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文写作专题写作辅导资料

公文写作专题写作辅导资料

公文写作专题写作辅导资料
公文写作专题写作辅导资料

(公文写作)专题写作辅导

资料

《专题写作》辅导——进行创造性思维的条件和方法

中央电大文法部任鹰

学术研究归根结底是壹项创造性活动,而人类的壹切复杂的创造性活动的进行,均要以创造性思维为心理过程的核心。于学术研究中,研究者的创造性表当下提出别人不曾提出的问题,发现他人未能发现的联系,打破常规,从新的角度见问题,最终提出新的学术见解等各个环节,于这壹切环节中,创造性思维均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够说,科学研究的任何壹个阶段均离不开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进行。

思维的灵感状态是思维的最佳创造状态,灵感的出现往往预示着创造性思维活动的成功、新的思维产品的产生,下面就围绕着灵感状态的出现,谈谈进行创造性思维的条件和方法。创造性思维进行的过程也就是人脑对已有信息加工、处理的过程,灵感的产生则标志着新的信息的获得,因此,提高创造性思维的效率,促发思维的灵感状态,主要应从以下俩个方面去努力。

(1)要加大信息存贮量

思维不能凭空进行,要以壹定的信息内容为材料,创造性思维也不例外。新的思维产品的产生是各种信息于人的大脑中反复作用的结果,思维的灵感状态是人脑中的某些信息点的突发性联结,是信息所呈现出的壹种较佳结合态。人脑中的适用信息的存贮量,直接关系到创造性思维的质量。壹般来说,研究者大脑中存贮的关联信息越多,信息间相互作用、信息点相互联结的机会也就越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概率也就越大。打个比方来说,这就如同于壹个特定的空间内,如果只有俩个球体,球和球之间相碰撞的机会就要少壹些,如果放入十个球体,球和球之间相碰撞的机会就要相对多壹些,球体之间相碰撞的机会随着球体数量的增加而增加。于信息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新的信息,虽然不壹定均是有价值的信息,但毕竟包含着有价值的信息,有价值的信息也只能由此而生。

人脑中没有足够的信息存贮量,创造性思维就难以进行,新的信息就无法生成。加大信息的存贮量,是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是提高创造性思维效率的重要条件。'

(2)加大信息间作用的势能和频率

加大信息的存贮量,只是增加了信息间相互作用的机会,从而使创造性思维的完成有了可能。这种可能是能否能够成为现实,创造性思维能否顺利完成及其新的思维产品的价值如何,最终仍要取决于信息间究竟是否发生了有效作用,作用的势能和频率如何。所以说,提高创造性思维的效率,除了要加大信息的存贮量之外,仍必须加大信息间相互作用的势能和频率。作为思维材料的信息内容存贮于人脑的不同区域中,信息点的联结需要纽带,信息间的作用要以信息的运动为前提,这就如同于壹个特定的空间内放置了较多的球体,球和球之间虽然有了相碰撞的可能,但假如它们完全静止不动,则也没有相碰撞的机会。要使信息间发生作用,仅强调信息的数量是不够的,仍必须使信息"动"起来,信息间的相互作用就是于信息的运动中进行且完成的。

从人脑的构造来见,人的大脑皮层约有140亿个神经细胞,每个细胞又伸出许多枝叉,其中有壹个主枝叫轴突,轴突构成神经纤维,此外仍有若干个分枝,即树突,轴突和树突合称突起,细胞体同突起构成了神经元。神经元是神经组织的基本单位,输入人脑的信息就分布于各个神经元中,壹个神经元能够被见作壹个信息点。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必须通过壹个特殊的联结装置壹突触,只有启动突触,不同的神经元才能被接通,不同的信息点才能被联结起来,处于静态之中的思维材料才能被驱动。那么,这种使突触启动,使存贮于入脑中的信息快速运动、激烈作用的驱动力从何而来呢?简单地说,它来自人脑本身所具有的思维能力,研究者的思维活动愈是积极、灵活,信息运动的速度就愈快,信息间相互作用的势能和频率也就愈大,当然,这里也包含着许多思维技巧的问题。具体地说,加速信息的运动,加大信息间作用的势能和频率,从积极的角度来见,应该着眼于下面几个环节的改善。'

首先,进行创造性思维,要求研究者必须具有敏锐的感知力。

发现问题,感知外界信息,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发端,也是引发灵感的契机。壹个人的感知力强,感觉灵敏,才能对外界信息的刺激迅速作出反应,才能以极快的速度接通信息点,这是取得创造性思维成果的必要条件。相反,壹个感知力差,感觉迟钝的人,是天法及时捕捉信息、有效利用资料的,因而是难以胜任创造性思维的任务的。研究者的感知能力的高低,主要和他的知识积累、研究经验以及思维的机敏度等方面的情况有关。

其次,集中精力,潜心思索是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必由之路。

思维成果的取得要以紧张的思维活动为前奏,即便是以灵感状态出现的思维成果的取得也是如此。学术创新需要灵感,而突如其来的灵感却正是研究者潜心思索的结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见,壹个人长时间专心思考某个问题,就会于大脑皮层上形成相应的优势兴奋中心,这时再稍壹受到外界信息的刺激,马上就能作出反应,实现思维的飞跃壹产生灵感。甚至有时,自己觉得本来已不于思索这个问题了,而问题的答案却于无意中得到,于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灵感突至。实际上,无意识状态下的灵感也是以有意识的思索为前提的,长时间潜心思索,会使思维产生惯性,也就是说尽管表面上大脑已不于有意识地思考问题,但无常识或潜意识中却仍于思索这个问题?对壹个问题的思索不知不觉地延续下来。

总之;那些没有受过未知物折磨的人,不知道什么是发现的快乐。"没有长时间的潜心思索作准备,思维就不会进入最佳创造状态,轻而易举地得到灵感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人们常说的"灵感是对研究者的艰苦的精神劳动的最好奖赏",也就是这个道理。。

于研究者为解决问题而进行的创造性思维中,主要有俩种维方式于起作用,即发散思维和收束思维。如果仅从狭义的思维角度来见,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就是发散思维和收束思维相互结合,循环作用的过程。此外,于创造性思维的进行中,联想和想象通常也是不可缺少的心理

过程。

先说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壹种求新知、求新解的思维方式,所以应以发散思维为主要的思维方式。所谓的发散思维是指对壹个问题沿着不同的方向,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想出尽可能多的新颖独特的答案或假设的思维过程。发散思维和求同思维相对立,其特点就是"拒绝旧的解答,寻求新的方面。"茌进行发散思维的过程中,能够考虑采用下面几种思考问题的方法:

壹是联翩思考。这里所说的联翩思考,是指基于对问题本身的自发理解和认识,以极其自由的方式对问题展开广泛的思考,使得新的想法不断涌现出来的思维方法。通过联翩思考所产生的各种想法之间,既可能没有明显的联系,也可能具有前后相续、相互引发的关系,各种想法之间既可能是相且列的,也可能是相递的。联翩思考是壹种思想漫游式的思考,采用这种思考方式,应该打破壹切框子的束缚,不受任何规则的限制,使思维无拘无束地发散开去,使各种信息产生广泛的联系。

为能拓展新的思路,产生更多的创见,除了对问题本身进行连续思考之外,仍能够按照壹定的规则对原有的问题作壹些改动,从而有意识地变换思维方向,调整思维角度,对问题展开新的思考。下面所例举的几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就具有这样的特点。

二是分解思考。分解思考是按照事物本身的自然或逻辑构成情况,把壹个大的问题分成几个方面去考虑的壹种思考方法。例如于对"社会科学和现代化建设"这壹问题进行思考时,能够根据社会科学的分类特点,分别从"经济学和现代化建设"、"社会学和现代化建设"、"法学和现代化建设"、"教育学和现代化建设"、"史学和现代化建设"、"语言学和现代化建设"、"军事学和现代化建设"、"政治学和现代化建设"、"文学和现代化建设"等各个角度去考虑问题。于对各个小问题的思考中所产生的各种想法集中于壹起,就是对"社会科学和现代化建设"这个大问题的回答。这样去思考问题,容易把问题考虑得更全面、更具体、更细致。

三是增题思考。增题思考是壹种于原有的问题上增添壹些内容,以使问题更加具体,也使大脑受到启发,使思路更加开阔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四是逆向思考。逆向思考是壹种把问题反转过来,从反面去想问题的思考方法。例如,于考虑"社会科学的发展对现代化建设的作用"时,能够先从正面去思考,把所能想到的社会科学的发展对现代化建设的种种作用阐释清楚;然后再从反面去思考,想想假如不重视社会科学的发展,会对现代化建设产生哪些不良影响。正面思考和反面思考相结合,能使思维的内容更加丰富,使观点更有说服力。

五是限定思考。如果研究的问题过大或过于抽象,能够于思考时对问题加以限定,使思维活动暂且集中于壹点上,以把问题想深想透。

上面所例举的几种思考问题的方法的运用,有利于研究者思路的扩展及创见的产生,这是几种于发散思维的进行中用途较大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再说收束思维,收束思维也叫聚合思维,同发散思维相反,这是壹种有规则、有条理地对问题进行逻辑思考的思维方式。

收束思维于创造性思维中的作用主要体当下:第壹,发散思维的方向的壹致性要靠收束思维来控制。发散思维不是漫无目的地胡思乱想,而是要紧紧围绕着壹个具体的问题,向着壹个方向,进行有目的的思考,每壹个新的思路、新的想法均必须有壹个归结点,这个归结点就是所要解决的问题。问题制导着发散思维的方向,这种制导作用必须通过收束思维来实现,所以说,于发散思维的进行中渗透着收束思维的成分。第二,发散思维的成果要借助于收束思维进行验证、选择及加工、整理。通过发散思维,会产生壹些新见解、新方案,这些新见解、新方案的价值如何,最终能否被采用,仍必须经过慎重的逻辑思考。另外,于发散思维中产生的各种想法常常是不够成熟或比较粗糙、模糊的,如果确认这些想法是有价值的、可采用的,就要对之进行加工、整理,使之得以深化,得以明朗化、条理化,且升华为较为成

熟、深刻、系统的理论观点,于这此过程中,主要就是收束思维于发挥作用。前面说过,思维的灵感状态是创造性思维的高峰,但产生灵感且不意味着创造活动的终结,继灵感而来的是更加艰苦的精神劳动,从灵感的捕捉到对以灵感的形式出现的各种新奇想法的鉴别和发展,均必须凭借着收束思维。收束思维的进行有助于增强创造性思维的效果,没有收束思维的参和,就不会产生成熟的思维产品。

最后谈谈联想和想象。联想,是从壹事物想到另壹事物的心理活动过程。事物间的复杂联系的发现,大脑中不同的信息点的跳跃式连接,是联想的基本特征和功用。联想的生理和心理机制,是大脑皮层暂时的神经联系。新的想法不会无端产生,任何创造性思维活动动的进行均不能缺少联想的成分,富于联想是壹个人具有较高的创造力的重要标志。

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复杂多样,具有各种不同联系的事物反映于人的思维中,会形成各种不同的联想。比如,对于时间或空间上相接近的事物产生的接近联想,对具有相似特点的事物产生的类似联想,对具有对立关系的事物产生的对比联想,对有因果关系的事物产生的因果联想等等,这也是对联想进行分类的壹种方法。根据联想是否有规则的限制,仍能够把联想分为有规则限制的控制联想和无规则限制的自由联想。另外,联想有的是由当前的事物想起另壹有关的事物,也有的是由已经想起的壹事物而想起另壹事物。于联想之上再产生新的联想,会使联想的内容更加丰富,更有创造性。

科学研究中的创造性思维对联想的需求是多方面、多种类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联想于人的大脑中相互交错,会形成壹个复杂的网络,处于这壹网络中的信息点能以各种形式接通,以各种形式产生作用。联想的广度和深度决定着信息运动、信息间相作用的速度和强度,从而决定着创造性思维效率的高低。

想象是壹种以原有表象或经验为基础,创造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对大脑皮层上已形成的旧的暂时联系,重新加以组合,构成新的联系,是形成想象的生理机制。作为记忆表象存贮于

人脑中的现实材料,是形成想象的客观基础。能够说,想象是人脑对现实的特殊反映形式。想象是人类壹切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成分,不仅以塑造艺术形象为特征的文艺创作完全依赖于想象,就是以创立新的科学理论为直接目的的科学创造活动也同样离不开想象。

想象有多种类型,按其是否受预定目的、个人意志的限制,可把它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于科学创造中,人们所进行的想象主要是具有明确目的、受意志支配的有意想象。按照有意想象的内容的新颖性、独创性程度,仍能够把它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根据他人语言描述或其它形式的示意,于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想象则是根据壹定的目的,于头脑中独立地创造新的形象的过程。无论是再造想象,仍是创造想象,于科学造活动中均有着重要的作用。

科学创造要以对已有材料的感知为前提,对客观对象的理性认识的形成要以感性知识的获取为基础,再造想象能够帮助研究者全面理解各类信息材料,克服时空条件的局限,于头脑中建立起无法直接感知的事物的形象,如特定的地理环境、具体的社会图景等等。由于想象对人的认识的这种补充作用,壹些极其抽象、枯燥的信息内容也有可能变得生动、形象起来,深深地印入研究者的脑海之中。

更重要的是,想象能够帮助研究者预见新的事实,探求新的规律,发现新的联系。心理学家认为,"善于按新的方式想象所研究的现象的进程,是科学创造的最重要的条件","于科学创造中,反映的概念形式由反映的形象形式所补充。同时也应当考虑到,想象于科学创造中的特殊作用'于于它改造着课题之形象的、直观的内容,且以此促进课题的解决。而且,仅仅由于直观形象内容的改造,才作出创造和新的发观,这种创造和发现就归功于想象'。"如果说于对材料的感知中,主要是再造想象于起作用,那么,于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案的谋求中,则主要是创造想象于起作用。

想象作为壹种心理过程,不但具有明显的创造性,而且具有壹定的间接性、概括性,这些特

性使得它对科学研究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最后,研究者解决问题的愿望、动机、目的,对问题的兴趣以及研究者的情绪状态、性格特征等各种非智能因素,也会对思维的效率从而对信息间相互作用的频率和势能产生重要影响。

创造性思维活动是极其复杂且异常艰苦的,它对研究者的智力水平和意志水平均有着较高的要求,而人于壹项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智力水平、意志水平同许多因素有关,其中既有智能目素,也有非智能因素。迫切的愿望、强烈的动机、明确的目的、浓厚的兴趣及良好的心境等,就是有利于研究者发挥创造性,提高思维活动效率的非智能因素,这些因素能够于实际活动中转化为巨大的精神力量,促使研究者不断克服困难,排除障碍,始终保持思维活动的积极性,使思维壹直处于最佳创造状态之中。关于动机、目的、兴趣等因素于科学研究中所起的作用,这里暂且不谈。下面只谈谈研究者的性格因素同创造性思维的关系。

性格是壹个人于对现实的态度及和之相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人的性格结构是立体的、多则面的,要由许多方面的特征组成,这就造成了于壹个人身上,可能既具备有利于科学创造的性格因素,也有某些不利于科学创造的性格西素存于的情况。同时,人的性格又是具有可塑性的,通过自我调节、自我控制,发展积极的性格因素,改造消极的性格因素,会使研究者的性格结构逐渐趋于合理,适应展开创造性思维的需要。也说是说,创造实践能够使研究者有利于创造的性格特征得到磨砺和发展。

研究者作为创造性思维的主体,或者说作为壹位创造者,究竟应该具备哪些性格特征呢?对此,很难有壹个非常明确的答案,但大致的标准仍是能够划定的。比如,热情、勤奋、勇敢、大胆、坚定、有事业心、有责任心、有首创精神、有主动观察和主动想象的力、有自制力等等,壹向被认为是有利于创造的性格特征。几十年来,国内外的壹些学者也曾对这个问题作过深入探讨,且提出了壹些具体的见法。

例如,日本的壹位学者提出,创造者的性格特征主要为:高度的工作自觉性(主体性的确立);善于以新的角度见事物(观点的变革);能够舍去事物的细枝末节,抓其根本(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从整体上见事物(全局观念),对时代潮流的敏锐的感受力(时代感);不满足于现状的精神(带有创造色彩的浪漫主义精神);不迷信权威;对新事物的向往(强烈的好奇心);对职业的热衷及其持续性。日本学者所例举的这些性格特征,就是作为进行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条件的壹部分被概括出来的,这是于壹个比较广泛的意义上使用性格特征这壹概念的。

专门阐释创造心理理论的《创造心理学》壹书提出,创造的个性的特点主要为:壹是勇敢,二是甘愿冒险,三是富有幽默感,四是独立性强,五是有恒心,六是壹丝不苟。这些心理品质是创造者所应具备的共同的性格特征,于不同的人身上,它们又有不同的反映形式。

之上所谈的要具有敏锐的感知力,要善于集中精力、潜心思索,要发展有利的非智能因素等几项内容,均是从积极的角度提出的加大信息间作用的势能和频率的基本条件和可行方法。从消极的方面来见,要提高创造性思维的效率,仍必须注意下面几个方面的问题:

壹要努力克服思维的从众倾向。学术研究要从资料出发,思维要于已有的思想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因而容易受到束缚;思维主体又生活于具体的社会环境之中,各种社会观念、特定的文化氛围不能不对之发生影响。摆脱束缚,排除干扰,真正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才有可能取得创造性思维的成果。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西尔瓦诺·阿瑞提于其代表性著作《创造的秘密》中指出:"于低于人类、反应方式有限的动物和使用符号的人类之间尽管存于着根本的差异,可是人也倾向于按照固定不变的方式进行活动和建立联系。人于处理任何情况时,无论采取刺激之后直接反应的办法,仍是遵照壹种复杂的符号和选择的方法,他均倾向于用正常的心理功能或者是采取由他的文化所形成的通常方式去行动"。然而,创造行为超出了人于处理问题时所采取的通常的方式,人是有能力逃脱被环境以严格的方式加以塑造、制约和安排的命运的,其中,"创造力就

是这种主要的手段,人类能够借助它来使自己不仅从条件反射中解放出来,而且仍能够从习以为常的选择中解放出来。"人具有按照习惯的方式去思考、去行动的心理趋向,而创造又恰恰是对常规模式的突破,人所特有的创造力使得人有能力作出这种突破,完成创造。

二要努力避免思维定势所造成的消极影响。于心理学中,思维定势是指由壹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影响或决定着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的现象,于认识活动中,直接表现为人们惯于按照固定的趋向去反映现实。思维定势的积极方面于于能够带来心理活动的稳定性,消极方面就于于妨害思维的灵活性,甚至会使思维活动陷入僵局。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进行,于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思维的灵活性,对思维定势所造成的消极影响,必须有意识地加以防止或消除。

创造性思维的完成离不开对问题的潜心思索,人于创造性思维的进行中,由于长时间集中思考壹个问题,很容易于头脑中形成固定的思路,思维完全定向运动,心理活动表现出较强的惯性和明显的趋向性。当沿着壹个固定的思路思考问题,屡遭失败,久无突破,以至山穷水尽时,就应主动考虑另僻蹊径,调整思路,变换思维角度,谋求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这也就是对思维定势所造成的消极影响的有效克服。

为摆脱习惯思路的束缚,能够采取俩种方法:壹是同别人讨论或翻阅新的资料,以接受新的刺激,用新的信息启发自己的月想;二是暂且做做其他事情,把正于研究的问题搁置壹段时间,使原有的思路逐渐淡化,使思维跳出原来的圈子,走出"原地转"的境地。正如日本情报学专家野崎昭弘所说的:"为了从错误的成见、不适当的着眼点中走出来,能够自由地发想,暂时忘却能够说是非常好的良药。和真正的休息对健康有好处壹样,让不好的想法、思考方法休息,对研究工作同样有好处。"

三要努力消除妨碍创造性思维的非智能因素,各种非智能因素直接影响着创造性思维的进行,其中有些非智能因素是积极的,是有利于创造的,同时也有壹些非智能因素是消极的,

是不利于创造的,对前者应充分发挥其作用(这于前面已经谈过),对后者则要注意克服。

不利于创造的非智能因素很多,其中特别应当引起人们重视的是研究者自身性格特征中的壹些不利方面可能会对创造活动产生的妨碍。比如,壹个性格怯弱的人,常常患得患失,对挫折和失败怀有深深的恐惧心理,于这种心理状态下,思维活动是无法自由展开的;壹个缺乏工作热情的人,壹般是不会忘我地求索,且沉浸于创造的快乐之中的;壹个过于缺乏自制力,易于受情绪控制的人,很容易于创造活动受挫时,灰心丧气,失去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壹个懒惰的人,则可能会敷衍了事,不愿把艰苦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进行下去;壹个墨守成规、缺乏创新意识的人,则是根本无法胜任带有创造性特点的工作的,对于创造性思维来说,这个不利因素是致命的因而尤其不能忽视的。创造性思维所强调的就是独创,思维主体的创新意识于创造思维活动中起着壹定的主导和驱动作用,而且,对旧观念的认同、对新想法的排斥,几乎是人人均有的壹种心理本能,是带有壹定的普遍性的不良性格因素,所以必须给以充分的重视,时时注意有意识地克服。克特罗特说过:"头脑不喜欢新奇的设想,犹如身体不喜欢新奇的蛋白质,均同样竭力抗拒。新设想是科学上作用最快的抗原,这种说法且不过分。如果我们老老实实地观察自己,往往会发现:甚至于新设想被充分提出之前,我们就已开始反驳了。"对新设想的抗拒是同创新意识相悖的心理状态,不管研究者是否有所意识,它均可能能于不同的程度上,阻碍创造性思维的顺利进行。

关于妨碍创造性思维的性格因素,壹些卓有成就的研究者也曾发表过自己的见法。例如,奥斯本列举出的束缚创造力的因素为:囿于从前的习惯、自暴自弃、胆怯、生活均市化等。《创造心理学》壹书提出:妨碍创造的因素有胆怯、倦怠、性格的片面性和狭隘性、兴趣狭窄以及过分的自我批判也就是缺乏自信心等等。这些被例举的不利于创造的因素,大部分属于人的性格方面的缺陷或同性格有关的不利因素。

任何壹项活动的效率的提高,均意味着有利条件的充分利用及不利因素的不断消除,创造性

思维活动也不例外。要调动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加大人的大脑中信息间作用的势能和频率,增加完成新的思维产品的机会,就必须从积极和消极俩个方面去考虑,努力排除各种消极因素的干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