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之家
首页
教学研究
幼儿教育
高等教育
外语考试
建筑/土木
经管营销
自然科学
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
第7章地震勘探资料解释
第7章地震勘探资料解释
格式:ppt
大小:15.22 MB
文档页数:151
下载文档原格式
下载原文件
/ 151
下载本文档
合集下载
下载提示
文本预览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勘探原理
第七章 地震资料解释的理论基础
1
第七章 地震资料解释的理论基础 地震资料解释:
1、构造解释:解决构造问题,研究地层的空 间分布特征和几何形态,确定钻探井位的基本 依据,也是后续工作的基础。
2、岩性解释:解决储层、含油气性问题,研 究地层岩性、储层物性、孔隙流体性质等。
2
第七章 地震资料解释的理论基础
18
模型的射线追踪
19
二、地震剖面上识别各种波的标志
在实际工作中,用于解释的是“一张由许多地 震道依次排列的地震剖面。” 不同的类型和传播特点的波的同相轴,在剖面 上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这些特点,就是进行解释时,在地震剖面上识 别各种波的依据。
20
21
反射波对比的四大标志(lead)是:
1、同相性
OR L2 h 2 t1 V V
②从R点产生的绕射波传播到测线上各点所需 时间t2,
t2 RG V 1 ( x L) 2 h 2 V
44
测线上任一点G的绕射波整个传播时间是:
OR RG 1 tR t1 t2 ( L2 h 2 ( x L) 2 h 2 ) V V
16
大量事实表明:利用
声波测井资料和其他资 料换算出的反射率函数 r(t),并选用合适的地震 子波w(t),计算出的人工 合成地震记录与对应的 井旁地震记录大都符合 较好。 由此可见,这一套地震 记录形成的理论即地震 记录的褶积模型理论是 基本上符合客观实际的, 且正确合理的。
人工合成地震记录
17
33
反射同相轴的性质与界面两侧的岩性有关,并非对 应某一地层,只有通过波阻抗反演,才能将界面信 息转换为地层信息。
34
5)水平叠加剖面上存在偏移现象。
当界面倾斜时,水平叠加剖面上反射波的位置 不是来自于该点的正下方,真正的反射点向上 倾方向偏移,这种现象称为水平叠加剖面的偏 移现象。
35
36
6)水平叠加时间剖面上常出现各种特 殊波(如绕射波、断面波、回转波、侧 面波等),这些波的同相轴形态并不表 示真实的地质形态,必须经过严格处理 才能用来解释,恢复真实面貌。
8
理论地震反射记录
反射界面间距离足够大,地震脉冲延续时间很 短(尖脉冲),各反射界面的反射波互不干涉。
9
地下地层厚度的厚薄对 于记录面貌的形成也有 影响。假设地震子波的 延续时间为Δt,地层间 双程旅行时为Δ 。
①如果岩层较厚,即 Δ >Δt 时,地面同一 点接收的来自界面R1 和R2的2个反射波可以 分开,形成2个单波, 保留着各自的波形特 征;
6
7
这些反射回来的子波在波形上,严格讲是有差 别的,表现在
振幅上有大有小——主要决定于反射界面的反射 系数的绝对值, 极性有正有负——决定于子波反射系数的正负, 到达时间有先有后——决定于界面的深度和波速。
反射系数:
i 1 i 1 Zi 1 Zi i i Ri i 1 i 1 Zi 1 Zi i i
26
4.时差变化规律
在共炮点记录上,不同类型波的同相轴的形 态是不同的,这是在地震剖面上识别波的类 型的重要依据。(反射波,绕射波,多次波, 直达波,折射波) 经过动校正和水平叠加后,地震剖面上的每 道都可以看作自激自收记录。 在自激自收地震剖面上,反射波同相轴与界 面的形态基本对应,而且相邻道之间同相轴 的时差变化规律应该相近。
L2 h 2 1 tR ( ( x L) 2 h 2 ) V V
45
2、绕射波时距曲线的主要特点
L2 h 2 1 tR ( ( x L) 2 h 2 ) V V
地质剖面 叠加剖面 偏移剖面
42
二、断棱绕射波
测线垂直于断棱的情况
在O点激发的地震波入射到绕射点R,然后以R点 为新震源产生绕射波,传播到地面测线上的各点。 炮点与断棱的水平距离为L,炮检距为x,速度为V
43
1、断棱绕射波时距曲线
绕射波的整个传播时间可分为两部分:
①入射波从O点传播到绕射点R所需的时间t1
30
2、水平叠加时间剖面的特点
经过水平叠加后得到的自激自收时间剖面, 能比较直观地反映地下地质构造特征,但是时间 剖面并不是沿测线铅垂向下的地质剖面,它们之 间的主要差别是:
1)在测线上同一点,根据钻井资料得到的地 质剖面上的地层分界面,与时间剖面上的反射 波同相轴在数量上、出现位置上,常常不是一 一对应的。
由于采集和处理中已采取了许多增强信噪比 的措施,所以反射有效波的能量一般都大于 干扰背景的能量。
24
识别有效波的标志:振幅显著增强
25
3.波形相似性 由于震源激发的地 震子波基本相同, 同一界面反射波传 播的路程、传播过 程中经受的地层吸 收等因素的影响都 相近,所以同一反 射波在相邻地震道 上的波形特征(包 括主周期,相位数, 振幅包络形状等) 是相似的
40
这些特殊波的存在有两个方面的表现:
一方面:特殊波会与一次反射波发生干涉作 用,使地震剖面的面貌复杂化,造成假象, 给波的对比和资料解释带来困难;
另一方面:特殊波是地下复杂地质构造引起 的,必然同地下复杂地质构造有一定的联系, 因而可以利用它们来了解复杂构造形态特征。
41
一、绕射波的产生
几何地震学的观点认为: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 若遇到地层或岩性突变点(如断棱、地层或岩 性的尖灭点、不整合面的突起点等),这些突 变点会成为新的震源,再次发出球面子波,向 四周传播,该波动在地震勘探中称为绕射波。
3
第七章 地震资料解释的理论基础
第1 节 第2节 第3节 第4节 第5节 第6节
地震剖面的特点
地震绕射波和物理地震学
地震勘探的分辨能偏移
弯曲界面反射波的特点
4
5
第一节 地震剖面的特点 一、地震记录的形成
1、地震记录形成的物理过程 炸药爆炸时会产生的尖脉冲,在爆炸点附近的 介质中以冲击波的形式传播,当传播到一定的 距离后,波形逐渐稳定,我们称这时的地震波 为地震子波。 一般认为,一个共炮点道集上的地震子波是不 变的。 地震子波在向下传播的过程中,遇到波阻抗界 面会发生反射和透射,最后,地震子波从地下 各个反射面反射回来。
在实际生产工作中,用于资料解释的是由许 多地震道依次排列起来的地震剖面或地震数 据体。 各种不同类型和传播特点的波的同相轴(event --地震剖面上的同相轴是指波峰或波谷此类 相同相位的连线),在地震剖面上会表现出 不同的特点。 这些特点就是我们进行地震资料解释时,在 地震剖面或数据体上识别各种波的主要依据。
32
4)反射波振幅、同相轴及波形本身包含了地 下地层的构造和岩性信息,如振幅的强弱与地 层结构、介质参数密切相关。
反射同相轴是与地下界面对应的, 一个界面的反 射特性又与界面两边的岩性有关。一个反射波并不 是与一个层简单对应,而是与两个层有关。 反射波同相轴反映的是界面信息,必须经过一些特 殊处理(如波阻抗反演技术等),把反射波同相轴 的“界面信息”转换为“层内信息”才能与地质、 钻井资料进行直接对比。
它们的振幅谱及相位谱之间的关系,即:
S ( ) W ( ) R( )
S ( ) W ( ) R ( )
上式表明,地震道的振幅谱是子波振幅谱及反 射系数振幅谱的乘积,其相位谱是子波相位谱 及反射系数相位谱之和。
15
褶积模型在地震勘探中的应用
由褶积模型S(t)=W(t)*R(t)中三个量的三种组 合方式可以说明其应用情况:
由于同一反射波到达相邻很近的两个检波点 的路程是很相近的,因而,同一反射波的相 同的同相位,在相邻地震道上的到达时间也 是相近的。因而,每道记录下来的振动图是 相似的,所以同相轴应是一条圆滑的曲线, 有一定的规律,相邻道的波形相似或渐变。 这个特点也叫同相性。
22
识别有效波的标志:同相性
23
2.强振幅
一维地震记录的形成通常采用褶积模型。 二维地震剖面和三维数据体的形成通常使用射 线理论或波动理论,统称为数值模拟或正演技 术。
①地震剖面的数学模型—射线理论 二维情况下可根据给定的地质模型,利用射线理 论得到自激自收地震剖面。有多种实现方法,如褶 积模型的逐道循环法等。 ②地震剖面的数学模型—波动理论 二维情况下也可根据给定的地质模型,利用波动 理论得到自激自收地震剖面。有多种实现方法,如 波动方程的有限差分法、克希霍夫(Kichhoff)积分法、 频率-波数域法等。
12
2、地震记录形成的褶积模型(convolution model)
在地震勘探中,通常把地震记录面貌的形成过 程概括为以下的数学模型: 假设地震道f(t)是由有效波s(t)和干扰波n(t)叠加 组成的,即 f (t ) s(t ) n(t ) 层状介质的一次反射波s(t)通常用线性褶积模型 表示: T s(t ) w(t ) * r (t ) w( )r (t )d
①已知W(t)和R(t),求S(t)这是正演问题,如合 成地震记录(synthetic seismogram); ②已知S(t)和W(t),求R(t) 这是反演问题,如波 阻抗反演(impedanca inversion); ③已知S(t)和R(t),求W(t)这是地震资料数字处 理中的子波处理问题(wavelet processing) 。
31
2)时间剖面的纵坐标是双程旅行时t0 ,而地 质剖面或测井资料是以铅垂深度表示的,两者 需要引入速度函数,经时深转换,把变换t0成h 后,才能与钻井剖面或测井曲线对比。其媒介 就是地震波的传播速度Vav。 3)时间剖面的纵坐标是t0,不是深度,而地震 波速度V一般随深度变化,所以,时间剖面上 的反射同相轴所反映的界面形态、界面之间的 距离都是有假象的。
10
②如果岩层较薄时,层间 双程旅行时小于地震子波 的延续时间,即Δ <Δt , 此时来自相邻的各反射界 面的地震反射子波到达地 面同一接收点时互相叠加, 形成复波。
S点接收到来自R1、R2、R3界 面的反射子波相互叠加,形成 了复波,已经区分不出各界面 的反射子波了。
11
地震记录上的一个反 射波组,并不是简单 的一个反射子波,而 是来自一组靠得很近 的界面的许多反射子 波的叠加结果。 地震记录上的一个反 射波组并不严格地对 应于地质柱状图上的 一个地层分界面。
27
28
四个标志中:
1、2、3两点是识别地震剖面上有无反 射波出现; 4两点有助于识别波的类型、特征以及 对产生这个波的界面特点作出推断。
29
三、水平叠加时间剖面的主要特点
1、水平叠加时间剖面的形成
1)给定中心点,抽取该中心点道集。 2)动校正,使反射波时距曲线成直线。 3)水平叠加形成一道,放在中心点正下方。 目前,在资料中使用最多的最基本的仍然是水 平叠加时间剖面(3D资料用经过3D偏移的3D 数据体)。
37
水平叠加剖面上的特殊波(a)与偏移剖面的地质形态(b)
a
b
38
第六章 地震资料解释的理论基础
第1节 第2 节 第3节 第4节 第5节 第6节
地震剖面的特点
地震绕射波
地震勘探的分辨能力
反射界面真正空间位置的确定
地震剖面的偏移
弯曲界面反射波的特点
39
第二节 地震绕射波
对层状介质、均匀介质、连续介质情况下,反射 波传播规律讨论时,通常把地下的地层分界面视 为连续光滑、向四面无限延伸的平面,这种假设 只是对实际情况的一种粗略简化。 地下的地层构造是非常复杂的。由于构造运动的 结果,地层会产生断层、不整合、褶皱等。 由于存在这些比较复杂的构造,地下的地层界面 就可能发生中断、弯曲或变得起伏不平,此时除 了产生一次反射波外,还会出现一些与复杂构造 有关的地震波,如断面反射波、绕射波和回转波 等,习惯上把水平叠加剖面上出现的这些反射波 通常称之为特殊波。
0
式中:w(t)为地震子波;r(t)为反射系数函数,符号“*”表 示褶积运算。
此式为人工合成地震记录的时间域褶积模型。
13
褶积模型 s(t)=w(t)*R(t)
14
时间域的褶积公式在频率域中就是乘积关系, 即: S ( j ) W ( j ) R( j )
式中:S(jω)、W(jω)、R(jω)分别为s(t)、w(t)及r(t)的傅 立叶变换。
文档推荐
第7章--地震勘探资料解释的理论基础.
页数:49
地震资料构造解释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方法
页数:72
地震勘探的一些基础知识.doc
页数:9
论地震勘探资料解释
页数:9
地震勘探原理_第7章地震勘探资料解释的理论基础
页数:51
地震资料解释[高级课件]
页数:8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
页数:42
第7章地震勘探资料解释
页数:175
QSH 0186.3-2008 地震勘探资料质量控制规范 第3部分:资料解释
页数:23
地震勘探原理5-地震勘探资料解释的理论基础
页数:76
最新文档
读书立志成才学生演讲稿
触秋
最新热力学第二定律总结
网络流量趋势预测算法及在网管中的应用
202012省考天天考串(文章阅读练习题0229)
建党90周年纪念活动安排方案
高中素质综合评价
数测2习题
经典英语名言:改变未来的十句警言
第四章-图样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