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台湖镇产业规划

台湖镇产业规划

台湖镇产业规划
台湖镇产业规划

台湖镇产业规划

一、“十一五”回顾与“十二五”发展形势

(一) “十一五”时期发展回顾

1、经济指标超额完成,整体实力跨越增长

“十一五”期间台湖镇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通州区首个税收超10亿元的乡镇,税收总额和增长幅度居全区首位。2010年完成税收总额16亿元,其中国税完成11.1亿元,地税完成4.9亿元,农民纯收入达到13500元。主要指标分别是“十五”末的5.8倍、7.5倍、3.8倍和1.7倍,年均增长速度分别达到41.9%、49.5%、30.5%和11.4%。

光机电一体化基地入驻企业逐步形成规模,2010年完成税收达到10.5亿元,对全镇经济发展起到了龙头带动作用。星湖农民就业基地开发进展顺利,入区企业共有21家,2010年实现税收1.6亿元,推动了镇域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重点企业税收快速增长,成为拉动全镇发展的骨干力量。2010年全镇有75家企业税收完成200万元以上,其中李宁(中国)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摩比斯变速器有限公司、天宇朗通通信设备股份有限公司3家龙头企业税收分别达到4.06亿元、0.94亿元和0.79亿元。

村级税收大幅度增长,实现税收总额超亿元,成为税收重要增长点之一。2010年全镇有23个村税收完成100万元以上,其中太平庄、次一村、北神树村突破1000万元,为全镇经济总量提升增加了助力。

2、工业发展成绩斐然,园区发展势头强劲

台湖镇积极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及时调整工业发展思路,实现了全镇工业高质量、高效益发展。2010年台湖镇完成工业产值146.3亿元、销售收入143.8亿元、利润7.63亿元、增加值27.7亿元,较“十五”末增长7倍以上,年均增长速度在50%以上。规模企业达到103家,带动全镇工业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产业项目引进取得重大突破,“十一五”期间共引进各类企业330家,投资总额143.8亿元,其中投资亿元以上项目9个,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52家。通过引进项目,共盘活企业闲置资产3.19亿元,有效提升了土地利用效率,同时也为今后的发展拓展了空间。园区发展势头良好,一级开发进展顺利。2010年,光机电一体化基地实现生产总值140亿元、总收入210亿元、利润11亿元、税收10.5亿元。光机电基地入驻企业逐步形成规模,龙头带动作用更加明显,以李宁(中国)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北京天宇朗通通信设备有限公司为代表的总部经济2010年实现税收5亿元。星湖农民就业基地取得较大发展,吸引力明显增强。“十一五”期间,北京出版物流发行中心、新华联工业园、京城重工集团等一批投资规模大、对地区发展带动大的企业落户星湖农民就业基地。同时,完成了京台路改造和高压线迁移工作,剩余30公顷土地一级开发工作也已启动,未来发展空间得到进一步保障。

3、现代农业发展迅速,农村建设进展顺利

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提高。镇政府设立专项基金,鼓励农村土

地进行流转,调动了广大农民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设施农业呈现大幅增长态势,高标准设施农业面积达到3000亩,形成了以口子村、前营村、次二村、胡家垡村为代表的设施农业村。生态特色农业发展迅速,镇政府投资300万元扶持桂家坟、唐大庄观赏鱼养殖基地建设,花卉苗木、蔬菜果品、籽种农业等初具规模。农业龙头企业带动性不断加强,以星湖园、台湖第五生产队、金福艺农公司等为主的农业企业,在观光采摘和蔬果配送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带动了全镇农业高品质发展。

新农村建设进展顺利。“五项基础设施”建设和“三起来”工程进展顺利,以九项工程为主的村级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改造工程全部顺利完成。“村级服务中心”功能不断增强,基本实现村村建有医疗卫生室、健身园、老年活动站、文化图书室、农村电脑教室等,让广大群众充分享受到新农村建设成果。

4、城镇建设全面推进,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重点建设项目全面推进。“两站一街”项目正式启动,当前已完成全部地块的立项和征地手续,并基本完成非住宅部分拆迁和安置楼主体工程。完成“台湖生态镇”230公顷土地和星湖农民就业基地28公顷土地一级开发,以及16.32万平米台湖村回迁楼建设。建成台湖国画院和国际图书城,有力提升全镇文化事业发展水平。

交通路网建设不断完善。“十一五”期间完成京台路西延、敬业南路、湖光路、桑元北路、口永路等道路的改扩建工程,以及通马路和京哈高速的改造工程。完成中心镇区湖西路、京湖路、京亦街、湖

亦路等路网的建设。

市政设施建设进展顺利。建成玉甫110千伏电站,极大地缓解了地区用电压力。建成日供水5000吨的中心区水厂,日处理污水10000吨的中心区污水厂正加紧施工建设。

启动了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相继完成了镇域内主要道路和萧太后河的绿化美化工程。完成了台湖文化艺术公园和沿河公园两处景观建设项目,为群众提供了优美的休闲、娱乐、健身场所。

5、社会民生不断完善,生活水平大幅提升

不断加大各类教育事业投入。教育基础设施总投资达到1.6亿元,相继完成了台湖中学、敬业中学、次渠中学、次渠小学、北神树小学、麦庄小学等学校的改扩建。落实学杂费减免制度,进一步完备教学设施,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全镇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成型。投资近1亿元、按二级医院标准建设的台湖卫生院、次渠卫生院正式投入使用,群众就医环境极大改善。14所村级卫生服务站相继建成,将为农村居民提供就医便利。大力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事业,2010年底新农合参保率达到99%,每年投入1000万元,在全区乃至全市首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二次报销”制度,有效减轻群众医疗负担。

文体活动蓬勃开展。“十一五”期间为全镇大部分村配备文化活动室,并为全部46个村和部分企事业单位安装了体育健身器材。支持群众自发组织合唱团、秧歌队等文化活动团体,并鼓励开展各类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成功组织3届全镇运动会,并积极承办了多项区

文体活动。

进一步加强民生保障服务。大力开展城乡低保社救工作,按时足额发放低保金,对困难群体积极开展各类救助活动,切实解决了特困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加强信访工作,成立社会矛盾调处中心,重点解决了一些关系到全镇社会稳定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确保了非正常集体上访零指标的实现。

(二) “十二五”时期发展形势

1、发展环境和机遇

北京世界城市建设聚焦通州新城。当前,北京市正进入全面建设世界城市的新阶段。通州作为距离主城区最近、交通最便捷的新城,不但承担着中心城区职能疏解、产业和人口转移的功能,而且是面向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服务新城,也是北京参与环渤海区域合作发展的重要基地。北京市委十届七次全会明确提出“集中力量、聚焦通州”,把通州新城建设提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聚焦通州、建设国际新城,已经成为北京市世界城市建设的着力点。台湖镇作为通州区重要的功能区,将承接新城建设产生的巨大辐射带动作用,中心镇区、“两站一街”、光机电一体化基地等都将迎来巨大的发展空间。

北京市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总部经济已经成为首都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形态,是提升世界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重要表现。近年来,北京充分发挥首都优势,凭借科技、人才、信息等良好资源,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公司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集聚,已经成为“第二大世界500强总部之都”。在新一轮发展竞争中,北京把发展总部经济作为重要

战略方向和新经济增长点。台湖镇总部经济已经初具规模和品牌效应,未来通过“两站一街”和光机电一体化基地、星湖农民就业基地的合理分工协作,将极大受益于北京市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的机遇。

2、存在问题和挑战

(1) 地处两个新城之间,面临发展同化危险

台湖镇区位条件独特,地处北京中心城区、通州新城和亦庄开发区之间,并且部分镇域已经纳入新城规划范围之中。因此,台湖镇发展极易受到周边城区对各种要素和资源的极化效应影响,如果缺乏相应的规划管理措施,台湖镇将面临缺少发展资源,甚至被同化的危险。

(2) 镇域空间相对割裂,面临协调管理困难

台湖镇域空间较为分散,六环、京沈、京津等数条高速将镇域分割成若干区域,形成了多个相对独立的空间组团,包括东北部纳入通州新城部分、中心镇区、“两站一街”、光机电一体化基地,以及亦庄东扩区。由历史、交通、行政等多种原因造成的这种空间割裂,不利于统一规划、协调管理,也增加了全镇资源要素统筹调配的成本。(3) 产业定位不够明确,配套环境相对不足

台湖镇“十一五”期间经济发展迅猛,但在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缺乏明确的产业定位,没有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另一方面园区及镇区的配套相对不足,尤其是缺少服务于总部经济的各种商业、金融、中介,制约了高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4) 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发展特色亟待彰显

台湖镇周边的通州新城、亦庄开发区、朝阳垡头、马驹桥镇等都

提出了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高端制造业的目标,因此未来发展将面临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为了避免盲目的恶性竞争和同质化发展,台湖镇必须尽快依托资源和优势,明确并彰显自身特色,树立发展品牌。

(5) 流动人口数量激增,环境承载压力加剧

“十二五”期间随着一系列重大项目的推进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台湖镇将面临流动人口总量持续上升,管理服务任务日趋加重的新形势。人口规模的快速增加,将不可避免产生巨大的资源环境压力,尤其是对能源、卫生、治安、生态等提出了新的挑战。

3、重大影响因素分析

目前,北京市一些重点项目相继落户台湖镇及其周边地区,这些项目普遍定位较高、规模较大,对于台湖镇“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将产生极其重大、甚至决定性影响。因此,有必要在规划之初明确这些重大影响因素。

(1) “两站一街”项目

“两站一街”是2009年北京市立项的重大项目,规划打造面向区域的综合服务中心和环渤海高端总部聚集区。当前正在进行前期土地一级开发和回迁安置楼建设。“十二五”期间“两站一街”项目的建设及其对产业、资金、人才的吸引必将极大地带动台湖镇的发展。

(2) 主题公园项目

通州新城西南部主题公园项目地址初步确定在六环路以西、京沈高速路以北地区,计划于两年内立项并进行土地一级开发,规划形成以主题公园、专业会展等为主,辐射周边区域乃至东北亚地区的功能

区。主题公园与台湖镇仅一路之隔,未来将为台湖镇带来大量的游览人口。

(3) 轨道交通项目

台湖镇区位交通条件十分优越,京哈高速、京津二通道、六环路、京津城际铁路、轻轨L2线等多条交通干道贯穿镇域。“亦庄火车站”作为区域交通枢纽,将引领整个台湖镇的交通体系。郊区快轨S6线未来也从台湖镇经过,一旦能够在镇内成功改线设站,将极大地方便与新城核心区、北京东站、首都机场的联络,促进镇域东部多种要素的流动与交换,从而带动全镇经济社会的发展。

(4) 中心镇区开发及“城乡一体化”项目

北京市加大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力度,台湖镇是落实城乡一体化的6个试点乡镇之一,镇域内共有25个村在未来将开展城乡一体化建设。结合城乡一体化推进中心镇区开发将是“十二五”期间台湖镇的重点工作之一,也是奠定台湖东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升水平的重要举措。

除了上述对全镇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外,光机电一体化基地、星湖农民就业基地两个载体的发展,也将是“十二五”时期台湖镇需要关注的重点内容。基于上述众多影响因素,必须明确各类事项的重要性程度及其影响产生的时序、领域,制定科学、合理、针对性的发展规划,才能真正有效促进台湖镇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十二五”指导思想、发展定位与目标

(一)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通州区全面建设“现代化国际新城”的理念指导下,抓住新形势、承接新要求,以打造“幸福城镇、京郊首善”为目标,依托光机电一体化基地和中心镇区建设,重点落实“两站一街”开发、城乡一体化等重点任务,实现经济跨越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环境优化提升,推动台湖镇经济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二) 基本原则

服从全局原则。台湖镇作为北京市和通州区重要的郊区城镇之一,其发展必须符合上位规划、上级政府从全局出发的要求。

统筹协调原则。统筹协调各级各类规划,协调新城建设,协调城镇和农村、经济和社会建设、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

创新发展原则。台湖镇面临很多没有先例或经验的新局面、新问题,本规划坚持适度超前、创新发展的原则,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积极探索先进发展理念,创新郊区城镇发展模式与路径。

以人为本原则。城镇的发展必须确立起人的主体性地位,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能够被多数人分享。

环境友好原则。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者之间的平衡、协调发展,打造节能、生态、绿色田园城镇。(三) 发展定位

在统筹考虑环渤海地区、北京市、通州区等上位规划与发展战略

的前提下,基于面临的发展背景、形势和自身资源,台湖镇“十二五”时期将重点打造成为:北京市重要的综合服务组团;通州区重要的交通枢纽、产业基地和休闲功能区;人居环境优美、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俱佳的特色城镇。

未来台湖镇的发展致力于打造活力、高端、开放、宜居的国际生态小镇。随着“两站一街”及“生态台湖”的建设,台湖镇发展将逐渐上升为市级层面和战略。作为体现北京世界城市和通州现代化国际新城的重要功能区,台湖镇“十二五”期间要实现大跨越、大提升,建设经济充满活力、产业定位高端、文化氛围开放、生活环境宜居的国际生态小镇,突出台湖镇国际化、生态化的特点和发展思路。(四) 规划目标

“十二五”期末,全镇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确保税收总额达到40亿元,力争50亿元,一般预算内收入达到4亿元,税收超亿元的总部企业达到15家;城乡建设塑造新景象,完成“两站一街”土地一级开发和重点项目建设,新建及改扩建道路长度超过15公里,实现对外联系的畅通,加大对生态景观的保护开发;社会民生形成新局面,在教育、培训、医疗、社保等方面实现全覆盖。其中,到2012年末完成中心镇区、“两站一街”土地的一级开发,实现年税收总额22亿元,一般预算内收入达到2.5亿元。

表1 台湖镇“十二五”规划目标

注[1] 2011年完成;[2] 2012年完成;[3] 含流动人口。

2020年远景目标: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增长,年税收总额过百亿,年人均纯收入突破6万元,人民生活达到中上等发达国家水平;“两站一街”建设初具规模,与光机电一体化基地共同组成面向国际、辐射环渤海区域的高端服务区;城乡一体化顺利完成,城乡差别基本消除,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建立;景观环境不断提升,形成特色突出的生态休闲品牌。

三、战略重点与空间格局

(一) 明确科学的战略重点

1、加强与中心城区、通州新城联系

通过打造生态农业与旅游等景观,营造完全不同于大城市的绿色生态景观风貌,与中心城区现代城市服务设施相得益彰,形成完善的区域休闲娱乐体系。

紧抓北京市聚焦通州新城的重大战略机遇,借助通州新城这一高层次平台,积极引导周边资源进入台湖。着重在配套服务方面做足文章,为通州新城、亦庄开发区提供生态、休闲、居住、旅游等功能服务,实现相互促进、相互发展。

2、全面推进“两站一街”重点项目

保障“两站一街”项目顺利开发建设是台湖镇政府“十二五”期间最重要的工作。“两站一街”是北京市重点项目,其发展关系到北京市东南地区的整体经济格局。该项目在2009-2012年期间处于前期开发阶段,2013-2015年期间开展全面建设并在“十二五”期末完成核心区和重要节点工程建设。无论是前期开发阶段出现的大规模拆迁安置、土地一级开发,还是全面建设阶段产生的巨大经济社会效应,都对台湖镇的发展形成最直接、最有力的影响。因此,“十二五”时期台湖镇应全面推进“两站一街”,预计“十三五”期间“两站一街”将成为台湖镇最核心的经济贡献来源。

3、集中力量建设中心区及生态环境

中心镇区作为重要的要素集聚区,聚集了行政、商贸、教育、医

疗、文化、居住、休闲等多重功能。中心镇区以及星湖农民就业基地的开发建设贯穿下一个五年,尤其在“十二五”前期将是带动台湖镇东部地区发展的关键核心。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和中心镇区建设的过程中,结合农业、水系、道路、社区、公园等的发展建设,打造以湿地为特色的台湖生态景观,能够有效促进东部地区发展,同时满足北京市、通州新城及亦庄开发区对生态休闲服务的需求。

4、大力提升社会民生服务水平

社会民生服务一直是台湖镇政府关注的重点,是关系到全镇居民生产生活的切实问题。“十二五”期间进一步提高全镇的社会民生服务水平,不仅能够让全镇居民分享经济发展带来的实惠,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增加人民的幸福感,而且能够提升台湖镇对中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形成“社会民生提升-人才聚集-经济发展-社会民生提升”的良性循环。所以,在关注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的同时,社会民生服务也应该成为“十二五”期间台湖镇的发展重点。

(二) 构筑有序的空间结构

1、构建科学功能分区

构建区域功能明确、要素布局合理的综合功能分区。近期重点加快城市综合功能区(“两站一街”项目)前期开发,稳步推进城镇发展先导区(中心镇区和星湖农民就业基地)开发建设,加强产业重点集聚区(光机电一体化基地)用地整合管理。中长期重点建设城市综合功能区,形成四个功能区相互带动促进的良好发展局面;积极探索生态环境控制区的保护性开发利用。

图1 台湖镇功能区空间布局 2、加强联系通道建设

打造内外联系通畅的空间通道网络。重点强化轻轨L2线、京津城铁、京哈高速、京津高速、六环路的对外联系作用,力争打通五环路出口、优化S6线路,加强九德路、张台路、潞西路、通马路等主干道的内部联系作用。依托对外联系通道,构建绿化景观通道;结合水系整治与绿化,重点打造萧太后河、凉水河生态景观走廊。

3、优化城乡居民点布局

塑造高效集约、功能互补、疏密有致的城乡居民点格局。加强中心镇区要素集聚和辐射功能,逐步形成以中心镇区为核心、中心村为组团、特色村庄为基础的城乡居民点发展格局。突出中心镇区、中心村的公共服务职能,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城市综合功能区产业重点集聚区

城镇发展先导区生态环境控制区

四、加快全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一) 打造富有活力的产业体系

1、优化提升产业结构

主动对接新城建设与需求。充分对接并积极利用新城建设的各项优惠政策及重大工程,树立“做大三产、做强二产、优化一产”的产业发展思路,优先发展支撑新城建设的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建设服务新城的综合服务中心和生态休闲功能区。

大力发展特色总部经济。“两站一街”重点发展高端商务总部、金融总部、现代服务业总部;光机电一体化基地以吸纳体育休闲产业总部、高端制造业总部、战略性新兴产业总部为主;星湖产业基地加快发展现代制造业总部和现代服务业总部。

优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制定产业准入与鼓励政策,明确禁止性、限制性、鼓励性产业及其适用区域。大力贯彻低碳理念,立足研发创新,着力推进两化融合,打造绿色高端产业集群。依托光机电一体化基地和星湖农民就业基地,重点引入和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汽车零部件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西部地区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重点发展金融、商贸、技术研发转化与信息咨询等,形成面向区域的综合服务中心;东部地区重点发展商贸、文化创意、旅游、医疗服务、房地产等消费性服务业,打造生态休闲品牌。

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围绕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两条景观轴线,着力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艺术家创作区、艺术旅游观光区、文化

商品区、文化教育区和餐饮娱乐区,大力推进国画院、图书城的发展。鼓励发展新型农业功能。结合城乡一体化进程,积极转变农业传统功能,以面向首都、服务周边为导向,大力开发和推广农业的生态、休闲、旅游、服务功能。

2、发展特色休闲产业

打造生态特色。以水系生态系统及景观的整治开发为重点,加大萧太后河、凉水河、通惠河灌渠、四支渠、萧太后湖等水域的生态景观重塑,结合农田、池塘、湿地开发,增加公共亲水设施、开敞游憩空间、景观廊道、服务标识等,营造台湖独特的生态环境。

展现文化特色。扩大国画院中国传统文化、图书城当代创意文化的影响和作用,塑造和凸显以湿地公园为主要载体的生态文化,结合“两站一街”建设发展现代城市文化。加强文化特色的展示宣传,积极承接和举办符合台湖特色定位的文艺活动、体育赛事、节庆活动。

开发特色产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创新文化体验、休闲度假产品,引导发展商务休闲、娱乐休闲、运动休闲产品。加快产业链由上游资源向下游商品、服务延伸,积极扶持休闲产业领域的龙头企业、中介服务机构,推动休闲产品向综合性、多层次发展。为农民开发景观农田、生态湿地提供农资补贴,鼓励农民兴办星级农家乐,开展各类休闲服务。

3、建立良好产业环境

加大人才培育引进力度。结合重大项目实际需求,制定“紧缺人才”目录。引入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机构,加强对管理人才、技术人

才、实用人才的培育引进。设立人才培育引进专项基金,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

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依托企业组建研发平台,建立自主创新、产业化及应用的一条龙体系。组建投资担保公司等金融服务机构,为高成长性企业、高科技企业提供担保、风投等金融服务,协助条件成熟的企业做好上市工作。搭建人才服务平台,满足不同层次人才的培训、交流、发展、创业需求。

完善各类基础与公共设施。遵循适度超前、统筹协调和因地制宜的原则,完善产业发展所需的硬件环境。建立高效、快捷的交通网络体系,重点加强与主要对外通道的联络线和节点建设,实现各类交通间的便捷转换。严格控制对地下水的无序开采,主动对接城区大市政。

(二) 营建高端高效的产业载体

1、全面推进“两站一街”建设

加快重点工程建设。2012年底前完成拆迁和安置工作,完成“七通一平”等市政工程,争取全部土地具备上市条件。“十二五”期间重点开发L2沿线核心商务区地块,做好总部基地园区、住宅区建设,基本建成总部服务中心、文化景观中心、交通枢纽中心、居民生活中心等关键节点工程。

合理引导产业发展。发挥充足的空间资源优势,着力吸引总部型企业和高端服务业企业聚集,重点发展商务、金融、保险、文化创意、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等产业。打造面向区域的综合服务中心和环渤海高端总部基地,与现代化国际新城形成“双轮驱动”的发展态势。

加强新型社区建设。加快拆迁安置和社区化建设,高标准推进社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推广社区党委、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站“三位一体”、各负其责的社区建设规范化模式。加强新型社区服务站建设,整合文化活动室、图书室等服务站所和活动载体,设置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等岗位,实行一站多能服务。

优先发展公共配套设施。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推动智能公共交通系统建设,保障公共交通的道路优先使用权。依托地铁L2线、规划S6线和主要道路,合理规划设置公交场站和配套设施,加强交通换乘枢纽建设,实现多种公共交通之间的方便快捷换乘。充分考虑项目规模,优先配置学校、医院、文体活动、社区服务等公共设施。

突出环境和景观建设。尽早启动“两站一街”核心区与生态区的景观工程,建设以南北湿地为主的绿色文化景观轴,完成“两站一街”区域形象和标志景观。以环境建设为突破口,推进生态环保低碳技术应用,树立区域和项目品牌,提高土地附加值,为后续招商引资奠定基础。

2、统筹优化光机电一体化基地

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利用北京市高端服务资源,充分发挥园区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吸引大中型企业总部落户园区。重点引进投融资结算类和研发销售类的职能总部,打造辐射环渤海、全国知名的高端总部经济先导区,形成与“两站一街”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总部企业集聚区。

打造高端制造集群。重点引入和发展物联网、光机电一体化等新

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汽车零部件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技术制高点和关键环节。提高园中园发展模式的特色和质量,推进产业集群式发展。

做好绿色低碳示范。着力推进发展低碳、绿色、节能、环保的高附件值产业,严格禁止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入园。推广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高资源利用效益。启动通惠排干渠的生态改造工程,全面建设绿色低碳生态示范园区。

统筹协调园区用地。加快推进北神树村、丁白马三村的拆迁安置和土地前期开发,适度调整用地范围与属性,强化旧村改造对园区用地的支持作用。统筹协调老区与新区的用地、企业管理和税收权限,理顺老区与新区管理关系。推进长期闲置、低效土地的盘活置换,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性、综合性、效益性。

3、打造特色星湖农民就业基地

推进土地一级开发。加快星湖农民就业基地一二期用地的前期开发,科学制定土地储备和上市计划。严格用地审批标准和流程,设定弹性预留发展空间。

加大重点项目引进。加快推进雨润二期、中国力源可替代能源研究院、欧美总部企业园、鑫科贤生物疫苗等重点项目的开发建设。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引入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领域的重大投资项目和其他优质项目。

五、推进城乡一体化与环境建设

(一) 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

1、聚力推进中心区开发

推进土地一二级开发。完成台湖生态镇236.68公顷、星湖农民就业基地27.26公顷土地的一级开发,推进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引导农村人口向中心镇区集中。合理规划,分步实施,加快中心镇区土地二级开发,协调居住、产业、公共服务等功能。

加快产业培育发展。引导商贸、休闲旅游、文化创意、保健疗养、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近期重点发展以水系景观、湿地公园、风貌街区为特色的休闲旅游,以国画院、图书城为主要载体的文化创意,远期积极培育商贸服务、保健疗养服务,以及以数字内容为主的信息服务业。结合新型社区建设,配套发展各类社区服务业。

加强特色风貌建设。开展中心镇区绿化美化亮化工程,重点建成一条特色风貌商业街区、一处文体休闲活动中心和一批设施配套齐全、各具风貌的住宅小区。推进水系景观、生态景观公园建设,打造京台路、政府大街两条景观道路,提升中心镇区景观环境。

完善公共设施服务。完善文教体卫和商业等公共服务设施,构建镇-社区两级服务网络。围绕高压走廊湿地、文化场馆、公园等开敞空间,增加居民游玩、休憩、运动、健身等设施。加强公共交通系统建设,增设多条连通L2线、中心城区、通州新城的公交线路。

2、引导农村和农业转型

分类处理村庄迁并工作。迁村并点工作必须体现时序性、针对性,

武汉市规划管理建筑面积计算技术规定(旧版)

武汉市规划管理建筑面积计算技术规定 第一条为规范规划管理中建设工程建筑面积的计算,依据《武汉市建设工程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GB/T50353-2013)以及相关设计规范,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各项建设工程在规划审批、规划条件核实等管理环节中涉及建筑面积计算的,应当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各项建设工程设计应符合国家相关建筑设计规范和本市有关技术规定,不得虚构设计平面用途及性质。 第四条建筑物的建筑面积应按自然层外墙结构外围水平面积之和计算。结构层高在2.2米及以上的,应计算全面积;结构层高在2.2米以下的,应计算1/2面积。 第五条建筑物承担主要功能的建筑空间,以及结构柱、梁、结构墙体等建筑结构围合而成的主体结构建筑空间,除设计规范和本规定其他条款有明确规定的情形外,无论该空间标注任何功能,是否有开敞面,是否设置楼板,均视作自然层按水平面积计算建筑面积并计入容积率。 第六条建筑物确因结构安全需要搭结的结构板、结构联系梁,在后期使用中不能将其转换为功能空间,具有相应资质图审机构出具证明文件的,不计算建筑面积。

第七条围护结构不垂直于水平面的楼层,应按其底板面的外墙外围水平面积计算。结构净高在2.1米及以上的部位,应计算全面积;结构净高在1.2米及以上至2.1米以下的部位,应计算1/2面积;结构净高在1.2米以下的部位,不应计算建筑面积。 第八条以幕墙作为围护结构的建筑物,应按幕墙外边线计算建筑面积。 第九条建筑物的外墙外保温层,应按其保温材料的水平截面积计算,并计入自然层建筑面积。 第十条住宅结构层高不应超过3.6米,且最低不应低于2.8米。结构层高大于3.6米且不大于5.8米(3.6+2.2米)的,按该层外墙结构外围水平面积的2倍计算建筑面积;结构层高大于5.8米且不大于8.0米(5.8+2.2米)的,按该层外墙结构外围水平面积的3倍计算建筑面积;结构层高大于8.0米的,以此类推。 宿舍,公寓,除商业、市政公用设施外的居住配套公建结构层高均按住宅结构层高进行控制。 第十一条跃层式住宅门厅、起居室、餐厅的通高部分不超过该层套内外墙结构外围水平面积的30%且高度不超过7.2米的,该通高部分的建筑面积按照该层外墙结构外围水平面积的1倍计算;通高部分超过该层套内外墙结构外围水平面积的30%或者高度超过7.2米的,按照第十条规则计算建筑面积。除门厅、起居室、餐厅、阳台之外的其他部分出现通高情况的,按照第十条规则计算建筑面积。

产业园区发展模式及规划方法的讨论

产业园区发展模式及规划方法的讨论(一) (2009-03-23 22:00:24) 在当前的经济形式下,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新一轮经济组织形式的重构,必将是一个复杂多变和漫长的过程,逐步将影响到以实体经济为主的中国,尤其是 对以产业聚集为手段、产业成本为竞争力的园区化发展,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产业园区的发展将更多的符合经济活动的核心规律,也将从一般性的成本竞争 转向为效率的竞争和技术能力的竞争,将从一个规模化园区时代逐步走向“功能化 园区”的时代。 一、对产业园区不同发展阶段的模式分析 所谓产业园区,实际上是由于生产行为和交易行为带来的一种空间聚集模式,初期的聚集所带来的相关功能需求和衍生经济行为,造成了园区不同发展阶段的聚集方式和空间特征,也成为我们定义发展阶段特征的主要依据; 我们在这里把产业园区的发展定义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生产要素聚集

第二个阶段,产业主导特征 第三个阶段,创新突破阶段 第四个阶段,现代科技都市

二、产业园区发展(尤其是高新园区发展)的几个趋势 随着产业园区的主导产业,由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不断的转型,也必然使园区的发展内容和特征存在以下几个明显的趋势,也是未来产业园区规划和发展中需要注意的内容; 趋势一、从注重优惠政策向发展产业集群转变:从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来看,基本经历了由“单个企业→同类企业集群→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径演变,高新技术产业只有集群化发展,才会激发出更大的能量。从未来高新技术园区政策走向看,优惠政策将可能逐步从区域倾斜转向技术倾斜和产业倾斜(这是国外通行的做法)。 趋势二、由加工型高新区向研发型高新区转型:由于高新技术园区功能的特殊性,决定了高新技术园区适合打造前端性产业链(研发、设计、中试等)。未来高新技术园区的发展在于比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转化效率,我国高新技术园区也将逐步走向以研发中心、研发型产业、科技服务业为主体的研发型高新技术园区。 趋势三、从强调引进大型公司向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转变:随着高新产业系统化、交叉性的增大,使得科技研发与转化的复杂性日益加大,从而大规模研发的系统风险大大增加。而随着科技预测性和可控性的加强,在总体方向下,将研发课题

产业发展与规划的内容

产业发展与规划的内容 产业规划内容与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以及面临的发展问题等有密切的关系。产业发展与规划内容体现创新、特色和区域一体化等理念。立足行业和区域,但又要跳出行业和区域自身的限制,从长远来设计和确立产业发展蓝图,构建创新型的产业体系。产业规划一般包括以下内容:产业发展现状和特征的分析、产业发展目标和发展定位、产业发展重点方向、产业空间引导和产业发展政策等。 一、产业发展现状和特征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发展可分为不同的阶段,产业发展在各个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发展的驱动因素、产业政策、空间布局特征及其区域经济影响作用明显不同。因此,产业发展和规划的前提条件是要立足不同行业的总体发展态势,从更广阔的区域背景条件出发,搞清楚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和特征。 (一)产业发展水平的判断 产业发展水平需要从行业和区域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和判断。首先要从不同行业的国际和国内发展趋势和特征出发,分析该行业在国际或国内同行业中的发展地位和优势,判断和分析该行业的总体发展水平。其次要在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分析各行业的比较优势和发展水平。有时从行业角度来看,某行业并不代表本行业发展趋势和最高水平,但从区域角度来看,却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相反,有些行业在区域发展中地位不一定突出,但它也许代表着行业的发展趋势。因此,对产业发展水平的判断,应该从行业自身和区域视角两个方面加以分析和判断。 (二)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准确分析和把握一个行业或一个地区不同行业在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是制定产业发展和规划的基础。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需要跳出区域或行业自身的束缚,从更广阔的区域和行业视角来分析产业整体、不同产业之间、产业内部等在发展水平、产业关联、资源利用、区域优势发挥、生态和环境保护、产业用地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或不足。 (三)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的基本格局及其特点分析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庙安乡特色农业产业 发 展 规 划 二○一四年三月五日 庙安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为了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现结合我镇实际,制定庙安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一、规划的背景 宣汉县庙安乡地处位于宣汉西南部,是达州市高效农业基地、达州市30强进步乡之一,也全县产业结构调整示范乡,距达州市21公里、宣汉县城23公里,交通便捷。目前,全乡通车里程达90余公里,有4条出境公路,即庙磐路、庙东路、庙洋路、庙天路。2014年完成了对庙磐路的拓宽,正在进行其它三条路的拓宽;对全乡实现了100%的村、100%的社通水泥路。庙安乡乡域区位优势明显,平均海拔700米,昼夜温差大,光照时间长,适宜种植水果。 二、农业产业概况 庙安乡辖1个农村社区,5个行政村,总人口约7000人,是典型的山区农业乡。近年来,在县委、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庙安乡党委、政府的具体操作下,宣汉县庙安乡不断探索经济发展道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重抓了西瓜、脆红李、梨等特色产业,特别是2011年以来,脆红李产业在全乡得以突破性发展,已成为全乡的特色支柱产业,2013年,全乡脆红李销售收入突破300万元,创历史新高。2014年全乡脆红李扩种3000亩,15万株,连片种植猕猴桃500亩,为做大做强水果产业,组建成立了庙安乡水果专业合作社,并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辐射带动的作用,在庙安水果专业合作社的努力

下,庙安水果在国家工商总局成功注册,并正在进行有机食品认证,成为展示庙安的平台与名片。与此同时,庙安乡的发展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认可,给庙安乡带来了水保工程项目,依托产业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业,通过招商等办法建乡村酒店、露营地、绿林居拟把庙安乡打造成为“春观花、夏品瓜、秋摘果、冬赏雪”和“山乡李海、瓜甜心醉”的“巴山特色花果山、乡村旅游体验区”。 三、规划目标 加大特色农业产业建设项目的推介、宣传,发挥特色农业产业龙头项目的幅射、示范作用,进一步转变农户的经营理念,丰富庙安特色产业种类,调整产业结构,增强产业竞争力,实现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规划的期限、范围和建设内容 规划期限:2014年至2017年。 规划范围:庙安乡1个农村社区,5个行政村。 建设内容: 1、特色种植业。扩种脆红李2000亩,,种植黄瓜2000亩,种植西红柿3000亩,优质小麦育种4000亩,种植脱毒马铃薯、红薯2000亩,大路蔬菜2000亩。 2、经济林。规划种植107杨树3000亩,种植花卉、苗木1000亩。 3、中药材。规划种植金银花1000亩,种植牛蒡1200亩,种植

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

襄樊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进展规划 (2009-2011) 前言 襄樊高新区是1992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高新区。2005年2月,襄樊市委、市政府决定,报经湖北省政府批准,将原高新区与原省级汽车产业开发区合并,组建新的国家级襄樊高新区。两区合并后,高新区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自主创新为动力,以招商引资为中心,以项目建设为支撑,突出产业特色,壮大经济规模,奋力承担起襄樊市委、市政府给予的市区经济龙头重任,向中国新车城的宏伟目标不断迈进。2004年襄樊高新区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全国汽车动力及关键部件产业基地;2006年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牌“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2007年被授予“中国民营企业投资环境十佳高新区”荣誉称号;2008 年6月被中国社科院等权威机构授予“中国产业集群品牌50强”荣誉称号;2008年12月,被国家劳动人力资源部、科技部授予“全国科技治理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新时期下,作为湖北省仅有的两家国家级高新区之一,襄樊

高新区面临着迅速扩大经济总量、壮大产业实力的紧迫任务,承担着推进自主创新、带领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增长的历史使命,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加快进展步伐、转变进展方式,提高进展质量和效益,努力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成为全市乃至全省参与国际竞争的前沿阵地和服务平台,成为促进区域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依照《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一五”进展规划纲要》、《湖北省“十一五”高新技术产业规划》、《襄樊市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和“十一五”以来襄樊高新区产业进展情况,特制定本规划。 一、进展现状 1、经济总量不断攀升 近年来,高新区经济建设日新月异,工业总产值、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固定资产投资、全地域税收、出口创汇等要紧经济指标大幅度增长,年均增幅都远远超过全市平均增幅。其中,工业总产值由2003年的126.6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520亿元,年均递增32.6%,高于全市同期26.9%的增幅,占全市的比重由200

XX县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

XX县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 XX县中药材资源丰富,是XX市热河黄芩的道地产区和主产区之一。为了进一步挖掘资源潜力,壮大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效益,把中药材产业打造成为促进农业稳定增收、带动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导产业,根据《XX市委办公室认真贯彻落实中药材产业发展的通知》要求,结合全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产业发展状况 (一)现状 随着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深入落实,树下种药、林药间作的种植模式应运而生。XX县中药材种植面积逐渐扩大,并且由野生逐步转为仿野生人工种植。2012年全县中药材生产面积达到3.5万亩。品种主要包括黄芩、桔梗、枸杞、白芍、五味子等20余种,其中黄芩2.3万亩,占全县总面积66%,成为我县主打品种。全县年产中药材0.3万吨,总产值0.6亿元,纯收入0.45亿元。我县中药材种植以林(果)药间作、林果树下种植为主,多为露地直播,亩平均种植成本800-1000元,亩平均产值5000元,亩纯收入4000元,一般按3年生产周期计算,亩年均纯收入1300元左右。全县中药材发展大部分以农民自主种植经营为主,同时,也有一部分生产大户规模种植,这种模式优点是土地集中连片,便于经营管理,技术到位率高,示范带动效果明显,缺点是如果经营管理水平差,容易亏损,产生较大负面影响。全县已成立三家中药材生产专业合作社,均为县级示范社。目前中药材产业化程度较低,仅有XX金仓中药开发责任有限公司一家中药企业,现正在申请GMP认证,尚未正式投入生产。在市场销售方面,我县先后

与亳州市北源药材公司、安国市药材公司、XX颈复康药业集团公司建立了稳定合作关系,中药材产后销售得到了保证。经调查,我县80%中药材销向安国等中药材批发市场。 (二)优势 1、区位优势明显。XX县境内东、南、北三面环抱XX市,距市区35公里,西南邻京津秦,东北接辽宁、内蒙古,交通便利,随着XX 市“一环八射”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优越的区位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彰显。 2、自然资源条件优越。全县地势北高南低,山地、丘陵占全县总面积的94.6%,属大陆性季风型燕山山地气候,具有光照充足、四季分明、两热同季和局部气候差异明显、气候类型多样化等特点,适合多种中药材生长。空气质量好,土质肥沃,水资源丰富、水质优良,非常适宜优质中药材特别是热河黄芩的生长。 3、林下土地资源丰富,政府重视。XX县退耕还林面积累计达到26.4万亩,发展林(果)药间作和林下经济,土地资源充足。县委县政府对充分利用退耕还林地,发展经济作物,促进农民增收一直非常重视。 4、生产基础好,群众积极性高。几年来,XX县不断加大中药材发展力度,中药材发展面积逐年加大,品种不断增加,品种结构日趋合理、完善,农民收入和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农户参与率逐渐上升。 5、服务体系全,技术有保证。XX县先后与北京大学药学院、北京中医大学、中科院药用植物研究所、XX医学院中药研究所、XX旅游职业学院燕山药材研究所、XX颈复康药业集团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常年聘请XX旅游职业学院李世教授作为技术顾问。农牧局现有

新站区产业发展规划

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 产业发展规划 (2011—2015) 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以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原区域为核心,包括瑶海区、长丰县、肥东县委托管理区域,面积204.73平方公里,2010年总人口约16.91万人。为加速推进国家级新型平板显示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合肥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根据十七次五中全会和《皖江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文件精神,以及省委省政府将合肥打造成为“区域性特大城市”要求,在市委市政府总体规划框架下,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发展现状 (一)经济稳步增长。 一是近几年全区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2006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46.87亿元,2010年预计实现115亿元。二是工业投资和工业经济贡献率跨越式增长,工业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大幅提高,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十一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44.1%,其中工业性投资年均增长125.56%,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45.45%和42.65%。三是商贸经济持

续繁荣。2009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7亿元,总量位居全市第二,预计2010年达到183亿元。四是财政收入稳步提高。2006年,全区综合财政收入10.65亿元,2010年预计达到17.89亿元,五年间增长68%。 (二)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十一五”期间,试验区“大建设”成效显著,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市容市貌焕然一新。站南商圈已经成型,建设品位逐步提升,站北城市路网相继建成和开工,环卫、水电气、通讯等公用设施不断完善。一批环保设施、园林景观和道路景观陆续建成,园区环境质量大幅改善,综合承载不断提升。截止2010年上半年,十一五期间实际完成新建道路48.6公里,改造道路9.2公里,带状公园9.6万平方米,桥梁7座,新增绿化面积85万平方米,道路交通设施、路灯、供水、供电、燃气、供热等配套设施与道路建设同步实施,实际完成工程建设投资12.52亿元。 (三)产业发展实现大跨越。 “十一五”期间,围绕“工业立市”发展战略,试验区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实施“新型工业、现代商贸及服务业”双轮驱动,积极打造中国(合肥)平板显示产业基地,狠抓“产业链招商”,先后引进了京东方六代线、鑫昊PDP、彩虹高世代玻璃基板、LED产业化、太阳能光伏等重大项目,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以新型平板

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

第一章规划提出背景 白河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大巴山北麓,北临汉江,总面积1455平方公里。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气候带,属于大陆性季风湿润气候区,也是南北兼容的自然环境和山地小气候,因此我县生物种类繁多,仅药用植物就有1000多种,如木瓜、黄姜、天麻、二花、杜仲、五味子、葛根、柴胡、玄参、独活、淫羊藿、五倍子、升麻、丹参、绞股蓝、何首乌等,药用动物和药用矿物也都在十余种以上。独特的自然地理气候环境,使得白河中药材原产地道,品质上乘。 近年来,白河县将强县富民做为战略部署来抓,发展木瓜、黄姜、畜牧、林果、蚕桑等为主导产业。形成规模化种植,产业化经营的格局,并以此推动绿色主导产业发展,壮大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确定了“龙头企业+产业基地+合作社+种植大户”的基地建设、产品研发、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发展思路。与此同时,随着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贯彻落实和生态环境的逐步深入,树下种药、林药间作的种植模式应运而生,弃粮种药悠然兴起,使我县中药材产业发展,面积从无到有,规模从小到大,逐渐实现了由野生转为人工栽培。据相关调查,截止2009年12月,我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3万亩,年产原料药4.5万吨。因此,我县中药材已逐渐成为我县重点发展的后续农村产业之一。 一、中药材种植的意义 结构调整,产业发展。旨在增加农民收入,改变贫困面貌,

但白河地处西北内陆偏远山区,山高坡陡,交通不便,已发展起来的中药材产业,能否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核心是要能增加农民收入,关键是要有销售市场,要卖的出去。近年来的生产实践证明,我县无论野生或人工种植的中药材,由于质优地道,倍受外地药商欢迎,每年都有安徽亳州、河南信阳、广西玉林及本省西安的药商前来采购,市场供不应求。因此,通过培育规模企业生产销售、加大种植大户培养,形成“企业+产业基地+合作社+种植大户”的基地建设、产品研发、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发展思路。不仅能有效解决农民收入增加,还能确保财政收入稳固增长,对白河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识。 二、发展中药材种植的理由 立足白河,实事求是,寻求白河经济率先突破发展的产业,是白河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展望全县优势特色产业,白河中药材产业具有良好的资源基础和加工生产潜力,具备产业发展的条件。 目前,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3万亩,2009年产量鲜药材达4.5万吨,根据白河土地资源状况,结合退耕还林,到2015年,全县中药材基地可扩展到10万亩,年产中药材可达15万吨以上,到2020年,全县中药材基地可扩展到15万亩,年产亩效益0.24万元以上,产值可达3.6亿元,随着产业链条的延长,工业产值可达10亿元,为此中药材种植将成为白河主导产业的有以下几点:

普通高校校园规划建筑面积指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工程规划建设的科学管理,改善教学工作条件,促进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适应普通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制订本规划指标。 第二条本规划指标是编制、评估、审批普通高等学校总体设计任务书、校园总体规划和建设用地计划的重要依据,也是有关部门监督检查普通高等学校工程规划建设标准的尺度。 第三条本规划指标中的校舍规划建筑面积指标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的一般普通高等学校;规划建设用地指标适用于新建的一般普通高等学校。重点普通高等学校、以培养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普通高等学校、两地办学的普通高等学校及有特殊需要的普通高等学校,经主管部门批准后,可酌情提高某些教学和生活用房的规划指标。 第四条普通高等学校工程的规划建设,必须执行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坚持勤俭办学,切实提高教学科研用房的利用率,科学合理、节约用地,不占或少占良田好地。 第五条普通高等学校工程的规划建设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的要求。各项公用和生活福利设施应尽量利用当地提供的社会协作条件。 第六条普通高等学校工程的规划建设应一次规划分期实施。改建、扩建学校的规划建设应在充分利用原有设施的基础上进行。 第七条普通高等学校工程的规划与建设除执行本规划指标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和指标的规定。 第二章大学、专门学院校舍规划建筑面积指标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八条大学、专门学院的校舍规划建筑面积指标包括下列各种用房的建筑面积: 一、每所学校都必须配备的有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实习场所及附属用房、风雨操场、校行政用房、系行政用房、会堂、学生宿舍、学生食堂、教工住宅、教工宿舍、教工食堂、生活福利及其他附属用房共十三项。 二、学校根据需要可以配备的有专职科研机构用房、夜大学函授部用房、研究生用房、进修生及干训生用房、留学生用房、外籍教师用房共六项。 本规划建筑面积指标中未包括下列八项用房。学校如有需要,可根据实际情况报请主管部门另行审批: 一、工科院校的生产性工厂及其附属用房,农林院校的生产性农场、牧场、林场及其附属用房,医学院校及个别体育院校的临床实习医院,师范院校的附中、附小、附属幼儿园,各类学校附设的子弟中小学。 二、已离休、退休、调出教职工及已故教职工遗属所使用的教工住宅、食堂、浴室、医务所、托儿所幼儿园等生活福利附属设施。 三、生产性工厂、农场、牧场、林场职工所需的住宅、宿舍、食堂、浴室、医务所、托儿所幼儿园等生活福利附属设施。 四、个别学校的函授部因校外辅导站不足,必须在校内对部分学员进行集中辅导,需要增加建设的少量学生宿舍、学生食堂及教室。 五、地方政府另有规定的住宅小区公共配套设施。 六、采暖地区的供暖锅炉房。 七、设防地区的人民防空地下室。 八、自行车棚。 第九条大学、专门学院各项校舍的规划建筑面积指标应采用不同的基本参数。 本指标中每校都必须配备的十三项校舍中,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实习场所及附属用房、风雨操场、校行政用房、系行政用房、会堂、学生宿舍、学生食堂、教工食堂、生活福利及其他附属用房等

区域产业的发展战略的基本模式

区域分析与规划(教学参考书) 前言 内容提要 第七章区域发展战略 第一节战略与区域发展战略第二节发展方向与战略目标第三节战略抉择 第四节发展战略的理论模式第八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第一节增长极理论 第二节核心-边缘理论 第三节点-轴渐进扩散理论 第四节圈层结构理论 第九章区域土地利用与保护第一节土地和土地利用

第二节土地的需求与供给 第三节土地类型与土地利用分区 第四节优势区规划 第五节土地保护 第十章区域产业规划布局 第一节产业的分类及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第二节第一产业规划布局 第三节第二产业规划布局 第四节第三产业规划布局 第十一章区域基础设施规划 第一节基础设施的性质和作用 第二节基础设施建设的理论和实践 第三节区域交通运输规划 第四节区域给水、排水规划 第五节区域电力规划

第六节区域电信规划 第十二章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一节城镇体系规划的意义、内容和方法 第二节城镇发展区域条件分析评价 第三节城镇发展战略与人口城镇化水平预测 第四节城镇体系结构规划 第五节重点地区和主要城市的发展战略规划 第十三章区域环境规划 第一节区域环境特征与环境规划要求 第二节区域环境规划编制程序与工作步骤 第三节区域环境规划主要内容 第四节区域环境规划方法与技术要点 第七章区域发展战略 第一节战略与区域发展战略

战略这个词本是军事上的用语。军事战略指对战争全局的谋略和谋划。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战略研究已超出军事的范围,被引伸到经济、科技、教育、社会发展等领域。1958年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的《经济发展战略》著作出版后,经济发展战略研究逐步受到重视。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起亦广泛开始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 战略这个概念,泛指带全局性和长远性的重大谋划。战略研究对推动区域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有重大意义。战略研究具有如下特征: (1)全局性。研究对全局发展有指导意义的规律和影响总体目标实现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 (2)长远性。不仅要研究全局整体的发展方向,而且要研究自始至终的整个发展过程。 (3)综合性。任何一种战略谋划都不是单一的,都必须综合考察社会经济各种因素的作用和影响,如科技、经济、社会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问题,整个发展潜力问题等。 (4)层次性。事物系统结构的层次性,决定着为其发展服务的战略研究具有结构层次性,对解决不同层次的问题,应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因此,一个战略方案常常是具有多层次结构(子战略)的有机整体。各个子战略服从于整体战略。

金融产业园发展规划

**金融产业园发展规划 序言 建设金融功能先进、商务服务集聚的城市功能区,有利于增强区域经济活力、加快产业升级、提升区域品牌。为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金融服务对于产业扩张、集聚和升级的促进和支撑作用,以园区化建设带动金融产业加快发展。依据《国家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一五”规划》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结合**发展实际,特编制《**金融产业园发展规划》。 本《规划》起止年限为2009-2020年。 一、现实基础 (一)金融业发展现状 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全市金融体系建设逐步完善,金融业规模不断壮大。2008年,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4.2亿元,金融机构贷款比例有所增加,已形成金融产业集聚发展的市场需求基础、金融要素基础和配套要素基础。 1、金融组织体系初步形成。金融市场主体数量初具规

模,共拥有各类金融机构网点700余家,金融从业人员1.1万余人。银行类金融机构12家,营业网点500多个,其中国有大型商业银行5家,政策性银行1家(农业发展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2家(光大银行、广东发展银行);地方性商业银行1家(**市商业银行),合作金融机构1家(农村信用社)。保险类金融机构22家,营业网点138个。证券类金融机构4家,营业网点8个。信托投资、典当行、担保公司等其他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在不断发展。 2、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金融市场规模逐年扩大,机构存贷款业务增长较快。截至2008年12月末,各类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1202.1亿元,首次突破1200亿元大关,环比增加19.4亿元,增幅较上一年同期少增78.4亿元;比年初增加84.5亿元,增幅较上一年同期少增16.5亿元,贷款余额249亿元。保险市场发展迅速,现有保险公司已经超过18家,险种突破30种,2008年,保费收入34亿元左右,同比增长36%。2007年末,全市银行业票据贴现余额19.16亿元,比2007年初增加12.28亿元。 3、企业融资渠道逐步拓宽。证券市场的融资功能得到进一步发挥,目前已上市企业达到13家,累计融资60亿元,同时还有20户企业进入上市储备库。上市企业天圜营养集团有限公司日月星品牌已经成为中国驰名商标。此外,信托

西安市渭北工业区产业发展规划案例

市渭北工业区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 (草案)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一二年八月

目录 总则 (1) 一、规划背景 (1) 二、规划依据 (1) 三、规划围 (2) 四、规划期限 (3) 第一章发展基础 (4) 一、自然条件优越 (4) 二、交通条件良好 (4) 三、工业实力日益增强 (5) 四、布局日趋合理 (6) 五、发展前景广阔 (7) 第二章总体要求 (7) 一、指导思想 (7) 二、发展原则 (8) 三、发展目标 (9) (一)近期目标(2012-2015年) (9) (二)远期目标(2016-2020年) (9) 四、总体布局 (10) 五、产业定位 (11) 第三章高陵装备工业组团 (11) 一、发展目标 (11) 二、围与布局 (12) 三、产业定位 (13) 四、重点任务 (13) (一)重点建设10大专业园区 (13) (二)做大做强汽车产业 (15)

(三)加快发展新材料产业 (18) (四)提升发展装备制造产业 (20) (五)稳步推进现代化工产业 (24) (六)节能环保产业 (25) 第四章阎良航空工业组团 (27) 一、发展目标 (27) 二、围与布局 (28) 三、产业定位 (28) 四、重点任务 (29) (一)重点建设七大专业园区 (29) (二)做大做强航空产业 (29) (三)加快发展航空新材料产业 (33) (四)积极发展相关制造业 (34) (五)循环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 (35) 第五章临潼现代工业组团 (35) 一、发展目标 (35) 二、围与布局 (36) 三、产业定位 (37) 四、重点任务 (37) (一)重点做好四大专业园区建设 (37) (二)重点打造四条产业链 (37) (三)培育四大产业集群 (39) 第六章政策建议 (41) 一、土地政策 (41) 二、财税政策 (42) 三、金融政策 (43) 四、招商引资政策 (44) 五、环保政策 (46)

县肉羊产业发展规划

县肉羊产业发展规 划

XX县 - 肉绒羊产业 发展规划 为了优化产业结构,发挥区位优势,培育农村经济支柱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肉羊产业的总体要求,特制定本规划。 一、肉绒羊产业发展现状 以来,县委、县政府根据全县实际,确定了肉绒羊产业由传统持色优势产业上升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三大主导产业之一,以“扩规模、增总量、上水平、提效益”为主线,制定出台了年全县发展草食畜牧业、建设羊产业大县发展计划,新一届县委、政府又对以肉绒羊养殖为主的草畜产业提出了更加宏伟的规划,经过政府推动、政策引导、项目支持、科技支撑、市场拉动、民资投入,使我县肉羊产业实现了垮越式发展。 (一)发展的特点 一是数量规模不断扩大,养殖方式明显转变。县上在立足千家万户小群体养羊的基础上,始终把大力推进小区建设、大户培育及整村整乡规模养羊作为扩大规模和增加总量的主要途径,经过专业合作带小区、小区带大户、大户带整村,村带村、户带户等一系列有效措施,使养羊规模不断扩大。截至末,全县羊饲养量已达到了30万只,预计全年出栏10万只以上;全县存栏基础母羊30只以上的养羊户发展到6030户;养羊专业村42个;全县规模养羊场(小区)累计达

到了114个,其中千只以上标准化养殖小区19个、300只以上的规模养羊场95个;在双联惠农贷款与中央现代农业发展资金肉羊产业建设项目的支持引导下,今年前上半年注册新成立养羊专业合作社87个,已建成养羊小区(场)42个,预计全年新建养羊小区(场)100个左右。规模养殖场(小区、村、户)年饲养量达到24.8万只,占全县羊饲养量的69%。传统的生产方式从根本上得到转变。 二是养羊收入逐年提高,激发了群众发展肉羊产业的积极性。全县羊肉总产量1081.6吨,绵毛羊产量3.4吨,山羊毛产量66.55吨;肉绒羊产业产值达到了1.93亿元,纯收人达到了6340万元,农业人口人均羊产业纯收入264元,占当年畜牧业人均纯收入45.7%。部分山区乡镇养羊收入占到了当年农户纯收入的60%以上,产业效益逐步显现。近年来,随着国家及省、市、县各级政府对发展草食畜牧业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强;双联惠农贷款支持以及市场拉动,广大农户积极调整家庭经营结构,把发展养羊业作为增加收入的主导产业,种饲草、修圈舍、引良种、学技术的积极性不断高涨,全县肉羊产业建设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三是全面落实扶持政策,投入资金逐年增加。自省政府启动草食畜牧业发展行动以来,县上出台草畜产业扶持政策,采取重点项目补贴,在养殖小区、养殖大户和整村暖棚基础设施建设、良种引进、铡草机械购置、青贮池修建、饲草种子供应等进行全面扶持。经过整合项目资金,配套财政资金、争取信贷资金、吸引民间资金,累计投入到肉绒羊产业发展的资金1.8亿多元,其中:整合《羊产业大县建

产业园区发展规划及案例

产业园区规划简介 所谓产业园区,实际上是由于生产行为和交易行为带来的一种空间聚集模式,初期的聚集所带来的相关功能需求和衍生经济行为,造成了园区不同发展阶段的聚集方式和空间特征,也成为我们定义发展阶段特征的主要依据 在当前的经济形式下,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新一轮经济组织形式的重构,必将是一个复杂多变和漫长的过程,逐步将影响到以实体经济为主的中国,尤其是对以产业聚集为手段、产业成本为竞争力的园区化发展,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产业园区的发展将更多的符合经济活动的核心规律,也将从一般性的成本竞争转向为效率的竞争和技术能力的竞争,将从一个规模化园区时代逐步走向“功能化园区”的时代。 产业园区的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生产要素聚集 1、发展阶段:要素群群集阶段 2、产业聚集动力:低成本导向,由于优惠政策的吸引及生产要素的低成本,导致人才、技术培训、资本的滑入,但要素低效串配置 3、产业发展需求因素:廉价的土地、劳动力、优惠的税收政策 4、园区功能:加工型,单一的产品制造、加工 5、与城市发展的空间关系:基本脱离(点对点式) 6、由政府的优惠政策等“外力”的驱动 7、主要的产业类型: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 8、产业空间形态:纯产业区,在空间上呈现沿交通轴线布局,单个企业或同类企业聚集 9、园区增值方式:人们对园区主要活动的关注顺序是:贸-工-技。可称之为“工业产品贸易区”,其增值手段主要是“贸易链”,即通过与区内外、国内外的贸易交换获取附加值10、代表园区:我国一些发展水平信偏低的产业园区目前尚处于这一阶段 第二个阶段,产业主导特征 1、发展阶段:产业主导阶段 2、产业聚集动力:产业链导向。各种生产要素重新整合,形成稳定的主导产业和具有上、中、下游结构特征的产业链,具有较好的产业支撑与配套条件 3、产业发展需求因素:一定的配套服务和研发能力,这时期企业主要依靠外部科学结构和大学的支撑,因园区内企业自身能力较弱

武汉市规划管理建筑面积计算技术规定(试行)

武汉市规划管理建筑面积计算技术规定 (试行) 2013-10-22 第一条为规范规划管理中建设工程建筑面积的计算,根据《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GB/T50353-2005)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各项建设工程设计应符合国家和本市的相关建筑设计规范和标准,不得虚构设计平面用途及性质。 第三条居住建筑层高不应超过3.2米,且最低不应低于2.8米。 学生公寓层高按上述规定执行,如采取高低床布置形式时,层高可不超过3.6米。 居住用地内的住宅底层配套公建、小型商业或配套公建建筑,居住与其他混合用地内的住宅裙房,首层层高不应超过5.1米,二层及以上层高不应超过4.8米。 复式(跃层式)住宅起居室、餐厅可通高,不计算建筑面积,除起居室、餐厅之外的其他部分出现通高情况的,按照上述超层高规定计算建筑面积。

居住建筑层高超过上述层高规定时,建筑面积按下列公式计算: S=s×H/h (S:计算建筑面积 s: 本层水平投影面积H:设计层高 h:规定层高) 第四条商业建筑层高不应超过6.0米。 单一空间达到2000平方米以上的超市、大型商场、专卖店、餐饮、娱乐等功能集中布置的商业用房层高不应超过9.0米。 商业建筑层高超过上述层高规定时,建筑面积按下列公式计算: S=s×H/h (S:计算建筑面积 s: 本层水平投影面积H:设计层高 h:规定层高) 第五条办公、酒店建筑层高不应超过4.5米。 办公、酒店建筑裙房首层层高不应超过6.0米,二层及以上层高不应超过5.4米。 办公、酒店建筑层高超过上述层高规定时,建筑面积按下列公式计算:

S=s×H/h (S:计算建筑面积 s: 本层水平投影面积H:设计层高 h:规定层高) 第六条住宅、商业、办公、酒店等建筑门厅、大厅、中庭等公共部分,办公、酒店会议厅、餐厅、厨房以及总统套房等功能空间,影院、剧场、体育馆、博物馆、展览馆等公共建筑,厂房、仓库等工业仓储建筑不受上述层高规定限制。对于建筑无标准层情况,按照建筑功能相对应的建筑层高予以控制。 第七条楼层地面标高低于最低室外设计地形标高超过室内净高的1/3的,视为地下室或半地下室。地下室、半地下室按水平投影计算建筑面积,地下室、半地下室作为车库和设备用房以外用途的建筑空间建筑面积应计入容积率。 第八条架空层层高在2.2米及以上的按楼板水平投影面积计算建筑面积,层高不足2.2米的计算1/2面积。架空层满足以下条件,架空部分可不计算容积率:为建筑(包括住宅及文化、体育、教育等公共建筑)首层,以柱、剪力墙落地,视线通透、空间开敞,层高不应低于标准层高,只作为休闲、绿化景观、公共通道等公共开敞空间使用。架空层内电梯井、门厅、过道、楼梯间等功能空间计算建筑面积并计入容积率。 第九条设备层、设备管道夹层、避难层、结构转换层层高在

平江县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2008-2012年平江县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平江县是湖南省的大县,也是国扶县。如何加快发展,赶上全省中等水平,其关键就是要着力抓产业的发展。根据市政府和县委、县政府的要求,经过调查研究,结合平江实际,制定《平江县2008-2012年产业发展规划》。旨在通过该规划的编制实施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思路、目标、方向和重点,发挥市场主导作用,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构筑新型产业体系,提高全县整体经济素质和综合实力,促进全县经济跨越式发展。 一、产业发展的宏观环境 (一)机遇和优势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的新阶段,迎来了经济发展战略新的机遇。 1.国家发展新的战略。国家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老区的扶持,实施中部崛起、西部开发、东部加快、振兴东北战略。我县正是承东启西的结合部,又是国贫县,既享受国扶县的政策,又享受西部优惠政策,这有利于争取国家实质性政策和项目支持; 2.沿海产业内地转移。沿海产业的梯次内地转移,有利于我们加快吸引外资,发展我们优势产业、特色名优产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3.绿色消费渐成潮流。消费结构升级,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使绿色产品和绿色产业的快速兴起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我县发展优势,为我县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4.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我县的交通、通讯、电力、水利、城镇等,经过“八五、九五、十五”以及“十一五”以来的建设,具备了较好的基础,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保证。

5.资源区域优势明显。我县资源丰富,并具有区域、生态优势,粮食、林业、畜牧、水电、矿产等曾是全国基地县,有上市公司,有省级工业园和开发区,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又是国扶县,国家每年给予大量支持。 (二)制约因素 1.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2.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还存在一定的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 3.财力资金不足,能源资源制约因素大,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处理难,矛盾突出。 4.产业发展有一定的效果,在八十年代开始曾经提出过十二大产业、十大产业(基地)、八大产业等发展思路,但产业发展没有较大的突破和规模。 二、产业发展现状 (一).发展成就 1.总量扩张实力增强。我县经济发展,经过“六五”商品经济萌芽时期、“七五”商品经济发展时期、“八五”市场经济启动时期、“九五、十五”市场经济初步发展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有较大的发展。到2007年GDP达到73.6亿元,比2000年年均递增1 2.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8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 3.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8.9亿元。产业结构由2 000年的38.8/28.4/32.8调整到2007年的2 4.2/37.5/38.3。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增加。财政收入达到3.2亿元,比2000年年均递增长16.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1.7亿元,投资规模增大。 2.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工业总产值完成68亿元,其中规模工业实现产值40亿元,规模工业增长加快,已发展到91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4.16亿元。规模工业企业盈利86家。

上海市建筑面积计算规划管理暂行规定(2011版)

上海市建筑面积计算规划管理暂行规定 第一条(目的、依据) 为了加强城乡规划管理,进一步规范规划管理中建设工程的建筑面积计算,现根据《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GB/T50353-2005)等国家和本市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市行政区域内各项建设工程在建筑设计和项目申报、审批、竣工测量、竣工规划土地综合验收等管理中涉及建筑面积计算的,应当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基本原则) 建筑面积计算应当符合法律、法规以及国家和本市的技术标准和相关规定。 各项建设工程设计应符合国家和本市的相关建筑设计规范和标准,不得随意虚构设计平面用途及性质。 建设单位(个人)、设计单位应当按照诚信原则,规范建筑面积计算,如实申报送审材料。 规划管理部门在建设项目审批过程中,应当严格依照有关技术标准及相关规定审核建筑面积,对建设单位(个人)、设计单位报建中的不规范行为,应及时查明情况并责令纠正。 第四条(建设工程建筑面积的计算) 建设工程建筑面积的计算,应执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 (GB/T50353-2005)。 第五条(核计容积率时建筑面积的计算) 在计算容积率时,除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相关规定有明确的建筑面积计算方法的,建设工程的建筑面积按照以下规则计算: (一)设备层、避难层和设备管道夹层 设备层指建筑物中专为设置暖通、空调、给水排水和配变电等设备和管道且供维修人员进入操作使用的楼层。 避难层指建筑高度超过100米的高层建筑,为消防安全专门设置的供人们疏散避难的楼层。 高度在2.2米以下(含2.2米)的设备层,其建筑面积不计入容积率;高度在2.2米以上的设备层,其建筑面积应计入容积率。对设备层兼作避难层的,其高度可适当放宽,但超过该建筑标准层高度的,其建筑面积应计入容积率;设备层兼作避难层中存在其他非避难空间的(如楼梯间、电梯井、其他功能性用房),该部分非避难空间的建筑面积应计入容积率。 设备管道夹层指建筑物内单层空间中仅为安排设备管道的楼层。设备管道夹层,高度在2.2米以下(含2.2米)的,不计算建筑面积;高度在2.2米以上的,应按其外墙结构外围水平面积计算建筑面积并计入容积率。 (二)地下室 地下室符合以下条件的,其建筑面积不计入容积率,否则其建筑面积应计入容积率:房间地平面低于室外地平面的高度超过该房间净高的1/2,地下室在室外地面以上部分的高度不超过1米,且除地下车库的情形外只能通过垂直交通(电梯、楼梯)进入室内。 建筑物的室外地面标高,应当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未明确规定的,基地内又无法采用统一的室外地面标高以及其他确需构筑地形的,应综合考虑该地区城市排水设施情况和附近道路、建筑物标高,通过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确定室外地面标高。 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均未明确规定的,建筑物的室外地面标高一般以周边相邻的城市道路中心线标高为基准加上0.3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