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茶与中国人的心理

茶与中国人的心理

茶与中国人的心理
茶与中国人的心理

从需要层次理论看中国茶史

中国是茶树原产地,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茶利用和研究史。正如波尔多葡萄酒之于法国,星巴克咖啡之于美国,芝华士威士忌之于苏格兰,茶就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展现出中国文化的品味与生活哲学。

陆羽《茶经》中说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盛于唐,兴于宋。”茶文化在中国的迅速发展是多方面的原因,作为一个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我想从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角度来简析一下其发展的原因。

马斯洛将人的需要按从低到高的顺序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生理的需要是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吃饭、穿衣、住宅、医疗等等。若不满足,则有生命危险。这就是说,它是最强烈的不可避免的最底层需要,也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强大动力。显然茶具有解渴驱睡的作用,这是人们最起码需要满足的需要。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明确指出茶的药用价值与药理,指出茶具有减肥保健功能,还记载了许多以茶治疗疾病的验方。现代科学证明,茶叶富含人体所必须的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对人体保健有着特殊的功用,茶的这些特性满足了人们对健康的追求,迎合了马斯洛所说的安全的需要,这是它得以发展的必要条件。

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谈之风。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而茶成了他们的首选。汉朝,在政治家那里,茶是提倡廉洁、对抗贵族奢侈之风的工具;在词赋家那里,它是引发文思以助清兴的手段;在道家看来它是帮助炼“内丹”,轻身换骨,修成长生不老之体的好办法;在佛家看来,又是禅定人静必备之物。甚至茶可以通“鬼神”,人活着要喝茶,变成鬼也要喝茶,所以茶用于祭祀,是一种沟通人鬼关系的信息物。直至唐朝,饮茶更成了雅俗共赏的娱乐节目,大家以茶会友,到了宋朝,民间更出现了斗茶,茶已经成为人们社交的一种形式和工具了。

茶历来与儒家礼义有着悠久和深刻的关系,在古代的礼义中,茶曾作为祭品及陪葬之物。在古代,世家大族以茶待客泡三道茶:一杯接风,二杯畅谈,三杯送客。直至今天仍然有很多地方有这个习俗,其寓意是为了欢迎远方的客人,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在古代的婚礼中,茶也是聘礼定亲之物。在官场中,茶礼则已经演化为一种区别官阶等级程式,点茶与点汤成为官场的待下之礼。唐朝用严格的科举制度来选才授官,非科第出身不得为宰相。每当会试,不仅举子被困考场,连值班的翰林官也劳乏得不得了。于是,朝廷特命将茶送至考场,以茶助考,以示关怀,因而茶被称为“麒麟草”。举子们来自四面八方,都以能得到皇帝的赐茶而无比自豪,这种举措在当时社会上有着很大的轰动效应,也直接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茶成为人们渴望实力、成就、适应性和面向世界的自信心、以及渴望独立与自由;茶成为人们渴望名誉与声望的象征,茶满足了人们的尊重需要。

茶圣陆羽有一位忘年之交皎然,比陆羽年长十几岁,是一位诗僧。他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诗中,曾经提到了饮茶的三个层次:“一饮涤昏寐,情思郎爽满天地。二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他说的“涤昏”,就是茶具有的中枢神经兴奋作用。“清神”,就是饮茶之后神清气爽,头脑更加清醒。“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就是说,若达到了这个境界,那么一切烦恼愁苦都烟消云散,心中不留芥蒂。达到了这个层次,就达到了“品茶悟道”的最高境界,也是心理养生的最高境界。茶的发展与中国的儒道释思想是密切相关的,在与儒学的关联上,表现为“茶礼”与儒雅的风度;在与道学的关系中,则体现出养生与对自然的崇尚;与佛家的绾合上则在“茶禅一味”的理念与佛家饮茶的实用上,譬如“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观念,儒家用之取其人格的“自修”;道家用之合其生命之“虚静”;佛家用之悟其精神之“空灵”。可见茶在多种文化中都是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会饮茶的人才是一个自我实现的人。

中国的茶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传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今天我们用五十多年前美国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分析饮茶这一日益普遍的行为,会发现茶的兴盛是意料之中的,茶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生理需要,更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要。

今天,当你冲泡上一盏佳茗,细饮慢品,那香气,那滋味,弥漫于鼻际,沁入于心脾,倍感怡然自得。种种烦恼,诸多不快都抛于脑后,神志格外清爽,胸襟更加宽阔。

【1】黄志浩,茶与中国传统文化,无锡南洋学院学报,2006年6月第5卷第2期【2】金五德,从古代诗人题咏看饮茶功效,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2006年10月第6卷第4期

【3】何哲群,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兴盛,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9月38~40 【4】贾跃千,再论唐代茶文化兴盛的表象与成因,茶叶科学,2009,29(1):72~78

如何理解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作业

如何理解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 姓名:于际都专业:水利水电工程学号:142002010229 对以下四个论述题的回答要作为一个附件,在线发送给我,时间截止 点是本课程第九周上课前。附件名称为:“考试”加上“你的名字”,如:考试张三。另请特别注意,第九周上课必须到课,并且将此考试 答卷打印好,写名字和学号交给我。 1、结合你看视频,对本课程的任意三节课的内容加以详述,说明哪 些地方使你印象深刻?为什么?(大约500字) 在第一节课中,翟学伟老师先提到了过去研究中国人的心理与行 为的方法,是在各个学科中分散地进行研究。而老师则是进行了一次 整合,从精神、文化、伦理、美学等方面研究上述问题。其研究特点为:以社会科学的方式进入,以中国自身的历史文化作为基础。接着 又给我们梳理了本门课的十个专题。 随后就展开了第一专题的讲解。提到两大文明形态:农业文明和 工业文明。农业文明即乡土文明或称为农耕文化,是人与土地的关系,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晚清之前中国社会存在的主要文明形态。而 工业文明指向的是现代化,是人与机器的关系,是生产资料极大交换 的市场经济。在现代化历程中,还不能说请当今的中国人具有那些稳 定的心理与行为。故而只能寻找相对稳定的社会形态下中国人相对稳 定的心理与行为。

农业文明的本质特点是:人对自然的亲近;人对自然的顺应性,并对自然现象有敬畏之心;人的生活节奏及其方式跟随自然界的节奏和速度来变化;人的智慧在于调整人自身与自然的关系。因为在农业文明下,人所需的物质资料全部从自然中获取,人想控制自然但却能力有限,只能尽力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工业文明的本质特质:人远离自然,活在人造的环境中;人的大多数生活资料来自于大规模的工业制造;人不停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乃至破坏自然,让自然想人低头;人的生活自成系统,基本无需自然节奏的影响;人的自毁在于发明和制造,让自然中本来没有的东西,不可鞥的东西变成可能。从农业文明到现代文明,中国人正在从一种稳定走向另一种稳定,但目前处于过渡期的不稳定状态。 中国人在文明进程中的心态有四个方面:自从近代化依赖,开始有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晚清开始,向西方学习技术,办实业,继而学习西方政治与社会制度,最后大量接受西方文化思;整个过程体现了对落后挨打的焦虑,赶超的急迫心情以及洗刷屈辱的决心;迅速的工业化与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成为时代的主题。而中国人在现代文明进程中也产生了很多问题,如农村空巢化,农业土地的侵占与侵蚀,生活环境污染严重,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产生了极大的社会问题,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个人偏好发生深刻的改变等。 这是本门课程的第一节课,印象尤为深刻。我对老师思考问题的方法和深度尤为赞服。老师不是拿教科书化的知识给我们讲解,而是提出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和观点,尤其是对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本

中国传统文化之茶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之茶文化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孕育出了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历史瑰宝,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茶文化,更是可以称得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之时。中国茶文化糅合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利用茶叶和栽培茶树的国家。中国茶区辽阔,茶区划分采取3个级别,即一级茶区(以西南、江南地区为表),二级茶区(以西北、江北),三级茶区(以华南地区为代表)。 种茶、饮茶不等于有了茶文化,仅是茶文化形成的前提条件,还必须有文人的参与和文化的内涵。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两晋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淡之风。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宴饮,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如:竹林七贤。后来清淡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而茶则可长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于是清淡家们就转向好茶。所以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从此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属于文化学范畴。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内涵的一种具体表现合中国汉文化而论之。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谓,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和中华的文化内涵和礼仪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礼节现象。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汉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和中国的一些生活中的习惯与形式相融合,形成了各类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茶文化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中国不仅是茶叶的原产地之一,而且,在中国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至今仍有着丰富多样的饮茶习惯和风俗。 说到茶文化,就不得不提中国的茶道。中国人的民族特性是崇尚自然,朴实谦和,不重形式。饮茶也是这样,不像日本茶道具有严格的仪式和浓厚的宗教色彩。但茶道毕竟不同于一般的饮茶。在中国饮茶分为两类,一类是”混饮”,即在茶中加盐、加糖、加奶或葱、桔皮、薄荷、桂元、红枣,根据个人的口味嗜好,爱怎么喝就怎么喝。另一类是”清饮”即在茶中不加入任何有损茶本味与真香的配料,单单用开水泡茶来喝。”清饮”又可分为四个层次。将茶当饮料解渴,大碗海喝,称之为”喝茶”。如果注重茶的色香味,讲究水质茶具,喝的时候又能细细品味,可称之为“品茶”。如果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则可称之为”茶艺”。而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位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这便是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茶道不同于茶艺,它不但讲求表现形式,而且注重精神内涵。 中国茶文化中所包含着许多中国古代人民的优秀理念。如:尚和、重德、贵真等。 “尚和”是协调人与他人关系的宗旨,茶道中“和”的基本涵义包括和谐、和敬、和美、平和等等,其中主要是和谐。通过以“和”为本质的茶事活动,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茶文化关于“和”的内涵既包含儒、佛、道的哲学思想,又包括人们认识事物的态度和方法,同时也是评价人伦关系和人际行为的价值尺度。“和”是中国茶文化哲学思想的核心。茶道是在吸收儒、释、道三教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虽然三教对“和”的阐释各不相同,但“和”则是三教共通的哲学思想理念。“和”是人们认识茶性、了解自

中国人心理健康量表

中国人心理健康量表 我对中国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中国人心理健康量表供世纪之交的中国人测试心理健康。该量表适用于2010年前使用。 家长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了使孩子心理健康,家长首先要心理健康。家长怎么知道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呢?家长怎么知道自己有哪些心理健康的问题呢?家长可以用中国人心理健康量表进行自我测试。 1:中国人心理健康量表的构成 中国人心理健康量表是由80个项目构成。(见量表) 指导语:下面是一些你近10天有关心理状况的题目,请仔细阅读每一道题,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认真填写。每一个题目没有对错之分,请你尽快回答,不要在每一道题目上过多地思考。 每一道题目后面都有5个等级供你选择,分别用程度的高低1、2、3、4、5来表示。 注意: ①每一道题目的后面只能选一个等级,在相应的数字上面画√。 ②每一道题目都要回答。 ③填完表后请你仔细检查一遍,是否每一道题都做了选择,如果有遗漏的话请补上;请你检查一下, 是不是每一道题目只选择了一个,如果有选择两个的话,请你更正过来。

2:中国人心理健康量表的内容 中国人心理健康量表包括10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各自包括8个项目,10个分量表的名称和包括的项目如下: (1)人际关系敏感 人际关系敏感分量表主要反映被试者人际关系敏感与紧张等。 人际关系敏感分量表包括10、14、23、31、49、53、71、79共8个项目。 (2)心理承受力差 心理承受力差分量表反映受试者容易感觉困难,容易受挫折,觉得学习与工作负担过重,难以承受,对环境脏、乱、差难以承受等。 心理承受力差分量表包括2、17、26、40、50、62、74、77、共8个项目。 (3)适应性差 适应性差分量表反映被试者对事、对人、对环境的不适应等问题。 适应性差分量表包括6、18、35、38、48、61、69、80共8个项目。 (4)心理不平衡 心理不平衡分量表表示被试者感到别人对自己不公平,抱怨自己赶不上别人,看到别人有成绩自己生气,自己出力不讨好,对比自己强的人不服气等。 心理不平衡分量表包括8、15、24、39、42、54、63、72共8个项目。 (5)情绪失调 情绪失调分量表反映被试者情绪不愉快、情绪不稳定与控制情绪差等问题。 情绪失调分量表包括1、13、22、37、45、52、57、65共8个项目。 ( 6 ) 焦虑 焦虑分量表反映受试者对许多事情心烦,预感有坏事情发生,无缘无故紧张、心理烦躁、担心自己有病等缘无故紧张、心理烦躁、担心自己有病等。 焦虑分量表包括4、20、28、34、47、58、67、70共8个项目。 (7)抑郁 抑郁分量表反映受试者情绪低落,感觉事情忧愁,对事情不感兴趣,对前途感觉没有希望,生活没意思等问题。

-6岁儿童心理与行为特征

6岁的孩子是最难应付的了。从4岁-5岁可以看出孩子有显著的进步;但是从5岁-6岁很多大人怀疑他们好像停止了成长似的。 孩子的成长过程宛如一座山,有小坡、也有大坡,而6岁的孩子就处在大坡的年龄,这对他们而言是个混乱期。一旦超越这种混乱期就会步入另一个转折点,在到7岁之前应该会变成一个较规矩的家庭教育优秀作文选写作指导">小学生。这是因为“小学”的新生活会发生很大的作用;但相反的,孩子与父母为了适应这个新的生活都会经历各种困难。 人们眼中的6岁儿通常是粗鲁而忙碌的。不论做什么事他们总是全力以赴,甚至有人阻挠他们玩游戏时,他们还会毫不客气地把对方赶走;因此有很多母亲会生气地说:“这个家就好像是小孩子个人的一样。” 6岁儿对别人的态度也显得傲慢无礼,5岁时的温柔似乎已经完全消失了。所以有些母亲不禁又摇头说:“这孩子真是越来越不像话了。”但是孩子高兴的时候还是很听话的,并非一直都难以应付。另外,他们与同伴之间的纠纷会急剧增加,也因此容易受到大孩子的排斥及比他年幼小孩子的畏惧。而且6岁儿的感觉很敏感,一点芝麻小事就耿耿于怀或产生不安的倾向。常会在白天因恐惧和不安而啼哭。因此很多小孩会因过于紧张和疲倦体重减轻很多,不论父母如何注意6岁儿,他还是有很多令人不解的地方。 善变的天使 6岁儿的心情常被称为“晴时多云偶阵雨”,前一刻还高高兴兴的,这会儿又马上因为一点芝麻小事而发脾气,尤其是被责备时情绪更为激动。 比如妹妹分到的蛋糕比他的大;正在专心堆积木时,被父亲的大衣不小心碰倒;或者叫妈妈时,妈妈未能即刻出现等,都是他发脾气的原因。 这时候大人可能会考虑以权威来纠正他们,但是这么做,对一个正在发脾气的小孩是不太有效的,因为他们根本听不进别人的话。要使孩子平静下来必须视儿童的个性而定,没有一定的方法。例如比较内向的孩子让他独处一会儿即能恢复平静;相反的,有些小孩一独处反而更闹得不要收拾,大人最好设法了解他们的个性与当时的心情。不过,不论是哪一类型的小孩,在他发脾气时恐怕没人可应付得了的。 重要的是,等他们的脾气平息下来以后,一定要让他们反省自己为何如此?如何才能防止?他发脾气时周遭的人有多难过……。大多数的6岁儿脾气一旦发过后,只要心平气和的告诉他,他都能承认并存有改过之心。 不过,尽管经常反省,6岁儿仍然有善变的情形而且产生极端的变化。比如,有时非常疼爱家中饲养的小狗,有时又把它扔在地上又踢又喊地说:“我要杀死你!”那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心情和行动缺乏控制能力,这上点和两岁儿的情形有点相似。

2017《心理、行为与文化》考试答案

《心理、行为与文化》期末考试 (为了方便大家查找答案,已将正确答案标红;下载文本后,用WPS或office 软件打开,利用里面的查找功能,将试题复制粘贴,点击查找,可快速找到答案)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一方面不要求回报的付出,另一方面可以不考虑还报的接受”是下面哪一类型交换的特点?() A、雇佣型交换 B、交易型交换 C、信用借贷型交换 D、单惠型交换 2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中,被称为“天伦”的关系不包括()。 A、父子关系 B、兄弟关系 C、夫妻关系 D、君臣关系 3心理文化学派认为,()是人类人生中最重要的集团。 A、自由结社 B、宗教集团 C、亲属体系 D、次级集团 4中国人的亲属关系形状是()。 A、点状 B、矩阵状 C、放射状 D、网状 5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中国人身上有沉重的人情负担 B、中国人有强烈的义务感

C、中国人倾向于逃避人情 D、人情负担过重会带来负面影响 6《论美国的民主》一书的作者是()。 A、哈耶克 B、卡尔.马克思 C、萨特 D、托克维尔 7以下不属于文明造物的是()。 A、物质造物 B、社会造物 C、观念造物 D、情感造物 8中国家庭推崇的形式是()。 A、大家庭 B、小家庭 C、组合家庭 D、混合家庭 9“基本人际状态”一说的提出者是()。 A、泰勒 B、弗洛伊德 C、滨口惠俊 D、许烺光 10对伦人主义价值观的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是伦人亲属关系的主旨 B、价值观是基于人的相互性而定的

C、推崇仁、义、礼、信 D、价值观是基于人的个体性而定的 11许氏假说的重点是()。 A、分析人类意识 B、从亲属关系研究国民性 C、次级集团的研究 D、家庭主轴及其属性分析 12集团按其复杂程度可以分为下面哪两类?() A、初级集团和高级集团 B、中级集团和高级集团 C、初级集团和次级集团 D、高级集团和次级集团 13家庭的功能不包括()。 A、生育功能 B、生产功能 C、补偿功能 D、消费功能 14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是()。 A、安全上的需要 B、尊重的需要 C、自我实现的需要 D、情感和归属的需要 15文化限制(满足)人的需要所需三系统不包括()。 A、输出输入系统

中国传统文化之茶文化相关语法和写作练习

中国传统文化之茶文化语法与写作练习 一、语法填空 As is known, China is a great country with a time-honored history and profound culture. While 1.(mention)Chinese culture, Chinese tea culture cannot be missed. It is the culture of making tea and drinking tea in China, which is 2.(difference) from that of Europe, Britain, and Japan. In China, drinking tea 3.(refer)as tasting tea, which not only means distinguishing the quality of tea, but also enjoying the pleasure of falling into the dream about life while drinking tea. A short retreat from a much busier life, make a cup of tea4.taste it in a quiet place on your own, not only relieving tiredness but also refreshing 5.(you) soul heartily. China is a country with a time-honored civilization, 6.is quite particular about ceremony and etiquette(礼节). When guests pay a visit, etiquette of making tea for guests is 7.(basic)required. When making tea, proper

中国人心理健康现状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心理健康对人生的幸福和成就以及对构建和谐社会所产生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但我国社会各阶层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本文对近年来我国不同社会人群心理健康调查,包括不同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变化情况、流行病学调查情况作一综述,并对中国人心理问题趋多的心理社会因素进行分析。 1 中国人心理健康的标准王登峰教授〔1〕认为心理健康至少要具备以下4个条件: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自我接受的能力、有理想有追求和保持常新的心态。黄希庭教授〔2〕认为心理健康是一个连续体,连续体的一端是最差的心理健康状态,即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状态,另一端是最佳的心理健康状态,即健全人格状态。根据中国文化特点,他认为可把中国健全人格者的标准归纳为:对世界抱开放态度,乐于学习和工作,不断吸取新经验;以正面的眼光看待他人,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以正面的态度看待自己,能自知、自尊、自我悦纳;以正面的态度看待过去、现在和未来,追求现实而高尚的生活目标;以正面的态度对待困难和挫折,能调控情绪,心境良好。总之,以辩证的态度对待世界、他人、自己、过去、现在和未来、顺境与逆境,是一个自立、自信、自尊、自强、幸福的进取者。 2 我国不同社会群体的心理健康现状2 1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从调查结果来看,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较为一般。黄希庭、郑涌〔3〕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全国6大区16所高校的5280名大学生的调查表明,22 4%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上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中,44 1%的有1项超标,最高超标的有9项。对178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其中度心理问题检出率为32 4%,重度心理问题检出率为7 8%〔4〕。某些特定大学生群体如新生、贫困生、高职学生以及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较为突出。可以说心理问题已经给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并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犯罪和意外死亡的首要问题。 2 2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对河南省高中生进行调查发现,处于中等焦虑水平的学生占77 80%,重度焦虑水平的学生占2 52%〔5〕;对北京市2万多名中学生跟踪调查显示,有轻度心理问题的占28%,中度的占

当下中国人的八大心态

当下中国人的八大心态 文/韩三奇 如果说,当下中国人生活在水深火热的煎熬之中,恐怕没有多少中国人反对。当世界的目光又一次聚焦到中国时,中国人没有感到骄傲与快乐,中国目前积累的财富,让任何一个国家都留下口水,可是,中国人却感到身心疲惫。看看当下中国人的八大心态: 1.拜金 拜金是资本社会典型的特征,大多数人的心灵被财物异化,拥有金钱已经不单单是为了吃饭穿衣之实用目的,金钱成为一个人价值观、信仰、理想、道德、亲情等一切人生内容的核心载体,它成为很多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 从官员到普通老百姓都在计算着自己的收入是不是一直在 增长,金钱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成为数字,而不是实用的交易工具。GDP必须天天向上,公司收入必须年年增长,而且为了GDP和收入,可以牺牲一切,比如矿工或员工的生命、水源、大气、身心健康等等。 越穷越光荣的时代已经彻底绝迹,金钱至上已经深入人心。普通人见面谈的最多的话题是收入多少,父母从内心最关心

孩子的收入高低,甚至拿收入高低跟别的孩子攀比,而很少关心孩子工作在外是否辛苦是否快乐,收入低的年轻人在父母、亲人、朋友面前抬不起头,亲情战胜不了金钱的诱惑。拜金心态掏空了整个人整个社会的灵魂,让人感受不到精神的活力,也让人活得没有尊严! 2.八卦玩世 “神马都是浮云”,是八卦玩世心态的典型写照。也就是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永恒的东西,一切都是过眼云烟,都是狗屁,及时行乐是王道,倒也无可厚非。 整个社会充斥着八卦思维,很多人每天打开网页的第一件事情,是看热闹。围观一些无聊的明星八卦,关注那些道听途说的花边新闻。鲁迅说过,如果你在大街上吐一口唾沫,然后蹲下来看,不大一会儿,一定会围过去很多人,看看你在看什么,他甚至可以忘掉自己手头的工作。 3.怨气冲天 大到社会,小到家庭,到处充斥着抱怨与不满情绪,各种对立情绪不断积聚。 家长抱怨孩子学习成绩不好,自己在教育上投入那么多,孩子却不争气。妻子嫌丈夫不努力提高家庭生活质量,丈夫怨妻子唠叨。学生抱怨老师打分低,老师指责学生不爱学习。

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分析南大第一次作业

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 ?农业文明: ?1、人对自然的亲近感; ?2、人对自然的顺应性,并对自然现象有敬畏之心; ?3、人的生活节奏及其方式跟随自然界的节奏和速度来变化; ?4、人的智慧在于调整人的自身与自然的关系。 ?工业文明: ?1、人远离自然,活在人造的环境中; ?2、人不停的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乃至破坏自然,让自然向人低头; ?3、人的生活自成系统,基本无需自然节奏的影响; ?4、人的智慧在于发明和创造,让自然中本没有的东西,不可能的东西变成可能。

如何用嵌套的视角理解儒家思想和中国人的心理、行为? ?答: ?用嵌入的观点来看待儒家思想,首先看到的是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儒家思想的重心是在官和家里面建立它的秩序。中国人的一生加本身就在家庭中,若能把家庭的秩序建立好,那么这个社会就是最稳定的社会。中国人是在家中生活,儒家思想将其一切重心都放在对家庭秩序的维系上,维系的核心是孝道。对孝进行扩展即儒家所关注的五伦关系。对家中秩序的遵守也会引起对官场秩序的遵从。儒家的重要性是在于儒家讨论官家的秩序。儒家的五伦包括:第一,最为重要的,是从孝的原始状态中建立的父子关系;第二伦即夫妻;第三伦,兄弟;第四伦,君臣; 第五伦,朋友。这就是第一个特点,即家庭成员的关系及其延伸。五伦关系的第二个特征是父子、夫妻、兄弟、君臣皆为不对等关系,只有朋友是对等关系。在一个重视秩序和等级秩序的社会,只有不对等的关系才能起到稳定秩序的作用。最后一个特点,因为有不对等关系,才在中国看到了权威的重要性。不对等导致中国社会是靠权威来建立秩序的。权威的两种分类:靠先天性建立的权威以及靠后天性建立的权威。先天性权威与后天性权威相比较,先天性权威在传统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上更占据主要的位置。中国人倾向于在先天性上建立权威,而今天受西方文明的影响,倾向于在社会性中增长权威,这便是反差。在此种层面上可以观察中国人的变化。

浅论中国传统文化之茶艺文化1

浅论中国传统文化之茶艺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且有着自身独特的传承性和多样性,而茶艺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一定的代表性。茶艺起源于中国流行与世界,茶叶被西方人称之为“东方的神奇树叶”。这足以体现茶叶及茶艺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 在田广林先生主编的《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说:“在我国固有的汉语言系统中“文化”是“文”与“化”这两个字的复合。”“文”最早可见于商代甲骨文,像身有花纹袒胸而立之人,后引申为各色交错的纹理,并进而引申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文德教化。“化”字出现较晚,不见于甲骨文,有改易变约,生成诸义。初指事物形态和性质的改变,后被引申用于教行,迁善等社会意义。 “文”“化”二字的复合使用,在春秋战国以后的《周易·贲卦·象传》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天文指天道运行的自然规律“人文”指人际之间纵横交织的社会关系,人伦规范和风土民情等而且在西汉刘向《说苑》中开始将“文”“化”二字正式合为一词,特别是在这本书的《指武》篇中有这样一句话“圣人治天下,先文德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夫下遇不移,纯德之所不能化,而后武力加焉。”。其后在晋人束皙的《补亡诗·由仪》中也有此类说法如“文化内辑,武功外悠”,不管意思是什么到从字面意思可解释为在国内必须以以文教化人民,在文不能教化的前提下对外需以武力对抗。所以在这里我们明显的可以看到在汉语系统中“文化”一词的本意是与武功、武力相对,指以

文德教化天下,这里既充满政治主张又有具体的伦理意义。所以在我国的这些传统文化茶文化作为一个不可或缺的,文化链条在传统文化中起着教化伦理的意义深厚颇远。中国人在饮茶过程中讲求的享受,对水、茶、器具、环境都有较高的要求;同时以茶培养、修炼自己的精神道德,在各种茶事活动中去协调人际关系,求得自己思想的自信、自省、也沟通彼此的情感,以茶雅志,以茶会友。茶本身存在着一种从形式到内容,从物质到精神,从人与物的直接关系到成为人际关系的媒介,逐渐形成传统东方文化一朵奇葩——中国茶文化。 一、茶文化的发展 在我国国饮茶的正式记载,要从《三国志》开始,才有较可靠的依据。此时茶饮仅流行于部分南方上流阶层间,一般社会对于茶饮抱持着存疑态度;而部分北方人尚不知茶为何物,嗜茶者多被视为“漏扈”、“水厄”、“酪奴”等轻蔑的字眼。 在北朝,达官贵人宴饮中有时也陈设茶饮,但多抱持着耻不复食的心态,只有江南残民至北朝投顺者,一时改不了在南方的喜好,因此仍习惯茶饮。一直到隋代南北统一,以迄大唐的太平盛世,渐渐南方的风尚,使嗜吃乳酪的胡人,也开始习惯茶饮。因嗜茶人口日增,风气逐渐形成,久之茶便成为日常大众化的饮料。此即为由尝试至肯定的过渡时期。当时出现几个承先启后的现象:第一、茶叶由最初的药用性质,至于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到了隋唐时代,茶已成为纯粹的饮料;第二、从原本要到人烟稀少的山区,到引进茶树于山坡地栽种,以茶谋利的茶农也逐渐有其重要的角色;第三、从原本不讲究焙

中国人心理行为试题

《中国人心理行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个体积极探索事物的认识倾向是()。 A、需要 B、动机 C、兴趣 D、理想 2、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 A、气质 B、性格 C、兴趣 D、能力 3、通俗心理学的关键是()。 A、确定其他人的一致的、基本的心理倾向的能力 B、确定其他人的稳定的、基本的心理倾向的能力 C、确定其他人的一致的、稳定的心理倾向的能力 D、确定其他人的一致的、一般的心理倾向的能力 4、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和发展起来的能力是()。 A、认知能力 B、操作能力 C、社交能力 D、模仿能力 5、()是指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即个体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形成,使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符合自我的期待。 A、印象形成 B、印象输入 C、印象输入 D、印象管理 6、他人在场,会影响助人行为。一般情况下,在场人数越多,助人行为()。 A、越少 B、迅速增加 C、越多 D、越难预测 7、霍兰德(E. P. Hollander,1976)认为社会心理学的历史按顺序可划分为()等三个阶段。 A、经验描述、实证分析与哲学思辨 B、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 C、哲学思辨、实证分析与经验描述 D、实证分析、经验描述与哲学思辨 8、台湾学者对中国人心理研究的一部著作是()。 A、丑陋的中国人 B、善良的中国人 C、你真的了解中国人吗 D、难以预测的中国人 9、把心理学带入管理的实验是()。 A、法国的群众心理学 B、英国的本能心理学 C、美国的霍桑试验 D、德国的民族心理 10、行为科学中认为()是研究的重心。 A、行为 B、人 C、心理 D、自然 11、()出现是中国人心理行为变化的另一重要影响因素。 A、工业文明 B、手机 C、电视 D、互联网 12、讲()的时候,中国人更多侧重于谈人的个体性行为。 A、脸 B、面子 C、小农经济 D、自然 13、讲面子的时候,中国人侧重在()领域。 A、自然 B、个体 C、社会关系 D、人际 14、中国社会遵从儒家思想,倡导的是()。 A、有脸有面 B、有脸无面 C、无脸无面 D、有面无脸

茶艺师茶道传统文化学习笔记

茶艺师茶道传统文化学习笔记 ★从哪些方面可以证明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 1.云贵高原是山茶科植物的分布中心。 2.云贵高原发现大量的野生大茶树。 3.云贵高原发现大量野生大茶树。 4.云贵高原发现茶籽化石。 5.茶树学名及一些国家对茶的称呼都与中国有关。 6.迄今考古发现的最早茶具在中国。 ★中国分为哪些大的茶区?西南茶区、华南茶区、江南茶区和江北茶区。 ★中国茶叶产业发展情况: ——茶园面积稳定增加,产量、产值快速增长 ——茶叶产品结构不断优化 ——茶叶销售屡创新高、优势产品得以体现 ——产品质量稳定提高,国际市场进一步扩大 ——产值增长较快,经济效益显著 ★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咖啡;可可;茶 ★中国茶叶出口必须实现的五个战略转移 1.从欠发达国家市场向发达国家市场转移 2.由绿茶出口一枝独秀向多茶类齐头并进的出口产品结构转移 3.从出口数量增长型向规模效益并举增长型转移 4.从出口中低档茶向中高档茶转移 5.从散装茶出口向小包装品牌茶出口转移 ★哪几个质量与安全问题是阻碍中国出口增长的核心因素 1.农药残留问题 2.稀土残留问题 3.重金属污染问题 4.氟、铝富集问题 5.微生物污染问题 ★茶产业未来的方向:茶叶深加工与终端产品开发 ★茶树的叶片有哪几种,分别有什么特点 鳞片:无叶柄,质地较硬,呈黄绿或棕褐色,表面有茸毛与蜡质,随着茶芽萌展,鳞片逐渐脱落。鱼叶:形似鱼鳞而得名。叶柄宽而扁平,叶缘一般无锯齿,或前端略有锯齿,侧脉不明显,叶形多呈倒卵形,叶尖圆钝。真叶:发育完全的叶片。 ★茶树的生育周期:幼苗期;幼年期;成年期;衰老期 ★茶树生长有“四喜四怕”的特性,具体内容是什么?喜光怕晒;喜温怕寒;喜湿怕涝;喜酸怕碱 ★茶树良种的标准 丰产性:比当地主要栽培品种增产15%以上。适制性:要适制当地的茶类,制茶品质优良。适应性:适宜种在高山,也适宜种在丘陵,对土壤的碱度也不过于严格。抗逆性:茶树的抵抗病虫害能力、抵御寒冷和干旱的能力要好。 ★茶树育种方法:系统选种、杂交育种、诱变育种、生物技术育种、多倍体育种、体细胞杂交育种、茶树组织培养育种 ★新建茶园一般需要经过规划设计、土地开垦、茶苗定植、幼龄茶园培育等工作步骤。 ★成龄生产茶园的常年管理工作要点:主要包括修剪、施肥、病虫害防治、茶叶采摘等。★绿茶初制工艺:鲜叶~杀青~揉捻~干燥。 ★红茶初制工艺:鲜叶~萎凋~揉捻~发酵~干燥。 ★乌龙茶初制工艺:鲜叶~萎凋~做青~炒青~揉捻~干燥。 ★茶叶贮藏的目的:是要保持茶叶固有的色香味形。 ★茶叶贮藏的原理:设法使茶叶充分保持干燥,尽量减少外界温度、湿度、氧气和阳光的影响,避免与带有异味的物品物接触,还要使茶叶不受挤压和撞击,以保持其原形、本色、真

中国人心理健康现状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心理健康对人生的幸福和成就以及对构建和谐社会所产生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但我国社会各阶层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本文对近年来我国不同社会人群心理健康调查,包括不同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变化情况、流行病学调查情况作一综述,并对中国人心理问题趋多的心理社会因素进行分析。 1 中国人心理健康的标准王登峰教授〔1〕认为心理健康至少要具备以下4个条件: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自我接受的能力、有理想有追求和保持常新的心态。黄希庭教授〔2〕认为心理健康是一个连续体,连续体的一端是最差的心理健康状态,即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状态,另一端是最佳的心理健康状态,即健全人格状态。根据中国文化特点,他认为可把中国健全人格者的标准归纳为:对世界抱开放态度,乐于学习和工作,不断吸取新经验;以正面的眼光看待他人,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以正面的态度看待自己,能自知、自尊、自我悦纳;以正面的态度看待过去、现在和未来,追求现实而高尚的生活目标;以正面的态度对待困难和挫折,能调控情绪,心境良好。总之,以辩证的态度对待世界、他人、自己、过去、现在和未来、顺境与逆境,是一个自立、自信、自尊、自强、幸福的进取者。 2 我国不同社会群体的心理健康现状2 1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从调查结果来看,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较为一般。黄希庭、郑涌〔3〕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全国6大区16所高校的5280名大学生的调查表明,224%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上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中,441%的有1项超标,最高超标的有9项。对178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其中度心理问题检出率为324%,重度心理问题检出率为78%〔4〕。某些特定大学生群体如新生、贫困生、高职学生以及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较为突出。可以说心理问题已经给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并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犯罪和意外死亡的首要问题。 2 2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对河南省高中生进行调查发现,处于中等焦虑水平的学生占7780%,重度焦虑水平的学生占252%〔5〕;对北京市2万多名中学生跟踪调查显示,有轻度心理问题的占28%,中度的占39%,重度的占01%〔6〕。对559名浙江省湖州市4~6年级小学生调查发现,心理问题的总检出率达229%〔7〕。某些特定中小学生群体如重点中学学生、农村中小学生、民族中学生、宏志班学生、辍学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2 3 幼儿的心理健康现状我国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不尽人意。对深圳市罗湖区3047名4~6岁幼儿调查发现,其行为问题的检出率达259%。另据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对上海市3000名4~5岁的幼儿心理健康调查显示,88%的幼儿有不良习惯,11%的幼儿情绪抑郁、自卑,58%的幼儿焦虑、紧张,20%的幼儿表现多动、坐立不安,25%的幼儿偏食,22%的幼儿性情古怪〔9〕。[!--empirenews.page--] 2 4 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为严重。1999年4月初,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10〕对辽宁省14个市、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的抽样检测结果表明,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9%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69%的教师自卑心理严重。另外,嫉妒情绪明显、焦虑水平偏高等也是较突出的问题。2005年对280名高校教师进行调查发现,心理问题检出率高达33%〔11〕。某些特定教师群体如农村中小学教师、高校女教师、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较为突出。2 5 军人、护士、运动员、企业家等社会群体的心理健康现状我国军人总体心理状况良好,但也有值得重视的心理问题,如与人交往时容易自卑、敏感、感到不被理解、感情易受伤害及对他人求全责备等。调查发现,50%以上的临床护士存在程度不等的头痛、腰痛、精力下降、神经过敏、内心过分担忧、记忆力减退、做事不放心、工作没有耐心等多种不健康的心理状况,而以记忆力减退、容易遗忘最为突出,占768%〔12〕。对河南省女运动员调查发现,躯体化、病态人格、抑郁、疑心分别为44%,31%,24%,24%,其他几项因子最低检出率

如何理解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解读

如何理解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 南京大学翟学伟教授 本课程的设置有八年时间,是中国高等学校最早开设的一门研究中国人与中国社会的课程,也可以说是中国有社会学系的学校中开设的唯一一门关于中国人与中国社会的专门性主题研究课程。本课程主要是从社会学的视角介绍和讨论中国人的性格特征和交往方式,重点是从本土研究的视角讲述中国人在其所处的中国社会与文化脉络中所形成的关系特征、运作方式及其对中国社会结构的影响。本课程内容涉及儒家思想、家族结构、人情面子及其心理特征和行为策略等,并力图通过跨文化的比较方法使学习者获得对中国人际关系的比较系统的认识。本课程与其他类似的课程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希望通过脉络观的视角来考察中国人的社会系统、关系运作与权力结构,以凸显中国人的行动路线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达到解读和认识中国人与中国社会之目的。以往研究中国人的视角,主要有儒家社会理论、人文学科和人类学研究,它们虽然各有自己的学术贡献,但也有明显的局限和缺陷。在批判性地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课程将提出一系列中国人与中国社会的命题,进而得出关于中国人行动的逻辑。 [第一章] 文化类型与中国文明的形态 一、不同文明的基本特征 1、农业文明的本质特点 A、人对自然的亲近; B、人对自然的顺应性,并对自然现象有敬畏之心; C、人的生活节奏及其方式跟随自然界的节奏和速度来变化; D、人的

智慧在于调整人自身与自然的关系。 2、工业文明的本质特质 A、人远离自然,活在人造的环境中;人的大多数生活资料来自于大规模的工业制造; B、人不停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乃至破坏自然,让自然想人低头; C、人的生活自成系统,基本无需自然节奏的影响; D、人的自毁在于发明和制造,让自然中本来没有的东西,不可鞥的东西变成可能。 3、中国人在文明进程中的心态 A、自从近代化依赖,开始有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 B、晚清开始,向西方学习技术,办实业,继而学习西方政治与社会制度,最后大量接受西方文化思; C、整个过程体现了对落后挨打的焦虑,赶超的急迫心情以及洗刷屈辱的决心; D、迅速的工业化与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成为时代的主题 4、中国人在现代文明进程中的问题 A、农村空巢化; B、农业土地的侵占与侵蚀; C、生活环境污染严重; D、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产生了极大的社会问题; E、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个人偏好发生深刻的改变。 [第二章] 认识中国人的几种途径 一、研究中国人的集中学术取向 1、人文取向

最新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之茶文化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之茶文化 (人文学院产业经济学张悦201001002) 据《神农本草经》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经》中说“茶之为饮, 发乎神农, 闻于鲁周公”从上可知茶叶是炎帝神农氏发现的,距今已有五千多年。西汉时, 饮茶已成为士大夫的一种时尚,魏晋以后,从种茶,制茶,饮茶在我国江南已相当普及,敬茶也成为江南待客的礼仪,茶叶作为一种饮料已被人们所钟爱。唐玄宗年间,被后人尊为茶圣的陆羽遍尝各地名茶,收集积累了不少有关茶术方面的资料,后隐居在浙江吴兴专心著述,终于写出了中国乃至世界第一专著《茶经》。 《茶经》分上、中下三卷,将茶的起源,性状,品质,产地,种植,采制,烹饮方法及茶具等,记述较为详尽。《茶经》的问世加快了茶叶知识的传播,对茶叶的生产贸易都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使民间千家万户都把茶列为“开门七件事”之一,将茶与柴米油盐等生活必需品相提并。中国的茶最初只是药用,后来慢慢的与文化以及时代的精神结合,才有了茶文化。陆羽的《茶经》还把精神追求和价值评判贯穿于茶事之中,把“精行俭德”作为茶道思想内涵,也就是说, 通过饮茶活动陶冶情操, 使自己成为具有美好的行为和俭朴高尚道德的人。这是在中国茶文化史上第一次把茶与人们的道德品质相联系, 体现了陆羽所倡导的茶道精神。“自从陆羽生人间, 人间相学事新茶。”宋代诗人梅尧臣以其简洁的诗句, 尽情讴歌了陆羽毕生精研茶艺探究茶道首创茶文化。 随着茶圣陆羽所倡导的品饮风习风靡一时, 在文人士大夫中大行其道, 人

们逐渐摒弃了“浑以烹之”、“与渝蔬而嚷者无异”的粗放式饮茶, 代之以程序相对固定的细品慢煎式的艺术品茶, 从而实现了从物质享受到精神愉悦的飞跃。 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主要是植根于中国古老的文化,独特的民族精神之中,中国茶文化的深厚底蕴, 以其蓬勃的生命力, 感染和熏陶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 并在这个古老文明的国度不断得到继承和发扬.茶与中国的风俗,诗歌,生活,甚至流传的宗教都产生了融合,影响深刻。茶文化的出现, 把人类的精神和智慧带到了更高的境界, 提高了人们的文化修养和艺术欣赏水平。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被朋友们称之为“别茶人”, 他可说是终生、终日与茶相伴. “起尝一碗茗,行读一行书”,“夜茶一两构, 秋吟三数声”,“或饮茶一盏,或吟诗一章”。在《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中,白居易写道“故情周匝向交亲,新茗分张及病身。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 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曲尘。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借茶描写了与李六郎中的深厚友谊。卢全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写道“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 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 平生不平,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 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这首诗对饮茶作了非常生动、贴切的描绘, 极富感染力。诗人每饮一碗, 都会有不同的感觉,彰显了饮茶的多层次感受。茶与诗歌的结合有很多的例子,如西晋·左思《娇女诗》中“心为茶荈剧,吹嘘对鼎”的诗句;张孟阳《登成都楼》中“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的诗句。据茶史家朱自振先生调查,自晋及清,我国咏及茶事的广义茶诗大约有一万七八千首。 有名的茶书(法)、茶画,虽然没有茶诗那么多,但其中传世佳作载入史册者

心理健康量表

心理健康量表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

⒈中国人心理健康量表的构成 中国人心理健康量表,共有80个评定项目,每一个项目都采用5级评分制。 (1)无:自觉无该项问题。 (2)轻度:自觉偶尔有该项问题。 (3)时有:自觉有该项症状,时有发生。 (4)经常:自觉有该项症状,经常发生。 (5)总是:自觉有该项症状,总是存在。 中国人心理健康量表,共有80个评定项目,可规类为10个因子。各因子所包含的项目如下: ①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包括10、14、23、31、49、53、71、79,共8项。该因子主要反映受试者人际关系方面的紧张、敏感等。(得分:) ②心理承受力差:包括2、17、26、40、50、62、74、77,共8项。该因子反映受试者,做事感觉困难,遇到困难、挫折灰心。觉得工作、学习负担重与难以完成。对待环境杂乱脏不能承受等等。(得分:) ③适应性差:包括6、18、35、38、48、61、69、80,共8项。该因子反映受试者对事情、环境、对人不适应等。(得分:) ④心理不平衡:包括8、15、24、39、42、54、63、72,共8项。该因子反映受试者感到别人对他不公平,抱怨自己赶不上别人,别人有成绩自己生气,自己出力不讨好,别人亏待自己,对自己强的人不服气。(得分:)

⑤情绪失调:包括1、13、22、37、45、52、57、65,共8项。该因子反映受试者情绪不稳定、心情不愉快、控制不住自己情绪等情绪问题。(得分:) ⑥焦虑:包括4、20、28、34、47、58、67、70,共8项。该因子反映受试者对许多事情心烦、预感有坏事发生,心理烦躁、无缘无故紧张、担心自己有病等焦虑症状(得分:)。 ⑦抑郁:包括7、12、21、27、33、55、59、66,共8项。该因子反映受试者情绪低落,对前途感觉无希望、疲劳、对事情不感兴趣,感到忧愁、生活无意思等抑郁症状。(得分:) ⑧敌对:包括3、11、30、41、44、51、76、78,共8项。该因子反映受试者喜欢与人争论,不能控制脾气,有摔东西的冲动,爱挑人毛病,爱刺激别人等敌对症状。(得分:) ⑨偏执:包括9、16、25、32、43、56、64、73,共8项。该因子反映受试者不信任人,固执己见,总认为别人背后议论自己和与自己作对,不能接受别人意见,我行我素等偏执症状。(得分:) ⑩躯体化:包括5、19、29、36、46、60、68、75,共8项。该因子反映受试者心理紧张,特别是情绪紧张产生的躯体不适或症状,例如手发抖,尿多,头痛,睡不好觉,胃不舒服,心跳加快等。(得分:) ⒉中国人心理健康量表 姓名:年班心理健康量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