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环境教育教案

七年级环境教育教案

七年级环境教育教案
七年级环境教育教案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

环境教育教案

任课年级:七年级

任课教师:文国英

学校:万潮中学

第1课生态系统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知道生态系统类型, 会判定生态系统。

②能在具体的生态系统中列举出生态系统的各组成成分,说出各组成成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

③要求同学们能够熟记食物链与食物网的概念,能够连接食物链和食物网。知道它们是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结构基础,反映了生物之间因为食物关系而形成的复杂联系。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综合推理等各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通过对生态系统结构的分析,让学生树立普遍联系和对立统一的辩证观。

②通过了解生态系统的成分,渗透“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的观点,从而对学生进行生态观点的教育。

③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情感,逐渐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的概念。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

3.食物链与食物网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难点】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多媒体图片展示:

1当你站在一个池塘边,看到鱼儿在水中自由地游来游去,你会想到池内的水草所起的作用吗?

二、导入新课。

1、生态系统的概念

在一定地域内,生物和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称之为生态系统。

引导归纳: 一片树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等,都可以看作一个个生态系统。问题: 非生物因素包括哪些?

强调: 生态系统这一概念强调生物与环境的统一(不是生物与非生物因素的简单拼凑)。

2.生态系统的组成:

分析讨论

①上面第1个图中,树皮里面有昆虫的幼虫。树、昆虫幼虫和啄木鸟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②上面第2个图中,腐烂的树桩最终会消失吗?

③在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和真菌分别扮演着什么角色?

在生态系统中,植物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动物是消费者,而细菌和真菌则是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思考:

①校园是一个生态系统吗?

②你所在的地区有哪些类型的生态系统?

③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A.海洋中的所有生物B 森林中的所有松树 C.一个池塘D 一个蜂巢

问题:

①为什么一个花坛、一个池塘可以称为一个生态系统, 一个蜂巢却不能呢?

②一个花坛和一个池塘在组成成分上有哪些相似之处呢?其他生态系统的成分也有类似之处吗?

③读图分析资料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生产者是什么(绿色植物)

消费者是哪些?(各种动物)

分解者是什么?(细菌、真菌)

问题3: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分解者各起什么作用? 你认为它们对于一个生态系统的持久稳定有何意义?

思考、表达交流, 补充:

结论: 生产者主要功能之一是制造有机物,为其它各种生物的生存提供物质。分解者能把动植物的尸体、排泄物和残落物等所含有机物分解成较简单的无机

物、供植物再利用。要使一个生态系统持久稳定,两种成分缺一不可。(有些生态系统中可能没有消费者)。

3.食物链与食物网

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土。想一想,食物链是如何形成的?

观察与思考: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仔细观察下图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并将它们用箭头连接起来,以表示不同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箭头指向取食者或捕食者),然后思考回答问题:

①你连接的这些食物链有多少条?它们是互不相关的吗?

②假使蛇的数量大量减少,哪些生物的数量会发生变化?发生怎样的变化?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图解连线的过程,引导学生在图解分析:蛇的数量大量减少,猫头鹰的数量会怎样?(减少)青蛙、鼠的数量又会怎样?(增加),可知各种生物的数量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有助于学生理解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系。现在将生物圈中的人放到这个食物网中,结果会怎么样呢?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并提出自己的建议或看法?(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到化学农药使用过多会导致环境污染的问题,其他的如庄稼减产,草木被破坏,水土流失之类的现象学生都会联想来说)

讨论:连接食物链。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有许多食物链,各种食物链之间是有联系的。明确食物网的概念: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构成的网状联系。

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

小结: 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食物链与食物网。

练习: 见课本P27/1、2、3

教学反思:

最后教师还是应该通过一定的实例来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而不能简单地一笔带过。

第2课森林与草原

【教学目标】通过了解森林、草原,及其中生态环境中的主要作用;理解出现森林锐减、草原退化等问题的主要原因,树立人地和谐发展课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森林与草原的现状和保护对策

【教学难点】如何研讨森林和草原的改善措施和保护对策。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模拟水土流失实验

二、新课内容:

(一)森林资源保护概述:森林资源是指包括林地以及林区内野生的植物和动物。森林,包括竹林。林木包括树木、竹子。林地,包括郁闭度零点三以上的乔木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苗圃地和国家规划的宜林地。森林作为资源来利用,就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不仅生产木材和其他林产品,而且能调节气候,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和防止大气污染,它是人类可持续利用可更新的资源。

(二)森林的作用

1、森林有净化空气的作用

2、森林有自然防疫的作用

3、森林是天然制氧厂

4、森林是天然的消声器

5、森林对气候有调节作用

(三)草原的现状

我国天然草地约4亿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40%,占世界草地的13%,仅次于澳大利亚,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均草地面积仅0.33公顷,约为世界人均草地面积的二分之一。由于滥垦滥伐,目前已有三分之一的可利用草地在退化,二退化面积每年还以200万公顷的速度增加。

目前,我国草地资源也面临严峻的危机。草地退化面积在迅速扩大,水土流失日益严重,野生动物濒临灭绝,鼠虫灾害肆虐,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草原退化的原因: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四)森林与草原的保护对策

1、保护森林措施:营造人工林,禁止和限制天然林采伐,建立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

2、保护草原的措施:制定草原保护和管理的法令条例,坚决打击草原地的破坏活动;采取分区轮牧;对天然草地进行改良和建立人工草场等。

三、课外拓展:

1、保护森林的法律规定:与森林法相配套的法规:《森林法实施细则》、《森林防火条例》、《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

2、植树造林的法律规定

(1)提高森林覆盖率。

(2)营造防护林。

(3)建立用材林、经济林基地。

3、森林采伐的法律规定

(1)森林采伐量。

(2)森林和林木的采伐方式。

(3)采伐许可证制度。

第3课湿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主要的湿地类型及其特点;知道我国湿地的分布情况。

2.通过联系前面的气候、地形知识进行读图分析的过程,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并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3.通过学生了解我国湿地资源在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使学生正确认识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关系,以及治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湿地资源的意义,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点、地区差异观点、因地制宜观点以及正确的资源观。

教学建议

【教学重点】我国湿地资源的利用类型、构成特点、当前湿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采取的措施。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教学难点】改善湿地环境的方法措施。

【教学过程】

一、湿地概念: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练习:大家找一找,哪些是湿地?

剪好的小图片:河流、沼泽(苔藓、草本、灌丛、森林、草甸)、入

海口、湖泊、沙漠绿洲、海岸(红树林、海藻床、潮间带)、人工湿地(水稻田、池塘、鱼塘、水库、运河)、厕所洗手池、工地小水坑、马路积水、游泳池、深海(不是)。

二、湿地类型:有珊瑚礁、滩涂、红树林、湖泊、河流、河口、沼泽、水库、池塘和水稻田等。

三、湿地的特点:表面常年或经常覆盖着水或充满水,是介于陆地和水体之间的过度带。

四、湿地的作用:

在控制污染、调节径流和气候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湿地既是陆地上的天然蓄水库,又是众多野生动植物资源,特别是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越冬地,它可以给人类提供水和食物。

湿地与人类息息相关,是人类拥有的宝贵资源,因此湿地被称为“生命的摇篮”、“地球之肾”和“鸟类的乐园”。湿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丰富和生产力较高的生态系统。

五、当前湿地利用中的问题

(1)湿地资源相对减少

(2)湿地资源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荒漠化问题、草场超载等)

2.我国湿地利用的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3.采取的措施

(1)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2)开源节流(合理规划各项用地,因地制宜,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3)加强湿地资源的建设和保护

小结:湿地资源是可再生资源,但是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利用,我国出

现了严重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草场资源超载、森林资源日益减少等一系列问题。湿地对我们这个人口将近13亿的国家来说,尤其显得重要。大家都要爱护我们的

第4课自然保护区

【教学目标】了解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的必要性,并且认识到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针对自然保护区采取的相关改善措施和新的举措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我国10个自然保护区

二、新课内容

1、自然保护区的概念:自然保护区的定义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自然保护区,是指受国家法律特殊保护的各种自然区域的总称,不仅包括自然保护区本身,而且包括国家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遗迹地等各种保护地区。狭义的自然保护区,是指以保护特殊生态系统进行科学研究为主要目的而划定的自然保护区,即严格意义的自然保护区。

2、自然保护区的作用:

(1)为人类提供研究自然生态系统的场所。

(2)提供生态系统的天然“本底”。对于人类活动的后果,提供评价的准则。

(3)是各种生态研究的天然实验室,便于进行连续、系统的长期观测以及珍稀物种的繁殖、驯化的研究等。

(4)是宣传教育的活的自然博物馆。

(5)保护区中的部分地域可以开展旅游活动。

(6)能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环境和保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保护自然本底

自然保护区保留了一定面积的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可以为子孙后代留下天然的“本底”。这个天然的“本底”是今后在利用、改造自然时应遵循的途径,为人们提供评价标准以及预计人类活动将会引起的后果。

贮备物种

保护区是生物物种的贮备地,又可以称为贮备库。它也是拯救濒危生物物种的庇护所。

开辟基地

自然保护区是研究各类生态系统自然过程的基本规律、研究物种的生态特性的重要基地,也是环境保护工作中观察生态系统动态平衡、取得监测基准的地方。当然它也是教育实验的好场所。

美学价值

自然界的美景能令人心旷神怡,而且良好的情绪可使人精神焕发,燃起生活和创造的热

情。所以自然界的美景是人类健康、灵感和创作的源泉。

4、自然保护区的类别:

生态系统类

野生生物类

自然遗迹类

5、自然保护区的保护:

中国人口众多,自然植被少。保护区不能像有些国家采用原封不动、任其自然发展的纯保护方式,而应采取保护、科研教育、生产相结合的方式,而且在不影响保护区的自然环境和保护对象的前提下,还可以和旅游业相结合。因此,中国的自然保护区内部大多划分成核心区、缓冲区和外围区3个部分。

核心区是保护区内未经或很少经人为干扰过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所在,或者是虽然遭受过破坏,但有希望逐步恢复成自然生态系统的地

区。该区以保护种源为主,又是取得自然本底信息的所在地,而且还是为保护和监测环境提供评价的来源地。核心区内严禁一切干扰。

缓冲区是指环绕核心区的周围地区。只准进入从事科学研究观测活动。

外围区,即实验区,位于缓冲区周围,是一个多用途的地区。可以进入从事科学试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旅游以及驯化、繁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等活动,还包括有一定范围的生产活动,还可有少量居民点和旅游设施。

上述保护区内分区的做法,不仅保护了生物资源,而且又成为教育、科研、生产、旅游等多种目的相结合的、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场所。

三、课内小结:激发学生对自然保护区在重视和探索。

第5课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

2.关注我国珍稀的动植物。

3.说出保护动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

4.关注一项珍稀动物或植物保护的辩论和协商活动,提高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公民意识。

【教学重点】探究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

【教学难点】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途径探究

【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观察法、分析归纳法和表演方式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由几张国家珍稀动物的图片引入课程。

二、新课内容:

(一)学习目标:

1、什么是生物多样性?

2、中国和全球的生物多样性现状如何?

3、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生物多样性包括3各层次: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

生态系统多样性:指生物群落和生境类型的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指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的丰富性。

遗传多样性:指存在于生物个体内、单个物种内以及物种之间的基因多样性(二)资料分析,讨论交流: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

1、生物多样性面临着哪些威胁?

生态系统多样性的锐减

生态系统多样性的锐减主要是各类生态系统的数量减少、面积缩小和健康状况的下降。

(1)栖息地的改变和生物多样性的丢失。

(2)中国生态系统受到的威胁:森林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

全球森林在过去几千年中一直为数以百万计的动植物物种提供栖息地,并且给那些以森林为生的原住民提供住所和生活所需的全部资源。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世界资源研究所(World Resource Institute)表示,通过卫星图像显示全球的原始森林已经所剩无几,残存的部分大多也处于工业发展的威胁或蚕食之中。

(3)草原植被破坏同时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二)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

(1)滥砍乱伐是原因之一。过度砍伐森林,破坏自然的生态系统。据资料表明,目前全世界只剩下五分之一的森林仍保持在较大面积和相对自然的生态系统。我国森林覆盖率由两千年前的50%,降到16.55%。

(2)第二个原因是滥捕乱杀。2004年12月13日的新闻联播中曾报道:仅2003年一年时间,就有700多只藏羚羊被偷猎者捕杀,现在,藏羚羊平均每平方千米仅0.2头。可以说,藏羚羊已濒临灭绝。非法武装盗猎分子对藏羚羊疯狂的捕杀滥捕乱杀具掠夺性,使我国的野生生物资源明显减少。

(3)第三个原因是环境污染。武汉市东湖在近20~30年间,由于排放污水,水底生活的113种生物减到26种,有60种已难见到。

(4)由于外来物种的入侵。水葫芦是外来物种,由最先的净化污水变成了导致水生生物灭绝的杀手。

小结:通过对这4份材料分析,我们明确了,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有:(1)滥砍乱伐(2)滥捕乱杀(3)环境污染(4)外来物种的入侵。

2、如何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什么?

(1)建立自然保护区,即就地保护。

建立自然保护区有哪些有哪些重要意义。

(2)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我国颁布了哪些法律和文件?

只有严格按照法律办事,才能保护好生物的多样性,实现可持续发展。相应的法律法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和《中国自然保护纲要》

课堂小结:为什么要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的生存有何联,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把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和人类自身的生存联系起来,生物多样性破坏的最终的受害者是我们自己。

第6课你相信生物能除污吗?

【教学目标】

1、了解生物除污的特点,知道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环境问题的关系。通过具体的实例简单了解生物除污的原理和运用。

2、学会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生物除污相关资料。

3、培养学生关心时事,从小热爱科学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生物除污相关实例

【教学难点】师生共同探究生物除污的新尝试新方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观看生物除污相关实例导入课题

二、新课探究:

什么是生物除污?

生物除污就是主要利用微生物和植物来分解或吸收环境中的有害物质达到净化的目的。

1、微生物除污:

(1)“零排放公厕”应用微生物消除净化原理。

(2)利用微生物的新陈代谢活动来降低污染的浓度,可以消除污染。

2、植物除污

部分植物具有从环境中吸收和结合不同元素的能力,在消除污染中发挥重要作用。

(1)凤眼莲污水净化:

凤眼莲又名水葫芦,它的老家在南美的委内瑞拉,足迹遍及50多个国家。我国江南水乡多有养殖,用作猪的饲料。水葫芦属于雨久花科。由于它的茎中海绵组织发达,大量充气,所以能成为起立或漂浮草本植物。夏季开花,穗状花序,有6-12朵花。水葫芦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是净化污水,分解有毒物质,保障人体健康,据实验证明,一公顷水葫芦,24小时内可从污水中吸附34公斤纳、22公斤钙、17公斤磷、4公斤锰、2.1公斤酚、89克汞、104克铝、297克镍、321克锶……还有较强的吸收和积累锌的能力。据实验,水葫芦在含锌10毫克/升的污水中栽培38天,它体内含锌量比对照植物要多133%。水葫芦还能将酚、氰等有毒物质分解成无毒物质。除水葫芦外,水葱、浮萍、菹草、金鱼藻、芦苇、空心苋、香蒲等植物,也有较好的净化污水能力。

(2)能除污的植物:芦荟、常春藤、山茶、石榴、栀子花、雏菊、万年青等3、动物除污法:

(1)除污“小能手”蚯蚓:

a、浙江每年产生500万吨有毒污泥,杭州占一半以上,这些每天都在不断产生的有毒污泥去哪里?

水蚯蚓吃掉了一部分。小小的虫子,威力巨大,最爱吃污泥中的有机物(细菌)之类的毒物。更可喜的是,这些水蚯蚓的“粪便”是绿色环保的有机肥,可用于园林绿化。

b、浙江温岭,利用蚯蚓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

师生探究:生活中利用到生物除污的事例:家里种植的花草,洗碗用的洗洁精等课堂小结:利用生物技术培养一些除污能力较强,在环境中更稳定性的生物、植物比较经济实惠,今后让我们共同来关心我们的家园,尽量减少污染、不污染、让我们的人类和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能和谐相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