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乳腺癌诊疗要求规范(2018年版)Word编辑

乳腺癌诊疗要求规范(2018年版)Word编辑

乳腺癌诊疗要求规范(2018年版)Word编辑
乳腺癌诊疗要求规范(2018年版)Word编辑

乳腺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严重危害妇女的身心健康。目前,通过采用综合治疗手段,乳腺癌已成为疗效最佳的实体肿瘤之一。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乳腺癌诊疗行为,提高医疗机构乳腺癌诊疗水平,改善乳腺癌患者预后,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一、乳腺癌筛查

乳腺癌筛查是指通过有效、简便、经济的乳腺检查措施,在无症状妇女中识别和发现具有进展潜能的癌前病变患者以及早期浸润性癌患者,以期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其最终目的是降低人群乳腺癌的死亡率。

筛查分为群体筛查(mass screening)和机会性筛查(opportunistic screening)。群体筛查是指在辖区或机构有组织、有计划地组织适龄妇女进行筛查;机会性筛查是指医疗保健机构结合门诊常规工作提供乳腺癌筛查服务。

妇女参加乳腺癌筛查的起始年龄:机会性筛查一般建议40岁开始,但对于乳腺癌高危人群可将筛查起始年龄提前到40岁以前。群体筛查国内暂无推荐年龄,国际上推荐40~50岁开始,目前国内开展的群体筛查采用的年龄均属于研究或探索性质,缺乏严格随机对照研究的不同年龄成本效益分析数据。

(一)一般风险人群妇女乳腺癌筛查策略

1.20~39岁

(1)每月1次乳腺自我检查。

(2)每1-3年1次临床检查。

2.40~69岁

(1)适合机会性筛查和群体性筛查。

(2)每1~2年1次乳腺X线检查(条件不具备时,可选择乳腺超声检查)。

(3)对致密型乳腺(腺体为c型或d型)推荐与超声检查联合。

(4)每月1次乳腺自我检查。

(5)每年1次临床检查。

3.70岁以上

(1)机会性筛查(有症状或可疑体征时进行影像学检查)。

(2)每月1次乳腺自我检查。

(3)每年1次临床检查。

(二)高危人群乳腺癌筛查策略

建议对乳腺癌高危人群提前进行筛查(小于40岁),筛查间期推荐每年1次,筛查手段除了应用一般人群乳腺X线检查之外,还可以应用MRI等影像学手段。

乳腺癌高危人群符合以下3个条件,即①有明显的乳腺癌遗传倾向者(见下段基因检测标准)②既往有乳腺导管或小叶不典型增生或小叶原位癌的患者③既往行胸部放疗。

遗传性乳腺癌-卵巢癌综合征基因检测标准如下[a,b]。

(1)具有血缘关系的亲属中有BRCA1/BRCA2基因突变的携带者。

(2)符合以下1个或多个条件的乳腺癌患者[c]:①发病年龄≤45岁;②发病年龄≤50岁并且有1个及以上具有血缘关系的近亲[d]也为发病年龄≤50岁的乳腺癌患者,和(或)1个及以上的近亲为任何年龄的卵巢上皮癌/输卵管癌/原发性腹膜癌患者;③单个个体患2个原发性乳腺癌[e],并且首次发病年龄≤50岁;④发病年龄不限,同时2个或2个以上具有血缘关系的近亲患有任何发病年龄的乳腺癌和(或)卵巢上皮癌、输卵管癌、原发性腹膜癌;⑤具有血缘关系的男性近亲患有乳腺癌;⑥合并有卵巢上皮癌、输卵管癌、原发性腹膜癌的既往史。

(3)卵巢上皮癌、输卵管癌、原发性腹膜癌患者。

(4)男性乳腺癌患者。

(5)具有以下家族史:①具有血缘关系的一级或二级亲属中符合以上任何条件;②具有血缘关系的三级亲属中有2个或2个以上乳腺癌患者(至少1个发病年龄≤50岁)和(或)卵巢上皮癌/输卵管癌/原发性腹膜癌患者。

注:a.符合1个或多个条件提示可能为遗传性乳腺癌-卵巢癌综合征,有必要进行专业性评估。当审查患者的家族史时,父系和母系亲属的患癌情况应该分开考虑。早发性乳腺癌和(或)任何年龄的卵巢上皮癌、输卵管癌、原发性腹膜癌提示可能为遗传性乳腺癌-卵巢癌综合征。在一些遗传性乳腺癌-卵巢癌综合征的家系中,还包括前列腺癌、胰腺癌、胃癌和黑素瘤。b.其他考虑因素:家族史有限的个体,例如女性一级或二级亲属<2个,或者女性亲属的年龄>45岁,在这种情况下携带突变的可能性往往会被低估。对发病年龄≤40岁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可考虑进行BRCA1/2基因突变的检测。c.乳腺癌包括浸润性癌和导管内癌。d.近亲是指一级、二级和三级亲属。e.2个原发性乳腺癌包括双侧乳腺癌或者同侧乳腺的2个或多个明确的不同来源的原发性乳腺癌。

二、诊断

应当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组织病理学等进行乳腺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临床表现

早期乳腺癌不具备典型症状和体征,不易引起患者重视,常通过体检或乳腺癌筛查发现。以下为乳腺癌的典型体征,多在癌症中期和晚期出现。

1.乳腺肿块

80%的乳腺癌患者以乳腺肿块首诊。患者常无意中发现肿块,多为单发,质硬,边缘不规则,表面欠光滑。大多数

乳腺癌为无痛性肿块,仅少数伴有不同程度的隐痛或刺痛。

2.乳头溢液

非妊娠期从乳头流出血液、浆液、乳汁、脓液,或停止哺乳半年以上仍有乳汁流出者,称为乳头溢液。引起乳头溢液的原因很多,常见的疾病有导管内乳头状瘤、乳腺增生、乳腺导管扩张症和乳腺癌。单侧单孔的血性溢液应进一步行乳管镜检查,若伴有乳腺肿块更应重视。

3.皮肤改变

乳腺癌引起皮肤改变可出现多种体征,最常见的是肿瘤侵犯乳房悬韧带(库珀韧带,Cooper ligament)后与皮肤粘连,出现酒窝征。若癌细胞阻塞了真皮淋巴管,则会出现橘皮样改变。乳腺癌晚期,癌细胞沿淋巴管、腺管或纤维组织浸润到皮内并生长,形成皮肤卫星结节。

4.乳头、乳晕异常

肿瘤位于或接近乳头深部,可引起乳头回缩。肿瘤距乳头较远,乳腺内的大导管受到侵犯而短缩时,也可引起乳头回缩或抬高。乳头乳晕湿疹样癌即佩吉特病(Paget disease),表现为乳头皮肤瘙痒、糜烂、破溃、结痂、脱屑、伴灼痛,甚至乳头回缩。

5.腋窝淋巴结肿大

隐匿性乳腺癌乳腺体检摸不到肿块,常以腋窝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医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1/3以上有腋窝淋巴结转移。初期可出现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肿大的淋巴结质硬、散在、可推动。随着病情发展,淋巴结逐渐融合,并与

乳腺癌诊疗规范(2019年版)

乳腺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 一、概述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严重危害妇女的身心健康。目前,通过采用综合治疗手段,乳腺癌已成为疗效最佳的实体肿瘤之一。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乳腺癌诊疗行为,提高医疗机构乳腺癌诊疗水平,改善乳腺癌患者预后,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二、诊断 应当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组织病理学等进行乳腺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临床表现。早期乳腺癌不具备典型症状和体征,不易引起患者重视,常通过体检或乳腺癌筛查发现。以下为乳腺癌的典型体征,多在癌症中期和晚期出现。 1.乳腺肿块。80%的乳腺癌患者以乳腺肿块首诊。患者常无意中发现肿块,多为单发,质硬,边缘不规则,

表面欠光滑。大多数乳腺癌为无痛性肿块,仅少数伴有不同程度的隐痛或刺痛。 2.乳头溢液。非妊娠期从乳头流出血液、浆液、乳汁、脓液,或停止哺乳半年以上仍有乳汁流出者,称为乳头溢液。引起乳头溢液的原因很多,常见的疾病有导管内乳头状瘤、乳腺增生、乳腺导管扩张症和乳腺癌。单侧单孔的血性溢液应进一步检查,若伴有乳腺肿块更应重视。 3.皮肤改变。乳腺癌引起皮肤改变可出现多种体征,最常见的是肿瘤侵犯Cooper’s韧带后与皮肤粘连,出现“酒窝征”。若癌细胞阻塞了淋巴管,则会出现“橘皮样改变”。乳腺癌晚期,癌细胞沿淋巴管、腺管或纤维组织浸润到皮内并生长,形成“皮肤卫星结节”。 4.乳头、乳晕异常。肿瘤位于或接近乳头深部,可引起乳头回缩。肿瘤距乳头较远,乳腺内的大导管受到侵犯而短缩时,也可引起乳头回缩或抬高。乳头湿疹样癌,即乳头Paget’s病,表现为乳头皮肤搔痒、糜烂、破溃、结痂、脱屑、伴灼痛,至乳头回缩。

乳腺癌中医诊疗方案汇总

乳腺癌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诊断:参照《乳腺癌临床实践指南(2010中国版)》,病理学诊断为必须条件。 2.病期诊断:根据临床检查及手术病理结果,参照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第七版癌症分期标准作出分期诊断。 (二)证候诊断 (1)气滞痰凝证:乳房肿块胀痛,两胁作胀,心烦易怒。或口苦咽干,头晕目眩。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滑。 (2)冲任失调证:乳房肿块胀痛,两胁作胀,头晕目眩。或月经失调,腰膝酸软,五心烦热,目涩,口干。舌质红,苔少有龟裂。脉细数无力。 (3)毒热蕴结证:乳房肿块迅速增大,疼痛或红肿甚至溃烂翻花,分泌物臭秽或伴有倦怠乏力,食少纳差等。或发热,心烦,口干,便秘。舌质暗红,舌苔黄白或黄厚腻。脉弦数或滑数。 (4)气血两虚证:疲倦乏力,精神不振,恶心,食欲不振,失眠多梦,口干少津,二便失调,白细胞下降等。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弱。 (5)气阴两虚证:乏力、口干苦、喜饮,纳差,乏力,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舌质干红,少苔或薄苔。脉细数或弦细。 (6)瘀毒互结证:肿瘤增长迅速,神疲乏力,纳差消瘦,面色晦暗。或伴有疼痛,多为刺痛或胀痛,痛有定处;或伴有乳房肿物坚韧,若溃破则腐肉色败不鲜。舌淡或淡暗,苔白。脉细数或弦细。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气滞痰凝证 治法:舒肝理气,化痰散结。 推荐方药:海藻玉壶汤加减。海藻、昆布、柴胡、青皮、郁金、连翘、白芍、云苓、半夏、浙贝、草河车、山慈菇、白芷等。 2.冲任失调证 治法:调理冲任,滋补肝肾。 推荐方药:逍遥散合左归饮加减。郁金,柴胡,当归,生地,白芍,牛膝,桔叶,菟丝子,枸杞子,生山药,茯苓,夏枯草等。 3.毒热蕴结证

-乳腺癌中医诊疗常规

乳腺癌诊疗方案 乳腺癌中医称之为“乳岩”,其临床特点为乳房部肿块,质地坚硬,溃后凸如放莲或如菜花。据资料统计发病率占全身各种肿瘤的 7-10%,为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仅次于子宫瘤。其发病与遗传因素有关,以绝经期前后的妇女(40-60岁之间)发病率最高,多因情志不畅,肝郁不舒,气滞血瘀;或冲任失调,经络阻塞;或脾虚失运,痰浊内生,痰瘀互阻所致,治宜疏肝解郁,调理冲任,化痰散络等。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编<中国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 1、病史及体检 询问肿物发生时间、疼痛、及与月经关系,有无乳头溢液,有否作过治疗,既往乳房是否等大,乳头是否内陷,局部是否治检,及子宫或甲状腺功能性疾病,询问月经及婚育史,是否妊娠,哺乳期,家庭中恶性肿瘤病史,特别有否乳腺癌,体检中注意观察双侧乳房外形,有否静脉回张,乳头位置及分泌物,皮肤有否红、肿、结节及湿疹样变。记录肿块部位,大小,形状,质地,表面情况,活动度,与皮肤、

胸大肌、胸壁关系,积压乳头有否溢液,数量,性质,管口部位,注意腋窝及锁骨上淋巴结,绘图表示乳房肿块与腋窝肿大淋巴结。 2、病理、细胞学诊断 (1)脱落细胞学检查:早期管内癌有乳头溢液者,可将液体作涂片细胞学检查,乳头糜烂疑Paget病者可作刮片或印片检查。 (2)针吸细胞学检查:可部分代替冰冻切片检查,阳性可确诊,阴性不能除外,应进一步作活组织检查,操作时应注意避免造成肿瘤的播散。 (3)活组织检查:包括切除及切取活检。除非肿瘤很大,一般均以切除活检为好。最好能同时作冰冻切片检查,如果恶性的则作根治性手术。标本应常规作受体测定。如无冰冻切片检查条件,病理证实后,应在不迟于2周内作手术治疗. 3、其他辅助检查 1)、乳腺X线摄影:有干板照相和钼靶X线照相两种方法。 2).B超检查。 3).近红外线乳房扫描。 4).CT:乳癌CT表现与钼靶X线片相似,并可清晰显示腋淋巴结与内乳淋巴结。 5).疑有肺、肝或骨转移者应作相应的检查。 乳腺癌的诊断多依据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和细胞学检查以及血清学检查进行综合判断,其中病理学、细胞学检查结果是诊断乳腺癌的金标准。

乳腺癌诊疗规范

卫生部乳腺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 一、概述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严重危害妇女的身心健康。目前,通过采用综合治疗手段,乳腺癌已成为疗效最佳的实体肿瘤之一。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乳腺癌诊疗行为,提高医疗机构乳腺癌诊疗水平,改善乳腺癌患者预后,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二、诊断 应当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组织病理学等进行乳腺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临床表现。早期乳腺癌不具备典型症状和体征,不易引起患者重视,常通过体检或乳腺癌筛查发现。以下为乳腺癌的典型体征,多在癌症中期和晚期出现。 1.乳腺肿块。80%的乳腺癌患者以乳腺肿块首诊。患者常无意中发现肿块,多为单发,质硬,边缘不规则,表面欠光滑。大多数乳腺癌为无痛性肿块,仅少数伴有不同程度的隐痛或刺痛。 2.乳头溢液。非妊娠期从乳头流出血液、浆液、乳汁、脓液,或停止哺乳半年以上仍有乳汁流出者,称为乳头溢液。引起乳头溢液的原因很多,常见的疾病有导管内乳头状瘤、乳腺增生、乳腺导管扩张症和乳腺癌。单侧单孔的血性溢液应进一步检查,若伴有乳腺肿块更应重视。 3.皮肤改变。乳腺癌引起皮肤改变可出现多种体征,最常见的是肿瘤侵犯Cooper’s韧带后与皮肤粘连,出现“酒窝征”。若癌细胞阻塞了淋巴管,则会出现“橘皮样改变”。乳腺癌晚期,癌细胞沿淋巴管、腺管或纤维组织浸润到皮内并生长,形成“皮肤卫星结节”。 4.乳头、乳晕异常。肿瘤位于或接近乳头深部,可引起乳头回缩。肿瘤距乳头较远,乳腺内的大导管受到侵犯而短缩时,也可引起乳头回缩或抬高。乳头湿疹样癌,即乳头Paget’s病,表现为乳头皮肤搔痒、糜烂、破溃、结痂、脱屑、伴灼痛,至乳头回缩。 5.腋窝淋巴结肿大。隐匿性乳腺癌乳腺体检摸不到肿块,常以腋窝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医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1/3以上有腋窝淋巴结转移。初期可出现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肿大的淋巴结质硬、散在、可推动。随着病情发展,淋巴结逐渐融合,并与皮肤和周围组织粘连、固定。晚期可在锁骨上和对侧腋窝摸到转移的淋巴结。 (二)乳腺触诊。进行乳腺触诊前应详细询问乳腺病史、月经婚姻史、既往肿瘤家族史(乳腺癌、卵巢癌)。绝经前妇女最好在月经结束后进行乳腺触诊。 受检者通常采用坐位或立位,对下垂型乳房或乳房较大者,亦可结合仰卧位。乳腺体检应遵循先视诊后触诊,先健侧后患侧的原则,触诊时应采用手指指腹侧,按一定顺序,不遗漏乳头、乳晕区及腋窝部位,可双手结合。 大多数乳腺癌触诊时可以触到肿块,此类乳腺癌容易诊断。部分早期乳腺癌触诊阴性,查体时应重视乳腺局部腺体增厚变硬、乳头糜烂、乳头溢液,以及乳头轻度回缩、乳房皮肤轻度凹陷、乳晕轻度水肿、绝经后出现乳房疼痛等,应提高警惕。诊断时要结合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必要时可活检行细胞学诊断。 (三)影像学检查。 1.乳腺X线摄影。 常规体位包括双侧内外侧斜位(MLO)及头足位(CC)。对常规体位显示不佳或未包全乳腺实质者,可根据病灶位置选择补充体位。为使病灶显示效果更佳,必要时可开展一些特殊摄影技术,如局部加压摄影、放大摄影或局部加压放大摄影等。 (1)适应证: 1)乳腺肿块、硬化,乳头溢液,乳腺皮肤异常,局部疼痛或肿胀。 2)筛查发现的异常改变。 3)良性病变的短期随诊。 4)乳房修复重建术后。

乳腺癌中医临床路径

乳腺癌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乳腺癌的住院患者。 一、乳腺癌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乳癌病(TCD编码:BWA04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乳腺恶性肿瘤(ICD10编码:C50.9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参照《NCCN乳腺癌临床实践指南(2010中国版)》。 2.病期诊断 根据临床检查及手术病理结果,参照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第七版癌症分期标准作出分期诊断。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乳腺癌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乳癌病〔乳腺癌〕临床常见证候: 气滞痰凝证 冲任失调证

毒热蕴结证 气血两虚证 气阴两虚证 瘀毒互结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乳腺癌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四)标准住院日≤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乳癌病(TCD编码:BWA040)和乳腺恶性肿瘤(ICD10编码:C50.902)的患者。 2.患者适合并愿意接受中医治疗。 3.患者同时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 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 (2) 生化全项(包括肝功能、肾功能); (3) 凝血指标; (4) 肿瘤标志物:CEA、CA153.、CA125; (5) 心电图; (6) 胸部正侧位X线片; (7) 腹部彩超。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T细胞亚群分析,超声心动图,乳腺及引流区彩超,CT,核磁共振,骨扫描等。以上项目根据患者病情加以选择。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 气滞痰凝证:化痰解郁。 (2) 冲任失调证:调理冲任。 (3) 毒热蕴结证:解毒散结。 (4) 气血两虚证:益气养血。 (5) 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

乳腺癌民间秘方

乳腺癌民间秘方 特别注意:所有方子均来自民间、偏方著作,仅做为参考,不能作为诊断以及治疗依据,采用须谨慎并自负后果。 乳腺癌民间秘方A 一、乳腺癌民间秘方 1、鲜仙人掌(去刺)50克,白矾10克。制用法:将上药共同捣烂,敷患处,干后即换。疗效:炎症初起,屡用屡效。〈乳腺炎〉 1、山慈菇200克,蟹壳100克,蟹爪(带爪尖)100克。共研细末,以蜜为丸,每丸重10克,每日3次,每次1--2丸,饭后用。本方为河北中医伍瑞文方,功能解毒散结,适用于乳腺癌。 2、乳香、没药各30克,雄黄15克,麝香4.5克。每服9克,陈酒送下。本方源于《外科症治全生集》,功能消肿散结止痛,适用于乳腺癌。 3、韭菜60克,鸡蛋2个。制用法:将韭菜鸡蛋放锅内炒至半熟,用布包好敷在患侧腋下,挤紧即可。疗效:2—3次痊愈。 3、全蝎6克,蜈蚣2条,核桃4个。将核桃一开两半,一半去仁,将两药放人再将另一半对合捆住,放火上烧之冒过青烟为度研末,分2次服,黄酒送下,每日2次。本方消瘀散结,适用于乳腺癌。 4、陈皮60克,甘草8克。制用法:用砂锅水煎,日1剂,分早晚服。疗效:用于急性乳腺炎,1剂即愈。 4、龟板数块,黑枣肉适量。将龟板炙黄研末,黑枣肉捣烂,两者混合为丸,每日10克,白开水送服。 本方滋阴益胃,适用于乳腺癌。 5、胡芦巴120克,盐、黄酒适量。将胡芦巴置于盐水中,炒干研末,每日10克,每日1次,黄酒送服。 本方散寒止痛,适用于乳腺癌。<乳腺癌治疗> 6、半枝莲、六耳棱、野菊花各30克。每日1剂,水煎服。本方为广西南宁反修医院方,功能清热解毒,适用于乳房纤维瘤。

7、土贝母、核桃隔、金银花、连翘各15克。每日1剂,酒水煎服。本方源于《姚希周济世经验方》,功能清热解毒,适用于乳腺癌已溃。 8、鲜小檗根30克,猪瘦肉适量。每日1剂,水煎服。本方源于《福建中草药》,功能泻火解毒,适用于乳房肿瘤。 9、蛇蜕、蜂房、全虫各等分。共为细末,每日服3次,每次5.5克开水送下,1个月为1疗程。 本方源于《肿瘤的防治》,功能活血解毒,适用于乳腺癌。 10、瓜蒌1个,当归、甘草各15克,乳香3克,没药8克。每日1剂,水煎服。 本方源于《中医肿瘤学》,功能活血化瘀,适用于乳腺癌。 11、蜈蚣、全蝎各10克,穿山甲12克,海马10克。上药焙干研末,每日2次,每次1克,黄酒送下。 本方源于《肿瘤的辨证论治》,功能活血解毒,适用于乳腺癌。 12、王不留行、八月札各30克,山甲片12克。每日1剂,水煎服。 本方源于《抗癌中草药制剂》,功能活血解毒,适用于乳腺癌。 13、王不留行、天花粉、银花各9克。每日1剂,水煎服。本方源于《中医肿瘤的防治》,功能活血解毒,适用于乳癌初起未溃者。 14、五倍子、雄鼠屎、露蜂房各等分。共为末,每次3克,每日2次。本方源于《验方新编》,功能活血散结,适用于乳腺癌。 15、五倍子、乳香。没药各60克,鸦胆子(去壳)20克。上药共捣烂,米醋1250克,慢火熬成膏,摊于布上外敷,每2日换药1次。本方源于《肿瘤临证备要》,功能活血解毒,适用于乳腺癌。 16、六棱菊、野菊花、半枝莲各30克。每日1剂,水煎服。本方源于《实用肿瘤学》,功能清热解毒,适用于乳腺癌。 17、白花蛇舌草、仙茅各120克。每日1剂,水煎服。本方源于《新医药资料》,功能解毒助阳,适用于乳腺癌。 18、扛板归、土牛膝、白花蛇舌草各30克。每日1剂,水煎服。本方源于《肿瘤示略》,功能解毒活血,适用于乳腺癌。 19、狼毒、红枣各500克。将二者共煮,去狼毒。吃红枣,每次5枚,每日2--3次。

《全国二级医院原发性乳腺癌规范化诊疗指南》

原发性乳腺癌规范化诊疗指南(试行)

1 范围 本指南规定了原发性乳腺癌(简称乳腺癌)的诊断依据、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案。 本指南适用于农村重大疾病医疗保障工作定点医院对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 2 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2.1 乳腺癌 Breast cancer 全称为原发性乳腺癌,起源于乳腺导管、小叶的恶性肿瘤。 2.2 乳腺癌保乳手术breast-conserving surgery 乳腺肿物局部切除,根据活检结果决定是否进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 3 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指南。 3.1 ER:(Receptors, Estrogen)雌激素受体 3.2 PR:(Receptors, Progesterone)孕激素受体 3.3 CEA: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癌胚抗原 3.4 CA125(cancerantigen 125)肿瘤抗原125 3.5 CA153:(cancerantigen 153)肿瘤抗原153 3.6 BI-RADS:(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乳腺X线象BI-RADS分类

4 诊治流程图 5 诊断依据 5.1 病因 月经初潮年龄和绝经年龄与乳腺癌的发病有关。初次足月产的年龄越大,乳腺癌发病的危险性越大。哺乳总时间与乳腺癌危险性呈负相关。有乳腺癌家族史、高脂饮食、肥胖、外源性雌激素过多摄入可增加发生乳腺癌的危险。 5.2 高危人群 5.2.1 有明显的乳腺癌遗传倾向者。 5.2.2 既往有乳腺导管或小叶中重度不典型增生或小叶原

乳腺癌诊疗规范2018版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乳腺癌诊疗规范( 2018 年版)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严重危害妇女的身心健康。目前,通过采用综合治疗手段,乳腺癌已成为疗效最佳的实体肿瘤之一。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乳腺癌诊疗行为,提高医疗机构乳腺癌诊疗水平,改善乳腺癌患者预后,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一、乳腺癌筛查 乳腺癌筛查是指通过有效、简便、经济的乳腺检查措施,在无症状妇女中识别和发现具有进展潜能的癌前病变患者以及早期浸润性癌患者,以期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其最终目的是降低人群乳腺癌的死亡率。 筛查分为群体筛查( mass screening )和机会性筛查 ( opportunistic screening )。群体筛查是指在辖区或机构有组织、有计划地组织适龄妇女进行筛查;机会性筛查是指医疗保健机构结合门诊常规工作提供乳腺癌筛查服务。

妇女参加乳腺癌筛查的起始年龄:机会性筛查一般建议40岁开始,但对于乳腺癌高危人群可将筛查起始年龄提前到40岁以前。群体筛查国内暂无推荐年龄,国际上推荐40~50 岁开始,目前国内开展的群体筛查采用的年龄均属于研究或探索性质,缺乏严格随机对照研究的不同年龄成本效益分析数据。 (一)一般风险人群妇女乳腺癌筛查策略 1.20 ~39 岁 (1 )每月1次乳腺自我检查。 (2)每1-3 年1次临床检查。 2.40 ~69 岁 (1 )适合机会性筛查和群体性筛查。 (2)每1~2年1次乳腺X线检查(条件不具备时,可选择乳腺超声检查)。 (3 )对致密型乳腺(腺体为c型或d型)推荐与超声检查联合。 (4 )每月1次乳腺自我检查。 (5 )每年1次临床检查。 3.70 岁以上 (1 )机会性筛查(有症状或可疑体征时进行影像学检查)。 (2 )每月1次乳腺自我检查。 (3 )每年1次临床检查。

乳岩(乳腺癌)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7

乳岩(乳腺癌)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2018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4年版)(ZY/T001.2-94)[1] 。 (1)大多数发生在45~60岁的女性,尤以未婚或婚后未曾生育者多见。 (2)初期:乳房内有一肿块,多见于外上方,质地坚硬,表面高低不平,逐渐长大。 (3)中期:经年累月,始觉有不同程度的疼痛。肿块形如堆栗或覆碗,与周围组织粘连,皮核相亲,推之不动,皮肤呈“桔皮样”改变,乳头内缩或抬高。若皮色紫褐,上布血丝,即将溃烂。 (4)后期:溃后岩肿愈坚,疮口边缘不齐。有的中间凹陷很深,形如岩穴;有的高突,状如翻花,常流臭秽血水。患侧上肢肿胀。 (5)可在患侧腋下、缺盆上下凹处触到质地坚硬的肿块,或转移至内脏或骨骼。可出现发热,神疲,心烦不寐,形体消瘦等症。 (6)钼靶X线乳房摄片、液晶热图像检查、乳头血性分泌物细胞学检查有助诊断。必要时作组织病理检查。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制定的《乳腺癌诊疗规范》[2] (2011版)(卫办医政发〔2011〕78号)。 (1)症状:早期乳腺癌不具备典型症状,不易引起病人重视,常通过体检或乳腺癌筛查发现。乳房无痛性、质硬肿块或乳头单孔血性溢液是常见的临床症状,偶伴有乳房疼痛。 (2)体征:部分早期乳腺癌临床触诊阴性;乳房肿物,质硬,表面不光滑,活动差,可与皮肤或胸壁粘连固定;单孔乳头血性溢液;乳房皮肤可见酒窝征,橘皮征,皮肤卫星结节;乳头回缩或抬高,乳头皮肤搔痒、糜烂、破溃、结痂、脱屑,伴灼痛,至乳头回缩。约1/3的患者初诊时可触及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晚期可在锁骨上和对侧腋窝触及转移的淋巴结。 (3)辅助检查 ①乳腺钼靶摄影:乳房内局限性肿块、成簇微小钙化、局限致密浸润、乳腺

乳腺癌术后中医调养方法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方式的改变,我们身边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的乳腺癌病人,乳腺癌正日益威胁着女性的健康。乳腺癌患者术后最担心的莫过于两件事:一是生活质量的下降;另外就是担心远期的复发或转移。 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因虚致实、因实更虚、虚实夹杂的过程,其病本虚而标实,本虚表现在脾虚不能化生气血,肾虚不能调摄冲任,但手术常耗伤气血,放疗、化疗更有伤精劫阴之弊,内分泌治疗药物也有众多毒副作用,进一步加重了脾肾气阴的耗伤,冲任功能不能正常运行,表现为神疲乏力,自汗盗汗,食欲不振,心烦不寐、烘热汗出、月经失调等气阴两虚、冲任失调的证候,正常工作会感觉力不从心,并且患侧上肢容易出现肿胀等症,对于本就因虚致病的乳腺癌患者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多的症状呢?这要简单地讲一下乳腺与冲任的关系。人体中冲任二脉与女子月经及乳房、孕育功能有密切关系,冲为太冲脉,任为任脉,功能简称为“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二脉起于胞中,任脉循腹里,上关元,至胸中,冲脉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肾居于下焦,主生殖,为冲任之本,肝肾同源,冲脉与肾脉相并而行,得肾阴滋养;而肾气化生天癸,天癸源于先天,藏于肾,可激发冲任通盛;冲任下起胞宫,上连乳房,其血气促使胞宫和乳房的发育及其功能活动。《外科医案汇编》指出:“冲任为气血之海,上行为乳,下行为经”,因而冲任的变化影响着乳房及胞宫的生理与病理改变。 临床研究的统计学表明:约有80%的乳腺癌病人术后中医辨证为上述气阴不足、冲任失调证型,如果病人能坚持一段时间服用中药,上述的症状均会有很大程度的改善,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使病人有良好的精神状态,极大地增强了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对于乳腺癌病人术后生存期有直接影响的就是肿瘤的复发或远处转移,如何防治术后的复发或转移,如何延长生存时间,至今还是一个医学难题。患者结束放、化疗,如果雌激素受体阳性,还可以接续进行内分泌治疗;但如果雌激素受体阴性,内分泌治疗无效,西医就没有了进一步的防治方法,而单纯的定期复查对于防止病情发展没有关键性的意义。而中医可以从病人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个体化的辨证治疗。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乳腺病科程旭锋博士指出,国内北京、上海、广州等多家知名医疗机构对近三十年的临床实践进行回顾性研究,证明了乳腺癌患者术后如果进行中医治疗,可以有效防止术后的复发或转移。动物实验等基础研究也表明:防止复发转移的中药具有良好的抗肿瘤作用。在上海、广州等国内大城市,90%以上的乳腺癌病人均在术后正常服用中药,接受中医的规范治疗。现在学术界已经肯定,中医治疗乳腺癌的优势就在于术后的中医药调理,可以成为乳腺癌的一项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特别是对于“三阴性”乳腺癌患者,虽然不能进行西医的内分泌治疗,中医也开辟了一条治疗之路。 但是中医药如何治疗乳腺癌,不是简单的找个中医,号号脉、看看舌苔,回家熬中药就可以了。乳腺癌的治疗方药是建立在近30年的临床实践与科学研究基础之上,必须遵循经过科研证实的乳腺癌的辩证规律,即使初步辨证为气阴两虚,冲任失调,也要进一步辨明冲任失养、冲任虚损、冲任伏热、冲任虚寒、冲任不固等不同的证候,且在扶正的同时遵循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原则,分清虚实主次,扶正不忘祛除余邪留毒,方能帮助病人完成乳腺癌规范的中医药治疗,取得良好疗效。所以,建议病人到乳腺专科医生处接受系统的中医药治疗。中医药还可以减少病人放化疗的毒副作用,有效减轻放化疗过程中的消化道反应,提高患者放化疗的完成率。乳腺癌术后皮瓣坏死、术后患侧上肢肿胀,应该及时配合中医外治方法,能迅速控制症状,取得良好效果,减轻患者痛苦。过早的放弃、消极的治疗或过度的功能锻炼,只能给病人带来痛苦。 所以,中医药可以全程参与乳腺癌的治疗,对乳腺癌术后患者的体质恢复,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提高生存率,降低复发与转移率,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乳腺癌诊疗指南

乳腺癌诊疗指南 【病史采集】 1.乳腺癌的易感因素(高危因素); (1)家族有患乳腺癌者; (2)月经初潮较早或绝经较晚者; (3)未婚、未育或高龄初产者; (4)一侧乳腺癌经治疗后; (5)患乳腺增生病者; (6)放射性大剂量或长期接触者; (7)曾患功能性子宫出血或子宫体腺癌者。 2.无意中发现乳房肿块、无痛; 3.乳头溢液、溢血,乳头皮肤脱屑、长期摩烂。 【体格检查】 1.双侧乳房是否对称、乳头有无抬高或内陷,肿物有无溃烂,肿块表面皮肤有无凹陷或呈“桔 皮样”改变; 2.肿物位置、大小、性质、与皮肤及胸大肌是否粘连;3.同侧液窝及锁量上淋巴结有无肿大。

【辅助检查】 1.X线检查:钼靶X线摄片; 2.B型超声检查; 3.近红外线扫描; 4.ECT全身显像检查有无骨转移; 5.必要时可行细针穿刺抽吸活检,有乳头溢液者做反复涂片寻找癌细胞; 6.普外科术前常规检查,肝胆B超,胸部平片。 【诊断】 根据病史、体征及辅助检查,多能确诊,术前未能确诊者,术中应作冰冻切片病理检查。 【鉴别诊断】 乳腺纤维瘤、脂肪坏死结节和乳腺导管扩张症。本病诊断应注意临床分期。 1.乳腺癌的临床分期: (1)第一期:癌瘤完全位于乳腺组织内,直径<3cm,与皮肤无粘连;无腋窝淋巴结转移;

(2)第二期:癌瘤直径<5cm,尚能活动,与覆盖皮肤有粘连;同侧腋窝有数个散在而能推 动的淋巴结; (3)第三期:癌瘤直径>5cm,与覆盖皮肤有广泛粘连,且常形成溃疡,或癌瘤底部与筋膜、 胸肌有粘连,同侧腋窝或锁骨下有一连串融合成块的淋巴结,但尚能推动; (4)第四期:癌瘤广泛扩散至皮肤或与胸肌,胸壁固定;同侧腋窝淋巴结成块且已固定,或 广泛的淋巴结转移;常伴有远处转移。 2.乳腺癌TNM分期法: T O :原发癌瘤未查出; Tis:原位癌(非侵润性癌及未查到肿块的乳头湿疹样癌); T1:癌瘤长径<2cm; T2:癌瘤长径2~5cm; T3:癌瘤长径>5cm,炎性乳腺癌亦属之;

乳腺癌中医护理方案

乳腺癌中医护理方案 (试行)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气滞痰凝证:乳房肿块胀痛,两胁作胀,心烦易怒。或口苦,头晕目眩。舌苔薄白或薄黄。 (二)冲任失调证:乳房肿块胀痛,两胁作胀,头晕目眩。或月经失调,腰腿酸软,五心烦热,目涩,口干。舌质红,苔少有裂纹。 (三)毒热蕴结证:乳房肿块迅速增大,疼痛或红肿甚至溃烂翻花,分泌物臭秽等,或发热,心烦,口干,便秘。舌质暗红,舌苔黄白或黄厚腻。 (四)气血两虚证:疲倦乏力,精神不振,食欲不振,失眠多梦,口干少津,二便失调。舌淡,苔薄白。 (五)气阴两虚证:乏力、口干苦、喜饮,纳差,乏力,腰腿酸软,五心烦热。舌质干红,少苔或薄苔。 (六)瘀毒互结证:肿瘤增长迅速,神疲乏力,纳差消瘦,面色晦暗。或伴有疼痛,多为刺痛或胀痛,痛有定处。或伴有乳房肿物坚韧,若溃破则腐肉色败不鲜。舌淡或淡暗,苔白。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肢体肿胀 .评估患侧肢体水肿程度,如出现肿胀加重及时报告医生。 .平卧时抬高患肢,使其与心脏保持同一水平;患肢不宜进行静脉输液及测血压。 .指导患者做患肢握拳活动,每次~分钟,每日~次。 .遵医嘱气压式血液循环驱动仪治疗,每次分钟,每日次。

.遵医嘱中药外敷。 .遵医嘱中药湿敷。 (二)疼痛 .采用《疼痛评估量表》进行评估。 .指导患者使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如读书、看报、与人交流等。 .教会患者使用放松术,如全身肌肉放松、缓慢的深呼吸、听舒缓音乐等。 .遵医嘱耳穴贴压:取乳腺、腋下、肝、交感、内分泌等穴。 .遵医嘱中药外敷。 (三)心烦易怒 .多与患者及家属交流,及时了解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帮助其排忧解难。 .帮助患者取得爱人、家属的理解和关爱。 .推荐患者听轻音乐,舒缓情绪。焦虑患者:听安静、柔和、婉约的乐曲,如高山流水、古筝等;抑郁患者:听冥想式的乐曲,如沉思、古琴等。 .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俞、肝俞、神门、脑、皮质下等穴。 (四)恶心、呕吐(化疗期间) .观察呕吐物的量、色、性质,及时记录并报告医生。 .呕吐后,遵医嘱以温开水或中药漱口液漱口。 .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胃、交感、膈等穴位。 .遵医嘱艾灸:取中脘、关元、足三里、神阙等穴。 .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足三里、合谷、内关及两侧脊穴等穴。 (五)四肢麻木(化疗期间) .保证环境安全,避免烫伤、灼伤、磕碰等。 .注意四肢保暖,穿棉袜,带棉质手套,防止受凉。 .遵医嘱气压式血液循环驱动仪治疗,每次分钟,每日次。

乳腺癌诊疗常规

乳腺癌规范化诊治流程1概述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严重危害妇女的身心健康。目前,通过采用综合治疗手段,乳腺癌已成为疗效最佳的实体肿瘤之一。 2诊断 80%(2 (3韧带后与皮肤粘连,出现’’酒窝征’’。若癌细胞阻塞了淋巴管,则会出现’’橘皮样改变’’。乳腺癌晚期,癌细胞沿淋巴管、腺管或纤维组织浸润到皮内并生长,形成’’皮肤卫星结节’’。 (4)乳头、乳晕异常。肿瘤位于或接近乳头深部,可引起乳头回缩。肿瘤距乳头较远,乳腺内的大导管受到侵犯而短缩时,也可引起乳头回缩或抬高。乳头湿疹样癌,即乳头Paget

病,表现为乳头皮肤搔痒、糜烂、破溃、结痂、脱屑,伴灼痛,至乳头回缩。 (5)腋窝淋巴结肿大。隐匿性乳腺癌乳腺体检摸不到肿块,常以腋窝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医院收治的乳腺癌病人1/3 以上有腋窝淋巴结转移。初期可出现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肿大的淋巴结质硬、散在、可推动。随着病情发展,淋巴结逐渐融合,并与皮肤和周围组织粘连、固定。晚期可在锁骨上和对侧腋窝摸到转移的淋巴结。 2.1 2.2 常规体位包括双侧内外侧斜位(MLO)及头足位(CC)。常规体位显示不佳或未包全乳腺实质者,可根据病灶位置选择补充体位。为使病灶显示效果更佳,必要时可开展一些特殊摄影技术,如局部加压摄影、放大摄影或局部加压放大摄影等。 适应证:

(1)乳腺肿块、硬化,乳头溢液,乳腺皮肤异常,局部疼痛或肿胀。 (2)筛查发现的异常改变。 (3)良性病变的短期随诊。 (4)乳房修复重建术后。 (5 (6 乳 (1 (2 (3 (4)引导介入操作。 诊断报告基本规范略。 2.2.3乳腺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MRI 不作为乳腺癌诊断的常规检查项目。可用于乳腺癌分期评估,确定同侧乳腺肿瘤范围,判断是否存在多灶或多中心性肿瘤。初诊时可用于筛查对侧乳腺肿瘤。同时,有助于评估新辅助治疗前后肿瘤范围、治疗缓解状况,以及

最新乳腺病学诊疗常规.pdf

乳腺病学

乳腺癌诊疗规范 【诊断标准】 乳腺癌(ICD:C50.900)的诊断标准对具备乳腺癌相应临床表现、体格检 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的患者,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经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为乳腺癌者可确诊。完整的乳腺癌诊断应包括乳腺癌的病位、病理类型、TNM分期、组织学分级以及雌孕激素受体、HER2受体、Ki-67的表达情况。 症状早期乳腺癌不具备典型症状,不易引起病人重视,常通过体检或乳腺癌筛查发现。乳房无痛性、质硬肿块或乳头单孔血性溢液是常见的临床症状,偶伴有乳房疼痛。 体征部分早期乳腺癌临床触诊阴性;乳房肿物,质硬,表面不光滑,活动差,可与皮肤或胸壁粘连固定;单孔乳头血性溢液;乳房皮肤可见酒窝征,橘皮征,皮肤卫星结节;乳头回缩或抬高,乳头皮肤搔痒、糜烂、破溃、结痂、脱屑,伴灼痛,至乳头回缩。约1/3的患者初诊时可触及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晚期可在锁骨上和对侧腋窝触及转移的淋巴结。 辅助检查 (1)乳腺钼靶摄影乳房内局限性肿块、成簇微小钙化、局限致密浸润、 乳腺结构扭曲、两侧乳腺结构不对称等;皮肤增厚或回缩、乳头及乳晕异常、瘤 周水肿、异常增粗的血管等。 (2)乳腺彩超乳腺内低回声结节或肿物,往往回声不均匀,肿物的前后径往往大于横径,轮廓不规则。Doppler超声扫描可以观察到肿物的血供情况,但良、恶性的表现重叠范围大。 【入院标准】 1. 体检或自检发现乳房占位性病变,辅助检查诊断考虑乳腺癌待排者,需 入院行组织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 2. 组织病理检查确诊为乳腺癌的患者,需要接受手术、化疗、放疗、内分 泌治疗(包括卵巢抑制治疗)及生物靶向治疗需入院接受治疗的患者。 3. 晚期及转移性乳腺癌患者,需入院行双磷酸盐治疗、化疗及放疗等。治 疗后需入院行疗效评估并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者。 4. 因手术、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及生物靶向治疗所导致的严重不良反

中国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专家共识(2019年版)

中国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专家共识(2019年版)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是指对于未发现远处转移的初治乳腺癌患者,在计划中的 手术治疗或手术加放疗的局部治疗前进行的全身系统性化疗[1-2]。新辅助化疗 作为乳腺癌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仍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随着各类临床 试验和新的治疗理念不断涌现,其治疗模式也从曾经单一的化疗,转变为当前 基于不同乳腺癌分子亚型的新辅助化疗、新辅助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靶向治疗联合化疗、 新辅助内分泌治疗等。随着新的循证医学数据不断充实,各种治疗理念和临床 实践的差异也越发明显,如何在临床实践中选择新辅助治疗适应证,优化患者 的治疗策略并改善治疗结局仍存在争议。结合最新的研究数据和理念,中国乳 腺癌新辅助治疗专家组就新辅助化疗、新辅助抗HER2联合化疗中,新辅助治疗目的及适应证、手术治疗规范、新辅助治疗前后的评估规范以及新辅助治疗方 案和策略等方面的热点问题、争议内容,进行了深入、详细的研讨,联合发布《中国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专家共识(2019年版)》,旨在更好地指导中国临床 医师进行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临床实践。 1、新辅助治疗的目的和适应证 专家组首先明确了在当前临床实践过程中,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应该从实际的临 床需求出发,以治疗的目的为导向,主要包括:① 将不可手术的乳腺癌降期为可手术乳腺癌;② 将不可保乳的乳腺癌降期为可保乳的乳腺癌;③ 获得体内 药物敏感性的相关信息,从而指导后续治疗以期改善患者预后。对于美国国立 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指南中提及的新辅助治疗潜在目的还包括将不可保腋窝的乳腺癌降期为可保腋窝,中国专 家对此持审慎态度,认为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前哨淋巴结评估假阴性率高、长 期安全性数据不足等风险,并不常规推荐将对已经证实转移的区域淋巴结进行 降期保腋窝作为新辅助治疗的目的[3-4]。 当前在不同的指南和共识中对于新辅助治疗适应证的描述存在较大的差异[1-2,5-6],在明确新辅助治疗目的的基础上,绝大多数专家认同在临床实践中应 以上述3点治疗目的为导向行新辅助治疗,绝大多数专家认为并非所有需要行 辅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都推荐行新辅助化疗。 为进一步指导临床实践,专家组就不同肿瘤负荷以及乳腺癌亚型的患者是 否优选新辅助治疗进行了逐一讨论。在不考虑其他因素(淋巴结状态、分子分 型等)的情况下,当肿瘤负荷较大时,中国专家更倾向于推荐优选新辅助治疗,83%的专家推荐浸润性病灶大于5 cm的乳腺癌患者优选新辅助治疗,而其他单 一病理学因素(如肿块大于3 cm或淋巴结阳性)并不能作为优选新辅助治疗的依据。 多数专家(63%)认可病理学完全缓解(pathological complete response,pCR)是预后替代的研究终点,对患者采用预期pCR率高的新辅助治疗方案可能改善患者的预后[7-8]。在新辅助后辅助治疗方面,CREATE-X和KATHERINE临床 试验提出,针对三阴性乳腺癌和HER2阳性乳腺癌新辅助治疗患者,如未达到pCR,可通过强化辅助治疗来改善预后[9-10]。在临床实践中,能否基于这两项临床试验的结果而对所有三阴性乳腺癌和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推荐新辅助治疗尚存在争议。专家组强调CREATE-X和KATHERINE临床试验是辅助阶段临床试验,仅提示针对新辅助治疗后未达到pCR的患者可采用辅助阶段强化治疗的策略,

比较有疗效的抗乳腺癌药物

乳腺癌是威胁女性健康的恶性肿瘤疾病,近些年,随着女性生活工作压力的增大,患上乳腺癌的病人越来越多,对于乳腺癌的治疗引起人们的关注。特别是药物治疗越来越普遍,受到很多患者的好评,那么比较有疗效的抗乳腺癌药物是哪一种呢? 对于乳腺癌的治疗,手术是常见的治疗方法,在乳腺癌的治疗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大家都知道手术创伤性较大,术后有残留的癌细胞,有复发的风险,如今药物治疗越来越普遍,既能用于手术之后,也能单独作用于患者,乳腺癌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化疗药物和中医药。 1、化疗药物 化疗对乳腺癌有较为直接的治疗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缩小肿瘤,减轻症状,但是临床统计表明患者单纯用化学药物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是由于一些有些患者癌肿范围广,并发症较多,一方面是由于患者的身体机能已经较差,而化学药物又有较大的毒副作用,会抑制人体免疫力,对人体机能造成损伤,虽短期内可改善症状,延长生存期,但远期效果不好。 建议患者在使用化疗药物的使用应该遵循适度原则,避免过度,同时化疗的时候应该尽早配合中医药治疗,能起到增效减毒的作用,帮助患者更好的治疗疾病。 2、中医药 中医药在乳腺癌的治疗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医药治疗不只是局限在缩小肿块、消灭肿瘤细胞本身,更是从调整人体脏腑功能相协调的全身情况来考虑。通过调节人体的阴阳气血和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去除了肿瘤发生的土壤环境,从而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提高机体免疲功能,达到强身壮体、抑制肿瘤发展、缓解病情、延长生存期的目的。 比较有疗效的抗乳腺癌药物?在临床上,治疗乳腺癌的药物虽然比较多,但是具体选择哪一种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决定的,无论选择哪一种药物,最好是结合中医药进行治疗,能起到增效减毒的作用,使效果达到最大化,帮助患者更好的治疗疾病。 在临床上,随着中医药的不断发展,中医治疗乳腺癌的优势越来越突出,帮助了不少患者减少了痛苦,延长了生命,甚至使很多被判死刑的患者获得了较长的生存期。 临床上,在诸多的中医疗法中,很多的患者首选汲取中医药精华的“三联平衡疗法”。该疗法具有不手术、不放化疗、不住院、无痛苦、无风险、无毒副反应,花费少等特点,通过对病人机体内环境的调节,可有效实现减轻痛苦,延长生命的效果。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三联平衡疗法以帮助数万名肿瘤患者减轻痛苦,实现康复,赢得了患者良好的口碑,得到了家属信赖与认可。 通过一个真实的案例一起来了解一下。 李军,女,65岁,驻马店人,乳腺癌 2000年,因发现乳房长了一个疙瘩的李军在当地医院检查后确诊为乳腺癌。确诊后,李军在驻马店159医院做了手术,但术后不到一年,复查结果显示肿瘤复发,而且肺部还伴有积水。此后,李军又开始接受放化疗,但效果并不理想。 一次偶然的机会,李军老伴看到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关爱生命》一书,加上同村食道癌患者李艳就是袁希福院长治好的,因而李军及家人决定寻求袁希福院长的中医治疗。以袁希福“三联平衡疗法”进行中医治疗后,李军的身体有了明显好转,而且肺部积水也没有了,各种不适症状逐渐消失,也能正常吃饭了。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19年版)》要点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19年版)》 要点 1 乳腺癌筛查指南(附录Ⅰ) 1.1 乳腺癌筛查的定义、目的及分类 ⑴肿瘤筛查,或称作普查,是针对无症状人群的一种防癌措施,而针对有症状人群的医学检查称为诊断。 ⑵乳腺癌筛查是通过有效、简便、经济的乳腺检查措施,对无症状妇女开展筛查,以期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其最终目的是要降低人群乳腺癌的死亡率。 ⑶筛查分为机会性筛查和群体筛查。 1.2 女性参加乳腺癌筛查的起始和终止年龄 ⑴本指南建议一般风险人群乳腺癌筛查的起始年龄为40岁。但对于乳腺癌高危人群可将筛查起始年龄提前到40岁以前。 ⑵老年人乳腺癌的发病率仍然较高,因此本指南认为老年人是否停止筛查需要考虑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预期寿命以及各种合并症情况。如果合并症多,预期寿命有限,则不需要进行乳腺癌筛查。因此对于70岁以上老年人可以考虑机会性筛查。 1.3 用于乳腺癌筛查的措施 1.3.1 乳腺X线检查 ⑴乳腺X线检查对降低40岁以上女性乳腺癌死亡率的作用已经得到了国内外大多数学者的认可。

⑵建议每侧乳房常规应摄2个体位,即头足轴(CC)位和内外侧斜(MLO)位。 ⑶乳腺X线影像应经过2位以上专业放射科医师独立阅片。 ⑷乳腺X线筛查对50岁以上亚洲妇女准确性高,但乳腺X线对40岁以下及致密乳腺诊断准确性欠佳。不建议对40岁以下、无明确乳腺癌高危因素或临床体检未发现异常的女性进行乳腺X 线检查。 ⑸常规乳腺X线检查的射线剂量低,不会危害女性健康,但正常女性无需短期内反复进行乳腺X线检查。 1.3.2 乳腺超声检查 目前已经有较多的证据提示在乳腺X线检查基础上联合乳腺超声检查较之单独应用乳腺X线检查有更高的筛查敏感度,尤其是针对乳腺X线筛查提示致密型乳腺(c型或d型),因此乳腺超声检查可推荐作为乳腺X线筛查的有效补充。 1.3.3 乳腺临床体检 在经济欠发达、设备条件有限及女性对疾病认知度较不充分的地区仍可以作为一种选择。 1.3.4 乳腺自我检查 ⑴乳腺自我检查不能提高乳腺癌早期诊断检出率和降低死亡率。⑵由于可以提高女性的防癌意识,故仍鼓励基层医务工作者向女性传授每月1次乳腺自我检查的方法,建议绝经前妇女选择月经来潮后7~14 d 进行。

中国晚期乳腺癌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16(20201227221855)

中国晚期乳腺癌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16 徐兵河,江泽飞, 胡夕春代表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 晚期乳腺癌(ABC)患者在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疗效方面就是有其特殊性的,并且目前尚缺乏公认的标准治疗方案,如何帮助患者做出正确的治疗选择, 就是每一位肿瘤科医师面临的挑战。晚期乳腺癌患者的总体中位生存期为2?3年,不同分子亚型的情况有所不同。对于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抗HER2台疗改变了HER2阳性乳腺癌的自然病程,并显著延长了生存时间;但就是对于三阴性晚期乳腺癌患者, 其总体预后尚未取得明显改善; 另外, 对于最常见的激素受体(HR)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近年来新增了多种治疗药物, 如氟维司群、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6(CDK4/6) 抑制剂等[1,2] 。2016年, 在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的倡导下, 国内乳腺癌病理与影像诊断、治疗方面的专家对国内外晚期乳腺癌治疗的研究数据进行分析、总结与讨论,经过反复讨论与多次修改,制订出《中国晚期乳腺癌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16》。需要强调的就是, 本共识就是供中国范围内应用的诊疗建议, 而各个地区可能需要根据现代肿瘤学的基本原则进行必要的调整,即结合晚期疾病的特殊性与每位患者的个体差异予以多学科、个体化的综合治疗。 一、指南总则乳腺癌就是严重威胁全世界女性健康的第一大恶性肿瘤, 预计2015年中国新发乳腺癌病例达27、2万,死亡约7万余例[3], 在每年新发乳腺癌病例中3%?10%的妇女在确诊时即有远处转移。早期患者中30%-40%可发展为晚期乳腺癌,5年生存率约20%[4]。ABC就是乳腺癌发展的特殊阶段, 在治疗选择及疗效方面均不同于乳腺癌的其她阶段。ABC患者面临着来自疾病本身、心理与经济等多方面的压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