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及其启示研究

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及其启示研究

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及其启示研究
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及其启示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65621178.html,

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及其启示研究

作者:陈藤

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7年第07期

摘要:本文以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及其启示为主题展开论述,首先从多个角度对陶行知

的教育思想进行了概述,然后重点从两方面探讨了陶行知思想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陶行知思想幼儿教育启示

一、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1.重视幼儿的早期教育

陶行知特别注重幼儿教育,在陶行知的观点中,提出“出世就是破蒙”在其看来,六岁之前,是人格塑造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通过科学的教育,有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进而为其后期的成长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如果在这一阶段没有对孩子教育培养好,那么在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很多孩子会养成不良行为习惯,而且后期漫长的成长过程中,这一习惯很难改正,进而对其成长和发展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陶行知明确提出,“教人要从小做起。幼儿比如幼苗,必须培养得宜,方能繁荣滋长,否则幼年受了损伤,即不夭折,也难成材”,由此可见,幼儿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从宏观角度来看,我国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幼儿阶段教育工作,对于我国现代化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不论从幼儿的自身成长,还是国家的建设发展,加强幼儿教育工作的开展,则显得十分重要。

2.提倡创办乡村幼稚园

在陶行知的教育观点中,其大力提倡创办乡村幼儿园,力争创造平民化的乡村幼儿园。与城市地区相比,乡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不完善,而且乡村居民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再加上地区经济发展的制约,很多乡村地区缺乏规范化的幼儿园,乡村幼儿教育工作也很难推进。而陶行知认为,教育是公平的,乡村地区必须建立起幼儿园来满足广大乡村儿童接受教育的需求。为此,国家政府、地方政府以及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应该通过相互协调,大力推进乡村幼儿园建设,鼓励更多乡村适龄儿童加入到幼儿学习活动中。[1]

3.以幼儿生活为中心,实施全面发展的幼儿教育

陶行知提出:“整个世界都是向着科学猛进,我们中国必须学科学,才能在科学的世界中适于生存。但是要想创造科学的中国,必须培养科学人才的幼苗,才能达到目的。”在陶行知看来,幼儿教育中,应该积极推进素质教育,通过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幼儿的知识能力和思想素质,从基础抓手,推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而且,在教育工作开展中,应该充分发挥

陶行知教育思想对我的启示

陶行知教育思想对我的启示 (2011-04-10 09:51:43) 分类:教育教学论文 标签: 杂谈 【摘要】 陶行知被列为世界八大教育家之一,是当之无愧的。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是我的行动指南,为中国教育开辟了崭新的道路。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从他身上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受到了熏陶,得到了启示。我认识到:实施爱的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是为知识和能力的形成奠定心理基础;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是为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源泉;尊重学生主体,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是培养综合能力的学习操练;实施“六大解放”,焕发学生活力,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操作要求。 【关键词】 爱的教育生活教育尊重学生六大解放 一、实施爱的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 爱的教育是对学生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陶行知说:“小孩子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人在小学阶段其心理的基本需要中,情感的需要是第一位的。师爱、父爱、母爱犹如心理发展的精神乳汁,哺育着学生的心灵发展。师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这是知识和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础。 在这种思想的认识下,我在班级管理工作实践中,把爱放在了首位。学习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献身教育的品格和“爱满天下”的高尚情怀,发扬“因为差,更要抓”,“因为差,更要爱”的敬业精神。 教师对“学困生、留守学生”应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学困生”“留守学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立起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平时,我在教育活动中不说粗话俗话,使用爱心用语,保护学生心灵不受到伤害,多给学生关照和温暖。对学习好的学生热心引导,对学习差的学生及调皮的学生也是从“爱”开始,进行指导帮助,不歧视、不训斥、不讽刺挖苦他们。对“留守学生”多和他们交谈,多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学生感受到我对他们的爱,就产生了良好的情绪,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在爱的教育中,我着力培养学生爱的情感,用爱的情感帮助学生塑造人格。如开展“在家做好孩子、在校做好学生、在社区做好少年”,“我为班集体增光彩”,“勤学苦练,回报父母”等主题教育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父母的爱,从而培养学生尊师敬长、爱他人的情感。同时,开展“祖国需要我、真情回报祖国”,“学雷锋,做好事”,“家乡巨变”,“爱心捐款”,“当2008北京奥运志愿者”,“我为环保献计献策”等活动,使学生感受时代的脉搏,培育爱他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操。 二、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教师读书心得 读《 陶行知名篇》心得

一、坚持终身学习 读到陶先生提出的“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的教育思 想,我深感惭愧,审视自我,真切感受到了自己教学理论的 浅薄与孤陋。尤其是近几年来,因家庭琐事等,更是疏于学 习,特别是专业理论的学习少之有少。终身学习是新时期教 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理念之一,作为教师不仅要深入学习,而 且要不断提高学习的深度与广度,要让学习成为一种常态 化。我们现在处于一个网络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非常快,学 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许多的知识。作为教师,只有坚持学习,

才能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内涵,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一个有着广博知识的老师,才可以让教材上的内容变得更精彩,更有趣。 二、重视教学生学 陶行知先生阐述“教学合一”理论时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就是要求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教学并非简单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师如果只“教”,学生只是做个“书呆子”、像一个口袋,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更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当今,素质教育主张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社会职能必须体现出“引导”这个特点来。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不用思考,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思索,经过不断反复推敲寻求最佳结果。对照陶先生的教育理论和当今素质教育的要求,我觉得自己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认真努力践行教学生学的思想,做到不能注重简单的知识传授,而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努力探究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途径,让学生不但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学会探究解决新的问题,不断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生存,学会创造的综合能力。 我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如果不能做到让学生乐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就会变得很被动,教

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及 其现实意义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陶行知一生致力于民主运动和教育事业,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毛泽东语) ,也是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开拓者。学前教育问题是陶行知先生一生中始终关心的问题,他身体力行地为我国幼教事业的发展做了许多具体的工作,为我国学前教育的平民化、科学化奠定了扎实的基础。陶行知认为学前教育相当重要。在《如何使幼稚教育普及》中他写道:“教人要从小教起。幼儿比如幼苗,必须培养得宜,方能发荣滋长,否则幼年受到损伤,即不夭折,也难成材。”整理和研究陶行知先生的学前教育思想,对发展和改革幼教事业,以适应21世纪的需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陶行知学前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重视学前的早期教育陶行知十分重视学前教育,他认为“出世就是破蒙”,他说:“人格教育,端赖六岁以前之培养。”“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需顺着他继长增高的培养上去,自然成为社会优良的分子;倘使培养得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先生就是那么形象通俗地阐明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陶行知继承了我国古代“教儿婴孩,教妇初来”的朴素教育思想,并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加以论证说明。他在《创造乡村幼稚园宣言书》中指出:“从福禄倍尔发明幼稚园以来,世人渐渐的觉得幼儿教育之重要; 幼儿童学者告诉我们,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他还指出“小学教育是建国之根本,幼稚教育尤为根本之根本。小学教育应该普及,幼稚教育也应当普及。”因此,绝不能漠视小孩子的需要、能力、兴味、情感,从而不知不觉地漠视了他们的教育。陶行知先生大声疾呼:“我们必须唤醒国人明白幼年的生活是最重要的生活,幼年的教育是最重要的教育。” (二)指出中国学前教育的问题所在 20世纪初,学前教育开始在中国兴起,然而,在中国幼教的初创阶段,从办园精神、教育制度到教学内容等等,几乎完全照搬日本和美国,因此“洋化”色彩十分浓厚。这既不利于中国幼教的发展,也不利于幼教的普及和推广,同时也使广大平民百姓的子女失去了接受幼儿教育的机会。这种状况令有志于发展中国幼教事业的有识之士感到担忧,他们大声疾呼要改革幼儿教育现状,建立中国式、平民化的幼儿教育体系。陶行知就是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他相继发表了一系列文章,不仅强调了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而且对如何创办中国式的幼儿园也提出了自己的设想。他指出,目前国内的幼稚园普遍害了“三种大病”:一是外国病。一切照搬外国的东西,弹的是外国钢琴,唱的是外国歌曲,讲的是外国故事,玩的是外国玩具,甚至于吃的是外国点心。在这些幼稚园里,除了幼儿和教师是中国人外,哪还有一点中国的影子? 二是花钱病。由于这些幼稚园一切仰仗于外国,因此代价高昂,花钱太多,在贫困落后的中国很难普及。三是富贵病。幼稚园收费很高,只有富贵人家的子女才上得起,一般平民子弟则望而却步,因而也就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 (三)走出适合中国实际的路子 在指出了当时中国学前教育问题的根源之后,陶行知指出,要想普及学前教育,必须创办适合中国国情的幼稚园。具体来说,就是要利用现有的音乐、诗歌、故事、玩具及自然界来陶冶儿童,自编幼儿教材,使之“中国化”;因陋就简,

四颗糖的故事给我的启示

“四颗糖”的故事带给我的思考 张振宇 陶行知先生的“四颗糖”的故事,我们教育工作者可能都耳熟能详,面对犯错的孩子,陶行知不是板着脸严厉训斥,而是在学生的不合理的行为中找到合理性,用四颗糖肯定了男生的四个优点,强烈地震撼了孩子的心灵,使学生真正受到了教育,自觉纠正错误。在陶行知的这种炉火纯青的批评教育中,我们能感受到一种朴素但很难得的教育思想——对孩子的理解与尊重。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许每一种不合理行为背后都有其合理的一面,我们不能因为不合理而抹杀了其中合理的因素,承认其中的合理成分,在教育者来说,就是一种理解,就是一种尊重,这是我们打开孩子心结的最关键的入手处。生活中,我们往往少了这分冷静,也就失去了走近孩子最好的契机,我们的思想工作往往就隔靴搔痒,起不到真正的教育功效。 有道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如何去爱学生呢? 第一是理解学生。我们只有设身处地的去感受、去体会学生所处的特定视角和境遇,才能还原学生的特定心理,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有的放矢,切中要害,试想如果陶行知不分青红皂白的一通批评,结果可能让孩子关闭心门,更不谈自我反省了。 第二是尊重学生。尊重的方式多种多样,激励里又尊重,关爱里又尊重,宽容里有尊重,批评里又尊重,惩戒里有尊重……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就是批评式的尊重。 反思我们的教育行为,很多老师以语言毒辣为追求目标,似乎语言不毒辣就如同用药剂量不够,达不到实际疗效,用老师自己的话说就是“不足以触动他(她)的灵魂”。殊不知,这恰如饮鸩止渴,孩子们的“抗药性”会越来越强,心灵也会渐渐麻木,这违背了我们教育的初衷。 理解和尊重学生是教师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心理前提。因为只有理解和尊重学生,学生才能体会到爱意和真诚,领悟到真理和真知,感受到教育和成长。

浅析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65621178.html, 浅析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 作者:张淑贤 来源:《广东教育·综合》2017年第06期 陶行知原名陶文浚,又名知行,安徽歙县人,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师从杜威、孟禄等教育家,先后推行平民教育、乡村教育、普及教育,提倡国难教育运动,创办了南京晓庄乡村师范学校、育才学校、重庆社会大学等。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献于中国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创立了许多精辟的教育新理论。生活教育论是陶行知的教育基本理论,它的理论体系奠定于晓庄学校的办学实践中,并在后来的普及教育、国难教育、战时教育、民主教育等一系列试验中,不断加以丰富和完善。他在生活教育理论中涵盖的创造教育、生活教育、育人目标,对于推动当代的教育改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创造教育的现代价值 陶行知重视创造教育,不仅撰写了《创造宣言》《创造的儿童教育》和《创造的社会教育论纲》等创造教育专论,而且在其大多数教育论著中都论及了创造教育问题,尤其是儿童创造能力的培养。所谓创造教育,即是培养民族活力的教育,培养学生“独出心裁”能力的教育。在教育教学当中,陶行知非常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结合起来。他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地学习,主动地追求,要求教师使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陶行知是最具有批评精神和创造精神的教育开拓者。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启发我们现代的教育工作者,培养儿童的创造力首先要真诚地与孩子生活在一起,了解儿童,发现儿童的无限潜能,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贯彻理论与实践结合和学以致用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引导,因材施教,以创造性的教学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学生。 二、生活教育的现代价值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深受杜威的影响,源于对中国教育的反思,形成和完善于长期的办学实践。所谓生活教育,按照陶行知的解释,就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实质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其中包括三个有机联系的部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的本体论。陶行知指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当今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也可以采用陶行知所说的:“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的领域论。陶行知指出:“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方法论,涵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其基本特征是以“做”为教与学的中心,强调“重知必先重行”。

陶行知教育理论读书笔记

陶行知教育理论读书笔记陶行知教育理论蕴涵着深刻的哲理,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说法,"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 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 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这是陶行知在这本书中的一段话。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

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教师,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只有引导学生做教育,才不是假教育。 我读了陶行知先生的这一席话,让我对他的教育名言“生活既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他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让人为之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吗? 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育,善于开启学生感受生活、学习探索的兴致,教师是一个活的教科书,孩子从“活”的书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更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形式上的活动,应该透过表面的活动,更有效的帮助孩子获得全面发展的机会,健全他们的性格和个性品质。 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当我把自己“精心设计”的教案“有条不紊” 地实施时,我的孩子偏偏喜欢“节外生枝”;当我给孩子们出示课件时,却见孩子们一脸漠然,没有兴趣……我想究其原因是自我感觉太好,太夸大自己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道德的楷模、知识的源泉、正义的化身”,这美好的角色一直使我在孩子们面前透着一脸的“霸气”,一直处于“主宰”课堂的地位。 作为一名教育者,我将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四颗糖果的故事

四颗糖果的故事 “四颗糖果”的故事 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一生著述颇丰。近读他“四颗糖果”的故事,感慨颇深。 一次,陶行知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当即制止,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陶行知来到校长室, 王友已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没想到陶行知却给了他一颗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很准时, 我却迟到了。”王友惊疑地瞪大了眼睛。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颗糖对王友说:“这第二颗糖也是奖给你的, 因为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停止了。”接着,陶行知又掏出了第三颗糖“我调查过了,你砸那些男生, 是因为他们不遵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

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 王友感动极了,哭着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自己的同学”陶行知这时笑了, 马上掏出第四颗糖:“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颗糖”“四颗糖果”的故事之所以在教育界传为佳话,并为后来的教育工作者所推崇, 就在于它蕴含一种难能可贵的教育理念,折射出一种高超的教育艺术。它看起来平淡无奇, 却触及了孩子的心灵;听起来缺乏力度,却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今天,在如何教育孩子这个问题上, 它对教育工作者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宽容孩子。孩子犯错误是正常现象,对此要有一颗宽容之心。孩子就是孩子,不能用对成年人的标准去“套”。 然而现实中,有的教育工作者对犯了错误的孩子,总是怀着“恨铁不成钢”的心情,动不动就声色俱厉地训斥,命令孩子写检查, 甚至对孩子采用罚站、打骂等简单粗暴的方式。好像不如此就不足于显示师长的“威严”,就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 殊不知,这样做极易引起孩子的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既不利于改正错误,也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当然,宽容不是没有原则,

浅析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特点

浅谈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特点 建堂小学陶春海摘要:陶行知先生在吸收西方近代教育思想的有益成果和抨击中国传统教育弊端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活教育思想.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思想的三大基石生活教育思想不仅对当时的中国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对当代的中国教育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主题词:改革生活创新 陶行知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献于中国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上,创立了许多精辟的教育新理论、新观点和新方法。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这一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他是中国现代史上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在当今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研究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笔者就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特点作一肤浅的分析和研究,以供广大教育工作者参考。 一、具有强烈的教育改革精神 1、要敢当一流的教育家 提倡做第一流的教育家”这种教育家一要敢于探索未发明的真理,不怕辛苦,不怕失败,一心要把奥妙的新理一个一个地发现出来;二要敢入未开化的边疆,要晓得国家有一块未开化的土地,有一个未受教育的人民,都是我们未尽到责任。 2、要改革教学方法

1919年,陶行知大胆主张改教授法为教学法,认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因为先生不能一生一世跟着学生。我以为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陶行知于七十多年前的上述论述,与当今新课程强调的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的是多么的一致啊! 3、要改革考试制度 陶行知是改革旧考试制度的倡导者。他说:学生是学会考, 教员是教人会考,学校是变了会考筹备处。会考所要的必须教,会考所不要的不教,甚而言之不必教。于是唱歌不教了,图画不教了,体操不教了,所谓课内课外的活动都不教了,所要教的只是书,只是考的书,只是《会考指南》!教育等于读书,读书等于赶考。好玩吧,中国之传统教育!”现在中学校有月考、学期考、毕业考、会考、升学考。……日间由先生督课,晚上由家长督课,为的都是准备赶考,拼命赶考,还有多少时间去接受大自然和大社会的宝贵知识呢?……赶考首先赶走了脸上的血色,赶走了健康,赶走了父母之关怀,赶走了对民族人类的责任”。因此,他大声疾呼:停止那毁灭生活力之文字的会考;发动那培养生活力之创造的考成。”这是六十多年前陶行知的呼喊,真好像是针对我们今天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而说的。 4、提出中国教育现代化问题 陶行知较早地提出中国教育现代化问题,早在1935年,他指出普及教育之要义有三:甲、整个民族现代化,不仅是学龄儿童及失学成人之普遍入学。乙、整个生活现代化,不仅是普遍识字或文盲之普遍消除。丙、

陶行知教育理论

《陶行知教育理论》读书笔记 众所周知,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活动,不仅在当时国统区、老解放区有很大影响,而且也影响到国外。毛泽东赞扬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周恩来评价他是“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宋庆龄也赞颂他是“万世师表”。“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体系,最初是以乡村教育的形式出现的,后来陶行知将其作为一种与传统教育、旧教育、富人教育相对立的新教育和穷人的教育。 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不把生活教育当作衡量教育、学校、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 反思我自己的课堂教学,我曾经有过那么多的无奈:当我把自己“精心设计”的教案“有条不紊”地实施,以期达到“行云流水”的效果时,我的孩子偏偏喜欢“节外生枝”;当我给孩子们出示我费尽心机做出来的课件,欲赢得孩子们惊奇和喝彩时,却见孩子们一脸漠然,没有兴趣……我虽然在教师这个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用心良苦,然而我却失望地发现,我的“投入”,我的“痴迷”,我的“煞费苦心”,从来都是自己的“一厢情愿”和“孤芳自赏”,孩子们并不“领情”。于是,我也曾委屈、也曾困惑,也曾百思不解:我的教育怎么了?我的孩子怎么了?我想究其原因是自我感觉太好,太夸大自己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道德的楷模、知识的源泉、正义的化身”,这美好的角色一直使我在孩子们面前透着一脸的“霸气”,一直处于“主宰”课堂的地位。我们不是“上帝”,不是“救世主”,我们只不过是儿童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正像萧伯纳说过:“我不是你的老师,只是一个伴侣而已。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们俩的方向。” 在教学中,我也有迷茫的时候。面对新课程,如何理解新课程、把握新教材、实施新教法,心中常感惴惴,仅靠个人孤军奋战冥思苦想,显然不可取。一位名人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这就是典型的“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是从具有同一性的事物中寻找其差异,求异存同的思维方法。我觉得“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教研方式比较好,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取长补短,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同一课本内容,执教年级、内容虽同,但要求教师在对教材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我与我的同事针对“秋天的图画”一课,从不同角度入手,因生施教。低年级的同学对色彩的概念不强,我就从秋天的各种景物入手,循序渐进,色彩方面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便完成了教学目的。而我的同事所教高年级学生,对色彩已有一定基础,那么从景物的色彩入手,更能让他们感悟到秋天美的原因,诱发他们对色彩的探究,深入浅出,从而达到相对应的教学目的,这使我深深感受到了学科研讨的良好氛围!

陶行知的学前教育思想——作业

陶行知的幼儿教育思想与实践 陶行知(1891——1946),中国人民教育家、民主革命家、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一生经历了无数的艰辛和危难,对改革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教育,建立适合中国实际的新教育,进行了不行的实践和探索。他的幼儿教育思想与实践,仅是他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中的一小部分。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 陶行知原名文濬(jun),后改知行,最后改名行知。1891年10月18日生于安徽歙县,陶行知幼年家境贫寒,得亲友帮助舍得就读私塾。1906年入歙县基督教内地会所办的崇一学堂,接受了西方文化科学的教育。 1909年考入南京金陵大学文学科学习期间他关心时局,拥护辛亥革命,组织演讲会、爱国募捐等活动,先后担任金陵大学学生会主办的学报《金陵光》的中文编辑和主笔,宣传民族、民主革命思想。 1914年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金陵大学,获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文科学士学位。同年秋,他赴美留学,入伊利诺大学就读,一年后获政治硕士学位,后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师从杜威、孟禄。1917年获“都市学务总监”资格文凭。 1917年回国后,陶行知开始从事他的教育活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反对旧式教育,主张教育改革 1917年秋回国,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教务主任兼教育科主任,讲授《教育学》、《教育行政》、《教育统计》等课程介绍实用主义理论,开始他富于创意而又充满艰辛的教育生涯。南高并入东南大学,陶行知任教育科、教育系主任。其间他反对“沿袭陈法,仪型他国“,主第将“教授法”改为“教学法”。他促成南京高师首次招收本科女生,成为我国大学开放女禁的最早实行者。 1921年底,与蔡元培等发起成立中华教育改进社,主张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收回教育权利,推动教育改进,主办《新教育》杂志,力倡改造中国教育。 (二)进行办学试验,推行平民教育 为了改革旧教育,提倡新教育,陶行知着力进行办学试验,如举办南京高师暑期学校、南京安徽公学、平民初级学校等,这些早期的重要办学活动对他的教育思想发展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他决心“要用四通八达的教育来创造一个四通八达的社会。”1923年6月他和黄炎培等人组建了南京平民教育促进会,编写《平民千字课》课本。为了推行平民教育,他辞去了东南大学教育系主任之职,放弃了每月400银元的高薪,风尘仆仆奔走全国十几个省市,他说“凡我所到的地方,就是平民教育到的地方。”几年间平民教育运动使成千上万的平民受

经典案例故事35-陶行知四块糖的故事(转载)

经典案例故事35 陶行知四块糖的故事(转载) 有一天,校园里一个学生王友在打另一个学生。陶行知匆忙走过去喝住,然后,对王友说:“你下午三点钟到我办公室来!” 下午三点钟,王友诚惶诚恐地来到他的办公室,准备接受严厉的惩罚。不料,陶行知竟微笑着迎上前去拉住他的手,亲切地让其坐到自己的身边,并从自己的口袋里掏出一块糖来。 “让你三点到,你就准时到,说明你很遵守时间,这很好,”陶行知说:“这块糖就是对你的奖励。”王友接住糖,满脸疑惑。 这时,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 “我了解过了,是他欺负女同学你才打他的。”陶行知将第二块糖轻轻地递过去,说:“这说明你很有正义感,也应该奖励。” 当王友接住第二块糖时,疑惑的脸上开始有了笑容,眼睛里闪烁着一种喜悦的光芒。陶行知掏出第三快糖。 “你很懂得尊重别人!”陶行知接着说:“当时你打架时,我走过去让你住手你就不打了,这很好嘛,我就喜欢你尊重别人这一点,也应该奖励。” 王友接住第三块糖后,开始不好意思起来。他眼睛里的喜悦,

渐渐被自责、后悔和羞愧所代替,面对这样的校长,他不得不垂下自己的头来。 “打人——毕竟是不对的,”王友低垂着头,小声表态说:“校长,我错了,我愿意向他道歉!” “好!”陶行知立即从衣袋里又掏出第四块糖,高兴地说:“我就知道你是一个知错能改的好学生,更应该奖励!” 王友离开陶行知办公室时,眼睛里含满了感动的泪水,而陶行知的脸上,则始终是带着微笑的。 【心灵感悟】善于找出学生的闪光点巧妙激励 陶行知不愧是大师,处理打同学的王友也不同凡响,别出心裁。至今“四块糖”的故事已经成为教育经典,启发着千千万万教育工作者。 首先,应该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打人,不管是什么理由,都是错误的。一般老师会训斥,会批评,会惩罚,而陶行知先生是找其闪光点。找出打人学生“遵守时间”“有正义感”“懂得尊重别人”“知错能改”四个闪光点,并且大力表扬。善于找寻学生的闪光点是其教育理念之一。学生都有特长,都有闪光点,班主任要善于挖掘、培植、扩大它!特别是对差生,一定要耐住性子,千方百计引导他们走上正规。有位老师说得好:“没有一个学生不想得到周围人的赞美和期待。这种赞美和期待,将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乃至成长都产生巨大作用。相反,一个学生如果听到的总是负面的

陶行知的学前教育思想

【陶行知】——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 1,在陶行知影响下,二十年代出现了一个乡村教育思潮和乡村教育运动。P177 2,1927,陶行知创办南京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后改称晓庄学校。 3,陶行知的理论体系是:“生活教育。” 4,陶行知,总结“即工即传”的办法,创“小先生制、传递先生制”,对扫盲及教育有重要影响。P178 5,陶行知,1936,《国难教育方案》,开展国难教育运动。 6,陶行知,提倡“抗战教育”,创办育才学校,把其办成一个现代教育史上的新型学校。 7,宋庆龄,为陶行知题词——“万世师表”。 8,生活即教育,由杜威“教育即生活”改造而来。是“真教育”。 9,教学做合一,体现陶行知“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基本哲学思想。 10,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晓庄学校形成,在育才学校成熟。 11,陶行知,指出旧时学前教育,害了“三种大病”,即外国病、花钱病和富贵病。△△ 12,陶行知,是我国创造教育的首创者。P186 13,陶行知,“儿童的生活,是一面社会的镜子”。 14,陶行知,培养儿童创造力的'六大解放: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时间。 15,陶行知,1929,蟠桃学院,即幼稚师范学院,培养更高一级的幼教人才和开展幼教科研活动。 16,陶行知,在培养幼教师资方面的特点是运用了艺友制 17,名艺友制便是学生与有经验的教师(称导师)交朋友,在实践中学习当教师,方法是边干边学 名词:陶行知,幼稚园“新大陆”▲= 陶行知幼稚教育的服务方向 1,陶行知,针对当时幼稚园只建在大城市,建在富人集中的地方等弊病,提出要发现幼稚园'新大陆'。 2,最需要幼稚园的、最欢迎幼稚园的是工厂和乡村,工厂和乡村就是幼稚园的新大陆。 3,幼儿教育最应该服务的对象是工人和农民。他号召开展一个幼儿园下厂、下乡的运动。 名词解释2:陶行知,幼稚园的三种大病P185 1陶行知,指出旧时学前教育失去了幼稚教育造就后代的意义,害了“三种大病”。 2,外国病:效仿外国,不适国情。 3,花钱病:处处模仿外国,仰给洋人,花钱过多。 4,富贵病:所收儿童多属贵族。 名词解释:艺友制 1.陶行知,在培养幼教师资方面的特点:是运用艺友制。 2.艺友制便是学生(称艺友)与有经验的教师(称导师)交朋友,在实践中学习当教师,方法是边干边学。 3.艺友制幼稚师范教育最大特点、优点:学生在幼稚园中实地学习,克服了师范教育脱离实际的现象。 4.在不可能迅速建立大批师范学校的情况下,也能培养有质量的师资。 5.节省时间,一年半到两年结业,缩短幼师3年的毕业期限。

陶行知教育理论读书心得体会

陶行知教育理论读书心得体会 陶行知教育理论读书心得体会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书心得了!可是读书心得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陶行知教育理论读书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分享。 陶行知教育理论蕴涵着深刻的哲理,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说法,"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这是陶行知在这本书中的一段话。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教师,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只有引导学生做教育,才不是假教育。 我读了陶行知先生的.这一席话,让我对他的教育名言“生活既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他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让人为之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吗? 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育,善于开启学生感受生活、学习探索的兴致,教师是一个活的教科书,孩子从“活”的书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更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形式上的活动,应该透过表面的活动,更有效的帮助孩子获得全面发展的机会,健全他们的性格和个性品质。 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当我把自己“精心设计”的教案“有条不紊”地实施时,我的孩子偏偏喜欢“节外生枝”;当我给孩子们出示课件时,却见孩子们一脸漠然,没有兴趣……我想究其原因是自我感觉太好,太夸大自己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道德的楷模、知识的源泉、正义的化身”,这美好的角色一直使我在孩子们面前透着一脸的“霸气”,一直处于“主宰”课堂的地位。 作为一名教育者,我将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永远的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

永远的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 六十多年前的一天。育才学校校长室门口。 校长陶行知在校园看到男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当即斥止了他,并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里去。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打人男生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可一见面,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男生惊疑地接过糖果。随之,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手里,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男生更惊疑了,他眼睛睁得大大的。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到男生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男生感动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说道:“陶…陶校长,你…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 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过去,说:“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可惜我只有这一块糖了,我的糖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吧!”说完,就走出了校长室。 第一次听到陶行知先生“四颗糖的故事”,是在幼儿园大教研活动时周园长的口述,很感动!于是在网站上寻找这个故事……近来观摩“永远的陶行知”话剧演出,又看到了这感人的、包含教育理念的一幕。 六十多年后的我,细细地念着这个故事,有着说不出的感动。感到陶老先生的伟大在平常之处,发现学生打人时及时制止,打人男生在校长室等着挨训说明学校对孩子的养成教育到位,第一块糖果以奖励获得了大人男生的认同,第二块糖果奖励的具体,男生更惊疑了,之后经过调查之后的第三颗糖果更是使男生流着泪后悔,第四块糖果讲出了陶老先生对男生的期待。 “四颗糖”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有可爱的一面,家长和老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挖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通过言语的激励,使其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展。有时家长和老师一个赞许的目光,一句欣赏的话语,对孩子来说都是促进的强大动力。每个孩子都想把好的一面展示给家长和老师,而家长和老师的“赏识”正是每个渴望进步的孩子重新找回自信、迈向成功的起点。 其实,对待孩子(包括我们自己)的错误,我们没必要穷追猛打,揪住不放。古谚有之:“人无完人。”谁能保证不犯错误呢?何况,大多数情况下,孩子所犯的错误是无主观意识的,也有很多并不是后果无可挽回的或不可饶恕的。那么,与其大发雷霆地指责,不如给孩子一个深刻的反省和自觉自愿地改正错误的机会,你说呢?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幼儿教学中的运用

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第七届“行知杯”参评论文封面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幼儿教学中的运用 一、生活教育的内涵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教育家之一。“生活教育”是陶行知在认识到近代中国洋化教育和传统教育巨大的弊端的背景下, 同时又吸取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思想基础上提出的教育理论。主要的思想就是要求教育同生活实际多联系。其对生活与教育之间的关系阐述, 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同时对今天幼儿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具有借鉴意义。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内涵极为丰富,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 用生活来教育, 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 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1从这一思想出发, 他提出生活教育的三大原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原理分别体现了陶行知对生活教育的内容、资源、方法等的阐释。 (一) 生活即教育 这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生活在变化, 生活每时每刻都含有教育的意义。有生活就有教育, 生活的内容和教育的内容一致,教育必须与生活相联系, 围绕生活来进行, 以满足生活向前向上发展的需要,可以说生活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同时,教育对生活具有能动性。教育可改变生活, 生活会因为教育而发生变化。 (二)社会即学校 1胡晓风, 金成林, 张行可, 吴琴南编:《陶行知教育文集》, 成都, 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7.

“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的范围在空间上的扩展,学校里所学的毕竟有限, 可以利用社会的资源、环境影响学生。教育走向了社会,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学校教育的封闭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充分发挥学生在开放环境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培养学生适应和改造社会的能力, 从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 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它简明扼要地阐述了“生活教育”理论实施的方法和途径。他认为“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做的最高境界是创造”2在这里,“做”含有行动、思想、产生新价值 的特征,由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而产生新价值,这便是创造的过程。是要让学生从小做起,从小就要学用玩具,学制造玩具、学具、工具等,而不是在传统教育的死记硬背上下功夫从而丧失了行动和创造的本能。总之,陶行知的教育哲学认识论是建立在“实践第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的,即“行是知之始”。 二、“生活教育”在幼儿教学中的运用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于我们今天如何进行幼儿教育改革,建立适应社会发展、合乎时代潮流的幼儿教育策略,很有现实意义,也必将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生活教育理论的实施方法对当今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教育者也很有现实意义。“教学做合一”的方法论与当今社会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战略举措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具有很高的现 2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陶行知全传》第3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浅谈陶行知教育思想对转化学困生的启示

浅谈陶行知教育思想对转化学困生的启示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每个班级都存在着学习方面相形见绌的“学困生”。他们在课堂上通常表现为:精神萎靡、神情呆滞;听不进教师的讲课,回答不出提问,更不会大胆问、动脑想。以至于成绩每况愈下,也在不同程度上产生了一种自卑感,严重缺乏自信心和竞争意识。克服纠正他们自卑、封闭、脆弱、冷漠等心理,给教育摆出了新的问题,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这都亟待我们寻求促使“学困生”全面发展的新思路。而陶行知教育思想给我们指明了一条转化“学困生”的光明之路。 1.陶行知教育思想管窥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家。陶先生在吸取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合理内核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颇具特色 的生活教育思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石,分别诠释了生活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他的师德风范为全体教育工作者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我在转化学困生的工作中遇到困惑时,又重温了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如同重温了一遍经典,不仅在精神上获得了一次愉悦而快慰的旅行,而且陶先生的“爱”的教育思想,赏识教育思想,习惯养成教育思想都从实践的层面给我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1)“爱”的教育

爱得真诚、深沉、博大是陶行知先生师爱思想的重要内容。他一生奉行的格言是“爱满天下”。真正做到了为教育、为学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陶行知正是以博大的爱心实现了他一生最大的愿望——“知识化成甘霖,使大地处处受到润泽;知识化成太阳,使所有民众都得到照耀。” 在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指引下,我对师爱有了更深刻地理解,教师的爱应是宽容的、理解的、真心的爱,是没有任何回报的爱。只有教师付出真爱,学生才会走近你。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教师只有用自己的爱才能搭起师生之间感情的桥梁,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导。陶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当学生对教师的真心心领神会的时候,自然就亲其师、信其道了。 (2)赏识教育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相信孩子、解放孩子,首先要赏识孩子”。赏识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尊重、理解和爱,每个人、每个孩子都是为得到赏识而来到人间的。 (3)习惯养成教育 陶行知先生在《全民教育》中强调“终生教育”,指出:“一旦养成学习习惯,个人就能终生进步不断。”在他看来,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其积极的行为定势,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过程、

读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有感

《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需要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要常读书,平时积累的知识越多,上课就越轻松。”这句话道出了读书的重要性。读罢《陶行知教育文集》,掩卷沉思,我觉得获益匪浅。越是走近陶行知先生,越是感觉到他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热爱,越是钦佩他的教育思想的深邃,越是感动于他人格的伟岸。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积极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他对教育事业的热诚与激情,带给了我很深的触动。 作为一名教师,没有对学生的爱、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爱是无法教育好学生的。对学生的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步施教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教师如果缺少对学生的爱,那么教学也会缺少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但是,若教师只爱一部分学生,就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这种爱是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不是教师应当具有的真正的爱。所以,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爱。教师爱学生,才有教育,学生爱教师,才能教育产生效果。那么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当怎样实践爱的教育呢? “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陶行知先生认为,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但是,尊重不是放纵,爱里要有严,尊重里要有教育。当看到学生出现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教师要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让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找到正确前进的路。由此我认为,我们现代教师要做学生的“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不仅成为学生的知识传授者,更是成为学生心灵的慰藉者,成为学生的“心灵鸡汤”。 当然,教师也会对学生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思想感情而一时不理智地做出有伤学生人格的事,这时,就需要我们教师要冷静下来,本着爱学生的心态,想想这些学生或许是一块特殊的钢坯,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爱去熔炼锻造。教师爱学生,就不能没有自我克制,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点,“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乐其所乐,忧其所忧,用师爱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