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族文化差异与武术国际化发展的哲学思考

民族文化差异与武术国际化发展的哲学思考

民族文化差异与武术国际化发展的哲学思考
民族文化差异与武术国际化发展的哲学思考

收稿日期:2003-08-17

作者简介:刘树军(1964-),男,湖南东安人,上海体育学院武术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博士.

民族文化差异与武术国际化发展的哲学思考

刘树军1, 张胜利2

(11上海体育学院武术系,上海200438;21上海体育学院研究生处,上海200438)

摘 要:运用哲学、文化学理论分析了中西方民族文化差异,指出武术国际化发展中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提出

武术发展过程中应本着武术的本质规律,解决武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问题。阐述武术国际化发展思路,即正

确处理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的关系;根据认识及实践的主客体价值改革武术并加强文化交流与宣传,实现认

识过程主体对客体认识的统一。

关键词:武术;国际化发展;民族文化差异;传统武术;竞技武术

中图分类号:G 85;G 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498(2004)02-0056-04

Philosophical Thought of Differences of N ational Cultures

and Internationalized Development of Wushu

Liu Shu 2jun 1, Zhang Sheng 2li 2

(1.Wushu Department ,Shanghai Institute of P.E.,Shanghai ,200438,China ;

2.Graduate Students Dept.,Shanghai Institute of P.E.,Shanghai ,200438,China )

Abstract :Using the theories of philosophy and culture science ,the authors of this paper have analyze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national cultures of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pointed out the advantageous and disadvantageous

factors for the internationalized development of Wushu ,and put forward that the problems about nationality and

internationality of Wushu should be solved in the developmental course of Wushu and in conformity with the

essential law of Wushu.They have also expounded the train of thought of internationalized development of Wushu ,

i.e.correctly handle the relation between competitive Wushu and traditional Wushu ,reform Wushu in the light of

the subject and object value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 ,strengthen cultural exchange and propagation ,and bring

about the unity of subject of knowledge course with object knowledge.

K ey w ords :Wushu ;internationalized development ;differences of national cultures ;traditional Wushu ;competitive Wushu

任何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在向国际化推广过程中,由于存在各自文化、价值观念、思维方法、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短时间不易被其它民族所接受,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武术在国际化推广过程中同样也遇到许多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两个:一是中西方体育文化之间的差异;二是武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问题。本文从哲学和文化学角度分析之,并探讨武术国际化发展思路。

1 中西方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

随着工业化社会的发展,中西方体育文化交流虽然也在不断加强,但是交流的内容大多停留在物器技术层第28卷 第2期

2004年4月上海体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Shanghai Physical Education Institute Vol.28 No.2Apr.2004

面,许多深层次的问题,如心理价值观、思维方式,彼此之间缺乏应有的理解。尽管西方体育号称已走出故步自封的圈子,但是对中国体育文化的了解,也只是停留在对中国武术等民族传统体育形式上,对中国体育精神、价值观尚需进一步认同和理解。

中国传统思维的基点是“天人合一”。由于“中国是大陆国家,中华民族以农业为生,土地是劳动人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自然界被看作是同人类生活不可分割、天然联系到一起的东西”。由此而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即人与自然宇宙及人体自身的协调统一、和谐。其影响毫无疑问也渗透到武术中来。体现在武术中如“内外合一,形神兼备”、“内六合,外六合,内外相合益处多”、“以心会意,以意调气,以气促形,以形会神”。

中国传统养生术以及一些传统拳术和功法练习时,对时间和地点都有着特殊的要求。它要求练功时必须与自然环境、季节、气候、时辰相对应,充分体现了天人相合、和谐发展的观念,也反映了中华武术追求身与心、机体与自然,以及自身机体的平衡协调发展之整体效益的价值观。

与之相反,西方哲学更讲究天人相对,天人有别。突出表现在西方竞技体育更强调人与外界的对立与抗争,对内无限挖掘人体的潜能,注重对人体的骨骼、肌肉、关节以及动作技术细微的研究,对外则表现为“更高、更快、更强”,不断向自然界和人体极限挑战,以期通过人的肢体和肌肉活动塑造完美的身姿和强健的体魄。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儒家思想是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其影响渗透到每一个角落,受其影响武术不但要求强身健体、防身自卫,而且更强调武术的教育功能。它要求在练习武术的过程中参悟人生哲理,培养品德,提高人的精神修为,达到“德”与“艺”的统一,淡化竞争意识。如“武德比山重,名利草芥轻”、“以和为贵”、“重义轻利”。这与西方竞技体育的激烈竞争对抗,惊险刺激,功利性强的文化意识不同。

当然,用辩证观点看待中西方体育文化差异,在看到两种体育文化分歧的同时,也要看到两者的统一性。统一性一方面是指双方相互连接,相互依存,共同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以中华武术为代表的东方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都是世界体育文化中的一部分,缺少了以武术为代表的东方体育文化,世界体育文化将是残缺不全的。所以要把武术推向世界,为全人类造福。统一性另一方面是指双方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存在着由此达彼的桥梁。武术中的某些思想、方法、精神,对西方体育有补充和借鉴作用,武术在解决西方竞技体育中出现的某些问题时具有较深的时代意义。

首先,现代科学技术在促进竞技体育飞速发展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负面作用,使得人类沦为科学技术的受害者。武术中“天人合一”的自然理念相对于西方体育中片面追求运动成绩而忽视人体健康,忽视人体的整体平衡和谐,忽视身体与心理的统一的弊病,使武术在现代体育发展中显示出许多西方体育不可企及的优越性。

其次,武术强调精神与身体的统一发展,注重身心兼修,提倡武德,是对世界体育思想、体育精神与体育道德的补充和完善。因此,中西方体育文化之间的差异有其不利一面,但也有其有利一面,要辩证地看待这一问题。2 武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目前,现代竞技体育是西方体育文化思想占主导地位,而中西方体育文化差异在武术上的集中表现就是武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所谓民族性是指一个民族的体育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民族群体共有的、并区别于其它民族体育文化的特征。武术是富含民族性的体育项目,不但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观、价值观,而且具有西方竞技体育所无法比拟的防身、健身和养生作用。世界性是被其它民族认可和接受任何体育项目所共同拥有的性质。武术国际化进程,是武术世界性实现的过程,也是武术民族性自我超越、自我实现的过程。

武术属于体育,是世界上形形色色体育项目中的一种,所以她具有世界性,即共性;同时她又具有其它体育项目所没有的特色,也就是民族性,即个性。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个性是一事物存在发展的基础,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原因,个性不存在则这个事物也就不存在。武术之所以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就是因为有她的个性即民族性,武术的魅力也在于此。所以在武术的国际化进程中,我们不能一味地迎合竞技体育的要求而过分追求世界性,忽视甚至抛弃民族性,结果将会扭曲武术的功能结构;失去武术的魅力,丧失武术的民族文化内核,武术也就不能称其为“武术”了。然而,现代社会的发展,纯粹独立的民族性也已不可能存在,过分强调武术的民族性就容易犯与世界体育文化脱节的错误,等于把自己孤立起来,从而失去文化的发展机遇与动力。所以,武术在国际化发展过程中也要充分考虑体育的世界性。

75第2期刘树军,等.民族文化差异与武术国际化发展的哲学思考

85上海体育学院学报第28卷

3 武术国际化发展思路

311 正确处理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的关系

传统武术是民族文化的精髓,融合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哲学理念、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文化形态,是民族特征的典型代表。同时她又集技击、健身、修身、养生、娱乐、观赏、趣味于一体,是中华民族个性的绽放。海内外众多人士在习练武术时开始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并迷恋传统武术,在习练中国传统武术的同时进一步领略、探究中国传统文化。

从民族传统文化角度看,传统武术大多还保留了自己的“原始”性,文化传统性也较现代竞技武术久远,有些传统的拳种套路还体现着民族性、区域性文化的特色,是研究民族民间体育不可多得的素材。因此,传统武术在民族传统文化方面,有着竞技武术和西方竞技体育项目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传统武术更能体现中华武术,是不是我们就把主要精力首先放在推广传统武术、发展传统武术上,而让竞技武术放任自流呢?

传统武术这颗饱含中国传统文化的种子,要在西方竞技体育占主导地位的世界生根发芽,必须要有适合它的土壤,即人们必须先对它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从1986年挖掘整理的全国武术成果统计看,较有影响的、体系较完整的传统拳种和地方拳种,达129种之多。而且传统武术无论是思维方式、认知方式,还是价值观念、价值取向都与西方体育有着质的差异,所以,其它国家的人们认识、理解和接受传统武术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竞技武术是传统武术与西方竞技体育相融合的产物,是改革、进化的产物,相对具有简单化、易接受,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并且与西方体育的共性成分比传统武术更多一些。毋庸讳言,竞技武术的发展的确有点急功近利,“样板化”、

“削足适履”现象较为明显,与民族传统的衔接存在许多令人遗憾之处,但竞技武术毕竟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产物,历史的选择。竞技武术为中华武术走向世界架起了一座桥梁,同时它也是一个窗口。通过这一窗口,人们可以逐步深入探视中国武术更深厚的民族内涵———传统武术。因此,武术只能先以竞技武术与国际接轨。

目前,武术工作的任务是使竞技武术进入奥运殿堂,这是武术发展战略的需要。当然,最终战略目标是让武术走向世界。这一过程应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中又包含部分或阶段性质变,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广阔的道路和前景。竞技武术进入奥运不是最终目的,也只是阶段性质变。竞技武术进入奥运,将会带动传统武术的发展,那么武术的国际化发展将会驶入快车道,为今后武术发展提供一次千载难逢的契机。

不同人群习练武术的目的和要求不同,这就要开发武术的各种功用满足他们的需要。因此,要做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用制宜。在武术的国际化推广过程中,要针对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地区、不同人群采用不同的策略。当前,我们的主要任务还是推广竞技武术,同时在有条件的地方逐步推广传统武术。如可先在那些与我们有相同或相似的文化背景,并且竞技武术已开展多年,有一定武术基础的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逐步推广传统武术。

312 改革武术并加强文化交流和宣传

武术向国外推广是全世界人民对武术认识和实践的过程,人的认识活动是由认识主体、认识客体相互作用而发生、发展起来的。认识主体是指从事实际活动的社会的人,认识客体是指与主体相对的、主体实践和认识所指向的客观对象。

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存在价值关系。价值关系,是指客体对主体的利益关系,即主体和客体之间始终渗透着主体需要、主体追求利益的满足,同客体具有实现这种需要和利益满足的特性的关系。主体的认识活动总是参照某种价值目标选择和确定认识的客体。这就要求我们根据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价值关系改革武术,达到自身完善。

首先对民间传统武术进行充分挖掘整理,然后用哲学中“扬弃”的观点对传统武术进行改革创新,去除传统武术中的陈规陋习、迷信和神秘色彩,汲取精华;并根据现代人的不同需求对各拳种进行提纯、分化、创新并相互借鉴,以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不同需求。

当然,在认识过程中,认识还受主体肉体和精神状况所限制。肉体状况指人的感觉器官是否正常、整个身体是否健康;精神状况的限制是指主体的认识结构、知识结构和精神状态对认识的作用和影响。

当今社会是开放的社会,是信息社会,任何民族,如果坚持封闭式的民族文化的发展模式都将导致愚昧和落后,所以,要利用各种机会进行交流和宣传。首先是观摩比赛。通过观摩比赛不但可以直接提高其它民族人民练习武术的热情,还可以通过比赛场地的图案设计、服装、礼仪加强武术文化宣传。同时,外派或邀请武术人士,举办武术节、国际武术学术论文报告会等,还可以利用电影、电视等宣传媒介,以及充分利用Internet 等世界先进通讯工具加强交流和宣传。加强其他民族人民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认识,从而逐步改变认识主体的知识结构、消除差异,达到文化上的认同,实现认识过程主体对客体认识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2] 饶 远.亚洲体育文化的地理分布、特质与价值[J ].体育文化导刊,2002,(1).

[3] 唐 波.竞技武术与奥林匹克运动文化背景比较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2002,(3).

[4] 谭小勇.北京奥运与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J ].体育与科学,2002,(5).

(上接第52页)

冯伯英的《中国医学文化史》认为,中国人发明的武术功夫等有益于健身祛病,其中包括太极拳。他说:“作为一般拳法,锻炼、运动身体而已”,但究其根柢,“其内里功夫,则在经络气血运行”。由于人们的普遍认同,《现代汉语词典》的“太极拳”词条的注释是“动作柔和缓慢,既可用于技击,又有增强体质和防治疾病的作用”。《长寿精要》一书的运动健身篇列入了太极拳治疗关节炎的有关文章。近年出版的养生保健要诀丛书之一《抗衰老要诀》在“抗衰老的运动疗法”一节中介绍了太极拳。也许太极拳发展到一定阶段,其养生文化果实必然会凸现出来而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现代医学理念、科学革命、教育改革、市场需求等的发展,社会体育、休闲体育、老年体育、康复体育应运而生,设置《传统养生学》成为这些学科的必修课程,而太极拳是这门课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于是产生了“太极拳养生”的新理念。太极拳是一门学问,属于武术;养生也是一门学问,它们的共通之处构建了一个交叉边缘带,而这个交叉边缘带是可以继续扩展的。这似乎给我们昭示一条门津:发掘太极拳的潜能,创建“太极拳养生学”为当代养生服务,势必水到渠成。

9 结 语

太极拳不仅具有用意、运气、活动肢体等传统导引术的优点,还有势势相承,绵绵不断,贯通一气的特点;太极拳是一项“动中求静”的运动,它对坐忘、心斋、心养、坐禅、面壁、静坐等几千年来以“静”为主的静功养生是一种挑战;太极拳养生是发挥太极拳养生内涵,指导人们养生活动的一个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

参考文献:

[1] 马伯英.中国医学文化史[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 黄胜光,等.养生术[M ].海口:海南出版社,1993.

[3] 《华夏长寿》杂志编辑部.长寿精要[M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4] 刘仲宇,等.养生格言[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5] 张湖德.抗衰老要诀[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95第2期刘树军,等.民族文化差异与武术国际化发展的哲学思考

浅谈中国武术文化中的德

浅谈中国武术文化中的德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是我国民族体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之一,也是民族传统文化在武技一道的体现。中国武术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在外国,中国的武术被称作“功夫”。长久以来,作为功夫的武术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了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有很多人因为爱上了功夫,也爱上了中国。 我们都知道,中国功夫并不是电影上华丽的拳脚与特技,也不是银幕上漫天飞舞的剑仙。真正的中国武术,是清晨老人们的打太极拳,行如流水,意似闲云。是如游龙般潇洒自如的剑舞,是如猛虎般威风八面的刀术。中国的武术,发于防身,立于健身,搏于赛场,习于日常,载于武艺,归于武德。从来无需证明自己,只是通过刻苦的锻炼不断完善自己,以期成就那种接近自然的完美。拥有强大力量却不用来战胜别人,而只是以武会友,互通有无。从不炫耀武力,只是坚守着心中仁义礼智信勇的情操。中国的武术,中国的武者正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诠释着中国的文化,传承着中国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 中国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当时的人类用棍棒等工具与野兽搏斗,逐渐积累了一些攻防经验。而商代产生田猎更被视为武术训练的重要手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武术逐渐就形成了一定的套路与优美的形式。同时,对于中国这个重德民族,武德也成了中国武术文化的核心。

早在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的《左传》中就有“武德有七”的论述。以后随着时代的展,武德的涵义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过去,大多以“尊师重道,孝悌正义,扶危济贫,除暴安良”“虚心请教,屈己待人,助认为乐”,“戒骄奢淫逸”等作为武德信条。武术的各拳种流派,也都订有自己的“门规”、“戒律”、“戒约”,并有“三不传”、“五不传”、“十不传”以及“八戒律”、“十要决”等作为武德的标准。今天,也有不少学者对武德进行概括,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尚武崇德的精神”,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一种美德”,也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武者体现的道德”。1987年全国武术学术研讨会,将武德规范概括为“尚武崇德,修身养性”。这些都从不同侧面对武德进行了概括。武德事实上是一种伦理观,所以我们也应该从论理学的角度去定义武德。 我们认为,武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简而言之,就是武术道德。“道”一般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并引申为人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准则、规则或规范;“德”即得,人们认识“道”,遵循“道”,内得与己,外施与人,便称为“德”。“道”主要指一种外在的要求,“德”则指内心的精神情操或境界。武德是隶属于体育道德的范畴。武德既是参加武术活动人们所遵守的公共体育道德,又是武术工作者在从事武术教学、训练、竞赛等工作中应遵循的伦理规范。由于武术有着区别于其它体育活动的特殊性,受着民族道德的影响和渗透,所以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道德规范----武德。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练习题

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练习题 一、单选题 1.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 A.物质性B.能动性 C.实践性D.规律性 2.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其中“客观实在”是从() A.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属性 B.社会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属性 C.自然界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属性 D.万事万物的总和 3.目前人们已经知道,太阳约在50亿年前形成,地球的诞生距今也有46亿年之久,由此可见,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上帝和诸神居住的天国,所有天体都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可见 A.生物产生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B.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C.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D.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4.海啸与平常可见到的海浪大不一样,海啸时掀起的海浪,高度可达十多米,形成“水墙”。海啸可以传播几千千米而能量损失很小,如果“水墙”冲上陆地,会对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这说明 A.自然界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客观的 B.反映客观实在的意识是客观的

D.物质是各种具体物的总和 5.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要引导规范和约束国土资源开发利用行为,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有度有序利用资源,优化资源开发利用结构,深入推进国土综合整治和地质环境保护,提高国土资源综合利用能力和水平。这是基于 ①形成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是我们正确对待自然的前提 ②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会随人的意识而改变 ③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④尊重自然界的物质性才能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6.人们能够创造出自然界里本来没有的东西,如计算机、电冰箱、宇宙飞船等。这表明A.人们能够创造自然物 B.人们能够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 C.人工化的自然物不再具有客观性 D.人们已经全面把握自然规律 7.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云:“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该诗所蕴涵的哲理是: A.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C.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D.自然界的事物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 8.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中国武术的发展前景

中国武术的发展前景 综上所述,中国武术具有哲理性,技击性、健身性、娱乐性等文化特征并与世界体育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它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大众体育、哲学、美学、医学、语言、文化艺术等世界体育文化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已逐步形成独立的、庞大的文化体系--武术文化。事实证明,武术是最能适应人类发展趋势的,从而也容易成为世界人民热烈追求的未来体育文化。武术推向世界的先决条件已经具备,武术走向国际化已成为发展趋势。 为了加快武术走向世界,中国武术的发展应采取如下的措施: 1.把式术纳入完善的正规教育体系 武术的文化特性是使它自古流传至今不衰的根本原因。而任何一种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要想使中国武太真正走向世界,就非把武术纳入完善的正规教育体系不可。我国虽已从60年代开始,就把武术列入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但实践并不成功,武术教育很开健全,甚至落空。究其原因,主要是武术在学校体育的地位很低,武术师资严重不足。为了扭转这种落后状态,首先要确立武术的应的地位,把武术作为受教育者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要树立武术教育的长远目标:第一步是使武术成为国家的体育文化体系,逐步把武术纳入完善的正规教育体系,成为大、中、小学和军事训练必不可少的体育内容,使每个学生和每个战士都懂得武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第二步是逐步使武术成为国际的体育文体系,大力推广武术,使它成为中华民族走向世界、向奥运会贡献的第一个体育项目。还有,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加强武术教育。例如采用多种形式办学来大力培训武术师资,适当增加武术教学时数和改革武术教学内容,创办高等武术院系,加强学校武术研究等等。

新世纪武术国际化发展探析_王国志

97 新世纪武术国际化发展探析* 王国志,邱丕相 (上海体育学院武术系,上海 200438) 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武术国际化发展进行重新认识,并分析了存在问题,同时提出了推进武术 国际化发展的一些思路,为武术的进一步推广和发展提供参考。关键词:奥运会;武术;国际化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23X (2006)05-0097-03 To Ex p lore the Globalization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In New Centur y WANG Guo -zhi ,QIU Pi -xian g (Shan g hai Un iversit y of S p ort ,Shan g hai 200438,China ) Abstract :B y usin g the method of documentar y ,lo g ical anal y sis and so on ,this article ex p ounds the p ossibilit y &the existing pr oblem s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globalization on the basic of China enter WT O ,and bring for -wards a serial of ideas to p r omote the worldwide develo p m ent &further p o p ular ization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Ke y Words :Ol y m p ic Gam es ;Chinese m artial arts ;g lobalization Vol .26No .5Sept .2006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Guangzhou Physical Education Inst itute 第26卷第5期2006年9 月收稿日期:2006-07-29 作者简介:王国志(1975-),男,江苏徐州人,讲师,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 *基金项目: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项目编号:T0902) 中国加入WTO 后,拓宽了中国与其他国家交流的渠道和途径,获得了更大的交流空间,给武术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另外,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也加快了武术国际化发展的步伐。尽管如此,我们在保持乐观的同时,还应清醒的看到武术的国际化发展历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值得我们去深思。1武术国际化发展的再认识 1.1 中国加入WTO ,为武术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入世后,在科技、经济上我们面临着大量资本输入。而仅有输入,没有输出相平衡,对我们的民族是不利的。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典型代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可持续发掘的、取之不尽的人文资源、文化资源、人才资源、产品资源、技术资源。具备了大规模产业输出的有利条件。入世为武 术的国际化发展培育出广阔的国际武术市场,这将加速我国武术产业的发展。同时随着入世,大量国际资本输入,中国武术产业必将带来先进的管理经验、理念以及新的运行机制,从而更好地推进武术的国际化进程。1.2 2008年奥运会的申办成功为武术的国际化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奥林匹克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项伟大的社会实践,是人类优秀文化的结晶。武术一旦进入奥运会,它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和推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既能发扬光大,又能让世界人民共同享受这一优秀文化成果。中华武术是中国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巨系统中,得到了我国古典哲学、美学、伦理学、中医学、宗教学、军事学等许多学科文化的滋养,它作为进奥项目,应当首当其冲。源于中国的武术应属于世界,属于奥

中国武术文化。

中国武术文化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一项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具有独立体系和多种社会功能的运动项目。武术也是东方文化的一颗灿烂的明珠。目前,中国武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的传播,已成为世界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武术的种类: 武术是靠动作组成多种套路来进行的,武术的动作主要有踢、打、摔、拿、击、刺。强烈的技击性是武术的最大特点,也是武术的魔力所在。 武术的种类主要分成拳术和器械术两大类: 拳术术是徒手进行的武术,是练武的基础。主要的拳术有长拳、南拳、太极拳、少林拳、形象拳等。 长拳属于北方的拳术,所以又称“北拳”。长拳出拳踢脚,尽力伸展,打起拳来,窜蹦跳跃,快速勇猛,很适合轻少年练习。 南拳流行于南方各省,着重手臂挥舞很少跳动,大拳人常常发声,用来帮助发力。中国武术界有句话叫“南拳北腿”说的就是南拳和长拳的不同特点。 太极拳速度较慢,柔软轻松,深受老年人和体弱多病的人欢迎。 少林拳套路短小,但动作快速勇猛,有威力逼人的气势。 模仿飞禽走兽动作的各种象形拳术和模仿人醉酒后动作神态的醉拳,动作非常有趣,受很多人的喜爱。 器械术: 器械书是手拿器械进行的武术。这些器械的部分都是古代的兵器,分长兵器、短兵器、软兵器三类。长兵器有抢、棍、大刀等,短兵器有刀、剑、钓等,软兵器有九节鞭、三节棍、流星锤等。中国自古有“十八般武艺”的说法。实际上就是十八种器械术。 武术可以一个人单恋,两个人对练,也可以多人合练,按套路或散打运动形式,攻守反击。其中和多人合练最为精彩,快速、准确、勇猛、惊险的武打动作,常常使观众看得眼花缭乱。 中国武术扎根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土壤中,几千年来一直发展延续,结出了累累硕果。时代的脚步进入21世纪,中国武术这种古老的艺术,也以全新的面貌,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浅析传统武术国际化发展与历史走向

浅析传统武术国际化发展与历史走向 1.选题依据(本课题研究现状综述,选题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随着当代产业革命的不断深入,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国际化,不同社会制度下存在的经济体、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经济贸易方面都保持着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关系。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的增多不端扩大丰富起来化和体育运动项目形成了整个世界的经济全球化。,使得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中华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如何在国际上弘扬中华武术,不断扩大其国际影响和提高其国际地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结合自己的专长以及所学专业研究方向,希望利用所学专业理论与方法,通过对经济全球化的研究,分析我国武术产业发展及国际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如何来促进武术产业国际化发展,提升我国武术产业的国际地位。同时通过武术产业的发展来带动我国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1.1现状综述 对武术国际化传播模式的探讨旨在找出当前最有效的传播模式或者策略,为武术科学的、高效的向国际化传播提供支持。刘军在其论文《色议武术文化的国际化传播》中,指出武术文化在国际化传播过程中应该重视武术内在精神的表达,要把切入点放在开发武术的健身功效上。于此同时,武术传播还应该与现代科技手段联姻,以促进武术的国际化进程; 林小美、苏欣在《关于武术传播的若干问题思考》一文中,提到武术国际化传播要借鉴跄拳道的传播经验,提出政府要委派相关人员出国进行武术推广,并提出采用现代传播手段组织武术赛事等来传播武术; 郭强在《武术国际化传播策略研究》中论述了武术国际化传播的条件、构成要素,揭示了武术国际化传播的一般模式,提出了武术国际化传播的策略,比如理论建设、制度建设、人才培养与教育等; 陈建民在《跨文化视野下中国武术的传播策略》一文中指出,中国武术想要在跨文化方面取得成功,就应该找出中国武术“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相交叉的部分,找到两者之间的契合点,同时,也要对中国武术文化进行解构和重构,以“和而不同”的文化诉求,来谱写中国武术跨文化、跨地域传播的新篇章; 艾泽秀的《论武术文化的国际化传播与发展一结构或功能传播理念探析》提

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

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 在外国,中国的武术被称作“功夫”。长久以来,作为功夫的武术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了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有很多人因为爱上了功夫,最终爱上了中国。 我们都知道,中国功夫并不是电影上华丽的拳脚与特技,也不是银幕上漫天飞舞的剑仙。真正的中国武术,是清晨老人们的打太极拳,行如流水,意似闲云。是如游龙般潇洒自如的剑舞,是如猛虎般威风八面的刀术。中国的武术,发于防身,立于健身,搏于赛场,习于日常,载于武艺,归于武德。从来无需证明自己,只是通过刻苦的锻炼不断完善自己,以期成就那种接近自然的完美。拥有强大力量却不用来战胜别人,而只是以武会友,互通有无。从不炫耀武力,只是坚守着心中仁义礼智信勇的情操。中国的武术,中国的武者正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诠释着中国的文化,传承着中国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 武德,中国武术文化的核心 武德,早在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的《左传》中就有“武德有七”的论述。以后随着时代的展,武德的涵义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过去,大多以“尊师重道,孝悌正义,扶危济贫,除暴安良”“虚心请教,屈己待人,助认为乐”,“戒骄奢淫逸”等作为武德信条。武术的各拳种流派,也都订有自己的“门规”、“戒律”、“戒约”,并有“三不传”、“五不传”、“十不传”以及“八戒律”、“十要决”等作为武德的标准。今天,也有不少学者对武德进行概括,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尚武崇德的精神”,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一种美德”,也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武者体现的道德”。1987年全国武术学术研讨会,将武德规范概括为“尚武崇德,修身养性”。这些都从不同侧面对武德进行了概括,但是,武德事实上是一种伦理观,所以我们应该从论理学的角度去定义武德。 我们认为,武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简而言之,就是武术道德。“道”一般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并引申为人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准则、规则或规范;“德”即得,人们认识“道”,遵循“道”,内得与己,外施与人,便称为“德”。“道”主要指一种外在的要求,“德”则指内心的精神情操或境界。“道德”两字连用,始见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武德是隶属于体育道德的范畴。武德既是参加武术活动人们所遵守的公共体育道德,又是武术工作者在从事武术教学、训练、竞赛等工作中应遵循的伦理规范。由于武术有着区别于其它体育活动的特殊性,受着民族道德的影响和渗透,所以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道德规范------武德。 武德的实质亦是社会公正原则,即正义、公平、公道,是人类最古老的道德观念之一。武德同样是通过社会舆论的作用,大众的压力,良心的不安,使人们“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恶者而攻之”,来调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自从有了中国最早的成文法律《隋律》、《唐律》至今,武德从未与法律发生过冲突。和道德一样,武德的实用范围也比国家法律更广泛。我们提倡武德,应在国家法律前提下,和国家宪法及其相应的一切规章制度相统一,相一致。 今天,传统的武德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如耍英雄、逞好汉、为朋友两肋插刀的“哥们义气”,以及带有三纲五常思想的“唯师命是从”的行为等,所以应对传统武德进行分析,继承传统武德中合理的成分,批判过时的旧武德,树立新的武德观。 继承传统武德中的精华,要把习武同发扬祖国灿烂文化,热爱祖国联系起来,培养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有宽广的心胸,对人民要以礼待人,不恃武伤人,不以强凌弱;对危害祖国、人民利益的坏人坏事要敢说敢管,见义勇为,疾恶如仇,协助公安部门维护社会治安,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保持不盗名、不夺利、不保守,热于助人的美德;尊老爱幼,尊师重道,对前人和长辈的著作和经验要虚心学习,认真专研,努力学习技

中华武术国际传播的现状及价值研究

4对策 4.1建议体育学院(系、部)与教务、后勤、基建等部门加强沟通和联系,一方面要加快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另一方面充分挖掘教学资源,一、二年级学生尽量不在下午三、四节课排课;体育学院(系、部)也要充分挖掘场地和教师资源,双休日和晚上开设健身俱乐部或者安排单项体育协会活动,加强指导; 4.2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设备在体育课教学中的作用,教师可以制作高质量的教学课件、比赛录像等,通过学校网站向学生开放浏览,充分利用高科技的教学资源; 4.3在健美操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更加强调动作力度和幅度的要求,动作一定要到位,编排的动作中可以加入轻器械(如小哑铃、健身球等)进行练习,适当增加上肢力量练习,构建适合我国高校女生特点和可行性的教学内容体系; 4.4不同项目对学生体质健康发展存在差异应引起重视,如健美操对肺活量的促进比其它项目要好,主要原因是健美操对场地的要求不是很高,学生有足够的场地可以连续活动,而乒乓球和羽毛球的场地要求相对较高,这就要求场地设施的建设要跟上学校发展的规模。今后的研究中可进一步研究其差异原因和内在规律以便于科学调控。 参考文献: [1]杨瑞彬、赵平花,从太原理工大学看高校入学女生体质状况[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5)647-648 [2]何旭、王政,苏州大学女生体质健康状况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2003,19(4)101-105 [3]李立敏,体育课对高校女生体质健康影响的评价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8,30(3)106-110 [4]徐忠鸣,有氧操对女大学生体质的影响[J],中国教育导刊,2008,11,52-53 [5]赫秋菊,健美操处方教学模式对大学生健康促进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28(2)96-98 基金项目:2007年江苏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课题 (作者简介:邱岚1974-,江苏科技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 关键词:中华武术;国际传播;价值 前言 中国传统武术寓意精深,源远流长,她不同于世界其他一般的体育、竞技、搏击等运动,中华武术是具有完整哲学系统的独特文化。中华武术涉及了生命远离和实践、人体构造学、心理学、中医学、养生、天文学、宗教、兵法理论等理论精髓,她同时也浸透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知识、艺术、信仰、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中华武术可以说是中华文明中“文”“武”兼具的民族传统文化。 现在中华武术已经渐渐的开始与世界体育相接轨,在推广无数的同时也在推广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将我国的国粹推向全世界。 一、中华武术国际传播现状 武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的传统体育项目,而这一传统文化正在走向世界。 1.1中华武术的正式机构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武术走向国际化 在1985年国际武术联合会筹委会成立,在同年11月,欧洲武术联合会成立;1986年的11月,南美武术功夫联合会在阿根廷成立。1987年9月,亚洲武术联合会在日本的横滨成立;1989年非洲的功夫联合会也成立了;1998年,大洋洲武术联合会在惠林顿成立。而国际武术联合会则在1990年5月在北京成立,有38个会员国。至此,国际武术联合会拥有了五个洲际会员组织。这些洲际武术组织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武术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和发展,中华武术运动跨进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除此之外,很多华人华侨在世界各地开办武馆,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国外武术爱好者参加到练武的大军中,为武术的国际传播做出了积极的乖哦耐心啊。 1.2竞技武术项目与国际体育项目接轨,武术赛场正规化、国际化 竞技武术的发展给武术爱好者提供了竞技平台,提供体现个人价值的舞台,使武术爱好者也在竞技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运动的乐趣。近几年,亚运会、亚洲武术竞标赛、世界武术竞标赛等竞赛的开展,为更多的世界武术爱好者提供了更大、更好的平台,而且从这些竞赛来看,有很多国家或地区的选手的武术技术和水平接近或已经超过了中国选手,说明武术已经不再是只有中国人才学的一种体育项目和文化了,而是世界范围的、为世界人民所喜爱的一种文化和体育项目。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中国武术国际化发展的大环境下,武术的国际化有利于促进国际经济往来和国际间武术群众的交流;有利于中国和世界武术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武术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跨国武术产业的发展和管理。 1.3中华武术的电视、媒体传播,使中华武术的传播渠道多元化、现代化 目前武术的传播主要有国际武术联合会、中国武术协会、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和下属管理机构以及一些民间武术团体、组织。而现代的传播手段,电视、媒体传播更加促进了武术的国际传播力度。例如最近两年由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中央电视台体育节目中心主办,中视体育推广有限公司承办和制作的大型武术竞技节目“武林大会”在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这个栏目象征着中华武术的传播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此栏目弥补了中国电视传媒中武术节目的空挡,也开启了传统武术竞技方式的探究。这样的形式开创了武术传播的新局面,大众媒体在现代社会中所有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而武术得到广大的传媒的广泛报道和大力的推广,必将使武术传播进入一个全新时代,使中国武术传播到更远、更广的人群和范围中去,这也将武术推向大众时尚和流行的前端去。 另一个对武术国际传播做出贡献的不可不谈的人就是一代功夫巨星和武术宗师—— —李小龙。李小龙先生一直将让中国功夫走向世界、将中国电影带入世界市场和自创一门武术作为一生的宏愿。事实上他也做到了,现代西方人对中国武术和中国电影的认识几乎都是从李小龙开始的。李小龙先生可以说是在海外传播中华武术的第一人,他的一生都在为研究和发扬中华武术精神倾尽全力,李小龙以海纳百川的胸襟,融合多种门派拳法的精华,武艺进展神速,创立了截拳道。之后他将中华武术融入他的多部电影和电视作品中,以电影、电视的方式将中华武术传播到世界,让中国功夫走向了世界。而且李小龙先生和他的武术电影向外国人传播了爱国团结、自强不息、博大宽厚、兼容并蓄、厚德载物、勤奋睿智、坚忍不拔、刚健有为等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李小龙先生是第一个为中华武术通过电视、电影等现代媒体向世界传播做出贡献的武术家。正是自此之后,中国的功夫电影、武术节目、中华武术才开始通过各种媒体的渠道传向世界各地,走向世界舞台。 2010.11体育世界.学术 中华武术国际传播的现状及价值研究 笪蒋晓丽肖月悦 摘要:中华武术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瑰宝。中华武术文化是具有完整哲学体系的的文化。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文化多元化的现实作用下,中华武术文化表现出了自身的多元性和包容性。而中华武术的国际传播不仅促进中国民族文化的传 播,也对国际间文化交流和国外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因此,中华武术的国际传播是多方受益的。本文就从中华武术国际 传播的现状及其价值两方面进行论述。 12 -- DOI:10.16730/https://www.doczj.com/doc/a38114413.html,ki.61-1019/g8.2010.11.071

论中国武术的国际化发展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对中国武术国际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国际化对我国传统体育发展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探析制约中国武术国际化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旨在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弘扬提供理论参考。关键词:武术;国际化;发展

The thesis based on the former information and documents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artial arts, with the purpose of investigating the international problems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s of the traditional sports .At the same time ,the thesis focus on the impacts of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to the tradtional chinese martial arts.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above,the author try to find the major factors which restricting the fully internationalized developments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artial arts.In the end, the author presents the corresponding proposals aimed to provide more references to the theory at china traditional sports and culture. Key word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artial arts; internationalization; developments

中国功夫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功夫与中国传统文化 --再论中国功夫的理论 中国传统文化综述 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发端于战国的儒、道两大传统。中国功夫的理论也离不开于此。 儒家学说主张“济世”,倡刚健有为,以实现和谐、有序的政治理想。在维持现有秩序上,重德治与教化。到汉朝时尊儒,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铸造了中国的伦理类型文化,对于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不无现实意义。 道家主张追求与“道”的冥合,介乎“出世”与“入世”之间,强调“无为而无不为”。并注重人与天道自然的和谐。其“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对于今天的生态、人口问题,不无启发意义。并形成了中国人的注重内心的体悟的思维模式,讲求智圆行方。 儒家虽为正统,但并不排斥道家,仍注意与道家相融合,在儒家,创始人孔子就曾问礼于道家创始人老子,老子以“唇齿为喻”,说明以柔胜刚的道理。唇舌虽然不如牙齿坚硬,但唇舌要比牙齿持久。中国功夫以此演化拳术,虽不能胜人,但却可自保。刚则缺乏变化,反易被人所乘。显然道家要比儒家高一筹。用于其它方面也是如此。 到汉唐时,佛教传入我国。佛教主张“出世”否定现实,后逐步与儒、道相融合,被我国人民所接受,开始了佛教的中国化。也讲尊师重道,倡导大乘佛教。并以渡己渡众生为己任,注重清净寂定的“禅”

的心境的修炼。 宋朝时,理学家完成了儒、释、道的合流工作。建立了以儒为首,兼及佛、道三位一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结构。其实中国文化的根底仍在道家。 中国的人生哲学非常发达。 可总括为:“以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事情”。既有苏子“唯江上清风,水中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成色”。“山高月小,水落石出”;陈抟的“于羲皇心地上驰骋,而不于周孔脚迹下盘桓。”的佛家的达观、超然。以离世的心境俯视人寰。又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以天下为己任”。“敢为天下先”的儒家的积极入世。 即道家的“庖丁解牛”,居于世,事虽杂而不累其心的高深修养。 修身上要求:“不为浮誉所惑,则养其力者厚;不为流俗相竟,则所以制其气者重。”的厚德载物,是要君子宽厚的品德修养可以承载天地万物。有“将军额头跑开马,宰相肚里能撑船。”之谓,“天为盖,地为床,千年古树为衣架,万里长江当澡盆。”的胸襟与气度的修养。 重操守、气节,坚持自己的志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即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做到“贫,气不改,达,志不改”。于是有周敦颐的《爱莲说》:“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而《隐居》,“采菊东篱

哲学与民族文化生命

第一讲哲学与民族文化生命 第一节:哲学与现时代 一、全球化过程中的哲学问题:当代人类精神家园之丧失。 1、哲学的价值 (1)哲学这门课难:A科学主义、实证主义的挑战。例:《史记·货殖列传》“天下熙熙,皆为利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目前是科学主义、实论主义的时代。(技术崇拜) B、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伟大的批判理论。科学哲学、分析哲学不奢侈,最奢侈的是马哲,因为马哲“扬弃异化”,伟大的批判理论过于奢侈了。马的伟大:英:务实;法:浪漫,革命;德;严谨。 C、哲学是贵族的学问(贵族:具有一定经济条件,故同学们一定程度不喜欢也可理解,先生存后发展,为柴、米、油、盐、醋。)当今没有贵族了,但有精神的贵族。 故交流哲学是最奢侈的生活。 (2)哲学最古老也最孤独:西方千年思想线索论证。 精神:神话时期——哲学——宗教(神学)——科学——后科学 时代:远古时代——古代——中世纪———近代/现代——后现代 社会: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3)学习哲学的意义:哲学的价值(对比分析上面提到的哲学、宗教、艺术、道德、科学)一个民族的人都讲究实用技术,是这个民族的悲哀,因为这个民族(都关心外部世界)没有思想了。人亦如此,只谋生,生存层面,层次比较低,因为哪有时间来关心思想。“思想思想”(亚里士多德语)这就是哲学:不关乎实际运用,而关乎实际本身,因而哲学之无用乃大用。 智慧何义:通过区分智慧与具体经验知识稍稍把“智慧”的意思透出来。 知识:后辈从前辈那里或在自己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一切经验、技艺、典型礼仪、观念、信仰等。近代知识通过科学的样式把宗教、艺术乃至哲学排出去。 科学:关乎特定的,具体的经验领域,并且常能以数学的精确性来描述和预测自然现象或某种社会现象,它是把理性运用于具体经验对象上,以便将日常经验提升为有普遍效准的知识。换言之:运用范畴、概念、原理对特定的经验对象进行逻辑阐述而形成的知识体系。哲学:理性对准产生经验对象的人性活动本身,即对人性活动中人的文化创造力(文明)本身进行反思。理性(哲学)与非理性(宗教、艺术)的文化创造力叫精神。反思精神本身也叫精神(即智慧,即超验,理性的超验)。

2018《哲学与文化》等级考试提纲

《哲学与文化》等级考试提纲(2018.11) 一、辩证的唯物论—探索世界 1、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①意识能动的认识世界(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②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 2、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 (1).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按客观规律办事。 (2).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3).要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追求真理 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2、认识不断深化发展的原理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检验和发展真理。 三、唯物辩证法---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联系、发展、矛盾、否定) (一)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 1、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要把握事物固有的联系,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1)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统筹全局. (2)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搞好局部. 5、系统优化的方法: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二)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二) 1、发展的普遍性、发展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坚持发展的观点,不断创新。 2、(途径)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促使新事物成长;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 3、(状态)(1)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求做好量的积累。(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3)事物的发展就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三)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对立排斥的属性,矛盾统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矛盾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矛盾对立统一推动了事物的变化、发展。 2、矛盾的普遍性:(辩证法的前提)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坚持全面地看问题。 3、矛盾具有特殊性,(表现在: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矛盾;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矛盾;三是矛盾双方也各有其特殊性。)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马克思活的灵魂)。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

中国武术文化赏析论文

中国武术文化赏析

浅谈武术文化中的德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是我国民族体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之一,也是民族传统文化在武技一道的体现。中国武术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在外国,中国的武术被称作“功夫”。 长久以来,作为功夫的武术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了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有很多人因为爱上了功夫,也爱上了中国。 我们都知道,中国功夫并不是电影上华丽的拳脚与特技,也不是银幕上漫天飞舞的剑仙。真正的中国武术,是清晨老人们的打太极拳,行如流水,意似闲云。是如游龙般潇洒自如的剑舞,是如猛虎般威风八面的刀术。中国的武术,发于防身,立于健身,搏于赛场,习于日常,载于武艺,归于武德。从来无需证明自己,只是通过刻苦的锻炼不断完善自己,以期成就那种接近自然的完美。拥有强大力量却不用来战胜别人,而只是以武会友,互通有无。从不炫耀武力,只是坚守着心中仁义礼智信勇的情操。中国的武术,中国的武者正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诠释着中国的文化,传承着中国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 早在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的《左传》中就有“武德有七”的论述。以后随着时代的展,武德的涵义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过去,大多以“尊师重道,孝悌正义,扶危济贫,除暴安良”、“虚心请教,屈己待人,助认为乐”,“戒骄奢淫逸”等作为武德信条。

武术的各拳种流派,也都订有自己的“门规”、“戒律”、“戒约”,并有“三不传”、“五不传”、“十不传”以及“八戒律”、“十要决”等作为武德的标准。今天,也有不少学者对武德进行概括,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尚武崇德的精神”,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一种美德”,也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武者体现的道德”。 我们认为,武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简而言之,就是武术道德。“道”一般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并引申为人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准则、规则或规范;“德”即得,人们认识“道”,遵循“道”,内得与己,外施与人,便称为“德”。“道”主要指一种外在的要求,“德”则指内心的精神情操或境界。武德是隶属于体育道德的范畴。武德既是参加武术活动人们所遵守的公共体育道德,又是武术工作者在从事武术教学、训练、竞赛等工作中应遵循的伦理规范。由于武术有着区别于其它体育活动的特殊性,受着民族道德的影响和渗透,所以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道德规范----武德。 武德的实质亦是社会公正原则,即正义、公平、公道是人类最古老的道德观念之一。武德同样是通过社会舆论的作用,大众的压力,良心的不安,使人们“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恶者而攻之”,来调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尚武宗德观念是武术文化的重要内涵,武德,即武术道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有的道德品质。武德的理论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其

武术起源与发展

武术 一,什么是武术? 在学习什么是武术之前,我想请大家用自己话理解下,什么是武术? 1.看PPT图片。大家猜猜这是什么字?这是武术的武字。我们看图片可 以看出,把武分成2个部分,就是戈和止,戈是什么呢,在古代商周时期出现的一种武器,而止是指停止,终止的意思,连起来就是用武力来制止纷争。 2.那武术的是什么呢?其实简单来说,就是以技击为内容,以套路与搏斗 运动为主要形式,注意内外兼修的民族传统体育。也是我们中国的国粹。 二、武术的起源 武术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的产生,起源于我国远古祖先的生产劳动。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看一下这2幅图(解说图片),在原始社会,兽多人少,自然环境恶劣,人们为了生存,不断地和野兽进行搏斗,在狩猎的生产活动中,自然产生了“拳打脚踢,跳跃翻滚”的初级攻防手段。后来又逐渐学会了制造和使用石制或木制的工具作为武器,产生了一些徒手或使用工具的搏斗技巧。这些原始形态的攻防技能是低级的,还没有脱离生产技能的范畴,却是武术技术形成的基础。 三、武术的发展 武术是一种运动,更是一种文化,是同中华民族文明的产生同步的。如果说武术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那么武术成形于奴隶社会时期。自从有了国家的建立,武术的表现形式和发展也有了很大的不同,接下来和大家好好介绍一下。

商周时期:由于青铜器的发展没兵器的改进,这个时代出现了矛,戈,斧,刀等精良武器,随着这些武器的发展与运用,随之产生了“劈,砍。刺,扎”的技术。当时的武技成为手搏或手格。商代出现了“武舞”,利用“武舞”来训练士兵,鼓舞士气,周代设的“序”,序是哪个时期对学校的称呼,序也把射卸,习舞干列为教育内容之一。 春秋战国:诸候争霸,战争十分频繁。武术的格斗技能在军队中得到了重视和发展。这个时期,,诸侯各国对武艺高强的人非常重视,当时齐国的宰相管仲,在春秋两季进行“角试”来选拔天下英雄来训练军队。在这时期,剑的制造及剑道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秦汉时期:盛行角力、击剑。随着“宴乐兴舞”的习俗,手持器械的舞练时常在乐饮酒酣时出现,如《史记·项羽事纪》记载的“鸿门宴”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便是这一形式的反映。此外,还有“刀舞”,“力舞”等,虽具娱乐性,但从技术上更近于今天套路形式的运动。 唐朝:开始实行武举制,对武术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对有一技之长的士兵授予荣誉称号。裴民将军的剑术独冠一时,裴民的剑术、李白诗歌、张旭草书并称唐代三绝的美誉,可见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已相当具有影响。 宋元时期:以民间结社的武艺组织为主体的民间练武活动蓬勃兴起,有习枪弄棒的“英略社”,习射练习的“弓箭社”等。由于商业经济活跃,出现了浪迹江湖,习武买艺为生的“路歧人”。不仅有单练、而且有对练。

中国武术文化

我心目中的中国武术文化

摘要: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和独特的表现形式.本文从中国武术的文化渊源、文化特征和价值这三个方面,对中国武术文化进行了探讨,以此了解中国武术文化的内涵,理解东方文明的精髓.从而更好地学习中国武术。 关键词:中华武术精神文化意涵和特征价值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文化积淀,儒、释、道三家文化的博深涵养,共同培养了中华武术精神的中和养气、禅定参悟和宁静致柔之道。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中的瑰宝和精粹。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沉积反映和产物再现。它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融会和汲取了诸多社会领域中的营养,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是以运动作为文化的载体,在多种多样的表现形态中,具有传播发展民族文化的功效。 一、中国武术文化的源起 武术萌芽于原始社会时期。氏族公社时代,经常发生部落战争,因此在战场上搏斗的经验也不断得到总结,促进了武术的萌芽。武术成形于奴隶社会时期。相传在周时期出现了一部中国武术史上重要的著作《周易》,亦称《易经》,“一阴一阳为之道”这本书内涵很丰富的哲学思想,对我国养生学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其“易有太级,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产生了太级学说,从此奠基中国武术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得到了蓬勃发展。国际武联被吸收为国际奥委会的正式国际体育单项联合成员,这是武术发展中的又一历史性突破。现在击剑、散打项目已经纳入各种比赛中,意味着“把武术推向世界”的雄伟目标的已经实现。 二、中国武术文化的精神内涵 1、哲理性。中国武术是最富有民族哲理的体育项目,它吸收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并把它作为自身发展的思想基础,是武术区别于西方体育项目的重要标志之一。在中国武术理论中,无论是拳理阐述、技法概括、训练机理、技击原则、武德修养,都深受中国古典哲学理论的影响,道家思想确立了中国武术的练功法则,最具代表性的是“天人合一”和“阴阳学说”理论。 2、技击性。武术的核心是技击性。从中国武术发展的历史来看,武术有技击运动和套路运动两种表现形式。技击运动为散手和推手等对抗性项目,有明显的攻防技击特点;套路运动则讲究表演艺术效果.追求美感,但都仍是以体现武术的根本特征技击性为目的,力求表现逼真的攻防动作。 3、健身性。中国武术的健身功能具有高度的综合性、整体性。生命在于科学地运动,武术的修炼方法讲究即练内又练外,即注重运气,又强调心神意气的结合,尤其重视运气、刚柔相济的健身方法,对人的精神、情感上的调节作用和现代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特殊作用。 4、娱乐性。中国武术在在奴隶社会就进入娱乐文化的领域。它以丰富多彩的表演内容,精湛无比的技艺、精深广博的内涵.赢得了古今中外人们的赞誉,这是与武术本身的娱乐性分不开的。 三、中国武术文化的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国际化进程,中国武术的发展也要顺应形势,走向国际化,将会通过多种办法来大力推广武术。 1、走向国际化。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中华文化,并且喜爱中国武术,奥运会上武术比赛也让更多人了解了中国武术。中国武术走向国际化可以在深度上和广度上传播中国武术文化,提高武术的生命力,让武术文化被更多国家学习和借鉴,从而让他们了解中国武术和文化,所以武术走向国际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2、武术发展的科学化。武术的技术将更全面,动作规则将更合理,武术科学化研究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