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孔子为何对颜回评价最高+

孔子为何对颜回评价最高+

孔子为何对颜回评价最高+
孔子为何对颜回评价最高+

孔子为何对颜回评价最高?

丁启阵

众所周知,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他逢人便夸颜回好学,有德行,颜回的所思所想,孔子几乎无一不表示赞赏的。短短一万多字的《论语》中,记载孔子夸赞颜回的,就有十几处之多。

鲁哀公问孔子哪个弟子最好学,孔子告诉他,颜回最好学,自从颜回死后,就再也没有那么好学的弟子了(《雍也》)。回答季康子同样问题时,也有类似的回答(《先进》)。

有一次,孔子问子贡,跟颜回相比谁更优秀。子贡说自己不敢跟颜回相比,颜回闻一知十,自己只是闻一知二。孔子听后,表示认同子贡所说(《公冶长》)。

孔子搞过门下弟子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三个排行榜,颜回名列德行榜榜首(《先进》)。

那么,颜回究竟有哪些优点,让孔子如此地赏识,赞不绝口呢?

根据孔子言语之间透露出来的信息,我将其概括为如下七点:

第一,喜欢并善于学习。孔子认为,弟子中,颜回是最喜欢学习的。他曾说,自己只看见颜回在不断进步,从未看见他停步不前;弟子中,听自己说话始终不懈怠的,只有颜回一个(《子罕》)。他同意子贡对颜回学习上能“闻一知十”的评价(《公冶长》)。

第二,处事理性有原则。自己做错事,或者心情不好,他不会迁怒于人(《雍也》);“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即得到任用时,能好好干,没得到任用时,也可以过隐居生活。孔子认为,这一点,只有自己和颜回做得到(《述而》)。

第三,善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同样的错误,他不会犯第二次(《雍也》)。

第四,追求道德完善,精神充实,不注重物质享受。孔子评价颜回,说他的心可以长久地不离开仁德,别的学生,只是短时期内偶尔想起仁德(《雍也》);他可以过贫寒生活而感到快乐,即“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雍也》)第五,能够对孔子有所启发。孔子曾说,跟颜回说一整天的话,他也不会有半句不同意见,好像很愚笨。但是,回头想一想,又发现颜回的话对自己还是有所启发的,颜回其实并不愚笨(《为政》)。

第六,十分尊敬老师,遵循老师教诲。孔子说,颜回对他讲的话,没有不喜欢的,还说他对自己就像对待父亲一样(《先进》)。颜回请教仁的含义,孔子告诉他克己复礼为仁。颜回问具体要求,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回表示,自己要努力奉行老师的说法(《颜渊》)。

第七,有幽默感。孔子在匡国被围困,颜回最后赶到。孔子说“我以为你死了呢”,颜回说“老师还活着,颜回怎敢先死?”(《先进》)

以上七点,几乎就是整套的圣贤标准。符合这些标准的人,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代,大约都是属于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类型。

但是,《论语》和《史记》中的两段文字,不禁使人想到这样一点:孔门弟子中,颜回是最善于拍孔子马屁的一位。

《论语·子罕》记载,颜回这样赞叹他的孔老师:“仰之弥高,钻之弥深。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吾欲从之,末由也已。”颜回话里,孔子是泰山北斗,是世间最博学、最有耐心、最循循善诱、无所不在、须臾不可离开的伟大导师。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率众弟子周游列国,在陈蔡之间被围困在旷野之中,粮尽人病,陷入绝境。面对这种情况,孔子本人,还在那里继续讲课、弹琴、唱歌。但是,子路、子贡等弟子却都非常不满,纷纷跑去质问孔子,他的学说是否错了。换言之,他们对孔子那一套儒家理论的信念产生了动摇。这个时候,只有颜回一个人,依然表示,对孔子的学说深信不疑。在回答孔子“我的学说错了吗”“我们为什么被困在旷野中”两个问题时,颜回是这样说的:“您的学说太伟大了,所以天下没有容纳得下的。尽管如此,您还是一直在努力推行自己的学说,容纳不下有什么关系呢?容纳不下,才证明您是君子!学说不够完善,是我们的耻辱。学说已经完善而得不到采用,那是君主们的耻辱。容纳不下有什么关系,容纳不下才证明您是君子!”这一番宽心话,说得孔子烦恼顿消,心花怒放,一反常态说了这么一句话:“说得太好了,老颜家的儿子!倘若你是富豪,我愿意给你做管家。”

颜回不但没能成为富豪,因为家境贫寒,营养不良,他才三十来岁就夭折了。他父亲颜路给他料理后事时,连棺椁都置办不起。

孔门弟子中,有的是将相、栋梁之才。例如,子贡、子路、宰我、冉有等人,都是出将入相之才。但是,孔子却如此对颜回情有独钟,赞不绝口。我认为,这反映了孔子办学理念和人才衡量标准存在的问题:太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忽视了学以致用的教育;太注重学生的品德修养,忽视了工作能力的培养。有一次,孔子大发感慨说,颜回的学问道德都很好,可是常常穷得揭不开锅;子贡不安本分,但囤积投机,往往能够成功(《先进》)。如果说子贡是积极进取善于创新的人,那么,颜回则是一个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人。有一天,颜回、子路呆在孔子身边,孔子让他们各言其志。子路说自己愿意把车马衣服跟朋友们分享,坏了也不觉得遗憾。颜回说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张扬自己的功劳。很显然,颜回有独善其身的倾向。

说一句老实不客气的话,《论语》中之所以有那么多赞美颜回的话,我认为跟颜回早死不无关系。这说明,圣人之门,也不能免“诬生谀死”之俗;嫉妒之心,圣人师徒也有。

2011-7-10

孔子也常常言行不一

丁启阵

孔子在回答弟子子贡如何才可以称为“士”时,说“士”的第二个层次的标准是“言必信,行必果”。但是,孔子本人对“言必信,行必果”并不十分推崇,孔子把不分是非黑白只管贯彻自己言行的做法归入小人行为的范畴。事实上,孔子本人也的确有出尔反尔的时候。请看例子:

孔子五十岁那年,鲁国执政季氏的管家公山不狃,觉得没有得到季氏应有的重用,于是借助阳虎的力量发动叛乱。公山不狃占据了费地,作为反抗季氏的基地。公山不狃派了使者去邀请孔子。孔子因为很久没有得到任用,对公山不狃的邀请有点动心。就说:“当年西周文王、武王从丰镐起家,后来做了王。现在费地虽小,莫非也像西周文武王的丰镐?”孔子想去接受公山不狃的邀请。弟子子路知道后,很不高兴,阻止孔子不让去。孔子说:“人家邀请我,难道我是白去的吗?如果他能任用我,我也许能让他变成东边的周王朝呢!”尽管孔子最后还是没有去,但他心思已动,已经违背了他自己“危城不入”的理论。

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即孔子五十六岁那年,被任命为大司寇兼宰相。得到任命后,孔子面有喜色。有弟子说:“我听说,君子是祸至不惧,福至不喜的。”孔子回答说:“是有这说法。但不也有‘快乐是由于有机会使下层人活得有尊严’的说法吗?”虽然说,孔子把自己面有喜色的原因说得很堂皇,但毕竟跟他平时所说的君子的标准是相龃龉的。

孔子师徒周游列国,一次经过蒲国时,蒲国大夫公叔氏占据蒲,发动叛乱。蒲人围住孔子不让离开。孔子一个叫公良孺的弟子,组织了一个有五辆马车的车队跟随在孔子身后。此人头脑聪明,勇敢有力,对孔子说:“我跟随先生,曾在匡地遇到麻烦,现在又在这里遇到问题,这是命运。我跟先生两次遇到困难,我宁愿战死。”说完就勇敢地冲杀起来,蒲人见状,感到害怕。于是对孔子说:“如果你们离开蒲国后不去卫国,就放你们走。”因此,双方停止战斗。一番盟誓之后,放孔子师徒从东门离开。不料,离开蒲国之后,孔子一路奔卫国而去。弟子子贡大惑不解,问孔子:“盟誓可以不算数的吗?”孔子回答道:“被要挟的盟誓,神灵是不听的。”

晋国掌权者赵简之属下中牟的地方的长官佛肸占据中牟进行叛乱,派人聘请孔子。孔子想去应聘。弟子子路表示不解:“我曾听您说过,‘其人自身不善者,君子不去他的国家任职。’现在佛肸本人以中牟为据点进行叛乱,您想要去应聘,这是怎么回事?”孔子回答道:“我是说过这话。但是,不是也有说‘坚硬啊,怎么磨也不变薄’,‘雪白啊,怎么染也不变黑’的吗?我难道是瓠瓜,能够挂在一个地方不被吃掉吗?”

孔子出尔反尔、言行不一的故事是很多的,不止上述几个。

我们能不能据此得出结论,说孔子是一个不讲信用的人呢?我认为是不能的。因为,孔子的出尔反尔、言行不一,不是有着更为重要的道理、依据,便是事出无奈。这些道理、依据、无奈的背后,往往说明,孔子有其思想灵活、能随机应变、富有人性的一面,不同于后世人们印象中的“孔夫子”“老夫子”“孔老夫子”。

再举两个例子。“三思而行”这个成语,意思是经过思考后再去行动,是个褒义词。但是,《论语·公冶长》记载,孔子在听说鲁国大夫季文子(季孙行父)遇事总是三思而后

行之后,颇不以为然,他说:“想两遍也就可以了。”《孔子家语》《韩诗外传》《说苑》等记载,曾参(曾子)在瓜地除草时,误锄了瓜秧根部。他父亲曾皙(孔子弟子)大怒,拿大木棒打了他。曾子当时被打倒在地,过了一会儿才苏醒过来。慢慢爬起来后,暗自思忖:“刚才我得罪了大人,大人用力教训了我,我能没有受伤吗?”回到自己房里,关上门,边弹琴,边唱歌,想要让他父亲听了他的歌声后,知道他身体健康,并没有受到伤害。孔子听到这事后,告诉弟子们:“曾参来了,不要让他进来!”孔子对曾参不满,理由是,在父亲生气的时候,他竟然不逃开,由着父亲殴打。孔子认为,曾参这是陷父亲于不义、使父亲犯罪(伤害君主臣民)的行为,不是孝顺的表现。

孔子其人其思想,原本往往是鲜活有趣,具有相当灵活性的,但每每被后代的儒家、理学家给僵化了,直至变成不可理喻的说教。

另外,如今都把孔子当作思想家,许多专家都说,要想了解孔子的思想,要熟读《论语》。其实,我觉得,对待孔子,我们更应该学习孔子本人的做法,评价一个人,不但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论语·公冶长》)。孔子固然是思想家,但同时他更是社会政治的活动家,人生理想的实践家。

2011-7-9

红歌:幽默的时代

丁启阵

江西电视台于2006年开始举办的大众歌手选秀赛“中国红歌会”,近两三年我陆陆续续看过一些片段的直播,阎肃、滕矢初、牟玄甫等评委的风趣点评和一票中外参赛者的激情演唱,给过我不少快乐。令我始料未及的是,江西电视台模仿央视“青歌赛”+湖南卫视“超女(想唱就唱)”的选秀比赛,犹如星星之火,如今在中华大地燃成了燎原之势,演变成了一场革命运动。从前描述一种幸运人生是“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今天可以加上一句:活在红歌中。

我的不少朋友对此很不以为然,认为有人脑子进水了,或者遭驴踢了,总之走火入魔了;他们忧心忡忡,认为长此以往,历史将被拉向倒退,荒唐、浩劫可能重现神州大地,最后,国将不国。我的想法,跟这些朋友大不一样。我以为,事情决不会是他们想象的那么严重。唐太宗认为“悲悦在于人心,非由乐也”(《贞观政要·文史》),即唱什么歌跟民族国家的兴衰没有任何关系。跟民族国家兴衰有关系的是,人(民)心的悲喜向背。我服膺唐太宗李世民这个思想理论,虽然唐朝不曾有过“李世民思想”或“李世民理论”的说法。

事实上,大唱红歌,是不错的全民娱乐项目:年过花甲已经退休的,闲着也是闲着,新歌不会唱,唱唱老歌,打发时间不成问题;上下通气,舒筋活血,有利于身体健康;歌声中回忆回忆自己的萌嫩芳华,暂时忘却眼前的羸弱疾病;借着唱红歌的机会,结识革命老同志,来一场黄昏恋,堪慰老来寂寞。坐在宽大舒适的办公室里、雷打不动月月从国库领着薪水的各级公仆们,生活从此丰富多彩,离开日日面对、枯燥乏味的办公桌,舒腰展背,粉墨登场,隔三差五,屏幕上露露脸,收音机里出出声,到更大更炫的舞台亮亮相,人人都有的明星梦,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被实现了。凭自己的才智体力在各行各业打拼的中青年人士,倘若能够放松心情,劳作间隙,偶尔瞥一眼队列整齐、表情雷同的男女,偶尔听一耳咆哮体为主的歌声,也不失为难得的耳目享受。当今世界,拥有这种艺术样式、景观的国家没几个了,场面的宏大繁华,街头耍猴岂可同日而语?珍稀程度,不亚于海市蜃楼。敝帚自珍,是我中华美德;身在福中不知福,终会有后悔不迭的那一天。至于还在上学、乳臭未干的青少年婴幼儿们,我想倚老卖老教训几句:不要以为耳朵里塞上个MP3、iPhone4的耳机,就听尽了天下音乐,就跟国际接轨了,不要以为自己因此就很酷很潮很快乐。我华夏文明古国有自己的一套价值审美观念:造个神像崇拜最快乐,回忆历史最潮,老来疯狂最酷!

红歌之所以能娱乐全民,原因在于它是一件相当幽默的事情。构成幽默的主要方法有穿越,有错位,有夸张。时间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却到处响彻二十世纪的歌声,这是穿越;干了60多年的执政党,却要动员民众大唱在野时期鼓动造反闹革命的歌曲,这是错位;唱歌原本是劳动建设之余的一项娱乐活动,现在却被当成了正事主业,广泛动员民众,放下工作,登上舞台,去凑千人一面、万人一腔的场面,这是夸张。据说,一些地方的尼姑和尚,都不去念经,唱起了红歌,错位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又据说,重庆有一位同志,为了参加进京唱红歌活动,夸张到亲爹死了都不管的境界!

最近网上有不少人在传播几句话,说什么这是一个荒诞的时代,让唱革命歌曲却不让革命,让看《建党伟业》却不让建党。我以为,最先说这几句话和后来热心传播这几句话的同胞们,都犯了同样的毛病:不懂幽默。革命有风险,建党须谨慎。我们所处的,不是革命、建党的时代,它只是一个幽默的时代。要多幽默有多幽默。

2011-6-30

孔子故事

第一个故事:孔子误会了颜回 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她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瞧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 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瞧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 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就是因瞧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就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就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启示】 常言道:「眼见为凭」,但眼睛所见未必就是事情的真相,在平日我们可能经常以自己所见而下了判断,判断的根据可能依就以往的经验,而经验的形成却就是依每个人不同的背景与各种因素而累积的,或多或少夹带着个人的主观意识。 如果只凭所见与经验,同样的事件却因不同人而得到不同的结果。对“人”无形中造成了不必要的伤害;对“事”可能因目标错误而功亏一篑。 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事情的真相须根据事实性、科学化作判断,「经验」、「眼见」往往就是主观的,不轻易的论断才可避免许多的误会。 第二个故事:颜回输冠 颜回爱学习,德性又好,就是孔子的得意门生。 一天,颜回去街上办事,见一家布店前围满了人。 她上前一问,才知道就是买布的跟卖布的发生了纠纷。 只听买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就是二十三,您为啥要我二十四个钱?」 颜回走到买布的跟前,施一礼说: 「这位大哥,三八就是二十四,怎么会就是二十三呢?就是您算错了,不要吵啦。」 买布的仍不服气,指着颜回的鼻子说: 「谁请您出来评理的?您算老几?要评理只有找孔夫子,错与不错只有她说了算!走,咱找她评理去!」 颜回说:「好。孔夫子若评您错了怎么办?」 买布的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头。您错了呢?」 颜回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冠。」 二人打着赌,找到了孔子。 孔子问明了情况,对颜回笑笑说: 「三八就就是二十三哪!颜回,您输啦,把冠取下来给人家吧!」 颜回从来不跟老师斗嘴。 她听孔子评她错了,就老老实实摘下帽子,交给了买布的。 那人接过帽子,得意地走了。 对孔子的评判,颜回表面上绝对服从,心里却想不通。她认为孔子已老糊涂,便不想再跟孔子学习了。 第二天,颜回就借故说家中有事,要请假回去。孔子明白颜回的心事,也不挑破,点头准了她的假。 孔子还有一个弟子叫颜回,很有名的一个。当时孔子与她的弟子们就是鲁国人,就就是现在的

孔子的入世精神:知其不可而为之

孔子的入世精神:知其不可而为之 一般来说,个人的理想能和社会潮流同步,能和谐的融入其中时,这是一个人最幸福的事。但在很多时候,二者是不合拍的,这时,作为个人,就会陷入一种痛苦之中。而由此,也派生出个人与社会的种种不同关系,从而达到个人心理上的一种平衡。从历史发展看,一般有以下几种: 其一、放弃理想,与世浮沉。这种人,在通过自身与社会的两种势力的分析后,认识到社会势力的强大和自身力量的弱小,于是以牺牲自己的个异为代价,融入到社会之中。这种人占社会上的大多数。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未之难矣!"(《宪问篇第十四》) 这个荷篑者,大致可归入"随波逐流"一类,可谓社会上的"智者"。其基本特点是随时事而确定自己行为,不固守自己的理想,不想对社会作适当的改变,以生存为其生命的最高目标:社会需要自己怎么干,自己就怎样干,不需要自己怎么干就不怎样干,看似游刃有余,实则捉襟见肘。自然,对这种人,我们也不能贬低或责备,毕竟,各人有各人的理想,各人有各人的活法,无论是谁,都不应把自己的好恶强加到别人身上。何况,对于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来说,它需要生存,需要发展,而其先决条件,便是根据社会的需求来定位自己的目标,确立自己的活法。这种人,虽然挑不起重担,但安安稳稳,本本分分,也不失为社会稳定之中坚。但我们也不必抬高或赞美,凡事因循,患得患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如果他能对与自己生活方式、生存目标不同的人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那就是最难能可贵的了。 其二、隐居避世,独善其身。面对强大的社会势力,自己的力量显得渺小微弱,抗争则于事无补甚至招来祸患,妥协则不会心甘情愿,于是选择避世以图个清静自在。但与此同时,自己的责任,也就逐步淡化甚至泯灭了。这种人以层次较高的人居多,如陶渊明式的隐居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他们的这种行为往往受到世人的宽容甚至赞美,很有迷惑性。从当时的情况看,很多人都采取这种方式来求得自己心灵的宁静: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微子篇第十八》) 这番表白就是最好的理由:害怕自己不同凡俗的行为给自己带来灾难。这类人如果走向极端便是与世决裂,以个人的生命为代价,向强大的社会势力发出强烈的也是极其微弱的抗争。屈原便是其代表。 其三、特立独行,积极用世。这是"不识时务"的一群人,明知自己的理想很难实现,但仍痴情不改,只要有万分之一的希望,就付出一万份的努力--这种人,是社会上最孤独的一群,同志者最少,同情者不多,且往往受到社会的误解和排挤;但这种人往往也是最经得起历史长河洗刷和考验的。他们的生命不一定很长,他们的努力也不一定为当世后世所理解,但他们的精神会逐渐积淀为民族的灵魂,在历史的长河中发出悠远的回响。 曾经有人这样评价过孔子: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宪问篇第十四》) --"知其不可而为之"正是孔子乃至这一类人的最好写照。 用世的原因--责任

关于孔子思想的评论

最近于丹《〈论语〉心得》说的人很多,看了一遍书,觉得于丹并未说出孔子思想的精髓。孔子看到这本书真的要哭了!一代又一代人对孔子的误读,造就了今日中国的酱缸文化。真的到彻底廓清孔子思想真相的时候了! 孔子哭了!孔子早就应该哭了!因为我们的愚蠢和无知,因为我们的误读,不仅让孔子和孔子思想成为中国历史的一个笑话,也成为我们心中的一个笑话: 孔子哭了!因为我们不知道他是个快乐的人。《论语》开篇强调“悦”“乐”“不愠”四字,给中国传统文化定下了快乐的基调。由此,中国文化便与西方的“罪感文化”、日本的“耻感文化”区别开来。孔子是个懂得快乐精神的人,他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他“取瑟而歌”,喜欢唱卡拉ok。孔子不仅不是一个刻板、无趣的老学究,他还为我们证明了这样的事实:快乐不仅是一种生活理想,更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孔子哭了!因为我们不知道他是个率真的人。他憎恶虚假与伪善,他说:“把怨恨隐藏起来,表面上装作对人家友好,我对这种行为感到耻辱。”所以,他会对粗鲁无礼的人大发其火,甚至动手打人,“用手杖击打别人的小腿”。 孔子哭了!因为我们不知道他是中国社会理想的奠基人。他期望政治统领社会,学术统领政治;他期望学术源于公众,不受政府钳制。周公是他理想中的政治领袖,创建了西周礼制,孔子的梦想,就是复兴周公之道。梁启超说:“西方为法治,中国为礼治”。同为治理社会的方法,礼治、法治实在难分优劣。所以孔子认为:“以法令引导民众,用刑法规范社会,民众只求免于受罚,不会有任何道德责任。而以德行来引导他们,用礼制来规范社会,民众便会感受到道德责任,内心因为认同而归依。”家庭都有不同的管理方法,何况一个十几亿人的国家?我们治理国家的模式,近百年来都在向西方模仿、抄袭,这称得上现代中国的最大悲哀。 孔子哭了!因为我们不知道他是个真正懂得好政府的人。子贡问政时,孔子回答“一个好政府应该有充足的粮食、足够的军备、和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子贡问“如果不得已去掉一项,先去哪个?”“军备。”子贡又问“如果不得已还要去掉一个呢?”孔子答“那就舍去粮食吧。因为自古以来,人都有一死。但是,如果民众对政府不信任,国家就不能成立。”孔子回答得多好!他还告诫后人:“国家有道,贫穷与卑贱是一种羞耻;但国家无道,富有与做官都是令人耻辱的事情。” 孔子哭了!因为我们不知道他是个坚定的革命者。他的思想,为中国迎来了一场彻底的社会和政治革新。他强调不以出身,而以德行和才能选择从政者;他认为统治者不应为自己敛财和攫权,而要设法给民众带来福利与幸福。在他的思想引导下,他去世后的几个世纪内,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从中国的大地上消亡了。 孔子哭了!因为我们不知道他是个完全的人道主义者。他崇尚的不是神道,不是君道,是完全的人道。他说的“仁”是人心的境界,两人为仁,仁者爱人。只有这样的礼乐之世,才会君臣有义、父子有恩、兄弟有序、夫妇有别、朋友有信。“仁”成为中国方式的宗教。“殷人尚鬼”,到孔子时,他给中国人建了另一座教堂。这座教堂信的不是上帝圣灵,而是家族宗庙。在他的宗教信念中,谁都能做尧舜,人人可成佛陀。

孔子的弟子颜回品质_颜回的优秀品质

孔子的弟子颜回品质_颜回的优秀品质 颜回是孔子三千弟子中得到老师夸奖最多的学生,也是追随孔子时间最长的学生,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位列七十二贤之首,那孔子颜回品质如何呢?下面是为你搜集孔子的弟子颜回品质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颜回是孔子三千弟子中得到老师夸奖最多的学生,也是追随孔子时间最长的学生,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位列七十二贤之首,孔子毫不吝惜的将“仁”和“贤”归于颜回,可以说评价之高在其弟子中是绝无仅有的,颜回也得到了历代的统治者的推崇,颜回虽然是生前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成绩,死后却是荣宠万千,让人慨叹。 颜回首先是一个仁德的人,是一个贤德的人,但是无论是仁德还是贤德都是比较大的一个词语,可以根据一些小事来看其具体的表现,来总结其品质。首先是知错就改,颜回输冠就讲述了颜回对孔子产生了误会,但是知道自己错了之后,颜回立即对孔子跪拜认错,可见其知错能改,同时孔子评价颜回“不贰过”也说明了颜回知错能改。 另外颜回还是一个尊师重道的人,颜回对孔子的评价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可见其对孔子的崇拜之情,也可以见其对孔子是尊重的,对知识的学习是刻苦的。 颜回死后孔子大哭,说,再也没有像颜回那样的学生了,颜回是最好学的学生。并且孔子还评价颜回说,讲学的时候颜回总是沉默寡

言,以为他很愚笨,但是后来发现颜回不仅仅能够理解孔子的精神,还能够发挥运用。从这里可以看出颜回是一个非常好学的学生,并且具有非常高的天赋。 评价颜回的最著名的一句话现在经常还在人们的口头上传播的就是孔子说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颜回的生活清贫,但是却能够做到安贫乐道,不会因为贫困而烦恼,而不愉快。 颜回优秀品质颜回是聪慧的,孔子的大弟子子贡这样说“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正是由于颜回的聪慧,所以对于孔子的思想能够非常迅速的领略,并且能够将孔子的思想记在心中,实践在自己的行为中。孔子讲学,颜回总是沉默寡言,别的学生都有很多的问题问孔子,而颜回总是顺承老师,不曾提出一点疑问,开始的时候孔子也认为颜回有点愚笨,但是后来观察,看到颜回可以将儒家的思想贯穿在行为中,不禁感叹“贤哉回也!” 颜回是忠诚的,颜回的忠诚源自对孔子所创的儒家学说的推崇,颜回这样评价自己的老师“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由此可见,颜回是孔子忠诚的拥护者,在孔子四处宣扬自己的思想不能够得到应用,陷于荒野,食粮不继的时候,包括子路、子贡在内的很多学生都对孔子的学说产生了怀疑,只有颜回坚定的相信孔子的思想。' 颜回也是生不逢时的,如果颜回生活在一个盛世,那么其思想就可以实现。但是不幸的是颜回生长在春秋的末期,那个时期是一个崇

孔子哭了

孔子哭了.txt45想洗澡吗?不要到外面等待下雨;想成功吗?不要空等机遇的到来。摘下的一瓣花能美丽多久?一时的放纵又能快乐多久?有志者要为一生的目标孜孜以求。少年自有少年狂,藐昆仑,笑吕梁;磨剑数年,今将试锋芒。自命不凡不可取,妄自菲薄更不宜。非战国策 最近评说于丹《〈论语〉心得》的人很多,细读了一遍此书,觉得真像于丹自己说的,是对孔子思想的“庸俗化阅读”。对于一本经典古籍,任何形式的解读无疑都会带有某种误读,但我们仍要保持一个客观、公允的学术立场。不然,孔子看到这本书要哭了!也许一代又一代人对孔子的误读,造就了今日中国的酱缸文化。是到彻底廓清孔子思想真相的时候了! 孔子哭了!孔子早就应该哭了!因为我们的愚蠢和无知,因为我们的误读,不仅让孔子和孔子思想成为中国历史的一个笑话,也成为我们心中的一个笑话。 孔子哭了!因为我们不知道他是个快乐的人。《论语》开篇强调“悦”“乐”“不愠”四字,给中国传统文化定下了快乐的基调。由此,中国文化便与西方的“罪感文化”、日本的“耻感文化”区别开来。孔子是个懂得快乐精神的人,他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他“取瑟而歌”,喜欢唱卡拉OK。孔子不仅不是一个刻板、无趣的老学究,他还为我们证明了这样的事实:快乐不仅是一种生活理想,更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孔子哭了!因为我们不知道他是个率真的人。他憎恶虚假与伪善,他说:“把怨恨隐藏起来,表面上装作对人家友好,我对这种行为感到耻辱。”所以,他会对粗鲁无礼的人大发其火,甚至动手打人,“用手杖击打别人的小腿”。 孔子哭了!因为我们不知道他是中国社会理想的奠基人。他期望政治统领社会,学术统领政治;他期望学术源于公众,不受政府钳制。周公是他理想中的政治领袖,创建了西周礼制,孔子的梦想,就是复兴周公之道。梁启超说:“西方为法治,中国为礼治。”同为治理社会的方法,礼治、法治实在难分优劣。所以孔子认为:“以法令引导民众,用刑法规范社会,民众只求免于受罚,不会有任何道德责任。而以德行来引导他们,用礼制来规范社会,民众便会感受到道德责任,内心因为认同而归依。”家庭都有不同的管理方法,何况一个十几亿人的国家?我们治理国家的模式,近百年来都在向西方模仿、抄袭,这称得上现代中国的最大悲哀。 孔子哭了!因为我们不知道他是个真正懂得好政府的人。子贡问政时,孔子回答:“一个好政府应该有充足的粮食、足够的军备和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子贡问“如果不得已去掉一项,先去哪个?”“军备。”子贡又问:“如果不得已还要去掉一个呢?”孔子答:“那就舍去粮食吧。因为自古以来,人都有一死。但是,如果民众对政府不信任,国家就不能成立。”孔子回答得多好!他还告诫后人:“国家有道,贫穷与卑贱是一种羞耻;但国家无道,富有与做官都是令人耻辱的事情。” 孔子哭了!因为我们不知道他是坚定的革命者。他的思想,为中国迎来了一场彻底的社会和政治革新。他强调不以出身而以德行和才能选择从政者;他认为统治者不应为自己敛财和攫权,而要设法给民众带来福利与幸福。在他的思想引导下,他去世后的几个世纪内,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从中国的大地上消亡了。 孔子哭了!因为我们不知道他是完全的人道主义者。他崇尚的不是神道,不是君道,是完全的人道。他说的“仁”是人心的境界,两人为仁,仁者爱人。只有这样的礼乐之世,才会君臣有义、父子有恩、兄弟有序、夫妇有别、朋友有信。“仁”成为中国方式的宗教。“殷人尚鬼”,到孔子时,他给中国人建了另一座教堂。这座教堂信的不是上帝圣灵,而是家族宗庙。在他的宗教信念中,谁都能做尧舜,人人可成佛陀。 孔子哭了!因为我们不知道他是宽容的哲学家。他期望每个人反躬自省,他小心翼翼地不为后人制定任何死板的规则。他说的“道”,就是个人自己的主张,所以有君子之道和小人

从颜回说起——观电影《孔子》有感

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他天资聪慧、乐观豁达、尊师敬道、却不幸早逝,实属遗憾,也让孔子痛心疾首了好些光景。看了电影《孔子》中颜回死的那一幕,不禁感慨万分。寒冬腊月、冰天雪地、颜回一个猛子栽进了冰裂的深湖中。识水性的颜回本可拾得一条命,只是他不稀罕。他稀罕的是那些沉于水中的书简。他一次次地将书简扔出水面,又义无反顾地扎进了冷冽的湖水中。那一刻,天地间静谧了。上帝开始向颜回伸出了手。他缓缓上升,终不省人事。正是验证了那句,站起来是榜样,倒下去是丰碑。一张年轻俊秀的脸煞白煞白的,却呈现的是祥和的微笑。是的,他感到满足了。他拯救了孔子的书,拯救了知识、思想。 什么样的人有这般出色的弟子?对,他就是孔子。师者,所以传到授业解惑也。孔子更注重的却是人格的塑造。除了颜回,子路、子贡、曾点、冉有等都非常优秀。子路战死于卫国,倒下去之前不忘正正地戴好冠帽,因为孔子曾教诲有言君子死当正冠。子路死也不忘师训;冉求重用于鲁国,终日不忘夫子之恩情,一心想迎孔子回国;子贡宁愿自己饿也不愿喝最后一碗马肉汤,最后以师生一人一口告终......孔子的人格魅力影响了一个又一个的弟子,人性的光辉开始得以传承。 说完了弟子,再说说其他人。鲁国原国相后任司徒的季氏是一个有趣的人。初始因不满孔子“隳三都”、废旧制

等做法,加上嫉妒心作祟,以一个玉珏谐音之“绝”将孔子赶上背井离乡之路。然时光易逝,国势渐衰,老迈年高的季氏搞不定了,又遗上一玉环将孔子迎回。倘若孔子无才无能无德,值得人大司徒这般折腾?可见孔子是有真本事的。 而又不能忽略的便是孔子在卫国的艳遇了。卫国君夫人南子可谓风流妩媚。她召见孔子,语气里无尽挑逗。但孔子纹丝不动,正面回答问题,以“君子无邪念”标榜自己的立场。可这君夫人仍娇娆作态,咄咄逼人,却终被孔子一句:“从未见好德如好色之人”打回原形。南子性来轻浮行事,却被孔子一语击中内心。她行跪礼,莫大的尊重,顿时让孔子本人也肃然起敬。她说:“世人都懂夫子痛苦,却不会真正体味夫子所体味的痛苦。”一语拉拢了夫子和南子的心的距离,震人心魄。可孔子是圣人啊!他终毅然离开卫国,继续颠沛流离。 最终孔子得以回归故土。他经历了许多人和事,同时,他将中国的思想学术推向了高潮,可谓贡献极大。他更是最早推行计划生育的典范,一儿一女他已足矣。但他却教育了千千万万的弟子。 孔子,圣人也!

由孔子怪颜回得到的启示

由孔子怪颜回得到的启示 孔子错怪颜回 有一次,孔子带着学生们周游列国。由于受到小人的陷害,孔子被困在去陈国和蔡国的半路上。这地方荒芜偏僻,没有人烟,孔子师徒数人连野菜场也喝不上,7天未进一粒米,饿得实在没办法,只好在一间没人住的破屋子里睡大觉。 孔子的大弟子颜回出门,走了好远,才讨了一点米回来煮饭给孔子吃。等到饭刚要煮熟的时候,孔子翻身,恰好看见颜回从锅里抓起一把饭来吃了。孔子假装睡着了没有看见,过了一会儿.颜回端着饭送给孔子吃,孔子有些不悦,说:“今天我梦见我死去的父亲了,饭要是干净的话,我想用来祭奠他。”老实的颜回不知孔子的话里有话,便照直说:“不行,刚才有草灰掉进锅里,粘在米上,我觉得扔掉可惜,就把它连饭一起抓来吃了,这饭不干净。”

孔子听了,沉思良久。他感叹地说:“我所信任的是眼睛呀,可是眼睛也不是完全可以信赖的;我所依靠的是心呀,可是心也还不足以完全依赖。弟子们要记住:认识了解一个人真是不容易啊!” 由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知人不易”正如孔子所说:“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知人固不易矣!”颜回是孔子最称赞、最倚重的弟子,孔子曾寄望颜回能继承他的志业,这样深获信任的弟子,仍然会因为眼睛的“误导”而起疑心,难怪孔子会说“目犹不可信”。 通常对于我们的言行举止,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解读。许多纷争的起点,其实都源于自恃“眼见为实”,因此,判断他人的得失前要谨慎,并需长时间客观细腻地观察,不要轻易下定论,因为究竟是君子或是小人,可能答案还没上桌,就暴露出自己个人的价值观了。连孔子都慨叹“知人不易”,我们岂可以自己眼见的两三事,随意去评断人、事、物?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领导者们会不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呢?“我看到XX如何如何”的信息传递方式,甚至利用这种所谓的“亲眼所见”去打击、诋毁他人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如何处理这种信息,孔子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进一步调查和分析。如果主观地作出判断,不信任也就由此产生。而怀疑的种子一旦种下,管理者就成了“疑邻盗斧”中的“亡斧者”,在不断的自我印证中,不信任得到强化,最终演变成为一种毁灭性力量。 同样,孔子的做法告诉我们,建立信任是长期的工作,而破坏信任则很简单——只要一次怀疑就够了。不要让未经调查的信息干扰甚至破坏这种信任,其要点:第一,信任要建立在长期考察的基础之上。正所谓“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那些所谓的“一见钟情”式的信任,不仅草率,而且也是缺乏诚意的表现。第二,找出真相,有效地反击和遏制流言,使受信任者免受伤害。人都是有欲望、有缺点的,这很正常,关键是看组织有没有及时发现偏差、纠正错误的机制和能力。信任是有原则的,绝不意味着放纵,严格地执行纠错制度,才是对人最好的保护。其三,了解真相要有策略。人都有自我保护的本能,如果孔子上来就声色俱厉地对颜回说:有人看到你偷吃,是真的吗?那颜回的解释就会给人一种狡辩的感觉——虽然说辞一样,但却未必能让人信服,还有可能引起弟子之间的矛盾。孔子的做法,不仅让颜回“乖乖地”说出了真相,还再一次验证了颜回的诚实,让子贡等人心服口服,这种高超的技巧是令人佩服的。 总而言之,面对组织中的各种“信息”,领导者要有准确的判断和辨别能力——这既有观念、心态方面的因素,也需要足够的策略和技巧。 那么,我们再看下面这个故事。“校人烹鱼”的故事,见于《孟子》。有人送给郑国子产一条活鱼,子产叫管理池沼的小吏把鱼放到池里去。小吏把鱼煎着吃了,却回报子产说:“才放到水里的时候,鱼还显得局促不安的样子,过一会儿就活跃起来游走了。”子产听了高兴地说:“可给鱼找到适当的地方了!” 子产为什么受小吏所欺?子产觉得鱼初放到水里时,局促不安,之后就活跃起来,这是很合情合理的事情。因没有亲自去看一看,结果上当受骗。 说这个故事,是有感于在现实生活中,犯有子产、孔子一类主观、轻信毛病的领导者,确实不乏其人。有的领导者身居高楼,有眼不到群众中去看看,有腿不到基层去走走,办事光听别人说,靠自己想当然,以致常被那些巧嘴卖乖的下级所欺,甚至对他们大为赏识。有

孔子常被理解错的10句话

涨姿势!原来孔子的这10句话,你都理解错了 一直以来,孔子的很多名言因名气过盛、解读过多而常为人误解,甚至成为颠扑不破的真理。然而这些名言的真相却会让你大吃一惊。 1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阳货》,一般在感情上受过伤害的男人比较喜欢用“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半句话来忧伤感怀,坚决不承认自己的错误,但是,却没有几个男人能说出后半句:“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小史表示,这句话并非歧视女性,孔子也并非男尊女卑的始作俑者。 真相:要理解这句话首先得理解“小人”这个概念,《论语》中一共二十三章出现了二十四次“小人”,这些“小人”其实绝大多数可以理解为平民百姓或者庶民,这是相对大人和士阶层的另外一个阶层。而此处的“养”字,则指的是相处的意思。 所以,全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讲述的是相处之道,大概意思是:如果站在男性的角度来说,与女子的关系很难处理好;站在官员的角度来说,与平民百姓的关系很难处理好。因为与他们过分接近了他们就不知道谦逊,过分疏远了就会怨恨。 很多人理解古文都会按照现代字面上的意思来理解,又或者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而断章取义,譬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出自《孟子·尽

心上》),其中的“为”字有两种读音,但是正确的读法是第二声,这里的“为”是动词,句意为人如果不修习自己的德行,那么天理难容,朽木不可雕也,而并非讨伐人类的趋利性。 2以德报怨 误解:这句话出自出自《论语·宪问》,大家常常用这句话去劝人放下,殊不知“以德抱怨”只是一句设问,并不是结论,孔老先生是极力反对打完左脸把右脸也伸过去的感化做法的。 真相:《论语》里的原文是: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孔子的一个弟子问他说:老师,别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对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养羞死他,让他悔悟,好不好?”孔子就说:“你以德报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报怨”,以正直的态度去对待人,不卑不亢,事情该咋办咋办,以一个正确客观的态度去解决。同样被人误解的名句还有“相濡以沫”,多少人借这个词表达情感,却不知原句是“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真可谓是南辕北辙。 3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秦伯》,一般人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理解为国家统治人民,指使驱赶他们去做事就行了,不要让他们明白他们在做什么。这句话在现在看来,绝对很明显就是封建统治

孔子赞扬颜回的故事_孔子对颜回的赞扬

孔子赞扬颜回的故事_孔子对颜回的赞扬 颜回是是孔子的学生中七十二贤之首,孔子对于颜回的评价非常的高,这在其三千弟子中是唯一的,可以说在三千弟子中孔子是最喜欢颜回的,下面是为你搜集孔子赞扬颜回的故事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孔子对颜回也是非常信赖的,《吕氏春秋》记载的《颜回攫其甑》就很好的说明了孔子对颜回的信赖,孔子见到颜回从甑里面取食,但是还是相信了颜回的说法,相信是由于炭灰弄脏了米饭,所以颜回才拿出来吃了。从这里可以见到颜回的品德,也可以见到孔子对颜回高度的信赖。 孔子是一代大儒,是春秋时期鲁国人,与颜回是老乡,也是师生,孔子一生中据说有弟子三千,但是孔子却称颜回是自己最得意的弟子,言语之中处处表现出对颜回的喜爱,对颜回的评价非常的高,称其为“三月不违仁”,称其“贤哉回也”,颜回去世的时候孔子已经是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痛哭流涕,说再也没有颜回那样的好学生了。 颜回,春秋时期鲁国人,是鲁国没落的旧贵族,到了其父亲颜路一代已经是徒有虚名,颜回十三岁拜孔子为师,可以说其一生都在追随孔子,与孔子朝夕相处的时间从其十三岁入学到其三十八岁自己开堂讲学长达二十五年之久,可以说孔子对其是非常了解的,其对孔子也是非常了解的。不仅仅孔子对颜回推崇有加,颜回对孔子也是非常

的崇拜,即使是在孔子学说不能被所有的国家接受作为施政纲领的时候颜回还是坚定的相信自己老师的思想,颜回说:“‘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可见颜回是孔子坚定的信徒。 孔子对颜回的赞扬首先最著名的对颜回的评价就是孔子的那句“贤哉回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颜回贤德啊!孔子作为一代宗师,门生三千,独独对没有任何政绩,没有惊天动地的事业的颜回做出如此高的评价可见其观点是与我们今天的很多世俗看法非常不同。孔子评价颜回的再一句就是颜回死后孔子痛哭失声,并且做出了对颜回的评价“不迁怒,不贰过”,不迁怒于别人,一个错误不会犯第二次,这看起来是非常普通的一个优点,但是真正要想做出来,并且长期坚持是非常难的。 另外,孔子还评价颜回“三月不违仁”,也就是说,颜回可以三个月的时间之内不会犯任何违反“仁”的行为,这也就是孔子将“仁”归于颜回的证据,想想我们能够在一天之内所行所说不会违反“仁”的要求吗?在孔子被困于陈国语蔡国之间,与弟子七天七夜没有吃一粒米的状况下,孔子自己都觉得郁闷了,问子路、子贡和颜回自己为什么会到了如此境地,只有颜回表示出了对孔子思想体系的坚定拥护,孔子喟然长叹:“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意思说,有这样的学生值得满意了,颜回如果有财富的话,自己愿意给他当管家。

孔子形象的又一次演变

孔子形象的又一次演变 历史上的孔子只是一个并不得志的哲人,他怀揣着伟大的理想寻找着施展才能的舞台,四处碰壁却矢志不渝。他是渊博的学者,是礼乐文明的传承人,是伟大而亲和的导师。作为一个失意的理想主义者,他怀着遗憾离去,但他死后,却没有得到安宁。首先,是一场长达数千年的圣化运动,自其弟子子贡开始,经历无数代儒生与王权的推波助澜,最终将这位老人推上了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的神座。而之后,又是一场浩劫,在“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下,圣人被推下神坛,成了孔老二,成了人们侮辱与毁弃的对象…… 关于孔子,一说便俗。一个是真实的孔夫子,一个是千百年来解释再生的孔子形象。套现在流行的波普。强调色块的对比与反差,色彩混搭,那个由这些年来,我们对孔子的评价的“印象”,大约可以成为不同色块混搭的“波普”,比较那个安迪·沃霍尔的那个著名的玛丽莲·梦露,孔子的波普更加耐人寻味。 但在西方人眼中,孔子的印象也不都很高大,比如黑格尔,就很不屑地说:“孔子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辨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从里边我们不能获得任何特殊的东西。”演习宇宙哲学的教授自然看不起思想品德的讲师,好比换到现在,教古代文学的教授看不起现当代的。但黑的一位同僚叫伏尔泰的评价却截然不同,“孔子是真正的圣人,他自视清高,是人类的立法者,绝不会欺骗人类。没有任何立法者比孔夫子曾对世界宣布了更有用的真理。”同是老外,做人的差距咋那么大呢? 五四开始打倒孔家店,鲁迅则根据历史上孔子画像所得孔子的民间形象“是一位很瘦的老头子,身穿大袖口的长袍子,腰带上插着一把剑,或者腋下挟着一支杖,然而从来不笑,非常威风凛凛的。假使在他的旁边侍坐,那就一定得把腰骨挺得笔直,经过两三个小时,就骨节酸痛,倘是平常人,大约总不免急于逃走的了”,这个“敲门砖”的形象,与司马迁眼中的“其颧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的孔子多少有点板正呆滞,但却暗合了五四反礼教的氛围。套孟子的话“圣之时者也”,被鲁迅解释为“摩登圣人”。 至于孔子后来被代称为“孔老二”,乃是因为孔子的父亲叫叔梁,元配生有九个女儿,无子。妾虽生了一个儿子,可惜是个残障儿。于是在六十四岁时,又娶了颜氏,才生下了孔子。所以孔子是家里第二个男子,字亦为“仲尼”,“仲”就是第二的意思。 那时候出版了多种普及性连环画,人民美术出版社1975年出版有、《历史上劳动人民反孔斗争的故事》,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出版连环画《孔老二罪恶的一生》。中国人对孔子的评价也界定在“儒法斗争”的哲学框架上,好多年前读某本哲学史,在讲到孔子之死时,用了句“孔丘带着花岗岩的脑袋和复辟奴隶主阶级烙印的屁股去见上帝了”这样的句子,如今读来有些荒诞。 孔子是中国人自己看自己的一面镜子,你在镜子里看到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从打倒孔家店到国学热,似乎总有一股狂热的激流在催动着人们。而在狂热的催动下,误解在所难免。打倒孔家店这句口号中有着对孔子,对儒学的误解。打倒孔家店这句口号也给五四,新文化运动带来了误解。只有冷静地反思,解开这些误会,才能更好的面对真相。

孔子为什么最喜欢颜回

孔子为什么最喜欢颜回 颜回 从论语和其他有关材料可知,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是颜回。从所见到的材料看,孔子对颜回从未有丝毫的批评。之所以如此,我看有下面几个原因。一是颜回特别虚心,学习领悟孔子思想最到位。如对于仁的理解即是如此,而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二是颜回安贫乐道的行为最符合孔子的要求,成为孔子为其他弟子树立的楷模。三是颜回学习刻苦,最理解孔子的思想。下面我们从一些具体事情来看一看。 颜回字子渊,比孔子小30岁,鲁国人,就住在曲阜。曲阜今日尚有颜回井,可以作为颜回当年住所的座标。颜回向孔子请教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意谓如果人人能够克制自己的欲望而恢复到礼治的要求,恪守各种典章制度,那么,天下的百姓便都会归向仁爱了。这是孔子对其政治思想最简明扼要的解释,也是他一生到处奔波所追求的理想目标。颜回所提问的问题均是有关人生与社会政治的关键问题,都是孔子所关注的,不像樊迟那样问些种地的琐事。 颜回 颜回道德修养好,能够净心求学而不旁思别骛,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安贫乐道。孔子曾高度评价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

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住在偏僻的胡同,大概就是现代的所谓贫民窟,非常贫穷,什么家具都没有,只有一个竹筒盛饭吃,一个水瓢舀水喝。别人都难以忍受这种贫苦,可是颜回依然不改他的乐观态度,依然跟从孔子学习。 对于这一点应当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不慕名利,“无诱于势利”,能够坐得住冷板凳的坚韧态度是干成大事业人所必须的,这一点对于后世有积极影响。另一方面,不懂理家,连社会中等水平都不能达到,连温饱都有问题,还空言什么大道理,则显得迂腐甚至有些愚蠢。这对于后世一些读书人一旦科场失意,便穷困潦倒,成为孔乙己似的人物,消极影响也很大。 颜回沉默寡言,乍看好像有些愚笨,孔子就说:“回也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华书局版第7册2187页)看来孔子也曾怀疑过颜回的智力,觉得他有些愚笨。但讲完课回去一琢磨颜回私下里问的问题,亦有许多足以启发自己思考的地方,因此才肯定地说,颜回并不愚笨。孔子还说:“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论语?子罕》)可见颜回非常勤奋用功,这样的学生所有的老师都喜欢。 颜回对于功名利禄的淡漠情怀最符合孔子的心理,故孔子曾深有感触地对颜回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意谓国君重用我,我

被误读误解的名言警句

被误读误解的名言警句 被误读误解的名言警句 2015-10-31 京师读书会 1、只要我闭上眼睛,世界就没有什么悬崖因为这句话,英 国著名哲学家贝克莱被中国人拿来当作信口开河的笑料,成为了西方哲学愚蠢一派的代表。实际上,原句是:“只要我闭上眼睛,世界就没有什么悬崖。但上帝能够感知。”至少能说明,贝克莱不是个白痴。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 作舟这句话出自庄子的“吾生有崖,而知无崖。”一向被尊为 金科玉律。原句:“吾生有崖,而知无崖,以有崖求无崖,殆哉矣。”意思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那是很危险的。也就是说,庄子真正想表达的是:生命有限,不该没完没了地去追无限的知识。 3、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一直被翻译为:对于 老百姓,只能使他们按照我们的意志去做,不能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这句话被认为是孔子提倡愚民的理论根据。实际上,这句话是这样断句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

之。意思是:如果人民的素质高,就给他们自由宽松的环境;如果人民的素质不高,就要教化他们。这和孔子是倡导“有教无类”的思想相吻合。不同的断句,大相径庭的意思。断章取义害死人啊。4、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原句:“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意思是:战士之间的约定,说要一起死。后面的两句是说,现在和我约定的人都走了,我怎么活啊?现在变成写夫妻关系的了。5、以德抱怨原句:“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以德抱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意思是:有人问孔子:“别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对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养羞死他,让他悔悟,好不好?”孔子说:“你以德抱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抱怨’。”也就是说,孔子反对“以德抱怨”。但是,由于被人曲解,刚烈如火的孔老夫子一下就被扭曲成了现在这个温婉的受气包形象。6、对牛弹琴一般认为是指那个音乐家非常愚蠢。但其实,故事是这样说的:古代的琴师对牛弹奏美妙的音乐时,牛只顾吃草。然而当他模仿苍蝇、牛蝇、小牛的叫声演奏时,那牛不由左右观望。这故事其实表明了古人的机变,说的是和“因人而异”相似的道理。(这不是断章取义和曲解)7、网开一面一般认为是捕鸟时,把网围三面开一面。其实真正的意思是这样的:就开一面网等鸟钻进来。

被误解的孔子名言

被误解的孔子名言 1.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 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阳货》,一般在感情上受过伤害的男人比较喜欢用“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半句话来忧伤感怀,坚决不承认自己的错误,但是,却没有几个男人能说出后半句:“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小史表示,这句话并非歧视女性,孔子也并非男尊女卑的始作俑者。 真相:要理解这句话首先得理解“小人”这个概念,《论语》中一共二十三章出现了二十四次“小人”,这些“小人”其实绝大多数可以理解为平民百姓或者庶民,这是相对大人和士阶层的另外一个阶层。而此处的“养”字,则指的是相处的意思。 所以,全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讲述的是相处之道,大概意思是:如果站在男性的角度来说,与女子的关系很难处理好;站在官员的角度来说,与平民百姓的关系很难处理好。因为与他们过分接近了他们就不知道谦逊,过分疏远了就会怨恨。 很多人理解古文都会按照现代字面上的意思来理解,又或者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而断章取义,这样是不对滴。譬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出自孟子《尽心上》),其中的“为”字有两种读音,但是正确的读法是第二声,这里的“为”是动词,句意为人如果不修习自己的德行,那么天理难容,朽木不可雕也,而并非讨伐人类的趋利性。

2.以德报怨 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宪问》,大家常常用这句话去劝人放下,殊不知“以德抱怨”只是一句设问,并不是结论,孔老先生是极力反对打完左脸把右脸也伸过去的感化做法的。 真相:《论语》里的原文是: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的一个弟子问他说:老师,别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对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养羞死他,让他悔悟,好不好?”孔子就说:“你以德报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报怨”,以正直的态度去对待人,不卑不亢,事情该咋办咋办,以一个正确客观的态度去解决。 同样被人误解的名句还有“相濡以沫”,多少人借这个词表达情感,却不知原句是“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真可谓是南辕北辙。 3.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秦伯》,一般人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理解为国家统治人民,指使驱赶他们去做事就行了,不要让他们明白他们在做什么。这句话在现在看来,绝对很明显就是封建统治阶级几千年来一直在玩弄的愚民权术,小老百姓嘛,让他们知道那么多干什么?最好都是昏昏噩噩,只知道照着我们的意思去庸庸碌碌一辈

孔子赞美学生颜回的什么品质

孔子赞美学生颜回的什么品质 颜回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思想的继承人,孔子的学生,深得孔子喜欢,那孔子赞美学生颜回的什么品质?下面是为你搜集孔子赞美学生颜回的什么品质,希望对你有帮助! 颜回是孔子三千弟子中得到老师夸奖最多的学生,也是追随孔子时间最长的学生,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位列七十二贤之首,孔子毫不吝惜的将“仁”和“贤”归于颜回,可以说评价之高在其弟子中是绝无仅有的,颜回也得到了历代的统治者的推崇,颜回虽然是生前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成绩,死后却是荣宠万千,让人慨叹。 颜回首先是一个仁德的人,是一个贤德的人,但是无论是仁德还是贤德都是比较大的一个词语,可以根据一些小事来看其具体的表现,来总结其品质。首先是知错就改,颜回输冠就讲述了颜回对孔子产生了误会,但是知道自己错了之后,颜回立即对孔子跪拜认错,可见其知错能改,同时孔子评价颜回“不贰过”也说明了颜回知错能改。 另外颜回还是一个尊师重道的人,颜回对孔子的评价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可见其对孔子的崇拜之情,也可以见其对孔子是尊重的,对知识的学习是刻苦的。 颜回死后孔子大哭,说,再也没有像颜回那样的学生了,颜回是最好学的学生。并且孔子还评价颜回说,讲学的时候颜回总是沉默寡言,以为他很愚笨,但是后来发现颜回不仅仅能够理解孔子的精神,

还能够发挥运用。从这里可以看出颜回是一个非常好学的学生,并且具有非常高的天赋。 评价颜回的最著名的一句话现在经常还在人们的口头上传播的就是孔子说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颜回的生活清贫,但是却能够做到安贫乐道,不会因为贫困而烦恼,而不愉快。 颜回简介颜回是孔子最出色的弟子,也是孔子手下的七十二贤之首,他是孔子最喜欢的弟子,不只是聪明好学也很有古之仁人的风范,所以受到了很多后世读书人的敬重。如果说子路是对于孔子最忠心的“大弟子”,那么颜回就是继承了孔子思想精华的“真传弟子”,颜回一直恪守着孔子仁义礼教的思想,一言一行都合乎于礼,所以常常受到孔子的称赞。 纵观颜回的一生,他一生的大半时间都跟着孔子东西游走,游走在列国之间,他一生没有做过官,也没有写过什么著作,唯一留下的一些言语都收录在了《论语》等书上,他基本上全盘接受了孔子的思想,被后世的人尊称为“复圣”。遍览诸多提到颜回的文献,会发现颜回非常欣赏舜帝的无为而治,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孔子没有战争人人仁义的理想社会。可见颜回不只是有着高尚的个人品德,也有着济世救人的高尚情怀。 颜回一生没有做官,在那个礼崩乐坏、儒家思想被不被认可的年代,颜回一直安于平淡,不改变自己的志向,“一箪食,一瓢饮”就能够让他乐在其中,这种坚守本心,不改其志的作为深受后来人的敬

对孔子一位学生的看法——颜回

说到孔子的学生,大家都知道:孔门弟子三千,达者七十二人。而在这么多人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颜回了,因为他是孔子最为得意的弟子。在孔子看来,似乎颜回的所思所想,无一不是值得表示赞赏的。在短短一部《论语》中,记载的关于孔子对颜回的夸奖,就有十几处之多。那么,颜回到底是何方神圣,能够受到孔子如此的厚爱,让孔子对其赞不绝口呢? 孔子曾很有感慨的评价颜回说:“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回有君子之道四焉。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得禄,真于持身。”由此看来,正是颜回的苦学勤奋以及慎思、为孝品德,才使得孔子曾多次在不同场合从不同角度高度评价颜回。在这里,孔子主要对颜回全身心投入又善于反躬思考的学习方法给予了赞赏性评价。但全然如此吗?要知道,在孔子的学生中,比颜回有才能的还有很多。孔子门下最出色的弟子,甚至可以说青出于蓝的弟子——子贡。子贡本来与颜回一样,非常贫困,甚至比颜回还要贫困,可是他不接受命运的安排,通过经商,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成了富甲一方的人物。他的事迹被司马迁写入了《货殖列传》。子贡还是一名成功的纵横家和外交家,即使是孔子在这方面也要甘拜下风。子贡还是一名成功的政治家,他在从政后升至齐国大夫的高位。即使在论语一书当中,子贡出现的次数是最多的,他也是除孔子之外对儒家学派的发展做出最大贡献的人物。然而,孔子却并没有中意子贡,甚至对子贡多有贬斥之意。所以孔子对颜回的偏爱,必然还有其他深层次的原因。 我们知道,孔子生活的时代,是一个诸侯割据争霸的时代,当时各诸侯国为了争夺地盘、人口和统治权,展开了激烈的纷争,于是各学派对当时的社会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从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孔子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

孔子是个典型的悲剧人物

近日,电影《孔子》上映,而且是强行拆除2D版《阿凡达》的“路障”上映,这样预热孔大圣,未免滑稽,也多少有点可怜。现代公民与其夸赞孔子是至圣先师,还不如老实承认他极其倒霉,是个不折不扣的理想主义者,是个典型的悲剧人物。生前,孔子周游列国,四处碰壁,“再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围于陈蔡之间”,差点饿死,险些丧命。死后,尽管他大行鸿运,一步一个台阶,做定了“至圣先师文宣王”,有文庙可居,也有冷猪肉可吃,他的思想却不断遭到历朝历代统治者的阉割、扭曲或批判,他老先生简直比泡在医院福尔马林中的解剖样本还要惨。现在,孔子又被拿来拍电影卖钱了,我猜想,这回他的结局有些不妙,不大可能是爽死,也不大可能是安乐死,很可能会是娱乐至死。 一千个人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心目中也有一千个孔子,若把他定型下来,一个能顶得上一千个吗?反想象的行为不仅有可能砸锅,还有可能砸店(孔家店)。不过,现在的孔家店也是店大欺客,有点新龙门客栈的味道了。

《论语》记录的是孔子的言论,涉及面甚广,是些含金量较高的语录,这是古人和今人的共识。北宋宰相赵普仅用半部《论语》治天下,这样的超级神话也是有过的。当然,信不信由你。孔子是儒家的第一位博士生导师,水平比当今哲学系博导高一百零八倍,这不算太离谱。但《论语》只是孔子言论的千分之一(真实比例肯定更小),他一生还讲过海量的空话、套话、废话、错话,甚至胡话、瞎话、梦话,却全部被过滤和筛汰了,前者加后者,这才构成孔子完整的语言系统。一位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头有绪的孔子,大家只能用非凡的想象去重构,舍此别无良法。目前,仅用其千分之一的切片就妄想克隆孔子,科技尚且做不到的事情,人文就更加做不到。 在人类历史上,孔子也许是被曲解最多和误解最深的人。随便举个例子吧,《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当年,子贡问孔子什么样的人才可以称之为“士”,孔子认为上士是知耻有才能的人,其次是孝悌的人,再其次才是说话算数,办事有交代的人。孔子认为,第三种人太固执,只是小人。后来,《孟子·离娄》发挥余义,有这样一番议论:“夫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孟子所说的“大人”就是孔子所讲的“君子”。孟子的意思是:君子不一定说话算数,也不一定办事有交代,关键是他的所作所为要符合“义”的要领。然而,到了后世,“言必信,行必果”竟成为了君子的高标准,孔子心目中的“次之又次”居然变成了“上”,准入门槛已被偷偷地锯短,大大地降低。打着孔子的旗号反孔子,将孔子的原话缩水变焦,这都是后世的儒家弟子所为。你说,孔子若九泉之下有知,是不是会吹胡子瞪眼睛,踢烂棺材板? 孔子生前不如意事常八九,死后的哀荣却更像是显戮,许多由帝王、将相、军阀、儒生弄出来的烂账、呆账和死账都得由他老夫子一头顶着,被迫变成了箭垛式的人物。你平心静气地回答我:孔子是不是很倒霉?是不是一个典型的悲剧人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