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物资源学1

生物资源学1

生物资源学1
生物资源学1

1、生物资源:它是自然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指生物圈中对人类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动物、植物、微生物有机体以及由它们所组成的生物群落。生物资源包括基因、物种以及生态系统三个层次,对人类具有一定现实和潜在的价值,它们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的物质体现。

2、藻类植物的基本特征有:

①植物体没有真正的根、茎、叶的分化,多为单细胞群体、丝状体、叶状体或管状体;

②含有叶绿素等多种光合色素,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独立生活;

③藻类植物的生殖器官多为单细胞;

④它的合子萌发不形成胚;

⑤(生境)多为水生、少为陆生。

3、蓝藻门的分类学特征:

植物体既有单细胞又有多细胞类型的非丝状体和丝状体类型。其中丝状体类型中的有些种类可以前后滑动或左右摆动,如颤藻属中的种类。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多肽葡聚糖。原生质体分化成两部分,即位于细胞中央区域的核区(中央质)和位于核区四周的周质(色素质)。细胞中储存的光合产物主要为蓝藻淀粉和蓝藻颗粒体。在鱼腥藻属、念珠藻属等丝状蓝藻中,部分营养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分化形成一种特殊的细胞——异形胞,它的功能主要是将藻丝体分隔成藻殖段进行营养繁殖。其细胞内含有固氮酶,可直接固定大气中的氮气。单细胞和群体蓝藻主要靠细胞分裂和群体破裂进行繁殖;丝状体蓝藻则主要以藻殖段的形式来增殖。蓝藻现知种类约为1500~2000种,分布广泛。其在食用、药用、生态保护以及其它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4、绿藻门的分类学特征:

绿藻的形态多种多样,有单细胞、群体、丝状体、叶状体、管状体等。绿藻细胞的细胞壁主要由纤维素构成。绿藻细胞中的载色体和高等植物中的叶绿体结构类似,其所含的光合色素也和高等植物相同,主要由叶绿素a、b,多数种类的载色体中有一至多个蛋白核。绿藻的贮藏物主要为淀粉。绿藻中一些种类的营养体和多数种类的孢子或配子具2条或4条顶生等长鞭毛。90%左右的绿藻生活于淡水、潮湿土表、岩面,只有约10%的种类生活于海水中。绿藻门是藻类植物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类群,约有350属,8600余种。

5、生物资源的特征

1系统性

2可更新性

3地域性

4周期性

5有限性

6增值性

7、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节肢动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分布广泛,是动物界最多的一门动物,主要特征又以下;

1异律分节和身体部分:身体若干节相互愈合,分别组成头部,胸部和腰部。头部用于摄食和感觉,兄不用于运动和支持,腹部用于代谢和生殖,增强对环境的适应性。

2附肢分节; 附肢各节之间及附肢与身体之间都有可动的关节,增强运动的灵活性和对复杂环境的适应性。

3发达的几丁质外骨骼:由体壁的表皮细胞一层向外分泌几丁质和蛋白质所组成。几丁质外骨骼由外向内分为:上角膜,外角膜和较厚的类角膜。各层都有不同的作用。

4体腔与循环:混合体腔和开管式循环系统

5消化系统;;由前肠。中肠。后肠组成。口气则由附肢特化而成,有多种类型。

6呼吸系统和排泄系统:呼吸器官;水生的为鳃或书鳃,陆生的为肺和书肺。排泄器官;一

类为肾特化而来的腺体结构。另一类就是马氏管。

7神经系统:链状神经系统,比环节动物稍集中。

8生殖发育:多数节肢动物为雌雄异体,异体受精。生殖方式多样。

节肢动物的分类:节肢动物分为有鳃亚门有鳌亚门和有管亚门。有鳃亚门分三叶虫冈,甲壳纲,有鳌亚门分肢口纲和蜘行纲。有管亚门;原气管纲,多足纲,昆虫纲。

昆虫资源的利用:传粉,食用,饲用,药用,工业用,天敌,饵用等等。

7、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

生物资源的利用原则:生物资源是可更新资源,能通过自我更新得到恢复。以往人们对生物资源缺乏科学的认识,错如的认为生物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因而在人类历史上,对生物资源利用过度,从而破坏和毁灭生物资源。在生物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之间矛盾重重。近年来,人类因过度利用而破坏生物资源的情况日趋严重,同时也存在资源利用不足造成浪费问题。要做到合理利用和保护生物资源要考虑很多方面的问题。

1、保护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保护物种多样性

3、种群最大持续

4、最适持续量

5、最小生存种群理论

6、最佳生境原则

7、一些重要的猎取对策

8、物种的保护对策

生物资源的保护策略

生物资源的最显著特征是能够再生,不断更新,但这种更新能力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限度就会破坏生物资源,物种一旦灭绝就绝对不可再现。为了使自然资源得到更好的保护利用,应当采取以下保护对策:

第一,开展生物资源的本底调查。

第二,建立自然保护区。

第三,加强资源生物的引种和驯养

第四,严禁滥采乱伐,滥捕乱猎,制定保护法。

第五,加强法制,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生物资源的研究开发过程:

第一,找文献,首先通过书记查阅和网咯收索,了解你所要开发的该物种的生境,习惯,分类上的特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等。再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后,进一步查找相关文献,对该物种的研究情况及开发前景找到更多的背景。

第二,文献加工:挤兑你查找的文献惊醒选择性的阅读,整理,提炼。目的是,了解别人的工作,清楚将来发展的趋势,以便提出正确的战略措施,确定自己的方向,可以是自己感兴趣的,或是别人研究中的不足。

第三,资源获得;:在了解该生物的各种信息后,必须首先获得标本才能对其进行研究。一般步骤为,采样,分离,鉴定,保存。

第四,行动:获得样本后。就按你自己所确定的方向进行研究。

第五,当你通过研究得出传记和专案时,应注意知识产权的保护,要申请专利,技术保密等。还有就是即时发表文章,让人知道你的研究。

第六,实践检验极大规模获取阶段。为了检验你的结论是否正确及专案的可行性,应进行大量的推广实验,若可行,则进一步大规模投入生产,获得大量的生物资源。

8、引种与驯化

植物的引种驯化

一,引种的涵义和重要性

涵义:植物引种是从外地或外国引进一个本地区或本国所没有的植物,经过驯化培育,使其成为本地区或本国的一个栽培物种。引种主要指引进,是初级阶段;驯化是在引种基础上的深化和改造,从而使引进的植物获得对新环境适应的阶段,两者统一在一个过程中。

驯化:在更多情况下引种区得各种环境因子同种源区可能存在一些差异,需要引种动物经过较长时间的适应,使其对一些环境因子的耐受范围发生适当调整,甚至生理习性、形态结构也可能发生一定程度上的变化,以适应新的环境条件,这就称为驯化。根据驯化的结果,可将驯化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能够完成个体的生长发育,引种动物同引种区各种环境因子以及各种原有生物之间能够相互适应,即表现为个体行为、生理等方面的适应。二是引种亲本在引种区可以实现有效的繁殖,产生具有生存能力的后代的过程。所以从一定意义上来讲,第二个层次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引种驯化,因为引种个体产生具有生存能力的后代,并开始新一轮的生命周期,才表明动物可以在引种区真正实现世代的繁殖。

重要性:通过植物引种,可以大大增加本地区或本国内的植物种类,不仅有利于提高一个地区的植物资源多样性;还能更充分的了解一个地区植物生长的自然条件和潜力;同时也能更充分地认识一个植物的适应环境和它的生态生理状态。植物引种具有植物实验生态学的作用,能大大丰富植物栽培的知识。

二,植物引种的目的要求

植物引种的目的主要在于增加本地区植物资源种类的多样性,涉及林木、蔬菜、水果、粮食、花卉、牧草及环境保护植物等诸多领域。比如说:

(一)用材林树种

(二)薪炭林树种

(三)防止土壤侵蚀及固沙造林树种

(四)城市及工矿区的绿化树种

(五)次生林改造及天然林采伐迹地更新树种

(六)增加林产品种类

三,植物引种选择的原则

(一)气候条件:每种植物都有各自的适生范围,即生态条件。生态条件中气候最为重要。

植物的生存不但要适应所在地全年四季的气候,而且还要能适应当地几年中甚至几十年难遇的绝对气候,如绝对低温、最干旱年份等。一般来说,引进地区的气候条件应当与原产区的气候条件相适应。各种气候因素并不是单独作用于植物,常常是几个因素互相联系起来影响生长发育。1.气温:(1)绝对低温:关系到植物能否生存的最重要条件是温度,特别是绝对最低温度,低温的持续时间也是限制及危害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2)绝对高温:绝对高温对植物的损害看起来不如绝对低温显著,但高温同时伴随干旱与日俱增会加重高温的危害。2.降水及湿度:年降水量是决定植被的主要类型的决定性因素。降水量由多到少,植被类型依次由森林到森林草原、草原、干草原、半荒漠、荒漠。3.风:

(二)土壤条件:植物的地下部(即根系)生长于土中,与土壤密切相关。从选择引种植物的角度出发,有以下几个重要方面:1、土壤酸碱度(pH)值及含盐量2、土壤排水性状及通气性3、土壤温度4、土壤养分

(三)土壤微生物: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使土壤活化有些微生物与植物根部组织共生,成为植物生长所必需的一部分。植物中有许多具有微生物共生的根瘤,也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在引种有根瘤或菌根的植物时,应注意共生菌的引进,如豆科(细根瘤菌)

(四)地形:地形对植物的生长是一个间接的、但又是带有综合性的因素。小地形影响气候因素,如日照强度、空气流动性。中地形影响土壤的侵蚀和沉积、堆积,影响水分的再分配和排水,影响土温。大地形影响光照、气温、降水。

四,种源选择和选种育种

(一)种源的选种:

在引种过程中对有些植物重新进行试验,寻找合适的种源;还应从优良母钟采集种子。(二)选种和杂交育种:

从引进植物中选择适应性强,遗传性状良好的植株作为母树采种繁育是引种驯化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培养外来植物对本地环境的适应性,可通过与本地植物杂交育种,取得适应性强的杂交后代。

五,引进植物的栽培

引种工作的最终成功还要以采取适宜的人工培育措施为保证。引种培育技术:

(一)种子处理与贮藏:接到种子后,首先要进行必要的登记、记载和检查,如记载种子形状、颜色、测定种子千粒生、种子发芽率。其次,引进的种子应进行消毒,避免病菌虫卵的传播。

(二)育苗:1、播种前种子处理2、苗床耕犁和筑床:容器育苗用的土壤要求:(1)有充分完全的养分,使苗木能健全生长发育(2)土壤结构良好,容器轻,这样,植物对土壤养分及水分的吸收性能高,移栽时轻便(3)无害虫卵块、病菌孢子或能传播的菌丝体。

(三)试验地的选择及整地

(四)栽植后的管护

(五)培养种源

六、引种植物实验及建立引种技术档案

(一)引种植物实验:一般来说,引种植物实验分植物园阶段、淘汰阶段、测验阶段和验证阶段。各阶段的目的要求不同,但也是一个动态和连续过程。

(二)建立植物引种技术档案

(三)几项必要的观察测定

1、适应性的观察

2、生长测定

3、物候观察

动物引种驯化的目的和意义

(一)作为养殖对象

将国外或其他地区养殖技术较为成熟的品种引人各种环境条件相似的地区进行养殖,可以砸在较短时间内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同传统的育种工作相比要经济得多,而且也要迅速得多。(二)取代原有品种

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可以引入具有显著经济价值的种类进行异地驯养,通过竞争取代原有物种,占据原有物种的生态空间。

(三)引进适应能力较强的物种,以填补出现的生态位空缺

适当引人能够适应该环境条件的物种,填补出现的生态位空缺,以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可以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四)作为育种材料

引种是育种材料的重要来源,可以显著地提高工作的效率。

(五)提高饵料鱼

美国在一些大中型水域放流大口黑鲈,必须同时投放一定比例的蓝鳃太阳鱼,以供前者食用。(六)用于生物防治

生态系统中存在着复杂的食物链关系,科学合理地利用这种关系可以有效地维持系统的平

衡,因系统中任何成分无节制的滋生而造成生态系统额破坏。

(七)濒危物种的异地保护

由于环境污染、栖息环境破坏等因素,使得原有的栖息地不再适合某一物种的生存,就可以将动物引入其他气候、环境要素较适宜的地区进行驯养,以防止物种的灭绝。

资源动物引种驯化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我国在资源动物引种方面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在思想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②在移植与推广中缺乏可行性论证,急于求成

③引种的检疫管理不严

④对种质选育、提纯、复壮和保种等工作重视不够

⑤引种的管理机构不够健全,管理程序不够科学

⑥引种的渠道多、单位多,处于无政府状态,造成人力和物力的浪费。

①克服引种的盲目性

引种要有明确的目的性,不能盲目引进。要根据当地环境条件,生态系统的特点,饵料资源利用状况及实际需要,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

②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

引进一个新物种时应充分考虑引进物种可能对当地原有种的影响,以免得不偿失。

③引种时必须做好检疫工作

引种时应尽量避免将原水域中的病原体和寄生虫带人新的水域。

④加强保种复壮工作,防止种质退化

引种是否成功的标志除了引种对象能否在新的水域正常地生长发育和繁衍后代外,更重要的是能否在其世代中保持原有的经济性状。为此,引种后要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品种的混杂与退化,做好品种的提纯与复壮。

⑤建立健全的引种管理体制

引种既要有大量的技术工作,也有大量的行政和组织工作,因此,必须建立健全的引种管理机构来统筹安排。

植物资源灭绝10.15

作业四 资源植物灭绝的人为因素有哪些 一、生态环境的破坏,片段化,退化 1、植物资源灭绝的最大威胁——生态环境的破坏 热带50%野生生态环境破坏,亚热带生态环境破换80%以上,中国70%天然林已被采伐,50%草原被破坏,25%收沙漠威胁。 2、生态环境片段化 原来覆盖面积很大的生态环境,由于道路、农田、城镇以及较大的人类活动场所二分割成小块。对植物资源的威胁表现:(1)对物种流动的影响;(2)边界效应。 3、生态环境的退化与污染 影响因素:环境污染,杀虫剂、化工产品及废物、工厂和汽车排放的废气等。 包括农业污染、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及全球性气候变化等都对物种的生存构成威胁。 二、外来物种的入侵,引进和疾病 1、外来引种 水葫芦、薇甘菊、紫茎泽兰等。 2、野生生物疾病的增加 人类的各种活动促进野生生物疾病发生率增加。 三、资源过度利用 尽管我国植物培植已初见成效,但总体发展水平仍然较低,还没有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繁育、培植体系,给植物保护带来很大压力。植物培植的科技含量

较低,资源增长缓慢,甚至还有部分单位借人工培育为名,非法从野外掠取资源,对资源造成极大破坏。 兰花资源、红豆杉资源被盗采、发菜和甘草资源被乱挖滥采等。由于人口众多和经济发展对资源的需求持续扩大,已严重超出了资源增长幅度,导致资源总量不断下降。一些需求量大的物种,如麝类、穿山甲、红豆杉等,资源已下降到濒危程度。特别是在市场高额利润的诱惑下,一些不法分子仍在大肆、乱挖滥采和非法经营、走私野生植物及其产品。这样的情况,国家应采取措施遏制资源下降趋势,促进资源的恢复和发展。 物种状况生态环境丧失资源过度利用引种其他 灭绝28% 25% 25% 22% 趋于灭绝47% 28% 15% 10% 植物资源保护与管理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随着我国对资源的利用范围越来越大。对资源的破坏也就越来越严重。在我国的野生资源中,有很多植物正处于濒临灭绝的状态,有的甚至已经灭绝,因此,探索并且完善植物资源管理的经济手段,并且发挥经济手段的作用,是当前植物资源工作者的主要工作。因此,对于植物资源管理中的经济手段,也就成为当前在植物资源管理手段的主要研究方向。 一.目的 (1)保护植物物种的生存; (2)保护植物资源的再生能力; (3)保护植物资源的多样性; (4)保护植物资源形成的生态环境。 二.意义 1.野生植物可以维持生态平衡

植物资源学复习题(无答案)

汇华学院《植物资源学》参考复习题2011-5-7 一、名词解释: 1.生物资源 2.变形体 3.颈卵器植物 4.原叶体 5.多胚现象 6.松脂 7.双受精现象 8.可更新资源 9.异形胞 10.拟蕨植物 二、填空题: 1. 发状念珠藻的植物体丛生呈毛发状,干燥时黑褐色,故俗称。 2. 海带藻体明显分为、及三部分,其内含丰富,多食可防 治甲状腺肿大。 3. 一些细菌在氮的固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故统称为,主要包括 和。 4. 地衣对反应非常敏感,根据这一特性,常用地衣作为的监测生 物。 5. 提灯藓科中许多种是生活史中必需的冬寄主,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对 于的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6. 我国西南地区、长江以南各省蕨类植物丰富,其中的省被称为“蕨类 王国”。 7. 裸子植物是保留着,具有系统,能产生的一类高等植物。 8. 毛茛科的资源利用主要有用,如乌头;用,如华北耧斗菜。 9. 苔藓植物通常分为、和纲。其中的对治疗心脏 病有显著疗效。 10.提灯藓是蚜虫生活史中必需的。 11. 大多数蕨类植物的配子体为背腹分化的叶状体,腹面生有 和。 12. 蕨类植物中的分布已极其稀少,近于濒危状态,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 植物。

13. 孢子的含油量约40%,为不干性油,是铸造业的优良脱膜剂。 14.茶原产于,其中的绿茶是经过、、三道工序 制成的。 15. 西瓜原产于;甜瓜原产于;葫芦原产于。 16. 先叶早春开花,与“松、竹”并称“岁寒三友”。 17. 天麻为多年生腐生草本,它的为著名中药。 18. 我国东北区最为著名的药用植物有;著名的纤维植物被誉为“东 北三宝”之一。 19. 桃起源于国,其栽培历史已有年以上。 20. 茄科中的是重要的药用植物,其根皮称“地骨皮”。我国有7种3 变种,多分布在和。 21. 海带体内的能促进炎性渗出物的吸收,并能使病态组织崩溃和溶解。 三、选择题 1. 螺旋藻隶属于 A. 绿藻门 B. 褐藻门 C. 蓝藻 D. 红藻门 2. 石莼的藻体为 A. 丝状体 B. 茎叶体 C. 单细胞体 D. 膜状体 3. 虫草(冬虫夏草)是 A. 真菌 B. 地衣 C. 种子植物 D. 蕨类植物 4. 苔藓植物中的()对治疗心脏病有显著疗效 A. 泥炭藓 B. 大叶藓 C. 提灯藓 D. 地钱 5. 被食用的“蕨菜”是蕨的 A. 花序 B. 成熟的孢子体 C. 嫩叶 D. 配子体 6. 银杏种子的()具较高毒性,提取物可用于杀虫 A. 中种皮 B. 外种皮 C. 外果皮 D. 内果皮 7. 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特产于我国 A. 华北及华东 B. 华北及东北 C. 华北及西北 D. 东北及华南 8. 目前,我国采脂的树种主要集中于

生物资源学教学大纲

《生物资源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TT2018-330 课程名称:生物资源学 总学时数:36 学分:2学分 一、说明 (一)《生物资源学》课程的性质: 《生物资源学》是生物技术专业生物资源利用方向的专业拓展课程。本课程是介绍人类对生物资源的认识及其开发利用的理论和方法。生物资源是生物圈中对人类具有一定价值的生物以及由它们组成的生物群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 (二)教材及授课对象: 教材:《生物资源学导论》(第一版) 编者:陈集双,欧江涛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 授课对象:生物技术专业 (三)《生物资源学》的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应获得以下知识和能力: 1.掌握生物资源的概念及其多样性; 2.理解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 3.了解生物资源上的研究与开发。 4.初步具备辨证地观察、分析和解决生物资源有关问题的能力; 该课程充分体现专业选修课的基础性和通用性。并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对内容作适当取舍或补充。该课程内容相对复杂,一部分较难懂,要求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四)《生物资源学导论》课程授课计划(包括学时分配): 本课程讲授总学时为36学时。

(五)教学建议: 明确教学目的,理论联系实际,循序渐进,打好基础并注重综合提高,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科研思维能力,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启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除用常规的教学方式以外,对部分章节引入多媒体教学。课堂教学采取启发式、探究式的方法。 (六)考核要求: 本大纲根据《生物资源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按照本学科的理论知识体系,提出考核的内容和考核要求。考核要求分三个层次:了解、理解和掌握。采用期末考核与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按平时占30%(包括学习态度和平时作业等),期终成绩占70%。试卷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利用试题库对学生进行考试。 二、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主要教学目标:掌握生物资源和生物资源学的概念;掌握生物资源的属性;了解生物资源学的发展概况。

生物资源学

生物资源的特性:系统性、再生性、地域性、周期性、有限性、增值性、多样性、时效性、多用性 宠物:通常指不是为了经济目的,而是为了精神目的而豢养的动物,多用于观赏,作伴,舒缓人们精神压力。 家畜: 指农业生产中,人类为了经济或其他目的而驯化和饲养的兽类。按驯化时间通常可分为3类,较早驯化物种、较晚驯化物种和近缘野生种。 资源生物:是一类具有开发利用价值但还没有形成商品生产规模的生物类群 生物区系:某一时期,某一地区,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中所有生物种类的总和 引种驯化:通过人工栽培、自然选择、人工选择、使野生动物、外地或外国生物适应本地自然环境和生长条件,成为能够满足生产需要的本地生物 自然资源:在一定时空条件下能产生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及将来福利的自然因子的总称 生物资源学:是新兴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是以资源生物为研究对象,重在研究资源生物的类型、分布、生物学特性、理化成分、经济价值、应用价值、物种改良、驯化和对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等 特种经济动物:指那些已经驯化成功、尚未在生产中广泛应用,尚未被国家认定为家禽家畜家虫和正在驯化中和有待驯化中的野生动物。 生态历史分析法:原苏联植物学家库列亚索夫于1953年提出,研究某一地区的植物区系成分,若发现有某些外来成分,再将这些外来植物引到它们的原产地,可得到叫好的效果。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物种的变异性及其借以存在的生态复合体,是多样化生物实体群的特征。包括微生物、动物、植物以及所有的生态系统及其形成的生态过程。 试例举五种药用动物的名称,并指出其入药部分 蝎(全身)蜈蚣(全身)海马(全身)甲鱼(背甲入药)麝(分泌物麝香入药) 试举例五种驯化动物,并指出其野生动物祖先 鸡(原鸡)鸭(绿头鸭)鹅(鸿雁)绵羊(盘羊)猪(野猪) 试述动物实验中应遵循的人道主义原则及采用人道主义措施 答:由于人与其他动物在进化中形成的形态、结构、情绪情感意识等高度的相关性、使得现代人必须认同,利益与权力并非人类专属的特权,其他动物的利益与权利应当得到尊重。在现阶段进行动物实验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遵循3R原则:reduction(减少)指在动物实验中,在不影响实验数据的情况下尽量减少动物的使用量;replacement(替代)始终使用其他的实验材料或方法替代动物,开展实验;refinement(优化)是指通过改进和完善试验程序,尽量减少对动物的伤害。 2在动物的安置以及饲养管理中,应该保证良好的饲养条件,使其避免挨饿,缺水:在必须使用猫狗猴做实验的后时候,要在实验前对其进行训练,减少动物的恐惧和不安。 3.对动物的最终处置时,需要处死的动物要采取安乐死:“砍头处死”野蛮处死的方式应该被徐巧。提到动物的被处死要用“牺牲”。 试述伴随宠物饲养出现的环境,社会问题。 宠物通常指不是为了经济目的,而是为了精神目的而豢养的动物,多用于观赏,作伴,舒缓人们精神压力,但伴随宠物的饲养也会出现一些环境社会问题: 1.野生动物因宠物需求被大肆捕猎,导致动物的野外种群数量锐减,部分物种甚至因此濒

植物资源学各章思考题

植物资源学思考题 绪论 1.自然资源类型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2.植物资源、生物资源学概念是什么?植物资源有哪些功能? 3.植物资源学概念是什么?有哪些研究内容? 4.简要论述植物资源学发展现趋势. 第一章 1.植物资源特殊性有哪些?植物资源再生性内涵是什么? 2;为什么植物近缘类群化学成分有相似性? 3.论述植物资源地域性特征及其在区域经济上的作用? 4.什么是广布种、特有种?影响植物资源分布的环境因素有哪些? 5.植物资源利用为什么有时间性特点?植物资源分布的广布性和特有性含义? 6.植物资源利用的多样性内涵是什么?生产实践中有什么意义? 7.植物资源以功能为核心的三级分类系统如何划分类型? 8.植物资源以用途为核心的传统分类如何划分类型?具体有哪些类型? 第二章 1.试论述中国植物资源四个特点。 2.试论述中国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 3.论述植物资源一般开发开发利用的步骤与方法。 4.一般可开发性植物资源分为哪5类? 5.试从地质历史和地理位置说明中国植物资源为什么丰富。 第三章 1.中国八个植物资源地区是如何划分的,试述各区地理位置和气候土壤植被条件?2.东北区、华北区有哪些重要植物资源? 3.西北区、黄土高原区有哪些重要植物资源? 4.华中区、华南区有哪些重要植物资源? 5.云贵高原区、青藏高原区有哪些重要植物资源? 第四章 1.植物资源调查方法包括哪6个部分? 2.简述植被资源调查典型选样与随机抽样的特点和基本方法 3.一般如何确定植物资源调查样地、样方的大小规格? 4.名词解释:树高,胸径,多度,频度与相对频度,密度与相对密度,相对显著度,重要值,盖度,地被物,优势种,植物资源蓄积量,植物资源经济蓄积量、经营蓄积量、年允收量。 5.说明以下概念并说明起等级体系:多度、生活型、生态型、生长型、生活力。 6.如何计算植物资源年允收量?一般如何应用经济量占总蕴藏量的比率k1 ? 7.植物资源调查中,为什么要调查各类环境因素? 8.植被资源调查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第五章 1.植物资源动态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 2.简述植物种群增长一般规律。 3.简述植物种群增长简单增长模型与具有环境阻滞模型的特点。

生物资源学论文

海南大学食品学院 课程论文报告 课程名称:生物资源学 课程论文题目:青蒿素的提取与分离姓名: 学院:食品学院 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年级: 学号: 指导教师: 职称: 2011年11 月22日

海南大学食品学院 生物资源学课程论文结果评定

青蒿素的提取与分离 摘要:青篙素是一种低毒、高效的抗疟药物,同时对许多肿瘤细胞都有一定的毒性,青蒿素类化合物和类似物的研究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广泛兴趣,近些来这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不少进展。 关键词青蒿素;抗疟疾;制备;分析 青篙素是我国在国际上有知识产权的第一种药物,是我国第一个经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生产出口的药品,我国科学工作者首次从菊科植物黄花篙中提取出来的具有抗疟活性成分的中药成分。青篙入药在我国己有悠久的历史,始见于公元前168年左右的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其后在《神农本草经》,《大观本草》及《本草纲目》等均有收录。 1青蒿素的性质 青篙素(从emisinin,Qinghaosu,QHS)分子式C15H22O5,分子量282.35,根据化学反应、光谱数据和单晶衍射测定证明青篙素是一种具有过氧桥键的新型倍半帖内酷 (见图1), 图1---青蒿素结构式 这种结构在人类抗疟药物化学史上属首创。纯净的青篙素是无色针状晶体,不溶于水,溶于氯仿,丙酮,乙酸乙酷,乙睛,乙醇,甲醇等。其衍生物主要双氢青篙素,青篙甲醚,青篙乙醚,青篙唬醋等,都具有一定的药理活性。 2 青篙素的药理活性 青篙素的发现成为世界抗疟药史上继奎宁之后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由于其

结构独特,抗疟机理特别,对抗氯喳的恶性疟和脑性疟有特效,且高效低毒的特点,而被WHO称为“世界上目前唯一有效的疟疾治疗药物。 与此同时,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药理及临床研究。实验表明在疟原虫红内期内,青篙素能有效干扰疟原虫的表膜一线粒体功能,阻断了以宿主红细胞浆为营养的供给,直接杀伤疟原虫。此外青篙素在其他疾病的治疗中也显示出诱人的前景。如抗血吸虫,调节或抑制体液的免疫功能,提高淋巴细胞的转化率,利胆,祛痰,镇咳,平喘等。目前,已研制出了第二代换代产品和用青篙素治疗肿瘤、黑热病、红斑狼疮等疾病的衍生新药,同时开始探索青篙素治疗艾滋病、恶性肿瘤、利氏曼、血吸虫、涤虫、弓形虫等疾病以及戒毒的新用途。 世界卫生组织把遏制疟疾列为本世纪头号医学课题。目前全世界每年抗疟药 销售额高达巧亿美元,但主要为西方国家制药厂垄断。我国尽管在抗疟药研制 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生产没有规模化,每年青篙素类药的出口额不足700 万美元。 3青蒿素的制备 3. 1 有机溶剂萃取 青蒿素为白色针状结晶, 易溶于氯仿、丙酮、苯、乙酸乙酯, 可溶于乙醇, 乙醚等。传统工艺用有机溶剂萃取青蒿中的有效成分, 然后用重结晶或柱层析等分离精制得到青蒿素。工艺路线一般如下: 干燥-破碎- 浸泡- 萃取(反复多次) - 浓缩- 粗品- 精制。该法优点是工艺路线成熟, 易于工艺化。缺点是需经过多次萃取浓缩, 步骤多, 能耗高, 周期长, 同时部分溶剂逃逸会造成环境污染。 3.2 超临界CO 2 萃取 超临界流体萃取是一种新兴的萃取分离技术。超临界流体具有较高的扩散传质速率和溶解性能(通过改变CO 2 密度和温度、压力等操作参数可改变青蒿素的溶解性) , 在有效成分含量较低的天然药物等的提取分离方面有独特的优势。该法将CO 2 高压液化作为萃取剂, 工艺路线简单(主要是加压逆流和减压蒸发) 周期短, 常温可进行(青蒿素几乎不发生热裂解等化学反应)。CO 2 价格低, 无毒, 不燃, 可循环使用, 生产无环境污染。萃取物中杂质含量低, 提纯简单, 收率高, 但一次性设备投资大。

生物资源学复习题

复习一一单项选择题:

二、多项选择题 三、填空题

36.自然资源按类型可分为(),(),()()等。按形成又分为(),()。 37. 一般来说,生物资源的价值包括()和()。目前,国际上对生物资源进行价值评价,主要有三种方法: (), (), ()。 38.动物资源,包括()、()、()、()、()、()、()等资源。 39.我国对野生生物的保护措施主要有()和 ()。 40.有人说:森林是“生态平衡的核心”,也有人说它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下面一些形象比喻,各蕴含森林的一种环境功能,请从被选答案中选择填空: A、天然“净化器”() B、天然“吸尘器”() C、天然“蓄水池”() D、天然“过滤器”()

E、天然“粘合剂”() F、天然“绿色卫士”() G、天然“加湿器”()H、天然“美容师”() I、天然“消声器”()J、天然“绿色宾馆”() 备选答案: a 保持水土 b 调节气候 c 吸烟滞尘 d 防风固沙 e 净化空气 f 保护农田 g 减弱燥噪声 h 涵养水源 i 美化环境 j 为野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 四、改错题 40、目前物种灭绝的最主要原因是种间竞争。() 理由:

五、名词解释 41、资源 42、异形胞 43、简单多胚现象 44、同律分节 45、内骨胳 46.保护生物学: 47.最小生存种群: 六、简答题 46、简述华北区动物资源的分布情况。 47、简述鸟类数量统计法的“路线统计法”。 48、简述软体动物的经济价值。 49、举例说明松科植物的资源利用。 50、为什么食用菌又被称作“植物肉”? 51、简述生物资源的地域性。 七、论述题 论述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及建立原则。 复习二: 一、填空题: 1.自然资源按类型可分为()等。按形成又分为(),()。

生物资源学复习题

第三章 刺胞动物: 1.均肉食性 2.其躯干呈辐射对称,水生,大多固着生活 3.体壁有两层细胞组成,表皮()和肠表皮(),两者之间有一层凝胶状的中胶层(),其支持作用。 4.有肠腔,有一围口部(),既是口也是肛门。 5.有超过20种的刺胞,刺胞中含有刺丝囊。刺丝囊一端的鬃样突起的刺针,受刺激时,激起刺丝囊排空。刺胞的表面有突出,胞体内有棍状结构。刺胞内有高尔机体分泌物质,在压力作用下会释放。 6.在肠腔中进行胞外消化 7.弥散的神经系统,呈网状 8.水母体有感觉器官,能感受光和重力 石决明: 鲍鱼的壳,中医用做清热明目的药物 卤虫:卤虫()也称盐水丰年虫。中国民间也称盐虫子或丰年虾.分类上属于节肢动物门,有鳃亚门,甲壳纲,鳃足亚纲,无甲目,盐水丰年虫科,卤虫属()卤虫作为一种重要的饵料生物和良好的实验动物材料,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 甲壳素:甲壳质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低等植物菌类、藻类的细胞,甲壳动物虾、蟹、昆虫的外壳,高等植物的细胞壁等,是从蟹、虾壳中应用遗传基因工程提取的动物性高分子纤维素,被科学界誉之为"第六生命要素"!因此被欧美中日政府认定为机能性免疫物质。在灵芝、冬虫夏草等植物中也含有微量"几丁聚糖",但含量只在27%之间。甲壳素是宇宙中唯一带正电的阳性食物纤维。据估计自然界中,甲壳质每年生物合成的量多达1000亿吨。 龙虾:龙虾(学名:)是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龙虾科4个属19种龙虾的通称。又名大虾、龙头虾、虾魁、海虾等。它头胸部较粗大,外壳坚硬,色彩斑斓,腹部短小,体长一般在20厘

米~40厘米之间,重0.5公斤上下,是虾类中最大的一类。最重的能达到5公斤以上,人称龙虾虎。体呈粗圆筒状,背腹稍平扁,头胸甲发达,坚厚多棘,前缘中央有一对强大的眼上棘,具封闭的鳃室。主要分布于热带海域,是名贵海产品。中国已发现8种,以中国龙虾产量较大。根据营养专家黎黍匀分析,龙虾的预防疾病指数、生命力指数均低。 捕鸟蛛:捕鸟蛛属于较原始之蜘蛛,其全身密生细毛。南美洲及北美洲捕鸟蜘身上某些地方可能具一种刺激性的短毛,遇到老鼠等敌物便向敌物用后脚扫散这种自然的致痒粉。敌物之反应如工人铺设织维玻璃毛毡后,全身会发痒。因可使用这种护身方式,则未必有亚洲等地捕鸟蜘那么会咬。美洲捕鸟蜘,毒性因此常低于亚洲等地的。台湾仅在兰屿发现亚美阿蜘蛛(1928)一种。 冬虫夏草:蝙蝠蛾幼虫被虫草菌 ( )感染,死后尸体、组织与菌丝结成坚硬的假菌核,在冬季低温干燥土壤内保持虫形不变达数月之久(冬虫),待夏季温湿适宜时从菌核长出棒状子实体(子囊座)并露出地面(夏草),可入药。 鱼类:用鳃呼吸、以鳍为运动器官、多数披有鳞片和侧线感觉器官的水生变温脊椎动物类群 盾鳞:软骨鱼类的鳞片,常为圆锥形,由棘突和基板两部分组成,内面有一个髓腔。基板的成分为硬骨,棘突主要由齿质组成,外面是一薄层像釉质一样坚硬的物质。传统上认为盾鳞与牙齿同源 硬鳞:辐鳍鱼类鳞片的一种类型,见于软骨硬磷鱼类和部分全骨鱼类。由真皮形成的骨质板,表面覆有 坚硬的硬鳞质。硬鳞质通常为多层结构。鳞多呈菱形,成对角线排列。 骨鳞:硬骨鱼类鳞片的一种类型,由真皮性骨板形成。一般为圆形或椭圆形,薄而略透明,其上有完整或不完整的同心圆环纹和辐射线。一般可分为两种:鳞面光滑的圆鳞和鳞面有小棘的栉鳞。 鱼翅:所谓鱼翅(),就是鲨鱼鳍中的细丝状软骨,是用鲨鱼的鳍加工而成的一种海产珍品。

生物资源学广州植物资源

广州植物资源 摘要:本文主要讲的是广州部分植物资源的基本情况,介绍了常见的土木本开花植物、藤本植物、水生园林植物、湿地维管植物的基本情况。 关键词:广州植物资源 广州目前已发现植物种类达数千种。野生动物约有210多种。广州水域面积7.44万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约10%。粮食作物以籼稻为主,一年两熟。经济作物以蔬菜、水果、花卉等为主。广州是“水果之乡”,主要产荔枝、龙眼、香蕉、菠萝、木瓜、杨桃等。广州的花卉和盆景远近驰名,以阴生观叶植物、高档盆花、鲜切花、岭南盆景为主。阴生观叶植物占全国市场一半以上,一品红等盆景已成为全国性的生产基地,盆景远销欧美等海外市场。 广州市位于东经113°18′,北纬23°06′,地处珠江三角洲北缘,濒临南海,北回归线穿越北部,属南亚热带典型海洋季风气候。由于悲山面海,海洋性气候特别显著,具有温暖多雨、阳光充足、温差较少、夏季长、霜期短等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21.8℃,月平均气温高于13℃,最冷一月平均气温13.3℃最热七月平均气温28.3℃,日照时间长,平均年日照时间1945.3小时,日照率44%。年平均降雨量1714mm,每年4~9月为雨季,月降雨量超过100mm。每年2、3月常受北方冷空气南下影响,出现较长时间的阴雨天气,气温偏低,湿度大、蒸腾作用小,有利于树木生长。6~9月是高温多雨季节,是树木生长旺季。广州地处南亚热带,一年四季树木常绿、鲜花常开,自古以来就以“花城”著称。由于优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植物生境多样,广州的植物种类繁多。 首先介绍的是广州乡土木本开花植物资源。广州的木本开花植物种类繁多。广州市森林植被上层乔木以山茶科、壳斗科、樟科等热带亚热带分布科的种类为主,中层小乔木以冬青科、紫金牛科、山矾科的种类占优,林下植物大多是忍冬科、野牡丹科、桃金娘科、大戟科、姜科是种类。根据对广州市的主要山体和森林公园的调查,共统计广州市乡土木本开花植物有93科,260属,632种,资源相当丰富[1]。 然后介绍的是藤本植物,又称攀缘植物,是一类不能自由直立,通过主茎缠景进行了探讨。绕或攀缘器官攀缘它物升高的植物的总称,包括木质藤本和草质藤本两类”藤本植物是热带亚热带森林重要的外貌和结构特征,常把森林冠层打结在一起形成特殊的层片结构。藤本植物能形成特殊的景观,尤其在广州,藤本植物是当地植被构成的一大特色,在园林植物配置中必不可少的一类植物。根据调查统计,广州市公园现应用的藤本植物共计21科35种.藤本植物与其他类别的植物相比,具有生长迅速,易于造型,易丁与环境统一,类型多样的特点,能够很快地形成景观,改善生态环境广州城市中绿地空间少,利用藤本植物的特性进行垂直绿化,既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又可以营造丰富景观层次,突出广州南亚热带的植被特色。广州市公园应用的藤本植物种类相对北方城市较多,但是对于广州地处那亚热带,拥有的丰富的植物资源来说,目前应用的种类还是太少,还有不少乡土的藤奉植物可以引种到园林绿化中[2]。 广州市也有丰富的水生植物资源和良好的园林水体环境,如华南植物园、流花湖公园、白云山公园、越秀公园、东山湖公园、天鹿湖公园均有大面积的人工湖及天然溪流,这些丰富的水体环境非常适宜各类水生植物展现其景观多样性。根据统计目前各风景区常用的水生植物中主要包括两大类型,一类为单纯的水生植物,共有19种,其中挺水植物8种,浮水植物6种,漂浮植物3种,沉水植物2种;另一类为水缘植物,共有12种,它们对水的要求较高,常可作溪流、湖畔、池边的绿化植物。挺水型植物种类繁多,常见的有荷花、千屈菜,菖蒲、慈姑等。浮叶型水生植物有王莲、睡莲、萍蓬草、芡实、荇莱等。漂浮型水生植物有水葫芦等[3]。 据调查广州地区湿地维管植物42科,93属,l12种,大部分为被子植物,其中含有较

尹冬冬 生物资源学 0913210143

复习一 课程名称:生物资源学专业班级: 09级园林3 学生学号: 0913210143 学生姓名:尹冬冬 一单项选择题: 1、俗称“海白菜”的石莼的植物体是(D ) A. 丝状体 B.茎叶体 C. 单细胞体 D.膜状体 2、有“菌中之皇后”美称的真菌是(D ) A.猴头 B.香菇 C.金针菇 D.竹荪 3.下列哪种苔藓植物对治疗心脏病有显著疗效( B ) A.泥炭藓 B.大叶藓 C.提灯藓 D.地钱 4.“蕨菜”的食用部分主要是蕨的(C ) A.花序 B.成熟的孢子体 C.嫩叶 D.配子体 5.侧柏特产于(D ) A.东亚 B.北温带 C.亚洲 D.中国 6.药用植物肉桂的树皮入药称“肉桂”,干燥的嫩枝入药名“桂枝”,带的未成熟果实干燥 后入药名“桂子”,其属于(C ) A.山茶科 B.芸香科 C.樟科 D.木兰科 7.蓼科植物中,具有乌须发、壮筋骨、固精气之功效的植物是( A ) A.何首乌 B.杠板归 C.拳参 D.大黄 8.巴豆种子含巴豆油和毒性蛋白,有剧毒,为强烈泻药,其属于( C ) A.十字花科 B.蝶形花科 C.大戟科 D.胡桃科 9.常见蔬菜之一的生菜是莴苣的一个( C ) A.变形 B.亚种 C.变种 D.生态型 10.以下植物不属于茄科的是( D ) A.辣椒 B.西红柿 C.马铃薯 D.甘薯 11.刺胞动物无性生殖的方式是(D ) A.横分裂 B.纵分裂 C.质裂 D.出芽生殖

12.下列哪组动物均为环节动物( B ) A.蚯蚓和蛔虫 B.蚯蚓和宽体蚂蟥 C.宽体蚂蟥和蛔虫 D.蛔虫和对虾 13.海螵蛸是(C ) A.螳螂的卵块 B.牡蛎的壳 C.乌贼的内壳 D.鲍鱼的贝壳 14.苍蝇的口器是( D) A.虹吸式 B.咀嚼式 C.嚼吸式 D.舐吸式 15.具有韦伯式器的鱼类是( B ) A.鲱形目 B.鲤形目 C.鲈形目 D.鲟形目 16、蛤式膜油是哪种动物输卵管的干制品(D ) A、中华蟾蜍 B、东北雨蛙 C、虎皮蛙 D、中国林蛙 17、爬行动物中首次出项的特征(D ) A、次生腭和肺 B、肺和羊膜卵 C、恒温和羊膜卵 D、颞窝和次生腭 18、下列鸟中均属于涉禽的是:(B ) A、鸿雁和苍鹰 B、丹顶鹤和苍鹰 C、丹顶鹤和褐马鸡 D、褐马鸡和鸬嵫 19、下列哪组动物为我国特产动物(A ) A、小熊猫和东北虎 B、东北虎和梅花鹿 C、金丝猴和白唇鹿 D、白暨豚和梅花鹿 20、一般对雏鸟(晚成鸟)食性的研究多采用(D ) A、野外直接观察法 B、扎颈法 C、粪便检查法 D、室内饲养法 二、多项选择题 21.以下属于蕨类植物资源的是(ABCDE) A紫萁 B.卷柏 C.沙罗 D.贯众 E.满江红 22.以下属于蔷薇科果品资源的有(A C D E) A.山楂 B.罗汉果 C.木瓜 D.山荆子 E.桃 23.下列属于环节动物特征的是(A B D) A.链式神经系统 B.真体腔 C.异律分节 D.后肾管 E.后口动物 24.下列动物中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是(A E) A.鹦鹉螺 B.中华虎凤蝶 C.栉孔扇贝 D.枪乌贼 E.金板砖凤蝶

第二讲 文化资源的概念与分类

第二讲文化资源的概念与分类 提要: 1. 文化资源的概念 2. 文化资源的分类 3. 文化资源的特点与开发类型 1 文化资源的概念 文化资源是一个涵盖很广泛的概念,有人说,除了自然资源,都是文化资源。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它的前提——文化,正如爱德华·泰勒所说,本身就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及习惯”。当然,文化资源并不能完全等同于文化,加了“资 包 1.1 与创造。 1.2 资源科学 ↓ ↑ 部门资源学——气候资源学,生物资源学,水资源学,土地资源学,矿产资源学,海洋资源学,能源学,旅游资源学。 1.3 我国的文化资源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文化积累十分丰富。从形而上的角度看,有哲学思想和文学艺术两大源流,每条源流的支脉又蕴藏着丰富的精神内涵,至今影响我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审美意识。 从形而下的角度看,几千年来我们的衣食住行发展出复杂多样的方式,其间凸现的生活艺术融进了中国人高雅的情趣和独具匠心的巧思。此外,中国地域辽阔,民风民俗、民间文化异彩纷呈。剪纸、年画、皮影、木偶、砖雕、器具、面具、玩具、民居、刺绣、服饰、饮食、建筑、园林、风筝、印染等民间文化堪称世界一流。这也是我们的又一大财富。

2 文化资源的分类 从形式上分:物质性:历史遗存、特色民居、民族服饰、民间工艺等; 非物质性:语言、文字、音乐、舞蹈、习俗、节庆等。 从时空上分:古代、近代、现代、当代等。 从类别上分:民族性、地域性、功能性(军事、服饰、农业…… ) 从内容上分:历史文化资源、民族文化资源、宗教文化资源、艺术文化资源、地域文化资源等。 2.1 与产业相对应的分类 2.1.1 传媒产业: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音像、互联网等机构为主要载体,依托文化传播的力量,拓展经济空间的产业群体。分纸质传媒产业和影音传媒产业。前者包括图书出版业、报刊杂志业,后者包括广播电视电影业、 2.1.2 2.1.3 2.1.4 2.1.5 2.1.6 2.2 ↓ ↑ ↓ 2.2.1 文化历史资源主要指前人所创造的文化的凝聚,按是否有实物性形态,又可分为有形文化历史资源和无形文化历史资源,其典型代表是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按物质形态也可以分为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 有形文化遗产是指已经出土的和尚埋藏在地下的各种文物。可移动的文物包括历史典籍、艺术品、及其他各类器物;不可迁移的历史遗迹包括建筑、壁画、聚落、石刻等,其中部分器物和建筑仍在使用。 无形文化遗产是指以人为载体,依赖人的声音、形体动作、表演等人的行为而表现的文化形式,如世界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日、信仰、仪式等。 在本课程中,我们主要研究旅游业、艺术业、音像影视业、出版业对文化历史资源的开发。 2.2.2 文化现实资源

生物资源学名词解释

1.保护生物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目标是评估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提出防止物种灭绝的具体措施。它具有理论科学和应用科学的双重特征,由基础生物学、应用生物学和社会科学交叉融会而成。 2.农药植物资源:指植物体内含有驱拒、干扰或毒杀害虫、抑制病菌和除草等物质的一类植物;其有效成分多为生物碱、皂素、挥发油、鞣质、苷类树脂、鱼藤酮等;植物性农药具有成本低、残毒少、无污染、无药害等特点。 3.自然资源:凡是经过人类发现而被输入生产过程或直接进入消耗过程 变成有用途、有价值东西的自然物质 统称为自然资源。例大气、水、气候、土地、矿物、生物、太阳能、风能等。 4.自然保护区:具有法定边界,被指定用来承担具有特殊价值或利益及特定自然特性等区域的保护任务的地区。 5.动物驯化:引种动物对引种区内一些环境因子的耐受范围发生适当调整,在生理习性、形态结构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化,以适应新的环境条件的过程。 6.生物资源的有限性:生物资源虽属于可更新资源,但其更新能力有一定限度,并不能无限制的增长下去。 7.植物资源:指在一定时间,空间,人文背景和经济技术条件下,对人类直接或间接有用的植物总和。 8.甜味剂植物:具有甜味的物质称为甜味剂,植物体内富含甜味剂称为甜味剂植物资源。依产生甜味的物质成分甜味剂植物资源可分为两类即糖类植物和非糖甜味剂植物。 9.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指在人类利用生物资源的过程中,尊重自然规律,充分研究和利用生物的再生能力,在不影响生物自身繁衍生息的条件下,既能当今满足人类对植物资源的需求,又不影响后代的需要,以实现生物资源的保护性开发。 10.生物资源野生抚育:根据资源生物生长特性及对生态环境的要求,在其生态或相类似的生境中,人为或自然增加种群数量,使其资源量达到能为人们采集利用,并能继续保持群落生态的平衡的一种资源生物仿生态的生产方式。 11.生物资源的系统性:指任何生物物种在自然界中并非单独存在,而是形成一种系统关系,因此在利用生物资源时,一定从整体出发,进行综合利用。 12.生物资源的最大持续产量:在单位面积或某一自然地段上的自然生态系统中,能够长期不断的获得人类所需的某种活某类生活物质可能接近或可能达到的理论产值。 13.植物引种驯化:引种是将植物向新的生长环境的定向迁移,即将野生植物移入人工栽培条件下种植或将一种植物从一个地区移种到另一地区;驯化:是通过人工措施定向地改变植物固有的遗传性,使引入的植物适应新的生活条件。 14.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位于核心区周围,包括一部分原生性生态系统类型和由演替类型所占据的半开发的地段,对外界的影响和破坏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还可以进行某些试验性或生产性的科学试验研究。 15.生物资源的生产使用价值:属于生物资源的直接价值,指商业收获性的,用于市场上正式交换的产品的价值。 16.纤维植物资源:指植物体内含有大量纤维组织的一类植物。植物纤维的类别按在器官中存在的位置可分为韧皮纤维、木材纤维、叶纤维及茎秆纤维、根纤维、果壳纤维、种子纤维和绒毛纤维;按纤维原料的化学成分可分为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等。 17.自然资源:凡是自然物质经过人类发现,被输入生产过程,或直接进入消耗过程变成有用途的,或能给人以舒适感,从而产生有价值的东西,统称为之。 18.鞣料植物资源:指植物体内含有丰富鞣质(植物单宁)物质的一类植物。鞣质又称单宁,是一种多元酚的衍生物,是鞣制生皮革的一种化工原料,其提取物工业上称栲胶,另外,单宁还可作锅炉用水软化剂,在医药上作止泻剂,在印染工业上作媒染剂。 19.植物种质资源:也叫品种资源或遗传资源,是指选育新品种的基础材料,包括植物的栽培种、野生近缘属种的繁殖材料以及利用上述繁殖材料人工创造的各种植物的遗传材料。即一切具有一定种质或基因、可供育种及相关研究利用的各种植物类型。 20.油脂植物资源:油脂是油和脂的总称,一般在室温(约20℃)条件下呈液体的为油,呈固体的为脂。油脂植物资源是指植物体内含有油脂的一群植物。植物体内的油脂属于各种脂肪酸甘油酯的混合物。油脂是人类食物的主要营养物质之一。油脂也是工业的重要原料,可直接用于榨油、制蜡烛、肥皂盒各种润滑油以及油漆等。 21.生物资源引种驯化:通过人工栽培或养殖、自然选择、人工选择,使野生生物、外地或外国生物适应本地自然环境和栽培条件,成为能够满足生产需要的本地生物资源。 22.生物资源的周期性:是生命现象特有的时间上的层次排列,表现为生物资源的数量周期性和质量周期性两个方面。 23.生物资源:指生物圈中对人类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动物、植物、微生物有机体以及由它们所组成的生物群落。 24.生物资源直接价值:与生物资源消费者的直接利用和满足有关的价值;通过标价,直接价值通常比较容易觉察和衡量。 25.生物资源的系统性:指任何生物物种在自然界中并非单独存在,而是形成一种系统关系,因此在利用生物资源时,一定从整体出发,进行综合利用。 26.自然保护区缓冲区:位于核心区周围,包括一部分原生性生态系统类型和由演替类型所占据的半开发的地段,对外界的影响和破坏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还可以进行某些试验性或生产性的科学试验研究。 27.胶植物资源:指植物体内含有树胶的一类植物;树胶是有多糖类组成的胶质类物质,是一种复杂的混合物;天然树胶多从植物体中分离提取,是重要的工业原料。 28.经济昆虫寄主植物资源:指通过某些寄生在植物上的昆虫生产工业原料或药品的植物种类;主要有紫胶虫寄主植物、白蜡虫寄主植物和五倍子芽虫寄主植物等。 第1页共1页

植物资源学(09127)

《植物资源学》课程(09127)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中文名称:植物资源学 课程代码:09127 学分与学时:2学分,36学时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 授课对象:生物工程专业 二、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 培养学生掌握植物资源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和方法;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熟悉国家关于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具备较强的有关植物资源调查研究、开发利用和管理方面的能力。 三、学时安排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表 四、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课程章节(名称)的教学目的: 第一章我国植物资源分布概况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植物资源分布概况等基础知识,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基本要求:掌握植物资源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和方法。 重点与难点: 重点:我国植物资源的多样性和分布特点。 难点:我国各地植物资源分布特点。

教学方法:讲授法 主要内容: 1.我国的植物多样性及其形成条件 2.我国植物资源分布概述 第二章植物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具有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意识,并能够正确处理植物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各种关系。 基本要求:掌握对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原则和方法, 熟悉国家关于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 重点与难点: 重点: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难点:正确处理植物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各种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法 主要内容: 1. 人类与植物资源的关系 2. 我国对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3.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的一般原则 4.植物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的战略基地 第三章食用植物资源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淀粉植物、蛋白质植物、维生素植物、甜味剂植物、饮料植物、食用油脂植物、食用色素植物、食用香料 植物等食用植物资源的资源概况,为食品的研发、应用奠定基础。 基本要求:掌握食用植物资源的分类、分布、基本特性、主要化学成分、用途、保护及合理开发利用的原则和方法。 重点与难点: 重点:食用植物概述和食用用途。 难点:开发利用食用植物原理和技术。 教学方法:讲授法 主要内容: 1. 食用植物概述 2. 常见的食用植物 第四章药用植物资源

生物资源学复习重点---精品资料

一、名词解释 ⒈自然保护区:具有法定边界,被指定用来承担具有特殊价值或利益及特定自然特性等区域的保护任务的地区,叫自然保护区。 ⒉动物驯化:引种动物对引种区内一些环境因子的耐受范围发生适当调整,在生理习性、形态结构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化,以适应新的环境条件的过程。 ⒊生物资源的周期性:是生命现象特有的时间上的层次排列,表现为生物资源的数量周期性和质量周期性两个方面。 ⒋直接价值:与生物资源消费者的直接利用和满足有关。通过标价,直接价值通常比较容易觉察和衡量。 ⒌生物资源:指生物圈中对人类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动物、植物、微生物有机体以及由它们所组成的生物群落。 ⒍区系: ⒎生物资源的系统性:指任何生物物种在自然界中并非单独存在,而是形成一种系统关系,因此在利用生物资源时,一定从整体出发,进行综合利用。 ⒏种群的最大持续产量:是在单位面积或某一自然地段上的自然生态系统中,能够长期不断地获得人类所需的某种或某类生活物质能接近或能达到的最大理论产值。要维持种群的最大持续产量,应使资源种群保持在N(种群内个体数)=K(环境容纳量)/2水平,如果N>K/2,表示种群利用不足,如N

生物资源学1

1、生物资源:它是自然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指生物圈中对人类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动物、植物、微生物有机体以及由它们所组成的生物群落。生物资源包括基因、物种以及生态系统三个层次,对人类具有一定现实和潜在的价值,它们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的物质体现。 2、藻类植物的基本特征有: ①植物体没有真正的根、茎、叶的分化,多为单细胞群体、丝状体、叶状体或管状体; ②含有叶绿素等多种光合色素,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独立生活; ③藻类植物的生殖器官多为单细胞; ④它的合子萌发不形成胚; ⑤(生境)多为水生、少为陆生。 3、蓝藻门的分类学特征: 植物体既有单细胞又有多细胞类型的非丝状体和丝状体类型。其中丝状体类型中的有些种类可以前后滑动或左右摆动,如颤藻属中的种类。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多肽葡聚糖。原生质体分化成两部分,即位于细胞中央区域的核区(中央质)和位于核区四周的周质(色素质)。细胞中储存的光合产物主要为蓝藻淀粉和蓝藻颗粒体。在鱼腥藻属、念珠藻属等丝状蓝藻中,部分营养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分化形成一种特殊的细胞——异形胞,它的功能主要是将藻丝体分隔成藻殖段进行营养繁殖。其细胞内含有固氮酶,可直接固定大气中的氮气。单细胞和群体蓝藻主要靠细胞分裂和群体破裂进行繁殖;丝状体蓝藻则主要以藻殖段的形式来增殖。蓝藻现知种类约为1500~2000种,分布广泛。其在食用、药用、生态保护以及其它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4、绿藻门的分类学特征: 绿藻的形态多种多样,有单细胞、群体、丝状体、叶状体、管状体等。绿藻细胞的细胞壁主要由纤维素构成。绿藻细胞中的载色体和高等植物中的叶绿体结构类似,其所含的光合色素也和高等植物相同,主要由叶绿素a、b,多数种类的载色体中有一至多个蛋白核。绿藻的贮藏物主要为淀粉。绿藻中一些种类的营养体和多数种类的孢子或配子具2条或4条顶生等长鞭毛。90%左右的绿藻生活于淡水、潮湿土表、岩面,只有约10%的种类生活于海水中。绿藻门是藻类植物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类群,约有350属,8600余种。 5、生物资源的特征 1系统性 2可更新性 3地域性 4周期性 5有限性 6增值性 7、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节肢动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分布广泛,是动物界最多的一门动物,主要特征又以下; 1异律分节和身体部分:身体若干节相互愈合,分别组成头部,胸部和腰部。头部用于摄食和感觉,兄不用于运动和支持,腹部用于代谢和生殖,增强对环境的适应性。 2附肢分节; 附肢各节之间及附肢与身体之间都有可动的关节,增强运动的灵活性和对复杂环境的适应性。 3发达的几丁质外骨骼:由体壁的表皮细胞一层向外分泌几丁质和蛋白质所组成。几丁质外骨骼由外向内分为:上角膜,外角膜和较厚的类角膜。各层都有不同的作用。 4体腔与循环:混合体腔和开管式循环系统 5消化系统;;由前肠。中肠。后肠组成。口气则由附肢特化而成,有多种类型。 6呼吸系统和排泄系统:呼吸器官;水生的为鳃或书鳃,陆生的为肺和书肺。排泄器官;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