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日本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

日本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

日本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
日本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

日本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

作者:王世华

Tranbbs会议和展会合作说明网站使用宝典2008轨道交通创新论坛中国交通软件交流基地奥运交通专题

驾车行驶在日本东京街头,即使你是一个新手,也能很快熟悉道路情况。通过路口上方红红绿绿的信息显示板,你能够随时了解从甲地到乙地间的运行时间、运行速度、堵塞长度等。通过车内广播和路侧广播你可以了解各个路口信息。如果安装了车载终端,这些信息还会自动转换为文字。你还可通过手机了解主要道路的堵车、交通事故、车辆通行限制、交通管制时间等。这些准确及时的信息收集、处理和传递都离不开日本的智能交通系统。

好框架带来快发展

日本于1994年1月成立了由当时的警察厅、通商产业省、运输省、邮政省、建设省五个部门支持的“道路·交通·车辆智能化推进协会(VERTIS)”,目的是促进日本在ITS领域中的技术、产品的研究开发及推广应用。VERTIS确定今后30年的工作目标是:将现有道路交通死亡事故减少50%;消除交通拥挤;减少汽车的燃料消耗及尾气排放。日本新交通系统是日本实现智能交通的关键之一,在《日本ITS框架体系》的指导下,该系统设计由一个具有高性能的核心性综合交通控制中心和10个子系统组成。子系统包括:公交优先系统:通过控制优先信号和设定优先线路,可让公交车辆优先通行。

交通信息提供系统:通过向司机提供适当的交通信息,如交通拥挤、旅行时间、电视图像等均衡交通流,促进交通顺畅。

综合智能图像系统:利用交通电视图像完成抑制违章停车、控制交通信号灯工作。同时通过光信标、互联网向司机传递交通状况图像。

安全驾车辅助系统:利用交通控制系统的基础设施及IC卡等帮助汽车安全行驶,并保证行人特别是老人等交通弱者的交通安全,减少交通事故。

行人信息通信系统:采用声音通报信号情况及延长绿灯时间等信息,帮助行人,特别是老人、视觉残疾人、轮椅使用者等的安全行走。

紧急车辆优先系统:通过对警车等紧急车辆传送指令、线路诱导等,减少紧急车辆造成的交通事故,缩短反应时间,为事件的尽快解决提供帮助。

紧急状态通报系统:在发生交通事故及车内发生紧急情况时,能用自动或手动方式通过车载(移动)电话等工具将情况通报给专门的办事中心,以缩短处理时间。

环境保护系统:根据大气污染和气象等情况提供交通信息,控制交通信号,减少排气、交通噪音等由交通引起的环境公害。

动态诱导系统:向司机推荐以最短旅行时间到达目的地的线路,提高行车方便性,分散交通流量,消除交通拥挤。

车辆行驶管理系统:向行驶管理人员提供公共汽车、出租车、卡车的行车位置等情况,帮助车辆有效行驶,促进交通畅通。

中央显示板

在东京市,东京都警视厅交通控制中心负责东京一般城市道路的交通管理。通过车辆检测器、摄像机、巡逻车、直升飞机、警察署、派出所、报警电话等多种手段收集各种信息后,这些信息将用133台计算机组成的处理系统自动进行后台处理。根据处理结果,分析目前道路交通的流量,系统自动对全市14447个交通信号中的7247个进行预定的方案控制,并将交通流量、速度、路段的堵塞程度、预计行驶时间、交通事故、道路施工等信息显示在中心的中央显示板上,以便管理人员对城市的交通进行宏观调控。同时,这些信息还通过遍布在全市道路范围内的985个交叉口的显示板和311个电光显示板、7个广播电台和160个路侧

广播、装有信息通讯系统(VICS)的车辆的车载终端、手机等实时向社会发布,大大提高了现有道路的通行能力。

VICS做为“交通信息提供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日本得到了较快发展。VICS是道路交通信息通信系统中心的简称。它是日本东京一家具有半官半民性质的交通信息处理、发布中心,它将警察部门和高速公路管理部门提供的交通堵塞、驾驶所需时间、交通事故、道路施工、车速及路线限制,以及停车场空位等信息编辑处理后及时传输给交通参与者,特别是在汽车导航车载机上以文字、图形显示。该中心所需经费一部分来自官方,另一部分来自车载导航设备的销售,车载导航设备生产厂家每销售一台设备,需向道路交通信息通信系统中心交纳2000日元。目前日本平均每年销售车载导航设备约80万台,中心可以获得约16亿日元的收入。截止2000年10月,日本车载导航设备累积售出635万台,其中228万台用于VICS系统服务,其增长速度很快,2000年3月比99年3月增加79.2%。在日本有28个地区可以提供VICS服务。

信息网织出大交通

从交通信息的采集、处理和使用来看,信息采集是多种手段相结合,数量多、分布广。例如车辆检测器,基本遍布主要街道;采集的交通信息比较全面,能够把高速路、收费公路、一般道路施工、车辆通行限制、交通管制时间、当前交通流量、速度、路段的堵塞程度、预计通行时间、交通事故以及路面湿度、干燥、结冰程度等各种信息收集起来,供不同对象使用;收集上来的信息处理自动化程度较高,并能够利用这些信息有效地进行交通管理,同时用不同的方式向社会进行信息发布,信息利用程度高、成效大。

从路面交通管理信息化来看,交通信息的实时性较强。路面行驶的司机能够及时了解前方道路情况,管理者也能够及时进行交通控制和交通诱导;发布的交通信息比较准确,对实际的交通流具有诱导作用;不同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程度比较高,如城市的高速公路管理部门为警察部门提供高速公路的交通情况,气象部门为警察部门提供道路天气情况,不同区县警察管理部门也互相提供交通信息,具有大交通的概念。

经验借鉴

日本的智能交通系统建设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1、智能交通系统框架体系完善。为搞好智能交通系统建设,日本几个部门联合组织成立相关的研究、开发、推进、协调机构,制定了完善的智能交通系统框架体系,与此相比,我国目前ITS建设还基本上处于比较分散的状态,有关部门各自研发,缺乏系统性。

2、在建设智能系统的过程中走政府与民间企业相互合作的道路,加速了日本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我国虽然一些企业积极性也较高,但由于缺乏总体协调机构,政府与企业沟通不够,ITS尚未成为IT业的重要产业。

3、日本交通控制中心的信息采集、处理、发布功能完善。VICS系统、交通信息情报板的广泛使用使得日本的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正在由被动式管理向主动式的诱导管理转变,管理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4、因地制宜开发智能交通系统。日本人多地少,城市道路狭窄,而两侧高楼林立形成城市峡谷,对GPS信号形成遮挡,同时日本卫星资源并不丰富,因此,采用信标作为信息发布的重要手段。只有与实际情况相结合,ITS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

特别声明:本站除部分特别声明禁止转载的专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权归文章原始作者所有。对于被本站转载文章的个人和网站,我们表示深深的谢意。如果本站转载的文章有版权问题请联系编辑人员,我们尽快予以更正。本站所有技术文章、专业软件资料仅供技术人员、高校师生学习交流之用,目的旨在促进与提高中国的交通技术水平;用户获取后不得用于商业目的,否则,所产生的法律责任本站概不负责。

智能制造的现状与未来

智能制造的现状与未来 杜超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航空宇航制造工程系,南京,210000) 摘要: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推动我国各领域进步,由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集于一身的智能制造技术已出现。智能制造以一种高度柔性与高度集成的方式,通过计算机来模拟人类专家实现生产制造过程。综述国内外智能制造发展现状,结合德国提出的“工业”和我国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论述智能制造的未来发展。 关键词:智能制造;工业;中国制造2025;未来发展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future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Chao Du (Aerospace 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 Astronautics,Nanjing 210000) Abstract: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mote the progress of various fields in our country.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has emerged with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is a highly flexible and highly integrated way, through the computer to simulate human experts to achieve manufacturing proces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at home and abroad is reviewed,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is discus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industrial " submitted by German and the "China made 2025" submitted by China. Key words: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ial ; China made 2025; future development 引言 近年来,在工业领域与信息技术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在工业领域主要包括工业机器人、3D打印等,而在信息技术领域主要包括大数据、云计算、社交网络、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这些变革带来了制造业的新一轮革命,特别是作为信息化与工业化高度融合产物的智能制造得到了长足发展。与以往发生的工业革命相同,西方发达国家在新的一轮制造业革命中依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创新战略、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日本的新产业创造战略;欧盟的智能制造系统(IMS2O20)路线图计划、德国的“工业”计划;韩国的高级先进制造技术计划(G-7)等[1]。中国也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 1 智能制造的概念 智能制造技术[2]是指在制造工业的各个环节,以一种高度柔性与高度集成的方式,通过计算机来模拟人类专家制造的智能活动,对制造问题进行分析、判断、推理、构思和决策,旨在取代或延伸制造环境中人的部分脑力劳动;并对人类专家的制造过程进行收集、存贮、完善、共享、继承和发展。智能制造技术是制造技术、自动化技术、系统工程、人工智能等学科相互渗透和融合的一种综合技术。智能制造技术的研究对象是世界范围内的整个制造环境的集成化与自组织能力,包括智能制造处理技术、自组织加工单元、自组织机器人、智能

日本轨道交通经验及对中国苏南地区借鉴意义

日本轨道交通经验及对中国苏南地区借鉴意义 日本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轨道交通,我国正处于高速城市化的进程之中,发展轨道交通已经是必然。我国很多大城市和日本国情类似,土地少、人口多、建筑密集、交通堵塞,建立四通八达的轨道交通,像日本那样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已经是必然,但是地铁的耗资大、周期长、见效慢,世界上大部分国家从事轨道交通基本都处于亏损状态,中国更是如此,日本轨道交通的独立经营和自负盈亏领先于世界。中国苏南地区如何在发展地铁的基础上,大力开发新型的轨道交通模式值得探讨。 标签:日本;轨道交通;苏南地区;借鉴 doi:10.19311/https://www.doczj.com/doc/a67627802.html,ki.16723198.2017.15.032 日本拥有世界上最为发达的轨道交通,东京的国铁、城铁、地铁、轻轨、电车等轨道交通总里程达到2246.4公里,每天运送的乘客达750万次。在日本,轨道交通的使用率非常高,远远超过了私家车的使用率,轨道交通是日本最为便捷的交通方式。随着中国的现代化的发展,农村人口集聚城市,导致大中城市交通情况恶劣,城市轨道交通特别是地铁运输在运输量、环境保护、舒适度、空间利用率上都和地面交通相比有着巨大的优势,具体来说即速度快、价格低廉、准时准点、节能电力发电、污染小、运量大、节约社会资源、能耗相对地面交通更少、占地少。 2010年在上海召开了世博会,长三角地区的经济飞速发展必然促进以上海为中心的交通方式的变革,势必要大力发展轨道交通。据悉未来5年到10年将是中国轨道交通大力发展的黄金期,苏南地区作为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应向日本学习轨道交通经营、服务方式等经验,从日本轨道交通公司展开多种经营,扩大盈利面、吸引民资,外资投入轨道交通建设和经营以及提升轨道交通的服务方式三个方面探寻苏南地区的轨道交通的发展之道。 1日本轨道交通的多种经营、扩大盈利面 1929年,日本京阪神地区的阪急电铁首先开展多种经营,在轨道交通建设之前就在沿线购买了大量的用于开发房地产的土地,由于广告到位、住房设计合理,又采取了分期付款法,大获成功。既增加了赢利点,又增加了客流。然后其他房地产公司也纷纷跟进,在阪急沿线进行开发,使原本人员稀少的阪急沿线发展出了十多个卫星城市。日本的轨道交通同房地产开发在东京西南郊区建设了一条30公里的铁路同时建立了一座人口50万的多摩田园新城。日本阪急电铁的创始人小林一三发现大阪梅田阪急终点站人流每天达到十几万,而很多都是下车后打车或者乘公交车去市中心购物的人,从而萌发了在终点站开发大型超市的想法,由此诞生了著名的梅田阪急百货店,大获成功,又不断扩大经营,成了大阪规模最大的百货店,而后其他电铁公司纷纷跟进,进行终点站开发,既增加了客流,又扩大了盈利面。阪急电铁公司在大阪的中心区将本线路的高架桥下全部都

智能交通系统的必要性

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的必要性 摘要:智能交通系统整合了尖端信息与通信技术来提供交通和运输信息,提高交通管理的效率和道路系统的承受能力,增强了道路的安全性、改善环境。鉴于我国城市交通严重拥堵及事故发生率急剧增加的现状,建立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已成为解决交通问题的有效手段。本文就国内外交通系统现状提出了发展智能交通的必要性,简介了智能交通的相关内容,并对发展中国智能交通系统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 智能交通系统运输 国内外交通系统现状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机动车拥有量及道路交通量急剧增加。国内大多数城市的平均行车速度已降至20km/h以下,有些路段甚至只有7~8km/h;由于车辆速度过慢,尾气排放增加,使得城市的空气质量进一步恶化。交通问题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据研究报道,美国每年因交通阻塞造成的经济损失约410亿美元,日本东京每年因交通拥挤造成的时间损失相当于1 000多亿美元,欧洲每年因交通事故、交通拥挤和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分别为500~5000和50~500亿欧元。 解决交通问题的传统办法是修建道路,但对于有限的城市区域来说,可供修建道路的空间越来越小。另外,交通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单独从车辆考虑或单独从道路方面考虑,都很难完善的解决道路交通问题。在此背景下把车辆和道路综合起来系统解决交通问题的思想就油然而生了,这就是智能交通系统。

智能交通系统的概念及内容 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简称ITS)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通讯技术、传感技术、控制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等有效地集成运用于整个交通运输管理体系,而建立起的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的运输和管理系统。 智能交通系统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1.先进的交通信息服务系统(ATIS):先进的交通信息服务系统是建立在完善的信息网络基础上的,交通参与者可以通过装备在道路上、车上、换乘站上、停车场上以及气象中心的传感器和传输设备,向交通信息中心提供各处的交通信息,该系统得到这些信息并进行处理后,适时向交通参与者提供道路交通信息、公共交通信息、换乘信息、交通气象信息、停车场信息以及与出行者相关的其他信息,出行者根据这些信息确定自己的出行方式和选择路线。这样可以提高人们的出行能力和安全系数。 2.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ATMS):交通管理部门对道路系统中交通状况、交通事故、气象状况和交通环境进行实时的监控,通过收集到的信息,对交通车辆进行有效的实时疏导、控制与处理等。 3.先进的公共交通系统(APTS):该系统的主要目的在于改善公共交通的效率(包括:公共汽车、地铁、轻轨、城郊铁路和城市间的公共汽车等),提高公共交通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以提供便捷、经济、大运量的公交系统。 4.先进的车辆控制和安全系统(AVCSS):从当前的发展看,由

关于上海城市综合交通发展的分析

关于上海城市综合交通发展的分析 在上世纪末,上海制订的都市经济进展的总目标是:到2000年,初步形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的框架,为崛起成为国际经济中心都市奠定基础。到2010年差不多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初步确立国际经济中心都市的地位。目前,前一个目标差不多差不多达到,上海作为远东乃至亚洲重要经贸中心之一的地位差不多确立。这其中离不开上海都市对内对外综合运输的庞大奉献。为了能够在2010年左右借助于世博会和奥运会的契机,实现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的目标,上海乃至长三角的综合交通还需要有进一步大力进展。 回忆上海都市综合交通的进展历程,我们会发觉过程的艰巨和成果的喜人。上海是一个人口和产业专门密集的特大都市,中心区90多平方公里之内平均每平方公里超过4万人,人均道路面积只有2平方米,只有国内同类都市的1/2到1/3,国外同类都市的1/5到十几分之一,市域交通的捉襟见肘。都市道路拥堵状况严峻困扰了都市进一步进展。今后人口尽管能够有所疏解,但第三产业将有专门大的进展,人多路少的差不多情形可不能改变,这是考虑上海都市交通问题的一个差不多动身点。 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九十年代以来,上海都市交通的建设进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要紧表现在两个方面:1.市域交通水平稳步提高。轨道交通建设步伐加快,上海已建成地铁和高架线路65公里,初步形成十字加西半环的网络骨架。日客流量达65万人次。为其逐步成为公交出行的重要方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市区道路总长度5204公里。中心城已建成“三横三纵”道路骨架和“申”字形高架网络;地面公共交通连续进展,服务供应水平日益提高,线网覆盖面扩大,布局进一步完善;现有公交运营线路近千条,公交汽、电车18000辆,日客运量724万乘次;出租车已达4.29万辆,日客运量212万乘次;市域轮渡现有客渡19条,车渡5条,日客运量为54万人次;渡江车辆为450万辆次,随着大桥、隧道等越江交通的增加,正在实行结构调整;陆岛交通要紧为通往本市崇明和长兴、横沙等岛屿的长江轮渡和跨海通浙江舟山诸岛的海渡,日乘客运输量为2万人次,过江车辆为750万辆次;都市公共交通总体服务水平达1057万乘次/日。 2.先进技术普遍推广应用。交通行业普遍建立企业治理信息系统或局域网,一些跨区域经营单位已拥有广域网;上海航运市场交易、关检和EDI单证处理已初步实现与国际接轨;陆上运输网上服务中心已开通,物流信息平台和电子商务系统正在筹建,公路集装箱运输和IC卡治理系统、长途客运联网售票系统、驾驶员计时培训系统等均已投入应用;“上海交通信息网”已开通,“一卡通”已在地铁和公交线路上使用;公交车辆装备升级换代,绿色能源已投入使用,上海正在建设LPG和CNG汽车加气站,出租车2万余辆已改用LPG燃料,公交车300余辆已改装CNG燃料。 为了与上海社会经济发战略目标相对应,依照上海都市布局、土地使用与交通规划紧密结合的原则,上海市提出都市综合交通规划建设目标:建立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先进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增设大型关键交通设施和交通干线,完善交通系统,

关于未来交通发展方向的思考

9 商品与质量2012年06期 关于未来交通发展方向的思考 中国矿业大学力建学院 毕春帅?王亚东 21世纪,中国的交通面临了最大困境有四个方面:地面拥挤、石油依赖、环境破坏、安全(面对自然因素和认为破坏,目前的交通体系非常脆弱)。科技的高速发展,是我们相关领域的科学工作者,在以上四个方面中,任何一个单独的方面,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解决途径,更不会使人们想到“交通危机”这一耸人听闻的词汇,然而当把四个方面的问题放到一起时,我们便会发现,它们正在瓦解和动摇着我们的交通体系。如果不尽快及时地解决这些问题,必将导致中国,乃至世界交通和生产力的崩溃。 一、当前交通模式的弊端 当前人们出行的交通模式主要三种——公路、航空、铁路,它们都有地面拥挤、石油依赖、环境破坏和灾难等问题。随着人口增长和出行的增加,每种运输方式的使用都将增加,但是从前瞻性的考虑出发,这些交通方式满足我们对出行的速度、安全、舒适的要求又能维持多久呢? 1.公路 公路的吸引力仅在于汽车的灵活机动,便于个人支配调度。任何公共交通工具都比不上汽车方便,私家车可以由个人驾驶和控制,拥有车可以享受喝多乐趣。然而,享受私家车方便的同时,日益增长的交通堵塞,可以使一个家住郊区,工作在市区的人,在上班的路上便耗费几个消失的时间,再加上油价的不断增长,环境污染的不断严重等诸多问题,汽车所能给人们带来的便捷很快便会结束。 2.航空 今天,只有航空这一交通方式能够满足人们对速度的不断追求,目前航空已经成长为长距离旅行的中坚力量。但是,我们不能忘了,它已经过度拥挤,而且不可能再扩大容量。跟几十年前的飞机相比,我们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这些并不意味着飞机的问题已经解决。商用飞机几乎没有什么科技再改进的潜力了,而我们不知道如何才能既不用汽油,又能开飞机,也不知道如何避免发动机和空气的震动噪音。 3.铁路 铁路交通几乎是我国每个角落里所有运输能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问题是他实现了高效率,大运量的交通运输方式。然而,让人们所不能接受的,便是铁路很慢,这完全不能跟上当前人们日益增快的步伐。虽然近几年来,我国高速铁路已经将速度提高到350km/h,但地球表面稠密的大气,使其发展高于400km/h的速度成了一个无法实现的致命问题。 公路、航空和铁路都没有我们想要的东西,更不能成为我们想要的最佳交通方式。不幸的是,技术的可能性不能克服这三种交通运输方式固有的全部缺陷。所以,现在的我们需要跳出这三种交通模式的框架,去寻找能够真正快速、清洁、方便、安全的交通模式,而且最重要的是,需要通过技术上创新,建立全新的交通模式,突破资源环境的限制。 二、地下真空管道高速交通的特点1.飞机一样的速度 目前,最快的运输模式便是飞机,飞机巡航速度大约为800km/h 900km/h,一天之内能让乘客抵达地球上的任何地方。飞机是目前人类能够方便实现长距离旅行的最佳方式。 地下真空管道高速交通体系能够实现和飞机一样的高速度运行,更有技术先进的国家如美国,已经能够实现了1000km/h的速度。它不用像飞机一样花很多时间在跑道上,也不需要爬升到巡航高度,或者遇到机场繁忙时在上空盘旋等待。 其次,当地下真空管道高速交通的整套系统建成后,旅客从家里出来,几分钟就能达到入口,就像目前地铁的售票、检票、上车过程一样,整个流程连贯、迅速,根本不会让宝贵时间浪费在那些多余的等待上。 2.公交一样的高频率 等车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这一点每一个出行的人都深有体会。所以,为实现人们心目中最佳的交通模式,地下真空管道高速 交通系统必须最大程度上减少人们等待的时间。在解决这一问题是,我们可以采用类似于公交的发车系统,根据人流的多少、高峰时段等因素,建立合理的模型,计算出能够最大羡慕满足人们需求的发车频率。即使是长途旅行,也向自己出门去菜市场买菜一样方便。 3.火车一样的舒适 旅途中的生活质量跟时间一样重要。欧洲、日本的高速铁路是现代大众交通模式中最平稳、最安静和最文明的,下一代的交通体系必须具有比更高速铁路更显著的优点,让每一名乘客拥有最宽敞的个人空间,以飞机上的头等舱为标准。同样,有足够的空间放置行李。 4.像地铁一样廉价 在“美国地铁”[5]的技术研讨会上,相关的专家梦就将地下真空管道高速交通作为实现“美国地铁”的最佳途径重点对象加以考虑。既然是作为“地铁”,那么,地下真空管道高速交通就必须能够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去,如果是像飞机那样的高额消费,是绝对不可能办到的。所以,该种交通模式,需要采用先进的技术将系统的运营成本降到最低,力求技术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能够传递到每一个乘客的身上。当然,系统还必须能够挣到足够的钱来满足自身的运行。 5.形成全面的网络覆盖 如果说能够成为人们心目中最佳的交通模式,还有一点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该种交通方式能满足人们到达任何地方,最大限度的减少人们步行的时间。这点,地下真空管道高速交通可以参考北京地铁的覆盖网络加以描述。从出发点到目的地的过程当中,乘客只需要在进站的时候够一次票,然后无论是多么远的距离或者复杂的换乘过程,都可以在站内完成,一旦出站,便是到达目的地了。 三、我国真空管道高速交通的现状 2004年12月18日,由沈志云院士、钟山院士联合发起[6],在西南交通大学召开了“真空管道高速交通”院士学术报告会,钱清泉、宋文骢、乐嘉陵、张涵信、葛昌纯等院士到会,何祚庥院士在不能到蓉参会的情况向大会递交了书面意见。这次大会标志着真空管道运输系统的科学性、现实性、发展前景和重大意义等得到中国科学界的确认,是中国在真空管道高速磁悬浮交通领域迈出的重要一步,也为我国磁悬浮交通发展指明了方向。 据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两院院士沈志云课题组成员张耀平介绍,课题组正在研制时速600~1000公里的真空高速列车并着手试验,这种技术预计10年后实现运营。真空磁悬浮列车只是列车在真空环境下运行,而车厢内并非真空的,所以乘客乘坐这种列车不会有眩晕等异样的感觉。 从造价上来看,目前普通铁路造价每公里1.5亿元,其隧道断面大概在6 m到8 m ,而真空磁悬浮管道断面只有4 m到5 m,可省去很多钢材费用,所以费用比普通铁路更便宜。 参考文献: [1]沈志云. 高速磁浮列车对轨道的动力作用及其与轮轨高速铁路的比较[ J] .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 1,1(1):1-6. [2]沈志云. 京沪高速铁路技术方案的探讨[ J] .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1, 1(2):10-13. [3]沈志云. 对磁悬浮高速列车认识的两个错误观点[ J] .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2004, 4( 1 ):1-2. [4]沈志云. 关于我国发展真空高速交通系统的思考 [J] .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5,40(2):134-136. [5]Brad Swartzwelter. 比飞机还快:美国长期运输问题解决方案[J]. 张耀平. 2005,第一版:21-26. [6]张耀平,戴瑞.奥斯特. 新时代从这里起步:关于真空管道运输的初期对话[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50. 摘 要:本文立足于对当代交通系统中最常用的三大交通模式的弊端分析,为了解决目前交通发展过程中中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对未来交通的发展方向做了深刻的思考。认为在地表稠密的大气中,很难运行经济速度超过400km/h的高速交通,所以要实现更高的速度,完成自古以来交通科技工作者孜孜以求的梦想,最好的途径便是采用地下真空管道。 关键词:交通发展方向;真空高速交通

智能交通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报告编号:1597871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完整的调研分析工作,使决策者在阅读完行业研究报告后,能够清楚地了解该行业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趋势,确保了决策方向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中国产业调研网https://www.doczj.com/doc/a67627802.html,基于多年来对客户需求的深入了解,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该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注重信息的时效性,从而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

一、基本信息 报告名称: 报告编号:1597871←咨询时,请说明此编号。 优惠价:¥8100 元可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网上阅读:ongHangYeXianZhuangYuFaZhanQianJing.html 温馨提示:如需英文、日文等其他语言版本,请与我们联系。 二、内容介绍 中国智能交通系统已从探索进入到实际开发和应用阶段,且保持着高速的发展态势。2012年中国城市智能交通市场规模保持了高速增长态势,包含智能公交、电子警察、交通信号控制、卡口、交通视频监控、出租车信息服务管理、城市客运枢纽信息化、G PS与警用系统、交通信息采集与发布和交通指挥类平台等10个细分行业的项目数量达到4527项;市场规模达到163.3亿元,同比增长21.68%。2013年,我国城市智能交通市场规模为192.9亿元,同比增长20.6%。预计,2014年城市智能交通市场规模将达到230.98亿元,到2018年市场规模将达488.21亿元左右。各地政府高度重视智能交通建设,市场持续增长,从目前智能交通行业整体发展来看,预计到2015年,我国智能交通领域规模将达到1500亿元左右,智能交通市场正在不断扩容,为各类相关智能交通软硬件提供商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商机。 从发展趋势来看,物联网和智能交通的结合将是必然的选择,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处理能力将成为未来智能交通发展的核心技术。从行业的投资机会来看,由于智能交通项目往往地域性较强,因此在投资时可关注区域内领先的企业以及拥有有效核心技术的企业。其中,从长期发展趋势来看,一线城市的智能交通市场竞争相对更加激烈,而未来二三线城市的智能交通也将获得更快的发展。同时,从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细分市场来看,预计智能交通前端的视频监控设备厂商、整体解决方案厂商以及城市智能交通运营商将获得更多的关注。 我国的智能交通系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未来几年,ITS主要应用于我国的城市交通和城际交通这两个领域。随着公路、铁路、城轨、水路、航空建设的进一步加快,智能交通行业的发展必将加快其步伐,预计未来几年仍将以超过25%的年增长率高速增长。目前在全国2300个县级以上城市中,近半数以上的城市不同程度地安装了现代化的交通管理技术系统,“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在200个以上的大中型城市建立城市交

智能机器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智能移动机器人的现状和发展 姓名 学号 班级:

智能移动机器人的现状及其发展 摘要:本文扼要地介绍了智能移动机器人技术的发展现状,以及世界各国智能移动机器人的发展水平,然后介绍了智能移动机器人的分类,从几个典型的方面介绍了智能移动机器人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讨论了智能移动机器人的发展趋势以及对未来技术的展望,最后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设想,分析我国在智能移动机器人方面发展并提出期望。 关键词:智能移动机器人;发展现状;应用;趋势 1引言 机器人是一种可编程和多功能的,用来搬运材料、零件、工具的操作机,或是为了执行不同的任务而具有可改变和可编程动作的专门系统。智能移动机器人则是一个在感知 - 思维 - 效应方面全面模拟人的机器系统,外形不一定像人。它是人工智能技术的综合试验场,可以全面地考察人工智能各个领域的技术,研究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还可以在有害环境中代替人从事危险工作、上天下海、战场作业等方面大显身手。一部智能移动机器人应该具备三方面的能力:感知环境的能力、执行某种任务而对环境施加影响的能力和把感知与行动联系起来的能 力。智能移动机器人与工业机器人的根本区别在于,智能移动机器人具有感知功 能与识别、判断及规划功能[1] 。 随着智能移动机器人的应用领域的扩大,人们期望智能移动机器人在更多领 域为人类服务,代替人类完成更复杂的工作。然而,智能移动机器人所处的环境 往往是未知的、很难预测。智能移动机器人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也越来越复杂; 对智能移动机器人行为进行人工分析、设计也变得越来越困难。目前,国内外对 智能移动机器人的研究不断深入。 本文对智能移动机器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国内外的智能 移动机器人的发展,讨论了智能移动机器人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对 智能移动机器人发展的一些设想。 1

浅谈智能交通系统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目录 绪论 (2) 一、智能交通运输系统的内涵及其一些功能特点 (2) (一)交通智能系统的概念 (2) (二)国内外智能运输系统的发展状况 (4) (三)ITS所包含的内容 (4) (四)智能交通运输系统中的主要技术平台 (6) 二.智能交通技术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7) (一)我国的发展概述 (7) (二)新形势下我国智能交通发展潜力 (9) (三)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在我国已取得的初步成果.............................................(四)国内智能交通发展现状.....................................................................(五)国内智能交通发展问题 (10) 三、中国智能交通运输系统的对策和建议 (15) (一)进一步加强智能交通发展的组织建设 (15) (二)建立部门间信息共享和协调机制 (15) (三)加强市场培育,扶持国内企业做大做强 (15) (四)加大科技研发投入,统一标准并提高执行力度 (15) (五)尝试建立智能交通开发信贷基金 (16) (六)开展跨省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系统联网的试点工作 (15) 结论 (17) 论文综述 (18) 中文摘要 (19) 英文摘要 (20) 参考文献 (21)

浅谈智能交通系统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绪论: 交通问题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交通拥挤造成了巨大的时间浪费,加大了环境污染。我国大多数城市的平均行车速度已降至20km/h以下,有些路段甚至只有7~8km /h;由于车辆速度过慢,尾气排放增加,使得城市的空气质量进一步恶化。交通问题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缓解经济发展带来的交通运输发面的压力,尽量的利用现有的资源,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各国都加大了对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和建设的力度。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公路交通运输以其机动性好、可以实现“门到门”直达运输以及运送速度快的特点,成为我国城市和城间中短途客货运输的主要方式。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综合运用检测、通信、计算机、控制、GPS和GIS等现代高新技术,提高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的利用效率、减少交通公害对加速发展我国公路交通运输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公路智能交通运输工程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智能交通技术是一项起源于美国的新兴技术,各个国家在引进的时候都必须考虑本国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引进技术与本国文化的整合,考虑技术位差。任何新技术如果没有现有技术对之消化吸收就是失败的,所以各个国家在制定本国ITS发展内容时,必须对本国现有技术进行整合,然后再把与现有技术相近的内容作为自己的近期发展目标。本文就智能交通体系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做了简要的介绍,对中国如何发展智能交通系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智能交通运输系统发展状况对策 一、智能交通运输系统的内涵及其一些功能特点 1.交通智能系统的概念 所谓智能交通系统,就是在现有的交通状况下,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进行合理的交通需求分配和管理,通过卫星导航系统、汽车自动引路系统、交通信息通信系统(VTCS)、视频监控和计算机管理等多种技术手段,将整个路网的通行能力迅速提高,实现安全、快速、便捷运输目的的一种交通综合治理方案。也就是说,智能交通系统能将采集到的各种道路交通及服务信息经交通管理中心处理后,传输到公路运输系统的各个用户、驾驶员、

未来30年上海人口发展对交通发展的影响与预测

未来30年上海人口发展对交通发展的影响与预测 2019-12-09 作者:刘玉博,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城市交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是保障城市安全运行和创造优良人居环境的先决条件。上海未来要建设成为创新之城、人文之城和生态之城,卓越的全球城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离不开良好的交通体系。人口的总量、结构和分布对交通发展的影响巨大,分析上海人口的发展对交通发展的影响对于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交通发展战略能够提供有力的支撑和参考。 一、上海人口总量发展对交通发展的影响 (一)上海常住人口规模扩大,通勤人口呈现都市圈通勤特征。上海的常住人口在1990-2010间增加了1000万人,是人口规模的高速增长期,2010年之后趋缓甚于停滞状态,近年有缓慢上升态势。其中外来人口是上海市人口规模扩大的主要动力,1990-2010年期间年均净流入人口为30.2万人;伴随人口规模调控政策,2011-2017年的净流入人口规模下降,年均为10.4万人。外来常住人口的比重由1990年的3.8%增加到2018年的40.3%,同期户籍人口的比重则由96.2%下降到59.7%。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通勤人口的规模也保持持续扩大趋势,呈现都市圈通勤特征。“长三角通勤族”逐渐发展为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2018年每日来沪工作的长三角通勤数量

达到5万人左右。随着世界第六大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的发展和互联互通的加速推进,这一规模仍将继续增大。 (二)未来30年上海市人口规模预测 基于未来一段时期总和生育率有可能会提高,以及净迁入人口规模会随人口调控政策的调整而发生变化,暂将上海市的人口规模预测设计为低中高三个方案。 低增长方案:持续到2050年,总和生育率保持为0.73的水平;每年净迁入人口为20万。中增长方案:总和生育率在2020年之前保持在0.73,2021-2035年提高到0.95,2036-2050年增加到1.20;年均净迁入人口2020年之前为20万,2021-2050年为35万。高增长方案:总和生育率与中增长方案相同,净迁入人口在2021年之后提高至50万。 由此得到未来直到2050年的人口规模变动趋势。低方案下,总人口在2035年达到峰值2640万后将持续下降,2050年为2540万人;中方案下,总人口持续上升,2035年达到3000万,2050年达到3200万;高方案下,2035年人口达到3200万,2050年达到3700万。 (三)人口总量变动引起交通需求总量上涨 人口总量的增加引起交通需求总量的上涨。上海市常住人口的出行率逐年增高,2018年达到2.35次,相对于2010年左右东京都市圈2.45次、巴黎都市圈3.87次、纽约都市圈4.00次的人均出行次数来说还是处于低水平,

大数据交通意义和发展趋势

大数据的意义和发展趋势 一:大数据之于智能交通意义重大 智能交通建设和运营的过程中,从视频监控、卡口电警、路况信息、管控信息、营运信息、GPS定位信息、RFID识别信息等每天产生的数据量可以达到PB 级别,并且是指数级的增长。虽然绝大部分数据是“沉睡的数据”,但按照相关规定,需要对数据进行有期限或无期限的保存,这无疑给用户在存储成本上带来压力,而通过监控摄像机前端智能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应用,很好地解决了行业用户的此类问题,给用户带来经济效益,同时也可以将工作人员从纷繁复杂的监控画面中解放出来。 大数据之于智能交通的意义,可以解决跨越行政区域的限制,实现数据信息的共享,在信息集成优势和组合效率上,有助于建立综合性立体的交通信息体系;另外在车辆安全、交通资源配置以及利用大数据的快速性和可预测性能提升交通预测的水平都有极大的帮助。 第一,大数据的虚拟性可以解决跨越行政区域的限制。交通大数据的虚拟性,有利于其信息跨越区域管理,只要多方共同遵照相关的信息共享原则,就能在已有的行政区域下解决跨域管理问题。 第二,大数据具有信息集成优势和组合效率。大数据有助于建立综合性立体的交通信息体系,通过将不同范围、不同区域、不同领域的“数据仓库”加以综合,构建公共交通信息集成利用模式,发挥整体性交通功能,这样才能发现新价值,带来新机会。例如气象、交通、保险部门的数据结合起来,可高效率地研究交通领域防灾减灾;IC卡数据结合抽样调查,能更快捷、更精确测得城市交通流分布状况。 第三,大数据的智能性能较好的配置交通资源。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处理,可以辅助交通管理制定出较好的统筹与协调解决方案。一方面减少各个交通部门运营的人力和物力,另一方面可有些提升道理交通资源的合理利用。如根据大数据结果确定多模式地面公交网络高效配置和客流组织方案,多层次地面公交主干网络绿波通行控制以及交通信号自适应控制。 第四,大数据的快速性和可预测性能提升交通预测的水平。在对各个部门的数据进行准确提炼和构建合适的交通预测模型后,可以有效模拟交通未来运行状态,验证技术方案的可行性。而在实时交通预测领域,大数据的快速信息处理能力,对于车辆碰撞、车辆换道、驾驶员行为状态检测等实时预测也有非常高的可靠性。 第五,提高交通运行效率。大数据技术能促进提高交通运营效率、道路网的通行能力、设施效率和调控交通需求分析。交通的改善所涉及工程量较大,而大数据的大体积特性有助

2025年上海将变成这样,最新18大规划出炉!每一条都跟你有关

2025年上海将变成这样,最新18大规划出炉!每一条都跟 你有关 一个城市的整体规划对于城市交通、经济、格局都会产生长远影响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未来几年,她的城市规划又将如何变化?轨道交通9条新轨道交通线路2017年至2025年,上海规划再建设9条轨道交通线路据了解,此次公示的9条线路并非都是地铁还包括进出上海的城际铁路中运量轨道线路等多种模式在内预计2020年底,上海轨道交通总里程有望超过800公里 2025年,上海将拥有包括地铁、市域铁路机场快线、磁浮线等形式的29条轨交线路再次确保上海国内轨交第一城的地位! 9条轨交新线分别是:19号线 20号线21号线22号线23号线 24号线25号线嘉闵线机场快线 嘉闵高架二期建成通车嘉闵高架路,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一纵三横”中的“一纵”总长约35公里,南起S32申嘉湖高速,北至S6沪翔高速一期工程向南延伸至G60沪昆高速向北延伸至G2京沪高速经过2年多建设,嘉闵高架北段一期已于2015年12月18日建成通车目前嘉闵高架北段二期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工程像搭“乐高”积木一样地进

行全预制拼装计划于2016年建成通车后,将与S6高架相连“地下延安高架”横穿申城6区“北横通道”,上海中心城区“三横三纵”重要组成部分沿线穿越长宁、普陀、静安、闸北、虹口、杨浦6个区全长19公里,线路比较长北横通道将根据各路段条件成熟情况分段施工,全线完工时间未定其中中环北虹路立交至虹口港段为立体扩容形式 沿线设北虹路、泸定路、江苏路、恒丰路河南北路五对出入口匝道和中环北虹立交、南北高架天目路立交两座全互通立交北横通道东段,将设沪上首条路中式公交专用道浦东机场将建高铁站据最新公布的《沪通铁路二期相关设施专项规划》 沪通铁路二期选址浦东机场,在此增设线通过“浦东铁路”祝桥站之间的连接形成“组合站” 未来浦东—虹桥机场连接线、地铁2号线、磁悬浮线地铁21号线(高桥—金桥张江—迪士尼—祝桥)4条轨道交通线路将于浦东国际机场浦东铁路实现近距离换乘浦东机场将真正成为世界级综合交通枢纽大场机场搬迁大场板块位于上海市区北郊、宝山区西南部东与闸北区彭浦镇、宝山区庙行镇和大场飞机场相邻远离外环而贴近中环,距离市中心非常近有现成的轨交7号线存在,有上海大学但大场机场梗阻在整个地区的中心阻断闸北和宝山大场之间的横向道路一旦机场搬迁,阻断消失就可以有大量的优质土地供应未来宝山

日本交通的特点

日本交通的特点 摘要日本在交通体系的规划布局比较完善的,已经建立起以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为骨架的极其发达的多层次的交通网络。南京农业大学的成春有教授,于2016年10月26日在东南大学为同学们做题为《日本铁路与文化》的演讲。他对日本的铁路的开端、发展、历史、现状做了详细介绍,并就日本铁路与世界其他国家的铁路交通进行对比说明,之后阐明了日本铁路交通所蕴含的文化。本文以此演讲为基础,分析比较日本交通的特点,重点说明日本铁路交通的情况。 关键词日本交通铁路日本文化 Abstract After World War II, an excellent transport network with railway and expressway as its core has been established in Japan. Japan Railway and Its Culture was a speech delivered by Professor Cheng on October 26th in Southeast University. He introduced the development of Japan railway in detail, and he compared it with railways in other countries all around the world. At last, he illuminated the culture behind Japan railway.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address, discussing the characters of Japan transport, focusing on the railway. Key Words Japan Transport Railway Japanese Culture 日本新干线:世界上第一条高速铁路。——《凤凰周刊》 今日有幸听到了成春有教授所做的课外研学讲座——日本铁路与文化,我确确实实地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成教授是南京农业大学的一位教授,笑容可掬,两鬓斑白,就像一位邻家老爷爷。教授虽然看上去已有些年迈,却依旧神采奕奕,思路清晰。成教授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后前往日本早稻田大学进行深造,毕业后遂留在早大当教员,对的社会情况有丰富的了解和亲身经验。演讲结束后,我怀着对成教授的敬佩,与对日本的铁路交通以及背后的文化内涵的进一步理解,写下本篇论文。若有瑕疵与失实之处,望读者指出,十分感谢! 二战后日本经济得到快速复苏并不断发展壮大,交通网络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日本是一个岛国,国土面积小,资源稀缺,而人口数量庞大,人口密度极大,交通问题一直是日本人重点关注的民生问题。日本的交通体系十分健全,包含陆地交通、水上交通和空中交通三个方面。陆上交通主要指铁路交通,公路交通等;水上交通即客轮和货轮,对日本的旅游观光和进出口贸易意义巨大;空中交通主要是航空运输。 一.日本发达的铁路交通 初到日本留学或旅游的人,一般都会对日本的地铁、电车的星罗棋布感到很震惊。地铁线出了市区就钻出了地面成为电车,也由各个民营电车公司运营。日本大中城市的居民以公共交通,特别是铁路交通为日常出行的首选。2011年,日本铁路交通输送了23,538,000,000人次,人流量排名世界第一。在日本,依靠铁路交通出行的人占总公共交通出行的28.7%,这个数字还在逐年上涨。日本是众所周知的汽车生产大国,丰田,三菱等汽车品牌响彻全球,为什么会出现全民依赖铁路交通的情况?原因就在于,日本铁路交通经济便捷,准时舒适,几乎覆盖了整个日本。 1.覆盖率高,可窥社会动态;客流量大,仍旧精确准时 日本各大城市的地铁线路四通八达、密如蛛网。日本国土面积为37,000平方千米,铁路长度为27,655千米,高铁长度为2,997千米;也就是说,每一平方千米的日本,就有0.74千米的铁路,和0.08千米的高铁;而在与日本铁路开始年度几乎一致的中国,在960,000平方千米的广袤国土上,每一平方千米仅有0.02的高铁。中国的铁路建设已经是站在世界的前沿,而日本铁路则在覆盖率上胜过了中国。 日本每条铁路线路按其经营者分为市营、都营、府营或私营,均以不同颜色区分,例如

最新智能交通行业市场情况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编辑修改】

目录 一、概述 (一)概念及内涵 智能交通系统(ITS)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及计算机软件处理技术等有效地集成运用于整个地面交通管理系统而建立的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高效、便捷、安全、环保、舒适、实时、准确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系统,是一种提

高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减少交通事故、降低环境污染,信息化、智能化、社会化、人性化的新型交通运输系统。它将有助于最大程度地发挥交通基础设施的效能,提高交通运输系统的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为公众提供高效、安全、便捷、舒适的出行服务。 智能交通系统主要由以下子系统构成: 1)智能化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即面向公众的智能交通信息服务系统。 2)智能化车辆控制系统。包括车载通讯设备、电子地图、全球定位系统、紧急制动、危险防护警告系统、防盗报警系统等。 3)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包括智能交通管制系统、动态路径引导系统、智能信号系统、公共交通优先系统、智能车辆管理等。 4)智能收费系统。自动识别、不停车自动收费。 5)智能应急管理系统。即紧急情况处理系统。 6)智能公共交通运营系统。包括高速公路、城市轨道交通、铁路、航运、空运的中央管理控制、指挥调度、信号信息系统。 7)智能商用车辆运营系统。货运及车队的调度、管理。 (二)行业概况 为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和提高交通安全水平,近年来,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对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建设的投入逐步加大。2009年县级市及以下级别城市智能交通建设投资较2008年有明显增加,市场份额约增加15亿元,市场覆盖面拓展。2010年第一季度中国智能交通市场项目数量634个,市场规模57亿元,其中城市智能交通市场项目数量451个,

最新智能工厂的发展现状与成功之道!

智能工厂的发展现状与成功之道! 1 2 近年来,智能制造热潮席卷神州大地,成为推进“中国制造2025”3 国家战略最重要的举措。其中,智能工厂(Smart Factory)作为智能制造重4 要的实践领域,已引起了制造企业的广泛关注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5 本文将分析国内外智能工厂建设的现状与问题,智能工厂的内涵,6 以及推进智能工厂建设的成功之道。 7 一、国内外智能工厂建设的现状分析 8 近年来,全球各主要经济体都在大力推进制造业的复兴。在工业9 4.0、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热潮下,全球众多优秀制造企业都开展10 了智能工厂建设实践。 11 例如,西门子安贝格电子工厂实现了多品种工控机的混线生产; 12 FANUC公司实现了机器人和伺服电机生产过程的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并利用13 自动化立体仓库在车间内的各个智能制造单元之间传递物料,实现了最高720 14 小时无人值守;施耐德电气实现了电气开关制造和包装过程的全自动化;美国15 哈雷戴维森公司广泛利用以加工中心和机器人构成的智能制造单元,实现大批16 量定制;三菱电机名古屋制作所采用人机结合的新型机器人装配产线,实现从17 自动化到智能化的转变,显著提高了单位生产面积的产量;全球重卡巨头MAN 18 公司搭建了完备的厂内物流体系,利用AGV装载进行装配的部件和整车,便于19 灵活调整装配线,并建立了物料超市,取得明显成效。 20 ▲德国MAN工厂 21 利用AGV作为部件和整车装配的载体 22 当前,我国制造企业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压力。一方面,劳动力成本23 迅速攀升、产能过剩、竞争激烈、客户个性化需求日益增长等因素,迫使制造24 企业从低成本竞争策略转向建立差异化竞争优势。在工厂层面,制造企业面临25 着招工难,以及缺乏专业技师的巨大压力,必须实现减员增效,迫切需要推进26 智能工厂建设。另一方面,物联网、协作机器人、增材制造、预测性维护、机27 器视觉等新兴技术迅速兴起,为制造企业推进智能工厂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技术28 支撑。再加上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使各行业越来越多的大中型企业开29 启了智能工厂建设的征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