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下灌注混凝土注意事项

水下灌注混凝土注意事项

水下灌注混凝土注意事项
水下灌注混凝土注意事项

钻孔灌注桩的施工技术和质量控制

钻孔灌注桩的施工大部分是在水下进行的,其施工过程无法观察,成桩后也不能进行开挖验收。施工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质量和进度,甚至给投资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不良的社会影响。因此,要求基础施工队伍在施工技术措施上要落实,并加强施工质量管理,密切注意抓好施工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质量,力争将隐患消除在成桩之前。因此在施工前要认真熟悉设计图纸及有关施工、验收规范,核查地质和有关灌注桩方面的资料,对灌注桩在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后制订出施工质量标准、验收实施方案和每根桩的施工记录,以便有效地对桩基施工质量加以控制。

1 成孔质量的控制

成孔是混凝土灌注桩施工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其质量如控制得不好,则可能会发生塌孔、缩径、桩孔偏斜及桩端达不到设计持力层要求等,还将直接影响桩身质量和造成桩承载力下降。因此,在成孔的施工技术和施工质量控制方面应着重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1 采取隔孔施工程序。

钻孔混凝土灌注桩和打入桩不同,打人桩是将周围土体挤开,桩身具有很高的强度,土体对桩产生被动土压力。钻孔混凝土灌注桩则是先成孔,然后在孔内成桩,周围土移向桩身土体对桩产生动压力。尤其是在成桩初始,桩身混凝土的强度很低,且混凝土灌注桩的成孔是依靠泥浆来平衡的,故采取较适应的桩距对防止坍孔和缩径是一项稳妥的技术措施。

1.2 确保桩身成孔垂直精度

这是灌注桩顺利施工的一个重要条件,否则钢筋笼和导管将无法沉放。为了保证成孔垂直精度满足设计要求,应采取扩大桩机支承面积使桩机稳固,经常校核钻架及钻杆的垂直度等措施,并于成孔后下放钢筋前作井径、井斜超声波测试。

1.3 确保桩位、桩顶标高和成孔深度。

在护筒定位后及时复核护筒的位置,严格控制护筒中心与桩位中心线偏差不大于50mm,并认真检查回填土是否密实,以防钻孔过程中发生漏浆的现象。在施工过程中自然地坪的标高会发生一些变化,为准确地控制钻孔深度,在桩架就位后及时复核底梁的水平和桩具的总长度并作好记录,以便在成孔后根据钻杆在钻机上的留出长度来校验成孔达到深度。

虽然钻杆到达的深度已反映了成孔深度,但是如在第一次清孔时泥浆比重控制不当,或在提钻具时碰撞了孔壁,就可能会发生坍孔、沉渣过厚等现象,这将给第二次清孔带来很大的困难,有的甚至通过第二次清孔也无法清除坍落的沉渣。因此,在提出钻具后用测绳复核成孔深度,如测绳的测深比钻杆的钻探小,就要重新下钻杆复钻并清孔。同时还要考虑在施工中常用的测绳遇水后缩水的问题,因其最大收缩率达1.2%,为提高测绳的测量精度,在使用前要预湿后重新标定,并在使用中经常复核。

为有效地防止塌孔、缩径及桩孔偏斜等现象,除了在复核钻具长度时注意检查钻杆是否弯曲外,还根据不同土层情况对比地质资料,随时调整钻进速度,并描绘出钻进成孔时间曲线。当钻进粉砂层进尺明显下降,在软粘土钻进最快0.2m/min左右,在细粉砂层钻进都是O.015m/min左右,两者进尺速度相差很大。钻头直径的大小将直接影响孔径的大小,在施工过程中要经常复核钻头直径,如发现其磨损超过10mm就要及时调换钻头。

1.4 钢筋笼制作质量和吊放

钢筋笼制作前首先要检查钢材的质保资料,检查合格后再按设计和施工规范要求验收钢筋的直径、长度、规格、数量和制作质量。在验收中还要特别注意钢筋笼吊环长度能否使钢筋准确地吊放在设计标高上,这是由于钢筋吊笼放后是暂时固定在钻架底梁上的,因此,吊环长度是根据底梁标高的变化而改

变,所以应根据底梁标高逐根复核吊环长度,以确保钢筋的埋入标高满足设计要求。在钢筋笼吊放过程中,应逐节验收钢筋笼的连接焊缝质量,对质量不符合规范要求的焊缝、焊口则要进行补焊。同时,要注意钢筋笼能否顺利下放,沉放时不能碰撞孔壁;当吊放受阻时,不能加压强行下放,因为这将会造成坍孔、钢筋笼变形等现象,应停止吊放并寻找原因,如因钢筋笼没有垂直吊放而造成的,应提出后重新垂直吊放;如果是成孔偏斜而造成的,则要求进行复钻纠偏,并在重新验收成孔质量后再吊放钢筋笼。钢筋笼接长时要加快焊接时间,尽可能缩短沉放时间。

1.5 灌注水下混凝土前泥浆的制备和第二次清孔

清孔的主要目的是清除孔底沉渣,而孔底沉渣则是影响灌注桩承载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清孔则是利用泥浆在流动时所具有的动能冲击桩孔底部的沉渣,使沉渣中的岩粒、砂粒等处于悬浮状态,再利用泥浆胶体的粘结力使悬浮着的沉渣随着泥浆的循环流动被带出桩孔,最终将桩孔内的沉渣清干净,这就是泥浆的排渣和清孔作用。从泥浆在混凝土钻孔桩施工中的护壁和清孔作用,我们可以看出,泥浆的制备和清孔是确保钻子L桩工程质量的关键环节。因此,对于施工规范中泥浆的控制指标:粘度测定17—20min;含砂率不大于6%;胶体率不小于90%等在钻孔灌注桩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不能就地取材,而要专门采取泥浆制备,选用高塑性粘土或膨润土,拌制泥浆必须根据施工机械、工艺及穿越土层进行.配合比设计。

灌注桩成孔至设计标高,应充分利用钻杆在原位进行第一次清孔,直到孔口返浆比重持续小于1。10—1.20,测得孔底沉渣厚度小于50mm,即抓紧吊放钢筋笼和沉放混凝土导管。沉放导管时检查导管的连接是否牢固和密实,以防止漏气漏浆而影响灌注。由于孔内原土泥浆在吊放钢筋笼和沉放导管这段时间内使处于悬浮状态的沉渣再次沉到桩孔底部,最终不能被混凝土冲击反起而成为永久性沉渣,从而影响桩基工程的质量。因此,必须在混凝土灌注前利用导管进行第二次清孔。当孔口返浆比重及沉渣厚度均符合规范要求后,应立即进行水下混凝土的灌注工作。

2 成桩质量的控制

2.1 为确保成桩质量,要严格检查验收进场原材料的质保书(水泥出厂合格证、化验报告、砂石化验报告),如发现实样与质保书不符,应立即取样进行复查,对不合格的材料(如水泥、砂、石、水质),严禁用于混凝土灌注桩。

2。2 钻孔灌注水下混凝土的施工主要是采用导管灌注,混凝土的离析现象还会存在,但良好的配合比可减少离析程度,因此,现场的配合比要随水泥品种、砂、石料规格及含水率的变化进行调整,为使每根桩的配合比都能正确无误,在混凝土搅拌前都要复核配合比并校验计量的准确性,严格计量和测试管理,并及时填入原始记录和制作试件。

2.3 为防止发生断桩、夹泥、堵管等现象,在混凝土灌注时应加强对混凝土搅拌时间和混凝土坍落度的控制。因为混凝土搅拌时间不足会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混凝土坍落采用18cm—20cm,并随时了解混凝土面的标高和导管的埋人深度。导管在混凝土面的埋置深度一般宜保持在2m—4m,不宜大于5m 和小于1m,严禁把导管底端提出混凝土面。当灌注至距桩顶标高8m—10m时,应及时将坍落度调小至

12cm—16cm,以提高桩身上部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在施工过程中,要控制好灌注工艺和操作,抽动导管使混凝土面上升的力度要适中,保证有程序的拔管和连续灌注,升降的幅度不能过大,如大幅度抽拔导管则容易造成混凝土体冲刷孔壁,导致孔壁下坠或坍落,桩身夹泥,这种现象尤其在砂层厚的地方比较容易发生。在灌注过程中必须每灌注2m3左右测一次混凝土面上升的高度,确定每段桩体的充盈系数,《建筑施工操作规程》规定桩身混凝土的充盈系数必须大于l。同时要认真进行记录,这对日后发现有问题的桩或评价桩的质量有很大作用。

钻孔灌注桩的整个施工过程属隐蔽工程项目,质量检查比较困难,如桩的各种动测方法基本上都是在一定的假设计算模型的基础上进行参数测定和检验,并要依靠专业人员的经验来分析和判读实测结果,同一个桩基工程,各检测单位用同一种方法进行检测,由于技术人员的实践经验的差异,其结论偏差很

大的情况也时有发生。通过十几年来几十个钻孔灌注桩工程的施工实践,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加强桩

基工程检测是一个手段,要保证钻孔灌注桩的施工质量,其关键还在于人。强调现场管理人员要有高度

责任心,以防为主,对桩基各个施工环节要充分重视并精心施工,只有这样桩基的质量控制才能得到保证。

提高水下混凝土灌注桩施工质量

现阶段国内水下混凝土灌注桩工程的施工通常采用导管法进行施工。其原理是在一定的落差压力作用下,

将混凝土拌和物通过密封连接的钢管(或强度较高的硬质非金属管)入口,进入到初期灌注的混凝土下面,顶托着初期灌注的混凝土及其上面的泥浆或水上升,形成连续密实的混凝土桩身。导管法施工技术要求非常严格,为使水下混凝土灌注桩施工质量得以保证,必须要从施工设备、混凝土配制、灌注等几方面加以控制,以提高水下施工质量。

第一、对施工设备质量要严格要求

混凝土灌注所需施工设备要求配套并且完好。这是保证灌注水下混凝土质量的基本前提。要重点强调以下施工设备的质量:

1)备用发电机数量充足。要保证工地的备用发电机性能良好,足以应付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电网断电情况,这样可以防止灌注时间延误,避免造成断桩事故。

2)注意混凝土拌和机类型的选择,宜选用大容量拌和机,在数量上可以保证混凝土的连续灌注。对混凝土拌和机在每次使用前都应进行认真的检查维修。

3)导管是灌注水下混凝土的重要工具,其直径大小要根据灌注强度要求进行选择。要求导管应具备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且密封性良好,管壁光滑、导管平直,无穿孔裂纹,导管接口处应有弹性垫圈密封。如果导管接头密封不严,焊缝破裂,水从接头或焊缝中浸入会引起事故,因此施工之前必须要进行水密、承压和接头抗拉试验。

4)储料斗、漏斗、溜槽以及其他有关灌注机具使用前都应进行检查,以保证施工安全和施工质量。

第二、严格控制混凝土的配合比

水下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和材料应符合设计要求和《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DL/T5144-2001)的规定。选用骨料要重点注意以下几点:

1)水泥一般选用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硅酸盐水泥,初凝时间宜不早于1.5h,宜选用标号在325以上的水泥。所选的水泥品种应通过初凝时间和抗压强度试验。要注意水泥的用量要达到规范规定的标准。

2)粗骨料宜选用坚硬的卵砾石和碎石,应优先采用符合要求的卵石。骨料最大粒径不应大于导管直径的

1/6~1/8和钢筋最小净距的1/4,同时粒径在40mm以内。粗骨料的级配应保证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和易性。细骨料宜采用级配良好的中、粗砂。混凝土的含砂率一般为45%~50%,水灰比宜采用0.5~0.6。

3)为提高和易性,混凝土中宜掺入外加剂,水下混凝土常用的外加剂有减水剂、缓凝剂和早强剂等,掺入外加剂前,必须经过实验,以确定外加剂的使用种类、掺入量和掺入程序。

总之,混凝土的配合比必须与导管灌注水下混凝土相适应。合适的配合比应使混凝土具有足够的可塑性和粘聚性,易于在导管中流动而又不易离析。而且一般来说,当水下混凝土的强度高时,其耐久性也好。因而要从水泥标号的选择、水泥及水的用量比例、骨料的种类和性质及掺用外加剂等几个方面考虑来保证混凝土质量。而且要保证混凝土的级配强度应高于设计强度。混凝土搅拌时间要适宜,要搅拌均匀,如混凝土搅拌和输送过程中,出现不均匀或离析泌水现象,流动性差时,就不能使用。

水下混凝土质量对于整个水下施工质量十分重要,而水下混凝土技术也不断出新。采用先进的混凝土配制技术也是提高水下施工质量的有效途径。水下不分散混凝土技术就是这样一门新的技术。我国八十年代研制成功,其原理是在搅拌混凝土时加入高分子外加剂,使混凝土拌合物在水下不离析,采用这种技术可以实现不排水施工,也可进行水下振捣和砌筑。同时由于其无害无污染也可用于饮水工程。

第三、加强灌注施工工艺

灌注水下混凝土是混凝土桩施工的重要工序。在灌注混凝土过程中,应重点注意以下几点:

1)钢筋笼和钻孔的中心要对应,定位要准确。如果是不放到孔底的钢筋笼,要特别注意吊环、吊钩的强度及牢固性。钢筋笼吊放时要保持轴线顺直,位置居中,严禁碰撞孔壁,以免产生坍孔。钢筋笼安放到位后应立即安设导管。

2)在灌首批混凝土之前最好先配制0.1~0.3m3水泥砂浆放入滑阀以上的导管和漏斗中,然后再放入混凝土,确认初灌量备足后,即可剪断铁丝,借助混凝土重量排除导管内的水,使滑阀留在孔底,灌入首批混凝土。

3)注意首批混凝土量必须满足导管埋深不能小于1.5M,所以漏斗和储料斗及漏斗和输送泵的混凝土储存数量要充足。根据导管内混凝土压力与管外水压力平衡的原则,导管内混凝土必须保持的最小高度为:Hd=RwHw/Rc。而管中混凝土的体积就应为Vd=πd2·Hd/4(d为导管直径)。首批混凝土若埋深不足,混凝土下灌后不能埋没导管底口,会导致泥水从导管底口进入。如果出现这种导管入水现象应立即将导管提出,将散落在孔底的混凝土拌合物用空气吸泥机或抓斗机清出,然后重新下导管灌注。

4)首批混凝土灌注正常后,必须连续进行,不得中断。否则先灌入的混凝土达到初凝,将阻止后灌入的混凝土从导管中流出,造成断桩。同时在灌注过程中,应经常用测锤探测混凝土面的上升高度,并适时提升、逐级拆卸导管,保持导管的合理埋深。此时要注意,混凝土灌到孔口不再返出泥浆时可以微向上提动导管,而如果要提升导管0.5到1M以上才能灌入混凝土就应该拆除部分导管。要注意观察孔口是否返出泥浆。当混凝土接近钢筋笼时,宜使导管埋得较深。要注意正确控制导管埋深,如果导管埋人混凝土过深,易使导管与混凝土间摩擦阻力过大,致使导管无法拔出造成事故。而提管过程中要缓缓上提,如过猛易使导管被拉断。所以埋管深度一般应控制在2到6m,或使用附着式震捣器,使导管周围的混凝土不致过早的初凝。同时应注意灌注速度。

5)为确保桩顶质量,在桩顶设计标高以上应加灌0.5~0.8m高度,待桩顶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70%时,将其凿除。在灌注将近结束时,如出现混凝土顶升困难,可在孔内加水稀释泥浆,将部分沉淀土掏出,使灌注工作顺利进行。在拔出最后一段长导管时,拔管速度要慢,以防止桩顶沉淀的泥浆挤入导管下形成泥心。

以上是灌注混凝土时易出现问题的各个基本步骤,同时要注意其他一些事项。比如混凝土拌制后,应在1.5h 之内尽量灌注完毕。再如清孔须彻底,如果清孔不彻底会造成混凝土中夹泥;又如在灌注过程中,当导管

内混凝土不满含有空气时,后续混凝土宜通过滑槽徐徐流入漏斗和导管,不得将混凝土整斗从上面倾入管内,以免在导管内形成高压气囊,挤出管节间的橡胶垫而使导管漏水。

实验经验告诉我们,混凝土灌注时要分工明确,密切配合,统一指挥,快速、连续施工。一气呵成、快速灌注成功的桩往往质量比较好,而灌灌停停的桩则容易出现质量问题。因此,水下混凝土灌注桩质量的提高,需要建筑施工、监理、验收各个环节共同协作来保证。不仅要在设计上提出科学方案,灌注时提高水下施工质量,验收时也要认真对待。对于质量差、无法利用的桩要提出补桩或其它措施。成桩的质量关系到整个工程的质量,绝对不能忽视。

钻孔灌注桩易产生的质量问题及处理

一、施工中孔壁坍塌及对策

灌注桩施工过程中由于土壤的持力层发生变化等原因,将会出现因漏水、漏浆等导致的孔壁坍塌的质量事故。钻进过程中,如发现排出的泥浆中不断出现气泡,或泥浆突然漏失,则表示有孔壁坍陷迹象。根据对此类问题的分析,发现造成施工事故的原因主要在于:

①护筒的长度不够,护筒变形或形状不合适;

②保持的水头压力不够;

③地下水位有较高的承压力;

④在砾石层等处有渗流水或者没水,孔中出现跑水现象;

⑤泥浆的容重及浓度不足;

⑥成孔速度太快,在孔壁中来不及形成泥膜;

⑦用造孔机械在护筒底部造孔时触动了孔周围的土壤;

⑧沉放钢筋时,碰撞了孔壁,破坏了泥膜及孔壁;

⑨造孔机械的机械力过大,致使护筒与土层之间的粘着力减弱;

针对这种问题,应采取的相应处理措施为:

施工现场在埋设灌注桩的护筒时,坑底与四周应选用最佳含水量的粘土分层夯实,必须注意保持护筒安装垂直,在护筒的适当高度开孔,使护筒内保持1.0-1.5m的水头高度。

当发现地基有地下水时,应密切注意是否夹有不透水层。当下层的承压地下水的水头比下层的地下水位高时,必须能保持足够的泥水压力,在施工前的地质情况勘测中,一定要求给出地下水的压力、出水量、水流方向等要素条件。

泥浆的比重以1.1~1.3左右为宜。另外,在成孔时,如果遇到砾石层等土层产生大量漏浆时,应考虑是否改成其他施工方法。

当中断成孔作业时,要着重监视漏水、跑浆的情况。

为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在施工中要求施工人员要严格按施工规范进行施工,深入理解设计意图是确保成功施工的关键因素,塌孔的桩孔应及时回填,当地层呈现稳定状态后,应适当的停置3~5天后再度施工为宜。

二、缩颈

缩颈是钻孔灌注桩最常见的质量问题,主要由于桩周土体在桩体浇注过程中产生的膨胀造成。针对这种情况,应采用优质泥浆,降低失水量。成孔时,应加大泵量,加快成孔速度,在成孔一段时间内,孔壁形成泥皮,则孔壁不会渗水,亦不会引起膨胀。或在导正器外侧焊接一定数量的合金刀片,在钻进或起钻时起到扫孔作用。另外,可采用上下反复扫孔的办法,以扩大孔径。

三、桩底沉渣量过多

清孔是灌注桩施工中保证成桩质量的重要环节,通过清孔应尽可能的使桩孔中的沉渣全部清除,使混凝土与岩基结合完好,提高桩基的承载力。施工中发生桩底沉渣的主要原因及处理的措施如下:

①桩底的沉渣过多主要由于施工中违犯操作规定,清孔不干净或未进行二次清孔造成的;施工中应保证灌注桩成孔后,钻头提高孔底10-20cm,保持慢速空转,维持循环清孔时间不少于30分钟。

②当使用的泥浆比重过小或泥浆注入量不足时,桩底的沉渣浮起困难,沉渣将堆积在桩底,影响桩与地基的结合。工程中需采用性能较好的泥浆,控制泥浆的比重和粘度,不能用清水进行置换。

③钢筋笼吊放过程中,如果钢筋笼的轴向位置未对准孔位,将会发生碰撞孔壁的事故,孔壁的泥土会坍落在桩底;因此,钢筋笼吊放时,务使钢筋笼的中心与桩中心保持一致,避免碰撞孔壁。在钢筋笼的加工工艺上,可选用冷压接头工艺加快对接钢筋笼速度,减少空孔时间,从而减少沉渣。下完钢筋笼后,检查沉渣量,如沉渣量超过规范要求,则应利用导管进行二次清孔,使用方法是用空气升液排渣法或空吸泵反循环法。

④清孔后,待灌时间过长,致使泥浆沉积。开始灌注混凝土时,导管底部至孔底的距离宜为30-40mm,应有足够的混凝土储备量,使导管一次埋入混凝土面以下1.0m以上,以利用混凝土的巨大冲击力溅除孔底沉渣,达到清除孔底沉渣的目的。

四、导管进水

在浇注混凝土过程中,有时会发生由于过量上提导管,使接头部分产生漏水等情况,将造成混凝土离析、流动等质量事故,在桩身上留下致命的质量隐患。因此要严格施工管理,不得发生泥浆水进入导管的质量事故。一旦生发上述事故,可采取如下的处理措施:

①浇筑混凝土之前,若发现导管口出现漏水现象时,应立即提起到导管进行检查,对漏水部位进行严格的防水处理后,再重新放入桩孔中。

②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尽可能的将导管底部深深的埋在混凝土中,当发现导管上提明显过量时,应迅速将导管插到混凝土中,利用小型水泵或小口径的抽水设备,将导管中的水抽到之后,再继续浇筑混凝土。

五、断桩

由于混凝土凝固后不连续,中间被泥浆水等疏松体及泥土填充形成间断桩。造成原因及防治措施如下:

①施工中若发生导管底端距孔底过远,则混凝土被泥浆水稀释,使水灰比增大,造成混凝土不凝固,形成混凝土桩体与基岩之间被不凝固的混凝土填充。

为避免质量事故的发生,桩孔钻成后,必须认真清孔。冲孔时间应根据孔内沉渣情况而定,冲孔后要及时灌注混凝土,避免孔底沉渣超过规范规定。这就要求在灌注混凝土前,应认真进行孔径测量,准确算出全孔及首次混凝土灌注量。

②在浇注混凝土时,由于导管提升和起拔过多,露出混凝土面,或因停电、待料等原因造成夹渣,出现桩身中岩渣沉积成层,将混凝土桩上下分开的现象。

施工中应明确规定,混凝土浇注过程中,一旦开始浇筑工序,一定要连续完成改作业,确保在混凝土初凝时间内连续浇注,在灌注混凝土过程中应避免停电、停水。并随时控制混凝土面的标高和导管的埋深,提升导管要准确可靠,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③施工中还会发生浇注混凝土时,没有从导管内灌入,而采用从孔口直接倒入的办法灌注混凝土,产生混凝土离析造成凝固后不密实坚硬,个别孔段出现疏松、空洞的现象。

因此,施工要求中要严格确定混凝土的配合比,使混凝土有良好的和易性和流动性,坍落度损失亦满足灌注要求。灌注混凝土应从导管内灌入,要求灌注过程连续、快速,准备灌注的混凝土要足量,避免埋下质量事故的隐患。

钻孔灌注桩常见工程事故和预防措施㈠

1 前言

钻孔灌注桩具有低噪音、小震动、无挤土,对周围环境及邻近建筑物影响小,能穿越各种复杂地层和形成较大的单桩承载力,适应各种地质条件和不同规模建筑物等优点,在桥梁、房屋、水工建筑物等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桩型。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钻孔灌注桩的桩长和桩径不断加大,单桩承载力也越来越高,同时,也使单柱单桩的设计成为可能。对于长桩、大桩,其施工难度大,易发生质量事故。而单柱单桩的设计,对桩的质量要求高,发生质量事故后,加固处理难度大,且费用较高。因此,有必要对钻孔灌注桩的常见质量事故加以分析,找出质量事故发生的原因,研究相应对策,尽可能防止质量事故发生。

2 地质勘探资料和设计文件存在的问题

地质勘探主要存在勘探孔间距太大、孔深太浅、土工试验数量不足、土工取样和土工试验不规范、桩周摩阻力和桩端阻力不准等问题。设计文件主要存在对地质勘探资料没有认真消化、桩型选择不当、峻工地面标高不清等问题。因此,在桩基础开始施工前,应针对这些问题对地质勘探资料和设计文件进行认真审查。另外,对桩基础持力层厚度变化较大的场地,应适当加密地质勘探孔,必要时进行补充勘探,防止桩端落在较薄的持力层上而发生桩端冲切破坏。场地有较厚的回填层和软土层时,设计者应认真校核桩基是否存在负摩擦现象。

3 孔口高程及钻孔深度的误差

3.1 孔口高程的误差

孔口高程的误差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由于地质勘探完成后场地再次回填,计算孔口高程时疏忽引起的误差。二是由于施工场地在施工过程中废渣的堆积,地面不断升高,孔口高程发生变化造成的误差。其对策是认真校核原始水准点和各孔口的绝对高程,每根桩开孔前复测一次桩位孔口高程。

3.2 钻孔深度的误差

有些工程在场地回填平整前就进行工程地质勘探,地面高程较低,当工程地质勘探采用相对高程时,施工应把高程换算一致,避免出现钻孔深度的误差。另外,孔深测量应采用丈量钻杆的方法,取钻头的2/3长度处作为孔底终孔界面,不宜采用测绳测定孔深。钻孔的终孔标准应以桩端进入持力层深度为准,不宜以固定孔深的方式终孔。因此,钻孔到达桩端持力层后应及时取样鉴定,确定钻孔是否进入桩端持力层。

4 孔径误差

孔径误差主要是由于工人疏忽用错其他规格的钻头,或因钻头陈旧,磨损后直径偏小所致。对于桩径800~1200mm的桩,钻头直径比设计桩径小30~50mm是合理的。每根桩开孔时,合同双方的技术人员应验证钻头规格,实行签证手续。

5 钻孔垂直度不符合规范要求

造成钻孔垂直度不符合规范要求的主要原因如下:

(1)、场地平整度和密实度差,钻机安装不平整或钻进过程发生不均匀沉降,导致钻孔偏斜。

(2)、钻杆弯曲、钻杆接头间隙太大,造成钻孔偏斜。

(3)、钻头翼板磨损不一,钻头受力不均,造成钻头偏离方向。

(4)、钻进遇软硬土层交界面或倾斜岩面时,钻压过高使钻头受力不均,造成钻头偏离方向。

控制钻孔垂直度的主要技术措施为:

(1)、压实、平整施工场地。

(2)、安装钻机时应严格检查钻进的平整度和主动钻杆的垂直度,钻进过程应定时检查主动钻杆的垂直度,发现偏差应立即调整。

(3)、定期检查钻头、钻杆、钻杆接头,发现问题及时维修或更换。

(4)、在软硬土层交界面或倾斜岩面处钻进,应低速低钻压钻进。发现钻孔偏斜,应及时回填粘土,冲平

后再低速低钻压钻进。

(5)、在复杂地层钻进,必要时在钻杆上加设扶整器。

6 钻孔塌孔与缩径

钻(冲)孔灌注桩的塌孔与缩径从表面上看是两个相反面,实际上产生的原因却基本相同。主要是地层复杂、钻进进尺过快、护壁泥浆性能差、成孔后放置时间过长没有灌注砼等原因所造成。

钻(冲)孔灌注桩穿过较厚的砂层、砾石层时,成孔速度应控制在2米/小时以内,泥浆性能主要控制其密度为1.3~1.4g/cm3、粘度为20~30s、含砂率≤6%,若孔内自然造浆不能满足以上要求时,可采用加粘土粉、烧碱、木质素的方法,改善泥浆的性能,通过对泥浆的除砂处理,可控制泥浆的密度和含砂率。没有特殊原因,钢筋笼安装后应立即灌注砼。

7 桩端持力层判别错误

持力层判别是钻孔桩成败的关键,现场施工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于非岩石类持力层,判断比较容易,可根据地质资料的深度,结合现场取样进行综合判定。

对于桩端持力层为强风化岩或中风化岩的桩,判定岩层界面难度较大,可采用以地质资料的深度为基础,结合钻机的受力、主动钻杆的抖动情况和孔口捞样进行综合判定,必要时进行原位取芯验证。

钻孔灌注桩常见工程事故和预防措施㈡

8 孔底沉渣过厚或开灌前孔内泥浆含砂量过大

孔底沉渣过厚除清孔泥浆质量差,清孔无法达到设计要求外,还有测量方法不当造成误判。要准确测量孔底沉渣厚度,首先需准确测量桩的终孔深度,桩的终孔深度应采用丈量钻杆长度的方法测定,取孔内钻杆长度+钻头长度,钻头长度取至钻尖的2/3处。

在含粗砂、砾砂和卵石的地层钻孔,有条件时应优先采用泵吸反循环清孔。当采用正循环清孔时,前阶段应采用高粘度浓浆清孔,并加大泥浆泵的流量,使砂石粒能顺利地浮出孔口。孔底沉渣厚度符合设计要求后,应把孔内泥浆密度降至1.1~1.2g/cm3。清孔整个过程应专人负责孔口捞渣和测量孔底沉渣厚度,及时对孔内泥浆含砂率和孔底沉渣厚度的变化进行分析,若出现清孔前期孔口泥浆含砂量过低,捞不到粗砂粒,或后期把孔内泥浆密度降低后,孔底沉渣厚度增大较多。则说明前期清孔时泥浆的粘度和稠度偏小,砂粒悬浮在孔内泥浆里,没有真正达到清孔的目的,施工时应特别注意这种情况。

9 水下砼灌注和桩身砼质量问题

砼配制质量关系到砼灌注过程是否顺利和桩身砼质量两大方面,有足够的理由要求我们对它高度重视。要配制出高质量的砼,首先要设计好配合比和做好现场试配工作,采用高标号水泥时,应注意砼的初凝和终凝时间与单桩灌注时间的关系,必要时添加砼缓凝剂。施工现场应严格控制好配合比(特别是水灰比)和搅拌时间。掌握好砼的和易性及砼的坍落度,防止砼在灌注过程发生离析和堵管。

9.1 初灌时埋管深度达不到规范值

我国JGJ 94-94规范规定,灌注导管底端至孔底的距离应为300~500mm,初灌时导管埋深应≥800mm。在计算砼的初灌量时,个别施工单位只计算了1.3m桩长所需的砼量,漏算导管内积存的砼量,初灌量不足造成埋管深度达不到规范值。另一方面,施工单位准备的导管长度规格太少,安装导管时配管困难,有时导管低至孔底的距离偏大,而导管安装人员没有及时把实际距离通知砼灌注班,形成初灌量不足导致埋管深度达不到规范值。

初灌砼量V应根据设计桩径、导管管径、导管安装长度、孔内泥浆密度进行计算,且V≥V0+V1。

V0为1.3m桩长的砼量,V0=1.2×1.3πD2/4(单位:m3);1.2-桩的理论充盈系数;D-设计桩径(m)。V1为初灌时导管内积存的砼量,V1=(hπd2/4)(ρ+0.55πd)/2.4 (单位:m3);h-导管安装长度(m);

d-导管直径(m);ρ-孔内泥浆密度(t /m3); 0.55-导管内壁的摩阻力系数;2.4-砼的密度(t /m3)。

9.2 灌注砼时堵管

灌注砼时发生堵管主要由灌注导管破漏、灌注导管底距孔底深度太小、完成二次清孔后灌注砼的准备时间太长、隔水栓不规范、砼配制质量差、灌注过程灌注导管埋深过大等原因引起。

灌注导管在安装前应有专人负责检查,可采用肉眼观察和敲打听声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检查,检查项目主要有灌注导管是否存在小孔洞和裂缝、灌注导管的接头是否密封、灌注导管的厚度是否合格。必要时采用试拼装压水的方法检查导管是否破漏。灌注导管底部至孔底的距离应为300~500mm,在灌浆设备的初灌量足够的条件下,应尽可能取大值。隔水栓应认真细致制作,其直径和园度应符合使用要求,其长度应

≤200mm。

完成第二次清孔后,应立即开始灌注砼,若因故推迟灌注砼,应重新进行清孔。否则,可能造成孔内泥浆悬浮的砂粒下沉而使孔底沉渣过厚,并导致隔水栓无法排出导管外而发生堵管事故。

9.3 灌注砼过程钢筋笼上浮

引起灌注砼过程钢筋笼上浮的原因主要有如下三方面:

(1)、砼初凝和终凝时间太短,使孔内砼过早结块,当砼面上升至钢筋笼底时,砼结块托起钢筋笼。(2)、清孔时孔内泥浆悬浮的砂粒太多,砼灌注过程中砂粒回沉在砼面上,形成较密实的砂层,并随孔内砼逐渐升高,当砂层上升至钢筋笼底部时便托起钢筋笼。

(3)、砼灌注至钢筋笼底部时,灌注速度太快,造成钢筋笼上浮。

若发生钢筋笼上浮,应立即查明原因,采取相应措施,防止事故重复出现。

9.4 桩身砼强度低或砼离析

发生桩身砼强度低或砼离析的主要原因是施工现场砼配合比控制不严、搅拌时间不够和水泥质量差。严格把好进库水泥的质量关,控制好施工现场砼配合比,掌握好搅拌时间和砼的和易性,是防止桩身砼离析和强度偏低的有效措施。

9.5 桩身砼夹渣或断桩

引起桩身砼夹泥或断桩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四方面:

(1)、初灌砼量不够,造成初灌后埋管深度太小或导管根本就没有入砼内。

(2)、砼灌注过程拔管长度控制不准,导管拔出砼面。

(3)、砼初凝和终凝时间太短,或灌注时间太长,使砼上部结块,造成桩身砼夹渣。

(4)、清孔时孔内泥浆悬浮的砂粒太多,砼灌注过程中砂粒回沉在砼面上,形成沉积砂层,阻碍砼的正常上升,当砼冲破沉积砂层时,部分砂粒及浮渣被包入砼内。严重时可能造成堵管事故,导致砼灌注中断。

导管的埋管深度宜控制在2~6米之间,若灌注顺利,孔口泥浆返出正常,则可适当增大埋管深度,以提高灌注速度,缩短单桩的砼灌注时间。砼灌注过程拔管应有专人负责指挥,并分别采用理论灌入量计算孔内砼面和重锤实测孔内砼面,取两者的低值来控制拔管长度,确保导管的埋管深度≥2米。单桩砼灌注时间宜控制在1.5倍砼初凝时间内。

9.6 桩顶砼不密实或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

桩顶砼不密实或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其主要原因是超灌高度不够、砼浮浆太多、孔内砼面测定不准。

对于桩径≤1000mm的桩,超灌高度不小于桩长的4%。对于桩径>1000mm的桩,超灌高度不小于桩长的5%。对于大体积砼的桩,桩顶10米内的砼应适当调整配合比,增大碎石含量,减少桩顶浮浆。在灌注最后阶段,孔内砼面测定应采用硬杆筒式取样法测定。

10 砼灌注过程因故中断的处理办法

砼灌注过程中断的原因较多,在采取抢救措施后仍无法恢复正常灌注的情况下,可采用如下方法进行处理:

(1)、若刚开灌不久,孔内砼较少,可拔起导管和吊起钢筋笼,重新钻孔至原孔底,安装钢筋笼和清孔后再开始灌注砼。

(2)、迅速拔出导管,清理导管内积存砼和检查导管后,重新安装导管和隔水栓,然后按初灌的方法灌注砼,待隔水栓完全排出导管后,立即将导管插入原砼内,此后便可按正常的灌注方法继续灌注砼。此法的处理过程必须在砼的初凝时间内完成。

(3)、砼灌注过程因故中断后拔除钢筋笼,待已灌砼强度达到C15后,先用同级钻头重新钻孔,并钻除原灌砼的浮浆,再用φ500钻头在桩中心钻进300~500mm深,这样就完成了接口的处理工作,然后便可按新桩的灌注程序灌注砼。

11 结语

引起钻孔灌注桩质量事故的原因较多,各个环节都可能会出现重大质量事故。因此,在桩基工程开工前应做好各项准备工作,认真审查地质勘探资料和设计文件,实行会审和技术交底制度,做好现场试桩工作。施工过程抓好泥浆和砼质量,详细做好各项施工记录,牢牢把好钻孔、清孔和砼灌注等关键工序的质量关,是防止质量事故发生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浅析水下浇筑混凝土灌注桩

灌注桩属于隐蔽工程,但由于影响灌注桩施工质量的因素很多,对其施工过程中的每一环节都必须严格要求,对各种影响因素都必须有详细的考虑,如地质因素、钻孔工艺、护壁、钢筋笼的上浮、混凝土的配制、灌注等。若稍有不慎或措施不得力,就会在灌注中发生质量事故,小到塌孔、缩颈,大到断桩报废,从而给施工单位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以致影响工期并对整个工程质量产生不利影响。所以,必须高度重视并严格控制钻孔灌注桩的施工质量,尽量避免发生事故及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以利于工程的顺利进行。

水下浇筑混凝土施工是灌注桩质量控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水下浇筑混凝土是用混凝土从孔底开始灌注,将孔内泥浆置换出来,成为混凝土桩;浇筑过程中,应及时掌握孔内混凝土面上升的高度及导管插入深度,测定每个混凝土面位置应取两个以上的测点,测绳受拉伸、湿度等因素影响,所标长度变化较大,须经常校正。浇筑混凝土必须连续进行,否则先浇灌进去的混凝土达到初凝,将阻止后浇灌的混凝土从导管中流出。施工中,混凝土浇筑速度应尽可能地快一些,终止浇筑混凝土前,须确定混凝土面真实高度,以见到混凝土中的粗骨料为准。

对于诱发灌注事故的因素,必须在施工初期就彻底消除其隐患,同时又必须准备相应的对策,一来预防

事故的发生,二来在事故发生后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下面就施工实践中经常遇到的几种工程事故,对其原因、预防及处理作一简单的介绍。

1) 初灌未封底:桩底沉渣量过大,使初灌不能正常反浆,或导管距孔底太远,初灌量不够没有埋住导管。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是检查不够认真,清孔不干净或没有进行二次清孔。认真检查,采用规定的测绳与测锤;一次清孔后仍不符合要求时,就要采取其他措施,如改善泥浆性能,延长清孔时间等。在下完钢筋笼后,再检查沉渣量,如沉渣量超过规范要求,应进行二次清孔。导管底端距孔底高度依据桩径、隔水阀种类、大小而定,最高不超过0. 5 m。

2) 导管堵塞:灌注时间过长,上部混凝土已接近初凝而形成硬壳,而且随着时间增长,泥浆中残渣将不

断沉淀,加厚了积聚在混凝土表面的沉淀物,从而使混凝土灌注变得极为困难,最终造成堵管。所以应尽可能提高混凝土的浇筑速度,在开始浇筑混凝土时尽量积累大量混凝土,以产生大的冲击力来克服泥浆阻力。快速连续浇筑,使混凝土和泥浆一直保持流动状态,可以防止导管堵塞;浇筑混凝土过程中,应匀速向导管料斗内灌注,如突然灌注大量的混凝土导管内空气不能马上排出,可能导致堵管,若管内空气从导管底端排出,可能带动导管拔出混凝土面。堵塞导管的主要原因在于混凝土的质量,必须把好混凝土质量关,混凝土和易性

不好或离析,石子聚集在一起,从而使流动性变差,最终导致堵管。导管使用后应及时冲洗,保证导管内壁干净光滑。如发生堵管,在导管上部可用钢筋疏通,在导管下部可提住导管上下振击。

3) 导管漏水:导管使用前须做密封试验,灌注前检查导管是否有漏水、弯曲等缺陷,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在灌注过程中发现漏水应加快灌注速度,并加大混凝土埋深,使管内混凝土超出漏水处。

4) 导管拔出混凝土面:导管提漏有两种原因:a. 当导管堵塞时,一般采用上下提振法,使混凝土强行流出,但如果此时导管埋深很少,极易提漏。b. 在混凝土灌注过程中,测定已灌混凝土表面标高出现错误,卸管时多提导致导管埋深过小,出现拔脱提漏。特别是在灌注后期,易将泥浆中混合的坍土层误认为混凝土表面。因此,必须严格按照规程用规定的测绳、测锤测量孔内混凝土表面高度,并认真核对,保证提升导管不出现失误。如误将导管拔出混凝土面,必须及时处理。孔内混凝土面高度较小时,终止浇筑,重新成孔;孔内混凝土面高度较高时,可以用二次导管插入法,其一是导管底端加底盖阀,插入混凝土面1. 0 m 左右,导管料斗内注满混凝土时,将导管提起约0. 5 m ,底盖阀脱掉,即可继续进行水下浇筑混凝土施工。由于要克服泥浆对导管的浮力,混凝土面较深时,不宜采用此方法。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必须由有经验的工程师现场指导,导管长度、吊预制混凝土球阀铁丝长度、铁丝抗拉强度、混凝土面实际位置等数据,必须在事先进行正确确定。提升导管要准确可靠,在灌注混凝土的过程中要随时测量导管埋深,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5) 导管被混凝土埋住、卡死:在灌注过程中,导管的埋置深度是一个重要的施工指标。导管埋深过大,以及灌注时间过长,导致已灌混凝土流动性降低,从而增大混凝土与导管壁的摩擦力,加上采用提升阻力很

大的法兰盘连接的导管时,在提升时连接螺栓拉断或导管破裂而产生断桩。导管插入混凝土中的深度应根据搅拌混凝土的质量、供应速度、浇筑速度、孔内护壁泥浆的状态等来决定,一般情况下,以2 m~6 m 为宜。如果导管插入混凝土中的深度较大,供应混凝土间隔时间较长,且混凝土和易性稍差,极易发生“埋管”事故。

在考虑到不能及时供应混凝土(超过1 h) 、混凝土运输距离远及交通堵塞等因素时,除在混凝土中加缓凝剂外,导管插入混凝土中的深度不宜太小,据以往经验,以5 m~6 m 为宜,每隔15 min左右,将导管上下活动几次,幅度以2. 0 m 左右为宜,以免使混凝土产生初凝假象。浇筑混凝土中断超过2 h ,应判为断桩。如是混凝土配合比在执行过程中的误差大,坍落度波动大,拌出的混合料时稀时干,在这种情形下极易发生

卡管现象。坍落度过大时会产生离析现象,粗骨料相互挤压而阻塞导管;坍落度过小或灌注时间过长,混凝土的初凝时间缩短,混凝土的下落阻力加大而阻塞导管,都会导致卡管事故。所以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缩短灌注时间,是减少和避免此类事故的重要措施。导管插入混凝土中拔不起来或被拔断,如果桩径较大,可以采用二次导管插入法处理,否则只能补桩、接桩。接桩一般用人工孔的办法处理,清除桩顶残渣,接钢筋笼,浇筑混凝土至设计标高。

6) 钢筋笼上浮:当灌注混凝土到钢筋笼底部时,应尽量减慢放料速度,同时减小埋深,从而最终降低混

凝土对导管的冲力。

7) 混凝土拌制不符合要求:混凝土配合比中水灰比控制在0. 5~0. 6 ,砂率应在40%~50 % ,粗骨料最大粒径应小于40 mm ,混凝土坍落度控制在18 cm~20 cm ,要有良好的流动性、和易性,

用料上优先采用中粗砂、级配较好的碎石和矿渣硅酸盐水泥,避免使用普通硅酸盐水泥。混凝土和易性与水泥品种、砂率有极大的关系,砂率小、粗骨料级配不好,搅拌出的混凝土极易离析,影响水下浇筑混凝土质量。在灌注中出现的种种事故有很多都和混凝土质量有关,所以一定要把好混凝土的质量关。

8) 桩身有夹渣、夹泥、蜂窝:使混凝土面处于垂直顶升状,不使浮浆、泥浆卷入混凝土是防治夹渣、夹泥、蜂窝的关键。另外在浇筑过程中,须不断测定混凝土面上升的高度,并根据混凝土供应情况来确定拆卸导管的时间、长度。如拆卸导管的时间、长度不恰当,也是容易出现桩身夹渣、夹泥、蜂窝等事故的。

泥浆过稠,如泥浆比重大且泥浆中含较大的泥块,增加了浇筑混凝土的阻力,因此,在施工中经常发生导管堵塞、流动不畅等现象,有时甚至灌满导管还是不行,最后只好提住导管上下振击,

由于导管内储存了大量混凝土,一旦流出其势甚猛,在混凝土流出导管后,即冲破泥浆最薄弱处急速返上,并将泥浆夹裹于桩内,从而造成夹泥层;灌注混凝土过程中,因导管漏水或导管提漏而二次下球也是造成夹泥层的原因。

总之,水下浇筑混凝土灌注桩是一种常见的基础形式,在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加强钻孔灌注桩

的施工质量,对有效控制工程质量及工程造价,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水下混凝土灌注要求

一、为使隔水栓能顺利排出,导管底部至孔底的距离宜为250~500MM。

二、为满足导管初次埋置深度在0.8M以上,有足够的超压力能使管内混凝土顺利下落并将管外混凝土顶升。

三、灌注开始后,应连续地进行,每根桩的灌注时间不应超过规定:

四、灌注过程中,应经常探测井内混凝土面位置,力求导管下口埋深在2~3M,不得小于1M。

五、对灌注过程中从井内溢出物,应引流至适当地点处理,防止污染环境。

水下浇注混凝土灌注桩灌注事故预防及处理

灌注桩属于隐蔽工程,但由于影响灌注桩施工质量的因素很多,对其施工过程每一环节都必须要严格要求,对各种影响因素都必须有详细的考虑,如地质因素、钻孔工艺、护壁、钢筋笼的上浮、混凝土的配制、灌注等。若稍有不慎或措施不严,就会在灌注中发生质量事故,小到塌孔、缩颈,大到断桩报废,给国家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以致影响工期并对整个工程质量产生不利影响。所以,必须高度重视并严格控制钻孔灌注桩的施工质量,尽量避免发生事故及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以利于工程的顺利进行。

水下浇注混凝土施工是灌注桩质量控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水下浇注混凝土是用混凝土从孔底开始灌注,将孔内泥浆置换出来,成为混凝土桩;浇注过程中,应及时掌握孔内混凝土面上升的高度及导管插入深度,测定每个混凝土面位置应取两个以上的测点,测绳受拉伸、湿度等因素影响,所标长度变化较大,须经常校正。

浇注混凝土必须连续进行,否则先浇灌进去的混凝土达到初凝,将阻止后浇灌的混凝土从导管中流出。施工中,混凝土浇注速度应尽可能地快一些,终止浇注混凝土前,须确定混凝土面真实高度,以见混凝土中粗骨料为准。

对于诱发灌注事故的因素,必须在施工初期就彻底清除其隐患,同时又必须准备相应的对策,预防事故的发生或一旦发生事故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水下浇注混凝土经常遇到的几个工程事故原因预防及处理:

(1)初灌未封底:桩底沉渣量过大,使初灌不能正常反浆,或导管距孔底太远,初灌量不够没有埋住导管。造成这种原因是检查不够认真,清孔不干净或没有进行二次清孔。认真检查,采用正确的测绳与测锤;一次清孔后,不符合要求时,要采取措施:如改善泥浆性能,延长清孔时间等进行清孔。在下完钢筋笼后,再检查沉渣量,如沉渣量超过规范要求,应进行二次清孔。导管底端距孔底高度依据桩径、隔水阀种类、大小而定,最高不超过0.5m.

(2)导管堵塞:灌注时间过长,而上部砼已接近初凝,形成硬壳,而且随时间增长,泥浆中残渣将不断沉淀,从而加厚了积聚在砼表面的沉淀物,造成砼灌注极为困难,造成堵管,尽可能提高混凝土浇注速度,开始浇砼时尽量积累大量砼,产生极大的冲击力可以克服泥浆阻力。快速连续浇注,使砼和泥浆一直保持流动状态,可防导管堵塞;浇注混凝土过程中,应匀速向导管料斗内灌注,如突然灌注大量的混凝土导管内空气不能马上排出,可能导致堵管,若管内空气从导管底端排出,可能带动导管拔出混凝土面。混凝土的质量是堵塞导管的主要原因,必须把好质量,混凝土和易性不好或离析使石子聚集在一起流动性差,导致堵管。导管使用后应及时冲洗,保证导管内壁干净光滑。如发生堵管在导管上部可用钢筋疏通,在下部提取导管上下振击,

(3)导管漏水:导管使用前须做密封试验,灌注前检查导管是否漏水、弯曲等缺陷,发现问题要及时更换。在灌注过程中发现漏水应加快灌注速度,并加大混凝土埋深,使管内混凝土超出漏水处。

(4)导管拔出混凝土面:导管提漏有两种原因:a.当导管堵塞时,一般采用上下提振法,使混凝土强行流出,但如果此时导管埋深很少,极易提漏。b.因泥浆过稠,在测量导管埋深时,对砼浇注高度判断错误,而在卸管时多提,使导管提离砼面,也就产生提漏。灌注混凝土过程中,测定已灌混凝土表面标高出现错误,导致导管埋深过小,出现拔脱提漏。特别是灌注后期,易将泥浆中混合的坍土层误为混凝土表面。因此,必须严格按照规程用规定的测身锤测量孔内混凝土表面高度,并认真核对,保证提升导管不出现失误。如误将导管拔出混凝土面,必须及时处理。孔内混凝土面高度较小时,终止浇注,重新成孔;

孔内混凝土面高度较高时,可以用二次导管插入法,其一是导管底端加底盖阀,插入混凝土面1.0m左右,导管料斗内注满混凝土时,将导管提起约0.5m,底盖阀脱掉,即可继续进行水下浇注混凝土施工。由于要克服泥浆对导管的浮力,混凝土面较深时,不宜采用;

此方法使用时,必须由有经验的工程师现场指导,导管长度、吊预制混凝土球阀铁丝长度、铁丝抗拉强度、混凝土面实际位置等数据,必须在事先正确确定。

提升导管要准确可靠,灌注砼过程中随时测量导管埋深,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5)导管被混凝土埋住、卡死:在灌注过程中,导管的埋置深度是一个重要的施工指标。导管埋深过大,以及灌注时间过长,导致已灌混凝土流动性降低,从而增大混凝土与导管壁的摩擦力,加上导管采用已很落后而且提升阻力很大的法兰盘连接的导管,在提升时连接螺栓拉断或导管破裂而产生断桩。导管插入混凝土中的深度应根据搅拌混凝土的质量、供应速度、浇注速度、孔内护壁泥浆状态来决定,一般情况下,以2~6m为宜。

如果导管插入混凝土中的深度较大,供应混凝土间隔时间较长,且混凝土和易性稍差,极易发生“埋管”事故。

如果预料到不能及时供应混凝土(超过1h),混凝土运输距离远,交通堵塞等因素时,除混凝土中加缓凝剂外,导管插入混凝土中的深度不宜太小,据已往经验,以5~6m为宜,每隔15min左右,将导管上下活动几次,幅度以2.0m左右为宜,以免使混凝土产生初凝假象。浇注混凝土中断超过2h,应判为断桩。卡管现象是混凝土配合比在执行过程中的误差大,使坍落度波动大,拌出混合料时稀时干。坍落度过大时会产生离析现象,使粗骨料相互挤压阻塞导管;坍落度过小或灌注时间过长,使混凝土的初凝时间缩短,加大混凝土下落阻力而阻塞导管,都会导致卡管事故。所以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缩短灌注时间,是减少和避免此类事故的重要措施。导管插入混凝土中拔不起来或被拔断,如果桩径较大,可以采用二次导管插入法处理,否则只能补桩、接桩。接桩一般用人工孔的办法处理,清除桩顶残渣,接钢筋笼,浇注混凝土至设计标高。

(6)钢筋笼上浮:当灌注到钢筋笼底部时,应缓慢放料,尽量减小埋深,减小对导管的冲力。

(7)混凝土拌制不符合要求:混凝土配合比中水灰比控制在0.5~0.6,砂率应在40%~50%,粗骨料最大粒径应小于40mm,混凝土坍落度控制在18~20cm,要有良好的流动性、和易性,用料上优先采用中粗沙,级配较好的卵石,矿渣硅酸盐水泥,避免使用普通硅酸盐水泥。

混凝土和易性与水泥品种、砂率有极大的关系,砂率小、粗骨料级配不好,搅拌出的混凝土极易离析,影响水下浇注混凝土质量。

在灌注中出现的种种事故有很多都和混凝土质量有关,所以一定要把好混凝土的质量关。

(8)桩顶空心:产生桩顶空心的因素有:导管插入混凝土中的深度较大,混凝土坍落度小,桩顶空心呈不规则漏斗形,其深度、位置与导管拔出时的位置、桩顶混凝土状态有关。导管埋得太深,拔出时底部已接近初凝,导管拔上后砼不能及时冲填,造成泥浆填入。

防止桩顶空心灌注结束前导管插入混凝土中深度不超过6.0m;灌注结束后,导管拔出混凝土之前,导管上下活动几次,幅度不超过50cm,或者用机械、人工振捣桩顶混凝土,时间不超过20s.尽可能缩短灌注时间,避免使桩顶混凝土产生假凝现象、降低桩顶混凝土的流动性。

(9)桩身有夹渣、夹泥、蜂窝:浇注过程中,须不断测定混凝土面上升高度,并根据混凝土供应情况来确定拆卸导管的时间、长度,以免发生桩身夹渣、夹泥、蜂窝事故。

泥浆过稠,如泥浆比重大且泥浆中含较大的泥块,增加了浇注砼的阻力,因此,在施工中经常发生导管堵塞、流动不畅等现象,有时甚至灌满导管还是不行,最后只好提取导管上下振击,由于导管内储存大量砼,一旦流出其势甚猛,在砼流出导管后,即冲破泥浆最薄弱处急速返上,并将泥浆夹裹于桩内,造成夹泥层;

灌注砼过程中,因导管漏水或导管提漏而二次下球也是造成夹泥层的原因。

使砼面处于垂直顶升状,不使浮浆、泥浆卷入砼是防治夹渣、夹泥、蜂窝的关键。

桩基混凝土水下灌注二次导管施工工法

桩基混凝土水下灌注 二次导管施工工法 1.前言 在桩基混凝土施工中,为减少灌注混凝土时导管堵塞、提升导管时返泥浆等突发事件给桩基带来质量隐患、降低经济损失、保证基础质量、保证工期,本工法由XXXX研发,在XXXX项目中工法得到应用,取得良好效果,保证了工程质量、工期、成本的要求。 2.工法特点 2.0.1 遇到灌注混凝土时导管堵塞、提升导管时返泥浆等突发事件,能及时处理,保证工程的质量和进度,减少经济损失。 2.0.2 本工法要求在二次下导管时,已灌注的混凝土未初凝并且有流动性,导管能在混凝土中上下活动。 2.0.3 施工人员动作熟练,尽量缩短两次灌注混凝土的时间。 2.0.4 遇到突发事件时,及时叫停搅拌站,停止拌合混凝土,现场施工负责人员进行协调,缩短混凝土等待时间。 2.0.5桩头超灌注混凝土高度,比正常情况下长2~3m,有一定的混凝土浪费量。 2.0.6 要求现场施工员、技术员测量混凝土面高度务必准确。 2.0.7 二次下管灌注首批混凝土后,导管内泥浆通过混凝土的压入,务必全部挤出管外。 3.适用范围 采用水下导管灌注法,在灌注混凝土时,遇到导管堵塞、导管提 升返泥浆等突发事件。 4?工艺原理

主要是二次下管灌注首次混凝土后,导管继续向下落 1.0m,继续 浇筑混凝土。 遇到导管堵塞、提升导管返泥浆等突发事件,及时准确测量混凝土面高度;导管堵塞需及时拔除导管,进行疏通冲洗,迅速二次连接导管;让导管下口伸到混凝土面处,灌注二次下管后首批混凝土,再下落导管1.0米,继续按照水下灌注混凝施工方法浇筑混凝土,在此浇筑的过程中严禁拔除导管的长度大于混凝土上升的高度,通过导管 下口混凝土的灌入,始终把混入泥浆的混凝土顶出桩基有效长度范围。5?施工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5.1施工工艺流程

导管水下混凝土灌注施工工艺要求

导管水下混凝土灌注施工工艺要求 土木工程导管灌注水下混凝土是混凝土桩施工的重要工序。在灌注混凝土过程中,应重点注意以下几点: 1)钢筋笼和钻孔的中心要对应,定位要准确。如果是不放到孔底的钢筋笼,要特别注意吊环、吊钩的强度及牢固性。钢筋笼吊放时要保持轴线顺直,位置居中,严禁碰撞孔壁,以免产生坍孔。钢筋笼安放到位后应立即安设导管。 2)在灌首批混凝土之前最好先配制0.1~0.3m3水泥砂浆放入滑阀以上的导管和漏斗中,然后再放入混凝土,确认初灌量备足后,即可剪断铁丝,借助混凝土重量排除导管内的水,使滑阀留在孔底,灌入首批混凝土。 3)注意首批混凝土量必须满足导管埋深不能小于 1.5M,所以漏斗和储料斗及漏斗和输送泵的混凝土储存数量要充足。根据导管内混凝土压力与管外水压力平衡的原则,工程导管内混凝土必须保持的最小高度为:Hd=RwHw/Rc。而管中混凝土的体积就应为Vd=πd2·Hd/4(d为导管直径)。首批混凝土若埋深不足,混凝土下灌后不能埋没导管底口,会导致泥水从导管底口进入。如果出现这种导管入水现象应立即将导管提出,将散落在孔底的混凝土拌合物用空气吸泥机或抓斗机清出,然后重新下导管灌注。 4)首批混凝土灌注正常后,必须连续进行,不得中断。否则先灌入的混凝土达到初凝,将阻止后灌入的混凝土从导管中流出,造成断桩。同时在灌注过程中,应经常用测锤探测混凝土面的上升高度,并适时提升、逐级拆卸导管,保持导管的合理埋深。此时要注意,混凝土灌到孔口不再返出泥浆时可以微向上提动导管,而如果要提升导管0.5到1M以上才能灌入混凝土就应该拆除部分导管。要注意观察孔口是否返出泥浆。当混凝土接近钢筋笼时,宜使导管埋得较深。要注意正确控制导管埋深,如果导管埋人混凝土过深,易使导管与混凝土间摩擦阻力过大,致使导管无法拔出造成事故。而提管过程中要缓缓上提,如过猛易使导管被拉断。所以埋管深度一般应控制在2到6m,或使用附着式震捣器,使导管周围的混凝土不致过早的初凝。同时应注意灌注速度。 5)为确保桩顶质量,在桩顶设计标高以上应加灌0.5~0.8m高度,待桩顶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70%时,将其凿除。在灌注将近结束时,如出现混凝土顶升困难,可在孔内加水稀释泥浆,将部分沉淀土掏出,使灌注工作顺利进行。在拔出最后一段长导

水下混凝土灌注

兵建集团兰新铁路第二双线 项目部二工区 钻孔灌注桩水下混凝土灌注作业指导书

钻孔灌注桩水下混凝土灌注作业指导书 1 适用范围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铁路桥梁钻孔桩基础水下混凝土灌注施工。 2 作业准备 2.1 技术准备 2.1.1 钻孔灌注桩检孔完成,钢筋笼下放、二次清孔干净彻底后,经监理单位检查确认,方可进行水下混凝土灌注。 2.1.2 作业指导书编制后,应在开工前组织技术人员认真学习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阅读、审核施工图纸,澄清有关技术问题,熟悉规范和技术标准。制定施工安全保证措施,提出应急预案。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对参加施工人员进行上岗前技术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收集施工作业层所需的各类参数,包括实测孔深、设计桩顶标高。 2.2 人员配备 现场作业人员均通过岗前培训并具有相当水下混凝土灌注作业施工经验。 2.3 机具配备 各种机械设备均通过相关部门的检测,可进行安全施工生产。 1技术要求 钢筋笼安装就位并经复核平面偏差在10cm,高程在±50cm以内。 沉渣经测定符合摩擦桩≤20cm,端承桩≤5cm的要求。 现场混凝土满足首次灌注埋深≥1m要求,并有保证连续灌注的混凝土供应。

2施工程序 桩基水下混凝土施工程序为:导管水密性试验及安装→二次清孔→混凝土现场检测→首批混凝土→灌注混凝土→导管和导管随混凝土灌注进程的提拔→拆卸→清卸→埋深控制→声测管检查→填写灌注作业记录。 3 工艺流程 水下混凝土灌注的工艺流程见图3.1. 图3.1 水下混凝土灌注的工艺流程

4 施工要求 4.1导管水密性试验及安装 4.1.1导管在使用前或使用一段时间后,除对其规格、质量和拼接构造进行认真的检查外,还需做拼装、过球和水压试验,水压试验时的压力应不小于灌注时导管可能承受的最大压力的1.5倍。 导管壁可能承受的最大压力按下式计算: Pw=1.3(γc x hc-γwx hw) 式中 Pw——导管壁可能承受的最大压力(kg/m2); γc——混凝土容重(kg/m3); hc——导管内混凝土柱最大高度,采用导管全长(m); γw——导管内水或泥浆比重,一般为1.0~1.25 kg/m2,大于1.25时不宜灌注水下混凝土; hw——钻孔内水或泥浆深度(m). 4.1.2 水密试验方法是把拼装好的导管先灌满水,两段封闭,一端焊接出水管接头,另一端焊接进水管接头,并与水泵出水管相接,启动水泵给导管注入压力水,当水泵的压力表压力达到导管需承受的计算压力时,稳压15min后接头及接缝处不渗漏即为合格。 4.1.3 导管可在钻孔旁预先分段拼装,在吊放时逐段拼装。分段拼装时,应仔细检查,变形和磨损严重的不能使用。导管内壁和法兰表面如黏附有灰浆和泥砂应擦拭干净。 4.1.4 导管在吊放时宜用两根钢丝绳分别系吊在最下端一节导管的两个吊耳上,并沿导管每隔6m左右用铁丝将导管和钢丝绳捆扎在一起。

水下混凝土灌注作业指导书

广大铁路土建01标段桥梁工程水下混凝土灌注施工作业指导书 编制: 审核: 批准: 2013年04月01日

水下砼灌注作业指导书 1、适用范围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改建铁路广通至大理线扩能改造工程土建01标段D4K7+315~D4K16+730段桥梁桩基水下混凝土灌注施工。 2、施工准备 2.1.内业准备 灌注前做好钻孔灌注记录以及灌注前技术资料的准备,熟悉规范、标准及技术交底,做好灌注前的灌注记录工作准备工作。 2.2.外业准备 灌注前做好现场检测仪器的准备工作以及施工机械的协调准备,进行灌注前必须报请监理工程师进行导管的密闭性试验,熟悉和了解灌注水下混凝土技术规程及交底。 3、技术要求 3.1 钢筋笼安装就位并经复核平面偏差在10cm,高程在±50cm以内。 3.2 沉渣经测定符合摩擦桩≤20cm,端承桩≤5cm的要求。 3.3 现场混凝土满足首次灌注埋深≥1米要求,并有保证连续灌注的混凝土供应。 4、施工程序与工艺流程 4.1 施工程序

桩基水下混凝土施工程序为:导管水密性试验及安装→二次清孔→混凝土现场检测→首批混凝土→灌筑混凝土→导管和导管随混凝土灌筑进程的提拔→拆卸→清卸→埋深控制→声测管检查→桩头凿除→填写灌筑作业记录。 4.2 工艺流程 水下混凝土灌注的工艺流程见下图。 拆除灌筑设备及钢筋, 重新清孔 混凝土拌制 混凝土运输 封底符合要求 混凝土拌合物入模前性能符合要求 安放隔水栓 安装钢筋笼 灌筑封底混凝土 灌筑桩身混凝土 到达灌筑控制高程 提升导管 导管埋深高度接近 控制值 装填拔管混凝土 安装导管和清孔设备 结束 导管提升、拆卸、清 开始 沉渣厚度符合要求 储料斗安装 拆除清孔设备 二次清孔 否 否 否

水下浇注混凝土灌注桩灌注事故预防及处理要点实用版

YF-ED-J8603 可按资料类型定义编号 水下浇注混凝土灌注桩灌注事故预防及处理要点实 用版 In Order To Ensure The Effective And Safe Operation Of The Department Work Or Production, Relevant Personnel Shall Follow The Procedures In Handling Business Or Operating Equipment. (示范文稿) 二零XX年XX月XX日

水下浇注混凝土灌注桩灌注事故预防及处理要点实用版 提示:该操作规程文档适合使用于工作中为保证本部门的工作或生产能够有效、安全、稳定地运转而制定的,相关人员在办理业务或操作设备时必须遵循的程序或步骤。下载后可以对文件进行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调整使用。 灌注桩属于隐蔽工程,但由于影响灌注桩 施工质量的因素很多,对其施工过程每一环节 都必须要严格要求,对各种影响因素都必须有 详细的考虑,如地质因素、钻孔工艺、护壁、 钢筋笼的上浮、混凝土的配制、灌注等。若稍 有不慎或措施不严,就会在灌注中发生质量事 故,小到塌孔、缩颈,大到断桩报废,给国家 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以致影响工期并对整个工 程质量产生不利影响。所以,必须高度重视并 严格控制钻孔灌注桩的施工质量,尽量避免发

生事故及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以利于工程的顺利进行。 水下浇注混凝土施工是灌注桩质量控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水下浇注混凝土是用混凝土从孔底开始灌注,将孔内泥浆置换出来,成为混凝土桩;浇注过程中,应及时掌握孔内混凝土面上升的高度及导管插入深度,测定每个混凝土面位置应取两个以上的测点,测绳受拉伸、湿度等因素影响,所标长度变化较大,须经常校正。 浇注混凝土必须连续进行,否则先浇灌进去的混凝土达到初凝,将阻止后浇灌的混凝土从导管中流出。施工中,混凝土浇注速度应尽可能地快一些,终止浇注混凝土前,须确定混凝土面真实高度,以见混凝土中粗骨料为准。

水下混凝土灌注施工要点简易版

The Daily Operation Mode, It Includes All The Implementation Items, And Acts To Regulate Individual Actions, Regulate Or Limit All Their Behaviors, And Finally Simplify Management Process. 编订:XXXXXXXX 20XX年XX月XX日 水下混凝土灌注施工要点 简易版

水下混凝土灌注施工要点简易版 温馨提示:本操作规程文件应用在日常的规则或运作模式中,包含所有的执行事项,并作用于规范个体行动,规范或限制其所有行为,最终实现简化管理过程,提高管理效率。文档下载完成后可以直接编辑,请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套用。 现阶段桩基水下混凝土灌注桩工程的施工通常采用导管法进行施工。其原理混凝土拌和物是在一定的落差压力作用下,通过密封连接的导管进入到初期灌注的混凝土下面,顶托着初期灌注的混凝土及其上面的泥浆逐步上升,形成连续密实的混凝土桩身。导管法施工技术要求非常严格,为使水下混凝土灌注桩施工质量得以保证,必须要从施工设备、混凝土配制、灌注等几方面加以控制,以提高水下施工质量。 第一、对施工设备质量要严格要求混凝土灌注所需施工设备、机具要求配套并且性能完

好。这是保证灌注水下混凝土质量的基本前提。 1)施工现场要有备用发电机,要保证备用发电机性能良好,足以应付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断电情况,这样可以防止灌注时间延误,避免造成断桩事故。 2)注意混凝土拌和机类型的选择,宜选用大容量拌和机,在数量上可以保证混凝土的连续灌注。对混凝土拌和机在每次使用前都应进行认真的检查维修。 3)导管是灌注水下混凝土的重要工具,其直径大小要根据灌注混凝土骨料级配要求进行选择。要求导管应具备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且密封性良好,管壁光滑、导管平直,无穿孔裂纹,导管接口处应有弹性密封垫圈。如果导管

水下浇注混凝土灌注桩灌注事故预防及处理要点标准范本

操作规程编号:LX-FS-A58738 水下浇注混凝土灌注桩灌注事故预防及处理要点标准范本 In The Daily Work Environment, The Operation Standards Are Restricted, And Relevant Personnel Are Required To Abide By The Corresponding Procedures And Codes Of Conduct, So That The Overall Behavior Can Reach The Specified Standards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A4打印/ 新修订/ 完整/ 内容可编辑

水下浇注混凝土灌注桩灌注事故预防及处理要点标准范本 使用说明:本操作规程资料适用于日常工作环境中对既定操作标准、规范进行约束,并要求相关人员共同遵守对应的办事规程与行动准则,使整体行为或活动达到或超越规定的标准。资料内容可按真实状况进行条款调整,套用时请仔细阅读。 灌注桩属于隐蔽工程,但由于影响灌注桩施工质量的因素很多,对其施工过程每一环节都必须要严格要求,对各种影响因素都必须有详细的考虑,如地质因素、钻孔工艺、护壁、钢筋笼的上浮、混凝土的配制、灌注等。若稍有不慎或措施不严,就会在灌注中发生质量事故,小到塌孔、缩颈,大到断桩报废,给国家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以致影响工期并对整个工程质量产生不利影响。所以,必须高度重视并严格控制钻孔灌注桩的施工质量,尽量避免发生事故及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以利于工程的顺利进行。

水下混凝土浇筑方案

恒通物流集散中心 水 下 混 凝 土 浇 筑 施 工 方 案 编制: 审核: 审批: 日期: 中铁八局集团市政工程有限公司恒通物流集散中心项目经理部

一、工程概况 人工挖孔桩施工的 最后阶段,由于地下水过大及地下水位过高,导致 孔桩开挖及混凝土浇筑施工无法正常进行,未避免孔桩护壁经长期浸泡至 垮塌。且为保证混凝土的 质量和结构强度,设计单位、地勘单位、监理单 位、施工单位以及建设单位经过详细的 讨论和论证,最后确定具体的 施工 方法: 1)、G-28孔涌泥量大、泥层厚( 7.5米)、桩径小( 1米桩),加之 地下水水位高。继续直接开挖存在极大安全隐患。决定采用 C20低标号混 凝土填芯并增加护壁(以 5°角插入Φ 14钢筋,保证护壁厚度为 30cm )后 继续扩孔下挖。 实际工程数量以现场联系单为准。 2)、混凝土的 浇筑采用水下混凝土浇筑 序号 1 桩号 G-19 B-21 E1-22 D1-26 G-27 C1-28 A-30 G-31 F-31 孔深 22.4 18 水深 10.6 5.7 6.7 3.2 4.2 2.8 3.4 3.1 4.2 3.7 2.8 部位 6#楼 8#楼 8#楼 8#楼 8#楼 8#楼 8#楼 9#楼 9#楼 9#楼 9#楼 2 3 20.1 15.5 15.5 13.2 14 4 5 6 7 8 14.2 15.2 14.6 13.6 9 10 11 A-32 A-33

实际浇筑水下桩根数及工程数量以现场联系单为准。 本方案详细说明水下混凝土浇筑的施工方法 二、水下混凝土的施工方法 1、施工准备 根据设计要求,水下灌注的混凝土必须具有良好的和易性,坍落度宜 采用 160~220mm,且应按设计混凝土等级提高一级浇筑。达到 C30。配合比需有实验室报告。 2、水下混凝土导管浇注法的参数计算 1)、管外地下水压力的计算 由于桩基础是在地下水中浇筑,为保证砼能顺利通过导管下注,必须 使管内砼在其底部出口的压力大于管外地下水压力(超压力 P)。为此导管内的混凝土产生的压力和使管内砼流出管底的超压力P之间应满足下式: γ H-γ H≥ P C C W CW 其中: γ—砼拌合物容重,取 25KN/m; C H—导管顶部至桩孔内已浇砼面的高差,取最深孔H=22.4m; C C γW —桩孔内地下水的容重,考虑水中所含砂土率,取 12KN/m ; H CW—桩孔内地下水的高度,即地下水面与桩孔内已浇砼面之高差, 取H =10.6m; CW P—根据砼导管浇筑作用半径≤ 2.5m,确定其超压力须≥ 75KN/m;

导管法灌注水下混凝土操作工艺

采用导管法灌注水下混凝土操作工艺 (1)灌注水下混凝土时的混凝土拌合物供应能力,应满足桩孔在规定时间内灌注完毕,混凝土灌注时间不得长于首批混凝土初凝时间。 (2)混凝土运输宜选用混凝土泵或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在运距小于200m 时,可采用机动翻斗车或其他严密、不漏浆、不吸水、便于装卸的工具运输,需保证混凝土不离析具有良好的和易性和流动性。 (3)灌注水下混凝土一般采用钢制导管回顶法施工,导管内径为200?250mm ,视桩径大小而定,壁厚不小于 3mm ;直径制作偏差不应超过 2mm ;导管接口之间采用丝扣或法兰连接,连接时必须加垫密封圈或橡胶垫,并上紧丝扣或螺栓。导管使用前应进行水密承压和接头抗拉试验(试水压力一般为0.6?I.OMPa ),确保导管口密封性。导管安放前应计算孔深和导管的总长度,第一节导管的长度一般为 4?6m,标准节一般为2?3m,在上部可放置 2?3 根 0.5?1.0 的短节,用于调节导管的总长度。导管安放时应保证导管在孔中的位置居中,防止碰撞钢筋骨架及砼均匀扩散。 ( 4)水下混凝土配置 1 )水下混凝土必须具备良好的和易性,在运输和灌注过程中应无显著离 析。泌水现象,灌注时应保持足够的流动性。配合比应通过试验,坍落度宜为 180?220mm 。(砼采用自密性砼) 2)混凝土配合比的含砂率宜采用 0.4?0.5,并宜采用中砂;粗骨料的最大粒径应 <40mm ;水灰比宜采用 0.5?0.6.

3)水泥用量不少于 360kg/m 3,当掺有适宜数量的减水缓凝剂或粉煤灰时,可不下于 300 kg/m 3。 4)混凝土中应加入适宜数量的缓凝剂,使混凝土的初凝是时间长于整根桩的灌注时间。 5)首批灌注混凝土数量的要求:首批灌注混凝土数量应能满足导管埋入混凝土中 0.8m 以上。所需混凝土数量可参下式计算: V》R2(H I+H2)+兀r2h i (13-1)式中 V—灌注首批混凝土所需数量(m3); R —桩孔半径( m) H I—桩孔底至导管底端间距,一般为 0.3?0.5m ; H2—导管初次埋置深度,不小于 0.8m r—导管半径(m) h i —桩孔内混凝土达到埋置深度 H2时,导管内混凝土柱平衡导管外泥浆压力所需的高度。混凝土灌注时,可在导管顶部放置混凝土漏斗,其容积大于首批灌注混凝土数量,确保导管埋入混凝土中的深度。 ( 6)灌注水下混凝土的技术要求 1 )混凝土开始灌注时,漏斗下的封水塞可采用预制混凝塞、木塞或充气球胆。 2)混凝土至灌注地点时,应检查其均匀性和坍落度,如不符合要求应进行第二次拌合,二次拌合后仍不符合要求时不得使用。 3)第二次清孔完毕,检查合格后应立即进行水下混凝土灌注,其时间间隔不宜大于 30min 。 4)首批混凝土灌注后,混凝土应连续灌注,严禁中途停止。 5)在灌注过程中,应经常测探井孔内混凝土面的位置,及时地调整导管

水下灌注混凝土工艺

水下灌注混凝土工艺 -----工法研究院 1.一、水下灌注混凝土基本原理 普遍采用导管灌注法。即利用封闭的连接钢管(或满足强度刚度要求的非金属管)作为水下混凝土的输送通道,管的下部埋入混凝土适当的深度,使连续不断灌入的混凝土与桩孔内的水或泥浆隔离并逐步形成桩身。 1.二、水下灌注混凝土主要机具①向水下输送混凝土用的导管。 一般采用壁厚为4~6mm的无缝钢管制作或钢板卷制焊成。导 管直径应按桩径和每小时需要通过的混凝土数量决定,但最小 直径不宜小于200mm;导管的分节长度应按工艺要求确定, 一般为2m,最下端一节导管应为1.5~6m,为配合导管柱长 度,上部导管长为1m、0.5m或0.3m;导管可采用法兰盘连 接、穿绳接头、活接头螺母连接以及快速插接连接;用橡胶“O” 型密封圈或厚度为4~5mm的橡胶垫圈密封,严防漏水;应进 行连接和充水试验,以保证密封性能可靠和在水下作业时导管 不漏水,检验水压一般为0.6~1.0MPa,不漏水为合格。 2.②漏斗和储料斗。可用4~6mm钢板制作,要求不漏浆、不挂浆,漏泄顺畅彻底。 应有足够的容量以保证首批灌入的混凝土(既初灌量)能达到要求的埋管深度。 3.③首批混凝土填充漏斗所用的堵住漏斗底部的封口板,采用钢板制作,亦可采用混 凝土或者木料制成的球塞等。 4.④升降安装导管、漏斗的设备(现场可使用吊车、挖机或桩架等)以及混凝土的搅 拌设备(搅拌机或使用商砼)。 5. 6.三、水下灌注混凝土施工流程①沉放钢筋笼。 7.②安放导管。在导管底部开放的状态下将导管缓慢的沉到距孔底300~500mm的 深度处。

8.③将封口板或球塞放在漏斗底部,封口板用细钢丝绳引出。 9.④灌入首批混凝土,加满整个料斗。 10.⑤将封口板或者球塞向上拔出,初灌混凝土,导管埋入混凝土面1.5米以上。 11.⑥连续灌注混凝土,上提导管,导管下口要始终埋在混凝土面下2米以上,严禁提 出。 12.⑦混凝土灌注完毕,拔出护筒。 13. 14. 1.四、水下混凝土灌注施工要点①灌注首批混凝土时,导管埋入 混凝土内的深度不小于1.5米。混凝土的初灌量宜按下式计算:2. 3. 式中: -----------混凝土的初灌量,; d-----------桩孔直径,m; ----------导管内径,m; L-----------钻孔深度,m; H-----------导管埋入混凝土深度,一般取1.5m; h------------导管下端距灌注前测得的孔底高度,一般取h=0.3~0.5m; t------------灌注前孔底沉渣厚度,m。 ②连续灌注混凝土:首批混凝土灌注正常后,应连续不断灌注混凝土,严禁中途停工(两次混凝土灌注间隔不能大于30min)。在灌注过程中,应经常用测锤探测混凝土面的上升高度,并适时提升、逐级拆卸导管,保持导管的合理深度。探测次数一般不宜少于所使用的导管节数,并应在每次起升导管前探测1次管内外混凝土面高度。遇特别情况(局部严重超径、缩径、漏失层位和灌注量特别大的桩孔等)应增加探测次数,同时观察返水情况,以正确分析和判定孔内情况。③导管的埋深:导管的埋深大小对灌注质量影响很大。埋深过小,往往会使管外混凝土面上的浮浆沉渣夹裹卷入管内形成夹层;埋深过大,导管底口的起压力减小,管内混凝土不易流出,容易堵管。最大埋深不宜超过最下端导管长度或6m。 导管的埋深选择 连续灌注埋深 导管直径(mm)初灌埋深(m) 正常灌注(m)最小埋深(m) 200 1.5~2.0 3.0~4.0 1.5~2.0 250 1.2~1.5 2.5~3.5 1.5~2.0

水下混凝土灌注施工要点实用版

YF-ED-J4140 可按资料类型定义编号 水下混凝土灌注施工要点 实用版 In Order To Ensure The Effective And Safe Operation Of The Department Work Or Production, Relevant Personnel Shall Follow The Procedures In Handling Business Or Operating Equipment. (示范文稿) 二零XX年XX月XX日

水下混凝土灌注施工要点实用版 提示:该操作规程文档适合使用于工作中为保证本部门的工作或生产能够有效、安全、稳定地运转而制定的,相关人员在办理业务或操作设备时必须遵循的程序或步骤。下载后可以对文件进行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调整使用。 现阶段桩基水下混凝土灌注桩工程的施工通常采用导管法进行施工。其原理混凝土拌和物是在一定的落差压力作用下,通过密封连接的导管进入到初期灌注的混凝土下面,顶托着初期灌注的混凝土及其上面的泥浆逐步上升,形成连续密实的混凝土桩身。导管法施工技术要求非常严格,为使水下混凝土灌注桩施工质量得以保证,必须要从施工设备、混凝土配制、灌注等几方面加以控制,以提高水下施工质量。 第一、对施工设备质量要严格要求混凝土

灌注所需施工设备、机具要求配套并且性能完好。这是保证灌注水下混凝土质量的基本前提。 1)施工现场要有备用发电机,要保证备用发电机性能良好,足以应付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断电情况,这样可以防止灌注时间延误,避免造成断桩事故。 2)注意混凝土拌和机类型的选择,宜选用大容量拌和机,在数量上可以保证混凝土的连续灌注。对混凝土拌和机在每次使用前都应进行认真的检查维修。 3)导管是灌注水下混凝土的重要工具,其直径大小要根据灌注混凝土骨料级配要求进行选择。要求导管应具备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且密封性良好,管壁光滑、导管平直,无穿孔裂

水下混凝土灌注桩施工技术要点

水下混凝土灌注桩的方法具有操作方便、构造简单等优点。但是,由于水下混凝土灌注桩施工过程大多是在水下进行施工,不能很好地观察施工情况,隐蔽性非常强,如果发生事故处理比较困难。所以,在进行水下混凝土灌注中,要遵守施工工艺步骤进行施工,从而更好地控制施工质量,保证后续施工可以顺利进行。 1水下混凝土灌注桩施工前的质量控制 在正式开展混凝土灌注前,首先必须要保证全体施工人员都拥有过关的专业技能,并且其具备的技术要与混凝土灌注施工要求呈现切合性,在明确混凝土灌注施工由分包商负责进行时,需要确保其实践能力及其组织能力能够根据预前方案开展施工,并保质保量的有序进行。其次,预前方案内容要体现出明显的科学性、完善性和精准性。再次,在开展混凝土灌注前,要保证施工绘图与预前方案的切合性,并充分检测各个设备的状态,对施工所需要材料要进行精准的检查。最后,要运用专业技术和以上材料、设备进行试施工,不仅能够检 测出材料设备与施工方案的切合性,而且还能够确保施工整体过程的安全可靠性。 2水下混凝土灌注桩施工时的质量控制 2.1成孔的质量控制 第一,顺着中心线上的标准点来测量放线,以确定桩位,检测桩位中线是否与桩位上标准线重合,从各个角度来检测桩基是否平整。在此过程中,还要检测机架枕木的稳固性,在钻孔操作中要始终把握好设备运行的平衡性,并反复检测成孔是否规整、垂直,一旦有偏离标准线的情况,必须要及时做出调节;第二,必须要精准检测桩基入孔洞时的平衡性,同时结合事前的实地勘测记录显示的持力层等高线与孔洞中的垂直线是否相等,并及时做出笔录,观察钻孔设备的型号、质量等,反复查看桩基入孔洞时的持力层状态,取得样本后,可以将其与试成桩时的岩样相比对,最后还要对孔洞基底部和桩基

水下混凝土灌注施工要点

水下混凝土灌注施工要点 现阶段桩基水下混凝土灌注桩工程的施工通常采用导管法进行施工。其原理混凝土拌和物是在一定的落差压力作用下,通过密封连接的导管进入到初期灌注的混凝土下面,顶托着初期灌注的混凝土及其上面的泥浆逐步上升,形成连续密实的混凝土桩身。导管法施工技术要求非常严格,为使水下混凝土灌注桩施工质量得以保证,必须要从施工设备、混凝土配制、灌注等几方面加以控制,以提高水下施工质量。 第一、对施工设备质量要严格要求混凝土灌注所需施工设备、机具要求配套并且性能完好。这是保证灌注水下混凝土质量的基本前提。 1)施工现场要有备用发电机,要保证备用发电机性能良好,足以应付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断电情况,这样可以防止灌注时间延误,避免造成断桩。 2)注意混凝土拌和机类型的选择,宜选用大容量拌和机,在数量上可以保证混凝土的连续灌注。对混凝土拌和机在每次使用前都应进行认真的检查维修。 3)导管是灌注水下混凝土的重要工具,其直径大小要根据灌注混凝土骨料级配要求进行选择。要求导管应具备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且密封性良好,管壁光滑、导管平直,无穿孔裂纹,导管接口处应有弹性密封垫圈。如果导管接头密封不严,焊缝破裂,水从接头或焊缝中浸入会引起,因此施工之前须要进行水密、承压和接头抗拉试验。

4)储料斗、漏斗、溜槽以及其他有关灌注机具使用前都应进行检查,以保证和施工质量。同时,储料斗的大小要满足首次封底混凝土存储数量的要求。 第二、严格控制混凝土的配合比水下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和材料应符合设计要求和《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DL/T5144-2001)的规定。选用骨料要重点注意以下几点: 1)水泥一般选用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硅酸盐水泥,初凝时间宜不早于1.5h,宜选用标号在P.O32.5以上的水泥。所选的水泥品种应通过初凝时间和抗压强度试验。要注意水泥的用量要达到规范规定的标准。 2)粗骨料宜选用坚硬的碎石,碎石采用反击破设备加工。骨料最大粒径不应大于导管直径的1/6~1/8和钢筋最小净距的1/4,同时粒径在40mm以内。粗骨料的级配应保证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和易性。细骨料宜采用级配良好的中、粗砂。混凝土的含砂率一般为45%~50%,水灰比宜采用0.5~0.6。 3)为提高和易性,混凝土中宜掺入外加剂,水下混凝土常用的外加剂有减水剂、缓凝剂等,掺入外加剂前,必须经过实验,以确定外加剂的使用种类、掺入量和掺入程序。总之,混凝土的配合比必须与导管灌注水下混凝土相适应。合适的配合比应使混凝土具有足够的可塑性和粘聚性,易于在导管中流动而又不易离析。而且一般来说,当水下混凝土的强度高时,其耐久性也好。因而要从水泥标号的选择、水泥及水的用量比例、骨料的种类和性质及掺用外加剂等几个方面考

2021版用直升导管法灌注水下混凝土的质量控制

2021版用直升导管法灌注水下混凝土的质量控制 Security technology is an industry that uses security technology to provide security services to society. Systematic design, service and management.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AQ-SN-0242

2021版用直升导管法灌注水下混凝土的质 量控制 水下混凝土工程的施工可采用直升导管法、箱袋法、铺石灌浆法和混凝土泵输送法等。本文结合宛坪高速公路的具体情况,探讨采用直升导管法灌注水下混凝土的一系列质量控制措施。 用直升导管法灌注水下混凝土,是将混凝土拌和物是通过导管下口,进入到初期灌注的混凝土(作为隔水层)下面,顶托着初期灌注的混凝土及其上面的泥浆或水上升。为使灌注工作顺利进行,应尽量缩短灌注时间,坚持连续作业,使灌注工作在首批混凝土初凝以前的时间完成。 1灌注机具的准备 1.1导管 导管是灌注水下混凝土的重要工具,用钢板卷制焊成或采用无

缝钢管制成。其直径按桩长、桩径和每小时需要通过的混凝土数量决定,可按表1选用。为了保证导管强度和刚度,管壁厚度根据导管直径、总长度和制成方法宜按表2选用。 导管连接方法有法兰盘、丝扣和卡口3种。法兰盘连接已逐渐被淘汰。丝扣连接如同钻探用钻杆一样,导管两端外周有公、母丝扣,连接时将导管接公母丝扣套入,用管子钳扳手拧紧。此法仅能用于无缝钢管制成的导管。 导管分节长度应便于拆装和搬运,并小于导管提升设备的提升高度。中间节一般长2m左右,下端节可加长至4~6m,漏斗下可配长约1m的上端节导管,以便调节漏斗的高度。中间节两端焊有法兰,以便用螺栓互相连接。上下两节法兰盘之间,应垫以4~5mm厚橡胶垫圈,其宽度外侧齐法兰盘外边缘,内侧宜稍窄于法栏内缘。为防止在提升导管时卡挂钢筋骨架,可在每节导管上套装一个用1.5mm 厚钢板制的锥形活动护罩,以便在提升导管时,罩住下法兰。 导管制作应力求坚固,内壁应光滑、顺直、光洁和无局部凹凸。各节导管内径应大小一致,偏差不大于±2mm。

水下灌注混凝土说明

水下灌注混凝土也称导管混凝土,是将混凝土通过竖立的管子,依靠混凝土的自重进行灌注的方法。适用于灌注围堰、沉箱基础、沉井基础、地下连续墙、桩基础等水下或地下工程。混凝土从管子底端缓慢流出,向四周扩大分布,不致被周围的水流所扰动,从而保证质量。采用此法时,混凝土必须具有良好的和易性,含砂率在40~50%之间,粗骨料宜用不大于3.8厘米的卵石,水灰比控制在0.44左右,混凝土中可掺入缓凝、塑化等外加剂。 基本简介 基本原理 灌注混凝土前的准备工作 施工步骤及常见问题的处理措施 灌注顺利结束 基本简介 基本原理 灌注混凝土前的准备工作 施工步骤及常见问题的处理措施 灌注顺利结束 基本简介 导管直径一般为最大石子粒径的8倍,管子间距一般为4.5米。施工时,为防止水流、杂物进入导管,下管前可将管子底端塞住,借第一罐混凝土的重量把塞子冲开,使混凝土灌注就位,深水作业时要防止管子浮起,下管时可将管子充水,在管顶装一紧贴管壁的橡胶球,然后灌入混凝土,将球顺管子压出,即可进行灌注。随灌注随将管子缓慢提起,每次提升幅度约为15~60厘米。灌注时应防止导管摆动,以免混凝土产生空洞。导管法适于灌注水下混凝土。养护条件良好时,28天强度一般可达28~56兆帕。 现阶段桩基水下混凝土灌注桩工程的施工通常采用导管法进行施工。 基本原理 其原理混凝土拌和物是在一定的落差压力作用下,通过密封连接的导管进入到初期灌注的混凝土下面,顶托着初期灌注的混凝土及其上面的泥浆逐步上升,形成连续密实的混凝土桩身。导管法施工技术要求非常严格,为使水下混凝土灌注桩施工质量得以保证,必须要从施工设备、混凝土配制、灌注等几方面加以控制,以提高水下施工质量。 灌注混凝土前的准备工作 (此为监理需要检测的内容也是施工单位需要做的内容) 成孔检查 施工单位在桩基钻挖孔成孔后首先进行成孔的自检,主要检测内容有:成孔的孔口标高,孔底标高,孔的倾斜度,实际孔深,直径,护壁高度,清空情况,孔底沉淀层厚度,孔内渗水情况,然后将自检报告呈递给监理单位,测量监理工程师到现场进行检测,合格以后批准进行下一步的施工工序。 钢筋笼绑扎情况的检查 成孔满足设计要求后,在施工单位已经呈递钢筋笼绑扎情况自检报告以后,监理工程师或者监理工程师指派相应监理员到现场进行钢筋笼绑扎情况的检查,检查的主要内容有:钢筋笼的高度是否满足要求,主筋根数是否正确,箍筋间距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加强筋根数,间距

浅谈钻孔灌注桩水下混凝土配合比要求

浅谈钻孔灌注桩水下混凝土配合比要求 摘要:为了确保基础灌注桩的施工质量,具体分析了水下混凝土配制的基本要求以及提高水下混凝土的粘聚性、流动性、强度和耐久性等措施。 关键词:水下混凝土、粘聚性、流动性、强度、耐久性 1、配制水下混凝土的基本要求 水下混凝土是在特殊环境下的施工和凝结硬化。为了保证混凝土的强度和良好性能,使其能承受上部结构的各种外力,对水下混凝土应有以下基本要求: (1)粘聚性。为了使水下混凝土质量均匀,并经受一定距离下落后不产生或少产生离析现象,因此混凝土拌和物必须具有优质的粘聚性。 (2)流动性。水下混凝土是在不使用振动器的情况下施工的,混凝土的整平、密实均由混凝土本身重量自动流平来完成。因此,混凝土必须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才能达到混凝土良好的施工和易性能。 (3)强度。由于水下混凝土是在看不见、摸不到的水下施工和凝结硬化,这样,混凝土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地下水的渗透影响,改变水灰比,并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均匀性以及其他性能。因此水下混凝土在配合比的设计和施工工艺中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以保证混凝土有足够的强度,避免造成质量事故。 (4)耐久性。水下混凝土在施工后凝结硬化,并长期承受各种荷载作用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除强度满足要求外,还必须考虑耐久性能,如渗透性和耐蚀性等。对水下混凝土必须严格控制最大水灰比和最小水泥用量,以保证混凝土能达到规定的使用寿命。 以上这些基本要求,都受到所用材料的种类、性能、用量等的影响。与水泥的品种、标号、用量,混凝土的单位用水量,粗细集料的粒径、级配、空隙率及其他表面的形状、性质、施工温度、湿度、环境、施工机械、拌和时间以及有无使用外掺剂等因素有关。因此,水下混凝土必须对其所用的各种材料的性能和用量有严格要求。综合考虑各方面利弊,选用的各种材料既要科学合理经济实用,还要符合水下混凝土特殊要求。这样,工程质量才有可靠的保证。 2、水下混凝土的配制 为了满足水下混凝土的基本要求,混凝土的配制是关键。因此,根据相关规范的要求,对水下混凝土的配制提出了技术要求,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水泥。可选用矿渣水泥、火山灰水泥、粉煤灰水泥、普通水泥等,水泥的初凝时间不宜少于2.5h,标号不宜低于32.5,若使用52.5水泥,也不能减少用量,更不能采用早强型。所选用的水泥必须提供质量证明书或合格证。

水下混凝土灌注施工要点正式版

Guide operators to deal with the process of things, and require them to be familiar with the details of safety technology and be able to complete things after special training.水下混凝土灌注施工要点 正式版

水下混凝土灌注施工要点正式版 下载提示:此操作规程资料适用于指导操作人员处理某件事情的流程和主要的行动方向,并要求参加施工的人员,熟知本工种的安全技术细节和经过专门训练,合格的情况下完成列表中的每个操作事项。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现阶段桩基水下混凝土灌注桩工程的施工通常采用导管法进行施工。其原理混凝土拌和物是在一定的落差压力作用下,通过密封连接的导管进入到初期灌注的混凝土下面,顶托着初期灌注的混凝土及其上面的泥浆逐步上升,形成连续密实的混凝土桩身。导管法施工技术要求非常严格,为使水下混凝土灌注桩施工质量得以保证,必须要从施工设备、混凝土配制、灌注等几方面加以控制,以提高水下施工质量。 第一、对施工设备质量要严格要求混

凝土灌注所需施工设备、机具要求配套并且性能完好。这是保证灌注水下混凝土质量的基本前提。 1)施工现场要有备用发电机,要保证备用发电机性能良好,足以应付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断电情况,这样可以防止灌注时间延误,避免造成断桩事故。 2)注意混凝土拌和机类型的选择,宜选用大容量拌和机,在数量上可以保证混凝土的连续灌注。对混凝土拌和机在每次使用前都应进行认真的检查维修。 3)导管是灌注水下混凝土的重要工具,其直径大小要根据灌注混凝土骨料级配要求进行选择。要求导管应具备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且密封性良好,管壁光滑、

导管法灌注水下混凝土

操作工艺 (1)灌注水下混凝土时的混凝土拌合物供应能力,应满足桩孔在规定时间内灌注完毕,混凝土灌注时间不得长于首批混凝土初凝时间。 (2)混凝土运输宜选用混凝土泵或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在运距小于200m时,可采用机动翻斗车或其他严密、不漏浆、不吸水、便于装卸的工具运输,需保证混凝土不离析具有良好的和易性和流动性。(3)灌注水下混凝土一般采用钢制导管回顶法施工,导管内径为200~250mm,视桩径大小而定,壁厚不小于3mm;直径制作偏差不应超过2mm;导管接口之间采用丝扣或法兰连接,连接时必须加垫密封圈或橡胶垫,并上紧丝扣或螺栓。导管使用前应进行水密承压和接头抗拉试验(试水压力一般为0.6~1.0MPa),确保导管口密封性。导管安放前应计算孔深和导管的总长度,第一节导管的长度一般为4~6m,标准节一般为2~3m,在上部可放置2~3根0.5~1.0的短节,用于调节导管的总长度。导管安放时应保证导管在孔中的位置居中,防止碰撞钢筋骨架。 (4)水下混凝土配置 1)水下混凝土必须具备良好的和易性,在运输和

保持足够的流动性。配合比应通过试验,坍落度宜为180~220mm。 2)混凝土配合比的含砂率宜采用0.4~0.5,并宜采用中砂;粗骨料的最大粒径应<40mm;水灰比宜采用0.5~0.6. 3)水泥用量不少于360kg/m3,当掺有适宜数量的减水缓凝剂或粉煤灰时,可不下于300 kg/m3。 4)混凝土中应加入适宜数量的缓凝剂,使混凝土的初凝是时间长于整根桩的灌注时间。 5)首批灌注混凝土数量的要求: 首批灌注混凝土数量应能满足导管埋入混凝土中0.8m以上。 所需混凝土数量可参下式计算: V≥πR2(H1+H2)+πr2h1 (13-1) 式中 V—灌注首批混凝土所需数量(m3); R—桩孔半径(m) H1—桩孔底至导管底端间距,一般为0.3~0.5m; H2—导管初次埋置深度,不小于0.8m r—导管半径(m) h1—桩孔内混凝土达到埋置深度H2时,导管内混凝土柱平衡导

导管法水下灌注混凝土注意事项

导管法水下灌注混凝土注意事项 ?第一、对施工设备质量要严格要求 ?混凝土灌注所需施工设备要求配套并且完好。这是保证水下灌注混凝土质量的基本前提。要重点强调以下施工设备的质量: ?1)备用发电机数量充足。要保证工地的备用发电机性能良好,足以应付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电网断电情况,这样可以防止灌注时间延误,避免造成断桩事故。 ?2)注意混凝土拌和机类型的选择,宜选用大容量拌和机,在数量上可以保证混凝土的连续灌注。对混凝土拌和机在每次使用前都应进行认真的检查维修。 ?3)工程导管是灌注水下混凝土的重要工具,其直径大小要根据灌注强度要求进行选择。要求导管应具备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且密封性良好,管壁光滑、导管平直,无穿孔裂纹,导管接口处应有弹性垫圈密封。如果导管接头密封不严,焊缝破裂,水从接头或焊缝中浸入会引起事故,因此施工之前必须要进行水密、承压和接头抗拉试验。

?4)储料斗、漏斗、溜槽以及其他有关灌注机具使用前都应进行检查,以保证施工安全和施工质量。 ?第二、严格控制混凝土的配合比 ?水下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和材料应符合设计要求和《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DL/T5144-2001)的规定。选用骨料要重点注意以下几点 ?1)水泥一般选用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硅酸盐水泥,初凝时间宜不早于1.5h,宜选用标号在325以上的水泥。所选的水泥品种应通过初凝时间和抗压强度试验。要注意水泥的用量要达到规范规定的标准。 ?2)粗骨料宜选用坚硬的卵砾石和碎石,应优先采用符合要求的卵石。骨料最大粒径不应大于导管直径的1/6~1/8和钢筋最小净距的1/4,同时粒径在40mm以内。粗骨料的级配应保证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和易性。细骨料宜采用级配良好的中、粗砂。混凝土的含砂率一般为45%~50%,水灰比宜采用0.5~0.6。 ?3)为提高和易性,混凝土中宜掺入外加剂,水下混凝土常用的外加剂有减水剂、缓凝剂和早强剂等,掺入外加剂前,必须经过实验,以确定外加剂的使用种类、掺入量和掺入程序。 ?总之,混凝土的配合比必须与工程导管灌注水下混凝土相适应。 合适的配合比应使混凝土具有足够的可塑性和粘聚性,易于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