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物理实验命题点汇总

初中物理实验命题点汇总

初中物理实验命题点汇总
初中物理实验命题点汇总

初中物理实验命题点汇总

实验一:测量物体运动得平均速度

1、实验原理( t

s V ) 2、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间接测量法)

3、实验器材(小车、斜面、木块、秒表、刻度尺、金属片)

4、刻度尺与秒表得读数

5、斜面得坡度不宜过大(为了方便测量时间)

6、金属片得作用(确定终点在同一位置)

7、实验注意事项(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自由滑下)

8、测量物体运动得平均速度所用得物理方法就是间接测量法

9、选择斜面倾角得原则:斜面倾角要适中,过大下滑太快,不易测量时间;过

小下滑太慢,会使多次测出得平均速度太接近。10、小车运动距离得测量:要“头对头”或“尾对尾”得进行测量,测量时间

也如此。

11、增大小车平均速度得方法:增大斜面得倾角。

12、小车下滑过程中能量得转化:动能增大,重力势能减小:①斜面有摩擦力,

由于要克服摩擦力做功,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机械能减小;②忽略斜面摩

擦力时,动能得增大量等于重力势能得减小量,机械能守恒。13、小车下滑过程中得运动情况:变速(或减速)直线运动,

14、误差分析:实验成功得关键就是时间测量,①小车过了起点后才开始计时,

导致时间测量值偏小,平均速度测量值偏大。②小车过了终点后才停止计时,

导致时间测量值偏大,平均速度测量值偏小。实验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得变化规律

1、组装实验器材得顺序(先下后上得原则)

2、实验仪器得选取:酒精灯、石棉网、铁架台、烧杯、水、温度计、秒表等。

3、固体颗粒大小得选择[尽可能用粉末状(或碎块状),这样受热均匀]

4、使用水浴法加热得优点(保证受热均匀)

5、烧杯中水量得规定及试管插入水中得位置要求(烧杯中水得量不宜太多,避免加热时间过长,要求就是能够浸没试管中装有得固体,同时试管不能接触到烧杯底与侧壁)

6、温度计得使用与读数

7、烧杯口处“白气”得成因(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得小水珠)8、绘制熔化温度—时间曲线,并注意观察图像(熔化时间及各时间段物质得状态)

9、根据曲线图或数据判断固体属于晶体还就是非晶体、判断熔点得大小、物质所处得状态及温度变化得规律

8、根据温度——时间图像比较比热容得大小:用同样得热源,加热时间相同,温度升高越小,比热容越大,反之,比热容越小。、

实验结论:①晶体熔化时要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内能增大;②非晶体熔化时继续吸热,温度一直在升高、内能增大。

实验三、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得特点

1、仪器得选取及装置得安装顺序(安装原则就是“自下而上”,先酒精灯,后铁架台,后温度计)

2、温度计得使用与读数(温度计在使用时不能碰触容器底或容器壁)

3、实验装置中,烧杯上面加一纸板得作用(防止加热时水蒸发吸热,造成实验时间过长;如果加得就是厚板会使烧杯内气压升高,从而沸点升高,影响实验结果)

4、气泡得变化(水中气泡在沸腾前先就是少量,且就是下面得大上面得小,沸腾后产生大量得气泡,下面得小上面得大)

5、撤去酒精灯停止加热,水中得气泡会慢慢消失,而不就是马上消失(原因就是石棉网得温度较高,还可以向烧杯中得水提供热量)

6.水沸腾后撤去酒精灯时杯中水没有立即停止沸腾,原因可能就是石棉网温度较高,高于杯底得温度,水会继续吸收热量。

7、缩短加热时间得方法(一就是用初温较高得水直接加热;二就是水得量尽可能少一些)

8、分析数据与图像

9、总结水沸腾时得特点(水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内能增大。)

10、沸点及其与气压得关系(不同液体得沸点不同;水得沸点在一个标准大气

压下就是100 ℃;气压越大,液体沸点越高)

11、产生得“白气”(高温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形成得)

12、实验装置得改进与评价

实验结论:液体沸腾得特点:液体沸腾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液体得沸点与物质得种类有关,还与液面上气压有关,液面上气压越高,沸点越高、

实验四光得反射

1、实验仪器得选取(平面镜、量角器、硬纸板、激光笔、不同颜色得笔)

2、纸板得作用(显示光线位置作用,对光线起漫反射)

3、量角器得作用(测量反射角与入射角得大小)

4、纸板与镜面得放置要求(纸板与镜面垂直)

5、光线位置确定(在纸板得光线上描两点,连接并标上方向)

6、反射角与入射角得关系(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角随入射角得增大而增大)

7、“三线共面”得判断方法(纸板中F板折转,观察上面就是否显示光线,当转动后,F板上就不会有光线,说明三线应该在同一平面上)8、光路可逆得验证(将光线逆着反射光线射出,观察光得传播路径就是否重合)

9、多次改变入射角得大小并进行多次测量得目得(保证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

实验结论:光得反射定律:①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

②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得两侧;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实验五探究平面镜成像得特点

1、实验器材得选取

2、平面镜成像得原理:光得反射

2、选择较暗得环境(环境光线较暗时,实验现象会更加明显)

3、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得原因(玻璃透明,易于确定像得位置)

4、选择薄玻璃板(防止有重影,太厚得玻璃板得前后表面都会成像,会产生重影)

5、选用两支完全相同得蜡烛得原因(便于对比物像得大小关系)

6、平面镜放置要求及实验环境得要求(若放置不竖直,则水平桌面上得蜡烛无法与像重合)

7、刻度尺得作用(便于测量像与物到镜面得距离)

8、平面镜只能成虚像(不能用光屏观察);像与物得大小相等,且与物体到镜面得距离无关;像与物到镜面得距离相等;像与物得连线与镜面垂直、

9、多次测量得目得(保证实验结论得普遍性)

实验结论:平面镜成像得特点:像得大小与物体大小相等;像与物体到平面镜得距离相等;像与物体得连线与镜面垂直;平面镜成虚像、

实验六探究光折射时得特点

1、实验器材及其作用:

(1)量角器:测量折射角与入射角得大小

(2)可转折得硬纸板:探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就是否在同一平面内。(3)激光笔:作为光源,发射光线

2、怎样显示光路:(1)在空气中用烟来显示光路

(2)在水中显示用牛奶显示光路。

3、怎样验证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就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将纸板沿NN’向

后折,观察右侧纸板上没有折射光线,说明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4、怎样判断折射现象中光路就是可逆得:将光沿某条折射光线射入,可以观察到光沿其对应得入射光线射出,说明光得折射现象中,光路就是可逆得。

5、多次测量得目得:避免实验得偶然性,确保实验结论得普遍性。

6、实验结论:

(1)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得两侧。

(2)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与其她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入射角增大(减小)时,折射角也增大(减小)

(3)光从水中与其她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若入射角不断增大,入射角增大到一定值时,将观察不到折射光线,即发生全反射

(4)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水中或其她介质中时,传播方向不变。

实验七探究凸透镜得成像规律

1、实验器材得选取及其作用:

(1)光屏:承接蜡烛得像、

(2)光具座:便于测量物距与像距。

(3)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4)蜡烛:可用发光二极管代替,此时成像比较稳定并容易比较大小。

2、凸透镜成像得原理:光得折射

3、为了便于观察,本实验应选取在光线较暗得环境下进行。

4、凸透镜对光线得作用(会聚作用)

5、仪器操作注意事项:

(1)在光具座上依次放置:烛焰、凸透镜与光屏

(2)烛焰、凸透镜与光屏得中心在同一水平高度(目得就是使像能成在光屏得中央)

5、蜡烛可以用发光二极管代替(目得就是让所成得像稳定并容易对比大小)

6、凸透镜焦距得测量:

(1)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另一侧移动光屏,当光屏承接到最小最亮得光斑

时,该光斑到凸透镜中心得距离即为焦距)(2)当凸透镜成倒立、等大得实像时,蜡烛到凸透镜中心距离得一半即为焦距。

7烛焰、凸透镜与光屏得中心在同一水平高度时,光屏上找不到像得原因(①

蜡烛在一倍焦距内或一倍焦距上;②成像太远,像超过了光具座得长度)

6、用纸遮住凸透镜一部分,光屏上得像会变暗些,像还就是一个完整得像(因

为物体各个部位发出或反射出来得光总有一部分透过凸透镜到另一侧,成像在

光屏上)随着蜡烛长度变短,像在光屏上得位置越来越高,调节像在光屏得中央得方

法:①将蜡烛像上移;②将光屏向上移;③将凸透镜向下移8、遮住凸透镜一部分后能否在光屏上瞧到蜡烛得像(能,像会变暗一些,但

还就是完整得像)

9、光屏上成清晰得像,対调物与光屏得位置,光屏上还能成清晰得像,这说

明光路时可逆得。

10、在蜡烛与凸透镜间加眼镜片后,怎样移动光屏,可成清晰得像?加远视眼

镜:光屏向靠近透镜得方向移动;

加近视眼镜:光屏向远离透镜得方向移动。

8、实验操作与结论总结

实验八 测量固体得密度

1. 实验原理(ρ=v m

2、用托盘天平测量物质得质量(①天平得使用:实验前调平、游码归零及调节

指针到中央、左物右码、用镊子取砝码;②实验中天平操作;③天平得读数)3、用量筒测量物质得体积(①量筒得使用;②量筒得读数)

4、实验步骤补充或排序

5、实验数据表格设计

6、数据得分析与处理

7、测量固体密度时测量值偏大偏小得判断(分析在测量过程中,m 与 V 得测

量结果就是否正确,若不正确,运用密度得计算公式ρ=v m

进行分析即可)

8、误差分析、减小误差得方法(先测质量,再测体积)

9、实验方案得评估

10、特殊方法测量

11、根据测量结果鉴别物质

实验九 测量液体得密度

1. 实验原理(v

m =ρ ) 2、天平得正确使用(调平与读数)

3、量筒得读数

4、用天平与量筒测量液体得密度得方法

5、实验步骤补充

6、数据得分析与处理

7、测量液体密度时测量值偏大偏小得判断(分析在测量过程中,m 与V 得测量结果就是否正确,若不正确,运用密度得计算公式ρ=

进行分析即可)

8、密度得计算或密度得表达式

9、误差分析、减小误差得方法(先测体积差,再测质量)

10、实验方案得评估

11、特殊方法测量

12、根据测量结果鉴别物质

实验十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得影响

控制变量法得应用(控制同一辆小车从同一斜面得同一高度释放,目得就是:使小车刚好到达水平面得初速度相同。)

2.转换法得应用(通过小车运动得远近来反映小车受到阻力得大小,小车运动距离越远,说明小车受到得阻力越小)

3.实验推理法:若小车从斜面滑下不受阻力时,将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

4.改变水平面材料得目得:(通过改变接触面得粗糙程度来改变阻力得大小)。

5.小车运动到斜面底端还能运动得原因(小车具有惯性)

6.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得距离不同得原因(小车在不同情况下所受得阻力不同)

7.小车在水平面上停下来得原因:受到阻力得作用。

8.小车从斜面开始下滑到停止运动这一过程中得能量转化:小车得重力势能转化为小车得动能与内能。

9.该实验说明:力就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得原因,物体得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实验结论:阻力越小,小车运动得越远,速度减小得越慢、若物体不受阻力时,物体得速度将不会改变,即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即牛顿第一定律、

实验十一探究二力平衡得条件

1、放置小车得木板必须水平放置且表面尽量光滑(水平放置时,小车得竖直方向受到重力与支持力得合力为零,水平面尽量光滑以减小摩擦阻力对实验效果得影响)

2、选择小车作为研究对象(小车为滚动摩擦,减小摩擦阻力对实验效果得影响)

3、定滑轮得作用(减小摩擦阻力,改变力得方向)

4、控制变量法得应用(①探究平衡得两个力大小就是否相等,控制小车及摩擦表面不变,分别向左右两盘内同时加入质量相等得砝码,瞧小车能否处于静止状态;然后同时加入质量不同得砝码,瞧木块能否处于静止状态;②探究平衡得两个力就是否在同一直线上,控制小车及摩擦表面不变,将小车扭转一个角度,放手后观察小车能否处于静止状态;③探究平衡得两个力方向就是否相反,控制小车及摩擦表面不变,将两个托盘同时挂在小车得左边或右边,观察小车能否处于静止状态,然后将两个托盘分别挂在小车得左右两边,观察小车能否处于静止状态;④探究平衡得两个力就是否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控制小车及摩擦表面不变,将两个托盘挂在同一小车得左右两边,观察小车能否处于静止状态,然后分别挂在两个小车上,观察两个小车能否处于静止状态)

5、选择静止作为研究状态得原因(操作方便,便于观察实验现象)

6、换用小卡片做实验得好处(①卡片质量小,减小重力对实验得影响)

实验结论:二力平衡得条件就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得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实验十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得因素

1、实验原理:二力平衡

2、必须沿水平方向匀速拉动木块(拉力与摩擦力就是一对平衡力,故测力计得示数等于木块受到得摩擦力)

3、控制变量法得应用(①探究摩擦力得大小与接触面所受压力得大小关系,控制接触面得粗糙程度相同,改变接触面压力得大小;②探究摩擦力得大小与接触面得粗糙程度得关系,控制压力相同,改变接触面得粗糙程度)

4、滑动摩擦力得大小与物体匀速运动得速度得大小、接触面积等无关

5、实验数据得处理

6、实验过程存在着得不足之处:实验中很难控制木块匀速直线运动,或在弹簧测力计运动中读数时,读数不准确。

7、实验改进装置如图所示:把木块与测力计固定住,拉动下方得长木板,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即可测出木块受到得滑动摩擦力得大小(优点:①不需要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②弹簧测力计固定方便读数)

实验结论:滑动摩擦力得大小跟接触面所受压力得大小有关,接触面得粗糙程度相同时,接触面受到得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滑动摩擦力得

大小跟接触面得粗糙程度有关,当物体受到得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实验十三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得因素

1、压力得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得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得运动状态)

2、转换法得应用(压力得作用效果用海绵得凹陷程度体现)

3、为什么选择海绵作为实验器材(海绵易于变形,实验现象更明显)

4、可以替代海绵得材料有:沙子、橡皮泥、塑料泡沫等较易变形得材料

4、控制变量法得应用(在受力面积不变时,改变压力,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得关系;在压力不变时,改变接触面积,探究压力得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得关系)

5、实验选用海绵而不用木板就是为了便于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压力得作用效果不仅跟压力得大小有关,而且跟受力面积有关、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力得作用效果越明显;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得作用效果越明显、

实验十四探究液体内部得压强

1、转换法:实验中通过观察U形管中液面得高度差来比较液体内部压强得大小)

2、实验前要检查装置得气密性(用手轻压金属盒上得橡皮膜,观察U形管中得液柱就是否变化,若变化,则气密性良好;若不变化,应拆除橡皮管,再重新安装进行调节,最终使左右两边得液柱相平)

3、U形管液面得调平(不平得原因就是橡皮管中得气体大于空气压强,应拆除橡皮管,再重新安装)

4、比较压强计浸入液体中压强就是否相同得方法(观察U形管中得两个液面就是否相平)

5、液体内部压强得大小与所盛液体容器得形状无关

5、控制变量法得应用

(1)让金属盒在同种液体,相同得深度,不同得方向进行实验得目得(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方向得关系)

(2)让金属盒在同种液体,相同得方向,不同得深度进行实验得目得(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得关系)

(3)让金属盒在相同得深度,相同得方向,不同种液体中进行实验得目得(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密度得关系)

6、实验方案得评估

实验结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在液体内部得同一深度,向各个方向得压强都相等、深度越深,压强越大、液体内部压强得大小还跟液体得密度有关,在深度相同时,液体得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实验十五探究浮力得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1、弹簧测力计读数(瞧清量程与分度值)

2、用称重法计算浮力(F浮=G物-F液)

3、控制变量法得应用

(1)用测力计提着同一物体,让不同体积浸入同种液体得目得(研究浮力与排开液体体积得关系)

(2)用测力计提着同一物体,让它分别浸没在不同得液体中得目得(研究浮力与排开液体密度得关系)

(3)用测力计提着同一物体,让它分别浸没于相同液体得不同深度得目得(研究浮力与浸没深度得关系)

4、在探究“浮力得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选用不同液体并进行多次实验得目得(一次实验具有偶然性,多次实验更为严密)

5、实验结论:浮力得大小与排开液体得重力得大小有关,或也可理解成与液体得密度与排开液体得体积有关、

实验十六探究浮力得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得关系

1、弹簧测力计读数(瞧清量程与分度值)

2、用称重法计算浮力(F浮=G物-F液)

3、控制变量法得应用

4、测量排开得液体重力得方法(先测出空桶得重力G1,再测出桶与溢出水得总重力G2,则排开得液体所受到得重力为G排= G2- G1)

4、溢水杯中必须装满水(保证物体排开得水全部流入小桶)

5、实验步骤补充

6、实验结论得总结

7、利用阿基米德原理测算密度

8、实验误差分析

(1)先将物体放入水中测拉力,再测物体得重力,物体沾水所测重力偏大,所测浮力偏大。

(2)先测桶与排开液体得重力,再测桶得重力,所测水桶重力偏大,所测排开液体得重力偏小。

(3)溢水杯没有装满水,则所测排开液体得重力偏小。

实验十七探究杠杆得平衡条件

1、让支点处于杠杆中央得目得(减小杠杆自身重对实验造成得影响)

2、实验开始需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静止(方便读出杠杆得力臂)

3、杠杆平衡螺母得调节(左高左调,右高右调)

4、控制变量法得应用

5、实验多次测量得目得(一次实验数据具有偶然性,多次实验结论才具有普遍性)

6、测力计从竖直拉杠杆变成倾斜拉杠杆,测力计得示数得变化(测力计得示数将变大,因为拉力得力臂变小了)

7、将钩码换成弹簧测力计得好处(可以使拉力连续变化)

7、分析数据,总结平衡条件

8、利用平衡条件调节杠杆平衡

9、杠杆平衡条件得应用

实验结论:杠杆得平衡条件就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F1L1=F2L2 实验十八探究物体得动能跟哪些因素有关

1)转换法得应用(通过观察木块被推动得距离来判断动能得大小);

(2)控制变量法得应用;

(3)探究动能与速度得关系时,控制小球得质量相同;

(4)探究动能与质量得关系时,控制小球得速度相同;

(5)选择同一个小球从不同高度释放进行实验得目得(控制小球得质量相同);

(6)让不同得小球从斜面得同一高度释放得目得(让小球滚动到斜面底部得速

度相同);

(7)、如果实验中水平面绝对光滑,实验将不能达到实验目得,原因就是木块

将与小球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无法比较木块移动得距离。(8)、如果用圆柱体代替小球做实验,其好处之一就是便于控制圆柱体得运动

方向,这样可以保证与木块水平地面相撞。(9)、速度对动能得影响较大。

(10)、交通规则中“禁止超载”就就是通过车辆限制车辆装载货物得质量,

减小小车得惯性与动能,防止造成重大伤害。实验结论:运动速度相同得物体,质量越大,它得动能也越大、质量

相同得物体,运动速度越大,它得动能越大

实验 十九 测滑轮组得机械效率

1、实验原理(%100?=FS

h G 物η) 2、测量器材(弹簧测力计与刻度尺)

3、实验原理:nF

G 物=η,省略得器材就是:刻度尺

4、弹簧测力计拉动方式(匀速竖直向上运动,保证拉力等于弹簧测力计得示数)

5、滑轮组绕线

6、绳子自由端移动得距离与物体上升高度得关系nh

S

7、滑轮组机械效率得影响因素及大小判断(滑轮组得机械效率与绳子重、滑轮自身重、摩擦力得大小与所吊货物自身得重力有关;其她条件相同情况下,滑轮越重,额外功越多,机械效率越低;所吊得货物越重,有用功越多,机械效率越高)

8、控制变量法得使用

(1)控制滑轮组得重力或数量相同,通过改变所吊钩码得数量,来探究滑轮组得机械效率与所吊重物得大小关系

(2)控制滑轮组所吊起钩码数量相同,通过改变滑轮组得重力或数量,来探究滑轮组得机械效率与滑轮得重力与数量得关系

9、在该实验中,克服物体自身重力所做得功为有用功(W有=Gh)

10、在该实验中,绳子自由端拉力做得功就是总功(W总=Fs)

11、提升滑轮组机械效率得三种方法:①增加重物得重力、②减轻动滑轮得重力;③减小绳子与滑轮间得摩擦力

12、机械效率得计算

13、分析实验数据就是否正确

结论:不同滑轮组提升同一重物,动滑轮得个数越多,机械效率越低;相同滑轮组提升不同重物,物体越重,机械效率越高。

实验二十探究斜面得机械效率

实验结论:在斜面得粗糙程度一定时,斜面得倾斜程度越大,斜面得机械效率

越高。

在斜面得倾斜程度一定时,斜面越粗糙,斜面得机械效率越高。

斜面得机械效率与物体得重力无关。

实验二十一探究串、并联电路得电流规律

命题要点

1、画电路图或连接实物图

2、电路连接时,开关得状态(①连接时开关要断开,②电流表与被测用电器串联)

3、电流表得使用与读数

4、电流表问题分析(如果电流表反向偏转,说明电流表正负接线接反;如果正向偏转幅度过小,说明量程选择过大;如果正向偏转过大,到达右边没有刻度处,说明量程选择过小)

5、改变电流得方式:更换电源、更换灯泡或电阻

6、电路故障分析(闭合开关后,如果灯不亮,有可能就是断路或短路、如果短路,则电流表有示数且很大;如果电流表没示数,则可能某灯泡烧坏,用导线将灯泡逐个短接,瞧瞧接到哪个灯泡两端时另一灯泡亮,则就是被短路得这个灯泡断路了)

7、换用不同得规格灯泡多次测量得目得(保证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与正确性)

8、实验设计得完善

9、实验评价与数据分析

实验结论: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并联电路干路中得电流等于各支路中得电流之与、

实验二十二探究串、并联电路得电压规律

命题点

电路图与实物图得连接(①连接时开关要断开,②电压表与被测用电器并联)

2.电压表得使用与读数

3、电压表问题分析(可能出现得现象有:①电压表指针反偏,说明电压表正

负接线柱接反;②电压表指针正偏过小,说明量程选择过大;③电压表指针正偏过大,到达右边没有刻度处,说明量程选择过小)

4、电路故障分析(闭合开关后,如果灯不亮,有可能就是断路或短路、如果

短路,则电压表无示数;如果断路,则电压表示数接近电源电压)

5、改变电源电压或换用不同得灯泡多次实验得目得(保证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与正确性)

6、实验设计得完善

7、实验评价与数据分析

实验结论:串联电路中电源两端电压等于各用电器两端电压之与;并联电路各支路电压相等

实验二十三探究串、并联电路得电压规律

命题点

电路图与实物图得连接(①连接时开关要断开,②电压表与被测用电器并联)

4.电压表得使用与读数

3、电压表问题分析(可能出现得现象有:①电压表指针反偏,说明电压表正

负接线柱接反;②电压表指针正偏过小,说明量程选择过大;③电压表指针正偏过大,到达右边没有刻度处,说明量程选择过小)

4、电路故障分析(闭合开关后,如果灯不亮,有可能就是断路或短路、如果

短路,则电压表无示数;如果断路,则电压表示数接近电源电压)

5、改变电源电压或换用不同得灯泡多次实验得目得(保证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与正确性)

6、实验设计得完善

7、实验评价与数据分析

实验结论:串联电路中电源两端电压等于各用电器两端电压之与;并联电路各支路电压相等

实验二十四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得因素

1、电路连接(连接电路时开关断开、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阻值要最大)

2、电流表量程得选择

3、转换法得应用【在电压不变得情况下,通过比较导体中电流得大小(电流表示数或灯泡得亮度)来判断导体电阻得大小】

4、控制变量法得应用

(1)探究导体电阻与导体材料得关系,选取横截面积、长度均相同得不同种材料制成得导体

(2)(2)探究导体电阻与导体长度得关系,选取同种材料制成得横截面积相同,长度不同得导体

(3)探究导体电阻与导体横截面积得关系,选取同种材料制成得长度相同,横截面积不同得导体

(4)探究导体电阻与温度得关系,对同一个导体进行加热

实验结论:导体电阻得大小取决于导体得材料、长度、横截面积,还与温度有关、

实验二十五探究电流与电压得关系

1、实物电路图得连接或电路图连接错误得判断

2、连接电路时开关要断开,滑动变阻器得滑片移到最大阻值处

3、电流表与电压表得读数

4、滑动变阻器得作用(①保护电路;②改变定值电阻两端得电压)

5、电路故障判断

(1)闭合开关,电压表无示数,电流表有示数,则定值电阻短路;

(2)闭合开关,电压表有示数,电流表无示数,则定值电阻短路、

6、控制变量法得应用(保持电阻不变,调节滑动变阻器得滑片,改变电阻两端得电压)

7、调节滑动变阻器不能使电压表达到指定示数得原因就是(滑动变阻器得最大阻值过小)

8、实验中电流随电压得增大而减小得原因(将电压表并联在了滑动变阻器得两端)

9、此实验装置还能完成得实验就是(伏安法测电阻、测电功率)

10、数据分析与处理

11、更换不同电阻进行多次测量得目得(多次测量,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

12、实验中不能用小灯泡代替定值电阻得原因(小灯泡得电阻随温度得升高而增大)

13、实验评价

实验结论:在电阻一定得情况下,通过导体得电流与导体得两端得电压成正比、

实验二十六探究电流与电阻得关系

1、实物电路图得连接或电路图连接错误得判断

2、连接电路时开关要断开,滑动变阻器得滑片移到最大阻值处

3、电流表与电压表得读数

4、滑动变阻器得作用(①保护电路;②多次改变电阻阻值,调节滑动变阻器得滑片保持定值电阻两端电压U 不变)

5、电路故障判断

(1)闭合开关,电压表无示数,电流表有示数,则定值电阻短路;

(2)闭合开关,电压表有示数,电流表无示数,则定值电阻短路、

6、控制变量法得应用(换用不同阻值得电阻,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得滑片来保持不同电阻两端电压不变)

7、调节滑动变阻器不能使电压表达到指定示数得原因就是(滑动变阻器得最大阻值过小或定值电阻得阻值过大)

8、更换大阻值定值电阻后,滑片移动方向得判断(移动方向应使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得阻值变大,电压表得示数始终不变)

7、数据分析与处理

8、更换不同电阻进行测量得目得(多次测量,使结论具有普遍性)

9、实验评价

实验结论:在电压一定时,导体中得电流与导体得电阻成反比、

实验二十七伏安法测电阻

初中物理的几种常用的实验方法

初中物理的几种常用的 实验方法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初中物理的几种常用的实验方法 一、控制变量法 物理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所谓控制变量法,就是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影响事物变化规律的因素或条件加以人为控制,使其中的一些条件按照特定的要求发生变化或不发生变化,最终解决所研究的问题. 可以说任何物理实验,都要按照实验目的、原理和方法控制某些条件来研究. 如: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以及导体的电阻都有关系,中学物理实验难以同时研究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导体的电阻的关系,而是在分别控制导体的电阻与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的情况下,研究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导体的电阻的关系,分别得出实验结论.通过学生实验,让学生在动脑与动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找到这“两个关系”,最终得出欧姆定律I=U/R. 为了研究导体的电阻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控制导体的长度和材料不变,研究导体电阻与横截面积的关系. 为了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保证压力相同时,研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利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注重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扭转重结论、轻过程的倾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学会学习. 中学物理课本中,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的有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浮力大小与哪些

因素有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导体的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电阻一定、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研究电压一定、电流和电阻的关系;研究电流做功的多少跟哪些因素有关系;电流的热效应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跟哪些因素有关系等均应用了这种科学方法. 二、转换法 一些比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的微观现象,要研究它们的运动等规律,使之转化为学生熟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现象来认识它们.这种方法在科学上叫做“转换法”. 如:分子的运动,电流的存在等, 如:空气看不见、摸不到,我们可以根据空气流动(风)所产生的作用来认识它;分子看不见、摸不到,不好研究,可以通过研究墨水的扩散现象去认识它;电流看不见、摸不到,判断电路中是否有电流时,我们可以根据电流产生的效应来认识它;磁场看不见、摸不到,我们可以根据它产生的作用来认识它. 再如,有一些物理量不容易测得,我们可以根据定义式转换成直接测得的物理量.在由其定义式计算出其值,如电功率(我们无法直接测出电功率只能通过P=UI利用电流表、电压表测出U、I计算得出P)、电阻、密度等. 中学物理课本中,测不规则小石块的体积我们转换成测排开水的体积;我们测曲线的长短时转换成细棉线的长度;在测量滑动摩擦力

初中物理基础知识点整理

八年级物理 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1.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中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物理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 2.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 刻度尺。 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我们走 两步的距离约是1米,课桌的高度约0.75米。 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它们关系是: 1km=1000m=103m;1dm=0.1m=10-1m 1cm=0.01m=10-2m;1mm=0.001m=10-3m; 1um=10-6m;1nm=10-9m。 3.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最小 分度值;(2).用刻度尺测量时,零刻度线要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不要用磨损 ..的零刻度线); (3).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靠被测物体,尺的位置要放正;(4).读数时视线要与正对刻度线,不可斜视;(5).在读数时,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4.在实验室里常用量筒、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它们常用毫升做单位,1毫升=1厘米3;测量液体体积时,视线要与液面的凹形底部(或凸形顶部)相平。 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 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6.特殊测量方法: (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页纸的厚度. (2) 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 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如:怎样测地图上一曲线的长度? (3) 平移法:方法如图 (a)测硬币直径; (b)测乒乓球直径; (c)测铅笔长度。 (4)估测法:用目视方式估计物体大约长度的方法。 7.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8.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

初中物理实验工作总结(完美版)

初中物理实验工作总结 【导语】当工作进行到一定阶段或告一段落时,需要我们来对前段时期所做的工作认真地分析研究一下,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归纳出经验教训,以便于更好的做好下一步工作。 篇一: 本学期我担任初三5-6班的物理教学任务,在此期间我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物理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业务学习、教研活动。 为了不断提中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业务学习、教研活动,向老教师学习和交流取长补短。 二、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 本学期我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发现《物理新课程标准》对物理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为此,我不断教学理论理念,,深入研究拳的课标,明晰的目标,从而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课程实施建议有了更深的了解,本学期我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育教学工作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三、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学生为主体。

本学期,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学生为主体实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和不断提中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物理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前精心备课,撰写教案,课后认真写反思,记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学生为主体,提倡自主性学习,学生在观察、操作、实验、讨论、交流、猜测、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获得知识。这样的探索实验让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习成了他们的需求,学中有发现,学中有乐趣,学中有收获,教学质量得到了提中。期考成绩优秀率、及格率、平均分分别为…… 四、改革评价方法,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学期彻底改变了过去单一用分数来评价学生的方法,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如学习热情,学习过程,学习态度等,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物理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我一学期来不断的工作,我的物理教学工作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以后我将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篇二: 一、思想方面 一个学期以来,我思想积极要求进步。爱岗敬业。努力工作。工作中关心自己任教的班级,爱护自己所教的学生。服从领导,团结同

初中物理实验题汇总(全面)全解

初中物理实验题汇总 熔化 [示例]一、小方同学发现:炎热的夏季,家中的蜡烛、柏油路上的沥青会变软;而冰块熔化时,没有逐渐变软的过程.由此推测,不同物质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可能不同.于是,小方同学选用碎冰和碎蜡研究物质的熔化过程.他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碎冰或碎蜡放在试管中,在烧杯中倒入水进行加热并记录数据. (1)小方同学应在试管中加入多少碎冰或碎蜡 ( ) A .越少越好 B .越多越好 C .能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浸没其中即可 D .随意多少 (2)在熔化冰的实验中,用水而不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实验数据,他画出了冰和蜡的熔化图象.其中,图乙是 (冰/蜡)的温度随 时间变化的图象。 二、图(3)是给某种固体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请根据图像回答下列问题:(1)由图像可知,该固体一定是________。(“晶体”或“非晶体”) (2)在第1分钟时,处于________状态;在第6分钟时,处于________状态;在2~5min 这段时间内处于__________状态,要____热量,但温度________。 (3)由图可知该固体的熔点是________℃。 (一)观察水的沸腾 某组同学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用酒精灯给盛了水的烧杯加热,注意观察温度计的示数,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当水温升到90℃时,每隔1min 记录1次水温如下表.(9分) (1)这次实验所用的器材除图中的,还应有 ,他们看到当水沸腾时,水中形成气泡,这些气泡上升,体积_____ ____,到水面破裂开,里面的___ _散发到空气中;由此可知水沸腾时,______和______同时发生剧烈的______现象,水在沸腾过程中要______热,但温度_____ __,停止加热后,水将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继续沸腾。由此可知水沸腾需要两个条件:一是_____ _ _ __; 二是_____ ______ __。 甲 乙 O

初中物理 知识点归纳汇总 按章节汇总(人教版)

初中物理 知识点归纳汇总 按章节汇总(人教版) 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提纲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1、课本P13图1.1-1的现象说明: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练习:①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其振动频率一定在20-20000次/秒之间。 ②《黄河大合唱》歌词中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的“吼”、“叫”“咆哮”的声源 分别是空气、马、黄河水。 ③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可在桌上撒些碎纸屑,这些纸屑在敲打桌子时会跳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练习:①P14图1.1-4所示的实验可得结论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 。 ②“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说明: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 固>v 液>v 气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合1224km/h ,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 练习:☆有一段钢管里面盛有水,长为L ,在一端敲一下,在另一端听到3次声音。传播时间从短到长依次是 ☆运动会上进行百米赛跑时,终点裁判员应看到枪发烟时记时。若听到枪声再记时,则记录时间比实际跑步时间要 晚 (早、晚)0.29s (当时空气15℃)。 ☆下列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是( ①②④ )①在鼓面上放一些碎泡沫,敲 鼓时可观察到碎泡沫不停的跳动。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 声;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不同;④锣发声时,用手 按住锣锣声就停止。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 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 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 ,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 ,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2、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 3、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4、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三、乐音及三个特征 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用硬纸片在梳子齿上快划和慢划时可以发现:划的快音调高,用同样大的力拨动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时可以发现:橡皮筋振动快发声音 调高。综合两个实验现象你得到的共同结论是: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s 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 频率越高。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 练习:解释蜜蜂飞行能凭听觉发现,为什么蝴蝶飞行听不见?蜜蜂翅膀振动发声频率在人耳听觉范围内,蝴蝶振动频率不在听觉范围内。 3、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 练习:☆男低音歌手放声歌唱,女高音为他轻声伴唱:女高音音调高响度小,男低音音调低响度大。 ☆敲鼓时,撒在鼓面上的纸屑会跳动,且鼓声越响跳动越高;将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 且音叉声音越响溅起水花越大;扬声器发声时纸盆会振动,且声音响振动越大。根据上述现象可归纳 出:⑴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⑵ 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4、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5、区分乐音三要素: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定;高声大叫——指响度;高音歌唱家——指音调。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 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2、 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3、 人们用分贝(dB )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 ;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 ;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 ;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 4、 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五、声的利用 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 第二章《光现象》复习提纲 一、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分类:自然光源,如 太阳、萤火虫;人造光源,如 篝火、蜡烛、油灯、电灯。月亮 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 2、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 练习:☆为什么在有雾的天气里,可以看到从汽车头灯射出的光束是直的? 答: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过程中,部分光遇到雾发生漫反射,射入人眼,人能看到光的直线传播。 ☆早晨,看到刚从地平线升起的太阳的位置比实际位置 高 ,该现象说明:光在非均匀介质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 4、应用及现象: ① 激光准直。 ②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色区域即影子。 ③日食月食的形成:当地球 在中间时可形成月食。 如图:在月球后 1的位置可看 到日全食,在2的 位置看到日偏食,在3的位置看 到日环食。 ④ 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实验早在《墨经》中就有记载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 状无 关。 5、光速: 光在真空中速度C=3×108m/s=3×105km/s ;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3×108m/s 。光在水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 二、光的反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L 5200m/s L 1497m/s L 340m/s 1 2 3

初中物理实验题全部汇总(含答案)

一、力学部分 (一)用天平、量筒测密度 [示例]在一次用天平和量筒测盐水密度的实验中,老师让同学们设计测量方案,其中小星和小王分别设计出下列方案: 方案A:(1)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出空烧杯的质量m1; (2)向烧杯中倒入一些牛奶,测出它们的总质量m2,则这些牛奶质量为________________;(3)再将烧杯中的牛奶倒入量筒中,测出牛奶的体积V1; (4)计算出牛奶的密度ρ. 方案B:(1)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空烧杯的总质量m1; (2)将牛奶倒入量筒中,记录量筒中牛奶的体积V; (3)将量筒内的牛奶倒入烧杯测出它们的总质量m2; (4)计算出牛奶的密度ρ=________.(用m1、m2、V表示) 通过分析交流上述两种方案后,你认为在方案A中,牛奶的________(选填“质量”或“体积”)测量误差较大,导致牛奶密度的测量值比真实值偏________(选填“大”或“小”). 在方案B中,牛奶的________(选填“质量”或“体积”)测量误差较大,牛奶密度的测量值与真实值相比________(选填“大”或“相等”或“小”). (二)测滑动磨擦力 [示例]小明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实验过程如图所示 (1)在实验中,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时,应沿水平方向拉动,且使它在固定的水平面上________运动.根据________条件可知,此时木块所受的滑动摩擦力与弹簧拉力的大小_______.这种测摩擦力的方法是________(填“直接”或“间接”)测量法. (2)比较(a)、(b)两图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____________有关;比较____________两图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3)在上述实验中,对于摩擦力大小的测量你认为是否准确?请你作出评价. (三)探究浮力大小 [示例]小明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浮力大小跟物体排开液体体积关系”实验时,将一个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的金属圆柱体缓慢地浸入水中(水足够深),在接触容器底之前,分别记下圆柱体下面所处的深度h、弹簧测力计相应的示数F,实验数据如下表:

初中物理实验汇总,实验考题就这15个点

初中物理实验汇总,实验考题就这15个点一.力学 1. 天平测质量 实验目的 用托盘天平测质量。 实验器材 天平(托盘天平) 实验步骤 1.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取下两端的橡皮垫圈。 2.游码移到标尺最左端零刻度处(游码归零,游码的最左端与零刻度线对齐)。 3.调节两端的平衡螺母(若左盘较高,平衡螺母向左拧;右盘同理),直至指针指在刻度盘中央,天平水平平衡。 4.左物右码,直至天平重新水平平衡。(加减砝码或移动游码) 5.读数时,被测物体质量=砝码质量+游码示数(m 物=m 砝+m 游) 实验记录 此物体质量如图:62 g 2. 弹簧测力计测力 【实验目的】用弹簧测力计测力 【实验器材】细线、弹簧测力计、钩码、木块 【实验步骤】 测量前: 1.完成弹簧测力计的调零。(沿测量方向水平调零) 2.记录该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围是 0~5 N,最小分度值是 0.2 N。测量时:拉力方向沿着弹簧伸长方向。 【实验结论】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1.8 N。 3. 验证阿基米德原理 【实验目的】 定量探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之间的关系。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金属块、量筒、水 【实验步骤】 1.把金属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端,记下测力计的示数F1。 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记下液面示数 V1。 3.把金属块浸没在水中,记下测力计的示数 F2 和此时液面的示数 V2。 4.根据测力计的两次示数差计算出物体所受的浮力(F 浮=F1-F2)。 5.计算出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V2-V1),再通过 G水=ρ(V2-V1)g 计

算出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 6.比较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重力之间的关系。(物体所受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 【实验结论】液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大小4. 测定物质的密度 (1)测定固体的密度 【实验目的】测固体密度 【实验器材】天平、量筒、水、烧杯、细线、石块等。 【实验原理】ρ=m/v 【实验步骤】 1.用天平测量出石块的质量为 48.0 g。 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测得水的体积为 20 ml。 3.将石块浸没在量筒内的水中,测得石块的体积为cm3。 【实验结论】 根据公式计算出石块的密度为 2400 kg/m 3 。多次实验目的: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2)测定液体的密度 【实验目的】测液体密度 【实验步骤】 1.测出容器与液体的总质量(m总)。 2.将一部分液体倒入量筒中,读出体积 V。 3.测容器质量(m容)与剩余液体质量(m剩=m总-m容)。 4.算出密度:ρ 5.探究物质质量和体积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目的】 探究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为了研究物质的某种特性,形成密度的概念。【实验器材】量筒、天平、水、体积不等的若干铜块和铁块。 【实验步骤】 1.用天平测出不同铜块和铁块的质量,用量筒测出不同铜块和铁块的体积。 2.要记录的物理量有质量,体积。 3.设计表格:

初中物理实验题全部汇总(含答案)-中考必备版

一.力学部分 (一)用天平.量筒测密度 [示例]在一次用天平和量筒测盐水密度的实验中,老师让同学们设计测量方案,其中小星和小王分别设计出下列方案: 方案A:(1)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出空烧杯的质量m1; (2)向烧杯中倒入一些牛奶,测出它们的总质量m2,则这些牛奶质量为________________;(3)再将烧杯中的牛奶倒入量筒中,测出牛奶的体积V1; (4)计算出牛奶的密度ρ: 方案B:(1)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空烧杯的总质量m1; (2)将牛奶倒入量筒中,记录量筒中牛奶的体积V; (3)将量筒内的牛奶倒入烧杯测出它们的总质量m2; (4)计算出牛奶的密度ρ=________:(用m1.m2.V表示) 通过分析交流上述两种方案后,你认为在方案A中,牛奶的________(选填“质量”或“体积”)测量误差较大,导致牛奶密度的测量值比真实值偏________(选填“大”或“小”): 在方案B中,牛奶的________(选填“质量”或“体积”)测量误差较大,牛奶密度的测量值与真实值相比________(选填“大”或“相等”或“小”): (二)测滑动磨擦力 [示例]小明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实验过程如图所示 (1)在实验中,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时,应沿水平方向拉动,且使它在固定的水平面上________运动:根据________条件可知,此时木块所受的滑动摩擦力与弹簧拉力的大小_______:这种测摩擦力的方法是________(填“直接”或“间接”)测量法. (2)比较(a).(b)两图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____________有关;比较____________两图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3)在上述实验中,对于摩擦力大小的测量你认为是否准确?请你作出评价: (三)探究浮力大小 [示例]小明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浮力大小跟物体排开液体体积关系”实验时,将一个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的金属圆柱体缓慢地浸入水中(水足够深),在接触容器底之前,分别记下圆柱体下面所处的深度h.弹簧测力计相应的示数F,实验数据如下表:

初中物理实验重难点总结

初中物理实验重难点总结 一.伏安法测电阻 1、定义:用电压表和电流表分别测出电路中某一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就可以根据欧姆 定律算出这个导体的电阻,这种用电压表电流表测电阻的方法叫伏安法。 2、原理:I=U/R 3、电路图: (右图) 4、步骤:①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 连接实物时,必须注意 开关应断开 ② 检查电路无误后,闭合开关S ,三次改变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分别读出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填入表格。 ③算出三次Rx 的值,求出平均值。 ④整理器材。 5、讨论:⑴本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改变被测电阻两端的电压(分压),同时又保护电路(限流)。 ⑵测量结果偏小是因为:有部分电流通过电压表,电流表的示数大于实际通过Rx 电流。根据Rx=U/I 电阻偏小。 ⑶如图是两电阻的伏安曲线,则R 1>R 2 二.伏安法测灯泡的额定功率:①原理:P=UI ②电路图: ③选择和连接实物时须注意: 电源:其电压高于灯泡的额定电压 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时要变阻,且调到最大值。根据能否调到灯泡的额定电压选择滑动 变阻器。 电压表:并联在灯泡的两端“+”接线柱流入,“-”接线柱流出。 根据额定电压选择电压表量程。 电流表:串联在电路里““+”接线柱流入,“-”接线柱流出。 根据I 额=P 额/U 额 或I 额=U 额/R 选择量程。 三.伽利略斜面实验: 滑动变阻器 变阻(“一上一下”) 阻值最大(“滑片远离接线柱”) 串联在电路中 电流表 “+”接线柱流入,“-”接线柱流出 量程选择:算最大电流 I=U/Rx 并联在电路中 电压表 “+”接线柱流入,“-”接线柱流出 量程选择:看电源电压

初中物理实验考点总结大全

初中物理重要实验总结 初二物理实验 一、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 (1)入射角(反射角)是指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2)如果想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应如何操作将纸板沿中轴ON 向后折,观察在纸板B上是否有反射光线。 (3)如果让光线逆着OF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这表明: 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 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反射定律 (4)理想模型法:用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 (5)量角器的作用:测量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 (6)从纸板不同方向都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原因是:光在纸板上发生了漫反射。 (7)多次改变入射角大小并进行多次实验的目的:保证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 二、平面镜成像规律实验 1.实验器材:薄玻璃板,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火柴,刻度尺,一张白纸笔 2.操作步骤:实验时,将白纸铺在水平桌面上,将玻璃板竖直放在白纸上,点燃蜡烛法现玻璃板的后面有蜡烛的像,为了确定像的位置具体做法是移动另一侧未点燃的蜡烛,直至与像完全重合,用笔在白纸上做出标记。 3.如何确定像的虚实将未点燃的蜡烛拿走,拿一个光屏放在该处不透过平面镜看光屏上是否有像。 5.得出结论:平面镜成像特点:物与像成正立、等大、左右相反的虚像,物与像对应点的连线垂直平面镜,物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6.如果在实验中发现两个像,是由于玻璃板太厚导致的。两个像之间的距离由玻璃板的厚度决定 7.玻璃板后面的蜡烛为什么不需要点燃若点燃后方蜡烛,使像的背景变亮,使像变淡,不便于观察像。 8.为什么用两只完全相同的蜡烛便于比较物与像之间的大小关系。 9.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因为用平面镜不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10.玻璃板为什么需要竖直放置蜡烛能够与像重合,准确确定像的位置。 11、实验方法:等效替代 12、多次测量的目的: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 11.无论怎样移动玻璃板后方的蜡烛,都无法与像完全重合,是因为玻璃板没有与水平桌面竖直放置。 12.刻度尺的作用测量物与像到玻璃板距离。 13.为什么要多次测量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避免偶然性

(完整版)初中物理实验总结

一.伏安法测电阻 1、定义:用电压表和电流表分别测出电路中某一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就可以根据欧姆定律算出这个导体的电阻,这种用电压表电流表测电阻的方法叫伏安法。 2、原理:I=U/R 3、电路图: (右图) 4、步骤:①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 连接实物时,必须注意 开关应断开 ② 检查电路无误后,闭合开关S ,三次改变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分别读出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填入表格。 ③算出三次Rx 的值,求出平均值。 ④整理器材。 5、讨论:⑴本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改变被测电阻两端的电压(分压),同时又保护电路(限流)。 ⑶如图是两电阻的伏安曲线,则R 1>R 2 (4)若UI 线是曲线:说明组织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二.伏安法测灯泡的额定功率: ①原理:P=UI 2电路图 ③选择和连接实物时须注意: 电源:其电压高于灯泡的额定电压 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时要变阻,且调到最大值。根据能否调到灯泡的额定电压选择滑动变阻器。 电压表:并联在灯泡的两端“+”接线柱流入,“-”接线柱流出。 根据额定电压选择电压表量程。 电流表:串联在电路里““+”接线柱流入,“-”接线柱流出。 根据I 额=P 额/U 额 或I 额=U 额/R 选择量程。 滑动变阻器 变阻(“一上一下”) 阻值最大(“滑片远离接线柱”) 串联在电路中 电流表 “+”接线柱流入,“-”接线柱流出 量程选择:算最大电流 I=U/Rx 并联在电路中 电压表 “+”接线柱流入,“-”接线柱流出 量程选择:看电源电压 R 1 R 2 I U V A Rx R ′

三.电热 1、实验:目的:研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那些因素有关? 原理:根据煤油在玻璃管里上升的高度来判断电流通过电阻丝通电产生电热的多少。 实验采用煤油的目的:煤油比热容小,在相同条 件下吸热温度升高的快:是绝缘体 2、焦耳定律: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平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 3、计算公式:Q=I2Rt (适用于所有电路)对于纯电阻电路可推导出:Q =UIt= U2t/R=W=Pt ①串联电路中常用公式:Q= I2Rt 。Q1:Q2:Q3:…Qn=R1:R2:R3:…:Rn 并联电路中常用公式:Q= U2t/R Q1:Q2= R2:R1 ②无论用电器串联或并联。计算在一定时间所产生的总热量常用公式Q= Q1+Q2+…Qn ③分析电灯、电炉等电热器问题时往往使用:Q= U2t/R=Pt 四.影响电阻大小因素: 1、实验原理: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电流的变化来研究导体电阻的变化。(也可以用串联在电路中小灯泡亮度的变化来研究导体电阻的变化) 2、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所以定论“电阻的大小与哪一个因素的关系”时必须指明“相同条件” 3、结论: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还与温度有关。 4、结论理解: ⑴导体电阻的大小由导体本身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决定。与是否接入电路、与外加电压及通过电流大小等外界因素均无关,所以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⑵结论可总结成公式R=ρL/S,其中ρ叫电阻率,与导体的材料有关。 记住:ρ银<ρ铜<ρ铝,ρ锰铜<ρ镍隔。假如架设一条输电线路,一般选铝导线,因为在相同条件下,铝的电阻小,减小了输电线的电能损失;而且铝导线相对来说价格便宜。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总结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总结 篇一:九年级物理实验教学工作总结 九年级物理实验教学工作总结 物理实验教学的目的与任务是,通过实验使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进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所必需的基础物理知识,培养初步的实践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能力与提高学生科学实验素养,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学能力、运用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因此实验室必须建立和健全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实行规范的管理。学期即将结束,为了更好的让实验为教学服务,现将本学期的实验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认真扎实开展实验教学教研活动 1、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学观念。为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及业务素质,我们经常学习新的课程标准,学习新课改理念,认真钻研教材教法,使课堂实验教学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与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加大教研力度,促进实验教学的提高。开展集体备课、说课活动,相互学习实验通知单及实验记录的填写情况,

教师相互观摩听课、评课活动,使实验教学全面开花结果,提高教师的实验教学艺术及组织实验的能力。 二、加强演示实验的教学效果 对课本上所有的演示、分组实验,都做到精心准备,预先试做,对少数实验进行改进,补充,确保教师在课堂上实验的成功率,现象明显达到100%。 1、按照新课标的要求,精心设计实验步骤和教学方法. 2、做好实验准备,实验前使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对观察的要求。 3、实验过程中,教师做到操作规范、熟练、形象、鲜明、安全。 4、配备足够的教具、学具,以满足学生探究活动的需要。增加了学生动手实操的机会,提高了实验课的效率。 三、提高学生分组实验的教学效果 请有经验的教师指导操作,讲述实验成功的关键。使得学生实验的成功率大大提高,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 1、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2、学生做好实验预习,明确实验目的、原理步骤和方法。并做好示范工作。学生做好实验记录。 四、充分利用实验室现有资源,搞好物理实验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精简版)教学提纲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响度单位分贝dB,正常说话60dB) 5.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6.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 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7.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热力学温度(T)也称绝对温度:符号T,单位开尔文,简称开(k)。摄氏温度与热力学温度换算:T=t+273。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温度计使用注意事项:1.选择合适量程。2.温度计玻璃泡不能接触容器底或壁。3读数时要等示数稳定再度;读数过程玻璃瓶不能离开被测液体;视线与液体凸处平行。 4.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5.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其中晶体熔化需要1.温度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6.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7. 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9. 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如海波,冰,食盐,石墨,金属)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如石蜡,松香,玻璃,沥青)没有熔点。 10.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 11. 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12. 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其中,液体表面气压越大,沸点越高。液体沸腾条件:1.达到沸点2.继续吸热。 13. 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温度;(2)液体表面积;(3)液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 14.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液化现象如:“白气”、雾、等)

初中物理实验题解题方法和思路完整版

初中物理实验题解题方 法和思路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实验题解答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实验原理定方向 正确解答物理实验题必须坚持用实验原理为依据的操作过程,实验原理是整个实验的指导方向,而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必须做到: 第一、要结合课本中学过的物理知识加深理解实验原理 第二、要从实验原理中理解实验成立的条件 第三、弄清一个实验原理可以做不同的类似实验 第四、理解原理设计替代性实验 (2)实验步骤要有科学性 实验步骤是否合理、完善、条理直接影响着物理实验的质量,因此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弄懂、理解和熟悉实验步骤对做好实验题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保证实验步骤的完整性和合理性 第二、保证实验步骤的必要性 (3)间接测量量的等值性 这种方法常用于实验中无法直接测量的物理量的取值问题,也就是对于一个实验中不能直接测量的物理量,可以通过这个物理量对周围的影响或与别的物理量之间存在的某种关系确定这个物理量的大小,然后用相应的公式计算出待测物理量的值. (4)实验的设计性 这种方法是灵活应用物理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根据具体情况,设计出简单、合理、便于操作的实验过程,然后应用物理公式和测量的物理量表示出待测物理量的表达式. (5)实验的开放性 这种方法是多向思维、全面考虑、注重知识的横向联系,把各种可能的方法都考虑到.能够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灵活掌握和灵活应用的能力. (6)实验过程的评估性 科学探究题是近几年各地市中的宠儿,它们分别从科学探究的七个步骤出发,考查某一个或某两个知识点,此题是考查交流与评估方面,看学生能否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判断,充分体现了学生独立地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设计、改进实验进行探究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养成乐于探究的兴趣和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初中物理物体的颜色课外实验 【目的和要求】 通过实验了解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仪器和器材】 三棱镜,白色光屏,平面镜,狭缝,红色玻璃和蓝色玻璃,红纸和蓝纸。【实验方法】

初中物理实验汇总,实验考试

初中物理实验汇总,实验考试 力学 天平测质量 【实验目的】用托盘天平测质量。 【实验器材】天平(托盘天平)。 【实验步骤】 1.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取下两端的橡皮垫圈。 2.游码移到标尺最左端零刻度处(游码归零,游码的最左端与零刻度线对齐)。 3.调节两端的平衡螺母(若左盘较高,平衡螺母向左拧;右盘同理),直至指针指在刻度盘中央,天平水平平衡。 4.左物右码,直至天平重新水平平衡。(加减砝码或移动游码) 5.读数时,被测物体质量=砝码质量+游码示数(m物=m砝+m游) 【实验记录】此物体质量如图:62 g 弹簧测力计测力 【实验目的】用弹簧测力计测力

【实验器材】细线、弹簧测力计、钩码、木块 【实验步骤】 测量前: 1.完成弹簧测力计的调零。(沿测量方向水平调零) 2.记录该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围是0~5 N,最小分度值是0.2 N。 测量时:拉力方向沿着弹簧伸长方向。 【实验结论】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8 N。 验证阿基米德原理 【实验目的】 定量探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之间的关系。【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金属块、量筒、水 【实验步骤】 1.把金属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端,记下测力计的示数F1。 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记下液面示数V1。 3.把金属块浸没在水中,记下测力计的示数F2 和此时液面的示数V2。 4.根据测力计的两次示数差计算出物体所受的浮力(F浮=F1-F2)。

5.计算出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V2-V1),再通过G水=ρ(V2-V1)g 计算出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 6.比较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重力之间的关系。(物体所受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 【实验结论】液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大小 测定物质的密度 (1)测定固体的密度 【实验目的】测固体密度 【实验器材】天平、量筒、水、烧杯、细线、石块等。 【实验原理】ρ=m/v 【实验步骤】 1.用天平测量出石块的质量为48.0 g。 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测得水的体积为20 ml。 3.将石块浸没在量筒内的水中,测得石块的体积为cm3 。 【实验结论】 根据公式计算出石块的密度为2400 kg/m3 。

初中物理实验归纳方法总结

初中物理实验归纳方法总结 初中物理实验归纳方法总结 观察法 观察法是人们为了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有目的有计划的对自然发生条件下所显现的有关事物进行考察的一种方法,是人们收集获 取记载和描述感性材料的常用方法之一,是最基本最直接的研究方法。简单的讲观察法就是看仔细地看。但它和一般的看不同,观察 是人的眼睛在大脑的指导下进行有意识的组织的感知活动。因此, 亦称科学观察。 实例: 比较法 比较法是确定研究对象之间的差异点和共同点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各种物理现象和过程都可以通过比较确定它们的差异点和共同点。 比较是抽象与概括的前提,通过比较可以建立物理概念,总结物理规律。利用比较又可以进行鉴别和测量。因此,比较法是物理现象研 究中经常运用的最基本的方法。 比较法有三种类型: (1)异中求同的比较。即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而找出其 相同点。 (2)同中求异的比较。即指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而找出 其相异点。 (3)同异综合比较。即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的相同点相 异点。 实例:

象汽车轮船火车飞机它们的发动机各不相同但都是把燃料燃烧时释放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装置。而汽油机和柴油机虽然都是内燃机 但是从它们的构造、吸入的气体、点火方式、使用范围等方面都有 不同。再如蒸发与沸腾的比较两者的相同点都是汽化过程。不同点 从发生时液体的温度、发生所在的部位及现象都不同。还可以用比 较法来研究质量与体积的关系;重力与质量的关系;重力与压力; 电功与电功率等。 控制变量法 实例: 在研究导体的电阻跟哪些因素有关时,为了研究方便采用控制变量法。即每次须挑选两根合适的导线,测出它们的电阻,然后比较,最后得出结论。为了研究导体的电阻与导体长度的关系,应选用材 料横截面相同的导线,为了研究导体的电阻与导体材料的关系,应 选用长度和横截面相同的导线,为了研究导体的电阻与导体横截面 的关系,应选用材料和长度相同的导线。`研究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 因素;研究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研究液体内部压强;研究动能势 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琴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粗细、松紧、长 短的关系;研究物体吸收的热量与物质的种类质量温度的变化的关系;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研究电功或电热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影响感应电流的 方向的因素采用此法。 等效替代 所谓等效替代法是在保证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陌生复杂的问题变换成熟悉简单的模型进行分析和研究的思维方法,它在物理学中 有着广泛的应用。 实例: 研究串联并联电路关系时引入总电阻(等效电阻)的概念,在串联电路中把几个电阻串联起来,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长度,所以总 电阻比任何一个串联电阻都大,把总电阻称为串联电路的等效电阻。在并联电路中把几个电阻并联起来,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横截面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