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幼儿数学一一对应教案

幼儿数学一一对应教案

幼儿数学一一对应教案

【篇一:小班数学活动教案】

小班数学活动——找车库

活动目标

(1) 引导幼儿把相关物体进行一一匹配,感知一一对应的数量关系。

(2) 萌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并尝试着说出自己的想法。活动重点:

通过活动,初步学会相关物体的重叠或并置匹配,感知一一对应的

现象。

活动难点:

获得一些有关对应的经验。

活动准备

1、前期生活经验准备:幼儿有春游、捉迷藏、乘车的生活经验。

2、教具准备:小娃娃胸饰一个 ( 教师 ) 。小狗、小猫、小鸡、小兔、小猴的胸饰各五个 ( 小朋友 ) 。分别印有“ 1 ” 、“ 2 ” 、“ 3 ” 、

“ 4 ” 、“ 5 ” 数字的帽子各五顶。分别画有“ 1 ” 、“ 2 ” 、“ 3 ” 、“ 4 ” 、“ 5 ” 的点子的长椅子五把。分别画着 2 根骨头、 l 条小鱼、

3 条小虫、 2 棵青菜、 3 只桃子的盘子贴绒五个。

活动过程

引出活动:

出游准备,

戴帽子

1 、提示语:小娃娃要带小狗、小猫、小鸡、小兔、小猴一起去春游,请你想一想,应该带些什么东西呢?

幼儿互相讨论要带什么(吃的)

回忆经验,展开思路。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2 、提示语:还可以带上什么有用的东西呢?怎么戴帽子呀?引导

幼儿说出戴帽子。(一个小动物头上戴一顶帽子)

感知重叠对应的关系。

点心:找食物

3 、提示语:小娃娃为小动物准备一个大蛋糕,但它们都不喜欢吃,小动物们喜欢吃什么呀?

教师根据幼儿回答把食物从左到右摆成一行,然后引导幼儿根据自

己扮演的角色,做小动物的动作走到相应的食物旁边。

感知相关物体的匹配对应

4 、提示语:小动物们都喜欢吃什么呀?盘子里有什么呀?点数

5 ,如“小狗喜欢吃骨头,盘子里有 5 根骨头。”

巩固相关物体的匹配对应;手口一致点数 5 ;隐含一只小狗吃一根

骨头的两两对应。

做游戏:捉迷藏

5 、提示语:小动物们要玩捉迷藏的游戏了,小娃娃来找他们引导

幼儿躲在和自己衣服颜色一样的小房子后面。如:红房子后面躲着

谁呀?

感知颜色的对应

乘车回家:找位子

6 、提示语:小动物们要回家了,我们一起乘车回去吧。小娃娃是

机,坐在最前面。我们来数数还有几个座位呀?有几种小动物呢?

应该怎么坐呢?

1 、

2 、

3 、

4 、

5 个座位。(一种小动物坐一把长椅子)巩固

手口一致点数 5 ,巩固一一对应的重叠关系。

7 、提示语:那谁坐前面谁坐后面呀?

引导幼儿发现椅子和帽子数量的对应关系。说出按帽子的号码来坐。感知数与量的对应关系。

8 、安全教育:回来的路上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坐车安全,遵守交通规则。

社会性能力的培养,自我保护意识

说活动延伸

到区域活动中去玩。巩固活动中的一一对应的经验积累,引导幼儿

发现其他的一一对应形式并通过一一对应来尝试着比较两种物体的

多少,感知一样多等概念。

数学活动——认识三角形

教学目标:

1、教幼儿知道三角形的名称和主要特征,知道三角形由3条边、3

个角。

2、教幼儿把三角形和生活中常见的实物进行比较,能找出和三角形

相似的物体。

3、发展幼儿观察力、空间想象力,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重

点难点:了解三角形特征。

活动准备:

⑴圆形、三角形娃娃各一个,用于引出课题,激发幼儿兴趣。⑵图

形拼图一幅

⑶每桌一盘各类几何图形及冰糕棍若干。

活动过程:

1、复习3的数数

设计这一环节的的是为了在下步学习三角形特征时幼儿能更好地学

习掌握,能准确感知图形特征这一环节,采用体态动作一集体复习

的形式进行。

2、学习三角形特征: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所在,我准备分以下几步完成,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⑴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圆形娃娃和三角形娃娃的不同,提供幼儿每人

一三角形,通过自己数一数,试一试,感知图形特征,并充分让幼

儿表述,得出图形的特征。

⑵引导幼儿观察几个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三角形,通过验证得出

三角形都有三条边、三个角,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都是三角形。

⑶老师小结三角形特征,使幼儿获得的知识完整化。

3、复习巩固三角形的特征。在幼儿初步掌握三角形特征的基础上只有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才能得以巩固,准备分三步完成这一环节。

⑴给图形娃娃找朋友:目的是幼儿排除干扰从众多几何图形卡片中

找出三角形。

⑵看图拼图找三角形:

图形拼图能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通过让幼儿观察:

这些拼图像什么?哪些部分是用三角形拼成的?用了几个三角形?

⑶周围环境中找出像三角形的东西:幼儿通过自己的联想寻找发展

幼儿的空间想象能力,进一步巩固了三角形的特征。

五、延伸活动:

幼儿用冰糕棒拼三角形,引导幼儿拼完后讲一讲你拼得三角形有几

条边?几个角?用了几根冰糕棒?

幼儿园小班数学活动:认识三角形

[活动目标]

1、教幼儿知道三角形和生活的名称和主要特征,知道三角形由3

条边,三个角。2、教幼儿把三角形和生活中常见实物进行比较,

能找出和三角形相似的物体。3、发展幼儿观察力,空间想象力。

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篇二:亿童蒙氏数学小班对应教案】

目○录○

第一章幼儿数学教育基本理论???????????????????1

第一节数学教育与幼儿发展???????????????????3

第二节幼儿怎样学习数学????????????????????6

第三节幼儿数学教育的原则???????????????????10

第二章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组织途径和方法??????????????14第一节幼儿数学教育的途径???????????????????15

第二节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的基本方法???????????????19

第三章蒙特梭利教育法??????????????????????22

第一节蒙特梭利教育理念????????????????????23

第二节蒙特梭利教育的具体教学内容???????????????28

第三节蒙特梭利教育对教师的要求????????????????37

第四章幼儿数学教育的内容和活动设计指导?????????????39第一节幼儿数学教育的基本内容?????????????????40

第二节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活动设计????????????????41

第五章案例教学?????????????????????????46

第一节集合概念案例活动????????????????????46 案例一对应生日舞会(小班)???????????????47 案例二按一种特征分类超市理货员(小班)?????????49 案例三按两种特征分类去停车场停车(中班)????????51 案例四多角度分类百变外星人(大班)???????????53 附:幼儿数学集合概念发展评价表??????????????????55

对应生日舞会(小班)

教学目标

1.能按照颜色、大小等属性将物品进行一一匹配。

2.在操作和游戏活动中,初步感知物体之间的对应关系。

3.学习收拾学具的方法,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重点:了解一一对应的关系。

难点:根据一一对应关系会对生活中的实物进行配对。

活动准备

学具生日舞会卡片,操作单页第1~4页,分类袋,分类标签。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教师出示教具中的3只熊,创设情境:今天3只小熊(熊爸爸、熊

妈妈、熊宝宝)要去参加森林里的生日舞会,它们打扮的好帅气啊,都戴着美丽的领结,小朋友看一看它们的领结分别是什么颜色?

带领幼儿一起指出熊爸爸带的是蓝色领结,熊妈妈带的是黄色领结,熊宝宝带的是红色领结。

二、操作探索

1.按颜色对应。

熊妈妈还为它们准备了3双鞋子,可是他们该穿哪双呢?我们一起

来帮帮他们吧。

教师出示教具中的3双鞋,并带领幼儿指出3双鞋子的颜色。

教师引导:那这3双鞋分别都是谁的呢?戴红色领结的熊宝宝配红

色的鞋,戴黄色领结的熊妈妈应该配什么颜色的鞋呢?戴蓝色领结

的熊爸爸呢?

2.按大小对应

教师:3只小熊还为大家准备了精彩的击鼓表演,(教师出示教具

中的3个鼓),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些鼓的大小,它们分别对应哪

只熊宝宝呢?

请幼儿从学具中找到相应的鼓,按照大小分别摆在对应的熊宝宝身上。

探索交流: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摆放呢?

交流小结:大鼓配最大的熊爸爸,较大的鼓配较大的熊妈妈,小鼓

配最小的熊宝宝。

收拾学具。

教师引导幼儿将学具中的熊宝宝、鼓和鞋分类后依次装入分类袋中,贴好自备的标签。

三、拓展游戏

1.完成操作页第2页的活动。

请幼儿观察每个手影像什么小动物,把手影和对应的小动物连线。

可模仿这些动物的叫声,增加游戏的乐趣。

- 1 -

2.游戏“碰一碰”。

教师带领幼儿2人一组玩游戏,一边念《碰一碰》一边做相应的动作,提示幼儿轻轻地碰,以免撞伤。

碰一碰

找一个朋友碰一碰,找一个朋友碰一碰,碰哪里?鼻子碰鼻子。

找一个朋友碰一碰,找一个朋友碰一碰,碰哪里?肩膀碰肩膀。

找一个朋友碰一碰,找一个朋友碰一碰,碰哪里?小手碰小手。

找一个朋友碰一碰,找一个朋友碰一碰,碰哪里?屁股碰屁股。四、活动结束

请幼儿说一说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是一对一对的。例如:碗和勺子、牙膏和牙刷、杯子和杯盖、扣子和扣眼等。

- 2 -

【篇三: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教案】

第一章数学教育的基本理论

教学目的:

?了解数学的起源、特点和作用

?明确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对儿童发展的意义和价值

?了解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

?掌握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基本观点

?明确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原则

第一节数学教育与幼儿发展

事例一:某大班教师在一次活动中,让幼儿用“5元钱”去买两件“商品”。有一位幼儿成功地买来了两件“商品”,标价分别是“1元”和“4元”。但是,当她按照教师的要求用一道算式记录自己做的事情时,却令人不解地写下了“1+4=0”的算式。就连她自己也感到奇怪:她明明记下了自己做的事情——用“5元钱”买了“1元”和“4元”的商品后钱全部花完,却得到了一个错误的算式。

事例二:某大班初期幼儿对于10以内的加减运算已经对答如流。在一次测查中,作者询问该儿童“3+4=7”表示的是什么意思。他除了回答“表示3加上4就是7”之外,任凭作者提示,也不能举出一件能够用这个算式来表示的具体事情。

在前一个事例中,幼儿尚处于数学抽象的初级阶段,她理解了具体的数学关系,能够解决具体的问题,却不能将其归纳为一个抽象的数学问题,用抽象化的符号来表示具体的事情。而后一个事例则是能熟练地解答数学问题,却不能将其还原为具体的问题。幼儿能够进行抽象符号运算的表面现象掩盖不了他理解上的缺陷――他不懂得抽象符号所表示的具体意义。

因此,严格说来,这两位幼儿都不能算是掌握了数学。现代数学家普遍认为,数学是模式的科学。正如哲学家怀特海的表述:“数学是

在从模式化的个体作抽象的过程中对模式进行研究。”尽管数学起源

于现实的世界,但它是对现实世界的形式抽象。这种抽象跨越了事

物的物质性的区别,只保留了它们的结构与形式。反过来,对这种

抽象化的模式的研究,又具有现实的有效性,帮助解决现实的问题。简而言之,我们可以认为,数学就是一种模式,一种对模式的研究,或者一

种模式化(抽象化)的过程。数学将具体的问题普遍化、抽象化为

一个纯粹的数学问题,而对这个抽象的问题的解决又具有实际的意义,有助于解决实际的问题。因此,数学具有两重属性,即抽象性

和现实性(或应用性)。著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精辟地

指出:“数学有两个侧面,一方面它是欧几里德式的严谨科学,从这

个方面看,数学像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但另一方面,创造过程

中的数学,看起来却像是一门试验性的归纳科学。”

一、数学的起源

数学是对具体事物进行抽象的产物。

(由直观感知到结绳记事集合数概念)

对于儿童来说,学习数学同样也是一个发明和创造的过程。刚出生时,儿童并不具有数学概念。研究证实,2岁左右的儿童一般是通过

笼统的感知来比较物体数量的多少;3岁以后逐渐形成了对应的逻辑

观念,能够通过一一对应比较多少;5岁左右,逐步抽象出初步的数

概念,并能对数和数之间的关系进行逻辑思考。

二、数学的特点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它不是描述事

物自身的特性,而是描述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数量、位置)

?抽象性

数学源于具体事物,但有不同于具体的事物,它是对事物之间关系

的一种抽象。如数字“1”可以表示1个人,也可表示1条狗、1辆汽车、1个小圆片……任何数量是“1”的物体

儿童学习数学知识,不同于其他的知识的学习(如物理知识可以通

过感官活动来了解,但是数学知识却不能。)

?逻辑性

以数概念的掌握为例,数实际上是各种逻辑关系的集中体现。包括

对应关系、序列关系、包含关系等

?精确性

数学语言追求的是精密性和确定性,用简练的、抽象的符号反映严

密的逻辑推理,并获得确定的结果。

?应用性

数学提供了一种量化的方法,帮助人们认识世界,解决社会生活和

日常生活中

遇到的各种问题。

三、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1.是幼儿生活和正确认识周围世界的需要

2.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探究欲及对数学的兴趣

3.有利于幼儿思维能力及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4.有利于日后的小学数学学习

?能激发幼儿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能促进幼儿抽象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初步发展

?培养幼儿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第二节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特点

一、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

(一)儿童思维抽象性的发展

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直觉行动思维是伴随着动作而进行的思维,儿童出生后的前两年,

他们的思维还局限于具体的动作。1.5岁儿童能够将过去的事件、情境、经验等以表象的形式储存在头脑中,并能再现出来(具体形象

思维)。学前末期,抽象思维开始萌芽。

(二)儿童思维逻辑性的发展

学前儿童思维逻辑性的发展依赖于具体的动作和具体事物

如:“小红的岁数比小明大,小亮的岁数比小红大,他们三个人,谁

的岁数最大?”对于这类问题,幼儿感到非常困难。

教师指着一盆栽有5朵红花。3朵白花的花盆,问幼儿是花多还是

红花多?(点数)

二、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准备

(一)一一对应观念

幼儿的一一对应观念形成于小班中期(3岁半以后)。起初,他们

可能只是在对应的操作中感受到一种秩序,并没有将其作为比较两

组物体树木的办法。逐渐地,发现仅靠直觉判断多少是不可靠的,

通过一一对应来比较多少更加可靠一些。比如在“交替排序”活动中,存在四种物体,其中既有交替排序,又有对应排序。教师问一个儿

童小鸡有多少,他通过点数说出有4只,再问小虫(和小鸡对应)

有多少,他一口报出有4条。又问小猫有多少,他又通过点数得出

有4只,再问

鱼(和猫对应)有多少,他又一口报出有4条。说明幼儿此时已非

常相信通过对应的方法确定等量的可靠性。

(二)序列观念

序列观念是儿童理解数序所必需的逻辑观念。儿童对数序的真正认识,不是靠记忆,而是靠他对数列中数与数之间的相对关系(树杈

关系和顺序关系)的协调:每一个数都比前一个数多一,比后一个

数少一。这种序列不能通过简单的比较得到,而有赖于在无数次的

比较中建立一种传递性的关系。

我们可以观察到,小班幼儿在完成长短排序的任务时,如果棒棒的

数量多于5个,他们还是有困难的。说明幼儿这时的幼儿尽管面对

操作材料,也难以协调这么多的动作。中班以后,幼儿逐渐能够完

成这个任务,而且他们完成任务的策略也是逐渐进步的。起先,他

们是通过经验来解决问题,每一次成功背后都有无数次错误的尝试。我就看到有一个幼儿在完成排序之前经历了12次失败,而且每次只

要有一点错误就全部推翻重来。到了后一阶段,幼儿开始能够运用

逻辑解决问题。他每次找一根最短(或最长)的,依次往下排。因

为他知道,他每次拿的最短的棒棒必定比前面所有的长,同时必定

比后面所有的短。这就说明幼儿此时已具备了序列的观念。同样,

这种序列观念只是在具体事物面前有效。如果脱离了具体形象,即

使只有三个物体,幼儿也很难排出它们的序列。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小红的岁数比小明大,小亮的岁数比小红大。他们三个人,谁

的岁数最大?”幼儿对这个问题是感到非常困难的。

(三)类包含观念

儿童在数数时,都要经历这样的阶段:能点数物体,却报不出总数。即使有的儿童指导最后一个数就是总数,也未必真正理解总数的实

际意义。

儿童从小班开始,就能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分类活动,但是

在他们的思维中,还没有形成类和子类之间的层级关系,更不知道

整体一定大于部分。幼儿从小班开始就能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简单

的分类活动。但是在他们的思维中,还没有形成类和子类之间的层

级关系,更不知道整体一定大于部分。作者曾经问一个幼儿,是红

片片多还是片片多,他一直认为是红片片多。直到作者向他解释,

片片指的是所有的片片,而不是(剩下的)绿片片,他才作出了正

确的回答。而他得到答案的方式也是耐人寻味的。他不是象我们所

想象的那样靠逻辑判断,而是一一点数,得出红片片是8个,片片

是10个。片片比红片片多。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幼儿头

脑中,整体与部分之间并没有形成包含关系,而是并

列的两个部分的关系。他们至多只是借助于具体的形象来理解包含

关系,而决没有抽象的类包含的逻辑观念。

三、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

1.从具体到抽象

2.从个别到一般

3.从外部的动作到内化的动作

4.从同化到顺应

5.从不自觉到自觉

6.从自我中心到社会化

第三节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基本观点和原则

一、基本观点

(一)现实生活是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概念形成的源泉

1.现实生活为儿童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2.现实生活帮助儿童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二)儿童通过自己的活动主动建构数学概念

(三)教学是促进儿童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原则

1.发展儿童思维结构的原则

“发展幼儿思维结构”的原则,是指数学教育不应只是着眼于具体的

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而应指向幼儿的思维结构的发展。在幼儿

数学教育中,幼儿掌握某些具体的数学知识只是一种表面的现象,

发展的实质在于幼儿的思维结构是否发生了改变。以长短排序为例,有的教师把排序的“正确”方法教给幼儿:每次找出最长的一根,排

在最前面,然后再从剩下的木棍中找出最长的??幼儿按照教师教给

的方法,似乎都能正确地完成排序任务,但实际上,他们并没有获

得序列的逻辑观念,其思维结构并没有得到发展。而幼儿真正需要

的并不是教给他们排序的技能,而是充分的操作和尝试,并从中得

到领悟的机会。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从中获得一种逻辑经验,并逐

渐建立起一种序列的逻辑观念。而一旦具备了必要的逻辑观念,幼

儿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就不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了。总之,数学知

识的获得和思维结构的建构应该是同步的。在幼儿数学教育中,教师在教给幼儿数学知识的同时,还要考虑其思维结构的发展。而只有当幼儿的思维结构同时得到发展,他们得到的数学知识才是最牢固的、不会遗忘的知识。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