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整体观的三重内涵

中医整体观的三重内涵

中医整体观的三重内涵
中医整体观的三重内涵

?中国哲学?

中医整体观的三重内涵

3程 雅 君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这样认识中医整体观:(1)人体各构成部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2)人受环境影响。(见刘燕池、郭霞珍主编,第6-9页;刘虹、张宗明、林辉主编,第42-46页)现在编撰的中医教材把整体观归纳为这两点,且作为中医的两个基本特点之一,而称中医为整体性医学。笔者认为,这种对中医整体观的认识是很不全面、也不深刻的,因为如果这样理解中医整体观,则其“与西医相比较,并非独有,也并没有特别的优势”(张举正、蔡北源);而且,不仅会造成上述问题,更重要的是将会丢掉中医整体观的灵魂,直接导致中医面临存亡危机。因此,深入剖析中医整体观是研究中医特色与优势的需要,也是研究中医哲学之关键所在。笔者认为,中医整体观主要包括时间整体观、空间整体观和时空整体观三重内涵。

一、时间整体观

中医整体观的“时间整体观”以五运六气为核心内容,用阴阳五行等推演模式将年、月、日、时与道、运、气等相结合,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将各种时间概念融合成一个有机整体。

中医哲学对“天”的重视,突出表现在对“天时”的重视。《黄帝内经》云:“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

谓得道”(《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

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素问?天元纪大论》)可见,“四时阴阳”、“五运阴阳”是

《黄帝内经》“天地之道”的重要内涵,故云“天之道也,此因天之序,盛衰之时也”(《素问?六微

旨大论》),而将顺应四时五运称为“谨奉天道”(《素问?天元纪大论》)。事实上,《黄帝内经》几乎处处体现了“以时为道”的基本思想,如认为“因时之序”才能“生气通天”(《素问?生气通天

论》),认为“四气调神”即顺应四时之序而调摄是养生之要务。(《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对于脏腑,《黄帝内经》强调“脏气法时”之论(《素问?脏气法时论》);对于发病,《黄帝内经》有“反

此三时,形乃困薄”之说(《素问?生气通天论》);对于治法,《黄帝内经》要求“合人形以法四时

五行而治”(《素问?脏气法时论》)。在中医的其他经典中,也有同样的论述。如《伤寒论》中认为

三阳三阴即“六经”的时序、传变以及辨证施治等,都与时间不可分割;《金匮要略》的总论中,则

用“先后病”作篇名,且设立四时加减法(《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李东垣《脾胃论》专门论述人之脏腑和天之四时五运的关系:“五行相生,木火土金水循环无端,惟脾无正,形于四季

?

95?3

本文为第42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08年四川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学术人才基金、2009年国家社科基金“中医哲学史”(编号09BZX036)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之末,各旺一十八日,以生四脏。四季者,辰戌丑未是也,人身形以应九野。左足主立春,丑位是也;左手主立夏,辰位是也;右手主立秋,未位是也;右足主立冬,戌位是也”(《脾胃论?藏气法

时升降浮沉补泻之图》

),等等。类似的例子,在中医经典中几乎俯拾皆是,充分体现了中医哲学重“时”、“以时为道”之重要思想。从这个角度看,也可以认为“天时”是“天道”中极重要甚至首重的组成部分。

中医哲学对“天时”的重视,与中国哲学是相通的,或者说来源于中国哲学。《周易》对“时”

的重视,比比皆是:“与时偕行”(《周易?乾?文言传》),“应乎天而时行”(《周易?大有?彖

传》),“随时之义大矣哉”(《周易?随?彖传》),“变通莫大乎四时”(《周易?系辞传上》

),等等。故《易纬》中说:“阴阳律历皆祖于《易》”(《易纬?通卦验》);“卦者,时也;爻者,适时之变者

也”(《周易注卷十?明卦适变通爻》)。王弼对“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注

曰:“阴阳者,言其气;柔刚者,言其形。变化始于气象,而后成形。万物资始乎天,成形乎地,故

天曰阴阳,地曰柔刚也”。(《周易注卷九?周易说卦第九》)王弼首先将“天之道”解释为“阴阳气

象”,而后又进一步阐发其奥旨:“盖立天之道,曰阴与阳。有少阳,有老阳;有少阴,有老阴。少阳之纯于春,为元;老阳之熙于夏,为亨;少阴之敛于秋,为利;老阴之凝于冬,为贞。万物之为元

也,资气而已”。(《周易新讲义卷一?乾元亨利贞》)这就明确诠释了“阴阳气象”的真实内涵是春

夏秋冬四时。

中医整体观的“时间整体”将各种不可见的时间概念普遍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个“有机”

表现在时间上便是“有序”性。《黄帝内经》云:“谨候其时,气可与期”(《素问?六节藏象论》

),“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时立气布,如环无端”(同上),说明了“岁”、“时”、“候”、“气”的不可分割性以及有序性。这种时间整体观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仅反映了宇宙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和相互联系,而且为我们顺应时代,选择和把握时机,提供了哲学上的支持。因此,“时间整体观”是中医整体观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

二、空间整体观

中医整体观的“空间整体观”指的是人、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以及人境之间都是有机整体。

空间整体观在中医学上可以分为人一体观、人境一体观两大类(也有境一体观,如乡是一个整体,国是一个整体,世界是一个整体,但中医学考察的重点不在于此)。人一体观包括身一体观(或称五脏一体观)、身心一体观、身心灵一体观(或称形神一体观)。《黄帝内经》云:“五脏六腑,心为之主,耳为之听,目为之候,肺为之相,肝为之将,脾为之卫,肾为之主外”(《灵枢?五癃津液

别》),“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灵枢?本藏》

),即在形态结构上,中医学认为人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络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完成机体统一的生命活动。可见,就人之“形”而言,中医持“身一体观”。由于以五脏为中心,又可称为五脏一体观。身心一体观的“心”,特指“情志”,即“五志”(怒喜思悲恐)、“七情”(怒喜思悲忧恐惊)。中医认为五志过极可直接导致五脏病变,即“怒伤肝”、“喜伤心”、“悲伤肺”、“思伤脾”、“恐伤肾”。《黄帝内经》云:“怒则

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热则气泄,惊则气乱”(《素问?举痛论》

),即情志失常还可导致人体气机的紊乱。“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灵枢?口问》

),?06?《哲学研究》2009年第8期

此认为情志首先损害的是“心”。以上都是中医“身心一体观”的具体表现。身心灵一体观的“灵”,在中医中包括于“神”的概念中,因此身心灵一体观又可称为形神一体观。广义的“神”也包括“情志”,但这里主要论述与形相依相凭的“灵明神气”,因为这最能体现中医哲学的特点。形神关系自先秦时起,就受到诸子百家的广泛重视。如《管子?内业》篇云:“凡人之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庄子?知北游》云:“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万物以形相生”,等等。《史记》中记述了黄老道家的形神观:“形神骚动,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凡人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

反,故圣人重之。由是观之,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史记?太史公自序》

)中医学结合临床实践的观察与总结,形成了医学认识的形神理论。《黄帝内经》从医学的角度具体论述了“形神合一”的观点,云:“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灵枢?

天年》),又云:“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上古天真论》

),肯定了“神气舍心”才有人的生命,“形与神俱”才能长寿。形神一体观又包括三个具体内容:“五脏皆虚,

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灵枢?天年》),说明形为神之舍;“无神则形不可活”、“神去离形

谓之死”(《类经?针刺类》),说明神为形之主;“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素问?上古天

真论》

),则说明形神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人境一体观中的境指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两种。中医学很早就注意到人的社会属性,认为社会环境的优劣或变化等因素会影响到人体健康。《黄帝内经》云:“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

神内伤,身必败亡。始富后贫,虽不伤邪,皮焦筋屈,痿躄为挛”(《素问?疏五过论》),此“贵脱

势”,说的就是社会地位的变化。明代的张介宾云:“以五方风气有殊,崇尚有异,圣人必因其所宜

而为之治”。(《类经?论治类》)明代的李中梓更有一段精辟论述:“大抵富贵之人多劳心,贫贱之

人多劳力;富贵者膏粱自奉,贫贱者藜藿苟充;富贵者曲房广厦,贫贱者陋巷茅茨。劳心则中虚而筋柔骨脆,劳力则中实而骨劲筋强;膏粱自奉者脏腑恒娇,藜霍苟充者脏腑恒固;曲房广厦者玄府疏而六淫易客,茅茨陋巷者腠理密而外邪难干。故富贵之疾,宜于补正;贫贱之疾,利于攻邪”(《医宗

必读?富贵贫贱治病有别论》

),强调了因社会地位、经济状况的不同,造成人身心机能上的众多差异,临床治疗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晋代医家葛洪云:“故一人之身,一国之象也;胸腹之位,犹宫室也;四肢之列,犹郊境也;骨节之分,犹百官也。神犹君也,血犹臣也,气犹民也。故知治身,则能治国也。夫爱其民,所以安其国;养其气,所以全其身。民散则国亡,气竭即身死”(《抱朴子内

篇?登涉第十七》

),这种身国同构、身国合一观,可谓人与社会之整体观的典型体现。中医学还十分重视自然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即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人的生理现象也是有差异的。如江南地区多湿热,西北地区多燥寒等,故南北之人的体质也有差异。若易地而居,初期许多人都会感到不太适应,即所谓“水土不服”。这个“水土不服”从中医哲学的角度而言,反映的就是空间整体观。此外,

《黄帝内经》云:“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素问?移精变气论》);唐代的孙思邈云:“凡人居

止之室,必须周密,勿令有细隙,致有风气得入”(《备急千金要方卷八十一?居处法第三》

);宋代的周守忠云:“积水沉之可生病,沟渠通浚,屋宇清洁无秽气,不生瘟疫病”(《养生类纂?卷二》

),等等,都充分说明了环境卫生对健康的积极作用,体现了空间整体观对中医学的重要意义。

三、时空整体观

时空整体观是对时间的连续性与空间的广延性的科学概括与反映,即把物之存在与时间、空间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把握。

?

16?中医整体观的三重内涵

表面看来,似乎中医西医都有“时空整体观”,只不过中医更重视时间、西医更重视空间而已。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西医几乎忽略了时间整体,如解剖学是西医学的重要基础,它是拿死人去做解剖,再拿“死人”比附“活人”,这里哪有时间概念?西医这套方法固然有其直观具体的一面,但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如去年的“我”就不同于今年的“我”。中医则不然,“活人”就要“活”着考察,不能以“死人”去看。因为西医几乎没有时间整体观,所以它对空间整体应该融摄时间整体的认识也就不彻底;中医则不然,不仅有对时间整体的认识,而且认识到时间空间的不可分割性,并切实应用于临床。一言以蔽之,从医学哲学而言,中医对整体观的认识,是从时间整体、空间整体、时空整体三个维度来看待的;西医则限于空间整体的狭隘之见,而缺乏时间整体观。中医会根据不同的“时间”开不同的处方,西医则不论何时得何病,处方一般不会变。本文为利于中西医学哲学的比较,特将时空整体观单独列出来。

中国哲学一直很注意时空整体观。先秦时期的墨家对时间、空间、运动的统一已经阐述得比较深

刻,云:“久(时间),弥(包)异时也;宇(空间),弥异所也”。(《墨子?经上》

)又解释道:“久,古今旦莫;宇,东西家南北”(《墨子?经说上》

),即是说,时间范畴包括古今早晚等一切具体的时间,空间范畴包括东西南北等一切具体场所。更为难得的是,后期墨家持“运动”的时空整体观,认为运动是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变迁,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如云:“行者,必先近而后

远。远近,修也;先后,久也”(《墨子?经说下》

),非常形象地说明了运动的时空整体观。时空整体观是中医的一大特色。《黄帝内经》云:“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

可以为工矣”(《素问?六节藏象论》),“不知年之所加,气之同异,不足以言生化”(《素问?五常

政大论》),明确指出不知道中医时空整体观者,“不可以为工”,也就是不能做中医医生,因为他们没有体悟到中华医道。中医是以时空整体观为最基本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黄帝内经》云:“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夏胃微钩曰平,钩多胃少曰心病……长夏胃微软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肾病”(《素问?平人气象

论》),“经脉十二者,以应十二月……分为四时。四时者,春秋冬夏其气各异”(《灵枢?五乱》),“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流于膀胱,则为溺与气”(《灵枢?

五癃津液别》)。以上都是以时空整体观为认识论和方法论才得出的结论。又如:“夜半为阴隆,夜半

后而为阴衰,平旦阴尽而阳受气矣。日中为阳隆,日西而阳衰,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平旦阴尽而

阳受气。如是无已,与天地同纪”(《灵枢?营卫生会》),“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

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素问?

生气通天论》),“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朝则人气始生,病

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

气独居于身,故甚也”(《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

),这些论述中同样也蕴涵着时空整体观的内涵。中医的辨证论治,“证”即是“病机”,此“病机”又首先指“时机”。所以中医把病分为很多证型,而这些证型的分类,突出体现了时机和病变的结合,即是根据时空整体观来辨证论治的。如伤寒之病,分为六经之证,其时间规律非常之明显。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这个“时”提示如果在该时服药,将得“天时”之助,而促使疾病由“欲解”到病解。例如:寅至辰时,天地阴气褪尽,阳气渐长而未隆,人体少阳是阳气之生发枢纽,故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治疗时以小柴胡汤疏利气机,和解少阳。可以说,《伤寒论》的“六经辨证论治”是中医时空整体观的典型代表。

?26?《哲学研究》2009年第8期

在中医学中,时间整体、空间整体可能是通过“气”、“气机”等概念而联系成时空整体的,因为中医认为人体经脉之气的运行具有方向性和时间性,这个有方向性的运行即是“气机”,也就是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在不同时间,人体气机是不一样的,如人体十二经脉配十二时辰: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肠未,膀申肾酉心包戌,三亥胆子肝丑循。针灸治疗常根据此经脉气血时辰涨落变化

以补虚泻实,《黄帝内经》云:“刺实者,刺其来也;刺虚者,刺其去也”。(《灵枢?卫气行》

)李东垣说:“凡治病服药,必知时禁。夫时禁者,必本四时升降之理,汗、下、吐、利之宜”。(《脾胃

论?用药宜禁论》

)春升、夏浮、秋降、冬沉,这八个字充分说明了四时变化对人体气机的影响是确切的,时间变化对空间变化的影响是明显的。反之亦然,如北方之春升可能是南方之夏浮,南方之冬沉可能是北方之春升,可见空间对时间的影响亦是明显的。从这个角度说,时间和空间也存在相互转化的关系,因此,时空整体还表现为时间、空间的彼此影响、互相转化,这是中医时空整体观的重要内涵之一。

中医的时空整体观,决定了中医所谓之五脏与西医所谓之五脏有本质的不同。引起中医存废之争的余云岫认为中医“学说理论则大谬,而无用一节可以为信”(余云岫、恽铁樵,第6页),并在《灵素商兑》中批判《黄帝内经》云:“《素问》五脏有定义焉: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实;六腑者,传化而不藏,故实而不满。此其谬误,凡稍知生理解刻者皆能晓然。今谓逐条驳之:肝者,乃为胆汁、尿酸、糟质之制造所也,又有消灭门脉血液毒力之用,细检其结构,有胆汁纫管发自肝细管,而开口于胆管,所以输送胆汁于胆囊也。是则肝也者,摄取由肠管而来之诸材料,制成胆汁,泻之于胆囊,更由是而泄之于肠也。藏乎泻乎?彼不知肝之医化学作用,又徒以肉眼检查,其解剖不能得肝胆联络之路之有胆汁细管,遂意其藏而不泻。”(见陆拯主编,第572页)余氏在此是把西医所谓五脏和中医所谓五脏进行硬性比附,而没有认识到中西医所谓五脏名同而实异的本质,故所论不合学理,大失公允。诚如恽铁樵在《群经见智录》中所云:“盖《内经》之五脏,非解剖的五脏,乃气化的五脏……如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猝心痛,烦闷,善呕,头捅,面赤,无汗。此其为病亦非解剖心脏而知之病,乃从四时五行推断而得之病。故下文云:壬癸甚,丙丁大汗,气逆则壬癸死。此其推断死期,亦非解剖的心脏。与干支之壬癸丙丁有何关系?乃气化的心脏,与壬癸丙丁生关系也。”(恽铁樵,第77页)可见中医之心脏,有深刻的时空内涵,是一个“天人合一”的小天地;肝、脾、肺、肾与之同理;且五脏又存在五行的生克乘侮关系,如此构建了中医的五脏一体观。据此,五脏一体观应作时空整体看。中医的五脏仅仅是代表某类功能密切相关的组织器官的一个符号,和西医解剖意义上的五脏根本不同,这是由中医整体观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所决定的。可见,中医整体观究竟包括几重含义,是值得深究的大问题。通常说的中医整体观大多只指空间上的整体,所以尽拿西方之系统论来“套”中医整体观,却忽略了中医更为重要的两个整体观:时间整体观以及时空整体观。因此,对中医整体观的认识必须深入到三重内涵,才能恢复中华医道之基本精神。若机械地拿系统论来“套”中医整体观,试问:用实验的方法,造出了空间整体的模型,但时间整体和时空整体如何去造?“造”不出来就能说明中医不科学吗?———仅此一端,即可见中医之“玄”,正是因为用现代实验方法难以复制或者无法复制中医之真,才导致中医被误解误读,乃至被以讹传讹。由此亦可见研究中医特色与优势,不能忽略中医哲学。

中医整体观与西医整体观(如果说西医也有整体观的话)相比较,最大的区别是中医整体观不仅重视时间整体,而且以时间整体统摄空间整体。《尚书精义》云:“盘庚……昼参日景,夜考极星,

以至相其阴阳”(《尚书精义卷二十?盘庚下》

),先言昼夜而后言阴阳,不能不说其以时间概念为阴阳的首要内涵之一。《周礼订义》云:“昼参日景,所以正其朝也;夜考极星,所以正其夕也”,“朝

?

36?中医整体观的三重内涵

主东言,夕主西言,东西正则南北可从而正矣。东西南北位皆正,则中可求矣”(《周礼订义卷七十

八》),亦可见古人由“时间”到“空间”,而不是由“空间”到“时间”的思维取向。中国先哲之所以首先重视“时间”,是因为古代先哲们在对宇宙的探求中,首先是“参天地”,而参天地的方法之一是“昼参日景”和“夜考极星”,所以最先发现的必然是与日月、昼夜变化规律相关的时间节律;其次发现受时间节律制约的人、物的规律,最后得出天、地、人乃至万事万物其实都遵守着这个时间节律,从而感悟到“天人同构”、“天人合一”,即宇宙间的一切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如《黄

帝内经》云:“顷天之时,而病可与期,顺者为工,逆者为粗”(《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夫

治民与自治,治彼与治此,治小与治大,治国与治家,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顺而已矣”(《灵

枢?师传》),“至数之机,迫迮以微,其来可见,其往可追”(《素问?天元纪大论》)。这里的“顺”字主要是指“顺应天时”,可见先哲更重视时间及以时间统摄空间的思维方式。因为空间要通过一个有来有去的时间序列显示出来,时间也要在一定空间中才得以直观化。时间整体决定了中医整体观是运动的整体,空间整体决定了中医整体观是相对静止的整体,如此中医整体观又是动静合一的时空整体观。

对中医时空整体观的深入理解不仅有助于对中医特色和优势的研究,也可为未来科技的发展提供新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钱学森反复指出:“中医要是真正搞清楚了以后,要影响整个现代科学技术。中医的理论和实践,我们真正理解了、总结了以后,要改造现在的科学技术,要引起科学革命”。而中医“要改造现在的科学技术,要引起科学革命”,不是靠中医技术,而是靠中医哲学。因为“中医这个东西不是现代科学意义上的所谓科学,它是一个哲学,或者说是在早年现代科学还没有形成的时候,所谓的自然哲学”。(钱学森,第165页)此外,中医整体观决定的“整体思维”、“顺势因时”等思维方式,还要求人类本身的“内省”,通过人类本身行为的调整来维护整体和谐,这些都是中医整体观给予人类的启发。

参考文献

古籍:《黄帝内经》,《金匮要略》,《脾胃论》,《周易》,《易纬》,《周易注》,《周易新讲义》,《管子》,《庄子》,《史记》,《医宗必读》,《抱朴子内篇》,《备急千金要方》,《养生类纂》,《墨子》,《尚书精义》,《周礼订义》。

刘虹、张宗明、林辉主编,2004年:《医学哲学》,东南大学出版社。

刘燕池、郭霞珍主编,2002年:《中医基础理论》,科学出版社。

陆拯主编,1990年:《近代中医珍本集?医经分册》,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钱学森,1998年:《论人体科学与现代科技》,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余云岫、恽铁樵,2007年:《〈灵枢商兑〉与〈群经见智录〉》,周鸿飞点校,学苑出版社。

恽铁樵,2005年:《群经见智录》,张家玮点校,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张举正、蔡北源,2002年:《中医整体观是中医的特色与优势吗》,载《医学与哲学》第11期。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

责任编辑:冯国超

?46?《哲学研究》2009年第8期

Levels theory held by Babbitt,etc.,corres ponded well with the Ne w Humanis m in their m inds and thoughts.

He i degger and Ch i n ese Ph ilosophy:Facts,Eva lua ti on and Possi b iliti es

Zhang Xiangl ong

The paper first p resents and analyzes the main facts of more than thirty years’thinking communicati on be2 t w een Martin Heidegger and Lao2Zhuang Taois m.Among the facts,t w o are seldom known.Based on the m,a conclusi on is dra wn that Heidegger’s interests in Taois m come fr om certain inner phil os ophical motives.Sec2 ondly,the cauti ous and conservative side of Heidegger’s vie ws on the communicability bet w een east and west thoughts is exa m ined.By finding its reas ons,the paper res ponses the skep ticis m about the relati on bet w een Heidegger and eastern thought.Finally,it is app r oached what possibilities of dial ogue can be f ound bet w een Heideggerian and Chinese ancient thoughts.They are positive in quite a fe w cases,but include s ome negative or critical ones fr o m Chinese side als o.A ll benefit a deeper self2recogniti on of Chinese phil os ophy as a whole.

A L og i ca l Ana lysis of On tolog i ca l Argu m en ts of God’s Ex istence

Zhang L ifeng Sun Xiaodong

St.Ansel m p r oposed t w o versi ons of ont ol ogical argu ment f or God’s existence.The first is well known. But it is confr onted with Kant’s not ori ous criticis m,i.e.“existence is not a p redicate”.I n a modern l ogical pers pective,this versi on of ont ol ogical argument is not even qualified as a well2f or med inference,f or its p re m2 ise is not a p r opositi on or sentence but a p r opositi onal functi on.So there is no questi on of its being valid or s ound.The second or modal versi on of Ansel m’s ont ol ogical argument was“discovered”by Charles Hart2 shorne and Nor man Malcol m.Hartshorne’s modal versi on of ont ol ogical argument is doubtful in its t w o p re m i2 ses,one of which l ooks upon“exist necessarily”as a p redicate,while the other exp licates possibility with conceivability.W e do not think the first p re m ise could get r ound the Kantian criticis m.A s t o the second p re m2 ise,ont ol ogical possibility cannot be confused with l ogical possibility,and with t oo thick p sychol ogical charac2 ter,conceivability is not fit f or exp laining ont ol ogical possibility.Malcol m’s versi on of the modal argument gives a justificati on f or the second p re m ise,i.e.Ansel m’s Princi p le.Malcol m’s strategy is inter p reting mo2 dality in ter m s of tense.But in our op ini on,modality and tense each fall int o different phil os ophical catego2 ries.The study of ont ol ogical arguments shows the app licati on of modern l ogic p laying a key r ole therein.The key r ole manifests itself in the shift of linguistic paradig m s in the study of phil os ophy of religi on and the selec2 ti on of l ogical inference rules.A ll in all,the l ogical analysis of ont ol ogical arguments indicates that both con2 structi on and devel opment of ont ol ogical arguments depend on the correct app licati on of l ogical techniques and means very much,and as t o whether l ogic can be app lied correctly in the study of religi ous phil os ophy,it lies on whether one has true knowledge of s o me i m portant phil os ophical p r oble m s of l ogic or not.

Un i vers a l Eth i cs:W hy a Poster i or i?

Chen Yajun

“Universal Ethics”as a t op ic is the focus of a lively debate bet w een moral transcendentalis m and moral relativis m.Considering that Universal Ethics is a real and urgent t op ic2moral relativis m is an i m possible alter2 native t o moral transcendentalis m which does not make the latter more accep table,either.Moral transcenden2 talis m is both theoretically and p ractically untenable because it bases Universal Ethics on metaphysics.Several difficulties ar ose fr om this have led t o the conclusi on that the universality and authority of universal ethics can2 not be guaranteed by metaphysics;Universal Ethics can only be co mp rehended a posteri ori via the refine ment of moral p ractical experiences;with res pect t o the situati on of different moral communities Universal Ethics functi ons as more like an ideal,a horiz on without s pecific e mp irical content:it becomes only visible in hu man beings’concrete activities during their quest f or communicati on and self2transcendence.

中医药核心期刊汇总

中医药核心期刊汇总 中医药核心期刊有哪些?小编就将这段时间认真搜寻的得到的信息,汇总出来,呈现给大家,希望对给为亲们有所帮助! 1、中华医学杂志:【周刊,变为周刊以后影响因子有一定的下降,最新的为0.461,中文版本,英文摘要,杂志编辑委员会由生物医学领域的学科带头人组成,一般两个月内回复,加上审稿时间,周期较长】 2、第四军医大学学报:【改为《医学争鸣》,双月刊,由第四军医大学主办,主要发表具有一定理论见解和研究水平的学术论文,影响因子,0.385】 3、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国家科技部及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第三军医大学主管、主办。半月刊,影响因子0.538】 4、第二军医大学学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第二军医大学主管、主办。月刊,影响因子0.424,主要刊登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军事医学、药学和中国医学等领域的学术论文,总体上来讲,军医大学学报所刊的论文内容差别不大】 5、第一军医大学学报(改名为:南方医科大学学报):【主要报道本校各学科国内领先或达到国际水平的科研成果、新技术新方法和临床诊疗经验。月刊,影响因子0.513】 6、解放军医学杂志:【是全军卫生系统最高级的综合性医学期刊,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主管、人民军医出版社主办。月刊,影响因子0.578】 7、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由北京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高级综合性医学学术性期刊,主要报道医学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双月刊,影响因子0.627】 8、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原《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吉林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医药卫生类学术期刊。双月刊,全年刊发约300篇文章(不包括短篇报道),其中省级以上基金资助项目论文占80%以上,影响因子0.402】 9、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四川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医药学学术刊物,双月刊,影响因子0.481】 10、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主办,双月刊,影响因子0.762】 11、中国现代医学杂志:【半月刊,以国内外临床医学、基础医学、预防医学以及医学相关学科的最新进展、研究及新技术、新成果等为主要内容,影响因子0.400】 12、复旦学报。医学版:【复旦大学主办,双月刊,影响因子0.518】

中医的整体观念

中医的整体观念 中医治病,是从整体着眼的。首先把人体内脏和体表各组织及器官之间的关系,看作是不可分割的,同时还认为环境的变化对人体生理和病理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强调人体内部的统一性,也重视人体和外界环境的统一性。于是,在临床上总是从全面考虑问题,不单从有病的局部着想,并观察季节、气候和水土,注意病人的情绪和生活习惯等。这种整体观念是中医治病的基本观念,现在分几个方面来说明。 1.人体的整体性:中医认为人体各部都是有机联系着的。首先把十二内脏看成十二种功能,称做“十二官”;又分为六脏、六腑,从作用上把一脏一腑分别结合,称做“表里”。这种内脏的归纳划分,不等于各自为政,恰恰相反,而是把生理活动或病理变化,理解作相互之间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仅表现在脏腑,同时表现在脏腑和形体的各组织各器官方面。例如:心主脉、主舌,肝主筋、主目,脾主肉、主口,肺主皮毛、主鼻,肾主骨、主耳;再如脾主四肢,肾司二便,等等,都是说明脏腑的功能和脏腑与形体的关系。更重要的,通过经络有系统的分布全身,循环往复,成为体内和体表的联络路线,这样,使人体在功能保持内外相关的整体。正因为如此,治疗上关于内脏的病,不单治一脏甚至不医治有病的一脏,而从其它内脏进行治疗得到痊愈,如胃病兼治脾脏,肺病可以从治脾胃着手,以间接增强肺脏的抵抗力。尤其显著的,形体局部的病症,往往采取治内脏的办法来治愈,如风火红眼,有清肝方法,虚火牙痛,用温肾方法;又如脱疽(能使十个足指零落),现代医学多用截除手术,中医用活血温

经方法收到良好效果。此外,如皮肤病、肿疡、溃疡等外症,中医大多用内服药来消散或排脓、收口。 2. 人体和气候:大自然的一切,特别是生物的生存和发展,直接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中医十分重视这个关系,认为人体健康和气候不能分开,必须和自然环境相适应才能无病和长寿。因而,从一年中找出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等四季的特性,以及四季里的风、寒、暑、湿、燥、火等六种不同气候的变化规律,并指出应该怎样适应客观环境的方法和违背气候变化后可能招致的疾病。还根据这些原则,分析演绎出诊断和治疗等方法。例如非其时而有其气,即春应温而反寒或热,就是不正之气,称做“虚邪贼风”。这些不正之气,必须及时回避。至于四时气候有规律的变化,这对人体是有利的,称为“正气”。因此,常常利用春、夏、秋、冬四季的气候正常转变来调养和治疗疾病。举个浅显的病例来说,老年人常见的痰饮咳喘,春夏轻减,秋冬加重,原因是脾肾阳虚,湿浊凝聚为痰,临症上常用温药调养,并且主张利用夏季阳气最旺的时期来调理预防。又如血虚肝阳旺的病人,到了春天容易发作头晕、脑胀、目眩、耳鸣、精神疲倦等症。这种症状的发生是和气候息息相关的,故在冬季给予滋补,可以防止发病的机会。从这些例子中可以理解到中医对于养生和治病,密切注意内外环境的相互适应。 3. 人体与地土方宜:不同的水土,不同的生活习惯,可以产生不同的疾病。我国幅员广阔,西北地区气候寒冷,地高多燥,东南气候温和,地卑多湿。因而不同地区常有不同的病症。此外,对一般病的治

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总结

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总结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学发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是中医药服务的内在精神和思想基础。中医医院是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创新、展示和传播的重要场所。我院高度重视中医药文化建设。现将一年来我院中医药文化建设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明确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我院中医药文化建设以中医药文化为主体,以大力培育和倡导中医药文化的价值观念为核心,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进一步增强我院中医药文化底蕴,彰显中医药文化氛围。从我院实际出发,制定了《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成立了中医药文化建设的领导组织,以中医药文化建设促进科室建设、技术服务、学术研究、人才培育等各项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通过中医药文化建设,使人民群众从诊疗环境、就诊方式、服务态度等方面切实感受到我院独具的中医药特色优势服务。 二、开展医院文化建设 (一)价值观念体系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中“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等价值观念,在思想理念、价值取向、培育方针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

1、发展战略坚持以中医为主的办院方向、保持中医药特色优势。确定了“科技兴院,树立品牌,患者之上,关爱生命”发展战略,不断强化技术含量,引进现代化的诊疗设备,营造专科特点,打造专科优势,为每一位患者提供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人性化、充分体现中医特色的医疗服务。 2、确立了“文明行医、亲情服务、廉洁自律、人诚勤和”的服务理念,把维护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做到尊重人、关心人、感动人,通过开展以“一张笑脸、一声问候、一次详细的入院介绍、一张舒适的病床、一壶热水、一个整洁的环境”的活动,为病人提供温馨、细心的服务。 3、医院宗旨坚持“真诚关爱、信守承诺、规范服务、科学管理”的宗旨,推动医院文化建设,行风建设,不断提高医院管理水平。 4、医院精神弘扬医院“团结勤奋、敬业严谨、创新立业、博爱济世”精神,提高中医药服务质量,扩大社会影响,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管理文明的有机统一。 5、院歌:集中集体智慧,编写了院歌,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中医人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中医优秀文化的历史使命和人民群众健康的希望,要团结自强,拼搏向上,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用爱心点燃生命的太阳。 (二)行为规范体系在完善医院行为规范体系中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我们将中医药文化融入各种规章制度、工作规范以及《员工守则》的制订和实施过程中,建立并不断完善行为规范体系,使其言行、举止、思维、诊疗工作无不体现

中医药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关系

中医药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关系 中医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作斗争中就创造了原始中医学。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某些食物能减轻或消除某些病症,这就是发现和应用中药的起源;在烘火取暖的基础上,发现用兽皮、树皮包上烧热的石块或沙土作局部取暖可消除某些病痛,通过反复实践和改进,逐渐产生了热熨法和灸法;在使用石器作为生产工具的过程中,发现人体某一部位受到刺伤后反而能解除另一部位的病痛,从而创造了运用砭石、骨针治疗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为针刺疗法,进而形成了经络学说和针灸医疗理论。 中医药以厚重的文化底蕴、丰富的临床经验,独特的理论体系,卓越的治疗效果,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 中医药事业是打开中华文化宝库的钥匙,是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先行者。中医药学凝聚着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智慧和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理论主要来源于对实践的总结,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黄帝内经》问世。该书系统总结了在此之前的治疗经验和医学理论,结合当时的其他自然科学成就,运用朴素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初步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难经》是一部与《黄帝内经》相媲美的古典医籍,成书于汉之前,相传系秦越人所著。其内容亦包括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方面,补充了《黄帝内经》之不足。 秦汉以来,内外交通日渐发达,少数民族地区的犀角、琥珀、羚羊角、麝香,以及南海的龙眼、荔枝核等,渐为内地医家所采用。东南亚等地的药材也不断进入中国,从而丰富人们的药材知识。《神农本草经》就是当时流传下来的、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它总结了汉以前人们的药物知识,载药365种,并记述了君、臣、佐、使、七情和合、四气五味等药物学理论。长期临床实践和现代科学研究证明:该书所载药效大多是正确的,如麻黄治喘,黄连治痢,海藻治瘿等。 公元三世纪,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在深入钻研《素问》、《针经》、《难经》等古典医籍的基础上,广泛采集众人的有效药方,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著成《伤寒杂病论》。该

中医护理学基础100题

五禽戏的创立者华佗 被称为刚脏的是肝 下列具有表里关系的经脉是足阙阴与足少阳经 五化中,属于火的是长 治疗和护理疾病的基本原则是调整阴阳, 恢复其相对平衡 失眠兼见潮热盗汗,腰膝酸软者,多为心肾不交 “阳胜则阴病”,用下列那种理论解释为宜阴阳消长平衡 下列不属于津液范畴的是痰饮 脾的生理功能有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 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产生各种变化 属于阴中之阴的时间是前半夜 泻南补北法是指泻心补肾法 七情致病的特点有直接伤及内脏/影响脏腑气 机/情志变化与病势相关 经络的主要组成部分十二经脉 目睛斜视多为肝风内动 与血液正常运行有关的因素有脉管的完整性/气的推动/气 的固摄/心肝脾等脏的功能/ 血液自身清浊 诊寸口脉,右寸候肺 与血液生成无关的是自然界清气 期的生理功能有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 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 五脏中以升为健的脏是脾 在液为唾的脏是肾 属于六腑的有胆/胃/三焦/膀胱 数脉的主病是热证 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为阴邪,易伤阳气/其性凝

滞,主用/其性收引 湿证患者面色多表现为黄色 格阴的本质是真热假寒 过度安逸易导致的病理变化是气血运行不畅 均属于肝系统的是胆/筋/目/爪 脾在体合肉 下列哪项症状属于假神面赤如妆 神识不清,胡言乱语,声高有力,称为谵语 行气利水并用治水肿的依据是气能行津 与肺相表里的六腑是大肠 被称为百病之长的六淫邪气是风邪 呕吐清水痰涎,多属痰饮 机体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是血 具有主决断的脏腑是胆 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苔白腻,主病是痰饮证 五行制化关系中,异常的是相乘/相侮 宗气的盛衰可诊察虚里穴 潮热多见于阳明实证/湿温病/阴虚 证 卫气的生理功能是防御、温煦、调控 人体组织结构中,属于阳的是六腑 大实有羸状是指真实假虚 望络脉通用的年龄是3岁内 灰黑苔主病是热极或寒极 瘀血疼痛的性质多是刺痛 肝主流泄的功能体現在调畅气机/促进血液运 行/调解情志/促进肠胃 运化 性质精纯, 灌注于脉中之气是营气 水火既济概括的是哪两个脏腑的关系心与肾

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传承与创新

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传承与创新 【摘要】中医药传统文化是我国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当下仍有举足轻重的医学地位,其临床较高的实用性建立在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础上。本文将围绕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概念进行探讨。首先,分析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传承方式,主要包括明确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公共产品界定、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在现代服务中的优势以及将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与现代发展相互结合。其次,拓展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创新模式,内容包括建立中医药健康社区、保证公民主体性、提升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以及提高非政府部门的主动参与性四方面内容。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传承创新 伴随社会的进步,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在医学领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中医药文化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与其他民族特色传统文化相互融合,通过不断的临床实践形成了我国医疗界独具一格的意识形态与生命观。保证当下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发扬,就要求我们孜孜不懈、与时俱进,根据时代发展特点对传统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传承方式进行创新,这才是中医药发展的木本水源。 1 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 我国的中医药文化起源于农耕文明,经历数千年的岁月

积淀不断传承并积极吸收融合外来文化与知识,将道家、儒家等各个领域的思想融会贯通,在丰富的临床实践基础上不断升华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最终形成自身独特的自然观、生活观与健康观。我国中药局颁布的《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明确提出: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调和致与中天人合一等方面,其整体观可用仁、和、精、诚四个字概括[1]。创新是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传承的过程中的必要条件。总的来说,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传承就是中医药工作者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并将有价值的实践结果进行传播的 过程。不难看出,实践中的论证、启发与完善赋予了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新的活力。中医药文化贯通古今,其核心价值包括医疗中的辨证论治、整体施治以及人文上的仁心仁术、悬壶济世等,育人以情,授之以渔,培养了古往今来中医师良好的职业道德情操。 2 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传承方式 2.1 明确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公共产品界定 随着时代发展,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公共产品界定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始终将提供主体和方式的多元化作为主要内容,并补充了市场的配置。例如,中医院以及中医卫生社区在实际运作过程中都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作为一种公共资源,在公众使用与分享的过程中,需要对其中的公共产品作用界限进行明确规定。传统公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整体就是统一性完整性。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功能上互相协调、为用,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同时也认识到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人体的生理和病理上的变化不断受到自然界的影响。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的思想,称为整体观念。这一思想贯穿到生理、病理、辩证和护理等各个方面。 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人体是由若干脏器、器管和组织所组成、各脏器、器官和组织都有着不同的功能。如心主血脉、主神志,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又有通调水道和朝百脉之功能等。但五脏各自的功能又都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决定了人体各脏器、器官和组织和生理上是互相影响,以维持其生理活动的协调平衡,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 人体局部和整体也是辩证的统一,人体某一局部的病理变化,往往反映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因此,我们在护理过程中,必须从整体出发,通过观察病人的外在变化,了解机体内脏病变,从而提出护理问题和采用护理措施,使疾病早愈。如临床上见到口舌糜烂的局部病变,实质是心火亢盛的表现。因心开窍于舌,心又与小肠相表里,病人除口舌糜烂外,还可有心胸烦热、小便短赤等证候表现。在护理上除局部给药外,还须嘱病人保持情志舒畅,不食油腻煎炸辛辣等助热生湿之品,宜食清淡泻火之物,如绿豆汤、苦瓜等。以通过泻小肠之火而清心火,使口舌糜烂痊愈。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自然界的变化又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相应地产生生理性反应,若超越生理范围,则产生病理变化。 (1)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在一年四季气候变化中,有春温、夏热、秋凉和冬寒的气候变化规律。万物在这种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就会有春生、夏长、秋收和冬藏等相应的变化。人体也不例外,必须与之相适应才能保持身体健康。 (2)昼夜黄昏对人体的影响:在昼夜黄昏的阴阳变化过程中,虽在幅度上不象四季气候变化那样

中医药文化与养生

养生先养心 摘要:最新研究表明,人类疾病的绝大部分都与不良心态有关。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喜怒哀乐,都有七情六欲。有各种各样的情绪,这是外界客观刺激所引起的精神上的反应。我们的感情、情绪,我们的心理活动本来就是多方面的。有不良情绪并不可怕,关键是要善于控制它、调节它,要及时地排解它,而不能让它任意发展,否则就会受不良情绪的刺激和危害,而产生身体上的各种疾病。也就是说我们要学会养心,这里养心不是指保护好你的心脏,而是要调控好你的心态,即情志养生。学会情志养生,你就拥有了“不老之药”,不仅对你身体健康有很大裨益,而且还可以治愈人的心理健康问题。 关键词:养生养心情志养生身心健康 所谓情志,即指喜、怒、忧、思、悲、惊、恐等人的七种情绪。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两重性,既能有利于人,也能有害于人。同样,人的情绪、情感的变化,亦有利有弊。正如熟话所说:“喜怒无常,过之为害。”人们将喜、怒、忧、思、悲、恐、惊列为致病内因。但在正常情况下,七情活动对机体生理功能起着协调作用,不会致病。七情六欲,人皆有之,情志活动属于人类正常生理现象,是对外界刺激和体内刺激的保护性反应,有益于身心健康。但七种情志激动过度,就可能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不和而引发各种疾病。所以七种情志一定要调理掌握适当。如果掌握不当,例如大喜大悲、过分惊恐等等,就会使阴阳失调、气血不周,首先是精神上的错乱,然后就会影响到身体上,形成各种疾病。 有的人由于过分怀旧,整日沉浸在那些残缺的、苍白的回忆里,以至于对眼前的一切都毫无兴趣,即使美好的生活也索然无味。有的人由于盲目攀比,总觉得自己得到的太少,失去的太多,事事不如别人,以至于悲观丧气,经常闷闷不乐,甚至患上了精神抑郁症。 还有的人由于严重消极,老感到自己被社会闲置,被人们漠视,以致心灰意懒,颓废变态,毁蚀掉了自己的心灵和意志。 更有的人由于贪心作怪,总以为自己应当拥有更多的财物,应该比别人生活得更好,以至于放弃了对自己的约束,不该拿的也拿,落了个晚节不保的结局。类似现象虽然大多事出有因,但不管哪一种,无不与心态失控有关,无不伤及身体健康,无不有损美好生活。由此可见,养心对养生是多么的重要。 "三气周瑜"是《三国演义》里面的一个故事。周瑜是吴国的大将军,才华横溢。而蜀国有一位诸葛亮,更是足智多谋。周瑜心胸狭窄,经常生气,他有句名言:"既生瑜,何生亮?"意思是既然生了我周瑜,何必再生诸葛亮?久而久之周瑜就积劳成疾。最后一次他生气的时候,血往上涌,一命呜呼了。所以怒则伤肝、伤气血,保持遇事不怒、不生气的心态非常重要。 还有《儒林外史》里面有一个故事《范进中举》。范进考举人老考不取,到五十多岁还考

中医治疗的整体观

中医治疗的整体观 摘要: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个整体中的任何一个组织器官、部位,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同时认为四时气候、地理位置、环境等因素的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既强调人体内部的协调、完整性,也重视人体和外界环境的统一性。用这种从整体出发,全面考虑问题的思想方法贯串于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而不是单从局部的变化着眼,。 整体观念是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思想在中医学中的体现;它贯串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各个方面。早在2500年前,《内经》就提出了“人与天地相应”的协调论点,由此产生把人体与外界环境自然条件和社会因素以及人体内脏之间的关系当做整体看待。 《内经》曾从天地人一体的角度这样定义人:“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素问·宝命全形论》)由于人生活在天地之间,四合之内,形神机能活动不可避免地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其中环境指自然环境 GAGGAGAGGAFFFFAFAF

和社会环境。因此,在进行诊断、治疗、和预防等一系列临床活动时,必须把人置于自然、社会环境之中,以结合环境变化的诸因素来分析考虑其机能状态。 (1)人体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关系,中医称之为“天人相应”,就是指人体阴阳与自然界的阴阳相呼应。《内经》把宇宙空间的气流现象说是“天气下降于地,地气上升于天,升降会合,称为气交”。人体就是生活在宇宙大气流中。大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都是直接参与生命机体的气体代谢,物质代谢和体温调节活动。一个人每天必须吸入大约1000多升的空气,才能保证人体吐故纳新过程的正常运行。中医把这种天空之气和水谷之气并称“真气”。《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意思是说,人体各个脏器都有着气体的升降出入活动,没有气体功能运行,人体便不能适应自然变化规律而生存下去。“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环境与人的交换联系一旦中断,即意味着死亡。现代科学也逐步揭示和证实着这一点:生理学研究 GAGGAGAGGAFFFFAFAF

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文化是优秀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科学和哲学思想,是中国人民在千百年的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孕育出来的宝贵财富,而且此后,将继续在神州大地上扎根发展。 中药学作为中国文化的内容,不像西方医学,而是人人都知其然,有着浓厚的文化氛围和生成土壤。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围绕医药进行认识实践,由此创建的一切成果及其经历的过程。可以说中医学是一种产业,一种技术,也是一门学术。其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原创思维方式,融合了中国历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精华,凝集古圣先贤和儒家,道家,佛家文化的智慧。总而言之,中医药文化是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 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大致可以分为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形象文化三个方面。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的救死扶伤精神是中医药精神文化博大之一。中医学家在千百年的行医实践中形成了良好的医德医风。他们把不为名利,全力救治,潜心医道,认真负责作为自己的医德标准。对此,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作了全面总结。他指出,名利思想“此医人之膏育也”,是医生最应忌讳的,如果行医以收取绮罗财物,食用珍肴佳酿为目的,那就是一种无视“病人苦楚”的“人所共耻”、“人所不为”的行为。他认为,医生的首要任务,应当是维护和保障病人的健康与生命,把人的生命价值看作是医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把挽救病人的生命,看作是医生的最可宝贵财富。所以,他反

复强调,作为一名医生必须“无欲无求”、“志存救济”,对任何一个病人都要一视同仁,要有高度的同情心,处处为病人着想。对“有疾厄来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娃,怨亲善友,华夷智愚”,都要把他们看作是自己的亲人;对治疗中的风险,“不得赡前顾后,自虑吉凶”,考虑个人的利害得失;对病人的痛苦,“若己之心,深心凄枪”,不避“昼夜寒暑,饮渴疲劳,一心赴救”;对“有患疮痰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要不嫌脏臭。他说:“如此,可谓苍生大医,反之,则为含灵巨贼。”这种医学上的人道主义,正是对儒家的“恻隐之心”、道家的“无欲无求”、墨家的“兼爱”、佛家的“慈悲”等人文观念的具体体现。 中医学的行为方式包括中医辨证方式,治疗方式,养生方式,还有医者的行为举止等等。而中医的养生学是最受人民群众关注的。而防重于治、未老养生的治未病思想是中医养生中一种。中医古典医著《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点。喻示人们从生命开始就要注意保健防衰和防病于未然。《淮南子》说:“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者,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也。”金元时期朱震亨亦说:“与其治疗于有病之后,不如摄养于先病之前。”人不可能长生不老,也不可能“返老还童”,但防止未老先衰、延长生命是可以办到的,这种预防为主的医学思想告诉人们必须自幼注意调养,平时注意调养,尤其在生命的转折关头,尤应高度注意调养。如能持之以恒,即可防衰抗老,预防衰老疾病的发生,这种防病抗衰思想与中国文化中的忧患意识一脉相承,《周易·系辞下》说:“安不忘危,

现代中医整体观从无字处看症状宋柏杉

现代中医整体观从无字处 看症状宋柏杉 Final revision on November 26, 2020

《现代中医整体观:从无字处看症状》——宋柏杉原创2016-03-07现代中医整体观:从无字处看症状原创2016-03-07宋柏杉今天想给大家讲点什么呢?我就想给大家讲一讲真正的中医的整体观。 我们在课本上曾经学过,整体观包括这两方面:一、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人与自然界是个统一的整体。但是我们在临床上真正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又有几人呢?可以说为数不多。人体是个有机的整体,就连这一点恐怕能够做到的人都不是很多。 平时有很多学员问我说:宋老师,你给我一个治柯兴氏综合症的那个方子,我这有一个什么什么柯兴氏综合症,有一个阿茨海默氏症的人,赶紧给我一个秘方。这种问题我已经不再回答了。如果你单纯的给我一个西医的病名就让我处方,这确实是强人所难的事情。如果按照这种思维方式去学习中医,我想将来前途会很暗淡的。 现在有些方面我们也应该向西医学习。我们现在来看看我们中医的病历:写了几个症状甚至连十问歌的问都没有写全,然后底下就出了个方子,说治好了什么什么样的病,然后就觉得沾沾自喜。更有甚者,说一摸哪儿怎么样就开出什么方子来,我觉得不可思议,不符合中医的常理。

我们现在来看看人家西医写的病历,人家还写体貌,什么发热体貌、强迫体位、自主体位等等还写了这么多东西呢。我们回过头来再反省一下我们自己,我们做的又如何呢?现在的医院分科分的越来越详细,居然把中医也分成了脾胃科、肝胆病科、肾病科、眼科等等的。这种分法我认为是不科学的,也没有可取之处。一个优秀的中医,他只要把中医的基础理论和内经的理论、伤寒的理论、后世脾胃医家的理论学得透彻了,一个优秀的中医人就应该是一个全科的医院。 跟过我的同学都知道,我的一天门诊,内、外、妇、儿无所不及,包括眼科或者耳鼻喉科,我们的患者都会要看的,你不可能只看一个专门的疾病。为什么我们又有所侧重,在哪个方面做的更好、更突出呢?是因为医生和患者具有双向选择性,当你治好了某个病,这个患者就会给你宣传。比如昨天讲课的赵老师,他在当地就擅治脾胃病,你治好了一个,很多的脾胃病人就找你,长此以往,你治的这个病就比较多,对这个病研究的也相对透彻一些。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我还是那句观点,如果你是一个优秀的中医,你将是一个全科大夫。 群里有好多同学问我学习方法。我个人的体会是这样的:经典一定要熟读。不仅仅是熟读,而且要反复的读。我的个人的情况是这样的,《伤寒》、《内经》、《金匮》、

-中医护理学课程标准

中职护理专业《中医护理学》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中医护理学》 总学时:54学时(其中实验22学时) 适用专业:护理专业(中医护理方向)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中医护理学》是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护理专业的专业课之一,是中医护理方向的必修课。通过近年来的探索,我们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中医基本知识和中医护理技术两大部分。基本知识部分涵盖中医学最基本的理论知识,通过讲解力求使学生对中医有较为完整系统的认识;护理技术部分则包含了有中医特色的饮食、情志、运动、用药和针灸调护等内容,教学过程以实验实训或临床为主,以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了解中医学生理、病理及诊治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掌握中医护理的基本理念、基本方法和基本技术,为将来在中医医院、社区医院和乡镇医院从事中医护理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中医护理学》采用课堂讲授、教师示范、实验实训及临床见习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对中医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注重每一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并说明本课程在整个护理专业的地位,适当对比现代护理理念,突出中医特点。 二、基本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 本课程共54学时,其中课堂讲授30学时,实验实训22学时,考试2学时。 (一)教学时间安排表:

(二)实验项目、性质与器材、学时安排: 第一部分中医基本知识 第一章中医护理原则与特点(2学时) 【目的要求】 知识目标:掌握中医学及中医护理学的含义;整体观念、辨证施护的概念和内容。技能目标:了解中医护理的起源、各朝代中医护理的发展。 态度目标:热爱中医事业,立志为中医而奉献。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医护理在典籍中的体现:历代医著、医家对护理的记载和论述。

中医药文化的传承

推进基层名老中医工作室建设,做好中医药 文化的传承 沛县中医院是国家二级甲等中医医院,是南京中医药大学教学医院,医院创建于 1956 年,医院开放床位700张,在职职工650人,其中卫技人员 529人,硕士研究生 17 人,高级职称 56 人,省市级名中医 4 人。开放床位 800 张,开设病区 18 个,建有层流手术室 8 间,ICU病房 1 个,血液净化中心 1 个。设置 26 个临床科室,13 个医技科室。拥有国家中医特色专科建设项目 1 个(康复科),省中医重点专科 1个(脑病科),市中医重点专科 3 个(肿瘤科、糖尿病科、肝病科)。先后荣获“全国中医医院典型单位”,“江苏省卫生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徐州市文明单位”,“市、县两级人民满意医院”,“全县创先争优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我院以黄绍峰国家基层名老中医药传承工作室“华佗馆”及治未病科室建设为契机,加强中医药内涵建设,提升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下面是我院在华佗馆”及治未病科内涵建设方面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基础条件建设 1、名老中医药专家临床经验示教诊室单用且面积 16平方,名老中医药专家临床经验示教观摩室单用且面积 20余平方,名老中医药专家资料室单用且面积 30余平方,治未病科室有原来的2间诊室扩建为4个诊室。黄绍峰国家基层名老中医药传承工作室“华佗馆”及治未病科场所安排、环境布置、物品摆放等方面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2、华佗馆配备计算机、网络宽带、声像采集系统、实时记录设备(录音笔、移动存储设备)、图书文献资料、望闻问切四诊中医示教仪器。治未病设备增加按摩床、针灸针、电针仪、灸盒、刮痧板、火罐、中频治疗仪、微波治疗仪、颈椎牵引器等设备。 二、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开展情况 1、提炼黄绍峰老中医专家临床经验,整理中风、偏头痛、痛风的临症心得,提炼中医临床诊疗方案2个。 2、建设期内发表多篇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相关论文。收集黄绍峰名老中医药专家医案、教案、讲稿、文稿、书稿、跟师笔记等30余篇。 3、治未病科室在原有开展项目的针刺、艾灸、推拿、刮痧、拔罐、TDP热疗、电针、针刺放血、中药敷贴等基础上新增了孕产妇盒灸、产后修复、“三伏”、“三九”穴位贴敷、微波治疗等项目。 三、人才培养情况 黄绍峰,主任中医师,从医40年,擅长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中医治疗中医杂症、疑难病,对脾胃疾病的治疗经验丰富。现已培养形成 1 个传承梯队,由5人组成。张成贵,主任中医师,王复龙,主治中医师。孙文,主治中医师;赵欣,主治中医师;黄海强,主治中医师。卫飞,主治医师,担任治未病科负责人,擅长中医疗法各种治疗妇科疾病。 四、管理制度的建立及经费使用情况

《市中医院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读本》前言

《市中医院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读本》 前言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民族的兴与盛、强与弱全在于不同文化的不同特质。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不衰,一脉如魂,历久弥新。其传统文化一直表现出极大的融合力与生命力,其精华代代相传,养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主要表现为:“天人合一”,表明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和为贵”,贵在使社会和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为人的起码美德;“忠孝节义”,是人生于世的准则;“仁义礼智信”,成为规范人和社会的道德基础等等。我们通常说的“仁和精诚”,就渗透在这些理念之中。 中医药文化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深烙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印记,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其他形态相为连通,共成一体,充实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实际内容。医术以治病救人为宗旨,与儒学的仁义道德一致,称为“仁术”;儒家还以医家治病的道理与治国的道理相一致。韩愈《杂说》、顾炎武《日知录》都以医学之事比附天下政事。医学为儒家所看重,范仲淹说:“不为良相,当为良医。”历代知识分子很多兼通医术,甚

至有“十儒九医”之说。仅以宋代儒林为例,政治家王安石、文学家苏东坡、科学家沈括、理学大师朱熹等,皆通晓医学。 大力培育和倡导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展示中医药文化软实力,作为中医医院,我们责无旁贷。医院的核心价值体系是医院精神理念、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的总和,是医院全体员工信奉和遵守的共同观念。《大冶市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读本》(以下简称《读本》)是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和《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读本》编写指南为指导,紧紧围绕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结合我院文化、中医药特色优势、医院管理和大冶地域文化,编写而成。相信《读本》的问世,对提高全体员工的思想认识,规范诊疗行为,强化员工的责任感、归属感,提升医院管理水平,增强医院的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将会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我们在编写《读本》之际,恰逢中央办公厅向社会公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这对我们编写《读本》无疑是极大的帮助和提高,也是极大的鼓舞和鞭策。我们从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进一步充实了《读本》的内容,提升了《读本》的含金量。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加上时间匆促, 《读本》存在错漏和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各位读者和专家批评指正,以便

中医药文化特色计划实施资料

关于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实施方案 (2012-2015年) 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结晶,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中医药学发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是中医药服务的内在精神和思想基础,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为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体现中医医院的基本特征,巩固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更好地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也进一步推动我院加快中医药文化建设,促进二级甲等中医院评审工作达标,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的要求,结合医院实际情况,特提出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医院作为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创新展示和传播的重要场所,要以中医药文化为主体,以大力培育和倡导中医药文化的价值观念为核心,融合时代文化特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与时俱进,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体现中医院个性特征和区域文化特征,从而促进科室建设技术服务学术研究人才培育等各项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大力培育和倡导中医药文化,以营造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中医药文化

氛围为重点,以为人民群众提供质优价廉的中医药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创建二级甲等中医院评审达标工作活动为载体,不断推进中医药文化创新,增强其发展活力,更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中西医并重,坚持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既要保持特色优势,又要积极利用现代科技。 2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中医与西医相互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中西医结合。 3坚持从本地本院实际出发,逐步推广中医中药的适宜技术,中西医结合,能中不西。 三、中医药文化建设的内容 1、规范中医病历的书写。通过迎接二级甲等中医医院评审,强化和规范中医病案书写。在中医病历中体现中医药思想文化的核心价值观,遵循中华医道的核心理念,突出“人与天地相参”的整体观思想,充分理解中医对待健康和疾病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即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体自身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2、逐步提高中医辨证诊治优良率。以二级甲等中医院评审达标工作为载体,在临床诊治中强化体现中医临床治疗的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辨证论治的临床思维方法,充分认识中医临床个性化诊疗的先进性和重要性,将中医因时因地

现代中医整体观从无字处看症状宋柏杉原创

《现代中医整体观:从无字处看症状》——宋柏杉原创 2016-03-07 现代中医整体观:从无字处看症状原创2016-03-07宋柏杉 今天想给大家讲点什么呢我就想给大家讲一讲真正的中医的整体观。 我们在课本上曾经学过,整体观包括这两方面:一、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人与自然界是个统一的整体。但是我们在临床上真正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又有几人呢可以说为数不多。人体是个有机的整体,就连这一点恐怕能够做到的人都不是很多。 平时有很多学员问我说:宋老师,你给我一个治柯兴氏综合症的那个方子,我这有一个什么什么柯兴氏综合症,有一个阿茨海默氏症的人,赶紧给我一个秘方。这种问题我已经不再回答了。如果你单纯的给我一个西医的病名就让我处方,这确实是强人所难的事情。如果按照这种思维方式去学习中医,我想将来前途会很暗淡的。 现在有些方面我们也应该向西医学习。我们现在来看看我们中医的病历:写了几个症状甚至连十问歌的问都没有写全,然后底下就出了个方子,说治好了什么什么样的病,然后就觉得沾沾自喜。更有甚者,说一摸哪儿怎么样就开出什么方

子来,我觉得不可思议,不符合中医的常理。 我们现在来看看人家西医写的病历,人家还写体貌,什么发热体貌、强迫体位、自主体位等等还写了这么多东西呢。我们回过头来再反省一下我们自己,我们做的又如何呢现在的医院分科分的越来越详细,居然把中医也分成了脾胃科、肝胆病科、肾病科、眼科等等的。这种分法我认为是不科学的,也没有可取之处。一个优秀的中医,他只要把中医的基础理论和内经的理论、伤寒的理论、后世脾胃医家的理论学得透彻了,一个优秀的中医人就应该是一个全科的医院。 跟过我的同学都知道,我的一天门诊,内、外、妇、儿无所不及,包括眼科或者耳鼻喉科,我们的患者都会要看的,你不可能只看一个专门的疾病。为什么我们又有所侧重,在哪个方面做的更好、更突出呢是因为医生和患者具有双向选择性,当你治好了某个病,这个患者就会给你宣传。比如昨天讲课的赵老师,他在当地就擅治脾胃病,你治好了一个,很多的脾胃病人就找你,长此以往,你治的这个病就比较多,对这个病研究的也相对透彻一些。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我还是那句观点,如果你是一个优秀的中医,你将是一个全科大夫。 群里有好多同学问我学习方法。我个人的体会是这样的:经典一定要熟读。不仅仅是熟读,而且要反复的读。我的个人的情况是这样的,《伤寒》、《内经》、《金匮》、王孟英的《温

《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读本》编写指南

《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读本》编写指南 医院的核心价值体系是医院精神理念、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的总和,是医院全体员工信奉和遵守的共同观念。在医院的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应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 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和《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在总结部分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读本》编写经验基础上,组织制定本指南,用于指导各级各类中医医院编写《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读本》(以下简称《读本》)。 一、编写《读本》的目的意义 编写《读本》是中医医院加强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对于形成医院统一的价值取向,提高全体员工的思想认识,规范诊疗行为,强化员工的责任感、归属感,提升医院管理水平,增强医院的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医院《读本》应遵循仁、和、精、诚的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理念,深入探索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内涵,构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具有特色的中医医院文化,促进中医医院建设与健康发展。 二、《读本》的编写原则 《读本》编写应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和《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为指

导,紧紧围绕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结合自身医院文化、中医药特色优势、医院管理及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突出重点,彰显特色,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三、《读本》的基本内容 (一)古今中外经典论述 1.中国道德经典论述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自古就崇尚尊老爱幼、同道互敬等美德,具有悠久的传统和独特的文化价值体系。《读本》编写可选取《易经》、《论语》、《道德经》等国学经典中有关修身、进德、律己、述仁的章句,以及各少数民族文化相关经典内容并加以翻译和注释。 2.传统医德经典论述 医为仁术是中医学悠久而优秀的传统医德,《读本》编写可选取《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备急千金要方》等医学经典著作、少数民族医学经典著作和名医名著中有关医德的内容。 3.国外医德经典论述 世界各国医学都有各自的医学道德规范,可选取《希波克拉底誓词》、《南丁格尔誓言》、《赫尔辛基宣言》等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影响的医德准则,纳入《读本》。 (二)历史沿革和文化传承 通过医院介绍、医院发展史和医院学术传承脉络,总结医院自身独有的医院文化和与众不同的发展历程;通过介绍本区域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特点以及中医药学术渊源或流派,彰显本地区中医药

关于中医与整体观的对话

关于中医与整体观的对话 关于中医与整体观的对话以下内容编摘自去年我在西西河论坛发的一组帖子,帖子谈及中医与整体观的关系。老平:依我看中医的前途有点渺茫,因为丢了整体观看了几组帖子,有点手痒,我也说几句。中医基础理论为什么自《黄帝内经》后就没啥大突破呢?难道它真像佛经那样只能诠释不能发展?当代的中医界人士好像没认真 想过这个问题,他们不是把精力放在中医经典的注解上,就是埋头于临床经验的积累,或者干脆援引西医理法,搞中西医结合。这样走下走,中医的前途就有点渺茫了。教科书上说中医的特点是整体观和辩证论治,依我看根本的东西就是整体观,辩证论治只是整体观在诊疗技术上的一种体现。整体观既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方法论,古人认为一个人整体观的形成不能仅仅通过学习书本知识,还需要通过内求修养才行,即通过“修此”以达“知彼”,从而形成“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的整体观认知模式,这是一种主客统一的认知模式。这种模式用在人体生命的研究,就形成了中医和气功(泛指修炼)两个领域,中医重治疗和养生,气功重挖潜和更新(治病只是它的预备阶段)。现在搞中医的有几个会注重内在的修养?都搞外求去了,而仅靠外求建立不了主客统一的整体观,因为外

求强调客观性,是在主客对立的情况下来认知事物的。 主客对立与主客统一是两种不同的认知模式,前者是近代科学得以立足的根本,后者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所在,也就是说整体观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近代中医的衰落其重要原因是受到了西方科学的影响,把主客统一的整体观扔掉了。当然,这种衰落并不始于近代,自汉朝以降,中国古典整体观的内核就逐渐蒙上尘埃,儒教的独尊,佛教的东传以及道教的形成,使得内求修养从先秦时期作为修身治学、认知事物的根本方法,逐渐褪变成当官升迁之术或成佛成仙之道。这也是后人无法突破《黄帝内经》的原因所在,因为内求修养高的人大都进入到了宗教和仕官领域,中医重继承轻创新的局面就是在这个时候形成的,不是不想创新,而是能力不足。从上述可见,中医的振兴是很难的,一方面它的自我创新能力从汉朝后已经丢得差不多了,写在书本上的整体观是摆设的,连中医学院的教授对整体观都不甚了了,学生也就只能鹦鹉学舌了。另一方面这种整体观与近代科学的方法论基础是对立的,而这种对立容易使人认为中医是不科学的,甚至是伪科学,谁会有兴趣去为了钻研一门伪科学而自觉修养呢?再说古典整体观经过两千多年的风吹雨打 已经正误参杂,这就增添了后人学习握掌整体观的难度。总之,中医的振兴是很难的,这跟复兴中华古典文化是一样的,因为根本点已经丢失,这不是背几本经典,演几出古装电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