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接收信号强度的垂直切换的研究_毕业设计论文

基于接收信号强度的垂直切换的研究_毕业设计论文

基于接收信号强度的垂直切换的研究_毕业设计论文
基于接收信号强度的垂直切换的研究_毕业设计论文

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基于接收信号强度的垂直切换的研究专业:网络工程

日期: 2012年 3月14日至 2013年6月15日

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毕业设计(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研究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并表示了谢意。

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年月日

摘要

未来的通信网络是一个包含不同接入技术的异构网络,能提供多种接入方式、传输速率、覆盖范围,以及对多种服务质量的支持能力等。作为异构网络移动性管理技术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垂直切换技术,用于保证用户跨异构网络移动时的会话连续性,已经成为了异构网络中最具挑战性的关键技术之一。

本文介绍了异构无线网络资源管理技术及其研究意义,对异构无线网络切换技术的理论和实现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为本设计确定了方向;重点介绍了异构无线网络垂直切换,研究分析垂直切换判决算法原理,并介绍几个经典的垂直切换判决算法;研究基于接收信号强度的垂直切换算法,参考相关文献,对后来的详细代码设计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并研究前人的基于MATLAB平台下的MATLAB代码,分别仿真出两个网络随时间变化的接收信号强度变化图和切换标志变化图。

关键字:异构网络;垂直切换;MATLAB;

ABSTRACT

Future communication network is a heterogeneous contain different network access technologies that can provide a variety of access methods, transmission speed, coverage, and quality of service support for a variety of ability. As a heterogeneous network mobility management technology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vertical handover technique used to ensure that users across heterogeneous networks session continuity when moving, heterogeneous networks has become the most challenging one of the key technologies.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heterogeneous wireless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technologies and their significance for heterogeneous wireless network switching technology the theory and implementation studies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is designed to determine the direction; focuses on the vertical handoff in heterogeneous wireless networks, research analysis of vertical handover decision algorithm, and introduced several classical vertical handoff decision algorithm; study is based on the 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of the vertical handover algorithm, refer to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later played a detailed code design focused on the vital role, and based on previous research MATLAB platform MATLAB code, respectively, the two networks simulation time-varying changes in the 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map and switch flag change map.

Key words:heterogeneous networks;vertical handoff;MATLAB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

1.1 课题背景 (1)

1.1.1异构网络融合发展 (2)

1.1.2移动性管理技术 (2)

1.1.3异构网络切换技术 (3)

1.2无线通信仿真建模 (3)

1.3异构网络切换技术研究现状 (4)

第二章异构无线网络资源管理技术概述 (7)

2.1引言 (7)

2.2异构无线网络融合架构 (8)

2.3无线网络资源管理 (12)

2.3.1 移动通信网络资源管理 (12)

2.3.2异构无线网络资源管理 (14)

2.4垂直切换 (15)

2.4.1切换分类 (15)

2.4.2切换阶段 (17)

2.4.3切换算法 (20)

第三章垂直切换算法仿真设计 (22)

3.1系统仿真的目的和方法 (22)

3.1.1仿真目的 (22)

3.1.2仿真工具 (22)

3.1.3仿真方法 (23)

3.2异构网络垂直切换算法仿真设计 (24)

3.3 LTE和WIMAX垂直切换仿真结果和分析 (24)

第四章总结 (31)

结束语 (32)

致谢 (33)

参考文献 (1)

附录 (3)

第一章绪论

随着无线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技术在全球范围内逐步开始商用,越来越多的研究学者和厂商开始认识到:未来的无线网络不可能像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研究之初人们所设想的那样;由某一种特别先进的无线技术所组成的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的网络,而只能是多种技术、多种网络互相融合所形成的具有多种接入方式、提供多种传输速率和多种服务质量要求的多种业务的异构网络的联合体。比如:蜂窝系统覆盖范围广,可以保证用户与网络之间的不间断连接性,且在高速移动的情况下,也能保证稳定的服务质量。但是,数据传输速率相对比较低,某些服务量比较大的区域,可能由于网络的容量有限,无法保证比较好的服务质量;而WLAN系统的覆盖范围小,只存在于热点地区,但是数据传输速率高,可以实现宽带接入。从当前网络通信发展的趋势来看,具有不同特性的无线网络将长期共存,网络带宽的差异性也将持续或加大。为了充分利用不同网络技术的优点来满足移动用户对QoS(Quality of Service,服务质量)的需求,很多学者提出了异构网络的融合方案,与此同时,3GPP(Third Generation Patnership Project,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也制定3G(Third eneration,第三代移动通信)/UMTS(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通用移动通信系统)一WLAN(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无线局域网)融合计划书,并提供了一个有弹性的双网融合方案。

不同无线网络的融合作为未来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展趋势得到了众多关注和研究,以解决多种接入技术共存的背景下,如何能更好地为用户提供无缝的、有差别的服务,同时提高日益紧张的无线资源的利用率问题。

1.1 课题背景

为了满足用户的移动性需求,向用户提供跨异构网络的无缝业务,支持用户跨异构网络的无缝漫游和切换,支持异构的移动性管理技术成为未来基于全架构的异构网络融合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在技术演进的过程中,未来的移动性管理技术所涉及的研究背景扩展至包括各种无线接入技术在内的泛在、异构网络环境。这些研究背景的变迁也给移动性管理技术带来了全新的挑战。

首先,传统的移动性仅限于同一个终端在物理移动过程中的终端移动性(如2G(Second Generation,第二代移动通信)的蜂窝移动通信网),而在未来的移动性中,用户可以使用多模终端、甚至将多个不同终端构成个域网,跨越异构网络边界、跨越运营商、跨越业务提供商进行漫游,其中除了终端移动性,还包括会话移动性、业务移动性、网络移动性等。

其次,传统的移动性管理技术只是特定网络技术的一个侧面,通过网络内的部分功能实体和相关协议实现,例如蜂窝移动通信网中的移动性管理功能。而未来的移动性管理技术则在广泛融合的环境中,成为跨越各种异构网络、同时涵盖网络、业务、终端等各个侧面的综合技术。

1.1.1异构网络融合发展

层出不穷的无线通信系统为用户提供了异构的网络环境,包括无线个域网(如Bluetooth)、无线局域网(如Wi一Fi)、无线城域网(如WIMAX)、公众移动通信网(如ZG!3G!B3G)、卫星网络,以及AdHoe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等。尽管这些无线网络为用户提供了多种多样的通信方式、接入手段和无处不在的接入服务,但是,要实现真正意义的自组织、自适应,并且实现具有端到端QoS保证的服务,还需要充分利用不同网络间的互补特性,实现异构无线网络技术的有机融合。

异构网络融合是下一代网络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异构网络融合架构下,一个必须要考虑并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使任何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获得具有QoS保证的服务。异构环境下具备Qos保证的关键技术研究无论是对于最优化异构网络的资源,还是对于接入网络之间协同工作方式的设计,都是非常必要的,已成为异构网络融合的一个重要研究方面。目前,异构网络融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无线资源管理和移动性管理两方面。传统移动通信网络的无线资源管理算法己经被广泛地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在异构网络融合系统中的资源管理由于各网络的异构性、资源和用户需求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给该课题的研究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同时,异构网络间的移动性管理的研究也成为异构网络融合的关键,安全机制、位置管理、切换控制、互操作控制等重要控制功能严重影响着异构网络无缝覆盖程度以及用户在异构网络间安全、无缝地切换。

1.1.2移动性管理技术

移动性管理技术最初源自蜂窝移动通信网络。在技术演进的过程中,未来的移动性管理技术所涉及的研究背景扩展至包括各种无线接入技术在内的异构网络环境。同时,业务、网络、终端之间的关系也经历了从独立到融合再到协同的发展过程。这些研究背景的变迁也给移动性管理技术带来了全新的挑战。

移动性是用户的迫切需求,移动性管理也成为未来通信技术发展中的关键技术。近年来,异构移动性管理技术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相关研究成果也日益丰富。各大国际标准组织、产业界的各大公司,以及很多相关研究组织都把移动性管理作为其面向未来泛在、异构网络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电信领域中致力于NGN(Next Generation Network,下一代网络)研究的ITU一T(ITU Telecommunication Standardization Sector,国际电信联盟远程通信标准化组)、ETSL(European Telecommunications Standards Institute,欧洲电信标准协会)和致力于3G研究的3Gpp,互联网领域中的IETF(The 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互联网工程任务组)和MWIF(Mobile Wireless Internet Forum,移动无线互联网论坛),以及IEEE(Institut of Electrical and Eleetronics Engineers,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WWRF(Wireless World Research Forum,世界无线研究论坛)等。这些标准组织均将移动性作为未来网络应该支持的重要特征和需求之一,定义了终端在异构网络间移动的多种场景和一系列本研究领域内的移动性相关术语。另外,还分别提出了一些移动性管理支持方案,包括:IETF提出的移动IP(Internet Protoeol,网络之间互

连协议)、mSCTP(Mobile Stream Control Transmission Protocol,移动流控制传输协议)、SIP(Session Initiation Protoeol,会话初始化协议)、NetLMM(Network-based Localized Mobility Management,基于网络的本地移动性管理)、HIP(Host Identity Protoeol,主机身份标识协议),3GPP提出的VHE(Virtual Home Environment,虚拟归属环境)/OSA(Open System Architecture,开放业务体系结构),WWRF提出MUSE(Mobile Ubiquitous Service Environment,移动泛在业务环境)愿景模型,IEEE提出的MIH(Media Independent Handover,媒体独立切换)等。研究内容包括提出新的体系结构、仿真分析,甚至现网试验。研究所基于的基础理论广泛,包括排队论、概率论与随机过程、马尔可夫过程、模糊控制理论等。

1.1.3异构网络切换技术

切换是移动性管理中的关键技术之一。跨越异构接入网络的垂直切换更是未来泛在网络移动性管理中的研究重点,用于保证用户跨异构网络移动时的会话连续性。在未来泛在、异构的网络环境中,切换的种类也由于网络的异构性、应用场景的多样性而变得丰富多彩,并且具有了一些新的特征,例如,允许用户根据个人偏好或QOS的考虑主动发起切换,切换中允许用户参与控制等。同时,用户的接入也将有更多的选择。在处于多个网络同时可以接入的场景中,对于一个多模终端用户来说,在综合考虑用户业务要求、网络资源的有效利用等各种因素的条件下,如何自动选择、切换到一个更适合的网络服务,是异构网络移动性管理中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也是未来移动无线网络实现多网融合的关键和核心技术之一。

传统意义上的切换过程在采用同一技术的同构网络内部或同构网络之间进行,通常也称为水平切换(Horizontal Handoff)。垂直切换(Vertical Handoff)是采用不同技术的网络之间的切换。与水平切换相比,垂直切换对切换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最大的挑战是网络的异构性。不同技术的网络在服务类型、收费及网络条件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传统的切换决策机制不能直接应用于异构网络之间的切换。以UMTS和WLAN的垂直切换为例。当用户从UMTS系统进入WLAN的覆盖范围后,由于UMTS和WLAN在空间接口上采用的技术和标准不同,当二者间切换时,没有可比较的信号强度来辅助切换,在水平切换中利用信号的衰减来触发切换的方式在垂直切换中不适用。异构网络切换决策需要“联合”控制思想的指导,需要考虑更多的决定因素,包括信号强度、覆盖范围、网络负载、业务带宽等。考虑到异构网络中无线资源具有差异性,不同无线接入网络中影响资源分配的因素不易统一量化表示,难以进行比较,因此需要用数学方法及模型进行分析。

1.2无线通信仿真建模

通信系统仿真通常分为链路级仿真(Linklevel)与系统级(Systemlevel)仿真两大类。链路级仿真关注的是发射机与接收机之间的单一链路,而系统级仿真的目标是提高整个系统的总体性能,需要考虑到所有用户和基站。

链路级仿真是通过对物理层和链路层传输的建模,输出错误概率和信干噪比(SINR)的

关系。通常采用的错误概率为BER(误比特率)或BLER(误块率)或FER(误帧率)。一个好的链路级性能是达到好的系统级性能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充分条件。

系统级仿真基于链路级仿真,可分为静态仿真和动态仿真2类。静态仿真的原理是采用蒙特卡罗(MonteCarlo)方法:在特定配置下,静态仿真产生不同的场景(快照)并通过迭代过程达到稳定状态。通过获得足够多次的快照可获得系统平均性能。在静态仿真中时间是固定的,因此仿真速度较快,仿真也比较容易。静态仿真不能仿真RRM算法,因为这些算法都是与时间相关的。动态仿真更适合于模拟真实系统的运行,比静态仿真更加准确但更复杂,同时也需要更多的时间搭建及运行。在动态系统级仿真中,网络元素(包括传播环境)和算法都必须按照其功能和要求建模。系统级性能与很多因素有关,例如系统结构、参数选择、用户特性和业务特性等。RRM(无线资源管理)算法也对系统级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接入控制、功率控制、资源分配算法和切换策略等。

1.3异构网络切换技术研究现状

国内外现有的切换技术主要针对水平切换环境,切换判决策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同构网络领域,而对异构网络间的垂直切换的研究近年来才有所发展。垂直切换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它要求低时延、低功耗、占用尽可能小的带宽,对无线接入技术、信号检测、信道分配和无线资源优化管理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中,切换控制方案将关系到整个异构网络的正常运行,方案不正确,轻则引起通信质量下降、产生诸如乒乓效应等问题,重则造成通信的中断,在实时业务通信时会带来严重后果。目前的无缝切换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基于网络层方法与基于上层方法。网络层方法主要是建立在 IPv6和移动 IPv4 标准上。要求 Internet 上的一些代理为移动主机配置数据中继以及数据重传。因特网草案文件介绍了不同的切换方法。其中快速切换通过预测移动节点的移动,并且发送数据包的多个副本到移动节点可能移动的地方的方式实现;大多数上层方法都是在传输层上的会话层执行以保证下层能够透明地连接到应用层;在切换时通过附加控制结构传输必要的状态信息,这样在切换时,运行在移动节点上的应用程序能保持较低的延迟、最小的中断概率和减小的数据包丢失率。

近年的国际国内会议也有论述垂直切换判决策略的论文,但只是达成了一些共识,尚未有完善方案。

文献[1]作者提出了一种基于激活策略的切换判决方法,该策略引入了一个代价函数,该函数由一些待操作网络的特性决定。把平衡带宽利用放在首位,使在同一时间进行相同切换的移动台分散化,避免了切换过程不稳定的问题。基于切换开销和潜在网络使用持续时间判断是否进行切换。文献[2]中提出了一种基于功率消耗的垂直切换算法,该算法仅考虑移动用户的功率消耗,为了最大化电池消耗,移动用户根据可利用网络的功率消耗的最小值选择发射和接收链路。该策略假设两种不同网络具有紧密的整合,即两种网络像一个整体进行合作。但是由于移动用户可能从不同的网络同时发射和接收信号,因此该系统的复杂度较高。文献[3]中,垂直切换判决被表示为一个模糊多属性判决(MADM, Multiple

Attribute Decision Making)问题,提出的算法由两部分组成,第一步应用模糊逻辑推理系统处理多标准问题,然后应用一个模糊多属性判决网络选择函数确定合适的接入网络。文献[4]在网络中引入了一个本地业务服务器(LSS, Location Service Server)为移动终端提供周围可利用网络的信息,如覆盖面积、带宽、传输延时。LSS 的信息存储在数据库中根据地理位置预先搜索。然后基站向 LSS 请求信息,并向其覆盖区域的移动台周期地发送附近网络的信息,移动台根据这些信息执行一些预设的评估步骤,估计之后,移动台决定是否留在目前网络或者切换到更好网络。但是移动台被动接受附近网络信息会增大网络的信令开销,而且 LSS 的设计与应用涉及不同业务提供商的商业协议。

文献[5]根据模糊多属性判决提出了两种垂直切换判决方法,即简单加权算法(SAW,Simple Additive Weighting),和基于熵权的逼近理想解的排序方法 (TOPSIS, 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通过一种主动应用导向的判决方法,能够使移动终端在正确的时间切换给最适宜的网络,以最小化网络资源的消耗。证明了这种方法优越于被动切换方法。文献[6]采用了五种网络结构对垂直切换算法进行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判决算法满足用户的带宽要求。文献[7]通过神经网络和模糊推理作出更为准确的垂直切换判断。但是这类算法的复杂度大,而且神经网络需要预先学习对计算能力有限的移动设备并不适合。文献[8]中用层次分析法(AHP,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和灰关联分析方法(GRA, Grey Relational Analysis)对垂直切换的网络选择进行建模。并提出一个具体例子解释这种方法,最后对该方法的敏感性进行了讨论。文献[9]对四种垂直切换算法即乘法指数加权算法 (MEW, Multiplicative Exponent Weighting),简单加权算法,基于熵权的逼近理想解的排序方法,和灰关联分析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证明了 MEW ,SAW, TOPSIS 对于所有的 4 种业务等级具有相似的性能。而GRA 方法在交互式业务和后台业务上能提供轻微的高带宽和低延时。文献[10]作者把切换判决机制建模为一个最优化问题。每个候选网络和一个代价函数相关联,这个代价函数包含带宽,时延和功率要求。文献[11]提出了一个考虑连接管理和最优资源分配的垂直切换算法,该算法能平衡所有接入点的负载,最大化移动节点的电池使用寿命。文献[12]提出了一种分布式垂直切换判决策略,分布式计算目标网络的网络质量,把带宽、掉线概率,和代价参数映射成网络选择函数的矩阵,结果证明该算法在处理延时、切换阻塞率和吞吐量方面比集中式垂直切换算法优越。文献[13]提出了一种基于带宽的垂直切换判定算法,除了RSS(RSS,Received Signal Strength)外,将 WLAN中的剩余带宽也作为一个切换判定指标。但是,该机制依赖于 IEEE 802.11e中所定义的 QBSS(QoS Basic Service Set)来进行带宽估计,对于不支持 QBSS的网络(如 WLAN)就不能支持,适用能力有限。文献[14]提出了一种二相切换判决算法,通过切换代价函数和切换门限函数进行垂直切换判决,该算法能动态适应网络环境的变化。允许用户识别和区分各自的服务偏好,从而提高用户的满意水平和网络的吞吐量。并降低切换时延。文献[15]提出了一种基于效用函数的接入选择方法 (UFAS, Utility Function-based Access Selection),该方法包含3 个部分:小区分级、效用函数计算和目标小区确定。如果小区负载严重则减小该小区的

效用值,在维持用户 QoS 要求的同时,平衡系统利用效率和小区负载状况。文献[16]提出了一种基于系统资源利用率和用户接收 QoS 的框架,用来评估垂直切换算法的性能,作者应用这一框架比较了 2 种不同算法的性能。文献[17]提出了一种 WLAN 和 CDMA 网络的垂直切换算法,这种算法把垂直切换分级为切换判决过程和移动 IP 注册过程,然后切换初始化由接收信号强度决定,为了减少不必要的切换概率,考虑了基于 RSS 准则的切换初始化模型。同时提出了基于 context 信息的网络选择机制,如掉线概率、阻塞率、业务等级(GoS, Grade of Service)、速度等信息。利用速度门限最优化系统性能。

综合上面分析,就现有研究而言,垂直切换技术在切换性能、切换判决和互操作控制等方面仍然面临巨大的挑战,现有研究还存在明显的不足:一是切换性能的优化。垂直切换要保证与底层接入技术的无关性,必须在高层实现,而这种高层的通用性又必然带来性能上的损失。二是高效、可行的切换判决方法。垂直切换判决是典型的多标准判决问题,现有研究存在可行性差、乒乓效应显著、不利于网络资源有效利用等缺点。

第二章异构无线网络资源管理技术概述

下一代无线网络将是融合多种接入技术的异构无线网络,各接入网络在技术和业务能力方面有很大差异而又具有互补特性,无线资源管理技术是实现异构无线网络真正融合的关键技术之一。本章首先对目前广泛研究的异构无线网络融合架构模型进行了阐述。其次,对移动通信网络中的无线资源管理技术进行了总结,介绍了异构无线网络资源管理。最后,重点介绍了垂直切换这种异构无线网络资源管理关键技术。本章旨在阐述异构无线网络中的资源管理技术研究的相关背景知识和关键技术,并对其新进展和面临的挑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和介绍。

2.1引言

随着无线通信业务需求的不断发展,无线网络快速演进并大量成功部署。下一代无线网络将是无线个域网(wPAN)、无线局域网(WLAN)、无线城域网(WMAN)、无线广域网(WWAN)、以及自组织网络(Ad Hoc)等多种异构接入网络并存的异构无线网络。这些无线接入技术由不同标准化组织制定,通常在覆盖范围、接入速率、容量、移动性和业务特性等方面有着很大差异,其适用的场景各有侧重,彼此之间很难相互替代,所以在分析异构无线网络资源管理关键技术问题之前,需要首先考虑异构无线网络系统的结构模型,从而根据特定的网络模型和应用场景给出相应的算法机制和性能分析。

传统通信网络无线资源管理(RRM,RadioResoureeManagement)的目标是在有限带宽的条件下,各种资源管理机制(接纳控制、切换技术、功率控制、信道分配、调度技术、负载均衡等)尽力而为地为其网络内无线终端用户提供服务质量(QoS,Quality of Serviees)保障。而未来的异构无线网络资源管理则是一组网络的控制机制的集合,采用统一的方式进行集中管理,支持网络信息共享、资源共享,从而实现无线资源的联合优化利用,因此未来异构无线网络的资源管理是一种联合管理的形式。

接纳控制作为无线资源管理的一种重要技术,综合分析当前的网络状态(包括已接纳用户的状态信息、新进用户的资源要求),判定当前网络的可用资源是否满足新进用户的QoS需求,从而保证允许接入的用户的服务质量。传统的接纳控制策略,基本着眼于单一方面进行接纳控制判决,没有考虑到异构无线网络中不同网络间的差异和不同类型业务的QoS需求差异,无法适应异构融合网络中多网络、多业务的特点。在异构无线网络中,不仅同样存在单接入网络系统容量有限的问题,而且增加了如何优化使用多接入网络和垂直切换的问题。当新的连接到达时,异构无线网络的接纳控制策略需要判断发起连接请求的网络和互联的其它网络是否有空闲资源,遵循怎样的策略机制来判决是否接纳当前连接请求。另外,垂直切换不仅能够保证多接口终端用户的无缝漫游,而且可以为用户选择更好的接入网络以满足其服务质量要求,同时优化异构无线网络资源的使用。

在本章中,首先介绍了四种典型的异构无线网络融合架构及其特点。其次,对无线资

源管理技术进行阐述,包括移动通信网络中的资源管理关键技术,异构无线网络资源管理的特点及研究进展。然后,对移动通信网络中的接纳控制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介绍了异构无线网络接纳控制面临的挑战及研究现状。再次,介绍了异构无线网络中特有的垂直切换机制,为后续章节算法的提出奠定基础。最后,对异构无线网络资源管理进行小结,并进一步印证本文的选题意义及贡献。

2.2异构无线网络融合架构

典型的未来无线通信网络以3G为代表的远距离无线接入和以WLAN为代表的短距离无线接入的混合接入方法为主,其它接入方法如2G、2.5G、卫星通讯等为辅,构成多重叠多交叉的无线网络覆盖向用户提供泛在、无缝服务,使得用户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接受运营商提供的无线接入服务,而且在用户漫游时可获得与归属业务区内完全相同的无线通信服务的能力,因此对网络融合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

以蜂窝网络为参考网络,目前广泛研究的典型的异构网络互联场景包括以下几种情形:蜂窝网络同短距离无线局域网(如WLAN)的互联,基于不同制式蜂窝网络间的互联(如GSM 和UMTS的互联,TD—SCDMA与WCDMA混合组网等),蜂窝网络及其演进版(LTE,Long一Term Evolution)和WIMAX的混合组网,蜂窝网络和自组织网络(Ad Hoc网络)的互联等。典型互联场景有:

(l)蜂窝网络同WLAN的互联

无线通信系统正在向无缝融合的异构网络体系发展演进,WLAN由于能够提供较高的数据传输速率而被用来与蜂窝网络进行融合,作为蜂窝网络在热点地区的高速数据传输网络,为用户提供高速率数据服务。二者互联可以有效互补各自的优缺点以增加网络覆盖和容量,目前已经达成共识。相对蜂窝技术而言,WLAN的覆盖范围较小,通常作为蜂窝网络的末端子网或可独立工作的网络,部署在室内和机场!宾馆等热点地区。两种网络接入技术各有所长,实现互联互通的融合,应用前景广阔。目前典型的互联架构有GPRS一WLAN 互联,3GPP一WLAN互联,3GPPZ一WLAN互联等。

欧洲电信标准协会(ETSI定义了两种互联方案:紧耦合(Tight Coupling)架构和松耦合(Loose CouPling)架构。以WLAN和UMTS网络互联为例,在紧耦合架构中,WLAN直接连接到蜂窝网络的核心网,作为3G核心网的无线接入网(RAN)之一。在这种情形下,WLAN的数据需要通过蜂窝网的核心网络传送到外部的数据网络中。紧耦合架构的优点是可以重复利用UMTS执行移动性管理相关问题,例如路由、认证、切换、计费等。WLAN可利用蜂窝网强大的用户数据库,对垂直切换仅需要有限数量的实体,而且大量决策处理需要的信息很容易得到,从而在这种耦合方式下信令数据和传输延迟都得到改善。紧耦合架构的不足之处在于UMTS的带宽远低于WLAN,容易造成数据在UMTS和WLAN之间互传时的带宽瓶颈,并且对于已有的不能支持UMTS协议的WLAN用户终端而言,无法使用紧耦合架构。对于松耦合架构,WLAN可看作是蜂窝接入网的补充部分,同蜂窝网的核心网络之间没有数据接口。

松耦合方式对己有的WLAN用户而言要求添加的新功能最少,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松藕合方式的缺点是需要为实现WLAN和UMTS的集成而引入新的网络设备,增加了设备成本。并且为了进行必要的移动性管理,在WLAN中必须实现移动IP协议,这会增加其漫游时的信令和延迟开销。综上所述,在紧耦合架构下,WLAN的数据流必须经过UMTS网络,从而影响了网络的吞吐量;在松耦合架构下,WLAN的数据流不经过UMTS网络,而是通过IP骨干网来传输,路由管理则比较复杂。因此从运营商角度来看,如果网络拥有大量外部WLAN 用户,则采用松耦合架构比较合适;但若WLAN由运营商自有,则采用紧耦合架构可以降低运营成本。

3GPP也通过了WLAN和蜂窝网络互联的工作项目(workftem),在3GPP Release6的规范中定义了六种互联方案模式,包括1.公共计费与客户情形;2.基于3GPP系统的接入控制与计费;3.接入3GPP中基于包交换的服务;4.服务的一致性、连续性;5.服务的无缝性;6.接入到3GPP的电路交换服务中。每一种方案相比前一种方案在互联紧密程度上更进一步。在模式1最简单的互通方式中,仅对客户关系上是统一的,用户收到移动运营公司的同一帐单,帐单包括蜂窝网络和WLAN业务,但两个网络安全机制可完全独立;在模式2中,WLAN作为移动蜂窝网络互补网络,其认证和计费需要用移动蜂窝网络的归属位置寄存器(HLR)和AAA等,WLAN流量出口直接连接到城域网;在模式3中,WLAN认证和计费与模式2类似,其业务流量出口将由移动蜂窝网络的分组域网关负责;在模式4中,WLAN 可以直接访问移动蜂窝网络所有业务;在模式5中,WLAN切换受到移动蜂窝网络的控制,其语音业务可以切换到移动蜂窝网络中;在模式6中,WLAN无线资源和移动蜂窝网络中无线资源将被统一调度。

(2)基于不同制式蜂窝网络间的互联

基于不同制式蜂窝网络间的互联方式有GSM一UMTS的互联和TD一SCDMA与WCDMA的混合组网。由于当前GSM已经广泛部署,而UMTS网络正处于规模部署中,因此基于二者制式的网络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会共存。UMTS标准允许用户根据其当前所处的位置,在UMTS 和GSM的基站之间漫游;并且标准还允许用户在二者基站之间的会话切换。这种形式的互联使得用户在移动过程中时刻保持连接。考虑TD—SCDMA与WCDMA的混合组网,通常包括TD—SCDMA叠加在WCDMA网络上,以及TD—SCDMA与WCDMA互为补充的两种类型的混合组网方案"第—种方案的特点是WCDMA能够保持地理上的连续覆盖,更大程度上体现了WCDMA 的发展利益,但也将在两种制式的协调发展、双模终端研发、频率干扰等方面面临许多实际挑战"第二种混合组网方案的发展思路是利用TD—SCDMA作为城区中的唯—3G制式热点,以较高的频谱效率提供针对非对称、高速率的数据业务以及大话务量业务的承载,这种方案更大程度上体现了TD—SCDMA的发展利益"这种方案也需要双模手机终端的支持,同时该方案决定了在实际网络运营中两种制式网络的边界难以完全清晰界定,难以实现有效的网络规划与维护监督。

(3)蜂窝网络及其演进版(LTE)同wiMAX的混合组网

作为一种新兴网络,WIMAX/IEEE802.16e用于满足高速率数据传输需求的通信环境,

和现有无线网络的互联互通,不仅是对现有无线网络的一种补充,而且可以充分利用现有无线网络的核心网,减少WIMAX系统核心网的投资;可以充分挖掘现有网络的用户信息,共用现有网络的计费、鉴权和加密机制;并且充分依托现有网络和业务平台的资源,开展新业务等。WIMAX/IEEE802.16e和3G都能提供一定移动性条件下的数据服务,形成一定范围内竞争和互补的局面。因此,二者的融合、业务的定位以及未来的发展都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考虑祸合程度从浅入深,移动蜂窝网络和WIMAX网络的融合可以参考3GPP规定的六种互联模式:1.统一计费和用户管理模式,2.基于移动蜂窝网络的WIMAX网络认证和计费模式,3.WIMAX网络接入移动蜂窝网络的标准分组域业务模式,4.业务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模式,5.无缝的分组域业务模式,6.WIMAX接入到移动蜂窝标准电路域模式。

如果混合组网,WIMAX可以通过上文ETSI规定的两种方式和现有无线通信网络互联,即紧祸合和松祸合两种方式。松耦合对现有网络改造较小,WIMAX直接利用现有网络的AAA(认证、鉴权和计费)服务器,避免WIMAX数据流经过现有网络的核心网。这种方式保证了WIMAX和现有网络相互独立,并且可以使用移动IP支持网间的移动性,但这会导致较高的时延。在WIMAX中建议采用跨层路由协议(在IEEE802.21协议中称为2.5层路由协议,位于传统路由层和MAC层之间)来减少WIMAX不同基站切换时的延迟,但是无法减少网间的切换延迟,所以这种模式对实时性要求非常高的业务来说是一大挑战。松耦合模式下两种网络共享AAA服务器,使得不同网络在混合的网络环境下使用一致的用户鉴权机制,从而可以使运营商更好的建立自有的业务模式,充分利用原有计费系统和客户关系。在网络部署上,WIMAX组网可以先期考虑采用3GPP规定的第一种模式,再通过移动蜂窝网络升级,逐步演进到第四种和第五种模式,而模式六则是终极发展目标。WIMAX终端认证计费功能都在移动蜂窝系统中相应的设备中实现。在松耦合场景下,WIMAX移动性管理由WIMAX 专有设备实现,而在紧耦合场景下,移动蜂窝中的设备也要参与WIMAX终端的移动性管理。

此外,3GPP组织也在积极开展3G的长期演进项目(LTE)的研究,针对WIMAX/低移动性宽带IP接入0的定位,LTE提出了相应的需求,如相似的带宽!数据率和频谱效率指标,对低移动性进行优化,只支持PS域,强调广播、多播业务等。WIMAX和LTE两种无线技术的融合具有潜在的优势及可能性,从运营的角度看,WIMAX的目标是要提供一种城域网区域的点对多点的宽带无线接入手段,3G及LTE则定位于无线广域网的范畴。WIMAX可以作为3G及LTE网络的补充,在高速无线宽带接入领域发挥作用。从技术的角度看,两者物理层[8J都采用了相似的先进技术,如OFDM、MIMO、自适应链路层技术以及分等级的多种QoS保证机制。两者都设计为基于全lP核心网的蜂窝式网络结构,在无线接入网络的结构方面均弱化基站控制器设备实体,采用公共无线资源管理控制基站等概念,这些都为网络的互联和融合机制的研究及设计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如网络负载均衡、动态频谱分配、系统间无损的垂直切换等。

(4)蜂窝网络和Ad Hoc网络的互联

在蜂窝系统中引入自组织Ad Hoc通信方式,用户终端通过自组织方式和蜂窝方式共

同来完成通信过程,允许终端之间通过中继(Relay)转发直接进行通信及组成局域子网"用户通过其他用户的中继转发最终接入蜂窝网络进行通信,例如当某些用户所处的小区拥塞或用户不在覆盖区域内时,可以借助其他终端或中继节点的转发功能接入基站,这就是系统中的两种通信模式联合进行工作的情况。AdHoc网络作为一种对等网络,由于其组网灵活、不需要基础设施,越来越显示出其作为一种新的接入手段的优越性。首先,能够对现有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盲区起到覆盖作用。在一些网络接入点(基站BS或者接入点AP)覆盖有限或信号很弱的地区,通过其它处于接入点与移动终端间的中继节点转发,将有效提高信号的覆盖。其次,可以对网络的负载起到均衡作用。现有的无线系统中,各无线覆盖区业务量不平衡且动态变化,引入自组网的动态中继,将当前业务区的流量分流到周边业务,有效地缓解了由于容量饱和而造成的业务阻塞和切断链。第三,对于距离比较近的移动节点,可以通过自组网直接通信,减少系统负担,提高系统的总容量。最后,提高移动节点接入无线系统的速率。

由于Ad Hoc的自组织和自维护性能,目前蜂窝网络和Ad Hoc的融合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由于Ad Hoc独特的结构特点,它与蜂窝网络的融合架构有多种不同方案。国内外许多研究机构针对两种网络互联系统展开研究,其中主要包括:MCN,UVAN,iCAR,Sphinx等。支持中继的蜂窝和自组织集成系统(iCAR)将Ad Hoc作为蜂窝网络的补充来解决热点地区的网络拥塞,同时提高系统的频谱利用率。统一的蜂窝与Ad Hoc网络(UCAN)与iCAR的思路类似,在数据传输速率降低时通过在信号较强的地方用代理机接收数据,并通过高速的IEEE802.n协议向客户端发送数据来实现高速的数据连接。以上两种方法都是通过设置中央控制式网络的半固定节点为Ad Hoc节点提供一定的服务,其主要目的还是充分利用原有网络的资源,用蜂窝网的中央管理机制来提高Ad Hoc的网络管理和控制,从而提高Ad Hoc 的性能。这种方案是目前为数不多的充分利用Ad Hoc网络特点的网络。Sphinx项目在网络仿真平台NS-2中对他们提出的混合网络模型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该混合网络模型在吞吐量和功耗方面优于传统的蜂窝网模型。

上述文献涵盖了多种异构网络互联领域,国外的一些研究人员亦己提出一些新型的网络模型。但这些模型更多的是针对网络的某一具体应用而提出,它们所带来的性能优势也是局部的。例如,基于无线局域网的热点模型是专为解决蜂窝网覆盖盲区及拥塞区而设计,Ad Hoc。模式的iCAR模型仅仅是为蜂窝网流量均衡问题而设计,不具备扩展性等。在现有网络架构中还有很多问题未能统一,例如网络中是否设置专用的中继节点,多种通信方式是否使用同样的无线资源等。同时,网络互联引入了系统负荷的额外量,尤其对引入自组织方式的必要性的定量分析,比如对系统容量和弥补覆盖缺陷等问题的研究。因此,必须综合考虑各项网络性能,针对不同的通信场景和服务需求才能构造出具有较高网络优势的框架结构,仍然需要更深层次地把握和认识网络融合中的关键技术,对存在的诸多开放式课题,开展更为深入的具体研究。

2.3无线网络资源管理

在各种移动通信网络中,有效地提高无线资源利用率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问题。本节首先介绍传统无线通信网络资源管理,然后介绍异构无线网络资源管理的特点及研究进展。

2.3.1 移动通信网络资源管理

无线资源管理(RRM,Radio Resource Management)的目标是在有限资源(如带宽、功率或干扰受限)的条件下,为网络内无线用户终端提供服务质量保障,其基本出发点是在网络话务量分布不均匀、信道特性因信道衰弱和干扰而起伏变化等情况下,灵活分配和动态调整无线传输部分和网络的可用资源,最大程度地提高无线频谱利用率,防止网络拥塞和保持尽可能小的信令负荷。无线资源管理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功率控制、信道分配、调度技术、切换技术、接纳控制、端到端Qos、无线资源预留和自适应编码调制。

(l)功率控制技术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近地强信号抑制远地弱信号产生“远近效应”。系统的信道容量主要受限于其他系统的同频干扰或系统内其他用户干扰。在不影响通信质量的情况下,进行功率控制尽量减少发射信号的功率,可以提高信道容量和增加用户终端的电池待机时间。

传统的功率控制技术是以语音服务为主,这方面的研究己经相当多,主要涉及到集中式与分布式功率控制、开环与闭环功率控制、基于恒定接收与基于质量功率控制。目前功率控制的研究集中在数据服务和多媒体业务方面,多为综合进行功率控制和速率控制研究。功率控制和速率控制两者的目标基本上是互相抵触的,功率控制的目标是让更多的用户同时享有共同的服务,而速率控制则是以增加系统吞吐量为目标,使得个别用户或业务具有更高的传输速率。如何满足用户间不同的QoS要求和传输速率,同时达到公平性和高吞吐量的双重目标,是目前较为热门的课题。

另一方面,用在电路交换网络的功率控制技术己不能适应IP传输和复杂的无线物理信道控制,当IP网络成为核心网络,如何在分组交换网络进行功率控制就成为功率控制研究的主要内容。针对基于突发模式(Burst一mode)功率控制的通信网络的研究和连续突发模式(Burst一by一burst)的通信系统的设计已引起很大的注意。结合功率控制和其他新技术,如智能天线、多用户检测技术、差错控制编码技术、自适应编码调制技术、子载波分配技术等方面的联合研究,提高系统容量也是比较热门的研究课题。

(2)信道分配

在无线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中,信道分配技术主要有三类:固定信道分配(FCA)、动态信道分配(DCA)以及随机信道分配(RCA)。FCA的优点是信道管理容易,信道间干扰易于控制;缺点是信道无法最佳化使用,频谱信道效率低,而且各接入系统间的流量无法统一控制从而会造成频谱浪费。FCA算法为使蜂窝网络可以随流量的变化而变化提出了信道借用方案

(cnannelBorrowingscheme),如信道预定借用(BCO)和方向信道锁定借用(BDCL)。信道借用算法的思想是将邻居蜂窝不用的信道用到本蜂窝中,以达到资源的最大利用。

DCA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分配算法。通常将DCA算法分为两类:集中式DCA和分布式DCA。集中式DCA一般位于移动通信网络的高层无线网络控制器(RNC),由RNC收集基站(BS)和移动站(MS)的信道分配信息;分布式DCA则由本地决定信道资源的分配,这样可以大大减少RNC控制的复杂性,但是该算法需要对系统的状态有很好的了解。根据DCA的不同特点可以将DCA算法分为以下三种:流量自适应信道分配!再用划分信道分配以及基于干扰动态信道分配算法等。DCA算法还有基于神经网络的DCA和基于时隙打分(TimeSlotSeoring)的DCA。

RCA是为减轻静态信道中较差的信道环境(深衰落)而随机改变呼叫信道的分配算法,因此每信道改变的干扰可以独立考虑。为使纠错编码和交织技术取得所需的QoS,需要通过不断地改变信道以获得足够高的信噪比。

(3)调度技术

未来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存在大量的非实时性的分组数据业务。因为不同用户有不同速率,一个基站内所有用户速率总和往往会超过基站拥有频带所能传输的信道容量,因此必须要有调度器(Scheduler)在基站内根据用户QoS要求,判断该业务的类型以便分配信道资源给不同的用户。

最近将调度技术与其他技术相结合,如调度技术和功率控制结合,调度技术和软切换技术相结合,软切换技术和呼叫接纳控制技术相结合等,且调度技术也扩展至实时性数据(Real一Time Data),提出了新的应用。另外,为了在Internet中提供Qos,如玩IntServ 或Diffserv服务,调度技术也起重要的作用。

(4)切换技术

切换技术是指移动用户终端在通话过程中从一个基站覆盖区内移动到另一个基站覆盖区内或者脱离一个移动交换中心(MSC)的服务区进入另一个Msc服务区内,维持移动用户通话不中断的技术。有效的切换算法可以提高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容量和Qos。切换技术一般分为硬切换、软切换、更软切换、频率间切换和系统间切换。切换技术主要是以网络信号质量的好坏。用户的移动速度等信息作为参考来判断是否应执行切换操作。除了以上给出的切换技术以外,正在研究的切换技术还有基于信道借用和基于用户位置的切换。

未来移动通信系统中切换技术与移动性管理结合得越来越紧密,由于未来移动通信系统的核心网为lP网,这势必会给移动用户的切换带来新的问题和挑战。现有的切换算法针对蜂窝移动通信系统设计,而Internet协议开始并不是针对无线通信环境所设计,要使得未来移动通信系统中切换技术得以实现,就必须对现有的切换技术进行修改。正TF 在移动性管理方面做了许多工作,提出并制订了一些相关的标准:如宏移动(Maero Mobility)和微移动(Miero Mobility)的标准。

(5)接纳控制

对只提供话音业务的FDMA和TDMA等硬容量系统而言,系统容量固定,在保证用户服

务质量要求的前提下,接纳控制决定系统是否接受新用户呼叫和切换用户呼叫,算法相对简单。在CDMA网络中,使用软容量的概念,每个新呼叫的产生都会增加所有其他现有呼叫的干扰电平,从而影响整个系统的容量和呼叫质量。第三代及未来移动通信系统要求支持低速话音、高速数据和视频等多媒体业务,因此接纳控制也就变得更为复杂。

此外,未来移动通信系统中接纳控制要求在判决过程中,使用网络计划和干扰测量的门限,任何新的连接不应该影响覆盖范围和现有连接的质量(整个连接期间),当新连接产生时,接纳控制利用来自负荷控制和功率控制的负荷信息估计上、下行链路负荷的增加"负荷的改变依赖于流量和质量等参数,若超过上行或下行链路的门限值,则不允许接入新的呼叫。接纳控制算法给出传送比特速率、处理增益、无线链路发起质量参数、误码率(BER)、信噪比(Eb/No)和信干比(SIR)。接纳控制管理承载映射、发起强制呼叫释放、强制频率间或系统间的切换等功能。

(6)端到端QoS保障

传统的Internet网络提供/尽力而为0(BestEffort)服务,IP层无法保证业务的QoS 要求,端到端QoS保障要通过传输控制协议(TCP)层来实现。尽管TCP层可以保障一定的QoS,如减少分组丢失率,但是仍无法满足高实时性要求的图像、视频等多媒体业务在无线系统中传输的端到端QoS要求。而且未来移动通信系统的核心网络将是基于IP的网络,这就给如何在移动Intemet网络上为未来高速多媒体业务提供可靠的端到端QoS要求提出了新的问题。

在无线网络中,传统的流量控制并不适应用来提供Qos保证,因为会把无线信道传输过程中的分组丢失当作网络拥塞来处理。UMTS定义了4类QoS类型,即对最大传输迟延有严格要求的会话类别,对端到端数据流的迟延抖动有一定要求的流类别,对往返延迟时间有要求的交互式类别,对延迟敏感性要求很低的后台类别"网络根据不同QoS类型的业务分别为其分配不同信道资源。此外还有其他几种解决QoS的算法,如无线链路层解决方案、TCP连接分离方法、TCP迭加解决方案、套接口/网关解决方案等。

2.3.2异构无线网络资源管理

传统意义上的无线资源管理包括接纳控制、切换技术、功率控制、信道分配、调度技术等,相关算法的研究与实现一直是工业和学术界的热点研究领域。传统无线资源管理的各资源管理算法尽力而为地为其网络内无线用户终端提供服务质量保障。未来的异构网络无线资源管理则是一组网络的控制机制的集合,采用统一的方式进行集中管理,支持网络信息共享、资源共享,从而实现无线资源的联合优化控制。

异构无线网络资源管理不仅包含了同构网络无线资源管理的全部体系,而且增加了新的研究内容,即面向集成和融合不同接入技术的综合无线接入网络的联合资源管理,如联合接纳控制、网络间的负载均衡、垂直切换和无缝漫游、服务质量保证等异构网络特有的功能,从而实现无线资源的优化使用和达到系统容量最大化的目标。显然,在异构无线系统中,传统同构网络的“自治”的无线资源管理方法不能解决整个异构系统的资源配置和

优化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能够综合考虑不同的接入网络、终端、服务及用户信息的无线资源管理技术,设计异构网络中易于控制和统一管理的多系统联合无线资源管理架构。该类架构中同样需要解决诸如功率控制、信道分配、接纳控制、切换控制等无线资源管理的基本功能,同时还包括了实现联合接纳控制、网间负载均衡、垂直切换和无缝漫游、服务质量保证等异构网络特有的功能。

2.4垂直切换

移动通信网正向全IP通信网发展,由IP核心网和各种无线接入网组成。多模终端的发展使用户灵活选择服务网络成为可能。为了保证终端在不同网络之间移动时的通话服务质量,切换技术的研究也从同种接入技术间的水平切换转移到了异种接入技术间的垂直切换。

2.4.1切换分类

传统蜂窝移动通信网络中的切换控制主要支持用户在网络内部移动时的会话移动性。而未来泛在、异构网络环境中,除了各个网络内部的切换控制以外,还应包括跨越网络边界、跨运营商以及跨终端漫游时的切换控制。相应地,切换具有了一些新的特征,也出现了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根据涉及的网络范围,可以分为网内切换和网间切换。根据涉及的接入技术是否同类,可以分为水平切换(或称系统内切换)和垂直切换(或称系统间切换)。从性能角度,分为快速切换、平滑切换和无缝切换。根据切换前后所涉及的无线频率,分为同频切换和异频切换。根据切换的必要性,可分为强制切换和优化切换。根据切换中是否允许用户控制,分为主动切换和被动切换。

依据接入点改变前后所采用接入技术的异同,可以将切换分类为垂直切换与水平切换两类。在各类无线接入技术共同构成的无线重叠网络,同类接入技术之间的切换称为水平切换,例如,WLAN中不同AP之间的切换,GSM中不同基站、交换系统及运营商间的切换;而不同类接入技术之间的切换称为垂直切换,例如UMTS和WLAN之间的切换。垂直切换中,切换前后的无线链路和接入网络存在明显的链路特征差异,因此垂直切换具有不对称性。根据垂直切换方向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向上切换和向下切换。从下层的、覆盖范围小的网络到上层的、覆盖范围大的网络的切换,称为向上切换;反之为向下切换。如下图2-1所示:

APP游戏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超神学院毕业生 毕业设计 题目: APP游戏设计 分院:通讯与信息 姓名: Loading 学号: 000 专业: LOL 指导老师:提莫 毕业论文答辩时间: 2014.6.9

本课题APP游戏设计,通过该课题,将红军长征的经过、抗战历史、红色文化、历史背景等内涵完完全全的演绎展示,让人们轻松而清晰地了解红色文化。采用的开发工具是Photoshop、Adobe Illustartor、Venture Capital。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手机的功能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强大,未来几年,手机游戏必将深入人心,渗透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 关键词:APP游戏设计,Photoshop、Adobe Illustartor、Venture Capital

This topic of APP games design through the subject, make people know more about the long march of the Red Army, the Red Army culture,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bout the Red Army,that it is clear and easy to understand the Red Army culture. Development tools are used byAdobe Illustrator, PhotoShop, Venture Capital.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obile phone is now more and more features, more and more powerful, the next few years, mobile phone games will win support among the people, infiltration of people life bit by bit. Key word:The APP games design,Photoshop、Adobe Illustartor、Venture Capital

(完整版)安卓游戏毕业设计论文2878264

学习数学是为了探索宇宙的奥秘。如所知,星球与地层、热与电、变异与存在的规律,无不涉及数学真理。如果说语言反映和揭示了造物主的心声,那么数学就反映和揭示了造物主的智慧,并且反复地重复着事物如何变异为存在地故事。数学集中并引导我们地精力、自尊和愿望去认识真理,并由此而生活在上帝地大家庭中。正如文学诱导人们地情感与了解一样,数学则启发人们地想象与推理。 大连民族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基于安卓的"经营冷饮店"游戏设计

摘要 随着社会与科技的发展 人们越来越注重移动、便携与方便 而随着这股潮流的发展 手机应用游戏应运而生 安卓系统作为一个市场占有超过50%的手机平台 其应用游戏的发展非常迅猛 本论文提出一款基于安卓系统的"经营冷饮店"游戏设计并对其具体开发与实现进行了剖析 在游戏制作过程中 实现了用户与手机之间的良好的人机交互 使用户更好的参与到游戏中去 此款游戏为模拟经营类游戏 其内容主要包含"游戏开始" "选择游戏难度" "玩家进货、定价" "游戏主画面" "游戏结束"这5个模块 主要介绍了每个模块的功能 设计方法 模块和模块之间的逻辑结构和数据处理

本论文主要对此款游戏的总体设计 需求分析和内部数据的具体处理和计算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并对游戏的具体设计与实现进行了简要的说明 在一定安卓理论的基础上 介绍了部分关键代码与关键函数的应用 对游戏中应用到的相关计算机图形学实现应用动画的过程做了具体介绍最后展示成果截图并对其进行简单介绍 然后论文进行整体总结与归纳 关键词:游戏;安卓;人机交互 The Subject of Undergraduate Graduation Project (Thesis) of DLNU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technology growing emphasis as a market share over 50% of the mobile phone system the application of Android (1) 现在第几天 NowdateNum 1 总资金 sum_money 1000 甜甜圈售价 donut_money

桩基础设计计算书

课程设计(论文) 题目名称钢筋混凝土预制桩基础设计 课程名称基础工程 学生姓名李宇康 学号124100161 系、专业城市建设系土木工程 指导教师周卫 2015年5 月

桩基础设计计算书 一:设计资料 1、建筑场地土层按其成因土的特征和力学性质的不同自上而下划分为四层,物理力学指标见下表。勘查期间测得地下水混合水位深为2.0m,地下水水质分析结果表明,本场地下水无腐蚀性。 建筑安全等级为2级,已知上部框架结构由柱子传来的荷载: V=1765, M=169KN·m,H = 50kN; 柱的截面尺寸为:800×600mm; 承台底面埋深:D = 2.0m。 2、根据地质资料,以黄土粉质粘土为桩尖持力层, 钢筋混凝土预制桩断面尺寸为300×300,桩长为10.0m 3、桩身资料:混凝土为C30,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f c =15MPa,弯曲强度设计值为 f m =16.5MPa,主筋采用:4Φ16,强度设计值:f y =310MPa 4、承台设计资料:混凝土为C30,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为f c =15MPa,弯曲抗压强度设 计值为f m =1.5MPa。 、附:1):土层主要物理力学指标; 2):桩静载荷试验曲线。 附表一: 土层的主要物理力学指标表1-1 土 层代号名称 厚 度 m 含水 量w (%) 天然 重度 (kN/m3 ) 孔 隙 比 e 侧模 阻力 桩端 阻力液性 指数 I L 直剪试验 (直快) 压缩 模量 E s (MPa) 承载力 特征值 f k(kPa) q sk kPa q pk kPa 内摩 擦角 ?? 粘聚 力c (kPa) 1 杂填土 2.0 20 18.8 2 2 6.0 90 2 淤泥质土9 38.2 18.9 1.02 22 1.0 21 12 4.8 80 3 灰黄色粉 质粘土 5 26.7 19. 6 0.75 60 2000 0.60 20 16 7.0 220 4 粉砂夹粉 质粘土 >10 21.6 20.1 0.54 70 2200 0.4 25 15 8.2 260 附表二:

基于android的游戏开发毕业设计论文

基于a n d r o i d的游戏开发毕业设计论文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

毕业设计(论文) 基于Android平台2048游戏开发教学单位:计算机学院 专业名称:软件工程(游戏与数字媒体) 学号: 学生姓名:高振东 指导教师:宋喜佳(讲师) 指导单位:计算机学院 完成时间:2016年4月30日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教务处制发

基于Android平台2048游戏开发 【摘要】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现代社会,轻松的益智游戏对缓解生活压力调节情绪具有重要的意义。《2048》这款小游戏是一款流行的。第一款《2048》小游戏是由Gabriele Cirulli首度发布在GitHub上。《2048》是当时基于《1024》和《小三传奇》这两款的玩法而开发的新型数字游戏,而游戏设计初衷是一款益智类的游戏,其特点在于轻松,简单,因此,开发要求做到各项功能要完备、操作要简便、易学易用。现在开发出来的版本有普通版、六边形版、朝代版、3D 版、后宫版等等。 本文采用 JAVA语言开发了 2048 小游戏,通过Android平台实现了 2048 的基本运行,本着简单,易于操作的原则和缓解生活压力、降低生活节奏的初衷,游戏中没有繁多的按钮,也不用特别复杂的操作,只需动动手指,即可操纵自如。 游戏经过图形界面的处理,以不同的颜色显示不同的数字,并拥有了最高成绩记录,撤销上一步,重置游戏的各项功能。对于游戏的逻辑实现部分进行测试,测试结果正常,目前没有发现异常。但是游戏界面可能有些简单,日后可以通过美化界面来获得更好的游戏体验。 【关键词】游戏;益智;数字

论本科生考研与毕业论文-设计冲突及对策

论本科生考研与毕业论文/设计冲突及对策 论本科生考研与毕业论文/设计冲突及对策关键词:本科生,毕业论文,对策,冲突,考研 论本科生考研与毕业论文/设计冲突及对策介绍:内蒙古大学鄂尔多斯学院(现更名为“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自2021年成立至今,一直遵循内蒙古大学“求真务实”校训,秉承内蒙古大学“开放、开门、开明”的办学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为鄂尔多斯及内蒙古地区培养了大量本科人才,为地论本科生考研与毕业论文/设计冲突及对策详情: 内蒙古大学鄂尔多斯学院(现更名为“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自2021年成立至今,一直遵循内蒙古大学“求真务实”校训,秉承内蒙古大学“开放、开门、开明”的办学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为鄂尔多斯及内蒙古地区培养了大量本科人才,为地区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随着近来经济形势的突变,煤炭和煤化工发展受限,本科生面临越来越紧张的就业形势,学生考研的热情高涨,不可避免的与本科生正常教学产生时间、内容及培养要求等各方面的冲突。这一现象在大部分地方普通院校呈蔓延之势,除了影响本科教学外,对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冲突尤为明显,导致毕业生对毕业论文/设计的热情不高、投入不足和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下降[1],甚至引起一些取消毕业论文/设计的议论[2].大量对策建议加强本科科研训练、提供经费支

持、提高过程监管、提前加强设计和工作后考研等措施[3,4],在一定上提高了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然而存在治标不治本的问题,还需进一步的统筹规划,结合考研与毕业论文/设计要求,找到标本兼治的办法。 一、时间冲突 以2021年考研为例,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时间为:2021年12月26日至12月28日。2021年2月中旬,各院校陆续公布初试成绩。3月上旬,34所高校自划线公布。3月底至4月上旬,34所自划线院校复试。4月上旬至4月底,国家线院校陆续开始复试。因此,考研学生的只有在2021年1月至3月上旬的时间较为充裕,可以准备考研之外的课程学习和毕业论文事宜,而这段时间正是学期期未和寒假时间。内蒙古各大学研究生复试名单公示日期为2021年03月22日,复试考试时间为4月1-2日,在此期间,研究生考试过线考研生则要准备复试考试,即4月份以后才有时间准备毕业论文事宜。 内蒙古大学鄂尔多斯学院化学工程工艺专业本科生在3月10日完成毕业实习,3月11日开始毕业论文/设计,4月20日提交毕业论文/设计。综合考虑可知,考研学生以读研为主要要务,在复试之前都需集中精力准备复试,只有4月3-20日共约18日的时间准备毕业论文/设计。考研生根据现实一般都选择做毕业论文,而没有参与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指导老师也只能选择让学生做综述论文。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本科生需要做好文献资料整

游戏设计毕业论文15篇

游戏设计毕业论文15篇 游戏设计毕业论文 摘要:动画以及游戏的场景造型中更需要美感,因而设计师需要在这方面加大关注点,场景设计的关键是需要展现出故事情节,在完成戏剧冲突和刻画人物上面有所侧重。所以创造时,好看的场景必然会带动整部作品的基调。一个优秀的游戏场景设计需要有着精美的背景,所以要具备娴熟的绘制,更要有细致的前期设计。 关键词 游戏设计毕业设计论文设计 游戏设计毕业论文:手机游戏开发中软件工程的设计与改进 摘要现阶段计算机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使得网络游戏层出不穷。同样道理,手机等移动通信终端走进了千家万户,手机游戏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目前手机性能处于不断完善过程中,手机游戏需求逐渐呈现出增加趋势。在手机游戏开发过程中,本身从性质上讲,手机游戏隶属于软件工程,因而需要软件项目团队的充分参与。本文浅要分析手机游戏开发阶段,如何加强软件工程设计及改进,并浅谈自身关于软件开发相应方法。 软件工程手机游戏开发设计改进 现阶段手机在我国实现广泛普及,手机游戏越来越受到大众群体欢迎。尤其是目前手机在性能方面逐步开始完善,手机游戏市场得到十分迅速发展。上述背景下,只有注重加强软件工程团队建设,才能充分有助于手机游戏开发工作顺利开展。尤其是对于手机游戏软件而言,只有充分借助于科学软件工程技术,才能有效规避软件危急,同时减少成本消耗,使手机游戏开发贯彻落实。为此,有必要结合相关实践,加强手机游戏项目建设过程中,软件工程技术的应用和探索。 1 项目准备及项目需求分析

在实际软件开发阶段,需求管理工作尤为关键,该工作需自始至终融入到全部软件开发阶段。对于手机游戏开发而言,本身不具备特定客户需求,因为手机游戏最终为广大用户服务,用户通常是通过移动互联网等平台进行相应游戏的下载。为此,通常要分析客户实际要求,也就是等同于游戏企划本身需求。对于手机游戏企划而言,需要指定相应企划方案,然后才能进行开发计划制定工作。通常来说,只有当企划过程中存在一定需求变化,亦或者由于技术方面出现问题,游戏企划才会在需求方面做出相应调整。项目准备过程中,如果不采用相关软件技术,只需要游戏负责人做好分配工作即可。对于应用软件技术项目开发而言,还应做好计划策略工作。例如,采用TSP方法过程中,应对项目进度进行严格遵循,并对进度加强检查。具体来说,应做好下面几点: (1)开发人员应加强沟通交流,将实际问题充分解决。 (2)鉴于手机游戏属于规模很小软件,因而尽量避免重新进行任务分配。 (3)做好项目计划总结等方面工作。 (4)做好应用计划策略方面工作。 2 系统设计阶段 对于手机游戏开发而言,还应首先做好相应构架,通常构架需根据游戏策划进行,同时也应加强与程序员之间沟通交流。实际手机游戏开发阶段,鉴于其易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因而设计基本不可能一次成功,因而系统设计本身需要不断持续进行,这样才能避免需求变化带来的诸多不利影响。如果设计始终一成不变,必然不会是真正好的设计。例如,采用XP方法过程中,遵循简单设计原则进行。为此针对RUP使用,开发人员先要加强构架设计工作,构架设计需遵循本质需求,并尽量做到设计简单的同时使其充分发挥实效。从本质上讲,RUP剪裁过程中,本身已属于软件设计再开发工程。以某款手机游戏为例,该游戏设计阶段,总共开发周期时间达到4周,从迭代周期上讲,主要包括下面四个阶段:第一周期,主要针对于程序框架构建工作,主要是需加强角色模型构建。第二周期,主要针对于手机程序,然后对程序进行地图增设,并进行地图碰撞检测工作,并适当增设相应角色模型,促使人物能够自由行动。第三周期,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添加电脑控制,并进行相应逻辑判断工作,并对触发条件加以科学设定。第四周期,适当添设菜单及对话框,并开展记录程序编写工作。

桩基础毕业设计摘要

桩基础毕业设计摘要 1.桩平面布置原则 (1)力求使各桩桩顶受荷均匀,上部结构的荷载重心与桩的重心相重合,并使群桩在承受水平力和弯矩方向有较大的抵抗矩。 (2)在纵横墙交叉处都应布桩,横墙较多的多层建筑可在横墙两侧的纵墙上布桩,门洞口下面不宜布桩。 (3)同一结构单元不宜同时采用摩擦桩和端承桩。 (4)大直径桩宜采用一柱一桩;筒体采用群桩时,在满足桩的最小中心距要求的前提下,桩宜尽量布置在筒体以内或不超出筒体外缘1倍板厚范围之内。 (5)在伸缩缝或防震缝处可采用两柱共用同一承台的布桩形式。(6)剪力墙下的布桩量要考虑剪力墙两端应力集中的影响,而剪力墙中和轴附近的桩可按受力均匀布置。 2.桩端进入持力层的最小深度 (1)应选择较硬上层或岩层作为桩端持力层。桩端进入持力层深度,对于粘性土、粉土不宜小于2d(d为桩径);砂土及强风化软质岩不宜小于1.5d;对于碎石土及强风化硬质岩不宜小于1d,且不小于0.5m。(2)桩端进入中、微风化岩的嵌岩桩,桩全断面进入岩层的深度不宜小于0.5m,嵌入灰岩或其他未风化硬质岩时,嵌岩深度可适当减少,但不宜小于0.2m。 (3)当场地有液化土层时,桩身应穿过液化土层进入液化土层以下的

稳定土层,进入深度应由计算确定,对碎石土、砾、粗中砂、坚硬粘性土和密实粉土且不应小于0.5m,对其他非岩石土且不宜小于1.5m。(4)当场地有季节性冻土或膨胀土层时,桩身进入上述土层以下的深度应通过抗拔稳定性验算确定,其深度不应小于4倍桩径,扩大头直径及1.5m。 3.桩型选择原则 桩型的选择应根据建筑物的使用要求,上部结构类型、荷载大小及分布、工程地质情况、施工条件及周围环境等因素综合确定。 (1)预制桩(包括混凝土方形桩及预应力混凝土管桩)适宜用于持力层层面起伏不大的强风化层、风化残积土层、砂层和碎石土层,且桩身穿过的土层主要为高、中压缩性粘性土,穿越层中存在孤石等障碍物的石灰岩地区、从软塑层突变到特别坚硬层的岩层地区均不适用。其施工方法有锤击法和静压法两种。 (2)沉管灌注桩(包括小直径D<5O0mm,中直径D=500~600mm)适用持力层层面起伏较大、且桩身穿越的土层主要为高、中压缩性粘性土;对于桩群密集,且为高灵敏度软土时则不适用。由于该桩型的施工质量很不稳定,故宜限制使用。 (3)在饱和粘性土中采用上述两类挤土桩尚应考虑挤土效应对于环境和质量的影响,必要时采取预钻孔。设置消散超孔隙水压力的砂井、塑料插板、隔离沟等措施。钻孔灌注桩适用范围最广,通常适用于持力层层面起伏较大,桩身穿越各类上层以及夹层多、风化不均、软硬

硕士毕业论文设计范文

硕士毕业论文文 导读:本文硕士毕业论文文,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临近毕业之际,毕业论文扮演者十分重要的角色,不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还是硕士博士,一份好的毕业论文都关乎你的毕业。在这里,为你准备了硕士毕业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各位毕业生更好的写自己的毕业论文,顺利毕业。[摘要]随着网络信息的传播与网络技术的普及,给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研究网络与高校德育工作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规律,对网络环境下德育的作用、目标等根本性问题作出新的思考,是高校德育工作者的崭新课题和时代责任。 [关键词]网络环境;高校德育;目标 网络已经成为人们重要的思想舆论阵地和国际舆论斗争的新领域,也成为高校德育工作一个新的重要阵地。高校德育工作对网络的回应不能仅是知识技术和工具层面上的,更要发挥高校的优势,认真研究网络与高校德育工作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规律,对网络环境下德育工作的作用、目标等根本性问题做出新思考,这是高校德育工作者的崭新课题和时代责任。 一、培养大学生辩证的思维方式 网络正在成为年轻一代亲密的伙伴,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收集资料、聊天或游戏,网络为他们提供了丰

富的信息资源,也为他们创造了精彩的娱乐时空。大学生对网络的运用远远超过了社会许多群体,网络化的生活环境正在形成。有人认为,“网络”是狼来了,我们的学生是无援的小孩,他们只有一个结果,被狼咬走。对此看法笔者不敢苟同,这种观点未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其实网络没有那么可怕,我们要做的事情是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方式,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独具慧眼的“神枪手”,那么还怕狼来吗?诚然,网络时代的到来,给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课题,但是要辩证看待网络信息,它既不是“洪水猛兽”,不能用大棒来打压;也不全是“正中之音”,不能漠视它的不足。网络社会是由人所拓宽的另一生命空间,人是现实社会的主体,也应成为网络社会的主体。它对于开阔青年学生的视野、拓宽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启迪他们的智慧、增进彼此交往是很有益处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是新时期人才的道德教育标准。学校德育就是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政治立场、思想观点,培养他们遵守社会行为规的良好品德,培养他们对人生目标较高层次的追求。而对于网络,这些目标不再是空泛的概念,而是更加具体的要求。由于网络使他们的道德主体地位得以实现,因此,学校教育最迫切的目标,就是要着力培养和形成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具有正确的辩证思维方式。 1.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辨能力。网络具有及时性、综合性、开放性和虚拟性的特点,给学生学习知识,开阔视野提供了方便、快捷、高效的全新平台。但虚拟网络上不负责的批判攻击,以及一些低级恶俗的言论,对学生健康思想的形成极为不利。因此,学生一方面对网络

安卓游戏毕业设计论文

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发现自己爱的人正好也爱着自己。 大连民族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基于安卓的"经营冷饮店"游戏设计 摘要 随着社会与科技的发展 人们越来越注重移动、便携与方便 而随着这股潮流的发展 手机应用游戏应运而生 安卓系统作为一个市场占有超过50%的手机平台 其应用游戏的发展非常迅猛 本论文提出一款基于安卓系统的"经营冷饮店"游戏设计并对其具体开发与实现进行了剖析 在游戏制作过程中 实现了用户与手机之间的良好的人机交互 使用户更好的参与到游戏中去 此款游戏为模拟经营类游戏 其内容主要包含"游戏开始" "选择游戏难度" "玩家进货、定价" "游戏主画面"

"游戏结束"这5个模块 主要介绍了每个模块的功能 设计方法 模块和模块之间的逻辑结构和数据处理 本论文主要对此款游戏的总体设计 需求分析和内部数据的具体处理和计算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并对游戏的具体设计与实现进行了简要的说明 在一定安卓理论的基础上 介绍了部分关键代码与关键函数的应用 对游戏中应用到的相关计算机图形学实现应用动画的过程做了具体介绍 最后展示成果截图并对其进行简单介绍 然后论文进行整体总结与归纳 关键词:游戏;安卓;人机交互 The Subject of Undergraduate Graduation Project (Thesis) of DLNU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technology growing emphasis has been on mobil portable and convenient.With this trend mobil application game come into being.Android System as a market share over 50% of the mobile phone system the application of Android has been developed very rapid. This paper presents an Android game called "The Cold Drink shop" and its specific development and realization are explained. The game is good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and the users will be better involved in the game. This game is business simulation game its topics include "the start of the game" "select the game difficulty" "player purchase and pricing" "the main game screen" "the end game" of these five modules. It is introduction the function of each module the design method and logical structure and data processing modules and between modules. 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 overall design of this game needs analysis and internal data processing and calculation in detail. And game specific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brief descrip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theory of Android it is introduction of the application of the keys code and functions. Specific

土木工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建筑设计的多样化,高层建筑的基础设计对保证工程安全和控制工程造价至关重要。在选择基础形式时与建筑物的使用性质、上部结构类型、地质情况、抗震性能、对周围建筑物的影响及施工条件等有密切的关系。为节约投资应该对地基基础多方案比较进行优化设计。 本设计的题目是焦作三维国贸中心4#住宅楼桩基础设计,主要思路是根据地质勘察资料、施工条件和工程要求,确定桩基础的桩型、桩的断面尺寸和长度、单桩容许承载力、桩的数量和平面布置以及承台的尺寸和构造,再根据承受的荷载验算桩基承载力,估算沉降量并验算桩和桩承台的强度。 通过设计桩基础要达到掌握桩基设计计算的具体原理及主要设计步骤,更深入地理解桩基工程特性。通过本次钻孔灌注桩基础设计,使作者对桩的受力特点、制作工艺、设计过程和施工方法有一个更为深入的了解,做到了把作者大学四年所学的力学知识和基础课程与具体工程紧密结合,真正实现了理论应用于实践,增强了动手能力,对今后解决实际问题大有帮助。 关键词:地基;桩基础;钻孔灌注桩;设计;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ur economy and the diversification of architecturaldesign, foundation design of high-rise building is very important to guaranteeonstruction safety and control the project cost. In choosing base form buildings withhe use of the properties, the upper structure type, geological conditions, seismicperformance and influence on surrounding buildings and the construction conditionshave a close relationship. To save investment should optimize the foundation schemes designed. the main idea of this design is according to the geological exploration data, construction conditions and engineering requirements, determine the pile foundation pile type, pile section size and length, the number of allowable bearing capacity of single pile, pile and plane arrangement and the size and structure of the cofferdam, again according to withstand the load calculation of pile foundation bearing capacity, estimating and calculating the pile settlement and the strength of the pile caps. Through the design to achieve mastery of pile foundation design and calculation of concrete pile foundation principle and main design steps,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pile foundation engineering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the drill hole filling pile foundation design, the author of pile bearing characteristics, production technology, design process and construction method has a more in-depth understanding, did the author at the university four years learning knowledge of mechanics and basic course and combining concrete engineering, truly achieve the theories into practice, enhance the ability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inthe future. Key words:the foundation; Pile foundation;Bored piles; Design; The construction

毕业设计(论文)情况简介

关于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情况简介 我系参加本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教师共有25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讲师16人,博士3人,硕士20人,安徽省首届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1人。专业涉及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等。曾先后主持过省厅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及其它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40余篇。 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及高校本科评估的要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关于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部署和安排如下: ⑴2008年11月20日成立了以陈桂林、张玉虎为组长,赵生慧、王友社为副组长的系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各项工作。并邀请合肥工业大学特聘专家林京教授为我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顾问。 ⑵2008年11月30日召开《09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评审会议》 评审会上对53个毕业设计选题进行表进行初审,并将审核意见反馈给相关指导教师。 ⑶2008年12月10日邀请特聘专家合肥工业大学林京教授对09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表进行复审,并将相关复审意见反馈给相关指导教师。 ⑷2008年12月27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在南校区教学楼2111教室召开了全体毕业生动员大会。会议就毕业生的毕业选题、论文、设计等方面工作进行了部署。系主任陈桂林、副主任赵生慧、特聘教授庞明勇博士及部分指导教师参加了动员会。并邀请了特聘教授庞庞明勇博士做了题为《如何做本科毕业设计》的报告。 ⑸2008年12月30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在北校会议室召开了《毕业设计选题研究会议》,在原有选题的基础上结合我系的特点,增加了8个关于计算机网络方面的选题供毕业生选择。 ⑹2008年12月31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在南校区教学楼2208教室召开了第二轮毕业设计选题会议。会上26名05级毕业生当场在指导老师的介绍下结合自身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毕业设计题目。 ⑺2009年1月8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在南校区教学楼2108 、2109和2111教室及系学术报告厅举行了第一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答辩会。 ⑻2009年2月19日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在南校区教学楼2101和2104教室举行了第二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答辩会。 ⑼2009年2月26日上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在西阶104教室举办了《如何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讲座,由合肥工业大学林京教授主讲。该系05级、06级两个年级共130余名学生及10多位指导教师参加了此次讲座,讲座由系主任陈桂林教授主持。 ⑽2009年5月30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在南校区教学楼2102 、2103和2111教室举行了第一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答辩。 ⑾2009年6月14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在南校区教学楼2102 、2103、2104和2105教室举行了第二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答辩。

桩基础(毕业论文)

目录 引言 2 1 桩基础分类 2 2 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2 2.1按施工方法桩可分为预制桩和灌注桩两大类 2 2.2桩基础施工前的一般准备工作 2 2.2.1 施工现场及周边环境的踏勘 2 2.2.2 技术准备 3 2.2.3机械设备准备 3 2.2.4现场准备 3 2.2.5现场放线定位 4 3 钻斗钻成孔灌注桩技术简介 4 3.1钻斗钻成孔法的介绍 4 3.1.1钻斗钻成孔法的优点5 3.1.2钻斗钻成孔法的缺点5 3.2 施工程序 5 3.3 施工要点 5 4 桩基础施工技术发展趋向 6 结论7 后记8 参考文献9

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和都市化程度的提高,地面空间显得越来越紧,为了充分利用国土资源,人们不得不将眼光投向高层空间和地下空间。桩基础是一种既古老又现代的高层建筑物和重要建筑物工程中被广泛采用的基础形式。桩基础的作用是将上部结构较大的荷载通过桩穿过软弱土层传送到较深的坚硬土层上,以解决浅基础承载力不足和变形较大的地基问题。桩基础具有承载力高,沉降量小而均匀,沉降速率缓慢等特点。它能承受垂直荷载、水平荷载、上拔力以及机器的振动或动力作用,已广泛用于工业厂房、桥梁、水利等工程中。下面笔者将对桩基础的施工进行简要分析。 1 桩基础分类 (1)按材料可分为木桩、钢筋混凝土桩、钢桩及组合材料桩等,其中钢筋混凝土桩又可分为普通钢筋混凝土桩(简称RC桩,混凝土强度等级C15~C40);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桩(简称PC桩,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40~C80);预应力高强度混凝土桩(简称PHC桩,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80)。钢筋混凝土桩使用最广泛。 (2)桩按形状可分为圆形桩、角形桩、异形桩、螺旋桩、带扩大头的钢筋混凝土预制桩等。 (3)桩按施工方法可分为非挤土桩、部分挤土桩。 选择桩型与工艺时,应对建筑物的特征(建筑类型、荷载性质、桩的使用功能,建筑物的安全等级等),地形、工程地质(穿越土层桩端持力层岩土特性)及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类别、地下水位),施工机械、施工环境、施工经验,各种桩施工法的特征、制桩材料供应条件,造价以及工期等进行综合性研究,并进行技术经济分析比较,最后选择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的桩型和成桩工艺。 2 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2.1按施工方法桩可分为预制桩和灌注桩两大类 预制桩用锤击、静压、振动或水冲沉入等方法打桩入土。灌注桩则在就地成孔,而后在钻孔中放置钢筋笼、灌注混凝土成桩。根据成孔的方法,又可分为钻孔、挖孔、冲孔及沉管成孔等方法。工程中一般根据土层情况、周边环境状况及上部荷载等确定桩型与施工方法。 2.2桩基础施工前的一般准备工作 施工前应做好现场踏勘工作,做好技术准备与资源准备工作,以保证打桩施工的顺利进行。桩基础施工前的一般准备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2.1 施工现场及周边环境的踏勘 在施工前,应对桩基施工的现场进行全面踏勘,以便为编制施工方案提供必要的资料,也为机械选择、成桩工艺的确定及成桩质量控制提供依据。现场踏勘调查的主要容如下: (1)查明施工现场的地形、地貌、气候及其它自然条件。 (2)查阅地质勘察报告,了解施工现场成桩深度围土 层的分布情况、形成年代以及各层土的物理力学性能指标。 (3)了解施工现场地下水的水位、水质及其变化情况。 (4)了解施工现场区域人为和自然地质现象,地震、溶岩、 矿岩、古塘、暗滨以及地下构筑物、障碍物等。 (5)了解邻近建筑物的位置、距离、结构性质、现状以及目 前使用情况。 (6)了解沉桩区域附近地下管线(煤气管、上水管、下水管、电缆线等)的分布及距离、埋置深度、使用年限、管径大小、结构 情况等。 2.2.2 技术准备 其主要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电脑游戏飞机大战的开发与设计

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飞机大战游戏的设计与开发学院:计算机科学学院 专业班级: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11级1班指导教师:职称:副教授 学生姓名: 学号:

摘要 飞机游戏是一款风靡全球的电视机游戏和掌上游戏机产品,曾几何时,它创造了一个无法企及的游戏巅峰,也曾影响了一代产业链。虽然它辉煌的业绩在历史的涡轮中渐渐远去,但这款游戏每每提及,总会令人爱不释手,魂牵梦绕。 这款游戏的名字叫做飞机大战,它是运行于Windows操作系统下的一款2D 游戏,以C/C++为开发语言,构建于Microsoft Foundation Class Library(MFC)框架体系中,其中调用了部分的Win32API函数接口,在Visual Studio2010环境下开发的一款多媒体游戏。 随着硬件性能的不断提高,游戏的日益普及,使开发者不再需要过多的关注不同的硬件设备。本论文着眼于双缓冲绘图的运用,开发出仅用于理论研究的二维平面射击类游戏。 本文首先分析了电脑游戏的发展历史,然后分析了制作游戏的基本流程和游戏本身所要包含的几种元素以及游戏应具备的游戏层次。根据2D游戏的特点和游戏的角色,以及给用户呈现的游戏界面的特效,对2D图形技术,Windows 图形界面编程技术GDI,DirectDraw的显卡接口和DirectSound声卡接口以及MVC 设计模式下的MFC框架等技术进行了比较仔细的研究。通过自定义一个游戏类CGame,封装了游戏元素的基本属性和行为,这样便于在用到游戏的行为操作是,只要轻松的产生CGame对象便可直接调用其方法,也有利于升级为双人游戏,乃至网络版时,只需要在该类中添加相应的行为便可。当我们向用户呈现游戏运行的界面时,通过Timer时钟控件,映射到相应的处理函数,使得游戏界面大约每2秒钟刷新一下界面,这样才能让一张位图背景图片具有动态效果。当使用DirectSound声卡接口时,我方和敌方相互射击所发出的声音,都是在时钟映射函数调用时处理的。 【关键词:】C/C++; VS 2010/MFC; 飞机大战游戏 I

土木工程(桩基础)毕业设计 (2)

桩基础设计

目录 前言 1、建筑设计资料 (1)、设计原始资料 (2)、建筑基地平面图 2、选择桩型、桩端持力层、承台埋深 (1)、选择桩型 (2)、选择桩的几何尺寸以及承台埋深 3 、确定单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1)确定单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4、确定桩数和承台底面尺寸 (1)①—C柱桩数和承台的确定 (2)计算桩顶荷载 5、桩身结构设计计算 (1)、桩身结构设计计算 (2)、确定复合基桩竖向承载力设计值(3)、九桩承台承载力计算(①—C承台)(4)桩顶作用验算,桩承台验算(①—C承台) 6、承台设计 (1)、柱对承台的冲切 (2)、角桩对承台的冲切

(3)、斜截面抗剪验算(4)、受弯计算7.桩基础沉降验算 8. 结论与建议 结束语 参考文献

1、建筑设计资料 (1)、设计原始资料 拟建三明大酒店工程位于三明市东兴五路以南,其东临电子商城,西侧为居民住宅,房地产公司。南侧为儿童服装设计公司。拟建建筑物为一框架结构,地面以上9层,地下2层,总建筑面积27000m2。基坑长约60m,宽约40m,基坑开挖深度6m。本次设计主要是对酒店的某根柱进行桩基础设计,作用于该柱(600mm×400mm)柱底面(基础顶面)处的荷载基本组合设计值有两类: 最大轴力组合:轴向力F=6200 kN,柱底弯矩为M= 510 kN·m ,水平荷载V =285 kN;桩身采用C30的混凝土浇筑。 最大弯矩组合:轴向力F=4715 kN,柱底弯矩为M= 670 kN·m ,水平荷载V =385 kN;(M、H作用于柱的长边方向且均为从左指向右)。 基坑周边无复杂管线,有利于基坑施工。 根据钻探揭露,拟建场区地貌单元为阶地,地形较平坦,场地四周均无特殊情况分布。在基坑支护影响范围内,自上而下有下列土层: ①-1层填土:灰色,稍密,主要由碎石、碎砖、建筑垃圾组成,硬质含量30-60%,填龄大于5年。 ②层粉质粘土:黄褐色,可塑~硬塑,含少量铁锰结核,稍有光泽,无摇震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③层粉质粘土:黄褐色,可塑,局部软塑,稍有光泽,无摇震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④层细砂:褐黄,黄色,细砂为主,含少量粘性土,分选性较好,成分多为石

基于Unity3d的潜行游戏开发毕业设计论文

2011届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课题名称基于Unity3d的潜行游戏开发 系部计算机工程系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2015年 5 月 20 日

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 指导教师签名:日期: 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作者签名:日期: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

游戏毕业设计论文

游戏专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规范 一、设计说明书(论文)的结构及要求 设计说明书(论文)包括:封面、中文摘要、英文摘要、关键词、目录、正文、致谢、参考文献及附录八部分。 1、封面 按统一格式完成或由学校统一印制,按要求填写。题目一般不超过25个字,要简练准确,可分二行书写。 2、中(英)文摘要及关键词 中文摘要在前,“摘要”字样位置居中,字数应在400字左右;关键词一般3至5个,以显著字符另起一行,排在摘要正文部分左下方。英文摘要与中文摘要内容要一致。 3、目录 按三级标题编写,要求层次清晰,且要与正文标题一致,主要包括绪论、正文主要层次标题、结论、致谢、参考文献、附录等。 4、正文 正文包括绪论(或前言、概述等)、主体、结论。工科论文要求符合科技论文格式,正文要标明章节,图表和公式要按章编号,公式应另起一行书写,并按章编号。 (1)绪论:简要说明工作的目的、意义、范围、研究设想、方法、选题依据等,应当言简意赅,不要与摘要雷同。 (2)主体:主体是设计说明书(论文)的核心部份,课程设计说明书应在6000字以上,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字数应在10000-12000字,包括:设计(实验)方案的论证,设计(实验)方法手段与结果,仪器设备,原始材料,计算方法,编程原理,数据处理,设计(论文)说明与依据,加工整理和图表,形成论点和导出的结论等。 (3)结论:设计(论文)的结论应当准确、完整、明确精炼。但也可在结论或讨论中提出建议、设想和尚待解决问题等。 5、致谢

该部分要简单地表述作者在结束设计(论文)后的一些收获和感想,并向在设计(论文)工作过程中给予自己指导和帮助的老师及同学表示感谢。 6、参考文献 必须是学生本人真正阅读过的图书或者科技论文,内容要与设计(论文)工作直接相关。 参考文献要按照引用的顺序列出。 文献是期刊时,书写格式为: 作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年份,卷号,期数,引用内容所在页码; 文献是图书时,书写格式为: 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年月,论文在刊物中页码。 7、附录 附录部分主要包括重要的原始数据、数学推导、程序清单、框图、结构图、流程图、零件图和装配图,如果安排有毕业实习,须提供毕业实习报告等。 二、设计说明书(论文)的书写规范与打印要求 1、论文书写 论文(设计说明书)要求统一使用Microsoft Word软件进行文字处理,统一采用A4页面(210×297㎜)复印纸,单面打印。其中上边距30㎜、下边距30㎜、左边距30㎜、右边距20㎜、页眉15㎜、页脚15㎜。字间距为标准,行间距为固定值22磅。 页眉内容统一为“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课程设计”或“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采用宋体五号字居中排写。 页码在下边线下居中放置,Times New Roman小五号字体。 摘要、关键词、目录等文前部分的页码用罗马数字(Ⅰ、Ⅱ……)编排,正文以后的页码用阿拉伯数字(1、2……)编排。 字体和字号要求: 论文题目用二号(分两行书写时用小二号)黑体字。 第一层次(章)题序和标题用三号黑体字,题序和标题之间空两个字,不加标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