全传》长春出版社1998 4、许殿才《两汉时期的历史盛衰总结与政治》史学史研究/2000年02期 教学过程: 第一节秦朝史学 一、秦国的史学 秦国和当时的诸侯国一样,拥有自己的史官系统。有御史、内史等史官。《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秦、赵二王渑池相会,双方各命其御史书某年、某月鼓瑟、击缶之事。秦统一后,也设有太史令之职。《史通·史官建置》云:“至秦有天下,太史令胡母敬作《博学》章”。(见《说文叙》、《汉志》)《史记·秦本纪》:“十三年,初有史以纪事,民多化者”。 商鞅变法后,秦以主张法后王的法家思想为指导,严重制约了史学的发展。 由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因此秦朝史学、文化著作留传至今的极少,但并不能因此说明秦朝不重视史学和文学。 二、史学在秦朝的地位 秦焚书时,烧掉了《诗》、《书》等儒经及六国的史书,但《秦纪》一直保留至汉初。司马迁曾依据《秦纪》编写《六国年表》。他说“余是因《秦纪》,踵《春秋》之后,起周元王,表六国时事,讫二世,凡二百七十年”。(《史记·六国年表序》)这部《秦纪》是秦朝史官保存的一些较为原始的资料。《六国年表序》称“独有《秦纪》,又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说明它还不是一部十分成熟的史书。 此外还有《汉书·艺文志》所载的“《奏事》二十篇”。《奏事》内容一为大臣奏言;一为巡游刻石。云梦睡虎地发现的地方官员私撰的《编年记》,内容为逐年记述秦昭王元年(前306年)到秦始皇三十年(前217年)秦统一全国的战争过程。 秦朝的史官记载有二:一为太史令胡母敬;一为张苍。《史记·张丞相列传》:“张丞相者,阳武人也。好书律历。秦时为御史,主柱下方书。” 楚汉相争时,萧何入咸阳“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图书也”(《史记·萧相国世家》)。秦焚书100多年后,一些散失于民间的藏书相继重见天日。尤其是汉惠帝四年(前191)废“挟书律”后,大批经史书籍陆续收归朝廷和私人之手。司马迁称“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太史公自序》),他在作《史记》时,曾经参考了包括《秦纪》在内80多种书籍及秦时留下的档案文件。因此可以说秦朝掌管着大量图书资料。但由于焚书,秦时保存的图书资料及秦代的史书已较少流传下来。

西南大学先秦史 秦汉史名词解释

先秦-秦汉史 命题人:李世平邹芙都 名词解释 1、山顶洞人 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属晚期智人。因发现于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顶部的山顶洞而得名。年代为距今约3万年。山顶洞人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2、半坡类型 属于母系氏族时期前期仰韶文化的一种文化类型。因以陕西西安半坡遗址为代表,因而得名。主要分布在以渭河流域为中心,东起太行山西侧及郑州附近,西至陇东,南到武当山北侧,北达河套平原及熊耳山一带。 3、龙山文化 黄河中下游地区约相当于新石器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因为首先在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发现而得名。后来研究表明,所谓龙山文化,其文化系统和来源并不单一,不能视为只是一个考古学文化。现已分别命名为山东龙山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河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 4、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是距今约5000~7000年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彩陶文化。因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故按照考古惯例,将此文化称之为仰韶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一带、以秦晋豫三省为核心的中原地区,以陕西大部、河南西部和山西西南的狭长地带为中心,东至河北中部,南达汉水中上游,西及甘肃洮河流域,北抵内蒙古河套地区。其中以陕西省为最多,共计2040处,占全国的仰韶文化遗址数量的40%,是仰韶文化的中心 5、对偶婚 对偶:指夫妇双方身份、地位相配 亦称对偶家庭。指原始社会时期,不同氏族的成年男女双方,在或长或短的时间内实行由一男一女组成配偶,以女子为中心,婚姻关系不稳固的一种婚姻形式。它是群婚制向一夫一妻的个体婚制转变的过渡形态或中间环节,产生于原始社会蒙昧时期和野蛮时期的交替阶段,盛行于野蛮时代,即原始社会晚期。 解释:马克思说:在普那路亚家族制下,便多少有了一男一女结成配偶过同居生活的事实,而这是社会状况的诸条件引起的,每个男子在其若干妻子中,有一个是主妻,反过来说女子也是如此,因而有了向对偶婚过渡的倾向。人是感情动物,这就决定了他(她)在众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