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形象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7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古诗词鉴赏之鉴赏诗歌的形象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诗歌中的形象,感受诗人的情感。
2. 学会分析诗歌中的形象,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诗词的热爱。
教学重点:1. 诗歌中的形象及其作用。
2. 分析诗歌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形象背后的深层含义。
2. 运用方法分析诗歌形象。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介绍诗歌的形象,引发学生对诗歌形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诗歌形象的概念及其作用。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诗歌形象的基本特点,分析诗歌形象的方法,并通过具体实例进行讲解。
4. 课堂练习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提高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诗歌形象在古诗词鉴赏中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发学生对诗歌形象的思考。
2. 案例分析教师选取具体诗歌,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分析诗歌形象,理解诗人的情感。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诗歌形象的分析成果,互相学习,提高鉴赏能力。
4. 课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检验自己对诗歌形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形象在古诗词鉴赏中的作用。
三、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诗歌形象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的掌握情况。
2. 练习题:评估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分析诗歌形象的能力。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品质。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诗歌形象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
2. 选取一首古诗词,运用所学方法分析诗歌形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古诗词鉴赏相关教材。
2. 课件:教师自制的课件。
3. 练习题:针对诗歌形象的练习题。
4. 参考资料:关于古诗词鉴赏的资料。
古诗词鉴赏之鉴赏诗歌的形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诗歌形象的概念及其在古诗词中的重要性。
(2)学会从诗歌的形象入手,分析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艺术特色。
(3)能够欣赏古代诗词中的优美形象,提高审美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分析经典古诗词,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2)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形象的特点和作用。
(3)学会运用形象思维,感悟诗歌的艺术魅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诗词中形象的美,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2)提高人文素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 诗歌形象的概念与分类:介绍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等。
2. 诗歌形象的作用:分析形象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如衬托、象征、寓意等。
3. 诗歌形象的鉴赏方法:从形象入手,解读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艺术特色。
4. 经典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古诗词,分析其中的形象特点和艺术魅力。
5. 实践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鉴赏一首陌生的古诗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诗歌形象的概念及其在古诗词中的重要性,学会从形象入手鉴赏诗歌。
2. 难点:深入理解诗歌形象的特点和作用,运用形象思维感悟诗歌的艺术魅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首优美的古诗词引起学生对诗歌形象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2.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诗歌形象的概念、作用和鉴赏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经典古诗词中的形象特点,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4. 实践练习:让学生选取一首古诗词,运用所学方法进行鉴赏。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2.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理解能力和鉴赏水平。
3. 实践练习:评估学生在实践练习中的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4.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5.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实践成果,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古典诗歌鉴赏之诗歌形象一、引言大家好,我是李教授。
今天,我们一起来聊聊古典诗歌中那些鲜活的形象。
这些形象就像是诗中的精灵,它们或灵动、或深沉,总能在读者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那么,这些形象是如何塑造的呢?又是如何与诗人的情感和思想相互交织的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走进古典诗歌的世界,探索其中的奥秘。
二、诗歌形象的重要性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更是情感的载体。
而诗歌中的形象,则是情感表达的重要手段。
一个生动的形象,能够跨越时空的限制,触动读者的心灵。
比如,杜甫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两句,通过“国破”和“城春”这两个鲜明的对比,将战争带来的破坏与春天的生机勃勃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既展现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也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
这样的形象,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的情感,也引发了他们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
三、诗歌形象的塑造那么,诗歌形象是如何在诗人的笔下诞生的呢?诗人需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
这个主题就像是一个灯塔,指引着诗人的创作方向。
有了主题之后,诗人就需要通过观察和想象,去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和情感。
在这个过程中,诗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诗人需要运用丰富的词汇和生动的比喻,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融入形象之中。
诗人还需要学会如何通过节奏、韵律和结构来增强形象的表现力。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短短四句,却描绘出了一个寂静的夜晚,明亮的月光洒在窗前,让人不禁想起远方的家乡。
这种简洁而富有画面感的描写,正是诗人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的体现。
四、诗歌形象与诗人情感的关系诗歌形象与诗人的情感是密不可分的。
诗人的情感往往会影响到他们选择的形象和表现手法。
同样,诗歌形象也会反过来影响诗人的情感。
在创作过程中,诗人往往会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形象之中,使得形象更加饱满和真实。
比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这两句诗,通过描绘山林在雨后的清新景象,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歌的形象鉴赏诗歌的形象鉴赏诗歌的形象包括意象、人物形象。
诗歌的形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因此,只有真正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人思想感情。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诗歌的形象鉴赏,欢迎大家分享。
一、鉴赏诗歌的意象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事物形象(景物、山川草木等)表现诗人的主观的感情。
客观事物形象,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更是含有“意”(情感)的形象,即“意象”。
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
1、抓景物特点,探知诗人的感情“诗言歌咏,见景生情”,诗人的写景作为后一两句的情感抒发的基础。
由景物的物象可以探知诗人的情感。
如李白的《静夜思》前两句是写景,以地上霜喻月光,十分真切地描写了深秋静夜的寒意萧瑟。
后两句则直接抒发了思念故乡的情感。
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析】这是一首山水名篇。
首联,初秋傍晚,山雨初霁,空气清新,景色美妙。
颔联,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
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如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
颈联,竹林里传来一阵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洗罢衣服笑逐着回来;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
诗人极力渲染一幅纯洁美好的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诗人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美。
诗人选择的意象“新雨”、“明月”、“清泉”、“竹喧”、“莲动”等积极的意象,2、析意境,探知诗人的感情“意”就是指作者的主观感情,“境”是指的是作者所创设的生活图景,主要是由景物构成。
“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在意境的创设上,画面或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或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或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或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高中语文高考古诗鉴赏之“人物形象”一、考情探究1.含义: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种类别:一类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形象,《登幽州台歌》中抒情主人公陈子昂的形象,这类诗歌往往是用第一人称的写法。
另一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这类诗歌往往是用第三人称的写法,如柳宗元的《江雪》,诗中的渔翁就是一个孤傲清高者的形象,作者刻画渔翁的形象,又是折射自己,渔翁即作者,作者即渔翁,两种形象具有统一性的一面。
2.常见的命题方式(1)这首诗(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2)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3)请简要概括诗(词)中诗人(作者)的形象特点?(4)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二、考题引路(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审题要点】诗人性格【读懂大意】我寄身此地和你隔着云海遥遥相望,何必因为你要远行又泪湿衣巾。
你不辞劳苦充当信使去冒风雪,为的是要让异族认识朝廷杰出的精英。
你将在沙漠留恋地回望京都夜月,梦魂定会越过湖山见到杭城春景。
辽国国主若是问起你的家世,可别说朝中第一等人物只在苏家门庭。
【考题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首联巧妙化用王勃的名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写兄弟二人虽相隔千里,但“我”不会因兄弟出使远方而落泪,体现了其豁达的一面。
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1)看标题、注释,初步揣摩形象。
鉴赏诗歌之形象【知识点击】1.诗歌的形象形象又称艺术形象,在诗歌中也称意象,就是指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
意象是诗歌中表现诗人情思意趣的感性对象,是构织诗歌形象的主要因素;意境是诗人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完美融合的产物。
借助特殊意象,可以探究诗人的情感。
比如,芭蕉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梧桐大多表凄苦之意,梅象征高洁等。
2.诗歌中常见的景物形象(1)杨柳。
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
“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
(2)长亭。
在古诗词中,它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
如柳永《雨霖铃》中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3)南浦。
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4)酒。
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
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得不胜枚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以上是送别类诗歌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时常用的景物。
(1)月亮。
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如李白《静夜思》。
(2)鸿雁。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
如李清照《一剪梅》中的“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3) 捣衣。
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如唐代李白《子夜吴歌》之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以上是思乡类诗歌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时常用的景物。
2015年10月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学案例题:人物形象阅读下面这首明诗,然后回答问题。
观书于谦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怎样的读书人形象?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
答案:描绘了以书为友,勤于读书,自得其乐,高雅不俗的读书人形象。
诗歌助读:诗的首联用拟人手法,将书卷比作多情的老朋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随、愁苦与共,形象地表明诗人读书不倦、乐在其中。
颔联用夸张、比喻的手法写诗人读书的情态。
一眼扫过三千字,非确数,而是极言读书之多之快,更表现诗人读书如饥似渴的心情。
胸无一点尘,是比喻他胸无杂念。
这两句诗使诗人专心致志、读书入迷的情态跃然纸上。
颈联用典故和自然景象作比,说明勤读书的好处,表现诗人持之以恒的精神。
“活水”句,化用朱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句,是说坚持经常读书,就像池塘不断有活水注入,不断得到新的营养,永远清澈。
“东风”句是说勤奋攻读,不断增长新知,就像东风催开百花,染绿柳枝一样,依次而来,其乐趣令人心旷神怡。
尾联以贵公子反衬,显示读书人书房四季如春的胜景。
习题: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①柳永暮雨初收,长川②静,征帆夜落。
临岛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
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
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
桐江好,烟漠漠。
波似染,山如削。
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
游宦区区成底事③?平生况有云泉约④。
归去来,一曲仲宣⑤吟,从军乐。
注:①词人中进士后,被授予睦州团练推官,此词为赴任途中所作。
②长川:词下片中的桐江。
③成底事:一事无成。
④云泉约:指退隐山水之间的约定。
⑤仲宣:建安七子之一王粲的字,王粲有《从军行》五首。
《乐府解题》曰:“《从军行》皆军旅苦辛之辞。
”这首词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
答案:刻画了一个厌倦仕途、渴望归隐的词人形象。
上片通过写雨后秋夜的疏淡、萧索之景烘托词人凄凉的心情;渔人急于归家,反衬出词人漂泊的孤独和凄苦,表达出词人渴望结束漂泊,怀乡思归的心情。
下片写桐江雾浓波染,两岸峰峦如削,这样的自然美景和“区区成底事”的宦途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继而借王粲的诗,表达出自己对游宦生活的厌倦和向往自然的归隐心理。
诗歌助读:“暮雨初收”几句写萧瑟的秋天、雨后的秋夜使人感到清冷。
这是傍晚泊船的情景,以静态描写为主。
至“几许渔人飞短艇”始,词境由静态变为动态,“尽载灯火”四字点出渔舟夜归,反衬整个环境的静寂;“飞短艇”的“飞”字表现出渔人的喜悦心情,反衬出外漂泊者的孤独和凄苦。
“遣行客”三句表达了词人的漂泊之苦,渴望结束这种羁旅行役生活的追求。
过片几句,从烟、波、山着笔,言简意丰,最是传神。
写的是词人一早醒来,见船沿桐江再向前行,美丽景色使忧愁一扫而光。
“鹭飞鱼跃”,写江上环境之清幽和生物的自适情趣,从而引发词人对游宦生活的厌倦情绪。
“游宦”二句,情绪一抑,兴起哀叹。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霜天晓角•人影窗纱【宋】蒋捷人影窗纱,是谁来折花?折则从他①折去;知折去、向谁家?檐牙②,枝最佳。
折时高折些。
说与折花人道:须插向、鬓边斜。
注:①从他:听任他。
②檐牙:高高翘起的屋角。
词中的说话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
答案:形象:①性格温和(可结合“折则从他折去”具体分析);②善良(可结合“折则从他折去”“檐牙,枝最佳。
折时高折些”具体分析);③细心(可结合“是谁来折花”“知折去、向谁家”具体分析);④爱美(可结合“须插向、鬓边斜”等具体分析。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诗歌助读:这是一首清新、活泼的小令。
这首词是通过心理活动来反映另一个人的行动的。
看到有个人影映在纱窗上,她想:是谁到自家的院子里来折花?如果想折,就要让折花人好好折去。
继而提出问题:这人是哪家人?要把折到的花带哪里去?接着说,家中的花,要数檐牙的树干高处的最好,折花时要掐得高一些,免得伤了花,并悄悄叮嘱折花人,把花斜插在鬓角边。
好花被折,主人公不走出闺房加以劝阻,只在房中轻轻告知,性格温和、善良、爱美的大家闺秀形象跃然纸上。
词以散文化的特写,点出生活情景。
描写人物的心理较为含蓄,用词不精雕细琢,而崇尚自然,令人耳目一新。
3、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大德歌•夏关汉卿俏冤家,在天涯,偏那里绿杨堪系马!困坐南窗下,数对清风想念他。
蛾眉淡了教谁画?瘦岩岩羞带石榴花。
本曲刻画了一位怎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
答案:小令刻画了一位独守闺中而思念情人,爱怨交加、形容憔悴的女子形象。
女子因情人远在天涯而孤独寂寞,思念之情难以排遣,因相思而心生猜疑抱怨,以致身体瘦弱。
诗歌助读:本曲前三句,写抒情主人公对远方情人的抱怨之情,意思是:我那心爱的人呀,远在天涯,你怎么在外贪恋新欢,偏偏不愿回家呢!“偏”,把少妇爱极而怨深的感情描写得淋漓尽致。
“绿杨堪系马”,一语双关,即点明夏日的时令,又比喻滞留异地、拈花惹草的负心郎。
其实,远方的情人未必如她猜测一般,而这种多虑的猜测恰恰表现了少妇的情深爱笃。
接下来两句,表现了少妇万般慵懒、无所事事,只有一次次面对清风倾吐自己对远人的情思。
进一步刻画了少妇对远人的思念之情。
“蛾眉”句,使用张敞画眉的典故,表现对夫妻恩爱生活的回味和渴望。
最后一句中的“羞”字,表现了少妇戴花与体貌不相称的自我解嘲,又表现了戴花无人欣赏的寂寞。
五三相对应的人物形象习题:学生用书P210 3(2)P211 8(2)P213 5(1)P214 9(1)2015年10月诗歌鉴赏之景物意象学案例题:诗歌意象(认真审题,明白问的是什么)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海棠郑谷春风用意匀颜色,销得携觞与赋诗。
秾丽最宜新著雨,娇娆全在欲开时。
莫愁粉黛临窗懒,梁广丹青点笔迟。
朝醉暮吟看不足,羡他蝴蝶宿深枝。
这首诗的颔联从哪些方面描写了海棠花怎样的特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
答案:从“新著雨”“欲开时”两方面来写的。
特点:海棠花蕾刚着雨珠含苞欲放,色泽艳丽,娇娆而妩媚。
诗歌助读:大地春回,诗人放眼望去,只见微风过处,洒下一阵阵雨点,海棠新沾上晶莹欲滴的水珠,尘垢洗尽,花色格外光洁鲜妍。
诗人善于捕捉海棠“新著雨”“欲开时”那种秾丽娇娆的丰姿神采,着意刻画,把花的形态和神韵浮雕般地表现出来。
诗情画意,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颈联诗人又从侧面对海棠进行烘托。
那美丽勤劳的莫愁女为欣赏海棠的娇艳竟懒于梳妆,善画海棠的画家梁广也为海棠的娇美所吸引而迟迟不动笔,不肯轻易点染,唯恐描画不出海棠的丰姿神韵。
尾联写诗人面对海棠,饮酒赋诗,流连忘返。
看不足,写不完,甚至对蝴蝶能在海棠花上偎依抚弄而产生了艳羡之情,简直把诗人对海棠的赞美与倾慕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从艺术家对海棠的审美活动中突出花之美与魅力,用的是一种推开一层、由对面写来的旁衬手法。
这种手法从虚处见实,虚实相生,空灵传神,既歌颂了海棠的自然美,也表现出诗人对美的事物的热爱与追求。
情与物相交流,人与花相默契,真不愧是一首咏海棠的佳作。
习题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老树①【金】元好问老树高留叶,寒藤细作花。
沙平时泊雁,野迥已攒鸦。
旅食②秋看尽,行吟日又斜。
干戈正飘忽,不用苦回家。
注:①元好问为躲避战乱而移居河南,不久蒙古军队入侵河南,他因而又辗转漂泊,该诗写于此间。
②旅食:客居异乡的生活。
请简要赏析首联所营造的意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
答案:示例一:深秋时节,几片残叶留存在老树树梢上,细小的花开在寒藤上,营造出一种萧索、悲凉的意境。
示例二:深秋时节,本应是树叶飘落,鲜花凋零,而老树却犹有残叶,寒藤还开着细小的花,营造出深秋尚有一线生机的意境。
(其他看法,言之成理即可)诗歌助读:诗人借深秋时节老树寒藤的寥落萧索,寄托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们遭受灾难的同情。
首联写深秋时节,几片树叶残存于老树上,细小的花开在寒藤上,营造出一种萧索、悲凉的意境,将诗人带进无限的怅惘之中。
中间两联,诗人将视线投向广阔的远方,只见平整的沙洲上有大雁停留,旷野上乌鸦聚集,“雁”与“鸦”两个意象触发了诗人孤旅漂泊的愁绪,诗人因战事漂泊而蕴藏的思乡之情进一步发酵。
当秋天过尽,边行走边吟唱间天色已晚,诗人这时更觉家的温暖。
尾联为反语,说不回,实际是无限思回,希望战事能尽早结束,让自己早日归乡,更加表现出诗人内心无比的悲凉。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忆少年•别历下晁补之无穷官柳①,无情画舸,无根行客。
南山尚相送,只高城人隔。
罨画②园林溪绀碧③。
算重来、尽成陈迹。
刘郎④鬓如此,况桃花颜色。
注:①官柳:官道上的柳树。
②罨画:色彩鲜明的画。
③绀碧:稍红的青碧色。
④刘郎:刘禹锡《戏赠看花诸君子》诗中有“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的诗句。
“罨画园林溪绀碧”一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在词中起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和内容的能力。
答案:“罨画园林溪绀碧”一句描绘了历城园林溪水如画般美好的春景图。
在词中借如画的风景表达了词人在离别之时对历城留恋的心情。
诗歌助读:这首词作于词人被贬谪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告别历城时的抒怀之作。
上片写离别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