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古代汉语词类的活用2

(五)古代汉语词类的活用2

(五)古代汉语词类的活用2
(五)古代汉语词类的活用2

五、词类的活用

一、何谓“词类活用”

如果某个词在句中临时改变了语法功能或意义,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或意义,就叫做“词类活用”。

《荀子·劝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史记·陈胜起义》:“将军身被坚执锐。”

《公羊传·庄公十二年》:“手剑而叱之。”

现代汉语中也有词类活用现象:

王八吃秤砣——铁了心了。

我的手被电电了一下。

发展经济是为了丰富我们的生活。

1、“活用”与“兼类”的区别

《左传·隐公元年》:“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左传·宣公二年》:“弃君之命。”

《陈胜起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

兼类:固有、固定、经常

活用:非固有、临时、偶然

注意:判定一个词是否活用,关键是看频率,如果出现的频率少,则是活用,如果经常出现,则是常用。活用本身就是一个含糊的说法,是站在现代汉语的角度看待古代汉语的用法,以便于学习。

2、古汉语词类活用较多的原因

以静表动

《庄子·盗跖》:“织而衣。”

穿

《诗·行露》:“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

修辞原因

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

徐宏祖《游天都》:“一庵翼然,为文殊院。”

二、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即谓语动词具有“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左传·宣公二年》:“晋侯饮赵盾酒。”

使动用法是用动宾关系表达了现代兼语式的内容:

使动用法

《史记·孙膑》:“齐威王欲将孙膑。”

“齐使田忌将而往。”

兼语结构

1、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充当谓语,含义是主语使宾语从事该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就是“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如果带有宾语,一般为使动用法。

《史记·鸿门宴》:“项伯杀人,臣活之。”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史记·鸿门宴》)

不及物动词用为使动用法时,后面的宾语可以省略。

《荀子·天论》:“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及物动词也可以用作使动,为与一般用法相区别,用为使动的及物动词一般要破读。

晋侯饮赵盾酒。(《左传·宣公二年》)

《论语·微子》:“杀鸡为黍而食之。”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充当谓语,含义是主语使宾语具备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就是“使动用法”。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贾谊《过秦论》:“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荀子·天论》:“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3、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充当谓语,含义是主语使宾语成为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就是“使动用法”。《项羽本纪》:“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中山狼传》:“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刘向《新序》:“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

现代汉语中的使动用法:

美你发廊迷你裙舒肝片快胃片清脑丸独善其身祸国殃民沉鱼落雁

这件事真笑人。这孩子真气人。活跃市场经济。你这病还是看中医吧。

留学开阔了我们的眼界。泪水模糊了他的双眼。

三、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即谓语动词具有“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汉书·赵充国传》:“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

意动用法也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仅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没有意动用法。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充当谓语,含义是主语认为宾语具备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就是“意动用法”。

晁错《论贵粟疏》:“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陶潜《桃花源记》:“渔人甚异之。”

《聊斋志异·促织》:“成以其小,劣之。”

《史记·淮阴侯列传》:“滕公奇其言,壮其貌。”

2、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充当谓语,含义是主语把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看作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就是“意动用法”。

《战国策·齐策》:“孟尝君客我。”

《赤壁赋》:“侣鱼虾而友麋鹿。”

《封建论》:“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

《谷梁传·僖公八年》:“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

现代汉语中的意动用法:

不远千里

是古非今

自惭形秽

不耻下问

我高兴见到他。

他骄傲自己曾经是一位反法西斯战士。

老王是一个重农业轻工业的领导干部。

3、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比较

《孟子·尽心上》:“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

《孟子·梁惠王下》:“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而小之,

则王怒。”

《荀子·劝学》:“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

《战国策·齐策一》:“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相同处:

●结构相同,都是特殊的动宾关系。

●均可用形容词、名词的活用来表达。

不同处:

●意念不同:使动用法的含义是“使宾语怎么样”;意动用法的含义是“认为宾语怎么

样”。

●动词只有使动用法,没有意动用法。

四、其他需要特殊理解的动宾关系

1、处动用法(置动用法)

谓语具有“主语把宾语怎么样”的含义。

《伶官传序》:“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

《黔之驴》:“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2、为动用法

谓语具有“主语为宾语怎么样”的含义。

《三国志·华佗传》:“佗脉之。”

《陈胜起义》:“等死,死国可乎?”

3、给动用法

谓语具有“主语给宾语什么”的含义。

《战国策·周策》:“周粮秦韩。”

《史记·淮阴侯》:“有一母见信饥,饭信。”

4、因动用法

谓语具有“主语因为宾语怎么样”的含义。

《狱中杂记》:“书吏、狱官、禁卒,皆利系者之多。”

《信陵君窃符救赵》:“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

5、对动用法

谓语具有“主语对宾语怎么样”的含义。

《信陵君窃符救赵》:“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卖油翁》:“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五、名词活用为动词

在古代汉语中,名词除了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外,还经常活用为一般的动词,表达与这个名词意义相关的动词含义,我们称之为“名词用如动词”。

《黔之驴》:“驴不胜怒,蹄之。”

《廉蔺列传》:“左右欲刃相如。”

《触龙》:“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鸿门宴》:“范增数目项王。”

《聊斋志异·狼》:“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

方位名词例: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聊斋志异·狼》:“狼不敢前。”

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徐宏祖《游天都》

现代汉语中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不毛之地

鱼肉百姓

衣冠禽兽

不甘后人

在电脑上键入一行字。

这回他可铁了心啦。

天快夜了,别的雀子皆似乎在休息了。(沈从文《边城》)

六、名词作状语

我们教室上课。

我们明天爬泰山。

他太感情用事。我们以后电话联系吧。

1、表示行为动作的方位或处所

《汉书·张骞传》:“大月氏复西走。”

《韩非子》:“(田驰)南欺荆王。”

《战国策·范雎说秦王》:“范雎至秦,王庭迎。”

《史记·甘茂列传》:“赵襄王郊迎甘罗。”

2、表示行为动作的工具或依据

《愚公移山》:“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中山狼传》:“狼速去,不然将杖杀汝。”

《史记·陈涉起义》:“失期,法皆斩。”

3、表示行为动作的身份或态度

《史记·屈原列传》:“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史记·鸿门宴》:“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战国策·赵策三》:“彼秦者……虏使其民。”

4、表示行为动作的状态(表示比喻)

《战国策·秦策一》:“嫂蛇行匍伏。”

《史记·循吏列传》:“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聊斋志异·狼》:“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

《冯婉贞》:“及敌枪再起,寨中人又鹜伏焉。”

现代汉语中的名词作状语例:

蚕食鲸吞口诛笔伐风餐露宿土崩瓦解星罗棋布街谈巷议

野战军空降兵刀削面小笼蒸包函授油炸糕面谈

敌人只好龟缩在战壕里。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全国。

国家领导人电贺我奥运健儿。王教授科学论证了这一问题。

七、词类活用的条件(怎样辨别词类活用)

如何发现文言语句中的词类活用的词,除了通过句意的理解去发现之外,还可以通过一个词所处的语法环境来辨别,即看一个词在句中处于什么地位,看看与这个词结合的前后都是些什么词等等,这些就是“词类活用的条件”。

1、两个名词连用

《韩非子·五蠹》:“遂王天下。”

《史记·陈涉起义》:“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史记·留侯世家》:“子房前!”

2、名词、形容词放在“所”字后

《史记·陈涉起义》:“置人所罾鱼腹中。”

《庄子·盗跖》:“世之所高,莫若黄帝。”

3、名词、形容词放在能愿动词后

(能、可、足、欲)

《论语·公冶长》:“子谓公冶长:可妻也……”。

《游褒禅山记》:“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4、名词放在副词的后面

《史记·西门豹治邺》:“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晁错《论贵粟疏》:“不足生于不农。”

5、名词、形容词在“之”、“我”等代词前

《论贵粟疏》:“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

《戊午上高宗封事》:“是欲臣妾我也。”

6、名词后有介词结构作补语

《国语·勾践灭吴》:“请勾践女女于王。”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晋师军于庐柳。”

《吕氏春秋·上农》:“后妃率九嫔蚕于郊,桑于公田。”

7、名词用“而”连接

《荀子·天论》:“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

《盐铁论·相刺》:“不耕而食,不蚕而衣。”

《冯谖客孟尝君》:“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八、关于词类活用

●词有定类,类有定用

●现代语法观念

《孟子》用“衣”17次,其中动词9次。

《韩非子》用“衣”58次,其中动词31次。

《说文》:“雨,水从云下也。”

《梦游天姥吟留别》:“云青青兮欲雨。”

《孟子》:“若大旱之望雨也。”

《说文》:“书,箸也。”徐灏注笺:“书从聿,当以作字为本义。”

《伤仲永》:“书诗四句。”

《说文》:“军,圜围也。”

《鸿门宴》:“沛公军霸上。”

《曹刿论战》:“齐人三鼓。”

六古代汉语的词序

一、词序是汉语重要的语法手段

词序:也叫“语序”,是指语言中词语结合的先后次序。

汉语不靠词形变化表达语法意义,词序在表达语句含义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打你。

你打我。

打你、我。

你、我打。

汉语的词序历史上比较固定,从古到今没有太大的变化。即基本次序为:主语——谓语——宾语

二、古代汉语的宾语前置

汉语的基本词序:主语—谓语—宾语

宾语前置的语序:主语—宾语—谓语

1、疑问代词作宾语:

①句子是疑问句

②宾语是疑问代词

动词宾语例: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敢问何谓也?”

《庄子·逍遥游》:“彼且奚适也?”

《左传·成公三年》:“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介词宾语例:

《曹刿论战》:“乃入见,曰:何以战?”

《论积贮疏》:“不幸有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

《史记·项羽本纪》:“沛公安在?”

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在上古汉语中比较严格。例外例如:

《论语·子张》:“子夏云何?”

“何如”、“如何”问题:

《孟子·梁惠王上》:“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左传·齐桓公伐楚》:“与不谷同好,如何?”

“如何”又可说成“若何”、“奈何”:

《左传·僖三十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

《战国策·赵策三》:“先生助之奈何?”

“如(若、奈)……何”形式:

《列子·汤问》:“如太行王屋何?”

《左传·僖公十五年》:“寇深矣,若之何?”

《史记·项羽本纪》:“虞兮!虞兮!奈若何?”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①句子是否定句

②宾语是代词

《国语·齐语》:“邻国未吾亲也。”

《论语·先进》:“居则曰:不吾知也。”

《左传·宣公十五年》:“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律,在先秦已不严格。如: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有事而不告我。”

《诗经·王风·黍离》:“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汉代以后的仿古例:

贾谊《论积贮疏》:“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苏轼《石钟山记》:“古之人不余欺也。”

时不我待

3、宾语用代词复指

为强调宾语,将宾语前置,并在前置宾语与动词之间加“是”、“之”等代词复指。

《左传·僖公五年》:“将虢是灭,何爱于虞?”

《论语·先进》:“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

《左传·昭公二十三年》:“今吴是惧而城于郢。”

“惟(唯)……是(之)……”形式:

《左传·宣公十二年》:“率师以来,唯敌是求。”

《论语·为政》:“父母唯其疾之忧。”

唯利是图

惟命是听

如果宾语是代词,这种宾语前置多用“之”复指,而不用“是”。

《谷梁传·僖公二年》:”‘唇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与?”

凝固形式“是之谓”、“此之谓”:

《荀子·王霸》:“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是之谓政令行。”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4、一般强调性前置(无标志的宾语前置)

在古代汉语中,有时为了强调宾语,没有以上的前置条件,也可以直接将宾语移至谓语中心语之前,人们称之为“无标志的宾语前置”。

《左传·齐桓公伐楚》:“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诗经·卫风·氓》:“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诗经·小雅·节南山》:“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左传·齐桓公伐楚》:“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这种宾语前置在汉语成语中有残留的痕迹。如:

夜以继日

关于宾语前置:

前两种宾语前置的原因

王力《汉语史稿》:“在原始时代的汉语里,可能的情况是这样:代词作宾语的时候,正常的位置本来就在动词的前面。”又:“到了南北朝以后,这种疑问代词和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后置的发展已经在口语中完成了,从此以后,凡是在书面语言里运用先秦时代那种代词宾语前置的结构,那只是仿古,而并不反映口语。”

后两种宾语前置是为了强调突出宾语。

现代汉语中的宾语前置

你哪里去?我跟着你。

我火车坐过,飞机也坐过。

三、古汉语表示行为动作数量的词序

现代汉语中一般是用数量词组作补语表示行为数量。

如:踢三脚看两遍

1、一般的方法:数词作状语表示行为数量

《墨子·公输》:“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列子·汤问》:“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强调的方法:在表示动作的词语后加“者”,将数词置于句尾作谓语表示行为数量。

《战国策·赵策三》:“于是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

《鸿门宴》:“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四、古代汉语的定语后置

1、数量定语后置

《晏子春秋》:“吏二缚一人诣王。”

《鸿门宴》:“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

2、修饰定语后置

《廉颇蔺相如列传》:“求人可使报秦者。”

《冯婉贞》:“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劝学》:“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钴鉧潭西小丘记》:“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

七、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一、古汉语判断句与现代汉语判断句的比较

今天星期一。

我们是中国人。

他不是山东人。

荀卿,赵人。(《史记·孟轲荀卿列传》)

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楚虽大,非吾族也。(《左传·成公四年》)

古今汉语判断句的差异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由判断词“是”构成,“是”用于联系判断句的主语与谓语,并帮助表示判断。

古汉语的判断句则是将判断句的主语与谓语直接联系在一起,靠判断句主语与谓语的语义关系进行判断。有时在主语后加代词“者”,复指主语,引出谓语。在谓语后加语气词“也”,表达判断语气,帮助判断。

现代汉语判断句的否定用“不”,古汉语判断句的否定用“非”。

二、古汉语判断句的形式

1、肯定形式

无“者”、“也”句(基本形式):

荀卿,赵人。(《史记·孟轲荀卿列传》)

夫鲁,齐晋之唇。(《左传·哀公八年》)

有“者”句:

陈轸者,游说之士。(《史记·张仪列传》)

兵者,不祥之器。(《老子》)

有“也”句:

张骞,汉中人也。(《汉书·张骞传》)

王,人君也。(《战国策·齐策四》)

有“者”、“也”句(完美形式)

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起义》)

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

2、否定形式

楚虽大,非吾族也。(《左传·成公四年》)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李斯《谏逐客书》)

三、古汉语判断句中的“是”

1、古汉语判断句中“是”的性质和作用

“是”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

是社稷之臣也。(《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是吾宝也。(《左传·僖公二年》)

“是”与“此”的比较:

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墨子·非攻上》)

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墨子·非攻》)

2、“是”由指示代词演变为判断词

古汉语判断句中的“是”,指代的是前文的内容。当其指代的内容减少时,其指代作用降低,判断作用增强,进而演变为判断词。

国平养儒侠,难至用介士,所利非所用,所用非所利,是故服事者简其业,而游学者日众。是世之所以乱也。(《韩非子·五蠹》)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里仁》)

“是”在汉代演变为判断词(王力1958年著《汉语史稿》认为西汉末年就有了判断词“是”)

此必是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

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论衡·死伪》)

是是帚慧。(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帛书彗星图)

是是苦慧。(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帛书彗星图)

四、“为”、“惟”、“乃”、“即”在判断句中性质和作用

1、为

是普通动词,表达“成为”、“作为”等含义。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劝学》)

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而使归其地。(《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借用来表示判断,相当于现代的“是”,但不是专职的判断词。

余为伯鲦,余而祖也。(《左传·宣公三年》)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论语·微子》)

2、惟(维)

常用在判断句主谓之间,不是判断词,是语气词,作用是引出谓语。多见于先秦。

我马维骐。(《诗经·小雅·皇皇者华》)

尔惟旧人。(《尚书·大诰》)

这种有“维”的语句,许多情况下主语与谓语之间也构不成判断关系。

蚩尤惟始作乱。(《尚书·吕刑》)

3、乃

副词,加强肯定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就”、“便”。

是乃狼也。(《左传·宣公四年》)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胜起义》)

陈述句用例: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修饰判断词例:

访之,乃是逸少。(《世说新语》)

4、即

副词,加强肯定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就”、“便”。

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

民死亡者,非其父兄,即其子弟。(《左传·襄公八年》)

陈述句用例:

贱即买。贵即卖。(《盐铁论·本议》)

修饰判断词例:

枯体即是荣体。(范缜《神灭论》)

五、判断句的活用

用判断句的形式表达非判断的内容,就是“判断句的活用”。

1、表达比喻内容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制》)

曹公,豺虎也。(《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

2、表达因果关系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子·养生主》)

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重争士橐(托),非下也,权重也。(《韩非子·五蠹》)3、表达条件关系

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

百乘,显使也。(《战国策·齐策四》

八、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一、主动句与被动句

1、被动句与主动句的区别

主动句: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动作的发出者、实施者。

《郑伯克段于鄢》:“大叔出奔共。”

被动句: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动作的承受者、接收者。

《郑伯克段于鄢》:“蔓草犹不可除。”

《韩非子·五蠹》:“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

2、古今被动表示法的比较

这种只有从意义上能理解出其中的被动含义,而句中没有任何特殊词语能体现其被动含义的被动句,被称为“意念被动句”,也叫做“无标志的被动句”。如:

《报任安书》:“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大楼建好了。

鸡杀了。

被动句式:从句子结构本身就能看出主语被动性质的句式叫“被动句式”。

现代汉语一般用“被”构成被动句式,古汉语还可以用“于”、“为”、“见”等构成被动句式。如:

《鞌之战》:“郤克伤于矢。”

蔡邕《被收时表》:“臣被尚书召问。”

二、古汉语常见被动句式

1、“于”字被动句式

构成方式在动词后加“于”,“于”后是主动者。“于”和主动者构成介词词组作句子的补语,且主动者必须出现。

主语+谓语+于+主动者

兵破<于陈涉>。(《汉书·贾山列传》)

“于”的词性和作用介词,本身不表被动含义,作用是引入主动者。

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孙子兵法》)

闵王毁于五国,桓公劫于鲁庄。(《荀子·王制》)

古文中常用“于”字句构成主动与被动比较的语句,进行正反含义的对比。如:

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庄子·山木》)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项羽传》)

“于”字被动句式先秦常见,消失的原因是介词“于”的用法较多,是否引入主动者有时不好辨认。如:

孙嘉聘于齐。(《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孙嘉在齐国接受齐王的聘问。)

屈原放逐于楚国。(《盐铁论·相刺》)

(屈原被楚国放逐。)

2、“为(wéi)”字被动句式

构成方式在动词前加“为”,“为”后可出现主动者,主动者后还可加“所”字,“为”和主动者构成介词词组作状语。主动者可以不出现,“所”字也可以不出现。

主语+为+(或)主动者+(或)所+谓语

卫太子[为江充]所败。(《汉书·霍光传》)

“为”的词性和作用主动者不出现时,“为”是助动词,表被动含义,作状语。出现时,“为”是介词,作用是引入主动者。

“所”的词性和作用助词,表被动语态,帮助构成被动句。

止,将为三军获。(《左传·襄公十八年》)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战国策·燕策三》)

“为”字被动句式先秦时就常见,战国末“为”字被动句式中出现了“所”字。如:

夫直议者,不为人所容。(《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鸿门宴》)

汉以后是它的繁荣期,“为……所”结构的被动句一直保留在现代汉语里。如:

明清以来,颇为一部分人所爱重。(鲁迅《儒术》)

某些作品,只为少数人所偏爱,而为大多数人所不需要。(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为”字句消失的原因,也是“为”的用法较多,引入的是主动者还是对象,有时不好辨识。如:

若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不可得也。(《荀子·君道》)

3、“见”字被动句式

构成方式在动词前加“见”,“见”后不能出现主动者。主动者如需出现,必须在动词后加“于”再加主动者。

主语+见+谓语+(或)“于”和主动者

厚者为戮,薄者[见]疑。(《韩非子·说难》)

弥子瑕[见]爱<于卫君>。(《韩非子·说难》)

“见”的词性和作用助动词,表被动含义,作状语。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楚辞·渔父》)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南北朝后,“见”字句发展出一种新用法。即句子的受事一般是“我”,但不出现在主语的位置上,而是让主动者作主语,句子的含义是“对我怎么样”。如: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李密《陈情表》)

(慈父抛弃我)

慈父见背我。

(慈父使我被抛弃)

冀君实或见恕也。(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见”字被动句消失的原因,是不能直接引入主动者。

现代汉语:“见笑”、“见怪”、“见教”、“见谅”

4、“被”字被动句式

构成方式在动词前加“被”,“被”后可以不出现主动者,也可以出现主动者。主语+被+(或)主动者+谓语

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战国策·齐策》)

臣[被尚书]召问。(蔡邕《被收时表》)

“被”的词性和作用主动者不出现时,“被”是助动词,表示被动含义,作状语。主动者出现时,“被”是介词,其作用是引入主动者。

“被”是由动词虚化构成被动句式的,被动句中的“被”的源头是动词“被”,表示施及、加于……之上,如:

《尚书·尧典》:“光被四表。”(四表,四海之外。)

后又引申出“蒙受”、“遭受”的意思。如:

地少人众,数被水旱之灾。(《史记·货殖列传》)

先王能令其民蹈白刃,被矢石。(《商君书·慎法》)

先虚化为助动词,表示被动,但不能引入主动者。如:

今兄弟被侵,必攻者,廉也。(《韩非子·五蠹》)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如需主动者出现,要靠“于”字帮助。如:

万乘之国,被围于赵。(《战国策·齐策》)

“被”进一步虚化为介词,可以引入主动者。汉朝末期,就出现了由“被”引入主动者的用例。如:

臣[被尚书]召问。(蔡邕《被收时表》

亮子被苏峻害。(《世说新语·方正》)

九、副词

一、关于副词

1、副词的性质及分类

副词:用来修饰、限制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方式等的词。

程度副词:很、略微范围副词:都、只

时间副词:已、正在情态副词:简直、偏偏

否定副词:不、别表敬副词:请、惠

2、副词的虚实问题

实词说:

《马氏文通》:“凡实字以貌动静之容者,曰状字。”

陈望到《文法简论》:“汉语里的名词、代词、动词……副词都能单独做句子成分,都是实词。”

虚词说:

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代词、副词、连词、语气词的意义比较空灵些,可以称为虚词,和以前所谓‘虚’字的范围大致相同。”

半实半虚说:

王力《中国现代语法》:“副词可说是介乎虚实之间的一种词。它不算纯虚,因为它们还可能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然而它们不算纯实,因为它们不能单独地表示一种实物、一种实情或一种实事。”

王力《中国语法理论》:“副词虽可认为半实词,然而它和纯粹的虚词是有密切关系的。”

二、程度副词

表示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程度的副词。

表示程度高表示程度低表示程度更近一层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触龙说赵太后》)

请略陈固陋。(《报任安书》)

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

1、少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简说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简说(2009-04-29 21:52:36) 标签:古代汉语教育分类:文言文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简说 汉语的词类,在上古就已奠定了基础,大致可以划分为这样一些小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其中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属于实词。在古代汉语里,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比较固定,各类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一定的分工。比如,名词一般不受副词修饰,不带宾语,经常在句子中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作谓语,形容词经常作定语、状语和谓语,数词经常作定语,这些情况古今是相同的。 但是,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语法功能。例如《论语·先进》:“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其中的“风”本是名词,在这句话中,它临时充当动词,作谓语,有吹风、乘凉的意思。《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刃相如。”“刃”由名词而临时充当动词,作谓语,并带上了宾语“相如”。又如《史记·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句中的“坚”和“锐”原是形容词,这里临时充当名词,作宾语。这种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临时改变词性和用法的现象叫做词类的活用,上古汉语中很常见,后代仿古作品中也不鲜见。现代汉语虽也有这样的现象,如“铁了心”的“铁”,名词活用作动词,“今天你‘布袋’了吗?”(《扬子晚报》2003年9月15日B12版)中的“布袋”,但总起来说比较少。 古汉语词类活用的现象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此外,名词用如一般动词和用作状语的现象也很常见。下面分别加以介绍。 一、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即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做什么”的意思。如《郑伯克段于鄢》:“庄公寤生,惊姜氏”,句子中的“惊”,并不是说主语庄公本人吃惊,而是说使宾语姜氏受了惊吓。实际上,使动用法是以动宾结构的形式表达了递系结构的内容,用“动+宾”表示“使+宾+动”的意思。现代汉语一般不用使动用法,而是用递系结构来表示。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本来就是动词,有的本来属于形容词或名词。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动词时,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2、动词的使动用法 古代汉语中,动词的使动用法多见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了宾语。例如: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 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君将哀而生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说》) “来”“活”“生”本来都是不能带宾语的不及物动词,在这三个例句中全都带上了宾语,宾语分别有“之”和“死”(死者),它们的意思是“使宾语来、使宾语活、使宾语生”,而不是主语本身“来、活、生”。 有时侯,不及物动词的后面不带宾语,但从上下文看,这个不及物动词仍然用作使动用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现象分析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现象分析 汉语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语言中的词随文而异现象较为常见,古代汉语中尤为突出。《马氏文通》在初创词类之时就已经发现汉语所分的词类同语法成分无法对应的问题,所以提出“字无定义,故无定类”。词类活用的问题清人俞樾在《古书疑义举例》中就已经注意到了,而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语法理论加以系统论述,是在近人陈承泽的《国文法草创》一书中。此后,这个问题一直被语法学界看作是古代汉语语法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入20世纪80年代,语法学界对“词类活用”说给予了新的关注,学者们用更审慎的态度对古汉语中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重新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各自的观点,指出应该对众多的活用说进行一次认真的清理,分析本用、活用、兼用等各种现象。 应当承认,现今通行的“词类活用”说本身确实存在着某些缺陷,如活用类别不清、活用范围不明、词类活用的滥用以及对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现象的模糊认识。词类活用现象是古籍中的常见现象,本文在辨正了部分词类活用滥用现象的基础上,分析了词类活用与兼类的区别及判别词类活用的方法。 一、词类活用的滥用与词的兼类现象 (一)词类活用的滥用现象 1.由于不理解词的本义而误作活用 词的本义是指词本来的意义,是与该词书写形式相应并有文献举证的最古

的意义。如果没有通过古文字文献资料而深入地探求词的本义,刻意造成解读上的偏差甚至错误。例如: 《史记·商君列传》:“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史记·留侯世家》:“子房前!”两句中的“前”,有的教材将其释为“方位名词用作动词”。“前”,金文作,字从止舟,象人足在船上,表示前进。《广雅·释诂》对“前”的意义解释得非常明确,曰:“前,进也。”又如《左传·昭公元年》:“二执戈者前矣”。《庄子·盗跖》:“孔子下车而前。”《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今有马于此,然驱之不往,引之不前。”“前”的古文字形体和众多的文献书证均可证明“前进”乃“前”的本义,是古代的常用义,“前”原本就是个动词。既然如此,就不应视其为名词用如动词。 “军”为“屯扎、屯兵”之义,而许多教材则释为“名词用如动词”。军,金文中从车从勹(音同包,包围),本义为用战车环绕为营垒。上古车战,军队驻扎时以车自围。《说文·车部》:“军,圜围也。”《广雅·释言》:“军,围也。”古注多训“军”为“屯”。如《国语·晋语》:“军于庐柳。”(韦昭注:“军犹屯也。”);《战国策·齐策》:“军于邯郸之郊。”(姚宏注:“军,屯也。”);《吕氏春秋·权勋》:“以军于秦周。”(高诱注:“军,屯也。”)。可见“军”的本义为“屯扎”,本身也是个动词,不应视为名词活用如动词。 又如“饭”为“吃饭”之义,有的论著将其释为名词用如动词。饭,旧读上声,动词,表示“吃饭”。《说文·食部》:“饭,食也。”段玉裁注:“云食也者,谓食之也,此饭之本义也。引申之所食为饭。”典籍中多用其本义,如《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孟子·尽心下》:“舜之饭糗茹草

古代汉语练习题 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练习(词类活用) 班级:姓名:学号: 一、简答: 1、什么是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有哪几种? 2、怎样区别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试举例说明。并说明如何翻译。 3、试说明名词做状语主要有哪几种情况。 4、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的情况主要有哪些?应该如何辨认?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至四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分别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每小题1分,共5分) 1.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属于词类活用的是() A.斩一首者爵一级B.能富贵将军者,上也 C.曹人凶俱,为其所得者棺而出之 D.夫鼠,昼伏夜动,不穴于寝庙,畏人故也 2.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属于名词作状语的是() A.裂裳衣疮,手往善药 B.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C.范增数目项王D.诸侯宾至 3.下列各句含宾语前置现象的是() A.姜氏何厌之有B.楚君之惠,末之敢忘 C.除君之恶,唯力是视D.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4.对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组分析错误的是() A.子重使太宰伯州犁待于王后(动宾)B.将塞井夷灶而为行也(连动) 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主谓)D.以勇力之所加而治智能之官(偏正) 5.下列句子中有使动用法的是() A.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 B.是时万石君奋为汉王中涓,受手谒,人见平

C.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 D.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四、指出并具体说明下列文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2.赵王不听,遂将之。(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3.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4.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阬之。(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5.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韩信拜将) 6.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韩信拜将) 7.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韩信拜将) 8.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韩信拜将) 9.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韩信拜将) 10.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柳子厚墓志铭) 11.自子厚之斥,遵从而家焉,逮其死不去。(柳子厚墓志铭) 12.以如司农治事堂,栖之梁木上。(段太尉逸事状) 13.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柳子厚墓志铭) 14.晞一营大噪,尽甲。(段太尉逸事状) 15.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疮,手注善药。(段太尉逸事状) 16.黄罔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去其节,用代陶瓦。(黄冈竹楼记)17.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彫墙。(晋灵公不君) 18.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晋灵公不君) 19.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晋灵公不君) 20.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晋灵公不君) 五、说明下列文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将全文译为现代汉语:

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摘要:在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正确认识它,对我们阅读古籍,特别是理解汉语语法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从《左传》、《战国策》、《史记》等上古经典著作中广泛撷取相关例句,并将其细致分类,充分地证明了这种语法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使用的普遍性并简要地探索了其中的规律性。与此同时,本文也对近些年来人们对于词类活用现象的研究做以总结。 关键词:词类活用特殊意念动宾关系词的兼类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一个很突出的现象。不了解词类活用的道理、不能正确理解和解释被活用词的词义,阅读古文就会遇到困难。自从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从词有定类的观念出发,提出了?假借?之名,实际上从理论上解决了古汉语词类活用的问题以后,陈承泽首唱词类活用说至今,凡是古代汉语教材、专著,都辟有专门章节论述词类活用问题。人们利用这个理论,对一些在特定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词性而产生新词义的词语做出正确解释,解决了文言文阅读和注释中的一个大问题。这些对于词类活用现象的研究所取得的成绩是十分显著的。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偏差。所以近些年来也有很多学者对词类活用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异议。例如,很多人认为目前许多关于古汉语词类活用的研究和文言文的注释中都存在着词类活用范围过宽的现象。因此,我们必须对词类活用现象加以准确细致的学习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在使用和学习中出现偏差甚至错误。 一、绪论 在古代汉语里,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子中的职务也有一定的分工。譬如名词经常在句中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而形容词则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例如: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战国策〃赵策四》 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孟子〃滕文公上》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莊公及共叔段。《左传〃隐公元年》 其中?疾?为形容词,作?走?的状语。?粟?为名词,作句子的宾语;而第三句中的?生?作句子的谓语,为动词词类。 以上这种情况,古今都是相同的。但是在上古汉语里,还有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叫做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语法中一个比较重要的特点。所谓?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可以被使用语言的人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了原有的语法特点和意义,而获得了他类词的语法特点,临时充当了别的词类,这类现象叫做词类活用。①例如:《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几句话: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字在一般情况下是用作形容词词性,但在某些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它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例如在上面几句里,第一句的?美?是形容词,第二句的?美?是用为名词,而第三句的?美?则用为动词。其中后两个?美?就是词的活用。 二、具体分类 由于人们的理解不同,因而对于词类活用的具体分类也有所不同。各家都有自己的分类标准。按照李新魁在《汉语文言语法》一书中的观点,我们可以以是否需要加上?特殊意念?来理解某个词这一标准来将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分为一般的活用和特殊的活用。

古代汉语之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成因分析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他词类,例如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或者基本词类不变而用法比较特殊,例如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现象。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词类活用中活用词的词汇意义和语法功能都有可能发生变化,而这些变化具有直接性,也就是说发生活用的词并不需要借助其他词汇的帮助可直接进行活用。那么这些词为什么自身能够进行活用并且普遍存在,就是本文想要探讨的主要问题。个人认为,语言的简洁节约性是古汉语中词类活用现象普遍存在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语言的修辞性和句子结构的模式化也是其中原因。一.语言的经济性原则 马丁内指出:语言的经济性是人的交际表达和人的自然惰性直接相互冲突的结果。语言经济原则能对语言结构演变的特点和原因做出合理的解释。众所周知,古汉语要比现代汉语更为简洁凝练,其语言经济性也更为突出。这种经济性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古代汉语相较于现代汉语而言,词汇贫乏。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事物的不断出现对言语的表意功能要求更高。为了表达更加丰富的社会内容,人们往往需要扩充词汇,一般可以选择从语音方面分化出新词,形成同形异义词;或者选择创造区别性更强的新造次来代替。但这两种选择都比较难,都为容易的方法就是进行词类活用。词类活用实际上就是利用现有的词汇去表达更复杂的内容,增加词汇的表意功能,这样做在经济性层面就减少人们需要记忆

的词汇容量。但词类活用易使一个词语蕴含的义项过多,反而不便于人们记忆和使用。一个弊端就推动了古代汉语向近代汉语发展过程中旧词义项与新造词的相互照应。例如古代汉语中“歌、衣、舞”既具有名词的功能,又时常活用为动词,现代汉语中“唱、穿、跳舞”的词汇出现就取代了“歌、衣、舞”的动词义,减少了单词义项过多过杂的现象。 (二)古代汉语常常出现成分省略的现象 如果我们将出现词类活用情况句子进行观察和比较,我们就会发现这些句子中常常会出现成分省略的现象。以更简短的句子表达更丰富的内容也是语言经济性的表现之一。例如“瓜时而至”按句意来说应该指的是“瓜熟了的时候到那里”,但句子中“瓜”后面省略了述语“熟”,这就导致“瓜”需要表达“瓜熟了”的意思,也就必须活用为动词了。类似的句子还有“今君欲一天下”“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王必欲长王”等,这些句子都是省略了充当谓语的动词而将其余部分直接充当谓语,这也造成了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成动词的现象。除此之外,名词、动词作状语很多时候也是因为句子中省略了表示比喻关系的动词“像、似、若、如”等或者省略了引入方式、处所、工具等的介词,如“豕人立而啼”省略了“像(人)一样”,“又郊败之”省略了“在(郊外)”。 二.语言的修辞性 古代文人乐于追求语言的表达效果,词类活用可以说是他们为了使语言表达更加丰富形象,富有文采,使语句更加抑扬顿挫而使用的

古代汉语_语法:词类活用

一、词类活用的内涵及类型 (一)定义:古汉语中,各类实词的基本语法功能是比较固定的,每一个词属于哪一个词类也是比较固定的。但是古汉语中的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有的时候可以临时改变它们的基本功能,由甲类词用作乙类词,也就是说,甲类词临时具有了乙类词的语法功能。这种情况,叫做“实词的活用”。 (二)活用与兼类的不同 词的兼类指一个词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词性,可充当句子中的不同成分,是固定性的。词的活用指某种词性的词在句子中因特定的上下文环境临时的改变它的基本功能,是临时性的。 (三)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常见类型:1、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2、使动用法3、意动用法 二、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古代汉语中,名词用作一般动词的情况比较多见。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后,主语发出或产生的,是与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相关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 例如: 《左传·成公二年》:“綦毋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乘。’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肘,用肘关节捣。 《左传·宣公二年》:“晋灵公不君。” 君,符合国君之道,以国君之道行事。 《公羊传·庄公十三年》:“曹子手剑而从之。” 手,用手提着。 方位名词也可活用为一般动词。 例如: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东,向东进发。 《史记·项羽本纪》:“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 西,向西前进。

三、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用作谓语的动词(简称“使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也就是说,用动宾结构的形式来表达兼语结构的内容。 这儿所讲的“用作谓语的动词”,既包括常规的动词,也包括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形容词。例如: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威王欲将孙膑。” 句中的“将”本是名词,意为“将军”,在这句话中,“将”活用为动词谓语,并且是使动用法,其含义是“使……当将军”。 “欲将孙膑”这个动宾结构,表达的是“欲使孙膑将”这个兼语结构的内容,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想使孙膑当将军。这就是“使动用法”的实质。 (一)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成为活用为使动词的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使宾语成为什么”的意思。 1、一般名词的使动用法 例如: 《史记·项羽本纪》:“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王我”是“使我为王”。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肉骨”是“使骨生肉”。(即“使枯骨上长出肉来”) 《史记·晋世家》:“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 “国异姓”是“使异姓立国”。 2 、专有名词的使动用法 专有名词也可用作使动,一般来说,专有名词用作使动,都有特殊所指,表示一种“比方”、“喻称”之义。例如: 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今者无故诱致虏使,以诏谕江南为名,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刘豫我也!” “刘豫”是人名,此人是南宋时期的济南知府。金兵攻打济南,刘豫屈膝降金,被金立为傀儡皇帝。“刘豫我”是“使我(指南宋朝廷)成为刘豫那样的傀儡皇帝”的意思。 3、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

古代汉语语法练习(词类活用-虚词-音韵)

古代汉语语法练习虚 (词类活用- 词-音韵)

(词类活用、句法、副词部分)练习一 一、说明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的现象: 1、左右欲兵之。 2、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 3、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4、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二、判别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并分别予以说明: 1、功皆未至,子何独自是而非我哉!(墨子?耕柱) 2、大其都者危其国,尊其臣者卑其主。(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3、曲其堗(同“突”,烟囱),远其积薪;不者,将有火患。(说苑?权谋篇) 4、托地而游宇,友风而子雨。(荀子?赋篇) 5、时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史记?赵充国传) 三、指出下列句中用作状语的名词,并说明它所表示的意义: 1、及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轻折辱秦吏卒。 2、乡邻之生日蹙。 3、楚田仲以侠闻,喜剑,父事朱家。 4、将军鱼游于沸鼎之中,燕巢于飞幕之上。 5、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四、指出下列句子宾语所在的位置,说明其语序类型。 1、吾谁欺?欺天乎! 2、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3、今吴是惧而城于郢。 4、余唯利是视。 5、子归,何以报我? 五、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并说明它的词性和用法。 1、太后之色少解。 2、田忌一不胜而再.胜。 3、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 4、鲁周霸、孔安国,洛阳贾嘉,颇.能言《尚书》事。 5、陈涉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 6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 六、古文加标点 光为人沈静详审长财七尺三寸白皙疏眉目美须髯每出入下殿门止进有常处郎仆射窃识视之不失尺寸其资性端正如此初辅幼主政自己出天下想闻其风采殿中尝有怪一夜群臣相惊光召尚符玺郎郎不肯授光光欲夺之郎按剑曰臣头可得玺不可得也光甚谊之明日诏增此郎秩二等众庶莫不多光(《汉书?霍光传》)

古代汉语语法练习(词类活用,虚词,音韵)

(词类活用、句法、副词部分)练习一 一、说明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的现象: 1、左右欲兵之。 2、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 3、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4、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二、判别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并分别予以说明: 1、功皆未至,子何独自是而非我哉!(墨子·耕柱) 2、大其都者危其国,尊其臣者卑其主。(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3、曲其堗(同“突”,烟囱),远其积薪;不者,将有火患。(说苑·权谋篇) 4、托地而游宇,友风而子雨。(荀子·赋篇) 5、时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史记·赵充国传) 三、指出下列句中用作状语的名词,并说明它所表示的意义: 1、及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轻折辱秦吏卒。 2、乡邻之生日蹙。 3、楚田仲以侠闻,喜剑,父事朱家。 4、将军鱼游于沸鼎之中,燕巢于飞幕之上。 5、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四、指出下列句子宾语所在的位置,说明其语序类型。 1、吾谁欺?欺天乎! 2、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3、今吴是惧而城于郢。 4、余唯利是视。 5、子归,何以报我? 五、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并说明它的词性和用法。 1、太后之色少.解。 2、田忌一不胜而再.胜。 3、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 4、鲁周霸、孔安国,洛阳贾嘉,颇.能言《尚书》事。 5、陈涉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 6、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 六、古文加标点 光为人沈静详审长财七尺三寸白皙疏眉目美须髯每出入下殿门止进有常处郎仆射窃识视之不失尺寸其资性端正如此初辅幼主政自己出天下想闻其风采 殿中尝有怪一夜群臣相惊光召尚符玺郎郎不肯授光光欲夺之郎按剑曰臣头可得玺不可得也光甚谊之明日诏增此郎秩二等众庶莫不多光(《汉书·霍光传》)

第十二讲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本讲介绍了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基本概念及其与词兼类的辨别,重点介绍了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和名词的活用,并介绍了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识别方法。本讲是古代汉语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学习时应当在明确概念的基础上,切实了解动词、形容词、名词活用的类型,以及辨别的方法。 一、古代汉语词类活用概述 (一)古代汉语的词分类 古代汉语的词类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词,虚词主要有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 (二)什么是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而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们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种现象,就叫“词类活用。” “春风又绿江南岸。”“绿”本是形容词,但是在这里充当谓语动词,意思是染绿了。这是诗人为了修辞表达的需要而

采用的一种临时性的手法。从古代汉语的角度来说,形容词“绿”在此活用为动词。 (三)词类活用和词兼类的辨别 兼类,指一个词兼有不同词类的语法功能,这些功能的表现,是经常性的而不是临时的。因而这个词同时兼属不同的词类。 “甘其食,美其服。”——“食”为名词,食物。 “公赐之食,食舍肉。” ——前“食”为名词,食物。后“食”为动词,吃。这句意思是,吃东西时把肉放在一边(不吃)。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食”为动词,使动用法,给……吃。 “食”兼有名词和动词两种词性,因此属于词兼类。 活用则是在一定条件下,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表现出来的某种功能。 “从左右,皆肘之。”——这句的“肘”本是名词,而在这个语言环境里活用作动词,表示“用手肘撞”的意思。但是这只是一种临时性的情况。动词的用法并没有成为“肘”的经常性的功能。所以这只是活用。 又如上例的形容词“绿”在诗句中由于修辞的需要而活用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 活用概念:指一个词在一定条件下,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 词类活用几种主要类型: 一.名词用作状语 二.意动用法 三.使动用法 四.名词用作动词 一.名词用作状语(古代汉语除专有名词外,一般名词都可以作状语。) (一).时间名词作状语 1.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例: 1)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夜:在夜里) 2)朝辞白帝彩云间。(李白《早发白帝城》) 2.“岁”、“月”、“日”的用法,不是单纯的时间修饰,意义复杂: 1).岁,月,日+行动性动词。例: 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 2)日月作状语,表示情况逐渐发展。例: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三国志.诸葛亮传》)日:一天天。 3)“日”用在句首,表示对往事的回顾。例: 日我先君共王引领北望。(《左传》)“日”表回溯 4)表及时,按时,当时。例: 秋水时至,百川灌海。(《庄子.秋水》)时:及时 5)时间名词作状语,用“而”或“以”与谓语中心连接。例: 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 (二).普通名词作状语。 1.表示工具或依据。例: 1) 伍子胥橐载而出韶关。(《战国策·范雎说秦王》) 2) 失期,法皆斩。(《史记·陈涉起义》) 例一中“橐”本义是“口袋”,在这里用在动词“载”的前面,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工具或凭借。意思为“用橐载”。例二中“法”是名词,在句中作“皆斩”的状语,表示依据。译为“按照法律” 2.表示对人的态度。例: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鸿门宴》) 例子中“兄”是名词用作“事之”的状语。表示“用对待兄长的态度去对待他”。 3.表示方位或处所。例: 1) 河渭不足,北饮大泽。(《山海经·夸父逐日》)

古汉语练习答案词类活用

一、以下是从《史记·苏秦列传》中依次摘出的句子。请指出活用为动词的名词,说明活用的条件,并将全句译成现代汉语: 1、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 “力”活用为动词,意思是“致力”,与“工商”构成动宾关系。译文:按照周国人的风俗,大家都经营产业,致力工商,把谋取十分之一二利润作为谋生的手段。 2、禹无百人之聚,而王诸侯。 “王”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称王”,与“诸侯”构成动宾关系。译文:夏禹聚集的人数没有一百人,却统率了天下诸侯。3、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臣人之与臣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论哉! “臣”活用为动词,“臣人”意思是“使别人称臣”,“臣”为使动用法;“臣于人”意思是“对别人称臣”,“臣”用如一般动词。 4、令天下之将相会于洹水之上,通质,刳白马而盟。 洹水:水名,在今河南省北境。通质:交换人质。刳:剖开并挖空,此泛指宰杀。名词用“而”连结时,一般活用为动词。“盟”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结盟”、“订立盟约”。译文:让天下的将领和卿相在洹水边上会盟,互相交换人质,宰杀白马来订立盟约。 5、六国从亲以宾秦,则秦甲必不敢出于函谷以害山东矣。宾:通摈,排斥,弃绝。从:同“纵”,南北为纵,活用为动

词,意思是“合纵”。译文:六国合纵相亲,共同对抗秦国,那么秦国的军队一定不敢走出函谷关来危害山东各国了。 6、惠王使犀首攻魏,禽将龙贾,取魏之雕阴,且欲东兵。犀首:本魏国武官名,此指魏人公孙衍,当时在秦作官。龙贾:魏将。雕阴:地名,在今陕西甘南县南。“兵”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用兵”(方位名词“东”作状语)。名词放到副词后面活用为动词。译文:秦惠王派犀首攻打魏国,活捉魏国将领龙贾,攻取魏国的雕阴,并且打算向东方用兵。 7、以有尽之地而逆无已之求,此所谓市怨结祸者也。 逆:接受。“市”活用为动词,购买。译文:拿有限的土地去迎合无止境的贪求,这正为通常所说的买下怨恨结下祸根的意思。 8、故为大王计,莫如从亲而孤秦。 “从”同“纵”,南北为纵,活用为动词,合纵。“孤”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意思是“孤立”。译文:所以替大王您考虑,没有哪个赶的上六国合纵相亲以孤立秦国更好。 9、从合则楚王,衡成则秦帝。 “王”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称王”;“帝”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称帝”。译文:合纵成功就能让楚国称王,连横成功就会使秦国称帝。 10、苏秦为从约长,并相六国。 “相”活用为动词,意思是“任相国”。译文:苏秦做了合纵联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1、从左右皆肘之用手肘撞 2、夫子轼而听之靠在车轼上 3、曹子手剑而从之(手作状语,用手)拿着剑 4、左右欲刃相如用刀杀 5、范增数目项王用眼睛示意 6、城朔方城修筑 方位名词作动词 1、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秦师遂东向东走 使动用法 动词使动: 1、齐使田忌将而往/ 齐威王欲将孙斌:使……为将军 2、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之而后畏:使……痛 3、由也兼人,故进之:使之进 4、臣活之:使……活 5、晋侯饮赵盾酒:使…饮 6、汉四年春正月,朝诸侯王于甘泉宫:使……朝见 7、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使……病 8、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使对方走 形容词使动: 1、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使秦弱 2、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使之贫 3、今媪尊长安君之位使。。。尊贵 4、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使。。。固 名词使动 1、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使白骨长出肉,使死者复活 2、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使异姓成为国君 3、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使我我王 4、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使之为臣,使之为友 5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使其身美/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认为。。。美 匠人斫而小之使。。。变小/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认为。。。小意动用法 形容词意动 1、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看重;轻视 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认为。。。少;以……为轻,轻视,看不起 3、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以之为怪,认为。。怪 名词意动 1、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把。。。当作夫人 2、不如吾闻而药之也:把。。。当作药 3、友风而子雨:把风当作朋友,把雨当作子 4、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矣:把它当作鱼肉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练习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的现象(要说明是哪一种词类,如何活用的,参看例子)。 例1:渔人甚异.之。(陶潜《桃花源记》) 异:形容词用如动词,意动用法,异之:认为之(桃花源的景象)奇异。 例2:其一犬坐于前。(《聊斋志异〃狼》) 犬:名词做状语。犬坐:像狗一样地坐。 1.故天下尽以扁鹊为能生死人。(《史记〃扁鹊列传》) 2.时(赵)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汉书〃赵充国传》) 3.女为悦己者容。(司马迁《报任安书》) 4.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禇少孙《西门豹治邺》) 5.遍体鳞伤、风驰电掣。 6.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孟子〃攘鸡》) 7.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8.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论语〃季氏》) 9.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孟子〃齐 桓晋文之事》) 10.友风而子雨。(《荀子〃赋》) 11.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 语〃颜渊》) 12.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3.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老子〃八十章》) 14.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 二、请在下列四组成语中,用字下加点的方法,标出与“今媪尊长安君之位”中“尊”的活用情况相同的词语。 1.含糊其辞正襟危坐聊表寸心赏心悦目 2.自圆其说轻车简从光宗耀祖骇人听闻 3.同心同德前倨后恭食不果腹明火执仗 4.严阵以待荷枪实弹回肠荡气怡情悦性 三、请阅读下面一段古文,将文中包含词类活用的句子全部摘录出来,并略作说明。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於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第九》

古代汉语第一册中的词类活用

郑伯克段于鄢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惊,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受到惊吓。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度,名词用作动词,符合制度。 无生民心。 生,使动用法,使……滋生。 隧而相见 隧,隧道,这里用作动词,指挖隧道。 宫之奇谏假道 虞不臘矣。 臘,年终舉行的一種祭祀,這裡用如動詞。 師還,館于虞。 館,公家為賓客所設的住處,這裡用如動詞。 燭之武退秦師 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軍,用如動詞。屯兵 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鄙,邊邑,用如動詞。 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封,疆界,用如動詞。 《蹇叔哭师》 劳师以袭远 劳使动用法“使……劳累” 远形容词作名词这里做名词“距离远的国家” 秦师遂东 东形容做动词这里做动词“向东出发” 《晋灵公不君》

晋灵公不君 君:名词作形容词,这里作形容词,“像君主的样子”,指他没有达到做君主的德行标准。 晋侯饮赵盾酒 饮:使动用法,“使他喝酒”。 食之,舍其半。 食:使动用法,“让他吃东西”。 齐晋鞌之战 不介马而驰之。 介,甲,给……披上甲,名詞作動詞。 右援枹而鼓。 鼓,打鼓,名詞作动詞。 皆肘之。 肘,以手肘制止,名詞作动詞。 臣辱戎士。 辱,使……受辱,使动用法。 且惧奔辟而忝两君。 忝,使……受辱,使动用法。 如华泉取饮。 饮,飲用的水,动词作名词。 载齐侯以免。 免,使……逃脱,使动用法。 人不难以死免其君。 难,以……难,意动用法。 《楚归晋知罃》 然则德我乎。其谁敢德。 德,以……为德,意动用法。 重为之礼而归之。 归,使……归,使动用法。 子產不毀鄉校

吾聞忠善以損怨。 忠善:用作動詞,為忠善。 不如吾聞而藥之。 藥:用作動詞,以……為藥。 冯谖客孟尝君1、冯谖客孟尝君 客:名词作动词,作客。 2、左右以君贱之。 賤: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低贱。 3、孟尝君客我。 客: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客。 4、孟尝君怪之。 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奇怪。5、先生不羞。 羞: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羞。 6、晨而求见。 晨:名词作状语,在早晨。 7、孟尝君怪其疾也。 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奇怪。8、衣冠而见之 衣冠:名词作动词,穿衣服,戴帽子。 9、不拊爱子其民。 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 10、因而贾利之。 賈:名词作状语,像商人那样。 11、未得高枕而卧也。 高:形容词作动词,垫高。 12、西游於梁。 西: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边。

古代汉语语法:词类活用与特殊句式

古代汉语语法: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自己的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他词类的现象。在古代汉语里,这种情况很普遍,例如《左传·成公二年》:“从左右,皆肘之。”其中“肘”本是名词,在句中临时充当动词用。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的重要语法现象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一、名词用作动词 名词用作动词指某些名词临时转化词义取得动词性质的现象。其类型有四: 1.事物——成为该事物: 微禹,吾其鱼乎!《左传》 则蚓而后可者也。《孟子》 2.事物——以该事物为工具的动作: 从左右,皆肘之。(用肘制止)《左传·成公二年》 范曾数目项王。(用眼睛看、示意)《史记·项羽本纪》 3.事物——以该事物为对象的动作: 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战国策·齐策四》 戚夫人泣。上曰:“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史记·留侯世家》 4.方位——向该方位移动: 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为西。《史记·项羽本纪》 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史记·项羽本纪》 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史记·淮阴侯列传》 候雁北。《吕氏春秋》 二、名词作状语 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往往可以直接置于谓语之前作状语,这和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需要借助介词的帮助才能充当状语的情况不同。有些著作把名词作状语称为名词用作副词。其类型主要有四: 1.比喻动作的状态。例如: 豕人立而泣。《左传·庄公八年》 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谢。《战国策·秦策一》 失时不雨,民且狼顾。贾谊《论积贮疏》 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史记·循吏列传》 2.表示对待动作对象的态度。例如: 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首功:谓以斩获敌首计功)《战国策·赵策三》文史、星历……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汉书·司马迁传》 陛下父事天,母事地,子养黎民。《汉书·鲍宣传》 3.表示动作凭借工具、依据或进行的方式等。例如: 失期,法皆斩。《史记·陈涉世家》 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蓤水。(橐:盛物的袋子)《战国策·秦策三》 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臣:指田延年。)《汉书·霍光传》 无庆赏之劝,刑罚之威,释势委法,尧、舜户说而人辩之,不能治三家。(译:没有表扬奖赏的勉励,没有刑法的威严震慑,抛开权势、放弃法治,让尧、舜挨家挨户、一个人一个人地去辨析道理,那么他们连三家人也治理不了。)《韩非子·难势》

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1) 一、使动用法,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动词使动用法:“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之”是“使之活”。形容词使动用法:“春风又绿江南岸。”就是“春风又使江南岸绿”。名词使动用法:“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生死”相当于“使死生”,即“使死者复生”;“肉骨”相当于“使骨肉”,即“使白骨生肉”,也是使死者复生的意思。 二、意动用法,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形容词意动用法:“渔人甚异之。”“异之”是“认为它奇怪”的意思。名词意动用法:“孟尝君客我。”“客我”是“以我为客”。 三、名词用如动词,如:“驴不胜怒,蹄之。”“蹄之”是“(用蹄子)踢之”的意思。又如:“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群”是“群居的意思”。再如“齐军既已过而西矣。”“西”是“往西去了”的意思。 四、名词用作状语,现代汉语只有时间名词才能作状语,普通名词用作状语的很少见。但在古汉语中,普通名词也可以用作状语。这是古汉语常见的现象。如表示方位或处所:“河渭不足,北饮大泽。”“北”表示方位。“蜀太守以下郊迎。”“郊”即“郊外”,表示处所。“郊迎”,就是“在郊外迎接”。表示工具或依据:“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可译为“用箕畚运到??”。又如:“失期,法当斩。”“法当斩”是“依法应杀头”的意思。表示对人的态度:“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客待之”是“像对待客人一样对待他”的意思。表示比喻:“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其一犬坐于前”,是“其中一条狼像狗那样坐在前面”的意思。古代汉语词类活用(2) 1、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即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做什么”的意思。如《郑伯克段于鄢》:“庄公寤生,惊姜氏”,句子中的“惊”,并不是说主语庄公本人吃惊,而是说使宾语姜氏受了惊吓。实际上,使动用法是以动宾结构的形式表达了递进结构的内容,用“动+宾”表示“使+宾+动”的意思。现代汉语一般不用使动用法,而是用递进结构来表示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本来就是动词,有的本来属于形容词或名词。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动词时,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2、动词的使动用法:古代汉语中,动词的使动用法多见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了宾语。例如: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 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君将哀而生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说》) “来”“活”“生”本来都是不能带宾语的不及物动词,在这三个例句中全都带上了宾语,宾语分别有“之”和“死”(死者),它们的意思是“使宾语来、使宾语活、使宾语生”,而不是主语本身“来、活、生”。 有时侯,不及物动词的后面不带宾语,但从上下文看,这个不及物动词仍然用作使动用法。如: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论语·季氏》)这个“来”是“使远人来”的意思。再如: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荀子·天论》)“病”为使动用法,但省略了宾语“之”,下文几乎相同的句式中用了“使之全”,为递进结构,有兼语“之”,由此可知,“病”是“使之病”的意思。 及物动词用作使动的情况比较少,但也存在。如: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左传·宣公二年》)单看这一句看不出有使动用法,但如结合上下文就不难知道。这一句不是主语晋侯饮赵盾的酒,而是主语晋侯使宾语赵盾饮酒。“饮”是个及物动词,在这里作使动用法,意为“使……喝”。再如: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论语·微子》)“食、见”两个动词原来也是及物动词,此处作使动用,从上下文看,分别是“使之食”“使

古文中词类活用

古文中词性变化 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作乙类词用,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词类活用的类型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一判断方法 在汉语中,名词不能带宾语,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如果名词带宾语了,说明它临时具有动词的性质,就是词类活用。 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又因为能愿动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时,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 二活用形式 1.名词十名词(组成主谓结构、动宾结构或动补结构,其中一个名词用作动词。前一个名词用作动词,属于动宾结构、动补结构;后一个名词作动词的,属于主谓结构) 例1 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2 晋军函陵(军,驻扎.驻军)(《烛之武退秦师》) 分析例1中“舍”本是名词,用在宾语“相如”前,活用为动词,是“安置(相如)住宿”的意思,“舍相如”是动宾结构;例2中“军”本是名词,用“函陵”前,活用为动词,是“驻扎”的意思,“军函陵”是动补结构。 2.副词作状语十名词(组成状谓结构,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3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效法.模仿)(《屈原列传》) 例4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称王,此处指统一天下)(《寡人之于国也》) 分析例3中“祖”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副词“皆”后,活用为动词,是“效法.模仿”的意思。例4中“王”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副词“不”后,活用为动词,是“称王,此处指统一天下”的意思。3.能愿动词+名词(组成状谓结构,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5 左右欲刃相如(忍,用刀杀)(《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6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游水.游泳)(《劝学》) 分析例5中“刃”本是名词,这里用在能愿动词“欲”之后,宾语“相如”之前,活用为动词,含有“杀”的意思,“欲刃相如”就是“想用刀杀掉相如”的意思。例6中“水”本是名词,这里用在能愿动词“能”之后,宾语“水”之前,活用为动词,是“游水.游泳”的意思。 4.从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确定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7 泥而不滓(泥,生活在污泥里)(《屈原列传》) 分析例7中“泥”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活用为动词,整句的意思“屈原是出于污泥而不染”。 5.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它词语作调话中心词,事物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例8 时秦昭王与楚婚(婚,结为婚姻)(《屈原列传》) 分析例8中“婚”本是动词,这里用在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这时“婚”变为动词,意思为“结为婚姻”。 6所+名词(组成所字结构) 例9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分析因为“所”字通常与动词结合组成名词性词组,所以所字后的名词用作动词。例9的“罾”字是名词用做动词,作“捕”、“捞”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