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国影业发展对中国电影的启示

外国影业发展对中国电影的启示

外国影业发展对中国电影的启示
外国影业发展对中国电影的启示

外国影业发展对中国电影的启示

在全球化浪潮中,任何一个国家不可能不借鉴别国的优秀成果。在具体分析了我国电影的制片、发行、放映等环节后,我们有必要从全球的视角出发来考察中国电影业。事实上,各国电影业除了其自身独有的发展环境以外,也有一些共性的东西,如果将我国电影产业与其它国家的电影产业进行比较分析,就可以从中寻找差距、寻找对策、取长补短。

境外电影业的发展轨迹

世界电影产业诞生之日起就在不断地经历着变革,各国也因为其经济、制度、文化等因素而具有独特的发展轨迹。美国好莱坞已经成为全球电影业的霸主;法国作为电影诞生的国度,在电影艺术及产业的发展中均具有代表性;韩国电影近几年来突飞猛进,不仅在其国内已经取得了半数以上的市场,还开始逐步占领港台电影衰退之后所遗失的市场。

上述国家的电影产业相对而言比较发达,近几年来,面对美国电影的全球化扩张,法、韩也纷纷采取了许多相应的措施。下面将分别对它们的发展轨迹进行论述。

美国电影业的发展轨迹。几十年以来,美国好莱坞电影产业一直都是国际市场上的主导力量。据统计,现在全世界上映的电影大约有85%是好莱坞制造的。其电影制片的特点是大批量生产,以及因此派生出来的配方化、模式化、类型化。无数好莱坞电影其实都是在这种制片制度下,从流水线上生产出来。

好莱坞的发展史也就是美国电影的发展史。在一战前,大制片厂实际上已经控制了美国电影的生产、发行和放映的各个环节。1930年之后由于融资的需要,华尔街成为好莱坞的主要投资者。以摩根和洛克菲勒为主的几大财团掌握了好莱坞的经济命脉。从这时起,电影完全成了标准化的、有预算计划的大工业生产方式。在这一背景下,形成了好莱坞大制片厂的三大制度:分工制度、明星制度和制片人制度。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政治、社会层面的变化影响了一代美国人,也给好莱坞的电影带来了深刻的变化:首先是全面商业化,大众化;其次是形式和内容全面变化。从1980年起,制片人制度逐步消退,在电影决策过程中,影片销售人员的地位逐步突出,其重要性日益彰显,好莱坞走向了市场决定一切的道路。巨大的投入、收益与风险捆绑在一起,以及电影、电视、录像联手的市场运作新模式使得旧好莱坞开始真正瓦解;而金额市场的发育与完善使得好莱坞的兼并重组浪潮不断推进。这一趋势对好莱坞电影生产的影响是根本性的,它决定了美国电影从此确立“以大片生产为龙头,以影片为主业,全方位发展视听娱庆市管辖时,这位老实憨厚的山西男人才恍然大悟。影片的表现方式是局域化和碎片式的,而重庆直辖、三峡工程等重要讯息则是行政划分和公共服务体系变革等政府形象在电影这种传播媒介中的具体展现。此类影片在彰显创作者个人艺术诉求的同时把国家形象的新近表征以电影媒介的形式进行了国际化传播。

一些具有普世情怀但兼顾艺术批判力的优秀艺术片在国际视野中不断出现的同时,当下正在拍摄和即将上映的几部大制作影片在国际电影资源的整个层面所作的努力同样值得肯定。中国当下具有市场号召力和个人品牌的电影人对具有市场价值的电影资源积极有效的整合,在中国电影缺乏国际影响力的国际占有率的当下不失为进军国际市场的一个得力筹码。作为迄今投资最大的国产电影,《金陵十三钗》在力邀好莱坞一些明星克里斯蒂安·贝尔加盟之外,还整合了好莱坞视觉Base FX特效团队、日本的种田阳平美术指导团队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顶尖制作资源,这种策略对于影片踏入国际市场是大有裨益的。无独有偶,被称为好莱坞“双雄”的阿德里安·布劳迪(其凭借《钢琴师》获得第75届奥斯卡奖最佳男演员等多个奖项)和蒂姆·罗宾斯(好莱坞著名电影演员和制片人,凭借《神秘河》荣

获第76届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亦将加入冯小刚的新作《一九四二》的拍摄。此举,在微观层面,可以视为冯小刚个人创作的转型,而宏观层面,也是中国电影“走出去”工程的实质性步伐。

文化领域的体制改革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提供了与之相对的服务体系,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则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内在动力和活力源头。中国电影海外票房的稳固递增是政府服务体系之下的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重要表征,同时,中国电影国际化历程之于国家形象的建构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犹如海报之于一部影片,其“名片”的性质是不容忽视的。国家文化软实力同时也是政府的外在体现和形象来源,在世界格局不断变幻的国际竞争中,国家文化软实力俨然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表现出来的国际影响力和民族文化的感召力是主权国家占领国际竞争高地的核心因素之一。而以中国电影“走出去”工程为代表的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对外传播,虽然在总体实力和具体环节等诸多层面还不能与经济发展速度同步,来体现民族国家的国际形象,但是中国电影从业者在自己的领域内进行坚定的探索,以优秀的中国文化为先导,以现实主义的创作视角为准则,在艺术创新的同时,以积极的姿态和行之有效的市场策略充分地融入国际电影市场,在整合国家优质资源和电影的以及中国电影产品的海外推广等方面负载起传播国家形象和文化体制改革所建构的服务体系的文化使命.

近些年来,全世界电影工业都无法回避新媒体引发的观影方式的改变。好莱坞最早感受到这种威胁———去年以来,北美电影市场无论票房还是观影人数都持续下滑;而应对之道,就是砸更多的钱营造视觉奇观,凸显大银幕无可比拟的视觉优势,给观众一个非去电影院不可的理由。正因为这样,“3D +IMAX”成了今年好莱坞出品的标准配置。派拉蒙公司额外花费3000万美元来确保《变形金刚3》3D效果的完美。这样一来,整部影片的预算上升到1.95亿美元。而导演迈克尔·贝特地在影片上映前夕给观众写了一封信:“我恳请大家去最好的影院看这部电影的3D版。”在此同时,《加勒比海盗4》、《功夫熊猫2》以及《哈利波特7(下)》,也统统拍成了3D电影。

美国电影对别的国家而言既是一种巨大的挑战,也是学习的宝库。其对中国电影的借鉴意义是多方面的。除了市场决定一切的动作和资本导向型的电影生产模式以外,很重要的一点是把电影作为支柱产业发展,并以这样的指导思想提供相应的产业政策,使得电影成为美国的三大支柱业之一。

法国电影业的发展轨迹。法国是世界电影的摇篮。经过上百年的发展,目前法国已经成为一个电影大国。从二十年代的先锋主义电影运动到三十年代的法国诗意现实主义,无不体现着法国电影的创新精神。从1958年开始的“新浪潮”电影运动席卷了法国,它创造了

法国电影史和世界电影史的奇迹;不仅改变了法国电影的面貌,也改变了世界电影的面貌。“新浪潮”也作为一次电影运动而被载入史册。从1985年开始,法国电影市场受到了国电影的强力冲击,使其本土电影的市场占有率极度滑坡。在这样的情况下,法国电影能从境中走出来,能够维持一种较稳定和较繁荣的发展状况,并且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与好莱坞电影抗衡,主要是受益法国政府的电影政策。法国国家电影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2月中旬,法国院线共吸引观众1.91亿人次,连续第四年实现增长。虽然欧洲债务危机今年愈演愈烈,呈现向欧元区核心国家蔓延的趋势,但法国电影工业逆势上扬,延续在投资、票房收益和艺术成就等多个方面喜获丰收。据统计,今年法国最卖座的两部电影均为本土影片。法国电影的持续性发展与繁荣与法国政府对电影产业的长期扶持政策息息相关。法国对电影产业的扶持政策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实行电影资助制度,给电影艺术创作以财政保证。从1948年开始,法国财政法中便明确规定:法国电影工业享受电影扶植资金的支持。即采用票房预付款制度,规定国家电影中心可以从每张电影票中抽取11%的税金,形成两个主要资助基金:自动资金和选择资金,前者自动返回制作者,跟票房直接挂钩;后者主要是票房预付款制度,即国家电影中心预先支付给制片人影片预算的一部分资金(一般占5—6%),如果影片可以盈利,制片人需将所借资金还给国家电影中心,如果影片失败,制

片人则不必还钱。电影扶持政策的第二个环节就是“文化例外政策”,亦可称为“文化问题免议政策”,这项政策旨在表明文化产品,特别是电影———需要相当规模的投资的一种文化产品,与其他行业的产品不同。第三个环节就是用政策保证透明通畅的投资机制。近些年来,法国电影业加快了制片与发行国际化的步伐,提倡投资来源的多样化以尽量化解其投资风险。目前法国电影的集资渠道基本上可以分为本土制作人投资、电视台投资、外国投资等三种。法国电影投资机制的最大优点在于透明:法国在全国建立投资合同存放系统,实行电脑售票,投资人借助这些手段,可以对电影票房和电影的电视播放分成等硬指标进行严格监控,这无疑大大保护了投资人的利益,鼓励了投资人投资电影。此外,法国

电影业加快了制片与发行国际化的步伐,提倡投资来源的多样化,以尽量化解投资风险。除了实行上文所说的“文化例外政策”,法国对电影文化的保护采取了更加积极主动的措施。这些保护措施既是国家政策行为,又具有极其广泛的民众基础。比如法语保护政策、扶持青年创新型导演。

纵观法国电影的历史,创新引领着其电影的走向。在一个艺术品位很高、观众口味难以满足的国度里发展电影,需要更多创新。法国的电影让我们相信:真正的美是没有国界的。中国文化的沉淀和博大精深使得我们相信,中国并不缺乏这种美的传统,如果有创新精神和试验精神,中国电影的精品才会更多。

韩国电影业的的发展轨迹。韩国电影起步较晚。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韩国电影问世以来,主要电影制片公司和主要电影院都集中在忠武路,于是“忠武路”就成了韩国电影的摇篮,在1990年代中期之前也是韩国电影制作方的代名词。半个世纪以来,韩国电影以中小资本对抗好莱坞电影,勉强维持生产,但规模很小,竞争也很混乱。自五十年代至1990年代初,韩国电影工业基本上是以美国好莱坞电影消费市场的演变为主导的。1986年,韩国电影市场开放并开始进口外国影片,迅速成为继日本之后的亚洲第二大市场,一年即发行400部以上影片。其中100部影片为本土影片,300部是进口影片;仅好莱坞和香港两地的娱乐片即占70%多。八十年代,韩国大电影公司将利润由对本土电影的投资全面转向进口好莱坞电影。政府虽然制定了“电影放映限额制”,但好莱坞利用美韩贸易谈判的机会,强制韩政府采取自由化的电影政策。美国电影公司不须经过垄断进口的韩国电影公司,长驱直入韩国市场。1990年代以后,韩国电影才开始真正崛起。在韩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现代、大宇、三星等韩国大财团纷纷投资电影业。他们首先买断版权,继而进入影院的运营、制作、流通、配送等相关环节,参与步骤比较有序。1994-1996年间,韩国各大企业在电影业的投资蓬勃发展,完全激活了电影市场。电影制作体系迅速分化,出现了四种不同的电影制作体系:原有的忠武路制片方式,独立制片人制,大企业直接制作方式以及独立电影。

1997年至今。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很多大企业自身难保,对电影的投入迅速减少,并且纷纷退出了电影业。随着大财阀的地位下降,政府开始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尤其是风险投资。1997年以后,韩国通商事业部宣布电影业及相关产业属于风险投资产业。这意味着电影融资比较容易,并且享受减免税等优惠待遇。风险投资公司迅速占据了大企业撤资后的空缺。他们带来全新的投资概念,同时引导独立制作公司制作题材更为集中的片子,并加强营销概念,电影市场日趋专业化。政府的强力扶持使得韩国的电影迅速崛起,成为亚洲电影的奇迹。

一个国家的电影之所以形成影响力,首要就在于电影本身带有很强的本土属性,韩国电影的本土属性无疑成就其影响力。一个国家的电影缺乏属性的支撑,必然是没有生命力的模仿产物。韩国电影在经历模仿的过程中逐渐也形成了自身的属性,自然会推动韩国电影在九十年代之后成为亚洲电影的顶峰。韩国电影给中国电影的启示是对电影消费习惯的培养,虽然这种消费的培养有过多的行政色彩,但是客观上培育了本土的电影市场,从而促进了电影产业的迅速发展。

中外电影发展历程的比较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是客观事实,要承认差距。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不同,在此基础上各国电影经济的发展模式也各不相同。美国电影是建立在美国的社会经济水平之上的,这使得美国的电影产业迅速成为一个资本密集型和资金导向型的行业,并成为美国经济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韩国电影票房的奇迹,与其观众对本土电影的热爱和参与是分不开的,这也是政府充分利用民众的爱国热情,有目的地培育民众电影消费习惯。中国目前处于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时期。资料显示,1979年中国大陆生产的影片只有50多部,但观众人次达到了279亿,平均每天有7千万人次的观众看电影,创造了前无古人的历史记录。到了80年代中期,电影的观众人次开始大幅下降,虽然1995年中国电影业有了变革,但这种上升趋势并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现如今是130亿元,不到20亿美元,这是2011年中国电影的总票房,如果暂且将总票房中进口片的收入不算的话,国产电影多做了“炮灰”。但即便倒下去一大片投资人,还会有千万个投资人前赴后继,因为从100亿到130亿,连续五年的30%的增速使电影产业成为文化产业中最备受关注的一个板块。中国拥有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有13亿潜在观众。因此,中国电影市场的潜力是极其庞大的。伴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人民有强烈的精神文明需求。据一份观众调查显示,观众认为内地电影不景气的首要原因是“影片质量恶劣”。可见,不是中国的观众不喜爱看电影,而是缺乏质量高的影片。我们要承认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阶段,并在这个事实的基础上发展我国的电影产业。

深厚的文化传统是电影发展的源泉。

电影首先是一种文化,各国电影的交流与竞争也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与对抗。一种电影文化的背后总是站立着一个民族国家的整体形象。当文化成为一种产业以后,其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相互重叠。好莱坞的扩张,就是美国商业价值体系的扩张。法国电影的艺术性和法国独特的文化传统使得法国的电影在好莱坞的冲击下仍然有其发展空间,并形成了其独特的发展轨迹。相对于法国来说,韩国的民族文化特色的含容性,使本国电影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内长期被好莱坞占据的原因之一。

对于中国电影来说,最显而易见的优势就在于自己有着完全不同于美国和其它西方国家的悠久而且渗透现代生活各个层面的文化传统。中国电影如果能够创造性地利用中国文化的传统资源———不仅是题材的资源,而且也是价值观、审美观的资源———那么,中国电影不仅可以在国内的电影市场获得广泛的赞誉,而且在亚洲和世界华人电影市场,乃至全球华语文化圈中获得崇高的地位和文化认同感。政府的支持已成为各国电影产业的共性。从世界电影的发展历程来看,各国政府无一例外地对本国的电影产业实施了扶持和保护政策。虽然美国的电影产业相当发达,但是美国政府为了给好莱坞电影创造市场准入的条件,不惜采取一些不同凡响的外交手段、甚至政治和贸易惩罚手段来扩展美国电影的境外市场。法国电影在“文化例外政策”的指引下,通过国家电影中心对电影生产的调控,以及电视台、民间影视投资公司等多种渠道的资助,电影产业得到了国家的保护。此外,还利用减免税的优惠、财政收入来支持电影艺术创作。韩国更是政府保护电影产业的典范:1966年开始实行的电影放映限额制度规定每家影院每年至少放映146天的本国电影。此外,为振兴民族电影,韩国政府在90年代以后至少三度启动政策调控:初期为鼓励大财团进入电影界制定了减免税收的电影振兴政策;实行抵押版权的融资制度;将电影业列入风险投资行业,并给予了政策支持。

产业规划和政策是影响今后电影产业发展的长期动力。各国的电影发展有不同或者相同之处,透过表面的比较,我们从产业经济学和国民经济学的角度看电影产业的发展似乎更加理性。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美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内需拉动的,而服务业是拉动内需的主要动力。以此为基础,美国把电影产业发展成为资本密集型、资金导向型的产业,成为三大支柱产业之一。而其它国家无论如何实施政策保护,都无法和美国相比。近些年来,法

国、韩国等国也开始重点发展服务业,这也是其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以适应竞争的结果。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电影产业作为各国拉动内需的重要产业,颇有现实的借鉴意义。在中国这个面临资源短缺和环境的压力、而又拥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国度,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对资源依存度低的传媒文化产业,将是中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而作为电影这一集文化、艺术与娱乐于一身的产业,正面临着转型,市场前景巨大,可以说是文化产业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的“钻石矿”之一,未来很有可能成为中国内需增长动力的新引擎之一。

中国电影的现状及未来发展

中国电影的现状及未来发展 摘要:随着国内娱乐产业的发展,中国电影文化产业正在不断改进与提高。电影正逐渐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家家户户把看电影当成一种放松的最佳途径。我国电影产业正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数量的激增以及技术的迅猛发展让中国电影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获得了不错的成绩。本文针对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现时状况以及未来发展的预计做了一定的分析,并对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提出一定的建议。 一、中国电影的发展简史 从1905年中国出现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到如今的2015年,中国电影的百年历程虽然颇为艰辛,但却是极有价值的。第一代电影人的出现,使他们成为了中国电影的拓荒者。黑白默片虽然在表演上依旧留有舞台剧的表演痕迹,拍摄时沿用戏剧舞台的一套办法,摄影机基本固定,电影镜头的景别变化不大,在内容上难免浅陋芜杂,艺术上也较幼稚,具有实验性特征,但其拓荒作用功不可没。三四十年代,中国电影由萌芽阶段逐渐过渡到了起步阶段,迎来了中国电影的第一个“黄金时代”。“第二代电影人”的突出贡献是完成了中国电影从默片到有声片的转变。在艺术上,他们最大的特点是写实主义,同时,注意把“写实”和电影化结合起来,逐渐摆脱舞台的局限,充分发挥电影艺术之长。建国后走上影坛的导演艺术家,人称中国电影导演的“第三代”。他们在遵循现实主义原则表现生活的本质,深入展现矛盾冲突,以及在民族风格、地方特色、艺术意蕴等方面,都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使中国电影进入了“春华秋实两辉煌”的时代。而紧接着,在夹缝中生存的第四代电影人,虽然总是笼罩着淡淡的哀愁和沉沉的相思,但他们的作品在这一时期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改革开放之后,第五代电影人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尽管人数不多,却给中国影坛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波。而现在,第六代电影人横空出世,他们带着年轻新潮的思想,力图在电影界闯出一片天。 中国电影这是在这六代电影人的步步努力推动下,才逐渐走向了今日的蓬勃发展。 二、中国电影的现状及问题 目前,中国电影市场出现典型的“大片救市”特征,电影票房收入多集中于少数的几部影片,特别是大片。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市场一直比较萧条,直到2002年张艺谋所拍大片《英雄》上市,当年《英雄》票房收入达到了2.5亿元,这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让很多人看到中国人拍大片也能赚钱,于是很多人开始投资拍大片。到了2004年,中国电影产业出现了由大片推动的繁荣的发展态势。我认为中国电影大片主要呈现5大特征:题材封闭化(故事情节多与现实生活脱节,经常是自说自话)、故事幼稚化(有些故事情节已经幼稚到侮辱观众智商的地步,特别是一些历史剧,漏洞百出,台词“穿越”)、视觉平面化(很多大片片面追求视觉效果,而“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无法提供给观众任何精神营养)、审美低俗化(主题低俗化,充满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等很多负面的内容;场景也低俗化,很多影片为了追求震撼效果,一再突破观众的审美底线,充斥着暴力、色情的画面)、营销过度化(很多大片炒作过度)。在这里,我要特别谈谈炒作过度的话题。有人曾经说:“如果一个国家的精神文化产品比如电影,像股票一样一味通过炒作就能得到升值的话,便是一个国家电影文化悲哀的开始。”我们现在应该对过度炒作引起足够重视,毕竟电影不是物质产品,它是精神文化产品,如果电影的票房收入与其本身质量没有多大联系的话,这个市场就真的乱套了。我们现在电影市场不健康的表现之一就是很多电影都是“一锤子买卖”,不管三七二十一,把人先“骗”进电影院再说,而鲜有电影能拍得了续集,所以说,我国目前电影产业还没有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 其次,文艺片不能获得国内观众的青睐。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消息,某某影片获得了某某国际上的大奖,但是在国内上映后票房却不容乐观。观众看完后都反映看不懂,不明白在说什么,转而又投向那些所谓的高成本大制作的电影。对我而言,看电影的目的不仅在于放松

论中国电影的发展特征及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64087858.html, 论中国电影的发展特征及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的影响 作者:邱慧 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7年第01期 摘要:中国电影在最近几年得到了飞速发展,票房收入节节攀升,同时,当代中国电影 还是有太过执迷影像和外表的倾向,这对于电影反映现实、抒情表意的连贯性会有一定的破坏,而且也影响了电影中深邃思想的传达。作为大众文化的电影应该努力保持自己的传统优势,同时也要克服自身发展中产生的诸多问题,在潜移默化中帮助他们提升思想境界,为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关键词:中国电影;文化建设;内容创建;视觉奇观 作为大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电影是电影媒介建构的生活、技术与艺术相融合的表意符码系统,是20世纪人类科技发展的成果。特别是近几年来,中国电影得到了飞速发展,票房收 入节节攀升,下面笔者将就当代中国电影文化的总体特征进行介绍。 一、中国电影文化的个性特征 (一)叙事类型化非常明显 类型化电影①一般都是在电影市场中已经比较成功的形式,创作者按照那种已经比较成功形式的创作套路进行创作,除了赋予主人公非常具体的细节不一样,其他的基本都差不多,因为这样做可以保证基本的票房收入和观众口碑,投资者一般不会担太大的风险,观众虽然讨厌千篇一律的电影,但他们确实也很难在短时间里对超出经验范围的陌生事物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从电影拍摄的形式和内容上说,我国现有的影片类型主要有爱情片、战争片、武侠片、惊悚片、科幻片、家庭伦理片、警匪片、灾难片等等,这其中武侠片和爱情片是在我国发展比较成熟的两种类型影片,比如《我的特工爷爷》《功夫3D》《一代宗师》等都属于武侠片,武 侠片中大都包含三个元素,那就是“武、侠、传奇”,武是指武打场面,演员令人眼花缭乱的打斗场面往往是最能吸引观众的地方,“侠”“是指“侠客精神”,为别人打抱不平的英雄气质,这 是驱动影片叙事的动力所在,而“传奇”就是描述武侠片中离奇的情节。此外爱情片也是我国电影市场中常见的题材,比如《分手大师》《后会无期》《匆匆那年》等,大都是讲述男女主人公经过重重磨难最后终于修成正果的故事,这些故事的梗概和框架大都类似。 当然类型化也并不是僵化、停滞的,当某种类型在市场不再火热后,破坏性的模仿就会出现,一些电影人就会在原有类型电影的基础上进行局部的创新,让类型片焕发出新的光彩。比如2013年冯小刚导演的电影的《私人定制》票房收入虽然一路走高,但它却遭到了观影人的

美国电影对中国电影的影响.doc

美国电影对中国电影的影响 电影是现代艺术的重要载体,是一种综合艺术。说到电影的起源,如果你问一位美国人,他会告诉你是爱迪生;如果你问法国人他则会告诉你是卢米埃尔兄弟。其实两个答案都没有错,但世界上较为公认的则是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发明了电影。 美国的电影可追述到1893年爱迪生发明电影视镜并创建“囚车”摄影场,这个可以看作美国电影的开始,随后美国电影开始了飞速的发展。19世界末到二十世纪初,美国工业的迅速发展和中下层居民的急剧增多,电影成为适应城市平民需要的一种大众娱乐,当1905年镍币影院的出现和迅速普及,美国电影迎来了黄金时代。随后当黄金时代的结束美国电影转入了微型影院、艺术影院、汽车影院。同时独立制片及实验电影有了发展。在美国好莱坞类型电影的黄金时代,喜剧片、歌舞片、西部片、爱情片、强盗片等,每一种类型电影占据一块电影市场,吸引一批观众,异彩纷呈的好莱坞电影世界征服了全世界的电影观众 中国电影相比则逊于美国电影的发展。自电影由欧洲传入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在中国放映的电影大部分是外国片。1905年中国最早的电影《定军山》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民族电影的开始,在接下来的岁月里,中国的民族电影是在引进的西方的电影技术、意识形态、艺术手段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壮大的。而这其中美国电影无论从思想还是电影拍摄技术及内容都对中国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1949年中国电影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一项之前,美国好莱坞电影完全占据着中国电影市场。上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受好莱坞浪漫爱情片影响,出现了一系列才子佳人的电影,虽然数目众多,但其类型和内容完全照搬好莱坞电影,没有形成自己的类型模式。建国后,电影成为宣传党的政策的工具,这一时期虽然出现了一些让人耳熟能详的战争片、反特片等影片,但仍不是纯粹中国类型的电影。 西部片是好莱坞最成功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影片,这给中国影片极大影

论美国崛起的原因以及对中国的启示

美国崛起之路对中国的启示 ——对美国历史上贸易保护和自由贸易之争的思考 自从资本主义降生以来,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主义之争始终是各国不同政治经济派别分歧的重要成份。随着时代的变迁,一国可能从主张自由贸易转向贸易保护,也可能从贸易保护转向自由贸易。一般来,在国际经济危机时期,贸易保护的声音往往抬头;而在繁荣时期,自由贸易又容易成为潮流。对于强国来说,自由贸易是占领弱国市场,打败弱国企业的旗帜;对于弱国来说,贸易保护是抵御市场强权,发展民族工业的盾牌。当一国从弱变强时,它就会开始赞同自由贸易;反之,当一国由强变弱时,它又会回到贸易保护主义路线上去。可以说,美国的历史就是根据本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力量强弱交替运用贸易保护和自由贸易两种主张的历史,而美国也正是因此才从一个殖民地国家变为世界第一流的强国。不仅如此,由于英国力图保持世界工场的地位,美国运用贸易保护手段曾遇到很大的阻力。如果不是英国炮舰调动了美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激情,美国很难实施贸易保护政策。如果不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也许今天的美国也许就如同南美洲的巴西、阿根廷一样,徒有广袤的土地、丰富的资源,却仍受发达工业国的控制和掠夺,仍然贫穷落后。因此,对于今天追求强大的中国来说,破解南北美洲不同历史命运的奥秘,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一、禁运催生了美国制造业1781年10月,英军将领康沃利斯于约克敦投降。1783年,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但是独立战争的胜利并没有自然而然地带来繁荣和发展。独立战争期间,由于对英贸易的滞阻,北美的制造业得到了一定发展,但从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看则仍远落后于英国。战争结束后,英国利用自身强大的制造业和商业优势,一方面对美国的出口实施严厉的商业限制,包括禁止美国货进入西印度群岛;另一方面则向美国大量倾销英国货。独立前夕,北美平均每年运往英国的生铁为3929吨,1791年下降为797吨[1]。烟草、稻米、蓝靛等大宗农产品的出口也大幅度下降,由此带累商业和航海业停滞,造船业衰落。据统计,从1784年到1786年,美国从英国进口的货物总值约为760万英镑,而同期美国向英国出口则仅为249万英镑,逆差高达521万英镑[2]。出口萎缩、市场缩小,使价格大幅下跌,商人、农场主纷纷破产,债务链条破裂,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动荡,许多地方爆发了农民起义,最著名是的谢司起义[3]。在美国史上,1781年至1789年被称为“危机时期”[4]。从竞争的观点来看,其实质是英国挟裹着其市场竞争的强者优势对新独立的弱小的美国进行打击,以经济殖民来代替政治、军事殖民。危机给美国上层社会带来了广泛的冲击,“美国向何处去”一时成为报纸和小册子所讨论的焦点。在一片喧嚣声中,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主义的两大声音至今仍清晰可辨。推崇自由贸易多为南部大种植园主、北部大商人。在危机时期,南部大种植园主兼并了大量小农的土地,巩固了竞争地位,他们虽然对英国限制出口不满,却得益于优质廉价的工业品。因此他们主张自由贸易,一方面要求英国取消出口限制,另一方面试图摆脱英国的商业垄断,开拓南欧、

中国电影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

中国电影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 摘要:这几年来,中国的电影文化业正在改进和提高,电影正在成为社会文化舆论的中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我国电影产业正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一方面,中式大片在产量和社会效果两方面都越来越好,重新赢得国内观众的信任;另一方面,它在海外市场的拓展也出现持续上升趋势,对于推广我国文化价值体系及其软实力起到积极作用。本文通过对中国电影现状的阐述,分析现今中国电影的优势和危机,然后据此引出对未来发展的思考。 正文: 一.中国电影的现状简介 (一)中国电影的发展 中国电影的百年历程,虽然走得颇为艰辛,但毕竟还是很有价值的。从1905年中国电影的诞生,到第一代电影人的长成;从第二代的东方美学电影,到第三代电影人对民族电影的艰苦探索;从“淡淡的哀愁”和“沉沉的相思”笼罩下的第四代电影人,到横空出世雄心勃勃地扛起家国重担的第五代,再到如今关注个体自我的第六代电影人,他们所做出的努力都经过了时间与人们挑剔的评价,得到了公众的认同。 这几年,大家可以明显感觉到,电影正越来越多,电影市场也越来越“热”。近十年来中国电影频频在各大国际电影节上亮相,让国际电影人和各国观众逐渐从知道中国电影到了解中国电影,再到关注中国电影,到现在喜欢中国电影。这些明显而迅速的变化,说明了目前中国电影市场呈现出了繁荣的景象。从近期几部电影的高票房也可看出电影市场的火热,从创下最高票房纪录12.6亿的《泰囧》到同样突破12亿票房的《西游降魔》,再到这两天票房持续增长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让人不禁惊呼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迅速。来自中国国家新闻

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的数据显示,截至5月12日,今年中国内地电影票房超过81亿元,同比增长39%。这些数据无疑给业界打了一剂强心针,现在国产电影的发展处于上升阶段,大量资本正往里涌。 (二)现今中国电影的危机 首先是电影题材缺乏创意,喜欢翻拍和跟风。近年来,不管是电影还是电视剧,都掀起了一场翻拍狂潮。这其中就形成出了“翻拍成败两重天”的局面。比如成功翻拍的《画皮》,其取材于《聊斋志异》,多次被搬上大屏幕,有分悦版的、温情恐怖版的,题材虽好但是看多了不免感到乏味。除此之外,中国电影还喜欢跟风拍摄,有一个题材的电影大热之后便一窝蜂的出现好多质量上良莠不齐的相同题材的电影,比如去年的小成本电影《失恋33天》引发观影热潮后,今年电影市场上便出现许多类似的爱情题材的小清新的电影,就像最近上映的《分手合约》便是其中之一。 其次是中国电影畸形的商业化。人们说中国电影的现状是商业片庸俗化,艺术片低调话。现今中国电影产业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 导演都开始拍摄商业大片,植入的广告日益泛滥,这引起了许多观众的反感。2002年创下205亿票房的《英雄》拉开了当下国产大片营销产业的序幕。为了争取高票房,越来越多的导演选择用明星来造势,用宏大的场景来吸引观众,而忽略了电影的本身。除了各种叫座不叫好的商业大片之外,影片中越来越多的广告植入也让人诟病。实际上和好莱坞的广告产业相比,中国电影的植入广告无论是数量还是市场份额,都是小巫见大巫。但即使这种“小巫”,观众认为中国电影过度商业化,拼命追求经济效益,置观众于不顾的感受,从而产生逆反心理。但实际上这种混乱无序的状态恰好说明,中国电影看上去很商业化,其实离真正成熟的商业化还差得很远。 最后便是中国的电影渐渐的脱离了中国传统文化。现在的中国电影的一个趋势,就是西化严重,脱离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作。电影是一门离不开科技更新的艺术,对于西方发达的科技,我们应该借鉴。可是我们应该明确的是,我们引用的是他们的科技,借鉴的是他们的技术和方法,我们的电影故事还应该是我们自己的故事。中国大地上的故事,需要中国电影人们用影像抒写的还很多,又何必非得要中国人穿上西方人的外套像个小丑似的扮演他们的悲欢离合呢?中国电影更多面向的是中国观众,所以应该选择中国人的审美、娱乐取向,而不是一味讨好西

中国电影现状与未来发展的思考

世界电影史 摘要:中国——作为一个崛起的大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攀升。人们的文化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电影作为当代文化的载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进入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有了新的发展,每年一度的金鸡奖、华表奖、百花奖、金鹿奖等评选出的多部优秀影片,使我们感受到了中国电影的非凡进步。这不仅仅延续了原来的经验和传统,同时也有当代人的开拓,创新。本文通过对中国电影现状的阐述,分析现今中国电影的优势和危机,然后据此引出对未来发展的思考。 一.中国电影的现状简介 (一) 现今中国电影的危机 1.电影题材缺乏创意,喜欢翻拍 近年来,不管是电影还是电视剧,都掀起了一场翻拍狂潮。这其中就形成出了“翻拍成败两重天”的局面。比如成功翻拍的《画皮》,其取材于《聊斋志异》、,多次被搬上大屏幕,有分悦版的、温情恐怖版的,但是赵薇,陈坤等大牌明星主演的《画皮》仍大获成功。当然还有由《刺马》翻拍的《投名状》等。失败片中的《唐伯虎点秋香2》,被称为“搞笑不足,雷人有余”,还有翻拍《偷听女人心》的《我知女人心》,不仅照单全收原版的缺陷,而且在本土化过程中又添硬伤。新片不断,翻拍不止,翻拍片到底能否超越老片,这仍然有待考证,但是这种做法无疑展现出了国内电影人缺乏必要的创意。 2.中国电影畸形的商业化 人们说中国电影的现状是商业片庸俗化,艺术片低调话。现今中国电影产业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导演都开始拍摄商业大片,植入的广告日益泛滥,这引起了许多观众的反感。比如冯小刚的影片植入广告就很多,《非诚勿扰2》更是如此,有观众开玩笑说:“不是看电影顺带看广告,而是看广告顺带看电影。”还有的人在看电影的时候专门是数广告的。甚至《唐山大地震》的植入广告都达到1个亿,很多观众指责此举严重降低了该片的诚意度。实际上和好莱坞的广告产业相比,中国电影的植入广告无论是数量还是市场份额,都是小巫见大巫。但即使这种“小巫”,观众认为中国电影过度商业化,拼命追求经济效益,置观众于不顾的感受,从而产生逆反心理。但实际上这种混乱无序的状态恰好说明,中国电影看上去很商业化,其实离真正成熟的商业化还差得很远。 3. 对现实题材存在胆怯心理

《《流浪地球》这部中国科幻电影具有哪些特点》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里,一部电影不仅引发观影热潮,而且成为舆论焦点。这就是票房已经突破30亿的《流浪地球》。 电影讲的是太阳将要发生叫“氦闪”的剧烈爆炸,人类在地球表面上装满发动机,推动这个星球去往比邻星系。电影的故事,正是发生在这一段旅程中。设想一下,人类带着地球在宇宙流浪,距离将以4.3光年为计、时间将以2500年为计,一代人都不过是一瞬间。人类带着地球在宇宙流浪,这真可谓是星辰大海的征途,期间该有多少的惊心动魄!如果说漫威的宇宙是多时空的超级英雄,星球大战的宇宙是翻版的地球政治,充满幻想的趣味;那么《流浪地球》的宇宙,则是一种时间性的宇宙、发展着的宇宙,更能体现人类的灵长、也更具有科学的色彩。 我们有理由期待,今后在大屏幕上,能看到移民中“飞船派 ...”和 “地球派 ...”的争吵,能看到地球冲出太阳系后的漫长漂泊,能看到这个想象家园中社会、文化、心理和伦理的改变,也能看到人类在壮丽的宇宙迎接文明的又一次曙光。《星球大战》已经拍了10部,《异形》系列也已经有8部,《流浪地球》能否成为一个系列的开启呢?从这个角度看,说这个电影开启了一个新的电影世界,倒也不算过誉。 在电影《流浪地球》中,我们能看到许多不同于美式科幻片的元素。在春节的北京地下城,街头张贴着“福”字,孩子们穿着蓝白相间的校服,课堂上朗读朱自清的《春》,而冰封的大地上,济宁、上

海、杭州的路标宛然。甚至是对“流浪”与“回家”这一组关系的理解,都充满了中国式的对家的向往、对故土的眷恋——比如,西方科幻经典《银河系漫游指南》中,地球在一开始就被爆破;而《流浪地球》中,面对危机的人类竟然带着地球这个家园一起逃亡。这或许也是很多人对这样一部电影开启的世界更为期待的原因——我们期待能看到更多中国价值、东方理念,在人类想象力的疆域里延伸,在更为极端与特殊的情况下处理人类面临的永恒拷问。 就像刘慈欣所说,今天的中国有着强烈的“未来感”。科技创新的“中国浪潮”让世界侧目,也打开了中国人对于科学的认知。有评论认为,“中国科幻成功实践是改革开放40年科技巨大进步带动的瓜熟蒂落,更源于一批对未来与人类命运充满想象和热情的创作者的笔耕不辍”,这让中国科幻电影的创作有可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为世界的科幻文艺创作提供中国经验和中国故事。 ——选自人民日报:《流浪地球》争论意味着更高的期待(有删改)文本二: 围绕《流浪地球》,人们主要讨论了三个有趣的问题:第一,非西方主体能否实质性的参与全球宏大叙事的主线,并做出无法被否认的贡献,简而言之,就是,非西方能否成为主体之一;第二,欧美国家事实上长期垄断的叙事结构和话语体系,能否被后来者在主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进行超越;第三,中国是否可以在想象空间里领先一步,做出一些超越自身当前实力的“丰功伟绩”,包括使用科幻的方式。 这场讨论的出现,是偶然的,因为没人知道《流浪地球》这片子

美国崛起对中国启示

美国崛起中的种种因素对我国现代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借鉴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我认为美国崛起对中国启示如下: 1、美国强调依法治国,有着相对完善的法律体系。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国家强大的根本,我们现阶段的中心任务是进行全面的经济建设,这需要有强大的法律保障,为经济的发展扫除障碍。依法治国,有利于社会的安宁和稳定,亦可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优良的环境氛 2走的都是先经济后政治的路线,美国在经济领先世界半个多世纪后才扛起世界领袖的大旗,中国经过改革开放后近3 0 年的发展虽然拥有可观的整体经济实力,而且是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但仍然抱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着眼于国内的建设,并且认为自己只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我要求作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决不能因为个别经济指标跃居世界第一就沾沾自喜甚至狂妄自大 3、不断调整适合国情的国策与政策,要随时调整自己的国策,发展经济,增强实力。社会制度、外交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都是影响国家实力的重要因素。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应以更广阔的视野观察世界、观察中国,既增强信心和机遇意识,充分把握住重要战略机遇期,也要提高忧患意识,加强战略谋划,增强应对能力,扬长避短,趋利避害,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4、美国重视科技、人才和教育。美国第一次把专利权写进了宪法,用国家根本大法来保护发明创造,这大大的激发了整个社会的创造热情。正是依靠强大的科技实力,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独占鳌头。第三次工业革命更是爆发于美国,从此,美国一直处于科技的前列。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国家崛起的必要条件。美国善于吸收人才,有着一系列的人才保障制度。美国的崛起,人才不可谓不关键。教育是国家之根本,是百年大计,是人才和科技的摇篮。中国现在的教育水平不可谓高,中西部的教育依然很落后,要想振兴中西部,振兴中华,教育必须先行,国家必须得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这也是所有历史性大国崛起的宝贵经验。

浅析中国电影的发展现状

浅析中国电影的发展现状 摘要:电影产业化的观念和制度并没有真正确立、国产电影的数量和质量与电影市场要求不相适应、电影市场现状与市场潜力之间存在明显差距、进口影片与国产影片、市场"大片"与普通国产影片的市场份额、票房份额严重失衡,特别是发行业、放映业与制片业利益冲突日益激化,则说明中国电影业的发展正处在一个重要而关键的发展和调整时期,甚至可以说是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关键词:中国电影电影产业好莱坞电影发展现状 第一、电影产业体制的改革阵痛。中国电影的"体制改革"是从80年代后期开始的,电影业在市场压力下逐渐开始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这一过渡首先是制片方式的转变。电影制作机构的增扩,电影出品权的逐渐放开,部分地分散了电影生产的垄断性,为电影作为产品参与市场竞争提供了可能性。因而,10多年来,不仅国家或者电影企业投资生产影片,而且还出现了相当数量的国营和民营、电影企业与非电影企业、大陆与港台、中国与外国联合拍摄的影片,各种社会资金注入电影企业,使国产影片的投资规模年增长幅度从90年代以来达到了10%以上,国产电影在引进资金的同时也引进了这些资金所代表的运作机制、文化观念、以及市场竞争意识,这为提高电影的创作、制作水平和艺术、技术质量提供了经济前提。其次是发行方式的转变。90年代初期,一直由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统购统销、垄断经营的电影发行体制解体,多种机制、多种形式的发行放映模式并存,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制作、发行、放映业的积极性;扩大引进发行外国电影特别是从1994年开始引进世界"流行"影片,在刺激电影市场的同时也影响到本土电影的制作策略和影片风格。 (一)近年来电影体制改革的另一个重要现象是发行业和制片业的相互渗透和参与趋势仍在增加,许多地区和机构已经建立或者正在酝酿建立制作、发行甚至放映

中国现代电影发展现状

现代电影的发展 ——电影基础设施支持增长前景乐观: 现阶段,中国电影产业的强劲增长为未来中国电影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而稳固的基础。 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这些因素都将激发中国电影业的潜在市场。同时,中国居民财富的增加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也会使人们加大在旅游文化,电影和游戏方面的支出。中国居民在文化和娱乐服务的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百分比由2005年的5.0%增加至2009年的8.9%。 ——现代化电影院数量的增加: 在过去几年里,中国电影播放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使得城市中央商务区出现了众多大型购物中心,而这些也都建了许多多剧场影剧院。为了提高观众的体验效果,这些新建的电影院一般都配备了现代化的视听放映设施。根据艺恩咨询,中国多剧场影剧院数目已由2005年的838家增加至2013年的3,000家。电影院和银幕的数目也分别由2005年的1,243和2,668增加至2014年的将近20,000。 ——有利的监管环境: 中国政府一直都支持电影业的发展。各级政府监管机构制定的政策使得中国整个电影产业价值链上的参与者获益。这些政策包括私人资本投资,电影院数字化,金融机构参与电影融资及电影的出口等。而对电影产业实施的税收减免政策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电影公司在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和营业税及进口税方面的负担。此外,政府还不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来保护版权内容,其中就包括在

网络内容共享方面的政策。除了这些政策,政府也在实现电影产业逐步开放方面一直作不懈努力。从2000年初的私人电影公司放行授权政策到增加电影出口配额,在过去20几年中,中国政府不断简化电影审查程序,这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 电影制作包含所有在电影制作有关的活动,如电影素材选取,电影融资,制作团队和演员选取,拍摄,后期制作及获取监管部门的批准。 近几年,中国国内电影制作板块变得尤为活跃。根据资料显示,从2005年到2014年期间,中国电影产量年复合增长率为14.9%。2012年国产产量总量达到最高745部,2013年共产出近638部电影。进入门槛低和从非电影公司和金融机构获取的融资不断增加使得电影制作市场出现高度分散,现在全国范围类总共拥有约300个电影制片厂。 总的来说,一部成功的电影包含以下关键因素:优秀的电影制作团队和演员,电影剧情的市场化,获得一家有实力的电影发行公司的支持。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电影巨星频频亮相国际市场,电影制作成本,特别是演员成本,未来将不断出现攀升。 近年来,电影制片人通过不同渠道来获得电影融资,其中包括电影制片厂,电影业之外的投资者,电视台,海外预售发行权,电影植入广告和政府支持等。此外,凭借票房和版权以及个人信誉担保,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也参与电影融资领域。一些电影制片厂也能够通过向公共和私人发行股票来融资。 通过建立中外电影制片商的合作不仅给了外国电影制片商更好地进入中国电影市场的机会,同时也使得外国电影不受进口配合的限制可以在中国放映。《十月围城》就是通过香港电影制片商和中国内陆投资者合作创造出的佳作。 ——电影发行 电影发行对电影商业化运作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电影发行商通过在各大院线安排电影的放映和媒体宣传来创造公共利益。电影发行商主要负责制作

从近期好莱坞科幻片看中国科幻电影缺失的原因

从近期好莱坞科幻片看中国科幻电影缺失的原因 1.科幻片的由来 2.好莱坞科幻片的发展及近期的好莱坞科幻片 3.中国科幻片的发展及近期作品 4.两者比较原因、 科幻片,一种由人们幻想而来而又不失科学理性支撑的故事片。随着电影工业化的发展而萌芽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人们关注这个世界关注人类命运的一个窗口。由科幻小说发展而来的科幻片无论是表演手法到题材都显得异彩纷呈,新技术,新元素不断的被加入到科幻电影中,这其中少不了商业利益的驱动,正是凭借这些,科幻电影一次次突破人们的想象,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19世纪的法国,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影片,但随着美国在科幻电影方面的努力追赶及生产了当时具有特别意义的一部影片《海底两万里》,凭借着传奇性的情节、惊险的动作、高超的特技与当时欧洲国家真正拉开了距离。1930年,好莱坞科幻影片的题材开始变得多样,大量的出现了科幻系列片,其中还带有悲观,恐怖的色彩,代表影片有《科学怪人》、《科学怪人的新娘》、《科学怪人的儿子》等。1950年,由于冷战的影响,以美苏竞争为题材的科幻影片出现并了科幻电影历史上的经典之作《2001太空漫游》,本片讲述了一个星际旅行的故事,一群宇航员在太空中被飞船的人工智能追杀。片子中出现了人类的进化过程。最经典的镜头是在非洲大陆上,一群灵长类动物仰望天空,一块神秘的黑石教会他们制造自己的武器。在这之后也出现了科幻电影史上的丰碑,有对核战争的反思《人猿星球》、讲述原力的诞生的《星球大战》,此片也被人们称为美国有史以来最著名也最具有商业价值的科幻影片、有讲述外星神秘生物体的《异形》、《E.T》、还有我很喜欢的《终结者》、《变蝇人》《黑客帝国》等等。从1980年至今,好莱坞的科幻影片技术都在高速的发展,许多好莱坞科幻影片深受大家欢迎,今年大热的科幻影片就有《阿凡达》、《嗜血破晓》、《爱丽丝梦游奇境》、《钢铁侠2》、《怪物史莱克4》、《魔法师的学徒》、《哈利·波特与死圣(上)》。 在中国,鲁迅是中国关注科幻小说的第一人,其后有徐念慈,他们都先后翻译了多个国家的著名科幻小说,而徐念慈先生在其一本随笔性中篇小说《新法螺先生谭》打破了当时中国科幻小说的空白,其中一些名词如:“磁极”、“造人术”“脑电”等,在现在看来也是一种时髦新词。此后,中国的科幻小说陷入沉默,其中也只出现了寥寥的较为出色几部作品。1979年,童恩正提出了以普及的科学观为己任的主张,才真正有了科幻小说作品的创作。公认的中国的第一部科幻电影应该是1980年张鸿眉导演的《珊瑚岛上的死光》。当时是在《星球大战》的带动下而尝试的,影片讲述的是科学家赵谦的故事。他因拒绝把高效原子电池的专利权出售给一外国公司而被害,他的学生陈天虹带着电池出逃的途中,驾驶的飞机被公司击落。珊瑚岛上的马太博士救了陈天虹,最终马太帮助他用自己研制的“死光”击毙了公司经理。从而歌颂了他们热爱祖国、热爱科学事业的献身精神。当时影片中那些带有神秘色彩和奇异景象的海底工厂、海底长廊、水下电梯、新型实验室、威力强大的空间放电、激光大炮,这些新奇大胆的布景给当时的观众很大的惊喜,受到了当时中国观众的欢迎,影片上映后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影片可以说非常成功。

美国电影工业与中国电影产业

关于当代世界电影的断想 ——美国电影工业与中国电影产业有人说中国电影业起码要落后美国100年,还有人说起码200年,但是我想重要的并不是我们之间的差距到底有多远,我根本不明白你们花这些时间建立一个贴吧让大家争论我们到底差美国多少的意义在哪里。太多人在一味的感叹我们电影业的落后,或者是不屑美国的电影商业化,但不管如何,想要这口气我们就要搞清楚,我们怎么样可以用我们的优点,还有我们可以从他们那借鉴的启示,来超越他们。 美国电影工业之所以能称之为“工业”,作为全球电影产业链最完整、电影投资获利最多的国家,美国电影产业的制作、发行、放映和后电影衍生市场的开发均相当成熟。美国电影是世界电影产业的核心力量,这几乎已为人公认,而美国电影的核心则在好莱坞,“好莱坞模式”涵盖了电影的投资、生产、发行、放映及其后产品开发的各个相关环节和领域,是一种高度集成的电影产业运作模式。没错,我们的市场是有在改变,我们中也是有很多人认识到了应该像美国借鉴。由于市场经济,许多制片人和艺术家受到利益的驱动,纷纷去拍赚钱片,这无可非议,好莱坞的电影产业,目的就是赚钱。可我们是中国,中国有中国的国情,硬去效仿美国并不见得会给你带来什么益处。不要迎合“商业”而去拍“商业”,不要迎合观众而去拍“趣味”,那样反而失去了商业和观众,我们要借鉴的是可以借鉴和该借鉴的。 其中最值得我们关注的则是美国电影产业下游的“后电影市场”环节,即电视、网络等播映渠道的版权收入和与电影相关的广告、音像、软件、旅游、娱乐、玩具、服装、主题公园等电影后续产品的收益,华纳兄弟的《哈利波特》系列,就是“后电影市场”获得极大成功的例子。而中国的电影业我想最多也只能称得上是个“产业”,当然这也是和中国的电影版权产业不够成熟有关了,盗版和山寨如此泛滥,更妄谈是工业化了。周星驰的《长江七号》是有发展自己的周边产品,他本人在参加国内某之名综艺节目时也亲自身背“七仔”书包,但是我想大家购买的还是路边小店里山寨的“七仔”吧,而其他的例如盗版碟片的问题就更不用提了。

浅谈中国电影现状与未来

浅谈中国电影现状与未来 我只是个将看电影作为一向娱乐的一个小民众,实在不敢深谈什么,对于这个话题,先是看了看网上各个网友不同的观点,知道了很多新的名词,很多观点不敢说是原创,但至少是相当赞同的。 对于中国电影,相对于外国电影来说,看的还是比较多的,这其中的原因倒不是中国电影拍的有多好多棒,这全全是来自于我对母语的好感,以及对黄皮肤黑头发的亲切感。而舍友常常不屑于看中国电影,觉得自己国家没有出色的电影,电脑中的电影文件夹全是外文。我常常反驳,想说服她看部国产的,却常常找不到真的很值得推荐的,于是我想说,中国电影真的有那么差么?现在的现状有那么糟糕么?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有了新的气象,创作者们不但继承和延续了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中国电影的第二次高潮的经验和传统,而且也清晰地感受到了创作者们在现实题材领域里的坚持不懈与开拓,探索和创新能力又胜于以前。可是面对眼花缭乱的市场一时不知所措,一些看起来挺不错的作品却受到了市场的冷淡,一些挺不起眼的东西却受到了市场的青睐。造成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在我看来有以下三点。 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当然是导演,导演拍什么,我们当然就看什么,我们只能在导演拍出的电影范围内选择。曾经,导演们拍电影只是为了纯粹的艺术价值,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制片人和艺术家受到利益的驱动,不再将艺术价值放在首位,他们的心中加上了商业,加上了名利,也许是为了赚钱,也许是为了获奖。其实这些本无可非议,好莱坞的电影产业,目的就是赚钱,获奖也只是一种想证明自己能力的方式。中国电影应该走商业道路还是艺术道路,也没有太大的绝对性,无论对于一个国家的电影事业,还是对于电影本身来说,商业和艺术都是需要的。譬如商业如好莱坞每年也会出品大量的艺术电影,艺术如法国,现在也在学习好莱坞的商业手法。对于电影,离开了市场将无法生存,离开了艺术就不会有发展。当然现在我们认识到了商业电影的重要性,知道了要发展自己的电影产业,但是不是因此就要牺牲掉中国的艺术电影呢。在我们中国,商业味道越来越浓厚,追求艺术价值的越来越少。难道商业与艺术就不能共存么?答案显然不是,这样的例子并不少,最经典就是“教父”了,他们不仅没有到你死我活,还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而实际上既便不能有机结合,和平共处还是可以的。所以导演到底应该拍什么样的影片,到底应该以什么目的去拍,便成了关键。 在网上看到某个导演的观点,不管真也好假也罢,我看到了他的踏实与真诚,他认为,不要迎合“商业”而去拍“商业”,不要迎合观众而去拍“趣味”,那样反而失去了商业和观众,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理顺自己的思路,更多的关注现实题材,因为现实是观众最为关注的,可以这样说,谁最关心平民百姓谁就拥有了观众。当然,现实题材的创作不能浮躁,不论市场怎样喧嚣,我们不能为蝇头微利所惑,不能丢掉我们对电影的热爱之情,需要真情投入,需要一种崇高的责任感。 这里面提到了责任感,现在一提责任感,许多影视人都呲之以鼻,好像这是过了时的话题。如今时兴的说法是按着艺术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这话没错。他所说的责任感是创作者内心深处的东西,真正的责任感是诞生优秀作品的基础,特别是导演,一个导演连一点责任感都没有,很难想象他能拍出有人生况味、有深度的作品。如果说中国的导演都能做到如此,我相信也不会再有烂片的存在了。 再者,我想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要归结到我们观众自己身上,用最通俗易懂的话说,如果那些烂片没人看,那么导演还会去拍么,还能赚到钱么?导演们无非是为了迎合市场的口味赚取更多的钱,也就是说烂片看的人多了,导演才会去拍。而现在,我们的观众开始只认大片,这要从张艺谋的《英雄》开始,其实这对于中国电影市场来说无论如何是有贡献的,他

当代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和阶段性特点 1978----导演演员的副本(1)

1976年10月,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结束.1978年后,一批年轻导演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成为崛起的第五代导演。张艺谋和陈凯歌是1980年至1990年期间成就最为耀眼的导演,也是中国第五代导演中成就颇高的导弹。第五代导演的电影对当代中国电影的发展产生了及其深远的影响,此时的第五代的电影可以说代表着当下中国电影的最高水平,中国电影由此迈出了走向世界的第一步,并开始在国际上受到关注,分别取得了金熊、金狮、金棕榈、威尼斯等一系列国际大奖。 这一时期的中国电影以农村或者封建家庭为背景,表现了在中国封建专制时期罪与罚的悲剧故事以及传统的农村文化对人的影响。这些题材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外国民众对中国的误解,但却使更多的人对中国产生了兴趣,也使得第五代中国电影人如巩俐、葛优、张艺谋等中国电影人成长为世界电影人,他们开始被世界影人关注。 第五代导演们不仅以个性化的叙事理念和影像风格促进了电影语言的全面革新,同时也对中国千百年来固有的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们拍摄出的作品有着强烈的纪实色彩,又充满着个人意念和情怀,并且大多数发生在农村,可以说这些作品成为了整个民族历史和文化的特殊参照,对于当代中国电影来讲有非常深刻的意义。在叙事主题和电影语言革新方面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影片《黄土地》,讲述的是一段发生在落后陕北农村的故事。影片高度地还原了当时的村情村貌和文化传统,其叙事风格也深深影响了第五代导演早期的叙事倾向和风格基调。影片的色彩基调和独特影像都极具视觉冲击力,也象征隐喻色彩下的民俗文化符号之下,蕴含着对传统民族特质的追问、疑惑和思考,充满了苍凉意味。 而在张艺谋导演的影片《红高粱》讲述的却是一段色彩浓烈的奇情故事。这部电影以无比豪放的气质和突破创新的象征主义手法讲述了一段人性的寓言,里面的“颠桥”“野合”“剥皮”等回归到了原始的状态,具有民俗面貌,给人以强烈震撼,同时也尽情表现出生命力的原始野性和赤裸裸的情欲。这也是一种极致夸张的表现,其虚构的文化阐释和影像风格可以说张扬了一种生命的力量,借此摆脱中国千百年来受压迫受束缚的天性。 在第五代导演们精心构建的影像中,一些极度视觉化得意象和符号开始聚集成为某种顽强的隐喻力量,竭力显现出自身被赋予的某种象征意味,这些隐喻和象征可以说都在于关注人本身。在陈凯歌的电影《孩子王》中,借助充满探索精神的视觉形式,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剖析,虽然故事本身有些许的沉闷和晦涩,但这并没有影响它的艺术深度,以及在中国电影史和文化史上的地位。这部作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超越了《黄土地》,它对民族的本质的独特理解和文化思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认知角度。当然这部影片的故事背景也发生在偏远落后的农村,同样的,影片没有规模宏大、冲击视听的仪式化场景,镜头运动也非常缓慢,但一些不动声色的场景却能给人不一样的心灵震撼。在这个历史时期,第五代的影片并不为受众和市场所影响,因为有政府的资金支持,他们不需要考虑非常多的外在因素,所以他们可以尽情发挥他们的艺术创作,把影片的关注点放在人身上,特别是那些几乎被边缘化的乡村人民。 1990年代中期到1990年代末期,是近代中国电影业最低潮时期,一方面是由于我国政府对电影行业的审查过为严格,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电视文化的冲击,再者就是政府不再对电影“包产包销”,电影制片片只能自负盈亏,第五代往后的导演便难以再摄制出高高在上的“艺术片”,他们必须开始考虑市场和观众,于是纷纷转战商业片。 当代的中国观众的主体是年轻的一代,他们观影更多的是寻求精神上的宽松和舒适,体验一种无拘无束的感觉,而不想在看电影的时候背负着一种好似必须要承担的责任感,只有符合大众口味的电影、一种平民化的电影,一种蕴含的“压力”很少的电影,才更易被今天年轻一代观众所接受。 浙江传媒学院16戏文

中国科幻电影的现状及其思考_张翔宇

[摘要]科幻电影是电影中的一个重要类型。中国科幻电影的“难产”并不是由 于剧本和技术上的不足所造成的,而是由于电影从业人员的科幻素质以及当下的 政治时空语境所造成的。科学艺术空间与政治艺术空间的张力开发和应用,必将 会为中国的科幻电影注入新鲜的血液,进而推动中国科幻电影的绿色生态发展。 [关键词]科幻电影 现状 科学艺术空间 政治艺术空间 科幻是思想的飞扬,也是未来的 真实。相对其它题材的电影,科幻电 影有着十分鲜明的特点:想象力丰富, 知识容量大,特技镜头多,视觉效果 好。这使得科幻电影在一定程度上能 够帮助观众增长科学知识、形成科学 意思、培养科学精神、 拓展科学思维。 因此,对中国科幻电影的现状进行分 析思考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科幻电影的现状 1、科学素质分析 “当科学观念、艺术想象和电 影手段三者结合时,科幻电影随之产 生。”[1]科幻电影以其构思奇特、 情节曲折、场面生动取胜。科幻电影 的水平也反映着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 水平和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中国电影的从业人员在科幻这方 面的素质让人担忧。中国电影人创作 艺术风格的单一,缺乏科学的基础训 练,对科幻电影视为畏途。他们认为 没有强大的资金支持、没有高科技技 术的支持、没有这方面的经验、美国 科幻电影给我们造成巨大的压力、科 幻电影不是电影的主流等,这些认知 着实让人心惊。中国在科幻电影上, 具备科幻电影素质的除了比较有名的 冯小宁和张建亚之外,其他大部分人 虽然对于文字和情感表达很精通,但 对于科学知识却处于欠佳的地步。 科幻片从诞生之初便与科幻小说 缔结了不解之缘,很多具有深远影响 力的影片都来源于著名科幻小说。进 入21世纪后,中国科幻小说经过近 20年的积累,已经有了足够的佳作 可以为电影创作提供素材。但是,中 国却没有出现相应的优秀科幻电影佳 作,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 的科幻作家无法参与到中国电影的创 作中去。也就是说,科幻作品与科幻 电影之间“脱节”了,究其原因还是 因为电影从业人员的科幻素质低下所 造成的。 中国的多数导演和影评人认为中 国的特效水准达不到要求,其实,这 只是一种托词。中国的特效水准完全 达到了世界级的水平。深圳环球数码 公司做的《魔比斯环》,在第58届 戛纳电影节上一经上映,便引起了国 内外的讨论,引起国际片商广泛注意 的原因便是,这是中国动画史上首部 纯三维高清动画电影。《魔比斯环》 是“中国拥有百分百版权”,而且在 骨子里打着“中国制造”的烙印。所 以说,中国完全可以为我们自己的科 幻电影提供技术支持,但是由于我们 创作人员素质的原因,导致了我们依 旧没有优秀的科幻电影产生。 在国外,科幻电影中宏大的特 效场面一般是由几十家公司通力合作 的。而在这种合作中,工作任务被逐 级细化,从而达到最优效果。而中国, 高技术人员并不缺少,但是人员却过 于分散,并未如欧美那样形成从大型 特效集团到小型特效公司那样的合作 特效制作梯队,国内电影业并未形成 真正的特效制作行业,并没有形成一 种产业化的生产链条。因此,由中国 科幻电影从业人员的素质原因而导致 的中国科幻电影产业链条的缺失,应 该引起中国科幻电影人的高度关注与 重视。 2、政治环境分析 好莱坞电影里的科幻是经得起科 学检验的,电影里面的一些一流技术, 是经过美国军方试验过的。不仅美国 军方在科幻电影方面会对一些技术性 的内容提供支持,甚至美国太空总署 也会对科幻片提供一些基于当下科技 关于中国科幻电影的资金投入问 题,以当今中国的财力,几家国有大 型影视公司的财力,还有以张艺谋、 陈凯歌、冯小刚的吸金能力来讲,如 果想拍摄一部好莱坞式的科幻大片, 那是绰绰有余的。从另一方面来讲, 科幻电影其实并不都是那种高投入的 大制作,例如《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这部2007年的独立电影其成本只有 一万美元,这个投资在国内来讲至今 仍被人们认为是个奇迹。因此,在中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13.004 中国科幻电影的现状及其思考 (下转38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