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间词话十则教案

人间词话十则教案

人间词话十则教案
人间词话十则教案

《人间词话》十则教案

永州四中成人周

教学目的:

1.了解王国维及著名的文学评论作品《人间词语》。

2.学习王国维的诗歌鉴赏理论,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兴趣和能力。

课时数:1节

一、导入: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写景的诗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宋·辛弃疾《西江月》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唐·王之涣《凉州词》

不错,阅读诗歌就是要去欣赏诗中的景,品味景中的情,我国现代著名国学家王国维就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他深入地研究中国诗词,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主要收录在他的《人间词话》中,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人间词话》十则,感受这国学家的智慧。

二、作家作品介绍:

作品:《人间诗话》,一部重要的美学和文艺理论著作。

作家: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籍贯是人杰地灵之地——浙江。(好多艺术家、科学家都是浙江人。如郁达夫、徐志摩等)。中国近代重要的史学家、美学和文艺理论家。

他幼年接爱的是传统的封建文化教育,15岁还考中秀才。青年时代在当时进步思潮影响下,努力学习西方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把西方美学和文艺思想与中国古代美学和文艺思想融合起来,成就了他主要的美学文艺理论著作《人间词话》。辛亥革命后,他以清朝遗老自居。1927年由于长期思想上的苦闷,生活上的困顿,长子去世,挚友绝交,再加上对北伐战争胜利的恐惧,导致他自沉颐和园昆明湖,终年50岁。他的才华和卓识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令人惋惜。

下面我们透过课文,来学习王国维鉴赏诗词的理论,有助于提高我们鉴赏诗词的水平、能力。(在每一则前标上序号)预习时有没有体会到,课文选的十则,涉及到几个方面的内容?

三、整体把握:

1、本文谈的主要对象是什么?(境界)什么是境界(意境)?

2、围绕“境界”提出了哪些独到的观点?(你读到了什么?)

《人间词话》十则,可分为三方面内容:

①第一则为总纲,提出“境界”说,并高度概括境界的意义。

②第二至六则从不同角度论述“境界”问题:第二则从创作方法角度谈“造境”与“写境”。第三、四则从主客体关系角度谈“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第五、六则从作者感受、作品表现的角度谈境界。

③第七到十则谈论诗人的思想和艺术修养。

四、局部探究:

1、第三、四则从主客体关系角度谈“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什么是“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点悟】含有诗人浓烈的主观情绪的境界叫有我之境;没有融入诗人浓烈的主观情绪的境界叫无我之境。

迁移:下列境界中,哪句是“有我之境”?

A“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B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C“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D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我之境)故国沦亡,“花溅泪”“鸟惊心”是作者“感”和“恨”情感迁移的结果。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无我之境)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融化在碧玉,丝绦这美好的意象之中。

2、从第四则看,“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有高下之别吗?

明确:从观物方式及审美感觉看,前者“以我观物”,给人“宏壮”的美感,后者“以物观物”,给人“优美”的美感。不同的美感,不必强分高下。但创造有难易之分,因为人很难达到物我浑然的忘我状态,故写前者为多,写后者难得。

3、朗读第五、六则,什么是有境界?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境界是真景物、真感情,情景交融;例证法。

“闹”字:用通感的手法,把视觉感受变成听觉感受。逼真刻画出红杏怒放的蓬勃生机,又满含着诗人喜迎春色的欢愉之情。

“弄”字:细致描绘出微风中,月色下,花儿婆娑摇曳的情状,表达对美好春夜的喜爱留恋,及春色阑珊的惋惜。

诗人炼字把杏、花都拟人化了。好像有灵性、情感,唤起读者丰富而美好的联想和想象。

迁移:王安石《泊船瓜州》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绿”字王安石曾用过“入”“过”“满”等十几个字,最后才定为绿,结果“绿”成全诗诗眼,说说“绿”字怎么好?

形容词用如动词,和煦春风吹拂下,千里江岸,一片新绿,诗人就把看不见的春风转化成鲜明的视觉形象,写出了春风的精神。

4、诗人应该怎样修养,才能写出有“境界”的作品?

【点悟】要志存高远甘于寂寞;苦苦探索,执着追求(见七则);要有开阔的胸襟、真切深刻的见识,要有真性情(见八、九则);要能深入生活、观察生活,并有所顿悟(见十则)。

5、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三种境界”的理解。

揣摩着读

想象着赏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志存高远。第一境界以“西风凋碧树”,比喻恶劣的形势。说明只有下定决心“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才能排除干扰,看到形势发展的主要方向,取得成功的基础。)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兀兀穷年,孜孜以求,如追求热恋中的情人般无怨无悔。第二境界以“衣带渐宽终不悔”,形象描述如何努力奋斗。说明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都要坚持奋斗,执着追求。)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第三境界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形象指出经过多次周折,反复磨练,上下求索,豁然顿悟,犹如在茫茫人海中找到朝思暮想的心上人般终有所获)

集体朗读,背诵“三种境界”。

【点悟】王国维在此则中谈的是创业之路、治学之路。他认为大事业大学问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循序渐进,进行长期的探索和追求,必须坚忍不拔、百折不挠,不仅要有天赋,

更需要进行刻苦的修养。他强调的是一种献身精神,这既是一条充满荆棘和险阻的艰辛之路,也可使人体验到最高的精神愉悦,话中蕴含深邃的人生哲理。

三个阶段,多个比喻,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文艺、人生等规律性问题。结构巧妙,见解独到,寓意深刻,行文流畅,比喻贴切,引人遐想。(齐读)

6、王国维先生认为,作家写出有“境界”的作品,要志存高远甘于寂寞;苦苦探索,执着追求(见七则);要有开阔的胸襟、真切深刻的见识,要有真性情(见八、九则);要能深入生活、观察生活,并有所顿悟(见十则)。

四、小结

学习了本文之后,希望大家能够喜欢王国维的诗词鉴赏理论,并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和艺术修养。否则,不谈当一个好的作家,就是当一个读者也难与有境界的作品产生心灵的共鸣,最终与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失之交臂。希望今天的学习能给大家这样的启示。最后,全班齐读,再一次熟悉巩固。

五、达标检测:

阅读全文,然后回答文后各题

1.下列句中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遽:匆忙,草率。

B.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蓦:马上

C.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也。

衡:衡量

D.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

豁:使……开阔

2.对下列句中的“以”字与所给例句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词以境界为最上。

A.北宋、五代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B.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C.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D.白石以降,于此二事皆未梦见。

3.对下列诗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满含泪眼问问春花,春花却不能回答,零乱的落花已经飘飞过秋千去。

B.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可以忍受这孤独的馆舍正紧紧关住春天的冷寒,特别是在杜鹃悲啼不停夕阳将暮的时刻。

C.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水禽已并眠在池边沙岸上,月光透过云层,花被风吹动,在月光临照下婆娑弄影。

D.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冬日杨柳上寒冷的气息在逐渐远去,柳枝飘动尤如炊烟袅袅,杏树上花朵鲜艳,如火如荼使得春日的热闹之景更加生动。

4.下面诗句属有我之境的是:

A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B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C.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D .片云天共起,永夜月同孤

5.文中借用形象比喻描述艺术创作或学术研究的历程,下列对诗句的比喻意义的分析

正确的一项:

A.“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长林叶落,西风乍起的清秋时节,登楼远眺,云淡天高,一条路通向遥远的天际。此情此景,一种孤独寂寞油然而生,似乎也唤起了一种追求和探索的期望。比喻在创业治学的开始阶段,必须高瞻远瞩,视野开阔,耐得住寂寞孤独,不断地寻找人生的目标。这是第一阶段。

B.“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描绘热恋中情人的相思之苦。情有独钟,专一执着,虽衣带渐宽,枯槁憔悴也心甘情愿,无怨无悔。比喻创业治学的过程中,要坚忍不拔,百折不挠,具有不怕艰难险阻,不惜殚精竭虑的献身精神。这是第二阶段。

C.“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描绘了灯如海,花如潮的元宵节,情人约会的情景。经过百千次苦苦追求,在那灯火冷落之处,终于见到朝思暮想的意中人,不禁大喜,极度幸福、欢欣。比喻经过艰辛的探索和追求,虽然走了许多弯路,但最终还是获得事业成功,学业有成,理想实现的无比喜悦和快慰,这是第三阶段。

D.王国维在此则中谈的是创业之路、治学之路。他认为大事业大学问有可能一蹴而就,但必须循序渐进,进行长期的探索和追求,必须坚忍不拔、百折不挠,不仅要有天赋,更需要进行刻苦的修养。他强调的是一种献身精神,这既是一条充满荆棘和险阻的艰辛之路,也可使人体验到最高的精神愉悦,话中蕴含深邃的人生哲理。

6.翻译下列句子:

(1)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2)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3)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泌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

参考答案:

1.B突然

2.B

3.C(A满含泪眼问问春花,春花却不答语,零乱的落花已经飘飞过秋千去。

B怎能忍受这孤独的馆舍正紧紧关住春天的冷寒,特别是在杜鹃悲啼不停夕阳将暮的时刻。

D春日东郊的杨柳上冬日的气息在逐渐远去,柳枝飘动尤如炊烟袅袅,红杏树上花朵鲜艳,如火如荼,使得春日的热闹之景更加生动。)

4.D

5.B(A“不断地寻找人生目标”错,就为“树立、确定人生目标”,C“虽然走了许多弯路”错,D“有可能”错,就为“不可能”)

6略

《人间词话》十则练习题

《人间词话》练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寒波澹澹 ..起()著.一“闹”字()憔.悴.() 蓦.然()遽.以此意()灯火阑珊 .. ()必豁.人耳目() 无矫揉装束之态()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草率)然二者颇.难分别 (很) 稼轩之词豪.(豪迈)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衡量) 自成高格 ..(崇高的格调)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沾染) 犹东施之效.捧心也(仿效)皆非大词人不能道.(写出) 3、指出加点词的活用情况 白鸟悠悠下.(名动,飞下) 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形使动,使……开阔) 昨夜西风凋.碧树(动使动,使……凋落) 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名动,衡量) 4、翻译下列句子 (1)、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

译文:苏轼的词意境广阔,辛弃疾的词气势豪迈,如果没有两位词人的胸襟而勉强学习他们的词,就好比东施效仿西施得病捂胸口,更加显得丑陋! (2)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心目。其词脱口而出,无矫揉装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矣。 译文:大家之作,写的情必定深入人心,感人肺腑;写的景必定生动如画,如在眼前。语言仿佛娓娓而谈,来自生活,自然天成。大家的生活阅历丰富,见闻广博,富有真知,思想深沉,这些品质都表现在他的作品里。以这一点去衡量古今作家的优劣,十之八九不会出错。 (3)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译文:诗人对宇宙和人生的态度和审视,需要亲自体会,又需要有超然之外的观点。在其中体会,才能描述它。超然之外才能总结概括它。亲自体会过,写出来的东西才生动。 5、背写下列诗句 (1)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2)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4)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5)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6)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7)众里寻他千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齐桓公出猎,逐鹿而走,入山谷之中,见一老公而问之曰:“是为何谷?”对曰:“为愚公之谷。”桓公曰:“何故?”对曰:“以臣名之。”桓公曰:“今视公之仪状,非愚人也,何为以公名之?”对曰:“臣请陈之:臣故畜牸牛①,生子而大,卖之而买驹。少年曰:‘牛不能生马。’遂持驹去。傍邻闻之,以臣为愚,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桓公曰:“公诚愚矣!夫何为而与之?”桓公遂归。明日朝,以告管仲,管仲正衿再拜曰:“此夷吾②之过也。使尧在上,咎繇③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乎?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公知狱讼之不正,故与之耳。请退而修政。”孔子曰:“弟子记之,桓公霸君也,管仲贤佐也,犹有以智为愚者也,况不及桓公、管仲者也!” [注]①牸牛:母牛。②夷吾;即管仲。③咎繇:人名,法官。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以臣名之名( 命名) (2)臣故畜牸牛畜( 养) (3)公诚愚矣诚( 确实) (4)管仲正衿再拜曰正(使……正)

人间词话读书笔记

人间词话读书笔记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人间词话》读书笔记 读第一遍的时候,这本书给我的印象只是王国维的一段段评论、正文下面一条条评析、注释里一首首词作、一位位此作家和词评论家----完全凌乱的文字,“花非花、雾非雾”,所谓此话,在水一方,只能遥望。再读几遍就会发现,此书形散而神不散,果然“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辞脱口而出而无矫揉装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按这本书的论述重点进行归纳整理,发现全书主要讨论了如下几大问题,最核心的,一是境界理论,二是历代词评。 先来说说境界理论,上卷的1-9节均是还有下卷的第13节均讲此理论,王国维认为治学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词句出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在王国维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治学第二境界是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引用的是北宋柳永《蝶恋花》最后两句词,原词是表现作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若把“伊”字理解为词人所追求的理想和毕生从事的事业,亦无不可。王国维则别有用心,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治学第三境界是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引用南宋辛弃疾《青玉案》词中的最后四句。梁启超称此词“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这是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已无交涉。王国维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无劳纠葛”。他以此词最后的四句为“境界”之第三,即最终最高境界。这虽不是辛弃疾的原意,但也可以

《人间词话》十则教案

《人间词话》十则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王国维及著名的文学评论作品《人间词语》。 2.学习王国维的诗歌鉴赏理论,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 领会王国维“境界说”中“造境”与“写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的区别与联系。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释题,导入新课 词话,即评论词的内容、形式或记载词的作者事迹的书。由回顾“古之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导入新课。 二、知人论世 1、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一字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人。我国近代著名的学者,清华研究院开创之初的“四大导师”之一。22岁前,在家乡接受传统教育,却不喜欢科场诗文,科举考试时,“不终场而归”。1898年后,到上海,接受西方哲学,希望借助西方哲学来解决现实人生中的困惑。1905年,王国维完成了《红楼梦评论》。1908年,开始连载《人间词话》。1912年,完成《宋元戏曲史》。辛亥革命后,政治态度日趋倒退。1923年,他欣然“应诏”北上,担任皇帝溥仪的“南书房行走”。1927年6月,北伐军进逼北京,王国维留下“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遗书,投颐和园的昆明湖自尽。 2、《人间词话》,王国维文艺哲学成熟的代表作。该书沿用中国传统的诗话、词话的形式,将西方的康德、叔本华、尼采的美学观念和中国固有的诗、词、曲创作的丰富材料组合,兴之所至,随感而发,形成中国诗话、词话发展史上以“境界说”为核心的观点新颖、立论精辟的划时代论著。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深远。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三、学生自读课文,概括课文所选的十则,涉及到几个方面的内容? 三方面:①总纲,提出“境界”说,概括境界的意义。 ②—⑥从不同角度论述“境界”问题。 ⑦—⑩谈诗人的思想和艺术修养。 四、齐读第一则,注意理解内容。 问:作者心中的“境界”有何意义?本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有“境界”就有“高格”,才能产生名句;开宗明义,全文总纲。 第一则为总纲,冠于全书之首,作者开宗明义提出“境界”说,并高度概括境界的意义。作者以“境界”来论词的格调之高下,指出有“境界”则有“高格”,才能产生名句,并论及五代、北宋词高标独绝的缘由。可见在王国维心中,“境界”高于一切,在艺术创作中起决定作用。 五、齐读第二至六则,联系注释,理解内容。

《人间词话》赏析

《人间词话》赏析 《人间词话》全赏析(一) 1.《诗蒹葭》①一篇,最得风人②深致。晏同叔③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④意颇近之。但一洒落,一悲壮耳。 注解: ①《诗经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遡洄从之,道阻且长。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遡洄从之,道阻且跻。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遡洄从之,道阻且右。遡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②风人,即诗人。《诗经》中有十五国风,其作者被称为为风人,后成为诗人的代称。 ③晏同叔,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少年时即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宋仁宗的时候,官至宰相。死后谥号元献,因又被称为晏元献。他是北宋初期的重要词人,欧阳修、范仲淹等著名词人或出其门下,或为其幕僚,因此晏殊又被后人推为“北宋倚声家初祖”。晏殊工于造语,其一生安逸富贵,故而他的词作雍容和缓,温润秀洁。虽然内容多是抒写相思离别之苦,含情凄婉,但是忧愁之中往往透露出对人生的反思和感悟,深为后人称许。 ④《鹊踏枝》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天长水阔知何处。 词牌解:《鹊踏枝》:本唐教坊曲,玄宗开元、天宝间人作。唐人以鹊声报喜,乃命为曲名。又作“雀踏枝”。在敦煌曲子词中还保留有《鹊踏枝》的原貌:“叵耐灵鹊多满(谩)语,送喜何曾有凭据。几度飞来活捉取,锁上金笼休共语。 比拟好心来送喜,谁知锁我在金笼里。欲他征夫早归来,腾身却放我向青云里。”此词七言八句,多加衬字,自五代起则完全演为杂言(如晏殊词)。入宋以后,则易名为《凤栖梧》、《卷珠帘》、《蝶恋花》、《黄金缕》等十余种。其中以《蝶恋花》之名最为通行。晏殊所作此词,实际上即宋人所谓《蝶恋花》。)今译:《诗经蒹葭》一篇最能体现诗人深远的情致。晏殊的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其意境与《蒹葭》一篇很接近。只是《蒹葭》诗体现了洒脱自然之美,晏殊词体现了悲壮之美。 赏析:同是怀人之作,《蒹葭》妙在一个“遡”字和一个“从”字,情之所致便发言为声、付之于行,相思不受羁绊,求偶无须讳言,如同“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一般朴实、真挚、自然。晏殊之词,炼得一个“凋”字,一个“独”字,一个“尽”字。天涯茫茫,长路漫漫,秋风渐起,伊人远隔,天气之凉比不得思念之苦,河汉之遥平不了肠中之热。眼欲穿时肠欲断,秋风起时偏蹬楼,欲言无语更无人听,思念注定是无法被分担的痛苦,一切的一切在无可奈何之中变得难以承受,于是此种悲苦在苍茫的天地之间,在

(完整版)人间词话十则译文

《人间词话》十则翻译 高二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篇目 第一则 评论诗词以境界为最高标准。一首词如果有境界,自然显得格调高迈、超逸不群。这也正是五代和北宋期间的词之所以独到绝妙的地方啊。 第二则 从词人的表现手法上看,境界可以分为“造境”和“写境”两种,这也是西方“理想派”和“写实派”得以区分的缘由。但两种境界比较难以分别。因为大诗人通过想像所构造出来的境地,是一定要与现实生活相符的;而通过写实所描摹出来的境地,也必定是接近于理想化的。 第三则 从创作的主体关系上看,境界又可以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两种。譬如:欧阳修《蝶恋花》词中“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之句、秦观《踏莎行》词中“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之句,都是属于“有我之境”;而陶潜《饮酒》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句、元好问《颍川留别》诗中“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之句,则都是属于“无我之境”。“有我之境”是站在作者本人的角度去观察认识事物,借物抒怀,所以事物全部显现出作者本人的色彩。“无我之境”则是站在事物的角度去观察认识事物,物我两相忘,最后都分不清哪里是作者,哪里是事物了。古人作词,一般写“有我之境”的比较多,但并不是说就没有人能够写“无我之境”,这在豪迈杰出的人当中自然能够得到完成。 第四则 要写“无我之境”,词人只有在超脱世俗、散淡静谧的心境中才能得到。要写“有我之境”,词人却必须是在强烈情感的动态作用下,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态去抒发才能得到的。所以,前者显得优美,后者显得宏壮。 第六则 我们所谓的“境”,并非单指景物一种,喜怒哀乐,也是人们心中的一种境界。所以,能写真景物、真感情的,就叫有境界;否则就是无境界。

高中语文《人间词话》十则教案新人教版选修系列

《人间词话》十则 【教学目标】 1.了解王国维及著名的文学评论作品《人间词语》。 2.学习王国维的诗歌鉴赏理论,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 领会王国维“境界说”中“造境”与“写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的区别与联系。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释题,导入新课 词话,即评论词的内容、形式或记载词的作者事迹的书。由回顾“古之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导入新课。 二、知人论世 1、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一字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人。我国近代著名的学者,清华研究院开创之初的“四大导师”之一。22岁前,在家乡接受传统教育,却不喜欢科场诗文,科举考试时,“不终场而归”。1898年后,到上海,接受西方哲学,希望借助西方哲学来解决现实人生中的困惑。1905年,王国维完成了《红楼梦评论》。1908年,开始连载《人间词话》。1912年,完成《宋元戏曲史》。辛亥革命后,政治态度日趋倒退。1923年,他欣然“应诏”北上,担任皇帝溥仪的“南书房行走”。1927年6月,北伐军进逼北京,王国维留下“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遗书,投颐和园的昆明湖自尽。 2、《人间词话》,王国维文艺哲学成熟的代表作。该书沿用中国传统的诗话、词话的形式,将西方的康德、叔本华、尼采的美学观念和中国固有的诗、词、曲创作的丰富材料组合,兴之所至,随感而发,形成中国诗话、词话发展史上以“境界说”为核心的观点新颖、立论精辟的划时代论著。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深远。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三、学生自读课文,概括课文所选的十则,涉及到几个方面的内容? 三方面:①总纲,提出“境界”说,概括境界的意义。 ②—⑥从不同角度论述“境界”问题。 ⑦—⑩谈诗人的思想和艺术修养。 四、齐读第一则,注意理解内容。 问:作者心中的“境界”有何意义?本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有“境界”就有“高格”,才能产生名句;开宗明义,全文总纲。 五、齐读第二至六则,联系注释,理解内容。

《人间词话》欣赏

《人间词话》欣赏 摘要:《人间词话》是中国美学史上一部承前启后的论著,因其观点新颖,见解独到,一直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其中蕴藏着的那些独树一帜的美学价值为日后中国美学、文艺理论研究开创了一条新路。有人高度评价《人间词话》道?开启的先锋理论后继乏力,几成绝响。?还把王国维比做?‘维新变法’式的人物?。《人间词话》中?拈?出的?境界?一词之所以在今天仍然是一个具有鲜活生命力的重要美学范畴与王国维对它所作出的创造性研究是分不开的。 关键词:人间词话美学价值境界审美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最具代表性的著作,集中体现了王国维的文学、美学思想,是中国美学历史上里程碑式的重要作品,《人间词话》所体现出的美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为中国美学建构起的“境界说”理论体系。 一、《人间词话》建构起完善的“境界说”理论体系 “意境”、“境界”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朔到老庄时代,《庄子?秋水》篇中提出的“意致”以及为我们熟知的《庖丁解牛》中“神遇”的境界,成为了“意境”、“境界”的萌芽,也奠定了中国古典美学的一块基石。到了唐代,在佛学思想推动下,王昌龄在阐述“诗有三境”的过程中从诗歌艺术层面上第一次提出了“意境”的概念,此后不断被人们所援引和发展。到了清末,王国维好像站在中国古典美学史时间的终点,“蓦然回首”,给“意境”来了一次理论上的总结,他的《人间词话》把“境界”作为独立的审美世界来看待,并高明地为“境界”注入了不同于传统的全新的思想――消解了(虽然不是自觉地)这一范畴所蕴涵着的以和谐为指归,以“情景妙合”为标志的古典审美理想,而代之以情与景主客二分,蕴涵着矛盾冲突的以“真实”为标准,以“自然”为理想的新的审美观。把“意境”说推向了一个顶峰,为中国美学建立起“境界说”的理论体系。 王国维主要从以上几方面阐述了他的“境界说”美学思想,完善了“境界说”理论,特别是他对“三种境界”的高度概括为我们提供了极佳的审美体验。王国维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借用了宋代晏殊的《蝶恋花》、柳永的《凤栖梧》和辛弃疾的《青玉案》三首名词中的妙句,概括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在第一境中,“高”和“尽”写出“大事业、大学问者”首先必须能高瞻远瞩,树立高远的目标。“望尽天涯”,虽然感到前人的成就已经“凋碧树”,但

人间词话十则译文

第一则 评论诗词以境界为最高标准。一首词如果有境界,自然显得格调高迈、超逸不群。这也正是五代和北宋期间的词之所以独到绝妙的地方啊。 第二则 从词人的表现手法上看,境界可以分为“造境”和“写境”两种,这也是西方“理想派”和“写实派”得以区分的缘由。但两种境界比较难以分别。因为大诗人通过想像所构造出来的境地,是一定要与现实生活相符的;而通过写实所描摹出来的境地,也必定是接近于理想化的。 第三则 从创作的主体关系上看,境界又可以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两种。譬如:欧阳修《蝶恋花》词中“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之句、秦观《踏莎行》词中“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之句,都是属于“有我之境”;而陶潜《饮酒》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

南山”之句、元好问《颍川留别》诗中“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之句,则都是属于“无我之境”。“有我之境”是站在作者本人的角度去观察认识事物,借物抒怀,所以事物全部显现出作者本人的色彩。“无我之境”则是站在事物的角度去观察 认识事物,物我两相忘,最后都分不清哪里是作者,哪里是事物了。古人作词,一般写“有我之境”的比较多,但并不是说就没有人能够写“无我之境”,这在豪迈杰出的人当中自然能够得到完成。 第四则 要写“无我之境”,词人只有在超脱世俗、散淡静谧的心境中才能得到。要写“有我之境”,词人却必须是在强烈情感的动态作用下,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态去抒发才能得到的。所以,前者显得优美,后者显得宏壮。 第六则 我们所谓的“境”,并非单指景物一种,喜怒哀乐,也是人们心中的一种境界。

所以,能写真景物、真感情的,就叫有境界;否则就是无境界。 第七则 宋祁《玉楼春》词中有“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句子,仅仅是使用了一个“闹”字,整首词的境界就全都出来了。张先《天仙子》词中有“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句子,仅仅是使用了一个“弄”字,整首词的境界也就全都出来了。 第二十六则 自古至今,能够取得大事业、做得大学问的人,无不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第一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第二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第三境。这些语句,不是大词人是说不出来的。但从这层意义上去解释诗词,恐怕晏殊、柳永、辛弃疾诸人是不会允许的。

《人间词话》十则(讲)

王国维1877年12月3日出生。二十二岁起,他至上海《时务报》馆充书记校对。利用公余,他到罗振玉办的“东文学社”研习外交与西方近代科学,结识主持人罗振玉,并在罗振玉资助下于1901年赴日本留学。1906年随罗振玉入京,任清政府学部总务司行走、图书馆编译、名词馆协韵等。其间,著有《人间词话》等。1911年辛亥革命后,王国维携生平著述3种。眷随儿女亲家罗振玉逃居日本京都,从此以前清遗民处世。1922年受聘北京大学国学门通讯导师。1927年6月,王国维留下“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遗书,投颐和园昆明湖自尽。在其50岁人生学术鼎盛之际为国学史留下了最具悲剧色彩的“谜案”。整体把握本单元所选十则《人间词话》,可分为三方面内容:? 第一则为总纲,冠于全书之首,作者开宗明义提出“境界”说,并高度概括境界的意义。第二至六则,从不同角度论述“境界”问题。 ?第七至十则,谈论诗人的思想和艺术修养。具体分析第一则,作者以“境界”来论词的格调之高下,指出有“境界”则有“高格”,才能产生名句,并论及五代、北宋词高标独绝的缘由。可见在王国维心中,“境界”高于一切,在艺术创作中起决定作用。第二则从创作方法角度谈“造境”与“写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出“造境”与“写境”之分主要是由不同的艺术创作方法所造成的。造境主要是由理想家按其主观“理想”虚构而成,离现实较远;“写境”则是由写实家按其客观“自然”描写而成,贴近于现实。“造境”即是“虚构之境”,“写境”即是写实之境二是进一步分析了两派的联系和渗透。指出“造境”并非是胡编乱造,而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植根于客观世界;“写境”并非是照搬自然,而必须用审美理想对生活加以提炼、改造。实质上强调了艺术境界既要描写自然又要表现理想,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庭院深深深几许, 杨柳堆烟, 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 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 门掩黄昏, 无计留春住。

《人间词话》读书笔记

《人间词话》读书笔记 读第一遍的时候,这本书给我的印象只是王国维的一段段评论、正文下面一条条评析、注释里一首首词作、一位位此作家和词评论家----完全凌乱的文字,“花非花、雾非雾”,所谓此话,在水一方,只能遥望。再读几遍就会发现,此书形散而神不散,果然“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辞脱口而出而无矫揉装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按这本书的论述重点进行归纳整理,发现全书主要讨论了如下几大问题,最核心的,一是境界理论,二是历代词评。 先来说说境界理论,上卷的1-9节均是还有下卷的第13节均讲此理论,王国维认为治学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词句出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在王国维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治学第二境界是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引用的是北宋柳永《蝶恋花》最后两句词,原词是表现作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若把“伊”字理解为词人所追求的理想和毕生从事的事业,亦无不可。王国维则别有用心,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治学第三境界是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引用南宋辛弃疾《青玉案》词中的最后四句。梁启超称此词“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这是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已无交涉。王国维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无劳纠葛”。他以此词最后的四句为“境界”之第三,即最终最高境界。这虽不是辛弃疾的原意,但也可以引出悠悠的远意,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就能够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王国维推崇以“境界”来品评词作水平之高下。何谓之“境界”?除了以上三点我还境界以为即是词人在作品中所构建出的一种超现实的、能为读者感知和陶醉其中的“艺术时空”。

《人间词话》十则译文

《人间词话》十则译文 教学参考 0903 1517 《人间词话》十则译文 词以有境界为高。有境界就自然成就崇高的格调,自然有名句。五代、北宋的词独成绝妙的原因就在这里。 有的作品是艺术家通过创造想象而缔造文学境界,有的作品是摹写、概括与提炼生活而形成境界,这就是理想和写实两派的区别。然而二者很难区别开来。因为大诗人所创造想象出的境界,一定会合于自然,所摹写的境界,也一定与理想的境界相近的缘故啊。 诗有有我的境界,有无我的境界。“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是有我的境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是无我的境界。有我的境界,是以我为主体观察外物,所以外物都著上我的主观色彩。无我的境界,以物为主体观察外物,所以不知道什么是我,什么是物。古人写词,写有我之境的为多,然而并不是不能写无我之境,对于这个问题有才华的诗人是能够自己有所建树的。 无我的境界,人只能从静观中得到。有我的境界,从由动到静时可以得到。所以一为优美,一为宏壮。 境界并不只是指景物。喜怒哀乐,也是人心中的一种境界。所以能写真景物、真感情的,称它为有境界。否则就称它为无境界。 “红杏枝头春意闹”,拈出一个“闹”字,而境界全部显出来。“云破月来花弄影”,拈出一个“弄”字,而境界全部显出来。 古今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人,一定要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第一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第二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第三种境界。这等语言都非大词人不能说出。然而就用这样的意思解释这些词,恐怕要遭到晏殊、欧阳修诸公的反对啊。 苏东坡的词旷达,辛稼轩的词豪迈。没有二人的胸襟而学他们的词,犹如东施效仿西施捧心啊。 大家的作品,其言情一定沁人心脾,其写景一定使人耳目一新。其文辞脱口而出,没有矫揉造作妆扮的姿态。这是因为他们所见真切,所知深刻啊。诗词都这样。拿这样的标准来衡量古今的,可说没有大的误差啊。

人间词话注释

《人间词话》引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它用传统的词话形式以及传统的概念、术语和思维逻辑,较为自然地融进了一些新的观念和方法,集中体现了王国维的文学、美学思想。其总结的理论问题又具有相当普遍的意义,这就使它在当时新旧两代的读者心中产生了重大反应,在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一.苦闷忧郁的悲剧人生 王国维(18877-1927),初名德桢,后改为国维,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后更为观堂,又号永观。浙江海宁人。王国维生活的年代,正是近代史上各种政治势力、学术思潮、人生理念大冲突、大裂变、大融合的年代。他“体素羸弱,性复忧郁”(《文集续编?自序》),多病的人生遭逢多难的时代,“忧生”和“忧世”一齐积压着他,驱策他不断地去解索人生的困惑,追寻人生的真谛,为疲惫的心灵讨取片刻的安慰和宁静。 王国维的一生,就是对人生问题不断追索讨问的过程。 王国维曾自叙其早年读书经历说“余家在海宁,故中人产也。一岁所入略足以给衣食。家有书五六箧”。 首卷题诗 ——戏效季英作口号诗 ——王国维 舟过瞿塘东复东,竹枝声里杜鹃红。 白云低渡沧(cang)江去,巫峡冥冥十二峰。 朱楼高出五云间, 寄语塞鸿休北度,明朝飞雪满关山。 夜深微雨洒帘栊,惆怅西园满地红。 秾李天桃元自, 人间词话 001 《诗?蒹葭》①一篇,最得风人②深爱。晏同叔③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④意颇近之。但一洒落,一悲壮耳。 【注解】 ①诗经?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②风人,即诗人。《诗经》中有十五国风,其作者被称为风人,后成为诗人的代称。 ③晏同叔,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金江西抚州)人。少年时即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宋仁宗的时候,官至宰相,死后谥(shi)号元献,因又被称为晏元献。他

《人间词话》 教案

《<人间词话>十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王国维及著名的文学评论作品《人间词语》。 2.学习王国维的诗歌鉴赏理论,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领会王国维“境界说”中“造境”与“写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的区别与联系。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释题,导入新课 词话,即评论词的内容、形式或记载词的作者事迹的书。由回顾“古之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导入新课。 二、知人论世 1、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一字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人。我国近代著名的学者,清华研究院开创之初的“四大导师”之一。22岁前,在家乡接受传统教育,却不喜欢科场诗文,科举考试时,“不终场而归”。1898年后,到上海,接受西方哲学,希望借助西方哲学来解决现实人生中的困惑。1905年,王国维完成了《红楼梦评论》。1908年,开始连载《人间词话》。1912年,完成《宋元戏曲史》。辛亥革命后,政治态度日趋倒退。1923年,他欣然“应诏”北上,担任皇帝溥仪的“南书房行走”。1927年6月,北伐军进逼北京,王国维留下“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遗书,投颐和园的昆明湖自尽。 2、《人间词话》,王国维文艺哲学成熟的代表作。该书沿用中国传统的诗话、词话的形式,将西方的康德、叔本华、尼采的美学观念和中国固有的诗、词、曲创作的丰富材料组合,兴之所至,随感而发,形成中国诗话、词话发展史上以“境界说”为核心的观点新颖、立论精辟的划时代论著。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深远。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三、学生自读课文,概括课文所选的十则,涉及到几个方面的内容? 三方面:①总纲,提出“境界”说,概括境界的意义。 ②—⑥从不同角度论述“境界”问题。 ⑦—⑩谈诗人的思想和艺术修养。 四、齐读第一则,注意理解内容。

人间词话十则教案

《人间词话》十则教案 永州四中成人周 教学目的: 1.了解王国维及著名的文学评论作品《人间词语》。 2.学习王国维的诗歌鉴赏理论,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兴趣和能力。 课时数:1节 一、导入: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写景的诗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宋·辛弃疾《西江月》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唐·王之涣《凉州词》 不错,阅读诗歌就是要去欣赏诗中的景,品味景中的情,我国现代著名国学家王国维就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他深入地研究中国诗词,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主要收录在他的《人间词话》中,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人间词话》十则,感受这国学家的智慧。 二、作家作品介绍: 作品:《人间诗话》,一部重要的美学和文艺理论著作。 作家: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籍贯是人杰地灵之地——浙江。(好多艺术家、科学家都是浙江人。如郁达夫、徐志摩等)。中国近代重要的史学家、美学和文艺理论家。 他幼年接爱的是传统的封建文化教育,15岁还考中秀才。青年时代在当时进步思潮影响下,努力学习西方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把西方美学和文艺思想与中国古代美学和文艺思想融合起来,成就了他主要的美学文艺理论著作《人间词话》。辛亥革命后,他以清朝遗老自居。1927年由于长期思想上的苦闷,生活上的困顿,长子去世,挚友绝交,再加上对北伐战争胜利的恐惧,导致他自沉颐和园昆明湖,终年50岁。他的才华和卓识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令人惋惜。 下面我们透过课文,来学习王国维鉴赏诗词的理论,有助于提高我们鉴赏诗词的水平、

《人间词话》读后感:人间词话赏析(可编辑修改word版)

《人间词话》读后感:人间词话赏析 《人间词话》读后感:人间词话赏析 《人间词话》在学界享有十分崇高的地位,得到了很高的评价,如朱光潜在《诗的隐与显——关于王静安的〈人间词话〉的几点意见》一文中说:“近二三十年来,就我个人所读过的来说,似以王静安先生的《人间词话》为最精到。”王攸欣在《选择、接受与疏离——王国维接受叔本华、朱光潜接受克罗齐美学比较研究》一书中说:“王国维寥寥几万字的《人间词话》和《红楼梦评论》比朱光潜洋洋几百万字的体系建树在美学史上更有地位。”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第一章

上卷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 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 独绝者在此。” ??另提出三种“境界”:古之成大事者、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 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 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 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唐代。一代天骄李白不仅是诗仙, 他的词也独有千古。“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阕”,一首小令《忆 秦娥》,足以包含千百年来所有诗人的感 慨和所有哲人的思索。如果说李白是盛 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词人,那么 温庭筠则是晚唐文化培养出来的另一天才。“飞卿精艳绝人”。“梳洗罢,独倚望 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造语精致细腻,绵密 隐约。王国维对其评价是“飞卿之词,句 秀也。”五代。“冯延巳之词不是五代风

格而堂庑特大,开北宋一代风气。”所谓 五代风格,就是指追求婉媚、言情不离 伤春伤别、场景无非洞房酒筵的词风。 而冯延巳独造清语,“高树鹊衔巢,斜月 明寒草”疏散闳约,“细雨湿流光”五字便 能摄春草之魂,难怪他在五代词人中独 受王国维赏识。冯延巳的君主南唐中主 李璟,多才多艺,善诗歌,其词“菡萏香 消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众芳 芜秽”、“美人迟暮”之感。 ??王国维以遗老自居,更能玩味此中 深意吧。李璟之子李煜,“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 亦即为词人所长处。”正因如此,兴亡不 出宫阙的经历,使他可以用整个生命去 咀嚼命运的无常,一旦发言为诗词,其 深厚纯绝非常人可比。李煜难为人间之王,却极称“词中之帝”。词之李后主而 眼界始大。“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流水落花春去业,天上人间”,这些词 境的开拓以及它独特的话语方式,为宋 词的繁荣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人间词话》读后感:人间词话赏析

《人间词话》读后感:人间词 话赏析 《人间词话》读后感:人间词话赏析 《人间词话》在学界享有十分崇高的地位,得到了很高的评价,如朱光潜在《诗的隐与显关于王静安的〈人间词话〉的几点意见》一文中说:近二三十年来,就我个人所读过的来说,似以王静安 先生的《人间词话》为最精到。王攸欣在《选择、接受与疏离王国维接受叔本华、朱光潜接受克罗齐美学比较研究》一书中说:王国维寥寥几万字的《人间词话》和《红楼梦评论》比朱光潜洋洋几百万字的体系建树在美学史上更有地位。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第一章上卷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另提出三种境界:古之成大事者、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 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唐代。一代天骄李白不仅是诗仙,他的词也独有千古。太白 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阕,一首小令《忆秦娥》,足以包含千百年来所有诗人的感慨和所有哲人的思索。如果说李白是盛 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词人,那么温庭筠则是晚唐文化培养

出来的另一天才。飞卿精艳绝人。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 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造语精致细腻,绵密 隐约。王国维对其评价是飞卿之词,句秀也。五代。冯延巳之词 不是五代风格而堂庑特大,开北宋一代风气。所谓五代风格,就 是指追求婉媚、言情不离伤春伤别、场景无非洞房酒筵的词风。 而冯延巳独造清语,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疏散闳约,细雨湿 流光五字便能摄春草之魂,难怪他在五代词人中独受王国维赏识。冯延巳的君主南唐中主李璟,多才多艺,善诗歌,其词菡萏香消 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 王国维以遗老自居,更能玩味此中深意吧。李璟之子李煜, 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 人所长处。正因如此,兴亡不出宫阙的经历,使他可以用整个生 命去咀嚼命运的无常,一旦发言为诗词,其深厚纯绝非常人可比。李煜难为人间之王,却极称词中之帝。词之李后主而眼界始大。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流水落花春去业,天上人间,这些词境的 开拓以及它独特的话语方式,为宋词的繁荣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词至北宋而大。不知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的未央宫是否出自北宋词人夏竦的霞散绮,月垂钩,帘卷未央楼,但范仲淹的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帐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抑郁苍凉,让我想 起了电影中杰王子带领士兵进行决战的那一幕。北宋倚声家初祖 晏殊工于造语,词作雍容和缓,温润秀洁。虽然其内容多是抒写 相思离别之苦,含情凄婉,但是忧愁之中往往透露出对人生的反

高中语文《人间词话》十则【译文】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

《人间词话》十则【译文】 词以有境界为高。有境界就自然成就崇高的格调,自然有名句。五代、北宋的词独成绝妙的原因就在这里。 有的作品是艺术家通过创造想象而缔造文学境界,有的作品是摹写、概括与提炼生活而形成境界,这就是理想和写实两派的区别。然而二者很难区别开来。因为大诗人所创造想象出的境界,一定会合于自然,所摹写的境界,也一定与理想的境界相近的缘故啊。 诗有有我的境界,有无我的境界。“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是有我的境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是无我的境界。有我的境界,是以我为主体观察外物,所以外物都著上我的主观色彩。无我的境界,以物为主体观察外物,所以不知道什么是我,什么是物。古人写词,写有我之境的为多,然而并不是不能写无我之境,对于这个问题有才华的诗人是能够自己有所建树的。 无我的境界,人只能从静观中得到。有我的境界,从由动到静时可以得到。所以一为优美,一为宏壮。 境界并不只是指景物。喜怒哀乐,也是人心中的一种境界。所以能写真景物、真感情的,称它为有境界。否则就称它为无境界。 “红杏枝头春意闹”,拈出一个“闹”字,而境界全部显出来。“云破月来花弄影”,拈出一个“弄”字,而境界全部显出来。 古今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人,一定要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第一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第二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第三种境界。这等语言都非大词人不能说出。然而就用这样的意思解释这些词,恐怕要遭到晏殊、欧阳修诸公的反对啊。 苏东坡的词旷达,辛稼轩的词豪迈。没有二人的胸襟而学他们的词,犹如东施效仿西施捧心啊。 大家的作品,其言情一定沁人心脾,其写景一定使人耳目一新。其文辞脱口而出,没有矫揉造作妆扮的姿态。这是因为他们所见真切,所知深刻啊。诗词都这样。拿这样的标准来衡量古今的作者,可说没有大的误差啊。 诗人对于宇宙人生,一定要深入到它们的内部去体验,又一定要跳出它们之外来思考分析。深入内部,才能摹写创作。跳出其外,才能观察到本质。深入内部,所以作品具有生命力。跳出其外,所以能有高妙的情致。周美成能入却不能出。从姜白石以来,对这两件事都梦想不到了。 专心爱心用心 1

《人间词话》全赏析

《人间词话》全赏析 《人间词话》全赏析(一) 1.《诗蒹葭》①一篇,最得风人②深致。晏同叔③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④意颇近之。但一洒落,一悲壮耳。 注解: ①《诗经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遡洄从之,道阻且长。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遡洄从之,道阻且跻。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遡洄从之,道阻且右。遡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②风人,即诗人。《诗经》中有十五国风,其作者被称为为风人,后成为诗人的代称。 ③晏同叔,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少年时即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宋仁宗的时候,官至宰相。死后谥号元献,因又被称为晏元献。他是北宋初期的重要词人,欧阳修、范仲淹等著名词人或出其门下,或为其幕僚,因此晏殊又被后人推为“北宋倚声家初祖”。晏殊工于造语,其一生安逸富贵,故而他的词作雍容和缓,温润秀洁。虽然内容多是抒写相思离别之苦,含情凄婉,但是忧愁之中往往透露出对人生的反思和感悟,深为后人称许。 ④《鹊踏枝》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天长水阔知何处。 词牌解:《鹊踏枝》:本唐教坊曲,玄宗开元、天宝间人作。唐人以鹊声报喜,乃命为曲名。又作“雀踏枝”。在敦煌曲子词中还保留有《鹊踏枝》的原貌:“叵耐灵鹊多满(谩)语,送喜何曾有凭据。几度飞来活捉取,锁上金笼休共语。 比拟好心来送喜,谁知锁我在金笼里。欲他征夫早归来,腾身却放我向青云里。”此词七言八句,多加衬字,自五代起则完全演为杂言(如晏殊词)。入宋以后,则易名为《凤栖梧》、《卷珠帘》、《蝶恋花》、《黄金缕》等十余种。其中以《蝶恋花》之名最为通行。晏殊所作此词,实际上即宋人所谓《蝶恋花》。)今译:《诗经蒹葭》一篇最能体现诗人深远的情致。晏殊的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其意境与《蒹葭》一篇很接近。只是《蒹葭》诗体现了洒脱自然之美,晏殊词体现了悲壮之美。 赏析:同是怀人之作,《蒹葭》妙在一个“遡”字和一个“从”字,情之所致便发言为声、付之于行,相思不受羁绊,求偶无须讳言,如同“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一般朴实、真挚、自然。晏殊之词,炼得一个“凋”字,一个“独”字,一个“尽”字。天涯茫茫,长路漫漫,秋风渐起,伊人远隔,天气之凉比不得思念之苦,河汉之遥平不了肠中之热。眼欲穿时肠欲断,秋风起时偏蹬楼,欲言无语更无人听,思念注定是无法被分担的痛苦,一切的一切在无可奈何之中变得难以承受,于是此种悲苦在苍茫的天地之间,在

高中语文《人间词话十则》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人间词话十则》教学设计《十则》教学设计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论》)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王国维“境界”的内涵及其分析文学作品的方法,初步形成使用“境界(意境)”来分析古代诗文(部分文学作品)的水平。 [设计意图]王国维是“境界说”的首倡者,也是《人间词话》的理论核心,在古诗文阅读中具有核心的地位。学习本文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让学生理解“境界”的内涵,并能以此来分析古代诗文,形成一定的鉴赏水平。当然这种水平并非只对于古诗文适用,很多文学作品,包括现代文也能够用此来实行分析。 2、理解作家修养与生活、文学创作的关系;理解读者修养与作品解读之间的关系,增强提升个人修养重要意义的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细读文本,个人认为能够将选文分为两绝大部分,一部分是“境界说”的主体部分,即1-6则;另一部分能够归结为“作者、读者与生活,与作品、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即7-10则。这样解读能够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文学创作与作品赏析的基本规律,从而更有效地利用教材。 二、教学重、难点:领会“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的区别与联系。 三、教学方法:在启发基础上的讲授法 [设计说明]本课是文艺理论的作品,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同时,本文是从原文不同位置筛选出来组合而成的,即使内在的

逻辑脉络尚清晰,但对于学生来说仍有一定的跳跃性,有一定的阅读 难度。所以本课选择“在启发基础上的讲授法”,授课过程中根据学 生的不同反应来选用、调节教学方法,如果学生理解有难度便由老师 更多地讲授。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五、教学内容 (一)什么是“境界” 问题1:选文提出的中心概念是什么? [设计意图及启发引导过程]围绕全文的一个中心概念是“境界”。这个问题并不难,学生通读全文后基本都能够得出结论。虽难 度不大,但所以概念是全文论述的中心,仍然需让学生加以明确。 问题2:境界有什么作用? [设计说明及启发引导过程]这个问题在第一则,设置此问题的 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从文中筛选信息,同时也加深对“境界”的 理解。 问题3:从哪些角度来理解境界? [设计说明及启发引导过程]选文中,作者对境界分为三个层次:包括“写境与造境”、“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和“景境与情境”。 理解这个问题需要更大范围地去筛选与概括,主要培养学生的“信息 筛选水平与概括水平”。 (二)什么是“造境”和“写境” 问题:用自己的话简洁地描述什么是“造境”,什么是“写境”,并举例说明。 [设计说明及启发引导过程]针对第二则设问,主要目的是有两个,一是培养学生理解后的转述水平,第二是培养理解后的应用水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