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下新课堂第四、五、六单元综合测试卷

新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下新课堂第四、五、六单元综合测试卷

第四、五、六单元综合测试卷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人权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蒸蒸日上。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C ) A.实行彻底的民主改革B.新型民族关系的建立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D.西部大开发

2.2013年10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办发布《西藏的发展与进步》白皮书说,西藏地区生产总值连续19年实现两位数以上增长,年均增速12.7%。经济发展使西藏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西藏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有( B )

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②在少数民族地区加强改革开放的力度③宗教信仰的废除

④新型民族关系的建立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3.1984年后,邓小平曾说:“我们多次讲过,我国政府在1997年恢复行使对香港的主权后,香港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法律基本不变,生活方式不变。”以上讲话主要阐述( B )

A.在香港建立自治区B.“一国两制”构想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下列关于“一国两制”构想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它是周恩来对党中央多年酝酿的和平统一祖国构想的高度概括

B.大陆和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C.香港、澳门的回归是“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

D.在这一方针指导下,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了海峡两岸的统一

5.“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应该明确肯定: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邓小平同志所说的“时机成熟”主要是指( C ) A.中国人民渴望国家统一B.“一国两制”的构想被各方接受

C.改革开放使综合国力大大增强D.中国在政治上已经完全独立自主

6.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时,人民解放军驻港、驻澳部队举行了盛大的进驻仪式。他们的进驻最能体现中国政府( A )

A.对港、澳行使主权B.向港、澳显示强大

C.让港、澳人民放心D.对港、澳特别保护

7.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相同点是( D )

A.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B.都是为了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而设立

C.都实现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D.都是中央人民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

8.如图《台湾同胞返乡探亲团团员穿的夹克衫》充分反映了( C )

A.海峡两岸进行了高层互访

B.海峡两岸实行不同的社会制度

C.台湾人民期盼祖国统一的愿望

D.台湾生活节奏快,人们工作压力大

9.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会谈之余两人均唱了几段自己喜爱的国粹艺术——京剧,这一段佳话说明海峡两岸的炎黄子孙具有( B ) A.相同的心理素质B.共同的文化传统

C.相同的经济基础D.共同的生活习俗

10.邓小平在1984年5月接见外宾时指出,“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其含义是( D )

A.中国不支持美国,也不支持苏联

B.中国不支持苏联,也无需苏联支持

C.中、美、苏要友好平等

D.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1.2015年4月,亚非领导人峰会——纪念万隆会议召开60周年会议在印尼首都举行。关于万隆会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与各国毫无分歧B.美国在会议中居于主导地位

C.会议在中国召开D.周恩来在会议中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12.漫画《梅开三度》(如图)反映的是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外交政策和发展,其中①处代表的历史事件是( C )

A.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C.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D.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13.图中漫画所示人物倍受人们的喜爱。其主要原因是画中人物( A )

A.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B.推动小麦产量的增长

C.解决了农作物病虫害问题D.实现人类“丰衣足食”的梦想

14.结合所学知识,从下边这些关键词中,你可以知道这位科学家是( D )

①中国女药学家②发现了青蒿素③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A.邓稼先B.王亚平C.刘洋D.屠呦呦

1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下列不能反映这一变化的是( D )

A.自驾游成为人们休闲的一种方式

B.“低碳”和“原生态”生活成为时尚

C.轻松惬意地网上淘宝、聊天交友

D.人们凭粮票到市场上购买大米

二、材料分析题。(共55分)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1分)

材料一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1)材料一体现了唐太宗怎样的民族政策?(2分)

开明的民族政策。

材料二黔东南是我们的家乡,在这片土地上聚居着苗族、侗族、布依族、汉族、瑶族等民族。1956年7月23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正式建立,简称黔东南州。

(2)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设立体现了我国的什么政治制度?(2分)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材料三据台湾媒体报道,蔡英文5月20日上午正式就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她在就职仪式上发表学说,对外界关注的两岸论述,她没有明确提到“九二共识”。

(3)海峡两岸达成的“九二共识”里要坚持的是什么原则?现阶段党和政府对台的基本方针是什么?(4分)

一个中国原则。“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4)作为学生,我们应该怎样为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做出自己的贡献?(3分)

①思想上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并付诸行动。

②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多做有利于民族团结的事。③树立国家意识,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17.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14分)

(1)图一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旗,图二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旗。(2分)

(2)在历史上,这两个地区分别遭到了英国和葡萄牙的侵占。(4分)

(3)改革开放后,在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的指导下,这两个地区分别于1997年和1999年回归祖国。(3分)

(4)图三反映的是“汪辜会谈”这一事件。(2分)

(5)你认为海峡两岸能够实现和平统一的有利因素有哪些?(3分)

①中华民族同根同祖。②发展两岸关系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③台湾经济与大陆经济联系日益密切。④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为实现大陆和台湾的和平统一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18.外交,就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政治活动。外交活动,既要靠外交智慧,更要靠国家实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4分)

材料一1954年6月,周恩来率领中国代表团访问印度,受到印度总理尼赫鲁的热烈欢迎。……周恩来有针对性地阐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思想。尼赫鲁十分赞同周恩来的看法,欣然与周恩来发表联合声明。

(1)材料一中1954年,中国总理访问印度,与印度总理共同倡导________________,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其内容是什么?(5分)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材料二“我们共产党人从不讳言,我们相信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是好的,但是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来宣传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求异的……”

(2)材料二中的会议是指什么国际会议?在哪个国家举行的?周恩来在这个国际会议提出了什么外交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3分)

万隆会议;印度尼西亚;“求同存异”。

材料三1950年,美国商务部准备将它的许可证管制办法推广适用于所有运往共产党中国的货物。“禁运办法推广适用于一切商品。”

材料四与美国关系正常化是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迈向世界的关键性第一步。……中国实现对外开放与现代化战略需要良好的国际环境。

——《当代世界:中国的改革开放与中美关系》

(3)根据材料三、四可以看出中美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开始于哪位美国总统?(4分)

由敌对转向缓和,正常化;尼克松。

材料五法国常驻联合国代表说:“中国在我们当中也坐了属于她的席位,不公正和荒谬的状态结束了。”

(4)材料五中法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反映的是我国外交上哪一个重大事件?(2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19.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历经沧桑巨变,今天,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瞩目的科技大国,航天科技取得了辉煌成就。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有关科技创新主题的探究并回答相关问题。(16分)

【原爆圆梦】

材料一如图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标志着中国国防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1)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有何历史意义?被誉为“两弹元勋”的科学家是谁?(6分)

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邓稼先。

(2)人民解放军中担任战略核反击任务的军种是什么?(2分)

中国战略导弹部队。

部编版八下历史《思维导图》

部编版:八下历史《第一单元思维导图》【单元思维导图】新中国的成立与巩固【阶段特征】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也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同时也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考点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温馨提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并非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考点解读】西藏和平解放【易混警示】西藏和平解放后,中国并没有实现全国完全的统一,因为台湾还没有统一。【考点解读】抗美援朝【易混警示】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以来第一次反抗外来侵略取得完全胜利的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的一次战争,取得了胜利。【考点解读】土地改革【易混警示】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土地改革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是由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变成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而不是实现了公有制。【比一比】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物解读】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主要贡献(1)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开辟了中国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胜利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并取得了胜利。(2)写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着作,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3)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正确领导,这是党

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使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4)1945年中共七大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5)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知识检测】 1、《人民日报》的“元旦社论”打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成为民众了解党和国家政策的风向标。下列社论发表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是( )A.在伟大爱国主义旗帜下巩固我们的伟大祖国B.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C.在十五大精神指引下胜利前进D.迎接新世纪的曙光 2、下列宣传画体现了不同时期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其中出现最早的是( )【方法指导】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新中国政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我们可从三方面了解,如军事上、经济上、政治上。军事上,抗美援朝;政治上,和平解放西藏;经济上,土地改革。 3、某校正在开展历史专题图片展览,下列图片能选入“中国历史新纪元”板块的是 4、美国司令官克拉克在回忆录中写道“我获得了一个不值得羡慕的名声: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这里的战争指( )A.第一次世界大战B.侵略越南战争C.抗美援朝战争D.两伊战争 5、读农家春联,忆农村往事。在下列农家春联中,反映土地改革运动的是( )A.大包干是摇钱树,不出三年都变富B.土地还家山河改色,妖氛敛迹农民翻身C.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D.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6.读图,回答问题。

部编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

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一、教学简析 (一)教材分析:本册教材为共分为六个单元。第一单元:阅读课文或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习俗。写作:学习仿写,口语交际:应对。第二单元课文都是阐释事理的说明文,涉及物候学、地质学、生态学等领域,体现了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写作:说明的顺序。综合性学习:倡导低碳生活。第三单元是诵读古诗文,有的记事,有的记游,有的抒情。阅读这些诗文,能够让我们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他们的智慧,受到美的熏陶和感受。写作:学写读后感。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第四单元:活动探究:任务一学习演讲词,任务二撰写演讲稿,任务三举办演讲比赛。第五单元: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游记,通过记述游览见闻,描摹山水风光,吟咏人文胜迹,抒发作者的情思。写作:学写游记。口语交际:即席讲话。第六单元:古诗文,都是传统的名家名篇。有对精神自由的渴望,有对学习生活、理想社会的期望,有“不平则鸣”的呐喊,有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写作:学写故事。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 另外,在第三单元安排了名著导读《傅雷家书》,第六单元安排了名著导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第三、六单元后安排了八首课外古诗词诵读。 (二)学情分析:经过上学期的学习锤炼,八年级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有了新的认识,能大胆尝试和探究问题,开放性的问题有自己的独特见解,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有所提高,但是也有部分学生缺乏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积累较少,阅读面狭窄。学生语文成绩两极分化严重,个别学生常用汉字都不能认识三分之一,这是本学期语文教学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 二、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学期教学的教学目标设计为以下几点: 1、知识积累与运用:(1)掌握八年级下册语文所要识记的生字的字音、字形、字义。(2)能默写教材要求背诵的古诗文。

2017部编新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新教材)

教案说明:本教案适用于人教版(改版)的最新教材,下载需谨慎。 目录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和“想象: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思考、探究“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及阅读、识图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北京人、山顶洞人、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劳动创造了人 三、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类是万物的主宰,是地球的主人,有人类才有人类社会的历史。那么最早的人是怎么来的?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呢? 学生积极踊跃的讲述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西方上帝造人传说、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盘古开天辟地等等。) 师:关于人类起源,无论西方的上帝造人还是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都是神话传说,并不真实可靠,那么人类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代表-北京人。 【自主预习】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 问:元谋人作为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已有多少年的历史?并要求识图《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指出:元谋人生活的地区。 生答:170万年,云南省的元谋县(长江流域)。 师归纳: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它的发现揭开了祖国大地历史的新篇章,使我国成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世界文明古国。 问:请同学们据《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指出,除元谋人外,我国境内还有哪些远古人类遗址? 生识图回答:北京人、山顶洞人遗址。 问:北京人、山顶洞人又具有多少年的历史,生活在什么地区呢? (开展竞赛活动:迅速阅读看谁回答的即快又准) 生迅速回答:北京人/70万──20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 山顶洞人/3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 师归纳:除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外,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遗址从南到北,分布很广。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问: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又是怎样生活的呢,下面让我们共同走近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二)、北京人

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教材分析

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教材分析 一、教材整体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教材编排出现较大变化: 1.全书总共24篇文章,仅保留旧版教材文章9篇,其余为新增文章,其中包含老版教材其他年级段文章5篇,七上1篇,八上4篇。 2.古诗词诵读保留旧版4首,新增4首。 3.名著导读,由旧版《童年》、《昆虫记》更改为新版《骆驼祥子》、《海底两万里》,且分别安排在第三单元、第六单元之后学习。 同时在创新中仍然按照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编排线索,按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组织单元。六个单元的主题分别为名人、祖国、凡人、美德、哲理、探险。 每个单元包括“阅读”与“综合性学习”两部分。六次综合性学习分为“三大三小”,即大型综合性学习和小型综合性学习各三次,前者强调研究能力的培养,后者突出写作能力与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二、各单元具体分析 第一单元 (一)教学内容 历史的星空,因有众多杰出的人物而光辉灿烂。他们中有叱咤风云的政治家,有决胜千里的军事家,有博学睿智的科学家,还有为人类奉献宝贵精神粮食的文学艺术家……阅读本单元的课文,能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非凡气质,唤起我们对理想的憧憬与追求。 (二)教学目标 本单元学习精神的方法、在通览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注意结合人物生平极其所处时代,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性格,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 1.邓稼先/杨振宁:划出你认为最感人的、能揭示邓稼先精神和人格的语句并解释、分析 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臧克家:学习、感受闻一多独特的人格魅力 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萧红: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4.孙权劝学/《资治通鉴》:赏析写人记事的美妙手法 第二单元 (一)教学内容 家国情怀,是人类共有的一种朴素情感,它意味着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热爱家乡的土地人民……它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凝聚力。第二单元所选的都是表现家国情怀的作品,能够激发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目标 第二单元继续学习精读。注重涵泳品味,尽量把自己“浸泡”在作品的氛围之中,调动起体验与想象,把握课文的抒情方式,体会作品的情景,感受作者的情怀。还要学习做批注,记下自己的点滴体会。 (三)教学重点 5黄河颂/光未然:1理解诗歌颂扬黄河、赞美民族伟大的内涵,体会作者炽烈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美读诗歌,感受其韵律美、画面美、修辞美 6最后一课/都德:品味语言,揣摩人物心理,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 7.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精读课文,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了解呼告的写作手法。8木兰诗:复述故事,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初级中学历史部编版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doc

初中历史部编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2018年9月30日,我参加了县教研室组织的部颁新编初中历史有关九年级教材解读与教学策略初探的培训。听了韩老师的讲解,我对教学方法与技能,以及所使用的教材都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通过培训让我受益非浅,它使我的教育教学理念得以进一步更新,对于自己今后的教学工作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韩老师首先讲解了核心素养、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通过故事的引入,及深入浅出的讲解,使我不但了解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同时也知晓了核心素养对于学生、及课堂的重要意义,理解了课堂革命让核心素养落地。而后又讲了有关教材的解读与策略初探,单元教学解读与教学建议,新课标的教育理念,新课标的教育宗旨及历史教育的核心任务等内容。 通过主编的讲解及教学案例的展示,我们发现新教材与旧教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新教材内容生动,教师的启迪作用更加凸显,真正体现了过程与方法的理念,所以在实施新教材过程中,教师尤其应该当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一般来说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是:确立学习动机---积累历史知识---培养认识能力---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对相关历史知识、方法和理论的应用。新教材为构建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奠定了基础。 随着学习的逐渐深入,我们逐渐接受、理解了新教材的核心思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无论教学思路、教材处理、教法选择、学法指导、能力培养、师生关系都要重新定位,理念上要开拓进取,内容上要推

陈出新,在形式上革故鼎新。因此,对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曾有的困惑也逐渐释然。 1.对历史新教材的认识。 把知识目标放在教学的首位,“以知识传承为主”。在新理念指导下要“以学生发展为主”。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把教材变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学本”。发挥教材资源优势:利用导语、正文、资料、“史料研读”、“问题思考”、“相关史事”、“课后活动”、“课后知识拓展”。做到课文旁设充分用,课文后设课内用。引导学生依托课本内容进行自主探究,从而准确理解当代的政治特点。历史新教材强调面向全体学生,突出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为学生进入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2.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认识。 要倡导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要注意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弊病,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课文中的“相关史事、史料研读等栏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将学生活动直接引入教科书体系和课堂学习过程之中。利用课程内容的生动性、启发性和开放性,突出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体现在每一节历史课教学中。 3.对教学方式和方法的认识。 教师要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参与,与学生平等交流,

部编版八下历史《教材习题参考答案》

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成立做了哪些准备? 制定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主委员会,确定了代国歌、国旗、首都、纪年法、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2、谈谈你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让“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的理解。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终于摆脱了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建设国家,中国历史从此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 第2课抗美援朝 1、思考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的必要性。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出兵干涉,越过了“三八线”,迅速向中朝边境推进,美国派第七舰队侵入了台湾海峡,派飞机轰炸我国东北边境城市,严重威胁

了中国的安全,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 2、 A 3、分析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我国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4、思考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什么被称为最可爱的人?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不怕牺牲,顽强拼搏,赢得了这场反侵略战争的胜利,因此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第3课土地改革 1、思考为什么要废除地主阶级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解放区地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封建土地制度还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实现人民真正当家作主,就要废除封建土地制度,让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同时这也是国家建设的需要。 2、下列各项中哪些属于土地改革的意义,请在右侧的方框中画对勾。

部编版:八下历史《第一单元 思维导图》

部编版:八下历史《第一单元思维导图》 【单元思维导图】新中国的成立与巩固【阶段特征】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也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同时也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考点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温馨提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并非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考点解读】西藏和平解放【易混警示】西藏和平解放后,中国并没有实现全国完全的统一,因为台湾还没有统一。【考点解读】抗美援朝【易混警示】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以来第一次反抗外来侵略取得完全胜利的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的一次战争,取得了胜利。【考点解读】土地改革【易混警示】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土地改革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是由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变成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而不是实现了公有制。【比一比】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物解读】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主要贡献(1)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开辟了中国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胜利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并取得了胜利。(2)写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3)

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正确领导,这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使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4)1945年中共七大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5)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知识检测】 1、《人民日报》的“元旦社论”打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成为民众了解党和国家政策的风向标。下列社论发表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是( )A.在伟大爱国主义旗帜下巩固我们的伟大祖国B.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C.在十五大精神指引下胜利前进D.迎接新世纪的曙光 2、下列宣传画体现了不同时期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其中出现最早的是( )【方法指导】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新中国政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我们可从三方面了解,如军事上、经济上、政治上。军事上,抗美援朝;政治上,和平解放西藏;经济上,土地改革。 3、某校正在开展历史专题图片展览,下列图片能选入“中国历史新纪元”板块的是 4、美国司令官克拉克在回忆录中写道“我获得了一个不值得羡慕的名声: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这里的战争指( )A.第一次世界大战B.侵略越南战争C.抗美援朝战争D.两伊战争 5、读农家春联,忆农村往事。在下列农家春联中,反映土地改革运动的是( )A.大包干是摇钱树,不出三年都变富B.土地还家山河改色,妖氛敛迹农民翻身C.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D.毛

2020年部编八下语文教材分析第一单元教案

八下语文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为2018年春季全新部编改版,共分为六个单元。 八年级下册六个单元的专题分别是: 部编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六个现代文单元分别以一习俗风尚、二科学探索、三自然美景、四演讲技巧、五人文胜迹、六哲思与情怀为专题 内容,其中以记叙类说明文章为主,第二单元与传统说明文单元相比,在语文与科学的链接上有突破性的进展,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两个文言文单元课文的选编主要是从文章的难易程度以及课程目标这两个方面来考虑的。 本册文言课文的编排方式跟前两册显然不同;前两册是分散在各个单元里,每单元一篇;本册则是单独组元,编排在第三、六单元中。这个变化表明:过去一年里的文言文(含古代诗歌)教学只是“入门”的准备,而本册则是“入门”的正式启动。 写作、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本册教材中写作有六个单元安排,体现出新版教材对写作的重视,并结合本单元课文文体特点进行写作;使学生能做到学以致用。口语交际安排了两个单元,分别是第一、五单元;与以往教材相比显示出对口语交际的重视;综合性学习

安排了三个单元,分别是第二、四、六单元,活动注重中国传统美德 与文化的熏陶。 第一单元主题:民风民俗 单元目标 1、了解课文作者及相关写作背景,积累文中的生字词及民俗文 化知识。 2、学习多角度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品味精彩语句体味作者 情感。 3、感受我国各具特色的民俗和淳朴的人性美极平凡生活中蕴含 的无穷乐趣。 教材分析 本单元四篇文章分别为:鲁迅的小说《社戏》运用了人物和景物 描写详略得当的写了我十一二岁在平桥村河。伙伴们夜航去赵庄看戏的经历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 贺敬之的现代诗歌《回延安》,用陕北信天游的格式通过对回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想对延安巨变的描写歌颂了延安人民在战争年代的 巨大贡献和如今的建设成就。 刘成章的抒情散文,安塞腰鼓以好一个安塞腰鼓为线索,对安塞腰鼓的场面进行描写,这既是对高原生命的歌颂,也是对民族魂的礼

(完整版)部编新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八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2017年新编)教学计划 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执教八年级(1)(2)两个班,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两个班在语文学习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语文总体成绩较升学时有了较大的提高,经典诵读再次获得了县一等奖,科普剧的创作和表演获得了市二等奖,期中和期末考试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基本功也越来越扎实。但是在这些成绩的背后也要看到存在的不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将以生为本,运用新课改先进的教育理论,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学习的认识,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起他们学习的信心,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夯实基础。 二、教学目标: 正确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也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正确处理人文性和工具性、知识能力和素养的关系,注重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的提高,积极倡导有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一>总目标: 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二>知识目标:了解课文中出现的相关作家作品等文学知识,了解描写方法和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生字词的音、形、义,背诵重点课文和重点段落。 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力目标: 领会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能分析理解文章结构,并能运用描写、比喻等修辞手法。 掌握阅读现代文和古文的方法,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要求背诵的课文,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养成读书与写日记的好习惯。 <三>人文素质目标: 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表达,学习课文中先进的人和事,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养,如文学修养、品德修养,阅读优美的中外名著、读书看报做笔记的习惯等。 <四>具体目标: 1.新课标对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要求:听、说、读、写。

部编人教版八下历史计划

一、基本情况分析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八下历史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现代史部分,共6个单元, 20课。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包括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2课抗美援朝,第3课土地改革;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包括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第5课三大改造,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包括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第9课对外开放,第10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11课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包括第12课民族大团结,第13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第五单元国防建设和外交成就。包括第15课钢铁长城,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包括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第20课活动课: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其中正文紧扣课程标准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二)学生情况分析 初二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与实践活动;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不扎实。部分学生对历史较感兴趣,但学习的自觉性不强。而部分学生对历史学科兴趣不高,学习态度不积极,厌学情绪浓。这些成为了制约成绩提高的主要因素。基于学生的不同情况,教学中要采取不同措施,因材施教,争取不同程度的进步。 二、教学目标(三维目标要求): 1、知识与能力方面 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头或书面表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逐步了解一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完整word版)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理解其中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2.分析课文的写作方法,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3.品味课文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 二、编写意图 本单元是一个多文体的单元,课文包含一篇小说、一首诗歌和两篇散文。《社戏》是一篇经典课文,通过外来少年“我”的新奇眼光,体察水乡平桥村的村民生活、自然风光,感受水乡的敦厚和睦的民风。教学时要把教学重点放在领会文学形象、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上。《回延安》是当代一首著名的抒情诗,教学时要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同时,引导学生感受诗人饱满的情感,感知诗作的明亮、瑰丽而带有乡土气息的意象,并体会诗作模仿陕北民歌旧形式以表现新时代内容的特点。《安塞腰鼓》是一篇新时期的经典课文,它写陕北高原,写高原腰鼓,写打腰鼓的人,展示高原的民俗民风,以及高原人弃放雄健的精神气质。它在语言运用和修辞方法方面尤其值得认真学习。《灯笼》写于20世纪30年代,是一篇抒情散文。它以“灯笼”为话题,申联起早年乡村生活的诸多记忆,表现旧时的乡村民风民俗,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同时还以小见大,借“灯笼”这一形象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愿为保卫国家充当“马前率”的意志和热情。 选取这四篇课文,主要是考虑它们所具有的“民俗文化”的元素(同时也考虑这些课文的不同时代、不同生活场景和不同体裁的多样性特点),以便于学生开阔眼界,见识多样的、多元的民俗现象,增进学生对社会生活、社会文化的理解。但这些课文的主题并不局限于民俗文化,而有着多方面的意义和价值,例如《社戏》还表达了作者对未受现代文明污染的淳朴人性的期盼,《(回延安》还表现了延安精神和社会主义建设热情,《安塞腰鼓》还表现了陕北高原人民蓬勃的生命力,《灯笼》还表达了保家卫国的意志和热情。因此在教学时还应开放视野,尽力还原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意蕴,而不局限于民俗文化的探究。 另外,选取这几篇现当代文学名作,还着意于进行文学鉴赏教学。可以分析《社戏)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可以品味(回延安》的一系列意象,分析其修辞手法,并训练现代诗歌的朗读方法;可以通过学习《安塞腰鼓》和《灯笼》理解抒情散文写作的切入点(“腰鼓”“灯笼”),理解散文的构思章法,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品味散文优美而精巧的语言等。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材分析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目标 1.反复诵读,培养文言语感。 2.注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欣赏课文中精彩的语句。 3.学习古人论事说理的技巧,体会他们的人生感悟,从中得到思想启迪和情感陶冶。 二、编写意图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我国古代的经典名篇,从内容和主题上说,有的是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如《北冥有鱼》《大道之行也》等;有的是对现实生存状态的反思,如《马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等。 《北冥有鱼》节选自《庄子?道遥游》,是全文开头的一小部分。作者通过雄奇的想象,塑造了“鲲鹏”这样一个超现实的形象,阐发了追求绝对精神自由的思想,富有浪漫色彩。《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节选自《庄子?秋水》,主要由庄子和惠子的辩论组成,既机智敏锐,又轻松闲适;既令人叹服于庄惠二人的辩才,又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虽有嘉肴》节选自《礼记?学记》,重点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虽然主要是针对教师而言,实际上对学生的学习也有启发意义。《大道之行也》节选自《礼记?礼运》,闻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马说》以良马喻人才,认为人オ只有遇到伯乐才能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被埋没。文章篇幅短小,言简意赅,引人深思。《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由茅屋被风雨袭击的遭遇,生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表现了一种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卖炭翁》通过卖炭老人惨道宫使强取豪夺的故事,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本质,表达了对劳动者的深切同情。 从语文能力训练的角度来说,学习这个单元: 首先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培养文言语感。诵读是文言文学习非常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核心的环节,而诵读的目的正是在于培养语感。没有良好的语感,任何一种语言都是难以学好的。 其次,要注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欣赏课文中精彩的语句。要学会整

(完整版)最新部编初中历史教材目录(最新整理)

部编初中历史教材目录 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第3课远古的传说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第8课百家争鸣局面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9课秦统一中国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第13课东汉的兴亡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6课三国鼎立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第21课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 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第3课盛唐气象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北宋的政治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 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第11课元朝的统治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4课明朝的统治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第17课明朝的灭亡 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八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1课鸦片战争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4课洋务运动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第6课戊戌变法 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8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第9课辛亥革命 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 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第四单元新时代的曙光 第12课新文化运动 第13课五四运动 第14课中国共产党诞生 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 第15课北伐战争 第16课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 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 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第七单元解放战争 第23课内战爆发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完整word版)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部編版(2017)八年級下冊 歷史 备课本

年级:八年级 教师:张华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学校工作计划要点为指导,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转变观念,加强课堂教学,强化质量意识,坚持教育创新。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自主学习的实践能力为目标,扎实开展教与学的实践活动,争当名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以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质量为中心,坚持教育创新。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继续任教八年级历史,八年级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学生对历史虽有一定的兴趣,但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学习上还存在以下问题①部分学生对历史学科认识不够,学习态度不端正。②部分学生求知欲强,思维灵活,但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目的不明确③有些学生有偏科现象④缺乏分

析归纳能力,学习主动性有待加强⑤综合分述史实的能力较差有待在方面提高。 三、教学目标 1、教学任务 完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都比上学期有所上升。 2、长远目标 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引领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的辩证认识,倡导学生向伟人学习,从平凡的小事做起,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3、课标要求 通过学习,了解中国现代史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能够阅读并分析重要的历史文献资料,学会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释历史问题,客观地论证历史事物;知道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认识社会主义现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材分 析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目标 1.了解游记的特点,把握游记的基本要素,熟悉游记的写法与多样的风格。 2.感知文章所写的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寄寓在景物中的情感,理解作者对景、人、事的感悟与思考。 3.揣摩品味课文的语言,欣赏、积累精妙的语句,领会游记多样化的语言风格。 二、编写意图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安排游记单元,是一个颇具新意的设计。本单元安排了四篇风格、写法各异的游记,有助于学生通过集中学习,了解游记这一文体。这一安排贯彻了从八年级上册教材开始的“文体学习”的主线。这几篇游记都是比较新的课文,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教师的教学创新提供了比较广阔的空间。 《壶口瀑布》视角独特,表现黄河壶口瀑布的奇景,既有整体观照,也有细节刻画,描写景物,表达情感,写法比较典型。《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写作者“游览”冰塔林的经历,生动地表现出作者置身于这些难得一见的景物之中的身体感觉和心理感受,语言并不华丽,却很能打动读者。《登勃朗峰》先以散文笔法写登山过程中所见的勃朗峰景色,后以小说笔法写匪夷所思的“登山”过程,相辅相成,独具异趣。《一滴水经过丽江》可以算是游记中的“异类”,不写人的“游览”而写水的“经历”,用一滴水从融化成形到汇人大江的过程,串起了丽江的景物与建筑、人文与地理、历史与现实,感情饱满而含蓄,颇耐咀嚼。 将这样几篇游记组合在一起,有助于展示游记自由多样的特点,打破语文教学中对游记的一些刻板印象。 另外,我们在写景散文和游记的教学中经常强调“融情于景”“写景抒情”,这当然是正确的,但是如果仅仅强调这一点,无疑是矮化了游记这一文体。游记有着悠久的文学传统,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优秀的游记往往不仅是文学文本,也是文化文本。游记产生的基础是人与自然审美关系的建立,这也是衡量一篇文章是否为游记的一个常用标准。然而,游记的内涵又不局限于此,而是以此为中心向哲学、历史、道德、科学、民俗、社会生活等各个方向拓展,以其多样化的文学形式展现民族文化的精神。因此,需要打开游记教学

部编三下语文教材分析

三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教材解读 2019年,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吸收了语文课程建设和课堂改革的重大成果,借鉴了各地课堂教学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注重拓展知识的宽度,提高能力的梯度,增强素养的厚度,强化情感的温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强语言文字的运用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教材特点 1.注重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养成高尚道德情操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本册教科书通过寓言故事、古典诗词、童话等多种形式向学生传递热爱祖国,实事求是,勤劳勇敢等正能量。 2.注重夯实基础。 重视识字写字,重视阅读,重视习作,重视口语交际,从多个方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使学生真正在课堂上享受学语文的过程,而不是学课文的过程。 3.注意以生为本。 中年级学段的语文学习呈现一种过渡性,本册教科书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方向,充分认识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采用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享受学语文的乐趣。 4.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在打好基础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多种多样的活动为平台,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进一步将自己的学习收获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 5.关注大量阅读。 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不仅设计了资料袋供学生参考,还专门设计了“快乐读书吧”作为读书专题活动,学生既能将习得的学习方法运用到阅读中,又能从阅读中获得新知识。 6.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积累有效的学习方法,并将其应用到学习过程中,变被动接受为主自动获取。

最新部编初中历史教材培训心得

大家在部编初中历史教材培训以后要分享一下自己的心得哦,那么部编初中历史教材培训心得怎么写呢,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2020年7月13—14号,我在银川九中参加了初中历史部编教材的培训,两天培训非常充实,既观看了视频,又聆听了讲座。 第一天上午的培训主要观看了教育部朱之文副部长对“三科”教材的重要性及编写意图讲话视频,朱部长指出:部编教材是落实党中央政策的需求,是抓好意识形态的选择,所有教师要准确把握好教材的内容,抓实抓好教材的使用,朱部长的讲话高屋建瓴,让我深深认识到部编新教材的重要性。下午和第二天上午由部编教材编辑张静老师对部编教材的编写、新教材内容介绍、新教材使用建议进行讲座。张老师说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非常重视中小学教材建设,教材是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推荐、经报中央宣传思想领导小组同意的,并经过精心组织和严格审查并最后报送中央才编写出来的。本教材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目标的背景下编写的,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严格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教育理念。历史教科书采用“点——线”结合的方式编写,使教材内容依据人类历史的发展阶段和顺序,循序渐进的展开,体现“时序性”特点。张老师的讲座,使我对即将要使用的新版教材都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对我今后的教学产生引领和启迪的作用。最后一天下午,远道而来的丁丁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心得进行案例展示,让我了解了优秀教师的上课方式,开阔了思路,拓展了方法,它使我的教育教学理念得以进一步更新,对于自己今后的教学工作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可以说此次培训让我受益匪浅。以下是我对此次培训的一点感受与大家分享: (1)对部编历史新教材的认识。 (2)新、旧教材的区别: 通过主编的讲解及教学案例的展示,我们发现新教材与旧教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新教材内容生动,教师的启迪作用更加凸显,真正体现了过程与方法的理念,所以在实施新教材过程中,教师尤其应该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一般来说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是:确立学习动机——积累历史知识——培养认识能力——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对相关历史知识、方法和理论的应用。新教材为构建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奠定了基础。新教材和旧教材的具体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立足时序,建立时空观念;(2)点线结合,呈现历史面貌 ;(3)图文并茂,培养学科感情;(4)精心谋划,构建教学平台;(5)完善配套,丰富教学资源。 (3)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认识。 要倡导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要注意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凋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弊病,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充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期末复习快速记忆口诀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期末复习快速记忆口诀 一、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 一百七十万年前,云南“元谋人”出现, 会造工具能用火,因此称为类人猿。 (二) 北京人在周口店,手脚分工已明显, 群体劳动和生活,打制石器已出现, 保存火种用途广,原始社会已显见。 (三) 山顶洞人一发现,距今一万八千年, 磨光钻孔新技术,人工取火史无前, 血缘关系成氏族,没有贫富和贵贱。 二、原始的农耕生活 (一) 长江流域“河姆渡”,磨制石器有进步, 耒耜耕地种稻谷,干栏房子共居住, 挖井养畜造陶器,简单玉器和乐器。 (二) 黄河流域有“半坡”,地穴房子同居住, 粮食最早种植粟,副食蔬菜鱼和肉,

早期文字出雏形,还会纺线和织布。三、华夏之祖 “人文初祖”是黄帝,禅让制度尧舜禹, 第一夏朝禹建立,奴隶社会从此起。四、夏商西周的兴亡 (一) 夏朝开国是夏禹,早期国家已建立, 王位传给儿子启,禅让从此变世袭, 夏朝经历470(年),暴君夏桀被商取(消)。 (二) 商汤灭夏建商朝,盘庚迁都到殷商, 有名暴君是纣王,武王伐纣灭掉商。(三) 武王伐纣灭掉商,西周定都镐京上, 分封制度定国策,天子统治有加强, 暴君厉王无人道,前771(年)周灭亡。五、灿烂的青铜文明 (一) 原始社会到末期,我国已有青铜器, 夏朝种类渐增多,商朝青铜灿烂期,“司母戊鼎”造型巨,“四羊方尊”精工艺,举世闻名“三星堆”,“青铜立人”有新意。

(二) 奴隶生活多悲惨,非人待遇好辛酸,戴着枷锁搞生产,没有自由和饱暖,生命不如牛和马,人祭人殉任屠杀。 六、春秋战国的纷争 (一) 齐国君王齐桓公,任用丞相叫管仲,“尊王攘夷”为口号,第一霸主逞威风。第二霸主晋文公,城濮之战称英雄,“退避三舍”诱楚军,大败楚军城濮中。 (二) 齐楚燕韩赵魏秦,战国七雄多战争,齐王军师名孙膑,围魏救赵战桂陵,前二六0战又起,秦赵之间战长平,赵括纸上来谈兵,四十六天粮草尽,赵军大败秦军胜,从此六国难抗衡。 七、大变革的时代 (一) 春秋出现铁农具,战国时期遍大地,春秋末年用牛耕,农业史上大革命。 (二) 李冰修筑都江堰,消除水患灌农田,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测试题及答案全套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测试题及答案全套 第一~四单元综合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领事裁判权,指外国侨民在中国犯罪或成为民事诉讼的被告时,不受中国法律管辖,只受本国领事依照本国法律审判的特权。西方列强在中国取得这样的特权始于() A.《南京条约》B.《虎门条约》 C.《望厦条约》D.《黄埔条约》 2.一位著名学者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历史。”从右图中我们可以解读到的历史是() A.林则徐虎门销烟 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洋务运动破产 D.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3.曾国藩指出:“筹议中外会办防剿,经江浙绅士呈由前抚臣薛焕奏奉上谕,江浙绅士请借英法官兵剿贼。”这表明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是() A.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B.领导集团无法保持长期的团结 C.清政府的力量太强 D.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4.1879年,徐建寅作为中国官员第一次到欧洲考察各国工厂。他结合对欧洲近代工业的深入考察写成了《欧游杂录》。与他出访欧洲紧密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B.洋务运动的开展 C.维新变法正如火如荼D.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5.以“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为主题整理相关知识,其中搭配正确的是() A.关天培—虎门销烟B.左宝贵—旅顺战役 C.邓世昌—黄海海战D.陈化成—威海卫战役 6.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人人封章(上书),得直达于上(皇上)。”这句话所

反映的戊戌变法的相关内容是() A.发展农、工、商业 B.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C.开办新式学堂 D.废除八股,改试策论 7.某校开展爱国主义电影观摩周活动,有以下四部反映中国近代历史的影视作品,请你按照历史发展进程向同学推荐观看的先后顺序() ①《八国联军》②《鸦片战争》③《火烧圆明园》④《甲午风云》 A.③④②①B.④②①③ C.①②③④D.②③④① 8.“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这首歌谣与下列哪一口号或思想所反映的内容相一致() A.三民主义B.自强求富 C.变法图强D.民主与科学 9.以下能达到右图效果的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10.“他的伟大不只在领导中国人民促使社会向一个崭新的时代跃进,还在于在消灭君主专制、缔造共和后仍为建设一个独立强盛、自由平等的中国而奋斗不息。”材料评论的人物是() A.李鸿章B.孙中山 C.康有为D.毛泽东 11.1917年,孙中山在汕头各界欢迎会上追述革命历程,称:“一次革命,起于武昌,为推翻满清之专制。二次革命,则在南京,为袁世凯暗杀宋教仁而起。”下列关于“一次革命”与“二次革命”关系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没有“一次革命”就没有“二次革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